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水电开发 生态环境 影响 保护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23-2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蕴藏极为丰富的国家,原因不仅在于我国拥有黄河、长江、珠江等众多流量大、流域面积广水系,还在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巨大落差。水能资源是一种天然的可再生的能源,也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因此水电资源是一种理想的能源的获取途径。但是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特别近些年水电开发事业的蓬勃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地理环境趋于恶化,不少与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也显现出来。水电事业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既能够充分开发水能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又能做好水利水电工程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能源开发的一个关键点。
1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
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积极作用,如缓解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增加人工湿地等等。同时也存在消极作用,大坝、水电站等一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势必会影响生态系统维持所需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这三大功能,进而扰乱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例如拦蓄河水,阻止或延缓水能从势能的转化;阻断鱼的洄游路径等。当这种影响超过一定限度时,特别是在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必然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
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改变局部小气候
水电站拦坝蓄水,水面面积扩大,蒸发量也将增大,从而提高了空气湿度,最后导致局部降水量增多。而且由于水相较于岩土比热容更大,水体对周围环境微气候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大面积水体代替了原先的陆地,通过升高最低气温、降低最高气温,减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从而对区域气温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水面比地面更加光滑,近地面大气运动所受到的摩擦力降低,风速将会显著上升。
1.2改变河流特征
大坝水库虽然有利于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流的理化性质。由于河流被拦截,流量减小,流速下降,水中泥沙提前沉积导致河床上升,水坝上游水位上升,下游水位相对下降。如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两水库可将40~50亿m3水量从汛期调至非汛期,使汛期水量占年径流量的比例由62%降到40%;而三门峡、黑石关、小董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比例由1950~1960年的60. 0%降至1986~1993年的45. 9%,而汛期沙量占全年沙量的比例却从84. 8% 上升至91. 4%,“小水带大沙”,影响到河床中泥沙输移和沉积[1]。
1.3破坏生物多样性
由于水库蓄水导致河流水位上升,河流上游两岸处于水位线以下的陆地被淹没,某些地势较高的地方还可能形成孤岛,例如三峡水库蓄水,白帝城由“半岛”变成四面环水的“孤岛”。这对于陆生动物来说,栖息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不得不离开原有的地区而向外迁移,而一些生长在河流两岸地势较低处的陆生植物也会被上升的河水淹没而死亡。另一方面,由于水库上下游水深的变化,以及拦蓄河水导致的河流理化性质如流速、水温、含氧量等的变化,水生环境发生改变,水生生物也可能被迫迁移或者由于不适应而死亡。此外,大坝隔断大江大河,对一些洄游性鱼类的种群繁衍造成威胁。
1.4诱发自然灾害
水电工程改变了当地的地质构造,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为地质灾害。水库诱发地震的两种主要机理,第一种是水库蓄水后水体重力产生的静水压力对坝区地下岩体的加载,造成岩石断裂错动而引起地震;第二种机制是由于水库蓄水造成岩石中孔隙压增大有效应力下降而引起岩石破裂错动产生地震[2]。另外,水库水位上下急剧变动,水体对坡地的压力加大,也会促使斜坡和岸坡发生滑坡。
生态环境的好坏与否决定了水电开发的效率和持久性,生态环境一旦恶化也必定会影响水电工程的正常运作。例如,如果一条河流水体受到污染而严重酸化,则会对发电机组造成强烈腐蚀,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大大增加了维护工作,并且极易使设备故障而导致严重后果。如果水电站由于开发不当导致周围土壤结构性质改变,将会对大坝的稳固性造成威胁,严重者可能溃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保障水电工程的正常运行,只有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才能充分保障可持续发展。
因此,生态环境和水电开发的影响是相互的,也是多方面的。
2协调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突出强调了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对于水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做好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3]。
协调好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端正态度,加强生态环保意识
我国当前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对能源的巨大需求日益剧增。面对水电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水电工作者不应该想着如何逃避责任,而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小化。既不能为了发展水电而盲目的破坏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水电事业。近年来,全国各地大肆修建水电工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对许多无证开发的水电站不置可否,甚至是开绿灯,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乱建、违建的现象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一些水电投资方,要么打着法律的球,要么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置若罔闻。政府以及水电建设方、投资方的观念不端正,履行责任不自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得不到有效控制。因此首先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3]的原则,要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不仅是对社会的失责,也是对子孙后代利益的损害。
2.2提高效率,建设科学的水电工程
“合理可行型”工程规划 在水电工程的设计阶段,要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的特点,结合测绘、地质、水利水电等专业部门,充分利用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合理规划设施结构布局,把工程建设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工程的设计要科学可行,还要做到不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比如水电站横断大江大河时,设计洄游鱼类安全过坝通道不影响其繁殖。
“环境友好型”工程施工 水电建设是大型而且相对长期的工程,在施工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尽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得随意占用耕地、林地,对可能影响到动物或者珍稀植物进行就地保护或者迁移。在水电站建设期间,大量建筑材料需要运输,材料的原产地和堆放地都会对陆地生物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应尽量减少受影响的陆地范围,并提供实物支付或等价替换的保护措施[4]。工程竣工后,应进行环保验收,验收通过后才能投入正式使用。
“生态协调型”工程运转 水电工程必须要与生态环境长期协调共存,制定一套合理的运行机制,才能使水电开发取得的效益最大化。水电站的运行要树立全局观念,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合理调节流量,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和生物生存情况,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此外,水电开发还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如瑞典和欧盟的“绿色水电”认证制度,美国的“低影响水坝”评估,对我国的水电开发具有重要指导和参考意义。
3结语
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大规模开发修建,正是社会对能源的强大急切的需求造成的。协调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溯之根本,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问题。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水电工程的负担也就相应减小,由此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会减轻。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问题,也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只有高度重视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水电事业才能健康、高效的发展,才能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麻泽龙,谭小琴,周伟,等.河流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广西水利水电,2006(1) :24-28.
