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道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茶道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护士;跌倒;认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70-02
患者在医院内跌倒,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增加患者及家庭的痛苦和负担,更会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1]。本研究采用自制调查表,对128名内科临床护士进行预防老年患者跌倒的认知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3-4月,采用方便取样法,抽取广东省41家医院128名内科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36(24.23±5.43)岁。护龄:1-15(4.26±6.78)年,其中护龄1-3年19名(14.84%),4-6年38名(29.69%),7-9年51名(39,84%),10年或以上20名(15.63%)。文化程度:大专36人(28.13%),本科或以上92人(71.88%)。职称:护士31名(24.22%),护师59名(46.29%),主管护师35名(27.34%),副主任护师3名(2.34%)。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分四个部分,问卷总分70分,内容包括:第一部分护士的一般资料;第二部分护士对老年患者跌倒风险的评估和认知情况(总分为50分),共设置5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10个单选题,每题计1分,每个项目得分≥6分为了解,4-5分为部分了解,≤3分为不了解,总分得分≥35分为了解,21-34分为部分了解,≤20分为不了解;第三部分护士对预防老年患者跌倒方法的认知情况(总分为20分),共设置20题单选题,每题计1分,得分≥14分为了解,8-13分为部分了解,≤7分为不了解;第四部分护士获得预防老年患者跌倒教育的途径。由专人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45份,回收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128份,有效回收率为88.28%。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均统一编号,应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护士对老年患者跌倒风险的评估和认知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护士对老年患者跌倒风险的评估和认知情况存在不足,在药物影响因素、活动/自理能力因素和精神因素方面存在认知缺陷,见表1。
3 讨 论
3.1 临床护士对预防老年患者跌倒风险的评估和认知状况 住院老年患者跌倒与患者本身年老体弱、疾病、药物、心理、环境等因素有关,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在本研究中,表1结果显示,100%的护士认为环境因素和85.93%的护士认为生理/疾病因素容易导致老年患者跌倒,而认为精神因素、药物影响、活动/自理能力是老年患者跌倒风险因素的分别占75.78%、65.62%、70.31%,提示部分护士对老年患者跌倒的风险评估和认知存在不足。
3.2 临床护士对预防老年患者跌倒方法的认知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89.47%主管护理师或主管护理师以上职称的护士对预防老年患者跌倒方法表示了解,可见,高职称、高年资的护士由于工作经验、社会阅历的关系,对老年患者的疾病和治疗更加了解,有一定的临床判断能力,对跌倒风险的预见性较强,较年轻护士更加容易发现老年患者的安全问题,做好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和相关干预护理措施。
3.3 对临床护士进行系统的预防老年患者跌倒教育知识的培训 从本调查中可知,有85.16%的护士是从媒体、宣传手册中获得预防老年患者跌倒的相关教育知识,有60.16%和64.06%的护士是在学校、单位培训中获得相关知识的,有81.25%的护士表示有必要进行系统的预防老年患者跌倒教育知识的培训。学校和医院均可以运用临床案例及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预防跌倒知识的重要性;帮助护士形成系统的预防患者跌倒的知识系统,提高预防跌倒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能够全面评估患者跌倒的风险因素,掌握预防患者跌倒的方法。
4 小 结
预防老年患者跌倒是临床护理的工作重点,也是临床护士的重要工作职责之一。临床护士对老年患者跌倒风险认知水平是影响老年患者跌倒的重要因素,应加强临床护士防跌倒的教育,提高护士对患者跌倒风险的认知,充分掌握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培养护士养成预见性思维的习惯,制定有效、可行的防跌倒措施,从而有效地预防老年患者跌倒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优质护理;食道癌;应用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运动于2010年 初正式启动,全国72所部级重点接洽医院共有678个病房开展试点工作,各省(区、市)卫生厅局也断定了769所省级重点接洽医院进行试点。几个月以来,各医院联合自身实际,在临床护理模式,护理治理方法,绩效考核与鼓励机制。2010年8月我院积极响应卫生部和省、市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要求,确定了肿瘤外科、泌尿外科、特诊科三个病区为此次活动的示范病区,扎实开展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以“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通过护士对病人提供全程、全面的护理服务,优化工作流程,改进工作模式,重视服务细节,改善服务品质,提升护理质量,使护士的职业价值感进一步增强,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使患者能够从护士的表现中感受到护士的爱心、耐心和诚意,从而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1]。现将成效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肿瘤外科自2010年8月~2011年4月收治肿瘤外科需要实施食道癌手术的患者,病程在1个月-1年不等。随机分为2组,优护组和常护组各24例。优护组男19例,女5例,年龄47~76岁,平均59.2岁,常护组男17例,女7例,年龄49~75岁,平均60.1岁。2组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及严重程度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将48例要实施食道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优护组和常护组各24例。优护组的病人放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从入院到出院全程实施优质护理。常护组的病人放在普通病房从入院到出院全程实施常规护理。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心理护理 病人有进行性吞咽困难,日益消瘦,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差,对治疗缺乏信心,同时对手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恐惧心理。因此,应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解释、安慰和鼓励,建立充分信赖的护患关系,使病人认识到手术是彻底的治疗方法,使其乐意接受手术。
2.1.2加强营养 尚能进食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充水分、电解质及热量。低蛋白血症的病人,应输血或血浆蛋白给予纠正。
2.1.3胃肠道准备 ①注意口腔卫生;②术前安置胃管和十二指肠营养管;③术前禁食,有食物潴留者,术前晚用等渗盐水冲洗食管,有利于减轻组织水肿,降低术后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④拟行结肠代食管者,术前须按结肠手术准备护理,见大肠癌术前准备。
2.1.4术前练习 教会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床上排便等活动。
2.2术后护理:
2.2.1术后出血一般发生在12h 内,多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血管结扎线脱落,大量输入库血、凝血功能障碍亦可造成术后出血。若出血较多时患者常主诉口渴、心悸、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面色口唇苍白。术后早期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
2.2.2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 术后24~48h引流出少量血液,应视为正常,如引出大量血液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胃肠减压管应保留3~5天,以减少吻合口张力,以利愈合。注意胃管连接准确,固定牢靠,防止脱出,引流通畅。
2.2.3密切观察胸腔引流量及性质 胸腔引流液如发现有异常出血、混浊液、食物残渣或乳糜液排出,则提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食管吻合口瘘或乳糜胸,应采取相应措施,明确诊断,予以处理。如无异常,术后1~3天拨除引流管。
2.2.4严格控制饮食 食管缺乏浆膜层,故吻合口愈合较慢,术后应严格禁食和禁水。禁食期间,每日由静脉补液。安放十二指肠营养管者,可于手术后第2日肠蠕动恢复后,经导管滴入营养液,减少输液量。手术后第5日,如病情无特殊变化,可经口进食牛奶,每次60ml,每2hl次,间隔期间可给等量开水,如无不良反应,可逐日增量。术后第10~12日改无渣半流质饮食,但应注意防止进食过快及过量。
2.2.5观察吻合口瘘的症状 食管吻合口瘘的临床表现为高热、脉快、呼吸困难、胸部剧痛、不能忍受;患侧呼吸音低,叩诊浊音,白细胞升高甚至发生休克。处理原则:①胸膜腔引流,促使肺膨胀;②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抗感染;③补充足够的营养和热量。目前多选用完全胃肠内营养(TEN)经十二指肠营养管灌食治疗,效果确切、满意。
2.3注重心理护理:食道癌心理治疗目前理解为以医学心理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的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语言、表情、行为或通过某些仪器及一定的训练程序,调动病人体内的代偿功能,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达到改善或消除病理状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身心症状,重新建立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诊断为癌症,会给病人和家属巨大的打击,家庭成员们应首先调整好情绪,帮助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营造良好、舒心的家庭氛围是十分重要的,要尽可能使病人保持开朗、愉快的心情,尽量不要让病人独居,以免产生孤独和忧郁。根据病情可安排病人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鼓励病人多与他人交流,特别是恢复情况良好的同类病人。为了让病人在手术后能顺利地接受化疗或放疗,家庭成员可以逐步、适当地让病人了解病情,使病人有心理准备。所以护理人员应使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正确对待疾病使阴阳平调,有利于健康及康复。
3结果
优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护组,见表1。治疗结束后出院病人根据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询问患者对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的满意程度,见表2。无论是术前、术中、术后护理, 优护组患者的满意度均高于常护组,P
4讨论
在倡导优质护理人性化服务的今天,护士要改变旧观念,纠正一切以方便操作为前提的误区,变被动为主动,避免等待和执行医嘱,深入病房,主动去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需要,充分体现优质护理对手术患者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护理工作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2-3]。
4.1食管癌也称食道癌,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30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每年因食管癌死亡者约15万人,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近四分之一。手术是治疗食道癌的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早期食道癌来说,手术治疗也是食道癌早期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手术治疗毕竟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在手术治疗之后,患者常会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这些症状当中部分是属于食道癌术后常见的症状,随着身体机能的进一步恢复可以获得好转,或是症状彻底消失,但有些症状是属于食道癌术后的并发症,需要及时发现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或处理措施的。
4.2优质护理使食管癌手术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受益,优质护理(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4]。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如果护理不当,导致死亡率很高,本组24例患者通过我们精心护理,及时评估病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针对性的提出护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重视并做好基础护理。只要注意饮食、劳逸结合、情绪稳定,病人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总之,食管癌术后早期并发症多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在护理过程中应针对食管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有扎实专科理论基础知识及技能,还要有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尽职尽责,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充分的诊断依据,采用恰当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患者的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赵明仙.高丽仙.优质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27).6
[2]马丽.人性化护理的实施与效果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4):49
篇3
我们发展茶文化,在学校开设茶文化课程,这些将茶文化谈得头头是道的人、这些学茶文化的人在社会上有没有他们立足的空间、他们能不能以茶文化为生、他们会不会受到大家的尊重?现代人到底将茶文化视为什么样的学科?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茶人与学茶人的事业是这些问题中最基层的一项。
“为什么要分成茶人与学茶人?”
我们将茶人视为偏重茶文化学术研究与茶道艺术创作的一群。将学茶人视为刚踏进茶文化领域的一群。前者或许已走过茶产业(如种茶、制茶、卖茶叶产品、卖茶汤产品),后者则可能走向茶产业,也可能直接走向茶文化学术与茶文化艺术。“茶人”与“学茶人”的走向与他们的事业是不相同的。
“荼人的走向与事业是什么?”
茶人要帮大家把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茶产业的领域划分清楚(从学术性上),让大家有个认知与努力的方向。茶人的事业是学术研究与茶道艺术创作,他们的工作单位是在学校、研究机构或个人工作室。他们从事历史性的资料整理与研究、他们从事茶文化的教育与传播、他们从事思想型(如茶道观念、茶道哲学)、艺术型(如茶道美学、茶道艺术、茶汤作品)、应用型(如产业经营型态、茶具与茶席设计)的创新。他们透过著作、演说、个人对茶产业或茶道艺术的展示(即现身说法),将这些知识流传下来。
“学术研究与茶道艺术创作有何不同?”
学术研究是将现有的茶文化成就加以认知、整理、整合、应用;茶道艺术创作是就茶道的艺术内涵加以艺术性的表现。前者较易理解。后者受限于对“茶道艺术”的认知而显得陌生。茶道艺术是以泡茶、奉茶、品茗的动作与最终的茶汤作品为媒介所呈现的艺术,有如以声音为媒介所呈现的音乐、以线条色彩为媒介所呈现的绘画。茶人们如果以此为职志,他的茶人事业就是要成为茶道艺术家。
“学荼人的走向与事业又是什么呢?”
