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生产要素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矿生产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煤矿生产要素

篇1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 事故原因 生产技术改进措施

煤矿的安全生产是一个需要长期的关注、坚持不懈的工作,同时,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为安全生产努力的产业。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煤矿安全保证工作在不断加强,可是仍需要时刻注意,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一些特大的安全事故也是偶然见报,安全生产依然至关重要。煤矿的工作人员应该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对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中找到更适宜安全生产的技术与措施。

一、我国煤矿生产的现状

我国的煤矿产量名列世界前茅,据调查显示,已经探明的煤矿可采储量达到1145亿吨,同时,煤层气储量同样惊人。煤炭是一种低价的能源,在我国能源储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对洁净煤技术的革新后,煤炭燃烧对环境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所以说煤炭在我国是具有相当高经济效益的能源。

随着我国对煤炭资源的消费需求增加,煤矿的开采速度加快。相应的,因开采煤矿而造成的煤矿工人死亡人数也是很高的,占世界煤矿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九,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国家政府部门更是对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高度重视,强化煤矿的安全管理,煤矿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已经显著下降。但煤矿的事故发生率,同比其他工业产业,仍是居高不下的,与国外的差距也很大。煤矿的安全生产已经成为我国急于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较为复杂,相关人员进行分析得出,煤炭的消费需求对煤矿的死亡人数有较大影响;同时,行业所有制结构也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所有制的区别使煤矿企业的技术设备支持有所差别,造成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

1.地质条件复杂

我国的煤矿多位于地质条件较复杂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煤矿井工矿较多,水文条件复杂,主采煤层变化大,厚度不均且不稳定,开采深度大。煤矿开采地区灾害多而且分布广,同时瓦斯、火灾等因素也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

2.观念陈旧,重视生产轻安全

当前,我国煤炭市场发展迅速,对煤炭等系列能源需求大,煤价在不断地加升,致使一些煤矿投资商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将安全生产置于脑后,只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增加,严重损害了煤矿的安全生产。疏于管理,煤矿安全事故频发,严重时则会导致矿井的坍塌,人员的伤亡。尤其是一些小型的煤矿,甚至连基本的防护措施都不具备,井下作业工人完全依靠经验来工作,对事故的处理能力有限,严重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

3.生产技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煤矿的安全生产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速,同时也带动了煤矿上的技术发展,煤矿开采机械化程度加深,在某些煤矿,依然在用较落后的煤矿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也同样较为落后。同样,生产设备的落后制约了煤矿的发展,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

三,改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措施

1.强化煤炭源头管理

对于煤矿的源头管理主要关系到煤矿的后续工作管理,在煤矿的建立、改建、扩建等工作中,必须加强审批。同时,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建立预防灾害站,及时监控煤矿地区的自然情况,发现异动,及时作出应对措施。专职人员专职管理,实行个人责任制,强化煤炭源头的管理。

2.加紧对煤炭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

不论是什么产业,工作人员都应该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在煤矿工作的人员都要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制定严格的安全培训计划以及相应的安全培训管理办法,将此教育培训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加紧实行工作人员安全资格认证制度,对安全培训不过关的工作人员一律不许上岗,还有在岗前进行身体检查,生病或者又不舒服的人员同样不许上岗,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是对中小型煤矿的安全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协助煤矿进行培训或者强制培训,经考核合格才可以上岗。

3.加紧煤矿技术革新的脚步

我国的煤矿开采力度在不断的加强,开采煤层也在不断加深,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也在越来越向先进化迈进。同时,对于煤层的厚度不均与不稳定性等问题,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才能将煤矿的安全生产提到生产的第一位。所以,在各个煤矿开采过程中,应该大力开展煤矿的技术革新脚步,推广先进的灾害预防技术,安装安全监控设备,将生产技术提高到新的层面,积极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进程,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力水平。

最后,在煤矿安全事故的排查方面也应该加紧脚步,定期对煤矿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作出相应的措施;调整乡镇小煤矿的产量,减少事故发生率;另外,加强煤炭企业的管理,从上到下,积极投入到煤矿安全管理的行列中,保证安全生产。

篇2

1.1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定义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就是对陷于困境的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的产业政策,也称为产业结构援助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内涵包括援助、保护、过渡、重组甚至淘汰等,其立足点是帮助衰退产业实行有秩序的收缩、撤让,并引导其资本存量向高增长率产业部门有效转移,重点在于帮助特定产业有秩序地收缩,减轻对社会和人民的震动,使资源顺利地转向其他高增长产业部门,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水平。

1.2政策对象

政策对象主要包括衰退产业、淘汰产业、过剩产业。衰退产业,是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力的产业;淘汰产业,是从生产的技术水平进行判断,产业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行业;从生产能力造成的后果进行判断,产业技术水平(包括设备、工艺等)达不到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所规定标准的行业;过剩产业,是拥有过剩的生产能力的产业,生产能力是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

2理论依据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存在的理论依据主要有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和市场机制失灵,这些因素的存在使生产要素不能达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并造成失业率过高,退出困难,企业负利润经营等不良后果。

2.1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造成的退出壁垒

退出壁垒主要有四种,一是资产专用性壁垒,即固定资产功能上的不可变性。产业分工越精细,资产专用性越强,资产专业性形成的退出壁垒就越高,使退出产生阻滞。二是制度性壁垒,一国受本国经济体制等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会形成各种制度性壁垒。三是沉没成本壁垒,企业的沉没成本可以解释为企业在产业内所要发生的经营成本,加上在别的产业上所放弃的机会成本,对某个较短的时间长度而言是被锁住的,沉没成本越低,企业就较容易转产和退出。四是人力资源壁垒,现代经济中,劳动分工精细,劳动技能和知识专业化,使劳动力在产业之间转移相当困难,因此,劳动力转移成了产业调整的主要障碍。

2.2市场机制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过度竞争和生产要素价格刚性。过度竞争是指某个产业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的状态,但是生产要素和企业仍无法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甚至负利润状态长期地持续下去;生产要素价格刚性,尤其是工资存在着刚性,因而难以进行理想的资源流动,带来的失业问题。在存在价格刚性的情况下,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存在刚性,会促使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如果某部门资本易于流动,会引起部门的资本大量流出,失业增大的可能性。

3政策对象的识别标准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要能有效的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关键是要识别出哪些产业属于需要援助的产业,只有及时准确地识别了产业所处的真实生命周期,才能有的放矢地应对产业衰退,或产能过剩。

3.1生产率标准

生产率高的产业替代生产率低的产业是产业演进的基本规律。从短期来看,在有替代关系的产业之间,生产率高的产业会成长壮大,而生产率低的产业则会被逐渐替代而产生衰退或衰亡。因此,通过对产业生产率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可以初步判断哪些产业将会衰退或淘汰。

3.2技术进步率标准

对产业演进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因素是技术进步状况,技术进步率一般用技术进步指数来度量。一般来说,技术进步率低的产业较技术进步率高的产业更易于衰退或淘汰。

3.3收入弹性标准

产业需求收入弹性是衡量需求结构变动对产业影响程度的一个指标。某产业的收入弹性高,表示随入均收入提高,人们对该产业的需求增长量大,因而该产业的成长空间大,产业不容易衰退;同样,收入弹性呈上升趋势,则该产业呈成长趋势;反之则萎缩。

