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

篇1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育;变化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146-02

一、东台市中学音乐教育变化的现状调查

进入21世纪以后,《音乐课程标准》的及实施使得音乐教育成为改革的热门话题,音乐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了解音乐新课程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带来的变化,我对东台市6所中学的30位音乐教师和13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设施、教学环节和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等。

1.教学设施。传统模式下的东台音乐教育,一间普普通通的教室,除了一架脚踏风琴以外,没有其他可以代替的乐器。音乐知识和传授完全来自于课本,没有其他的可供参考的资料。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中专学历,平均年龄在35到45之间。部分学校还出现兼职音乐教师的现象、那么《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实施给东台中学音乐教育的教学设施带来了哪些变化呢?首先,从音乐硬件上来说,在调查走访了六所学校后发现,平均每个学校拥有专职音乐教师1人、舞蹈房1间、钢琴1架、民族乐器3个、拥有书籍4套、CD音像2套、录音机5台。这些硬件上的投资不仅为音乐鉴赏课储备了大量的资料,还为音乐教师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音乐环境。其次,从音乐教学软件上来说,平均每个学校拥有专业音乐教师2名,平均年龄在25到35之间,学历在大专及以上。这支年轻而有实力的队伍给东台市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希望。所以,无论是从音乐教学的硬件上还是音乐教学的软件上来说,这都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给东台市音乐教育带来的第一个变化。

2.教学环节。在音乐新课程的颁布和实施之前,东台市中学音乐教育理念主要是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的“唱歌课”。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一般教学环节可分为三步曲。(1)教师给学生唱歌做范例,接着教唱歌曲;(2)乐理知识的讲解;(3)复习教唱的歌曲,布置作业。这样的音乐教学三步曲使学生对音乐课不感兴趣,学生被教师牵着走,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这样的音乐课营造了一个紧张的氛围,这无疑会给音乐教学质量打上折扣。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实施后,给东台市的音乐教学环节带来了哪些变化呢?[1]。首先教师上课前的准备,除了书本上学习内容外,教师还要收集大量与书本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不会感到深奥和枯燥,从而被音乐课深深吸引。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其次开头要新颖,想方设法的变用各种方式,使自己课堂生动精彩。在调查中发现,有运用引入式的,有运用提问回答式的,有运用开门见山式的[2]。第三,教学过程,教师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以后更加注重课堂氛围,让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实施,使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CHINA MUSIC EDUCATION中国音乐网2005年9月第135期由张海彬、史春梅发表的一片文章中得到这样的数据,在调查的87名学生中有54名学生对音乐课没有兴趣,占百分之62.1;有18名学生对音乐课持无所谓的态度,占百分之20.7;两项合并占到百分之82.85,这样的结果令人遗憾。这充分体现了音乐课堂没有体现音乐教育的本质,忽视了美学本身的特点,学生被动完成学习,效果不够理想[3]。那么《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实施使东台市中学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从以下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来。

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你们的音乐课堂内容有变化吗?这一问卷中,选择有的学生人数有102人,占百分之77.8,选择没有的学生人数有30人,占百分之22.2,这说明新课程实施后大多数音乐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向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靠陇,这一教学模式的改变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你喜欢上音乐课吗?这一问卷中选择喜欢的有110人,占百分之83,选择不喜欢的有22人,占百分之十七,调查结果表明,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上的突破,得到了大广大学生喜爱,学生由不喜欢上音乐课到喜欢上音乐课。

从这样的调查中可以看出,音乐课程实施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课堂的乐趣,新课程标准出台的新理念,新方式也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喜爱。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变化。

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东台市中学音乐教育在音乐课程新标准实施之后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离音乐新课程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传统音乐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以传授知识,教训技能为主要方式,这种你教我学,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惟师是从,只能被动接受一个“标准答案”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更是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

2.缺乏对音乐新课程理念的深刻理解。任何一次伟大的社会改革往往都需要时间的考验。《新课程标准》也是如此,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延续了大半个世纪,其教学观念已经在广大音乐教育者心目中根深蒂固,诸如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教学方法过于强度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评价方式过于注重选拔等等。音乐课与语文课、数学课、外语课三门比起来在教师和家长心目中还是显得微不足道和不堪一击。部分学校音乐课不能按课表正常上课,常常被中考和高科科目所代替,音乐教育得不到重视,这些都说明了音乐教育新课程理念没有被完全领悟。虽然音乐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但是新课程理念与方法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提倡探究合作精神的思想还较少被广大音乐教师所体会,在实践中也很难体现。

3.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比较薄弱。教育活动各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音乐教育也是如此,近几年来东台市的音乐师资队伍已有所扩大,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与新课程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地区的原因,大多数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回小城镇,农村更是不受他们所亲睐,这样的原因带来的结果就是音乐教师资源短缺,音乐教师水平相对较低,给音乐教育带来了影响,一部分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容乐观,音乐素质较弱,文化水平不高。

4.对音乐教育的相关投入。《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实施以后,确实给音乐教育带来了变化。在音乐教学方面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师资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这与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比,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在调查六所中学后发现,由于有的学校办学规模大,学生人数多,所以有教师工作轻度也非常大,而且学校的音乐教学硬件也很缺乏,例如学校只为初中、高中配备一间音乐教室,由于每个年级的班级人数比较多,所以音乐教师只能轮流使用音乐教室。在《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实施以后,不少学校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上课,每个教师都配备了一台,但走进音乐教室,乍一看也摆设着一台电脑,走进一看原来是学校刚换下来的旧的,教师只能通过它让学生欣赏音乐满足学生听觉需求,不能提供画面满足学生视野上的需求。据音乐教师反应,这样的电脑经常在课堂上出现故障,影响课堂听课效率,这些都是东台市音乐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建议和对策

