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

篇1

家庭教育要遵守科学规律,用科学方法,不能随意,凭热情好恶盲目蛮干。家长必须经常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道德觉悟;要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的育人经验。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依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培养。家长要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与对孩子的尊重结合起来,必须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地让孩子学习不喜欢或不适合学的东西。

二、家庭教育具有一致性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表现为:一是家庭成员的一致。即家庭所有成员在教育孩子时的认识标准要一致,教育方法要一致,不能一个说东,一个说西,一个严格要求,另一个却袒护。教育孩子家庭成员在认识标准和方法上不一致容易造成孩子无所适从。二是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要与学校在孩子的品德培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时间安排上保持一致,否则会出现5+2=0现象,即五天的学校教育成果加上两天不一致的家庭教育使教育效果全无。三是家庭教育要与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保持一致,家庭教育不可随意、盲目蛮干、想当然、违反科学。

三、家庭教育具有强制性

一是家庭教育是作为父母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法律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我国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对父母教育监护未成年子女做了全面和详细的规定。二是对子女教育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强制方法。未成年子女因为在思想认识上和心理发展上还不成熟,不可能完全自觉地约束自己,常常会表现出任性甚至放纵自己的行为。说理教育不是万能的,那种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有害的。家长除了要认真耐心地做好思想教育外,还应适当配合以强制性方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防止孩子误入歧途。

四、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家庭教育最合适的教育者是父母自己。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一生中必不可少的老师。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大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做榜样。教育孩子是父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人父人母不能以任何理由推卸育子责任。2012年,贵州省毕节市五位9—13岁的少年辍学流浪,为取暖在空垃圾箱中生火,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政府为此处理了多名官员和校长,而丝毫没有追究家长的管教不力责任,家长似乎只是受害者。事实上,家长还应承担“养不教,父之过”的道德责任。学校教育不具备全面的覆盖性,学生有相当多的时间不在学校,教师的教育作用有限,既有时间因素,也有社会角色的原因,教师的社会角色不能代替父母教育孩子。因此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另外,孩子的祖辈、亲戚、朋友都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寄宿制学生等存在的一些问题都表明了这一点。

五、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只会拔苗助长,违反规律。良好习惯、优秀品质、优异学习成绩都需要经过长期不懈地训练和培养。据研究结果表明,一个成年人培养一个新习惯约需要72天左右。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需要反复抓、抓反复,不能想起来管一管,抓一抓,平时不管不抓;闲时管一管,抓一抓,忙时不闻不问;出了问题管一管,抓一抓,没有问题就放任自流。

六、家庭教育具有复杂性

家庭教育的复杂性源于人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不仅有与动物一样的自然性,还具有人类特有的社会性。人的复杂性表现为人的思想观念、人的要求欲望、人的性格个性等都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也具有复杂性,人的成长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在品德修养、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加强培养。另外,社会环境也是极其复杂的。社会风气、社会思潮和文化时刻在影响着孩子。未成年的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抵制诱惑的能力差,易受经过各种新潮包装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因此,要教育孩子远离社会上各种不良诱惑,远离网吧,远离不良媒体和不良书籍,远离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东西。

七、家庭教育具有艰巨性

家庭教育的艰巨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家长缺少教育孩子的时间。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为生计、为工作常年奔波,与孩子相处时间很少,教育孩子面临困难。二是家长普遍缺乏教育孩子的专门知识,往往教育孩子不得法,教育效果差。三是家长和孩子存在代沟。代沟问题的存在使许多家长无法和孩子有效沟通,使父母和孩子产生隔阂,家庭教育难以开展,父母和孩子都为此苦恼。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的影响。这些因素虽然对家长教育孩子带来困难,使家庭教育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家长们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抱着对家庭美好未来的期盼,克服困难,不气馁,积极面对。

八、家庭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篇2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01-02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上个世纪前苏联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依旧对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开展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由此,笔者通过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误区进行反思,从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中的特色之处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深化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功能,他认为家庭教育不仅对孩子的童年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是家长对社会教育事业的精神力量奉献,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与纽带。而现在大多数家长只局限于对家庭教育功能第一层次的认识,即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而并未升华到更高的层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深化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应从两方面入手。

1.增强对社会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义务感。首先应该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不仅关系着个体家庭中孩子的成长发展,更关系着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作为家长,应该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去做,这是对社会教育事业特殊的精神力量奉献。具备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家长才会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益,进而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繁荣,促进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社会氛围的形成和巩固。

2.正确理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有一些家长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如他们依然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抑或有些家长即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却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跟学校和老师认真沟通孩子的情况,总以各种借口推托。他们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与社会、学校的联系,意识不到三者紧密联系的重要性。所以,正如苏提出的那样: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和纽带。家长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才能跨出从根本上改变三种教育之间长期分离现状的第一步。

二、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锻炼,他提出劳动锻炼应成为家庭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义务感。因为他已用实践证明,劳动具有很强大的教育作用。眼下的家庭中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躲避讨厌劳动,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由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舒适生活。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建议家长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来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1.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其劳动义务感。家长应尽早教育孩子,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通过劳动创造得来的,没有白来的食物,让孩子在意识和情感上热爱劳动。如教导孩子要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使其明白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也应为这个家庭的干净整洁付出,在劳动的过程中增强孩子内心的劳动义务感。

2.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劳动锻炼。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参与劳动锻炼。如,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体力,克服懒惰;适度的社会劳动,能让孩子体验生活,体会父母工作劳动的不易;尤其鼓励进行手脑并用的劳动,发展孩子们创造性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感等。家长应该明白,使孩子尽可能地参与到劳动锻炼中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重视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得孩子能够实现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家长片面强调孩子智力的发展,盲目追求高分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却忽略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导有很大的启示。