[2] 太树刚,李建有,林凤仙,等.水库诱发地震两种机理的比较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S2):52-56.
篇2
关键词 水资源 生态环境 保护 措施
1建国以来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建成了8.5万余座大中小型水库,水闸3万多座,有效灌溉面积8.2亿亩,水电总装机容量接近1.3亿千瓦,机电排灌设备8000万千瓦,机井、塘坝均以百万计。这些水利设施为抗御水旱灾害,保障城乡生活和生产用水,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水资源的供求矛盾也日趋尖锐。我国水资源供应和使用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二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水资源使用量大,但利用效率低。三是水资源污染严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2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是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用水大幅度增加。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高峰,接近16亿,城市化水平达到40%,生活用水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水将适度增长。21世纪上半叶,我国工业化进程明显,2030年前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最高值,逐步成为工业化国家,届时工业需水量达到 2000亿立方米左右。
三是农业用水将逐步趋于稳定。在粮食立足自给的基本国策下,按人均占有粮食450千克计算,人口高峰时的粮食产量要达到7亿吨,通过节水措施提高农业水有效利用率,力争农业灌溉用水维持在现状水平,每年4000亿立方米左右。
四是生态环境用水逐步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估计全国生态环境用水量约800亿~1000亿立方米,其中约600亿立方米由各河流目前尚未控制利用的地表和地下水供给,约200亿立方米由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退水量供给,尚有110亿立方米的缺口。
综上所述,预计我国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用水高峰,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亿~9000亿立方米,预计的用水量已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3水资源管理措施及对策研究
3.1人水协调共处,建立完善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要确保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保证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干流及重要支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能够防御200年一遇的洪水。要继续建设一批防洪控制性枢纽,初步完成重点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抓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消除隐患。
3.2开源节流并举,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结构,有限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要新增供水能力800亿立方米,基本解决华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现有24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在积极开源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
3.3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资源保护,搞好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为广大人民提供优美的水环境。
3.4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新型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是建立水权制度的重要前提,更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体制保障。目前,水资源配置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体制改革和不断创新。
3.5要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客观需要,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就是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管理界限,建立起城市与农村、水源和供水、供水和排水、用水与节水、治污与回用一体化管理的城乡水务管理体制。
3.6推进水利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的流域或区域内,要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条件,确定适当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以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造成生态系统破坏,最终经济社会发展也失去了基础。要努力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途径:一是节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二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在水资源充裕和紧缺地区打造不同的经济结构,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
3.7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一定的水域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是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确保各种水域能够永续使用。既要满足经济用水、生活用水,也要充分考虑生态和环境用水。要全面节水,推进清洁生产、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3.8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一套体制、机制。界定并明晰水的使用权,逐步建立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实行水权有偿转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推动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4我国未来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防止水质污染,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用水定额,实行废水净化再利用,节约生活用水,防止浪费,逐步建立科学的节水型社会生产体系,人类的的生存条件就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4]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5]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J].中国水利,2004,(3).
