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通信模式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即时通信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即时通信模式

篇1

个人即时通信软件在中国拥有的庞大用户群令人惊叹,它们给人们交友、聊天带来的便利也毋庸多说。而中国还有400万家上网企业、1.8亿办公人群,这些企业员工的线上沟通交流又该用什么工具呢?

12月8日,“互联网办公室•imo运营中心”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imo平台正式运营媒体会”,宣布imo“超大规模企业即时通讯互联网运营平台”正式运营,为中国企业办公人群提供“全免费、注册即用”的企业即时通信服务。

“当前个人聊天软件在中国企业办公环境中已经广泛存在,成为企业满足其员工沟通需求的无奈选择。个人聊天软件在给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搭载的大量休闲娱乐内容也极大地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效率,让全国400万家上网企业不胜其扰。这些企业中,中国经济最具带动效应和产出能力的1.8亿办公人群,在享受着个人聊天软件的便利的同时,其工作和经营效率也因此下降了高达20%-30%。”互联网办公室•imo运营中心联席董事长吴珑指出。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互联网办公室•imo运营中心历经4年研发和17个月试运营,推出了超大规模的企业即时通信互联网平台,以全免费、注册即用的全新服务模式,为全国上网企业的办公人群提供全免费、稳健、纯净、注册即用的企业即时通信服务。imo专门针对企业员工的办公沟通需求,开发了丰富的办公功能,如:一目了然的可视化组织结构、模拟真实面对面讨论的“电子白板”、电脑编辑可多方发送的企业短信、电子公告、电子考勤等。目前,imo的用户群已遍布全国各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民间组织、园区、学校、医院等领域,其中不乏大量知名企业和组织,并一直处于快速增长之中。

“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和不断发展,企业在运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拓展沟通渠道、保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大规模的企业信息化平台的研发和信息市场化应用,尤其是其软件技术研发以及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和推广,是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徐愈司长在imo平台运营会上指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则表示,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imo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建立了全新的企业即时通信行业服务标准。

篇2

关键词: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电信网

中图分类号:TN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9-0038-02

通信系统的核心通常是指通信电源在不能进行正常工作下所造成的系统故障和系统瘫痪,而监控系统的产生为通信系统的畅通提供了基础保障。通信电源设备、机房空调设备均是靠监控系统实施遥控、遥信和遥测,既能对其运行参数起到实时监视的作用,又可以对系统内产生的各种故障进行自动监测和处理。

1 监控系统体系结构的组成

以通信电源集中维护为基础进行统一管理,可分布为多级计算机的监控网络,如图1所示:

1.1 监控单元的功能分析

设备的监控单元和被监控设备是直接相连的,有以下两点主要功能:即及时吸收被监控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运行参数,实施显示、存储的功能,主动把被监控的对象发送给监控站,担负接收并执行上级分配的配置信息和配置文件的刷新作用。

1.2 监控站功能介绍

在监控系统中,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主要是靠监控站来完成的。各种设备的监控单元与它相连,通信接口通过串行接收的各种监控单元设备数据处理后,会传送到上一级计算机。其功能主要有:对辖区内的各种监控单元进行实时监视并与监控中心直接通信,对监控中心进行告警信息的转发,同时进行对各监控单元故障信息的接受、告警限制等,并对其显示的监测数据和告警信息进行统计,再根据需求的具体情况产生告警统计报表以及设备运行

参数。

1.3 监控中心的功能分析

监控中心被称为监控系统的高级计算机,具备监控站的所有基本功能,并对监控站的工作实况进行实地般的监视,再将需要检测数据和告警信息进行显示与打印。

2 监控中心的软件体系结构

2.1 系统组态与通信服务

系统组态被称为监控中心的软件基本之一,是以站点、设备和参数管理三项来构成的。站点管理可对某个监控站的动态实施增加与删除的功能,而后再进行数据编辑;所谓设备管理是监控站的所有设备可实施增加、删除、编辑等操作;对具体的某种设备进行参数管理称为编辑管理,依据监控系统实际要求可将设备参数细分为遥控量、遥测量、遥信量并对其实施增加、删除与编辑的功能,在系统进行的工作过程中,当设备增加测点或机房增加设备时,都是经系统组态完成参数设备以及站点增加的工作,保证了监控系统在性能上更加完美。

通信服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采集数据和存储信息与上级监控中心进行通信,根据组成可以分为数据调度、初始化和通讯三个模块。其中通信服务的关键组成就是数据调度,能直接影响传递的数据速度、合理性、准确性与实时性,根据实时监控系统的特点进行通信和数据调度模块的初始化操作,并根据初始化的结果以及监控站的通信数据的收集转交给数据调度模块进行处理,保证了监控系统的可靠性。

2.2 监控系统的特点

2.2.1 组态功能比较,保证了系统不断更新与完善。与通信电源设备更新的同时监控系统也要具备相应的改变功能,以发挥组态功能在本系统中独特的优点。

2.2.2 通信的实时性被看做监控系统的重要特性之一,数据调度模块的完美设计使系统数据通信能力更加完善。

2.2.3 直观的监控界面,使得系统的监控界面设计比较灵活。对所监控界面的改动变得容易操作,对不太满意的监控界面可根据客户自身需求再次进行设计。

2.2.4 数据库系统保证了对外的开放性,只要用户身份在本系统中合法,就可毫不费力地提取需要的数据,此优点是监控管理中心最为看重的一项。

3 监控系统的优良改进与未来发展

3.1 实时性的进一步提升

实时性作为衡量通信电源的监控系统的重要指标:

3.1.1 提升系统在监控对象的状态速度。

3.1.2 操作人员将控制指令发出后,被监控设备的执行速度首要进一步提升;同时,用于监控单元的计算机必须具备非常好的实时性,数据采集和控制操作的速度要快且时间要短,以突显高度综合的判优能力。

3.2 可靠性的进一步提升

监控系统在生产设备的运转方面起到监督控制的作用,这就需要非常高的可靠性,用来避免出现工作上的误测和误报而造成重大经济上的损失。所谓可靠性则要求在设计系统时首先考虑其硬件结构的合理性和工艺方面的老化问题等。

3.3 扩充性、维护性方面的提升

通信电源的产品类型被淘汰的速度非常快,这就需要监控设备的规模、制式结构具备随之变化的能力。监控系统首先必须适应各种制式结构的设备,其次在容量上也要容易扩充,选择单元部件性能较高模块投入设计,且保证软硬件在自检方面的功能要强,对平均故障修复功能的时间限制到最短,修复以后要保证运行的精度不受到任何

影响。

3.4 开放性的进一步提升

系统之间相互连接能力的开放,首先,供电设备方面应有融入电信网管的系统下的综合能力;其次,诸多监控系统之间互连能力要强,对各种各样的智能电源设备的兼容要满足其通信协议。

4 未来发展趋势

4.1 高智能化的发展目标

对于监控技术与供电质量的双重提高来说,高智能化方向的迈进势不可挡,实现电源设备的无人看守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正常的工作,用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等高智能替代传统的监控模式。

4.2 规范化的监控协议

监控系控的设备在市场上的种类比较多:整流设备、交流配电屏、直流配电屏、蓄电池组和空调设备等。这些产品的性能、结构和生产厂家的不同,使得在进行产品之间的互连时耗费了太大的人力、物力,也使额外的投资方面产生了压力,因此规范化的通信协议对通信电源的监控系统有着很大的影响。

4.3 监控系统靠拢于现场总线

目前,市场的大部分监控系统都属于分布式的控制系统(DCS),即建立在计算机的通信协议基础上,无法实现向现场延伸,DCS多数属于模数混合的系统,满足不了数据通信实现全数字化的条件;再加上通信协议属于独家封闭类型,不适合在开发商和用户专用系统方的使用。现场总线是当下控制技术最为先进的产物,可实现计算机到现场设备的通信传达作用,把传统的DCS网络结构(三层)简化为计算机和现场设备网络(二层),最后将计算机同现场设备作为网络节点以开放的互操等优点进行工作,因此实现通信电源监控系统逐步向现场总线靠拢是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5 结语

随着现代城市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也日渐成熟,为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为监控系统的可靠性与自动化的本质上的提高指明了方向,并指导监控系统如何加强技术改进和功能完善,从而展现出了通信电源的监控系统未来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崇建.通信电源技术标准及测量[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2] 安静.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关键设备及典型产品[J].电信科学,1998,(5):48-50.

