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通信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即时通信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代通信技术;接入网技术;光纤通信技术;蓝牙技术;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N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一、现代通信新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技得到很大的提升。相比于过去的通信技术,现代的通信技术在技术及其应用上都得到很大的提升机创新。当前的社会中,通信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现代通信网络技术。
(一)接入网技术。接入网技术是通信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其负责光纤端与用户端的连接。其在使用过程中以复用以及交叉连接的方式对信号及信息进行传递。但接入网技术不具有信号的交换能力。接入网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很多的优势,在使用过程中各种业务都可以高效的进行,同时其还具有组网便捷、信号光纤化传递、环境影响小、结构可差异性改变等的优势。接入网在其使用过程中还有着非常好的网管能力,在数据和信号的传递过程中,其成本与用户的业务量大小没有关系,而仅与用户有着密切的关系。接入网技术还可以对电信通信中的信号传递给予很好的支撑。仅需对光纤两端的借口仅需相应的配置以及设置就可以实现。当前,接入网在电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相关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二)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在现在通信技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发展开始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随着其应用的深入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据统计资料表明,光纤通信的信号和数据传递量达到了一年翻一倍的速度,而信号的和信息的传递速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上世纪的10 Mb/s的传递速度以更新为当前的10Tb/s。光纤通信技术在其使用过程中具有很多的优点,像信号的频带宽、信息传递过程的容量大、信息信号传递速度快、抗外界干扰能力大、信号传递质量高且无串音等优点,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光纤的直径小、质量轻、耐腐蚀、无电气干扰等特性使其在施工过程中占用的空间小,同时有利于施工成本的降低。在各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前,全网络的光纤化是光纤通信技术现阶段的研究方向,在光纤的信号传递过程中,以光节点来取代电接点,这有利于信号带宽的提升。同时光为载体实现信号和数据在光纤中的传递提高极大的提升信息和信号等的速度。从当前的通信技术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光纤通信是将成为最关键的通信技术,同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网光纤化相信在不仅的将来能够实现。
(三)蓝牙技术。蓝牙技术在现代的通信技术中属于一种非常高端的无线通信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其可以在近距离内已非常小的成本实现电脑与通信设备之间的联系,其在连接过程中的速度也是非常的迅速。当前,蓝牙技术能够实现手机、电脑、IPDA、无线耳机等很多接收设备间信号及数据的共享。蓝牙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通信设备间的信息和信号传递进行简化,从而提升信号和数据传递的速度,完善了无线通信的应用。蓝牙技术具有很多的优势,有利于其应用的推广。当前蓝牙技术的使用是免费的;接收设备的多样化,各种手机、电脑、无线耳机以及汽车等都有着很好的应用;使用便捷迅速,蓝牙技术在其设计理念中有一定的即时性,其没有专用的安装设备,同时该技术还具有安装以及设置便捷的优点;蓝牙技术的规格在世界上是统一的,当然也是目前设备支持率最高、功能最多以及传递安全性高的技术。当前,蓝牙技术正朝着芯片集成化的方向前进,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蓝牙芯片将更加的小巧和廉价。此外,提升蓝牙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抗干扰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外界干扰的减少有利于数据传递速度的提升,最后蓝牙技术仅可以在近距离内进行传递,这是目前限制其发展最大的问题,很多的研究人员正视图解决这个问题。
二、现代通信新技术的前景
现代的通信技术对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中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的各国都对通信技术进行着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从当前的发展事态来看,现代通信新技术的前景非常的广阔。从当前的通信技术的使用状况看,无线网络的融合将是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关键。在现代的通信技术中,各种的信号和信息传递技术间有着很好的补充,实现各种信息信号传输间的融合,不仅方面于网络环境的监控,更可以降低用户间的信号及信息传递中影响。现代通信技术进行革新化的发展才能够满足人们及各种行业对信息传递的要求。只有在使用过程中实现通信技术和用户以及行业进行紧密的链接才能做到网络技术的革新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完成无线通信的跨领域进步,同时各种革新性的技术的出现有利于通信技术的进步。此外,无线通信过程中信号及数据的个体化以及移动电话、掌上电脑等设备的多元化都给予了无线通信领域非常多的潜在的价值,而个体用户对于无线网络的需求也对通信技术的进步有着很好的提升,同时也对通信领域新技术指明了方向。
三、结语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技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通信主要有接入网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以及蓝牙技术等新技术。不仅在现在的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关键点。相比于过去的通信技术,现代的通信技术在技术及其应用上都得到很大的提升机创新。当前的社会中,通信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在当今的社会中,很多新技术由于无法与实际的需要相匹配的而被更淘汰或者其他技术所代替,特别是在通信领域中更是如此。该领域的新技术有着非常大的价值潜力,当进入到实际操作过程后会产生很大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陶连永.现代通信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信息通信,2013(1):251.
[2]胡洪涛.我国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科技探索,2010(8):56-57.
[3]罗辑,高家利,秦正.蓝牙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理论与探索,2006(3):36-37.
篇2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无线通信;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介绍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通信技术已经进入到了数字时代 。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革命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完成,让信息和知识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特别是由于因特网的商用化和家庭化,使得传统的电信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无线通信技术也在快速发展中不断革新 。
无线通信技术由无线终端、无线基站、应用管理服务器三部分组成。如果按照传输距离可以将其分为、基于IEEE 802.11的无线局域网(WLAN)、基于IEEE802.1的无线城域网(WMAN)、基于IEEE802.20的无线广域网 (WWAN)和基于IEEES02.15的无线个域网(WPAN)四种类型。无线通信技术按照不同的要求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可以按照移动性将其划分为固定接入式和移动接入式;按照带宽可以分为宽带和窄带两种无线接入;按照传输距离则又可以分为长距离无线接入和短距离无线接入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无线通讯技术的创新不断涌现,并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沟通方式、管理方式等发生重大改变,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通信技术从固定方式发展到移动方式,大致经历
了以下五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是在军用装备方面使用。这个阶段的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采用电子管技术以及短波频率,直到5 0年代初,才出现了MTS 即150 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个时期的移动通信设备器件已开始向半导体过渡,频段扩展至 UHF450 ~ t Z,并形成了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移动通信网络与公用电话网的融合问题。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这个阶段提出了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并在70年代末开始进行 AMPS试验。频段扩展至800 MHZ。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也就是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大发展的时期,移动通信技术开始逐步朝着个人通信业务的方向进行转变。
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至今,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兴起并得到应用,从而加速推进了全球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化工作,使得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得到了蓬勃发展。由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让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不断增加。
二、问题
现今,无线通信产业两个重要特点是:1.大众移动通信发展十分强劲,新技术麻用更新不断加快。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2.无线宽带通信技术的研究、应用不断发展全球移动市场呈总体增长,不均衡增长的趋势。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新增用户日益减少,而在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用户数量却得到了迅猛增长。从数据新业务市场的增长来看,韩国日本呈现爆发态势,已成为全球移动通信发展的新热点。移动通信仍是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移动通信用户超过30亿人,四大3 G标准 ( WEDMA、CDMA2000、TD-SCDMA、WiMAX ) 演进技术不断出现,商用的进程加速,全球有10亿人被 3 G网络覆盖。光通信已成为电信业务传输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得到了高速发展。在超长距离传输方面,也已达到了4000 km无中继的技术水平。源于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巨大冲击,固网主导运营商开始寻求各种形式的FMC ( Fixed Mobility Convergence,固定移动融合) 整合服务。IMS (IP多媒体子系统)为网络融合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结构,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融合的进程,三网融合进程加速。
三、可解决的方法
(一)无线通信领域各种技术之间的互补作用日益凸显
由于不同的接入技术具有不同的覆盖范围以及不同的适用区域和不同的接入速度,因此多元网络一体化可以实现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覆盖,实现无线通信技术的均衡发展。例如3 G和WLAN之间进行互补:3 G可以满足强漫游的移动性需求并解决广域网无缝覆盖,WLAN则可以实现近距离的超高速无线接入。