篇3
论文摘要 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城市中罕见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对其的保护更是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贵阳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进行简单的分析,以现下的经济法理论、环境法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已实施的法律法为支撑,从相关立法、执法、司法等几方面对贵阳市湿地公园建设中的生态补偿制度在法律构建方面提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 生态环境 湿地公园 补偿制度
近年来,生态补偿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一词的诞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现阶段的生态补偿制度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经济手段,虽然我国的生态补偿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林木业、自然保护区、遏制沙漠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构建仍是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现成的实例可以借鉴,只能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为此,建立和完善贵阳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补偿制度仍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规章制度,加强补偿制度的法律构建,以此来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对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实际意义。
一、 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之概况
贵阳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生态项目,对于爽爽的贵阳而言,湿地公园的建设很是重要。目前,在贵阳市主要建设了两大湿地公园:花溪湿地公园和小车河湿地公园。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贵阳市花溪区中心城区的北部,距离贵阳市中心仅十二公里,是全国罕见的城市湿地。在环境上它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高原岩溶丘陵区,是以喀什特地貌为特征的城市湿地公园。贵阳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范围内有天然的河流湿地、河漫滩,也有人工的水稻田、池塘、沟渠等。适宜的气候和多种多样的湿地类型为各种生物营造了安全的觅食、栖息、繁殖场所。花溪河水资源充足,年平均径流量9.84亿立方米。另外,花溪河的水质优良,清澈见底,达到Ⅱ类地面水水质标准,是贵阳市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点。其次,小车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地处贵阳市中心城区,根据规划,该湿地公园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阳特色”的要求,充分发挥生态多样性的优势,突出海拔落差和梯次植被特色,彰显良好的河谷生态,在公园内建设有公用配套设施,并配有完善的垃圾处理、排污治理、慢性系统等功能,是展示贵阳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小车河湿地公园的建设直接惠及城市西部、南部的60多万居民 。
贵阳市中这两大的罕见湿地公园,为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好处可以说是不甚枚举。为此,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笔者认为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的生态补偿制度,促使人类更好地保护湿地公园,保护生态环境,以此造福于子孙后代。
二、 建设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视,特别是对自然环境下天然湿地的生态补偿更是毋庸置疑。曾经学者们甚是担忧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今已上升为了重要的法律问题,在2012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时候,首次将公益诉讼列入法律规范之中,这在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 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不健全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在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在某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上已有实践。众所周知,生态补偿制度适用于环境破坏甚是严重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对于湿地公园的运用却是几乎没有先例可寻。为此,免不了在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采取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会有缺失,或者是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根本就不健全,导致在对湿地公园进行保护的时候出现漏洞,以至于给那些损害湿地环境的人以可乘之机。在此情况下,对湿地公园的保护就会陷入很危险的境地,从而不能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如此看来,建设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湿地公园生态补偿不到位,影响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
生态补偿制度是偏主观判断的制度范畴,其在被有关部门运用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比如在生态补偿中,生态补偿标准需要人的主观判断,如果判断不到位,或者有关人员的判断标准误差较大,就会对被补偿人产生不公平。这样不公平很可能会导致对于生态建设付出的人、对环境保护付出的人而言,他们以牺牲自己的固有利益作为环境保护的投入成本无法得到收回,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产生利益不均衡。而由此产生的利益不均衡、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就会导致生态保护与建设者之间存在的心理落差,进而滋生不满情绪,影响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
(三)湿地公园生态破坏严重,引发更严重的生态危机
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于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类来说至关重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下,公民早已远离了碧水蓝天的生活环境,现如今每天都是和现代化的设备打交道,这固然就免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建设不安全,很有可能就此引发生态危机,从而触发生态威胁。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就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带来的结果。贵阳市具有“凉都”之称,“爽爽的贵阳”也是家喻户晓,这些称号来源于贵阳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天然的气候条件。笔者认为,如若我们不对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予以保护,那生态遭到破坏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建立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生态危机有着重大意义。
三、 构建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不是空中楼阁,这是需要一定的理论为支撑。经济法这一独立的学科,在一定的程度上给环境保护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湿地公园而言更是对至关重要。现笔者就从外部性、公共物品供给以及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来阐述构建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所需的理论基础。
(一) 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经济法这门学科里一个独有的概念,其含义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环境造成非自愿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导致他人的成本降低收益增加或者是成本增加收益降低的效用,由此外部性就可以划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环境保护作为经济法学科里的一个分支,也具有经济法学科应有的基本特征,外部性问题在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存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外部性理论是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中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有力理论支撑。“鼓励和保护正外部性,预防和制止负外部性,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在规制外部性方面,行政法主要从明确政府的职权和职责、强化正当行政程序以及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着眼,发挥重要作用。” 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定会造成外部性的影响,有正外部性也有负外部性。对此,对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予以付出的人而言,可以对其进行奖励;相反,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人而言,则可以对其进行惩罚。“经济法对带来正外部性的个人或企业,通过授权政府采取补贴、减免税收等鼓励措施,使私人的收益低于社会收益的部分得到补偿,以克服或减少‘搭便车’的现象。”