[3] 黄浩文,刘光昌.邮电局环境与动力智能网络监控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5):115-119.

篇3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电力系统;运维模式

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特点

1.1能自动采集用电数据信息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能自动实现对用电数据信息的采集和统计,不仅能有效避免人工采集发生的错误,还极大地减少了工作量。同时采集系统还实现对用电数据信息的自动分析,为电力系统的科学化运行提供基础。

1.2能对输电线路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控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能对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及时进行监控,通过对电量自动统计及线损的分析对配电网的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状况,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对异常用电情况进行分析和反馈,能及时预防窃电现象的发生,减少电力损失。

1.3能实现对阶梯电价的控制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不仅能实现对电费的有效控制,还能实现对阶梯电价的控制,不仅能实现对客户的约束,也能有效控制电力缴费的困难,同时能在阶梯电价中对用电进行科学、合理的计费,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

2、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的常见问题

2.1运维手段单一。用电信息采集运维涉及

众多方面,如企业内网、无线专网、各类自动化设备的厂商、安装调试队伍的安装质量及业务信息完整度等,然而目前用电采集信息系统运维手段单一,主要依靠设备供应商及安装质量确保采集系统的正常运行。

2.2运维资源浪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组成

结构复杂,一旦发生故障,解决故障会存在较大难度,由于涉及众多环节,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到现场M行排查仍难解决,导致运维人员往返工作,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积极性,无形中提升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维成本。

3、用电采集信息系统运维模式创新研究

3.1运维管理新模式

为了确保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正常运营,规范系统的运行维护,最大限度发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作用,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全面提供用电采集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可建立一种“两级监控、两级管理、三级运维”的运维管理新模式。

3.2具体做法

(1)工作人员安排

工作人员的安排可按照三级进行:第一,市级公司。市级电力企业可将监控分析和用电信息采集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成立专门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监控分析中心,该部门隶属于公司营销部直接管理,并且有权利对用电信息系统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和指导。第二,县级公司。县级公司可参考市级公司的安排,有效整合用电信息系统管理的相关各班组资源,组建客户服务营业二班,该部门的主要作用是对电力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行维护进行监控,客户用电检查,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线损分析及考核指导等,根据县级用电采集信息系统的具体状况,从抄表、装接及用电检查人员中抽调责任心强、业务骨干、积极上进的工作人员到该部门从事业务工作。第三,供电所。供电所可参考市级公司和县级公司的做法,组件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班,该部门直接受县级客户中心营业二班的直接领导,供电所信息采集系统运维班的工作人员可从各个行政村抽调供电所低压客户或公变关口的运维人员。随着智能电网的大范围普及,低压智能电表建设也会得到广泛普及,供电所可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可成立专门的用电信息采集监控班,专门对供电所负责的行政村及区域的用电信息采集运维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维护,逐步实现“两级监控、两级管理、三级运维”向“三级监控、三级管理、三级运维”的过渡。

(2)管理流程说明

用电采集信息系统运维新型管理模式共有三级管理,市级公司设立了专门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监控分析中心,主要负责市级公司、县级公司和乡镇供电所电力系统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各个县级公司设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客服中心营业二班,主要负责10kv及其以下的运行维护。乡镇供电所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负责各个行政村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维。不同级别的营销部奥根据相关文件,结合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实际状况,不断修订和完善运维管理办法,明确不同部门和岗位的具体职责,形成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闭环模式。不同工作部门的工作职责:①营销部工作职责:统筹安排电力企业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各项运维工作,并制定相对应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指标,制定相关考核基本标准及依据。②采集监控中心工作职责:该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监督、指导电力企业系统的运营及推广工作,并对营销部门制定的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电力系统管辖范围内的电能计量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及时的监控,一旦发现任何异常状况要迅速通知相关单位,及时进行处理,督促相关部门建立闭环管理流程。采集监控中心还要每天通报终端投运率及采集成功率等各项重点考核技术指标,以便能为营销部提供准确的考核依据。③县公司营业二班工作职责:负责对自己辖区所管理范围内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设备进行运行和维护管理,不仅要对缺抄表计量进行补采,还要及时派出相关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检修,对抄表系统出出现的异常状况和错误数据进行及时处理。负责电力企业营销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同步工作,核对两个系统数据库的信息,对出现异常状况及数据不统一状况进行处理,并修正错误数据。当管辖区的线损发生异常状况要及时排查处理,修正错误数据,提升采集专业各项工作指标。

(3)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管理绩效与控制

为了确保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新型运维模式的顺利实施和实用化指标的稳步提升,可出台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管理办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异常监测与处理实施细则》,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考核管理办法。

结语

总之,通过对用电采集信息系统运维模式进行创新管理,能有效提升各级运维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为建设“坚强电网”奠定基础。

篇4

1即时通信系统分析

即时通信即可以实现即时发送与接受互联网信息的业务,现在所用即时通信系统具有电子邮件、音乐、博客、电视以及搜索等功能[1]。在计算机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即时通信系统以及发展成集交流、搜索、咨询、娱乐、电子商务以及办公写作等客户为一体的综合化信息平台,如现在常用的腾讯、微软、Yahoo等通信供应商,均可以提供利用手机等终端接入互联网的即时通信业务,这样用户就可以利用手机终端,以及安装响应客户端软件手机或电脑来收发消息。以企业级用户来说,即时通信系统在应用时为公开状态,即用户只需要知道另一个用户即时通信地址,就可以完成信息的传输,并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展开。并且即时通信系统需要在两台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并不需要任何第三方服务器中转,同时也增大了用户信息交换的监控难度,是企业级用户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2即时通信系统通信方式分析

即时通信系统常用通信方式有两种,即点对点直接传送模式(P2P模式)与客户机/服务器传送模式(C/S模式)。如果在设计时选择用C/S模式,则终端传输的数据通过服务器来进行监听,在即时通信客户端启动后,会采取主动的方式与服务器监听端口连接,然后由服务器派生新工作线程对一个客户端所有网络请求进行处理与回应。在两台终端请求通信时,就可以通过已经与服务器建立起的连接,由服务器作为中转部分,将发送方的网络数据包传输给接受方。其中,服务器一般会设置在公网内,具有独立的IP地址,这样就决定了无论即时通信终端是否在内网内均可以与其相互连接,这样与服务器通信以及与其他终端通信均可以利用已经建立的连接来完成。

如果在设计时选择用P2P传送模式,与C/S模式不同,其可以直接实现不同终端之间信息的传输,取消了服务器的中转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的负载问题。另外,如果即时通信双方终端有任何一方在内网中,通信的过程就会受防火墙的保护,以及NAT的控制,经常会因为发送方传输的网络数据包无法找到对方地质而发送失败,存在NAT穿越问题,是系统设计需要解决完善的问题。