1.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学校在办学思想上要树立“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观念。只有切实把音乐教育与国民素质教育的关系明确起来,才能使音乐教育得到相应的待遇和地位。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学校领导紧跟时代的步伐,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精神。在教学思想上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音乐教学都要深刻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力。在教学方法上明确要求提倡、探究、体验、模仿合作级综合性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师生之间变为以“师生合作互动”的新型关系。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想改变师资队伍薄弱的现状,首先是师范学校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师范学校在招生及就业的指导上要有目的性和目标性,这样会使广大的师范学校毕业生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工作。另外,师范学校还要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强对音乐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扩宽他们的音乐视野,防止教学手段单调贫乏的现象。其次是建立师资培训制度,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两种方式,使在学校音乐教育岗位上的教师尽快提高专业水平。最后要加强教师职业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留住人才,使教师热情地对待本职工作,要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在教学奖金评优等方面与其他教师同等待遇。鼓励教师创新,支持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并建立相应的鼓励制度。3.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资。然而目前在教育界,特别是在音乐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资金不足、分配不当、使用不充分等问题。而这也不光是以东台为代表的少数乡镇地区学校的问题,针对教育经费这个音乐教育事业的必备氧气,应当被广泛重视,从经费投入、管理、运用到全方位进行改进,以顺应教改潮流。

四、结 语

新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命运,更关系到一代学生的质量。在改革中出现的种种观念与行为举止的偏差,反映出一个新事物必然要经历复杂过程。我们要正视困难与问题,又不能因此失去信心,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的问题还会很多,希望更多的音乐教育者,实践教育者参与到改革中来,支持改革,解决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提出更多的改进的新思路、新举措。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走向新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 课程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013-0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综合性大学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第二,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第三,不断提出新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第四,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第五,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六,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还应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综合性大学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深”――深厚的基础;“大”――大量的信息;“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新”――新的艺术视野;“宽”――拓宽的专业口径;“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1.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致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2.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综合性大学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2 潘懋元著.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

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突破;失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4-0039-04

收稿日期:2014-04-3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学科“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整合下的创新: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训模式研究”(XJK011ATM001)

作者简介:朱咏北(1958-),男,湖南益阳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钢琴教育等方面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改变:以德国奥尔夫教学法传入为契机,开始了放眼世界的旅程。从最初对西方教学法的学习,慢慢扩展到对音乐教育学整个学科领域的探究,音乐教育学领域宽广博大的研究范畴开始呈现: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心理、音乐教育社会学与人类学、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治疗等――学科意识由此觉醒,音乐教育学领域开始进入空前发展阶段[1](P1)。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发展,也基本上与这种探究同步。不过,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自1980年颁布以来从未修订,随着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该教学计划中有许多地方已不适应现在教育教学的需要,应做适当的调整和修订[2](P36)。其主要问题体现在,重专业性而轻师范性,技能训练大于教育素质的培养,不适应普通音乐教育实际的需要。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是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蓝图,应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发展。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代表的音乐教育专业力量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建,提倡“学生拥有扎实过硬的音乐技能,全面、深入地掌握音乐理论的前提下,以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系列主干课程统筹全局”[1](P2),使学生明晰本学科的目标与任务、手段与方法,从而完成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工作。他们出版的这套教材,既体现了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新突破,同时因其结构内部有所失衡,也暴露出与普通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存在偏离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加强师范性: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理论比重上的突破

编者在总序中指出,这套教材是若干年学科构建思考之后的集体探索与积累,表明了音乐教育领域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内涵建设阶段[2](P36-38)。

该教材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围绕本科教学大纲而进行编撰,内容涉及学科框架内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包括《音乐教育学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音乐教学设计教程》、《音乐教学法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音乐教育史教程》等。同时,还包括部分理论研究成果,如《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发展史》、《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

二是音乐基本技术理论与实践,主要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特色课程,如《作曲技术理论综合教程》、《节奏与打击乐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女子合唱团合唱曲集》、《西方合唱发展史》等。

三是音乐技能课程:如《钢琴》(包括:俄罗斯卷、法国卷、西班牙卷、德国卷、中国卷、拉丁美洲卷、北美卷、中欧四国卷等)、《声乐》(包括:德国卷、法国卷、英美卷、俄罗斯卷、意大利卷、中国卷、重唱卷)等内容。

这样的课程内容,体现出对于以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突破,即不再过于注重音乐专业技能,而是把教育教学的成分予以加强。以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基本是照搬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放在钢琴、声乐等音乐技能方面,缺乏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应有的教育性特点,忽视了教育教学理论的内容[2](P36-38)。这套教材加大了教育教学内容的分量,无论是音乐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还是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方法,甚至带有较强专业色彩的课程发展史理论,都被其纳入体系中,对于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有很大的益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教育学科性质充分重视的突破,由上海音乐学院这样的专业音乐院校提出,为高等院校中占更大比重的师范院校做出了榜样。即便师范院校照搬专业院校的课程内容,这套教材也能避免以往出现的“重技轻艺”的种种问题。同时,它还体现出对于教师技能的一贯重视。编者认为,音乐技能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基石,没有过硬的技术与对音乐作品的透彻理解,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音乐教育者。教材在编撰过程中“力求贴近课堂教学,尤其在音乐技能教材上能够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特征,在编撰思路与方式上与表演专业教材有所区别”,同时,“加大各类知识信息量,开拓读者自主学习的途径”[1](P2)。编者对于技术技能的重视,很好地继承了以往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课程内容以教育理论部分形成突破的同时,也在专业技能方面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内容。

