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听障儿童康复;家长;作用

在听障儿童康复教学中,需要听力师、言语矫治师、康复教师、家长等人员合作完成。而家长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孩子在学习语言时,他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孩子每天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孩子首先是和家长进行沟通,父母能在日常生活情景中为孩子创造倾听和语言输入的机会,因此,在目前的听障儿童康复教育过程中,非常强调家长的积极参与。

一、家长的积极参与可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受损,家庭溺爱,交往面窄,容易出现任性、依赖、自卑、内向等性格特征。在康复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家长能以积极的心态帮助孩子克服行为、身心方面的障碍,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将会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康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与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向互动,以促进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也促使父母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家长配合老师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给孩子示范如何听声音、示范发音方法、共同玩有趣的玩具,使听障儿童在感受到父母浓浓爱意的同时学会听和说。

二、家长可以帮助听障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

听障儿童家长和老师相比起来,他们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更长,生活范围更广。作为听障儿童家长,应调动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把语言训练与生活中的游戏结合起来,在游戏中学习语言,利用他学会的语言开展各种游戏。一般说来,游戏能够使听障儿童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情绪,为家长进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听障儿童家长还应将语言学习生活化,将孩子带在身边,一起走进超市、公园、邮局、饭店、郊外、运动场等地方,让孩子感受真实的情景,学会正确用语言表达。

三、家长配合老师一起训练听障儿童,有助于提高听障儿童康复效果

作为听障儿童家长,大多数人由于孩子听力损失存在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同时,在如何对孩子进行康复教学与训练中存在误区。家长只有懂得必要的听觉语言康复知识,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家长和教师达成一致的康复教育目标,为孩子的康复教育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听障儿童较快地提高康复效果[1]。

家长可以通过参加康复机构举办的听障儿童家长培训班,接受康复教师和听力师的正规培训,或购买有关的听障儿童康复培训与辅导资料,获得听障儿童听觉语言康复训练的科学知识。在康复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及时咨询听力师、语言训练教师以获得帮助。听障儿童家长还应和专业康复人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帮助、支持和理解。

家长应利用掌握的康复知识和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康复技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有利时机,有意识地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语言训练,让其多听、多看、多说,听障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康复教育、掌握和运用语言。

四、 听障儿童家长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听障儿童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与家庭教育极大。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良好品德,就不能给子女正确的思想教育,也不会有良好的威信。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健康、艺术、社会等领域的均衡发展,使得孩子没有得到全面康复,在进入普通学校以后适应慢。因此,家长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应了解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听力学知识。家长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注重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2]要懂得幼儿身心全面均衡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以正确、积极的康复态度来参与孩子的康复教学。

听障儿童家长首先要克服自卑心理,勇敢地将孩子介绍给社会,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孩子与外界交流。要多鼓励听障儿童说话。要确立听障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感到他是能够把话说好的。同时要给他提供表现自己说话能力的机会。对听障儿童说的不准或不对的地方,哪怕他说错了,家长和家庭成员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要嘲笑,只要听障儿童是积极参与语言交流并开口说话的,就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便使听障儿童能够时常获得成功的快乐与喜悦,从而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

家长应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坚持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多为听障儿童创造运用语言的条件,增加听障儿童学习语言和用语言与别人沟通的机会。鼓励听障儿童和正常儿童结成伙伴,一起游戏。在共同玩耍中促进听障儿童自然学会用语言,提高听障儿童的沟通能力,发展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听障儿童家长还要加强和其他家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分享相互的康复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科学、有效、实用的康复方法。 同时,家长要了解听障儿童的个别化差异和特点,在相互交流中不攀比,不和其他孩子横向比较,既不急于求成,也不丧失信心。

家长在孩子康复的过程中,要有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思想准备,坚定信心。此外,家长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听障儿童康复的新理论、新方法,以使孩子始终接受科学的训练。听障儿童的听觉语言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即使在听障儿童获得康复进入普通小学或幼儿园就读后,家长仍需要坚持经常地给孩子进行语训,以保证孩子的语言交往能力得到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薇.王段霞.听障儿童康复教师与家长沟通中的共情: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1,6:39.