3.4产业关联度标准

产业关联度指一产业与其他产业联系程度的大小,产业关联度反映产业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我们分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两种类型产业分析产业关联度和产业衰退的关系。最终需求中前向关联度低的产业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属于衰退产业。中间需求产业则正好相反,后向关联度低的产业基本属于衰退产业。

3.5产业集中度标准

产业集中度度低的产业容易衰退。首先零散产业容易产生过度竞争,使产业容易未老先衰,第二,零散产业技术创新不足,持续的技术创新是维持产业活力的基本条件。第三,零散产业难以获得政府支持。

4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主要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从政策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类政策措施。

4.1消除劳动力流动障碍的政策措施

第一,为劳动力的部门转移提供有关信息,包括各行业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第二,进行职工培训、技能训练,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适应多项工作的能力,使其能够顺利地进入其他行业,适应和胜任新的工作。第三,对录用指定行业失业者的企业发放补贴,刺激这些企业积极吸收那些从特定产业部门转移过来的工人,并运用其得到的补贴对新录用的工人进行岗位培训。

4.2劳动力适度转移的政策措施

第一,维持就业的工资补贴,或闲暇补助(缩短工作时间的补助)。第二,失业救济金及就业保险金支付期限的延长。第三,失业前因调整而进行的援助,如企业对劳动者实行失业前培训,政府对这期间的工资,予以部分补贴。

4.3消除资金流动障碍的政策措施

第一,加速设备折旧。可以采取法律或政策的形式,规定有关行业设备的报废量和报废时间,同时对由于设备报废而产生的借款提供信用保证。通过税制的调整、有针对性的折旧率的调整,加快生产设备投资的回收速度,以利于资产存量的腾挪。第二,促进转产。这可以通过有关立法指定某些部门停产,或限制与停止某些产品生产,并提供转产贷款、提高信用保险限额、减免税和发放转产补贴等手段,以促进资金转移。第三是市场保护。严格控制影响国内传统工业发展的产品进口,实行优先购买本国产品的政策。

4.4资金适度转移的政策措施

政策首先包括干预产品的价格。这可以通过政府购买,价格补贴等手段,来缓和有关部门产品价格的变化。其次,技术与经营支持。政府通过协调专利与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对衰退产业转产的目标领域提供及时的技术和经营上的指导、咨询与援助。还有,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宽信息交流渠道,为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供咨询评估、调查研究、分析预测、信息数据、政策法规等服务。

5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中国的运用

5.1我国煤炭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涉及面广、从业人员多,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受经济增速放缓、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煤炭需求大幅下降,供给能力持续过剩,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导致企业效益普遍下滑,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安全生产隐患加大。截至2015年底,全国煤矿数量1.08万处,其中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7000多处,产量仅占10%左右。煤矿数量多、集中度不高的现状,是煤炭行业去产能的难点。

5.2《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我国针对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产业政策,正是上文阐述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例控制新增产能方面,《意见》明确,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13类落后小煤矿等要尽快依法关闭退出;对产能小于30万吨/年且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煤矿,要在1至3年内淘汰。在过剩产能退出方面,要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煤矿,长期停产、停建的煤矿,以及资源枯竭、资源赋存条件差的煤矿,引导其有序退出。

《意见》的具体措施正是上文提到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际运用,应对我国煤炭产业的过剩产能和淘汰产能,《意见》从做好职工安置,加强奖补支持,加大金融支持,鼓励技术改造,盘活土地资源等方面着手,切实减少资源转移过程中的摩擦和震痛。

篇3

【关键词】煤矿 安全生产 煤矿安全管理信息技术

一、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煤矿从上至下存在较严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表现为或在煤炭市场恢复性好转的形势下急于摆脱困境;或在采掘失调情况下急于恢复正常生产;或为追求更大利润,片面追求生产而使安全处于从属地位。可以说每起煤矿重特大事故均与此相关。

(2)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权威性不高、监察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此外,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监察工作机制,以应对我国幅员辽阔、煤矿数目众多、安全监察人员有限的现实。安全监察人员的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尚不能满足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需要。

(3)随着矿井的延深,煤矿自然灾害的危险性在增加,灾害治理的难度加大。表现在瓦斯涌出量越来越高、矿山压力增大,灾害治理更加复杂。

(4)事故应急措施不力,装备不到位,人员缺乏避灾自救训练。入井人员不随身携带自救器的现象相当普遍。事故应急中,由于工人不能正确选择逃生路线而造成灾害事故扩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二、煤矿安全管理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信息化缺乏认识。对于死亡事故,以认真严禁的科学态度,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事故的调查,做到公平、合理、合法地处理事故,同时,按照处理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分清事故的责任,吸取事故教训,制定防范措施,整改存在问题,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在工作中,做到对没一起死亡事故都要通报,并要求煤矿对通报在班前会组织工人认真学习,教育矿工,提高自我安全意识,做到警钟长鸣。

二是企业领导对安全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有些条件较好的煤矿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结果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果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

三、煤矿安全管理信息技术的主要构成

(1)安全信息收集。安全信息收集主要是由安全岗(网)员在安全检查过程中对收集到的安全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本模块主要包括安全信息录入、对安全隐患的处理意见、领导审批意见、对安全隐患处理落实情况和安全信息的综合查询等功能。

(2)交接班管理。交接班信息管理模块用于安检人员处理交接班过程中的问题记录与移交。

(3)安全规章制度。该模块是煤矿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的汇总,供有关人员查询、学习和参考。煤矿安全规章制度,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依据,是由一件件血的教训而写成的,它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防治病毒入侵、传播。大力学习计算机病毒防治知识,有效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计算机病毒是由计算机语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计算机病毒的发生可导致计算机系统崩溃、文件丢失、设备损坏。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文件复制、接收发送邮件、下载文件等,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工具有磁盘、U盘、移动硬盘、光盘等。

(5)安全综合报表管理。安全综合报表是安全信息的汇总,可以对煤矿安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日报和月报的形式提交给各级领导审核,使各级领导能及时的了解总体安全情况,为领导分析和掌握安全管理状况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6)煤矿事故管理。正确地记录煤矿所发生的安全事故,并查明事故的原因,记录事故的综合分析和处理情况。真实地记录发生的安全事故,可接受事故教训,起到安全警示作用,并作为该部门安全情况评比的依据。

(7)安全技术措施管理。本模块包括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审核和审批。从技术角度出发,对于煤矿各种类别的工程制定安全措施。审批后执行,记录措施的执行情况,并对安全措施进行月度的复审,确保安全措施的可行性。

(8)安全标志管理。为了引起人们对不安全因素的注意,预防事故的发生,需要在各有关场合作出醒目标志,在矿内部安装的安全标志也是不容忽视的。安全标志是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构成,用以表达特定的安全信息,安全标志分为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提示标志四类,对安全标志要定期检查和维护。本模块记录全矿安全标志的安装地点、内容和使用情况,并备有安全标志的基本知识。

(9)安全生产考评奖惩。为了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对各部门和个人安全生产情况要定考评和奖惩。本模块是对各部门和个人奖惩情况的评比和记录,当某个部门连续评比不合格后,系统发出警告,并通知有关领导和部门,对该部门进行处罚。