篇4
凤庆茶道文化表演艺术起源于1950年,当时,主要的活动是开展政治宣传、茶道文艺会演,文艺创作等。至1990年,茶道文化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当时成立的“凤庆茶文化艺术团”,主要是通过民族民间音乐的形式对凤庆茶道文化进行宣传。茶道文化中的音乐,采用佤族、彝族、傣族等民间音乐,并加以改编而成,是新时期茶道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文化艺术的兴起,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提高,现今,在少数民族不断汉化,各民族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已失去了其原生态的色彩,其音乐形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和变异。
一、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及其渊源
音乐和文化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那茶道文化中的应该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道文化是指整个茶道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得总和。①狭义的茶道文化是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凤庆茶道文化表演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据《凤庆县志》记载,1950年凤庆县“民众教育馆”改称凤庆县“人民文化馆”,主要开展政治宣传、茶道文艺会演,文艺创作等②。也即是说,凤庆茶道是1950年以后开展起来的。当时茶道文化表演并非有专门的队伍,只是一些爱好茶道表演的人组织在一起进行表演,不分任何表演场合,只要有一空地就可进行表演。喜庆节日时表演就更加频繁,茶道文化表演慢慢地发展起来。1990年,凤庆县正式成立了“凤庆县茶文化艺术团”,此时,茶道表演更具有了规范性,在茶道表演中,以民间歌舞,器乐的形式展现给人们。茶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茶道表演,淀积了丰富的茶道文化的音乐资源。那永不熄灭的火塘边,驿道、马帮歇脚的篝火旁,山间清澈如许的溪畔,无不飘荡着音乐和歌声。
用土陶罐考茶是流传至今的一种茶俗,拿出平时精心采摘制作好的茶叶,直接抓一小撮茶叶放在土陶罐用火塘上的红炭,边烤边抖,直到茶叶发出浓郁的香味。在茶道表演中,采用佤族、彝族、傣族等民间音乐,以民族民间歌舞及器乐为基础,把民族民间的习俗,各民族的音乐展现给人们。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凤庆茶道文化中音乐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了,更加突出以宣传茶叶为主,以实现更大的利润为目的,融入民族文化的音乐也变得少了,表演都是以专门的舞台为主。有领导视察工作或到地方宣传工作时才进行表演,平时基本上不表演,这样就淡化了对人民群众的宣传,人民群众对凤庆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越来越少了。现在,茶道文化中使用的音乐变得现代化了,民族特色的音乐也产生了一些变化,那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会受到更大的阻碍。
二、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中的表现及其重要性
(一)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中的地位
1.突出民族民间茶道表演形式
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在民族民间音乐歌舞中,不仅能显示该民族的文化,还能突出民族民间音乐对该民族的重要性。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以佤族,彝族为主,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民族民间音乐及舞蹈的表现形式,使人们明白民间茶道表演主要是借助歌舞、器乐的方式传达给群众,凤庆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在表现传统民间音乐中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
2.突显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
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以佤族音乐为例)突出了它特有的民俗特征,在茶道表演中多以民族特色为主,突出佤族人民的音乐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以茶道表演引导出本民族的音乐风格。音乐风格参与了某一个阶段的生活方式,换言之,生活方式制约了音乐风格和这种风格的某些音乐作品的特征,透过茶道表演对民族音乐、舞蹈的演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阶层或阶级的生活方式。
凤庆茶道文化表演中,佤族人民以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声、动听的器乐吹奏,表现出特有的音乐风格,从音乐中,可以突出民间人民纯朴的生活方式,旋律简单自然的音乐特色。
(二)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中的价值
1.对本地民族民间音乐的吸收及其作用
民族民间音乐是反映一个民族特点的心理面貌的一门特殊文化,在茶道文化表演的形成中,民族民间音乐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也就是说用他们民族文化的方法,用民族风格来表现某种民族情感,产生全民族共鸣的宣传效果,达到推动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目的。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既然有民族性,那它必然有为民族服务的特殊价值。早期的凤庆茶道音乐吸收当地佤族、彝族、傣族等民族民间音乐,加以改编、及其舞台化,使人们在欣赏茶道的同时,聆听到只有在山区或田间才能听到的民族民间音乐,通过茶道文化表现当地民族民间音乐,成为宣传凤庆民族特色的一种手段。因此,凤庆茶道中的音乐既体现了茶道文化的民族性,又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民间艺术以另一种生存方式存在的必然性。关于凤庆茶道对当地民间音乐的吸收,下文将进一步说明,这里从略。
在凤庆茶道文化的表演中,看到一段舞蹈表演,都流露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听到一段音乐,都会随之融入到音乐的情景中,这就体现出民族民间音乐对一个民族的价值。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表现出了民族的心声,凝聚了人民团结的力量,在整个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着独特的影响。因此,从凤庆茶道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民间音乐存在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凤庆茶道文化以民族民间作为其表演的基础和依托,在茶道表演中,更应该注重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发扬。
2.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及其社会价值
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不同的个体溶和在同一感情中。列宁曾经说过:“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乡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③
这句话就明确地揭示了音乐艺术的价值使用。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于要和各种困难作斗争,使人类的群体性得到高度的发展,进而形成国家、民族和各种宗教团体。就一个团体来说,要形成一个稳固的团结群体,没有调和这个团体的纽带是不行的,民族民间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艺术中是形成这种纽带作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从现代社会来看,在一些单位团体中,比如有些大学有自己的校歌,一个企业也有自己的创业歌。这说明这些团体就是利用音乐艺术来树立形象,增强凝聚力,团结群众一起开创事业,发展事业。正是如此,在凤庆茶道文化表演中,也是运用民族民间音乐来加大这种表演形式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佤族人民在艰辛的劳动过程中,形成一个团体,一起唱着歌去劳动,这个团体就是利用音乐艺术来减轻劳累,增强她们在劳动过程中的信心。可见,民族民间音乐在茶道表演中以及社会生活中能起到特殊的凝聚和激励作用。