篇2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的研究在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方面,一是强调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赵忠心教授在《家庭教育学》中指出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家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指出当代家长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竞争的意识、适应社会和竞争的能力。[9]二是家庭教育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指出,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奠基作用,他还提出了101条家庭教育原则,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是培养训练儿童良好的习惯。第三,家庭教育要注重青少年“品德”发展。古人伏、高峰、张良才和其他多位学者也都着重强调了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教养方式的研究国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体现了“单纯类型论”的特点。如杨丽珠等也选取了母亲教养方式的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等多个侧面,全面探究其与儿童气质的关系。[10]林磊通过对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的研究,归纳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五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式。[11]关颖将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12]刘金花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陶沙等又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等。[13]对家庭教养方式作类型划分,对各地区、各层次的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值得许多家长借鉴和参考。同时,我国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性别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关于青少年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研究学校与家庭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昔日的分离状态到今日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大量的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分离,更多的需要两者的协同共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支持学校教育。尹雯副教授在问卷中问到“您会拜访孩子的老师吗?”这一问题时,仅有7.9%的家长选择“经常”,52.2%选择“有时”,27.2%选择“很少”,还有9.1%选择“从不”,可见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不够,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分离状态。[14]如果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一无所知,家庭教育就无法配合学校教育,就可能无的放矢。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迫切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领域中来。刘东菊研究员认为:随着家长教育子女的主动性增强、能力也越来越高,长期以来被动接受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的局面已不再为家长接受,家长不满意学校,想参与学校管理,希望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培养和教育子女的心情越来越迫切。[15]在家校合作的方式方面,主要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家庭访问、书面指导、实行开放日来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家庭、学校的协同共育。[16]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1)青少年父母的问题导致家庭教育的失当。石军在《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和教育转化对策》[17]一文中指出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方式,如棍棒教育,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或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与过分溺爱,对孩子的绝对化要求,对孩子教育的完美主义倾向等都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失当。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问题父母”。[18]丁瑜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若干矛盾探析》一文中指出当前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在其家庭教育的期望水准、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价值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态度方法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相违背的新的倾向。这些倾向和问题直接与青少年的现实面貌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需求构成不同程度的矛盾。[19]王军荣讲师认为家长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对其子女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在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影响最为直接。[20](2)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当。王军荣讲师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尽合理。普遍偏重孩子的物质营养,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教育,普遍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21](3)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青少年“家缺失”和“爱缺失”。石军认为“家缺失”即由于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得孩子缺少在一个完整健全的家庭环境长大的氛围。“爱缺失”即对父爱、母爱或者父母之爱的缺失。“家缺失”和“爱缺失”是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22]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认为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是造成“问题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23]王秋英在《当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的研究表明:单亲教育问题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很多隐患。[24](4)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如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家庭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即溺爱放纵是当前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元凶;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放任自流。[25]上述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缺乏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失当的情况下造成的。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立法的研究关于家庭教育立法这一带有前瞻性的研究命题,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不多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制定家庭教育法律的要求,为中国大陆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姚建龙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和上海市妇联、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探索》等文对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进行了论证,并指出家庭教育与国家教育(公办教育)、社会教育(民办教育)一样,同是教育体制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家庭教育进行立法也是合理的、有根据的。最近台湾地区通过的《家庭教育法》所指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家庭世代伦理教育;夫妻婚姻关系教育;父母的亲职教育;现代化家庭生活教育;家庭和社区关系教育。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性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研究。近年来,特别是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日益突出。如青少年家庭教育中道德问题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自尊的相关研究、青少年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等。对青少年家庭教育国内外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多,如刘金花的《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张文新的《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边馥琴等的《中美家庭代际关系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从单一化向多维度转变,它与诸如学校德育、儿童身心发展等关系日益密切,对这些关系进行探讨,可以增强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法的时效性,提高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二是家庭教育研究目前还处于零散的相关问题的探索中,这些理论研究的探索,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文献研究综述的启发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要更关注“儿童”本身

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文献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过度关注了父母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单向化”的教育方式,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场上去思考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态度等对孩子的教育影响,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目的更多的是父母如何教育子女,为教育子女着想,旨在教给父母如何来实现完善的家庭教育,而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儿童,则关注过少。不是教育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儿童”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只有真正关注“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二)青少年家庭教育要更加关注儿童的“品德教育”

“德是为人之本”,“品德教育”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要万事“德”为先。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闲散未成年犯罪调查,通过对2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与比较认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代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26]现代教育研究也表明,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都是婴幼儿时期起步的,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从幼儿开始。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生活化过程,涉及到孩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情感性格等方面,这些方面同时都印上父母的烙印。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担负着“育人”的角色,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父母必须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过程中关注、渗透儿童的“品德教育”

(三)青少年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协同教育”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三大主要场所和因素,这也决定了在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时不能忽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的内在联系。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他说:“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孩子需要懂得科学,需要研究方法,这就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加深,学校尤其是社会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青少年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青少年家庭教育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学校也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联系与配合,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真正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园 对策

伴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过早的送入幼儿园,将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在幼儿园的教育上,进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实际上就是学前儿童所能够接受的初始性教育工作,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促使儿童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奠定性的作用,儿童在出生之后,所面对的第一个世界就是家庭,也是家庭为儿童这张白纸添上了第一道色彩,这其中的家庭教育带来的基础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及重要性