3基于XMPP即时通信系统设计措施

3.1系统结构

以企业级用户为服务对象,在对即时通信系统进行设计时,需要基于实际工作对基础功能的需求,即内部实施信息交互、企业短信中心、语音视频交流以及自动存档等,确保设计后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管理性与便利性。一般系统结构中会设置多组服务器,核心为企业数据库服务器与组群服务器,另外还有多组会话服务器、认证服务器以及多组文件服务器等。其中,群组服务器通过TCP连接实现与即时通信终端的衔接,实现文件传输功能,并数据库利用UDP连接来完成所有数据的存储。同时,通过应用服务器,能够实现EIM的所有功能,如内外部信息交流,并对信息进行备份[2]。一般企业内部均会有自己EIM服务器,并通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与外网安全连接,满足移动用户应用需求。设计时需要设置XMPP客户端与XMPP服务器,实现内部以及私有即时通信;XMPP服务器与XMPP服务器,实现与不在同一服务器其他企业的即时通信;XMPP服务器与其他非XMPP系统,可以实现与QQ、MSN服务网络的通信。

3.2流程控制

XMPP服务器利用5222端口上TCP套接字连接,与终端用户进行即时通信。如果不存在用户会话进程,则需要初始化一个用户登录认证过程;如果存在用户对话,则消息被直接发送到XMPP会话管理组件。会话管理组件将在服务器配置文件中来寻找目的服务器的域名,一般情况服务器配置文件中会对域名解析内容进行记录,这样寻找过程比较简单。对于部分不存在记录的情况,DNS解析组件则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与端口,最后将网络信息包传输到服务器对服务器组件,被顺利发送到目的服务器或者Transport。

3.3服务器端

遵循简单易懂以及易扩展的原则进行设计,以核心协议为依据,通过设计来实现接受并管理客户连接、解析XML数据流以及处理XML数据流等基础功能[3]。主要包括会话池、XML解析器、数据段队列、数据段处理器、Messaging模块、GroupChat模块、Roster模块、Presence模块以及Public IM Gateways等,不同模块所负责的内容不同。如会话池主要负责管理客户机与服务之间对话内容,包括连接地址信息、管理连接等;数据段队列主要存储与取出XML数据段;数据段处理器主要对流入数据段进项处理,包括目标寻址、信息传递以及回应信息生成;Presence模块主要责任处理用户在线信息。

篇5

关键词:即时通信;企业级即时通信;体系结构

1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概述

即时通信工具自1998年面世以来,以实时交互、资费低廉等优点,受到了广大个人用户的喜爱,成为网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适应越来越强烈的企业沟通需求,ICQ、MSN、Yahoo Messenger、RTX等即时通信软件不断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即时通信之中。借助于这些即时通信工具的运用,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业务协同性以及反馈的敏感度和快捷度都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些针对企业用户的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其易于管理的特性和相对严肃的风格更能适合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这不仅为企业架起了实时沟通的桥梁,也有力推动了企业迈入实时信息化的进程,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企业来说,即时消息、语音、视频通信和即时文件传输的利用率非常高。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作为未来的主流办公工具,集成了多种先进的信息沟通方式。它是一种比邮件更快捷、更具亲和力和交互性的沟通方式,相比手机,具有可记录性、费用低、数据形式的多样性特点,支持文本、语音、图画、视频。特别是它能与电子邮件、手机(电话)以及其它企业应用办公程序结合使用,成功打造现代办公的新平台。

2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特点

(1)即时性。与企业内部其他通信手段相比,EIM的即时性时相当突出的,它的速度非常快,不管接收方的计算机在做什么事情,发送的消息都能即时弹出来,并可以把接收方的是否已阅读的信息反馈回来,实现消息的跟踪功能。

(2)高效性。EIM的消息发送不仅可以用于企业内部员工之间,还能用于客户支持,瞬间就能把消息传给成百上千的用户,让交易者、中介商和客户之间的通信更加顺畅,从而使消息的发送更加灵活和高效。

(3)多样性。随着即时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EIM的功能正在逐渐增强,如声音、视频的传输等;各项性能也在不断提升,特别在安全性、健壮性等方面,这就使即时通信产品具备了为企业提供多种高质量、高可靠的能力。

(4)延伸性。例如,EIM可以通过无线接入设备实现无线即时通信,它允许使用者通过无线上网的方式直接访问公司的数据库甚至召集网上会议;某些具有翻译功能,可以实现多种语言的互译等。

3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技术体系结构

对于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技术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3.1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企业内部实时信息交互、语音视频交流、企业短信中心、自动存档主题讨论等等。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易用性和可管理性。整体上来说,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一个开放的体系结构,一个平台化、组件化的可扩展平台。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内部存在多组服务器,最重要的有两组服务器:组群服务器和企业数据库服务器,其中有多个小的服务器,包括认证服务器,多组文件服务器,多组会话服务器;群组服务器通过TCP连接与用户的客户端相连,主要用于文件传输等功能,企业数据库通过UDP连接,用于保存各项数据,与EIM的各项功能实现数据上的支持与服务;通过应用服务器,可以实现EIM的各项功能,包括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与企业外部客户信息的交流。EIM发生所有的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流,都要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做好保存备份,这也是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3.2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企业级即时通信的网络结构可以通过下图来描述:

如上图所示,企业内部有自己的EIM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企业内部用户可以在企业内部局域网来使用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通过交换机,防火墙,路由器,可以和外网相连接,这样即能满足移动用户的需要,也能让企业客户在外部使用,也使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使用更广泛。

3.3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数据库及支撑平台

EIM的数据库及支撑平台分系统主要是为其余各分系统提供一个性能良好、使用可靠、开放的和易于扩充的支撑环境;通过提高网络、数据库系统的行能,满足企业级即时通信分布式处理的要求;实现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即时消息交流、文件传输与多媒体网络会议等功能;为企业的决策,经营提供服务。

为了保证服务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EIM的服务器采用分布式、模块化的技术,扩展功能采用插件体系进行扩充。由于EIM不仅是和企业内部员工的需要,还要和外部客户联系,满足企业员工移动的需要,所有即使是企业内部用户,也要保证不同地域的用户处理的是相同的信息,即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及同步性。同时还要保护企业内部敏感数据的安全性,保证系统的功能易用与统一,维护简单。根据企业级即时通信的这些特性,采用C/S和B/S并用的混合应用模式是最为合适的。

4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应用的关键因素

目前,现在有很多企业都应用了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即时通信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认可,在不久的将来,即时通信系统就将成为实用性的商务工具。但是要真正能运用好这个工具还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实施能否为企业带来效益,最终能否成功,也存在着一些关键因素。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在技术与应用上必须解决以下的5个问题,才能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

4.1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能否提供端到端的加密信息传递

即时消息的传递是企业级即时通信最基本的要求,由于企业有自己的商业秘密,有很高的安全需求,使用公共性质的即时通信系统公开传递消息是不可接受的。所以,部署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时,要格外关注即时通信系统能否实现端到端的加密信息传递。同时,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要具备良好的可管理性,才会唤起企业的使用热情。

4.2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能否记录所有的通信信息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除了安全性的要求之外,决定企业是否应用即时通信系统的一条关键因素就是该系统是否具有强大的记录和审计功能。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应能够记录所有的通信信息,并能按其档案管理政策所要求的那样存档,具备搜索和审查功能。这些信息对约束员工行为,提供商务决策的依据都是最有效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即时通信系统所传递的电子信息是否具有法律效用,在法律界还存在着争议。对于企业记录所有人的通信信息的做法是否适当合理也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4.3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是否提供优质的多媒体会议室

多媒体会议室已经成为企业内部网中一个新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多媒体会议室是分享企业集体智慧的场所,也是各种问题能够得到即时解答的场所。支持创建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多媒体会议室,不仅扩大了即时通信交流的人数,而且能够把所有的通信内容记录下来,这样,即使在员工不在线的情况下,也可通过翻看记录寻找所需信息。群组通信、记录一切、知识管理,这就是即时通信系统支持创建多媒体会议室的意义。

4.4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能否与企业现有通讯体系整合

将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无间地整合到企业现有的通讯体系和信息系统中,可以让即时通信系统的功能发挥到最大,能给使用者带来更多的方便。如集成电子邮件的功能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更加方便快捷;按企业组织结构分层级搜索特定人员的功能,能够像使用内部网那样通过即时通信系统查找相关人员,使该系统超越单纯的交流职能,使其功能更广泛,更适应企业的内部的商务流程。

4.5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是否能够拦截垃圾信息或免受病毒的侵害

企业级即时通信的深入应用必然带来垃圾消息骚扰和病毒侵害。所以,在系统的设计上要能有效的拦截垃圾消息;同时添加管理员,有效的检测病毒,防御攻击,为系统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天路主编.P2P网络技术原理与系统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刘寿强,温子梅.企业即时通信系统(EIM)安全性初探[J].实用技术.2004,(8).