(二) 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公共物品,顾名思义就是人类公用的物品,当人们在使用公共物品的时候,因为人的本性,会导致人类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其他人的利益,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公共物品,由此损害他人的利益。生态环境就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物品,当人类在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的时候,因为目光短浅或者利益使然,就会促使有的人在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因为一己之私而损害生态。诸如很多人在享受环境的时候故意破坏环境,他们认为这种破坏暂时不会对自己造成不利,至于会不会对他人造成损害,他们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希望享用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相反对环境建设投资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就会出现资源浪费殆尽、生态逐渐恶化的后果。因此,就需要建立一套生态补偿制度,给予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免受损害而牺牲自己利益的人一定的补偿,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予以惩罚,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致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实现社会与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多元目标相互协调的新型战略。 ”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当代人有权使用资源和享受生态环境并从中受益,当然地也有责任为后代人保护有限资源和避免环境受到破坏,当代人同后代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每一代人都应当对后代人负责。“可见,为了防止当代人为有利自己、以后代人利益为代价滥用自然资源,在法律上承认代与代之间的权利和当代人对下一代人的义务是至关重要的。”
四、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构建
(一)确立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
法律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第二大法律体系,其重要地位是举足轻重。湿地公园的生态补偿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保护现有自然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所以只有明确湿地公园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才能顺利地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法律对于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规定,是其重要依据。在应对生态危机的法律对策中,希望国家能将生态补偿列入生态保护的法律条款中。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以明确对生态补偿的规定
《环境保护法》虽然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专门法律,但其对生态补偿的规定提及甚少。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法》作为综合性的环境基本法律,存在着大量的缺陷,环境保护法更多地侧重于保护环境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和粗略的监督制度,而关于生态环境的生态补偿方面的规定却是模糊不清。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进行修改,做一定的理念更新,毕竟法律是滞后的、僵硬的,法律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不至掉队。将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上升为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促使国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法制化,才能从整体上更好地促使生态补偿有很好的法律积淀,更重要的是对湿地公园的的环境和资源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基础。
篇4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
本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本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1978年,联合国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该委员会撰写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并且将它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观点得到各界广泛的重视,并且写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等文件中。现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可持续发展列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两大战略之一。可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1996年同志在第四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座谈会上指出,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护环境工作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概括地说:1.坚持节约各种资源;2.继续控制人口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3.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4.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5.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从这五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五点中哪一点都离不开生物科学;中学生物教学在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教育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重任。
三、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的建议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例如,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时,讲述了为了保持水土,应当在山坡、沙地上造林、种草;在讲述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时,讲述了苔藓植物可以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又如,在讲述原生动物时,讲述了草履虫可以吞食细菌,使污水净化等。此外,教材还设有“生物与环境”专章,集中讲述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的关系、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等基础知识。新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同样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知识点以及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习;在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人与环境”等知识点。同原教学大纲相比,新教学大纲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点数目和课时数都明显增多。
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两大战略之一,写入我国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为了使广大中学生能够从协调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增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便使我国跨世纪的亿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觉地、更加能动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的关系。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第一,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分别是在1992年和1995年编订的,尽管上述大纲都十分重视和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但是由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提法在当时尚未见诸报刊,所以上述大纲自然无法提到这一概念。根据新的形势,在修订教学大纲时,建议在前言的适当部分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所有的生物课教师都能够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学生物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任,从而更加重视开展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
第二,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修订时,建议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编写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已努力把大纲的精神和规定,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绪论、生物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章节中。这样可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国家各行业的建设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学好生物课。
篇5
关键词:城市;绿化;控制带;结构;生态