三、凤庆茶道文化中音乐的变异情况
凤庆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有彝族、傣族、佤族、苗族等。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主要以佤族、彝族的民间音乐为主,表现不同的民族特色。本文以茶道文化中佤族音乐为例,分析原来使用的音乐与现在使用的音乐异同。
(一)早期采用的佤族音乐
1990年,凤庆茶道文化的音乐早期以佤族茶道音乐为主,通过佤族歌舞音乐形式直接引用于茶道表演,体现佤族民间单一音乐风格,以此传播佤族民间风情。具体形式采用了佤族木鼓舞、佤族山歌、佤族小葫芦笙等,以简炼的音调和粗犷的风格而独具特色。乐器主要有佤族民间葫芦笙,其中包括佤族小葫芦笙和中葫芦笙,小葫芦笙是佤族吹奏器乐之一,小葫芦笙的音色比大,中型葫芦笙清丽,悦耳,外型与普通葫芦笙相似,只是比一般的葫芦笙更小巧。表演的场景:将茶具,茶叶等放在表演场地的中间,表演的民间艺人坐在中间。常用的乐曲有佤族小葫芦笙吹奏曲《小半翻》。
这首曲子表现了佤族音乐的特色,主要采用“duo.mi.fa.so.la”这5个音组成不同的旋律型,明显突出了佤族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这种结构,表现出了单曲反复型结构,根据茶道敬茶的程序决定乐曲反复的次数及其终止。该旋律音乐形象鲜明而集中,好听、易记。
早期茶道文化中的音乐是茶道文化的主体,茶道文化与民族特色并存。
(二)当前使用的佤族音乐及其变异
佤族民间器乐的吹奏,如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且与早期的音乐相比,音乐的形态变得更加明了,音符的时值不再丰富多样,节奏型更加简单,在背景音乐中,加入了许多电子音乐。同时,现在,凤庆茶道文化中所使用的音乐也吸收了白族歌舞的音乐成分,至于这白族歌舞是否来自民间?是否传统?还有待于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虽然,现在凤庆茶道文化中所使用的音乐,吸收了更多民族的表演形式和音乐成分。但是,现在凤庆茶道文化中所使用的音乐,难以突出各民族的风俗,已没有了“凤庆茶道文化”特色的存在。虽然现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也在逐渐转型,但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失去了更多地方的传统特色。“例如,在音乐生活中主导乐器的改变,像开孔的音位等,则会导致音律,音阶调式形态的变化,就会导致‘变迁’。所谓‘中心特征’,就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而言,我们认为还是民族音乐中的律制,音阶调式、旋律型和节奏型等。”④
佤族民间音乐由保存的音乐形态从中心特征的某些方面加以改变(可能不是完全改变),那么即使这些乐器,演奏的还是原来的乐曲,还是在茶道文化音乐中使用,但无形之中其音乐形态已经变化了,中心特征的变异,导致音乐形态的变迁,在传统的音乐中也产生了变异。
10多年以来,佤族的音乐形态从封闭的,不开放的跃迁到社会主义阶段,社会形态的重大变化必然对其音乐产生影响。由于汉民族与历史上较为落后的佤族形成文化上的落差,在交流之时较为落后的文化形态则会更多地汲取先进文化形态的成分,其民族民间音乐形态必然会受到影响。
社会变革的措施之一,就是培养新一代的民族干部,作为这些受了新思想,新观念的民族新人,务必将新的思想方法带给本民族,这其中也包含艺术领域的工作者,由此使得音乐形态产生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近来的传播媒介的现代化,以往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处于深山峡谷之中的人们的自然封闭性因素越来越弱,人们通过寻音机、广播、电视、电影等多种媒体对汉文化的感受越来越深,在音乐方面首先就是汉文化的音阶调式,音律观念必然对佤族的音乐文化形态造成影响。再有,如今茶道文化的音乐有文艺团体,这些团体对当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导向作用。由于民族民间音乐的音律基本固定,当地的音乐工作者在将本民族的特色加盟乐队时,考虑到音律的协调,音响的平衡等多方面的因素,自觉不自觉地对本民族的特色进行“改造”,这改造的同时,便有意无意地改变了本民族音乐形态的某些中心特征。那么,在将汉民族音乐形态的中心特征与佤族民间音乐形态的中心特征进行比较时,则应该本极其谨慎,对原来的佤族民间音乐和现在的佤族民间音色的形态,加以比较,观察其优劣异同,是否保存了原始形态的特色,保留传统,注重佤族民间音乐的形态特征,突出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
看到佤族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中发生的变异,我们不得不想到其他民族的音乐也会随之产生变异,面对现实,对凤庆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应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
一是加大对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挖掘整理研究的力度,这就要求对音乐工作者进行专门的培训,懂得更好地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
二是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政府行为显示出非常的重要性,即由政府部门带头,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指导对民族民间文化财产的鉴别与选择,就像博物馆一样,择定有保存价值的多种民族民间乐队以及深怀绝技的老艺人进行重点保护,每年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最好是茶文化艺术团、研究所能够选择一些民族民间的乐种,乐队进行重点地扶持帮助,参与进去,建立自己的基地,更好地对其所保存的音乐传统进行挖掘整理研究,使其摆脱目前自生自灭的状态,并逐渐巩固这些阵地,可以有效地阻止荒漠化现象的进一步加剧,专业音乐工作者在不断汲取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努力把传统音乐的精髓,富有成效地运用于音乐创作之中,成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新传人,使凤庆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得以更好地延续。
注释:
①王玲:《中国茶文化》,中国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②参见《凤庆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篇5
关键词:中日茶道;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 TS9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324-01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的。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大致过程是将茶树的叶子炒熟、发酵,再挤压成型而制成的。再将碾碎的茶放进茶壶,加入水将其煮沸,再缓缓地盛入陶瓷茶杯。这就是最简单的吃茶法了,经漫长岁月,为日本人所接纳,并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饮茶文化,日本茶道因其精密的手法和神秘的精神文化最为世人所瞩目。那么就让我们从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日本茶道所具有的的涵义及精神吧。
早在我国的隋唐时期, 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增进以及日本遣唐使和留学僧人的大量来访, 在我国早已流行的饮茶习俗不可避免地传入日本。据日本史书记载, 日本著名的学问僧永忠大师于宝龟初年入唐求法, 在中国生活了20余年, 吸收了包括中国饮茶习俗在内的大量唐文化, 并将之带回日本。正是在这一时期, 日本国内开始较大范围地种植茶树, 饮茶之风已在日本上层社会传播开来。日本茶道在吸收中国茶道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本身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造就了日本茶道成为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茶道之茶称为“侘茶”,“侘”有“幽寂”、“闲寂”的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遗憾的是到了平安时代中期(公元10世纪), 随着日本国风文化的兴起, 茶的饮用几乎完全中断了。
相对于日本茶道来说,本源的中国茶道更加具有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及独特的境界和品位。那么在历史的变迁中,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到底各自形成了什么样的不同呢?
