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市场经济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市场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我国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现状
(一)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落后
虽然建筑行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和传统,没有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在工程进行的各个阶段不能对相关的风险进行有力的管控,一般是当问题产生才去解决,这种被动性的应激行为会增加企业的有关成本,管理缺乏主动性,建筑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突出的管理意识,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不能很好地规避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相对于风险的规避,管理者往往更加注重施工的进度和施工成本,只注意到了局部的问题,不能从大局出发,对施工质量的关注度并不够,但这往往会造成质量的不合格而出现“豆腐渣”工程,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必然会增加企业成本,也会对企业的整体形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更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对成本进行科学全面的管理才能规避风险,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不仅成本管理理念比较落后,而且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也不够健全,成本管理体系并不完善,我国建筑企业一般都没有专门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部门,没有配备专门的人员对成本进行管理,而是交由其他部门进行代办,这会导致职权和分工的不明确,会导致成本管理工作的低效,甚至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腐败的现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还会导致奖惩制度无法实施,不能对施工的成本进行细化管理,当工程出现问题时,无法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增加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难度,增加企业的成本。
(三)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这种背景下,建筑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这就促使企业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降低成本将是各个企业的必然选择。由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不足,可能会对在建工程所需工程物资的预算错误,对所需施工人员的数量误判,对采购工作不规范,由于建筑工程所需的工程物资一般价值较高,如果出现失误,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由于企业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不重视,相关人员的职业责任感也就不强,会出现怠工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阻力。
二、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对企业来说能够反映建筑施工的质量,如果一个企业对其成本管理环节进行细化,那么会提高工程物资和施工人员的运用效率,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其次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能够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参考因素,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力主要受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的影响,而产品价格的高低主要依赖于企业对产品成本的控制,所以企业对成本的管理会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更具竞争力;最后成本管理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决策,没有对成本的有效控制,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将大大降低,影响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进而影响企业的决策。所以市场经济下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三、如何在市场经济下开展建筑经济成本管理
(一)树立先进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
先进的管理理念是企业进行有效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前提,国内的建筑企业可以在以往成本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成功的成本管理经验,也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将这些理念和国内市场环境以及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本企业的成本管理可以做到具有前瞻性、动态性和全面性,在建筑工程施工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提前做好准备,认真落实好各种预防措施;企业不能片面地关注施工成本的问题,更要重视施工质量的问题,只有同时兼顾才能提高施工的效率,增加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降低企业成本,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
(二)健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
健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是企业控制建筑经济成本的基础,没有健全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就不可能对成本管理进行规范化和系统性的操作,就不能对成本管理环节进行细化。健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就需要企业配置专业人员对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行科学的评估,对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进行细致的成本核算,对施工成本合理、规范和全面的预算可以提高企业对工程物资的利用率,以及对施工人员的合理调配;同时,健全的成本管理机制,使员工的职责划分更加明确,员工也会对自己所做工作更加认真负责。
(三)提升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有效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需要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提高,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学习有关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课程,不断开拓创新,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在实际的工作中认真落实成本管理工作。
篇2
市场经济中,人们注重“性价比”的关系,即购房者希望以经济的价格购得最理想的住房。“理想住房”包括住房的交通位置、使用面积、采光、通风、房屋结构、空间可塑性等。
然而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一方面,居住用地日趋紧张,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为了保证人们的居住空间,大量标准化住宅小区应运而生。使忙碌的人们在城市中拥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但这些空间都有着类似的、固定的建筑结构,丧失了独立的性格和气质,让人们感到了单调和无奈。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使得个性化、多样化的审美观得到兴起。正如约翰•考斯比特所言:“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单一的大众社会已经分成许许多多形形的人群,他们具有多种多样的情趣和价值观念”从非此即彼的选择到多种多样审美情趣的满足,便是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
当今社会注重人性化设计,而我们所面对的,一方面是面临用地与环境紧张所导致的居住建筑的单一性,另一方面是人们个性化、多样化审美观的兴起。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人们不得不靠装修的软功夫实现居住空间的人性化、个性化。然而对于居住人性化、个性化的实现,建筑本身才是最基础的依托,当这种依托变得僵硬、呆板时,再多的装饰也起不到本质的改变。真可谓:“安得广厦千万间?不难,安得创意盎然?难。”
一、我国住宅使用现状的分析
人们普遍具有的按照个人意愿改变现有居住空间的愿望,一方面,人们需要居住空间体现个性;另一方面,居民建筑一般法律使用权限为70年,在这其中居住者的家庭结构、年龄、社会角色、兴趣爱好都会发生变化,规模化生产的居住建筑不得不经历着一系列室内装修活动,如:①增加起居室、学习和工作的专用房或面积;②增或减卧室数量;③改变门窗洞位置、调整各空间的联接以获得自然采光和通风效果;④合并或分隔,改变空间的大小;⑤改变空间的功能;⑥更改家具布置;⑦增换厨、卫面积;⑧更换墙、地面的装修及个性化装修等。由此造成对楼体结构的破坏,建筑装饰材料的浪费。
二、国外对灵活性居住建筑的探索
德国建筑师奥托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采用系统设计概念和工业化的建造方法,使居住空间具有最大的可变性和持续发展性。这一概念打破了传统住宅的设计理念,创造出崭新的居住方式和住宅建筑语言,这是德国现代集合住宅的先例。奥托在设计中以工业建筑中常用的预制柱子和梁作为主要结构体系,以模数为单元的前提下采用大进深,并结合地形进行错层布置。形成室内不同层次空间的联接。
三、我国对灵活性商品居住建筑的研究与实践
(一)“新居室”应有活动墙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燕珉认为:“在设计房间时,应有灵活分隔墙的设置,房间的变化可以直接调整。”理想的户型应该可以根据每个家庭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灵活变通的空间。例如,可变式卫生间。即将两个卫生间集中布置,根据住户的需要可灵活隔断或合并。在布局上还可做到干湿分离、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的特殊适应要求等。
(二)YOZO优族项目
在复旦大学对面的YOZO优族项目,原为电力修造厂旧址,遗留着许多历史的痕迹,如旧仓库、机器设备等等。设计要求完成“住在仓库”这一大挑战,形成室内灵活分割的居住空间,将旧与新融合为一体。“YOZO优族”社区以打造休闲、娱乐、购物、办公、居住的“一站式”全新概念空间为目标。前卫创意的LOFT空间、简约时尚的SOHO居所、酷感个性的商铺画廊等通通都围绕着LOFT社区应有的主题设计完成。
(三)北京大开间灵活住宅
篇3
关键词:建筑业陈本 、问题 、目标成本规划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建筑业的繁荣,现阶段国家实施了控制房价的各项政策,同时在缩减信贷规模的背景下,无疑使得建筑业的融资成本增加,进而形成连带效应,使得建筑产业链条中的企业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
一、建筑企业存在的问题
1、价格与价值背离
施工企业承接工程任务大多是:找米下锅,由于当前建筑工程任务不足, 而施工企业却越来越多,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国有、集体、个体企业凭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 自愿让利、压价,因而工程造价随之下浮,合法利润没有保障,只要能养活职工就去干,因此建筑产品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施工企业不能正常发展。
2、成本管理混乱, 效益逐年下降
部分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特别是以材料为主的成本管理,没有一套内部监控制度,因材料占工程成本的70 % 以上,材料管理不好,特别是采购价格,产品质量,定额领用,物化过程等没有完整而行之有效的控制办法, 致使工程材料成本不断扩大;对价差、量差核实不实,成本中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种种支出全部进入成本, 无法分析经营成果的好坏。