(1O)人员定位查询。可查询到某人员当前是否下井及在某一时间段的下井记录。此外,部分模块还可以和其他矿井信息技术结合使用。

四、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效果

(1)为有效调度配置生产要素提供了科学依据。信息化网络的应用,使各种生产要素都置于有效的准确掌握之下,为企业能在更大平台上合理优化地配置要素提供了可能。过去只能在一个矿进行配置的要素现在可以扩大到整个集团,提高了要素的使用效率,提升了管理水平。

(2)促进了矿井集约化生产。信息系统的应用促进了集约化生产,使煤炭企业能够抓住良好的煤炭市场机遇,加快企业发展,实现煤炭产量大幅度提升。

(3)及时地发现事故隐患。由于对事故隐患的发现和处理过程进行了全息的动态监控,使事故隐患的发现更加及时、迅速,事故隐患的处理更加全面、彻底,并使过去不易发现的一些隐患,也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

篇4

――王大元

创业路上的两瓢金

在川陕交界的镇巴县盐场镇魁星村,山高坡陡,农民仅靠少量的田地维持生计。1991年高中毕业的王大元,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在这里,耕种着几亩薄地。

5年后,艰苦的劳动和单调的生活迫使这个年轻人奔向外面的世界。

王大元走出秦巴大山,四顾茫然,南下广东,北上山西,历经艰辛,始终没有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但事实又证明,在外务工虽苦,但收入总比在家种地强。后来,他在河南找了份工资稍高的矿工活,在井下拉车、搬矿石,在井上扫灰、碾石粉,工作又脏又累。通过观察总结,他深知没有一技之长走到哪里都没有“出头之日”。

1995年4月,他回到老家,发现这座小县城的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还没有起步,四通打字、手推油印、施乐复印机算是最先进的设备。他立刻意识到这里蕴含着很大的商机;为什么不能办一家打字复印店呢?

其实,他当时对办公自动化的认识还很肤浅,就到西安参加了3个月的电脑知识培训,当年7月就注册成立了镇巴县第一家电脑打字复印服务部。3年时间里,他从一个人忙里忙外,到聘用6名员工加班加点干,不但很快收回了成本,还给国家纳税近3万元;自己不但成了家,还买了房子,有了私家车。

他说:“我真正尝到了有一门技术的甜头,算是揽到了创业的第一瓢金。”

有了一些资金,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王大元的眼光更远了。1997年,山城镇巴外出务工是热门,但搞个体运输的并不多,当地的土特产外运只能从外地调车。王大元又看到了商机,把复印店交给妻子打理,自己投资16万元购置了一辆东风康明斯大货车跑上个体运输,几年之后,他又赚来创业的第二瓢金。

农民工也必须有更多文化

2002年,全国煤炭市场很不景气,镇巴的煤矿企业纷纷倒闭。这时候,王大元认为煤炭市场的低谷也许是“出手”的最佳时机,毅然投资30万元接收了镇巴一家手续齐全的乡小煤矿,经过一年的改造,达到年产1.5万吨。

2006年,他又与人合资开办了镇巴县赤南乡袁家坝煤矿,该矿已经被省市县三级主管部门确定为“达标验收矿”。而在该矿新规划中,改建投资78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480万元,预计2009年12月达标验收,年生产能力6万吨,可实现税收220万元,安排返乡农民工300人。

从办复印店到搞运输,再到开煤矿,王大元遭遇了很多挫折,但赢得更多的是创业经验。有一点他看得很清楚,他说:“没有文化、没有技术、没有特长,就只能下苦力,就很难真正摆脱贫困,这也正是贫困山区老百姓的困惑和悲哀。农民工也必须拥有更多的文化,唯有掌握了技术、拥有专长,才能构成真正的生产要素,才能在激烈的创业竞争中占得先机、分得一杯羹。”

为什么不能为农民办一所学习技术的学校呢?王大元又突发奇想,决定利用现有的条件办一所技工学校。2006年12月,经过数度策划,无数次奔走,他终于独资创办起了“汉中宇星电子电力学校”。

篇5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目前已经应用于各个领域,在煤矿企业中也已经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既可以实现多种专用检测监控系统实时数据及时更新,又可以把各种管理信息的系统数据集成起来方便管理,同时也可以建立自己企业的信息网站,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并且在通信、调度、检测、监督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该文将针对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阐述。

煤矿井下的生产环境比较复杂多变,条件恶劣,煤矿计算机网络作为煤矿安全基础,具有高效生产的特点。而许多煤炭企业比较守旧的管理方式会造成很多不利影响。比如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遇到意外情况不能提前预知,也不能通知井下作业人员及时撤离。如果有专门的人负责使用计算机监测矿井的各种数据,那么这样的意外情况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所以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多方面的应用,将会对煤炭工业生产现代化,销售、管理网络化等起到促进作用。

1 煤矿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煤矿企业产品的同行差异小,因此企业竞争战略为成本领先战略。煤炭产品没有直接材料消耗,但是原煤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辅助生产材料。安全生产是企业保持高效益的根本。由于煤田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煤炭生产过程中不可控制的因素比较多,所以造成生产计划不确定和材料消耗过多的可能性比较大。生产过程繁琐,并且有很多种辅助生产系统,在这些系统中有以自动化系统为主的系统,更多的是以人工管理劳动力为主的系统,信息员繁杂、信息形态多样化、信息关系也很复杂,要维持各个系统协调运作,必须要依赖对大量复杂信息的综合处理。所以煤矿企业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是。

2 煤矿企业的信息化集成及应用模式

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方向以及重点是在生产信息的集成与可视化、安全监测信息的集成处理与、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与集成,构建企业集团的综合办公自动化体系等方面。例如煤炭企业的物流、生产、安全、销售及财务等环节都可以通过信息化集成来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使煤矿企业在数据、资金、物资、信息、商务等多方面取得有效的集成和共享,提高企业员工在各方面的工作效率。

3 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及分析

3.1 计算机网络能够优化煤矿企业生产过程

安全是人类城村发展过程中探索的永恒主题。煤矿安全历来是世界各产煤国关注的焦点问题。煤矿企业也向来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为重要思想,但是煤矿企业守旧的人员管理方式是预防事故发生的致命伤,改变管理方式则成为煤炭企业人员管理的一个重点。。大力提高安全技术装各水平,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坚持装备管理和培训是其中一点,另外则需要通过应用计算机网络来实现更加高效的管理办法,比如智能综合调度指挥系统。煤矿智能综合调度系统就是基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工控自动化及多媒体技术,将安全监测、生产调度的实时数据信息,工业电视的视频图像信息,采、掘、机、运,通过生产系统的数据图像信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数字化处理、储存和传输,构成一个以多媒体网络为基础的调度指挥平台。在此基础上,煤炭企业就可以通过改善装备水平以及使用调度系统更有效的管理井下作业。通过智能接口与井下矿井自动化系统、监测监控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等连接,形成井上与井下交互式多媒体网络,实现矿井生产集合控制。

