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环境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环境的问题

篇1

Now, our side of the car constant more up, the environment also increasingly worse! That the air around us there are many harmful substances。 Therefore, we want to Sue around things start to do。 For example, we can go to school by bike or walk, it can exercise。 If you have time can use less elevator, many climb stairs。 We can not only physical exercise, but also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此刻,我们身边的汽车不断的多了起来,环境也越来越糟糕!以至于我们周围的空气有很多有害物质。所以,我们要苏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我们能够骑自行车上学或者步行,这样还能够锻炼身体。有时光的话能够少用电梯,多爬楼梯。我们不仅仅能锻炼身体,也能保护我们的环境。

保护环境的英语作文范文二: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recent year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s is the serious pollution of air, water and soil。 the polluted air does great harm to people's health。 The polluted water causes diseases and death。 What is more, vegetation had been greatly reduced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modern cities。

目前环保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空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污染的空气对人类的健康十分有害。污染的水引起疼病,造成死亡。更有甚者,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扩建,植被大大的减少。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governments of many countries have done a lot。 Legislative step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control air pollution, to protect the forest and sea resources and to stop an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 governments are playing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day。

为了保护环境,各国政府做了超多的工作。采用了立法措施控制大气污染,保护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制止任何环境污染。因此,在当今的环保中政府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篇2

1.切实加强新闻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舆论监督功能

主流媒体需要敢于曝光不法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将之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中,调动人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积极地参与其中,制造舆论压力,迫使违法排污企业停止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追踪报道事件的后续发展,促进环境问题的妥善解决,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得到最终结果。通过一个一个环境保护的案例,主流媒体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不知不觉之间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2.充分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

作为新闻媒体的主力军,主流新闻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将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作为己任。所以,在主流新闻媒体中,需要将各种环保新闻放在比较重要的部位,每时每刻都在做环境保护的新闻宣传,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的宣传达到一定的力度,进而让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人民的意识中,提高群众对于环保法律、法规的认识,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3.主流新闻媒体努力引导社会公众主动维护环境权益

主流新闻媒体的受众广、范围大,其报道的影响力可见一斑。社会公众遇到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极大可能会参照主流媒体的报道,用媒体中报道的方法处理问题。主流媒体一旦报道出现差错,极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主流媒体需要在报道中给予广大群众正确的导向,从而有利于社会大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

二、主流媒体在环境保护新闻宣传中的引导作用

1.加强社会监督

环境保护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仅仅依靠政府采取有限的措施,是不能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的,只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之中,才能有效地遏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总而言之,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因此,主流媒体显得尤为重要。主流媒体应当在节目中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时报道,有关环境保护工作的政务公开,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先进个人或集体的表彰。从而使社会公众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了解政府在环境保护中采取的措施,以及整个社会环境保护的整体情况。通过相关的报道,不仅加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社会能够更好的监督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对报道的违法排污企业采取严格有效的措施,达到很好的震慑效果。社会监督的加强,有利于人们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政府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2.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沙尘、雾霾层出不穷,饮用水污染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出现在人民群众的视野中,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与此同时,主流媒体应该做好其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为己任,以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为目标,将环境保护这一个理念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意识中。主流媒体可以设置相应的主题板块,探讨环境保护问题,请专家、学者或者环境保护先进个人发表其观点,为社会公众灌输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报道破坏环境的案例,着重报道最终的处罚结果,给违法排污企业一个警示,进一步加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3.积极倡导正义执法

目前,我国出现了企业与政府相互“打太极”的现象,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企业仍然是违法排污,时间有以前的白天,改为如今的晚上,总而言之,企业为了谋求更好地经济效益不惜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出现此种情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法律的执行程度不高。二是企业自律性不高。因为企业违法排污的成本远远小于执法成本,企业宁愿被处罚、交罚款,也不愿进行污水处理。

三、结语

篇3

近些年,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在产生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日渐突出的环境问题。如何协调旅游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正亟待解决。由此,通过构建旅游地的环境保护博弈模型,对其纳什均衡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应由政府部门执行监督管理,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来改变博弈参与方的收益状况,以促使旅游企业自觉地开展环境保护,从而实现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发展旅游;环境保护;博弈;监管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01401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旅游业在我国得以迅猛地发展,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旅游企业往往从个体理性的角度出发,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使得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明显。由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企业经济利益目标常常难以实现统一,这就给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为此,研究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和旅游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决策及行为,从而实现各方在环境保护模式中的纳什均衡状态,应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旅游业发展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博弈分析

考虑到决策环境的复杂性,为了便于分析,做出如下基本假设:首先,参与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即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和旅游地居民都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其次,参与人对各方的策略和收益都有准确的知识,即属于完全信息。再次,参与者在做出决策前都不知道其他人的行动,可以认为是同时进行的,即模型为静态博弈。