(二)宽带化是现代无线通信技术重要方向
在信息化社会的环境下,随着宽带应用的不断发展,宽带化将是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并且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宽带的应用前景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和应用。在光纤传输技术和数据交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有线网络宽带化的今天,无线网络的宽带化,也正成为现代通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未来无线宽带与有线网络的无缝衔接和数据传输速度的不断提高,也会使无线宽带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三)无线通信网络多样化和综合化
未来无线通信网络的结构,将向核心网/接入网进行转变。通信网络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将随着网络管制的逐步开放和市场竞争需要而进一步得到发展,从而推动传统的通信网络与新兴通讯网络的有机融合,提高无线通信网络普及和应用负效率。
四、小结
综上所述,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为多元网络互补化、宽带化、综合化与多样化、信息个人化。无线通信网络将是一个综合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各种无线技术都将最大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我国作为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科技的发展起着不可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不断促进无线通信技术进行创新,并使无线通信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国民建设将会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于泳.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J].民营科技,2010,6
[2]徐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及发展趋势[J].科技纵横,2010.1
篇3
关键词:光纤通信核心网接入网光孤子通信全光网络
光纤通信的发展依赖于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大幅提高了通信能力,并使光纤通信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1 我国光纤光缆发展的现状
1.1 普通光纤
普通单模光纤是最常用的一种光纤。随着光通信系统的发展,光中继距离和单一波长信道容量增大,G.652.A光纤的性能还有可能进一步优化,表现在1550rim区的低衰减系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光纤的最低衰减系数和零色散点不在同一区域。符合ITUTG.654规定的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和符合G.653规定的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实现了这样的改进。
1.2 核心网光缆
我国已在干线(包括国家干线、省内干线和区内干线)上全面采用光缆,其中多模光纤已被淘汰,全部采用单模光纤,包括G.652光纤和G.655光纤。G.653光纤虽然在我国曾经采用过,但今后不会再发展。G.654光纤因其不能很大幅度地增加光纤系统容量,它在我国的陆地光缆中没有使用过。干线光缆中采用分立的光纤,不采用光纤带。干线光缆主要用于室外,在这些光缆中,曾经使用过的紧套层绞式和骨架式结构,目前已停止使用。
1.3 接入网光缆
接入网中的光缆距离短,分支多,分插频繁,为了增加网的容量,通常是增加光纤芯数。特别是在市内管道中,由于管道内径有限,在增加光纤芯数的同时增加光缆的光纤集装密度、减小光缆直径和重量,是很重要的。接入网使用G.652普通单模光纤和G.652.C低水峰单模光纤。低水峰单模光纤适合于密集波分复用,目前在我国已有少量的使用。
1.4 室内光缆
室内光缆往往需要同时用于话音、数据和视频信号的传输。并目还可能用于遥测与传感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光缆分类中所指的室内光缆,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局内光缆和综合布线用光缆两大部分。局用光缆布放在中心局或其他电信机房内,布放紧密有序和位置相对固定。综合布线光缆布放在用户端的室内,主要由用户使用,因此对其易损性应比局用光缆有更严格的考虑。
1.5 电力线路中的通信光缆
光纤是介电质,光缆也可作成全介质,完全无金属。这样的全介质光缆将是电力系统最理想的通信线路。用于电力线杆路敷设的全介质光缆有两种结构:即全介质自承式(ADSS)结构和用于架空地线上的缠绕式结构。ADSS光缆因其可以单独布放,适应范围广,在当前我国电力输电系统改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已能生产多种ADSS光缆满足市场需要。但在产品结构和性能方面,例如大志数光缆结构、光缆蠕变和耐电弧性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ADSS光缆在国内的近期需求量较大,是目前的一种热门产品。
2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光纤通信而言,超高速度、超大容量和超长距离传输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全光网络也是人们不懈追求的梦想。
(1) 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技术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光纤传输系统的传输容量,在未来跨海光传输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波分复用系统发展迅猛,目前1.6Tbit/的WDM系统已经大量商用,同时全光传输距离也在大幅扩展。提高传输容量的另一种途径是采用光时分复用(OTDM)技术,与WDM通过增加单根光纤中传输的信道数来提高其传输容量不同,OTDM技术是通过提高单信道速率来提高传输容量,其实现的单信道最高速率达640Gbit/s。
仅靠OTDM和WDM来提高光通信系统的容量毕竟有限,可以把多个OTDM信号进行波分复用,从而大幅提高传输容量。偏振复用(PDM)技术可以明显减弱相邻信道的相互作用。由于归零(RZ)编码信号在超高速通信系统中占空较小,降低了对色散管理分布的要求,且RZ编码方式对光纤的非线性和偏振模色散(PMD)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现在的超大容量WDM/OTDM通信系统基本上都采用RZ编码传输方式。WDM/OTDM混合传输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基本上都包括在OTDM和WDM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中。 转贴于
(2) 光孤子通信
光孤子是一种特殊的ps数量级的超短光脉冲,由于它在光纤的反常色散区,群速度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相互平衡,因而经过光纤长距离传输后,波形和速度都保持不变。光孤子通信就是利用光孤子作为载体实现长距离无畸变的通信,在零误码的情况下信息传递可达万里之遥。
光孤子技术未来的前景是:在传输速度方面采用超长距离的高速通信,时域和频域的超短脉冲控制技术以及超短脉冲的产生和应用技术使现行速率10~20Gbit/s提高到100Gbit/s以上;在增大传输距离方面采用重定时、整形、再生技术和减少ASE,光学滤波使传输距离提高到100000km以上;在高性能EDFA方面是获得低噪声高输出EDFA。当然实际的光孤子通信仍然存在许多技术难题,但目前已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使人们相信,光孤子通信在超长距离、高速、大容量的全光通信中,尤其在海底光通信系统中,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3) 全光网络
未来的高速通信网将是全光网。全光网是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理想阶段。传统的光网络实现了节点间的全光化,但在网络结点处仍采用电器件,限制了目前通信网干线总容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真正的全光网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全光网络以光节点代替电节点,节点之间也是全光化,信息始终以光的形式进行传输与交换,交换机对用户信息的处理不再按比特进行,而是根据其波长来决定路由。
目前,全光网络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它已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从发展趋势上看,形成一个真正的、以WDM技术与光交换技术为主的光网络层,建立纯粹的全光网络,消除电光瓶颈已成为未来光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未来信息网络的核心,也是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级别,更是理想级别。
3 结语
光通信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平台,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将起到重要作用。虽然经历了全球光通信的“冬天”但今后光通信市场仍然将呈现上升趋势。从现代通信的发展趋势来看,光纤通信也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流。人们期望的真正的全光网络的时代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如愿到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家庭关系;自我损耗;闭合型;开放型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2.031
1引言
当今社会,即时通信工具的迅速发展和波及范围的快速膨胀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人际交往成为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最新、最r尚、最便捷、最多元化的方式,即时通信工具成为网民最常用的通信工具。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变革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社会结构的重构,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必然相应地在结构、功能等方面发生变化。作为最早的社会关系之一,家庭关系其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关系的变迁。研究即时通信工具对家庭关系的影响,为人们考察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的复杂联系提供了一个具体而独特的范例。
大多数学者集中于即时通信工具对家庭关系的负面影响上,王嘉晰(2015)认为网络媒介技术的广泛使用扩大了社会支持系统,由此可能使得子女更倾向于获来自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减弱家庭关系的强度。在个体层面上,Kraut等(1998)发现互联网减少了个体与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使用互联网意味着更少的身体活动和更少的面对面交流,进而减少了个体与家庭成员间的交往。但是也有学者经调查发现即时通信工具在青少年与家庭、朋友、学校的关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和父母都认为网络增强了青少年的社交生活和学术成绩。
在深入分析即时通信工具使用和家庭关系的影响时,由于这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中介机制,填补这一空缺是重中之重。实际上,即时通信工具需要使用者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不断思考权衡,极易影响情绪。自我损耗理论常被用来解释自我控制领域的相关问题,但是在复杂的智力活动和人际交往中也常常得到应用。自我损耗后的人对自我的评价更为消极,对未来预期更为悲观,甚至于疲于应付交际活动。个体在使用即时通信工具后能否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不让消极情绪影响家庭关系,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此外,基于以上假设,本研究推测交际网络类型在上述理论框架中发挥着调节变量的作用。交际网络类型这一变量是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开放型网络指的是拥有较多弱联结(与一般朋友的交际)的人,闭合性网络指的是拥有较多强联结(与密友和家人的交际)的人,相比之下,Granovetter认为前者比后者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来维护这种关系。考虑到个体间交际网络的类型存在差异,在消耗精力上的不同势必会导致个体在自我损耗上的不同。因此,我们猜测交际网络类型可以作为调节变量对理论模型进行补充完善。