一茶文化流派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二茶文化的参与者不同
茶在中国茶的栽培、销售、饮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馆、茶亭、茶室。这种场合中,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聚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少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遵循严格的世袭制,等级制度格外森严。茶初传到日本时只在上层社会盛行。在日本茶道形成的初期,只有天皇、贵族、级别高的僧侣才有机会接触茶。日本人崇尚茶道,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
三吃茶法各异
日本茶道的吃茶法与中国茶道及今天流行的茶艺的饮茶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点茶时对待主客的要求不同。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都很讲究饮茶用的茶、水、火,而且中国的茶书记载比日本的更加细致周详。中国茶道的点茶好坏几乎全是靠主人一人的技术好坏来左右的,根本无须客人的配合。也就是说,只要主人通晓了“选茶、汲水、用炭”的技巧,就一定可以点好一碗可口的茶了,而客人只是一个被动的喝茶者。中国现存茶书中,几乎没有对客人的做法提出什么要求。
与之相对,日本茶道不但要求主人刻苦修习点茶法等,而且要求客人也必须同样刻苦修习。要想举办一次成功的茶事,点一碗可口的茶,就必须修炼得能够熟练调整火候、水温使其达到最佳状态;而要想将火候、水温调整到最佳状态,光靠主人一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得有客人的配合即必须靠主客共同的努力和心心相印的合作方可。
四茶文化的精神实质不同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互相补充,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日本茶道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当然也融进了日本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 义、 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 “和、 敬、 清、 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篇6
关键词:日本;茶道文化;形成及发展
茶道是日本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一种表现日本人审美意识的艺术形式。茶道,即品茶之道,是人们追求精神境界与思想道德的过程。日本茶道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在其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魅力。日本茶道对日本人而言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精神熏陶,它在饮茶过程中使人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伦理思想,同时通过饮茶品味人生哲学。
1 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八世纪,茶及茶文化就随游历中国的日本僧人传入日本。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承袭,并结合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日本人的独特个性,形成具有日本独特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据日本《茶经详说》中叙述:“本朝圣武皇帝,天平元年召百人僧侣入内讲般若,次日行茶礼。”由此可以看出,茶被当时的日本人视为来自天朝上国的珍贵药物,极为珍贵。由镰仓时代开始,由曾留学中国的荣西禅师将品茶文化带入日本,荣西禅师通过对中国《茶经》的研究,写出了《吃茶养生记》,该书是日本第一部关于饮茶的专著,这也为日本的茶道文化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在当时,茶叶与饮茶只为上层社会所专属。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在这个时代出现的。直至正庆时代,在日本民间便兴起并流行“斗茶”。茶文化真正开始形成是在日本室町时代,此时茶树被普遍种植。随后,大应国师和一休和尚将饮茶仪式传入日本,在继承和发扬饮茶文化的过程中,村田珠光将禅道融入饮茶活动中,形成了典雅的品茗形式,开创了“茶禅一味”的草庵茶文化,成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到安土桃山时代,在以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为核心的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在千利秋时代大道繁荣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发展成为如今闻名遐迩的日本茶道文化。即便茶文化并非起源于日本,但是经过日本上层社会的引进和在普通民众之间流传发展的基础上,使茶道成为了一门具有深刻思想文化内涵的综合艺术。真正流行于当今日本的茶道则是在16世纪由茶道大师千利休所创立,千利休继承了前人在茶道文化中的修养,创立了强调环境幽雅、追求器具之美独具日本风格的正宗茶道流派――千家流。千利休去世后,由其后代继承其茶道技艺,分别形成了“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传至江户时代,建立了“传宗接代,不出祖流”的“家元制度”,“家元制度”为茶道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在当今的日本茶道流派中,最著名、人数最多则是“里千家”流派。如今,日本茶道流派众多,其中的三千家最为出名,除此之外,在日本仍存在着很多非主流的茶道流派。虽然每个流派之间的形式、手法不一,但总体来说,在思想精神追求方面仍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虽然茶文化并非起源于日本,但是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以及茶道中众多名家的发扬光大,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在当今的日本,作为传统的文化艺术使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竞相追逐。
2 茶道的文化内涵
十九世纪,日本的茶道及其文化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并广泛的进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对现代生活的日本人来说,茶道是集精神文化、道德修养、审美与社交相结合的行为活动,如今的茶道文化体系已涉及艺术、宗教、哲学、经济甚至是政治等广泛的领域,茶道文化体系已成为体现日本综合文化特色的主要途径之一。禅宗思想对日本的茶道文化影响深远,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在禅宗的思想基础上还包含了儒家、道家和神道等其它门派的不同思想。虽然这些思想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但最终还是以千利休的禅宗思想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日本的茶道文化追求清、敬、和、寂的精神境界,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真谛之所在。首先,清所体现的是日本的民族习性人们试图通过对茶室、茶具的清洁要求来达到对自身心灵的净化。这正是千利休在其《南方录》中提出的: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无垢的净土,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茶道文化追求清雅的环境要求。其次,敬是茶道文化中最能体现禅宗精神的部分,指参与到茶事中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都是互相平等的,即所谓禅宗佛教“心佛平等的精神”的体现。在等级区分严重的封建时代,这种追求平等的精神文化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同时这种追求平等的品质在日本神道精神中也有体现。在日本的道德礼仪中,“敬”不仅表达了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同辈的敬爱,同时,“敬”在日本人眼里也是“礼”的同义。在现代日本社会生活中,“敬”、“礼”无处不在,它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人本从小便接受严格的行为规范教育,既遵守做人的道德规范,也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因此形成了日本人独有的“言行谨慎”的民族个性特征。第三,和即和谐,是茶事过程中行为与内心的和谐与和悦,是人与人之间追求心灵和谐默契的表现。使人们希望通过品茶进行思想交流,并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正所谓以和为贵,茶礼、茶乐乃至茶艺,无不广助人道之和,此乃人生哲学之真谛。有学者认为,和乃是贯穿日本精神文化的核心基础,是日本价值观的体现。最后,寂即放下心中杂念、思虑,达到心无所念想的心灵境界。寂与清合为清寂,是指人的内心从心有杂念至内心无虑的清净心灵的过程,茶道则是达到该境界的有效之手段。茶道之“寂”便是不与俗世同流之意,也是茶道所追求的最终之境界,即是茶道存在的意义。饮茶之人在茶道过程中独享寂静的个人世界,与世无争,真正感受到心灵的归属,是人们新的价值追求的起点。
