土地整理规划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整理规划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与地之间的矛盾一直很尖锐,难以协调。农田土地整理是通过综合整顿治理农田、水利、山林、道路等方面来扩大有效耕地面积,是确保耕地总面积动态平衡的重要措施,通过土地整理可以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有效协调人地关系,缓解当前我国尖锐的人地矛盾[1]。土地整理是十分庞大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尽管我国在土地整改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土地整改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国的土地整改工作还是需要谨慎对待。在此,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基本农田土地整改项目为例,针对土地整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原则进行探讨。
1.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项目概况
1.1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行政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38000,其中绝大部分为农村户口,该区西南部多为丘陵地形,东北部主要是圩区和沿江的小型平原地形。就可用耕地的面积而言,该区人口相对较多,基本耕地的后续能力较低,随着该区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逐渐加剧,人地之间的不平衡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难以适应具体发展的要求。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该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该区的农田、水利、山林、道路的整治工作是十分迫切并且必要的。
1.2项目概况
项目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主要涉及乌沙镇新庄村,秋江街道办事处驻驾村、幸福村。东面到秋浦河,西面到乌沙镇政府,南部延伸到同乐河,北部延至长江。项目总投资3242.95万元,建设规模为1271.79公顷,设计新增耕地266.87公顷,新增耕地率为20.98%。
2.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原则及制约因素
2.1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设计的主要内容
对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是整个土地整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一个完善的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设计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1)对项目区的基本情况、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和开发潜力等方面进行分析;(2)制定土地整理的目标和具体任务;(3)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确定其整理方向;(4)对项目区内土地整改的各项工程进行合理布置,如土地平整、兴修农田水利、建造农田防护林等;(5)对项目资金进行预算并进行全过程核算、记录;(6)制定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具体政策及措施[2]。
2.2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设计的原则
(1)融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制定土地整理项目时要从长远的发展着手,融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一方面要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对今后的发展有益,另一方面又要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在乌沙镇的土地整理项目中需要进行拆迁,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乌沙镇补偿树木4.8万株,补偿青苗290亩。
(2)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根本目标[3]。农田土地整理如果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就失去了其意义,因此,要减少闲置土地、扩大可用耕地规模、完善农田耕作的基础设施。在乌沙镇的土地整改项目中,新建了不少农田水利工程,这对于今后的农田耕作灌溉以及用水大有益处。
(3)土地整理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即使是小范围内,其地形、生态环境也会有区别。因此,土地整理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项目实施地区的不同制定合适的项目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节省投资并从实际上优化土地结构、改善土地利用条件。乌沙镇的土地整理项目于2008年 2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至 2010年8月底竣工,期间就根据具体情况对项目规划进行了变更。例如项目区斗渠的建设,由原先预定的21条变为15条,又增加了新庄灌溉渠、新庄路斗渠等灌溉渠道。
(4)土地整理项目开展需要协调统一。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需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是根据整体规划的要求,对开发土地的用途做出明确表示;第二是综合考虑农业、水利、交通等各个部门的规划,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相关部门的规划策略,避免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发生冲突。乌沙镇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需要对一些居民住宅进行拆迁,乌沙镇对被征地拆迁的居民做出了经济补偿,因此拆迁过程基本顺利,没有发生冲突。
(5)土地整理项目离不开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4]。土地整理项目具有综合性,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积极听取各级人民政府和项目区人民的意见、建议,从而确保规划合理并能投入实际。乌沙镇在建造防护林工程时,依据当地村民的要求和林业部门的意见对种植树木的间距进行了调整。
(6)建立灵活的应对机制,对于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任何计划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变数,面对这些情况就需要启动项目规划的应对机制,有的放矢,合理解决问题。乌沙镇在推进土地整理项目过程中,出现了因施工图纸不合理导致了施工不规范等情况,新建灌溉站不能使用,针对这种情况,区政府召开了两次区领导小组会议,对项目工程进行了合理的调度和监督,使得项目计划得以有效推进。
2.3制约因素
土地整理项目开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从客观方面来说,自然条件和基本数据不准确、公众不配合等,乌沙镇在推进土地整理项目就出现了延期,主要是因为阴雨天气多,工程难以开展,项目涉及面广,村民要求发生改变,造成施工受阻等。从主观方面来说主要包括规划设计单位不够专业,地方政府片面追求资金,申报思想不合理等。在乌沙镇的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就发生了因为施工图纸不合理导致兴修的灌溉站不能使用。
对于这些制约因素,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规避,制定合理有效的规划和应急制度,才能保证土地整理项目合理有效开展。
3.结语
推进土地整理,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土地整理项目区长远的经济发展,对于项目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意义。就乌沙镇而言,土地整理后,项目区设计的三个村的人均耕地和土地利用率均有所提高;相关农田生产的设备基本健全;通过疏浚渠道、兴修水利和植树造林,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改善,灌溉水质也有所改善等。除此之外,乌沙镇新增土壤肥沃的耕地268.07公顷,预计每年生产可以增加收益1096.02万元,六年就能收回进行土地整理的投资成本,还能持续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合理推进农田土地整理。
【参考文献】
[1]吴柏清,何政伟,许辉熙.土地整理项目区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以温宿县托乎拉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10).
[2]李岩,赵庚星,王瑷玲,张韧.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0(10).
篇2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的验收工作。
第三条项目区验收的依据:
(一)主要依据
1、经批准的项目区实施规划;
2、《关于印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号);
3、《关于印发<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号)。
(二)参照依据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2、《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暂行办法》(国土资发号);
3、《省建设用地指标》;
4、《关于公布全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府号);
5、《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年本)》、《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年本增补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年本增补本)》;
6、其他相关规范。
第四条项目区验收分为设区市级验收和省级抽查。项目区的验收由省国土资源厅委托设区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省国土资源厅在设区市国土资源局验收的基础上进行抽查。设区市级验收应对每个项目区的所有工程进行验收;省级抽查是在设区市级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区地块个数和面积,对每个项目区按一定比例进行随机抽查。
设区市国土资源局在验收时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邀请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实行专家负责制。验收不合格的,由验收组提出整改意见,设区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督促整改到位;验收合格的,由设区市国土资源局向省国土资源厅专项报告,省国土资源厅按规定组织抽查。
第五条项目区验收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项目区内的地块位置必须与省国土资源厅的批复文件相一致,建新地块总面积必须小于或等于拆旧地块总面积,拆旧地块整理复垦耕地的面积不少于建新区占用耕地的面积;
(二)拆旧区补偿安置到位;
(三)拆旧区整理复垦后新增耕地落实了耕种主体,有水利等设施工程的,落实了管护单位;
(四)完成了项目竣工财务结算、决算和审计;
(五)土地权属明晰,界限清楚,无争议;
(六)建新区涉及土地征收的,按批准的土地征收方案完成了土地征收工作;
(七)建新区内的供地、用地情况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节约集约利用等有关政策规定;
(八)项目区资料齐全,整理归档、管理规范,并有项目实施前后的影像资料。
第六条项目区实施完成后,县级国土资源局需报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在项目区实施规划批复文件规定的时间内,向设区市国土资源局申请验收,申请验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验收申请;
(二)项目区实施规划及批复;
(三)项目区不小于1:10000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项目区规划实施前后不小于1:2000比例尺的土地勘测定界图(含地类)等,其中土地勘测定界图须由具有测量丙级以上资质的单位出具;
(四)项目区实施前、中、后的相关图片、影像资料等;
(五)挂钩周转指标使用管理台帐;
(六)项目区拆旧地块土地权属调整文件等;