本研究引入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这一变量,致力于探究其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具体研究如下:(1)两者之间是否为正向关系;(2)探讨自我损耗在两者之间的中介效应,旨在揭示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和家庭关系之间的内在传导机制。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会导致自我损耗,高自我损耗的个体是否难以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3)交际网络类型是否在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和自我损耗之间发挥调节作用,也就是探讨交际网络类型是否发挥了定义本研究理论的边际条件的作用。
本研究的贡献如下:(1)即时通信工具作为当前的热点话题和研究趋势,本研究基于自我损耗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和造成这一影响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详细阐述,拓展了即时通信工具研究领域的深度;(2)中介变量自我损耗的引入为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和家庭关系之间搭建了理论的桥梁,交际网络类型发挥了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和自我损耗之间的情境作用,为未来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角度。
2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和家庭关系
即时通信工具是指可以提供即时文件、文字、图像、语言、视频等多种格式的媒体数据的工具。即时通信工具的迅速发展和波及范围的快速膨胀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人际交往成了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最新、最时尚、最便捷、最多元化的方式,即时通信工具成为网民最常用的通信工具。在校大学生中最有影响力的即时通信工具有:腾讯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是指使用者和即时通信工具之间存在的一种依恋的感情关系,具体表现为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频率、感情关系,具体表现为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频率、对其信任程度上。
国内外学者都意识到了即时通信工具使用对家庭关系的重要影响,但大多比较关注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Huang H等学者认为,使用即时通信工具成瘾的青少年较于同龄人表现出胆怯、疏离家庭、同龄人和学校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更高。高水平即时通信工具成瘾的青少年和低水平的学业成绩显著相关。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即时通信工具在青少年与家庭、朋友、学校的关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和父母都认为网络增强了青少年的社交生活和学术成绩。美国一项针对青少年和父母的调查显示,每天都上网的父母和孩子在相处时会有更强的关系改善感,经常使用网络孩子和父母倾向于表达积极的想法。青少年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造成了其家庭关系的差异。然而将视野不局限于青少年,即时通信工具通过打破空间距离,克服了地域限制,极大地方便了亲子之间的交流,尤其是那些远离父母忙于工作的人,相较之下,它在家庭关系上的负面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研究者提出了假设一:
假设一: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对家庭关系有显著的正向效果。
2.2自我损耗在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与家庭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的行为有时和个体的心理自我损耗相关。Baumeister等人提出的自我损耗理论认为自我调控需要较大的能量来对抗本能、习惯等反应,该能量会因为连续使用而被暂时的消耗掉,个体先前的自我控制会造成个体随后的自我控制水平的下降。
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的增高为个体出现自我损耗提供了条件。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跨越了地域的障碍,但同时也使得个人的交际圈子扩大,接受的信息容量远远超过真实世界。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高的个体往往需要使用即时通信工具时处理来自家庭、公司、学校或者陌生人等不同人群的信息,需要较于以往成倍的自我能量来应对虚拟网络中复杂的关系。Fischer等学者认为自我损耗后的人倾向于浅层认知加工,自我损耗后的人倾向于认同与既有信念相一致的信息,忽略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因为调整自己的信念属于深层认知加工,而且不一致的信息会引起个体不愉悦感,这些都需要消耗更多的自我能量,从而深陷于自我损耗的状态中。即时通信工具使用的过程包括斟酌和考量言语,转换自己的真实身份和虚拟身份等等,这些深层认知加工的过程造成了自我能量的耗竭。高度依赖即时通信工具的个体处理的信息相较于低度依恋的个体更复杂,深层认知加工更频繁,自我损耗的速度也会更快。
即时通信工具渗透了家庭、工作、学习,而“工作狂”在21世纪的企业越来越常见,并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较于家庭,现在人们往往倾注更多心血在工作上。想象一下,一位使用即时通信工具(如微信、QQ)和客户整天周旋的销售经理是无暇想起家中的父母和孩子的,即便想起,也疲于再用手机进行问候,哪怕手机近在咫尺。因为先前的交际活动消耗了自我能量,使得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而这种能量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研究表明感知到的对方自我控制能力和信任感直接相关,而是否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是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体现。在之后的交际活动中,个体其维持家庭关系的欲望和动力将会下降此外,注意力能力理论也表明当有限的个人资源需要满足多种工作需求时,认知资源的有限性约束了个人有效地对注意力做出分配以及投入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当个体感知到对方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时,对方可以感觉到态度的冷淡和疲惫,尤其是最了解自己的家人,这种感觉更易被感知,信任感极易得到降低。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们给予别人的同时也希望获得相应的回报(互利互惠),人们从别人获益的同时也承受返还相应回报的压力。家人在长期的冷漠待遇下无法获得理想的回应和关心,长此以往,先前积累的信任感、原来的理解和支持仍会被瓦解。通过这样的心理过程,已经深陷自我损耗的个体在短期内无法恢复足够的自我能量来进行交际,而勉强应付的个体在加深自我损耗程度的同时还会与家人交恶,长期下来,家庭关系会越来越恶化。由此,我们提出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二: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对自我损耗有显著的正向效果。
假设三:自我损耗机制在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与家庭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
2.3两类交际网络的调节作用
社会网络是一组行动者之间的特殊联系,社会网络中既可以是个人层面的,也可用于组织层面,甚至可以推广到民族和国家的集体性质的社会实体层面。
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有三种形式:强联结、弱联结和联结缺失。Granovetter认为强联结与弱联结的组合使社会成员团结在了一起。弱联结假说认为如果A同时与B和C有联系,则B和C之间很可能存在联系(其中,A-B和A-C为强联结,而B-C则为弱联结)。弱联结发挥着连接两个紧密联系的朋友圈子的关键桥梁的作用。Granovetter认为弱联结(相识)相较于强联结(密友和家人)在社会网络的内部更少见,而却只有弱联结才能连接两个由强联结形成的社会网络。拥有较多弱联结的个体相较于拥有较少弱联结的个体占据优势,因为前者与网络中的其他部分保持着联系。但同样的,拥有较多弱联结的人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来维护这种关系。
在富有弱联结的开放式网络中的成员可以获得来自各种渠道的多样性信息,但同时这些信息也是难以解读,因为开放式网络提供解读信息的背景信息很少,且不够准确。理解这些信息往往需要深层认知加工,并且这个过程伴有的体验很有可能是让人厌烦的,这些加速了个体自我能量的耗竭。和开放型网络相反的是,伴有^少弱联结和较多强联结的闭合型网络易于获得解读详细的深层次信息,因为闭合型网络中的个体联系紧密,来往频繁。理解这些信息往往是浅层认知加工,较于开放型网络需要更少的自我能量,个体更不容易进入自我损耗状态。
本研究根据社会网络结构中三个维度―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和关系强度区为开放型和闭合型两类交际网络类型。网络规模是指社会网络中的人数,自我中心网络的规模是排除“自我”之外的人数。网络密度,亦称网络封闭性,是指所有网络成员的实际联系数量与最大联系数量的比率。在关系强度的相关研究当中,测量指标多用“亲密度”和“交往的频率”。
在开放型的交际网络类型下,人们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工作、家庭等)网络庞大复杂,接受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难理解性等特征,需要消耗大量的自我能量和认知资源,使得人们减少家庭的联系,从而导致家庭之间沟通的质量、数量下降。长此以往,会影响到和谐家庭关系的构建。然而,在闭合型的交际网络类型下,人们所处的网络规模和网络密度小,交际关系简单,接受的信息具有单一性、易理解性的特点,自我调控过程中消耗的自我能量较少,不会或者较小程度地影响家庭之间的沟通质量和数量。
由此,本文提出了假设四:
假设四:交际网络类型在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对自我损耗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即交际网络类型为开放型时,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对自我损耗的正向效应越强,反之越弱。
综上,本文构建了一个中介和调节效应模型来解释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与其家庭关系的内在机制和边界调节,模型如下: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和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选取了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武汉5所高校。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武汉上述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选择大学生作为本研究调查主体的原因如下:(1)大学生人际关系类型多样,按主体可以划分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和家庭关系等,便于研究在多种人际关系下即时通信工具对家庭关系的影响;(2)大学生作为新兴事物的拥趸,据调查,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大,高达25%,大学生作为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最l繁的群体,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问卷为线上发放,共发放问卷218份,有效问卷数为210份,有效率为96.33%。最终参与者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在性别方面,男性占29.36%,女性占6697%;在年级方面,大一占36.24%,大二占2798%,大三占18.35%,大四占11.93%,研究生占229%。
3.2测量工具
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通过询问被试在常规的一天内花费在即时通信工具上的时间。我们根据使用时长在六小时以上、介于两小时到六小时、低于两小时将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划分为重度依恋、中度依恋和低度依恋。
家庭关系:采用陈艳鹤所使用的中学生家庭亲子关系量表,虽然量表是针对中学生编制,但问题并没有特别针对中学生,对大学生也适用。本量表共20个项目,如“父母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会安慰他们”(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1。
自我损耗程度:为了评估损耗任务是否有效,考察被试的主观看法,在完成损耗或非损耗任务后,我们改编了Lewandowski的自我损耗测验的问题,采用问卷形式让被试回忆并报告自己在和父母联系时“过程中的自我舒适度”、“需要多大程度的努力”(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本次测验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0。