幼儿的家庭教育发生于家庭之中,与幼儿园的教育相比较,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特点,家庭教育的这些特点,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起点,对于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早期性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成为儿童生命的摇篮。在家长的指引下孩子在第一声啼哭后,由父母引导着进行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了人生的教育,所以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教育具有早起性的特点。

2.广泛性

幼儿园时期的家庭教育,其本质上来说是帮助孩子完全融入到整个家庭生活当中。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当中呈现出来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其不仅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知识,还包括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的文明习惯、伦理规范、生产技能、自然知识、社会知识。除此之外,家庭教育工作存在于每一个普通的家庭当中,社会全员都能够参与到家庭教育之中,对于当前人类社会来说,一个孩子出现在一个家庭中,那么家庭教育也就涌现出来,这使得家庭教育越来越广泛。

3.权威性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家长对于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为了使得孩子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作为家长倾注了无数的心血,正是这种亲情,使得孩子对于父母,家庭产生了依赖之情,进而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权威的体系。在年幼的儿童严重,父母是权威的化身,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行和教育是有着一定的权力和威力的。子女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父母,而且父母也是孩子们在早起摹仿的榜样,所以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其本身愿意得到家长的表扬和管教,这直接促使家长本身的教育工作更好的号召力及感染力。

4.差异性

由于每一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及所处的背景不同,不同的家庭都有着自己不用的教育模式及方法,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孩子身上出现的性格上的巨大差异。由于家庭的成员构成不同,所带来的家庭传统、家风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

5.感染性

由于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着亲缘及血缘关系,使得孩子对于父母的“喜”“怒”“哀“乐”都能够心领神会。在处理一些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进行学习和模仿,逐渐成其以后处理问题的方式。

二、完善幼儿园家庭教育的相关对策

1.父母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存在早起性及连续性,孩子在家庭中度过其生命中模仿欲最强的两个时期,而这个两个时期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生活在乐观、向上并有着良好的兴趣习惯的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在其个性心理的建立形成中就会倾向于乐观向上;如果是父母每日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大肆吵闹,耽于大牌娱乐,则会对孩子兴趣与人格的形成有消极的影响。由此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幼儿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2.提升家长自身素质

父母的品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及权威性使得孩子将父母作为其摹仿的对象,父母的言行及道德水准,孩子都会加以摹仿,由于幼儿园中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关于价值标准以及道德标准还尚未成型,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孩子没有足够的判断力来决定什么应该摹仿,什么应该摒弃 孩子无知的在学样,父母作为孩子学习的一面镜子,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宽阔的胸怀,正直的品格,成为子女道德行为和思想上的模范。

3.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目前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孩子的缺点及特长,没有根据自身孩子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合理的培养目标,盲目的追随自己的意愿,最终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应该建立一个对孩子的合理期望,进而制定出合理的、适宜自己孩子特点、、兴趣需求、发展水平的培养目标,促进孩子进一步发展。此外,最为家长应该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父母对于子女应该采取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教育方法。充分理解子女的兴趣和要求,经常向子女提供足够而有效地信息,并且言传身教,引导子女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尊重自己孩子的想法,使得孩子有勇气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愿望及想法。

综上所述,幼儿园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及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于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成为传统教育体系下所无法替代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家长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与担子,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积极配合幼儿园之间的教育工作,完善幼儿园的教育体系,使得儿童能够在更好的家庭环境之下保持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原理(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0.

[2]杜威.承绪泽.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商务印15出版.2010.

篇4

关键词 农村 小学生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90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Lili, ZHANG Yu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three education, together with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have characteristics alone but also links closel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ortanc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atus quo, family education, rural pupils found many problem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responses to the major issu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ural pupils' family education, and promot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rural pupils.

Key words rural; pupils; family education

1 概述

1.1 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一个家庭的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期待、父母的教育方式、价值观念、教育内容等等这些因素成就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最适合孩子,从古代先贤到现代的学者众说纷纭。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学科被学者们进行系统的研究。一个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接受各方面的教育,归纳起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者密不可分,可以说缺少了哪一项都不是完整的教育,都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其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家庭在儿童的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2 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的先导性、感染性、针对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弥补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的一些特点:一是先导性。家庭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师,家庭是孩子成功的起点和基地,家长是儿女以后人生的导师和助手,教育孩子生活的常识、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二是感染性。一个人的情感,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体验。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天然感情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情感的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针对性。针对性指的是根据不同的人和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针对性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而父母由于血缘关系和长期的共同生活,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四是连续性。有人计算过,一个人从嗷嗷待哺的婴儿长大成人,几乎有一大半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之中,接受着父母的教导,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时不刻不在彰显着父母给予其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着人的一生。五是权威性。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体现在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物质生活和伦理道德的需求,以及对于父母的依赖性上。孩子很容易就服从于父母的教导,父母若能有效地掌握这一特点,合理使用父母的权威性,对于促进子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得益良多的。