3、资金使用不当, 运用效果不好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依靠资金的循环运动, 一旦资金紧张, 整个企业将陷入僵局,无法开展业务,无奈之下靠贷款、集资等维持运行, 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资金成本包袱。再加上现在工程款拖欠日益增多,死账、呆账、坏账给企业也造成一定的损失,还有的企业盲目带资、垫资承接工程,受骗上当,造成经济损失, 如此资金周转不畅,企业生产活动举步维艰,资金的时间价值与取得的成果得而复失,根本谈不上企业的发展再生产。
4、机械设备陈旧, 生产设备失调
近年来施工企业由于资金紧张, 生产设备难于再投入, 机械设备老化陈旧, 有的设备因资金问题不能及时维修保养, 带病操作, 耗能大、成本高、利用率低, 存在安全隐患, 因资金问题, 固定资产难以更新, 生产性固定资产严重失调,导致企业背上沉重的投资包袱。
二、相关对策
1、目标成本策划
目标成本策划(或称成本企画,英译Target C osting)诞生于日本的汽车制造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对包括丰田在内的日本汽车行业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标成本策划是指在产品的策划、开发过程中,根据用户需要设定相应的目标,希冀同时达成这些目标的综合性利润管理活动。
业主一般都事先规定了建筑产品所要达到的功能要求和投资额范围,亦即对建筑产品设定了目标价格。总承包企业在承揽到工程后,在设计、施工中按目标成本进行控制,以保证在达到用户最大满意度的同时获得预期利润。在工程总承包的模式下,将勘查、设计和施工置于同一个主体之下,有利于目标成本的实现。
为了保证目标策划在建筑业中的顺利实施,首先根据建筑工程总承包的模式和目标策划理论的要求,在工程总承包公司中建立起目标成本策划的体系。这个体系的建设,将目标成本指标层层分解,使每个员工都承担一定的成本指标,实行全员、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在个体系中,成本规划贯穿整个建筑产品策划、设计、施工等过程,关系到策划、设计、供应、施工以及经营等各个部门。
建筑业目标成本策划法,使建筑业由过去偏重在施工阶段进行成本控制,转到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把成本控制重点转到设计阶段,找到了建筑业成本控制的源头,是建筑业成本控制新思路。此外,同时利用成本策划法,使建筑业成本控制深入到了物资供应环节,有利于建筑产品成本控制的进一步挖潜。
2、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加强成本控制意识
提高员工素质,应从管理层和基层员工抓起。管理层应接收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加强成本控制意识,放弃建筑行业利润丰厚的意识,重视开发新项目而忽视现有项目成本控制的观念。同时,要支撑全员成本控制的理念,实施成本控制的企业文化,鼓励全体成员,无论是财务人员还是项目建设的某个施工人员,都积极主动的节俭开支,形成创造企业利润为己任的企业文化,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在编制成本预算的决策环节,应选聘合理的编制人员或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达到权责利的结合,还要听取各个下级部门工作中可能会发生的各项开支和突况,并做出合理的预测。此外,在施工环节应按照工程的技术复杂程度及施工难度来确定人员安排,选择有实践经验和过硬技术的施工队,这样有利于整个流程质量的控制,同时还要加强施工环节员工对于新工艺和技术的培训,使其可以在施工过程中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完成或者超额完成劳动定额并到达提高工程质量、减少材料及人工的投入的目的。
3、完善全过程成本控制制度
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可以加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领先优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以往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法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施工管理的需求,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当今社会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新要求,各施工单位务必要在工作中注重技术创新,不断探索市场经济下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以此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从而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快速稳定发展。
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施工监督与管理单位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工程对企业的内部管理不是很完善。在内部管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的责任没有准确落实,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管理分包单位的时候,没有做好选择工作,分包单位的工作能力比较低下,不能够有效根据质量要求去把工程任务完成。其次,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没有落实到实处。在建筑工程竣工验收上,往往是应付了事;不能准确把握工程设计图纸的审查工作,图纸没有审批下来就直接动工的施工单位不在少数,对施工进展速度盲目追求,使得工程出现了众多质量隐患。
缺乏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
在建筑行业当中,许多建筑工程施工单位普遍对工程造价的成本管理不够重视,重理论轻落实。如果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与设计方案的要求不相符合,多对既定的施工设计规范进行随意修改,这样就导致了 成本的不断增加。在施工的不同阶段对成本进行分析的工作并没有深入,不能够迅速发现与解决工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许多管理层以及决策层的人物认为成本控制对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并没有多少作用,因此对成本控制工作拿不出什么科学的策略来;同时,有些管理者都奉行成本高工程质量就优的理念,注重实行粗放型管理,这就浪费了建筑工程的成本资源。
市场经济下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做好施工质量管理
首先,要做好对人的控制。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最难最基本的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要想做好对人的控制就必须选择和使用好人。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应该挑选那些基点比较高的,尽可能做到一人多能,这样就能够对人员进行精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把人员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员工能够尽心尽力为企业谋取利益。同时,要实行绩效评估。调动能动性和绩效评估是做一项工作的两个手段。绩效评估所产生的效果比调动能动性是显著的,并且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绩效评估是索取,而调动能动性是付出,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企业和每个项目都重视进行绩效评估而忽略调动能动性的原因。人的控制不能生搬硬套,应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其次,要做好对材料的控制。这里所说的材料控制就是做好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控制,不论是对材料进行采购和运输,还是存储与使用,都要进行合理控制。做好材料控制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施工项目上使用的材料尽可能合理化,并有效减少损耗。在采购材料的时候要依照合理的相关要求,选择那些经济实惠的材料,要遵循“货比三家”的买卖原则。最后,要对机械的使用进行控制。建筑工程施工机械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便于施工机械的程序化操作,对施工质量有保证。建筑工程是一个劳动力非常密集的行业,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施工的机械化是趋势,在工程上的大量采用机械化施工,有助于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节省施工成本,降低人员的安全风险。
注重施工成本管理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利润率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对成本进行有效管理就可以了解利润的增长情况,掌握一些想要增加的收入,从而做到减少成本。收入在施工单位竞标以后是相对固定的,而成本在施工当中则是可控制的,因此成本控制是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在市场经济下对成本进行控制时,要从以下4点要求出发:其一,要依照市场价格对施工定额进行编制。在施工定额中其要求施工成本最低化,注重合理降低成本。同时,施工定额要依照市场价格的变动,不断进行适时调整。其二,要把握全面成本控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成本控制一般包括全企业、全员以及全过程控制的“三全”控制。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其包括各个部门的单位的责任网络以及班组经济核算等。其三,要遵循动态控制原则。一般来说,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就要贯穿在项目的开始与结束的整个过程。在施工前 ,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 ,应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 ,及时校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总结。其四,合理确定目标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进行之前,要确立一个项目成本控制目标,目标的确定要合理,如果目标太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太低又保证不了建筑质量。
严把施工进度管理
首先,要对工程进度计划的审批予以重视。在建筑项目实施之前,相关负责人要对工程进度的目标做一个整体安排。进度计划既可以对建筑工程的进度目标做一个有效划分,而且还可以对施工进度做一个动态监控。其次,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进度计划。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为了对施工进度做到一个有效控制,施工单位一定要依照合同工期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要保持有一定的预见性以及前瞻性,能够让进度计划与不断变化的施工条件相适应。在完成进度计划之后,要对建筑施工中的每一个过程运用统筹法来分析,并从中找出一些关键工序和路线。最后,要对进度计划实施一个动态控制。要在确保总进度的基础上,合理修改与调整进度计划。由于建筑工程在施工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这就要求施工人员要与外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修订进度计划。尤其是在采买建筑工程材料时,要在不同方面依照施工的进度进行不断调整。
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要想与不断发展的社会趋于同步,就要对施工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进行创新。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来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进行控制,不断积累经验,为有效占领市场经济下的建筑市场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建筑工程中,施工管理是一个关键性工作,它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确保建筑工程可以顺利有效展开,就务必要在掌握工程项目管理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好控制的依据,按照控制的步骤对工程项目实施管理。最终通过管理来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目的,把在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中,真正的做出百姓放心工程!