交际网络类型:分三个维度―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和关系强度测量。网络规模以在校大学生所列举的人数来确定。大多数学者都将“核心讨论网”的规模限定在5人,因为回忆的偏差会随着成员数量的增加而提高。但部分学者如边燕杰认为,中国人的网络规模大于限定的3-5人,为28.46人。所以本研究正式采用的调查问卷中将网络规模设定为10人。
网络密度是网络内的连接数占最大连接数的比例。网络规模为N时,网络中最大连接数为N(N-1)2(如图,网络中的最大连接数为15,网络密度为715=046・)。网络密度低于平均值为开放型网络,高于平均值的为闭合型网络。
关系强度从在校大学生与网络中其他人的亲密度、交往频率两方面来测量,克服利用单一维度来测量关系强度。量表共两个条目,分别为“您与他/她的亲密程度”,“您与他/她的交往频率”(1=亲密程度非常高,5=亲密程度非常低)。
控制变量:本研究选择3个组织行为学中常见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龄、年级作为控制变量。它们的具体编码情况如下:在性别上,0为男性,1为女性;在年龄上从18岁到25岁不等;在年级上,由低到高依次是: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3.3统计方法和分析思路
本研究采用SPSS21.0进行所有的统计分析。运用SPSS21.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考察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自我损耗与家庭关系的关系,以及交际网络类型的调节作用。
4数据分析结果
4.1描述性统计分析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与家庭关系(r=0.554,p
4.2假设检验
本研究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前述的假设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关于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假设1),以及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假设2和假设3),我们根据Baron等提出的检验中介变量的三个步骤来进行分析:首先,检验自变量(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与结果变量(家庭关系)的关系;然后,自变量(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对中介变量(自我损耗)的效应;最后,当控制了中介变量(自我损耗)对结果变量(家庭关系)的影响之后,检验自变量(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的效应是否有显著变化。
可以看出,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与家庭关系显著正相关(M2,β=0.498,p
关于交际网络类型对在校大学时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与自我损耗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本研究采取Baron等的程序: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依次置入自变量和交互项来预测结果变量。为了避免自变量与交互效应项相关过高而产生共线性,本研究先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再计算交互效应项。从表3可以看出,交际网络类型对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与自我损耗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M7,β=0.257,p
按照Zhao等提出的中介分析程序,本研究参照 Preacher等和Hayes提出的有调节的中介分析模型进行 Bootstrap 中介变量检验,样本量选择5000,结果如表4 所示:当交际网络类型的水平不同时,间接效应显著。具体来看,在95%的置信区间下,当交际网络类型为开放型网络时(均值减去1个标准差), 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通过自我损耗对家庭关系的影响不显著, 置信区间为(-0.0039,0.2927),该区间包含0;对于处于闭合型网络的大学生,自我损耗程度并不发挥中介作用,置信区间为(0.0847,0.5692),该区间包含0。此外,控制中介后,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是显著的(b=0.4643,CI=[0.3305,0.5981])。
此外,研究者分别取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与交际网络类型的平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的值代入回归模型中,进行绘图。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当交际网络类型为开放型时,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和家庭关系之间的正向关联性较强;当交际网络类型为闭合型时,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与自我损耗之间的正向关联性较弱,因此假设4亦获得证实。
5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效果,尤其是自我损耗程度的中介作用与交际网络类型的调节作用。概括而言,研究结果显示:(1)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对家庭关系有显著的正向效果;(2)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对自我损耗有显著的正向效果;(3)自我损耗机制在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与家庭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交际网络越开放越高,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但是增强到一定程度后会随着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的增强出现减弱或保持不变。
5.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1)大多数着眼于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对人际关系造成的影响的研究,并未针对家庭关系进行研究。本研究针对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对当前即时通信工具的研究领域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和拓展,该研究结果表明了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对家庭关系的重要意义,并应会启发未来更多的研究在考察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影响因素时,将自我损耗作为重要的中介变量加以深入探讨和分析。(2)本研究基于自我损耗理论,检验了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对家庭关系发挥影响的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证实了自我损耗机制在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与家庭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此发现为解释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与家庭关系之g关系的内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
5.2实践启示
本文研究不仅有助于意识到即时通信工具对家庭关系造成的深刻影响,也为今后研究即时通信工具对人际关系甚至工作绩效等方面的影响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现在,很多人醉心事业、忙于维持和外界的关系,却忽视了家庭。但在他们获取成功后,在家庭上的缺失使得他们或是忙于离婚,或是和家人疏于联络,或是穷于应付来自于家庭内部的烦恼。家庭关系是人际关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我们作为子女、父母的角色是不可逆的。我们能放弃一项职业,却不能放弃这些角色,相反,我们要设法完成这些角色”。实践启示具体如下:(1)即时通信工具使人们方便的同时,其使用的频率、时间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否则使用过度势必会造成各方面人际关系难以兼顾,成为维持家庭关系的动力而不是阻力。(2)有研究者认为,自我损耗的出现其实是被试的主观认知,若被试认为心理能量的是无限的,或者被告知心理能量是无限的,就不会出现自我损耗的效应。该理论虽然存在缺陷,夸大了自我认知的效果,但也从一方面肯定了个体的态度可以减轻自我损耗的后效,个体可以通过有效的心理建设和心理暗示减轻自我损耗,从而以积极心态构建和谐家庭关系。此外,个体应保持工作、家庭、学习等的平衡,将花费在人际关系中不必要环节的精力放在家庭关系上。
5.3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之处:(1)研究设计方面。本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还需验证。尽管横断面设计并不会损害调节效应分析的结果,但今后的研究最好能采用纵向研究多时点地来收集数据,以便对本研究中所探讨的问题和假设进行更为严格的考察和验证。此外,本文仅针对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单一,未来可以考虑在企业、政府等多种机构中进行调查。(2)中介机制方面。本研究基于自我损耗理论探究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实际上,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还有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或机制来影响家庭关系。例如,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亦能够通过促进大学生和家庭的联系从而提高来自家庭的支持和认同,进而影响家庭关系。可见,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即时通信工具依恋程度对家庭关系的中介机制做更广泛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庞怡,许洪光,姜媛.即时通讯工具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6):169170.
[2]张晨阳.互联网对现代家庭关系的影响――基于媒介情境论的思考[J].今传媒:学术版,2016,(12):162164.
[3]王嘉晰.家庭沟通中新媒介技术的应用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以大陆在台学生为例[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01).
[4]Kraut R,Patterson M,Lundmark V,et al.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53):101103.
[5]Hu Y,Wood J F,Smith V,et al.Friendships through IM: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ant Messaging and Intimacy[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4,10(1):0000.
[6]谭树华,许燕,王芳等.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5):715725.
[7]Fischer P,Greitemeyer T,Frey D.Ego depletion and positive illusions:does the construction of positivity require regulatory resource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7,33(9):1306.
[8]Granovetter M 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13601380.
[9]棠.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10]Hagger M S,Wood C,Stiff C,et al.Ego depletion and 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A 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0,136(4):495.
[11]Fischer P,Greitemeyer T,Frey D.Self-regulation and selective exposure:the impact of depleted self-regulation resources on confirmatory information process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08,94(94):382395.
