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1

关键词:三打两建活动 措施 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

1、三打两建活动发展状况述评

随着《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广东省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推出,为“三打两建”提供充足的人财物保障。“三打两建”中要注意借鉴香港等发达地区的营商法律制度为我所用。防止“三打两建”工作走过场或执行偏差从而促进“三打两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纵观当前的食品、药品行业,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贿赂等现象虽然并不普遍,但却偶有发生,如果任凭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不仅会扭曲市场机制,更会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公平竞争和正常交易秩序,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三打两建活动活动对于广东省内的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三打两建活动可以保证广东省内的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有序运行,并且拉动国家内需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现在广东省内的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环境变得日益复杂,这也促使广东三打两建活动变得愈加复杂。随着我国社会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这对我国三打两建活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我国三打两建活动关系到社会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质量,我国三打两建活动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前景,这就要求广东省内的三打两建活动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一定的科学的设计程序,并重点分析实施的要点。

2、三打两建活动与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很多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危机的出现,揭示了三打两建活动对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三打两建活动与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1“三打两建”活动可以提高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运行的效率

三打两建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加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效率,可以有效的增强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工作人员的信心,以及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体制建立过程中,我国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环境变化很大且日益复杂。三打两建活动与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三打两建活动的科学合理与否,能够促进或制约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发展;而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又需要三打两建活动进行合理调整。三打两建活动是调节国民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运行的一种最为有效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杠杆。一般说来,在任何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体制中,只要存在价格机制,其核算、刺激、分配和调节等职能便要同时执行,从而促进或制约国民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发展,由于三打两建活动能够通过自身的变动,制约或刺激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动等。所以会促使某一个行业的发展和衰退,因此三打两建活动对于行业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组织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活动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竞争激烈,破产、兼并、重组的现象时有出现。因此合理的三打两建活动对于我国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合理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三打两建活动使得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保持正确轨道发展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加快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系统的运行速度,使得整个社会得以有序的运行。

2.2合理的三打两建活动可以保持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正确方向

通过实施三打两建活动,那么会减少政府部门的营私舞弊以及贪污现象的发生,因此可以保证可以保持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通过三打两建活动可以加强整个社会系统其它方面的合理运转,从而施加正向的影响。同时,三打两建活动联系着各方面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利益,三打两建活动导致某一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因素的调整都会引起不同部门、地区单位、个人之间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利益的重新分配另外,三打两建活动联系着社会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活动的方方面面,是重要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信息的传递者,在生产领域,三打两建活动变化提供了生产成本、盈利、劳动耗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情况变化的信息。三打两建活动与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关系研究中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由于三打两建活动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很多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也是受影响对象,所以通过三打两建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加整个社会群体的向心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正确方向。

3、加大执法力度以保障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相关措施

3.1完善法律方面的相关管理机制,是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保证。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一个社会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有序运营的根本保证。不仅对于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系统如此,对于任何社会系统的有序运行也是如此。如果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有健全的管理机制,那么不仅可以促进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稳定发展,也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管理机制包括两个方面:“软”因素和“硬”因素。软的方面强调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为中心,在管理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切实考虑到社会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硬的方面要求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制度制定过程必须有严明的规章制度。

3.2加强监督条例的实施以促进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发展。

三打两建活动对于促进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未来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财税政策制定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包括很多方面,对于财税政策的制定来讲,可以有财务的理论基础,法律和政治的理论基础,虽然不同的理论基础侧重财税政策制定的不同方面,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客观性和公正性,因为国家政策必须做到客观才能保证整个社会体系的有效运行。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那么也不会取得良好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结果。因此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在加强效果时,必须时刻加大力度,对制定人员的管理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结果。

4、总结

通过对三打两建活动的详细描述,发现三打两建活动对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有很多方面的影响,只有切实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国家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长久的得到发展。为了提高社会发展水平,维持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多改进措施,例如,构建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加强人们内控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和建立清晰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经济管理的结果,以获得较好的监督管理结果通过上面的分析和描述都显而易见,所以只有切实的贯彻企业内控的相关行为活动,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编著,《企业家与企业政治思想工作:2005年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2.金思宇,张鸿钧主编,《中国三打两建活动案例(第一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篇2

关键词:质量认证;作用;经济发展

0引言质量认证包括产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两种形式。产品质量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科学质量监督制度,它是授予企业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允许该产品使用认证标志。而质量体系认证的对象是企业的质量体系,iso9000系列标准是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和认同,经过总结百年工业化过程中质量管理经验的科学,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国际标准,作为第三方独立且公正的认证机构对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依据。据研究报道,质量认的施行可以有效避免对企业能力、产品质量的重复评定,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使企业销售额增加、利润增长、成本下降、竞争力提高,这是质量认证工作获得迅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实行质量认证制度作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在推进市场经济发展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质量认证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知名度、产品声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进入市场、扩大市场。并最终决定是否能真正占领市场。产品通过质量认证是企业据以宣传该产品的最有效的依据之一,是密切与用户联系的纽带,是提高产品声誉的有力保证,是产品通向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桥梁[1]。随着我国加入了wto,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这就导致了经济规模扩大和经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地趋向于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涌现出一些非关税壁垒替代关税壁垒作为贸易保护的新的手段,is09000系列标准,把世界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活动统一起来,只有在等同或等效采用这一标准的基础上,开展的各国质量认证才能获得世界上的普遍承认。如果国内负责认证该产品的实验室经过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机构的认可,那么这种产品还可能受到进口商的免检。这样,经过认证的产品就可以相应地减少贸易壁垒,更加容易地进军国际市场。质量认证显然已经变成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有效的通行证。对于已拥有国际市场的产品,经过质量认证,就会增加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经过认证后在产品上印有明显的标志,给人一种安全感。随着国内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的提高,广大消费者对有关产品质量认证的知识越来越了解,对产品需要经过质量认证的要求越来越高,经过认证的产品,用户和消费者就会放心地购买,在其需求的范围内对这种产品产生信任,使产品步入国际化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和技术合作的需要。

