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

篇1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从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的现状入手进行剖析,指出了精品课程材料归档的范围,并就如何加强精品课程档案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行了论述。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档案工作;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03~2010年,教育部已经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3862门,同时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各高校实施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从上到下,形成三级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严格的教学管理与优秀的教学效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构成了精品课程档案。精品课程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档案多是纸质材料,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运行、验收等整个过程,其材料主要以电子文件为主。[1]精品课程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使用,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在课程网站上与之有关的通知文件和课程共享资源,有效记录、保存精品课程档案,充分挖掘档案信息,对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有重要意义。

一、精品课程档案的内容

1.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档案内涵相当广泛,有体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如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申报材料及批准、中期评估以及结题验收、总结等;有体现教学共性资料的,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听课情况记录、教学工作总结、重要教研活动记录、教材建设、考试大纲、试题库、学生成绩等;但更多的是教师个性化的资料,如典型教案、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教学心得、教学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材料,以及从报刊、杂志、网络上摘抄或剪辑的文字资料或图片、声像资料等。

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是为了了解哪些材料属于归档材料。精品课程在申报、评审、运行、验收整个过程中,其材料基本以电子文件为主。如申请书及其汇总表格直接通过网络报送电子版,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践指导、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制作成网页形式,只需报送网址。产生的纸质归档材料主要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申报通知、正式公布年度精品课程函件以及学校签字盖章的精品课程申报表。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源和实体资料两种都要储存备份。

2.按项目建设过程分类产生的归档材料

精品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归档材料包括申报、评审、运行、检查验收等全部过程。

申报阶段的材料要求:“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申报学校在申报平台上,登录‘精品课程工作网站’,录入本年度推荐的精品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校名称、课程网址等信息”。

运行阶段的材料要求:“申报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免费开放课程资源,不断更新上网内容,并要求“每门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有形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效果及特色、学校政策支持及辐射等指标,也就是说每项内容发生较大改变,其相应的材料也应做变更并归档。以师资队伍为例,如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工作发生变动,所在学院应及时填写变更决定,上交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并报送精品课程授予单位。无形资源是指蕴含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指导思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有形资源正是这种无形资源应用于课程改革与实践产生的成果,如果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有所调整,其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可能发生一些改变。

检查验收阶段的材料要求:“对于2003至2009年的国家精品课程,高教司将按年度单独进行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将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

二、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现状

1.档案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

在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中,领导重视与否是关系到课程档案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项目申报阶段,由于时间紧,同时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比较重视申报材料的填报,材料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准备得比较完备,而对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精品课程档案的搜集以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为主,以高校教学管理和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参与为辅,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档案训练,对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规律缺乏了解,忽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资源规范制度等教学档案基础工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原始记录没有及时收集、归档,当需要查询和使用时,无处可找。档案管理部门基本上你交多少,我管多少,对课程档案工作缺乏责任意识。

2.精品课程档案建设规范性、系统性不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实践过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档案建设也需从申报、评审、运行直至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但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建设周期,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文件中提出“荣誉称号有效期5年”,一些精品课程的运行过程中档案建设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而且由于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其教学资源,其档案资源以电子文件为主,传递过程中或因计算机网络等产生技术问题,一些课程的网站建设处于随意状态。

目前,高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规范主要限于校级,精品课程档案基本上是教学院部上交多少给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再移交多少给学校档案管理部门。且教学院部的文件(档案)二级管理没有统一规范,各部门、各院部自行建设,自行管理本单位基础资料。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全部移交给学校,既给学校档案管理带来负担,也造成查阅不便;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移交学校时,由于从档案形成到归档时间过长,部分主要材料遗失,致使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的完整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三、精品课程档案的构建

1.强化档案意识

领导重视,将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增加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增强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档案意识,档案工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教师要注重收集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材料,并及时上交;稳定专职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明确管理职责

按照文件规定,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由申报学校存档。高校要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课程建设所在院部、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各司其责,按照工作流程,使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长期有序地进行。课程建设团队是精品课程档案建立和利用的最大主体,应指定专人负责材料整理、申报、汇总及归档,并将课程档案管理与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课程建设所在院部不仅要加强前期申报阶段的材料整理,而且要强化后期建设的检查、督促;教学管理部门要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通知文件,对精品课程档案建设定期检查和验收,建立考核与激励制度;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档案宣传,拟定精品课程归档范围,明确归档材料要求,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编研,档案人员要充分挖掘精品课程档案内容,并能根据教学人员需求,将收集的文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经过科学归纳、筛选、整理和集中,由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向三次文献加工发展,形成系统、权威、深层次的信息,使其具有实用性、时效性。

3.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流程,强化全过程管理

精品课程档案管理规范与流程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与要求,以每门课程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进行归档,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内容上要保持连续性和成套性,教学过程和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考虑到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验收要求,则更应当注重过程材料的归档。重要批复文件作为事件的结果可以先行单独存档,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重要的声像文件如课堂教学录像可以以光盘的形式备份,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管理部门都应留有备份。

4.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将精品课程档案建设与课程自身结合起来,以网络为载体,建立一个以共享、开放和立体化为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网络向校内外师生提供课程共享资源。一是对课程档案的文字、图片、录像等材料及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教学系统平台运转,共同使用,把电子化归档和纸质材料归档保管相结合,提高精品课程档案的利用与效能。二是建立档案的实体资料库和网络资料库,实现实体资料库与网络资料库的双重储存。合理设计课程网络资料库的数据结构和界面,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环节和流程的特点,反映多形式教学档案资料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档案。

篇2

【关键词】中职卫校 精品课程 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69-03

精品课程是国家教育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教学改革推出的一项重大举策。目前,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还处于一个萌芽状态,应借鉴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的特点,积极探索,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优秀、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课程。如何开展中职卫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推动中职卫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创建品牌课程?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的内涵

(一)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定义

对高等院校的精品课程,教育部明确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但是,教育部未对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定义有明确的规定。2011年8月8日,同济大学职教中心专家蔡跃教授在南宁市卫生学校教师培训班上曾提到: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六个一流”,即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实践教学,一流教学管理。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精品课程所谓的“精”就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精致的教学内容、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显著的教学效果。所谓的“品”就是要有特色、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简言之,精品课程就是高水平、有特色的课程。

(二)中职卫校精品课程的定位

中职学校由于在办学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办学特点方面与高等院校有较大的差别,若脱离了现实的客观条件,完全照搬高等院校的做法,则极有可能使自己的精品课程建设脱离初衷。因此,中职学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真正了解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技能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扎扎实实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中职卫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出现代的卫生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课程设计,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卫生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因此,中职卫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应体现为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建设的突出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卫生职业特色,对学生的就业与生涯有重要价值、培养出能服务基层医护工作的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示范性优秀课程。