[3]熊小敏,刘瑛,陈惠清.基于Java的网络即时通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5,(12).

篇6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规范;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将迈出新的实质性的更大步伐。确立面向21世纪的统计发展战略,必须在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方面提出简单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模式,才能逐步解决目前的诸多问题与弊端,促进统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发展统计事业,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四化建设。10年前,笔者曾在某统计刊物上撰文,将这种模式设计为“一套表+单轨制(即政府统计部门的在地统计)+计算机网络化”。这与10年来统计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基本吻合的。结合近些年的实践,我以为可以将这一模式补充完善为“单轨制+一套表+目录抽样法+计算机网络化+按工作流程设置的统计机构”。

一、关于“单轨制”

即建立在街乡基础上的政府统计部门终极在地统计。当今发达国家的统计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如人口、资源等一些基本国情的统计,而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一些行业经营状况的统计往往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如美国、日本等;二是主要国情国力、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均由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其机构健全人员充足,其他部门基本不搞统计,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介于二者之间,但有些政府统计部门在做的事情,业务主管部门也在做。数据既不完整又交叉重复,基层负担沉重。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模式呢?我认为无疑应选择后者。因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需要对经济及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没有部门利益的统计部门提供客观、公正、全面的统计信息。否则,统计数据有可能成为某些部门反映政绩的工具,统计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数据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实际上,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正在弱化,很多下属企业划归在地管理,也难以再行使统计职能。

实行终极在地统计,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明确极少数业务上垂直领导、财务上统一核算且经营范围相对单一独立、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可实行部门统计,全国及地区性数字以部门统计为准;其次,对绝大多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满足领导和各界需要的统计工作,要逐步从双轨制向单轨制过渡,主要依靠政府统计部门采集、加工、整理、提供统计资料,部门统计以满足自身管理需要为目的,且范围仅限于本系统内;第三,在政府统计系统,将统计对象按基本单位概念分解到街乡,由基层统计部门按地域进行统计,逐级上报,既避免重和漏,又能完整反映地域经济总况。那么,街乡统计机构能否承受最基础的工作任务呢?我以为有两个前提:一是坚持一套表的唯一性;二是按企业规模区别对待。这将在下面加以论述。

二、关于“一套表”

即反映各行业特点和宏观微观两个层次管理需要的基本单位一套表制度。目前的基层单位一套表仅限于政府综合统计部门执行,且还有部分对企业的调查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施工价格、景气调查等没有纳入。因此,完善健全规范一套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完善政府统计部门的一套表。首先,要对现行的行业报表制度再进行细分,将服务业统计制度适当分解,并反映新兴行业、文化产业、知识经济的特点;其次,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按规模区别对待,将一定规模以下企业的表式适当简化形成简表,有些行业甚至可设计一张表;第三,减少过时指标,不断增加反映企业发展变化如重组转制、多种经营、高新技术程度的指标;第四,将政府统计部门对基本单位进行的其他调查统统纳入一套表制度,必要时可增设新的指标群,限定部分企业填报。

2、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将政府统计制度与部门统计制度合并。第一步,取消一些业务主管部门跨系统甚至跨行业的行业统计职能,将其统计报表纳入国家统计部门的基层表制度,如旅游、利用外资、城市公用事业等。只要精心设计,其业务管理所需的主要内容完全可在一套表中反映。第二步,将各业务主管部门系统内的报表与政府统计部门的报表合并成名符其实的一套表。可在满足政府综合统计需要的基础上,在各指标群间留出一定空间,以满足部门、企业从自身管理需要增设一些指标。

3、以一套表制度为基础,设计制订不同行业企业的统计台帐。使其既能与制度表式、指标相衔接,提高数据质量;又能满足企业自身管理需要,成为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采取了以上的改革措施,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基层表可能由“七加一”套变成十几套甚至更多,报表表式、指标群及指标也会增加。但对基层单位而言,统计报表将只有一套,且没有指标间的重复。不同规模企业填报不同部分报表和指标,政府统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各取所需,汇总出各种不同分组的综合资料。

三、关于“目录抽样法”

即建立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目录抽样法为主体的调查方法体系。通过普查,取得全面、详细的国情国力资料;通过目录抽样方法,取得日常的主要的或监控性的统计数据。

首先,要完善健全周期性普查制度。一是要特别突出基本单位普查的地位,使其发挥龙头作用,且基普已有的内容,其他专业普查应以此为准或不再调查;二是要完善第三产业普查的内容,既要反映总的规模速度,更要反映结构和不同行业的特点;三是建立建筑业普查制度,填补空白,使国家普查制度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统计数据能够配套使用。

其次,要大力推行目录抽样方法。一是要确定合理的规模界限,确保规模以上的企业能覆盖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反映经济发展趋势;确保规模以下企业占企业数的多数,减轻企业和基层统计部门负担。二是对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超级汇总制度,政府统计部门掌握对主要数据的控制力,并可进行各种加工分析。三是在完善目前的小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工业等专业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将抽样范围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延伸。此外,要在多种调查方法综合运用方面力争有所突破,弥补抽样调查的不足。

四、关于“计算机网络化”

即政府统计部门之间实现统计信息的网上传输(包括上报与反馈)。21世纪之初,国家统计信息工程“九五”规划将告完成。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国家、省(市、自治区)、地市、县四级政府统计机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有效联接;建成完整配套的数据库系统,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通过系统建设,使各级统计站点不仅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对统计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处理,还能使信息沿现代化网络系统快速传递,既可以及时满足上一级统计部门的工作需要,也可以向下一级统计部门反馈综合信息,并可以进行横向资料交换,还可以在网上公众需要的统计信息。要借助网络系统强化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更新维护工作,力争实现即时的更新与维护,使其成为统一的动态的活库,能在统计管理和统计服务中充分发挥作用。

五、关于“按工作流程设置的统计机构”

即在政府统计部门内部实现按信息处理流程设置的工作机构和生产方式。这主要是指县级及以上统计机构而言。为发展统计生产力,提高信息的可利用程度,更好地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必须改革统计机构,使之与制度方法相适应,进而改进统计生产方式。在政府统计部门内部,按制度方法设计、信息采集处理、资料开发利用、后勤服务保障诸环节设置工作机构,规范工作流程,以实现设计统一配套、采集协调顺畅、开发全面系统、保障有力及时。当然,最后一个职能将来有可能以社会化的方式实现。通过以上改革,力争提高统计信息生产体系的效率和灵敏度,使其及时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反映,满足对统计信息的多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使之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效益。

篇7

[关键词]大数据;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国际数据企业的研究结果发现,近几年来全球范围内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而上述海量数据经加工、分类、整理及分析方可满足不同行业的使用需求。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说明我国大数据建设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统计专业作为高等院校课程专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统计分析技能人才的教学职责,而如何于大数据技术蓬勃发展背景下,满足就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1]。同时,大数据时代特点对经济统计专业人才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标准,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早已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统计类专业教学期间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文章针对“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分析