1.保护孩子心灵的纯洁性,提高其道德修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孩子的心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他们也开始变得虚荣攀比、自私自利、沉迷于享乐之中,失去了精神信仰和支柱。这无疑是危险的,家长一定要注意防范,如,教导孩子信奉善良,防止心灵空虚;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学会同情理解他人,防止麻木不仁;教育孩子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防止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等等。

2.教会孩子独立思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独立思考,是一个孩子进行是非判断的关键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孩子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免于不良思想和风气的毒害和侵蚀。作为家长,尤其要重视这一点。当遇到问题时,要教导孩子先冷静下来,试着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方法。凡事多独立思考,用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判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四、家长要正确地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家长应该明智地爱孩子,要正确地使用自己的权力,对待孩子应该做到“热情关怀和严格要求、和严厉相和谐”。然而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如皇帝般一味娇宠溺爱的家长大有人在,对孩子严厉要求甚至不惜棍棒相加的家长大有人在,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只用物质弥补亲情的父母也大有人在。对于这一现实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的原则也深深地给我们以启示。

1.家长要正确地使用权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自然有权力教育孩子,甚至是在必要时采取合理的惩罚措施。虽然家长爱孩子是不容置疑的,但切不能让爱成为孩子的精神桎梏。溺爱最终带给孩子的是与年龄不相符的幼稚和自私自利;专横的爱让孩子的心灵遭到破坏性的伤害,棍棒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变本加厉的叛逆与反抗;而赎买式的爱更是带来孩子精神的空虚和情感的冷漠。家长一定要避免以上这三种形式的“不明智的爱”。

2.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把儿童永远当儿童看待。孩子也会逐渐长大,他们也需要个人的空间,也有自己的秘密和隐私。所以家长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愿望。千万不能因担心孩子太小,不能正确处理事情,而一味地干涉并“全权”。这样反倒会让孩子厌烦,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会愈加逆反。父母对待日益长大成熟的孩子,一定要多聆听,多交流,尽量去建立和谐、民主、融洽的家庭关系氛围,而不是用家长的绝对权力去压制和禁止。

参考文献:

[1]胡继渊,陈文彬.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初探[J].外国教育资料,1993,(4).

[2]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1982,(4).

[3]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1982,(5).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 家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253-01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而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家庭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孩子的发展。孩子成长的好坏、健康与否,直接取决于家长的教育。

1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1.1 家庭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幼儿缺乏自我

不同的家长对教育的理念都是不用,有些家长比较注重孩子智力方面的发展,他们会要求孩子学习更多课外的知识,包括乐器、舞蹈、英语等,他们会觉得孩子学的越多,就能比别的孩子更优秀,还有些家长是看见别人都在学习,就盲目的为自己孩子报了很多课程。作为家长根本没有关心过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愿意,只认为孩子应该要做这些,这就是家长一贯的教育理念。在他们看来孩子还小没有判断的能力,所以家长就理所当然地帮孩子来决定各种事情,其实从另一面来看是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作为孩子来说他们更喜欢随心所欲的玩,不想被束缚和压制。

1.2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幼儿专制、霸道

从计划生育实施以来,我们的家庭结构大都以独生子女为主,八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吃饭、睡觉都由大人一手包办,孩子只要张个嘴就什么都有了。家长觉得给孩子这些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其实恰恰相反,家长越是溺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毒害”。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会觉得一切理所当然,别人就应该对我好,对我言听计从,等到长大以后就会缺乏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缺乏自理能力,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

1.3 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幼儿极端、缺乏安全的心理

家庭环境是幼儿生活的一个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物质环境也就是家长为幼儿提供好的生活环境,比如现在家庭都为孩子买各种好的、大的房子,在装修方面更是豪华,让孩子整天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就像温室的花朵一样。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显得比较娇贵,吃不得一点苦,直接导致的就是看不起穷苦人家,总认为自己很好,很强大。但有一天当受到一点风吹雨打时,他们脆弱的内心就会受到很沉重的伤害,他们会选择逃避,甚至当他们内心的情感、伤害得不到宣泄时,更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除了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也是影响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幼儿能不能健康的成长,主要取决于他们有没有健康、阳光的心理,而这些影响幼儿心理的因素大多来自家庭。试问一个整天生活在吵架、暴力环境中的孩子怎么可能有一个完全健康的心理呢,因为他每天耳濡目染的就是争吵,他会愤怒,心理会扭曲,久而久之也就潜移默化了这些行为,当他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不和谐事情时,他就会像父母一样用争吵和暴力来解决,其实也就说明了幼儿缺乏了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残缺不完整的家庭环境对幼儿也是一种伤害,其中以离异家庭居多,家庭的离异对孩子是直接的伤害,不管缺少的是父亲还是母亲,幼儿的人生已经不完整,比如缺少的是母亲的话,这个孩子的成长会缺失母爱,正所谓母爱如水,母亲能给孩子无限的关怀和爱,她教会孩子什么是爱,如何去爱别人,这是一种情感上的教育。而父爱如山,父亲给孩子的感觉就是坚强、勇气,是一种正面的能量。所以说母亲、父亲缺一不可。

2 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2.1 育理念

在教育孩子方面全家人应该坚持一致性和统一性,特别是两代人之间的教育理念。现在的孩子小时候大多都是爷爷奶奶带的,他们对孩子是过多、过度的宠爱,就算孩子犯错了,爷爷奶奶也不会责怪孩子,而是息事宁人。而有些父母就觉得应该要严格批评,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但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多数的爷爷奶奶就会跑出来“解救”自己的孙子、女,导致孩子越来越自大,越来越没有礼貌,他们会觉得有爷爷奶奶撑腰,就什么也不怕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大大害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两代人之间必须统一想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应该在父母一边,支持父母的教育理念,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做错了,就应该要改正,通过两代人共同的教育,引领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2.2 树立模仿榜样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而大多数的家长却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幼儿园老师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要人物,把一切责任都归于教师,往往忽视了自己作为家长的重要性。家长某个不经意的动作、言行举止,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在孩子面前树立正确的形象,如善待长辈,和善交往,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等,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长此如此,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去做这些事情,这也就能帮助幼儿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2.3 注重全面发展