2质量认证有利于建立市场经济的质量观念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竞争,而竞争的焦点就是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规模发展迅猛,每年新增加的投入相当可观。但是在生产、流通等领域,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其核心问题则是产品质量不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伪劣产品的出现不可避免,利用行政手段打击伪劣产品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因为缺乏市场的导向,所以效果不大。质量认证中的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形成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产品的质量认证,经过权威认证部门通过对企业生产条件的严格审查,高标准严要求恰如其分地指出不足,并责成企业限期达到规定要求。对企业对症下药地“诊断”和“治疗”,顾客不知道产品的真正质量,但认证机构从他们对厂家的质量体系认证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使他们了解厂家的能力。经过质量认证的高质量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并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辨别伪劣产品的一个基本方法,企业也通过努力逐步完善生产条件,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使企业的生产活动有条不紊地科学地重复进行。最终达到国家规范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促进产品总体质量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强质量管理是这场竞争的有利武器,努力实现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程序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明智选择[2]。

3质量认证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代企业申请质量认证,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适应市场竞争提供高信任度的质量保证,是企业实现优质高效目标的必由之路。质量认证所依据的有关标准,尤其是iso9000系列标准是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和认同,是各发达国家多年质量管理经验的总结。通过企业贯标培训、建立质量体系等一系列认证准备活动.提高产品实物质量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企业的质量信誉。按照经过严格审核的国际标准化的品质体系进行品质管理,真正达到法治化、科学化的要求,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迅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够提高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可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随着全球经济的国际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及其资源的配置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国的优势,企业的产品质量好,提高企业形象,信誉就会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占有一席之地。而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表现和正面支持。③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获准质量认证的产品,有免于有关的质量检查的优势;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也规定只有获得质量认证的企业才有资格参加投标。另外,通过质量认证还能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减少对企业的重复检查评定。

4质量认证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据统计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28%,世界平均城市化率为45%,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为70-80%,到2020年全国实现小康,即城市化率会达到50%[3],届时我国的消费品需求量会大量增加,所以目前的产品质量认证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质量成本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科学地选择最佳质量水平,可使不合格损失得到控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以最低的成本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促进企业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加强质量成本核算、分析与控制,可使内部故障成本降低,适当增加预防成本投入,也可使成本得到降低。在社会效益方面,可减少大量社会重复检验费用,指导需方选择供方,以认证标志作为采购商品的指南,使用户和消费者能在正确可靠的质量信息的指导下参与消费经营活动,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在经济效益方面,iso9000的每项要求都贯穿着“预防、改进、经济、效率”的思想,这就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企业信誉,使企业享受一定的免验、减税、优价等优惠政策,获得长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北辰.试论质量论证对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08,1:25-29.

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营销创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TP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068-01

引言

电力,自出现发展以来,便一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关键能源,对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有力发展提供了一种保障。因此,国家大力发展电力,对电力发展的投入力度也较大。就我国目前电力企业发展状况而言,许多电力企业都属于国有企业,甚至呈现出一种垄断市场化发展。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变革,电力市场经济体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因此,受计划经济影响的传统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及方案,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并且在时代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来,局限性也逐渐突显出来。为此,电力企业只有创新市场营销方案,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及时展,才能更好地发炸自身。

一、传统电力市场营销方案中的不足

电力市场营销是对电力企业的电力产品进行输送、销售的过程,其营销方案是对电力企业营销的一种指导。在电力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对市场进行调查,进而创新营销方案与手段,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强企业产品的质量与核心价值竞争力。随着电力企业不断发展,电力市场体制也在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变革中得到了许多改变与变革,原有的电力市场营销方案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条件下,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与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充分重视,并且不断寻求合适的方案来解决。传统的电力市场营销方案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电力企业生产出的电力产品质量不够硬。电力产品的质量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生产出质量合格的并且过硬的电力产品,才能在众多电力公司中,在众多电力产品中,凸显其价值与优势,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就我国目前许多电力企业与电力产品而言,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很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对电网的建设还有待加强,这就是得电能在输送过程中受到的阻碍与浪费较大,大大增加了成本,在降低经济效益的同时,电力产品的质量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对电力市场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二)电力市场营销中专业人才不足,高素质人才不多。在电力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高素质的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对电力企业发展产生较大营销。但是,就我国目前许多电力企业而言,市场营销人员的素质都还有待加强,并且参差不齐,不能够很好地有效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的需求,这在电力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是相当不利的。除此之外,许多营销人员对市场营销的认识不够充分,也不够重视,严重缺乏专业知识与素质,部分人员将市场营销与接头宣传等相混合,这严重影响了并且阻碍了电力市场营销方案的制定。使得制定出来的市场营销方案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并且质量较低,可行性也不高。因此,市场营销人员的素质与专业性必须加强与提高。

(三)电力企业制定的市场营销方案的可行性较低,并且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与营销系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变革,我国电力市场体制也处于重要变革与转型时期。在这个阶段,虽然许多电力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市场营销部门,但是缺乏与之相应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其营销系统也不够全面完善。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不断制定与修改完善过程中,许多电力企业都忽视了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即使管理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是在实际的市场营销过程中,管理制度的导向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对市场营销的作用并不大。这就使得管理制度与市场营销部门互相独立,电力企业市场营销方案缺乏支持,导致其实际效果不明显,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与发展。

二、电力企业营销创新的举措

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对于电力市场营销来说,一套科学有效的电力市场营销方案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x。电力市场营销方案需要对电力企业与电力市场进行各方面调查与分析,在认真研究市场变化的基础上,选择一条合适的电力产品销售渠道,同时有力保证电力产品售后服务的有效性与科学性。除此之外,科学有效的电力市场营销方案要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必须依靠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来进行各种营销活动,从而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提高电力产品质量。电力产品的质量关系到电力企业乃至电力市场的发展,是电力市场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因此,要大力提高电力产品的质量,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首先,电力市场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常充分认识到电力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才能认真投入到生产工作中来,保证生产工作的质量;其次,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电力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电压偏差与损耗、功率平衡与偏差等,进行全面分析,保证电力产品各方面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二)提高市场工作人员的素质。市场营销工作人员作为营销工作的主体,必须加强对其专业素质的培训,重视专业知识、营销技能、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培训,从而使工作人员在电力营销方案的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只有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使之与营销部门与市场营销系统相配套,与其他部门相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电力市场发展。尤其是要不断根据实际需要及市场变化,对企业内部系统进行调整,充分保障电力营销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结论

电力市场营销方案是电力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要不断创新营销方案,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与之相配的营销系统,是保证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裴玉.如何创新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举措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15):72.

