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茶艺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了解茶艺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但是,近年来笔者在担任茶艺师考评员及茶艺大赛评委时发现,有的考生、参赛者茶文化知识还比较浅薄,他们只会生硬照搬、模仿表演手法。这说明有的茶艺人员对茶的基本精神理解不深,对茶基础知识掌握甚少。
作为一位职业茶艺师,要注重以下三点:
一是要不断的学习茶文化。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因此,既要从书本上学,又要从实践中学;既要通读经典,又要有目标地学习专著;既要对茶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既要普遍掌握茶叶的基本知识,又要根据需要有重点的学习常遇到的问题。广泛学习茶文化,才能了解茶的历史、茶的精神、茶的美德、茶的内外传播等。掌握了茶的基本专业知识,才能知晓各种茶类的制作工艺及重要特征,不同茶类冲泡时为什么用不同茶具的原因。
篇2
1.把握教学目标和定位,做好教学启蒙和文化传承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艺广义上是指“茶之艺”,包括茶的种植、制造、品饮之艺,有的扩大成与茶文化同义,甚至扩大到整个茶学领域;狭义的茶艺主要是指“饮茶之艺”,即将茶艺限制在泡茶和饮茶范围之内,包括选茶、备器、择水、造境、冲泡和品饮等诸多因素。茶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国内不少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专业进行研究,其作为职业学校选修课程,如何选取精华,做好启蒙式教育,非常关键。学校要根据自身和专业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要根据学生的反映进行随时调整,切不能挖掘太深,让学生感觉繁琐,也不能蜻蜓点水,让学生感觉没有收获。做好教学启蒙工作能让大多数同学了解和热爱茶文化,使小部分同学有深入进修茶艺的机会。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教条式和填鸭式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非常反感,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茶艺课程中牵涉很多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包括茶艺表演中的演说词也需要背诵,所以在教学初期首先要做好课程引导和概述,使学生对于今后所学内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茶艺课程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在茶艺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发展是教学的关键。只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肯动手动脑,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组合穿插式教学
茶艺课是为了拓展各个专业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素质而开设的,作为一门创新的拓展型的选修课程,茶艺课完全可以摒弃固定知识和教学模式的限制,为不同专业的人才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
首先,不应拘泥于一本教材进行授课。教师应博览群书,结合多本书籍挑选最精炼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编写出最适用的教案,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更适合所教专业的学生。
其次,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授知识点的侧重不同,如对导游专业的学生,着重于训练茶文化知识和茶艺讲解词,要求学生能生动介绍茶叶和茶具;对于饭店专业的学生,侧重点则在茶艺操作和表演方面;对于烹饪专业的学生,要求其熟悉茶叶的营养价值和疗效,能结合烹饪进行菜肴茶点的创新;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主要训练其茶文化中礼仪和文学的部分;而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重点应阐述茶叶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运行机制,要求学生不仅懂得营销的基本知识和策略,而且会分析市场行情,与商人洽谈业务时能出奇制胜。
最后,茶艺课注重一个“艺”字,在课堂中要营造一种氛围和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可以穿插音乐、舞蹈、朗诵、书画等艺术元素,而礼仪、化妆、服装、设计等教学项目可以作为茶文化的辅助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
4.将多元化的理论教学形式和项目化的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
首先,应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其次,茶艺教学应贴近生活,并学以致用,如如何选购和保存茶叶、茶具,茶叶的营养价值等可以利用知识竞赛或集体小报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搜集和整理。最后,教学中不能仅限于课堂上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应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大自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考核评价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除了教学形式和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同样重要。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技能考试方法,即学生初学时的技能考试只要求操作流畅,而后逐步要求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并慢慢增加讲解的内容和难度,到最后还能回答老师提出的专业知识的有关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学生与人交流的表达能力,又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融合起来,以适应社会所需的礼仪、审美及良好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在最后的考核上,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授课的重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多方面制订考核方案。如导游方向的学生以撰写导游词,向游客模拟推销和解说某种茶叶;饭店专业的学生以酒店餐饮活动为背景,能够独立或团体表演一套茶艺;文秘专业的学生能在行政、商务场合进行有效的茶水服务;烹饪专业的学生能制定符合营养标准的茶元素菜单并进行相关的成品制作;营销专业的同学能为茶叶经营企业策划销售方案;文史专业的学生要能学会吟诵关于茶的文学作品,并尝试创作茶诗、茶联、茶文等。
总之,作为拓展学生专业素质的选修课,茶艺教学应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从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模块化、考评体系多元化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进一步达到对学生人文素质和技能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3
Abstract: The training room is an important place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achieving the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goal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travel specialty whose main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is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training room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combine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urism Department and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o the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for tourist class.
关键词: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训室管理;人才培养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travel professional;training room management;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60-03
1 我院旅游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现状
为了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满足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结合学院“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院财力以及现有用房的实际情况和实训中心建设发展要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共至目前为止共如下十三个校内实训室。
餐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设施设备齐全的模拟酒店餐厅,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模拟餐厅服务训练,训练学生的餐饮服务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丰富的餐厅服务知识和娴熟的服务技能。
调酒实训室是学生演练、仿真酒吧实训的场所环境。通过鸡尾酒的调制技能、咖啡厅服务技能以及酒吧服务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中外酒水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从多方面培养其审美情趣和综合职业技能素质。
茶艺实训室是学生熟悉和掌握茶叶及茶艺的基本知识,进行茶艺表演训练、熟悉茶样鉴别和茶馆服务与经营的场所。通过各类茶样、茶具展示,结合主要茶品的鉴别和沏泡训练,使学生熟悉茶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拓展其职业技能。
客房实训室是以教学为中心,模拟、仿真酒店客房的实训场所。能够让学生熟悉客房的工作环境,熟练掌握客房服务的基本技能和服务技巧,从而强化学生的岗位意识,促使其客房服务技艺的熟练,敏捷,准确和优雅。
烹饪演示实训室是将中西式菜点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法,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运用视频录播设备,实现烹饪操作演示与教学观摩互动的场所。使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实际操作的过程,增强烹饪实践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掌握中西式菜点的制作技法与相关知识。
多功能餐饮实训室是学生进行中西餐烹饪及面点制作实训教学与练习的场所。通过中西餐烹饪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其具备星级酒店餐饮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
酒店前厅实训室是学生模拟酒店前厅服务技能训练的场所。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演示,结合设施设备、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使学生掌握有关前厅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具备前厅管理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饭店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游景点实训室是学生模拟、演练导游基本技能的场所。利用微缩沙盘模型,使学生在导游讲解训练时身临其境,更为感性地掌握景点讲解技能。相关配置的软件资料,丰富,详实,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相互衔接并有机结合,以熟悉并掌握导游服务的综合技能。
导游实训室是一个多功能实训室,是学生进行导游服务技能训练、旅游英语、饭店情景英语及其他旅游类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场所。以先进的电脑设备为平台,依托网罗环境,配合专业导游辅助软件,使学生在形象逼真的环境中训练导游服务技能,练习专业英语口语。