篇4

校联系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6―0028―01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父母及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在中国,近60%左右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很多孩子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出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及时地解决,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对孩子的关心不够,缺乏沟通。本文就谈谈农村地区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农村地区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许多农村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生计,无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和指导。重养育,轻教育,把对孩子的教育视为学校的天职,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解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忽视了孩子精神需求及道德教育。

2.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当前的家庭教育,把关爱孩子当作教育孩子的全部,爱变成了一种溺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父母觉察不到孩子的不足和弱点,不能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导致孩子自我评价的歪曲,形成惟我独尊、为所欲为的性格缺陷。

3.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由于教育观念错误,有些农村家长不会选择与孩子交流的时机,更缺乏与孩子有效交流和沟通的技巧,更有部分家长与孩子“交流方式”简单粗暴,非打即骂,缺少耐心说服和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只重视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却忽视了精神上应有的关怀、交流和沟通。

4.家庭教育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由于受农村居住条件的限制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有时是爷爷与奶奶,有时是父母,由于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缺乏一致性,从而导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也不同,使孩子无所适从。

5.家长不良言行的影响。部分家长对自己要求低,对孩子要求高。个别家长自己得过且过,却要求孩子做事认真,奋发上进。这种做法使孩子对父母的教育产生了怀疑,削弱了家庭教育的作用。

6.家庭学习环境差。笔者在家访的过程中,经常看到许多农村学生没有专门的学习房间,学习环境和学习设施普遍较差,有的学生边看电视边写字。这样的学习环境,容易造成学生视力下降、脊柱弯曲、身体发育不良、注意力不集中、书写不规范等问题。

二、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的改进策略

1.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教育好孩子。家长在注重对孩子智力投资的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方面的教育,特别注重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参加培训去了解少年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2.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对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校联系,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真正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推进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孩子德、智、体多方面均衡发展。学校和老师要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听课日、电话交流等活动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共同教育好学生。

3.建立农村家教组织网络。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推动创建各类家庭教育组织,如: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家长假期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咨询站等。要积极推广成功家长的经验,树立典型。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有感染力的主题宣传教育,深入农村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常识,传授如何营造温馨和睦、民主宽松、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经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水平。

4.扩大宣传,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推进家庭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作用。倡导各类报纸、电视台开办家教园地、父母之友、家长课堂等家庭教育专题、专栏节目,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以及“以德育人”、“科学育人”的理念,使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家教方法走进千家万户。

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贫困农村;问题;对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是树人之本,家庭教育为教育之源。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指导人生的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前途与家庭的幸福,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的兴旺发达。

一、贫困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农村教育得到了发展,但贫困农村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

非常有限的土地难以留住这么多的农村劳动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进城经商打工。农村劳务输出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夫妻双方外出务工的相当普遍,他们的小孩大多为2岁到15岁之间,由于城市生活的支出高,特别是借读费高,他们的务工收入不足以在城市生活,因此绝大多数孩子被留在家里。据调查,一所农村学校有203名学生,其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的学生有143名,占学生总数的70.4%。大多数父母外出,其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较多的弊端。他们在监护和施教时,较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缺乏在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在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即使明知不对,大多也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总是认为“孩子还小,由他爸妈回来管”。导致孩子们从小就变得骄娇之气严重,放任甚至放纵的性格特点。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特别是那些老年人,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法担当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在孩子学习方面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再说,这一代老人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都比较落后,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有些父母把孩子托给亲戚朋友来监护,尽管亲戚朋友对孩子非常关心,但他们的关心也主要体现在物质上,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较少关注。这样极易形成孩子的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特征;或者使孩子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胆小怕事、孤僻等过分内向的性格特征。还有一些父母因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把孩子留在家里让孩子自我监护。因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均不强,这就等于没有监护。再说这些父母一般认为自己长期在外,又无人照顾孩子,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金钱上就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奢侈、浪费、不知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不良行为习惯,而且由于孩子特别是男孩子的自我约束力较差,容易沾染上打牌赌钱等坏习惯。

(二)家庭教育设施严重缺乏

孩子的家里除了学校分给他们的教科书以外,再没有其它书籍了。根本见不到诸如激励孩子认真学习、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名言、警句。有益孩子身心发展、发展孩子艺术素质的娱乐设施极少,娱乐活动场所几乎见不到。由于没有健康的娱乐设施与场所,孩子们一旦放学回家,就三五成群在外面玩耍,玩一些玻璃弹子、跳皮筋、你追我赶等简单游戏;有些孩子整天沉溺于电视剧里;还有一些男孩子一有空就召集伙伴去打牌赌钱。导致孩子们沾染打赌、吸烟、打架、偷窃等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农村学生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管不问,甚至有些家长连孩子的确切年龄和所在年级都不知道。大部分家长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笔者在一所农村小学任教时,遇到一些这样的家长。在家访时,我把几位孩子学习不认真的情况向他们家长反映,家长坦言他们从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特别不主张孩子在夜晚花时间学习,认为既影响孩子的身体又浪费电。他们也不责怪老师,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是由“八”字排定的,与后天的培养没有多大关系,有出息的不用教育也会有出息;没有出息的就算再花多少功夫也是白费劲。