城市绿化控制带就是指在城市的周围建设绿色植被带。发展到现在,城市绿化控制带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表现。
1 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结构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城市绿化控制带的建立成为了城市规划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城市规划讲求的是对城市周围的地貌、气候环境,甚至历史文化做出严格的考察,因地制宜去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做到城市与环境历史相协调。而城市绿化控制带作为城市的展现,它的结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于城市绿化控制带结构而言,没有最好的绿化控制带结构,只有找到真正适合本城市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能够彻底保护生态环境的结构,才是城市规划的根本,才能做到城市的最佳规划。
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结构设计总体上可以分为:环形绿化控制带、楔形绿化控制带、廊道环形绿化控制带、环城卫星绿化控制带、缓冲绿化控制带以及中心绿地。但实际的控制带规划中却远远不止这些,为了找到最适合的结构方式,每个城市的规划师都会参照实际情况综合利用这些结构,甚至创造出新的结构。但无论哪种结构类型都是以城市规划为主,保护生态环境为辅,深刻贯彻城市绿化控制带结构建设的基本准则,做到控制与绿化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完美结合。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结构也从侧面体现了城市本身的发展方向,但无论结构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
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中,无论是城市的改造,还是市区的新建,都显得格外迅速,难以控制。与此同时,城市发展的顽疾也逐渐体现出来,拥挤的交通、脏乱的空气,以及持续升温的热岛效应,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和谐发展。其实很早之前,我国就提倡过在城市规划中给城市绿化控制带留出一些地方,可当时人们被城市的飞速发展蒙蔽了双眼,直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时,人们才发现了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城市绿化控制带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但它也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要辩证的去处理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与冲突。良好的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绿化控制带的建设,不仅对城市道路有序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保证了城市形态与格局的完美建设,也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城市发展将自然生态系统变成了人工系统,这就不可避免的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间接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这是与世界城市化发展主流相悖的,不可能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也不可能去做好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为了保护好生态系统,也为了创造一个和谐社会,做好城市绿化控制带的建设就显得极其重要。
2 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生态功能
城市绿化控制带对于整个城市规划布局来说,可能仅仅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但它对城市的价值却无法估量。对城市内部而言,首先,城市绿化控制带本身就是城市展示给人们的第一名片,是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次,城市绿化控制带周围的地表温度普遍低于城市中心的温度,由此可见,绿化控制带对城市气候的巨大调控作用。最后,城市绿化控制带作为城市中最完善的植被绿化,能够改变城市中的环境,吸收粉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更能够解决日益严峻的沙尘问题。
对于城市外部而言,城市绿化控制带同样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绿化控制带的初次提出就是为了限制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保护耕地。在增强自然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多样化等方面,城市绿化控制带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城市绿化控制带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轻松的场所,还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栖息场所。城市绿化控制带将城市的现代化与乡村的田园气息很好地结合起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步,城市绿化控制带的作用体现的越来越充分,而环境保护活动的兴起更是给城市绿化控制带的建设提供了一大助力。随着人们对环境的不断重视,作为环境保护使者的城市绿化控制带,也逐渐占据了城市规划的重要地位,成为了城市生态文明保护的最佳展现。
3 结语
随着国际对环境保护的逐渐重视,以及各种环境组织团体和环境保护活动的不断兴起与举行,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显得越来越严峻。城市发展作为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改革体制,制定良好的规划决策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城市绿化控制带的建设就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城市环境;生态环境;博弈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不再局限于物质要求,而扩充于精神和身体健康的追求,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环境与生态的变化。但在追求舒适的同时,又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城市环境建设,只有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才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才能更好地规划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然而,针对现有环境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及环境污染预防工作并不完善,有待改进。城市环境建设就是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知识,及环境工程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解决和预防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增加城市绿地覆盖面积,提高环境的修复及调节能力,实现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概念论述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是生态和环境紧密联系、相互交织形成,是生物及其生存繁衍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但并不相同。自然环境的范围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2城市环境存在问题分析
2.1污水处理问题
近年来,工业生产对水质的污染影响不见衰减的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的升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很多城市污水排放仍然不受重视,污水处理设备老旧,处理技术不先进,甚至某些经济落后地区仍没有污水处理设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污水不经处理便直接排放,以及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有毒害物质、抗生素等不同污染的工业废水不经过滤渗入地下等,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城市水源水质下降和处理成本的增加,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2垃圾处理问题
城市垃圾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大幅度增加。对于垃圾处理问题,很多城市缺乏无害化的日常垃圾处理。城区堆积的垃圾和废弃物占据空间的同时孳生病菌并且引发环境污染,垃圾处理不及时且不符合无害化的标准,由于技术的原因,很多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还处于实验阶段,时断时开,运行不稳定,处理率极低。
2.3大气及噪音处理问题
雾霾、PM2.5是近年来的热点词汇,标志着大气污染并没有得到良好地控制,并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各城市主要燃煤量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占80%以上,甚至有的城市已经超过90%。许多地区煤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加之城市居民家庭小炉灶直接低空排放,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秸秆的燃烧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很多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增加,汽车尾气排放及噪音控制失去了力度,加重空气污染的同时噪音污染日益严重,大规模在建工程项目制造的噪音及空气污染也并没有衰减。大气污染及噪音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2.4城市绿地处理问题
城市绿地包含城郊农田、城郊天然植被和市区园林绿地3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城市发展建设,自然环境被开发利用建设住宅、道路、工厂等,植被不断被砍伐、清除,取而代之的是稠密的人口和冰冷的建筑物,城市绿地逐渐减少甚至不复存在,其环境功能也逐步丧失,环境问题日益尖锐。
2.5热岛效应处理问题
大多数城市建设中,缺少通风廊道或建设不好,城市空气流动性和散热性差,污染气体不能及时排掉,热岛效应严重。改进原有城市建筑,耗费大量资金的同时会造成更多的生态破坏问题,热岛效应得不到良好处理。