(七)项目区新建项目供地(含土地征收)批准文件;
(八)预算下达和调整文件、项目竣工决算和财务报告、竣工决算审计报告;
(九)安置房由项目单位承担的,应提供安置房屋质量检测报告;
(十)有资质单位的土壤质量检验报告,涉及矿山土地复垦的,土壤质量检测报告中,应包括对农作物种植有害物质的检测内容和相关结论;
(十一)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
第七条项目区验收的主要内容:
(一)拆旧复垦规划实施情况
1、新增耕地位置和范围:复垦区地块位置与省国土资源厅的批复文件是否相符;
2、新增耕地面积:实测复垦区新增耕地面积数,并核对是否大于或等于建新区所占耕地面积;
3、新增耕地质量:地块坡度、耕作层厚度、土壤质地、排灌设施等质量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4、项目区管护措施:是否落实了整理复垦后耕地的耕作主体及路、渠、泵站等公共设施的管护主体,建立了管护制度等;
5、工程招投标及监理情况;
6、主要工程任务完成及质量情况:实际完成的工程量是否和规划确定的工程量基本一致,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7、农房及其他附着物拆迁和补偿情况;
8、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的归还情况。
(二)建新区规划实施情况
建新区规划实施情况包括建新区(含安置点)的用地位置界线、面积,安置房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及其他用地的供地、用地和群众反映等情况。
1、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安置点是否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采取了防灾措施,安置房是否通过了有关部门的竣工验收,安置后群众是否满意;
2、集体土地确需征收的,是否履行了土地征收手续,补偿安置是否到位;
3、建新区的用地是否依法依规供地,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供地政策和产业政策,是否按规划用途使用土地;
4、建新区的用地是否做到了节约集约利用,是否按照《省建设用地指标》的标准执行。
(三)土地权属落实情况
项目实施前后土地权属明晰、界限清楚;对土地权属的调整合法,无争议。
(四)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项目资金筹措和使用及预算执行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五)档案管理情况
从项目区申报、规划设计、实施到验收的有关文件、图表、影像等资料收集整理到位,立卷归档,妥善保管。
第八条项目区验收通过听取情况介绍、查阅资料、现场察看、访问群众、验收组质询、会议评议等方式进行,并形成书面验收意见。
第九条验收工作结束后,设区市国土资源局应对每个项目区实施情况写出专项报告,专项报告应附专家意见及专家组名单,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验收依据、方法及步骤;
(二)拆旧区地块整理复垦任务完成情况,新增农用地位置、范围、地类、面积及质量情况;
(三)建新区农民安置用地及城镇建设供地和用地情况,建新地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
(四)土地征收报批及征地完成情况;
(五)预算安排与执行情况、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拆迁补偿安置情况、土地权属调整情况;
(六)制度落实、档案管理情况;
(七)实施挂钩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八)整改的情况及效果评价;
(九)项目区挂钩周转指标使用归还情况;
(十)验收结论。
第十条项目区抽查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省国土资源厅根据设区市的专项报告情况,由省挂钩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抽查方案。抽查方案制定后,随机选择拆旧地块和建新地块作为抽查对象,其中土地整理复垦工程的抽查率不少于拆旧地块个数及面积的20%。
(二)抽查组应对被抽查地块进行面积测量,其测量机构由省挂钩领导小组指定。
(三)抽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查看设区市国土资源局验收资料,重点审查验收资料的完整性、合法性和真实性;
2、查看项目区实施前、中、后的相关图片、影像资料等;
3、实地抽查拆旧区土地复垦情况,重点查看土地整理复垦工程质量等;
4、走访项目区部分群众,重点了解当地群众的满意程度。
第十一条抽查合格的,抽查组形成相关意见,由省挂钩领导小组成员会议讨论后报厅长办公会审定确认,下发确认文件,核定该项目区归还挂钩周转指标数,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抽查不合格的,由抽查组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整改时限不得超过两个月。其中抽查不合格比例达到被抽查地块或面积的50%以上(含50%)的,必须全面整改;抽查不合格比例不到被抽查地块或面积的50%的,必须专项整改。整改到位后由县级国土资源局逐级申请核查,由省挂钩领导小组派员核查,核查原则上由抽查组原班人员组成,核查完成后,提出是否取消下一年度试点资格、是否扣减设区市下一年度与建新区同等规模和地类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及归还挂钩周转指标数等相关意见,省挂钩领导小组成员会议讨论后报厅长办公会审议,厅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下发确认文件,核定该项目区归还挂钩周转指标数,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第十二条建新区实际使用土地如超出抽查确认完成的挂钩周转指标的,其超出部分的土地应当按违法用地查处到位,并按规定补办相关的建设用地审批手续,补缴相关规费,相应抵扣设区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篇3
关键词:K9,数据库,电子政务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database based on K9 build the urgency of the system and the importance; Meticulous build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discussed the technological route of databas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database building of each key link; Finally,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database system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based on many years of a given line experience solving measures, the hope can give the readers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K9, database,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中图分类号:C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遭遇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加速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就是挑战之一。党的十六大将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务院做出了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提出了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决策;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启动了一批电子政务重点工程,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1-2]。
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措施,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迫切要求,已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政府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中的关键,是优先发展的领域。而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几乎覆盖了信息技术、信息内容、信息服务等产业的所有领域,又与改革、开放、发展等当代中国的重大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搭建电子政务数据库系统已迫在眉睫。
1 主要任务与依据
1.1 主要任务
电子政务系统以“综合电子数据信息”为契机,通过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建立以基础地理信息、地政管理专题信息为核心的一体化基础空间数据库以及综合各项业务数据库为基础的市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在“一张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土地综合监管平台,形成以管理业务流程改造优化为主线,支撑用地管理决策为核心,互联互通,贯穿上下的政务管理、决策支持和社会服务信息化体系目标[3-4]。
1.2 依据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土调查办发[2007] 54号)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199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8-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2 技术路线
基于K9的电子政务数据库系统搭建流程图如下所示:
图1 基于K9的电子政务数据库系统搭建流程图
从图1可知,基于K9的电子政务数据库系统物理数据库主要分为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结果数据库;搭建平台分为搭建维护平台、运行平台、数据交换平台;电子政务系统分为内网门户、远程报件、公文传输、全程 监管与政务审批等5个子模块。
3 数据库建设
3.1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采用mapGIS K9平台,建设市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基本农田等内容,集影像、图形、属性、文档等数据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县为单位进行成果统一汇交和整合集成,对调查成果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存储。在平面方向,保证各县数据成为逻辑无缝的整体。在垂直方向,通过统一的空间坐标定位保证各类数据能够实现空间上的叠加和套合。在数据内容上,实现对土地调查的图形、属性、影像等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逻辑一体化管理。
3.2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
根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规范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利用计算机、地籍测量、GIS、数据库等技术,形成包括地形、地籍、影像、权属、文字报告和数据库等一整套城镇土地调查成。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如下:
数据转换,清华山维2008、CASS数据转换;
地形数据入库;
地籍数据入库;
权利人相关信息录入;
房屋相关信息录入;
宗地图件扫描挂接;
地形图、地籍图、宗地图等图件的输出。
3.3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在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和特点,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规划成果实施管理、辅助支持日常办公自动化的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规划成果实施管理、辅助支持日常办公自动化及提供决策等为基本目标,建立集GIS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功能全面、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专业化信息系统。
3.4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库
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库搭建的主要内容如下:
农用地分等成果的整理,包括农用地分等单元图、农用地利用等别图、农用地分等综合表等资料;