(三)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分级

高等院校的精品课程分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等三个级别。而中职学校的精品课程分级与高等院校不同,分为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等四个级别。

二、中职卫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只有相关方面协同并进,才能成功地建设成为精品课程。中职卫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有:

(一)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学质量的优劣,归根结底就是教师的差异。无优秀教师的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不会成功的。中职卫校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领域,首先应制定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措施。除教师的学历、职称配置合理外,还应建设一支以主讲教师为主体的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德高尚的“双师型”教师梯队,使这支队伍成为精品课程和学科建设的主力军,成为一流的教师队伍。

例如,南宁市卫生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从培养机制、措施上充分保证这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一是每年派选3~5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名师培训班。二是每年指定医、护临床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和无课时间到学校附属医院和当地医院参加临床医护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了解并掌握临床医护工作中的“三新”,三年内要取得“双证”资格。三是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采取“一年适应、三年成熟、五年成才、七年成名”为时间段的培养措施。四是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团队的力量,按专业学科的需要和学生比例充分配备实训带教老师,确保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二)一流教学内容的建设

教学内容的建设和课程的设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中职卫生教育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有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要有先进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在课程内容的处理上应正确到位,确定本课程在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和前后课程的关系是否处理得当,恰当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保持本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还应及时将本学科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等内容补充。实践课教学内容还应科学合理地设置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但学科教材上还没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体现出具有中职卫生教育特色的一流教学内容。

(三)一流教学方法的建设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提高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在中职卫生教育中,最适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首先,要改变过去单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BPL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当然,在中职卫校的教学中,各学科的课程特点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某种教学方法在何时使用效果最佳,由任课教师灵活掌握。精湛的教学方法离不开现代教学手段的支持,因此,还应充分配合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教学。这样,将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有机地结合,将知识通过多渠道传授到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易理解、易记忆、易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度、掌握度和主动学习意识,使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四)一流教材的建设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中职卫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是提高教学效果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一些课程的教材内容还跟不上医护领域的发展或者不够完善和实用,这一点在中职卫校某些专业的教学中体现较为明显,我们要敢于打破历来“固定使用统编教材”的传统做法。一方面应抓好教材的选用,另一方面还应根据中职卫校各专业各学科的特点,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编写出既适合本校教学,又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应注意:一是编写理论课教材时,各学科应围绕专业培养的课程目标编写,充分体现出中职卫生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二是编写实训课教材时,应将目前临床医护工作中常用的、内容新颖的但目前统编教材上还没有的内容编入。三是邀请学校附院、市内各医院的兼职教师和医护专家参编校本教材,力求教材内容更加贴近临床的一线医护工作。这样,编写出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实用性较强的校本教材,不仅可对统编教材产生有益的补充和完善,而且可为精品课程的成功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一流实践教学的建设

“一流实践教学”是与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中一个显著的不同点。中职卫生教育的重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而且还要把实践技能放在突出的位置。因此,中职卫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应更加充分地体现出实践教学这一特点,突出课程中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应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为重点开展实践教学。学校在现有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前提下,还须再加大力度投入实践教学的建设。以南宁市卫生学校为例。第一,在3~5年内再增建3~5个实训室和一个中心实验室,增添或补充更先进的、功能更齐全的实训设备,满足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操作技能练习的需要。第二,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应亲临实训室带教,实验指导教师应全力配合带教,争取每个实训小组的师生比例达到1∶12,确保每个实训小组的学生都有教师带教和指导。第三,增加实训课的课时比重,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训教学时间学习和练习。第四,有组织地安排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并保证实训室开放时间内有实训指导教师在场指导。第五,除教学大纲中的实训项目要100%完成外,还应完成自编实训教材上增设的实训项目,增加学生对目前临床医护工作中常用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第六,改革并完善实训操作考评指标体系,严格把关,实践技能操作考核不达标者,必须重做,直到达标为止。通过以上的措施,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规范性和有序性,切实加强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以达到一流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

(六)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管理问题。为了确保该工程建设能有序进行,学校必须相应地建立有效的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和措施。

1.建立领导机构。建立以校长和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为首的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另一名副组长由教务科长担任,该办公室设在教务科,其职责是负责全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过程的管理和验收工作。小组成员有教务科副科长、教学督导组人员、各教研室主任等。教务科和教学督导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督导和评估工作。各教研室主任的主要职责是具体制定和审查本学科精品课程建设方案及规划的实施、过程的管理和阶段总结等工作。

2.建立课程开发团队技术小组。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团队技术小组包括课程教师组、影视制作组、美术设计组、网站开发管理小组等。第一,课程教师组 由获得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教研室主任或申报人负责,其职责是负责该课程的内涵建设。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资源设计、课程特色设计、试题库建设等。还包括以上内容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材料的整理等。第二,影视制作组由学校一些具有影视技术特长的教师及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精品课程建设中所有的影视录像的拍摄、制作以及编辑、字幕等工作,并对各课程组上交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材料进一步整理和提炼。第三,美术设计组由公共、美容教研室中的一些有美术设计特长的教师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对每一门课程进行美术设计,包括课程主界面、二级界面,甚至多级界面的设计。并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色,设计出风格独特的界面。第四,网站开发管理小组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中心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网络教学的网站建立、网站检查、网站维护、保证网络畅通等管理工作。

3.建立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第一,制定严格的申报条件和程序。学校要明确规定申报条件,严把精品课程入口关。对不符合申报条件的课程一律不予认定,并按照程序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公示。第二,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参照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各项评估指标,结合中职卫校专业课程建设的自身特点,科学地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中的各项评估指标,让有课程建设的教研室按评估指标上的要求,有方向地开展自己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并建立校内专家督导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完整的评价体系。第三,制定完善的督导机制。对获得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课程,学校应定期组织专家督导组对该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跟踪听课检查,并督促和指导,还应开展对该课程建设的中期和年度检查,对未达到精品课程建设标准要求的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第四,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成功的有力措施。对获得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教研室和教师应适当倾斜。例如:一是对有精品课程建设任务的教学团队和人员应适当提供津贴补助;二是对有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教研室,在年度的评先方面应优先考虑;三是对有精品课程建设任务的教学团队人员每学期的工作量考核时应适当减少;四是每年度、每学年度的个人评先、评优、评星级教师以及职称晋升时应给予优先考虑。这样,能促进更多的优秀教师投入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去。