篇4

1.1国际市场受我国农产品的影响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也进入了国际市场,使得我国的农民大众也一跃成为“国际农民”,和其他“国际农民”一样,为国际市场生产出了市场需求量高的优质农产品,对国际市场其他国家的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一定冲击,从而对国际市场产生不小影响,同时,由于大多数消费者对“神秘东方”的农产品有着强烈的猎奇心理,使我国农产品销量不断增大,进一步对国际市场产生影响。

1.2市场需求方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产品市场由需求方控制,因而其日渐严格要求农产品的质量,甚至达到“鸡蛋里挑骨头”的状态,这种状况在供大于求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市场经济下农业市场的一大特点,并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1.3农产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随着市场农业经济的不断深化,农产品生产的最高追求越来越趋于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是如今市场经济下农业市场的必然发展趋势。由于当今农业经济已经从以前的农业生产方式解脱出来,进而发展为具有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成品农业,从而农业生产对各生产环节的生产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在产销过程也效仿企业管理模式,让整个农产品的生产变成为工业化的生产,从而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1.4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受到竞争

虽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优势,但这并不代表着我国的农产品就完全没有市场竞争,这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因此我国农产品销售时也遇到了必然的激烈竞争。这种现象虽然是国际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但是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因此笔者就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这种竞争是,由于国际市场的包容性,而有太多的竞争者,这些竞争者的农产品的质量虽然大多数没有我国农产品的质量高,但由于国际市场也是由需求方所决定,同时需求方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本国外的农产品极其感兴趣,导致其他国家的农产品也获得了较好的销售成绩,从而使我国的农产品受到一定程度的竞争。

2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新跨越的具体措施

针对市场农业经济现状的详细分析,就可以把握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从而也就能提出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办法,就可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2.1实现农村经济的特色化发展

我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全国各地的农产品都具有高质量、高产量、多品种的特征,因此各地间没有明显优势,需求商在各地都可以得到需要的农产品,虽然给农产品的采购带来较大便利,但是给各地间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就需要针对各地的地理特点、气候特点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使得各地间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从而有效减少各地间的竞争,促使我国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2.2规范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从田间菜地到全国乃至全球各地消费者的餐桌上,要经过无数的转接环节,从而使得农产品在市场流通时难以控制,因此就需要规范农产品市场,确保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不会在市场的流通过受到影响,保障农产品价格的稳定。

3结束语

篇5

【关键词】优质服务;电力市场营销;作用

引言

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基础产业,是生活、生产的必需品。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在电力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式下,电力企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健康发展与电力企业的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关系。所以在电力市场中只有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高质量的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才能促进电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不败之地,才能是实现企业的经济的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的目标。

一、电力市场的现状

我国传统电力行业属于垄断性行业,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电力企业发多少电就用多少电,但是由于电力建设的缓慢,人们对电力需求量的增加,从而造成对用户用电的限制。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的建设的步伐加快,电力基础设施明显的增加,并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因此任何一项垄断性的行业都将会被打破,电力市场也将发生本质的变化,电力市场逐渐有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针对电力市场的发展形式,电力企业应该迅速建立自己的市场,从而推动电力市场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目前电力市场的特点是:

(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素质以及法律意识的增强,尤其在《电力法》颁布后,用户对供电的双方的权力和义务的认识程度更高,并且在供电需求的矛盾下,用户要求电力企业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并且对电力企业的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投诉的增加,因此在电力市场营销中开展优质服务是非常必要的[1]。

(2)在现阶段的电力市场中,发电供电存在巨大的潜力,因此促进发电供电需求的增长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点,所以在电力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式下,加强电力需求的增杂很难过对电力的企业发展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由于电力的增长与国民经济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电力消费增长率与国民经济的增保持着一定的比值,电力供电量的增大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优质服务在电力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电力行业是一项特殊的行业,所以电力企业的服务也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服务,电力企业中用户的消费和电能的生产是同步的,电力企业在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研发出新的产品和业务,从而才能为电力市场以及用户提供高质量、多样化、高层次的服务。优质服务是电力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电力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的通行证,也是打造电力企业品牌的重要的途径[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的改革,目前我国很多电力企业已经开始转变方式,面向市场,并树立了“以发展为主线,优质服务为宗旨”的管理理念,从而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以此提升整个电力企业的服务的水平,提高电力企业在电力市场中的地位。还应该认识到优质的服务是电力企业的无形资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管理能力的增强以及经营机制的转变,都建立在优质的服务之上,因此在电力企业中开展优质的服务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要求,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优质服务在电力企业的开展

1、思想观念的转变

以优质的服务作为电力企业发展的宗旨,转变思想,不断增加电力企业职工服务意识,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从而为用户提供优质、快捷以及方便的服务,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信誉程度,促进电力市场的扩大。在电力市场中开展优质服务时,应该注意“两个根本性转变”,以优质的服务作为电力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只有在电力企业中开展优质的服务,才能促进电力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提高,从而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效益的发展[3]。所以在电力企业营销的过程中,转变传统思想,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并将其融入于实际行动中。

2、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在电力企业中对用户提供的优质服务主要是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只有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保证电力企业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在电力生产、运行以及维护的过程中杜绝违章操作,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实施,才能保证电力企业运行的安全性,才能促进电力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3、完善优质服务,建立营销技术管理系统

目前很多行业将营销服务作为市场竞争的主要的方式,所以为了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用电需求,就应该规范对电力市场的营业行为加以规范,建立属于电力市场的营销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不断实现电力行业营销服务流程信息化、自动化,电力市场营销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需求预测、流程管理、电费管理、负荷管理、合同管理、电能表资产运行管理以及划账付费管理等,并且在管理系统中将市场营销和服务相结合,并且还应该不断了解客户在用电方面的需求、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不断扩展服务功能,满足客户用电需求,从而促进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力不断的提高。

4、与当地政府及企业紧密联系

在电力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及时获得地方发展的信息,并根据当地的发展的特点及时作出详细周到的服务项目规划内容,从而才能保证电力企业在市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还应该加强与地方一些企业的联系,对于企业中电力供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困难及时解决,并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样才能保证电力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为人民作出积极的贡献[4]。

四、总结

电力行业是为社会服务的特殊行业,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仅关系到电力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对电力市场市场的发展,对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只有电力企业转变电力市场营销理念,并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的追求,从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做出巨大的贡献。因此在电力市场营销中开展优质服务,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莹.浅谈电力市场营销及电力优质服务在营销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7(1):7—8.