3.2 计算机网络应用优化煤矿企业的物资管理

通过计算机网络应用也能有效的控制物资的采购成本,节省人力成本,网络化管理物资信息,将各种物资的收发领用信息输入计算机,并且通过物资管理系统自动分析出库存上下线、周转情况以及结存数量,自动生成订单,决定进货项目,增加采购物资的透明度,更加有利于审批部门的监督。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可以在账单来往时及时核对,提高结算效率,降低结算成本,更加省时省力。多数的煤炭企业与用煤大户如电厂、钢厂相距较远,通常煤炭销售财务结算的依据以购煤单位的检斤化验结果为准。每批煤炭销售的检斤化验单由驻场人员专门取送,增加了大量差旅费用的支出。如果通过实施信息网络化管理,检斤化验结果、财务往来数据等情况全部在因特网上通过客户端与服务器或者邮件来传递发送,也就能够更加准确及时的掌握煤炭销售动态,降低销售费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结算效率。每个成功企业都离不开企业决策者对市场的准确预测和制定成功的发展战略,建立并完善有效的信息网管理系统,才能够使企业业务活动管理起来更加方便。

4 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效果

(1)通过煤位、水位监测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工业电视系统、井下电机车运行监视系统、主副井提升机运行监视系统、皮带运输监控子系统、矿灯智能使用监视系统、供电网络运行监视系统、风机在线监视系统、提升机运行监测系统等计算机网络集成,实现WEB界面的实时查询/监视/处理,实现自动化控制和远程监控。并且通过人员定位系统、井下无线通讯系统、以及机车监测和跟踪定位管理系统集成,实现即时的数据监视、采集图像相关方面的监视和采集数据统计信息检索等一系列功能,畅通井上与井下的信息交换,有效加强安全化生产,保证遭遇突况能够合理、快速、及时的把安全救护高效运作起来。

(2)为有效的调配生产要素提供科学依据。信息化的网络应用会把各种生产要素掌握的更加有效、准确。为企业能够更合理、优化配置要素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并且大型煤矿企业乃至整个集团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网络进行配置,而不再需要每个煤矿分公司都需要大批劳动力负责整理各种数据。提高了要素的使用效率,并且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3)能够更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因为对安全隐患的发现和处理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动态监控,在遭遇安全隐患时也能够更加及时、迅速的协调及分配对应工作,使安全隐患的处理更加全面、彻底。并且过去存在的不容易发现的一些安全隐患,也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

(4)促进矿井集约化生产,信息系统的应用促进了集约化生产,使煤矿企业能够抓住良好的煤炭市场机遇,加快企业发展,实现煤炭产量大幅提升。

(5)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够推动矿井安全生产厂周期的形成,凭借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进行安全监控,这样就提高了安全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计算机检测系统的应用使企业实现了对企业员工、器械等安全关键因素的有效检测,同时也能够实现对矿井有害气体准确且全天候监测,对安全事故实现前馈控制。,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为杜绝重大瓦斯事故创造条件,提高了对矿井的综合管理水平,进而企业“零事故率”的安全目标迈向一个新的层次。

5 结束语

目前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正迅速发展,煤矿企业网络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煤矿企业向智能化、网络化,和管理控制一体化方向的发展也同样是企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能更大化的满足煤矿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特点的需要,所以,在煤矿企业建设信息化的网络是一种企业发展的需要,有了大量的计算机可靠的后台数据做保证,煤矿才得以安全生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注释:

①王平津.煤矿瓦斯安全多级监管中的信息技术Ⅲ.煤炭科学技术,2004(4)

②范振环,康华海.试谈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7)

③唐鸿儒,丁伟现场控制网络技术展望[J]测控技术,2000

篇6

当前我国煤矿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所占比重较大,煤电铝、煤化工和资本运作方面的人才则比较缺乏,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企业缺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的次主业与辅业经营管理层主要是主业人员转岗担任,存在专业不匹配和经验不足的问题;随着煤矿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增大和产业范围的逐步矿大,企业的人才培养与引进速度却没有跟上,对一线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使企业的生产一线后备力量不足。

二、强化煤矿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煤矿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不断优化企业的人才管理机制和提高人员的职业化素养,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1.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化素养

一方面,煤矿企业建立全面、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学习激励计划,对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要从关注人才的数量向注重人才的素质提高转变,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培训的力度与深度,从而满足煤矿企业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煤矿企业要依据自身发展的要求编制科学性、战略性的人才引进规划,采用市场化、社会化与网络化的引进方法,保持引进人才结构上的合理性与多元化。

2.实行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化管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是企业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煤矿企业在坚持“精干、综合、效能”的组织机构设置原则下,要建立宏观战略控制的分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单位的各级领导要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人力资源部门的战略地位,使其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前台;要不断强化对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的政策、知识的培训和思想教育工作,树立服务理念,把维护公司利益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在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方面,企业要坚持民主推荐制度,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机制。

3.营造良好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环境

首先,煤矿企业要实行人才的科学分类管理。人才有层次与类别之分,各个煤矿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也是有差异的,因此,企业要明确各类人才的工作性质,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从而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其次,煤矿企业要打破传统的单一人才观念。社会性是人才的主要特征,人才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煤矿企业要打破传统的单一人才观念,提倡重学历而不唯学历,始终坚持唯才是举。最后,煤矿企业要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用人、育人责任追究机制。煤矿企业的领导是主宰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用人、育人责任追究机制,对因用人失察或失误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用人、育人的责任心。

三、结语

篇7

为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我县煤矿整合工作,解决煤矿企业和矿井“多、小、散、弱、差”的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意见的通知》(〔**〕82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108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通知》(安委办〔**〕7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十一部门《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煤炭资源整合的若干意见》(安监总煤矿〔**〕48号)精神,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小型煤矿企业资产整合的意见的通知》(**办发〔**〕116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煤矿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办发〔**〕112号)要求,经县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规范和推进煤矿整合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结合煤炭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整顿关闭和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方式,对煤矿企业依法开采的煤炭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重组,逐步形成煤炭企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煤矿开发合理布局,增强煤炭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基本思路

在县政府统一组织和指导下,以实施矿井煤炭资源整合促进煤矿企业资产整合,落实整顿关闭任务为主线,减少煤矿企业和矿井数量;以煤炭资源采矿权、煤矿企业资产所有权为纽带,实现企业的重组与并购;以资源科学配置、生产系统优化,提高办矿水平、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为手段,达到增强煤炭供应保障能力、企业综合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目的。整合工作按照“资源资产化、企业股份化、区域集团化”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对煤炭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管理、人力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重组以及合法矿井对已关闭矿井尚有开采价值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小型煤矿企业和矿井整合为“产量上规模、质量达标准、安全创水平、管理上台阶”的新型煤炭企业和矿井。

三、基本原则

(一)全面统筹,安全发展。煤矿整合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和提高煤矿本质安全水平相结合;与工业、民用煤供应保障基地建设和全县小型煤矿开采极薄煤层的现实相结合;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问题相结合。

(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煤矿整合应结合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合理制订整合规划和具体方案,并有计划地分步实施。

(三)以大并小,优化组合。煤矿整合应坚持以大并小、以强并弱、以优并差和规模开发的原则,以具有资金、管理、技术相对优势的骨干煤炭企业为主体,整合小型煤矿,促进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化开发,提高产业集中度。

(四)明确标准,扎实推进。整合矿井必须经现场核实和方案论证,达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有保障的要求;整合后的一个矿区(开采单元)原则上只设置一个采矿权。

(五)公开公正,接受监督。煤矿整合应兼顾各方利益,依法保护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推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开整合过程,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四、目标任务