外业收集资料的整理,包括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土地调查报告、统计年鉴、历年气象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文本以及相关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调整等资料;
标准样地成果的整理,包括标准样地属性调查表、分布工作底图、标准样地照片、土层样品等成果整理;
篇4
关键词 基本烟田;土地整理;操作明细;工作流程;注意事项;经验与启示;黔东南州
中图分类号 S572;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40-02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北纬27°“烟叶黄金地理带”,烤烟产量常年保持在2万t以上。为贯彻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决策,从2005年开始,在烟区开展以烟田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截至目前全州已累计投入补贴资金约8亿元,建成了一大批烟水配套工程、密集烤房、育苗设施、机耕路、农业机械、土地整理等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全州烤烟生产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极大地改善了烟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受到广大群众和地方政府广泛赞誉。
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深入推进,如何在山区丘陵地带开展田间机械化作业,稳定规模化种植和推进集约化经营,实现减工降本和提质增效,已成为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基本烟田土地整理便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现代烟草农业基本烟田建设原则,黔东南本着“规划先行、试点带动、有序推进、综合配套”的建设思路,归纳总结出“政府组织、烟草主导、村组实施、群众参与”的组织模式,坚持“彰显生态、适度规模、分类推进、确保实效”的工作要求,从时间安排、技术指导、整理标准和规范要求等方面涵盖了项目实施操作各个环节,为下一步推进土地整理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和借鉴的经验与做法[1-2]。
1 基本烟田土地整理操作明细
基本烟田土地整理实施步骤、实施时间、实施内容等见表1。
2 基本烟田土地整理工作流程及主要内容
2.1 成立组织机构
县级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国土、烟草、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部门为成员的基本烟田土地整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安排全县基本烟田土地整理工作;负责组织项目设计方案评审,负责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检查。乡镇成立由村委会、村民代表、国土部门技术人员、烟草部门监管人员共同组成的项目组,负责土地整理区域的具体实施、群众组织、权属划分和事务协调,确保土地整理工作有序开展[3-4]。
2.2 调查摸底
2.2.1 初步调查摸底。县烟草分公司按照土地整理项目选择的“八个优先”条件,通过座谈会、面对面调查等方式对乡镇政府、村委会、有代表性的群众和种烟农户,进行建设意向性调查摸底。
2.2.2 上报计划申请。根据调查摸底的意向性意见确定是否着手项目建设,同时根据基本烟田土地整理建设规划,上报年度实施计划申请。
2.2.3 市级现场勘测。市烟草公司组织有关人员,按照“八个优先”对各县上报项目计划进行现场勘测,根据项目实施的难易程度确定是否纳入建设范围。
2.2.4 下达年度计划。总体按照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程序进行。市烟草公司汇总各县烟草分公司上报项目计划,根据“先轻后重、先易后难”的原则和年度资金安排情况,向省局提出年度计划申请,待省局下达年度建设计划后安排分县年度建设计划。
2.2.5 县级上报备选项目点。各县烟草分公司上报备选项目点(立项报告),并附村民大会纪要和由全体受益村民签字认可的花名册。
2.2.6 完成立项批复。市烟草公司审核立项报告后,根据分县年度建设计划进行立项批复。
2.3 土地流转
2.3.1 召开村民大会。项目组负责组织召开实施区域内村组干部、受益村民动员大会,张榜公布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内容,对土地整理中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答疑解惑。
2.3.2 土地权属确定。由项目组组织村委会对土地整理区域内所有农户的土地进行逐块丈量,插签照相,绘制土地四界地形图,权属核查、登记造册、签字认可、张榜公示。
2.3.3 土地流转。按照土地权属不变,路渠等公益占地或新增耕地各户按比例同增同减和平等自愿的总体原则,制定整理后土地权属分配方案和设施管护制度;所有受益农户与土地流转中心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2.4 规划设计
2.4.1 项目设计。由项目组或村委会按程序选择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项目设计要区别于土地开发整治项目,以轻度整理为主,以适宜于机械化耕作为目的,同步进行机耕路、排洪沟渠设计。具体内容要求:国土部门负责向设计单位提供基础图纸;设计单位进行现场踏勘和测绘,根据整理技术要求,结合现场实际,充分考虑村民意愿进行田块归并设计,编制设计方案、工程概算,绘制原貌地形图、地块设计图等相关设计图纸。
2.4.2 县级评审。由县级国土部门组织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烟草、乡镇、村委会、受益烟农代表全程参与评审过程。
2.4.3 市级审查。县级评审通过后,由县烟草分公司将评审意见及修改后的项目设计方案报送州烟草公司,州烟草公司组织相关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2.4.4 市级批复。对设计方案审查合格后,进行项目事前审计,根据审计结果进行项目建设批复。
2.5 整理实施
2.5.1 确定建设方式。由村委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由村委会组织村民自建、合作社承建或者施工单位建设方式进行建设。
2.5.2 确定施工单位。如采取施工单位建设,村委会委托县烟草分公司通过招投标选择施工单位。可根据实施面积、工程量、施工难度、投资额、施工时间等因素划分标段,但禁止以划小标段等方式将项目肢解发包,同时在招标文件中说明。
2.5.3 项目施工管理。合理安排工期,在农作物生长间歇期间完成所有整理工作,以不影响农事操作为原则。严格按图施工,设计单位提交施工设计图,分块定点划线,明确每一田块范围、标高、设计坡度,按图施工;施工顺序,首先完成田块土地平整,预留机耕道位置,按设计要求规划沟渠,农机进出道口,随后施工;项目工程监管实行“双监督制”,既有监理中介机构人员监督,还有项目组选择的群众对施工质量、进度、资金进行监督;爆破、挖掘等作业由施工队负责,受益村民参与耕作层石块清理,排灌沟渠修砌,生产作业便道及农机进出道口修砌。
2.5.4 土地权属划分。工程竣工后,公示项目建设情况,完成土地权属认定,按照管护制度开展设施管理,流转中心对土地进行承包。
2.6 检查验收
工程竣工后,公示项目建设情况,完成土地权属认定和土地流转相关手续,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2.6.1 申请县级验收。项目组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资料进行“一项一档”,归集整理施工组织管理痕迹资料,办理完成土地权证认定相关手续,公示项目建设情况,在完成综合档案资料、项目管理资料和项目监理资料的基础上,申请项目县级验收。
2.6.2 县级验收。分为现场验收和项目材料验收2个环节。现场验收时,必须100%逐一对所有项目建设内容进行核实;具体由县政府组织烟草、国土、农业等主管部门人员组成验收小组,邀请项目区村民或村民代表参与实地验收,验收结论上加盖项目组或村委会印章;现场核实整理面积,核实方案中整理内容数量;地块平整质量检查包括:耕面平整度、耕层厚度、耕层砾石含量、地块坡度;查验整理区域地块的有机质检测报告;根据整理内容,结合设计方案、工程监理及隐蔽工程记录、竣工图等相关资料对应核实田(土)坎修砌方量、挖填方量、排洪沟渠修筑工程量、农机进出道口、作业便道修砌工程量。项目材料验收按照《贵州省烟田土地整理项目验收办法(试行)》要求,从综合档案、项目管理和项目监理3个方面开展。
2.6.3 市级验收。由市烟草公司根据县级验收申请开展的验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程序的规范性和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土地整理内容是否真实、整理质量是否合格,资金的拨付与使用是否符合行业规定。州级验收合格后,申请省级验收和迎接总公司抽查验收。投资200万~1 000万元项目抽查比例不得低于30%,投资1 000万元以上项目100%检查。
3 基本烟田土地整理注意事项
首先应根据土地整理建设要求,做好项目设计方案、工程质量监理报告、土壤肥力检测报告和国土部门要求的其他规范材料;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程序要规范,严格实行招标、监理、审计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其次要注意突出土地整理目的、政府统筹功能、群众利益、综合系统配套、规范管理5个方面。一是突出土地整理目的,以土地平整和方便农机作业为主,合理选择项目,科学设计,精心施工;二是突出政府统筹功能,有效整合有关部门资金和人力资源,并通过项目组的方式全程参与建设;三是突出关注群众利益,项目实施前受益农户100%签字认可,除技术要求较高、专业设备和特殊操作外,尽可能吸纳受益农户进行有偿劳动参与建设过程,挑选懂技术、有威望的受益群众代表或村组负责人,对工程质量、进度和资金安全进行双重监督,确保整理质量;四是突出综合系统配套,在土地整理中紧密结合烟水配套工程、机耕路等进行综合配套设计和建设;五是突出项目规范管理,严格落实“四位一体”监督机制,严格建设标准,加强廉政管理和安全管理。最后土地整理完成后,通过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农家肥堆制发酵、增施有机肥、翻犁炕冬、合理种植制度等措施进行土壤保护和培肥地力。
4 经验及启示
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进一步增强了对烟田土地整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理清了建设思路、建设方法和建设途径,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4.1 努力解放思想,是开展土地整理的基本前提
面对当前烟叶生产中产业争地、成本上升、巩固烟区和设施管护四大难题,抢抓国家局产业扶贫政策和全省大力推进“三化”建设契机,及时调整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思路,把重点转移到土地整理和田间机械化上,以基本烟田土地整理为抓手,推进全程机械化为载体,确立了以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适度规模推动集约经营、集约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增收保障产业稳定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地落实“一基四化”现代烟草农业目标。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机械化作业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了土地流转进程,为规模化种植创造有利条件,对烟草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4.2 关注群众利益,是决定土地整理成败的关键所在
烟田土地整理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质量要求高的工作,也直接涉及烟农切身利益。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做到“三个确保”。一是确保土地整理后质量要高。尽量不破坏土壤耕作层,能够实现当年整理、当年种烟、效益提升。二是确保整理后有效面积不减少。实施前必须落实好公共设施占地的处置方案,能够实现设施配套、面积不少、效益要好。三是确保整理后土地权属明晰。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不改变,能够实现科学划分、权属到户、信息完整。通过这些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烟农参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为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3 持续发挥效益,是实施土地整理的最终目的
土地整理完毕后,要建立完善相关机制,持续发挥土地综合利用效益。一是强化管护。村委会和合作社要组织烟农共同制定管护办法,烟草部门全程参与,确保整理后的烟地及机耕路、排洪渠等完好无损,持久发挥效益。二是用养结合。做好用养保障措施的建立,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持续改善土壤品质,进一步提高烟叶生产水平。三是示范引领。积极发挥区域示范带动作用,在土地整理区域合理安排机耕路、排洪渠、育苗、烘烤工场及附属设施,确保规模综合效应,成为现代烟草农业的示范区,引领烤烟产业发展。
5 参考文献
[1] 蒲元瀛,张光辉,仝景川,等.恩施州基本烟田土地整理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烟草科学,2012(6):1-6.
[2] 周亦然,赵佳荣.县域基本烟田土地整理的主要约束及应对策略:以湖南宁乡县为例[J].作物研究,2015(增刊2):898-900.