[2]李春郁.浅谈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及优质服务在其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06):114--115

篇6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完全依靠市场主体和市场的自发力量是难以做到的,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在实现全面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一、社会主义国家调节主导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与否决定了市场经济本身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式和发展阶段。具体采取哪种市场经济模式,受到一国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等条件的制约。我国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即建立以国家调控为主的市场机制。问题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还要强调国家调节的主导功能?其深层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经济。我国推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实质是以社会主义初级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而现代市场经济是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结并适应其发展的市场经济。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众多的相似性,致使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微小的波动,就有可能诱发更大规模的连锁性危机。与此同时,各国又有依据本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所确定的国内经济发展目标,在开放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相应的经济目标也有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大类型,而不同经济目标所要求的政策工具和力度是不同的,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与冲突。为了有效减少经济目标间的冲突,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和外部均衡,就必须加强经济政策间的协调。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调节存在着容易偏离宏观经济目标,某些领域如具有外在因素倾向的部门及非盈利性部门调节作用有限,协调产业结

收稿日期:2014-05-02

作者简介:包亚钧,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上海200433)。

构速度缓慢,现实交易成本昂贵等功能弱点,因而使得单纯的市场调节无法把资源有效配置到最佳状态,客观上需要政府介入,加以引导和宏观调控。对于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于铁路运输、电力供应以及诸如此类的公用事业发展,对于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对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爆炸等等由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所引起的重要社会问题,只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很好地解决的,需要政府通过适当的措施,对经济进行适当的干预与控制。需要政府来进行调控,是因为只有政府才能成为社会利益的代表,才有权威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但政府的介入并不是要由政府完全替代市场,而是要以市场调节为基础,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劝导等手段构成的宏观调控体系,抑制或限制市场自发运行所产生的剧烈波动,促使其自觉地按照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分配社会总劳动,调节整个经济行为。

第二,从经济活动的主体看,由劳动者个人或群体的经济活动所构成的经济活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环节和层次。个人或群体的经济活动,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及企业的活力大小,直接或间接会影响到国民经济是否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又总是从自己本身的利益出发,具有直接功利性和局限性特点。因此,需要加以规范,纯粹的市场调节是难以奏效的,必须由国家从全局、整体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加以调节。具体的调节方式一般有两种,即间接调控活动软约束性影响,如通过各类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进行指导协调。直接和规制活动硬约束性干预,如通过法律、税收等加以监督和管理。对市场或市场体系而言,由于市场是连接宏观活动与微观活动的中介,具有传导性功能;市场还是企业的运行环境,市场体系化和完善是现代市场经济发挥功能作用的基础条件。为保证传导的准确、迅速、畅通,必须对贯彻国家调节功能的市场或市场体系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整个市场呈现为国家调节主导下的市场。对市场或市场体系的调节主要表现在:对市场体系主要利用财政、资本市场、计划、法律等手段加以调节和控制;对市场机制通过计划机制的注入,使两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

国家机构即政府应是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主体,这个主体的形象和行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因此,按照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和初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变革传统的行政干预体制,重置一个高效灵敏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当前完善初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看,国家的调控应该是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运行时间不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改革完善过程中,目前尚不具备完善的市场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又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造成的人均资源的微薄,导致个人经济行为的轻微变动加在一起,便会对市场构成巨大的冲击。而市场机制只能通过供求的调节,来解决比较轻微的经济波动,对巨大的冲击和经济周期变化是无能为力的,从而还会面临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的经济冲击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运行中逐渐确立市场调节的决定性地位的同时,国家应当继续保持和加强对国民经济实行科学的调控和管理,建立一个具有高度公信力和高效执行力的法治、服务型政府。

二、社会主义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导向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调节经济的必要性并不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而是产生于市场经济局限性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力的使然。世界各国几乎一切成功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都是与这些国家比较有效地实行宏观调控密切相关的;而那些放弃国家调控和管理、盲目遵循听任市场支配一切的教条,采取“休克疗法”的国家,不仅体制改革效果不理想,而且经济出现严重滑坡。需要指出的是,国家调节经济的功能并不仅仅局限于弥补“市场失灵”,国内外已有的实践业已昭示,国家调节具有制衡宏观经济、协调经济结构、保护市场竞争、优化整体效益和维护公平分配五个功能强点(程恩富,1996年)。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功能强点,才能起到稳定市场经济和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初级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是多因素相互渗透和综合发展的总体过程,既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充分就业,也包括权利平等、社会公平正义、生态平衡、科技进步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主体地位等等,这就决定了国家宏观调节经济的目标很难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这一个目标来概括。虽然在具体的宏观调节中,多元目标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不可兼得,但是只要处理得当,是可以协调和统一起来的。

社会主义国家调节的目标导向应该是:第一层次的目标即最高目标,是较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空讲社会主义人民不相信”,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一矛盾,人民群众实践的目的必然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便于充分满足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就是要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因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应该充分地“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好起来”。所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归宿应该是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较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较快地得到提高,不仅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而且能够唤起人民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使人民看到了现行制度和政策的好处;而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又构成了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共识,从而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有了基础。简言之,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及其调控,要以人民生活水平的较快提高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推动力。

第二层次的目标,是努力增大综合经济效益。综合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大,既表明可以用同量的社会总劳动消耗,提供更多的能够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社会产品以及劳务,进而能够为人民生活水平较快地提高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又表明社会资源的配置是合理的,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是高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之间是比较协调的。

第三层次的目标,是积极推动适度经济增长。因为在不断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就要进一步追求经济发展,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不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社会各利益调整就没有施展的余地,深层次改革就难以推进;构建“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也就没有实现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发展,客观上要求原有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市场结构、教育结构、科技结构等等与此相适应,这就会推动各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第四层次的目标,是不断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因为一个逐步高级化和合理化的经济结构,是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各种经济优势,包括地区、部门、自然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优势,有利于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它不仅能够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地增长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能够避免因社会经济结构低度化和不合理所引起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而且有助于社会经济稳定。

