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的建议

篇1

 

家庭教育中,当家长不知道孩子需要怎么教时,家长知道教孩子的方法越多、越努力地教,教出问题的几率就越高。

 

一般的家长都很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其实我们更应该追问:为何教?教什么?何时教?何为教?这几个问题哪一个都比“怎么教”重要,哪一个没弄明白,再好的方法都可能是教育伤害。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江苏省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的一年级和三年级两个年级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此了解现在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持的基本观念。本次调研对象为我校一、三两个年级段的860名学生家长,涉及四个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收到家长有效答卷830份,有效答卷覆盖面达96.5%。

 

存在问题一:担心孩子在新环境下能否适应

 

经调查数据显示,有53.7%的家长是担心的,而有46.3%则并不担心。这是一组真实的数据,而这个数据表明,家长对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还需要更理性和更科学的认识。环境适应能力其实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及成长。

 

当孩子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孩子是否能很快融入学校环境,并能在此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遵守各项规则,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每年开学时的一段时间内,总有部分孩子哭着闹着不愿意上学,这就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中年级、高年级中,也会出现孩子上课不认真,作业无法独立完成,甚至和同学吵架、打骂,严重的还会厌学,逃学等现象,这些也都是不能适应环境的后遗症。

 

应对策略:建议家长对孩子在步入学校后的情况及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有必要的关注,关心孩子在校的生活及学习,与老师保持必要的联系,特别是对孩子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完成作业、人际交往、独立生活及心理情感等方面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在孩子新入学时,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个全面的掌控。

 

存在问题二:担心目前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

 

经调查显示,有77.78%的家长表示出了担忧,只有一小部分的家长表示无压力。可见,在孩子们面临学习压力的同时,家长也感觉到了同样的压力。如今的学生们,学习压力确实挺大,那么这些压力来自哪里呢?总结了一下,无非是三个来源:一是来自学校教师的压力。作业多、成绩差,让很多孩子疲于应付。

 

二是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高考是一道从入学开始就横在学生面前的鸿沟。家长甚至在孩子还没有懂什么是考试的情况下,就不断地强化了这一压力:让孩子们知道,读书就是为了高考时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早早地背负上了高考的枷锁。三是来自家长们的压力。家长们一直坚信,谁起跑早谁就能赢,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对分数的盲目追求、家长间的攀比、课外辅导班的训练,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沉重。其实,大家都懂得拔苗助长的道理,孩子压力大了,就容易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影响睡眠、体质变差、厌学等,家长的各种手段正好起了反作用。

 

应对策略:建议家长们不要过度担忧,减少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相信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积极地通过运动、亲子活动等方式,帮助孩子放松,寻找到更理想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状态,这才是最好的。

 

存在问题三: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一致

 

调查显示,83.33%的家长都认同教育观念必须一致,也有家长表示有时很难保持一致。看得出,大多数家长在这方面的理解是正确的。家长教育观念统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保证。因为,当家长的意见不统一时,会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出现,就好比帆船遇到了不同方向的风后,不知道该往哪走了。家长的观念不统一,有时会造成孩子在一些事情上无法分辨是非,更可能在遇到事情时,产生投机心理,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或做错的为自己寻找借口。当然,家长意见不统一,也会降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应对策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一定要统一,即使有分歧,也应该在统一后再告知孩子,而不是当着孩子的面进行说教或者争吵。

 

存在问题四:孩子不听话时会受到家长严厉斥责或打骂

 

调查显示,37.04%的家长会打骂孩子,而62.96%的家长则表示不会。中国教育常常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而这一准则在生活中也一直被很多家长信奉着。其实,在孩子“不听话”时,严厉斥责或者打骂孩子是一种极不理智的行为。且不说孩子不听话是不是代表着孩子一定做错了什么事,而家长固执地要求孩子无理由服从,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其次,如果是孩子做错了,那么打骂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我们说,孩子犯了错误,必要的惩罚还是要的,前提是让孩子知道他哪儿错了,为什么错,让他们知道以后不再犯这种错,这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应对策略:建议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或者犯错的情况时,首先要分析孩子的这种行为原因是什么,这样做是不是合理,其次再对不合理的行为加以沟通教育,或者施以合理的惩罚,以起到教育效果才是最佳的。

 

纵观问卷调查的结果,不难发现,现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基本还是正确的,只有少数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与做法。当然,我们不能武断地去判断哪种做法是对的或是错的,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反复的教育活动,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方法去进行教育。当然,家长有时也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必要时把学校、家庭的力量联合起来,是很不错的建议。进行合理的家校联系,在老师们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下,树立家庭教育的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教育孩子,通过言传身教,使家庭教育达到实效,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 家园合作 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190-01

从事学前教育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奇怪的公式:5+2≤0,也就是说五天的幼儿园教育成果,经过两天的松散的周末后,所剩无几的事实。面对这一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鼓励幼儿园采取家园合作模式,共同探索、精心培育,才能使“幼苗”茁壮成长。家园合作,简单的说是类似于一种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渠道,但是相对于我们来说,这种模式应当是常态化,规律化,而不是我们现有的偶然性和不稳定性。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是让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合作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生长发育,这也是家园合作的最终目的。

下面,本文将谈谈家园合作几种具体操作模式。

1 充分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家长与教师的沟通

现如今,幼儿园会常常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所组织的一些活动,如节日的欢庆活动、家长老师进课堂的活动、各类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但是有的只局限于形式主义,家长在规定时间来园后,只是参观或观看老师与幼儿一同精心准备的汇报演出,并不能看到幼儿在园里真实的日常生活。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应该是双方的,建议把家长开放日与平时的同家长接触和交流的时间结合起来:对于幼儿园来说,应当重视并鼓励家长参与教育活动,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吸引家长进入教育活动之中。在沟通中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目标,知道幼儿园教育实施中的各种具体想法,另一方面要主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想法和建议,采纳他们的意见。这样,家长的角色就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也使他们关注的重点从零星、片段转变为对幼儿整体发展的关注。如教师应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时间,与他们交换意见,向家长介绍幼儿一天的表现,并及时向家长交流,也可通过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和家长需要幼儿园协助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专业人员,在与家长沟通中更要主动些,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地协助幼儿园教育工作。