二、贫困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

鉴于以上问题,究其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贫困农村经济落后

受经济状况影响,大部分农村家长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不抛下子女离开农村到城里去经商打工,将更多精力用在赚钱养家糊口上。有些留在农村的家长也是整天忙于劳动,很少有闲暇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教育孩子,也就导致了许多家长将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了学校和教师。因农村经济落后,大部分家庭条件差,家庭收入只能是解决温饱问题,家长们根本无能为力从事家庭教育设施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

(二)农村家长素质偏低

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笔者抽取某农村小学100名三年级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分别对家长的学历、教子态度、方法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文化程度

高中

毕业

高中

肄业

初中毕业

初中

肄业

小学

毕业

小学

肄业

人数

1

6

18

27

35

13

教育方式

经常有意识

教育 子女

偶尔有意识

教育 子女

放任不管

子 女

粗暴教育子 女

百分比

3%

11%

59%

27%

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都非常低,远远不能适应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许多农村家长认识不到知识和文化对子女成长的意义,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义务,忽视家庭教育。许多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无法担当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还有一些家长采取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甚至在无意识中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教育和导向,直接影响了农村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孩子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对孩子影响是综合的,相互渗透,缺一不可。作为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根据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三、解决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贫困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现就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社会、家长、学校共同关注农村家庭教育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农村家庭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认真做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督查工作,使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化。

政府应该适当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设立农村家庭教育基金,应付必要的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正常运行。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创建有益孩子身心的娱乐活动场所。尽最大努力发挥农村的家庭教育功能,使农村家庭教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广大民工在城里做工,工资低,无力支付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再加上城市学校仅凭一纸户籍就把儿童挡在校门之外,致使广大农村儿童不能跟随父母一起进城学习、生活,难以得到基本的家庭教育。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家长要想方设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来帮助孩子扩大视野,培养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以及陶冶情操。家长可以利用电视机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节目,指导孩子收看;可以带孩子到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以为孩子选购有关书籍,订阅报刊杂志,并坚持与孩子一起阅读、欣赏。

要办好寄宿制学校,为孩子创设安心学习、快乐生活的良好环境。使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能放心地把孩子委托给学校管理,由教师负责孩子的学习、衣、食、住、假日生活等内容。学校教师要当好孩子的第二任父母。教师应该多奉献一份爱心,给孩子多一些关注。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应多多留意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生活中的烦恼,在感情上的困惑等,以弥补家庭教育责任缺位及远离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亲情缺失。

(二)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家长素质

农村中小学应注重宣传发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校章程,规划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学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农村学生家长整体素质。

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将提高家长素质当成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忌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学校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出提高农村学生家长素质的长远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要根据家长的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定期组织家长来校学习,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素养。家长学校的授课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家庭教育论坛等形式。家庭教育论坛内容既包括知识讲座也包括家长发言、提问,使家长、教师形式互动,在互动中交流经验,提高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提高家长素质和提高家长实施家庭教育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侧重培养家长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最终实现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的目的。

总之,处于经济落后,家长素质偏低条件下的农村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家长、学校共同关注,努力创建优良的家教环境,切实提高家长素质,优化农村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农村家庭教育的作用,并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育人的目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邬志辉.现代教育管理专题[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3]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谈举止、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家庭状况,对孩子的成长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家庭教育。现在的家庭教育状况总体来说是很好的,教育投入越来越大,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越来越深。但是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如孩子的动手能力差,心理素质差,独立生活能力差等,这些现状的产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1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主要表现形式

1.1重养育轻教育。现在家庭中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一切围着孩子转,想尽办法满足孩子的要求,特别是物质要求,甚至是不合理要求也尽量满足。有许多年青家长因经商或常年在外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把孩子交给自己老人带,隔辈人对孩子更是娇生惯养,百般疼爱。有的家长怕孩子出意外,不允许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使孩子养成了怕吃苦,自我能力差,缺少独立能力,缺乏责任感。孩子们的许多不良习惯,就是在家长们的“关爱”中养成的。

1.2重智育轻德育。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其他都无所谓。孩子的成绩是家长最关心、也是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家长鼓励孩子学习最常用的手段。而我国的《高考制度》、《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招录用人制度》也对孩子的学习及追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家长认为,考试又不考德育,造成了对孩子教育的片面性和单一性。

1.3重言教轻身教。主要表现在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说不做,说教多,身教少。许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公共场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口头常带骂人话,说话粗噜。平时经常出入赌场、歌厅舞厅,不尊老爱幼等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不知不觉地给孩子充当了反面教材,树立了反面形象,给孩子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追星的学生数不胜数,他们对那些明星极为崇拜,把他们当做心中的偶像,可是崇拜自己父母的孩子又有几个呢。在身教改方面,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应该对自已进行反省。

2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是不健康的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许多不健康的书刊杂志、电影、特别是黄色网站,严重危害着发育期的青少年。使一些孩子产生了消极的人生观,颠倒的荣辱观、扭曲的价值观。又因父母经常参加社交活动,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家庭教育跟不上孩子的思想变化,使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二是农民工居住不固定,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在我的班里有不少的孩子是跟随父母进城打工就学的,他们居无所定,经常转学,流动平凡。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少,这些孩子大多是学习差,思想压力大,自卑心重,使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三是父母离婚,对孩子学习的影响。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上升,因父母离异而被抛弃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性格孤僻,精神萎靡不振,不与其他同学交往,这些孩子大都缺少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下滑。在我教过的班里就有这样的学生,父母离婚后各自组建了家庭,他只好与奶奶生活在一起。缺少父爱和母爱的他,经常到没人的角落哭泣、发泄。像这样的孩子连最基本的家庭温暖都没有,怎能谈得上良好的家庭教育呢?