1.3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已得到很大的改善,农村教育也有了相当的规模。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出农村,眼界的开阔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知识是改变孩子命运的一条出路。但是,普遍的农村家长由于受地域、文化程度、传统观念的限制,致使其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尤其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这些限制的负面影响就更加凸显。①广大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的科学性认识不全面,他们认为教育在于学校、在于老师并把教育的责任全部委派给老师,而他们只要保证孩子的经济条件即可,不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有的甚至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望子成龙成风心理过甚,以至于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种种缺陷,采取措施,协调好社会各方的教育力量,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2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儿童才能健康成长,只有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相互渗透、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对孩子实施全方位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成人成才,拥有一个灿烂的未来。不过当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家长教育观念认知的缺乏、家长的教育能力较低、家长的方式不当,以及亲情的缺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等等。

2.1 对家庭教育认知的缺乏

当前我国农村家庭的父母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认知方面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视,未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农民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许多家长认为它们只要保证孩子经济条件让孩子饿不着冻不着就行了,他们只负责挣钱,而教育的责任则全推给了学校的老师,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忙于生计,无法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但深层次原因还是由于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不足、不深,甚至忽视家庭教育,缺乏主动性。②还有一些父母一切向钱看,认为学习无用,对孩子上学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不合理的观念势必会给子女的学业带来不好的影响。另外隔代教育的现象在当今的我国也是比比皆是,这对子女的健康成长也有着许多负面的影响。

2.2 农村家庭教育能力较低

农村家庭教育能力较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中家长自身家庭教育能力不足。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制约着家庭教育所能达到的效果。农村家庭在当前是一个弱势文化群体,他们由于代代生活在比较闭塞的农村,弱势文化也传给了子孙后辈,使得相当部分的农民的综合素质没有与现念的家庭教育接轨。③二是农村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不够。虽然先当今我国农村的经济得到发展,但在教育上的投资还是不够的。由于资金的匮乏,农村家庭教育培训的专项经费不足,使当前我们现有的各种家教组织有名无实,而且教育的网络平台也没有真正的为农村的学生所利用。而且广大农村也较为缺乏一定规模的、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等,许多农村小学生业余时间没有充分有效的利用起来,这无疑为孩子向社会其他渠道寻求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留下很大的无法控制的时间和空间。

2.3 农村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农村家庭的家长所受的教育普遍较少、文化底蕴差,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指导,农村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缺乏文化教育氛围。现在很多农村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有些家长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管得过多,时时事事都管,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给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也使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人格、自尊心和上进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一些家长金钱观念至上,一味的忙于挣钱,不懂得知识改变命运,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缺乏对孩子相关方面的教育,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关心孩子的学业情况、心理健康状况;还有一些在家庭中非打即骂,致使家庭温馨局面荡然无存,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2.4 农村家庭教育亲情缺失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来自于父母的给予有利于个体早期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而这些又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健全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有学者认为,无论何种亲情都无法替代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没有父母的爱的是教育一种不完整的教育。然而近年来,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改变家庭的经济条件,许多农村家长纷纷外出务工,留孩子在家接受学校教育,这一现象给这些留守儿童带来的是家庭教育的空白或残缺。通过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小学生其父母在外打工,他们或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或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由他人代为照管。④儿童是最具有可塑性的,在这一时期,孩子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人生目标、学习态度等等都需要父母给予正确的指导,残缺的家庭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3 解决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阐述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不单单是个别家庭的问题,它是整个社会都需要去深思的问题,它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的系统工程,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力量的协调与合作的。针对我国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3.1 提高农村家庭关于家庭教育的认知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通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生活的技巧,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农村家庭里的父母应该与时俱进,放远目光,通过书籍各种媒体等改变固有的落后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大方向,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家庭氛围,让孩子在一个温馨的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光辉的形象,让孩子以父母为傲。不要溺爱孩子让孩子成为温室的花朵,家长要培养孩子自主自立、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同时学校也应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开设家长大会,向广大农村家长普及教育知识,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方式来向家长们传达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其的思想觉悟,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子女人生道路的重要性。

3.2 提高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能力

提高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能力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农村小学生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父母的文化素质是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适时举办家长培训班。政府相关部门要将提高农村家庭家长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积极走访乡村、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家长的时间情况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制定出一整套系统的培训计划。切忌使其流于形式,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村支书在村里邻间的影响力,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培训,开拓其眼界,提高其教育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提供人力物力帮助,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划出对农村教育培训的专项经费,使网络各种教育媒体等在农村家庭中的教育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另外,政府应深入农村因地制宜地去挖掘农村的教育资源,利用其乡村特色为孩子创设富有教育性意义的各种娱乐和学习场所,为农村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3.3 改善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