2 建立家园手册

就是以“家园手册”为媒介代替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有时候更坦诚、更有效。幼儿园通常称其为《家园共育手册》或《家园互动手册》,有的幼儿园称为《儿童成长记录册》,内容也体现了家园之间的交流。入园之后立即建立,包含幼儿入园前基本情况介绍;家园日常联系;幼儿个案追踪记录;学期评估;学年评估等几大部分,便于家长在关注自己孩子成长的同时及时配合幼儿园,发挥家长作用。幼儿园会给每个孩子周末制定出一套复习巩固的内容,并且安排一些需要完成的任务,责成家长监督完成,并将完成情况以书面的方式反馈给幼儿园老师。比如,本周学校表现为:对小朋友有礼貌、遵守各种活动规则、诚实、守时等,老师会把这些通过学生手册传递给家长。家长也要通过学生手册把孩子在家里诸如听从长辈的话,关心及帮助他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表现反馈给老师。这样就实现了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有利于孩子在一个相对稳定,标准统一的环境下实现教育的最大化。

在完善家园手册的记录时,需要教师真实记录孩子在幼儿园中的细微变化、活动过程,并由描述、判断、理解的语态替代原来的定性描述、定性分析,在记录中不断与家长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转变。当家长缺少教育对策时,教师将一些教育资料推荐给家长。通过这种形式,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学前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手册作为联系的桥梁,家园相互交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增进家园共识。

3 家访和家长座谈会

为确保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应定期家访,保持家园联系,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纠正孩子的两面。家长也要经常与老师交换对自己孩子的认识和看法,虚心听取老师的建议和要求,善于发现孩子的爱好、特长,共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普遍家访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和孩子在家的表现,还根据孩子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向家长进行更深入细致的专访。

定期的召开家长座谈会,通过交流,幼儿园的教育方案得到了家长的赞同与理解,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意识。家长的配合下,新入园幼儿的情绪在一周内就可以稳定,顺利地度过了不适应期。征求家长意见,根据家长需要,举办专题讲座。

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又可培养孩子良好的记忆能力及专心听讲的良好学习习惯。另外,家长还需积极配合老师做好一些教育辅助材料的收集工作,这对于我们幼儿园开展教育工作都是有利的。

4 网络平台上的家园合作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给交流和联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也为我们家园合作开辟了新的途径。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进入学校和家庭,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渠道不再局限于在家访、家园互动手册、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电话等形式上了。网络的运用,为家园合作交流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直接将网络作为教师与家长有效融合、密切联系的快捷通道,使双方进行思想融合,达成共同意见。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班级建立网站,家长群等,以往的家园沟通反馈信息差,严重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进程。如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教师和家长可以一起在网络上进行QQ交流,找出应对措施,双方有针对性的教育,很快收到实效。教师还可以动员家长在BBS论坛上相互交流彼此的育儿经验。这样以来,家长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发展,找到了科学的育儿方法,家长的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得以唤起,同伴间的友情进一步加深、家长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家长与家长、教师之间由陌生成为朋友,促进幼儿发展。

总之,培养孩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一个孩子由需要提醒才能完成的动作,发展到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习惯动作,本身就是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因此,作为幼儿园,只有和家庭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别忘了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拥护和关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才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家长;托幼机构;教师;家园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11-0017-03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出生起就能接受优质的教育。许多家长寄希望于优质教育机构,认为为孩子选择了优质教育机构,就基本完成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使命。而对托幼机构来说,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其必须坚持的宗旨。在这个层面上讲,托幼机构与家长的愿望和努力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家园合作越来越受到托幼机构和家长的重视。

当前,在家园合作中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多是单向的,即家长处于被动状态,家长无条件地配合幼儿园和教师;二是教师对所有家长的要求是统一的,不考虑每位家长学历水平、经济状况、职业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应该体现个性化的服务理念,这样才能提高家园合作的质量,真正促进每个儿童的健康发展。

要开展个性化的家长工作,教师首先要了解家长。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了解家长多少?不同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尽相同,对教育孩子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只有尊重家长的这种差异,才能更好地开展家园合作。可见,认识家长是托幼机构教师开展家园合作的第一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深入认识家长。

一、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

家长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家园合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教育方式不同。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长大成人后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因此在开展家园合作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背后的文化习俗。教师有责任了解、尊重并理解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并且要清楚地知道如何调整教育计划和教育行为才能化解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托幼机构与家长之间在儿童教育问题上的不和谐因素。教师还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中哪些是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哪些是个别家长的想法和行为,从而区别对待,更好地处理家园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扮演不同角色的家长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家长最基本的角色是子女的保护者,家长有义务保护自己的孩子。如果有家长不履行这一职责,就会被认为是不合格的父母。同时,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大部分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最初几年的发展,他们迫切地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有时各种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又让他们无所适从,以至于家长们只能遵循自己认为正确的教育理念来为孩子的未来发展确定方向,结果导致托幼机构的课程似乎并不为所有家长认可,与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设定的发展目标不一致。托幼机构的教师应该认识到,虽然家长对孩子和教育的看法往往被爱、期望、担心以及对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不完整的认识所误导。不完全正确,但是教师的看法和观点也并非万无一失。尽管教师有着儿童发展的专业背景,但教师有时也会犯错。因此,教师应该相信家长是教育自己孩子的专家,因为家长可以长时间地从不同角度观察孩子,掌握孩子的详细情况。在这一点上,教师是无法与家长相比的。教师首先应该肯定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长处,同时承认自己在儿童教育上的不足,然后才可能与家长平等交流,共同为儿童发展服务。

家长同时也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是家庭生活费的提供者。“我想为我的儿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有时这就意味着家长工作的压力,也可能意味着家长一心要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生活,有意无意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了托幼机构。家长知道自己是家庭生活费的提供者,他们要为孩子的成长储蓄教育基金,支付孩子各个方面的开支。单亲家长可能会感受到更大的经济压力。尽管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但是作为托幼机构消费者的家长通常都会对托幼机构寄予很大的期望,并且会考虑托幼机构的教育是否物有所值。有的家长愿意倾其所有,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

三、作为普通人的家长

家长与托幼机构的教师一样都是普通人。没有人生来就是一个完美的父母。家长面临着不同的挑战,需要用不同方法来协调和平衡现实世界中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家长扮演着很多角色,比如职员、学生、配偶、爸爸或妈妈、儿子或女儿,有时家长会很难确定自己是否要把子女的需要放在首位。对于教师来说这是很容易的。因为教师的工作任务就是始终把儿童放在第一位。但对家长来说,始终把子女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这不太现实,有时候也不可取。家长每天都面临着自身工作与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有时候很难作出最佳的选择。因此,教师在与家长互动时要体谅家长的处境,不能用托幼机构的工作标准去评估家长的行为。教师应该理解家长的选择,支持家长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再与家长协商,找到促进儿童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不关心”孩子的家长