旅行社实训室是学社模拟、演练旅行社运作的场所。通过对旅行社的接待、计调、业务经营等工作的模拟演练,使学生掌握旅行社基本办公设备的操作技能,熟悉旅行社运作的基本模式、组织结构、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工作程序及操作技法。
三维全景实训室以3D及环绕屏幕技术,开发研制苏州三维景点、导游业务场景模拟等体验式实训系统,进行导游业务的熟悉与实训。配置了全国众多旅游景点的介绍,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环绕的模拟场景,为模拟训练提供更直观的场景。
会展综合实训室包括国际标准展位或多个小展台,可以供学生模拟设计和搭建展厅展台,举办小型个展、主题展或学术研讨会,举行小型音乐会或时尚派对。该实训室还包括了一个小型礼仪服务实训场所,以培养良好形态的身体练习为主,主要用于我系学生形体训练、公关礼仪和师生舞蹈、健身训练。
办公事务实训室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办公室实践的场所,营造良好的气氛,模拟真实的场景,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在文秘礼仪、专业英语口语、文秘情景英语等专业技能方面得到很好的实践练习。
2 加强旅游类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专业,是以培养具有优质服务意识、高技能、会管理、懂开拓的服务型管理人才,学生的实践性训练的效果关系到未来学生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良好的实训室教学,实现“学与做”、“教与练”的有机结合,克服了纯理论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后,穿插一系列的实践训练,使教学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训练,把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衔接。
2.1 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要保证进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一是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知应会能力;二是方便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学习和考试。
2.2 提升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 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不仅可满足旅游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而且可以为地方各旅游与酒店企业供咨询、培训、策划、考证等方面的服务。
2.3 实现多专业实训室资源共享 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科学、规范化可既可促进专业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也可通过示范作用引领区域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与示范作用。
3 旅游类专业实训室管理措施的基本概况
我院实训室在系部领导的指挥下由一名专职的实训室管理员统一负责管理,具体工作包括:第一,负责对实训室的仪器设备和低质易耗品的管理;第二,做好系部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实验准备工作;第三,负责搞好各实训室的卫生清扫工作;第四,负责对各实训室仪器设备等有关技术资料的保管和归档工作;第五,各方面的工作协调,如实训室及相关设备物品的借用等。
4 对旅游类专业实训室管理和建设的几点建议
实训室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建立建全的实训室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训室的安全卫生管理,保障实训室设备设施的完备性,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
实训室的安全也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设备设施的安全,避免操作中人员的伤害,避免对设备设施损坏,避免物品耗材的丢失等等。
4.1 规范台账 台账式实训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真实地反映实训室的各方面情况,所以各类台账要齐全,并能够正常使用,包括:
①实训室使用计划本:按学期登记各专业各教师的使用计划,以便实验员了解各教师的教学计划,统筹编排实训室课表。
②实训室使用记录本:各专业教师按实际教学情况,每次使用实训室后做好登记,这样能如实反映出实训室的利用率和实验教学的开出率。
③实训设备检查与维护记录本:实训室管理员定期对实训室的相关设备设施进行检查与维护,以确保设备设施完好,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
④实训室易耗品使用记录本:旅游类专业实训室较少有大型的实训设备,大多数都为易耗品,实训室管理员应做好相关的采购入库与出库使用登记,以便掌握这些易耗品的使用情况。
⑤实训室设备物品借用记录本:由于教学、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需要,经常要借用实训室的设备设施,实训室管理员应根据相关规定做好借用登记,归还时同样做好记录,并检查设备物品的完好情况。
⑥实训室钥匙使用记录本:实训室钥匙由实训室管理员统一保管,根据实训室课表安排,提前准备好相关实训室的钥匙,由上课教师本人领取与归还,做好钥匙领取及归还登记。如有学生社团活动,则由负责指导的相关教师做好钥匙的使用登记。
⑦实训室卫生清洁记录本:实训室的卫生清洁工作由上实践课的班级负责进行日常清扫,各班清扫完后再记录本上进行登记,实训室管理员定期安排专人进行大扫除,全面进行清洁,并记录在案。
实训室各类台账填写要做到书写规范工整、内容真实可靠,不可弄虚作假,同时避免形式主义,不可平时不登记,检查前突击填补,这样就失去的台账的使用意义,也不能真实反映出实训室的使用情况。
4.2 训室使用申请及计划安排
①日常教学使用。由各专业教师在学期初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实训计划,交由系部领导审核,审核通过后交由系部实训室管理员统筹安排,编制各实训室的课表,如有冲突,由教师相互协调,调整实训计划,以保证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展。
②学生社团活动使用。旅游系有多个具有特色的学生社团,如茶艺社、礼仪社、酒店协会等,如需在非教学时间使用实训室进行社团活动或技能训练时,由社团社长提出申请,经分团委书记审批后报实训室管理员处借用实训室。
4.3 专任教师协助管理、维护 近几年,系部实训室逐渐增多,4个专业都有各自的实训室,这些实训室全部由实验员一个人负责,往往会力不从心,加上很多课程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增加了许多实践教学环节,整周的实训也较以前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各专任教师协助管理。专任教师熟悉实训室的情况,也了解整个课程的状况,对上课班级具有一定的管理力度,这无疑能够帮助实验员更好的管理实训室。
实训室设备设施的完好率是上好实践课的保证,专任教师在上实践课时能够及时掌握各实训室设备实施的使用情况,哪些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哪些设施不符合教学条件,哪些物品需要改进,哪些易耗品库存不足,第一时间把这些信息转达给实验员,这样既减少了实验员的检查设备设施的工作量,又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加上专业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熟悉这些设备的构造和性能,对于一些小故障往往能够及时处理,自行检修维护,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让这些设备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使实训室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5 重视各实训室建设和管理取得的良好效果
酒店管理专业类学生连续五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成绩优异,合格率为100%,两次参加全国高职高专技能大赛都取得两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导游专业类学生连续五年导游资格证考核通过率远高于社会通过率20%,个别班级通过率达到80%以上,每次参加全国旅游技能大赛都能取得两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的好成绩;文秘专业在两次全国性技能大赛上都取得一等奖及二等奖的好成绩,苏州各高星级酒店和旅行社对我院学生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合作愿望不断增强,而这所有的成绩都离不开学院各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伏六明.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习监控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9,(05)。
篇4
关键词:氛围 直观 主动 作业 拓展
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对导游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旅游系导游专业的学生需要开设专业基础课《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浩繁,受课时所限,如何使学生适度、够用,并掌握一定的研究能力,为将来从事导游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呢?笔者承担该课程的授课10年,进行了传统文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目的是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要点,从旅游文化的视角,结合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及旅游业发展实际将之分门别类归纳为十六章,结构合理,视野开阔,兼顾知识的全面性与实用性。
一、结合导游工作实际归纳梳理教学内容
提纲挈领,才能抓住中国文化的根本与精髓。结合导游工作的实际,我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制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表,如下: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开设一学期,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涉猎较多的内容,重点章节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部分章节列出思路,学生课外自学,课内与课外积极联系。表格的内容在第一节课开课的时候即向学生说明,便于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规划有个全面的认识。学期最后课程结束之前安排2个课时的分享课,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表格所列的教学内容中,《中西文化概论》讲授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诸子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讲授儒、道、法、墨、杂、纵横、阴阳等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学说。《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是重点章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它们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影响。把这三者的知识融会贯通,就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整体的把握。绘画、书法、茶、戏曲、音乐、建筑、饮食、陶瓷和导游的工作息息相关,这些部分作为主要内容课堂讲解。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酒、舞蹈、节日、服饰等内容列出提纲,指导学生自学。
二、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众所周知,学英语有语音室,学物理、化学有实验室,学法律有模拟法庭,同样道理,学习传统文化也需要有古色古香的氛围,但现实条件不具备,只能把普通的教室花些心思略作改动。
为营造学习气氛,我精心选择了《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高山流水》等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上课时使用多媒体播放,音量调控恰到好处,飘渺悠远,以不影响讲课的声音为宜。有时,点燃一支檀香,学古人焚香读书。讲茶文化时,把茶艺请到课堂,邀学院的学生社团茶艺表演队表演清妆宫廷茶舞和乌龙茶行茶法,幸运的学生喝到了冲泡得法的铁观音,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上了几节课后,学生们受到感染,自己动手装饰教室,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有的班级窗户上贴了学生们自己的剪纸,有的班级在教室里养了几盆兰草,还有的悬挂了学生们的书画作品。
笔者还尝试大胆革新,春暖花开时,曾经露天上了两节课,在桃红柳绿的草坪上大家席地而坐,沐浴着春日的阳光探讨传统文化,深受学生们欢迎。