3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博弈关系的重要性分析
城市环境建设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预防、改善和治理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污染问题来保护生态,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密切联系,城市环境附属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着力点在于保护城市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长远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注重平衡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城市环境建设是具体的治理末端生态污染,改善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环境,从而减少和治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只有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正确科学地处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必然要求,城市环境建设必然性如下:
3.1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良好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尚未启动,一味地粗线条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健康发展之路,不能体现城市美学,也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必须要建立一个经济持续、生态良好的发展环境。
3.2资源与环境要求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消耗,然而生态环境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完毕就面临着资源枯竭。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更是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了重大冲击[1]。城市建设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不能得以良好地控制和解决,环境堪忧,城市环境建设迫在眉睫。
3.3可持续发展要求
城市建设是当代人生活的需求,更是下一代良好生活的准备,一味的粗线条城市化建设将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重负,影响人类健康,更让下一代无法生存。因此,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环境建设刻不容缓。
4制约和影响生态环境因素指标的解决措施
当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问题关系到人类能否永续存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解决全球化生态问题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环境能承载的破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限度的破坏必将造成人类不可修复的损失,甚至威胁人类生存。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城市经济必须整合到同一平台上,如何选择一个保护生态环境的推进经济发展的方式以及切实有效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备受关注。
4.1进行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
目前,针对城市环境建设的评估体系尚不健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建立一套新的、完善的城市环境评估体系,全面考虑生态因素,确定城市环境评估指标,根据指标进行城市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以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建设评估指标可以用来监督和促进城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健康发展,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同时,能促使相关企业遵纪守法。
4.2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态破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提高能源和资源二次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可再生资源,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政府和相关环境部门应对城市固体废弃物进行严格管理、杜绝乱丢乱弃,建立垃圾回收系统,对能够二次利用及转化二次能源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此外,可以对政府、家庭及学校等生活产生的污染不太严重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用于绿化、环卫、工业用水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满足用水需求。
4.3促进工艺、技术等的发展
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督和治理,要求企业优化自身结构、减少高耗能和高污染,并引进先进的排污处理技术,在污染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将污染降至最低。此外,企业要加强对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学习,适时更新设备,保证资源利用率最优化。针对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建立相关回收处理部门,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二次资源开发和回收利用。
4.4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得以落实的关键。相关部门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让人们参与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及切实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4.5引导生态城市
建设实现城市全面发展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城市环境建设作为其中一部分,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确立城市环境战略,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开发中等城市,并积极加快发展小城市,加大城市基础环保设施的投资建设,并加强污染监管工作,引导生态城市建设。
5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一样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领导作用,重视城市环境建设,倡导社会各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实现城市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冰,张磊,蒋晓威等.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视野下的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J].环境保护科学,2016(1)
[2]田甜,成帅,张明等.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基于2015年长春市居民生态环境满意度空间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7)
[3]汪玲,刘晓东.港口与城市环境及资源的协调发展度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港工技术,2008(6)
[4]李俊,董锁成,李泽红等.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14(3)
[5]欧阳婷萍,朱照宇,匡耀求等.城市环境熵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城市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环境,2007(6)
[6]杨志平.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
[7]兰青,陈英.城市环境铂族金属分布特性及生态健康风险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3(5)
[8]杨国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出路———以阳泉市为例[J].环境保护,2008(16)
篇7
多种树,春天,我种下一棵小树,我永远也忘不了它,因为它和我一起长大,它开出一朵朵小花,和我一起拍照,而且不止这些,还结出甜甜的果子请我尝,又香又甜可好吃啦!我种下一棵小树苗,却年年有回报,所以我们要多植树。以下为大家整理的保护生态环境倡议材料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保护生态环境倡议材料一
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随着人类物质礼貌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严重了,所以,我们的生态环境还得大大地加以改善。为此,我向大家提出以下几点提议:
一、节俭用水资源,减小污染。不要让水龙头在孤独地流泪。
二、不要滥砍滥伐,要多种树木,因为树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使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三、不烧树叶。每次打扫完卫生之后,应把树叶装起来,然后倒入垃圾桶,由清洁人员处理,以防污染空气。
四、不乱扔垃圾。清洁工人应每一天都搞一次小清洁,一周后进行一次大清洁,坚持社会环境的卫生。
五、禁止吸烟。吸烟不但危害身体健康,还有必须的程度上污染环境,所以我们尽量劝阻吸烟人民不要吸烟。
六、不随地吐痰。痰液中包含很多的细菌,散发以后容易传播疾病,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
仅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倡议人:
20_年_月_日
保护生态环境倡议材料二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绿色是永恒的颜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肺,是动物们生存的必要环境,它和生命难舍难分。而现在,世间的一抹绿色却面临越来越多的危机:乱砍乱伐、酸雨……摆在世人面前最紧迫的任务即是环保护绿!