“他们不关心孩子”或“他们不够关心孩子”,这也许是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家长的看法。然而即使在托幼机构中,由于机构自身的软硬件原因,托幼机构有时也会有工作上的不足,无法满足儿童的全部需要。但教师通常会说,“虽然还不完美,但我们正竭尽所能为儿童服务”。同样,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会面对很多矛盾冲突,有时很难意识到什么样的选择对孩子的发展最有益。如果因为自己的不当做法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家长会为此内疚很长时间。因此,作为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教师要理解“不关心”或者“不够关心”儿童的家长。家长也想做到最好,只是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

五、与托幼机构亲疏关系不同的家长

家长与托幼机构的亲疏关系是不同的。有些家长愿意与托幼机构多接触,想要了解大量的关于托幼机构的详细资料,并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分享教学活动,而有的家长则与托幼机构保持一定的距离,很少分享托幼机构的资料和活动,也很少与教师联系,但这并不表示这些家长不关心孩子,不关心托幼机构。家长有权确定自己与托幼机构的职责界限。家长与托幼机构保持一定的距离,很少参与托幼机构的活动,有的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托幼机构的情况非常了解,或者他们非常相信托幼机构为孩子所做的一切,㈣有的则可能是因为害羞或者对为人父母的角色没有自信心,还有的可能是因为有些教师自认为拥

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漠不关心,导致家长游离在托幼机构之外。面对不同的家长,教师要采取不同方法,吸引家长参与托幼机构的活动,让家长感到他们的意见是受欢迎的,并让他们确信教师真的想听到他们对托幼机构的建议和意见。

六、“伤害”孩子的家长

大多数托幼机构都将不可避免地面对父母忽视儿童甚至虐待儿童的问题。在高竞争压力下。许多家长会拒绝履行照顾孩子的责任,放弃照顾孩子,还有一些家长则会过分地管理和控制孩子,这都是对孩子的“伤害”。一旦发现涉嫌虐待或疏于照顾儿童的事件,托幼机构和教师必须依据国家法律。依法报告。托幼机构需要对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以确保儿童得到保护。如果托幼机构和家长之间能相互信任,建立一种良好的伙伴关系,那么托幼机构和教师就可以支持家长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

篇4

关键词:桥梁;心扉;平台

从事幼教工作多年,在教育实践中对如何有效促进家园合作方面有一些心得和观点,尤其是近些年对《家园联系手册》的重视,更是沟通家园联系的有效桥梁,写得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家园共育的促进效果。

一、背景

一次,关注了家长写的《家园联系手册》,从中获得了很多家长对孩子表现中存在问题的评价,我把孩子的问题用笔记本记录,家长反映的问题也是很多的,有的家长说:“做事不专一、不够自信”;有的说:“注意力不集中,不爱主动交流”;还有的说:“不愿早起,爱哭”等等。家长反映的问题都是孩子普遍存在的,也是很多家长希望老师帮助解决的。由于幼儿接送时间较集中,人也多,于是家长和老师之间面对面深入的交流也变得不太可行,所以,结合实际情况,把家园联系册作为一种沟通方式是更为现实和有效的。

二、存在的问题

1.笼而统之

家园联系册每月在家园之间反馈交流一次,由老师先描述幼儿在园的情况,然后再由家长反馈孩子在家的情况。有的教师虽然做到了对幼儿优点的赏识,但在描写时却笼而统之,空泛无物。如“本月中你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生活自理能力有了较大进步,在学习、游戏活动中表现认真,希望你继续努力。”教师用总结性的语言描写了幼儿的进步,但到底哪些事情孩子能自己做了,学习、游戏中如何表现认真等等,家长并不清楚。空洞笼统的描写难以帮助家长准确深刻地了解孩子,家长就会感觉家园联系册只是一种表面形式,没什么多大的意义。

2.重智轻能

有的教师在写家园联系册时往往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比如重智力轻能力,所以在家园联系册上反馈给家长的也大都是关于学习方面的内容。如“本月和上月相比,幼儿在绘画手工方面表现突出,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讲,如果你能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达你的想法,你会更棒。”这种只重视学习信息的反馈会诱发家长观念的偏颇,造成家长一味重视开发孩子的智力而忽视孩子独立能力、良好习惯等的培养,最终导致幼儿片面发展的不良后果。

3.淡写建议

家园联系册的内容除了对幼儿的客观评价之外,还有一部分重要内容就是对幼儿和家长提出希望和建议,这样才能让家长在全面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希望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希望你在活动中多遵守规则,希望你能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有的干脆就一句话:“望继续努力。”这样的建议缺乏可操作性,孩子怎样才算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怎样的进餐习惯才算良好?家长对这些都感到茫然,不知道具体在哪方面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因此,这样的家园联系册不能起到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的作用。

三、具体的实施措施

1.打开家长接纳教师的心扉

孩子的点滴进步是家长欣喜的源泉。因此,教师采用欲抑先扬的方式,在充分肯定孩子优点的基础上再提建议,这样就容易打动家长的心。如有位小班教师这样对家长说:“孩子善良有礼貌,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谦让,游戏时主动招呼别人,游戏结束后能主动帮助整理材料并知道物归原处。但是孩子不能好好午睡,家长要注意哦,因为这对他的身体健康很重要!”这样,家长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欣赏和关注,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接纳教师的心扉也就打开了。

例如,在一次联系册中,我这样记录着孩子:

地点:一楼操场

场景:与小班孩子玩“红绿灯”的游戏

在课后如厕的时间,我突然发现有好几个小朋友一起围着用纸板做的“汽车头”嘀咕个不停,“哇,真好看,它在笑呢!”于是,我走上前去探个究竟,只见尧尧一脸激动的表情问:“哈,这就是老师做的汽车头吗?”我说:“是啊,我们玩‘红绿灯’的游戏时可以用上的。”

“那我们出去玩吧?”其他小朋友也说:“好,好,玩游戏咯!”(别看尧尧个子高,平时总是默默地看着别人玩也不怎么参与,一不顺心就哭鼻子,这次可不一样了,还主动要求玩游戏,真让老师出乎意料。)

为了满足尧尧和小朋友们的心愿,我们在课后游戏时间就增加了“红绿灯”的游戏,虽然平时玩的时候只是用自制的红绿灯牌,但这次我让孩子们以“开汽车”的形式来玩这个游戏,兴趣很高,也让积极举手的尧尧扮成了“汽车头”来掌控方向。瞧,尧尧和伙伴们玩得可开心了,还挺遵守交通规则呢!

尧尧,你真棒!相信这次游戏后,尧尧会自信很多,也会更加活泼开朗起来!