2.1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假设有A、B两家规模相同、产品同质的企业,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他们对当地环境的态度均有两种,即保护和不保护。当企业不保护环境时的收益为I,保护环境时的收益为R。由于环境改善具有长期性和正外部性,使得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往往大于从其中得到的短期直接收益,因此IA>RA,IB>RB。先分析A的决策,假定B选择保护,那么A选择保护时的收益为RA,选择不保护时的收益为IA,因为IA>RA,所以A的最优决策为不保护;与之相同,当B选择不保护时,A的最优决策仍为不保护。由此可知,无论B如何选择,A的占优策略为不保护(IA>RA)。同理,B的占优策略也为不保护(IB>RB),因此,(不保护、不保护)构成纳什均衡,对应的收益为(IA,IB)。

2.2旅游地居民之间的博弈分析

假设附近的C、D两户居民,同样的从旅游发展中,获得了经济利益,也受到环境污染的损害,他们对当地环境的态度都有两种,即干涉和不干涉。如果行动干涉,则需要花费的代价为P,能获得的福利为W。先考虑C的决策,假定D选择干涉,那么C选择干涉时,将获得W/N-P/2的净收益(总收益W的1/N减去总成本P的一半),选择不干涉时的收益则为W/N。因此,C的最优决策为不干涉。如果D选择不干涉,那么C选择干涉时,将获得W/N-P的净收益(

2.3旅游企业和旅游地居民之间的博弈分析

类似的,假如某旅游地有N户居民,环境改善后可以额外获得的福利为W,考虑到其他居民的搭便车行为无法阻止,当某户居民选择干涉时,则要独自承担全部的成本P,却只能分享到W/N的福利,而单户居民获得的福利往往难以补偿其承担的费用(W/N-P

2.4旅游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分析

从上述情况来看,博弈各方都趋向于不参与保护环境,其结果均是非合作的,并未达到帕累托最优。这是明显的“公共悲剧”现象,而市场的失灵给政府的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下面就构建模型来进行分析,博弈的参与人包括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企业的纯战略选择是保护或不保护,政府的纯战略选择是监管或不监管。表中概括了对应不同战略组合的支付矩阵,C是政府的监管成本,F是被查处企业所缴的罚款,p是企业损害环境被政府查处的概率,I是企业参与环境保护的投入,R是环境改善带给企业的额外收益。结合现实我们假定,政府的罚款收入大于监管成本(pF > C),企业的环保投入大于改善环境的额外收益(I > R),企业所缴罚款额度大于不参与环保的净收益(pF > I-R)。在这种情况下,参与人面临的选择为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用α代表企业保护环境的概率,β代表政府监管的概率。

解,πg(1,α)= πg(0,α),得:α=(pF-C)/pF,即:如果企业保护环境的概率小于(pF-C)/pF,政府的最优选择是监管;如果企业保护环境的概率大于(pF-C)/pF,政府的最优选择是不监管,如果企业保护环境的概率等于(pF-C)/pF,政府随机选择。

给定β,企业选择保护环境(α=1)和不保护环境(α=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πc(β,1)=(R-I)β+(R-I)(1-β)= R-I

πc(β,0)=-pFβ+0(1-β)=-βpF

解,πc(β,1)=πc(β,0),得:β=(I-R)/pF,即:如果政府监管的概率小于(I-R)/pF,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保护环境;如果政府监管的概率大于(I-R)/pF,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保护环境;如果政府监管的概率等于(I-R)/pF,企业随机选择。

因此,混合纳什均衡是:α=(pF-C)/pF,β=(I-R)/pF,即企业以(pF-C)/pF的概率保护环境,政府以(I-R)/pF的概率监管。或解释为,市场中有许多家旅游企业,其中有(pF-C)/pF比例的企业选择保护环境,有C/pF比例的企业选择不保护环境;政府随机地监管(I-R)/pF比例的企业参与环保的情况。在此博弈中,各变量均影响纳什均衡解。其中,政府部门的查处概率p越大,对企业不参与环保的惩罚F越重,而政府监管成本C越低,那么,旅游企业自觉地保护环境的可能性α就越大。

3结论

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所具备的外部性使其不能与经济利益同步。因此,在没有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企业不会主动地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使得先发展后治理的困局难以避免。为了实现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应由政府有关部门执行其监管职能,改进博弈的纳什均衡,促使企业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首先,政府要提高对被查处企业的惩罚额度,除一定金额的经济处罚外,还要求其承担法律责任、名誉损失等,使逃避环境保护的企业得不偿失。其次,政府要提高有效的查处概率,建立由旅游、工商、公安、卫生、文化等多个政府部门综合执法的体系,实现监督力度的加强。当然,政府还要努力降低自身的监管成本,通过建立完善的机制和队伍,来高效率地履行其职责。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申燕萍.基于博弈论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政府规制效用分析[J].生态经济,2012,(01).