三、中职卫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精品课程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例如,南宁市卫生学校七大专业共200多门课程,并非每门课程都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哪一门课程可以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就要看它是否具备或者基本具备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的“六个一流”。如果每门课程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那就失去了“精”和“品”的意义了,因此精品课程应“宁少勿多,宁缺毋滥”。

其二,并非每名教师都可以申报精品课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申报精品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和主讲教师都必须满足一定的申报条件,并非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可以申报精品课程的课程建设。

其三,上好一次优质公开课,不等于这次课是精品课程。学校内每年举行的说课比赛、公开课比赛的参赛教师和参赛的课程,可以说是优质的,但这只说明是该教师在该门课程中某章节的优质课,并不能代表这门课是精品课程,因为参赛的公开课只是代表一节优质课(或一次优质课),而精品课程是整体的优质课。

其四,不要片面强调课程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业绩。课程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整个教学团队及有关人员也为这门课程的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方方面面的工作和涉及的问题都是靠集体的智慧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完成的,任何单一个人是绝对不能完成的,如果把荣誉和功劳归于课程负责人,忽视了整个集体所做的贡献,必然会影响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后续工作。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成功后的荣誉和功劳应归于整个集体,而不是单独归于课程负责人一个人。

总之,中职卫校应该按照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六个一流”标准,有目标、有方向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采用“成熟一门课程,推出一门课程,带动一批课程”的策略,通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争取在2~3年内建设成功2~3门校级精品课程,3~4年内建设成功1~2门市级或省级精品课程,5年内建设成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使学校形成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四级精品课程体系并推动学校各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培养出一批结构合理、教学本领过硬、整体素质良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发出一套优质的、可以共享的教学资源,稳步地促进中职卫校教学改革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玲芬.中等卫校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4)

[2]穆士华.试论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研究,2009(2)

[3]田为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2)

[4]张兰青.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思路[J].卫生职业教育,2011(4)

[5]娄道凯.关于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08(18)

[6]谢峰.中等职业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

[7]柯和平.精品课程高效开发模式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8(7)

篇3

关键词:精品课程;内涵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基金项目:职业院校产学研战略联盟视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广西区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399)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5月,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加强精品课程申报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已经建设了近万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各省市教育部门也相继下发了指导通知,提出了建设精品课程的规划和措施,全国各类学校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各职业院校也规划并立项建设了一批校级精品课程。

1 精品课程建设和共享应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学校受功利思的影响,往往只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申报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申报成功后则动力大大减弱,忽略了精品课程立项后的后续建设与维护,使精品课程立项后的后续建设与维护严重滞后,很少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

(一)注重形式,不而注重内涵建设是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为了申报成功,部分职业院校对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进行分析,依据指标逐项弥补和强化。课程网站制作得非常精美,而忽略其内涵建设。成立的课程组只是临时组织起来为申报而成立,课程申报成功后大多就解散了,无人专门负责课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长期建设。

(二)网络资源更新率较差。经课题组对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已建成的精品课程进行调研,发现相当多课程录像、课件,习题、教材、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等教育信息资源更新率很低。基它各类学校这方面的情况也十分严重。

(三)互动性不足。许多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难以了解到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交流较少,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所谓的精品课程只是一种摆设,缺乏实践性,从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课程的初衷,不利于精品课程的纵深发展。

(四)资源共享应用差。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在于其资源共享和应用性。一方面由于校际间精品课程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缺乏交流和互动,导致资源共享应用性差;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担心知识产权被侵占,不愿意将最优质的资源上网,导致学生无法享受到最优资源;之外由于技术原因和其他原因,课程网站打不开或者没有访问权限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这样就达不到为教师、学生服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五)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水平低。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很多课程不能把课程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为教学所使用,在课堂上没有利用该课程资源平台进行教学,例如通过相关资源平台进行复习、指导、考试等教学活动。

2 推进精品课程内涵建设和资源共享应用的对策

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强调,将全面实施“质量工程项目”,重点是提升“质量工程”的内涵建设,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精品课程作为上一轮“质量工程项目”应当着重加强后续建设,解决上一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2.1 深化精品课程项目的内涵建设

精品课程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为重点,集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教学过程中更多使用信息技术,使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精品课程项目的内涵建设应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应当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通过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并按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精品课程组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经常更新

学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3.加大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应当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借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4.加强教材建设力度。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参照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各院校应鼓励建设集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5.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要形成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机制,,团队中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和主辅等搭配合理,队伍稳定。努力提高团队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围绕着课程开展相关的教学改革课题科研工作,以课程的建设为标杆,推动年青教师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开展。

2.2 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策略

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精品课程的宣传和推广应用。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相当部分教师几乎没有进入过这类网站,更别提学生能够利用该类平台进行学习了。职业院校应当加大精品课程等优质资源的宣传,鼓励教师利用优质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利用该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提高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

当前国家教育部已经建立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网站,国家级精品课程可在该网站找到,进入相关课程主页,可以进行录像、课件、习题等资源的浏览。建议精品课程应该整合全国各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并且通过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保证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运行,提供下载,让更多的学习者和教师可以用合适的方式获取和使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3.建立网上教育信息资源更新机制,提高资源更新率

网上教育信息资源的定期更新非常必要,由于更新的工作量大,应当有效提供便于教师更新资源的方法和手段,使课程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建立检查评比、激励制度,建立精品课程教学信息资源更新与检查机制,调动教师更新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更新率。

2.3 利用网络平台,将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发挥示范作用

依托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完善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网络教学教育手段,将精品课程最优质资源运用到日常的教与学中,最大限度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文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

[2].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厅[2011]8号文件)。

[3]. 王重润,李恩,赵冬暖.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高教论坛. 2010年2月第2期。

[4]. 陈以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7)

篇4

一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

教研室是教学管理最基层的单位,学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最终都要通过教研室才能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因此,加强教研室建设,强化教研室的功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加强教研室建设、强化教研室的功能,前提是搞好常规管理,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应用写作教研室十分重视做好规范管理的基础工作。为了贯彻落实学院“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我们制订了《应用写作教研室“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按学院“规范管理年”活动的步骤,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建立和完善本室教学管理、教研活动、科研活动、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的基本制度,使本室教研工作、教师的教学行为、科研行为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最终达到提高本室教研工作的效能,提高学科教学、科研整体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以实训教改、课程建设为中心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室按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它不仅是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还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术研究等的重要平台。为了增强教研活动的效能,我们始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紧紧围绕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实训教材建设、实训教改课题研究开展教研活动,务求使教研工作收到实效。在学院应用写作实训教改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为确保实训教改顺利推进,我们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开展专题性的教研活动。围绕实训教改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引导教师进行探索,寻找化解突破难点的办法。公开课,特别是专题研究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选择实训教改、课程建设的重大课题,举行公开课或研究课开展专题研讨,有利于活跃教研气氛,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规律,向教研活动的深度进军。针对应用写作教学存在重视格式训练,忽略思维训练的弊端,我们举行了“应用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的专题研究课,探讨在知识讲授、例文导读、技能实训中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如何增强学生写作的问题意识、对象意识,增强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这些专题研究课对突破实训教改、课程建设的难点,将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推向纵深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三围绕精品课程建设开展教研活动