三、创新直观教学手段
如何讲授才能提高效果,引人入胜?把抽象的文化用易感知的方式讲解。在讲中西文化异同时,我使用了音乐欣赏的方法。选择中国古典名乐《春江花月夜》和欧洲古典名乐《命运》作为对比让学生欣赏。听完曲目之后,让学生回答欣赏这两段音乐的不同感受。《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贝多芬的《命运》则意境开阔,曲调雄浑有力,旋律优美流畅。随后介绍了中国的音乐评价标准,哀而不伤,乐而不,和为贵。由音乐欣赏导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以内蕴、柔婉、深沉为特色,西方文化则外张、阳刚、激越。然后从休闲方式、宠物、服饰、建筑、民间故事、古代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等方面详细讲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使学生对中西文化有初步认识。
中国文化的千姿百态与盛大气象,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是我所讲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内容。如何才能形象地说明儒、释、道的密切关系,向学生解释中国文化的根本与精髓呢?我收集到一幅少林寺《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的拓片,碑正面有明代朱载育绘制的线刻人头像,整幅图看上去是佛教圣人释迦牟尼的正面像,若遮住画像中线一边,左面则显现出道教圣人老子的侧面像,右面则显现出儒教圣人孔子的侧面像,碑上部还有唐肃宗李亨写的题赞:“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百家一里,万法一门。”圣像一侧是根据东汉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刻出的九流的名称: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此外,我又请书画社的学生书写了国学大师南怀瑾客厅的条幅: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碑刻拓片和书画作品的课堂展示,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互融互补的格局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直观教学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使抽象的概念例证化、具体化,为学生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此外,还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刺激认知和提高兴趣的功能。我围绕授课的主题搜集教材以外的书籍和图片资料、实物,并按照学生能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制作本门课程的教学课件,运用电脑、实物投影仪、VCD光碟等多种手段结合相关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加强了学生对所讲内容的认知,避免了空洞无物、纯理论化,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我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公布自己的电子信箱,推荐学生浏览相关网站,利用学生对网络的积极性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网络上获取传统文化知识。
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话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我注重课内与课外
的积极联系,为检测学生课外学习情况,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尝试着把课堂的前5分钟交给学生,作为传统文化论坛或文化展演台,让学生们就某个问题各抒己见,或做传统文化才艺表演,学生们很积极,因为时间有限,很多学生在每次下课后预约下次的课前时间。
用学生参与的方式改革课堂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成就感,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学生自己从各种书籍、报刊、网站上寻找、加工传统文化知识,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激发起学习兴趣。如在讲戏曲文化的前3周我先布置“京剧的起源发展”和“昆曲的发展繁荣和衰落”两个问题,要求学生们分组课外准备,上课时为大家讲解。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收集了图片、音像资料辅助解说,比被动听讲感知更深刻。
五、合理布置多种层次的作业
作业类型分为思考题、课外阅读、资料收集、专题研究、实地考察等项内容。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外,自己能够自学,更多、更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第一节课开课的时候我即向学生公布传统文化阅读书目,这些书籍在学校的图书馆都可借阅。让学生突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尽多地阅读有关课外读物,形成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要求学生记录读书的时间表,并交两篇读书笔记。资料收集也是检验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前些年学生在期末结束的时候经常交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都是摘抄、剪贴的传统文化知识。近年,我逐渐要求学生交电子版作业,并分门别类建若干文件夹。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多年的实践表明,喜欢茶文化的学生占大多数,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还是有吸引力的。在书本学习之外,我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去读无字书,参观郑州市内的河南博物院、大河村遗址、商城遗址、茶叶市场等;假期回家,考察家乡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并作SWOT分析。
六、拓展延伸课堂学习
本课程一般每周两个课时,时间有限,远远不能保证学习传统文化的时间。必须引导学生自学,变传授灌输为自主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精益求精,善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尽力使自己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长,更深入一步地掌握某项传统文化的内核。学生奠定了优秀旅游从业人员扎实的人文基础,才能传播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满足旅游者较高层次的求知需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优秀的校园文化也是传统文化教学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01年,导游专业的学生自发成立了旅游爱好者协会,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宗旨,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模拟导游,组织学生出游,现在已经有成员200余人。04年成立了茶艺表演队,吸收有器乐和舞蹈特长的学生,自编自排了5种表演方式,多次和专业表演团体切磋技艺。这些社团活动大大拓展延伸了课堂学习。
七、教学相长对教师业务能力的促进
篇5
关键词:教学工厂 教学企业 校内实践基地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简称“NPY”)学习德国“双元制”理念后,结合该国国情及职业教育实际创新的一种办学模式。该模式由NPY推出后,迅速被应用到新加坡工艺教育学校及其他理工学院,并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2015年底,笔者有幸参加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师资班,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学习期间笔者对该院超前的教学理念、规范的教学管理等印象深刻,特别是对NPY闻名全球的“教学工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结合实际,笔者认为NPY“教学工S”理念对建设笔者学校校内实训基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教学工厂”理念的内涵及特点
1.理念内涵
“教学工厂”是NPY在学校教学环境中引入先进教学设备和企业运营项目来营造真实企业环境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模式。它以学院为本位,将学校教学、企业项目、企业实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其实质是教学环境、工业项目相结合,能够实现经验积累与分享的工厂。
2.实践特点
(1)引入项目是“教学工厂”的核心。在“教学工厂”里,通过真实的企业项目,学生们能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们与企业工程师通过项目对接,能了解企业前沿信息和技术,还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从而具备在最短时间内开发新专业和新课程的能力。
(2)课程体系与企业接轨是“教学工厂”成功运转的重要载体。NPY专业开发和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该国经济发展需要及国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规划,并兼顾用人单位的需要;课程获得实施后定期研讨,并随时根据社会发展进行修正。课程安排上,第一年为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宽广的从业基本知识;第二年分专业上课;第三年分项目上课,半年专项培训、半年企业实习或全日制项目设计。
(3)专业不同,“教学工厂”形式有别。NPY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创设不同的“教学工厂”。工程系叫“教学工厂”,信息科技系为“科技创新中心”,工商管理系叫“教学企业”,并创设了“cheers便利店”“学生超市”等“教学企业”。
二、创建“潮旅专业群校内实践基地”的构想
笔者所在的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潮菜烹饪与旅酒管理系(简称“潮旅系”)现有烹饪、茶艺、旅游与酒店管理(简称“旅酒”)、商务文秘(简称“商秘”)等现代服务性专业。如何真正实现“工学一体”“产学结合”,从而高效率、高质量、低消耗地培养技能人才,是潮旅系多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借鉴NPY“教学工厂”理念并结合潮旅系实际,可以按照“共建、共管、共赢”的原则,创建以学院为主、与优质企业合作为辅,集“生产运营、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服务师生”四大功能为一体的“潮旅专业群校内实践基地”,“基地”可包括“××潮餐厅”“××面包屋”“××旅行社粤技校园门店”等。
三、创建“潮旅专业群校内实践基地”的可行性
1.学校特殊的区位特点造就了大量潜在需求
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现有北山湾和金新二大校区。潮旅系所在的北山湾校区在校生6000多人、教职1400多人。该校区位置偏僻,学生寄宿。周边除1座村庄、2所职业学校、1家公共泳场外,没有任何的商业配套设施,师生的生活需求受到限制。
2.学院坚持“校企双制”,具备指导基地运作的基础
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是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直属的第一所副厅级国家重点技工院校、省首批“校企双制”示范创建院校。学院遵循“校企双制”办学制度,开展校企、校协、校政等合作模式,与200多家企业建立多层次校企合作关系,开设系列企业冠名班,采用“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多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学院联合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发起成立汕头市智力扶贫职业教育集团与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校企合作联盟。学院对“校企双制”办学制度的坚持及积累,为指导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潮旅系积淀丰厚,奠定生产实训的基础
潮旅系创办于20世纪90年代,拥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省级潮菜烹调职业研发应用基地;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148名,其中省级技术能手4人、市级技术能手1人、中国烹饪大师1名、广东省烹饪名师3名、高级技师9人、技师21人,特聘潮菜大师8名;实训条件良好,拥有烹调、刀工、面点、餐厅、宴会设计等各类实训室24间,实训工位充足,实训课程丰富。同时该系坚持技能与素质双核育人模式,多元化、多角度锻炼,该系学生综合素质基础扎实,具备进行复杂生产性实训的可能性。
四、创设“潮旅专业群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议