1.1掌握统计知识

以往统计学数据类型相对单一,包括品质型数据及数值型数据,其本质为结构化数据,往往可使用常规统计指标或统计图表进行集中展现,而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类型不仅仅囊括结构化数据,更涵盖非结构化数据及半结构化数据,即所有可存储及记录的信号,具有多样化等鲜明特点,以至于传统的统计指标及统计图表难以完整展现其基本内容[2]。同时,以往数据来源相对局限,即一手数据能识别数据提供者的身份信息,但是大数据时代下其数据来源普遍为互联网信息系统,大大增加信息提供者身份的识别难度,以至于样本数据的地位不再重要。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来临所产生的统计学知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2深奥知识结构

即便大数据时代下海量数据信息拓展经济统计专业的分析空间,但是深受现代社会行业众多的影响,持续涌现出全新的行业、全新的技术以及全新的分析方法,决定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势必是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需要具备应用素质、实践素质及理论素质的支持[3]。同时,经济统计专业复合型人才素质培养无法脱离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及统计分析方法的支持,即根据数据信息予以全面分析建立相应模型且说明其评价最终结果,例如MATLAB、SPSS及SAS等软件。除学习经济统计专业知识外,学习管理类、经济类及其他学科领域知识能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

1.3现代分析方式

从传统统计学角度来看,大数据时代来临完全转变统计分析思维方式。通常情况下,传统统计描述分析可划分为定性、定量、定性三个过程。例如,以定性为例,根据实践经验判断及评估分析方向;以定量为例,汇总、处理、分析及量化数据统计特征,往往被视为统计分析的关键性环节,而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分析过程被简化为定量及定性两步。其中,定量指的是直接由数据中找出需要且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分析其特征及数量关系;定性指立足于分析结果做出相应的判断及决策。

2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分析

2.1课程体系问题

当下我国大部分高校经济统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过于陈旧且更新速度缓慢,尤其是教学内容更新速度难以紧跟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节奏,以至于课程内容设置难以满足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4]。同时,现实生活中所牵涉的经济问题类型相对多样且情况较为复杂,换言之高校经济统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兼顾统计实际应用特性,而现有的经济统计专业课程将教学重心向理论分析及研究转移,导致理论分析始终过于浅显,难以帮助学生学习扎实深刻的经济理论及统计方法,极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极个别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范围过于狭窄,仅仅局限于经济统计方面问题,尚未融入跨学科培养理念。

2.2教学认知问题

大多数高等院校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法过于单一,往往沿用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小组讨论为辅的传统教学形式,完全忽略实践教学的关键性及重要性。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角度来看,普通经济统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可划分为毕业设计、校内实训及实践课程设计,一旦实践教学方式过于老旧则可能造成学生创新能力异常缺失的问题,例如使用计算机进行演示供学生观看。即便部分高等院校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但是部分学生仅仅以完成作业为核心目标,完全照搬照套课本中实验流程进行操作,脱离操作教程后难以全面分析实际问题,影响总体教学效果。此外,极个别院校对教学实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

2.3师资力量问题

由于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推行改革政策,促使各大高等院校逐步扩大其招生规模,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日常教学的工作难度及工作量。为了提高教学工作效率,高校相继引进新晋入职的教师进入教学队伍,而上述新晋入职教师普遍为刚毕业走上社会的研究生,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及教学方式探索远远不足,完全倾向于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5]。同时,部分专业教师自身社会经验及实践能力远远不足,难以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理论知识及引导其实践操作,不同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效果。此外,大数据时代来临后,对于经济统计专业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培养迫在眉睫,而数据分析能力培养无法脱离师资力量的支持。

2.4考核机制问题

考核机制占据着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例如激励、淘汰、分流及甄选等,方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效率。然而,从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来看,其考核机制实施难度相对较大,深受教学方式过于局限的影响,以至于考核方法停留于闭卷考试的阶段,侧重于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学生可依据自身记忆完成考试,极大程度上提高其专业考核的通过率。同时,因专业教学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及经费划拨不足,大大降低经济统计专业的考核门槛,难以立足于整体化角度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作用。

3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分析

3.1健全课程体系

一般说来,健全课程体系是高校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性措施。因此实际培养的过程中,相关高校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贯彻落实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设置科学合理的经济统计专业课程体系,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及创新性,以达到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的目标,进一步提升其总体综合素质[6]。例如有选择性开设时间序列、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基础性课程,帮助学生打造夯实的理论基础,再以此为基础增设实践调研、数据分析工具及数据挖掘等实践应用型课程,利用计算机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利用、分析、整理及收集数据的能力。

3.2革新教学模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常规固有教学模式沿用至今,普遍存在缺乏创新意识的问题,尤其是高校经济统计专业中软件应用部分,普遍以参照课本习题演示Excel表格为主以Spss为辅,说明其教学模式过于滞后。同时,步入大数据时代以来,数据呈现出复杂、高速及庞大的特点,而简单的Excel表格早已无法满足数据分析的要求。由此可见,高校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不可阻挡的主流发展趋势。除立足于前沿统计需求外,相关高校及时引进功能强大且趋近主流的统计教学软件,例如SQL、SPSS、R及SAS等,不仅能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能满足软件操作与理论知识密切结合的要求。

3.3建设教学团队

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相关高校秉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始终围绕经济统计专业的改革方向,将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科建设相结合,灵活运用多项人才引进措施,例如聘任、引进及培养等,持续优化人才团队的年龄结构及学历结构,进一步提升团队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以实际教学进度及教学情况为参照依据,将教学师资队伍划分综合型、主导应用技术研究型及理论研究型3大梯度,例如以理论研究型为例,着重强调精通数据分析及统计理论等方面知识,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及经济学等方面知识,以达到由理论向实践过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标。

3.4优化考核机制

为了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理论知识及软件技能的掌握情况,高校尽量以多元化考核机制替代原有考试驱动型的单一考核方式。同时,由于经济统计专业的本质为应用型学科,客观上要求相关高校尽量于考核阶段以考试、社会实践参与表现、软件工具实际操作、研究话题阶段性数据分析报告及日常作业等多维度多形式考量为参考依据,结合考量项目的重要性及所占比例,利用加权得分手段得出最终考核成绩,并且注重学术规范性,明确要求学生的论文写作格式。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则予以严格惩处,直接与最终考核成绩挂钩,以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4结语

通过文章探究,认识到当下我国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统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健全完善且人才培养体系不够成熟,特别是教学团队人才力量较为薄弱,以至于经济统计学专业学生缺乏就业竞争优势。因此,相关高校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原则,全面分析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立足于大数据背景,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一步推动经济统计专业演变发展,以达到培育符合大数据时代创新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尹勤,黄宝凤.大数据时代应用统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教改探索[J].大学教育,2019(6):157-159.

[2]范新英.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之探讨[J].内蒙古统计,2019(2):48-52.

[3]郑葵,黄小敏,袁野梅.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学专业培养数据分析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4):114-117.

[4]徐婧婧.大数据时代下关于经济统计应用问题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9(2):33-34.

[5]刘超,朱长存.大数据时代经济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Seminar教学法应用的视角[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20(4):109-113.