篇5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地整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对推动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完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还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提升社会利益。实施执行获取了持续的前进,也能够推动思想的进步,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并且还拥有很关键的实施执行价值。土地整治,能够促进土地价值的展现,让土地更好的为人民提供服务。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环境得已完善,土地整治在不断的发展中,持续的使用,进行全面的普及。
一、土地整理在经济效益方面的表现
土地整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并且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运转,在经济部分有着代表性的活动,归类于经济活动,这种活动在经济部分的利益也是十分重要的,假如土地整治的情况好,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土地整治一样也是需要一个过程,采取合理措施能够推动土地整治的发展方向,可以让土地在整治时少发生错误的判断,能够推动土地整治思想执行的科学有序。土地整治的活动是综合资本、人力以及措施为一体的,才可以得到经济上的利益。我国土地整治进行投入的主要方是国家,所以获取的经济利益也是归属于国家,这里所说的国家就是主要的行政部门中央以及地方政府,获取的经济利益大多在国家手中,其他的经济活动投资方是农户,他们在人力上进行投入,获取的经济利益不如在投资上投入的多,农户获取最直接的经济利益,国家获得的既有最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经济利益,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系统中也占据着关键的构成部分。
二、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1、土地景观格局的变化
土地景观是由基质、斑块以及廓道组合而成的一些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生态过程的镶嵌体,而土地整理工程具体地说就是用人为方法使原有土地景观格局发生改变的过程,例如在整理耕地过程中会对田块面积和形状进行重新改造,并会改变道路以及沟渠原本的位置。田块作为景观格局中的斑块,道路以及沟渠作为景观格局中的廊道,而土地整理势必会造成景观格局的改变,从而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2、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的特性
在指定区域内进行的田间道路的布设、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以及土地的平整等建设工程,可以总体概括为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土地整理项目工程一般是以工程的方式进行,土地平整的主要内容包括土石方回填、土石方运输以及土石方开挖等,耕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以及土地平整工程等,在对这些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必定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要素以及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整理区域中的微地貌会因为土地平整工程而发生变化,水分和盐类的迁移以及分布会受到农田水工程的影响,因此,土地整理项目工程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3、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
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工程主要是为了优化土地的利用方式,而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会对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土地植被进行适当的调控,这样一来就会使原有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土地植被发生改变,而土地的分布布局以及利用方式和规模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从而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三、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1、分析评价论证不足
在制订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和项目规划设计时,土地整理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论证。这主要表现在过分追求土地整理的数量,对土地整理的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关注不够。
2、影响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
在土地整理中,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会减少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生存环境破碎化和土地利用景观单一化,这样不利于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在进行土地整理工程的规划设计时往往着重考虑耕地面积的增加,通行的方便而对生物栖息环境及生态平衡不够重视,缺乏考虑。
3、对水资源及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土地整理活动中的水利工程、农田灌溉工程以及坡地垦殖与梯田建设等往往会改变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不仅会使自然环境类型发生改变,还会影响伴随原有水系网络而形成的各种相关生态过程。另外,土地整理中的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从而对整理区水环境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四、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提高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
在进行土地整理过程中,必须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原则,而整理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方法都要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地提高,因此,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以及生产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不破坏土地生态系统为前提,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和土地整理,坚决不允许为了实现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系统。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对相关知识掌握必须准确到位。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熟悉与土地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平时多看书、多学习农业、水利和交通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并加强业务培训。只有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才能不断的研究并解决土地整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加强对土地开发的管理
3.1 可行性研究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件复杂、重要的大事,在开发整理之前一定要做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重点要放在对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上。开发过程中要确保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肥力,改善生态条件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对那些可能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土地开发必须要做细致论证和研究,坚决避免在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实施土地开发。
3.2 项目申报和审查
在土地整理项目申报方面要进行严格控制,鼓励那些围绕现有农业用地整理和复垦,提高现有农田的生产力。对新土地的开发,加大审查力度,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于湿地开发、毁林毁草和围湖造田的项目一定要严令禁止。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审查一定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从源头上处理好土地开发整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4、完善问责机制
由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对社会发展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例如:规定每个项目都安排指定的负责人,具体工作人员要完全参与项目的立项、施工、验收等各项工作实践中去,并实行项目责任制,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追究该环节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对工作尽职、认真负责的负责人给与奖励。
5、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平衡
首先要对被平整地块周围环境都需进行综合考虑,应做到边整理边保护,坚决杜绝毁林开荒、故意破坏耕地的现象发生。其次,要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真正做开发到整理一块土地,就成功一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业发展,使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长远的发展。
结束语
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在实施过程中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在制定土地整理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并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土地整理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性质和破坏程度,然后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袁俊鹏,徐琨,赵昌明.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35):20-22.
[2]余应军.变土成金.四川省井研县用生态理念进行土地整理的实践与思考[J].国土资源通讯,2006(05):23-24.
[3]章岳峰,沈志勤.浙江省农地整理质量控制的思考[J].浙江国土资源,2008(09):50-52.
篇6
关键字:农用地整理、选址、空间分析
中图分类号:D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国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小、相对紧缺的前提条件下,对其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及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都有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对土地整理工作中的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土地整理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处理还显得十分薄弱,且大部分规划设计工作还要靠手工完成,这种工作方式不仅降低工作效率、准确度,也缺少严谨的科学性。实践证明, ArcGIS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与数据分析能力,在农用地整理项目中选址工作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这项工作的精度和效率。
一、ArcGIS 的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GIS软件的核心功能,有无空间分析功能是GIS系统与其他系统相区别的重要标志。空间分析是从空间物体的空间位置、联系等方面去研究空间事物,以对空间事物做出定量的描述,做出预测并提出合理的调控措施。
ArcGIS空间分析功能按照分析对象的维数看,包括二维分析、三维分析及多维分析。其中二维分析包括常规GIS分析的大部分内容,如矢量数据空间分析、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空间插值、创建统计表面等)、水文分析(河网提取、流域分割、汇流累积量计算、水流长度计算等)、多变量分析、空间插值、地图代数等;三维分析则有如下内容:三维模型建立和显示基础上的空间查询定位分析,以及建立在三维数据上的趋势面分析、表面积、体积、坡度、坡向、视亮度、流域分布、山脊、山谷及可视域分析等。
二、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念及特性
1、整理的概念
土地整理指在一定的范围内,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手段,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改造、调整和全面的治理,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从而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一个过程。
广义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2)平整土地,改良土壤;(3)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4)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等;(5)复垦废弃土地;(6)划定地界,确定权属;(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土地整理需要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主要内容有1.采用工程生物措施平整土地,归并零散地块,修筑梯田,整治养殖水面,规整农村居民点用地;2.建设道路、机井、沟渠、护坡防护林等农田和农业配套工程;3.治理沙化地、盐碱地、污染土地、改良土壤、恢复植被;4界定土地权属、地类、面积,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和登记。
2、整理的特性
(1)、技术性。
(2)、动态性。
(3)、整理目标的多元性。
(4)、综合性 。
(5)、土整理工作的复杂性。
三、ArcGIS在开发整理项目中的综合运用
1、cGIS在开发整理项目中的运用概述
ArcGIS软件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GIS数据进行复杂的空间分析,实现高级的应用需求。在农用地开发整理工作中,首先需要进行选址工作,也就是要查找可供整理的地块,并利用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哪些地块或区域适合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如何整理会取得良好的效益。以往这些工作都是靠手工操作来完成,包括工作底图判读选址、现场踏勘等。这种模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分析结果带有很大的主管因素,准确度较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拥有良好数据基础的条件下,借助于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高效率的完成上述工作,从而为工程提供高准确度的选址结果。
2、cGIS在开发整理项目中技术路线
(1)、选取可供整理地块
土地整理选址工作是要选出具有整理价值的地块进行整理改造,提高其利用价值。选址时,一般是先确定可供整理地块的位置,然后从中选取开发整理潜力较大的地块。在GIS数据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利用ArcGI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属性选择。根据地类图斑数据中的地类代码属性,选取工作区域中的荒地、未利用地、现状农用地、废弃地等可以进行农用地整理的地块。
通过这一步操作选取出来的数据就是项目区域中全部可供整理的地块。选取结果将用作下一步分析的输入数据。
(2)、DEM生成与分析
利用“Create TIN From Feature”工具把高程点和等高线数据生成TIN(不规则三角网),如(图1)所示,在Height Source处要注意将字段选择为高程属性字段(此处为Elevation字段),这样才能生成符合要求TIN数据。由于TIN数据是有众多不规则三角网组成,做坡度分析时精度不足,会产生很多碎三角面,所以还需要将TIN数据转换成规则格网形式的DEM数据。
图1 生成TIN数据
DEM数据生成之后,首先利用ArcGIS的坡度分析工具对DEM数据进行坡度分析生成坡度数据。然后利用“Reclass by ASCII File”工具对坡度数据进行重新分类(图2)
图2
DEM数据进行重分类
标准按照国家相应标准设定为:0~2度为一级,2~6度为二级,6~15为三级,15~25为四级,25~90为五级。分级完成后将分级结果转成矢量格式的多边形要素,用于将初步选择结果中坡度较大地块剔除。
(3)、 去除坡度较大的地块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坡度大于25度区域必须退还林还草,不得进行耕作。所以要通过进一步的筛选把坡度大于25度的地块从初步选择结果中移除掉。具体操作为从矢量格式的坡度分级数据中选择选坡度小于25度的区域,把选择结果输出为本地文件,将初步选择结果与坡度小于25度的坡度分级数据进行空间位置选择,选取位于坡度小于25度范围内的地块,得到坡度属性符合整理要求的地块。
(4)、 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由于农用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光涉及地类、坡度、面积等因素, 还涉及交通、水利等众多因素。所以,还需要根据道路网络、水利设施等数据,对选择结果进行空间分析。根据地块与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分析地块的潜在开发价值。一般,距离道路越近,开展农业生产工作就越便利,开发价值越高。水利方面,与水利设施距离近、位于水利灌溉范围内的地块,农业生产成本低,进行农用地开发整理的价值大。
四、结束语
通过与传统手工作业的结果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基于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农用地整理选址工作,不仅操作简便,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使分析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使选出的地块更具有开发整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养兵. 土地整理中的GIS技术应用[J]. 滁州学院学报, 2007,(03) .