第五层次的目标即基础目标,是尽力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因为稳定是一切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是实现其他调节目标的基础条件。只有经济稳定发展,才能避免经济运行的失调,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素质、产业素质和管理素质,才能保证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社会主义国家调节五大层次的目标之间不仅是相互关联的,而且又是相互促进的。诚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也有些交叉,甚至从不同的角度还可以另作描述。但是,这些目标必须以较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这是其他四个目标的结合点和统一点,即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从较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角度,来处理和协调五大调节目标以及内部子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是否有利于最高目标的实现作为衡量国家宏观调节行为科学与否的基本标准。当然,这并不是意味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不同阶段,不存在宏观调节的侧重点。国家在选择重点和协调重点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依据国情的具体特点和基础条件,在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的权衡中,从方向的长远性和目标的高度综合性出发,确定正确可行的重点目标;二是要兼顾其他宏观调节目标的优势条件,处理和协调好重点目标与其他调节目标的相互关系,以扩大宏观调节的总体效益。这就是要求针对现实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抓住经济景气和总量平衡两条重要线索,正确选择宏观调节的政策方向,确定调节的重点目标及其内涵。

三、构建具有高度公信力和高效执行力的

法治、优质服务型政府社会主义国家调节功能的发挥以及调节目标导向的实施,具体是通过政府的职能和调控体现出来的。因此,有效地、科学地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功能作用,关键在于构建充满活力、负有责任、有效益、更加透明、廉洁、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适度规模、高效有力”优质服务型政府。

1.具有高度公信力和高效执行力的法治、优质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依据我国国家大、人口多的特点,法治、优质服务型政府必须是具有“适度规模”的政府。政府结构由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组织机构所构成。从横向上看,我国现阶段需要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权力滥用和副职较多等问题,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理顺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在总体协调下适度分离并相互制约;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从纵向上看,要在有利于加强中央统一领导和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前提下,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特别是中央与省)之间的关系,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事权和责任,规范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创新中央对地方的调整手段和治理方式,把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建立在制度化、法律化和程序化的基础之上。

而要确保法治、优质服务型政府的“高效执行力”,就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确保行政权在法治的轨道内运行,解决好政府应当如何执法守法的问题。科学合理的政府职能、政府规模和政府结构,必须通过法律加以确认,否则很难固定;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必须通过法律加以规范,否则没有保障;更重要的是,行政权的行使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否则便会滥用。要保证法律真正得到普遍遵守和严格执行,政府必须首先受制于法,行政权必须受到全方位、全过程的严格监督和制约。只有真正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龙头和基本准则,才能实现建立“高效执行力”政府的目标。

2.构建具有高度公信力和高效执行力的法治、优质服务型政府基本原则

理论原则:一是确定政府的功能边界,使政府真正成为一个公共政府,这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前提;二是重新确立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使政府在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中,履行政府的公共职能,这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所在;三是强化自下而上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这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必须的内在机制。这说明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仅是服务态度的改变和服务项目的增加,或是政府机构的精简;而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以服务为目标导向的现代政府管理模式的探索,是在重新界定政府功能边界的前提下,按照有限权力的公共政府内在要求,在确立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新型关系的基础上,导入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全新的服务理念、服务行为、服务管理系统。

实践原则:一是坚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与提高公务员素质相结合原则。现实中政府工作的绩效高低,既取决于政府管理体制,又受制约于公务员的素质。政府管理体制提供了激励机制、机会结构和约束机制,从宏观上影响着公务员的行为方式选择;公务员的思维方式、道德水准、知识素养和能力技能则具体影响着其行为方式的选择,从而制约着特定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功效的发挥。二是坚持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原则。机构改革需要辅之以职能定位和职能配置的调整以及管理方式的变革,这就需要对原有的政府组织机构、权力结构进行必要的重组和变革,改造已有的政府机构或建立新的组织机构,并赋予其必要的权能来履行新的职能,否则转变政府职能就会落空。三是坚持提高行政效率与改善政府服务质量相结合原则。行政的高效率是有效率政府应有之意。重视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高行政效率,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公众增进公民权益,而不是为了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身的便利。不能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而降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行政效率高低是衡量政府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必须将提高行政效率与改善政府质量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四是坚持保持政府政策连续性与改革政府管理体制相结合原则。中国的改革是一种渐进式改革,保持政府政策的连续性符合渐进式改革的要求。保持公共政策的确定性和变革的可预测性有利于安定人心,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因此,改革与创新政府管理体制过程中不能损害公共政策的连续性,同时公共政策渐进的、可以预期的变革需要与政府管理体制的渐进改革相结合。这是深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3.具有高度公信力和高效执行力的法治、优质服务型政府的体现

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具有高度公信力和高效执行力的法治、优质服务型政府,是通过向全体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等来体现的。政府在提供这些优质服务时,必须十分注重行政效益即高行政效率、低管理低调节成本、社会效益显著和全体民众真正受益。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按照科学的理念、理论和制度与方法实行调控经济。

一是必须坚持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所有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满意均衡点为决策的基点,不搞“业绩工程”,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不仅要避免决策失误造成成本损失,还要善于以最小的成本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二是政策调控应该灵活而有节奏。当市场已经失去了自我修复、自我调控的能力时,政府管理部门就应该积极的政策干预和引导市场主体稳定情绪和信心,给市场经济主体以明确的政策预期,有责任维护市场的相对均衡。同时,积极引导市场形成合理的预期,促使市场上绝大多数微观经济主体能够与政府达成基本一致的预期,从而达成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的协调合作,降低调控成本,提高调控成效。

4.降低政府调控经济的成本,提高调控效益,增强调控的科学性

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和体系,这是保证政府宏观调控科学性的基础。

一是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既要有生产指标也要有效益指标和国家、居民的收入指标;既要有经济增长指标,又要有人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从而引导政府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构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即将政府工作目标体系转为评估指标体系,将通用指标的各部门指标结合起来,将公民满意度作为绩效评估体系的核心价值,专家学者、服务对象和投诉中心应当成为重要的评估主体。群众满意度应成为重要的评估指标,并通过建立绩效考评网络系统,实现绩效考评科学化和信息化。

篇7

一、市场经济的特征与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新特点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及与其相适应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主要特点有:

1、经济关系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就要积极做好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监督体系和服务体系。

2、企业行为自主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企业都具有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所应拥有的全部权力,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从而能够自觉地面向市场,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行为自主化的前提是转变政府职能。在机构改革后,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职能交由企业依法自主管理的事项有两项:一是工业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二是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和检定方式。据此,永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指导永安市7家重点企业开展了查质量意识、查质量保证体系、查质量水平、查现场管理、查售后服务为重点的企业质量自查活动;引导企业采用GB/T19000—ISO9000标准,鼓励列入扶优扶强的大中型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帮助质量不稳定的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一些管理不善的企业加强计量、质量工作,保证不合格产品不出厂。