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信任是与生俱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落在孩子的眼里,都会给孩子带来潜在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家庭中要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教育也要讲究方法,不要辜负孩子的信任。在教育技巧上父母应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⑤模仿是孩子最初的学习动力,而其父母又是其身边最近的人,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通过榜样的示范能力去教育孩子,潜在的去影响孩子。另外家长应学会与孩子沟通,要尊重理解子女,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尊重孩子选择,帮助其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坚决摒弃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与孩子民主和谐相处。家长一定不要一味的溺爱孩子,否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性格,这对孩子将来步入社会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因此,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做错事的时候,要启发诱导他懂得什么是对,什么不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道理。

3.4 强化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亲情观念

就国家和政府而言,一方面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和引导,优先发展县级城市的第三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大军,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让多数农民可以在当地就能找到工作不用和孩子分隔两地。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要优化周边环境,充分认识到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对农村小学生的成长危害,政府、媒体和社会公益组织可以综合发力,在加大报道、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同时,免费开设一些家长教育培训班,既扩大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提高农村小学生父母教育子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⑥就农村小学生的父母而言,要更加注重在精神层面的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无论贫穷或富有,都以一颗平等的心来对待孩子,无论是忙绿还是闲暇,多注重跟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急孩子之所急,想孩子之所想,在思想上为孩子答疑解惑,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形成一种既是长辈又是朋友的亲子关系。在外务工的父母,每个星期都与子女联系,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在交流方式上要多样化,可以与孩子面对面的谈孩子的学习情况、交友情况,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总之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疼爱。

注释

①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24-30.

② 李伯玲.新农村建设中的家庭教育问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51-52.

③ 李连英.农村家庭教育中家长素质的研究[J].成人教育,2008(5):71-72.

④ 梅明玉,梅子行.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隐患[J].基础教育研究,2003(12):16-17.

⑤ 余建林.关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南平师专学报,1999(1):78-81.

⑥ 孟育群,李强.建设少年儿童良好亲子关系的要素[J].教育科学,2001(3):59-61.

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选择了外出打工经商,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这就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便留在了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且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家庭模式的改变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诸多严重问题。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探索适应农村留守子女现状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调查,现有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托管的方式,这种监护方式占多数;第二种是单亲监护,这种监护的压力是很大的,既要承担挣钱养家的压力又要承担照顾孩子的压力;第三种是亲朋监护,即由亲戚朋友托管的方式。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剖析

1.缺少亲情关怀,教育弱化。一般农民工进城务工大都是年初时出发,年末时回家,一年返家探亲一次,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许多的烦恼及问题也就没有了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这不仅影响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另外,情感的缺乏也会引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内向、自卑,不善与人交往等。

2.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偏低。这种现象农村尤为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老人,要么年老体弱,要么文化水平偏低,甚至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根本就无法负担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加之要承担农活,没有能力和精力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和心理上的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成绩提不起来,也极易出现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

3.重成绩,轻教育。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有很多家长都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认为成绩好就是有出息的孩子,成绩不好就是“不听话”的孩子,这一现象农村尤为严重。而孩子的习惯、个性、情感、价值观等人格和心理健康方面,他们概不关心,不知道这些对孩子“成才”的重要性,更不知道如何进行培养。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一些家长认为学校是教育的专业机构,有能力、有责任教育好自己孩子;还有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培养孩子是属于学校应尽的责任,能否成才就全靠学校和孩子自己了。另外,有的家长从不主动与学校沟通,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也很少,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配合与协调。

5.溺爱的教育。由于祖孙辈的血缘关系,祖辈非常爱自己的孙子女。祖辈溺爱孙辈普遍存在于城市和农村,而在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爱,所以祖辈就更易对他们产生怜爱之想法,往往无原则满足孩子一切物质上的要求,从而忽略或较少在精神生活方面关心他们。重养、轻教育的现象较为严重。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途径

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着国家的教育和关怀,面对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1.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要想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关键还在于父母。其父母应从思想上树立高度的家庭教育意识,切实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外出打工时要慎重选择,考虑孩子,有条件的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照顾,让孩子感受家的温馨和父母的爱。即使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也要定期与他们进行交流,并常回家看孩子,及时了解他们的近况,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亲情归属和父母的关爱”。

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还应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上讲究策略,改变以往出于“愧疚”心理而实施的“物质补偿”的做法,给予孩子更多关爱与抚慰,多给孩子心灵上的抚慰和思想上的引导。

2.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思想与教育观念,多学一些对孩子有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策略,改进自己陈旧的教育方式。同时,要多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使孩子随时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与幸福,为他们创造快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情绪。另外,也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让他们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

篇6

此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公众普遍对家庭教育立法认同度较高。74.3%的人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家庭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其中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家庭教育立法的认同度更高。

随着《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继出台,各地开始推进家庭教育建设。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仍然存在三大缺陷。