2.2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一是家长文化素质良莠不齐:特别是农村,大部分家长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时代节拍,作业辅导不了,思维落后,与孩子文化水平差距大,对孩子的教育无从下手;二是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当孩子犯错误后,特别是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不是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孩子认真分析原因,帮助孩子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而是用“傻瓜、笨蛋、废物”等难听的话辱骂、刺激、数落孩子,有的甚至打骂孩子。这样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造成孩子对父母的敌视,甚至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处处与父母对着干;三是隔代教育代替亲代教育。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有的家长乐得清闲,不愿意亲自照顾孩子,把孩子推给家里老人;四是为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加重孩子的课业负担。孩子在校学习了一天,晚上还要完成家庭作业,双休日需要补课等。孩子学习负担过重,睡眠时间不足,精神压力大,致使部分孩子畏学、厌学、逃学。由于课业负担过重,使孩子自由支配时间少、集体活动少,社会实践少,因而削弱了德、体、美教育,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3学校、家庭教育存在着认识误区。首先是家庭、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误区。现在虽然重视“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真正的落实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大部分学校和家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注重书本知识和考试成绩,缺少其它教育方式,致使学生缺乏善恶、真假、美丑、荣辱等鉴别能力,对社会生活中各种负面影响缺乏免疫力,容易步入歧途;其次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存在误区。由于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在将“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同时,也将“万千期望集于一身”,家长们早早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设计了人生道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严重。舍得给孩子的教育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投入的同时,对孩子的“回报”给予了很大期望。希望孩子能够考研考博,希望孩子能成名成家。这样也给孩子正常的生活、学习施加了压力。为什么有学生因考不上大学而自杀,为什么有学生会残忍地杀害自己的父母,这些事件的发生,在令人痛心的同时,也暴露出家庭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第三是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存在误区。在学校,有很多老师把那些成绩差或者有违纪问题的学生看成是影响班级的“包袱”,对这些问题学生的心理不做了解,不做深刻分析,更不知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方法除了批评还是批评,甚至有些歧视。这种做法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了阴影,影响了家长对孩子的正确评估及教育,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问题学生”在“问题”上越走越远,仇视家长和老师、厌学、逃学、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3.1重视和谐家庭的建立。父母应该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宽容、创新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的道理。

3.2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解放孩子,鼓励孩子大胆地去想、去做,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和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同时教育孩子办事不要轻率、卤莽,使孩子逐步建立起自信心。二是要培养孩子成功意识,当孩子有了成绩和进步时,家长都要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三是要纠正孩子的嫉妒心理,严重的嫉妒心理会影响团结、孤立自己,不利于进步和成材,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以及努力赶超别人的健康心理。四是要培养孩子的肚量,家长应帮助孩子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还要通过具体事例来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使孩子逐渐心胸开阔、豁达乐观。

3.3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应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关注那些带有行为习惯差、脾气性格坏、情绪情感扭曲、意志薄弱、缺乏自尊自信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以“爱满天下”的情怀和“为了苦孩,甘当骆驼”的精神,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站在人性的角度,尊重每一个同学,理解每个人的苦衷,从点点滴滴帮助他们寻找成长的真感觉。像陶先生所说的那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只有这样我们做教师的才能溶入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一、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

通过对某市农村小学生家长进行了关于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一)家长文化水平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42﹪,有的家长是小学学历,在调查过程中,有的家长因为不认识字而拒绝完成问卷。高中文化程度的家长占37.5﹪,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08﹪。

(二)家庭环境

1.家庭结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其中来自三口之家的占58.34%;三世同堂,占29.17%;离异家庭,占12.5%。孩子大多数时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66.67%;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占6.25%;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占25%;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占2.08%。

2.家庭教育条件。在针对家长空闲时通常和孩子做什么的调查中发现,有27.08%的家长能够在空闲时和孩子翻翻书,共同学习;16.67%的家长有空时会鼓励孩子发展特长;16.67%的家长经常引导孩子动脑筋和孩子一起学习;27.08%的家长因为工作忙很少和孩子在一起。调查显示,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单独房间、专用桌椅、台灯和各种学习用品的占27.08%;能够提供以上三种的占16.66%;提供以上两种的占14.58%;只能够提供一种的占41.67%。

(三)家长教育方式

在家长的教育方式这个问题上,调查显示,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85.42%的家长会帮助孩子找到犯错误的原因,然后再进行教育;有14.58%的家长会批评或打骂孩子。遇到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情况,68.75%的家长会主动找孩子谈心从而找到原因;18.75%的家长会选择找老师来了解情况;也有12.5%的家长会不问原因直接动手打孩子。关于“人前教子”这样的教育方式有16.67%的家长认为这样做很对;83.33%的家长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对的。但是仍然有25%的家长经常在人前教子,75%的家长不这样做。

(四)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和期望程度

在调查中笔者通过对家长是否和孩子讨论有关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家长平时是否花时间陪孩子做功课来体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调查结果显示,52.08%的家长经常和孩子讨论学习上的问题;25%的家长偶尔会和孩子讨论学习上的问题;20.83%的家长只有在孩子学习上出现问题时才会和孩子讨论;有2.08%的家长在亲朋聚会时才会说起孩子的学习。大多数家长还是愿意花时间陪孩子做功课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6.67%的家长会经常陪孩子做功课;29.17%的家长偶尔会花点时间陪孩子做功课;有4.17%的家长不会陪孩子做功课。关于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的期望程度调查结果显示,81.25%的家长希望孩子们门功课都要优秀;12.5%的家长觉得孩子只要各门功课及格就可以;有4.17%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就行。

二、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文化水平偏低

家长的文化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孩子的培养。家长也想教育好孩子,却苦于没有方法。不知道应该怎样引导孩子,有的家长主观上希望孩子成才、学好,却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对孩子的学习方法指导不了。农村家长平时很少读书看报,家庭缺乏学习氛围,不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当