在应用写作实训教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我们启动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为了确保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制订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流”的评估标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作为依据,致力于将应用写作课程打造成为院级的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克服了时间紧迫、技术陌生、工作量大等困难,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成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应用写作精品课程网站两个网站。2009年应用写作课程进入院级精品课程的冲刺阶段,我们对前期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自我测评,拟写修订了一万多字的精品课程评估申报材料,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成了近十万字的实训题库、考试题库,进一步充实了精品课程网站。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得到了专家评审组的充分肯定,最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建成了应用写作院级精品课程。

四围绕实训教程编写开展教研活动

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实训教材建设三者密切相关。随着写作实训教学改革的深化、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必然要求加强实训教材的建设,突破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而实训教材建设的加强,又将极大地促进实训教改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我们紧紧把握实训教程编写这一契机,借风,适时启动了校本教材《经济应用写作实训教程》的编写工作,以此推进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教程编写组拟订了《应用写作实训教程编写方案》,精心谋划,周密组织,认真实施。实训教程的编写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编写体例打破了传统教材编写的老套,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为中心,以技能为本位,注重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要素,因此,教程编写的过程,实质就是转变教学理念、锻炼教学团队、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

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21-03

一、精品课程的五个一流

专家把精品课程概括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那么这五个一流是不是有条件的限制的,就是在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一流。针对不同的院校、不同的省有着不同的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对于西北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教学环境较弱,跟其他地区的教学环境有着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五个一流有着地域性差异,有着层次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在建设精品课程过程中,我们只能以最大的努力追求五个一流,实现所在环境下的五个一流。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长期的工程,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理念、技术、方法,建设团队的重视、培训、训练,精品课程的实施等工作。其涉及面越广,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就越多,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可持续发展无法保障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人员保证和管理机制的支持,这样才能保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有些高职高专院校来说,经费有一定的难度,无法长期保障,这样就使得精品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没有保障,只能停留在建设初期的状态。长此以往课程负责人对自己的精品课程也就放弃了维护,没人使用了,领导们更是不闻不问,更有甚者连自己的后台程序也就不知去向了。

2.技术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障碍

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工作者和网络工作者的支持,需要在网上正常运行、需要后期维护和升级。一般来说课程负责人没有这项技术,因此导致部分课程负责人因技术原因而中断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或者是因技术原因导致不能正常上网而夭折了。笔者主持的《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技术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在建设过程中,负责人的技术水平和网络知识使得该课程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美工上也受到课程主持人个人因素和团队成员整体水平的影响。

3.精品课程的内容是否是精品

所谓精品就是精致的成品。精品课程就是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对于精品课程来说是很重要的,精品课程的内容对于该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追求数量有些精品课程建设者对于内容的选取不是很重视,只是把现成的书籍中的内容搬到网上,没有进行深加工,没有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和实施,因此精品课程的内容是不是精品我们也得深思。

4.团队建设的是不是合理

优秀的师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是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合作而成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工程,整个课程建设涉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实验实训、信息技术、网络等部门的人员,在团队的建设中负责人很难调动每个部门的人,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不管是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还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领导都应该同样重视。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条件

1.课程要求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2.课程负责人具有教授职称(高职高专院校可适当放宽条件)。参与建设的成员(其年龄、职称、学历、学科结构)应形成梯队式,并形成主讲教师负责制。配备适当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3.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三位主讲教师,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

4.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要拍摄精良。录像必须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反映教师风范、该教学单元的实际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5.必须建立一个精品课程网站。网络要畅通,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完善并及时更新内容。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依据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条件,列出精品课程建设将面临的问题。对于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难题,我们可以采用问题回答的方式来解决,我们可以将各类问题、难题按照重要程度分成等级编写问题测试,依据问题的回答情况考虑团队的建设,确定内容的选取,确定建设哪一级的精品课程,或者采用流程图的方式决定建设哪一级的精品课程等等。问题列表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可持续发展保障的问题列表

(1)目标的确定问题

目标为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的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是不是冲突?目标具体吗?

目标决定了经费的投入和内容等的选取。目标的具体化使得精品课程开发团队的工作也就具体化。

(2)经费保障的问题

经费的保障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师资培训的经费,课程资源建设的经费,教研教改的经费,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有没有经费。如益阳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的省级精品课程《电子CAD》建设经费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益阳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的精品课程每年都有充分的经费,而有些学校的经费并不是这样投入的,就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学校对省级精品课程一次性投入5000元,以后就没有经费了。精品课程的经费需要每年去投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投入和合理的使用才能保障精品课程的建设。

(3)政策的支持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和各省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的精神,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在科学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学校精品课程的指导思想、建设标准、申报范围及其条件、精品课程建设的申报与评审程序、精品课程建设的运行管理、奖励办法和知识产权管理等。

2.技术保障问题列表

技术保障问题首先必须列出建设精品课所需要的大的技术,然后将各类大的技术分解为下一级的子技术问题。如表2。

当然每一级的子技术涉及到不同的人员和问题,如:教学设计中授课对象的分析能力,要考虑教学对象是在校学生还是成人,是否支持终身学习;是否了解授课对象的总体思想状况和知识基础;是否了解教学对象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水平、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

3.内容选取问题列表

内容的选取有以下几种方式:

(1)现成的内容直接选取。

(2)新编内容。

(3)组合已有的内容。

不管是选择上述哪一类方法获取精品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制定精品课程内容选取的原则和标准,符合标准的才可以成为精品。具体的标准可以根据具体课程的要求和发展来确定,可参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版。

课程内容选取的原则可以参考袁海泉、刘电芝的《论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中的:①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②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③基础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④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的原则。另外还要考虑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问题。