一是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教育立法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分别有69%的受访人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相关知识”、67%的受访人认为“缺少经验借鉴”、42.8%的受访人认为“缺少获得帮助的机构”。二是家长自身的素质与教育能力参差不齐。三是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深圳市宝安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副主任张琼说,家庭教育市场缺乏准入机制而鱼龙混杂。因为政府的专业机构人员的指导难以满足广大群众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很多民间机构和组织纷纷抢占家庭教育市场,导致“科学不足,市场有余”,一味迎合家长而不是科学的指导,后果严重。

由此,专家呼吁,家庭教育既需家庭投入,也需要国家的支持和保障。应当有一部专门性法律,对家庭教育的诸多问题予以明确。

有人认为,家庭是私有的,家庭教育是自主的,所以国家不应当干预。“其实,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关乎个人和家庭福祉,也关乎社会和谐和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公共利益性。”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林建军教授说。从此意义上看,家庭教育不仅是私事,也是一种具有重要公共利益性的公共社会事务。为此,家庭教育既需要家庭投入,进行家庭私育;也需要国家的支持、指导和保障,提供社会公育,尤其是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过程中必须给予全面、必要的组织指导。

家庭教育立法并非“控制家庭”,而是强调家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保障公民在家庭中受教育权的实现,可以作为立法的宗旨之一。”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王大泉建议,立法要致力于建立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体系,建立对家庭教育市场化服务的监管机制和质量标准;要致力于将家庭教育纳入国家公共服务的范畴,成为财政开支的一部分;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合作的公共治理框架,充分发挥各种主体的作用;要明确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要有具体明确的职责规定,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篇7

关键词:恽代英;公育教育思想;学前教育普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44-02

一、恽代英公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儿童公育的重要性。恽代英认为:“无论从人类的改良、社会的改造还是个人今后的教育和发展来看,儿童教育都至关重要[1]。”与现代的教育家一样都认为早期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1)从教育、发展儿童看儿童公育的重要性。恽代英指出,儿童初生时,“无所谓性善性恶”,如能正确引导其本能向有益于个人和社会方面发展,便为善;反之,便为恶。因此当儿童“本能初萌芽的时候要适当的引导,不难相信他们都可以成为善人[2]。”从恽代英的观点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社会有益还是有害与儿童的早期教育有无适当的引导至关重要。(2)从儿童与国家关系,社会发展看儿童公育的重要性。恽代英在《理想之儿童团俱乐部》一文中指出:“儿童乃国家将来寄托命运之人,……即将来国家社会必无可托命之人,如此,吾国之前途又较今日更悲惨无望之,一口爱国家和社会者,故不可大发大心立大志愿以就此一般儿童乎[3]。”从中可以看出在恽代英的眼中儿童是否受到教育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兴衰,社会的进步。

2.实行儿童公育的原因。(1)父母不是适当的教育者。“人类的生活,一天天越是分工越需要互助的方面,家庭不是儿童生活的适宜场所,父母不是适当的教育者[4]。”恽代英认为儿童的父母脑中封建腐朽思想根深蒂固具有奴性,则会对幼儿教育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例如减少孩子对外国侵略的反抗,减少对封建腐朽思想的抵制,这就需要国家来养育幼儿。(2)家庭不适宜儿童的教育。从儿童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看,儿童自小就在社会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化能力,儿童公育显然优于家庭教育[5]。儿童不应该被圈养在家中,家庭也不适宜于儿童的教育。(3)儿童公育有利于学前教育的普及。儿童公育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推行能创造合宜的场所、合宜的教育者和合宜的教育训练,使教育不分阶级种族地普及全民、不分年龄地普及于全人生[6]。可以看出儿童公育是需要社会的公共养育和教育,这样可以不分种族、性别、年龄、家庭贫富地使儿童受到应得的教育,这对于封建思想的君臣之礼、大多数人不可以读书,贵族,书香门第可以读书给予一定的抨击,使更多的儿童受益。

3.如何实行儿童公育。恽代英主张实行儿童公育,设立专门的机构,使儿童一生下来就受到全面正规的教育。他主张设立的专门机构为人本院、育婴院、幼稚园[7]。人本院即胎教院,刚刚怀孕的妇女就要住进来,以正人之本,厚人道之源,在里面设优雅的环境,要求妇女注意自己的形象外表,走路姿势等等。他认为育婴院和人本院大体一致,相当于一处。而幼稚园时国家设置的专门教育三到六岁的幼儿进入此院,在里面要求幼儿主要学习学习体、智、德、美等方面,主要强调德育的发展,从而使幼儿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为建设国家而努力。