在生活中,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是有自己的自尊心和想法的,家长不顾孩子的自尊心和个性的发展,用自以为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对犯错的孩子更不讲究批评方式,甚至以粗暴态度对待子女,伤害孩子的自尊。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孩子一犯错,就翻来覆去地讲。这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或习惯,反而容易强化这种习惯。

(三)家庭物质环境匮乏,学习气氛不浓厚影响孩子的学习

在调查中发现,家长会忽略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家长能够提供各种学习用品等的物质条件的仅占27.08%;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四)家长对孩子的发展置之不理或期望过高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孩子自主发展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自主发展就是让孩子自己发展、随意发展,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等不闻不问,缺乏必要的辅导和教育。有的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感到十分失望,从而丧失了对孩子的信心。

三、提高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质量的策略

针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如: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式不当等,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提高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质量。

第一,提高家长素质。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样,能更好地辅导孩子学习,促进孩子成长。要把提高家长素质作为改进农村家庭教育的重点来抓,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改善农村家长的教育理念,创建家长学校等。

第二,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以便于孩子更好的学习。

第三,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想法,正视孩子的缺点,避免使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惩罚孩子,多和孩子沟通等。

第四,要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第五,推行协同教育,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机制。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柯国兴.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和对策.中国农村教育[J].2007,(11).

篇8

在教育系统工程中,遍远山区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一、农村家庭教育

(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而无恰当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茫然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多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父母的重视。 许多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但他们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愚昧无知的一代,不想让历史的遗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现。家长对孩子的最大希望是读好书、上大学、将来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因此,对孩子要求就是学习成绩好,考出高分,考上好的学校, 忽视孩子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无法正确的引导子女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孩子一旦有错,父母往往不问青红皂白,责骂、殴打一顿。多数家长用“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好才”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更主要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孩子时眼前一片茫然,不知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教育“路”到底在何方。更想不到的是自己不良的言行举止倒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有机结合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等于进了“保险箱”,把教育孩子的事全部推给学校、老师。培养和教育孩子全属于学校、老师的应尽之责。从不与学校沟通,一年半载不过问孩子的情况,更谈不上为了子女的教育主动找学校和老师交流意见。老师主动到家找家长交谈,学生家长见了老师就赶忙避开,这种态度及大地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三)家庭教育呈放任自由式发展

农村学生家长一门心思地扑在生产和创收上,每天起早摸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多数是“看而不管”、“管而不教”或根本“管不住”,这些“隔代家长”所采取溺爱、放纵的教育方法。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和自私的性格,稍有不满,常常出去,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小兄弟”或“社会垃圾”为伍。由于未成年人的自制能力较差,经常模仿电视及书籍等带来的不良信息,使他们的厌学情绪高涨,经常聚在一起吸烟、喝酒、赌博、打架,还有的同学开始早恋。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扶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听其自然,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有的家长对老师说:“孩子听老师的,全靠您了,我们管不了,您要打要骂都行”,家长缺乏责任心,家庭教育几乎成了空白。 家庭是培养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人生的启蒙教师,家庭教育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儿童能否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家庭教育是学校、社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总之,只有重视家庭教育,共同研究教育青少年儿童的要求和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的开展,使广大青少年儿童符合时代的要求健康成长。

二、教育教学管理

(一)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的配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多方面原因促成片面强调中心学校的作用,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配备高度集中,形成了“重中心学校轻边远学校校”的思维定势。那些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都留在了中心学校,老弱病残,水平较差的自然就只能呆在边远学校任教。很多上级领导和教育主管领导,也只注重短期效应,在教师管理中实行“移位制”,把在教学中学科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调往中心学校,反之遣往边远学校,所教学科成绩越差的教师到越边远的学校工作。这种师资配备的方法,长此以往,就造成两极分化,导致边远山区学校陷入教学质量越来越差,教师心态严重失衡,群众办学消极,学生进不来留不住的恶性循环。再则,新分配和新调入的教师由于都有那么点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挤进中心学校和城区学校,造成中心学校和城区学校教师严重超编而边远山区差员,甚至不得不请代课老师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没有正确评价边远学校教师

边远学校教师一般是包班教学。也没有严格按教学计划开课设节,他们每人至少要担任3―4个学科的教学任务。一师一校的教师,除按教学计划搞好各科教学外,还要担任学校管理,班队活动,后勤服务等诸多工作。其工作量和工作强度远远超过中心小学校分科教学的教师。然而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评价教师工作优劣往往只是依据各科的考试成绩。对边远学校小教师而言,这只是评价了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而没有包含他们工作的全部,显然是不合理的,势必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边远学校教师为了应付评估只开设考试科目而忽视其他学科教学,不利于国家教学计划和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同时也会给农村孩子的培养及其全面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边远山区学校教育教学没有很好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篇9

【关 键 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论述,深刻地指出了家庭在人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教在人一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基础指明了方向。

据《2014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显示,37.82%的家长不了解家庭教育方法,26.19%的家长没时间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成为未成年人教育的“短板”。特别是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中,家庭教育缺乏的情况尤为严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既是儿童自身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力支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调查目的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能够全面了解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探索出科学有效地促进家庭教育的途径、策略和方法,通过这次调查的科学操作与规范运行,能够为农村地区解决此问题提供一些现实的参考方法。

二、调查对象

本文将研究对象:父母双方长期流动在其他地区务工,未随同其父母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或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6~14周岁的适龄上学儿童。本文所称的农村留守儿童也就是在这一年龄范围内的进城就业农民留在原户籍所在地的子女。

本次调查对象是锦州市太和区6~14岁留守儿童,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主要调查对象为4~9年级的58名留守儿童,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对1~3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要采用观察的方式了解其情况,对典型的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访谈。