[2]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08) .
[3] 温小荣,康杰. DEM分析法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应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 2007,(04) .
[4] 温小荣,康杰.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土地整理规划的几点体会[J]. 中国科技信息, 2007,(09) .
[5] 吴怀静.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土地整理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
篇7
关键词:土地整理 项目管理
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群众参与人数多,尤其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全面落实。随着土地整理事业的不断深入,实施管理作为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核心环节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因此建立一个完整、高效的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管理体系是实现土地整理项目投资目标的必要保证措施。下面通过外部学习借鉴和自身实践摸索,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但同时,在管理实施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共同探讨。
1、当前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
(1)规划设计不合理。因土地整理规划制作的时间很紧,一般只有2—3个月,短时间内规划人员为追求规划效益,降低规划成本,放松了对外业工作的要求,脱离实际闭门造车,造成规划与项目建设实际不符。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就有变更情况发生,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给项目实施造成了障碍。
(2)招投标资格审查难。土地整理工程招投标时,真正具有整理经验和实力的专业队伍很少。并且,有资质的单位通过公开招投标而中标,在进入实施后,业主才发现,这些中标的资质单位均被挂靠,并且存在中标后转包、发包现象,但我们没有强大的、可操作性强的制约查处手段。
(3)土权属调整难以进行。土地整理必然涉及土地类型、数量、用途等要素的变更,有时还会发生跨权属单位的土地置换,这就涉及单位之间土地权属的重新调整、补偿,于是,清理和明确土地权属关系、避免权属纠纷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比较分散,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势必会打破现有的土地权属界限,较大规模的土地整理还可能需要在村民组之间协调。但是农村现行下,耕地承包经营合同三十年不变,使土地调整难以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权属调整的原则、程序、方法、异议处理和权属调整后土地分配与确权落实等情况,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给予保障,以便于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保护农村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2、项目实施管理中应做好以下环节
2.1 必须提高认识
要充分理解国家在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做出的重大政策调整,把握机遇。国土资源部进一步明确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出发点,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由原来强调增加耕地数量向促进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者统一转变;积极实施重大工程,促进项目布局相对集中,安排项目由原来的相对零星分散向重大工程集中转变;向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安排资金由原来的缴用挂钩向资金与资源相结合转变。此外国土资源部适当下放了项目的管理权,改进了项目管理方式。
2.2 组织保障
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任务重大、工程点多面广、群众关注程度高,必须建立一个能够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协调能力强、素质过硬、作风廉洁、纪律严明、精干高效的项目实施管理机构,形成强有力的土地整理的合力。项目批准后,项目所在县(区)人民政府应专门成立土地整理项目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项目实施建设,随时对工程质量及进度进行监督指导。
2.3 招投标管理
近年来,随着各级财政对土地整理项目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土地整理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项目招投标时,要高标准、严要求,充分面向社会,公告,严格履行招投标程序。国土部门要密切配合有关行业行政监督部门,对项目招投标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加强对招投标过程中暗箱操作、泄露标底、串通投标等问题的管理。
2.4 工程质量管理
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把工程质量管理放在首位,严格进行监督管理。一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要求监理单位按“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展工作,将工程建设质量、工序一监到底。二是实行业主与农民代表双重督促,业主在明确工程监理单位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的同时,配合协调施工单位按照水利、农业、交通等部门的行业标准,对农田水利单体工程,土地平整中的土壤质量、田间道路等工程施工工序和质量进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指正。三是组织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巡回督查,必要时由项目区所有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组成联合小组进行巡回互查,相互借鉴学习,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5 项目资金管理
对项目资金管理,要严格落实转账核算、专款专用。专帐核算,按项目设置资金专帐;专款专用,土地开发整理资金严格按批复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使用。资金支付要与工程进度保持一致,支付项目资金时,财政监督员要严格对经办人支付凭证的合法性、手续的完备性、金额的真实准确性进行审核,并要求经办人签证;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量统计报表严格审查并签字;财务部门对资金支付进行严格审核并签署意见;单位领导严格核准后签字。通过狠抓项目资金管理,实现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真正做到实施一片、成功一片、受益一片、造福一方。
2.6 工程后期管护
土地整理项目最根本的目的是项目竣工后能实现投资目标,并长期、有效、稳定的发挥项目效益,而在项目实施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更多的注重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的控制和管理,不同程度上存在忽视工程建设后期管护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项目实施单位认为项目通过了验收就完成了任务。如果项目竣工后,对于形成的各种工程设施不能妥善加以管理,就难以充分进行利用,部分工程管护责任不明,工程老化失修,经营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将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这就要求项目竣工后,我们应尽快将土地整理项目工程成果移交给相关村集体管理,本着“谁承包、谁管护,谁受益、谁维修,谁损坏、谁赔偿”的原则,层层签订管护合同,明确各方管护目标、责任与义务。
土地开发整理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的实际课题。切实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为树立国土资源部门队伍形象,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率提供了实践平台和难得的机遇。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全新的精神风貌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抓住机遇,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努力完成新时期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篇8
一、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工作内容
建设用地复垦是指因村庄搬迁、道路改线、工矿用地废弃等原因,致使原建设用地闲置,通过房屋拆除、工程改造等措施,将原建设用地恢复成农用地的行为。
土地整理是指为提高已利用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运用工程建设措施,对农村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的农地实施调整、开发和利用的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地块零碎、沟浜交错、路渠不配套的农地进行统一整理,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水利设施配套的标准农田,提高抗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开发利用闲散土地和废弃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土地包括荒山、荒地、荒滩等通过工程或农艺措施,使其改造成可利用土地的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荒山、荒地、荒滩等未利用土地的造田造地项目,灾毁耕地的复垦项目,园地改造项目,熟土利用项目,土地开发质量提升项目。
二、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实施原则
(一)科学规划原则。科学规划是搞好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的前提。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与小流域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及旧村改造、下山移民等工作相结合,与我县产业发展相结合。
(二)质量第一原则。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我县经济发展大局。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严格按照工程标准,加强技术指导,强化质量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三)公开公正原则。项目要根据土地权属的不同分别由乡镇、村、业主组织实施,制定合理政策。除经土地合法流转已确定业主的开发项目外,项目建设要按照《县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实行公开招投标。要实行事务、财务双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对项目工程、资金的监督审计。
(四)开发和保护并重原则。坚持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根据我县产业发展需要,新增耕地提倡由业主经营,也可以分包给农户耕种,或者由乡镇、村统一经营。工程竣工后要及时组织耕种,并落实管护责任。符合条件的适时划为基本农田。
三、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开发质量标准
1.地块要求:耕作层厚度在30厘米以上,同一地块坡度应小于6度;宽度在2.5米以上,内侧坡底有排水沟;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必须符合农作物基本种植要求。
2.田坎要求:田坎高度不高于2.8米,山体不稳定的地块边坡应采用干砌块石护坡,并用砼压顶;坡脚遭受水流淘刷的,应采用浆砌石护坡。
3.道路标准:土地开发项目须有机耕路通达。路面宽度一般要求4米以上,并具备排水条件。项目区内应布置适宜生产耕作的田间道路,与项目区外道路相连。
4.水利工程:面积大于15亩的区块必须按地形布置排(灌)渠系。
四、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工作程序
(一)申请
项目符合条件的,由项目所在地村委会提出申请,经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国土资源局。涉及多个村的,分别提出申请。
1.立项申请条件:
(1)建设用地复垦:项目连片面积在一亩以上;项目建设期原则上在二年内完成,工程量较大的项目经批准可延长一年。
(2)土地整理:项目连片面积在50亩以上;项目建设期原则上在一年内完成,工程量较大的项目不超过二年;项目所涉及村民或村民代表80%以上签字同意。
(3)土地开发:项目连片开发面积20亩以上,坡度25度以内;项目建设期原则上在一年内完成,工程量较大的项目不超过二年;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必须是耕地后备资源储备库里的项目。
2.申请时需提供的资料:
(1)已依法进行土地流转的项目,需提供土地流转相关证明;
(2)反映项目区域内地类、土地权属界线、界址的实测地形图或地籍图;
(3)可行性方案:
①建设用地复垦方案主要包括搬迁户登记表(包括户主姓名、家庭成员、拆迁面积),复垦后可增加耕地面积、规划设计意见、拆迁安置方案、资金筹措办法、进度安排。
②土地整理方案主要包括项目位置、面积、规划设计意见、权属调整方案、资金筹措办法、工程进度安排、质量监管措施、青苗费和坟墓迁移等补偿政策、效益分析。
③土地开发方案主要包括项目位置、面积、规划设计意见、权属调整方案、资金筹措办法、工程进度安排、质量监管措施、林地植被补偿政策、土壤肥力培育方案、种植方案、效益分析。
(4)项目区域范围内各种地类面积、权属状况、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签署的意见。
(5)涉及林地的需有林业部门审核意见。
(6)影像资料。
(二)立项
县国土资源局收到项目申请后,对资料进行审查,进行实地踏勘、复核,并提出初审意见,负责上报立项。
(三)实施
1.测量设计:由县国土资源局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项目进行现状图测绘,县土地整理开发中心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标准在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前提下适当控制工程投资。