与记录相对应的放了一张游戏时的生动照片,家长一看就觉得非常真实,也体验到了老师的有心和爱心。

之后,我发现,自从改变了以告状为主的交流方式后,家长在联系册上的留言率大大提高,都愿意将教育孩子的知心话倾诉给老师听,提高了家园联系册的效果。

2.升华家长认同教师的情感

家长牵挂着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切,他们迫切希望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切细节,是否吃饱、是否玩得开心、是否有进步。因此,采取情境扫描式反馈孩子的在园情况,就能赢得家长对幼儿园放心满意的支持。

如有的老师说:“孩子在美术活动中神情专注,能正确选择颜色涂出漂亮的金鱼、小青蛙等。动作模仿能力较强,学做花色操时能迅速领悟动作要领,随着音乐大胆表演。担任图书管理员时将图书整理得整整齐齐,值得小朋友学习。”这些生动细致的描写激起了家长的情感共鸣,家长脑海中勾勒出孩子栩栩如生的活动情境,心中升腾起对老师敬业工作的敬重之情。情境扫描式评价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只有心系孩子,细致观察,才能正确传达孩子的言行细节。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同一时段、同时观察全班孩子,内容涉及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等方面,年轻教师则可以分时段、分组观察扫描孩子的表现行为。

3.转变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

学生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本着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独立能力等的培养。

一方面通过家长园地、家长学校、家长会、园报等途径大力宣传这些方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发挥着家园联系册的引领作用,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年龄、有重点地进行量体裁衣式的反馈。如,小班学生刚离开家长的全心呵护,绝大部分生活自理能力都不是很强,那么教师将面对他们吃饭、穿衣、如厕等一系列繁琐的生活问题,教师在如何提高学生生活能力方面引导家长积极配合;中班孩子已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可以在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方面与家长交流,让家长懂得好习惯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大班孩子因为即将要升入小学,可以着重从提高孩子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与家长倾心沟通。这种分层次、有重点的交流方式能让家长树立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意识,转变家长重智轻能的观念。

4.落实家长教育孩子的行动

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向家长提出符合学生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建议,于是建议教师对幼儿不同年龄段的语言、数学、生活、健康、习惯、交往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与个别幼儿进行对照,发现幼儿在某一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向家长提出配合的具体建议。如中班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有一条目标为“喜欢听故事、看图书”,有的学生在这方面发展不足,那么就可以建议家长每天晚上抽出一点时间陪伴孩子看书、讲故事,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是大班健康方面的目标,针对没达标的学生就可以建议家长鼓励孩子并与学生一起开展跳绳体育活动,这样学生的动作协调性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这种对症下药式的交流能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有助于落实家长的行动,使家园双方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合力。

四、几点思考

1.尊重是理解的平台

写好每一次联系册很不容易,需要双方有心地去关注学生,目的是能得到理解、支持和配合,使教育发挥最大作用。尊重又是双重的行为,教师希望得到家长的尊重,反之,家长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只有在尊重的平台上才能达成理解合作。同时,共同的目标是教育幼儿,虽然孩子是家长的,也要感谢家长的认真对待,这样更能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一本小册子是情牵幼儿园与家庭的重要纽带。从最初发现问题到后来改进策略,家园联系册的功能越来越完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效也越来越显著,家园之间关系的密切与深厚,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合力,有效促进了幼儿的健康发展。

2.注意和连贯性

篇5

1家长与老师互访

家长与老师的互访,是家长与老师沟通的理想方式。作为学校应有计划地精心组织班主任老师、授课教师定期进行家访也可采取不定期的家访形式,两者结合起来,则更具实效性。学校要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家访纪录,交流家访经验。老师家访主要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应本着关心、爱护学生的教育思想,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有策略地指出缺点,切忌不宜语言过激,要让家长能接受,肯接受,易接受,这样才能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班主任要坚持“期中期末常规访,先进后进针对访,突发事件马上访”的家访原则,对于极少数教育思想和家教方式欠合理的家长,老师要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共同研讨改进的方式方法。对于个别特殊情况的学生,学校领导应与老师一同家访,深入了解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作为家长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访问,了解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措施,了解学校教育的活动及环节。与班主任老师、授课教师座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提出个人的意见或合理化的建议。配合学校和老师共同教育学生。只要家长和老师联手,齐抓共管,相信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2办好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随着现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机制。举办家长学校可以系统地使家长学习教育管理孩子的科学方式、方法,对普及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是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向同步的重要环节。家长学校应有计划的定期上课。要把握好两个关键,①上课内容,要涵盖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要用典型的人和事介绍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还可请一些“教子有方”的家长在会上介绍他们家教的经验体会。讲解应联系实际,形式要灵活多样。既可集中全校家长,也可分年级、分班或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集中家长上课。②要精心组织,上课时间应利用家长的业余时间,以确保上课的人数。讲课者要选聘经验丰富的老师、专家或优秀家长,这样才能吸引家长来参加。成功举办家长学校,会大大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会使家长齐心协力配合学校教育,进而不断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

3适时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优点是学校能在较短时间内与家长取得直接联系,且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家长会应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计划、办学理念。介绍学校的概况,包括学校的设施、师资及办学环境等方面。班主任和授课教师应详细介绍学生的在校表现,包括思想、心理、学习,与同学相处等方面的情况。召开家长会时,可举办作业展览,汇报演出,科技成果展示,使家长能真实感知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关心和支持学校及老师的教育工作。同进应广泛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教师教学工作的建议或意见,及时整理,研究分析,不断调整或改进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开好家长会即加强了家校联系,又为学校教育增添了活力。

4构建家校联系网络

构建家校联系网络,是家校互相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一网络的重要体现形式就是学校家庭联系卡。卡片上的内容应包含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的电话号码,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学生近期表现栏,家长反馈意见栏等方面。学校或班主任定期将学生的学习、纪律、品德等表现,如实填写,让学生带回家、由家长阅读后,在反馈意见栏填写意见或建议并签字,再由学生带回学校,另外家长也可随时拔打班主任或授课老师的电话,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信息,为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参考。如有重要的事件,须通知家长,可用“告家长书”形式,如学校的重大决策、学生的节假日安全等。

篇6

【关键词】班主任;家庭教育;有效沟通;家校联手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对未来建设者的基本要求越来越高,每一个家庭对自己的子女成才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家庭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而与此同时,有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仍然凭经验教育孩子,缺乏科学的有效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作指导,甚至在有些家庭教育中还存在很多理念和方法上的误区,如果此时班主任能对学生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和指导,大力配合学生的家庭教育,则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常见问题

(1)家庭教育理念有偏差 有许多家长过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分数,忽视孩子的思想和个性发展,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校智力教育的延续,认为家庭教育就是配合班主任,督促孩子在家中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作业即可;还有许多家长认为,家长只要照顾好孩子的吃穿问题,学校才是对孩子学习、品德各方面进行教育的主阵地,甚至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把孩子托付给学校了,孩子此后出现学习和思想方面的问题,就向学校和班主任问责;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不需过多过早对孩子进行教育等等。

(2)家庭教育方法不够科学 比如有些家长总爱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孩子比较 ,或者常摆出家长权威 ,不容孩子质疑,或者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如果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不停地批评他,或者是只注重对孩子的物质满足,忽略孩子思想方面的需求,或者溺爱、庇护孩子等等。

二、班主任在家庭教育中的配合和指导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孩子最好的途径就是帮助父母。”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一般只凭自己的生活经验管教孩子,而不大懂得家庭教育的规律,相对来说,中小学班主任老师大多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并且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绝大多数家长乐于倾听老师的意见,乐于接受老师的帮助,这是班主任老师参与指导家庭教育的一个先决条件,那么班主任可以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提供哪些帮助呢?