二、过于专业化:课程内容比例的失衡

从目前这套教材呈现出的框架来看,编者所积极构建的课程内容,虽然有较大突破,但其内部却存在几个方面的失衡,这对于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显得并不够完善。内容上不同程度的比例失衡,与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这套教材在推广方面将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首先,教材的三个主要部分之间存在比例失衡,即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这一部分的功能不清晰,缺乏结构意义上的独立性。专业主干课程目前共有《音乐教育学教程》、《音乐教学法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现代钢琴教学法》等13种。专业技能课程则包括《钢琴》、《声乐》、《合唱发展历史》、《作曲技术理论综合教程》等5种,共20卷。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包括《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发展》、《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德国音乐教育》等已出的3种。在这三部分内容中,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的功能模糊,与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并列,并没有显示出其意义。因此,从课程结构内部而言,可以把这一部分舍弃。这样,就能突出课程内容之间的均衡: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并列,以培养合格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与全面素质。

其次,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也存在失衡现象,主要体现为把一般教育教学理论与更为专业化的音乐治疗理论并重。目前的13种主干课程中,音乐教育教学、论文写作、音乐心理与教育心理学等属于必备项目,但是像《音乐治疗导论》、《精神障碍的音乐治疗》、《医学环境下的音乐治疗》等内容,过于专业化,虽然是值得注意的学科发展新方向,但与普通音乐教育的主体需要相距仍然较远。如果过于专业化的医学内容在专业主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很难让音乐教育专业的普通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这可能跟上海音乐学院的编写力量与编者意图有关,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并不适合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普遍水平。对于高等院校中的大部分院系而言,这一部分课程内容可能都存在实施障碍。

再次,专业技能课程内容比例的失衡,即过于注重专业技术的完备体系,会让学生负担过重。主要体现在钢琴、声乐内容的全面、系统、专业化,与合唱、打击乐等内容的单薄、零散、不系统之间形成鲜明对比。钢琴与声乐的文献都分得非常细,具体到了国家,虽然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文献,但并不太符合高等音乐教育的普遍现实,也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之间有一定距离。与专业主干课程中对于音乐治疗的倚重一样,这种过于繁复的专业技能,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复制难度很大,从而在推广上造成不利影响。

当然,这些失衡因素,更大意义上是对其在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领域内的推广而言。如果只在上海音乐学院内部,实施起来可能会比较顺利。即便如此,也会给学生以后进入教育领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为它可能导致学习效率的弱化。

三、原则与建议:如何完善音乐教育 专业课程内容

要想完善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必须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根本目标,强调课程结构的针对性、综合性和适切性。既要考虑到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也要注意到教师教育的力量,弱化编者的主观意识,加强能起实际作用的课程内容,舍弃不必要的课程内容。

因此需要遵循两个原则,既不能偏离高等院校的自身规律,也不能偏离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

其一,课程体系要适应普通音乐教育对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以这套教材为例,其内容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就有所偏离。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对于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的过分倚重,在专业技能课程中对钢琴、声乐的繁复分卷,都会导致音乐教育再次走入“重技轻艺”和“繁、难、偏、旧”的歧途[2](P37-38)。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无法完成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即便完成了,其在普通音乐教育实际中的用途也很小,甚至根本用不上。普通音乐教育实际所需要的复合性人才,要在即兴伴奏、合唱、小乐队组织、音乐活动策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才能。这样一来,所学非所用,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实用性技术,还要从头再来。我们对于这样的情况并不陌生:钢琴专业的学生能弹奏高深的大型乐曲,却无法自弹自唱完成一首简单的儿歌。尤其是近年来,这种情况越来越常见,反映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的突出问题。遗憾的是,这套教材也出现了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偏离。

其二,要符合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这套教材来看,它也与全国高等院校普遍的音乐教育实际有所偏离。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近年的力度虽然不断加大,但效果却还没有显现出来,特别是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对接没有体现出突出效果。这套教材中的几种失衡,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内容失衡,会使得它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领域内实施时面临诸多困境。且不论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符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像音乐治疗、医学环境下的音乐治疗等课程,本身发展就有待完善,研究者力量也十分有限,因此很难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此外,钢琴、声乐的分卷细到国家,也会受到学时、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削弱其效果。

根据这两个基本原则,本文提出如下三条建议:

第一,注意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培养音乐表演专业人才不同,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因此应该在教育性课程内容上不断加强,就像上文所说这套教材本身的突破。但是,突破也不能盲目,教育性的课程内容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范畴,而非什么都可以划进来。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法研究与实践、教学设计、论文写作、教育心理学,这已经可以满足对学生教育基本能力的培养,也是针对音乐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内容,而过于专业化的音乐课程史、音乐治疗等内容,则不需作为必修内容,可以作为有兴趣者的选修课程。同样,本套教材中的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也只能作为参考阅读文献,不能列入专业教材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习对教育教学至关重要的课程,达到教学效益的优化。