2.项目评审:由县国土资源局会同相关部门对项目规划进行评审,提倡土地开发与我县产业发展相结合,做好项目补助资金整合,完善项目规划。
3.工程预算:实行公开招标的项目,由县土地整理开发中心或由县国土资源局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工程预算,由县财政局审核。
4.工程招标:实行公开招标的项目,按我县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组织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
5.工程施工:项目所在地村委会负责政策处理及工程质量监督,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监管,县土地整理开发中心组织相关部门做好技术指导和巡查工作。
(四)验收
1.竣工初验:项目所在地村委会在自行组织验收合格后提出验收申请,县土地整理开发中心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初验,复核面积和工程量,并出具初验报告。
2.复验:由县土地整理中心组织验收材料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复验。
(五)工程结算
由县土地整理开发中心或县国土资源局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工程结算,由县财政局审核后下达补助款。
五、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政策措施
(一)资金筹措方式和管理使用
1.资金筹措方式: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资金采取县、乡镇、村或投资业主共同投资方式筹措。
2.资金管理使用:筹措的资金进入县财政专户,由县国土资源局单独建帐,会同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工程建设资金补助,房屋拆除资金补助,项目实施费补助,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奖励,项目立项、实施、竣工验收等费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土地调查、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等费用。土地整理开发中心的工作经费在土地整理资金专户和造地改田资金专户中列支。
(二)资金补助标准
1.建设用地复垦工程资金补助标准
(1)自然村撤并、村庄搬迁等退宅还耕项目每亩补助8000元。
(2)公路改线、工矿用地废弃等退建还耕项目每亩补助6000元。
2.土地整理资金补助标准
(1)土地整理按工程核定费用总额的四分之三比例补助。
(2)青苗补助按工程实施期限,经济作物400元/亩.年,其它大田农作物300元/亩.年。
3.土地开发资金补助标准
(1)工程补助:土地平整旱地3000元/亩,水田6000元/亩;项目区内路肩、田坎、渠道等配套工程按工程核定费用总额的四分之三比例补助;项目区外道路连接线按2-5万元/公里补助。
(2)农作物种植补助:土地开发项目通过验收后种植大田农作物的按实际种植面积补助300元/亩.年,连续补助3年。没有落实耕种出现抛荒现象的,按规定收取抛荒费。
(3)熟土利用项目按土地整理标准给予补助。
(4)已竣工的土地开发项目进行质量提升,经县国土资源局批准,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提高补助标准,具体可按土地整理标准给予补助。
(三)实施费用补助
1.乡镇实施费按以下标准补助:宅基地复垦3000元/亩,工矿、公路复垦600元/亩;土地整理200元/亩;土地开发200元/亩。工程项目未按合同规定时间完成的视情核减,核减比例为按合同规定时间每超过一年的扣20%支付。其中宅基地复垦实施费的40%用于奖励项目所在村拆迁、复垦有功人员和弥补工作经费,具体奖励人员和金额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确定。
2.国土等相关部门的实施费按以下标准提取:建设用地复垦400元/亩;土地整理开发120元/亩。
(四)资金补助款拨付
1.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完成50%工程量拨付总工程款的30%,工程完工并通过县级初验后拨付总工程款的50%,项目通过上级复验后结清余款。
2.土地整理项目:项目开工拨付补助总额的20%,完成工程量50%拨付不超过补助总额的50%,其余补助款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拨付。项目所在乡镇、村要保留补助总额的10%作为质保金,在竣工验收一年后支付给施工单位。
3.土地开发项目:完成50%工程量拨付总工程款的30%,工程完工并通过县级初验后拨付总工程款的50%,项目通过上级复验后拨付总工程款的10%,剩余10%作为种植保证金在工程完工一年后支付。
4.农作物种植补助按实际种植面积经验收确认后拨付。
(五)其它相关政策
1.指标管理政策。实施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新增耕地按比例所获取的建设用地折抵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由县统一管理使用,建设用地复垦指标优先保证新农村建设。
2.土地政策。为鼓励单位、个人投资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对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在一定期限内可归投资者使用,土地使用期内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允许有偿流转。
六、复垦区块房屋拆除政策措施
(一)房屋拆除补助范围、对象
建设用地复垦区块内农户所依法批准或祖传的尚未拆除的房屋。
(二)面积确认
房屋拆除面积按房屋占地面积计算,具体以集体土地使用证面积为准。没有土地使用证的,以实际丈量为准。
(三)核准办法
对符合补助条件的农户,以村为单位,在核对房屋占地面积、房屋结构、有否享受过资金补助、补助多少等准确无误的基础上,经公示无异议后,列出清册并附土地使用权证或其它权属证明材料,由乡镇长签字审核,报县国土局、县农办和县财政局核准。
(四)房屋拆除政策具体措施:
1.房屋拆除资金补助标准:
复垦区块房屋拆除补助标准:泥(砖)木结构的,平屋50元/平方米,二层楼房100元/平方米,三层楼房150元/平方米;砖混结构的,一层房屋150元/平方米,二层楼房300元/平方米,三层房屋450元/平方米,依此类推。
2.复垦区块属于"空心村"改造整治,整体拆除房屋涉及80%以上农户不需要安置用房的项目:(1)对需要在县内安置的农户,按照拆除房屋资金标准补助;(2)对今后不需要在县内安置的,或超限额不允许安置的,或在限额内自行购房产权调换的农户,按照房屋拆除资金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提高60%补助。
3.鼓励旧村改造缩减建设用地总规模。实施旧村改造后建设用地总规模面积实际缩小3亩以上,并进行建设用地复垦的,经批准给予一次性补助4万元/亩,用于复垦工程支出、旧村改造的房屋拆迁补助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由村在乡镇监督管理下使用。
4.鼓励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区内五保户、低保户下山移民。五保户原则上安置到敬老院或闲置房,确实无法落实,需要通过周转房建设安置,周转房经批准按规划建设的,给予建房补助每间10000元;五保户、低保户拆除自建的,在享受原有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再给予建房补助每间5000元。
5.宅基地复垦单个项目面积较大(相当于自然村搬迁50户或150人左右)的,经批准可采取"一村一策"提高补助标准。
6.农户因自身原因房屋未按协议规定时间拆除的,房屋拆除补助资金视情核减,核减比例为按规定时间每超过一年扣20%,并依法组织拆除。核减部分补助资金具体由乡镇掌握实施。
(五)房租和拆除奖励资金补助标准
1.复垦区块内整体搬迁的农户经批准确定安置方案后,要求新房建设前在规定时间内拆除房屋的,给予新房建设阶段租房费用一次性补助,标准为30元/平方米。
2.复垦区块内整体搬迁的农户在规定时间内拆除房屋的,给予拆迁奖励,奖励资金标准为:泥(砖)木结构的,平屋10元/平方米,二层楼房20元/平方米,三层楼房30元/平方米;砖混结构的,一层房屋20元/平方米,二层楼房40元/平方米,三层房屋60元/平方米,依此类推。
(六)资金拨付方式和实施费用补助
1.资金拨付方式:房屋拆除拨付补助款总额的50%,剩余补助款待建设用地复垦验收后下达乡镇。
2.复垦项目涉及房屋拆迁的,乡镇实施费按15元/平方米补助;国土等相关部门的实施费按10元/平方米提取,其使用具体参照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实施费。
七、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是加快推进下山移民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手段,对于推进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获取建设用地指标,缓解建设用供需矛盾,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工作。
(二)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府办、农办、财政、规划、农业、林业、水务、国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协调全县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工作,下达乡镇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任务,并对乡镇进行年终考核。土地整理开发中心受县国土资源局委托负责全县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的年度计划制订、立项申报、技术指导和项目验收工作,承担全县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的勘测、规划设计、工程预算等业务性工作。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好落实。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工作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意义深远。各乡镇、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国土部门要组织好全县的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工作,加强对工作的指导、协调。林业部门要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对不同地类、不同开发方式提出指导意见和林地生态功能修复方案、措施,确保我县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顺利实施。各乡镇要按照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规划,落实项目,明确责任,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农办、财政、规划、农业、水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按照工作要求,根据自身职责,建立项目工程联系制度,在资金筹集、技术指导、工程质量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认真做好服务工作,确保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城市;土地整理;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F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6)04―0053―07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如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城市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土地整理工作,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城市用地总量与用地结构平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城市步入功能绩效显著、产业结构优化、市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好的可持续道路。
一、科学发展观导向的城市土地整理思路
土地整理(Land Consolidation)是集约利用土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土地整理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人类文明用地的产物。所谓“土地整理”是指以土地狭小或地权零乱之地区,将原有地界、道路、沟渠、堤塘等废弃,再以理性之要求,依据地势、地类等天然条件,以土地所有权相互交换为原则,另行划分,重予分配的过程。[1]52一般说来,土地整理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调整土地权属单位间的不利于生产管理的土地;二是调整土地关系和土地利用组织。[2]538城市土地整理不仅包括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和土地利用内部要素的重新组合,还包括土地权属和土地收益的组合。[3]目前,我国开展的农地整理较多,而对于城市土地整理却重视不够,这不仅降低了土地整理的整体效益,还限制了土地整理的全方位和可持续发展。面对21世纪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日益增多的人口和耕地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激烈。因此,加快城市土地整理的步伐,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减少占用耕地的数量,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防止城市病的发生和蔓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抉择。城市建设应该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因此,除了对某一区域内城区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外,对于某一具体城市,更要在旧城改造上多下功夫。为了实现城市旧城改造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经济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卓有成效地推进城市土地整理。