3 日本茶道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1 对日本民族精神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讲求“大和”精神的民族,其精神文化来源于其岛国特征、中国儒家思想及现代西方文化。从日本的茶道文化中可以看出,日本这样的一个由他国文化发展而来的民族,如今形成了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正如日本的茶道文化追求纯净思想境界,以达到磨练意志、提升品性的目的。日本的茶道已成为提高本民族精神追求、完善民族意识形态和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工具,茶道的境界也是日本民众渴望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日本民族精神的形成。
3.2 对日本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
日本茶道内容丰富多彩,融合了日本音乐、文学、舞蹈等各种文化艺术的精髓,是了解日本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效渠道之一。在日本许多中小学以及高等教育中都有专门的教学课程,这在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正因为如此,日本茶道被作为日本传统文化艺术在青少年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就形成了日本人不断发展期传统文化艺术的途径。青年一代继承了前人的传统文化艺术,继而融入现代文化艺术因素,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文化技术特性。此外,随着日本文化在世界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和国家通过日本的茶道了解、认识日本民族,也为日本文化的发扬光大铺平了道路。
3.3 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日本的茶道文化也对日本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首先,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独具日本特色,为此也吸引了世界众多游人对日本及其文化的目光,极大的发展了日本的文化旅游市场,提高了日本旅游及外汇收入。其次,随着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及传播,日本茶道及相关产品成为世界了解日本的途径之一,也使得日本的茶经济迅速发展。最后,日本的茶文化不H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于茶、茶道及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也有利于日本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老实说,早几年是很少有人知道径山茶及其悠久文化的;即便说到浙江,大多数人也只知龙井而不知其他为何物也,龙井文化似乎便是全部浙省茶文化。这些年,这个局狭错误的成见得以突破了:人们不仅知道除单一龙井而外,还有另外为数多众的名茶文化,而且知道它们被涵括的其间,更有远甚积深的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繁多遗存。由此,人们获得了关于该省茶文化校正的认识。这个误解之能校正,我以为一大批茶文化工作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是要因之一。径山茶文化被重新认识,亦得益于此。
径山所属余杭的赵大川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披肝沥胆,挚着于径山及其茶文化的研究,《图考》一书,便是他在这一领域的最新贡献。
那么,作为中华茶文化一脉的径山茶文化,究竟有它怎样的独特之处呢?《图考》这部专著,较好地给出了人们所关心或应该把握的答案。它以时间的上溯盛唐、下迄当代的大跨度,以史料的丰富、繁驳,全面系统地论证径山茶与其文化的发端、蕃衍、流播的相依相存、兴衰互见,使人们通过此一支脉的认知,感受出中华茶文化主流的浩大厚重。
有关径山茶文化的特色,我以为专著至少在如下三点上作了标示:
其一,以径山之实例,印证了中华茶文化演进其间“茶禅一体”的紧密关系。我们知道,中华茶文化的兴起与传播,首推禅宗。径山也不例外。径山虽非名山,径山寺却因历代高僧辈出位列名刹。《图考》告诉我们,此地与茶结缘,自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禅师始起;径山茶还是其亲手栽种传承至今的。《图考》辑录的大量史载图文,无一不在对古代径山寺兴废考辨的同时,又揭示出其对径山茶兴衰存在的莫大关联,反映出“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相生互融、紧密依存的历史真实。由此,加深了人们对茶禅关系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中地位与作用的理解、认同。
其二,通过对陆羽众多遗存的发掘展示,表现出该茶文化悠远深厚的纯正底蕴。但陆羽在余杭活动的认识,由于史料的缺乏,虽研究家们有大致的轮廊,但其间许多认识尚无法明晰,《陆文学自传》的寥寥数字,令人无从得窥其全。现在《图考》以山岭、河流、村庄等众多地名,以读书或著作其地等较多的考校、研究,尽力破译陆羽当时的活动范围及其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丰富了人们对该地茶文化历史内涵的认识。
篇8
关键词:视觉传达;茶叶包装;高校;教育改革
1引言
眼球经济盛行的时代,视觉所传达的内涵和意义不仅仅是售卖商品,更重要的是其包装左右了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方式是视觉,人类是视觉动物,第一印象起了决定性作用,商品的外包装勾起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一般地,视觉包装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对事物的看法。基于以上判断,国内外的商家逐渐加深了对商品包装的视觉传达设计。网购的逐渐流行和大众化,商品的外在包装和图像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这就是视觉传达的重要作用和视觉效应。中国茶叶历史久远而经典,是中华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品茶论道在当今快节奏生活里仍然盛行,成为未曾中断过的文化脉络。在近代史中,饮茶走进平民百姓,不再是奢侈品,很多人饮茶当作养生、提神醒脑的一种方式,在超市、便利店里,红茶、绿茶,各种茶饮料货架摆成了一排排一列列,成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品牌也是日渐丰富,康师傅冰红茶、王老吉等等。除了液体茶饮料,还有固体茶叶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很难透过外包装闻到里面的气味进而判断茶叶品质,更普遍的现象是从外包装的精美程度上来判断茶叶品质,尤其是气味差距不大时,大多数消费者选择包装精美的茶叶产品,即使价格偏贵一点也没有关系,这说明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更具有品味的茶叶包装。传统茶文化中禅宗精神、道教精神、茶道对中国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促进当代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的强大力量。学者们普遍认为专业教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多元化的强大背景下,中国茶文化需要借助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改革传承下去,形成接力与创新。
2中国传统茶文化发展
茶叶最初是神农氏发现的,是一种草药,后来茶叶逐渐在中华大地蔓延开来。中国考古学家比较公认茶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录可见,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茶的解毒作用,茶叶也从最初的药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随着人们对茶认识的不断提高,野生茶移植到家庭菜园或山区种植,形成了大量的茶山、茶园。中国传统茶叶种类繁多,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产量占亚洲总产量百分之八十以上,茶文化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精髓:1.禅宗精神,僧侣之间认为茶具备醒脑提神、止渴生津的作用,让人心气平和、宁静淡雅,心态上与佛教所追求的宁静相同,所以寺庙是重要茶室活动,文人之间会友、饮茶、作诗非常盛行。2.道教精神,道教认为世间万物在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中进行,通过不断修炼和提升,修身养性,通过泡茶、品茶度化自我,把肉体和精神合在一起,与大自然无缝融合。3.茶道,小到儿童,大到老人,无不有饮茶的习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茶道。例如,蒙古族饮用的奶茶,是用砖茶和牛奶、黄油等熬制而成,咸味与甜味奶茶有非常大的区别,在饮用时要随时保持热度,加之炒米和奶豆乳,成为蒙古族招待外宾和亲朋好友的重要饮品,使用长柄勺子跪式加茶也变成一种礼仪。茶道可谓自成一体,最初也是由中国人建立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在唐朝时期,有日本、韩国等学者来到中国,并将茶道文化传递到了本国,可见茶道文化影响深远。我国的茶道与儒家、道家等都关系密切,茶道在交流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敬天地、敬君臣,甚至还有茶礼,通过品茶达到一种境界,意在逐渐体会意境深远。