参考文献:
[1] 柯廷山.试论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方略[J].建筑界,2012(07)
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建筑安全领域;弊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但是在建筑安全领域依旧存在有比较大的弊端,也就需要相关企业跟单位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建筑安全工作的重视力度,做好建筑安全事故的有效控制,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建筑领域的持续与稳定发展,对于国有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1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频发的因素
1.1企业领导重生产轻安全
在建筑项目开展过程中,一些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多是由其他职位的负责人兼任,甚至还没有设置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此外一些建筑企业在建筑项目开展过程中过于注重生产利润跟生产效益,对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也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应的安全生产规范来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在这一建筑企业管理体系中,安全管理的作用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也就容易导致一系列安全问题的发生。1.2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足在建筑行业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非常多的工作内容,还会受到一些外界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也就导致了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存在有非常大的难度。因此在进行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求从事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能够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跟综合素质,才能够满足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但是目前依旧有很多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多是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也没有做好对安全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也就导致了安全管理制度无法有效落实,从而导致一些施工安全问题的发生。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原则
2.1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在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还需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管理这一重要原则。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在结合了建筑工程特点以及当地具体施工条件基础上,来进行安全风险防范策略的合理制定,借此来消除在工程建设施工中的一些安全隐患。此外在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必须强化对人员对于设备的管理力度,严格按照相关行业规范以及政策法规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可能性,确保建筑工程项目高质量高效率的开展。
2.2以人为本
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只有真正确保了所有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才能够确保建筑施工的有序开展,避免一些比必要损失的出现。只有作为建筑施工企业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编制一套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才能够保障施工环节的有序开展。此外还要将安全管理责任进行充分的落实,构建健全完善的安全考核体制,确保安全管理体制的有效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作为建筑行业管理体系中所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只有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够让安全管理的效用得以充分发挥。
3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因素
3.1人为因素
一些施工人员自身的工作能力比较差,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也无法严格遵循相关施工规范来进行作业。此外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同项目之间还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性,也就导致了安全风险的种类不尽相同。如果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施工要求进行规范化施工,也就容易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比较差、责任心过低,也就会导致安全管理制度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部分施工管理人员对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不足,多是将管理重心放在了施工进度跟施工效益上,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还报以忽视的态度,使得建筑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也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3.2施工设备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施工设备也被应用到了工程项目施工中。但是一些施工人员在进行设备操作过程中技术水平不足,也就无法按照安全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设备操作,导致了安全事故发生可能性大幅度增加。此外一些生产施工设备的厂家为了获取利润,私自降低设备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标准跟安全性能,也就导致了施工设备质量不达标,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导致了一系列安全事故的发生。
4建筑安全管理措施
就影响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因素进行明确,其可以分为人为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施工设备因素三方面的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也就需要各施工企业能够就导致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明确,还要构建完善的建筑安全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各种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可能性,为建筑行业的持续与稳定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4.1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现阶段也已经颁布了《安全生产法》以及《建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还应用到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跟新设备,也就导致了传统的建筑法规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建筑管理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我国还需要对现有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强化,针对施工安全的监督跟执法检查工作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降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确保相关责任企业的安全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对于建筑行业的安全稳定生产也有着重要意义。
4.2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建筑项目相关单位以及企业还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职责,进行安全管理制度的严格落实,还需要所有参建单位能够积极融入到安全管理体系中,这样才能够让建设单位自身建筑项目安全生产的领导以及协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促进设计单位发挥出建筑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促使监理单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在安全施工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此外还要促进施工单位强化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在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还需要涉及到非常多的内容,要求建筑企业在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以及项目施工具体状况的基础上,进行要点因素的严格把控,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要有充分的认知。只有做好了现有安全管理资源的配置工作,强调自身安全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适用性,借此来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层次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均是建筑企业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的重要途径,还需要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安全管理方法的合理选择,借此获得良好的安全管理效果。