(一)2008年末,煤矿企业总数控制在18户以内。

(二)2008年末,煤矿矿井数量控制在26个以内(含2个预留矿井)。

五、整合方式

(一)企业资产整合。按照《重庆市小型煤矿企业资产整合的意见》要求进行,需要调整的,按有关规定调整。

(二)矿井资源整合。对相邻矿井实行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开局调整为重点、生产系统优化为核心的重组,达到“一证一矿、一套生产系统”的要求。

六、整合标准

(一)企业整合标准。整合企业最低生产规模原则上不得小于10万吨/年,并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矿井整合标准。整合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4万吨/年,鼓励整合矿井做大做强,对整合后生产能力达到9万吨/年以上的矿井,享受招商引资企业待遇。

七、整合范围

整合的范围为所有具备整合条件的矿井。煤炭资源整合主要是合法矿井之间和合法矿井对已关闭矿井尚有开采价值的资源进行整合。其重点是:

(一)核定生产能力3万吨/年及以下煤炭资源相邻的矿井。

(二)国有煤矿井田周边对国有大矿生产开发有影响的矿井。

(三)一个矿区范围内存在多个矿井(生产系统),即“一矿多井、大矿小开”的矿井。

(四)小矿密集区内的矿井。

(五)开采方法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低的矿井。

(六)实际生产能力长期达不到设计要求,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的矿井。

(七)采矿范围相邻,具备整合条件的矿井。

(八)其他具备整合条件,可以实施整合的矿井。

以下类型的矿井不纳入整合范围:

(一)凡存在水害威胁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经论证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防治的3万吨/年以下矿井。

(二)资源已经枯竭且周边无资源可增划的矿井。

(三)在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重要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湖泊周边、文物古迹所在地、地质遗迹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内的矿井。

(四)已经纳入永久性关闭煤矿名单、且无资源可供重新规划利用的矿井。

八、工作安排

1.**年5月底前,各产煤镇乡人民政府将本辖区煤矿整合初步方案报县煤矿整合工作领导小组;

2.**年7月底前,完成全县煤矿整合规划的编制和上报审批工作;

3.2008年10月底基本完成整合工作,接受市政府检查验收。

九、政策措施

(一)继续推进小型煤矿企业整合。小型煤矿企业整合工作仍按照《重庆市小型煤矿企业资产整合的意见》要求进行,并将两阶段的工作合并。整合煤矿工作继续享受《重庆市小型煤矿企业资产整合的意见》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二)限期整合,规范操作。各产煤镇乡要加快推进煤矿整合工作,经批准列入整合规划的矿井必须在**年10月以前进入开采设计、取得(变更)采矿许可证程序。县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煤矿整合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整合矿井之间的兼并、重组应建立在平等协商、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经协商不能达到一致的,由县人民政府督促、指导、协调整合各方共同委托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资产评估。

(三)整合期间证照办理暂行规定。整合期间,按有关规定,核定生产能力3万吨/年及以下矿井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予以暂延,整合完成后,按新的要求处理。

(四)小型煤矿分类处置规定。根据我县具体情况,以**年煤矿生产能力复核认定结果或经批准的设计生产规模为准,按以下原则分类处置小型煤矿。

1.具备与相邻矿井实施资源整合的矿井,必须实施资源整合。整合后只保留一套生产系统。设计生产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4万吨/年。

2.不具备资源整合条件、但资源储量较大或具备增扩资源条件的矿井,可实施改扩建。设计生产规模不得低于4万吨/年。

3.存在水害等重大安全生产威胁,能够通过资源整合或改扩建使生产规模达到6万吨/年及以上的矿井,经县人民政府组织专家论证,采取有效安全保障措施可以开采的,报经市煤矿整合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联合审定后,可予以保留。

4.关闭矿井

(1)具备资源整合或改扩建条件而拒不参加资源整合或改扩建的3万吨/年及以下矿井。

(2)凡存在水害威胁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防治的3万吨/年以下的矿井。

(3)其他应纳入关闭范围的矿井。

5.实事求是实施整合,防止弄虚作假。4万吨/年至6万吨/年的整合煤矿实际产量在投产的第二年必须达到核定能力,否则,将核减生产能力,并按实际产量予以处理。

6.加强煤矿整合期间的安全管理和监管。煤矿整合方案实施中,只允许整合前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的矿井,在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与新建或改造工程互不影响的区域组织生产,并制定组织、安全技术保障措施报县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审批。

煤矿整合期间,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配备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度,按照经批准的设计方案和组织、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实施整合。

县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煤矿整合期间的监管、监察,组织定期、重点和专项监管、监察,严厉查处整合期间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整合期间煤矿安全。

严防整合煤矿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特别要防止核定生产能力3万吨/年及以下矿井突击生产、掠夺式生产,避免发生重特大煤矿安全事故。

7.加强整合煤矿的环境保护工作。煤矿整合要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8.创造条件,加快进度。县煤矿安全监管、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公安、电力、工商行政管理等相关部门要按照本实施办法的原则要求,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措施,为整合煤矿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对产煤镇乡上报的煤矿整合初步方案要认真审查并及时上报。

9.建立小型煤矿退出机制。不具备资源整合、改扩建和保留条件的小型煤矿,由县人民政府纳入关闭范围,组织实施关闭,并按照市政府制定的关闭原则,处理好资产、资源和人员转移问题。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实施。成立大足县煤矿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廷剑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光德、县安监局局长龙飞、县国土房管局局长童强为副组长,县公安局、县监察局、县财政局、县劳动保障局、县国土房管局、县环保局、县安监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工商局等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县整合办),办公室设在县安监局,办公室主任由尹建华兼任。办公室下设具体工作联络组,成员由县政府有关部门科室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研究整合的有关政策措施,检查、指导和督促各产煤镇乡煤矿整合工作,组织协调解决整合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产煤镇乡应成立相应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辖区内的煤矿整合工作。

篇8

关键词:煤炭产业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207-03

一、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依据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竞争力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国内外大量的研究也已证明“钻石模型”被作为“经济分析范式”运用于不同产业的竞争力分析之中,在产业竞争力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钻石模型”指出,一国的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四个内生要素和“政府行为”、“机遇”两个外生因素。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紧密联系,使竞争力成为综合性极强的问题。

当然波特的范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对于不同国家的特定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析范式也不尽相同。山西煤炭产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产业,体制因索对竞争力的影响就非常大。因此在本文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是改善过的钻石模型,即考虑到政府对“相关与辅助产业”的影响和政府对“机会”的影响。

二、由“钻石模型”来看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

(一)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基础设施、资本资源五个方面,其别强调的是“要素创造”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禀赋”。

1.山西省自然资源概况。山西省拥有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是竞争中占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能源基地前沿,直接辐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据国家煤矿监督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山西省已探明的保有煤炭资源储量2652.84亿吨,占全国10210.56亿吨的26%。其中炼焦煤查明资源量1544.54亿吨,占全国同类煤炭资源储量2758.60亿吨的61.4%;无烟煤资源储量则占全国的30%。山西省煤炭资源有储量丰富,煤质优良,且易于采掘,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2.山西省人力资源概况。山西省为中部欠发达省份,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煤炭行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01.25万人,但煤矿采掘一线人员主要来自农民工,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0%。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7.93万人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含后续学历)1.36万人,占总数的1.34%;大专学历的3.18万人,占总数的3.16%;中专学历的2.41万人.占总数的2.39%,这与专业技术人员应占从业人员总数30%的要求相距甚远(资料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12月/15日/第006版)。山西煤炭行业已面临人才严重短缺和断档现象,尤其缺乏从事井下安全生产和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及高级技术工人。