(一)以人为本是城市土地整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根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土地整理要按照“城市功能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居民安居乐业、城市环境良好”的原则,进一步修订和实施好“城市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城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补充,是搞好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城市有关部门要在前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基础上,修订实施新一轮城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全面整治和改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提高城市土地的经营水平,实现城市土地整理区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全面发展是城市土地整理的科学内涵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在城市土地整理上,就是应该确保城市土地整理区居民在居住与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进步,城市环境改善。因此,在城市土地整理工作中,要以提升城市土地整理工程质量为抓手,为城市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城市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土地载体和物质基础,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和公益设施。建立城市土地整理制度后,土地整理机构可以接受政府委托收购和征用有潜在价值或尚未开发的土地,然后对其进行前期开发和整理,将其转变为“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的熟地,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然后,政府委托或授权的城市土地储备机构再根据城市建设要求、市场需求和土地供应计划,将这些熟地出让或出租。可见,运用上述土地整理机制,既有利于搞好城市土地的开发与整理工作,又能确保城市规划的实施,确保开发与建设项目的“小配套”与城市建设的“大配套”的衔接。
(三)协调发展是城市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
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摒弃过去那种单方面追求GDP、不计成本和代价的片面和盲目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已成为共识,而科学发展观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协调发展体现在城市土地整理上,就是要全面发展,统筹发展,有计划地发展。事实上,从目前到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城市周围可供征用的农地已经十分有限。所以,今后城市土地利用必须走集约化和可持续的道路,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城市存量土地,以通过城市土地存量的重新洗牌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把城市土地存量的未利用、不合理利用、未有效利用、超过出让期的土地以及部分城市规划用地整合起来,无疑有助于促使城市土地供应实现由“增量调节为主”向“存量调节为主”转变。这对于从制度上保障耕地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土地整理是创新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乡产业互补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首先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城市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编制的指导思想,使城市土地整理的各项内容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在理念上要以人为本;方法上要善于统筹兼顾;内容上要有效配置资源,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系上要形成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四)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土地整理的抉择
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城市土地整理上,就是城市土地利用不能走粗放式、外延式发展之路,而应该走集约型、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城市土地整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珍惜每一寸土地,为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建立城市土地整理制度后,对旧城区危改项目、房屋拆迁及市政建设难度大的项目,可以由政府实施统一拆迁,将其整理成为“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的熟地后,再统一评估,确定基准地价或标定地价,然后以挂牌交易或招标、拍卖等方式,统一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开发建设。
二、城市土地整理的主要类型
城市用地包括城市社会经济所涉及的工业、商服、住宅、交通、市政等多种用地类型。对城市用地进行全面整理的目的,就是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协调处理好不同种类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促进城市生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别性,各个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城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不同用地整理运作模式为着重点,结合不同的运作模式寻求城市土地的最佳综合整理效益。从目前城市土地整理的实践来看,城市土地整理的类型主要有“腾笼换鸟”型、功能调整型、全面改造型、城乡统筹型和道路拓展型。
――“腾笼换鸟”型。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城市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城市土地无偿划拨制度的指导,城市用地中工业企业所占比例一般高于国外城市工业用地所占比例5―10个百分点。工业用地比例过大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流转弹性小、居民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把有污染、效益低下、占地面积大的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重型工业企业迁出城市繁华区,与第三产业中的金融、商贸、会展、服务用地置换,无疑有利于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单位土地贡献率的提高,有利于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有利于提高城市整体容积率。具体实施办法:对工业地产进行评估,寻求商服置换对象或实行公开拍卖,城市郊区设立工业企业新的集中发展地。例如:成都市三环路以内的工业企业,根据城市“退二进三”方案,除适于中心城区的约1/6的城市型工业可继续保留外,大部分的工业企业将迁出或关停并转,75%左右的工业用地将改变为金融、商贸、商务、房地产等用地,“腾笼换鸟”,从而使城市核心区和中心区的黄金地段发挥出高效益。
――功能调整型。我国城市用地空间布局混乱、分散,难以形成应有的集聚效益。许多事业单位、机关和效益低、耗地多、污染大的工业企业占据市中心和高价位区域,长期造成“优地劣用”或“围而不用”的局面,从而不仅增加交通量,污染环境,而且造成城市中心土地配置难以优化。对城市用地实施功能分区整理就是把城市土地依据区位和价格差异划分不同的用地小区,实行工业园区、生活住宅区、商服区集中用地的策略,利用相同种类用地性质的一致性和共享性,减少其对外部环境的负效应,从而达到集约用地的目的。例如:成都市将城市区的功能结构划分为核心区、中心区和副中心区,实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规划,核心区以金融、商贸、办公为主,中心区以居住为主,副中心区建立若干相对独立的综合新区,从而盘活了存量土地资产,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益。
――全面改造型。缺乏整体和科学规划,新旧混杂景观是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一大特征。历年来,我国城市规模呈现出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态势,城市用地的内涵挖潜工作未被重视,旧城区低层建筑、空闲地、老胡同、狭窄小巷随处可见,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现代化的步伐和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全面改造型的用地整理模式,就是针对旧城区内基础设施落后、建筑层面低、空闲地多、缺乏合理规划的现状,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城区的要求,对旧城实施彻底全面的改造,以适当提高城市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城乡统筹型。在不少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往往出现一些农地已经在用途上非农化了:农民已经不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而从工经商;农民的住宅开始对外出租;一些没有城市房产证的房屋已经作为商业地产在开始经营;“城中村”星罗棋布地镶嵌在城乡结合部的若干区位;建筑物零乱,用地效率低等等。因此,按照城乡统筹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土地进行整理,规范土地权属,完善基础设施,可以使其土地资源有效配置,更好地吸纳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失地农民就业。
――道路拓展型。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城市道路狭窄、交通拥挤、基础设施落后。近年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小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城市交通问题日趋突出。于是,城市道路改造成为城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在道路拓宽和改道的过程中,必然涉及沿线房屋的拆迁和城市土地的整理,以便为这些道路拓展后的产业布局、居民小区和公共事业提供更适宜的城市土地。
三、科学发展观导向的城市土地整理对策与举措
城市土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因此,为确保城市土地整理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收到预期成效,必须构建城市土地整理的配套举措,形成城市土地整理卓有成效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一)以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为路径,积极开展城市土地整理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因此,城市土地整理方案要根据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和枢纽的功能定位,聚集城市科技、金融、商贸、交通、通讯等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区在特大城市经济中的吸引和辐射力,巩固和发展城区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以促进城市繁荣。在城市土地整理规划中,要搞好城市管网和其他配套设施建设方案,在城市周边形成一批二、三产业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使城市的城市功能分区更加合理。[4]
在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综合考虑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许多地方在城市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重视技术规划而忽视经济规划。人们往往比较关注土地整理与城市各种功能区的布局、某一条街道的样式、标志性建筑物乃至某些具体建筑物的造型等等之间的关系。所以,一些地区常常邀请国内外的一些高层次专家、学者进行反复地规划、设计和论证。而对于这些规划设计的经济价值,虽然有所考虑,但往往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了城市土地整理后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聚集功能的提升。
(二)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重点,推进和实施城市土地整理
在城市土地整理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城市土地整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5]通过土地整理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政府有关部门在城市土地整理方案的制定上,不仅要注重用地的地上整理,而且要关注用地的地下整理;不仅要注重土地整理后的“多通一平”,而且要为土地整理后的利用提供可行性建议。[6]92事实上,城市建设不是单纯的建广场、辟街或扩地开道,做简单的“加减法”和“摊大饼”式地向地带和城郊延伸。千城一面、单纯追求“量变”的建设已经违背了城市建设作为一门科学的特性。目前,我们在城市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要防止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中的同构性问题。城市功能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可以说是经营城市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城市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它的产业经济特色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建筑风格的同构性只会使其显得呆板死沉。即使在一个城市的街道两旁,其建筑物也应风格各异,其建筑物可以有进有退,有高有低,色调有冷有暖,突出层次和色调的和谐。另外,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味地求新求大,只会浪费财力资源、土地资源,更浪费了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意大利、希腊、法国等欧洲国家的许多城市的迷人魅力,不是它的高楼大厦,而是它历史赋予的浓厚的文化底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城市在建设和改造中缺乏整体长远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扩地建路、盖房造屋后,却将城市应该必备的配套设备,如给排水、供电等设施给淡化了。刚修好的路,不久又被挖开;建好的绿化带又推倒重来;有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因缺少排水系统,要么蓄在一地形成水洼,要么直接排入河流,与饮水源混杂,以致造成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2004年夏天不少城市遭遇洪灾就是沉痛教训。另外,城市土地整理项目要推行投入产出率、生产成本降低率、新增城市用地率、生态景观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改善等综合考核指标。在进行城市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必须进行景观生态评价;城市土地整理后的项目建设,也必须有具体的景观生态措施。