1.班主任要及时反馈学生在校信息 ,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

班主任可以通过校信通、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及时向家长提供一些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生活和活动情况的信息,反馈家长的家庭教育在学校中对孩子的影响信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思想与精神状态,可帮助家长及时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向和教育方法,有的放矢,更好促进孩子向前发展。

2.班主任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理性地爱孩子

作为班主任,要学着指导家长理智地爱孩子,要帮助家长树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观、评价观、教子观等新观念,要让家长们认识到,孩子是人,是生长发育中的人,是终将走向社会的独立的人,做父母的应该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根据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教育他们,理性地爱孩子,科学教子。

3.班主任要帮助家长掌握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改变错误的家教态度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现你的小孩,了解你的小孩,解放你的小孩,信仰你的小孩,变成一个小孩。”家长只有掌握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从全方面去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孩子。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由于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足,常常是事与愿违。比如,在自己的孩子十分专注于自己爱看的一个电视节目或者一本故事书时,家长常常要问他作业做了没有,或者干脆中断孩子正在做的事,让他去做功课,经常如此,会让孩子因此而失去一次次的专心致志投入做某事的机会,还会使孩子把学习放在了兴趣的对立面,同时,孩子也会因此对父母产生一些烦躁、不满或是抵触的情绪;还有些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而过多地唠叨,埋怨,蛮横管制,造成有些孩子拒绝接受家长教育,拒绝与家长沟通;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常让孩子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造成孩子自卑、压抑的个性等等。

三、班主任推动家校联手的具体措施

1.定期召开班级家长会,充分利用“写给父母的一封信”和家长调查问卷形式,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班主任按照学校的要求并结合班级的特点,定期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向各位家长展示学生近期的学习成果和生活、活动表现情况。班主任要向学生家长发放其子女写的“今天,我想对爸爸、妈妈说说什么”一封信,让家长了解近期孩子对父母有什么看法和需求,了解孩子近期思想动态,同时,通过家长调查问卷形式和家长写的“孩子,我想对你说几句“活动,了解家长对孩子近期在学习、生活方面有什么要求和建议,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学生,这样,既增加一个亲子交流的机会,又切实增强了家长和子女之间的感情交流,不仅使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又使孩子们能够理解父母,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2.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鼓励学生家长走进班级,参与班级活动

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请家长走进班级,参与班级活动,让家长了解了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比如请家长观看由学生自己组织的主题班会,如“我的青春我做主”,“我要长大”,旁听辩论赛“孝敬父母时,物质和形式那个更重要?”邀请一些愿意参与班级活动的家长为近期作业完成较好或上课积极发言的同学,团结认真的小组成员颁发一些橡皮、作业本等文具,通过班级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些对班级建设有益的建议等。通过参与班级活动,使家长们看到了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孩子的学习环境、学习习惯、思维发展等情况有所了解,使家长对孩子今后的教育会更具针对性。

3.充分利用校信通交流平台,传输有关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加强家校交流互动

利用校信通这个现代交流平台,班主任定期精选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向家长发送,或根据近期学生的思想动态,向家长提供一些有关学生心理成长方面的心理学知识,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单独与学生家长交流孩子情况,家长也可以通过校信通向班主任反映在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困惑,通过校信通这个现代交流平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总之,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家长是否具有科学教育思想和有效的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除了做好学校和学生的工作,还应掌握更多更新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服务的意识和水平,才能为家长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服务。每一位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每一位班主任都爱自己的学生,从孩子和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角度来看, 家长和班主任就是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的并肩作战的战友,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孩子们撑起未来的天空吧!

参考文献:

[1]余本祜:《家庭素质教育》,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叶立群:《家庭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篇7

[关键词]入园适应;家长看法;家园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9-0033-04

一、问题提出

对于幼儿入园适应,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这些研究的角度不尽相同,有的从心理层面研究依恋、分离焦虑等对幼儿入园适应的影响,有的从行为表现方面对幼儿适应及不适应情况进行总结梳理,有的着力于描述现象与分析原因,有的致力于提出对策。总体而言,已有研究更多的是从幼儿和教师出发的,较少从家长的角度来研究,对于家长的立场与感受关注不多,对于如何促使家长发挥作用,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适应也很少研究,对家长应做的准备工作的研究大多比较笼统、空泛。

实际上,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的态度、教育对策直接影响幼儿的入园适应,如果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措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或家长对幼儿的入园过程抱有错误的观念,那么幼儿的适应势必会受到阻碍。…因此,家长与幼儿园和教师深入沟通和合作,是做好幼儿入园准备、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第一步。

基于此,本研究将重点放在家长身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入园前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的预期、担心、准备以及对幼儿园的期望,同时对幼儿入园两个月后家长对幼儿整个入园适应过程的感受和反思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为幼儿园和教师了解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整个过程的看法提供线索,希望有助于在幼儿入园适应准备过程中家园沟通及家园合作的顺利进行。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某一级园,在家长为孩子报名入园的时候,发放关于家长对孩子入园适应看法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问卷第一部分用于了解幼儿基本情况,包括平时的主要带养人等方面的信息,其余部分涵盖了适应预期、准备工作、家园沟通等内容。

2 访谈

在发放问卷的基础上,对幼儿入园适应过程进行了历时近两个月的观察,对观察中发现的入园适应速度及程度不同的25个幼儿的家长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过程的回顾、家长的担心以及入园前家长对自己为幼儿入园适应所做的准备工作成效的评价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入园前家长的预期与准备

首先,家长预期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普遍持乐观态度,并无过度担忧。有87%的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在短期内顺利地完成过渡,适应幼儿园生活。有13%的家长认为孩子在短期内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其理由是:孩子平时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家人,幼儿园是陌生的环境,孩子在生活方面还不能自我照顾。另外,面对“如果孩子入园时出现较多不适应表现,家长将如何处理”这一问题,84%的家长仍然坚持每天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并加强与教师的沟通。由此可见,家长对于幼儿园和教师所持的态度是信任和配合的。