三、调查内容

1. 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亲情沟通状况、学习情况、心理状况。

2. 家庭教育情况:父母或监护人的教育方式、方法、家庭教育理念。

3. 家校合作情况:家长与学校、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情况。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6 份,其中初中卷21 份,小学卷35 份;共访谈班主任、教师12人,校长或教导主任6 人,监护人14 人,留守儿童个案追踪观察3人。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呈现“一高一低”

家庭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调查发现,本地区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存在隔代监护比例高、家长文化程度相对低的特点。

1. 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比例较高。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监护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或其他亲戚。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35.1%,年龄在60岁以下的占64.3%。由于多是隔代监护,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文化程度不高,在指导孩子学习方面力不从心,再加上溺爱,管教不严,许多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学习无人督促。

2. 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在文化程度方面,没上过学的占2%,小学文化程度占22.4%,初中文化程度占66.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0.2%。通过调查孩子在“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上,36.2%的孩子认为自己平时不够努力,41.7%的孩子认为由于没有老师或家长的指导,7.9%的孩子选择了客观原因,16.3%的孩子认为自己本来就不行。这从一方面也反映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不够,没有能力对孩子的课业进行辅导和监督。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呈现“三少”

为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我们分别从家长家庭教育理念、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家长主动联系学校等方面设计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少”,即科学的教育理念少、对孩子沟通了解少、家长主动联系学校少。

1. 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少。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祖父母监护,因此形成了隔代教育。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也很少意识到监管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他们较少在精神层面去关心孩子,不去严格地管理和教育,认为只要孩子不犯大错就不用管,“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的现象严重。

2. 家长与孩子的联系沟通少。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少了,孩子想对父母说的话,没有机会诉说,这种爱的缺失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调查显示,82.4%的孩子表示经常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希望父母能每天和自己联系一次的占35.2%,希望每周联系一次的占43.7%。以上原因直接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亲情饥渴”。

3. 家长与学校主动联系少。调查显示,家长或监护人主动与老师联系情况很少,近两年中,家长没有主动联系班主任的平均约为24.1%。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监护人最关心的是留守儿童的学习,其次就是生活,而对于他们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方面则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去关心。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呈现“三不”

学校肩负着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子的方法。但是从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目前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呈现出教师主动家访比例不高,学校家庭教育指导频率不足,家校合作反响不够理想的“三不”特点。

1. 教师主动家访比例不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教师上门家访情况,近两个学期中,没有被家访过的家长平均为51.2%,被家访一次的平均为29.9%,被家访两次的平均为12.7%,其中,小学比例高于初中。值得注意的是,为完成学校任务而去家访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初中学段为28.1%,小学为15.8%,老师的家访有任务式的成分,缺乏主动性。

2. 学校家教指导频率不足。调查数据显示:有51.9%的留守儿童家长参加班主任组织的专题家长会,还有约48.1%的家长没有参加过这样的家长会。这里可能一方面学校班主任组织了,但是家长没有参加;另一方面可能学校班主任没有组织过,家长没有机会参加。两个学期一次也没有参加的家长比例占到48.1%,说明学校家教指导的频率和覆盖面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3. 家校合作的效果不够理想。

(1)从留守儿童家长对到学校参加家长会意愿来看。首先,约有87.9%家长得知学校要开家长会了,都表示“愿意参加”,其中小学的家长比例最高为91.2%,初中家长“愿意参加”的比例约为83%。家长对家长会的参与度不高,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会的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笼统,家长基本上是处于单向的、被动的,缺乏双向交流和主动性。

(2)从班主任对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程度看。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在家校互动中,班主任认为家长“积极配合”和“比较积极配合”的约为66.4%,“不太配合”和“不配合”的家长约为13.8%,还有约20%的家长一般配合。因此,如何帮助这“不愿意配合”和“不配合”的13.8%家长树立起对学校的信任,树立起对孩子的信心,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应该完善的地方。

五、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改变父母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在不能改变留守状态的情况下,父母和监护人应发挥主动作用,高度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担负起为国教子的责任。

1. 父母要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父母不能因在外打工而忽视其教育责任,父母应改变出于“愧欠”心理而实施“物质补偿”的做法。父母应意识到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是不对的,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离开了家庭教育是完全不科学的。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电视等各种渠道等方式了解家庭教育和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成长客观规律,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点,学习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家庭教育的水平。

2. 父母要多与子女交流,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在正常的家庭生活状态下,父母与子女间情感交流活动十分密切,子女对于父母的依恋等情感体验正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失去了与父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可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1)父母应尽可能地多与子女联系,加强彼此间的情感沟通,以便了解孩子思想动态。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学习情况,还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状况,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有条件的父母应尽可能多回家看望子女,或利用节假日将孩子接过来,弥补长期外出造成的亲子情感的缺失。

(3)外出务工的父母要经常与监护人或老师保持联系,及时进行交流,这样,父母可以及时了解子女在家在校的情况,以便及时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3. 监护人要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监护能力。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高度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监护的责任,抛弃原来固有的落后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被监护人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加强被监护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困难,应及时向务工父母和学校教师寻求帮助,多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2010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指出:指导留守儿童家长增强监护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家长的义务,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监护的应尽责任;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或被委托监护人重视儿童教育,多与儿童交流沟通,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充分关注。为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开学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实施分类管理。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2. 开办特色家长学校。学校可以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专题开家长会,专门开设隔代家长学校,这主要是针对老年人教育观念陈旧、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而开设的特殊家长学校,是家长学校的一种创新模式。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把留守儿童的隔代家长们请进学校里来学习和座谈,向他们讲授一些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常识等,也请他们来讲讲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存在的困惑。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家长们掌握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庭教育的主动性。

3. 进行深入家访。对于留守儿童,教师要多主动进行家访,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指导指导监护人要及时了解孩子,配合教师管理,做好教育工作。家访后,教师认真填写家访活动记录表,详细记录学生动态,为学校后期的关爱留守生活动提供材料。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让他们认识到有老师在关爱着他们,从而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爱的温暖。