3、宏观调控间接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而通过指导性计划和制定产业政策、财政货币政策,运用经济杠杆,以市场为基础进行间接宏观调控,引导和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按照宏观调控间接化要求,质量技术监督要培育和发展相关的服务市场。要加快发展质量验货市场、计量校准市场、认证市场和咨询服务市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职责主要是相关中介组织的资格认定和相关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可,而不是直接管理和兴办中介组织。《产品质量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从事产品质量检验、认证的社会中介机构必须依法设立,不得与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要走向市场,主动为企业服务,加强委托检验工作。对于不具备检测能力的企业,在双方自愿互利的原则下签定委托检验合同,为企业解决出厂检验问题,并进行咨询服务,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4、经营管理法制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有经营活动都按照科学而严谨的法规体系来进行,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面对假冒伪劣商品数量大、品种多、范围广、来势猛、危害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了“铁腕打假”,采取了堵源截流、跟踪监控、扶优防伪、打防结合等对策。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点及对策

笔者认为,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县级质量监督工作的侧重点应当放在规范市场、打假治劣上,应当通过对产品的监督检查,发现并惩处那些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努力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满意放心的购物环境;同时,还要通过质量监督,对那些质量意识差、忽视质量管理、产品不具备符合性的企业提出警告批评,督促其提高产品质量。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质量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则应放在扶优扶强、引导消费、服务企业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督促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上,通过帮助企业增强产品的适应性,即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落实和创新从源头抓产品质量

为落实国务院领导做出关于“质监系统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职能调整的决策上来,集中精力从源头抓产品质量,把好产品质量市场准入关”的批示精神,国家质检总局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从源头抓产品质量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系统进一步提高从源头抓好产品质量的认识和工作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当前要根据《通知》进一步完善从源头抓产品质量、从源头抓打假的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实现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的新发展。

第一,要突出重点,取信于民。要集中力量严厉打击本地生产、加工、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尤其要突出食品、农资、建材等性质恶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产品质量问题,组织专项整治;对区域性制假售假问题,要及时组织联合行动,坚决解决一批假冒伪劣“没完没了”问题,以实际行动和扎扎实实的成绩取信于民。

第二,要改变方式,创新机制。首先要落实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在地方政府落实“打假第一责任人”责任的同时,将行政辖区分成若干个责任区,把打假的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责任到人,层层负责,层层落实,采取明查、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地发生的生产、加工、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活动,做到早发现、早打击、早控制,将假冒伪劣消灭在生产加工行为发生地,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在执法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暗访检查取证和现场快速取证的新方法。其次要创新垂直管理体制下的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层级监督和督办,适当上收大案要案查处权限,加大查处力度。三是加强联合执法、协调办案。要充分发挥本地政府打假办的协调职能,建立向本地政府报告的工作机制,完善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间案件移送、接收的程序规定。四是加强质检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黑名单制度,发挥信用在遏制假冒伪劣违法行为中的惩戒作用。

第三,要综合管理,全面履职。按照国务院确定的职能,在法律法规授权范围内,对生产领域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计量检定、认证认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认真组织实施综合管理和执法监督;要按照专项监督打假、执法检查、综合治理等任务要求,全面履行工作职责,并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应的行政执法工作。

(二)以优化市场环境为重点,深入开展打假治劣

1、突出抓好六个专项整治。一是非食品原料生产企业实行全面监管;二是假冒伪劣农资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农民反映强烈的农药、化肥产品质量问题,继续严厉打击生产、销售非法毒鼠强等剧毒鼠药的违法行为;三是“地条钢”专项整治,加强“黑名单”的有效监管,严防反弹势头,探索从源头控制“地条钢”生产原料的措施;四是“黑心棉”专项整治,继续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开展执法检查,控制反弹苗头;五是加油站专项整治,提高加油机安检合格率和计量检定率;六是燃气充装站专项整治,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2、建立和完善打假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完善工作责任制以及重要案件、区域性质量问题报告制度和督查督办制度。二是建立预警监控机制。通过对群众举报、质量申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价格变化等综合信息的分析,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区域性、趋势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打击、早控制。三是建立快速反映机制。坚持值班报告制度,保证信息指挥畅通,合理配制执法力量,保障技术和后勤支持,建立与公安等部门的联合行动、案件移送制度。四是落实打假举报奖励制度。按照打假举报奖励办法,做好兑现对举报有功人员的奖励工作,取信于民。五是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步伐,对质量失信行为形成惩戒机制。

(三)以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抓发展,加大扶优扶强力度

大力推进名牌战略实施。质监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名牌发展计划,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帮助指导企业争创名牌;在做好工业品、农产品的名牌评价工作的同时,组织开展对软件产品的省名牌评价工作;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指导企业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做好免检制度的宣传工作,指导帮助企业积极申报产品免检,扶持一批龙头和骨干企业。

(四)以强化质监基础性工作为突破口,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强化对标准化工作的宏观管理,积极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加快推进服务标准工作,制定一批服务标准规范,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准化工作,不断提高城市的服务质量水平。

二是进一步强化法制计量监督,突出重点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和管理工作;加强流通领域定量包装商品量的监督,集中力量抽检量大面广的定量包装商品,以逐步提高合格率;建立健全城市计量检测体系,进一步加强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开展企业计量检测体系与企业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关系的调研工作,积极引导定量包装商品生产开展“C”标志计量确认工作。

三是稳步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大力推进农产品、食品等产品认证和自愿性产品认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认证认可市场,按照“必检项目”和“三统一”(统一检测标准、检测方法、判定依据)的要求规范实验室管理,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好、符合国际通行规则要求的名牌实验室。

四是建立长效和动态的管理机制,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营。认真落实特种设备安全检查目标管理责任制,重点抓好“设备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持证上岗率、事故结案率”安全监察工作;做好在用气瓶和压力管道的普查整治工作,实现安全状况等级管理;坚持不懈抓好土锅炉、土压力容器、土起重机械的专项整治,堵住源头,消除隐患。