其次,为孩子入园所做的准备方面。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此意识,并且落实到了行动中。33%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59%的家长表示,虽然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但自己感觉做得不够完善;8%的家长表示,由于不知道准备工作应从何做起,所以尚未进行。家长的准备工作大多集中于调整孩子作息时间和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如独立吃饭、大小便自理等),也有部分家长提到了增加孩子与其他孩子的接触机会,以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相比之下,家长在孩子入园心理准备方面做得明显不够。只有两名家长分别提到:“给孩子心理上做了准备,告诉她:宝宝长大了,可以上学了。”“给孩子讲关于上幼儿园的事情,让他对此有所了解。”

2 入园前家长对幼儿园及教师的期望和要求

对于教师的行为方式与教育方法在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家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重视。71%的家长将其作为影响孩子入园适应的最关键因素,认为教师的经验、性格等与孩子的适应程度直接相关。

关于最希望幼儿园做什么以促进幼儿入园适应,“提前开放幼儿园让幼儿熟悉环境”以及“教师通过家访了解孩子的详细情况”是最受家长认可的两种方式,并且有一半家长特别指出,希望教师能够切合孩子的具体情况,为家长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在家园沟通方面,对于理想的沟通方式,家长和教师的认识有些不一致。大部分家长(77%)将接送时的交流作为首选。而从教师角度出发,接送交流虽然方便省事,但是限于时间、情境,很难深入,有效性不强。教师更倾向于通过短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在沟通频率方面,79%的家长希望跟教师尽可能多沟通,少数家长认为如果没有什么大问题,不沟通也可以;对于沟通内容,84%的家长希望通过与教师交流得到孩子在园表现方面的信息,还有部分家长(32%)希望对教师的教育计划安排和侧重点有所了解。

3 入园适应期过后家长的看法

幼儿的入园适应期通常为一个月左右,经过一个多月的适应性教育,新人园幼儿能基本适应主要生活场所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转变。在幼儿入园近两个月后,部分家长在访谈中对孩子入园适应全过程进行了回顾。

家长反映的幼儿刚入园时的不适应表现普遍集中于:哭闹,不肯去幼儿园,回家后闷闷不乐或烦躁;没有朋友,不合群;因为吃饭和午睡的不适应,影响了健康,出现了消瘦、感冒、发烧等现象。这些不适应表现中,受访家长表示最担心的是孩子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并把孩子入园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大部分归结于社会性方面的原因。例如,觉得孩子抵触集体生活,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可能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怕孩子不合群,等等。

结合对孩子两个月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虽然有的幼儿社会性发展良好,乐意与同伴交往,但家长还是怕孩子不合群,没有朋友,或者被别的小朋友欺负,由此可见家长对于社会性的关注程度较高。吃饭是令家长担心的另一个问题,不仅身体比较瘦小的幼儿的家长担心,身体结实、能够独立吃饭的幼儿的家长也担心。还有四名家长提到了午睡问题,认为自己的孩子没能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在园午睡困难,这样会导致下午精力不济,影响正常活动。

对于入园前为幼儿人园适应所做的准备工作,大多数家长认为自理能力训练对孩子入园适应效果显著。还有几位家长提到入园前有意识地带着孩子接触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提供和小朋友相处的机会也有一定成效,其别提到了分享意识的培养。有一名家长提到了教授简单基础知

识,并认为这对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有积极作用。

另外,在对幼儿入园适应时间的判断上,家长出现了很大不同,从1周、2周、3周到1个月、2个月不等,有两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适应。同时发现,对于个别幼儿是否已经适应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判断出现不一致:其中有一名幼儿,不论是从入园时的表现、一日活动中的情况,还是从情绪状态来看,教师都认为已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但是家长认为孩子不会主动要求上幼儿园,而且回到家中不愿意讲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觉得孩子尚未适应;还有一名幼儿,教师认为并没有达到很好的适应程度,可家长坚持认为孩子已经适应,并在访谈时说孩子从未出现不适应表现及排斥情绪。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对于大部分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判断是一致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家长和教师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有了沟通,才可能采取一致的行动,形成教育合力。

四、问题和建议

1 家长对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的认识不足

毫无疑问,家长自己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如果在入园前家长自己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陪孩子跨入园适应这道坎时自己就会跨不过去,又怎么能成为孩子坚强的心理后盾呢。同样重要的是,家长在自己做好心理准备,正确认识孩子上幼儿园的必要性和坚定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决心时,也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使幼儿对即将上幼儿园以及马上要面临的环境转变有所了解。本研究调查发现,家长做的大多数准备都是围绕着自理能力、作息时间、交往及社会性等方面进行的,为幼儿所做的心理准备明显不足。

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在每次进入新环境,例如入托或入学、晋升、露营、就职、乔迁或退休之前,如果能为身处其中的个体提供即将发生的环境变迁的信息、建议和经验,那么将有助于个体顺利过渡,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在生态变迁发生之前,为幼儿提供关于即将发生变化的信息是十分必要的。Weinraub和Lewis(1977)对分离焦虑的研究发现。2岁幼儿在母亲离开时表现出的焦虑反应,主要取决于母亲是否及怎样围绕自己即将离开的情况为孩子做准备。如果母亲一句话没说就离开,孩子会反应强烈;如果母亲提前告诉孩子她将离开或马上回来,那么在母亲离开后,孩子的情况会好很多。可见,让幼儿了解即将发生的变化,有助于幼儿更快地适应新环境。

有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家长会、电话、家访、信函等方式,建议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几个月就开始有计划地将要上幼儿园这个事实告诉孩子,并对幼儿园的生活进行描述,对于上幼儿园后会发生的变化也要一点一点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对于将要上幼儿园有一定的认识并产生好奇与向往。同时,教师应该提醒家长,这种心理准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反复耐心地进行。另外,教师还要提醒家长注意避免无意之言可能造成幼儿对幼儿园的负面情感。例如,在幼儿哭闹时恐吓孩子:“再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让老师来管你。”“在家这样还可以,到了幼儿园就不能这样了啊,老师会生气的。”这类话语很有可能会使幼儿惧怕上幼儿园,“先入为主”地给幼儿带来入园后的抵触与反感情绪。

2 家长在给予教师充分信任的同时,有必要与教师有效沟通

幼儿进入幼儿园不仅要适应物质环境从家庭到幼儿园的变化,而且要适应主要照顾者从家人到教师的转变,在学习如何与家庭以外的人相处时幼儿通常会以家长为参照,家长对教师及其工作的态度会影响到幼儿对带班教师及其教育的接纳程度,因而新入园幼儿在入园适应的过程中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调查中多项结果都反映了家长对于幼儿园和教师的信任以及积极配合的态度。例如,71%的家长将教师的行为方式与教育方法作为影响孩子适应情况的最关键因素,反映出对教师作用的肯定与重视;对于如果孩子入园时出现较多不适应表现,84%的家长选择仍然坚持每天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并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也体现了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支持和对教师的信任。这对于促进孩子入园适应无疑能起到正面影响。