4.团队建设问题列表

团队建设可以依据技术保障问题来考虑,需要哪些专业和技术的人员,另外还要考虑协作问题。

团队的建设笔者认为可以参考木桶原理,提升团队中最弱的成员,团队中能力最弱的成员限制了团队的整体水平。当然团队成员的合作关系,能否,互相欣赏、重视,是一个团队不可缺少的。

五、结束语

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每所高校来说是被评估的指标,建设的如何,还需要依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来衡量。对于具体困难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如果上述提到的问题我们都能解决,那就可以顺利地开发精品课程了。若有30%甚至超过30%的问题无法解决,那就没有环境开发精品课程了。当然不同的学校有差异的,若个体差异能弥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开发精品课程了,我们还可以多个学校联合开发,资源共享。

特别说明,在上述问题列表里涉及了一些问题,不同的学校面对的问题不同,此问题列表只能是参考,我们在实际建设中,要依据实际环境和条件确定具体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除了上述列出的问题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课程评价问题。评价中由谁来评价、如何评价等。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可持续的、是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时的兴趣和任务。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视,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而不是滥竽充数的拼凑的精品。

参考文献:

[1]浅谈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DB/OL]. .

[2]吕建林.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和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学教育,2006(15).

[3]董绿英.高职精品课程与教师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9(5).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品专业;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02-02

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不断加强,近几年来中职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也迅速扩大,这就使如何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早在2003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后,全国高职院校纷纷启动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而中职学校,也应当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立足精品专业,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过硬、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专业课程,要将精品专业建设工作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达到提升办学内涵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走出一条内涵与外延协调发展的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办学之路。

一、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国家精品专业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精品专业是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手段、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精品专业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紧紧围绕五个“一”标准要求,以先进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为核心,以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为平台,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建设实用的立体化教材为基础,以科学的管理评价机制为保障。如何建设好中职教育的精品专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试析:

(一)承上启下,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每一位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都应当勇于实践,勤奋工作,乐于奉献,精品专业建设需要一支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创新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中职学校精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强化课程负责人制,加强课程组教师队伍建设,根据精品专业建设的要求,有计划、按比例选派教师到企业轮训,或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相关高校进修,接受业务培训。此外,还应不定期地组织课程教学专题研讨会、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促进精品课程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逐步形成一支主讲教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

(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开放的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要在原有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程基础上,以提高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为宗旨,不断优化知识体系,努力拓展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结合教学进程和市场需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建立“多平台、强技能、多证书”的教学机制,确保实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导向。以培养岗位能力为根本,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筑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先进的课程体系。不能盲目模仿普通中职教育教学模式,片面追求学科的完整性,而应该以能力的形成为主线,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精品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体现理论知识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践环节和内容,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和形式。

(三)基于工作过程,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专业建设的核心

开发过程中,我们应当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主要参考教材,形成文字教材、电子课件、辅助教材、教学录像等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立体化教材。要根据需要制订新课程体系标准,建设现代化教育信息平台,例如建立图文并茂的课程教学网站,为学生学习建立自主性学习课程计划,内容科包含课程标准、能力标准、教学指导、考核目标、考核标准、信息反馈平台等。

(四)结合地方特色,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以学练结合为切入点,结合河南地方特色,积极探索学练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以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方式学习,不断提高获取知识和发展个性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学效能。围绕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实现了“教、学、做”的有机统一,是学生可以真的的体验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

(五)科学管理,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

积极与省内外著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将企业建成能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新模式。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由校外专家、企业负责人参与导委员会,参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同时把学校教学实习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计划中,共同构建人力资源开发平台。要更加注重任务驱动式的课外实训,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时间,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中职学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的技能型人才,而精品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发挥标尺作用,是中职院校内涵提升的一个重要表征。

二、中职学校精品专业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促使精品专业建设能体现中职学校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专业优势及学校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并且使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始终保持专业课程的示范作用,达到评建结合、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效果。应重点强调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建立严格的申报条件和程序。学校要明确规定申报条件、申报要求,严把精品专业的入口关,对不符合条件的课程坚决不予认定,并且按照程序对所有申报课程进行评审、公示和监督。二是建立监督机制。学校要定期组织专家对立项专业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同时做到跟踪检查与评估相结合,专家评估与师生评估相结合,确保精品专业课程建设质量。三是评价体系要切实可行。该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定得过高,而且能比较容易地用来指导精品专业建设实践活动。

(二)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品专业建设工作,建立健全精品专业建设保障机制。其中包括两方面:一是管理层面要成立校级精品专业建设领导机构,负责精品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指导和管理,同时建立系级精品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其职能是按照精品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目标和要求具体落实精品专业课程建设的实施工作,确保精品专业课程建设有一个领导有力、目标明确、分工协同、运作高效的管理体系;二是资金层面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支持,需要加大投入,购置实验设备,建设实习基地,改善教学条件。

篇7

关键词 网络数据库 课程软件 精品课程 VBA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Course Software and Quality Course

Building of Network Database

PAN Ying

(Guangxi Economic & Trade Polytechnic, Nanning, Guangxi 530021)

Abstract The network course "database" after many years of construction, this year was rated the quality course in our college. Curriculum group teaching" teaching package" and teaching meth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each, the construction. This course builds the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undertook summing up, put forward using VBA to realize software automation reference suggestion.

Key words network database; course software; quality course; VBA

1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其理论和应用都在飞速的发展。由于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各专业的技能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方,经过多年的探索,本课程组于2011年8月申报网络数据库为院级精品课程。

为了为今后向省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打下基础,在网络数据库课程建设过程中,除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之外,本课程组更在以下方面做了尝试。

2 “一流教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网络数据库精品课程教材建设原则:除了“一流的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流的教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流的教材”,就是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层,内容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应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同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3 “一流教学方法”――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实行直观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生动而丰富的方式、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数据库课程课程软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促进课程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传统呆板、枯燥的课堂教学。

4 网络数据库课程软件特点及经验

4.1 素材丰富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兴趣,达到帮助学生课后自学以巩固网络数据库基本理论知识和强化数据库技术相关技能的目的,课程软件以项目驱动重新整合课程内容,体现“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为此,将网络数据库课程操作部分按企业完成数据库为设计主线,分为四大项目,在此基础上再细分为各任务,每一任务都要求学生掌握对应技能。并对每一项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任务准备相应的操作视频或者源代码作为素材。

4.2 VBA交互技术

在制作多媒体课程软件过程中,VBA是非常普遍的技术之一。自测题是交互式课件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点、提高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高职学生和网络数据库理论知识特点,软件设置了单选题和填空题,可以采用单选框空间和文本框进行设置。

4.2.1 单选题设计

课后练习提供正确答案,以供学生自测,对照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关键代码为:

4.2.2 填空题设计

填空题学生可能填写的情况比较多,因此,一定要灵活运用VBA中的函数,设置去除空格、大小写容错和多种正确答案的情况,以提高课程软件的应用性。关键代码为:

4.2.3 自测评价设置

为了给学生对自测部分的答题情况,课程软件设置了直观生动的评价系统,对学生做对、做错和没做的题目给出直观的反映,首先需要准备对应的三张图片,分别反应三种情况下的结果,并存放在该演示文稿的同一目录下,然后编写VBA代码,关键代码如下:

5 结束语

鉴于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相关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技能培养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重要性,《网络数据库》作为本院新的一门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还将遇到其他问题。我们希望以课程软件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推进本门课程按计划、按规律的建设,达到培养满足企业行业岗位需求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83.