[12]蔡宁伟.“工作狂”现象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和典型案例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5865.
[13]Gailliot M T,Baumeister R F,Dewall C N,et al.Self-control relies on glucose as a limited energy source: willpower is more than a metaph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07,92(2):325336.
[14]Ahuja M K,Thatcher J B.Moving beyond Intentions and toward the Theory of Trying:Effects of Work Environment and Gender on Post-Adop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J].Mis Quarterly,2005,29(3):427459.
[15]Bartunek J M,Krim R M,Necochea R,et al.Sensemaking, sensegiving,and leadership in strategic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C].1999.
[16]Cook K S,Emerson R M.Power,Equity and Commitment in Exchange Network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8,43(5):721739.
[17]Shipilov A V,Li S X.Can You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Structural Holes Influence on Status Accumulation and Market Performance in Collaborative Network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8,53(1):73108.
[18]Singh J.Collaborative Networks as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Diffusion Patterns[J].Management Science,2005,Sl(5):756.770.
[19]Junco R,Cotten S R.Perceived academic effects of instant messaging use[J].Computers & Education,2011,56(2):370378.
[20]陈艳鹤.中学生亲子关系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应用[D].郑州:郑州大学,2012.
[21]Lewandowski G W,Ciarocco N J,Pettenato M,et al.Pick me up:Ego depletion and receptivity to relationship initiation[J].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012,29(8):10711084.
[22]边燕杰,李煌.中国城市家庭的社会网络资本[J].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2).
[23]Fleming L,Mingo S,Chen D.Collaborative Brokerage,Generative Creativity,and Creative Succ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7,52(3):443475.
[24]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C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82.
[25]Aiken, L.S.,West,S. G.Multiple Regression: 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J].Newbury Park,CA:Sage,1991.
[26]Zhao X,Lynch J G,Chen Q.Reconsidering Baron and Kenny: Myths and Truths about Medi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0,37(2):197206.
[27]Preacher B K J,Hayes A F.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C].AND REACTIONS TO ETHICAL COMPROMISES,2010.
篇5
【关键词】光缆光纤通信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引言
当前,光纤通信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被誉为最有前途的通信技术之一,现代化通信支柱的地位非它莫属,光纤通信技术也被称为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今,信息量如天上繁星不可胜数且复杂多变,光纤通信技术已被人们当成主要的传输媒介,对于信息网架构的整体面貌具有深刻的影响。光纤通信技术在当今信息社会发挥无比伦比的作用,前程似锦。本文主要对光纤通信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其具体的发展趋势做具体阐述[1]。
2光纤通信的概况
提出具有低损耗特点的光纤能够被应用于通信领域中,从而由此打开光纤通信领域的大门的时间是1966年,美籍华人高馄与霍克哈姆对此,由此光纤通信技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光纤通信技术的开始阶段是在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首次研制出光纤,其损耗为20dB/km。光纤通信的载波是1014Hz的光波,传输媒质为光纤。光纤通信因为它具有低损耗和传输频带宽以及容量大的优点,而且其具有体积小和重量轻以及抗电磁干扰强等众多优点,因此被众人所喜爱。
3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
3.1波分复用技术
以能获得较多的宽带资源为目标,波分复用技术通过对单模光纤低损耗区进行充分利用,最终效果明显。光纤的低损耗窗口具有多个信道,它的划分是根据每一信道光波的波长来达到划分的目的。光波是信号的载波,在发送端应用合波器的方式来合并规格各异的信号光载波,一根光纤中就合并规格各异的信号光载波,以这种方式进行信号传输。在接收端口,应用分波器对其进行区分,由一根光纤变为多根光纤。除了在光纤非线性时的情况下,因为不同波长的光载波信号可以当作是相互独立单独存在的个体,因而一根光纤中能够实现多渠道光信号的复用传输的目的。
3.2光纤接入技术
光纤接人网技术,其意义和价值非常重大,它也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如果要达到信息高速传输,且要满足更多受众需求的目的,其宽带具有主干传输网络是重要环节,但用户接人部分更是关键的部分。光纤接人网技术,其信息传输达到高速化。在光纤宽带接入过程中,因光纤到达不同的位置,其应用也有很多种类,例如FTTB、FTTC和FTTCab以及FTTH等应用。这些应用被称作为FTTx。光纤到户,其简称为FTTH,FTTH是光纤宽带接入的最终方式。FTTH提供全光的接入,所以,对光纤的宽带特性加以充分利用,从而满足受众不受限制的带宽要求,对于宽带接入的需求也可以充分满足。当前,国内可以向受众提供FE或GE两种宽带,它可以很好地满足大中型企业用户。因此,这种接入方式比较理想[3]。
4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光纤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超高速度和超大容量以及超长距离传输就是人们对光纤通信技术所追求的具体目标,全光网络更是人们所持之以恒追求的目标。1)传输技术波分复用技术能够满足超大容量与超长距离传输的要求,对于光纤传输系统的传输容量具有巨大的提高,在将来的跨海光传输系统中应用前景更加广阔。这些年,波分复用系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当前的1.6Tbit/WDM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商用领域,在此过程中全光传输距离扩展幅度也较高。提升传输容量,采取光时分复用,也是应用OTDM技术的一种很好的办法,与WDM通过增加单根光纤中传输的信道数。这种方式可以明显提高传输容量,而且这种方法合理科学。以提高单信道速率的理念,提高传输容量,这种理念与现实相符,这同时也是OTDM技术的主要内容,OTDM技术最终实现的单信道最高速率较普通速率高达640Gbit/s。2)单通过OTDM与WDM对光通信系统的容量提高,传输容量毕竟有限,另外一种方式是对OTDM信号进行波分复用,最终对传输容量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应用偏振复用,简称为PDM技术,其对于减弱相邻信道的相互作用所取得的效果显著,见效快。主要是因为在超高速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归零(RZ)编码信号没有较大的占用空间,其对于色散管理分布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降低,而且在对光纤的非线性情况下,光纤的偏振模色散中,RZ编码方式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所以,超大容量WDM/OTDM通信系统所使用的传输方式一般都是RZ编码。WDM/OTDM混合传输系统在系统本身就可以找到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4]。3)光孤子通信。光孤子与其他光脉冲相比较,它的存在较为特殊,例如ps数量级的超短光脉冲就是较为特殊的例子。光纤的反常色散区,光孤子就存在这种区域之中,群速度色散和非线性效应互相平衡,光纤进行传输时需要长距离传输,波形与速度没有变化。光孤子通信技术,对光孤子加以利用,把光孤子作为载体,通信过程中可以实现长距离无畸变的通信,如果其在零误码的状况下,其传输的信息距离非常遥远。4)全光网络。它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信号传输方式,它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以光节点来代替电节点。可想而知,其节点之间也是全光化的,信息在进行传输时,信号在进行互相交换时,在运行的过程中它是以光的形式在进行的,用户应用交换机对信息进行处理操作的过程中,按比特运行的这种方式已不存在全光网络中,它的路由是由波长所决定的。在传统的光网络中,节点间以全光化的形式存在,虽然已被实现,网络结点处却一直采用电器件,对于当前通信网干线总容量的继续提高有所限制,因此如何实现真正的全光网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5结束语
光通信技术对于信息技术具有支柱性作用,虽然在发展路程中会有许多难走的路,但它是通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现代通信的发展趋势来看,光纤通信更是将来通信领域的王者。人们所追求的全光网络目标的脚步也会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于虹霞.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8):107.