4.3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背景下,要求建筑企业在结合了自身运行特点基础上进行安全责任制度的严格落实,还要积极组织员工们进行安全知识以及安全操作技能的合理选择。因此建筑企业还需要对现有的安全责任制度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还要将各层级员工的安全责任进行明确,确保安全责任能够落实到人。最后则要求建筑企业能够强化对员工资质证书的检查跟审核工作,在得到相应的岗位要求之后,才能够进行人员的聘用以及职位的提升,这样也就可以促进所有员工们参与到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对于安全管理作用的发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5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安全领域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优化跟完善,导致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各企业要想追求最大化的利益,还会对安全投资生产也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建筑企业作为项目施工的最大责任方,如何承担自身的安全责任以及推动我国安全事业的持续发展,也就成了建筑从业人员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建筑企业还需要在适应自身安全系统变化这一前提下,才能够确保自身的持续与稳定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还需要强化对利益以及安全管理两者的有机结合,来为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很多建筑企业并没有对自身的运作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因此为了确保建筑安全领域的良性发展,还要求我国企业能够构建完善的安全体系,来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机会。但是也不能将建筑安全领域的发展前景完全落实到建筑企业的自主能力上面。因为各个建筑企业不会因为自身经济实力雄厚就放弃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热情,因此说建筑企业经济足够发达之后再提升安全管理的理念是不可取的。因为我国还需要在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现实发展特点这一基础上,就安全性跟经济性两方面入手,做好安全管理的监督以及管理政策,做好建筑安全领域的宏观调控工作,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不断提升建筑企业对于安全领域的认知程度,明确安全领域的重要性,并且促进建筑企业在安全领域的投资需求。通过资本投入的方式也能够推广安全领域的有序发展,对于建筑企业的持续与稳定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强化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还能够帮助建筑企业实现对经济效益跟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与稳定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篇6
【关键词】建筑市场;经济研究;施工企业
深化建筑企业的改革,促进我国建筑业稳定发展,是我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要进行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招投标制度的引入,促进了建筑市场的形成。本文试图应用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建筑市场的内在规律,探讨对我国建筑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以供建筑企业管理者参考。
1、我国建筑经济市场的组成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业处于国家指令性计划向投标招制过渡的阶段。在当时来说,实行招标投标制的建筑市场只是个雏形, 主要存在的间题有许多建筑市场尚未开放,仍以实行指令性计划的承包方式为主,名义上实行投标招标,实际上大多仍按指令性计划分配任务,建设单位利用建筑市场呈买方市场的有利条件,只顾眼前利益, 无科学根据地压低标价,不合理地缩短工期,施工单位为了得到工程合同,过份夸大和渲染自己的施工实力,有些正承担国家指令性计划工程的施工单位,为在其它招标工程中能中标,不合理地将国家指令性计划重点工程的国家统配物资转用到其它投标工程中,作为投标的优厚条件,从而使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受损。
在国家指令性计划状态下,建筑业与外界的关系,严格说来不能构成市场关系,它呈现了一种僵化的硬性摊买的关系。实行招标投标制的最件下,市场买卖双方平等,双向有互选的权利,双方都注重质量。市场内实行公平竞争,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竞争的建筑市场。可以说,全面实行招标投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下开放型建筑市场的必要条件, 是发展建筑业的需要,从理沦上说,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规律相适应的。
2、我国建筑经济市场的特点
建筑市场的生产能力是由诸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施工工艺水平、企业全员素质、资本有机构成、施工人数等因素所制约, 在建筑市场基本完善条件下企业竞争胜利的标志是中标。施工人数是由市场容量调节下自动变化的。在施工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宏观调节,就须先对该时期内,整个建筑业施工能力增长情况进行预测, 作为主观调控的数据。表现为建筑市场的购买力一投资的来源分为国家贷款、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个人或企业筹资买商品房三大类。国家贷款的投资额是根据国家经济三大平衡关系( 即财政、信贷、物资)确定的;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仍以企业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关系为根本依据。这两类投资额对建筑市场来说是先有确定性投资,再要求施工能力与其匹配。在决定今后某时期内,某部份投资投入时点时, 就应把建筑市场承受能力因素也作同步考虑。第三类购买力作为独立因素,其资金来源是社会上的流动消费资金,对国民经济财政和信贷平衡无破坏作用;该资金数额可以通过宏观引导和调节筹集, 受建筑市场影响相对大些;该资金的投入市场可以对我国部份商品的供需矛盾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当建筑市场的供需关系是供远大于需情况下,将该资金引导到建筑市场,使购买力转移,可以缓解各自商品市场的供小于需的矛盾。
3、施工企业管理特点
施工企业管理直接关系人员的安全以及施工的质量,所以,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认识加强施工企业自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企业自律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内在需要,是实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要认识到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大力加强企业内部建设,理顺内部机制,强化自律意识,及时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才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
(2)制定并组织实施施工企业职业道德准则。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其活动中行为要求的准则,也是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道德准则与法律规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职业道德有着事前防范功能的优势。各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建设行业的特点,以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为目标,主动建立企业自身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人力推动职业道德准则的组织实施工作。从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和宣传力度入手,使职业道德准则成为企业及全体员工自觉遵循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规范。
(3)建立完善企业自律约束机制。企业自律工作的着力点在于落实。企业内部要建立自律工作数据平台。对遵守自律管理制度、格守职业道德、坚持诚信经营等方面的基础性信息进行搜集、整合。要完善自律的奖惩机制。通过网站、企业报刊等企业媒体平台及时公布自律工作开展情况,并与相关部门联动,对经营活动中模范遵守自律管理制度的市场参与者予以表扬,对违反自律管理制度的市场参与者予以警示;要注重与协会、与政府沟通协调,增强从全局上对企业自律管理约束,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4、施工企业管理新方式
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方面,良好的项目管理必须具备以下3个因素:①对项目的认知: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将项目进行工作分解、流程重组, 使项目结构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 有利于对项目的整体认知和把握。②为项目提供良好的协同环境: 通过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各部门、各参与方对自身的职能以及在整个项目中的位置都有清晰的认识, 有利于分工合作。③进行有效的控制。信息系统的最大优点是资源共享和反馈及时, 有利于实施有效控制。具体来说, 信息技术在以下方面可发挥其作用。
4.1 工程管理方面
(1)投标。工程量计算、投标标书制作。
(2)施工组织。施工平面图; 网络计划,丰富的、准确的信息,先进的分析方法,是决策、计划的前提。现在的许多网络计划,往往编的时候不是通过很准确的计算,仅凭经验,过程控制也只是针对几个大的节点,甚至是否科学也不得而知,相应的资源配置计划也不清晰; 钢筋翻样; 模板及脚手设计、计算及配置; 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计算等。
(3)过程控制。预决算、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 质量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监控;统计报表等。
(4)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材料、设备配置; 合同管理; 图纸管理。
4.2 办公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涉及财务统计报表、档案管理、办公信息管理、人事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作用包括信息传递、电子邮件、公文流转、工作日程安排、协同办公、工作流程自动化等。对于大量的信息沟通、交换及共享的需要来说,无论哪种形式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都应该包含办公过程所需要的信息的沟通、交换、共享等基本功能,需要建设一个高可扩充性、高可靠性、高性能的网络通讯平台。
4.3 企业管理数字化
企业管理数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将企业在管理、工程、造价、成本、物资、计划、统计、技术、质量、安全、行政等方面的信息,经集成并综合处理为企业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如:施工进度、物资供应、成本核算等,以利于进行实时管理、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各子系统间密切协作,使各个业务部门都能及时、准确地查阅所需的相关信息, 从而使企业达到“管理工作信息化、复杂工作简单化、发现问题及时化、成本核算科学化”的目的。
5、结束语
在宏观调控中,为完善建筑经济市场机制,应考虑社会大市场基本同步趋于完善,并在该市场机制条件下,进行我国建筑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同时,我们应加强施工单位的施工管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10):转变发展方式与提高发展质量[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风险,成因,预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经济发展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潜在的经济风险越来越多, 工程招投标、建设合同谈判与签署、 工程成本控制、 工程质量管理、 工程劳务分包等环节都是经济风险的频发区。
一、在建筑工程中实施经济风险预控的意义