二、恽代英公育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普及的启示

1.国家支持,强化国家职能。(1)完善机构,提供法律支持。恽代英儿童公育思想只有通过国家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但其具体内容结构仍不完善,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国家经济的投入和国家其他各方面的支持。(2)加强国家所设置机构的交流。恽代英只要求创办幼稚园,但是缺少对其经验的总结和交流,政府应该在主导学前教育的同时,给学前教育予以导向的作用,对于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更多应该集中在质量上的提高,为不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使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2.社会方面的支持。(1)加强社会方面的宣传。恽代英的儿童公育思想中有设立平民日刊、平民图书馆的要求,强调利用社会上的力量对教育进行宣传,使孩子的父母具有更科学的育儿知识。我们应加强学前教育的宣传工作,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一切现代传媒方式宣传学前教育的科学普及知识,使学前教育普及的知识让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了解学前教育普及的好处。学前教育普及的宣传应针对儿童父母、亲友,社区进行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学前教育普及带来的有益之处。(2)学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质量都要“硬抓”。恽代英思想中没有重视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培养教育、保育人员向全体的家庭和广大群众方面普及,同时提高各个社区,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教师保育员对学前儿童发展的认识,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相关各个部门的密切合作。恽代英思想中有少量的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儿童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力量与国家的相关部门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学前教育应与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满足儿童适应社会能力的要求,也只有发挥社区、家庭、学校的组合力量才能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4)家庭教育的投入。恽代英公育思想完全摒弃家庭的力量,这是不合理的,家庭教育关系到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与儿童人格的健康健全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家庭的教育力量,重视家庭教育的投入,不仅有家庭教育资金的投入,还包括家庭教育的情感投入,习惯等的培养。

3.教学资源的整和。(1)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恽代英思想中虽要求设立具体的机构来公育儿童,但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缺少教学资源,家庭贫富悬殊很大,公育儿童难以实现。当前学前教育的普及仍需要对教学资源有效整合:第一,国家应该对一些小的、不完全符合国家条件的幼儿园进行合并,对于一些大的,有条件的幼儿园进行“强强联合”,提高教师素质,挖掘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第二,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更新积极改善信息资源的建设条件,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于条件差的地区,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因地制宜。(2)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恽代英思想中有设置幼稚园来加强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却忽视了学前教育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要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第一,应明确幼儿教师的身份,给予幼儿教师地位上的确定,从专业的角度看待幼儿教师,需要在宣传过程中使大多数人了解幼儿教师的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给予其更高的地位。第二,国家可以减免学前教育一部分学费,提高学前教育从教人员待遇等一系列措施来吸引人才,为学前教育的普及做出贡献。第三,不仅要求幼儿教师学习系统完整的幼教理论,进行岗前培训,还应该幼儿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参考文献:

篇8

家庭教育是儿童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其学业成绩,促进其学校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家庭文化资本,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家庭教育 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者:刘玉璠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篇9

关键词:钥匙儿童;亲子沟通;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15-1

一、“钥匙儿童”问题的产生与现状

“钥匙儿童”顾名思义是脖子上经常挂着钥匙的儿童,他们一般十来岁,生活在城市,因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学习进修或经营公司等,他们被留守在家,或是被寄托给亲戚、祖辈、祖辈,成为有别于农村留守孩子的一个群体。

如今,这些“钥匙儿童”面临的环境远不如农村淳朴,他们生活的城市中存在很多诱惑,比如网吧和各种游戏厅等,孩子自控能力差,很容易沉迷其中。虽然生活条件相对于农村要好些,却往往更加脆弱,对情感需求更强烈。

于是,一种全新的孤单形态被嵌进“钥匙儿童”这个名词当中――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放学之后,面对的是一个空荡荡的家。大部分父母在外头工作了一整天,最多是回家煮一餐饭,做一做家务,就已经身心俱疲。

“钥匙儿童”与父母的沟通频率低,时间短,主动性不强。可能主要与“钥匙儿童”家长的工作生活状态有关。作为“钥匙儿童”的父母不是不关注自己的孩子,而是迫于无奈,没有精力与能力。

二、解决“钥匙儿童”问题的重要性

“钥匙儿童”所受家庭教育的好坏是反映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和分享进步成果的重要标尺,也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来看,解决好“钥匙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钥匙儿童”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外来务工家庭的稳定和城市社会的稳定。

“钥匙儿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这些主要来自农村的孩子们,长大后无论是留在城市或是返回家乡,都将成为未来劳动力大军中的一员。他们的素质高低必将对国家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教育中,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最大,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正规有效的教育,不加强“钥匙儿童”的家庭教育,任其盲目随意发展,将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有效亲子沟通的作用

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观点、思想、情感和态度,以达到相互了解和理解的互动状态和结果。[1]近年来,在亲子关系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开始关注家庭系统和亲子双向关系的变化,亲子沟通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2]