篇6
【关键词】 移动通信技术 4G 5G
一、引言
移动通信技术出现以来,发展迅速,用户群体不断扩大,用户数量更是出现了井喷。不断增长的用户数,对移动通信技术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推动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从目前市场发展情况看,移动通信正处于快速发展和扩张状态。但在移动用户数量分布不均匀的大中型城市以及规划不是很合理的小城镇中,会出现信号不佳,信道不能满足需求,频率资源有限,掉话率升高,阻塞率较大,导致移动的用户体验欠佳等情况。而多媒体技术与数据业务的发展对移动通信的依赖更明显,这些均要求移动通信的宽带通信能够有更强的宽带无线通信能力,更合理和更优的宽带通信配置。
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在世界范围内呈现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发展特点;移动通信行业改革创新力度加大,并力争扩大市场的规模。移动通信生产发展迅猛,规模增大,能力增强,技术突飞猛进,管理水平也逐步提高,产业主体以外商独资或者中外合资为主。移动通信的生产仍然停留在零器件的组装和整机的安装时期。现阶段,发展较为成熟的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4G移动通信技术在世界范畴内都得到不错的发展,其中,欧洲品牌通信厂商发展较好的有:诺基亚、爱立信和西门子等。这些欧洲品牌的通信厂商占据的国际移动通信市场份额较大,地位举足重轻。而亚太地区中,4G移动通信的研究开发在韩国和日本相对较早,并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国的4G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发展较晚,但由于其优良的访问速度,以及容量和带宽大,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更得到了用户的青睐。
三、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特点
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特点主要有:宽带化、综合化、多网融合、信息容量扩大化、自适应通信网络。
在宽带化方面,人们对带宽的需求是逐渐增长的,2G时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传输速率仅为9.6kbit/s,3G时代增长到2Mbit/s,而4G时代则是100Mbit/s,将要实现的5G时代是200Mbit/s,这些都说明移动通信技术的高宽带化。
而随着人们对于通信的要求不断增多,移动通信技术必须朝着综合化发展,接入核心网的方式由固定接入发展为无线本地接入和移动蜂窝接入。而无线通信协议则加速了无线数据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化和融合化。用户在使用移动通信时,不仅要求其满足通信和信息需求,更要求其能够提供娱乐等业务,这些要求归结体现为数据信息、语音信息和视频信息的多媒体整合和多网融合。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中,为解决多用户问题,移动通信技术又呈现出信息容量扩大化。容量扩大化要求实现多用户的识别,同时能够实现智能动态分配资源的功能。因此,自适应通信网络也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特点。
四、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5G技术是目前的研究重点。5G技术全面商业使用,还需要经过技术研究、标准化及外场试验等。虽然,目前5G技术研究还在基础探讨阶段,但产业界和学术界均认为5G标准融合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大方向。回顾2G,3G时代,通信协议标准存在巨大的差异。而4G移动通信,核心网TD-LTE与LTE-FDD高度相似,无线传输也有较高的相似度。对于即将实现的5G时代,频谱的使用效率将会更高,系统架构与核心技术进一步完善,通信标准将实现统一,媒体之间,移动终端之间以及各通信网络之间将实现无缝连接。无论是广播电视网络,还是蜂窝移动网络,或者卫星网和无线局域网络之间,甚至包括蓝牙,都能够集成为一体,真正实现无缝通信。届时,移动通信网络的智能性也将变得更高,网络能够根据用户具体需求进行信道和资源的合理分配,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网络利用率。并且,还将实现接口的开放、网络和协议共存的局面,兼容性将更优、更平滑。
五、结束语
移动通信技术自出现以来,在经历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G到4G之间的所需要的发展时间及发展效果来看,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日益迅猛。通信速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通信容量提升也非常显著。但与人们的多媒体通信需求相比,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特点主要有宽带化和综合化,以及融合化和容量扩大化。移动通信技术必将以“人的体验”作为核心发展方向,满足人们对于各媒体信息的宽带和速率需求,提高用户体验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胡坚波.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现状和趋势[J]. 世界电信, 2006, 19(1):40-43.
篇7
关键词:视频通信;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 S97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视频通信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视频通信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视频通信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视频通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视频通信的发展趋势,推动其进一步完善。
1、当前视频通信发展状况
在视频通信相关协议标准不断成熟以及编码、信息压缩技术和宽带接入技术普及不断深化的今天,视频会议已达到平稳发展的时期,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1 当前以H.323协议为主的协议未来或将被SIP取代
当前各大运营商视频通信所采用的协议主要是H.323协议,不过随着视频通信在互联网上的应用不断发展,SIP因为其自身的诸多优势(例如,简练、开放、兼容以及可扩展等)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未来或将取代H.323协议。另外,由于设备厂家向着国际化以及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大多数的设备厂家多会采用一些新的标准协议。当前,主流的视频终端设备均支持H.264编码,能够提供基于H.239的双流技术,同时还能够提供CD级的音频效果,改变原有的单声道编码方式。1.2 视频会议系统正在从专营模式向着公众运营模式发展
就传统的视频会议系统而言,其主要是政府机关或者大型企业自建,通常由一个厂家提供设备,并且能够按照用户的需求,对设备进行个性化设计。虽然这种方式在初期建设的时候速度比较快,但是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整个系统相对比较封闭,互通性比较差,很难和其他的设备或者厂家设备互通。在系统建成之后,其管理主要是用户自管。因此,这种情况下,不管是从维护水平还是成本投入上来讲,都很难让人满意。
由于上述视频会议系统的局限性,当前国内的各大运营商都推出视频通信业务。这其中,中国联通的“宝视通”以及中国电信的“新视通”都已各自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视频通信网络,在业界已具备较大的品牌影响力。由运营商提供的视频通信系统相比较传统的视频会议系统,管理支持系统功能增强,其包括的功能主要有设备管理、资源调度、用户安全管理等。另外,由运营商提供的视频通信系统具有较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覆盖范围、标准化程度以及可扩展性等方面。用户无需前期的高额投入,主要购买或者是租用终端设备,就能享受电信级的服务。
1.3 在保证高端市场的基础上逐渐向中低端市场渗透
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市场也变得越来越规范,不少小厂商因为受到标准、资金、技术等限制,在市场竞争中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于那些价格高,且产品更新慢的国外厂商也面临着竞争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设备厂商只有寻找到新的突破口,才能够求得生存,而保证高端市场,并逐渐向中低端市场渗透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因此,在国内各大运营商都开始瞄准公众及家庭用户,推出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和家庭用户适用的业务。
2、当前视频通信发展遇到的问题
2.1 视频通信终端成本高
在视频通信系统价值链中,终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因为终端的成本高,从而对整个通信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设备厂家以及运营商当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降低终端成本。
2.2 系统标准化程度还需提升
当前H.323协议虽然已经变得非常成熟,但是在视频会议的管理支撑环节涉及并不多。当前,用户对视频通信的要求并不仅仅停留在视频会议阶段,而是对系统的可控、可管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因此,很多的设备提供商推出针对自家设备管理支撑系统,却并非考虑不同厂家系统之间的互通性。这种情况下,导致了专营模式下的视频通信系统与其它厂家终端设备很难兼容。
另外,目前主流的视频终端均已支持H.264视频编码技术和H.239双流技术,但两项技术较新,厂家对一些技术细节的理解存在分歧,使得不同厂家设备间的互通存在问题。
2.3 网络承载方面缺乏有效的故障诊断方法
网络质量对于视频通信系统影响很大,当前设备中普遍存在缺乏有效的故障诊断手段,其中对一些网络故障的监测和对信令的跟踪能力不足,导致用户无法对故障进行预断,在故障产生之后,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故障定位,从而直接影响了运营商视频业务的开展。
3、视频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3.1 增强设备的网络适应能力,提高其并发容量
视频通信系统对网络质量要求很高,目前用户宽带接入方式的多样性和接入环境的差异性,使得接入质量存在一定差别,因此提高终端对网络的适应能力十分必要。视频设备厂商不光要追求采用高效压缩、最新的编码算法,更要注重对设备抗误码能力的提高,通过采用先进的线路补偿机制和带宽处理机制来适应线路质量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设备的QoS机制。另外,随着视频通信客户群从传统的高端客户向公众客户转变,提高系统容量,使其满足支持大容量并发的需求也变得十分重要。同时,面对公众客户,更要注重采用人性化设计,增加设备操作的方便性和系统的可扩展性。