第二,关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在专业技能技巧课程内容上,要突出综合性,即把单纯的技术训练赋予教育性,要让学生能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材料。具体而言,以钢琴为例,应该把系统性的专业训练分化为综合性的教学技能训练,加强钢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音乐表现能力,在伴奏尤其是即兴伴奏方面增加分量。把钢琴分卷细化的课程内容综合起来,对钢琴伴奏进行分级分层训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表现工具。同理,声乐课程内容也需要做这样的调整,把“学会”与“会教”并重,在文献积累上增加普通教育中的经典曲目,避免过于繁复的国别分卷。经过这样的转化,能使课程的综合性加强,让学生在未来面对灵活生动的音乐课堂时,不至于只有一些不合实际的“保留曲目”而束手无策。在综合性课程方面,另外一套同样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的钢琴教程就做得很好[3]。这套教材以曲目带动综合性的内容,把学法、教法、相关理论等融为一体,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做法值得课程改革研究和设计者引起足够的关注。

第三,保持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课程编制既要适应我国当前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也要考虑到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力量的限制,不能仅凭学科特征出发,过于拘泥于学科专业的严格系统而束缚了课程实施者的创造力。无论是课程内容编制还是实施,都需要人们积极参与,考虑到现实的适切性,对内容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广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真正需要。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北海老师的无私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余丹红.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 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3] 朱咏北.高师钢琴普修教程(1-4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

On the Breakthrough and Imbalance of Professional Course Content of Music Education Specialty

ZHU Yong-bei SUN Hong-cheng

篇4

关键词: 新时期 音乐老师 高素质

有素质的老师,特别是音乐老师,师德素质应放在首位。音乐教育首先是塑造人,然后才是传授知识。可见音乐老师不仅要以丰富的学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以自身的素质,文化修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博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高尚品德和师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做好榜样,影响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音乐老师应具备高素质,可是高素质老师,这个“高”素质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一方面是师德要“高”,另一方面是教学要“高”。教学要“高”就是老师自身要具备高素质,下面我就如何成为一名高素质的音乐教师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音乐老师应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做一个有思想的音乐老师。”我经常对自己这样说。做一个有独特思想的人,不与人雷同,也就是要有个人风格。有了个人风格,音乐老师就会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当前,新课程在课程的目标、功能等很多方面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音乐教学中,所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肯定有其共性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有一千个音乐老师,就有一千种不同的风格。音乐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个人专业、文化、语言表达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形成的综合总体特征。教学风格离不开普遍教学的共性特征,但教学风格更多的则是与自身的性格、专业方面的特点相联系的,在教学中擅长哪方面那就专攻哪方面,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音乐老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语言能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力。”可见一名音乐老师是否具有较强的语言修养能力,甚至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要想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教学就必须做到言简意赅、生动形象。

1.言简意赅。

老师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在解释词语时一定要做到字句准确,不能马虎了事、一带而过,使学生产生模糊的概念。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老师上课用语言进行讲解时也要讲究美感,不要唆。一节音乐课总是有重难点和时间限制的,围绕着教学目标,音乐老师运用最经济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既不会浪费时间,又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不会产生“听觉”厌倦。

2.生动形象,情真意切,富有韵味。

老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老师的声音娓娓动听,有声有色,才能把学生带入到创设的情境中去,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先感动自己。老师富有情感的语言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之美。如我在传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课《八只小鹅》这首歌曲时,在课前导入时用声音模仿一些小动物的叫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提问:小鹅是怎样叫的,怎样走路的?学生上台模仿的积极性很高,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加成功地进行了课前导入。老师讲得引人入胜,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被激发了,课堂效率也就会提高。

三、音乐老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

首先,音乐老师要懂音乐,会音乐,这样才能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理解音乐所带来的美感。现在的音乐课堂要求高了,音乐老师更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这样才能适应现在的音乐课堂。

1.歌唱技能与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的能力。

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课堂主要的教学方式,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要以充满激情、富有情感的示范演唱让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演唱歌曲,培养歌唱表演能力。其次,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老师应具备基本的钢琴演奏能力。音乐老师要根据歌曲的旋律、曲式风格、情绪正确选择和熟练地编配伴奏。在平常的音乐教学中,只要不断地学习、摸索,研究即兴伴奏的能力自然就会增强。老师拿到什么曲子都可以弹,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会变得更高大。除此之外,音乐老师还应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自唱就是对一首歌曲能够很好编配伴奏的钢琴弹奏下,富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这也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更是音乐新课程标准对音乐老师的要求之一。

2.广博的音乐、文化知识。

音乐老师应具有广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其他音乐文化知识。首先音乐老师应懂得一些专业理论知识,知道有关的作曲家、音乐家、现代教育法等相关音乐知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音乐老师还要知道一些流行音乐,这样学生说什么歌曲,老师也知道,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现在的音乐课堂涉及文学、诗歌、政治、地理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例如《春晓》是根据古诗改编的,《义勇军进行曲》是根据一定的政治背景所创作的。可见,音乐老师要做全面发展的老师,要成为博学多才、高素质的音乐老师。音乐老师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只有多看,多想,多实践,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在课堂上面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状况时,才能应付自如。