3.山西省知识资源概况。知识资源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生产要素,且主要存在于高校及科研机构中。山西省已拥有煤炭科研设计机构30多所,其中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院太原分院在全国同类研究机构中具有一定优势,有煤基合成油、煤化工系列技术领域的两大国家级重点试验室。省内高校中主要是太原理工大学设有专门研究机构,其在煤化工研究、材料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研究等领域均形成了明显的研究趋势,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4.山西省资本资源概况。山西省以煤为主的资源型经济积累了较多的资本资源,但由于粗放型发展,经济、社会、自然环境欠账严重。煤炭资源整合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代价,省内银行存款大量资金外贷。都流失了大量省内可利用资金。煤炭资源整合后,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承担社会发展责任越来越重。在政府的推动下煤炭企业的信贷额度大幅提高,多家煤炭公司已实现部分资产上市,省内多家商业银行投入运行。现阶段山西省煤炭产业资本资源距离发达国家(地区)仍有不小差距。

5.山西省基础设施概况。山西省作为重要能源基地辐射东部沿海省份,具有明显的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目前,山西煤炭外运已经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路网体系。随着大秦线、侯月线、兖石线的复线改造,邯长线与邯济线的贯通,石太线客货分离等工程的基本完成,山西煤炭铁路外运条件得到了改善。2009年山西省煤炭外调计划3.77亿吨,占到全国跨省区煤炭运力配置调控目标8.46亿吨的44.5%。

通过对以上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山西省煤炭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初级生产要素(天然资源)。目前山西省煤炭运输的基础设施较好,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资本资源虽得到快速发展.但距离发达国家(地区)仍有不小差距。人力资源的紧缺和知识资源的落后制约了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需求条件

1.国内外对煤炭的需求短期增长,长期稳定。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5%,将达到85亿吨.其中中国35亿吨;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管理署(EIA)预测,到2030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为2.2%,将达到100亿吨,其中中国45亿吨。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院等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国能源需求总燃为53亿吨标煤,其中煤炭为28亿吨标煤,占52.8%。充分考虑除煤炭外的其他一次能源(含新能源)供给能力的增长及节能等因素。预测2030年中国煤炭需求量将达到39亿吨.其中电力需求28亿吨,钢铁3.3亿吨,建材3亿吨,化工3.2亿吨,其他1.5亿吨。2050年需求将在2030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

2.届内能源结构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对煤炭的依赖。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耗比重很大,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础。山西省的煤炭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因此国内需求是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之一。从中长期来看,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供应短缺,价格持续上涨,更加凸显出煤炭对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作用。随着山西省“十二五”期间在煤化工领域加大投资力度,煤炭在我国能源需求的地位短期内将不可替代。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煤炭行业的下游电力、钢铁、建材、化工四大用煤行业发展速度均超过煤炭行业,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煤炭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多年来,山西省的煤炭生产和供应状况都对全国煤炭供求形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历年煤炭供求的运行状况来看,山西省的煤炭资源状况仍是决定或影响全国煤炭供求形势的关键所在。

3.中国煤炭开发的格局改变,中部将成为重点。根据中国煤炭资源赋存和消费区域分布,可以把全国划分为三个区域,一是东部煤炭调入区、二是中部煤炭调出区带、三是西部煤炭自给区带。这三个区域,分别

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7.2%、46.2%、36.6%。东部地区煤炭资源长期处于超强度开采状态,储量和产量持续下滑,预计到2030年前后,广东、浙江、北京、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等8个省(区)将陆续退出煤炭生产领域。中部地区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好,适宜建设大型、特大型安全高效煤矿,是中国煤炭的主要生产区和调出区,对满足全国煤炭供应、调节市场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随着东部地区煤炭资源日趋衰竭,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将主要由中部区带补给。西部自给区带煤炭资源丰富,新疆、贵州、云南煤炭产能增长潜力大。由于新疆远离煤炭消费中心,在高级煤化工、特高压输电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前,未来几十年新疆煤炭生产仍以满足区内需求为主。根据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开发和消费格局,今后30-50年.中国煤炭开发战略将调整为“稳定东部,大力开发中部,适度开发西部,积极开发国外煤炭资源”。

对煤炭产业的竞争优势而言,需求条件可能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根据我国国情来看,煤炭作为一次能源的重要组成,短时间内无法动摇煤炭产业的地位。但是,我国发展低炭经济趋势仍不容忽视。受国家政策、宏观调控、非预期的突发事件的影响以及主要用煤产业在短期内的需求波动的影响,山西煤炭产业有时也会处于相对被动的境地。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已提出了“煤炭战略储备体系研究报告”,其储备体系包括资源储备、现货储备、产能储备三个层面。这一构想的提出,增加了山西煤炭产业需求供给的主动性。

(三)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

1.电力行业将持续加强对煤炭的需求。电力行业是煤炭消费的第一大户。发达国家用于发电的煤炭一般都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0%以上。2000年美国发电用煤占90.8%,较我国同期发电及供热用煤的总和49.2%高出41.6个百分点,说明我国发电用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山西作为北京及华北电网的主要电源地,在山西省和国家直接配置资本的扶持下已建成投产_批大型发电厂。2009年山西发电量达到1873.8亿千瓦时,电站的总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达到4089.35万千瓦。与此同时山西省加快电网建设,彻底消除“北电南送”的瓶颈。2008年9月第二届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提出的实施煤电合作的战略结构调整,将促进煤、电大企业集团之间的战略合作。实施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战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个体,提高产业集中度,为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实现共赢与合作提供平台。

2.钢铁工业将继续加强对煤炭的需求。钢铁工业是煤炭消费的第二大户'是焦炭消费的最大行业。我国钢、铁产量双双强力增长拉动了焦炭市场的持续火暴。焦炭是山西省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的重要产品,全省实陈生产的焦炭,其出口量占国际焦炭贸易的50%左右,占有绝对垄断地位。据山西省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山西省生产的生铁达3127.5万吨,增长14.2%;粗钢达2648.5万吨,增长12.9%;钢材达2288.4万吨,增长16.1%。

3.建材行业对煤炭的需求稳定。建材行业也是高耗能行业之一,2005年建材工业消费煤炭2.9亿吨。目前我国建材工业平均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50%以上,节能潜力很大。2005年我国水泥产量高达10.6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和消费大国。约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5%。水泥主要消耗的能源品种是煤炭和电力,其中煤炭消耗占水泥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近年来由于水泥行业产品单耗指标逐年降低,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放缓。建材行业煤炭需求量主要由水泥产量和能耗计算。据相关部门预测,20lO年我国水泥产量为15亿-16亿吨;2020年达到17亿吨左右。20lO、2020年建材工业煤炭需求量分别为3.1亿-3.2亿吨左右。建材行业煤炭需求量2005年(实际)2.9亿吨.2010年3.1亿-3.2亿吨,2020年3亿吨。