但同时,调查中发现,对于个别幼儿入园近2个月后是否已经适应,教师和家长的判断不一致,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的描述和评价甚至出现了很大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不够,或者说沟通的有效性欠佳。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中间系统中各微观系统间的互动质量越高,促进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对幼儿来说,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微观系统间的关系构成了重要的中间系统。如果家庭和幼儿园能够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并能协调一致地对幼儿进行教育,那么会有助于幼儿的发展。这对于促进幼儿入园适应也同样适用,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够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在教育方式与措施方面达成一致,就容易对幼儿形成正面影响的合力;反之就可能造成教育偏差,阻碍幼儿适应。因此,家长与教师就幼儿在园和在家的表现和变化以及行为和心理层面的状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是很重要的。

篇8

家园背靠背之生活不能自理?

七嘴八舌:

妞妞妈:妞妞去幼儿园我最担心她吃不饱饭,在家里每天我都变换着花样给她做,追着她喂饭,直到她把饭都吃下去。

李老师:妞妞每次吃饭都是最后,别的孩子都会自己吃饭,可是妞妞连勺子都不会拿,家长也不在家里多教教她。

志远妈:每天志远在幼儿园都尿裤子,有一天接他回家的时候裤子都是湿的,也不知道老师是怎么照顾的。

万老师:每次老师组织小朋友如厕的时候志远都不去,可是玩着玩具他就尿裤子,裤子湿了也不跟老师说,直到老师挨个检查的时候,才能发现。

老师的烦恼:

为了让小班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常规方面老师们付出了很多心血,孩子们在自己吃饭、穿衣服、穿鞋方面都有了进步,可是只要一放假,多数孩子都恢复原状了。吃饭时,一个个坐在凳子上等着老师喂:午睡后,下了床都拿着衣服显得无所适从。显而易见,放假的日子里,孩子们的吃喝拉撒都由好心的家人包了。

家长的不解:

我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就是为了有人照顾他,有人教他东西,我也相信老师一定能把孩子教育好。如果在家我也要承担教育任务,那还不如不送孩子上幼儿园呢!至于吃饭的习惯,我总不能看着孩子不吃饭也不管吧。

孩子的感受:在幼儿园里,老师会教我们照顾自己,我们还会每天轮流当值日生,帮小朋友分碗呢。等我回到家,大人们都围着我,我在玩的时候也能吃饭,可那饭是什么味儿,我一点也不记得了。我躺在床上还没醒好就有人给我穿衣服。对了,老师好像教过我穿衣服。怎么穿来着?想不起来了。

温馨提示: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很多,所以老师们不可能时刻围着一位小朋友转。因此,小朋友们学会自理是非常必要的。生活自理方面的行为习惯,需要在生活中逐步地培养。老师们会随时关注孩子们的情况并给予指导。家长在家里也要适当地放手,给孩子照顾自己的机会。

家园背靠背之幼儿园里学坏了?

镜头回放:

乐乐是个非常乖的孩子,一直以来都是个人见人爱的乖宝宝,但是上幼儿园一段时间后,妈妈却发现乐乐渐渐变了,他不只开始打人,还学会了说脏话,妈妈批评他,他也置之不理,好像故意要看妈妈生气的样子。

家长的抱怨:

我们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孩子从小也都一直很乖,可是孩子刚进幼儿园没多久,就陆续出现了抢东西、打人行为,这幼儿园的老师都是怎么教的?也不管管孩子!

老师的无奈:

幼儿园是个小社会,这里不只有教孩子道理的老师,更有来自不同家庭、带着不同行为习惯的同伴,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在家里,大人都会让着孩子,孩子根本没机会出现抢东西、争吵等行为,但在幼儿园,孩子们在一起,互不相让,出现争吵、打人、抢东西等行为都是难免的。事实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还会逐步故意“不管”,让孩子们在切身的冲突、争辩中感受谦让、分享的必要性,学会应对冲突,并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人。此外,3 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反抗期,大人不让他做的事情他偏偏喜欢做,骂人、说脏话这些自己以前从未做的事情,偏偏想要尝试一下,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的。

孩子的感受:

以前我什么也不懂,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我现在有了自己的想法,看到其他小朋友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做法,我也喜欢尝试一下,比如说脏话。说完了,没想到妈妈会那么愤怒,那样子,我觉得很好笑。

温馨提示: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同伴的榜样作用、电视节目的影响等等,并不是每种因素我们都能预料到。孩子出现问题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老师和家长互相包容,共同协商方案,合理分工,老师在幼儿园怎么做,家长在家里怎么配合。及时沟通和讨论会让彼此之间少一些误会,多一分理解。

当家长和老师互相参与到对方的领域时,对孩子的帮助将会更大一些。

家园面对面之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

家长求教:

我们家长并不是专业幼儿教育者,一方面,我们对于怎么教根本心里没底,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归幼儿园老师管,家长插手不合适,也没时间啊。我能做点什么呢?

园长支招:

有的时候家长没能参与幼儿园教育,可能是因为本身工作很忙,还有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专业,不敢参与。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而且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最关键的是陪伴孩子的耐心和坚持。

家长可以这样做:

1参与幼儿园的管理。许多幼儿园都设有家长委员会,通过家委会,家长可以为幼儿园各方面的建设建言献策。

2参与班级教育活动设计,提出自己的教育建议。

3利用自己的专长为班级幼儿上课。

4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关条件,包括教育资源、教育材料的提供等。

5与班级里其他家长联系,就共同关心的育儿问题进行探讨。

家园面对面之老师参与家庭教育

家长求教:

在家庭教育方面,老师会参与吗?给我们一点提示吧。

园长支招:

为了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老师们会通过每学期的“家园联系本”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交流,详细反映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与某方面的进步与不足,并给出建议。同时,家长也可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给老师,还可以对老师提出期望。除了“家园联系本”,日常接送过程中老师与家长之间随机的约谈、班级博客、定期与不定期的家长会等都是家园及时联系的途径。

老师们可能会这样做:

1在孩子入园前的家长会上,向家长普及家园共育的必要性。

2多为家长提供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机会。

3主动邀请有专长的家长来为小朋友上课。

4有些幼儿园会定期组织家长讲座,此外,家长会或者家长沙龙,都是老师与家长们一起探讨孩子们成长话题的机会。

本月园长提醒

本月值班园长

朱葵花

(北京市朝阳区启明国风双语幼儿园 园长兼集团教学中心主任)