篇4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农业灌溉用水资源短缺、农田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首先,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减少了农业自然资源的总量,土壤中大量的营养成分流失,使原来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留给后代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农业灌溉水资源被污染现象严重,一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农业灌溉用水造成极大污染。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乱砍滥伐现象导致森林、草地面积不断缩小,原来的一些青山变为了荒山,蓄水涵养能力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多样性的生态,牵一发而动全身,农业生态遭到破坏会影响多种与之相连的生态物种。

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当前农业生态环境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除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外,生态农业发展投入力度不够。生态农业虽然在我国发展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一定可喜的成绩,总体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以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为主,毕竟千年流传下来的农耕模式很难一时改变。在当前的生态环境下,需要政府和广大人民一起努力,大力推广生态种植模式,改善当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虽然我国环境保护工程的开展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来的努力,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环境保护法,使环境治理工作有了法律武器支持。法律的制定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政府部门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舆论。舆论宣传就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不是某个单位,某个人的事情,是全民参与的事情,鉴于此,要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水平,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绿色农产品。

(二)合理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各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有竞争力的农产品,避免因盲目种植带来的供过于求、产品相似的负面影响。发挥生态农业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的特点,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扬长避短,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道路。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粮食的种植面积可以适当减少,结合地域特点发展特色农业,不仅发挥了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

(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我国农业生态理论与模式,吸取国内外成功方面的经验,开展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深化我国生态农业科学研究。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目前已经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同时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

(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广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已有成熟的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传授新的科技知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农业科研力度,真正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环境教育;环保意识;人类;自然;和谐

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是一门联络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领域,不仅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主要方面,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要素方面。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所设计的问题,历史兼而有之。历史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也特别强调“在历史教学的内容上,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现实世界中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通过历史渊源展现其历程和前途,正视人类与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和危险。”所以历史教师责无旁贷。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着丰富的生态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通过教学革新渗透环境意识,使学生能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把科学发展观化为自觉行动。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该如何渗透环保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寻找可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环保教育内容,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性”的环境教育因素。拨开表象,挖掘实质,做到历史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充分利用和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生态保护的信息是很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以有限的信息作为切入点,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历史教材中尽管编者已从现代生态的角度重新研究和编写中国历史,并注意到生态环境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如人教社主编,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中国古代史》一书中有三处地方已明确提到:《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一书第38页小字部分“秦汉时期,因森林破坏严重,黄河开始泛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节,第59页“这一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一节第79页“……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在学习清朝“摊丁入亩”的影响时,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最后总结: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后,导致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形成后来我国人口膨胀的庞大基数;为养活更多的人口,政府和民间大规模地开垦土地、围湖造田、造成森林大面积消失,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的盐碱化和沙漠化加剧,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二、以环境毁坏的著名史实为训,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人类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强化环境就是资源、资本,破环环境就是破环生产力。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有关地图上黄河名称的变化情况,学生很容易得出:唐朝以前的黄河叫河水,唐以后开始叫黄河。黄河名称的变化不是偶然的,先秦以前黄河水是清澈的,黄河中上游地区森林茂密、植被完好、水草丰美,黄河中游地区曾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汉唐中国经济中心的所在地,后来随着人为的过度垦殖,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重,土地日趋贫瘠,气候日趋干燥,自然灾害频繁,泥沙日益增多,河水变浑,至隋唐时期改名为黄河。宋元以后黄河中游已完全失去经济中心的地位。中游的黄土地成为贫瘠地区的象征。事实上,生态环境变迁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是十分深远,也是十分明显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除了一些社会因素外,与历史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恶化关系密切。我国北方中纬度地区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总趋势是日益干冷,这便造成我国北方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由北退缩,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向南扩展,农牧业区线南移,进而使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期退缩,熟制减少,同时还造成自然灾害的频率增高,生态环境恶化,水源减少,水利工程功效衰落,粮食亩产量下降。这些原因连同其他的一些社会原因是造成北方经济衰退,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而生态环境变坏伴着战乱不已,社会大动荡,唐代号称“天府”的关中平原要靠东南接济粮食。以后定都北方的王朝,主要仰赖于漕运江浙和四川的粮食来维系北方生计及国家政权,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从古到今的环境问题,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训,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再造一个美好山河的艰巨任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适当补充古人对环境问题的一些认识和有益的做法,以及留给我们的启迪,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看到古代农业开发的短期时效,也要看到它长远的消极影响;要看到人口增殖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的人口过度膨胀的消极后果;要看到古建筑辉煌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是以森林的消耗为代价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其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从某种角度上说,人类历史就是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用科学发展观来推动社会生活,是当今社会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他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操,而且也可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历史教师在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渗透中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世纪大讲堂》第2辑:葛剑雄.历史地理学能为未来做什么[M].辽宁出版社,2002.

[2]蓝为.历史教学应强化生态意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2,(12).

[3]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李永铭编著.百年灾难纪实[M].长江文艺出版,2002.