3茶叶包装现状调研
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育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茶文的涵养,这是客观要求,也是茶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需要。古代中国茶文化影响了日本、英国等国家,当代,我们要把茶文化发扬光大,将其独特的内涵和精神贯彻到视觉传达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茶叶的包装受到历史的影响而改变,视觉传达包装不仅注重表现茶叶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再现茶文化精髓。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茶叶是易串味物质,用纸包装起来能储存更长的时间,也能保持其原有独特的风味不便,因此,现代设计者们设计出了各种盛放茶叶的器具,起到防潮防虫、保持原有气味的作用。中国是礼仪大国,自古以来注重礼尚往来,茶叶是首选礼品之一,每逢佳节,茶叶的需求量必然大增,而消费者选购茶叶的重要因素就是看包装,近年来,茶叶包装的花样增多了,包装上逐渐使用了特殊的材质,崇尚给消费者带来美好的感受,包装设计同时也表现出品牌魅力和品牌文化。但是,现在市场上卖的茶叶,有的过度追求包装的精美,忘却了本质内涵的提升,使得用在包装材质、包装设计和运用色彩上的成本大增,而茶叶含量特别少,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在茶叶产品上下功夫是必须的,但不能忽略茶叶本身的内在价值,需要在茶叶设计包装上严格把关,注重环保,最好能回收利用再次包装,也节省了材料。
篇9
她就是加代子,她相信“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逆转人生 由茶而来
加代子的家乡在日本大阪,一个美丽的岛屿城市。父亲比母亲整整大12岁,父亲是 “反政府分子”,因此进过监狱;母亲是学者,战争后回国艰难发展就业,由于政治原因变窘迫的家庭景况让加代子和两个哥哥都有很强烈的独立意识,加代子从小就想出国留学开始独立的生活,基于家里只有一个女儿,父亲实在是放心不下,只得作罢。
像大多数的日本女性一样,活到30多岁,加代子仍然“以夫为天”,丈夫有外遇,对她冷脸相向,也忍气吞生、粉饰太平。但是,终于有一天,父亲的一句话,改变了她的人生,他说:“尽管你已经不年轻了,但你仍有能力改变你的生活。”
时隔不久,一位妇人给加代子看相,当她看到加代子第一眼,就肯定地说:“你的根不在日本,在中国。”
也许是机缘巧合,离婚后的加代子在命运的推动下,只身来到北京,她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学习中文,她的想法很简单,只想找一家日本人少的学校。在北影,她没有亲戚,没有朋友,偶然的认识了赵薇。赵薇被这个执着的日本女子吸引,常常在生活上给予她照顾,并带她去茶馆喝茶。第一次喝茶,加代子就被满桌精巧的茶具吸引,她由最初对茶具的喜好,渐渐的迷恋上了茶道。蜕变在学习中国传统茶道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她逐渐恢复了平静自信,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属感。
占尽四大幸事的男人
他称她是“中日民间友好文化的使者,在有生之年搭起民间友谊的桥梁”,又戏谑她说:“间谍工作做到内部来了。”99年至今,他们已经波澜不惊地度过了7年婚姻。石先生是加代子的现任丈夫,至今,他保持着中国国籍,加代子也仍保留日本国籍,他们并不打算要个孩子,认为“这样的生活正正好”。
当问及中日的文化差异是否在生活中造成障碍时,他毫无困惑:“文化差异肯定是有的,但没有构成障碍。”初接触加代子的时候,石先生就已经在心里有所准备接受差异。
“中国的茶,法国的衣,美国的洋楼,日本的妻。”男人的四大幸事,除了住的不是美国的房子,几乎石先生都有了,“但是现在中国的房子也不比美国的差啊。”言下之意是说,男人的幸事都给他占了,对生活,真是没有可抱怨的了。
茶道 人道 人生道
茶道精神有四:“和、敬、清、寂、”其中, “敬”是加代子对中国最深的感触。生活上、工作上,互相尊敬,男女之间的尊敬,尊敬长辈,中国人的好客,这一切都对加代子有着很深的影响,包括在茶道里,也渗透着敬客的方式。
原来在东京的生活,工作于大公司,节奏快压力大,虽然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但感觉很空虚,尤其是婚姻的不幸福,更加重了加代子对生活的怀疑,接触中国的茶文化,学习茶道,她发现自己慢慢开始改变,她可以很静心地去读书,她爱上了茶道,并立志将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她还就此写了篇名为《日本有可能再次掀起中国茶热》的论文,加代子说,早在唐宋时期,日本就曾掀起中国茶热,那时中国茶只有日本的皇家和高级僧侣才有权享受,后来空海和尚从中国留学后带回茶种,日本这才逐渐茶源多起来,再后来才有的现在建立起的日本茶道文化。现在日本人对茶的了解仍停留在唐朝时传入的那些,并不了解中国的泡茶方法,也不了解现在中国有这么多品种的茶。
一半北京 一半东京的雅适生活
他们在东京的家,是一面朝山一面靠濑户内海的两层楼。为了方便母亲的起居,加代子和先生住楼上,母亲住楼下。楼下一条小石子路,上面浅浅的铺着“曲径通幽”的字样,这条路一直从家通往石先生亲手搭盖的“燕京茶室”。“燕京茶室”的摆设相当中国化,来的有加代子的学生,也有一些过客,在这休憩。曾有一位日本老板来到茶室,感慨地对加代子说,来这里静静地坐一天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
东京的日子,加代子教授茶道,石先生则教学生中文。
篇10
关键词:功夫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启发
功夫茶是我国茶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分支,它不仅有特殊的茶艺,还有特殊的茶礼。就茶道精神而言,它呈现的是一种自然、放松、休闲惬意的情趣和意境,讲求的是安于和谐的心理状态,追求的是内在需求的平稳与协调。功夫茶在烹制与品饮的过程中,既能彰显中国传统茶文化底蕴,又能传达出一种敬意之心与礼让之情。功夫茶这种特殊的茶文化,既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素材,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重要典范。
1功夫茶及其精神内涵
功夫茶,顾名思义,是一种颇费功夫的饮茶方式,此功夫,一在沏泡、二在品饮。功夫茶的考究,突出体现在物质与精神双重层面。就物质形态而言,功夫茶对茶具、茶叶乃至茶水都有特别要求。如在茶具上,功夫茶的茶杯一般会选用“小、浅、薄、白”的杯具,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更为甚者,有的功夫茶人还会对冲茶之水有着特别要求,如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所言:“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所有这些都彰显了功夫茶对物质、器皿等形而下的东西的考究。然而,与外在形态相比,功夫茶的闻名更多的还在于其形而上的内核,即其内蕴的茶道与精神。首先,功夫茶将其茶道之美贯穿于整个泡茶的过程之中。功夫茶的烹制之序重在冲茶与斟茶。功夫茶在冲泡时讲求“高冲”,即沿茶壶口内缘冲入沸水,不急不缓、一气呵成,且水壶和茶壶的距离要比较大。据说“高冲”不仅美观,还能让茶味更香。而斟茶时,功夫茶则要求把茶汤依次轮转洒入茶杯,如此反复二、三次,直至把各个茶杯渐渐斟满,唯有如此方能保证各个杯中茶色一致,这就是所谓的“关公巡城”。可见,在功夫茶的整个烹制过程中,皆流露出一种自然的法度规则,并且再现了茶道之中的人性之美、环境之美。尤其是在功夫茶的泡茶之中,可以用任意的“圆道”加以解读和诠释,让人体味其中蕴含的形而上学的真实存在之感和平等、自然、和谐之意向。其次,功夫茶将其礼让之情与敬意之心融入整个品饮过程之中。功夫茶的品饮有着独特的礼仪。潮汕人请喝功夫茶,一般都是主人亲自冲茶,以示尊重。而且在喝茶间,如遇又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表示欢迎。在分茶时,主人一般会把第一杯送给在座的长辈或声望地位高的人先喝,即“先尊后卑、先老后幼、先客后主”。功夫茶的这个礼俗潜移默化地体现出一种人们互相谦让,互相尊敬,礼仪相待、和谐团结的质朴精神。而当主人给客人筛茶的时候,客人还兴用手指轻点桌面表示谢意。敲一指(中指)表示自己致谢,敲二指(中指、食指)表示偕夫人同谢,敲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表示全家感谢。可见,功夫茶的品饮不光是对茶的享受,同时也是对中华传统礼仪的直接研修。最后,功夫茶还将“人化自然”的茶道精神渗入其中。在功夫茶的品茗之中,还充分蕴含有深刻的伦理思想,表达出人们在品茗时对自然的亲近和回归渴望,将品茗与自然相沟通,达到在品茗之中忘情于山水的境界,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并在人化自然的状态下提升自己的品格,顿悟茶道、天道与人道的融合精神。