1.管理模式
基地场地和设备主要由校方投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首先,成立由校领导、系领导、相关部门领导、合作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基地管理机构”,代表学校行使选择管理者、资产受益和做出重大决策等主要权力,负责指导基地建设,协调并监督基地运营,对基地管理团队进行考核等。
其次,由“基地管理机构”组建“基地管理团队”。管理团队由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或与企业专家合作构成,主要负责制订日常规章制度、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负责基地的日常运作、设备维护、团队选拔、团队培训、绩效考核等,负责与专业科室协调具体实训项目。
最后,由“基地管理团队”组建“基地员工队伍”。员工队伍全部由专I学生组成,具体负责各项目的实施。组建员工队伍时坚持“专业无界化”“成员梯队化”及“工作岗位化”的原则。“专业无界化”即根据项目的需要,跨专业组建队伍,以便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保证项目实施的科学化。“成员梯队化”即在相关专业二年级学生中根据综合实力强弱,6~10人为一组,组建第一、二、三等梯队成为基地员工。先由第一梯队实习,第二阶梯见习;再由第二梯队实习,第三梯队见习,第一梯队指导,并根据不同岗位灵活确定轮岗周期,以便让绝大多数学生受益。“工作岗位化”即根据学生特长将学生分配到相应岗位。
2.运行模式
(1)“××面包屋”。采取“前店后厂”模式,主要服务校内师生,同时可拓展校企合作,承担本地知名企业订单。在“前店后厂”模式中,管理团队根据实际需要成立“市场调查”“食品加工”“宣传策划”“前台销售”等项目组。除“食品加工”组必须由烹饪二年级学生担任外,其他组可由商秘或旅酒专业的学生担任。“市场调查”组负责调查并反馈师生消费需求,“宣传策划”组负责商品定价、宣传推广等,“前台销售”组负责前台销售、收银及收集评价意见等,“食品加工”组负责实验并加工出师生满意的食品。
(2)“××潮餐厅”。提供潮汕小吃、经典潮菜、潮汕功夫茶,也可承办小型宴会,可根据需要聘请企业专家为技术顾问;为减少与日常教学的冲突及减少物料浪费,可采取预订式经营。根据需要成立“市场调查”“后勤保障”“后厨加工”“宣传策划”“厅面服务”“前台接待”等项目组。“后勤保障”与“后厨加工”组主要由烹饪专业的学生组成,其余项目组主要由旅酒、商秘、茶艺专业的学生组成。“市场调查”组负责调查目标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消费层次等,“后勤保障”组负责采购、物流、仓储等,“宣传策划”组负责菜单制作、宣传推广等,“后厨加工”组负责菜品加工与烹制等,“前台接待”组负责各种形式的咨询、预订、迎宾等,“厅面服务”组负责餐前、餐中和餐后服务。
(3)“××旅行社粤技校园门店”。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引进一家力量雄厚、口碑良好的旅行社,由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由旅行社提供软件、技术及师资支持;经营内容主要有旅游线路咨询与销售、导游服务、旅游用品代售、夏令营接待等;管理团队由旅行社业务骨干与专业教师骨干共同构成;项目实施由旅酒专业学生负责;服务对象主要是校内师生以及来北山湾旅游度假区旅游的游客。根据需要成立“市场策划”“计划调度”“前台接待”“导游服务”等项目组。“市场策划”组负责对校内及相关游客的旅游需求进行调查并设计旅游线路及推广,“计划调度”组负责落实线路和接待、安排导游、票务等,“前台销售”组负责接待、咨询、线路推销、旅游商品销售等,“导游服务”组负责导游讲解等服务。
3.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学校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对基地的定位、管理模式及责权利进行明确;及时成立管理机构来推进基地建设、规范基地运作、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出台激励机制,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基地建设等。
篇6
关键词:人口传播;产业链;全国青少年人格健康工程;中国家庭网;中国家庭文化基地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67-02
人口传播是人口文化和大众传播的有机结合,人口传播就是人口文化的传播,在百花争鸣的文化传播产业中,人口文化就像是一朵无名小花,艰难地守护着自己的生长的方寸之地。笔者所在的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是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的宣传单位,自1979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33个年头,33年来作为人口传播的排头兵,始终引领着人口传播的发展方向,也在异彩纷呈的文化产业中不懈地探寻着生存之路。
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来,文化产业的地位和影响大幅度提升,作为文化产业大军中一员的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利用现有资源、发扬自身的优势、联合社会资源不断拓展人口文化的传播领域,逐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立足,笔者认为这与创建和完善的人口文化产业链密不可分。
一、解读“产业链”
产业链”是指在一个产品从形成到演变直至最后被消费的过程中,众多部门间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相互推进的多重关系。产业链可细分为主体产业链,支撑产业链和衍生产业链。
(一)主体产业链
主体产业链是指某类产品或服务从形成到消费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按照其生产流程依次连接,从而形成的自身的运行链条。对于大多数物质产品生产来说,其产业链一般表现为“产品研发——产品制作——产品销售”的链状结构;对于精神产品生产来说,其产业链一般表现为“内容策划——内容与载体的结合——推向市场实现价值”。虽然两者的具体环节不同,但本质都是依据生产程序构成的“上游——中游——下游”的运行链条。
(二)支撑产业链
支撑产业链是指为某类产品或服务完成从形成到演变再到消费全过程提供保障与支持的产业部门。主要是生产要素部门,如土地、设备、资金、技术、人才等。这些产业相对于主体产业而言属于支撑产业,但对于它们自身而言同样也是一个由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主体产业链。以生产要素为主的支撑产业与主体产业的关系如下:支撑产业以自己的终端产品或服务支持主体产业,分别与主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相连接;生产要素产业支撑主体产业发展,主体产业又拉动生产要素产业发展;没有这些支撑产业,主体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生产过程将不能完成,或者不能进入再生产的循环过程。任何一个主体产业链都有自己的支撑产业链,这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三)衍生产业链
衍生产业链是指以某类产品或服务的成果为核心,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成为主体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其逻辑关系体现为发散性,衍生产业链的延展必定发生于主体产业链的下游,即只有当产品或服务具有广泛影响、良好口碑和市场业绩,成为广受追捧的品牌时,才有可能将其开发为其他的产品与服务,所衍生的诸多产品或服务各自与主体产业链的终端相连接,分别形成几条由研发——制作——销售等不同环节组成的产业链条,它们之间基本是平行的并不相互连接,如由主体文化产业衍生出的服装业、书刊业、玩具业、电子游戏业等。
二、依托完备的支撑产业链,找到人口文化传播新的立足点
发展人口文化产业,一方面要考察是否具有完备的支撑产业为其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着力发展因缺少或不足而制约人口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产业。
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人口文化宣传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发起的“全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就是依托支撑产业链完善保障主体产业链发展的一个成功尝试。该工程由人口计生委与教育部牵头,、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计生协联合实施,包括健康人格教育、文化传承、心理疏导和性健康教育四项基本内容。2010年,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与知名高校的心理专业一同设计问卷,联合各地计生系统,通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对北京、大连、长春、太原、贵阳、长沙五个地点进行调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当地3500名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学生进行人格状况的问卷调查,形成了青少年人格发展状况、亲子关系、学校生活、兴趣爱好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为基础,与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合作,联合出版了健康人格教育丛书,丛书内容涉及青少年人格培养、心理健康、文化传承、生理健康科普知识等,不仅很好地传播健康人格的理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市场经济效益。
“全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在发展中积极扩大支撑产业链, 2011年9月,联合“人人网”和各地多家中小学,共同举办了青少年成长礼活动,利用人人网的网络平台,迅速扩大了活动的知晓度,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青少年文化传承活动”中联合“北京师白艺术研究会”、北京中医药大学等老师为青少年讲解书画篆刻艺术,了解中国传统中草药和传统茶艺,让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熏染,并建立“青苹果之家“全国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依托基地为青少年和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开展相关活动,传播人口文化。现已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南、内蒙、辽宁、浙江、甘肃等地试点多家分支机构,不仅开拓了人口文化传播新的领域和方向,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收效,形成了独具特色、颇具规模的面向青少年的公益性品牌服务项目。
三、深入运用产业链理论,做大做强人口文化产业
(一)主体产业链与衍生产业链互为依托,通过支撑产业链作用,共同带动产业发展
篇7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跨文化交际 传播能力
2012年,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原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里的“汉语国际教育”既着眼于国内,也放眼于海外,指称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和在海外进行的汉语和文化教学。专业名称的调整意味着对专业内涵的重新定位,突出了新形势下对汉语教育人才的新标准和新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理论基础与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与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了解中国国情,能从事教育、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工作的本科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在这里,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被放在了更加显著的位置。
早在专业名称变更之前,很多学者就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定位以及国际汉语教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传播能力做了深入思考和全面论述。亓华提出“汉语国际推广绝不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李凌艳认为,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背景下,国际汉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理解和知识拥有,与汉语知识的功底同等重要”。国家汉办2007年研制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五大模块中第二模块即为“文化与交际”,其中包括“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两部分内容,明确提出如下要求:“教师能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将相关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激发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其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教师应了解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理解汉学与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概念,以及文化、跨文化交际对语言教与学的影响,并能够将上述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