4.化学工业对煤炭的需求稳定。我国化学工业能源结构以煤焦为主,煤焦消耗占化工总能耗的45%左右,电力占39%。化学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相比低15%左右。我国目前吨氨能耗1900kg标准煤,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230―330千克标准煤。煤炭液化和煤制醇等替代液体燃料将是未来化工煤炭需求的增长点。“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液化主要以工程开发和工业化示范为主,预测2010年化学工业煤炭需求量为1.4亿-1.7亿吨。2010年后随着国内煤炭液化工程化技术开发的逐渐成熟和工程运行经验的积累,煤炭液化转化就进入较快发展阶段,但大规模开发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预测2020年化学工业煤炭需求量为2.7-亿3.6亿吨。化工行业煤炭需求量2005年(实际)0.97亿吨,2010年1.4亿-1.7亿吨,2020年2.7亿-3.6亿吨

5.煤机制造有力支持煤炭产业发展。煤机制造业作为与煤炭产业相关的辅产业,其发展呈现出规模化趋势。据统计,山西煤机制造业拥有企业110多家,可生产23大类、170多个品种、300多个规格的煤机产品。矿山机械等专用设备制造也有相当快的发展,2010年山西省制博会也推动了山西省制造业的发展。

某个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否提供更健全的相关的支持性产业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对我国与煤炭产业相关的电力、钢铁等相关产业的状况分析得出:电力、钢铁、建筑、化工行业的发展保证了煤炭的产期需求稳定,拉动山西省的煤炭需求,但是这些行业普遍存在节能技术的提升空间。山西省的煤机制造具有国内领先的水平,有力的支持了山西省的煤炭生产。

(四)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

长期以来,山西省煤炭产业的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无序市场竞争时有发生。市场竞争无序严重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不仅造成了煤炭生产能力的闲置浪费、煤炭资源的破坏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全行业的亏损,还带来了经济秩序的混乱。

截至2010年初,山西省矿井个数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办矿主体130个,70%的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以上,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被淘汰,保留矿井全部采用机械化采掘。山西省将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11个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72个300万吨级的地方集团公司,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到全省75%以上,根本上提高全省煤炭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水平,促使煤炭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得到提升。预计,2010年山西省煤炭产量达到7亿吨,同比增长12%。

山西省在国内率先完成煤炭产业改革,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煤炭企业,这些企业在人员素质、组织机构、应对国内外竞争的策略上均有了质的提升。再进一步的发展中,大型煤炭企业的合作将加强山西对煤炭市场的控制。

(五)政府行为与机遇

政府对一国某产业能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它通过政策工具来影响一个产业,同时也是影响本国需求的重大因素之一。但政府本身无法提升竞争力,因此政府应尽力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在改善一般资源、颁布适当的政策、鼓励创新和品牌意识、刺激产业集群升级、培养企业更强的竞争力等方面扮演好角色。

山西煤炭产业面临的机会及政府对煤炭产业的影响。201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确定,“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推进14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并兼并重组形成10个亿吨级和10个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力争期末其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0%,基地内大中型煤矿生产能力占到90%。能源发展整体上将“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山西省政府在“十二五”期间,也将对全省煤炭总量进行控制,按照规划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煤炭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强,煤炭企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山西省政府在煤炭产业整合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借助大型煤炭企业整合全省的煤炭资源,有力的支持了煤炭企业若干大企业的形成。煤炭产业作为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山西省政府也会对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篇9

机会成本属于经济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在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此相对应的是会计成本,即从会计学角度考虑的实际发生的账面成本。对于这两种成本内涵的辨别,对于经济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机会成本的内涵

1.机会成本的出处。机会成本这一词由奥地利学派弗?冯?维塞尔独创,他通过成本定律分析,将效用与成本联系起来,解释了机会成本,他在其《自然价值》一书中指出:“在生产财物能够作为多种不同的使用的场合,……在这里必须注意选择那些无论在种类和数量方面都能证明是经济最有效的使用。”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论著中提到:一切竞争的成本总要牵涉到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自古有之,只是之前没有确切的定义。现实中更是充满了选择,无论做何选择都会存在机会成本。

2.机会成本的含义。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定经济资源投入到某项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将一种资源用于一种用途就意味着它不能用于其他用途。

由于经济资源具有稀缺性,因而将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用于其他生产用途,即企业所获得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由此便产生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例如,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论著中所举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一样,上大学四年的机会成本是四年的学杂费加上不上大学出去打工所挣的工资。做了一件事而不能做另一件事的代价就是机会成本,也是为做这件事而放弃做其他事牺牲掉的机会。

3.相关的成本概念及比较。成本一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社会成本是指是指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成本汇总起来的总成本,也可指某一种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其反映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所发生的成本,即社会可获得的资源的最好替代用途。最早提出社会成本一词的人是著名经济学家庇古,他在分析外部害时发现社会成本是产品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生产的外部性给社会带来的额外成本之和。社会成本的分担与补偿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

私人成本是指单个厂商使用某一资源而产生的费用,即厂商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可见,私人成本是从厂商私人角度来看而形成的成本,厂商投入的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价格均应计入私人成本。

进一步,私人成本又可划分为显性成本和隐含成本。显性成本指企业从事一项经济活动时所花费的货币支出,包括雇员工资、购买原材料、燃料及添置或租用的设备的费用、利息、保险费、广告费及税金等。这些成本会在会计帐目上反映出来,又称会计成本。隐含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的,指企业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所花的成本。比如,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雇佣工人,从银行贷款,而且有时还利用自有的土地和资金,并亲自管理企业。如果企业使用的某部分生产要素是自有,在会计记账时,这些要素的价格总和形成的成本,不计入会计成本(显性成本),但是,经济学上认为,由于这些自有要素和非自有要素在生产过程的作用相同,也应向自己支付利息、地利和薪水等,所以这笔价值应当计入成本之中。由于这类成本不如显性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含成本。隐含成本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要素转移出企业以获取更高的报酬。因此,西方经济学中讨论的成本概念与一般企业会计人员所指的成本相比有着不同的含义。

由于不同成本含义存在的差异,因而形成了利润含义的差异。目前,主要有两类利润:一是,会计利润:销售总收益与会计成本的差额;二是,经济利润:销售总收益与企业经营的机会成本或经济成本的差额,又称超额利润。

进一步存在,经济利润=总收益-经济成本=总收益-(会计成本+隐含成本)。若令经济利润=0,则有,经济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正常利润+其他隐含成本)=0,进而可知,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正常利润+其他隐含成本。由此可见,当经济利润为0时,会计利润并不为0,而是为正常利润和其他隐含成本的总和,反之,当会计利润为0时,经济利润为负数。因此,由于成本含义的差异导致对厂商的经济评价结果完全不同。

二、机会成本的特点及存在前提条件

1.机会成本的特点。机会成本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机会成本具有时效性,机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某个时间点,不同的时间段,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第二,机会成本不是完全由选择方单方面决定的,竞争的选择会影响到选择方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不是实际的成本,但是它能影响我们的抉择。第三,机会成本的计量难,机会成本有可计量的也有不可计量的,比如时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的机会成本。例如:煤矿的破坏性开采,它的机会成本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破坏,后期弥补环境的破坏的成本是无法核算的。