篇6

    一、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1、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应积极发挥环境保护的导向作用

    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实践中正确地加以处理。如果不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明确回答,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果片面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以至于经济增长速度一时上去了,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找到发展与环境的平衡点,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

    2、环境保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经济主体,他们既可能是个体农民,也可能是乡镇企业,还可能是国有企业或者政府部门。他们之间在进行交易,在交易中得到自己的需求,而很少顾及第三人的利益。同时,环境被损害的过程是缓慢的,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环境损害才会急剧表现出来,但这时再补救已为时晚矣。因为环境损害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对称性。一旦损害发生,可能永久无法恢复,或者即使能恢复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要实现发展与环保同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走科学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等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环境保护问题。环境问题不能通过停止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也不能在经济发展了以后再来解决,而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解决。我们追求的是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度高的状态下的碧海蓝天、青山绿水。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要如何更好地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现科学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现实的环境状况是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如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应在1074万吨以下,而2006年全国的排放总量为1428万吨。平均而言,几乎所有企业(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废水排放不能达二级标准。另外,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荒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2、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与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低的矛盾日益突出

    小康社会的环境质量至少是人民群众喝的水是干净的,呼吸的空气是清洁的,吃的食物是安全的,生产生活的环境是良好的。但现实是1/3的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2/5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也就是大气环境对身体健康有损坏作用的),土壤污染不断加大,农产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噪声扰民现象十分普遍。全国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3、履行国际公约与国内环境压力增大矛盾日益突出

    履行国际公约,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臭氧层保护、持久有机污染物控制、核安全等。但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已居世界第二,与第一名的美国差距很小。虽没有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但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不断扩大,湿地面积越来越小,核安全面临严峻考验。所有这些增大了履行国际公约的难度。

    4、环境形势愈来愈严峻与环境管理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管理上存在严重的不适应,一是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十分突出;二是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低下,监管能力薄弱,而且监管错位、越位;三是对污染防治的规律性缺乏深入研究,污染治理效果差,如淮河、太湖、滇池治了这么多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污染仍很严重,而且局部有加重的趋势;四是缺乏预警、应急机制,太湖、松花江等特重大事

    三、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对策

    1.完善环保立法,加大执法力度

    环境执法中要理顺部门职责,既要做到各司其职,又要加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充分发动各部门积极配合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统一环境规划,统一执法监督,及时向社会环境保护的信息,切实保障民众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和监督权。对于违法破坏环境的企业或者是个人要依法予以严惩,以儆效尤。环保部门还应当把环境政策评估当作一项常规工作,适时对环境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影响和综合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决策部门以供参考。环境执法人员应从环保基本国策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严格执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利益。

    2.强化公民的环保意识

    要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以环保为宗旨,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让广大公民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之中,通过每个人加入到环境保护行列中的方式来改善环境质量,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此外,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进行统筹考虑,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低碳环保生产,从根本上来解决环境问题。

    3. 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在地区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中必须配置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要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应适度超前,预留建设发展空间。环保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引入现代化的防治污染的技术手段,实现科学预防。在现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城市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大气污染监控设施建设等,确保有效地应对、处理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的环境污染威胁。

    4.生物补救法

    环境循环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这种循环维持着地球生命的延续。以大气中的碳循环为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后,通过光合作用形成能够供植物生长的养料,又通过夜间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此外,微生物对动、植物体的尸体及排泄物等的分解,又将碳输送到大气层之中,或是经过长期的逐渐积累,成为煤或者石油等有机物质,对其分解也可释放出其他元素,如氮、硫及磷等,进行氮循环、硫循环以及磷循环等成为自然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有机微生物分解的方式来处理环境问题,对环境实现了完全的零负担,无二次污染,经过分解之后,还可以成为有机肥,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而为了提高表层对微生物的适宜度,需增加些表面活性剂,这样有助于土壤乳化。生物补救的方法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5.植物工程

    植物对于改善环境的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且可以对工业环境进行美化,增加绿化面积,如人们通常会在道路两侧栽种许多树木,这样有利于吸附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尘土,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此外,如生活区的缓冲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的恢复,都需要用到植物工程。

篇7

【关键词】能源城市 环境污染 宏观调控 保护对策

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能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处理是一个相对困难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对能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能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

能源型城市,又称为资源性城市,其建立的过程大致为:某一地区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人们开始对这些矿产资源进行开发,随后再成立一些大型的工矿企业,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各种社会服务系统逐渐成熟,这样一个以能源生产为主的城市就落成了。七台河就是一个典型的能源型城市,周围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黄金、大理石、石墨等,其中尤以煤炭最为丰富。几十年来,煤炭开采已经造成的严重的环境问题。

首先是煤炭伴生资源与废弃资源的大量排放。以龙煤七台河公司为例,它现有12个生产矿井,年产煤炭1.2×107t,排矸石2.6×106t、洗选后排出煤泥6.0×105t、年排放矿井水1.5×107t,煤层气(瓦斯)年抽放量由2005年的7.8×106m3增加到2007年的5.3×107m3。这些废弃资源的大量、长期排放,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其次是地面塌陷。据调查统计,经过50a的煤炭资源开采,七台河地区的地质灾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地面下沉的面积已达185km2。严重塌陷、滑坡、崩塌的面积达到了119km2,地面累计下沉了2~6.5m。按照塌陷土地2-5hm2/t煤计算,因煤炭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将以大于3km2/a的速度递增。