篇8

【关键词】电力通信 ASON 设计

经过PDH和SDH,现代光通信网络已经发展为自动交换光网络通信模式。自动交换光网络(英文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简称ASON),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体系。作为专业通信网,电力系统的演进过程主要是沿着公共电信网来发展的,不仅仅在网络规模上,电力通信网的发展在技术上也将公众网技术的特性鲜明地显现出来。目前,高带宽、高速率、较强的可靠性以及大范围的覆盖率是目前的要求,无论是骨干的通信网络还是供配电网络,ASON都在这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ASON的出现,提供了分布式网络控制能力,并解决了保护端对端配置、快速部署宽带等问题。

一、电力系统ASON通信模式

电力通信光网络运行模式随着光网络规模和通信光传输网组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得到灵活运用。而管理平面、传送平面和控制平面是ASON体系结构所包含的三个独立的平面。三个平面的工作既相互协调、又相对独立。由受信令网所支撑的实现维护、监视、释放、建立等功能的通信实体构成了控制平面。管理平面主要进行计费管理、安全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等工作。

二、ASON特点

相比于SDH和MSTP技术,ASON技术明显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所需要的保护等级可根据客户层信号业务等级来确定;②智能化网元;③相独立于所采用的技术;④可根据客户层业务需求,网络可对网络的逻辑拓扑进行实时动态地调整。实现实时流量工程控制及网络资源的最佳配置,可有效避免拥塞。⑤管理平台、传送平台和控制平台各自独立;⑥可对多种客户层信号支持,与所传送客户层信号的选择和比特率相独立;⑦拥有分布式处理功能;⑧能够确保网络更加安全和稳定;有端对端网络监控恢复、保护能力;⑨动态业务在光层实现分配,提升了网络资源利用率,并将业务提供时间缩短。除此之外,ASON的特点还有提供新的业务类型;形成优质高效、低成本、响应快的光传送网;在网络发生问题时期具有较强的复原和恢复能力,能够维持一定的质量业务;动态地将网络资源分配给路由等。

三、电力通信中ASON技术的应用

伴随不断扩大的电网规模,电力系统中通信业务更加明确发展方向。电力系统光纤传输网络所面临的问题如下:诸多设备厂家、多种多样的设备型号;单一的保护方式;业务调度能力较差;较低的带宽利用率;可靠性不高,单一的网络拓扑方式。相比传统MSTP/SDH,ASON技术的优越性是不可比拟的。ASON从性能上和质量上提升了电力光传输网效率。目前,电力通信网络的业务较多,不仅有语音、数据、视频方面的业务,更有保护、自动化信息等业务。电力上的这些业务,如果使用之前的技术和系统很难高效的完成,因此需要使用ASON技术,才能让电力系统的运作更加安全、稳定。

四、探索设计基于ASON组建电力通信网

(一)城域网中ASON的应用

根据业务分布模式的改变,ASON的功能在城域网中的使用为用户提供各种宽带应用与服务,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灵活的VPN组网。因此,电力城域网的发展方向就是网络功能的提升与网络性、互操作性的扩展。在电力通信城域网系统中构建可以应用ASON技术。在光纤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利用传输层,在缺少纤芯资源的地方,优先使用裸光纤直联方式,使用此项复用通道。各个单位、厂站通过城域网ASON有机融合,解决了城域网要求越来越高的互通性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各种应用业务之间联系的通道。因此,在ASON模式中,可完全承载城域网业务。

(二)骨干网中ASON的应用

电力通信骨干网可以通过格状网的组网方式来实现保护功能,就是将ASON引入骨干网中的一个关键原因。多环间互联的现象在骨干传输网中普遍存在,由N个环网来共同保障传送业务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了避免丢失大量业务、防止断纤情况的出现,应考虑将ASON网络引入汇聚层和骨干层,通过结合其回复和保护的优良特性,将网络抗多点故障率有效提高,即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网络的生存性。

以下图为例,各个厂站的信息分别通过变电站A、B、C返回调度中心。如果运用SDH/MSTP技术,按照电力通信组网习惯,各个厂站只是就近接入两个变电站返回调度中心,即电厂α、变电站D、E的信息通过变电站A和C返回调度中心;变电站F的信息通过变电站B和C返回调度中心;变电站G、H、I的信息通过变电站A和B返回调度中心。在生产运行中,假如变电站A、B、C中的两个站至调度中心的通道中断,将使某些厂站无法与调度中心通信。但通过引入ASON组网技术,相比于SDH和MSTP技术,其增加了一个控制平面,控制平面是嵌入到传输设备的主控板中,交叉连接受控制平面控制。当厂站A、B、C其中两个站点与调度中心中断,ASON设备由嵌入在设备中的控制平面来自动发现新的路由,由设备自主动态地配置交叉连接而不是由管理平面(网管)来控制,将快速有效智能选择另外一条正常运行的通道与调度中心进行通信,保证这个片区厂站与调度中心通信的安全可靠性。

附图 电力光缆线路示意图

文章简要讨论了ASON体系结构,以及电力传输网所承载的业务。在电力系统ASON通信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安全、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的自动交换光网络。而电力系统在应用了ASON技术后,提高了电力通信系统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菊海峰. 电力系统ASON光通信网络保护和恢复机制[J]. 贵州电力技术,2013(1).

[2]朱一峰. ASON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

篇9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计

一、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1 资产负债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现时的财务状况。对于单个企业,若其大部分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则其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与其现时价值就会有较大的偏离。另外,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当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现时价值时,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也就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现时的净资产和所有者的权益。

2 利润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在通货膨胀过程中,梭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耗费所转化的成本费用往往低于其现行成本,并且现时收入与按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所耗费转化的成本费用相配比的结果没有考虑资产耗费的补偿,最终的结果是高估了企业的利润。

3 基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失实的会计信息无法满足企业利害关系人作出正确决策的需要。通货膨胀时期,对于生产经营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商品的企业,其以币值稳定为假设、以历史成本为原则计量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数据已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且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数据极易引起误解,甚至导致决策失误。

二、通货膨胀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1 资金需求量增加,资金的供应量反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发生,使得资金需求量增加。一方面,由于物价的上涨,使采购同等数量的物资将需要占用更多的资金,企业为了减少原材料不断涨价所产生的损失,或想在囤积原材料中获得利益,企业就会提前进货,进行超额储备,造成了资金的大量需求;与之相反的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企业资金的供应量将会大大减少。在通货膨胀期间,绝大部分企业都会发生资金紧张,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会更加严重,应收账款的回收率降低,从而引起经营资金供应量的减少。

2 企业持有货币性资产遭受购买力损失,持有货币性负债获得购买力收益。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货币性资产的金额是固定不变的,付出同样多的货币,只能获得较少量的商品或劳务,因而持有货币性资产必然遭受到一般货币购买力下降所带来的损失。货币性负债,意味着债权人收到的款项没有期初借给借款人的款项值钱,反之,也就意味着企业归还货币性负债时获得购买力收益。

3 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受到损害。通货膨胀发生时,同样也将损害到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其一,成本补偿不足。销售收回的补偿资金难以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使生产资金在物价上涨时处于萎缩状态,其二,负担不必要的税赋。在通货膨胀下,企业高估收入低计成本,导致利润虚增,从而引起企业应税所得增加;其三,当企业利润增加时,股东要求分配更多的股利,但此时的利润是虚增的。

三、通货膨胀对现行会计模式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势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引起一连串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有:一是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现值脱节,成本信息被扭曲,货币资产的购买力发生损失,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历史成本相对于现行成本被低估;二是账面利润虚增,部分流动资产无形中被转作利润,易造虚盈实亏,三是由于资产消耗与补偿不平衡,削弱了企业再生产能力,使得资本难以保全,会侵害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权益;四是虚假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管理层、投资人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五是造成企业财务分配关系模糊和财务状况混乱;六是企业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四、国际上通用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

1 不变币值会计。不变币值会计提出以代表货币一定购买力的不变价格来代替币值已经发生变动的历史价格。不变币值会计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某种物价变动指数把财务报表上各个项目的历史价格金额换算为不变价格金额。国外只有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才采用比法。

2 现行价值会计。现行价值会计采用现金成本为计量基础,改变了资产计量和收益确认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传统。这种会计模式要求对待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现行成本予以调整,再计算出现有资产由于现行成本变动而产生的,尚未实现的利润或损失。