篇8

[关键词] 地方院校;量子力学;精品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57-04

0 引言

我国本科高校按隶属对象不同,分为部委属和省属两大类别,省属高校又分为省属国家“211”重点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地方性直属高校三类,本文“地方院校”指省属高校中的地方性直属本科高校,这些院校大多采取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多数建校时间短或由专科升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生源质量降低,教学资源日趋紧张,高等院校的教学压力逐渐加大,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建设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的热潮。量子力学精品课程也同其他课程一样,经历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截至2013年9月,共有四校建成国家精品课程,分别是兰州大学(2004年)、复旦大学(2004年)、清华大学(2007年)、北京大学(2008年);两校建成湖北省精品课程,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和湖北大学(2003年);两校建成湖北省地方院校校级精品课程,分别是黄冈师范学院(2007年)、湖北师范学院(2011年)。可见,量子力学国家精品课程全部由985重点大学建设,湖北省精品课程也由211重点大学和省属重点大学建设,地方院校只有两校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只占湖北省27所地方院校的7.4%,大多数地方院校并未开展量子力学精品课程建设,这与量子力学课程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量子力学是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也是现代工业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其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量子力学又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理论物理课程,远离日常经验,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地方院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学术资源匮乏,生源素质不理想,教学与科研脱节,导致这些院校的量子力学精品课程大多处于有心无力、举步维艰的状态。

地方院校占我国高校总数的90%左右,担负着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千百万专门人才的重任。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塔基,塔基不稳,必然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地方院校量子力学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令人惋惜的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太少,难以指导地方院校量子力学精品课程的建设。

1 地方院校视角下量子力学精品课程建设 的内涵

精品课程的评价标准是“五个一流”,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大多围绕“五个一流”展开,但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分层次的,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标准。每个学校都是在自己的层次上、自己的类型上来办出最高水平的课程,各个学校是不一样的,精品课定位不一样,寻找精品课群体也不一样[1]。地方高校应从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规格和生源情况来考虑量子力学精品课程建设,基于地方院校视角来理解“五个一流”,扬长避短,不盲目攀比,也不妄自菲薄。

1.1 一流教师队伍

地方院校普遍存在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教师的学历、职称、学术水平和重点大学相比有较大差距,教学任务重,技术应用能力不强。重点大学承担培养拔尖人才的任务,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地方院校承担培养千百万专门人才,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对教师的学术水平要求不是太高,但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地方院校教师不宜与重点大学的教师比学术水平,但要关注学科前沿,尽快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最新技术,提高重点大学教师并不擅长的技术应用能力,体现地方院校“双师”型师资的鲜明特色。

地方院校量子力学精品课程的一流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2 一流教学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决定了量子力学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别于重点大学,教学内容的核心是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不求教学内容的高度完整性,适当降低内容的深度和应用数学解题的难度,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满足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及其技术应用的强烈愿望。前沿知识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地方院校量子力学精品课程的一流教学内容可以理解为,量子力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学科有效知识与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前沿知识及其技术应用的有机整合。有效知识,就是今后能对在该领域继续学习、继续研究、开辟新的领域、学习新的知识发挥作用的、最关键、最基础性的东西[1]。

1.3 一流教学方法

重点大学普遍重视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基于量子力学学科特点和地方院校学生水平,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要慎重使用,如果准备不充分,极有可能出现学生讨论时言之无物和研究时无从着手的难堪局面,反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一要内容难度适宜,二要前期准备充分,三要教师循循善诱。量子力学内容高度抽象,学生自学困难较大,因此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要求较高。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都要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研究而研究,应以实际教学效果来评价教学方法的优劣。

地方院校量子力学精品课程的一流教学方法,即以启发式讲授为主,结合课程内容适当采取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手段有机结合,集多种方法与手段于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

1.4 一流教材

量子力学教材的选用,国内一般主要选用曾谨言版(重点大学)和周世勋版(地方院校),另有苏汝铿版、张永德版、钱伯初版、关洪版等多种教材,也有多种国外优秀教材。鉴于量子力学的某些基本问题至今仍有争议,甚至国内权威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仍受质疑,地方院校不宜盲目自编教材,避免对某些问题的不当阐述误导学生,宜选用国内经典的简明教材,辅以优秀教材作为参考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通过立体化、一体化教材建设,补充量子力学的最新进展和实际应用,更好地为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

地方院校量子力学精品课程的一流教材,即在选用国内经典简明教材的基础上,选择国内外优秀教材作参考书,着力打造包括电子教案、PPT、习题答案、试题库、仿真实验、网络课堂等资源在内的立体化、一体化教材。

1.5 一流教学管理

精品课程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为其提供制度保证。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既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2]。

地方院校作为教学型大学,科研上处于劣势,教学管理上更应加强,应将一流教学管理作为量子力学精品课程的重要特色来建设。

地方院校量子力学精品课程的一流教学管理,即建立健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编、备、教、辅、改、考各教学环节的管理制度,以及经费投入、师资配备、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课程评价等教学质量保障制度,认真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并切实做好教学质量监控,保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地方院校视角下量子力学精品课程建设 的对策

2.1 建设一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的师资队伍

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客观上要求教师应具有教师和工程师(或技能师)的双重身份。量子力学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除引进高层次人才、抓好现有教师的转型提升、开展与课程相关的教研和科研等常规措施之外,尤其要重视师资队伍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切实提高教师的技术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转化能力。加强学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聘请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实力。

2.2 精选课程有效知识构建学科基础,实现理论 与应用、基础与前沿的完美结合

夯实基础、关注前沿、了解应用、激发兴趣是一流教学内容的必然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注意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相联系,找准最佳结合点,融入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