四、高素质的音乐老师应是一位“心理学家”

篇5

一、激发探究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产生达到目标的欲望时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他参与探索活动的动机就明确,他在探索活动中就能表现出比别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音乐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激起探索兴趣,形成探索动机。如教学《做一做,敲一敲》一课时,教师课前可准备许多物品:玻璃杯、碗碟、易拉罐、筷子、可乐瓶、装沙子的塑料袋等,放在学生面前,一上课就说:台子上的这些东西不是乐器,你们想把它们制作成乐器吗?快开动你们的小脑筋,试试它们可以发出怎样的声音?听听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给学生一个兴奋点,使学生在新课伊始就能触及、感知探索目标,萌生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为后续的探索活动培养兴趣。这时,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兴奋、渴望的表情,探究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个个像小科学家一样研究着这些物品,兴致勃勃地摆弄,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体验到音乐的产生。

二、提供探究的空间

儿童天生就有音乐创造的潜能,而音乐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唤醒儿童的创造潜能。循规蹈矩的学习习惯遏制了学生的自由想象力、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给他们探究问题、探寻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和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个性发展的更好的学习方法,利用各自的优势去“发现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学习经验,形成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例如,以探索声音、模仿音响为主要目标的创作。教师预先设定一种音响情境,给一个命题,按照探索――模仿――即兴――创造的教学过程,利用人声或其他音响材料、乐器等,进行音响的探索和设计,最后进行表演。以情境联想为依据的创作命题《大课间活动》,其创作过程为:先探索《大课间活动》情境的音响,音乐声、口号声、跑步声等。然后,学生凭借想象和联想确定声音特性,再用人声模仿、乐器模仿等即兴表演出来。可见,创作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均具有独特的作用,这就是一种以启发人的想象力与开发人的创造潜力为目标的音乐教育。

三、创设探究的情境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两者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丢掉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使教学活动真正走上科学的轨道。据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喜欢某个教师而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爱好,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个教师而对他所教的学科毫无爱好。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生最大的需要就是别人的肯定。”尤其是小学生这方面的表现非常外现。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同样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在两个班教学,其中一个班我用微笑的表情、表扬肯定的语言进行教学,这堂课就能在轻松、愉快、和谐中顺利完成;而在另外一个班,我板着脸孔,粗声粗气地对他们说话,这堂课在沉闷、压抑中进行,到最后都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一个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一个肯定表扬的手势,都能使学生萌生积极愉快的感觉。相反,教师过分严厉的批评,凶狠的目光,斥责的声调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一种压抑甚至惧怕、害怕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境,用积极的姿态满腔热情地进行教学,用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音乐。

爱好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是最好的教师。唯有让学生对音乐学科产生浓厚的爱好,才能对音乐有持久的热情,才能更进一步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学会自问,善于联想,善于推断,见人之所未见,获人之所未知,并产生积极主动的动力,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推行素质教育、以创新教学为主旋律的今天,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音乐。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转变为教给学生学法,使学生用“想学”“能学”之舟顺利达到“会学”的彼岸,并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创新,把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自己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音乐。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篇6

关键词:歌唱 倾听 表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17

心理学研究,习惯是指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儿童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教师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引导,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音乐课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巧妙设计,在快乐中形成好习惯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第一节课开始关注学生音乐课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果是单纯枯燥的说教,一年级的小朋友会很快忘记,并且没有兴趣,甚至会出现厌倦的情绪,不利于今后音乐课的学习。要真正体现音乐课的价值,就充分运用音乐两大元素旋律和节奏,比如说:用节奏设置各种小口令,从小朋友排队开始,我的小铃鼓就是口令,变化不同的节奏,让我的小铃鼓和小朋友们成为了好朋友,这样的方式,很有趣味性,很生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仅能让学生能有秩序地排队,踏着有韵律的小节拍进入音乐教室,而且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及班级的特点设计有趣的、生动的音乐小口令,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养成良好的音乐课堂习惯。

二、正确的歌唱,才会有美妙的歌声

坐端正,有精神是唱歌前的准备工作,每次唱歌前我都会提醒小朋友:“坐着要像小白鹅,挺起胸膛来唱歌,唱歌要像百灵鸟,轻声唱来不喊叫。”这样的音乐小歌谣既有趣,又生动,小朋友们在自然的状态下就做到了。在歌唱教学中,我还经常用对比的方法感受声音,借助肢体动作体验声音,既简单效果也很好。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在演唱时喜欢声音拖长,也是在歌唱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一些欢快的歌曲当中,这样的声音就极不协调,欢快的情绪也无法表现出来,这时我就借助多媒体教学,在教唱《彝家娃娃阿里里》时,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声音的轻巧、跳跃,我在歌词上方出示了会动的调皮的弹力球宝宝,这样视觉上直观形象地冲击,学生们的声音很快发生了变化,而且歌唱的兴趣也增加了。

三、学会倾听,打开音乐之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所以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时间很短,让他们安静地听音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教师就要设计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小朋友,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讲故事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方式,用音乐的形式去讲故事,在音乐中进行表演,边听边表演,学生不知不觉在活动中体验感知音乐,渐渐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及时的鼓励:“谁是咱班的听话娃娃?”这些形象的语言都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好习惯的养成。在游戏中倾听音乐也是学生们喜欢的方式,比如:游戏“听鼓声走路”学生在玩中既锻炼了节奏感,又培养了内心的听觉。