2.机会成本存在前提条件。机会成本存在的四个基本前提:第一,资源具有稀缺性,即相对于人类无限增长的需求而言,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可划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绝对稀缺是指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相对稀缺是指资源的总供给能够满足总需求,但分布不均衡会造成局部的稀缺,通常所说的稀缺性是相对稀缺。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用途,这保证了资源在使用时的可选择性。第三,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这保证了资源能够进行自由配置,这又进一步保障了资源用途的可选择性。第四,资源可被充分利用。如果将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投入到某些用途后,还有一些用途所需的资源得不到满足,才会出现收益损失。如果资源的每种用途都满足后,资源仍有剩余,即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则闲置的资源不能获得收益,使用闲置资源的机会成本为零。资源是稀缺多用途的才可能促进使用资源者充分利用资源,四个前提是递进关系。只有在这样三个前提下,才存在机会成本。

3.机会成本变动规律。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某种产品的产量所产生的机会成本会出现递增或递减,即机会成本变动存在客观规律。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且生产要素间可以替代但又不能完全替代,因此,一般来说,每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产量所产生的机会成本会出现递增,即机会成本呈递增规律,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因资源是有限的,随着某种产品产量的增加,用于生产其他的经济资源逐渐减少,造成该经济资源相对稀缺,价格增加,在所放弃的其他产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所放弃的最大收益即机会成本递增;另一方面,因为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换言之,机会成本递增。这也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有时也称为“凸性”)的原因。

三、机会成本案例分析

1.国家建设的决策。修建水坝需要考虑的机会成本,截断河流修建水坝,最直接的经济效用就是水利发电,但是不能只考虑这座水电站可以发多少电,带来多少收益,还应考虑用同样资金可以建多少中小型水电站,这些中小型水电站能发多少电,带来多少其他收益,后者是前者的机会成本。修建水坝的机会成本还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上下游人文环境的影响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这些机会成本是无法用货币来估算了。机会成本的存在,使人们会从全局来考虑问题。

2.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一:如果一家企业占用资产100万元,社会平均报酬率为10%,但它只能达到5%的资产报酬率,那么这个企业在真正帐面上就应该是亏损5万元,而不是盈利5万元。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沿海一带大量中小企业纷纷由制造业转行到金融或是房地产业脱离实业生产的最好说明。资本逐利的本能,会让企业主重视资本的有效利用和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来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考虑生产运营的机会成本。

3.日程生活中的决策。日常生活中个人的投资决策。问题一:老张拥有一个商铺,租金6万/年,如果自己开商店投资20万元开店,开店的年收益率是30%,而20万如果投资基金会有10%的收益率,老张是开店好还是出租店铺?

从货币价值的角度来考虑,老张自己开店的机会成本是6万的年租金和2万的投资基金的货币收益之和,即8万元。而他自己开店,账面上可以赚6万块,但他因此损伤掉了赚6万块的租金和2万块货币收益。最后理性的决策,老张是出租商铺。

问题二:上医学院的机会成本比上一般大学的机会成本大。

医学院的学生,时间成本都比一般大学的高,医学院本科毕业需要5年比一本本科长一年,这一年的学费和不上这一年所挣的工资就是医院学生的机会成本。此外,医学院的就业选择面很专业,转行成本高,这也导致他们的机会成本高。

问题三:企业中职务越高的女性生小孩的机会成本越大。其一,职场中女性职务高越高收入更高;生小孩后无法工作,收入锐减,机会成本高。其二,生小孩后重返职场原职务级别难报,失去原有的晋升更高职务的机会甚至被原单位辞退。这是职场高职务女性生小孩所面临的两大高机会成本。

在人们作出任何决策时都要使收益大于或至少等于机会成本,如果机会成本大于收益,则这种决策从经济的观点看就是不合理,这就是说,在作出某项决策时,不能只考虑获利情况,而且还要考虑机会成本,这样,才能使投资最优化。由此可以看出,机会成本在经济生活中对决策的重要性。

四 结论及政策建议

篇10

所谓煤矿安全管理,是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利用煤矿安全生产要素,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提升生产效益,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协调、有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以保证煤矿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生命财产安全和集体利益不遭受到损失,实现煤矿安全管理效益的提升。

2影响煤矿安全管理的因素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改造大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三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关系,其中劳动者是最主要的因素,能够发挥最积极的作用,是改造大自然、推动社会进步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利用生产工具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劳动对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能够为劳动者在改造大自然、推动社会进步活动过程中提供保障,推动劳动者在改造大自然、推动社会进步活动过程中的进程。在煤矿生产中,影响安全管理的环节及因素有许多。从煤矿安全管理过程来看,煤矿安全管理环节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煤矿生产前所做出的一系列作业计划、部署和安排;煤矿生产作业过程中的作业步骤及对出现事故的处理;煤矿生产任务结束后的工作总结等。从涉及的因素来看,主要包括人、物和环境:对“人”来讲,就是指职工本身及其意识和行为;对“物”来讲,主要有工程、设备、材料等硬件方面和技术、工艺、流程等软件方面;对“环境”来讲,主要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部分:硬件环境是指由装备、技术等构成的生产、作业环境,软件环境是指由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文化宣传等构成的思想文化氛围。综观煤炭安全管理全过程,在“人、物、环境”三大因素中,“人”是最积极的因素,是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煤矿技艺革新的积极推动者,煤矿生产作业过程的实施者,应急处突事故的帮手;“物”是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客体,是人进行安全生产的工具,是被利用、被组织、被实施者;“环境”是人和物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第三位因素,是两者进行有机协调的承载物。我们只要处理好这三大因素,煤矿的安全生产就有保障,煤矿的安全管理就能出效益。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三大因素的关系,事关煤矿安全生产秩序的稳定,事关煤矿安全生产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3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3.1坚持以人为本的煤矿安全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的煤矿安全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理念的主要载体。所谓以人为本的煤矿安全管理思想,就是在遍及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都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坚持以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中心,把提高职工的素质、劳动技能、职工之间协同作业的能力,以及满足职工自身和工作需求,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位。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讲,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事物的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职工是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主力军,是内部因素,要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效益,就应立足于职工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秩序的稳定和煤矿安全生产效益目标的最大化。

3.2以人为本的内涵

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就应从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两方面入手,达到煤矿安全管理效益提升的目的。

(1)强化对职工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和安全思想文化的宣传教育。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利用宣传工具和一系列科学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强职工对安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职工深层次理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个人、安全与家庭之间辩证关系的意义,从而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职工的创造力,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稳定和效益最大化。

(2)强化职工安全操作技能,提升职工应急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加强对职工进行《煤矿安全操作规程》《开采工艺》等专业技能培训和相关资格的考核认定,坚持职工持证上岗,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作业,严禁违规操作,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确保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3.3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

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有效的奖惩激励制度,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效益最大化的保证。职工在自我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提升的前提下,不仅应具备岗位职责的坚守水平和能力,同时还应配备相应的监督制约及奖惩机制,使职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安全生产中,并一以贯之地照章作业,实现安全与效益同行。

(1)加强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的考核和落实。针对不同工种和岗位,建立不同的岗位责任制,使每个职工都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并与绩效考核挂钩,同时发挥职工的互纠作用,挖掘安全隐患死角,对发现的每一处隐患或违规操作,都要进行相应的奖惩,形成风险共担,传递正能量的安全管理考核机制。

(2)建立对职工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机制。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使职工的物质利益需求得到满足,通过建立精神激励机制,利用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亲情感化、标兵和模范奖励等方式,使职工在精神层面上实现共鸣。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