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毕业生基本流向主要有三个方面:在国内或国外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从事对外交流工作或在企业、公司、银行等从事翻译、文秘工作;继续攻读与专业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不论哪个方向,都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另外,根据有关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能力的调查,很多志愿者教师存在心理调适与跨文化适应能力薄弱、跨文化施教能力不足、文化传播能力欠缺的问题。这些情况的反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不可或缺。
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的培养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传承”,二是“传播”。“传承”需要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学养的积淀,是对中华文化精髓和发展动态的理解与把握;“传播”需要的是理论的指引和技巧的运用,是对传播规律的尊重和对传播效果的追求。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的培养应从文化知识学习、文化技能掌握、文化素养提升、传播能力构建四个方面着手。
一、文化知识的学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必须系统掌握中华文化常识、世界文化常识、汉外文化对比等基本知识。
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要在掌握基本脉络的前提下,突出中华文化特色,包括民俗文化、人文地理、饮食文化、哲学智慧、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包含着文化认知、文化理解、文化认同三个层次。很多人觉得我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潜移默化地自然习得的。其实,如果没有有意识的学习,身处本民族文化中的人依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具体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对于母语文化的认知停留在器物、民俗事象等层面;理解不到位,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不能准确把握;文化主体意识薄弱,或盲目坚守文化自大,或在强势文化面前不自信,缺乏文化情感立场的坚定性。所以,对于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中华文化知识,除了要在知识层面得到提升外,还要实现对中华文化的恰切理解和理性认同。
世界文化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获得与中华文化进行参照比较的相关知识。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世界文化常识,作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更要了解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特别是要把握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知己知彼”,以顺利实现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文化知识这部分课程的学习,着眼点应放在中外文化的对比与对话上,教学内容要做到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文化知识类课程在设置上要坚持整体性、渐进性的原则。整体性是指各门文化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内容上既要相互关联,又要避免重复。教学单位应对本科阶段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材使用进行整体观照,把握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任课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比如“中国简史”与“世界简史”两门选修课可以考虑同期开设,让学生以时间为线索,将中外历史大事同时纳入视野,共同观照。甚至还可以将两门课程合二为一,把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史的大框架内,便于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历史与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渐进性是指各门文化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要遵循从一般到特殊、从古到今、从内到外最后再对比的顺序来设置。比如“中外文化比较”课,必须在学生先学习“中国文化通论”与“外国文化通论”两门课后才能开设,只有先熟悉了进行比较的内容,“比较”才会有效进行。
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要注意古今平衡。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是因为对中国现实的文化状况和发展态势感兴趣才选择学习汉语的。了解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有助于他们了解真正的中国,有助于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助于他们规划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在2013年举办的“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的价值应用与传播路径”论坛上,专家们提出:我们现在需要建构与传播的是能够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文化形象。因而,作为未来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对中国当代文化内容的了解与把握,包括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影视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
二、文化技能的掌握
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在学习中外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掌握过硬的中华文化技能。文化技能的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助于提高其跨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能力。
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中华才艺”作为一门必修课承担着文化技能训练的重任。中华才艺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具有中华民族独特风貌的才能、技巧与艺术。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具象表现,它以直观的形式承载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华才艺形式多样,传统的中华才艺有书画、舞蹈、太极拳、武术、戏剧、相声、中国民间工艺(剪纸、中国结、泥塑)、中国传统乐器等;现代的中华才艺由传统才艺发展而来,包括中国歌曲演唱、中国菜烹饪、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等。在海外汉语教学中,中华才艺深受汉语学习者的欢迎和喜爱,几乎所有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都把中华才艺作为激发学生汉语学习兴趣、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手段。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下,精通汉语、熟悉中华文化、拥有中华才艺的国际汉语师资十分紧缺,因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中华才艺课的设置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才艺”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而是贯穿本科四年教学的一个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有核心课程,又有辅助课程。一般来说,适用于海内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才艺形式,往往具有展示性强、入门快、效率高的特点,在汉语课堂中,书法、剪纸、中国结、太极拳四种才艺形式应用最多,因而可将这四种内容作为才艺教学的核心课程。其他如传统乐器、舞蹈、戏剧、茶艺、烹饪等内容可根据教学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开设。“中华才艺”也不是孤立的一门课,它应时刻与其他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积极互动。比如,中华才艺课与外语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练习如何用外语教剪纸,如何用外语教别人包饺子。中华才艺课与教法类课程也有交集,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学会才艺本身,还要学会如何教授这些才艺。
中华才艺课的教学具有连续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作为一个贯穿本科四年的课程体系,中华才艺课的教学不能只集中在一两个学期,也不能只局限于课时之内。一门才艺的学习,需要不间断的训练,在有限的课时内能够学到的只是那些最基本的理论和技巧,只有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实践,才能避免“学得快、忘得快”情况的发生。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必须考虑到才艺课自身的特点,有意识地拉大教学间距,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艺课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课时和师资,保证课程格局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考核方式上,要杜绝简单随意、上交一份作业即可过关的传统方式,采取“平时作业+‘滞后’考核”的新模式,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延长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才艺课程的作业或作品是学生平时学习成果的反馈,有了这些反馈,一门才艺学习结束之后就没有必要马上进行考试,而是应给予学生更多练习和实践的时间,到中华才艺课程全部结束后,再依开课顺序集中考查以前掌握的才艺,这样才能确保课程的连续性,有效督促学生常学常练。在实践模式上,要充分发掘校内的实践机会,同时努力搭建面向社会的实践平台。例如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成立才艺兴趣小组,老生带新生,专业带业余,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水平;鼓励学生开展才艺展示活动,将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纳入该项课程的考核之中;利用留学生教育资源,积极为中外学生搭建互学互助桥梁;建立中国文化体验室,为中华才艺类课程提供专门的场地,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几项基本的文化技能,为将来从事汉语教学、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奠定牢固基础。
三、文化素养的提升
文化素养不同于文化知识,它是体现在个体身上的气质和精神。文化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自我学习、自我陶冶、自我领悟的过程,是以文化知识的积累为基础,经过吸收、内化和融通,最后转化形成的个人素质和修养。文化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濡染和熏陶。