四、表演的世界多姿多彩

表演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领域,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设置了“音乐小擂台”活动,每周评选出班级“小小舞蹈家”,给每个学生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感知音乐的快乐,学生们兴趣很高,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比如:在扮演“小雷锋”的角色中,更容易近距离地走进雷锋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做好人好事的快乐。发挥想象力,用简单的动作模仿劳动,感悟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产生音乐。我还鼓励学生能跟着歌曲的情绪,音乐的内容进行大胆的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的能力。学生们随着音乐,舞蹈动作时而跳跃,时而舒缓,时而优美,在表演中更深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感悟音乐的内涵。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从幼年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重视音乐课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孩子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一、要想让学生喜欢音乐课,首先让他们先喜欢音乐老师

1. 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作为教师特别是音乐教师,一定要塑造良好的外表形象和树立美好的内在形象。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的仪容仪表、服饰打扮和发型,不但会给学生某种暗示,而且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音乐教师在穿着打扮方面,既要显示其职业特点――文雅、庄重、朴实,又要符合审美情趣――合体、合度、和谐、显时尚但不妖娆。此外,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学生视野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许多事例证明,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最深远,教师魅力越大,学生就越喜欢,从而自然而然喜欢你的课。

2. 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较高的业务水平

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能歌善舞、会弹会唱以外,还要具有渊博的学科学识、过硬的业务水平和创新意识,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者。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至少得有一桶水。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音乐教师要练好基本功,并要不断进取,积极参加进修培训和相关业务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和进修,不断提高自己,才能用美妙的歌声、悦耳的琴声和优美的舞姿感染学生。

3. 音乐教师要积极参加校内外艺术表演活动,展示艺术才华,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音乐教师的学识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的审美鉴赏、音乐审美表现、音乐审美创造、音乐现场表演以及艺术修养、文化底蕴的广度和深度上。音乐教师的艺术才华往往是通过一些艺术艺术表演活动中才能得到彰显,音乐艺术美的魅力,为音乐教师展现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作为音乐教师应积极参加校内外艺术表演活动,使自己的艺术才华在师生中产生共鸣,提高知名度,在学生中树立更高的地位和威信。

二、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家长、学校和老师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推进。如:学校对音乐课重视不够,师资力量薄弱,音乐课程研究不够深入……严重影响着音乐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特别是音乐课堂教学,由于教学部门不重视、投入少、监管缺位等,普遍出现授课内容枯燥、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应付了事的现象,没有真正能将音乐学科内在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兴趣。所以,要让学生爱上音乐这门课程,必须从课堂做起,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唱歌曲《青春舞曲》这一课时,教师可示范多种唱法,让学生感受、评价。从而让学生知道,如果只是平淡地演唱,这首歌显得很平淡,没有一丝朝气。如果有目的地控制好气息和力度,轻声唱,效果大不相同。特别是在唱“别的那哟哟”这一句歌词时,要求做到“活泼且富有弹性”,教师先示范,再让学生边唱边听自己的声音,去欣赏自己的歌声,感觉到自己的歌声原来也这么好听,他们便会渐渐地喜欢演唱,喜欢音乐课所学的歌曲。又如:在上以为主题的音乐欣赏课时,事先不讲解歌词大意,不花时间去诠释音乐,而是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巧妙地安排了《青藏高原》、《走进》、《阿姐鼓》三首歌曲,中间插入散文诗般的导语,让学生静静地听,深刻地想,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和情感启发。这样在学生脑海中不时闪现出高原、雪山、蓝天、飞鹰、寺庙、希达拉宫、青稞酒、酥油茶等景象。这堂课整个过程充满了音乐性,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感悟和净化,是一种文化视野的开拓,不但提高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还陶冶了学生情操。

篇8

关键词:愤怒;音乐教师;情绪调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45-0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情绪逐渐得到研究者的重视, 成为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激活、掌握学生的情绪,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音乐教学更不同于其他教学,必须要用音乐之情引导学生,以激发他们的感情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情绪”当代西方心理学家定义为“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这些是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它包括生理成分、体验成分以及表情成分。它的种类有快乐、悲伤、恐惧、愤怒这四种原始情绪,他们的成分单一;从原始情绪又可以派生出如悔恨、羞耻等多种情绪,这种情绪包含多种情绪体验。

有学者认为,愤怒是对不愉快、不公平且可能改变的事件或情境特异性的反应。另一观点认为愤怒有时直接来自于一些令人不愉快、不舒服的感觉,但并不伴随任何责怪性的评价。它的表达方式是用威胁性或侵犯扫除紧急事件所代表的障碍物。面部表情通常表现为双眼前凸,瞳孔收缩,明亮有神,前额皱纹密布,口紧闭,鄂前伸,面色红润,双手紧握,并且注意力集中,皮下血液供应增多。

如果教师的愤怒情绪不能及时调节好,在处理课堂问题时也可能出现各种过激行为,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无疑,放任自己的不良情绪对自身和学生危害都是极大的。

对自身危害:首先,《黄帝内经》中认为“怒伤肝”,多种疾病都是由愤怒引起的,如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都是由不加控制的愤怒引起的。Siegman(1994)通过回顾文献总结道,频繁表达愤怒且脾气暴躁的敌对倾向者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而那些经常体验愤怒但表达方式不同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则较少。另外还有研究发现,以言语方式表达愤怒、同时也试图理解别人观点的人比不善言语表达的人相比静息血压更低。其次,愤怒会干扰大脑的正常思维,导致思想不集中。