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促进“钥匙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减少问题行为。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基本组成单位,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儿童获得教育和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心理学以往的研究都证明了家庭对于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钥匙儿童”来到城市,面临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家庭对他们的社会适应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助于亲子双方的了解,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结,可以缓解“钥匙儿童”的不良情绪和孤独感。当“钥匙儿童”面临适应性的问题时,充分的亲子沟通是一个有效的资源,可以帮助“钥匙儿童”正确认识问题,恰当解决问题。相反,不良的亲子沟通可能不利于“钥匙儿童”的良好适应和健康发展。

由于“钥匙儿童”每天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体现出更好的亲子沟通效果,我们更注重有效的亲子沟通,以保证亲子沟通的质量。

四、学校如何引导有效的亲子沟通

学校首先可以通过开展家长周末沙龙或者家长会等形式,由老师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帮助家长来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各种建议,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等等。其次,适时通过家校通、电话或者教师家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实现学校和家庭双方共同管理学生,这样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监督,保障学生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平时的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可以通过发放《假期生活小贴士》、《告家长书》等,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安全、学习、生活、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另外,学校还应当设立有效的心理咨询机构(如我校的亲亲心语室),由专门的心理老师担任辅导人员,在“钥匙儿童”产生不适应等心理问题时,能够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地给予开导与帮助,使“钥匙儿童”的负性情绪得以释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使“钥匙儿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有效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该加强宣传,让“钥匙儿童”的家长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促进“钥匙儿童”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有效性

由于我国教育理念处于转变的过渡期,我国多数家庭教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家庭教育仍然不被重视。而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又是学校教育,导致父母更多的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推给学校,忽视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自己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于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加有意识,但却仍然不稳定。这时期的孩子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很多父母却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或是家庭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使得很多孩子一开始就输在家庭教育这条起跑线上。这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重要程度。

一、中国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原因

1.亲子活动较少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普遍原因

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其《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付完全责任。”低年级的儿童由于其年龄特点,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人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并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渡过,父母对儿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如果此时家长不能多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那么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2.缺乏科学理念做指导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不再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儿童的发展,需要的是对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也日趋科学化。

很多家庭对于儿童的教育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传统的“家长制”观念较强,信奉“黄金棍下出好人”的训条,对孩子的发展有强硬的较高要求,将自己固定在老一辈对于自己的教育模式内,认为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在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在变化,旧的一套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抑或是,过于关注社会的变化,一味地迎合社会用材的需要培养孩子,不顾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特别热衷于凑热闹,赶时髦,强要孩子学拉小提琴、弹钢琴、绘画,逼迫孩子走一条由家长规划好的路,这不但会使孩子过早的失去了童心,更会造成中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断裂和失传。

3.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关键原因

伟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由于社会将普遍的关注焦点放到了学校教育身上,导致父母对于学校教育的依赖变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而从学校的性质来看,它们更多地将学生知识的获得作为最重要的方面。

二、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人脑在9岁之前发育速度最快,这个时期大脑的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小学低年级儿童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在儿童期的中期阶段。此阶段的儿童,玩的天性开始消退;大脑的抑制能力加强,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更有意识,但自控能力较差,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水平不断增强;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在这个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过程的关键期。

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社会化发生了质的转变

此时的儿童到了学龄初期,开始背起书包上学了。从踏入小学的那一刻起,儿童的社会化也将发生质的转变。进入学校意味着学生要开始接受学校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识品德等各方面的培养,“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三、寓教于“乐”,全面培养

1.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是孩子对学习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倾向,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推动和增效作用。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此阶段儿童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好奇”“爱问”,而玩又是儿童的天性,作为家长不能毫无道理地对孩子的天性予以剥夺,而要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认清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明确良好的学习态度离不开学习兴趣的支持,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要了解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们的特点,如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等。

家长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多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喜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吝啬鼓励;营造民主、平等、求知的家庭氛围,儿童一起学习,寓教于乐,善于让孩子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善于利用闲暇时间中对孩子进行培养,让孩子觉得没有压力,情绪得到舒缓,也可以适当利用“报酬效应”,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制订合理的家庭教育目标,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进入小学以后,孩子突然间要负起很多的责任,由于小学低年级孩子年龄较小,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父母依赖性大,因此家庭应更多的承担起帮助孩子成功地由一名“小朋友”向“小学生”转型的重任,帮助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

家长在给孩子制订目标时,应考虑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标制订在孩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尽可能把目标设置得详细,这样,孩子在努力的时候也就越有方向。

3.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

我们既要把孩子当成孩子,又要把孩子当成独立发展的社会个体,这就需要家长在充分了解与尊重此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尊重与爱的权利和义务、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选择正确休闲方式的能力、树立合理消费观等常识性能力。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要有正确评价,不能有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和急躁情绪,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孩子的表率,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为可敬、可信的人。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相互促进,为孩子打造一个更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