爱护地球、维护生态、保护环境,倡导绿色文明,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创建洁净、文明、规范、美丽的绿色校园是我们的共同心愿,为了更好地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学校开展的创建“苏州市绿色学校”活动,我们郑重地向广大师生发出以下倡议:
一、传播绿色理念,追求绿色时尚。积极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和绿色环保同行、创建绿色和谐校园”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
二、努力学习环保知识,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环保宣传和环保实践。
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提倡绿色生活。
1、让绿色走进班级。班级内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齐;主动清理地面和墙壁上的污垢。
2、校园内不吃零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及废弃物,主动捡拾别人丢在地上的垃圾;班级责任区的卫生工作到位。
3、爱护学校一切公共财物。不践踏草坪,不攀枝折花草,不刻划桌椅,不故意损坏门窗、水龙头、开关及其他公物。
4、净化语言环境,不说赃话、粗话,使用礼貌用语。
5、节约用水,爱惜电能,爱惜每一粒粮食。
6、保持办公室、教室、宿舍和校园内卫生清洁,美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7、亲近大自然,与我们的动植物朋友和谐相处。
四、积极、认真参加校园以及居住社区、公共场所的绿化;美化、净化,清除和有效控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染。
五、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明确环保责任,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努力。
各位老师、同学,行动起来吧,让我们携手爱绿、护绿,播洒绿色的希望,共创“绿色新_中”,为创建市级绿色学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倡议人:
20_年_月_日
保护生态环境倡议材料三
广大市民们: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渴望美丽的地球,绿色的家园,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但是,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污染、浪费,使地球变得千疮百孔、遍体鳞伤。人类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逐渐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好好保护环境、清洁环境、美化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地球,为了人类的将来,也为了让我们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我真诚地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1、共同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用水,用完水后及时拧紧水龙头,避免大开水龙头,提倡用脸盆洗手、洗脸;节约用电,电器不使用时应关闭电源;节约用纸,多用手绢、抹布,尽量两面使用纸张。
2、为减少空气污染、节约能源,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或步行。
3、为保护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尽量购买使用再生材料制成的、可多次长期使用的商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木筷和餐盒等。
4、减少使用塑料袋,它是白色污染的元凶。
5、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放在同等的位置。
6、加强环保的宣传教育,从小培养环保意识,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的活动当中。
7、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绿化美化活动。
地球只有一个,她的生命是脆弱的,不能因为我们为着眼前的发展和获得微小利益,以肆虐的行为,无“度”的获取,使原本已经脆弱的躯体更加脆弱!记住,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倡议人:
20_年_月_日
保护生态环境倡议材料四
各位小朋友们:
大家好!
新的世纪,我们渴望干净的地球,渴望健康的地球,渴望环保的家园,渴望绿色、健康、卫生的社区遍地开花!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在此,我们发出倡议:
1、不乱砍滥伐,即使需要树木,伐过树后,也要植树,那样,才能使生态平衡。
2、不丢一粒米,白米饭,香极了,我们吃饭不忘种田人,每一颗米来的都不容易,是大豆粒的汗珠换来的,优秀的儿童一定要爱惜它。
3、不在树上乱刻,你看,你在树上乱刻,小树流下的水就像在流眼泪,小树苗哭了。
4、多种树,春天,我种下一棵小树,我永远也忘不了它,因为它和我一起长大,它开出一朵朵小花,和我一起拍照,而且不止这些,还结出甜甜的果子请我尝,又香又甜可好吃啦!我种下一棵小树苗,却年年有回报,所以我们要多植树。
5、不乱扔垃圾。乱扔垃圾不仅影响市容,还污染环境。
6、如果上班需要开车,那你还不如骑自行车出去呢!自行车又省钱,又不污染空气而且,长时间骑车还可以煅炼身体,增强体质,灰尘也小。
7、节约用水,如果全世界的水都没有了,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8、节约用电。如果没有电,人们在夜晚就会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有了电,我们大家才可以工作,学习呀。
9、节约用木质东西。大家可能都知道,做木质的东西一定要用到树木,而那些人把树砍后又不植树,最后使树木大量被砍。
10、爱护花草。花草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了我们的未来,一定要保护环境。
倡议人:
篇8
[关键词]中学生物 教学研究 科学意识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探究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挂图、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紧密地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如在讲皮肤结构时,引出如何才能使皮肤进行正常地生理功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皮肤卫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对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就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使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就,必须有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叶的结构,通过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得出只有气孔能向外散失水分,靠近叶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含叶绿体数目多,排列整齐,因此绿色要深一些。使学生明确,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作风去认真对诗学习,对待每一件事。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良好素质的形成,还需要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科学观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都在不断地、有规律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生物学科中处处都充满着这些辩证观点,教师在讲述中可以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如,介绍我国用人工方法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与酵母菌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的一面;生物的进化历程与生活过程反映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切都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普遍真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在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中学教学大纲别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适当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数目,要让学生手脑并用地做实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主动获得新知识。如,有丝分裂实验,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染色液和染色时间、不同的压片方法来设计试验;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尽可能让学生选取不同植物的叶片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猜测、大胆探索的习惯,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独立进行操作的能力。并在实验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断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归纳、综合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获得求知本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认知观点。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意识;渗透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研究的焦点问题,如何保持生态环境,这是全世界人民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意识的渗透是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是社会环境需要,也是世界战略发展需要,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发展到世界战略发展问题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1.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根本。人类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基础。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同等重要。环境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环境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其中环境教育作为纽带,一头连接着快速、持续发展的社会,一头连接着可持续教育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来看,环境教育是可持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环节内容通常来说,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环境道德知识等,这与可持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存在很大的契合环境教育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态学、环境卫生学意识,增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和态度能否转化成为人体内在的意识和实际行动,完全取决于可持续教育和可持续能力的培养,而环境教育使培养公众内化形式的环保理念和能力,为可持续教育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存在一定联系,其本质就是保持生态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人类要生存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共同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注重环境教育,是发展可持续教育基石。