再次是土地侵蚀。七台河市地处低山丘陵区,目前土壤侵蚀面积已达l184.1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7%。黑龙江省水保所曾对矿区土壤侵蚀进行过调查,其测算结果为:矿区采矿用地71.86km2,现有侵蚀总面积61.08km2,其中采矿场17.83km2,排渣场39.96km2,尾矿库坝0.10km2,道路28.95km2,厂区0.29 km2。每年土壤侵蚀总量为1.1×106t,这对矿区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资源型城市环保工作的难点

时间生态序不公平,欠账太多。人类过去活动对现在的生活和生产累积的影响称为生态序中的时间公平性。投资是能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每年,政府部门都会在固定资产上投入大量资金。由于投资增长速度过快,环境保护的历史欠账日益增多。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型城市的投资,主要侧重于初级的再生产,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却很少。在污染治理方面,往往会出现“欠新帐,补旧债”的现象。

地区生态序不公平,调整困难。区域的公平性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对区域的影响,对市场腹地或资源产地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主要从事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而将污染严重、效益低的产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致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与之相类似,能源型城市在我国也面临着生态序不公平的问题。

体制不合理,环境治理困难。目前,不合理的体制成为制约环境治理的瓶颈。能源城市的很多企业为国家部属或省属,它们直接接受上一级部门的领导。也就是说,企业行政级别相对较高,很多企业与所在的城市级别相当,一些大型企业的级别甚至会高于地方政府的级别,由此形成了 “小政府,大企业”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就很难开展。另一方面,城市的经济发展也主要倚赖于大型企业的发展,如此一来,也就形成了城市依附企业的现象。

做好能源型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

考虑到能源型城市发展的特点,其环境保护工作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充分发挥能源城市优势的同时,必须抓好能源型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能源型城市要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全新的审视。每个能源型城市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城市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地的经济、地理、人文环境等,扬长避短,选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环境保护方面,能源型城市也拥有较多的优势,首先,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能源型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能源型城市的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次,能源型城市一般都会聚集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并且,这些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都比较雄厚,尤其是特大型的企业集团通常都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并延揽了众多的科技人才,他们对环境保护科技成果的转换和吸收能力都很强。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尽快提高控制污染的综合处置能力。

提高思想认识,处理、协调好企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能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给环境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又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政府部门要让大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与城市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很多能源城市都能见到这样一种情形:某一大型企业直接带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于是,地方政府就会竭力维护大型企业的发展,这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指导思想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新世纪、新时期,这种指导思想已经过时了,因为它无法协调城市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诚然,如果七台河市没有大型煤矿,那么整个城市就不会出现,也就谈不上环境污染的问题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明白一个道理:绝对不能因为害怕有污染,进而就去限制七台河的经济发展。

毫无疑问,能源型城市的发展和孕育是离不开大型工矿企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城市经济的发展,自然也就不会有企业的发展。因此,只有保护好环境,建设好能源型城市,那些大型工矿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根据大型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三同时”和“三同步”的方针。“三同时”,是环境部门控制新增污染的重要手段,是环保部门参与重大建设项目审议的重要途径,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管理制度。执行“三同时”的主要目标对象是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在一般情况下,为了促使企业在扩建,新建或者改建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新污染的产生,相关部门就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政府必须遵循“三同步”,即“城乡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实施”的方针,政府是“三同步”的主要执行对象。

进一步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努力改变“小政府,大企业”的现状。管理社会与经济是政府具备的基本职能。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职能错位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企业直接受政府的领导和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企业应不断转变经营机制,政府部门也应积极转变角色、定位,这样才能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政府部门应逐步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预,使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的实体。但是,政府部门在减少对企业干预的同时,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科技教育的职能作用,努力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健全、完善法制规范体系,采用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方式。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企业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推动企业制度改革的同时,我们要避免再次发生“双重规则”的现象。所谓“双重规则”,就是指实施改制之后企业便拥有了经营自,它可以按照市场规则自行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各种收费不合理,集资摊派等情况开始减少或杜绝了。而另一方面,在政府部门行使环境监督职能时,企业则要求政府沿用以前的行政协商,领导协调的方式。这样就导致了“政府失灵,企业失灵”的现象。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就需要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坚持依法治理的基本原则,企业则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当然也要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措施;关系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not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and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city ecological destruction. Therefore we can't city environment into the sound track of development.