如果把建筑工程比喻成一枚硬币, 那么“ 风险” 与“ 收益”就是这枚硬币的两面, 可以说两者是如影相随、 相辅相成的关系。正是因为风险是项目实施中必不可少的“ 副产品” , 所以想要对经济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就必须建立经济风险预控意识, 通过科学手段进行风险分析、 风险识别,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控与防范体系。这其中, 对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是风险预控的关键, 需要决策者、 管理者必须拥有正确科学的预测、 分析风险的能力。只有具备了正确评估风险的能力, 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制订预案, 对工程实践中的多种风险防患于未然。建筑工程的投资方、 施工方、 监理方都需要认真做好经济风险预控措施。对建筑工程的投资方而言,只有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控制到最小, 才能保证工程质量、 工程进度等建设指标按计划得以落实,从而保证建设投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方而言,掌控并防范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意义更为重要, 是施工企业实现节约成本、 提高工程质量、 按期完成工程建设项目目标的重要保障。对建筑工程的监理方而言,加强风险预控不仅有助于保护己方的商业利益和市场信誉, 同时也有助于投资方、 施工方等多方利益的平衡与实现。
二、建筑工程中经济风险的常见类型
1. 招投标环节的经济风险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竞价的话语权几乎全掌握在工程发包方手中, 所以就导致在很多工程的招投标过程中,参与投标的施工企业为了能够顺利中标而竞相压价,这样与实际造价成本严重不符的报价一旦中标,必然会使施工企业和工程发包方都陷入巨大的经济风险之中。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主要是以下因素造成的:第一,是因为市场竞争而引发的建筑市场自发调节造成的。由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过多,工程建设项目却相对比较少, 为了生存和发展, 施工企业必须降低利润率去想方设法多拿项目, 使员工、 工程设备不至于闲置, 所以他们在招投标阶段很少掌握主动权。尤其是在和其他施工企业展开竞争时, 最可能见效的竞争手段就是压低造价, 以达到中标目的。第二, 工程量清单项目与计量规则之间存在的差异, 也容易导致招投标阶段的报价风险。第三, 一些建设项目的业主方对项目设计等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比如对项目初步设计的深度理解不够却提前开始了招投标;而施工方对建设项目的了解主要来自业主方的介绍和施工设计图纸, 所以此时也不可能了解透彻。如此一来,就容易造成施工方的竞标文件计算的工程量清单与实际施工量不符, 会为双方、 尤其是施工方埋下经济风险的导火索。
2. 建设合同签署环节的经济风险
我国不少业主单位、 施工企业都比较缺乏风险意识, 施工企业是“ 一切为了中标” , 而业主单位只简单地追求低价格, 降低建设成本。这种偏离实际、 很多条款有失公平的合同, 执行起来并不能真正保护双方的利益和权利。更有甚者, 有些建设合同的内容不够详细, 条款过于粗糙, 且违背合同双方互惠互利的法律原则和市场原则。比如, 有些业主仗着自己在谈判中的优势地位,把工程建设中几乎所有的风险都在合同中约定由施工方承担。面对不公平待遇, 有些施工企业会选择“ 策略性地暂时接受下来再说” , 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施工企业肯定要想方设法与之抗争, 或者偷工减料降低建设标准, 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总之, 不平等、 不详尽、 不规范的建设合同, 在实际执行中很容易引发双方的争执和矛盾, 甚至导致最后对簿公堂。这种做法, 对双方来说都是经济风险隐患。
3. 施工管理环节中的经济风险
施工管理环节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经济风险主要发生在以下领域:首先是工程施工方案存在的风险。在建筑工程施工中, 常常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 施工企业大多使用“ 四新” 形式的技术性建筑工程施工方案,但是由于施工过程中一些因素的影响, 例如设备方面、 技术原因、 施工环境、 工作人员等因素有缺陷, 加之施工复杂性特别大, 而“ 四新” 方案对技术标准要求非常高, 因此随之而来的经济风险就会加大。其次是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的风险。在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 如果管理不到位, 就很难避免安全事故、 质量事故的发生。根据笔者对大量工程实践的分析, 导致安全事故、 质量事故的最大原因在于,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安全操作生产条例以及施工技术规范操作,各种违规行为不但容易在安全方面留下隐患, 还会直接导致建设质量出现问题。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容易导致延误工期, 使项目按时完成的难度加大, 导致业主方的经济惩罚, 也是影响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是业主方临时提出加快工程进度的决定,施工企业既得不到业主关于改变工程进度方面的补偿,又要加快工程进度, 致使原本的施工计划被打乱, 这些都会给施工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最后是地质、 气象等自然原因导致的风险。
4. 劳务分包环节中的经济风险
我国建筑行业的人员主体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这些人员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较低、 综合素质不高, 用人单位又不愿对其进行培训, 所以导致施工队伍的人员素质颇不理想, 留下经济风险隐患。
三、预控工程管理中经济风险的主要对策
1. 提高施工队伍的人员素质高水平的建设
工程质量离不开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做支撑, 而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必须由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技术人才来构成, 所以施工企业必须要下大力气提高人员素质, 以人员素质的提高来封堵管理漏洞、 杜绝违规操作, 通过规范内部管理和监督体系消解各种风险因子。
2. 掌握投标报价方法,提高报价水平
不论是业主方还是施工方,都要树立符合市场规律和法律精神的招投标理念, 端正认识, 建立科学态度, 本着公平公正、 互惠互利、 诚信守约等原则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施工企业, 要认真测算工程成本, 做到科学评估, 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对投标报价慎重处理。同时对工程决策、 立项以及施工、 竣工等各方面加以详细计划。对工程报价事先要进行专家评审,确保报价合理,在竞标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清晰的思路, 慎重投标, 正确确定最低报价, 避免因为压低价格而遭到经济损失。
3. 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管理相结合
现代建筑实践强调工程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两者脱节会为工程顺利实施造成各种困难, 比如在施工实践中, 常出现施工设计与施工实际脱轨的现象, 工程造价人员根据设计方案制订了预算,但在现场施工中却出现了一系列与设计不符的实际问题, 预算与实际的造价存在差异, 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普遍存在着造价工程师不参与施工方案拟定、 施工技术人员不参与工程造价的现象,如此做法就容易造成 “ 懂经济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经济” 的尴尬局面, 所以造价工程师要和设计工程师经常进行沟通交流, 将两者的专长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避免工程造价和实际施工费用不符合而导致施工成本上涨。
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工程活动面临的经济风险较为广泛,需要工程的业主方、建设方以及监理方从战略、 战术、 运营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风险监控和预防。总之,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是既复杂又重要的工作, 需要多种专业知识的完美融合才能提高对潜在经济风险的分析和判断,并及时做出防范措施, 从而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篇8
一、工程建设实行招标投标制的必然性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的实现形式,也就是通过市场调IJ3]’-会济活动、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组织形式。
建筑业改革是走在国家体制改革最前列的行业之一,招标投标就是运用市场机制的典型范例。早在党的召开后的1980年,国务院就颁发了建国以来第一个关于招标投标的行政法规性文件,即《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为大力推行工程招标承包制、改变单纯用行政手段分配建没任务的老办法开了先河。2000年1月1日已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则为规范招标投标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
军队建筑市场向社会开放也是比较早的。1986年l1月,总后勤部印发了第一部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法规《军队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暂行规定》。1994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的23号通令”,制订了《军队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使军队的招标投标活动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对规范我们招标投标活动推进了一大步。
从市场经济理论上看,招标投标制最大程度地适应_『市场经济体制。招标投标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使施工任务的获得方式由上级分配转变为由施工队通过投标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这一改变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效利用:
一是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根据市场需求配置资源,作为建筑产品生产者的施工企业,其利益与建筑使用单位的选择是联系在一起的。建筑商生产什么产品要由市场需求来决定.而价格是影响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建筑商势必要认真研究价格因素所引起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并据此调整和确定生产经营决策。只有能够真正满足使用单位要求的建筑商才能得到使用单位的认可,也才能获得利润。根据需求安排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既可使用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又可使现有资源条件下的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
二是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施工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外在压力和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迫使企业必须优化组合生产要素,以有效利用各种生产资源,尽量以最大的利益,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节约。建筑业的成本是以定额来计算的,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就可能以低于定额的用工、用料完成一定的建筑产品,企业就可以从中获得利润。
三是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市场调节资源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内部条件,按照经济原则利用生产资源,不断改善生产手段和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建筑生产来看,只有通过注重科学,加强管理,改善生产手段,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获得利润,同时也为社会、用户提供高质量、经济适用的建筑产品。