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首先,鼓励学生发现中华文化之美,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由衷热爱。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体会汉语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美、篇章之美。只有让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让他们热爱、熟悉中国文化,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他们才能在今后的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自觉地传播中国文化。一位国际汉语教师,对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挚爱,介绍起来如数家珍,这首先就会赢得外国学生的尊重和敬意。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增强文化判断力,积极应对不同文化的碰撞,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坚定传播者。
其次,以文学为突破口,通过经典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加深其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具有文化深度和国别特色的艺术手段,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信息的载体,文学教学具有强大的社会认知功能。针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文学教育目的有:1.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启迪审美感悟,提高文化品位;2.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中国社会。文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其中以中国文学为主,以外国文学为参照。中国从古至今优秀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即使只取一瓢饮,也要付出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做一个概括性梳理,让学生有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学需要对某些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必修课课时有限,可以考虑增设选修课,如“文学名篇选讲”“中国典籍选讲”等,以鉴赏为主,课上多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文化观点,同时加强课外辅导,为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项研究提供指导。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开设了“文化的差异――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跨文化解读”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跨文化解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三,积极拓展课内外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走进文化,感悟文化,提升素养。文化知识的学习以记忆为主,文化素养的提升以体验为主,经典阅读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之美,然而跳出书本则需要学生在广阔的现实世界中获得切实的文化体验。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我们都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的文化体验活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也能变成身边的文化展示和体验基地。例如定期组织文化讲座,把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请过来,与同学们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根据学生不同的乡土文化背景,让学生准备小型的文化讲座,介绍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布置文化选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最后在课上将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等等。文化体验还要走出课堂,结合各培养单位所在地的情况,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中国文化的普遍特点,也具有独特的个性。地域文化是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切入点,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下,它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地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文化浸润作用,以往我们更多地着眼于大中华文化的教学,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不足。文化考察不一定局限于名山大川,文化体验也不一定只是参观名胜古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有代表性的工厂和企业,有自己的博物馆、纪念馆、老街区,带领学生去这些地方参观考察、学习体验,了解当地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饮食、民居、服饰、民间艺术、生活习惯等,使学生在体验性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文化信息,形成文化理解,进行文化思考,最终转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
四、传播能力的构建
这里所说的“传播能力”涵盖了跨文化交际和传播两方面的能力。“传播”和“交际”来源于同一个英语单词“communication”,二者含义大致相同,但在使用时各有侧重。“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是人们通过符号和媒介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社会传播主要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类型。“交际”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意见、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的含义比较接近,因而,人们往往倾向于用“交际”指人际传播,用“传播”指面向群体的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国际汉语教师在海外传播汉语及中国文化,不仅要实现有效的人际传播,还要借鉴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的模式和方法,积极开拓多种传播渠道,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文化传播与交际”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但是,传播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各类课程的中外文化要素,发挥课内课外的共同作用,才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的情境中获得相应能力。传播能力的构建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跨文化意识”是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理解、接受和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跨文化意识要求人们不仅要认识到自己具有的文化属性,也要认识到他人的文化属性,并去认真探究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理解交际对象的行为。培养跨文化意识,重点在态度和情感层面,必须提高个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除了熟知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理论之外,更多地来自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
第二,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的相关理论知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同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不可能全面系统地学习传播学原理,但是有关交际与传播的基本知识和具体策略必须掌握。要引导学生意识到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自己即是传播主体,应该根据当地的环境和受众心理与需求,选择适宜的传播媒介,尊重传播规律,排除“噪音”干扰,提高传播效果。只有传播主体素质高、能力强,传播媒介使用恰当,受众才能全面了解传播信息,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这部分内容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第三,借助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对接。案例分析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真实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提高文化差异敏感性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从而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与传播能力的目的。案例分析不能浅尝辄止,应该有量的积累和质的保障。教师通过认真筛选,不仅要选出适合学生水平、与所涉及理论相关的典型案例,还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社会热点,不失时机地将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经过整理引用到课堂中。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获得文化传播的宝贵经验;案例分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创造实习实训机会,增加学生跨文化传播的实战经验。学生在了解既有交际规约和掌握一定传播策略后,还需要亲历跨文化情境,才能对文化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建构自己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能力。一般来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实习单位的确定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校统一安排,二是学生自主解决。各教学单位要积极开发多种实习形式,如建立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模式或与其他高校国际交流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合作协议,与对外汉语教学培训机构或与外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尽量让学生走出去,接触异文化,并适时给予实习指导,完善实习评价体系,避免实习流于形式。由学生自主解决的话,应注意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另外,文化传播项目的策划与实施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实战训练。作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参与或负责策划多种文化传播活动,是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国别、不同教学对象设计相应的语言文化传播方案,注重传播的个性化、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探索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对象的传播模式及策略。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知识、过硬的文化技能、深厚的文化素养,自觉的文化传播意识和出色的文化传播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为中华文化传播和汉语国际推广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东北亚地区比较文化创新团队”[批准号:WT2013009]、大连外国语大学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培养模式构建”[项目编号:2014-RCY-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亓华.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李凌艳.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海外汉语教学师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6,(6).