Keywords: city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relationship

TU984

引言

一个城市的长远稳定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固体废物泛滥、空气质量恶化、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长此以往,城市环境将陷入恶性发展轨道。现阶段,在进行城市规划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势在必行。

一、城市规划中受到的环境问题

(一)大气污染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源大致来自于以下方面:(1)工厂排放的大量粉尘和CO2、SO2等废气;(2)汽车尾气;(3)加油站,汽油泄露后蒸发形成的碳氢化合物是很强的致癌物质;(4)家庭中能源的消耗;(5)各种喷雾剂,如各种空气清新剂、杀虫剂,这些化学制品增加了空气中原来没有的成分,造成污染。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甚至于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但是这些高速发展的代价就是让空气中多了很多污染物。大气的污染物包括了大量的废气、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这些物质一旦被排入大气中,就会让空气的质量严重恶化。严重的会让整个城市都被烟雾包围起来,让城市的居民被迫呼吸着受到污染的空气。且大气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在下雨的时候,随着雨水降临到地面,腐蚀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加剧建筑物、铁路、桥梁的腐蚀与破损,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废水污染

城市水污染主要有几个方面:(1)工厂排水;(2)生活用水。家庭排放量正在逐步增加,据统计,50%的污水量是从家庭排放的;(3)农业上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经过雨水的冲刷排到河流中污染地表水。

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l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现有的数据已经很明显警告我们,如果我们在持续不关注水污染的发生,那么能够使用的水资源会越来越少,我国现在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供水危机。

(三)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按来源大致可分为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此外,还有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废料及弃土。固体废物如不加妥善收集、利用和处理处置将会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危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物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地点,某些物品对用户不再有用或暂不需要而被丢弃,成为废物;但对另些用户或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废物可能成为有用的甚至是必要的原料。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力求使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那些不可避免地产生和无法利用的固体废物需要进行处理处置。在生活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非常多,主要有废电池(含有汞、镉、铅等有毒物质)、油漆、过期药物。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一旦渗入土壤就污染了土地,农民种的蔬菜、粮食中也就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最终会危及人体健康。

(四)噪声污染

噪声有高强度和低强度之分。低强度的噪声在一般情况下对人的身心健康没有什么害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高强度的噪声主要来自工业机器(如织布机、车床、空气压缩机、风镐、鼓风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摩托车、拖拉机、飞机等)、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体育和文娱场所的喧闹声等。这些高强度的噪声危害着人们的机体,使人感到疲劳,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引起疾病。高强度的噪声,不仅损害人的听觉,而且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视觉、智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噪音的恶性刺激,严重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并会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和恶心、欲吐、胃痛、腹胀、食欲呆滞等消化道症状。

噪音污染已经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噪音污染已经成为城市污染。由于机动车辆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来源。

二、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整治措施

(一)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大气污染中城市规划的治理方法主要是:

1.工业合理布局: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还应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

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

3.绿化造林: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有的有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叶子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飘尘。如此往复拦阻和吸附尘埃,能使空气得到净化。

(二)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污水处理主要分为生活污水的治理和工业污水治理。生活污水主要的污染物是有机物,工业污水主要的污染物则比较复杂。分为很多种,不同的工业污染物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水污染。根据各个城市水污染的严重程度,城市规划应该采用下列措施进行:

1.提倡节约用水,鼓励城市居民重复利用废水。并把不能在用的废水经过简单处理后在倒入排水管道。

2.划分区域用水,对于城市的每个重点区域都建设废水处理厂,利用各种自然净化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采用新的科技和方法将水净化,不能让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中。

(三)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正处于稳步推进阶段,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填埋场污染、加强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垃圾焚烧处理主要适合于可燃垃圾,对于土地资源非常宝贵的东部沿海城市,焚烧处理会逐步发展成为这一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手段。

(四)噪声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噪音控制在技术上虽然现在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技术进行治理,减少噪声污染。在库房或少有人去车间或空旷地方,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放松要求,即建设该处的城市绿化水平,减少城市噪声。

三、如何合理实施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城市环境规划的最主要任务是为污染工业区挑选一个合理的位置,以便组成一个不受污染或少受污染,动员一切资源用于生产,并有利于人体健康和生产正常进行的环境系统。合理的城市环境规划必须考虑下列几点。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分区和各功能区的内部规划必须考虑城市环境,首先是生态系统的特点加以合理配置。实现区域范围内生态城市环境网格化,形成布局合理,各具有特色的城市生态系统,成为区域城市总体格局“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相匹配的区域生态城市系统。

(二)加强三废治理,开展循环生产和采用少水或无水工艺,以减少三废排放。特别应当强调的是中水回用的规划,在水的社会循环中,污水的再生与回用是关键的环节。将大部分的废水经过再生处理后回用,一方面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局面,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同时又减少了排放至自然水体的污染物总量,具有多方面的功效。因此,水的再生与回用是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的主要途径,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解决水问题的必选策略,在新城或新的建设中必须考虑到中水管网的规划建设。

(三)城市绿化系统必须达到一定的面积定额,要求规划成一个均匀分布彼此连在一起的绿地系统,以便郊区新鲜空气能通过绿地上空不断地输入城市内部,必须使建成区与旷地交错分布,以利于气流的交换。此外,建成区至旷地的距离若超过一公里,则气流交换也不顺畅,城市总平面图便不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而要求近似星形,或长方形穿插绿化楔和绿化通道(林阴大道、绿化水道等),星形城市还要求在其中部有绿化岛。城市绿化除了植树造林外,还必须大力铺设草皮,此外必须保留或营建一些适于动物定居的生态系统,例如,在市内、公园里保留或营造一些“人造悬崖”(高楼、塔、钟鼓楼、屋檐等)和高大树木。