对教学的危害:愤怒很可能伤害我们愤怒的对象,影响学生发展。

首先、愤怒使人失去理智,很可能说出一些伤害学生自尊,甚至做出一些伤害学生身体的事,比如体罚学生,这是损害学生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的行为,而且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社会上屡屡爆出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2013年4月28日,名为《轰动世界的北京舞蹈老师疯狂殴打辱骂学生》的视频中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一名女性舞蹈老师频繁用木棍或竹扇抽打动作不到位的女学生,甚至用脚踢学生腹部,期间还多次辱骂学生“有病”。我们有句古话叫“严师出高徒”,事情发生后,网友中有人说老师严厉是为学生好……我们不反对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严格要求,但是严格要求不等同于放任自己的情绪,对学生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这名教师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身体、自尊心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第二、让学生产生恐惧。萨尔茨格- 维滕堡(Salzberger- Wittenberg)等人采用心理分析研究方法, 以参加“塔维斯踏克(Tavistock)临床教育咨询课程”的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 教师的情绪反应直接影响他们所教学生的情绪发展。 “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由于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感通常指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是情绪的感受方面,也是情绪的意识部分和核心成分。“恐惧是人对感知到的危险的反应”。Jeffrey Gray(1982)指出恐惧会引起两种类型的反应,第一种是逃逸反应,另一种反应是是激活神经系统的行为抑制系统。逃逸反应会使人面对威胁时逃跑。持续的行为抑制系统的激活可能导致“特质焦虑”,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三、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习情绪障碍。一旦形成了学习情绪障碍,学生在课堂上便会表现出对学习内容失去信心,缺乏学习热情或过分紧张,还会限制学生大脑皮层的思维活动,使他们的想象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下降,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因而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第四、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一位善于调节自己情绪的老师往往表现出来更多对学生的宽容,耐心与爱心,比起将愤怒情绪不加掩饰地发泄到学生身上的老师自然更受学生的爱戴。当然,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有很多,教师可以在其中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很容易起到消极作用。

因此,如何调节愤怒的情绪,应该引起音乐教师的重视。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应该调节愤怒情绪还应该积极调节自身其它消极情绪,合理利用积极情绪,将一堂音乐课以最好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篇9

关键词:小学音乐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从儿童时期开始,我国音乐教育就受到国外音乐文化的深远影响。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当前的课程体系就沿用和借鉴西方的课程体系结构,但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没留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导致小学音乐教育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学科内部狭窄;课程整体结构缺乏连接性与系统性。现如今很多小学音乐教师有着完善的专业技能及丰富的工作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除了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外,还需站在课程论的角度科学地进行新的课程设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音乐教育,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提出了很多新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自身素质,加强音乐课的表现力,在音乐课上做到游刃有余。同时教师还要站在学生视角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如此其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不断提高。

一、“音乐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体验式音乐教学”要求以每课时为单位,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音乐知识学习先掌握规律后点明其知识名称,即玩中学、学中玩,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率,课题“体验”教给了每一位学生参与的方法,允许学生在感受、参与表现音乐时有不同的方法与表现形式。

1.参与体验

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让学生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学习与体验。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自己亲身主动地体验、领悟、探寻,并与音乐融为一体时,才能理解和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才能真正实现对音乐作品的二度欣赏与创造。即兴创作是学生自由直觉思维的反映。让学生参与音乐表演,以想象、联想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地参与,既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又能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情景体验

赞科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景教学正是触及长期被忽略的儿童的情绪领域,形成它独特的个性,把情境教育法引进音乐课堂教学。

二、运用数字媒体,展现有效教学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四十分钟显得尤为珍贵。新课改后的教学内容得到了很大扩充。一节课不仅停留在教唱,有的时候需要欣赏,甚至要进行表演。这无疑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怎样更好地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一,通过自制的电脑课件,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直接兴趣。特别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这一阶段的学生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要把握好这一时期学生的听觉喜好特点。可以利用喜欢动画的特点,将音乐课、声、画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得到集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主题。这样老师授课的灵活性、可控性会得到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学习乐趣也会增加,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这样一种现象,现在多媒体教学往往掩盖我们正常的听觉交流,把学生与教师的语言交流隔离起来。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借助这种手段承载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而语言交流同样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朴实的音乐教育才是有效的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特有的音乐教育风格,不要借助华丽的外表掩饰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

三、引导和发现

音乐是时间艺术、听觉艺术,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引导,让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丰富音乐体验。一堂课主要解决的内容是让学生唱会歌曲。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会唱歌曲并不是最终目的,但是学生首先必须学会歌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更深层次,这就是音乐的拓展。音乐课的拓展内容应该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相联系,拓展后最终要回到音乐中。

四、强化师生互动,创造教学环境

课间师生的有效互动,我国音乐教育家刘德昌一直强调这一点。音乐教学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才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快乐、感受成功,才能在生生、师生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教师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这是由情绪的感染功能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特点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则会压抑课堂学习,降低学习效率。这同时是因为情绪对人的认知活动有影响,影响知觉的选择性、记忆的效果。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现在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创造丰富的环境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师都在努力打造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师生双赢的局面。