[3]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丁芳芳.文化差异的解读――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案例分析[A].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一、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本次主要调查的是恩施州旅游企业对旅游各岗位人才的需求。现从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两类旅游企业近5年对各岗位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
(一)旅游企业各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l、旅行社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从调查资料看,恩施旅行社对人才的需求相对比较集中。首先,旅行社对导游人员的需求量最大,占人才的需求接近50%。其次是需要部分计调和旅游市场营销的人才,两者的需求量仅次于导游的需求量。
2、旅游饭店对一线服务人员的需求量最多,占人才需求量的60%,其中服务人员包括前厅接待、前厅迎宾、康乐服务员等,同时还需要部分业务主管、部门经理和营销人员。一方面说明目前恩施旅游饭店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另一方面也说明恩施旅游饭店管理层人员缺乏。
(二)旅游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在这次调查活动中,通过与旅游企业的总经理们座谈,了解到旅游企业均表示愿意接受和录用高职毕业生,认为高职毕业生能够满足他们的岗位需求。但也有部分企业表示出对录用高职毕业的综合素质要求担忧,认为高职毕业生思想不够稳定,对就业环境认知有差异。指出目前高职学生最需要的是按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学习专业技能。同时指出,高职学生除了学习好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培养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语知识和吃苦耐劳精神。
为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和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力度,着力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紧贴市场办专业。
二、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摒弃过去学科式的课程体系结构,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人才市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建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健康的身心,团结协作和爱岗敬业精神的素质领域课程,以培养学生就业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的专业领域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领域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拓展领域课程。以基础领域课程和专业领域课程的教学为主,结合必要的实践教学活动辅之以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并重和结合。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将素质领域课程、基础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拓展领域课程等多种类型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弹性和活力的综合课程体系,以利于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
(二)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1、确保课程体系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是为旅游行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应把其课程归类定向于旅游管理这个特定的职业。课程计划应该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不管是技术知识体系还是实践体系,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同时,作为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高职教育,不能重复中等教育的技术水平要求,应更注重新兴技术、高级技术、复杂技术的选择与整合,准确把握人才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确保课程体系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2、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构建应用性、技能性为特色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
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要运用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形成以应用性、技能性为特色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要求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必需的基础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通过综合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
3、从社会需求出发,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要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首先要坚持“三面向一提高”的要求,即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基础、面向教育规律,提高培养质量。社会需求是出发点,学生的基础是前提,教育规律是保障,提高培养质量是课程目标。二是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三者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三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课程对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明确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基础课程、特色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在课程体系中。
高职的理论教学特别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以指导实践,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技术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操作。基于此,课程体系应对理论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和重组,取消与专业实际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对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进行内容的调整与合并,增设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综合性课程。
4、重视特色课程的开发。
高职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的结合上。区域经济结构不同,产业布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的类型要求、专业要求也不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要求,创建特色课程,构建产学结合的课程模式是值得探索的主要途径。
(三)在具体课程体系的设置模式上,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在课程结构上应该不同于专业理论性很强的本科教育的传统专业。因此,我们认为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应突破传统高等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应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素质要求划分为素质领域课程、基础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拓展领域课程四大系列来设计。有利于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科学地设置课程,也有利于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结构。划分素质技能课程系列和拓展领域课程系列更能体现出本专业培养复合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1、专业领域课程设计
专业领域课程是由旅游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的课程构成,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序列关系应当很强,由此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最基本的骨架。这方面课程的设计最能体现本专业的培养层次和发展的科学性。我们初步认为,本专业以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英语、导游业务、旅行社计调与外联、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管理、导游服务英语等。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课程可有所不同,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但本系列课程总体上应具有较强的刚性特征。
2、素质领域课程设计
素质领域的课程是为适应旅游行业和高职学生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素质。以提高学生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健康的身心,团结协作和爱岗敬业精神,国防意识和专业综合素质而设计的课程。
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设计,素质教育活动是根据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为提高旅游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提供一个平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补充开展的,其活动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恩施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开展学唱民歌、学跳民舞、民族文化与旅游调查、民族文化与旅游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
(3)基础领域课程的设计
基础领域课程是为培养学生职业通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专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能力而开设的课程,根据旅游专业的职业通用能力的需要,可开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普通话、旅游应用文写作、旅游文学欣赏、旅游服务礼仪、旅游政策法规、旅游职业道德、恩施民族民间文化、导游基础、恩施州情等课
(4)拓展领域课程设计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实训模式 构建技术
为了改变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有分无能”的状况,高职院校教学实训模式的研究势在必行。所谓高职教学实训模式,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其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种技能专项训练后,综合性地运用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校内外集中进行系统性实训的各类教学模式。本文就如何构建高职各类教学实训模式并发挥其作用提供相应对策。
一、流程再造型教学实训模式及构建
流程再造型教学实训模式是指在营造特定模拟、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条件下,选择典型、完整、规范的生产过程(或服务过程),由学生模拟或真实地处理业务技术问题,以完成整个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
1、流程再造型教学实训模式的特征。流程再造型实训模式具有针对性特征。在实训中,学生能较系统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按流程操作规范和职业标准把握整个生产(服务)流程,提升其处理流程中实际问题和非常规问题的能力。流程再造型实训模式具有递进性特征。在实训中,学生一般应首先学会前一个环节的工作,后一个环节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继续训练。流程再造型实训模式具有完整性特征。本实训模式要求学生只有经历了生产流程的全部环节后,才能对本专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构成一个完整体。否则,实训考核难以进行,实训效果难以体现。
2、流程再造型教学实训模式的要领。其一,提供科学的生产(服务)流程规范与职业标准。流程规范是学生实训的指导要领,学生领会了生产(服务)流程的具体要求,才能在实际操作中符合流程规范和标准。同时,还要强化学生训练使用各种分析检测仪器与设备的能力。
其二,训练学生独立处理关键性生产(服务)技术问题的实际技能。例如,强化学生的生产流程意识和生产工序概念;让学生在生产前作好各项工作准备;在生产中善于进行生产设备的调整、产品制备、生产过程的控制等,从而达到从事该专业生产操作与工艺技术的职业要求。
其三,引导学生把握整个流程及各个环节间的联系。这既可以在全局观念下府视和处理局部问题,又可以在处理局部问题时兼顾全局。提高学生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流程再造型教学实训模式的构建方法。一是对于那些工艺要求简单、时间或周期较短的生产(服务)流程,在把握了生产工艺及流程要求的基础上,可采用学生单独实训的方法。如前文所述的饼干加工就可以采用此方法。
二是对于那些时间和周期较长,且生产工艺较复杂的生产(服务)流程,可采用小组分工和协作的实训方法。
二、岗位实操型教学实训模式的构建
岗位实操型教学实训模式指在模拟特定的真实工作环境条件下,分岗位模拟或实际操作和处理该岗位的基本业务,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能力。