4. 开展心理咨询及辅导。

(1)设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老师有责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和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或设立悄悄话信箱,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课堂讲授与个别咨询结合起来。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定期组织家长参与学习,从而帮助留守儿童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师生之间开展结对帮扶。学校应积极,鼓励有经验的老师担任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经常和帮扶的学生谈心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以及心理需求,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并把谈话的过程、谈话后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记录。

5. 开设网络“亲情聊天室”。学校可以利用已有网络条件和设备为留守学生建爱心“聊天室”,开辟“亲子视频”,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爱心桥,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交流,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不再遥远。

6.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校要为留守儿童多开展一些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如读书知识竞赛、才艺展示、演讲比赛等,还可以开展孝老敬亲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孩子的感恩之心。学校定期对家长开放,请家长到校听课、观摩教育教学活动。这不仅能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学校教育现状和孩子的表现,了解到自己家庭教育的效果,更能通过观摩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启发,进一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7. 培训教师,提升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班主任是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方面有许多便利条件和优势,学校首先要提高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意识,将提升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培训的一个部分,有计划地安排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方式,从转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观念开始,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案例,推广家庭教育指导的好经验以及有效的指导方法,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三)政府积极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1. 改革户籍学籍制度,留守儿童随父母外出就读。针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而进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应破除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身份界限,取消城市办学对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公办教育的资源,尽量让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或兴办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立学校,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跟随父母进城就近读书。

2. 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积极作用明显,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父母外出之后留守儿童面临亲情的缺失,容易产生内心孤独、无助,寄宿制学校的集体生活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并缓解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提倡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推广寄宿制。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只有不断思考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5.

[2]“留守孩子”渴望亲情滋润[N].楚天金报,2004-6-21.

[3]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5.

[4]赵忠心编著.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 夸美纽斯 和谐教育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及和谐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首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全书三十三章,分别阐述了人生、教育目的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批判旧教育,建立新学校的原理、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各学科教学方法、学校纪律、制定统一的学校纪律及各级学校的方案、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应具备的条件等内容。而在其著作中,和谐教育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他力求通过教育来救赎人类、改造社会,实现全人类自由、平等、和谐,其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乃至于世界教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仍有独特意义。夸美纽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和谐教育思想进行了论述。夸美纽斯认为个人和社会是相互依赖的,个人成长和需要的满足不能脱离社会,而社会的发展进步又依赖于许许多多个人的力量而实现,最终,他将一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归功于和谐的教育。

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在《大教学论》 的开篇卷首,夸美纽斯已明确指出:我们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他要通过改良学校,培养更多的和谐的人从而改造社会的目的可见一斑。教育适应自然原则贯穿于教育理论的始终,是和谐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一原则包含了两方面含义,其一,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性。他认为大自然有着自己的规律和法则,就如花儿的开放和凋谢一样,有着自己的规则。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有着自然的天性,对其进行教育也不能破坏这一规律。其二,教育要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如前所述,人作为自然的产物,有着大自然与生俱来的成长规律,他将个人成长划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四个阶段,要求在每一个阶段要按学生的年龄及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因此,他根据人身心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划分了人受教育的年龄阶段, 建立了统一的学制,对我们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

2.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子女早期的品德行为养成教育离不开家庭。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因为拥有亲情的重要成分而具有特殊的性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对孩子做人做事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真正的成功,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是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是一个人形成早期社会意识和行为的摇篮,并将伴随其一生。即个体的社会化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环境将影响到一个孩子将来与人相处、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等行为的表现。社会的高度文明不能抛开家庭的作用,因此,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应该重视家庭的“教育”功能。

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终身性的。比如,在一个家庭氛围比较和谐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比较开朗,生活态度积极,较易相处。因此,家庭教育的好与坏,不仅影响到孩子的早期成长,而且关系到孩子步入社会后在性格、意志、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趋向。

2.2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由此引发出一系列新的社会和家庭问题。家庭环境的不良、家庭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目标不切实际、教育方式不科学等等则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根源。由此可见,我国家庭教育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首要因素。一些家庭中,由于父母的感情不和而经常发生争吵,孩子会感觉缺乏安全感,变得心事重重,从而无力顾及功课和学习。

家庭教育观念决定了父母的教育目标及教育方法的得当与否。然而当今家长存在的一些教育观念,在无形中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从而阻碍了孩子的成长。一些家长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愿望与追求,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过早将孩子的人生划入了自己精心设计的蓝图内。一些家长因为忙于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放弃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他们大多给予孩子以更多的物质补偿来弥补心中的缺憾。更有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学校,视自己的责任于不顾,这种做法实在令人堪忧。

3 夸美纽斯和谐教育思想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3.1 主动创造和谐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发生作用,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会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正能量,孩子大都具有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而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孩子则表现出胆怯或暴力等极端,性格孤僻且缺乏自信。因此,家庭环境是万万不可小视的。

3.2 重新明确家庭教育目标

家长应将教育观念从“望子成龙”转向“望子成才”。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了解孩子的愿望,才能保持童心,跟孩子筑起沟通的桥梁。家长不应该教导孩子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每一种职业,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一种职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个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影响各不相同,不同条件的孩子孩子将会适合不同的工作和职位,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为他设计一个切实可靠可行的未来。

3.3 积极构架家校沟通桥梁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固有的局限性使其无法单独承担培养教育孩子全面发展的任务,因此,家校合作将是最好的选择。家长要彻底转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主动与学校和老师取得联系,共同承担起培养教育孩子的任务。同时,家长只有在与学校的长期沟通中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通过与教师交流,获取更多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李荣亮,王丽鸽.《大教学论》之和谐教育述评[J].实事求是,2012(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