3.2 增强协同办公功能,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在宽带网络逐渐普及的情况下,以企业为主构成的中低端市场将是视频应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急需提高办公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面对不断变换的市场需求,快速作出响应,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视频会议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一些厂商纷纷推出了旨在提高中小企业办公效率的协同办公类产品,这类产品可以看作是对传统视频会议系统的一个补充。协同办公类产品集成了视频、语音和数据等多种通信方式,具有强大的电子白板和应用程序共享功能,并可提供清晰的视音频通信。同时,系统还可提供由用户自己定制的企业通讯录,并可与企业原有的邮件系统相结合。用户通过这种协同办公类产品可以实现灵活的日常工作沟通和项目讨论。作为传统视频会议系统的补充,协同办公类产品具备许多优势:丰富的数据协作功能;可提供方便的系统安装部署、扩容和产品升级;使用灵活,可以随时随地召开网络会议;可满足客户个性化的定制需求。
3.3 丰富系统业务类型,提供增值业务功能
目前在各大运营商提供的视频通信系统当中,可视电话终端也占有一定的数量,但国内几家运营商可视电话业务的发展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用户群有限,用户规模小导致终端的使用率低,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业务种类单一。在可视电话发展初期互通对象少,使用频率低的情况下,要完全依靠视频通信业务来实现可视电话的大规模发展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在系统平台上提供增值业务,通过可视电话终端向用户提供增值业务,以此来促进视频业务的发展。目前的可视电话终端采用宽带IP作为承载网络,大尺寸彩色LCD作为视频呈现手段,高速处理及存储能力作为硬件平台,具有支持下一代宽带业务的先天优势。除此以外,随着互联网上视频应用的不断推出,用户往往希望不论在专营模式下或是在公众运营模式下,能够不断使用新的业务。这就要求相应的系统平台具有提供增值业务的能力,系统应支持开放的能力接口,以利于第三方应用提供商灵活的业务开发能力实现快速的业务部署。
结束语
综上所述,视频通信是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产物,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有不断地摸索研究,不断地完善发展视频通信系统,是运营商以及设备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关键,同时也是满足不同用户使用需求的重点。
参考文献
篇8
幸运的是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从未停步,上海高中近500名信息科技一线教师在实施中积累了诸多经验,这些经验反过来极大地助推了课程改革。有别于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这一课程名称,上海称之为“信息科技”课程,因此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实施方面,呈现出一些区域特点。
实施现状
1.信息素养深入人心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同,教师能区分课程目标、阶段目标与课时目标,能对三维目标进行整体思考,亦能较好把握三个维度的描述技巧。教师能有意识地在学生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取舍和平衡,以往的教学目标制定以教师主观的预设为主,体现的是教师意志与经验,往往没有过多地关注学情的评估与分析,现在教师能更加关注目标是否真正基于学生原有水平及学习的需求,并且能在特定的现实条件下实现,包括考虑教学时间、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资源的限制,符合学生当下与长远发展的需求。
2.教学设计体现至理
学生不应该仅仅成为技术的使用者,还应该成为技术的理解者。与初中阶段以操作和实践活动为主体现致用的宗旨不同,高中阶段的教学设计则更多地追求至理,所谓“至理”就是探究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方法与规则,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以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经历需求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工具的使用等过程,主动思考与分析,体会信息科技中蕴含的智慧,明白操作背后蕴含的道理。具体表现为:很多教师能挖掘学习内容的思维价值,能从技能操作层面提升到理解原理层面,能引导、支持学生完成技术方案的设计、质疑与评价,并在其中注重思辨,使之客观而又有与高中生相匹配的思维深度。教师能设计有效的“学法”,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较为充分的模仿、迁移、探究与创新,尝试总结其中的规律,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单作为学习支架。
3.重视新技术探究
新技术既可以是对学生而言“新”的未学过的内容,也可以是当前新出现的技术。我们很难预测信息技术的具体发展走向和应用程度,如新搜索技术使“高级搜索”不再依赖逻辑符号,信息存储仅仅在本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资源管理器的概念在淡化,文件管理不再仅仅是文件夹。这促使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具有适应新技术的能力。近年来,很多教师实践“新技术探究”这一主题,关注课程的动态生成,增强经典内容与新技术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与新技术有关的内容,采用分散、渗透或者集中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某一新技术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尝试使用该技术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评价其优势及不足,讨论其应用及带来的双重影响。提升对新技术感知的敏锐性,拓展和更新信息科技知识,形成了乐于尝试的习惯。
4.以实验与活动促进理解
专注于概念的获得,但并不专注于知识本身的理解是以往教学中被忽视的问题。例如,关于“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破坏性”,以往的教学只是以生物病毒进行类比,或从字面上解释,学生难以获得学科视角的理解。如果概念的学习只是从一个概念到一段话的解释,是一段抽象语言到另一段抽象语言的学习,没有自主性的生成,没有经历过对现象的提炼,没有模拟经历过别人经历的东西,那么学生的知识就不能融会贯通,就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
近年来,一些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实验与活动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数据压缩实验、数据传输试验、汉字编码活动等。以“图像的有损压缩”内容为例,以往的教学,只是让学生使用工具对图像格式进行转换,比较它们的大小和清晰度,学生只能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图像经过压缩降低了质量”。但是“降低图像质量”究竟如何降低,如何理解图像压缩是一种“重新编码”学生不得而知,也就无法真正理解。一些教师设计了“图像有损压缩实验”,让学生利用工具,打开图像的十六进制代码,对比图像在压缩前后的不同,学生基于客观事实获得真正的理解。又如,通过“网络组建与检测”实验,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设计拓扑结构、观察并连接设备、检测连通”等过程,从而促进其对网络设备功能的理解。再如,利用不同颜色的卡片制作“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的实体教具,通过一定规则下卡片之间的替换,模拟“除二取余”的过程,促进学生理解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的方法。
5.重视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价值体现在生存价值、发展价值以及伦理价值三个方面,要让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遵守信息使用规范,就要改变以往讲授式和说理式的方法,如今大部分教师能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通过案例分析,剖析其中涉及的信息安全或道德问题,通过身边发生的小事,讨论个人隐私保护,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的利弊”的辩论引导学生的思辨。可喜的是,在注重对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引导方面,很多高中教师也注重挖掘内容本身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又如,通过学习计算机从机械到电子的发展过程,展示计算工具的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不断演化的过程,了解帕斯卡、莱布尼兹、巴贝奇、冯诺依曼等科学家的故事,体会他们发现问题的敏锐、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受科学家解决问题中的艰辛与智慧,激发学生内心对科技真正的热爱。
问题与反思
当前,上海高中教学实践与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是在有些方面仍需要反思与改进。
1.强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意识
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但是课程标准本身对某一节课的细节框架不具有指导意义。由于课程标准在内容与要求方面的规定较为笼统,而学业考试中如果出现了一些超出学习要求的内容,教师们在教学中就不得不多讲一些,让学生再学得深一些,以免遗漏,这使得教师对于学习难度和广度的把握会出现一些偏离。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细化教学基本要求,另外一方面则要强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意识,把握好教学基本要求。
2.进一步思考如何用大概念引领教学设计
由于教材的更新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内容难免会脱离学生当下的生活实际,有的内容只是概念和术语的聚集,难以体现其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有的内容之间缺少明显的内在联系,使整个知识体系显得较为零散。因此对教师而言,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大概念框架”,一个超越具体的章节与内容细节的框架,教学设计要以大概念为引领,这些大概念能够解释众多的物体、事件和现象,它们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毕业后的生活中会遇到的。例如,二进制、信息压缩、汉字编码等内容,看起来是独立的知识点,但是它们背后的大概念都是信息编码,因此要从信息编码的角度整体设计,并加强其中子概念间的联系。
篇9
关键词:通信监理 质量控制 发展趋势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 supervision and quality control, and the statu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telecommunication supervision at present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proposals and measures related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pervision work, and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mmunication supervision company in China is proposed.