3 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本模式是不变币值会计和现行价值会计模式的结合。国外只有英国、加拿大实行式的不变的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

相比之下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是目前比较完善的方法,但应用时还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采用的零售物价指数,应进一步换算为生产资料物价指数。计算物价指数应考虑企业所在地域因素,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内陆地区和边缘落后地区的物价变动情况不一致,计算物价指数时应区别对待。

(2)应注意科技进步因素,比如电子设备的加速折旧问题。

(3)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之与通货膨胀会计相适应,比如,普及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篇10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知识中心;缺陷;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6-0030-06

一、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知识中心倾向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一大热点。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输入“通识教育”进行检索,从2001到2010年的10年间有1230篇研究文献与之相关。在实践中,通识教育从早期的个体的、零星的实践。到上世纪90年代末政府提倡并大力推广的文化素质课程(通识教育)实验,逐渐演化到当下有组织的制度化的实施。除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外,近年来,浙江大学(2000年建立竺可桢学院)、复旦大学(2005年建立复旦学院)、北京大学(2007年建立元培学院)、中山大学(2009年建立博雅学院)等高校纷纷成立专门的独立学院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通识教育不再仅仅是一部分课程,而是一种整体的育人理念。在纷繁的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如何实施通识教育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在实施通识教育上,中国大陆的研究者主要集中于吸取美国的经验,并努力将美国的经验加以本土化。这些研究者把通识教育的实施模式分为四种:分布必修制、核心课程制、名著课程制、完全自由制。分布必修制是指课程被分为若干知识领域,学生需要在指定的每一领域中选择规定数量的课程。核心课程指在课程体系中有一些课程比其他课程更为基础和重要,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学生必须修读。名著阅读是美国个别精英大学所施行的通识教育模式,课程主要内容是学生阅读并讨论指定的经典名著。完全自由制是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这四种课程模式都在致力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学习内容的广度(knowledge breadth):分布制意在使学生能够涉猎较广的学科门类,了解并学习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集中制则与此相反。我们可以把分布制视为对“博”的追求,集中制是对“专”的要求。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选修意味着学生有较大的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而必修则与此相反。

*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分布制认为学生需要涉猎不同的知识领域;核心课程制则认为知识体系中一些知识处于核心地位,比处于“边缘”地位的知识更重要,所以学生也更应该学习它们;名著课程制则认为,最重要的知识都是那些经过时代考验的、能够体现人类文明精华和永恒精神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都蕴含在名著经典中,因此学生需要仔细研读经典著作。

关注学习内容实质就是关注知识。当下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知识层面,尤其是对具体学习内容的选择和优化,而通识教育的实践也体现了这一鲜明特色。最近十多年来,通识教育改革围绕的主线是通识教育的内容。从政府方面来看,教育部在1998年《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考察文化素质的正轨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政策主要是指“开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不难发现,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关注点是在知识上,具体来说就是知识上的纠偏和补漏,以实现平衡学生知识结构、扩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科渗透、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之目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大学这些年来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其主要目的和形式也在于此。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意在“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打通专业,拓宽基础,强化素质,为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打下基础”。复旦大学通识课程则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学科壁垒、贯彻人类学问与知识的共同基础,并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对一个民族的学问创新能力”。表述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对于知识内容尤其是知识广度的追求(如“涉猎不同学科”、“打破学科壁垒”)基本是一致的。从具体课程设计上看,基本是在原来的公共必修课(如“两课”和外语)外,加开文化素质类课程。这一类课程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北京大学的素质教育通选课、清华大学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南京大学的文化素质课等,但是课程内容覆盖范围大致相同。从已有的结果看,基本上覆盖了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类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的知识。近年来各个学校自行的课程改革,基本思路也是不断优化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例如改革旧有的课程内容、增加新的教育内容、重新划分通识教育模块,等等。

海外华人学者对通识教育也有很多精彩的论述。甘阳大力提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模式。他认为,美国本科教育的真正精华是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学生需要直接阅读经典而不仅仅是上概论课;同时应当鼓励并组织学生围绕经典进行讨论。除回归经典外,笔者认为更值得注意的是甘阳对通识教育中教学法(pedagogy)的关注,而这恰恰是当下通识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所忽略的。虽然不少通识教育文献都涉及教学法,比如鼓励教师引导学生、提倡课堂讨论等,但大都流于空泛而缺乏实践性。而甘阳则提出了一整套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方案:深度阅读,小班讨论,并配之以相应的助教制度。这些思想大大推动了中国通识教育的前进步伐,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不少学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台湾的黄俊杰认为:通识教育应当贯通古和今,科技和人文,本土和全球。他提倡学生阅读传统经典,接触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人文话题;在全球化特别是西方化的大背景下,应当继承并发扬东亚地区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促进本土文化和全球视野的交融。这两位华人学者都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倾向。在他们所倡导的通识教育体系中,经典著作的阅读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他们倡导的是中国式的“名著阅读”课程,他们笔下的通识教育就等同于名著阅读。从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角

度看,在这一思想中,对经典著作(知识内容)的选择,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本质上讲,这依然是一种知识本位的教育思路。

分析上文关于通识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有鲜明的“知识中心”(knowledgecenteredness)倾向。在教育学术语中,这一逻辑通常被表述为学科中心(subject centeredness)。这一思路优先关注对知识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着力点都在如何优化教育的内容和学科上。具体来讲,它们主要关注下述三个方面:

1.哪些学习内容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例如,学生应该学习哪些课程?哪些课程可以作为核心课程?哪些课应该必修,哪些课应该选修?)

2.学习的广度应当如何把握?(例如,学生需要涉猎哪些学科?每一学科修读多少学分?)

3.学生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由度应当有多大?(例如,应当让学生必修还是选修?)

应当说,这种思考方式对于优化通识教育课程和内容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通识教育也在对这三个问题的不断深人讨论和反思过程中逐渐成长并日益成熟。然而,当下的问题在于,我们过分关注通识教育的知识和内容,各种理论的争议、现实的变革都旨在优化通识教育内容,而鲜有人对这一思维方式进行反思。

二、知识中心式通识教育的局限性

第一,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习内容和现实问题以及学生个人体验的联系。当下关于通识教育的各种讨论和实践,主要关注通识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具体来讲包括:通识教育应当设置何种课程?应当覆盖哪些知识领域?应当给予学生多大的自由度?而如何将通识教育的内容与现实问题以及学生的个人体验相联系,则相对被忽视。教育应当为学生提供好的、有意义的教育经验,这种经验不应当仅仅是所谓的客观中立的学科内容,而应当努力把教育内容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代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习成为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活动。

第二,它缺乏对知识内部统一性和沟通性的思考。通识教育的特色不仅在于其公共性(即面向所有学生,为他们提供共同的学习体验),更在于其系统性和沟通性。通识教育内容应当经过精心系统的设计,不同学科和课程内容应当密切相关并致力于共同教育目标的实现,而非互不关联。然而,这一理念在当下知识本位式通识课程中面临严峻挑战。首先,时展和新知识不断产生,客观上导致了新科目的增加和课程数量的扩张。不少学校的通识课程数量都有几十门,甚至上百门之多。庞大的课程数量使通识教育体系内部结构维持相对统一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内部结构日趋凌乱和杂乱无章。而很多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数量的盲目追逐更大大加剧了这一趋势。其次,不同学科的知识在知识领域和思考方式上存在先天隔阂。以哈佛大学社会分析领域的三门课程为例,“经济学原理”、“心理创伤”和“城市革命:早期国家的考古和探索”的基本概念、理论视角和思维方式彼此迥异,因此很难为学生提供共通的学习体验。[目这一弊病在国内的通识教育体系中更为严重。再次,通识课程在国内往往因师设课,随意性较强,而欠缺系统的谨慎设计。这使通识教育更易流于大杂烩式的课程堆砌。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到的往往只是一堆互不相关的、杂乱的知识。