篇9

关键词:家校互动;特殊教育;模式

引言:

研究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残疾学生数量较多,不能以普通方式进行教学,近些年,学校与家长展开积极合作、交流、互动,开展了多种方式进行尝试教学,本文主要是总结了家校互动的作用以及在应用方面的方法上提出了补充。

一、良好的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离不开两个环境,一个是家庭环境,另一个就是学校环境,积极综合两方的作用,加强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特殊儿童由于心理和身体上的缺陷[1],使得他们在想法、行为等各方面异于常人,学校的环境和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家校互动模式的展开以及交流合作,能够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动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儿童的身体、心灵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二)保证平等的教育环境,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的时间一般比正常儿童要长,主要体现在需要花一定时间了解学生的身心动态,教师除了在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外,其他信息例如学生的身体状况、社区活动情况、医疗情况等都需要家长提供详细的信息,这样才能综合两方面信息,根据儿童不同的学习时段,适时调整教育方法和策略,保证公平的教育环境。此外,特殊儿童需要外界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家庭和学校展开更多互动,能够帮助老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从而根据学生的最新状态,适时调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式,这种积极的互动、交流保证了信息能够及时的传递和反馈,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更好的帮助了家长和教师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

(三)维护学生的权益

特殊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在家校合作模式中,家长和教师都共同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监督的作用,家长有权力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以及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同时也可协助学校教师完成相关工作。学校在这个过程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同时也可将一些想法和建议反馈给家长,同时向家长宣讲特殊教育的文献、法规等相关资料,提高家长的特殊教育理念,保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的提高和身心的发展。

二、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如何有效的保证家校互动模式的开展,是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家校互动模式的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校互动中的多样性沟通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仅仅停留在家长会或者家访的形式,在特殊教育中,此种方式并不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育的发展,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沟通。21世纪的网络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沟通方式变得更加多样,例如家长和学校可以共同建立QQ群、微信群以及利用学校计算机网络中心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并分类进行管理,家长有任何疑问以及学生的动态,都可以在平台上直接进行反馈,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有效性。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记录孩子的成长轨迹路线,方便家长和教师更好的探讨合作教学方法。此外,也要定期组织会议,让家长和教师能够敞开心扉交流,家校互动模式是双向开展,如果家长只是单一听取教师意见,反而不利于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二)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家校互动模式最关键的是如何有效的沟通保证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尤为重要[2]。例如:残疾儿童在学校学习完后,要将学习的内容以及老师的评价等及时向家长进行反馈,家长知晓情况后,应密切关切孩子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将信息收集后,及时的反馈给教师。特殊教师综合家长的意见,会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然后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此方法,保证家校互动模式为一个动态过程,及时关注孩子的成长状态。至于记录信息的方式可以为电子文档或者书写笔记,将以照片或文字的形式通过微信、邮件、QQ等方式及时反馈。

(三)建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在家校互动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学校可以确立家长为主体的活动方案,例如成立家长委员会[3],增进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促进孩子的发展。家长委员会的成立须有全体家长投票选举或者学校提名选举委员而组建。家长委员会成立后,可以对委员进行相关培训,让他们成为家长中的代表以及典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此外,家长委员要积极参与家校互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落实各种教学方案活动。同时,家长委员也要作为代表收集各家长的意见,将意见及时反馈给校方,根据家长的建议,召开专题会议,共同探讨家校互动模式中存在的不足,针对相关不足,优化方案改进。

(四)以亲子活动为载体,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

家校互动中,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可以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观摩孩子的学习过程,并通过不断的观察,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此外,学校也要多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相关游戏活动、社会融合活动,增进孩子与家长的感情,为家长和孩子的情感连接,搭建一座桥梁,同时亲子活动也拉近学校与家长的感情,方便以后能够更好的沟通交流合作。

篇10

友邦保险专家建议,通过为子女购买适当的保险既可有效的利用压岁钱,为子女提供一份必须的保障或教育金,还可以借机向子女传递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提高保险意识。根据压岁钱的多少,可以有选择地购买一些保障类产品或教育金产品。

意外医疗保障先行

同济医科大学少儿卫生学教研室曾在全国11个城市4.3万余名幼儿中进行过意外伤害的调查,结果显示:非致命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24.10%。而根据友邦保险2010年理赔数据分析,10岁以下儿童的意外医药赔付占比为13%。因此,全面的意外、健康保障对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友邦保险专家建议,《友邦附加守御天使B款重大疾病保险》以及《友邦附加添益少儿综合住院Ⅱ医疗保险》,保障范围涵盖子女的重疾保障、住院医疗保障,可以满足周全的健康医疗保障需求,让父母的爱陪伴宝贝无忧无虑的成长。

积少成多提前准备教育金

友邦保险专家建议,教育金储备的第一原则是“确定性”,因为教育支出是固定时间里的固定支出,保证在确定时间有确定的资金来源是关键;第二原则是“安全性”,投资失败、额外支出、挪作他用、意外/疾病等都可能让储备教育金的目标无法达成,保证教育金安全性是关键;第三原则是“稳健性”,教育金是一笔可预期的必然支出,保证教育金收益稳健是关键;第四原则是“早准备”,时间是魔力,准备同样数额的教育金,越早准备越轻松。

作为教育金理财的最佳工具之一,保险最大的特点是专款专用、收益稳健。而且,越早投入越可减轻负担增加收益。同时,保险还可以抵御财务风险,转移人身风险,这点是其他理财工具都做不到的。

《友邦金色年华II》是友邦保险第一代教育金产品的升级版,该产品具有付费期短、满期早的特点,主要满足孩子18-21岁大学教育费用的需求。而且,若孩子未满11岁,都可以在每年的保单周日时追加一定合同约定数额的教育基金。这样不仅让孩子的大学教育经费得到积累,同时孩子的财商也得到培养,稳妥地存储了孩子平时的零花钱及压岁钱。

另外,该款保险具有五重豁免功能,分别在父母不幸身故、全残、罹患大病以及处于疾病终末期、60岁后需要长期护理等合同约定的五种情况下,可以豁免以后的各期保险费。这样,即使父母因以上几种情况失去了经济能力,孩子的保障依然不会受到影响,解除了父母的后顾之忧。

小贴士

投保注意事项

目前一部分父母都在小孩上学前就投保了少儿教育金保险。理财专家建议,家长在投保的同时,也需改变投资观念,即不能拿教育金和银行储蓄、股票、基金等投资品种做单纯的收益对比,因为教育金的主要功能除了强制储蓄、专款专用外,还附有投保人保费豁免功能,更注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