Keywords: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quality control;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实行建设监理制度是我国建设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我国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国际交往日益扩大的结果。而通信建设工程监理制度是近几年才实行的,但是却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发展起来,在通信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所谓通信建设工程监 理,是指通信建设单位聘请监理单位 ,对项目的建设活动进行咨询、顾问。并将业主与施工单位为实施项目建设所签订的各类合同履行过程,交予其负责管理。我国的通信工程管理体制开始向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转变,在项目法人与承包商之间引入了监理单位作为中介服务的第三方,在项目法人与承包商、项目法人与监理单位之间形成了以经济合同为纽带,以提高工程质量和建设水平为 目的的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一种新的通信项目管理运行体制。通信监理制度正在逐步由摸索、借鉴阶段向完善、成熟阶段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通信监理制度起步晚,监理人员的队伍又很薄弱等原因,使我国的通信工程监理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通信监理工作质量控制内容
(1)通信工程质量控制内容。就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的施工原则从实际出发的角度上去看,就是要遵从合同的相关约束与制约,确保达到项目质量规定、规范的实施标准。从而原则上就要坚持 “一是质 量建设服务,二是 以人为本,三是安全施工与预防为主,四是用事实说话的项目质量标准,五是人员本身要明确科学的技术管理内容”,同时这 “五项基本原则”也是现代监理单位应当明确的职责管理 目标与义务。
(2)影响工程的质量控制因素。影响工程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包括人、项目原材料、机械设各、施工工艺、环境变化等因素。因此,应当对以上主要控制因素加以合理正确控制,并事前做 出具体设计规划、安排、部署等,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2 目前通信工程监理的现状
2.1实施项目监理重要性的观念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工程监理制度的建设发展起步较晚,业主与施工建设双方,外加工程质量监督的第三方机构,普遍性存在的现象就是对项目的监理重要性理解较为匮乏,各方职责义务关系也难以摸清,认识模糊。有的业主可能认为,对工程监理做出投资,是一种纯粹的雇佣和被雇佣 关系;而施工建设单位则认定第三方监理机构的管理人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业主利益的代表,是替业主服务的,从而使 第三方 的监督、监理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得不到完全信任:而像政府的监督管理人 员则认定工程如果 出现一些施工问题,则归咎于第三方监督机构,相反,建设方却一点责任没有。由此可见,施工现场的监理工作如同走马观花 ,一切职能无法有效地发挥 ,其结果必然导致项 目建设各方单位的协调不顺,从而导致监理成效大幅度降低。另外,监理职能无法有效发挥 ,在很深程度上加剧了通信工程的造价142管理压力,同时缩短了正常项 目的进度,以及对各个施工作业流程的投资建设材料造成的严重浪费,从而导致工程质量就会存有大量客观性实际问题。
2.2 监理招投标不规范和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1)投标不规范。
现代经济发展过快,人们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以及人们对物质要求的逐步提高,导致现在多数企业、行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同样拥有监理职能的建设单位机构之间也是如此。但往往由于这种竞争意识的加剧,机构相关负责人员的竞争意识 逐渐变质 ,恶性竞争越来越多,尤其表现在业主对监理招标、投标的一系列问题都涉及到经济利益纠葛所导致的招投标严重缺乏规范性质。许多招投标往往只涉及到表象层次,对于监理业务上的承揽义务也是在尽量削减利益的前提情况下完成的。另外,现在存在不少监理单位为了能得到更多、更广泛的监理业务渠道、来源,互相压制价格,从而在外界人士看来 ,监理的实际成效并不被看好,同时这就对其企业的形象也有所诋毁,这样也就使监理行业的发展岌岌可危。
(2)人员素质偏低。
当前,不少监理从业人员的主干专业学习的是技术与工程类学科 ,而对于满足 时下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却相应忽视,具体表现在专业学习注重于实体专业,忽视了对现代经济管理与法律学科等的学习与深造。另外,许多人才大量流失,其具体表现为:第一是监理行业的从业人员薪酬福利较低;第二是监理人员多数看业主的脸色行事,经常受到业主的情绪化谴责,而同时,他们的工作环境以及各方面的均衡福利也得不到实质性的有效保 障,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监理行业的人才流失;最后 由于部分监理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趋势发展又相对较快,而对于有较为丰富的相应从业青年人才却非常匮乏。因此 ,通信监理机构应该 明确这些因素 的重要性,加强管理改进措施,重塑监理机构的良好形象,形成人才从业梯 队,使从而使监理行业健康、稳健的发展。
3 解决通信监理行业目前问题的对策
1)信息产业部门应对通信监理行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深化监理工作层次,如强制推行设计监理。同时制定与现实情况相符的监理取费办法,并强制执行。
2)应对社会加强宣传通信监理的力度,约束监理单位的市场行为,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培训。
3)实施正规的通信工程监理招投标,规范建通信市场各方行为,为监理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4)通信监理企业规范运作,提高监理人员待遇,留住优秀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长远的观点看待监理事业。打造监理新形象,提升监理地位。
5)重视培训,提高企业员工技术水平 对员工进行定期教育考核,将通信工程建设安全技术知识列为员工培训、考核内容之一,保证所用员工具备一定的安全生产素质。因此,培训工作不能走过场,一定要强化细节,坚持不懈。
4 通信工程监理企业发展趋势
随着通信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各通信运营商之间相互竞争的不断发展,业主对通信工程投资效益将会越来越重视,通信工程前期的决策阶段,监理工作需求将大量增加。业主的需求将会从单一的质量管理向多方位、多层次、深入化程度发展,形成“小业主、大监理”模式。同时,随着加入 WTO后,工程项目建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监理单位从业人员应尽快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今后应参照国际惯例强化监理工程师作为自然人的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在现有的注册监理工程师当中逐步加强其对项目前期咨询、设计规划及合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充实其在经济管理及工程实施过程中全面进行项目管理的知识。加大职业继续教育与发展的力度,造就。 相当数量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5 结语
现代通信工程的监理职能应当全面性的充分发挥 ,对于各方监理建设单位应明确自身职责与义务。另外,时下监理单位应顺应时代经济发展需求的需要,逐步实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从而真正避免项目工程各方的经济效益的矛盾与纠葛,使通信工程监理行业的规模走向壮大。
参考文献
[1] 丁龙 刚.通信工程施 工与 .1,it.~[ivq.北 京:电子工业 出版社 ,2006.
篇10
1 短波通信的应用技术优势和发展过程
短波通信技术自诞生以来,逐渐应用在多个领域。短波通信技术最早应该在军事通信领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短波通信开始产生了技术升级和新型技术并用,例如信道自适应技术、差分调频技术和宽带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在短波通信的技术升级中,通过信息化技术引进,实现了信道编码技术和信道均衡技术的创新。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新发展后,短波通信技术取得本质上的进步,短波技术与数字处理技术相结合,运用微处理器,实现了数据传输的高速度和高精神度。美国、瑞典、澳大利亚都实现了短波电台的现代化管理。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个领域对短波通信的利用率,在不断的应用实践中,推出了符合各个行业需要的硬件设备系统和软件操作规程,又一次提升了短波通信的应用地位,保障了短波通信的行业地位。在实践中发现,短波通信的可靠性、稳定性、通信质量和通信速率都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 短波通信的发展趋势
2.1 短波通信由单一自适应转向全自适应技术
自适应技术主要应用的设计理念就是通过连续测量信号和系统变化,利用环境对自动系统的改变结构和参数变化,达到系统能够适应必要的干扰。短波通信依靠选频和信道建立技术,同时辅以功率自适应技术和传输速率自适应技术,合并调制解调技术和分集、编码技术,将多种技术综合起来应用,实现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构上的完美设计。单一自适应向全自适应的发展是短波技术的必然道路,能够更多体现短波技术的价值。
基于短波通信技术的特点,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单一自适应已经难以满足短波通信的要求,从单一自适应向全自适应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保证短波通信质量的关键措施。基于这一特点,短波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从单一自适应向全自适应发展,以满足短波通信的需要,达到提高短波通信质量的目的。因此,正确分析短波通信技术的特点,并认真研究单一自适应和全自适应的差异,对把握技术升级和整体质量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短波技术更新变化的重要推动力。
2.2 短波通信由低速数据通信向高速数据通信的发展
短波通信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受电磁干扰现实特点和规律的影响,短波通信中保密的内容一般隐蔽性不强,通常通过对短波通信进行电子防御技术的使用,就可以规避信号传输中的这一矛盾。在传统的短波跳频电台中,传输以模拟话音为主,语音质量差,通信距离短。短波通信由低速向宽带高速数据通信发展,就是为了实现短波扩频技术,更好地提高通信内容的隐蔽性。
在短波通信初期,短波通信在数据传输效率上处于较低水平,无论是通信内容的隐蔽性还是通信的整体效率都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在这一状况下,短波通信将如何解决电磁干扰问题和避免电磁干扰成为重点发展内容。在这一理论支持下,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有效提高了通信速度,达到了规避电磁干扰和提高电子防御效果的目的。因此,短波通信在经历了低速数据通信以后,朝着高速数据通信的方向发展,既保证了通信的整体质量,也提高了通信整体速率,满足了通信的实际需要。因此,由低速数据通信向高速数据通信发展,是短波通信未来发展的重要特征。
2.3 短波终端技术向调制解调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