量子力学的有效知识包括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量子力学的五大公设、定态问题求解、表象变换理论、微扰理论、电子自旋等,有效知识构成课程的核心知识;学科前沿知识、量子力学在现代科技和其它学科中的应用等内容构成课程的补充知识;散射等相对困难的内容构成课程的知识。核心知识具有相对稳定性,要求熟练掌握;补充知识具有时代性,要求学生了解而不求掌握;知识具有可选性,建议有能力的学生选学。核心知识和补充知识属于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知识属第二层次的教学内容,面向部分学生。教学内容的分类既有利于实现教学的层次化,又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应用、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

2.3 构建教学理念先进、与学生水平相适应的教 学方法体系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变单一教学方式为多样化教学方式构成的有机体系,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或学教并重,变传统课堂教学为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课堂教学相结合。基于量子力学的抽象性,讲授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应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采取课内、课外、网络等多种形式增强师生互动,结合适当的内容开展讨论和研究。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量子力学相关实验的解释、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各种理解、一维定态问题的求解方法等;也可讨论量子力学的某些新进展和新的技术应用,要求学生就“量子纠缠”、“EPR佯谬”、“量子计算机原理”等内容展开调研,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将讨论和初步的研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也可建议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密度矩阵表示量子态”、“路径积分量子化”、“自由粒子的狄拉克方程”等较新的内容进行一些初级的理论探讨,通过写小论文的方式总结研究结果等。

讨论和探究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不奢望毕其功于一役,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收获。

2.4 选择适宜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建设立体化、 一体化教材

选择周世勋版《量子力学教程》作为教材,因为它比较简明,适合初学者和地方院校生源的实际水平;选择曾谨言版《量子力学教程》作为主要参考书,因为它是全国大多数高校指定的考研参考用书,要照顾部分考研学生的需要;还可选择其他国内外优秀教材作为参考书,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一流教材必然要展现一流教学内容。立体化、一体化教材不是简单的教材和教参搬家,应将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成功的教改经验和教师自己的教科研成果及时地反映出来。一流教材除电子教案、PPT、全程教学录像、习题解答、试题库、网络互动答疑、在线测试等内容外,还要自编学习辅导用书,内容大致可包括学习内容辅导、考研辅导、阅读材料三大部分。学习内容辅导应梳理各章知识点及联系、重点难点的学习经验,补充典型习题;考研辅导可提供各类院校近年来的量子力学考研试卷,分析考试内容涵盖的知识点和相关的考核要求;阅读材料可介绍量子力学的最新进展、与量子力学有关的各交叉学科、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以及逸闻趣事等。

2.5 抓紧抓实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只有扎扎实实、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地努力工作,才能把事情做好[3]。一流教学管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建章立制是基础,教学各环节的过程管理是纵线,教学保障条件建设管理是横线,教学质量监控、反馈和改进是保障。教学管理不必标新立异,抓紧、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就是教学管理的最大特色。

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制度中,重点要改变学业成绩评价标准,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正确把握考试导向,降低期末考试比重,加大平时考核比重,将考勤、作业、提问、小论文、课程设计纳入平时考核。

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学校要加大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选择学术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得到师生公认的优秀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组建由课程负责人负总责、主讲教师分工与合作的教学队伍;对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在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等方面优先考虑;抓实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完善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毕业生评教和评教意见的及时反馈及改进制度;抓住一切校内外的交流机会,博采众长,不断更新充实网上资源,确保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地方院校视角下量子力学精品课程建设 的初步成果

2011年起,荆楚理工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开设量子力学课程。三年来,量子力学教学团队坚持以建设校级精品课程为目标,始终追求精品境界,目前量子力学精品课程的基本资料已准备就绪,拟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并计划在校级精品课程基础上,力争申报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最终转型升级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

教学团队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重视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三年共主持完成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理工类本科生物理学习障碍归因及对策研究”一项,此课题于2013年5月被湖北省教科规划办批准结题,鉴定结论为:课题研究整体设计规范,研究路线科学,课题组成员分工合理,研究成果丰富且有实效;正主持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一项:“地方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学术研究方面,教学团队围绕量子纠缠态、量子点、反应微分截面等方向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近几年在国外英文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6篇英文学术论文,其中4篇被EI收录,2篇被INSPECT收录,并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重庆大学学报、量子光学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

科学研究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加深了对量子力学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促进了教学的深入浅出,实现了理论与应用、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三年来师生评教均分都在95分以上,教学效果得到师生认可;学生学习量子力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业成绩的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对量子力学知识的有关应用和学科发展前沿产生了浓厚兴趣,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选择以量子力学的有关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其中2009级两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荣获学校优秀毕业论文;不少学生考研时量子力学科目也取得了135分以上的较好成绩。荆楚理工学院量子力学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了建设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量子力学精品课程是可行的。

4 结束语

精品课程不应千课一面,不同类型的院校应该有不同类型的精品课程,量子力学精品课程建设也不应该成为重点大学的专利,地方院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生源状况,正确地理解“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建设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量子力学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实现与重点大学的错位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德宁.精品课建设及课程支撑理念的转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3):53-57.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分析与研究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部2003年颁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力求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自颁布开始,各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相继下发了通知,提出了建设精品课程的规划和措施。与此同时,我国各高职院校就积极投入到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中来。

一、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调查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方面任重而道远。课程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质量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隐性因素,也是根本因素。所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不得不承认由于起步较晚,并受各种因素制约,精品课程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应用情况,本研究主要对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也对兄弟院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师生进行了调研。

(1)高职院校教师调查。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38份,有效问卷37份,回收率为92.5%。下面通过具体的问题,来分析被调查教师群体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态度。第一,教师对精品课程的知情程度。100%的参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师了解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和相关政策;而近75%的普通教师虽知情但并没有深入了解。第二,教师对精品课程的应用现状。100%的参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师,配有所授课程的学习网站,并在网络上共享了相关的学习资源,而普通教师仅占8%;100%的被调查教师同意将课程资源上网,其中有13%的教师认为,应当对网络公开的课程资源采取保护措施,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第三,教师对精品课程的评价情况。100%的被调查教师认同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53%的精品课程教师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能够完全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规模,而47%的普通教师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规模;100%的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认为,精品课程建设与本地区的行业企业发展密切相关,但普通教师中仅有78%认为二者有关联;所有教师均认同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能够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为核心。第四,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意见与建议。教师认为由于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资源不均衡,使得精品课程推广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尽管如此,还是应当加强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宣传与推广,比如召开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经验交流会、精品课程开发技术培训等。精品课程建成以后需要加强应用,及时对网上资源进行更新,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2)高职院校学生调查。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全部为有效卷,问卷回收率为92%。下面通过具体的问题分析学生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态度。第一,学生对精品课程的知情程度。只有10%的学生熟悉本校精品课程的情况,40%的人仅了解,50%的人完全不知情。第二,学生对精品课程的应用情况。学生中,仅有15%的学生回答本调查问卷时称,其所学课程在校园网上有相应的课程学习资源,而回答没有、不知道的人数各占30%和55%;对于浏览校内外精品课程网站上的教学资源的频率这一问题,回答经常浏览的学生占9%,较为经常的占13%,偶尔的占15%,而几乎从来都不看的占了63%;另外,87%的学生认为学校精品课程网上的学习内容更新频率过低。第三,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评价情况。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10%的人认为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能给自己带来新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对课后练习有所帮助,15%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75%的学生则认为一般化;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这一问题,学生中16%的人认为作用较大,56%的人认为一般,而认为作用较小及毫无意义的占了28%。由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大多持观望态度。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问题分析