实行招标投标制,更具有多方面的实现利益。首先,实行招标投标.有利于落后工程建设程序.有力促进工程建设前期工作,有效地防止“三边工程”的发生,充分保证工程开工后的顺利进行。其次,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加强工程造价管理,通过编审标底,把握工程造价管理的龙头,扭转造价管理的被动局面,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第三,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优胜劣汰,择优选定承包单位,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打下良好基础。第四,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从源头防范和治理建设领域腐败现象。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具有投资大、工期长的特点,加之建筑市场还不够规范,公开与竞争机制尚未健全,致使建筑领域成为违法违纪案件的高发区。只有实行招标投标制,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交易秩序,才能有效地防止幕后交易的种种腐败现象。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实行招标投标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对于发展建筑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军队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工作应重点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实践中,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做好招标投标管理工作呢?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筑市场的主体,最主要的就是招标单位一建设单位,投标单位一施工企业。没有合格的主体,市场机制就不能充分的发挥。目前,出现的工程事故、质量问题,大都与市场行为主体行为不规范有关。如綦江虹桥跨塌事件,就是建设单位将工程违法发包给不具备施工资质的企业承担所致。因此,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应当是招标投标管理中的首要问题。对于招标单位,主要是防止违规招标或假招标、肢解招标,对工期提出不合理要求等;对投标单位主要是防止不合格主体参加投标,如无资质、低资质,违法分包低于成本承包等问题。
二是对招标方式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建筑市场的客体一各类工程必须进入市场。只有所有客体全部进入市场,才能通过市场实现其有效的配置。主要是扩大公开招标面,普遍实行邀请招标方式,严格限制直接发包和议标方式。对特殊情况确需议标和不招标项目要严格审批。
三是强化工程主管部门对招标投标的宏观管理,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建筑市场。现代市场经济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不同,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辅以国家的宏观调控,以校正市场的缺陷和不足,实现宏观管理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工程主管部门及主管部门授权的招标投标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宏观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招标投标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出现为追求超额利润置工程质量于不顾的劣质工程,使用假冒伪劣产品、构件等等。
四是招标投标要体现“三公”,即公开、公平,公正。实现“三公”,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最佳状态。只有保持三公,市场竞争才能有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保持“三公”,要在培养市场、健全市场机制等方面的不断实践中,在法规规章上、操作方法上、政策引导上和招标方式等方面下大功夫,做好文章。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也欠健全,作为工程主管部门,立足“三公”、保持“三公”、实现“三公”显得尤其重要。,
三、对招标投标具体操作方式的思考
一是改革传统招标方式。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要求,应取消议标方式,扩大公开招标。考虑到军队工程建设军事时效性等特点和降低招标成本,应实行邀请招标即有限竞争方式进行招标投标,以最大限度地吸引潜在投标人参加投标,拓宽竞争范围,提高竞争水平。
二是改变标底的确定方式。从制度上防止标底泄密。主要方式是淡化标底;由原来招标办审定的单一标底改为复合标底,或者不设标底,直接由投标单位报价加权平均。这样可以减少工作量,适应军队工期要求特殊的特点,但要防止不平等问题。
三是改进评标委员会组成,建立专家评标制度。按照招标法统一要求,评标委员会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专家参与,可以设想分级建立评标专家库,供招标单位在组织评标委员会时随机抽取聘请。
四是改进评标定标方法,减少人为因素。从定性评标过渡到定量评标——百分制评标,使评标结果更具科学性、更有说服力。定标由原来的评标委员会推荐、招标单位定标,改为评标会议会定标。定标结果还要报上一级工程主管部门审批。避免出现违反招标投标规定的定标结果,影响招标投标的效果。
篇9
关键词: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随着环境问题不断的加剧,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1993年成立了环境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一系列的条例,制定了相应的环境标准。并且鼓励推行环境管理体系,促进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使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自从1997年我国开始实行管理体系认证制度以来,施工企业已经逐渐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但是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建设工程施工的中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噪声污染、粉尘污染等,这些环境污染不仅污染环境,还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可能对工程的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1施工现场环境存在的污染
1.1环境保护的内容
在工程建设中,会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以及建筑垃圾,这些都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破坏,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除此之外,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与工程本身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关系,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作为整个城市环保工作的一部分,对整个城市的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应当尽量满足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施工现场常见的环境保护内容主要有废水、废气、一些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的防治和控制。施工环境保护作为整个工程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招投标文件中应当进行明确的说明,并且还应当作为技术标中的一部分。中标之后,施工企业就应当履行标书中的相关的环境保护的内容,在施工现场做到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做到保护环境。
1.2环境保护较差的原因
(1)建筑施工噪声和扬尘污染问题突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使用大型的施工机械,但是施工机械的使用会带来严重的噪声污染和粉尘污染。施工单位为了保证工期,很多都在夜间进行施工,对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虽然噪声的标准值符合要求,但是仍然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达标仍扰民”的情况经常出现。施工现场的场地并没有利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覆盖,并没有对场地内部的道路进行硬化等。运输建筑垃圾或者土方的时候并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止扬尘的措施,比如门口设置洗车槽,对土方进行覆盖等等,这些扬尘污染对周围的居民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光污染控制不力。施工现场在施工时存在夜间施工,夜间施工会使用一定的光源,这些光源对于居民的正常休息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相关的施工企业已进行了遮挡,当时效果并不明显。(3)水及污水漫流现象严重。施工现场有很多的临时供水管道,临时供水管道的泄露,不仅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影响周围的环境。现场拌制的混凝土,施工中的泥浆,地下水等等都会导致水污染。由于施工方法的改善和新型建材的使用,基本上解决了施工现场中产生的废弃污染,施工现场中并不会对材料进行热熔,产生废弃,一定程度上对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施工现场又很多的施工机械,施工机械以及车辆的运输和使用,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尾气,导致施工现场的环境被破坏。
2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的建议
为了保证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能够落实到位,能决策阶段到实施阶段处于受控状态,建设单位应当明确施工现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将保护环境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建设单位的管理范围,并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在施工准备阶段,建设单位应当设置相应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负责,将环境保护的职责落实到人,同时监理单位应当将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工程监理的工作范围内。工程开工建设后,应当设置专门的人对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降低由于工程建设带来的不必要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为了保证建设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能够落实到位,可以将环境保护作为颁发施工许可的重要内容,要求建设单位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并且缴纳履约保证金。工程建设完成后,对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质量进行检测,合格的予以返还保证金。如果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不能够满足要求,那么可以扣取保证金。
3建设单位在施工中的环境保护目标
3.1通过承包合同约束承包商保护环境
在施工承包合同签订的过程中需要将环境保护的内容添加到合同中,增加相应的环境保护的条款,并且设置相应的奖惩机制,或者将环境保护的质量与费用支付挂钩。建设单位按照相关地方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将相应的环境保护的内容纳入施工合同,用来对承包商的环境保护起监督作用,帮助施工企业做好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对承包商的环境保护管理起到约束作用,实现环境保护的管理目标。同时建设单位应当对施工单位履行合同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承包商按照合同中的条款进行施工,使承包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将保护环境纳入工程施工的过程中。