(三)以用地结构调整与优化为取向,提升城市土地整理的绩效
城市土地整理要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相契合,通过城市土地整理来优化产业结构。城市土地整理的开展,不但可以吸纳一部分城市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也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城市土地整理要高标准、高起点,要按综合治理模式,整理出优质场地,为城市规模化经营创造好的基础条件。城市许多商业服务行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通过“退二进三”的土地整理,可以使第三产业在城市中更加繁荣,从而在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联动工农产业互动、为城市提供更多税源的同时,也为城市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城市土地结构的变迁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注意保护土地资源,进行“可逆性调整”。整理后的土地要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发展不同类型的中央商务区、会展经济区、生态居住区,提高城市产业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选择发展对地方经济贡献率大的高科技产业,为国内外城市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城市土地整理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
(四)以建立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为抓手,实现城市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土地整理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基础工程,资金落实是城市土地整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资金短缺是影响城市土地整理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全面开展,拓展和增加新的资金筹措渠道,加强管理,使城市土地整理资金形成“投入―运行―回收―再投入”的良性循环,这是当前城市土地整理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好城市土地整理资金问题必须重视城市土地整理资金筹措的多元化和运作方式的市场化。国外城市土地整理成功的经验表明:实施城市土地整理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的政府措施,必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资金体系,才能使城市土地整理按照符合长远和全局利益的要求实施。城市土地整理的资金投入渠道稳定了,搞好城市土地整理才有物质保障。
建立和健全城市土地整理资金投入的制度安排,必须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积极拓展资金渠道,使城市土地整理有长期和可靠的资金保障。要建立和完善土地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的具体使用管理办法,保证其专款用于耕地开发和城市土地整理;运用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开展城市土地整理的国际合作;同时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和配套的优惠政策,吸引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到城市土地整理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理多元投融资渠道。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控制下,积极整合旧城改造、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改造、房地产开发等层面的资金,使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效益优化,避免重复建设,提倡雪中送炭,力戒锦上添花。城市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应优先用于公共和公益项目的土地整理。在城市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项目实施等环节上,要建立健全市场主体的准入机制,完善城市土地整理市场规则。为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应加大城市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监管力度,保证城市土地整理资金足额收取、足额使用、合理使用,以优化城市土地整理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率。
(五)以人性化实施为切入点,加大公众参与城市土地整理的力度
城市土地整理首先应做好城市土地整理权属调整工作。在城市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要搞好权属核实工作。对所涉及土地的权属、界限、地类、面积进行核实。尊重土地权利人意愿,编制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按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性化实施为切入点,充分征求土地权利人的意见,维护原土地使用者权益,按照公平、公正、等价的市场机制,使原土地使用者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和途径分享土地整理后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对于体现城市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城市特色区的土地整理,基于当地群众最了解项目区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城市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其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要让群众参与,形成当地群众、规划设计单位、城市土地整理专家“三结合”的项目规划设计机制,以提高城市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水平,优化城市土地整理资金配置。
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土地开发整理体制、机制及运作方式。城市土地开发整理的项目管理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招投标、工程监理和项目法人制度等规范管理行为。合理界定城市土地整理招标范围,一些企业能完成的单项工程,可以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明确工程质量,用补助方式实施这部分项目。推动土地整理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形成“以钱长地,以地长钱,钱再长地”的土地资源产业良性发展机制。突出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健全资金筹措机制、土地再分配机制等,鼓励企业、社团、个人参与土地整理,广泛吸纳各方资金、技术。不断完善奖励机制,提高对基层的补助经费,激发整理区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高质量开展土地整理,为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闯出新路子。在城市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要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将土地整理的政事、事企分开;从规划、立项和资金保障到实施、验收、建成后使用维护的规范管理机制;政府、公司、个人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
(六)以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提高城市土地整理的质量
基于城市土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土资源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培养科技、工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建立土地、城建、路网、园林、环保等各类专业人员合理搭配的城市土地整理专业技术队伍,鼓励有关单位和个人发挥专业技术特长或成立专门机构,参与土地开发整理科学研究、技术论证、工程建设等工作。从事城市土地整理的专业机构和人士要不断学习和研究土地开发整理先进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要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有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在土地开发整理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逐步形成科技支撑体系,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科学化;要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化建设,逐步形成技术、经济和管理的标准化体系,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科学化水平;要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逐步建立土地开发整理信息系统,实现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项目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实现城市土地整理的全程优质服务。
城市土地整理是一项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综合性活动,需要科学的规划指导和相关技术的应用。因此,城市土地整理工作者应搞好技术服务,为城市土地整理提供准确的技术资料和技术措施,为企业培训城市土地整理技术骨干,自始至终做好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保障城市土地整理的高质量;搞好法规咨询服务,为城市土地整理制定和提供配套性的政策、法规,使城市土地整理有章可循,建立和完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制度安排;搞好城市土地整理的信息服务,经常通报本地城市土地整理的情况和外地城市土地整理的先进经验,使城市土地整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搞好城市土地的权属界定与相关服务,认真做好城市土地整理前土地权属的确认和城市土地整理后的土地变更登记,防止引发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权属纠纷,切实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严金明.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马克伟.土地大辞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
[3]夏显力,李世平等.城市土地整理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66-68.
[4]杨继瑞.城市土地经营的新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4,(6):27-30.
[5]崔新明,廖春波.试论现阶段我国土地市场的效率与政府的干预对策[J].中国房地产,2001,(4):13-16.
篇10
2009年初,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开展“街区规划”试点项目,以特定街区作为试点,探索将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纳入规划管理的可行性。在历时2年的编制和研究过程中,承担此项任务的成都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前期研究———充分作好与规划管理对接的准备首先,考虑到城市设计主要内容需落实到规划管理平台,在城市设计编制调研阶段,就应该采取“一体化”的编制思路,与规划管理对接。在现状调研阶段,除了对用地权属和建设现状进行详尽的调查外,还应该详细收集、整理规划局历年的行政许可信息,并与已批和在办项目充分协调。同时,深化研究规划区与周边地区的对接关系,以及上层次规划对本区域的目标定位,确定规划区发展方向和承担的城市职能,保证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方案的可实施性。
2规划方案———以量化为基础确定形态方案一般的城市设计在构建形态和空间时,往往会追求方案效果,忽视对于规划区建设承载能力的思考,以致最后实施难度较大。所以,在设计方案阶段,首先应以量化分析为基础,再进行方案设计。由于成都市的地块建设量控制,主要依据《成都市技术管理规定》中形态分区所确定,而形态分区由于各分区面积较大,常常出现各地块基准容积率均相同的情况,导致了各地块在开发建设后,建筑高度、建筑体量趋同。因此,我们采用了在保证片区内建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同一开发主体的不同地块之间,可相互转移开发建设量的规划方式,以此调整整个片区的空间形态,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间格局和富于变化的形态。
3控制内容———深化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设计成果一般应包含三部分主要内容,分别为分析研究、方案设计、设计导则。其中,设计导则提出的各类设计控制要求,应结合规划控制的各项指标,共同落实到地块图则中去,直接作为落实规划管理的依据。可以说设计导则是衔接管理最为直接的部分,控制内容也只有通过设计导则衔接控规和规划管理。因此,为使后续编制人员能准确理解城市设计对于各地块的控制要求,在设计导则编制阶段应尽量避免使用描述性语言,需采用“量化、定性化”的方式对控制内容进行明确。
4控制力度———确定刚性和弹性控制内容在城市设计编制完成后,控制内容的雏形就基本形成,但控制内容进一步落实到控规还需要在制定时,将控制内容进行必要的分离,分别形成刚性和弹性的两类控制内容。对于可量化的指标控制体系,如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退界退线距离、连续面宽长度等内容应在控规中通过刚性指标和图示予以控制。但对于建筑形态、建筑风貌、交通引导、环境设计、功能业态等非量化性控制体系,应相应制定弹性控制内容,进行必要的引导。
5成果表达———与现行规划管理平台对接目前,成都市的控规详图是通过土地利用控制规划图以及道路工程规划图进行控制管理的。因此,针对形态控制需新增一张控制图纸。由于不同城市设计的控制内容不尽相同,在图示化表达的规范性上,不易限制过死,但需遵循刚性控制内容定量、弹性控制内容以引导方式为主的表达方式。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