通过以上对高职院校相关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可知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各不相同,其课程建设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别于“学科型”教育,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它突出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的是“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基本依据设定的,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这与国家倡导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是相吻合的。目前,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进程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

(1)课程建设意识薄弱。精品课程是具有最优秀的教师队伍、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符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等特色,并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推广作用。由此可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一些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把精品课程建设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具体体现在:精品课程入选门槛低,申报程序简单,中期检查、督促工作不到位,申报高级精品课程时,着重形式上的包装和网上资料的整理,忽略了精品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和深远意义。(2)教学团队不够稳定。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是课程开发设计、建设和实施的主体。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要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整体实力要好,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能力素质强,要让对教学管理有一定经验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参与到课程项目中来,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践教师。目前,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进程中,存在着外表拼凑教师团队,内在只有孤军奋斗的尴尬局面,在申报阶段,为了满足申报条件,课程负责人到处召集团队成员,网罗符合条件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形成一个结构优化、战斗力强的教师团队,一旦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也就是这个教师团队解散之时。(3)实践课程数量过少。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践教学在高职的课程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上都要求体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实践类课程安排的学时比例一般都大于或等于总学时的50%,但将实训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加以建设的案例却如凤毛麟角,这与高职教育理念不符,明显落后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究其原因,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受到教学资源、实训条件、校企合作、师资力量、成果体现方式等因素的制约。(4)激励机制严重缺乏。学院虽然制定了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文件,但没有配套的鼓励政策,在精品课程建设前期,学院没有任何扶持资金投入,这就导致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企业兼职教师聘请难度较大,不能保证课程的建设。另有不少教育部门采取只给名分,不给建设资金、或较少投入,造成精品课程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课改措施(包括教学手段、教材)无法实施,大多停留于表面。(5)校企合作难度较大。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课程的设计最好让企业参与进来,从而培养与企业零距离的高技能职业人才。但由于目前没有配套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政策扶持和鼓励,企业资深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授课缺乏驱动力,很难全心全意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中来。

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对策研究

(1)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意识。精品课程作为课程中的精品,应当是高水平、特色化、具有前瞻性的课程,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示范性于一身。因此,应定期召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研讨会、专业指导工作会等,组织学习有关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文件,展开讨论,要深刻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同时,精品课程建设必须提高“建设”意识,彻底走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误区,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严把项目立项关、检查关和验收关。(2)发扬教学团队的协作精神。审查精品课程立项时,专家组首先就应考虑到该课程是否有一支精良的团队,这支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及专兼职教师数量的结构是否合理,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能否胜任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教学改革与研究能力能否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完成等方面。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督促精品课程组经常组织成员召开研讨会。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目前闭门造车的现象,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团结协作,保证精品课程一流教师队伍的建立。(3)加大实践课程的建设力度。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实训条件和真实的生产环境。首先,要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充分考虑精品课程的实训要求,并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校内实训技能和校外岗位能力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采取顶岗实习等方式,加大实践课程的训练力度。(4)提升激励机制的政策优势。为保证精品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配备教学资源设施,同时支持与精品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建设;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完善教学软、硬件教学设备的管理制度,保证学院已有的教学设备能充分地发挥作用。(5)凸显校企合作的鲜明特色。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职业指向性。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通过对相应课程的学习达到职业资格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员。因此,精品课程应当以企业中某一特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特定的工作过程作为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必须具有针对性、应用性。通过邀请企业中资深的专家组对申报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进行辅导、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及时解决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Z]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3]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展示[EB/OL].http://125.220.161.100/

[4]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网[EB/OL].http://jpkc.hgpu.省略/

[5]李巧平.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106~107

篇10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是新时代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窗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精品课程也是汇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推动教育机构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实现教育革新的战略选择。在各高等学校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后,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从而培养了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整合了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并促进了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势

1.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共享

精品课程的筛选、申报、评审到公示、公开和使用,都要通过网络进行,最终必将充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教师和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为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样板,并带动了其他课程的建设。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好的课程内容、教案、课件以及各高校颇有分量的教学录像等都放到网上,使各个学校的广大学生可以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同时,不同学校、学科的教师利用网上精品课程资源,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推进了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

精品课程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广大师生欲从事精品课程的建设或使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就必须提高自身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对各级教育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将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学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三、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品课程建设与精品专业建设结合力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精品课程分布在不同专业,没有围绕精品专业建设来进行,造成精品课程建设与精品专业建设的结合力度不够。无论什么专业,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案,最终都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上。而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体系,即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

2.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

目前的精品课程手段和工具是更新了,教学内涵仍然是陈旧的,致使不少精品课程的形式和内涵缺乏和谐与交融。现实的情况是一些精品课程很注重课程的外在形式,忽略了形式和内涵的和谐与交融。精品课程的内涵要反映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伴随精品课程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组织形式也应该不断更新。

3.精品课程建设缺乏合作与交流

不仅缺乏国内高校之间的校级合作,也缺乏国际化平台,具有国际水平的精品课程较少。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国内的水平和状况,必须放眼世界,扩大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力争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精品课程。

四、对策

各教育行政部门及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精品课程的长远规划和实施方略。每个专业要深入研究培养方案,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特色和专业的核心知识、技能;再根据这些核心知识技能确定4~6门专业核心课程并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进行长远规划,明确建设步骤和实施方案。

同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精品课程科研工作,丰富精品课程的内涵,保证精品课程能够持续发展。首先,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使青年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针对每个青年教师的实际,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其次,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以拓展学术视野。在这个过程中,课程负责人要带领他们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引导他们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教材建设,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