3.2工程施工中加强现场监督
建设单位的环境监督人员应当按照相应的规范和法律的要求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和管理,必要时可以采取巡视、旁站等方式,对施工单位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进行评估和审查,发现不符合规定或者不符合法规的内容及时责令施工单位进行改正,保证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满足要求。
3.3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工作制度
环境监督人员将检查记录和检查结果进行书面的记录,并且将记录定时向企业的领导进行汇报,说明施工现场当前的环境保护状况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要求承包商每月向其递交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材料,及时对这些材料和记录进行审查,发现环境保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方案和处理结果。使得企业领导能够全面的掌握环境保护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保护违约事件和为工程价款的支付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姚立娟.高职院校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夏雪.中小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篇10
内容摘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基于“利己人性”的“自利经济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基于“利己利他双重人性”的“道德经济人”。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对于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济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构建 范式
每一种经济理论都有它的假设前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是“经济人”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特殊形态,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而且是生长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自身的假设前提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范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的内涵及特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的内涵
从主体性角度,利益分为利己和利他。给主体自身带来某种需要的满足即是利己;给他人(包括集体、社会、自然、人类)带来某种需要的满足即是利他。因此,从利益角度人性可分为利己人性和利他人性。利己性是人们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一种行为动机和本能,它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群体发展的前提之一。利他性是人们为他人和人类群体谋取利益的一种行为动机和本能,它是人类整体得以共同进步的另一个前提。利己人性与利他人性作为同一个行为主体的两个人性侧面,相辅相成,共处同一个行为主体之中。也就是说,人具有利己利他双重人性。
人虽然具有利己和利他两方面人性,但利己性和利他性在现实中的行为表现随着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正如一些学者研究后所说:“至于社会上利己和利他哪种行为特征突出或占主导地位,那就取决于社会制度和各种环境。因为人的利己与利他是一种社会网络中的互动行为,具有交互性的内在机理,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整体大环境和群体小环境相关联”(程恩富,200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利己利他两方面人性在现实中的行为表现及其相互关系如何,这里借鉴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现实作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周诚,2008),详见表1。
首先,“利己人性”的行为表现有三种类型:一是“利人利己”型行为―通过利人的方式而达到利己的目的,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类型;但它本身是中性的―既谈不上“善”也谈不上“恶”。二是“损人利己”型行为―通过损害他人利益而利己,即“恶”性利己。三是“封闭利己”型行为―与他人无关之利己行为,属于与社会不发生关联的私生活。
其次,“利他人性”的行为表现也有三种类型:其一是“利己利他”型行为―即以利己为出发点而进行的利他行为,或者称为“互惠利他”型行为、“表面利他”型行为。此种行为的客观效果是利他,对他人有利,对于整个社会也有利。它与上面所说的“利人利己”型行为,其实是同一类型,只不过是考察的角度不同而已。其二是“舍己利他”型行为―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型行为或称“纯粹利他”型行为。其具体表现是,其利人的行为,会在不同程度上牺牲自己的财力、精力甚至健康、生命,而不图任何回报或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回报(如匿名慈善捐款,舍己救人而不事张扬,为正义事业而奉献财力、精力乃至生命等等)。其三是“亲缘利他”型行为,即在家庭成员及亲属之间发生的利他行为。
由上分析可知,“利己人性”的行为表现与“利他人性”的行为表现具有相通性和共同点,即无论是主观利他还是客观利他,都具有“利己利他(人)”(或称“互利互惠”)的行为倾向,说明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是能够并存能够同时兼顾的。
基于利己人性的人性假设就是“经济人”;基于利他人性的人性假设就是“道德人”;兼具“利己人性”和“利他人性”,“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和融合就是“道德经济人”。准确地说,“道德经济人”就是基于利己利他本性,奉行互利主义行为准则,在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的支配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人。
“道德经济人”兼顾利己和利他来实现自身目的,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表现最为普遍的经济行为人。根据经济学“实然”的人性假设,“道德经济人”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人性假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经济人” 是指经济领域的个人、企业等经济主体。首先,在经济领域中,“道德经济人”的逐利性是激励经济主体的原动力。其次,“道德经济人”是个人、企业等经济主体。“道德经济人”不仅包括有逐利行为的个人,还包括企业等经济单位,由于它们同样具备“道德经济人”逐利这一基本特征,所以也被概括进“道德经济人”范畴当中。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最终目的是利己,但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利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道德经济人”(包括经济领域的个人、企业等经济主体)具有一般市场经济中 “经济人”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自利,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注重实现自利的途径即利他来达到目的。首先,“以利己为目的”是人性化的表现,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同时,又尊重了整个经济发展规律,即通过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在经济活动中追求自利的行为,来实现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经济目标。其次,“通过利他途径实现经济目的”,即个体为他人和整体的公利做出了贡献,创造了价值,实现了这种意义上的“利他”,同时他人和整体又会给他以回报,实现了个体利己的目的,并且整体再把公利通过国家职能造福所有人,实现所有人的利益,如此循环,推动社会进步。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经济人”具有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两种行为选择状态,即双重理性。出自于人的利己行为动机,在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两种行为选择状态下,“道德经济人”的行为过程始终是利己和利他的统一。
经济学中的理性主要是指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充分地精明地进行成本-收益的分析和计算。社会中的经济行为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源自于人的利己本性,从利己动机出发,根据成本―收益分析,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理性被称为经济理性(利己理性)。同时,作为社会中的行为人还要从社会性利他动机出发,对自己经济行为的正当性进行理性判断和评价,不能损害他人利益。这里的他人利益泛指除自己利益以外的个别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人类利益等。这里的理性是指道德理性,也就是基于利他性道德的理性。这里的正当性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合法,亦即经济行为合乎现实的法律法规要求,不能违法。另一个是合德,亦即经济行为合乎现代文明的公共道德规则(这里的道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阶级道德,而是人类遵守的公共准则,是指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不能违背它。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经济人”行为的互利主义结果:即经济主体行为结果的利己性和利他性。经济主体的行为活动在他律和自律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实现行为结果的互利性。首先,他律指“看不见的手”(市场竞争机制)和“看得见的手”(政府的干预和调节)的共同作用。一方面,行为人的市场经济活动服从于“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是牟利动机实现的最终手段,竞争则是市场经济实现的主要途径。竞争需要各种游戏规则,这些规则体现并维持有序竞争的公正、道德和伦理,体现道义、信念和牟利动机的并存。另一方面,“看得见的手”(政府)也对行为人的市场经济活动起到约束作用。政府的手段一般分为两种,或是命令式的,或是非命令式的。前者通过法规、政策等手段去规定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形式,这带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后者是政府通过传播信息或运用它掌握的经济资源及手段来创造一种经济环境,对经济行为人的活动给予劝告、推动。其次,自律指经济行为人的利他性道德自律,源自于人的道德理性和道德人格。
在他律和自律的共同作用下,经济主体的求利行为就能够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既利己又利他。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主体的行为只具有正外部性的效果,能够避免负外部性。这样,个体的正外部性经济行为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增加,必然会引起作为个体利益之和的社会利益的相应增加。也就是说,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其行为结果具有互利性。这也是“道德经济人”假设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核心命题,也可称为“道德经济人”的灵魂。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的可行性