(四)把城市建设成为一个风景美好的环境,不仅有利于观赏,而且有益于人体的身心健康,减少各种环境病的发病率,增加劳动出勤率,并使交通运输安全,有利于精密工业的生产,组织一个风景美好的城市环境是建筑景观学的任务。与城市环境有关的疾病,除了与职业环境有关的职业病和由于严重污染而引起的各种中毒病外;还存在着一类污染程度并不高,但由于持续慢性地影响人体而引起的疾病,这类疾病大多是原来就有的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和某些癌症;另外还存在着一类由于环境心理影响(厌烦、过度紧张等)引起的疾病,这主要是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和心血管病。

(五)城市的公路网、输电网、管道网、上下给排水系统、电讯电话网、郊区铁路网也要合理加以组织,并与生态系统特征协调起来。例如,公路和铁路杂错,再配合凌乱的管线系统,只能使人们厌烦,增加交通事故;工矿区和生活区的不合理配置,也可使交通运输系统混乱,公共交通客流增加,使人们上下班在过度紧张的环境中生活,也会导致某些环境病发病率增加,在郊区田野和森林中穿插着大量的交通管线网,不仅破坏了美观,而且会降低田、林的生产力,在草丛水荡中通过隆隆的火车,只能把候鸟和旅鸟惊跑。修建郊区道路若注意与造田和水利相配合,将有利于郊区农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系统工程,环境保护规划是其它子系统的先决条件和应优先完成的规划。所以,环境监测、评价,环境趋势预测,所有行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先行一步。由于历史、认识、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可能造成计划、规划之间平衡协调的误差,所以各子系统在规划时要对前提数据作保守处理,留一个安全系数。整个城市规划应由国家组织制订标准、程序,并编制出系统及各子系统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及各子系统横向交叉制约机制要周到完善,以减少人为的失误。力争做到保护环境与经济持续发展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景美娥; 对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有关问题的探讨[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

篇9

【关键词】煤化工;环境保护;循环经济

引言

化工行业发展的历史久远,种类繁多,生产的工艺技术含量也愈加高,但是化工行业生产材料本身的性质,使得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污染物质,为保护环境增加了困难[1]。煤化工是以煤炭为原料进行化学工艺处理,在这一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气态的、液态的、固态的产品以及副产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加工,会进一步转换成化工产品和能源。煤化工产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例如液化气、洗衣粉、衣服布料等都是煤化工的产物。

一、煤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

煤化工行业是我国煤炭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能源供给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的增加,煤化工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共同主题,而解决好煤化工行业的环境保护问题是煤化工行业的重要课题,强化节能减排,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则是煤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向。只有勇于探索,不断进行行业技术革新,才能实现煤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传统煤化工的发展现状

传统的煤化工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我国的合成氨、焦炭等化工产品的的产量是全球最高的,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的各个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煤化工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使日益落后的传统煤化工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新型煤化工的发展现状

新型煤化工主要包括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我国新型煤化工的发展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包括的技术有空分技术、气化技术、合成技术等[2]。虽然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时间还不长,但是基于传统煤化工产业的资源和经验的支持,在我国“十一五”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煤化工领域的世界性突破,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煤基路线烯烃的生产。

二、煤化工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一)煤化工产生的环境问题

煤炭中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煤化工的气化、焦化、液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废水、废渣等很多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会污染空气、土壤以及水资源。煤化工的流程比较复杂,在生产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环境污染的问题。例如,在焦化时,装运煤炭的过程会产生粉尘污染,这些在户外产生的粉尘很难实现收集利用,它们飘散在空气中,会损害到附近作业人员的身体。在炼化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气体和废水,虽然经过了澄清和分离之后再排放,但是仍然含有有害的残留物,很难彻底清除。气化是将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在气化剂的作用下合成能源的一个过程,在气化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相对来说,液化的过程产生的废气物较少[3]。

(二)对策

在生产过程中,如何保护环境,归根结底需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加强对污染的治理。因此,除了在煤化工的污染物排放上下功夫外,还要在各个环节上加强预防和治理,最好能从循环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回收利用,努力变废为宝,重要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节约能源,增加效益。

创建环境友好型产业可分五个阶段:源头预防阶段、过程控制阶段、污染治理阶段、循环利用阶段、环境管理阶段。源头预防是指保证煤化工生产达到一定的清洁标准,从源头上就开始防治污染。过程控制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半产品、副产品以及废弃物进行监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使排放的废弃物符合排放标准。污染治理阶段仍然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要求煤化工排放的废物符合国家规定的指标,为后面的循环利用环节奠定基础。循环利用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将物质流、水流和能流整合,经过处理并合理利用,使整个生产环节实现系统的有机循环,这样既做到了节约成本,又实现了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4]。环境管理阶段除了管理排放物、产品和流程外,还要培养和管理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大节能减排、低碳生态的宣传。