第三,它会逐渐远离通识教育的初衷。关于通识教育的目标众说纷纭,并且不乏华丽的表述(例如“全人教育”、“人格陶冶”)。其中一致之处在于,通识教育负责培养的是人之所以为人,或者说是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的“公共”部分。我们引用曾任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罗索夫斯基对教育目标的表述:(1)能清晰而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写作;(2)在某个领域学有所长;(3)对我们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方式,对宇宙、社会和自身都有批判性的认识和理解;(4)对道德和伦理问题进行过思考;(5)免于对其他文化和其他时代的无知。可以把上述目标简要归纳为:培养交流能力(第1项);扩展知识广度、培养广博视野(第3项和第5项);具有文化道德意识和独立判断力(第4项和第5项)。这些目标远远超越了单纯掌握知识内容的要求。要完成这些目标,不仅要精心选择教育内容,更要关注这些内容是如何被传达给学生,以及如何在学生头脑中生成意义。传统的通识教育继承了学科中心和教师中心的特征:内容上很少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自身体验相关联;不同内容缺乏关联,流于堆砌;教学方法也多是照本宣科,学生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很难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只是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更别说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了。

三、知识中心式通识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这种过分关注知识和学科的通识教育,从认识论方面来看,在于把知识(knowledge)和生活世界(lifewodd)看作两个相对分离的领域,而且片面地把知识凌驾于生活世界之上。这种观点有两个基本假设。一个假设是,知识领域可以统摄生活世界。因为知识是对生活世界抽象化、理论化、专门化的结果,它脱离具体的生活情境而存在,对生活世界具有普遍的解释力。由于知识的高度去情境化(de-contextualized),因此它可以应用于一切情境。另一个假设是,知识可以自发地转化为人们的行动和实践。学习者掌握知识之后,就可以成功地把它应用到生活的具体情境之中。在这两个假设之上,可以把知识和行动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在一定时间内优先关注知识领域,让学习者努力掌握知识。对学校教育来讲,关注的主要对象就是知识。

经验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则反对把知识领域和生活世界对立起来的观点。首先,知识领域和生活世界密不可分,不可能把两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割裂开,两者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对二者进行割裂具有逻辑上的先天缺陷。对二者进行割裂的行为容易导致知识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和学习者的个人体验。其次,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世界的参与。用杜威的话来说,知识是在学习者和周围生活世界以及和自身历史不断互动的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也只有被建构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知识,有活力的知识,从而避免成为怀特海所说的“呆滞的观念”(inert idea)。第三,知识未必能自发地转化为实践。例如:很多事实证明,道德知识未必能直接转化为道德行为。

在东方语境中,这一话题被表述为知和行(“行”的内涵要比上文的“生活世界”小)的关系。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曾对知和行的关系做过精彩的论述。在王阳明看来,知和行是不能割裂的。知先行后,容易导致知识脱离实践领域,流于空想;而行先知后,则容易陷人迷惘。知和行本为一体,所以应该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传统的知识中心式课程的不足在于:一是割裂了知识和生活世界,忽略了学习者的个人体验以及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二是割裂了知和行的关系,把知和行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因此,我们的教

育活动需要做到:关注现实生活以及学习者的个人体验,而非仅仅提供一些与个人体验毫不相关的“客观”知识;把知识和实践/行动结合起来,知和行是一体的,不存在也不应该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绝对对立;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四、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通识教育可能的新模式

我们需要重新反思这种知识中心和学科本位的通识教育模式,并在沟通知识领域和生活世界、关注学习者个人体验、推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我们的通识教育体系。在这一思路之下,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Learning,下文简称PBL)来组建通识教育课程。PBL课程与传统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迥异:传统的课程设计是从具体的知识和学科出发来构建课程体系,而PBL则是在知识领域和生活世界相统一的基础上(体现为具体的问题腈境)来设计课程。

PBL具有深厚而广泛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20世纪初期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杜威倡导的教育思想和实验都具有鲜明的PBL特色。在高等教育领域,PBL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医科教育。之后,由于PBL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显著效果,进而逐渐向其他学科、大学和地区扩展。当前,PBL早已从早期的医科教育扩展到工程学科、社会学科以及人文学科等各个方面。在实施中,有的院校在部分课程中实施PBL,而有的学校则在全校实行PBL,把PBL作为学校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在丹麦,20世纪70年代兴建的奥尔堡大学(Aalborg University)和罗斯基勒大学(Roskilde University)从建校伊始,就把PBL作为基本的课程设计哲学。在中国,当下理论和实践对PBL的关注主要还集中在医科领域。香港大学医学院、高雄医科大学、武汉大学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都对PBL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他学科对.PBL的关注相对较少。就通识教育而言,目前仍然停留在学科中心的思维层面,对教学法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对PBL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有文献显示,台湾的中国医药大学在开设通识课程时,有意识地进行了PBL探索。

PBL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问题中心

它有知识(课程)和教学法的双重意义。从课程设计上看,是通过实际的问题情境而非仅仅依据学科内容来组织课程结构;从学习过程上看,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并贯穿学习的全过程。问题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一个困境(dflemma)或矛盾(discrepancy),可以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也可以是一个引导学习过程的议题。真正的问题(problem)不是一个只有固定答案和解决方案的问题(question),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概念化的过程㈣。例如,当我们提问如何改进教育质量时,我们没有现成的固定答案;而且当我们发问时。我们意识中的“教育质量”一词的概念和含义可能也是模糊不清的,所以我们需要对提问的核心概念进行不断追问和反思。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问题本身将成为组织课程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另外需要澄清,PBL与案例学习(case based learning)有着本质不同。案例学习的课程设置基础依然是传统的学科知识,案例居于次要地位,只是辅助学生应用书本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而PBL的逻辑起点与传统课程模式有本质差异,PBL是通过问题(而不是固定的学科知识)来组织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从学习初始,学生就被置于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形成(problem formulation),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拓展学习经验,实现问题的解决并在此基础上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第二,跨学科学习

我们所处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具体、复杂而又综合的存在。学科知识具有高度的普遍性、抽象性和专业性的特征。不同科目都有着自身独有的理论视角、概念术语和思维方式。在传统课程模式中,不同课程之间缺乏沟通,往往各自为政,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面对复杂的生活世界的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在课程设计上引导并鼓励学生从一开始就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第三。小组学习

现代和当代的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都有一个基本共识:与他人的交流能够有力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所以,PBL提倡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此外,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还有助于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

五、通识教育PBL课程的构建

我们可以以PBL理念为基础构建一个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图1表示一个PBL通识教育单元。整个课程结构的逻辑起点是一个来自生活世界的具体问题情境。学生从课程一开始就被置于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一个PBL通识教育单元包含一个项目(proiect)和若干门互相关联的传统课程(1ecture)。我们可以把图中所示的PBL通识教育单元看作一个独立的PBL通识教育包(package)。每一个package是一个问题情境,包含一个项目和2-4门内容上相互关联的课程。不同的PBL通识教育包有着不同的问题情境,其所包含的学科课程也不同。学校可以负责设计若干个不同的PBL通识教育包,供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选择,以增大通识教育课程的灵活性。

具体来讲,项目是问题情境的实现形式。问题情境可能是笼统的、概括的、模糊的,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问题情境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分析,形成自己的问题;然后通过收集资料、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问题情境的研究发展出自己不同的项目。项目的最终表现形式可以多样,比如研究性文章、调研报告、产品等。由于PBL中问题占主导地位,项目的比例也相当重。在奥尔堡大学,学生从事项目和参与学科课程的时间大约为1比1。学生真正上课的时间只有50%左右,其余时间都花在讨论和完成项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