(五)以质量为切入点,促进诚信建设为灵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诚信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对社会诚信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质量技术监督局,我们要认识到质量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质量既有技术的、品质的内涵,更有道德的、责任的意识,质量本身就代表着诚信。因此,提高质量水平,就是促进诚信建设的重要工作。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在诚信建设方面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构建质量诚信体系。推进质量诚信建设,首先要在建立、完善企业质量档案的基础上,实现对企业质量状况的动态监管。建立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下五类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包括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企业、强制性认证产品企业、特种设备许可证管理企业、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企业)的质量档案,进一步核实、完善企业质量档案内容。探索实施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按照分类监管的原则,将生产企业产品质量保证能力情况分为A、B、C三类,对A类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产品免于定期抽检,帮助争创名牌产品;对B类企业以帮促为主,辅以必要的处罚手段;对C类企业要严格市场准入,加大监督查处力度,发现造假、无证照经营、无标生产或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依法予以查处。

二是引导企业自律。企业是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主体。做为政府质量管理部门,要把推动和引导企业加强质量诚信建设作为提高企业质量信誉水平、树立企业形象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质量、标准化、计量等方面的职能和技术优势,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大服务力度,引导企业完善质量、标准化、计量体系,实现规范经营,提高自律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名牌战略的实施,推动诚信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和发展环境。企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在诚实守信中建立自己的具有公共认可的品牌,一个地方要发展,就要大力扶持一批影响力大、社会知名度、认可度高的企业,构建具有较高诚信度的地方名牌群体。

四是加大违法失信惩戒力度。加大执法监督,做好质量投诉的调处,打击、惩戒违法、失信行为。做好质量调处,帮助消费者解决消费中的质量投诉,充分借助新闻媒体,对质量问题严重的产品进行公开曝光,建立引导消费的机制。通过监督、查处、完善制度建设,在质量监督中推动整个社会诚信程度的提升,营造以人为本、充满关爱、相互信任的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发展环境。

(六)以人为本,加强质量技术监督队伍建设

质量技术监督的过程就是服务的过程,一个称职的质量技术监督人员,不仅要善于依法调查取证,办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案件,而且要在办案过程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扩大办案效果。一个高明的质量技术监督人员,更要善于分析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队伍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懂得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具有服从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主要参考资料:

篇8

关键词:提高产品质量,生产优质产品,以优取胜

Abstract: in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 the enterprise must think about how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is the fundamental business survival. In the fac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form, the enterpris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severe economic competition situation, the enterprise had to study a series of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enterprise for enterprise of the base.

Keyword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the production high quality products to the best to win

中图分类号: F27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需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还要分析研究企业内外部环境,正确进行经营决策,加强企业的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还要提高产品的服务质量,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的是用最经济的方法,制造出满足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类产品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消费类产品。为此,企业必须讲求经济效益,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生产出更多、更好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已是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涉及到企业外部和内部诸多方面的问题,现就其中几个主要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看法:

一、不断地分析研究企业内外环境,正确进行经营决策,积极地不失时机地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

企业应了解经济全球化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切实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外部环境还包括市场供需情况,原材料的货源和价格信息,生产同类产品国内外厂家的品种、产量、质量、价格、企业素质和发展潜力情况,国际国内该产品的发展趋势等。对上述问题必须进行调研,通过各渠道收集信息,结合本企业的优势和特点进行经营决策。企业面临的市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整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生存和发展,企业经营者就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外部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进行市场调研和预测,做出战略规划和决策。企业要想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在生产和经营上必须努力做到用适销的产品,在适当的地点和时间,以适宜的价格和营销方法来进行市场交易,采取物美价廉,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二、提高产品质量,生产优质产品,以优取胜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首先,提高产品质量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自古以来,人类时刻都希望吃到好的食品,使用好的物品,居住好的房屋,这种愿望和需求,推动着工业、农业、林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各行各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

其次,提高产品质量是增加社会财富的一条基本途径。一是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二是增加一定使用价值的产品数量;三是降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质量好的产品销量大,在单位产品利润不变的情况下,销量越大,利润越多。同时,质量好的产品可以卖到最优价格,企业则可以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第三、提高产品质量是降低消耗,减少损失的一个基本方法。对产品质量如何进行控制和管理,是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要明确企业质量发展目标,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方针;要加强标准化和计量检测工作;要积极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职工要严格按照工艺和技术要求进行生产,尽量减少次品和不合格品。第四,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可以不断地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市场,为国家创更多的外汇。

三、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通常用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多少计算,或以人均年产值来计算,很明显,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产品的消耗就越低,经济效益就越好,因此,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

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社会来看,意味着劳动力的节约,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也可以说劳动生产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呢?

首先,要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并用好用活现有人才,全面推进“人才工程”。其次,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再次,要高度重视运用现代新技术、新设备和提高设备折旧率来加快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从而加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外,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加科研开发费用,认真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对提高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四、加强企业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

管理可以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是企业经营好坏乃至成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资金、技术和管理三大要素,管理跟不上,资金和技术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以至形不成生产能力。经济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还是在于组织经济的能力,即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就是生产力,管理可以出效益。

除此以外,企业要放宽眼界,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两个市场一齐抓。国际市场是一个广大的空间,潜力巨大。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有更多的条件和更好的环境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作为企业,不论其性质如何,也不论是经营主业或多种经营,都应积极投入到这一大范围、多领域、高水平的竞争中去。我区许多企业都有产品、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要把这些引导到国际市场上,积极研究国际市场需求,掌握信息,既慎重认真、又勇于开拓。近十几年的实践说明,尤其要积极主动进入并占领越南市场,以此为跳板,逐步延伸到柬埔寨、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到国外兴办企业或经商,不仅是企业进一步开放、扩大业务、增加市场份额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经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大胆开创。