三、煤化工生产工艺节能减排技术分析

(一)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化工技术

加强研究煤炭加工、燃烧、转换和污染控制等化工技术,加大对煤气化、液化、气化联产技术等洁净煤利用的核心技术研发,推动多种煤炭转化技术开发,通过对化工和热工过程的集成优化,实现煤基多联产,同时,获得脂肪烃、芳香烃等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和气体燃料、液体燃料、电等多种洁净的二次能源,既达到低污染排放,又使化工产品或清洁燃料的生产过程耗能更低,使煤炭资源达到梯级综合性利用,为洁净煤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二)煤焦油深度加工及产品多元化技术

对于煤焦油加工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加工深度不够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分离技术研究,加快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延长煤焦油加工产业链条,向精细化工、医药等方面的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方面发展。研究采用冷热流体换热、低温减压蒸馏、多级循环水、热量回收利用等新技术,降低煤焦油加工中的能源消耗量。加强研发焦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技术。

(三)煤层气、焦炉煤气洁净转化及优化利用

加强研发煤层气化工技术,推进煤层气非催化转化制甲醇技术,完善煤层气转化制合成气技术。开发煤层气生产合成氨及其相关产品、合成油及甲烷氯化物等有机化学品、合成甲醇及其下游产品,以及煤层气深加工技术的研发。通过对脱硫、脱氰、除尘等焦炉煤气洁净利用技术革新,推进焦炉煤气制备天然气工艺创新,集净化、合成、分离为一体的工艺,以及焦炉煤气高温热裂解制氢与部分氧化重整制氢技术,焦炉煤气用于生产化肥、甲醇及其衍生物化学品技术。

(四)现代化工过程强化新技术及其节能环保新技术

以改造生产设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资源回收为目标,结合煤化工的特点,加强研究化工过程强化技术,一是开发新型反应器、热交换器以及新型塔板等化工装备技术。二是强化生产工艺过程,如反应和分离的耦合、分离过程的耦合,研究推广煤化工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煤化工是我国的一项支柱性产业,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煤炭化工行业在生产出大量的工业和生活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给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此,在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怎样解决好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促进煤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煤化工产业。

参考文献

[1]张国恩.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验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破产保护与利用,2009,100(5):4-6.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化工、石化及医药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364-375.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 环境 保护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应结合城市风貌特色,注重环境保护工作。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层建筑拔地而起,缓解了住房问题,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同时也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力加强城市建设,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比重相应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而保护环境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产物,是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涉及到经济、人口、资源等多方面,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是一个综合决策问题,要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优化产业结构、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方实行综合规划。

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 1200 多条河流中,850 多条受到污染, 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 138 年城市河段中,有133 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 309 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 83 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 90%,长沙降雨的平均 PH 值已达到 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 ,而且加剧建筑物 ,铁道 、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 6.6 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 3000-4000 万吨,累积量超过 64 亿吨,侵占 5 亿多平方米土地; 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 1 吨并以每年 7-8%的速度增长。 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 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三、防治对策

1.保护目标与城市性质。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境保护目标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目标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是对城市环境保护任务的综合反映,是编制详细环境保护规划的依据。 环境保护目标包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的污染控制和环境建设指标。 环境保护目标的确定要遵循以下原则:(1)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2)与城市性质相适应,高功能、高标准,低功能、低标准;(3)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 ,遵循生态规律;(4)与综合实力相适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5)与“以人为本”的原则相适应,保证公众环

境安全与舒适。

2.布局与环境功能区划。境问题的地域特征十分鲜明,与城市布局的关系密切。 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或环境容量,不同区域的环境容量不同。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 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 例如:旅游区、集中的生活区和饮用水源区对环境质量要求高,一般的工业区对环境质量要求低。因此,合理布局、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十分重要。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 例如:水污染重的工厂禁止放在饮用水源地的上游;火电厂应放在城市的下风向等等。 因此,将环境因素纳入布局配置,开展布局对环境的影响评价,从环境的角度论证布局的合理性,特别是重点污染源布局的合理性,从而提出合理布局的建议和重点污染源的搬迁方案是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

3.加强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也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城市建设要遵循开发利用与保护恢复并重的原则,防止水土流失、破坏城市生态。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美化环境的重要因素。 绿地具有涵养水分、防止水土流失、吸收尘埃、噪音和生产氧气的功能,是城市组团之间的理想隔离带,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是城市用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因而城市绿化在市总体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应专门有一章来叙述。 城市绿地又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环境保护规划应该从生态规划角度对绿地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由于草地建设见效快、成本低,当前绿地建设中存在着重草地、轻林地的倾向,其实林地的生态功能远大于草地,并且还有遮阴功能,所以绿地建设格局要改单一草地的平面建设为林草结合的立体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秉利.当代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陈易.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