五、加强课堂提问,优化课堂教学

篇10

    兴趣是天生的心理基因,但它又具有很强的选择性。简单地说,一个人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产生兴趣的条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象的品质特征要适应并符合主体的心理需要,然后通过“亲密接触”,激活了心灵密码,兴趣便油然而生。从这一基本论点来看,爱美是人的天性。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美,它以音响为载体,以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为中介,通过听觉感受激起心灵反应,因此具有很强的激活兴趣心理的品质特征。这种审美心理活动不仅“成本低”、易普及,而且很容易产生艺术魅力,这正是音乐容易激起兴趣心理的真谛所在。音乐与兴趣的这种亲密关系在婴幼儿时期就明显地表露出来。例如当婴儿啼哭时,播放乐曲就可以使之止哭而聆听音乐,甚至产生愉悦的表情。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们普遍喜欢唱歌、听音乐,这无疑是音乐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的心理资源。因此,“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由于兴趣选择性是个性心理的表现,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还具有不稳定性,兴趣的淡化、转移,乃至消失,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事。音乐教学是有目标、有课程内容的育人活动,尽管是通过审美手段和方式来进行,有明显的愉悦性,但是音乐课毕竟不是娱乐活动,必须结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来进行。因此,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过程中的难度,往往成为挫伤学生学习兴趣的主因,实践证明这是不可避免的规律,说明了兴趣不是万能的,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这里,联想到流传的一句热门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富有判断性的警句,凝聚着大家实践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有交流、借鉴价值的。但是,如果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考虑,则使人感到有明显的逻辑错误,其一,老师是人不是神,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其二,即使兴趣可以帮助启发学生的爱好,增加学习动力,但是其本身所特有的不稳定性、易转移性,使其不具备“最好老师”的能力和水平。兴趣也好,老师也好,都不是万能的。而要寻求更好的音乐教学心理效果,就必须注意开阔视野,寻求多元心理因素的互补作用。就兴趣心理而言,必须发掘与意志心理的协同效应。意志的精神力量及其艰辛性和兴趣相比,意志是比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因为它是人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由于它的获得和实现是和困难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具有艰辛性。意志的获得固然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主观认识到行为的价值意义后而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往往表现为能够以顽强的毅力,有目的、有信心地解决一个个难题,直到取得成功。所以意志既反映了人对于主客观现实的肯定性认识,也表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音乐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认识、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难点,这些“拦路虎”常常吓跑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丧失了他们的学习信心。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意志心理,强化学习毅力,增强克服各种技术困难的动力,以保证音乐技能的正确掌握。例如,在儿童学钢琴的社会热潮中,不知道有多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这门演奏艺术,长大成为音乐人才,而不惜重金买钢琴、请老师,但中途弃学的孩子却不在少数。那些成为小钢琴家的孩子,则无一不是认识到学琴的目的,而主动自觉地克服了从识谱到演奏姿势、指法等一系列困难,在艰苦的练琴过程中,通过意志心理的主导,不仅体验了音乐美的愉悦,也发现了自我价值,于是不断攀登新的学习目标,从而逐步步入了成功的殿堂。意志和兴趣虽然都是潜在的心理基因,但是相比而言,意志的激活比兴趣要困难得多。因为意志获得的先决条件是面对困难条件下的自觉意识占主导地位。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意志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许多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手段就难以掌握,虽然也可以有限度地进入审美活动,但是只能够停留在音乐的“必然王国”,到达不了音乐的“自由王国”,“音乐课标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意志固然属个体性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先天基因,但是这种自觉性的动力主要靠后天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方面的心理引导和启发有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是解决认识问题的关键。其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外许多大音乐家的成长历程无不显示出意志的巨大力量,这无疑是有价值的教材资源,可以灵活地利用。还有,就是在音乐教学方法上,应该生动活泼,多启发,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的传统经验虽然缺乏具体分析,但是恰当应用,或许可以增添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有助于意志的形成。从宏观方面来看,意志是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本源力量;就微观而言,意志是立人之本。如果意志薄弱,甚至完全丧失意志,必将“一事无成”。所以,作为培养一代合格新人的音乐美育,必须注重意志力的培养和运用。但是,意志行动的生理机制告诉我们:它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发生的兴奋与皮质其他部位的兴奋间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这种随意运动具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处于生命成长期的中小学生,大脑神经系统正在发育成长阶段,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薄弱。加之意志本身具有艰辛的属性,其意志力虽可以激活,但是不稳定,难以持久。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意志的心理特征,扬长避短地加以应用。而将意志与兴趣心理有机结合则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

    寻求兴趣与意志的协同效应心理学通常将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前者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后者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类。其中,兴趣属个性倾向性心理,而意志则属于心理过程。但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许多心理活动都会参与,而且呈复杂的运动态势。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属性不同,但是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功能结构是相互依存的。在中外许多音乐家的孩提时代,以兴趣爱好步入了音乐世界,而进入到艰辛的技艺磨炼阶段,无一例外的都是将对音乐的挚爱情感和顽强的意志力融合在一起,再协同其他心理活动才战胜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取得成功的。普通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虽然不是培养音乐家,但是音乐学习心理规律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注重平衡和协调各种心理功能,以获取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无疑是教育心理的基本任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兴趣和意志是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既有各自的功能优势,也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或难度,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相反相成的哲理,寻求兴趣和意志的协同效应,将有助于构建学生成熟的审美心理,促使教学效果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