我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特殊形式,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具有“经济人”特性。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经济人”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手段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人”行为的逐利性提供了激励市场经济主体的动力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种动力机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普遍性,能够合理地配置并能够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趋向合理,从而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经济人”思想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相适应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和分配形式实现了多元化,人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性;人们不仅重视精神需求的满足, 更重视物质利益需求的满足;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和趋利行为,与个人对物质利益的需求具有一致性,是合理合法的,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而且还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第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三个特殊性,我们可以分析出在完善的、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所具备的主要特征(张伟超、廖鸣,2007)。
(一)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的利已行为不会排斥利他行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的利己行为不会排斥利他行为。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互惠互利等价值规律决定了经济主体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 必须尊重和满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隐含了利己与利他的双重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是自利与利他的结合体。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与私有经济不同,它更多地强调为集体或社会谋利益,强调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不损害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二)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对经济理性的重视不会排斥道德理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对经济理性的重视不会排斥道德理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既存在经济理性,也存在道德理性,在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冲突时强调道德理性。公有经济的基点是寻求集体利益最大化或社会利益最大化,在良好的制度下,已经取得相对最大化的集体利益或社会利益,同时要公平地分配到每个人(按劳分配),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身上体现了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一致性。
(三)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展开经济行为,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设计,能够引导经济主体更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鼓励经济主体有意识地、主动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防范经济主体的自利心膨胀,出现单纯追求私利的伦理危机,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据1996年及相关年份的《世界发展报告》显示:新加坡实现了连续33年的经济增长(1961-1994年),年均增长率为8.3%;中国香港地区实现了连续33年的经济增长(1961-1994年),年均增长率为8.1%;日本实现了连续12年的经济增长(1961-1973年),年均增长率为9.8%;韩国实现了连续11年的经济增长(1983-1994年),年均增长率为8.8%。一些学者研究了如此骄人的经济增长背后的深层文化背景原因,结论是,西方理性精神与东方传统文化的结合奠定了东亚社会现代市场经济的人文基础,而且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潮流。显然,经过市场经济洗礼的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从整体上说,已经是东西文化的结合体了,经过改造和创新后的儒家伦理文化,不仅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而且还能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获得新生(郑爱文、李敏,2006)。“道德经济人”就是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体。儒家文化信奉“道德人”的价值理念,市场经济一般强调“经济人”特性,二者的有效融合就是“道德经济人”。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影响,每一个生长在中国环境下的经济主体都有意或无意地深受这种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完善的、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主体也是“经济人”,但绝不是“自利经济人”,而是“道德经济人”。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的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并存,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西方经济学无法解释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现象、问题。因此,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本性的认识 ,总结出符合这种人性的人性假设范式―“道德经济人”,对于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经济人”范式,有助于解决经济活动的动力问题。“道德经济人”范式承认经济活动的主体(包括个人和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追逐经济利益的利己行为的现实必要性和合伦理性,承认了经济利益原则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出发点,能有效调动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次,“道德经济人”范式可以使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社会整体利益共同增长,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强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道德经济人”范式不仅承认利益主体利己行为的合理性,而且坚决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只顾自己甚至损人利己的行径,强调在主观目的上,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要考虑与自己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其他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在行为上,不能依靠损人而利己,要做到互利互惠,共谋发展,通过利他而利己;在客观效果上,要做到“双赢”、“各有所获”,使自我利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都得到保护和发展;在实现方式上,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和结合,不仅要通过“看得见的手” 的国家宏观调控来实现,而且还要通过“看不见的手”的市场调节来实现,使公有制得以巩固(马姗伊、王辉,2006)。
再次,“道德经济人”范式为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提供了统一的理论依据,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有利于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的缓和,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经济主体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作贡献,实施利他行为,社会则依据劳动贡献向经济主体分配消费品,实现着对等的双边互利关系。同样,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中,其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或占有者,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生产要素,为社会生产提供物质技术条件并承担风险,同时他有权按提供生产要素所作的贡献参与分配,并获得风险收入,也实现着这种对等的利己利他双边关系。
最后,“道德经济人”范式反对两极分化,有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道德经济人”范式反对损人而利己,就是要反对剥削,反对两极分化。“道德经济人”范式坚持既利己又利他,让各方面都获得利益,获得发展,其本意即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上,一方面是根据互利主义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从而承认和鼓励能更多更好地利他的人先富起来。另一方面,也强调人们不能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得坑蒙拐骗,必须依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依靠更多更好的利他而致富。在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上,“道德经济人”范式主张通过榜样示范、资金技术扶持、资源共同开发利用等利他或互利方式实现共同富裕(欧阳超,2003)。
参考文献:
1.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J].教学与研究,2003(11)
2.周诚.“双重经济秉性人”论[J].研究,2008(8)
3.张伟超,廖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新探[J].经济师,2007(4)
4.郑爱文,李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之我见[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3)
5.马姗伊,王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范式[J].当代经济研究,2006(9)
6.欧阳超.试论互利主义[J].天府新论,2003(6)
作者简介:
- 上一篇: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下一篇:配音的技巧和发声方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