2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中学环境教育起步较晚,但最近几年发展较快,国家等有关部门非常重视中学环境教育。我国中学环境教育主要有四种形式,其一,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必修课程,具有一定的学时数,建立相应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生达到的目标。其二,环境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比如生物、地理、语文等学科。其三,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程,让有兴趣的学生选课程,提高其环境教育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其四,经常开设一些环境教育的讲座,普及学生环境教育的知识,这种方式比较灵活,应用领域比较多,对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3.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
3.1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学科关联
地理教育是高中所有学科与环境教育最类似的学科,地理知识涉及到环境知识,每个地方地理,都要讲授一下其区域环境,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紧密联系,通过高中地理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态环境,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都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生存与发展观,体现出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共同点,充分证明环境教育与地理教育是相关的,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3.2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与环境教育的发展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把素质教育贯穿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含多方面,比如分析问题能力、环境保护意识、创新能力提升等。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内容,高中地理课程无论从内容,还是学科发展角度考虑,都有环境教育兼容,把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育中,是对高中地理教育完整补充,对提高高中生环境意识形态教育非常重要,让其知道生态环境重要,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4.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区域地理时候,要把区域的生态环境加上去,让学生认识环境,环境教育对提高学生保护环境意识有一定帮助,在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普及学生环境教育知识基本途径。
4.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在课外活动中渗透,主要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演讲,聘请专家讲授环境教育知识,有条件学校组织环境知识竞赛等。高中学生有高考压力,课外活动很少,地理教师抓住机会,在课外活动中多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总之,高中地理环境意识渗透,是现代教育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发展需要,人类生存需要依赖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提升青少年环境保护意识,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对提升生态环境有一定现实意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渗透环境知识,对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提升青少年环境保护意识,国家的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袁刚.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6(03)
[2]孟兆卿.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5(12)
[3]詹晓萍.如何让高中地理课堂魅力十足[J].好家长.2016(08)
[4]李恒.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刍议[J].考试周刊.2016(20)
[5]许华.网络时代下高中地理教学新出路探讨[J].好家长.2016(07)
[6]赵孟孟.高中地理地图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5(12)
[7]虞小兰.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5(12)
[8]李自恒.Flash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图形矢量化探析——以矢量化图形为例[J].广西教育.2016(06)
[9]关健康.浅析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6(06)
篇10
1.1 农业资源短缺
我国耕地、淡水、森林和草地资源仅在世界平均水平的32.3%、28.1%、14.3%、32.3%。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农村思想观念的转变,纷纷进程务工,加之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不到有效改善,致使农业资源大量浪费或流失。
1.2 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呈逐步恶化的趋势,如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不协调,总体出现短缺、污染严重的问题;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匀,总体质量较差,存在耕地面积连年减少的现象;森林资源不足,湖泊水面积不断缩小;水土流失加剧,因水土流失而减少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266万公顷;土地沙化严重,因荒漠化而导致的草场退化高达1.38亿公顷,耕地退化已达773.33万公顷。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持续性、公平性原则。
1.3 生态系统功能破坏加剧
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日趋严重,使得土壤中的养分大量丧失,导致土地日渐荒废;农业水资源被严重污染,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对森林进行无节制的滥砍滥发和对草地的盲目开垦,致使农业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荒漠化的能力弱化;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加之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不适度使用,致使农业生产用地大面积板结,最终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1.4 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致使洪涝干旱、沙尘暴、暴雪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得我国受灾、成灾面积逐渐扩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 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我国应采取多种措施建设良好生态环境。首先,加强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工作,做好城乡工业布局规划,改善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防止新污染的发生;其次,加强对生活垃圾的治理,积极探寻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垃圾处理做法;再次,大力发展沼气,提倡资源循环利用。一方面有利于净化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能源消耗压力,为绿化植物增加有机肥料;最后,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设施,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
2.2 切实保护农业资源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对耕地资源实施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是防止耕地资源进一步退化和缩减的有效措施,从而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所以,政府应在加强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将非农业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建设,严格限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所占用的耕地面积,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此外,加强保护水资源的力度,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的管理。农业部门应积极推广节水技术,构建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转变传统的大水灌溉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灌溉利用率。
2.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我国可以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逐步转变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从而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宣传教育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环境意识淡薄的现状,增强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这也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首先,有关部门应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广泛宣传《森林法》、《土地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其次,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逐步培养社会公众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将环保意识上升到生存意识、民族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再次,政府官员和环保干部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决策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去做落实。
3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既要考虑生态资源的保护,又要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平.探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大观周刊,2011(14).
[2] 庄小朱.浅谈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C].福建省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 “应对挑战创新服务三农”分会场论文集,2009.
[3] 陆旭蕾.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7(9).
[4] 关文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