1、岗位实操型教学实训模式的特点。岗位实操型实训模式的特点之一是实操性。该模式直接针对某一产品、项目或任务,以及工艺操作方法和要求,指向明确,要求具体,规范清楚,岗位职责明晰,学生实训操作非常快捷而简便,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岗位实操型实训模式的特点之二是目标性。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按照实训目标投入岗位的实际操作训练,以完成实训目标和任务。岗位实操型实训模式的特点之三是综合性。该实训模式要求学生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综合性地运用于岗位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以取得实训效果。
2、岗位实操型教学实训模式的要领。其一,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职能,针对性地设计实训的标准、内容与形式。例如,在饭店管理专业的实训中,要让学生了解前厅、餐厅、酒吧、康乐、茶艺等各个岗位的职责与职能,以及服务技能和素质要求,迅速把握饭店管理各岗位的实际岗位操作能力,达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其二,营造“同因素”实训成果转化的条件。实训环境和条件与未来就业的岗位环境和条件越相似,其实训效果越好。如实训中的设备、任务与就业岗位工作相同;实训的专业和技能与岗位工作的专业和技能相同等。那么,在“同因素相似”中实训,其技能转化效果就会越好。
其三,注重岗位实训中的关键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会计专业实训中运用这一模式时,必须明确各会计岗位的主要职责及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安排各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让学生分岗位处理会计业务和实务,从而提高其关键岗位核心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岗位实操型教学实训模式的建构技术。实操训练方法之一是分层递进训练法。所谓分层递进训练法是指依据系统技能自身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特点,从基础性单元技能的训练开始,依次递进,随之进入高一层次的训练,分阶段、分单元地完善岗位操作技能。
实操训练方法之二是超循环训练法。对于流水作业、操作技能较简单的工序,适于采用超循环训练法,这一实训方法的要领是让学生的岗位技能在熟悉岗位标准――实际操作训练――结果考核的循环中不断提高,即在对岗位操作技能进行动作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岗位操作标准,培养示范者或制成分解动作录像带,让学生模拟,然后在岗位上进行多次分别练习,以提高操作水平,并以操作考核来评价操作技能的提高是否达到了岗位标准,达到标准方可进入新的一轮循环。
实操训练方法之三是板块训练法。在上述两种极端状态的岗位之外,还存在着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模式。例如,企业生产流水线的自动车工,它具有三个模块技能:一是车刀的选择、磨制和安装;二是进刀齿轮的调整;三是车床的日常保养。其技能构成既不是只有若干简单基本动作,也不具备十分明显的三个层次结构,而是由比较显著的特征形成了几个技能和知识板块,可以分别对各个技能或知识“板块”进行训练,然后加以组合训练,就能形成岗位技能。
三、范例驱动型教学实训模式的构建
范例驱动型教学实训模式是指给受训学生提供一个典型的实际范例,驱动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这个范例,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从中找出最佳方案的实训方法。这一模式生动具体,受训学生参与性强。
1、范例驱动型教学实训模式的特点。范例驱动实训模式的特点之一是可操作性。范例驱动型实训模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即提供案例――组织讨论――案例总结、评点。其教学实训的操作性较强。范例驱动实训模式的特点之二是认识论的特点。在实训中,从分析解剖范例入手,从分析中了解事物的规律,再进一步总结,归纳和升华,从而达到整合的目的。范例驱动实训模式的特点之三是灵活性。在实训的应用过程中,根据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的特点、现有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等状况,从方法上灵活的调整,体现对专业特点的主动适应。
2、范例驱动型教学实训模式的要领。其一,注重典型范例的选择。实训中选择适用范例一般应关注三个条件:一是范例的真实性。范例不可臆造,否则会缺乏实践意义。二是范例的结合性。范例应结合实际,解决现实问题。三是范例的启发性。从范例中总结出规律性,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启迪作用。
其二,进入角色分析范例。为了学生讨论交流的便利,可将范例打印成册下发给每位实训学生;教师提出拟解决的问题,引而不发;随后组织受训学生进入角色,分析范例,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讨论中倡导创新,鼓励交锋;最后要求每个学生制定出一套解决该问题的方案和办法。
其三,进行范例的点评和升华。指导教师点评范例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任何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只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正确答案,如果指导教师只确定解决某问题的一种所谓正确答案,就会将结论约束在某一方案的窄巷里,禁锢了学生的开放式思维。二是指导教师在范例点评中要结合实训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或办法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方案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三是要求每位学生结合他人的方案去思考、联想和创新,以便产生出更多的新理念;四是启发实训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过程地去思考和解决某一问题。
3、范例驱动型教学实训模式的构建方法。范例驱动实训模式的建构方法,一是选取包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十分精典的范例。二是结合范例提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三是通过范例的讨论、研究,驱动人们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到实际的理解,把握其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出自己的方案(或设想)。四是指导教师归纳、总结、升华,提出与范例本质上一致的特征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范例驱动式实训的目的。
四、职业模拟型教学实训模式的构建
1、职业模拟型教学实训模式的特点。职业模拟型实训模式具有仿真性特点。这种模拟的精髓,在于以仿真动作和行为作为训练的内容开发设想,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提高自身适应力和实际业务能力。职业模拟型实训模式具备有效性特点。一方面,职业模拟实训可以压缩学用转化时间和过程;另一方面,这种实训既给学生提供了仿真有效的训练环境,又不打乱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程序;此外,还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企业运作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实际知识和动手能力。职业模拟型实训模式具有可控性特点。这一模式体现出所模拟的工作过程可以控制,工作故障可以设置,以利于学生在处理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2、职业模拟型教学实训模式的要领。其一,模似系统的选择应再现企业的真实性以及操作系统的可控性。学校可以建立校内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教师可根据实训进程安排学生看盘,模拟操作以及解决模拟系统中的各种故障。
其二,模拟系统的参数设计应合理,使学生能进行系统操作。如果模拟系统的参数设计过高,学生难以操作,无法取得预期实训效果;如果模拟系统的参数设计过低,学生不费力就容易取得效果。
其三,培养学生在模拟系统中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以房地产开发为例。将公司置于模拟现实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模拟房地产项目的整个开发运用周期:如宏观环境分析、市场调研、土地竞买、项目定位、投融资计划、设计、招标、施工建设以及市场销售等。整个开发流程都在系统模拟中完美地体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各种知识与专业技能。
3、职业模拟型教学实训的建构技术。职业模拟实训的方法很多,有角色扮演、个案研究,篮中训练,公文处理、模拟操演、企业竞、管理游戏等等。如,角色扮演法,即为受训人构造一个特定情景,学生是情景中的一个个角色,然后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行实际业务运作,以此驱动学生在特定情景的模拟中主动地投身于实训活动。
五、问题抛锚型教学实训模式的构建
问题抛锚型教学实训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要建立在真实问题或事件的基础上,确定的这类真实问题或事件可形象的比喻为“抛锚”。二是一旦“问题”确定了,整个教学环节、要领、内容和方法则被确定了(就像轮船抛锚被固定了一样)。三是要营造特定具体事物、场景和过程。所以该实训模式也可称之为“情境性教学模式”、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1、问题抛锚型教学实训模式的特点。“问题抛锚”实训模式源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实训者要想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方法是让实训者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操作。在现实中把握“问题”(锚)的性质、规律性及事物内在联系。其主要特点一是它具有直感性特点;二是这一实训模式主旨在于强调受训人在实训中的内在因素,强调受训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受训人思维功能的发挥;三是这一实训模式极为强调人在实训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岗位能力。
2、问题抛锚型教学实训模式的要领。其一,提出或确定实训要解决的“问题”。在特定实训情境下,选择与实训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问题作为实训的关键内容,选出的问题或事件就是锚,提出问题,就是抛锚,当然主要问题的选择,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善于思索和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在他人往往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现关键问题。
其二,由学生自主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不是具体教给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教师可提供信息,注重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三,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即通过学生实训小组成员对问题的分析、比较、解剖,找出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促进问题的明确化,这其中有不同观点的交锋和修正,促成学生自主解决“抛锚”问题。
3、问题抛锚型教学实训模式的构建方法。其一,围绕“问题”,充分探讨。“问题抛锚”实训模式,类似于“头脑风暴法”,即用众多的脑力,像风暴一样去冲击某个“问题”,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据调查分析,成年人受他人观念的影响,新观念的出现率可提高65%。
其二,保留判断,以量求质。要让每个小组成员畅所欲言,充分发表各种不同意见,在讨论中进行争议和比较,提出的办法越多越好,多多益善,以量求质。讨论中,禁止批评他人,会议上可以多产生出70%的办法。
其三,注重实训学生的总结、内化、升华的思维功能。如“商务谈判”的课程实训,其中有些学生悟性较强,既能联系实际,又注重将所学的“商务谈判”的知识和技巧加以总结、内化并具体化为实际谈判经验和技巧,因此,在实训中,无论内容、时间、条件怎样变化,他们都能应对,发挥自如,谈判效果良好。
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交锋固然重要,而指导教师的协调,归纳、总结、提升也十分重要,从而提高实训效益。
六、网络技术型教学实训模式的构建
据悉,在美国已有92%的大公司和50%的大学采用了网上培训。网络技术实训模式是将现代网络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实训而提出的培训方法。该实训模式的基本特点明显。
1、网络技术型教学实训模式的特点。特点之一是内容多样性。教师可通过网上演示会、展示会、专家献艺、专业性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有用的、操作性强的网上实训内容。特点之二是实训手段生动性。教师可在网络上制作有个性、有针对性的实训专题和主页,生动地进行先进技术、专业知识、实践技巧的实训,把实训工作推向崭新境界。特点之三是技能实用性。在网上可学习当代世界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生产流程,学习各种专业的操作技能并运用于实践,实训方式灵活,实用性强,且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所需要的时间只须传统面授方式的40%。
2、网络技术型教学实训模式的要领。其一,提高学生的网络技能。加速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是网络技术实训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在实训前,教师要充分利用因特网上充足的教学资源,使用学生充分体验到网络技术的实用性。BBS、电子邮件、教学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实训活动产生浓厚兴趣。
其二,教师必须转换其角色。教师角色应由课堂权威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转换为实训的诊断者、咨询者、驱动者以资源专家。要变“教”为“导”,引导学生投入网络技术的教学设计,在教学重点、难点及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3、网络技术型教学实训模式的建构技术。其一,同步训练法。教师与学生同时上网,教师在网上指导学生。其具体方法如下:一是网络实时聊天;二是视觉支持的音频会议;三是共享的白板和应用软件;四是网络视频会议。
其二,非同步实训法。指导教师将实训要求告诉学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来安排实训。非同步实训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通过电子邮件指导实训学生,这种方法适合于个别指导;二是BBS异步讨论。指导教师通过在讨论区布置讨论议题引导实训学生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EB/OL].http://省略/xxkx/xxkxjs/xkxsyj/jxlw/200703/t20070328_380401.htm,2008-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