2功夫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意义
2.1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功夫茶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思想内涵,它既有极其独特的茶学、茶艺、茶礼,又具备追求“重德”、“尚和”、“崇俭”、“贵真”的精神品质。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重德”可以启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用正确的行为准则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尚和”可以启迪当代大学生用自然平和的心态与人交往,并以“和”为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标准,更好地形成人际关系的和谐氛围。“崇俭”可以启示当代大学生崇尚勤劳和节俭,并在“茶崇俭,以俭育德”的茶文化熏陶和浸染之下,生成优秀的质朴、清廉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2.2有益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当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无处不在的诱惑、异常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经常会陷入迷茫与困惑的状态。对于自己的人生,很多学生常常不知所向、不知所选、不知所为。还有一些学生因此而产生抑郁,出现心理问题。对此,高校德育如果能引入功夫茶文化,以功夫茶中的“自然”理念、“和”的思想,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正面的教化和渗透,显然有助于他们平和心情,释放压力,整顿身心,清除烦恼,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2.3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前,在全面培育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改革背景下,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素养,还应当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价值完善。高校德育通过引入功夫茶文化,可以强化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培育和浸染。诸如,利用功夫茶文化中的清新、优雅、质朴的文化内涵,将简单质朴、优雅高尚的思想道德品格追求融入到对大学生的德育教学之中,洗涤大学生的心灵,清除残留大学生之中的奢靡之风;用“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茶道精神,将儒家的慎独、勤俭的思想注入到大学生的道德思想血脉之中,帮助大学生养成勤俭自制的美德,填补其焦虑、抑郁、空虚的精神世界。
3功夫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迪路径实现
自媒体时代,高校德育通过融入中国传统功夫茶文化和茶道精神,可以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隐性道德教育;通过弘扬功夫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可以更好地引领和启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1充分明晰功夫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
在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之中,要充分认识到功夫茶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并以此为科学教育规划的依据,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根植于茶文化的丰厚文化土壤之中,以大学生作为传统功夫茶文化的传承主体,用丰富的、深邃的、质朴的中国传统功夫茶文化内涵滋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好地引领大学生和启迪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使大学生充分而全面地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并熟悉与中国传统功夫茶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传闻轶事等内容,充分显露出中国传统功夫茶文化的人文价值,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功夫茶的美学内涵和茶道浸染之下,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升华自己的道德人格品质。
3.2努力建构和完善大学生茶道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当前,在学生主体性日益被强调的背景下,高校德育要想收获实效必须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高校通识课程教学中,融入丰富的中国传统功夫茶文化内容,可以使传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更为完善和优化。虽然当前许多高校都开设有《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然而其中对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涉及较窄,更没有深入地对中国传统茶道精神及其道德意蕴加以阐释和解读。因此,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高校通识课程的德育功能,高校教务部门可以使茶文化教学课程更为灵活和多样化,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互联网络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提升茶文化教学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茶文化的学习和认知之中,汲取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营养和精神文化内涵。
3.3实时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茶道文化形式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创建丰富、多样的功夫茶文化活动形式,诸如:交流探讨活动、茶道实践活动、茶艺文化表演活动等,可以邀请名师到校开办茶学讲坛,组织座谈会,并邀请功夫茶专家和学者到学校开展功夫茶道演示活动。同时,还可以组织大学生青年志愿群体,参加茶道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活动,可以到茶叶生产基地、茶博物馆、茶展览馆等场所,真正地感知和呼吸到中国传统功夫茶文化和茶道精神,感受到中国传统功夫茶内在的魅力,并自觉地加入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之中。此外,学工部门还可以发动学生组建茶道社团,塑造高校传统功夫茶文化的氛围,传播中国传统茶道的义理,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规律,更好地在茶事实践活动中追寻人化自然的神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树立高洁、自然、豁达的气度和品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功夫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底蕴丰厚而深邃。高校德育以功夫茶文化为载体,既可以使大学生在品茗功夫茶的过程中获得文化性情的陶冶,还可以引导他们学会用自然平和的心态化解自身内心的焦虑和郁闷,用宽容平等的精神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借助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实现生活化。
作者:袁慎芝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院
参考文献:
[1]金娇.中国茶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D].四川师范大学,2015.
[2]聂素民.功夫茶的精神内涵与文化生态审美[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1-3.
[3]王秀萍.明清茶美学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4]郭力群.功夫茶十一式[J].魅力中国,2015(43):108-109.
[5]巴晓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