篇9

计量检定管理要立足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计量工作的开展就要认真贯彻执行计量法律法规。只有把计量法律法规宣传落实到位,计量检定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计量市场才能规范。然而贯彻计量法律法规,不单纯是质监部门的事情,也是公民、其他部门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必须提高全社会整体法治观念。质检部门要做好质检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向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进行法律法规宣传,做到监督者公正执法,生产者科学生产,经营者公平、诚信经营,消费者才能满意,为创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新形势就要求有新观念,要不断创新。也就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计量检定工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计量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计量事业的核心就是技术,技术的发展要跟得上社会、科学发展的步伐,不断引进检定项目,提高检定水平。计量检定机构,要组织工作人员科学发展观学习,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尤其要提高计量检定工作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现代化的检测设备随着高科技飞速发展,具有先进化、科学化、数字化、操作简单化等特点,对检定人员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检定人员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技术和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更要掌握检测设备的性能、工作原理和熟练的维修技能,才能具有准确的分析和排除故障的能力,才能胜任计量检定工作。就拿我们辛集市计量检定工作来说,企业的高端计量器具不断更新,如便捷式温度计,数字指示调节仪,具有远传性能的系列仪器,等现代化器材的应用,为计量所检定测试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计量检定工作人员千万不要满足现状,要知道天是大的,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科学技术是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能固步自封,要努力学习,积极钻研业务知识,苦练技术,提高自己计量检定技术水平。计量检定人员要达到一专多能,掌握多种检定技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新形势、新技术的挑战。

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我认为计量技术机构不只是质检执法机构也是一个服务部门,要以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目的,不摆架子,拉下面子,真诚热情、谦虚恭谨。充分发挥计量工作服务企业、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积极作用。要为企业的计量科技水平提高,计量人员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好引领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帮经营者学法,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提高市场文明水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篇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10BJY085);安徽省教育厅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基于产业链整合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2011SQRW043);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商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费专项资金资助)“基于DEA偏好锥的生产资料流通模式研究”(13XNH255);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地市级网上供销社运作模式研究”(AHSK11-12D17)

作者简介:(1981-),女,广西桂林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流通经济理论研究。Email:cai2004411@yahoocomcn

摘 要:进行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首要部分,就是对所要研究问题或对象所处的经济环境做出界定,可见,环境因素在理论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基于这样的研究动机,本文将考察市场环境这一重要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以市场规模和开放程度为中介变量的中介传导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来分析市场环境、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期待能对现有的理论做有益的补充,对实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市场环境;市场规模;社会发展;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3001506

一、引 言

在经济学界,很多学者都尝试客观地、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具有强烈的自然科学色彩,如经济系统工程研究和经济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确实需要借助于大量自然科学理论来建构,但在研究经济学的过程中却不能忽视所有经济活动主体的存在性和社会性。无论是微观经济系统中涉及的单个经济实体,还是宏观经济系统中考查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社会消费、物价和工资等,都体现了其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社会发展,则包括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即主要是与“民生”相关的各项社会事业[1]。

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早期发展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增长,如著名的经济学家罗斯托,后来他的经济理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出现了困难,导致更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反思发展的范畴。经济发展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社会发展却制衡着经济发展,二者“交融互生”。如果说经济发展更多地关注“量”,社会发展则注重的是“质”;经济是以“物”为中心的发展,社会则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但并不如罗斯托的假设中,认为经济发展到最高阶段才关注到生活质量,而是渗透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应当关注相应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成就要落实到社会发展上才能体现出对人的价值。对主体人而言,社会发展是价值的直接客体,经济发展是价值的间接客体,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联动关系。

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改善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当环境物品非常丰富时,人们对其的边际效用接近于零,而对其它非环境物品的边际效用很大,所以人们往往选择牺牲环境来生产其它的物品,直到两者相等。而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牺牲环境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环境问题[2]。这在所有的国家都得到了体现。当然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进行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首要部分,就是对所要研究问题或对象所处的经济环境做出界定[3],可见环境的因素在进行理论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研究动机,本文将考察市场环境 本文的市场环境指因商品交换活动而形成的市场条件。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市场内部环境;另一方面是指市场外部环境。黄汉江建筑经济大词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159这一重要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以市场规模和开放程度为中介变量的中介传导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发展、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期待能对现有的理论做有益的补充,对实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提出本文的理论假设。第三部分是模型和变量的设定,并说明了样本和数据来源。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运用面板回归分析法并结合中国2001 ~2010 年的省际数据对本文的理论假说进行了验证。最后是对本文结论的总结,并提出研究上存在的不足。

二、理论假设

经济发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从“量”上看,是经济增长。从“质”的方面,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实际福利的增长过程,不仅指社会财富量的增多,还包括社会财富质的提升。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文明化的过程。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率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Caselli and Gennaioli,2005;Hsieh and Klenow,2010)[4-5],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微观生产技术进步的差异,是由企业技术创新带来的;另一方面是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生产要素在不同的企业、部门或地区之间流动的差异)。如果外部环境因素如制度因素阻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那么会降低全社会的生产率(樊纲、王小鲁和马光荣,2011)[6]。这体现了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初,众多的经济学家就已经提出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转变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7],1987年中国提出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8];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十二五”规划明确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9]。这些体现了外部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的假设:

假设1:良好的市场环境对经济发展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

市场规模的大小是决定规模经济的主要因素[10]。市场范围的大小决定社会分工的精细程度,市场范围和社会分工呈现同方向变动关系。这是斯密“市场范围”假说的内容。经济是一个不断演化和报酬递增的过程:社会分工和市场范围相互决定[11]。市场规模在经济发展从传统不变技术的低水平均衡走向现代递增技术的高水平均衡的“大推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2]。内生增长理论的不完全竞争假设把市场规模和技术进步共同考虑进来[13-14]。跨国经验研究验证市场范围假说,认为市场规模的大小决定了经济增长的快慢;国外和国内市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相互替代的,对外贸易可以弥补国内市场狭小的不足[10]。许多学者证实了市场规模和对外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5]-[18](Ades,Glaeser,1999;Alcala,Ciccone,2003;Alesina et al,2005;黄玖立,李坤望,2006;孙军,2009)。基于此,我们得到两个子假设1a和1b。

假设1a:市场规模的扩大会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假设1b:开放程度越大对地区经济发展越能产生推动作用。

在社会的发展方式中,体现着公共行动和市场机制的结合。在社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中,公共行动为主导,市场机制为运行的模式。一方面, 市场经济仍将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市场机制能够提高社会福利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约束不合理的和过度的服务需求,并且使居民在获得服务方面享有更多的自由选择[19]。由此,本文得出假设2:

假设2: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市场环境的改善。

假设2a: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市场规模的扩大。

假设2b: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地区的开放。

经济增长的状况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经济增长的状况情况不好,社会发展的状况也不会好,但即便经济增长的状况较好,社会发展的状况也未必就好。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发展的状况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社会福利增量的基本方面[20]。前文的分析可知市场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因此,可得出假设3:

假设3: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市场环境的改善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即市场环境是社会发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中介变量。

假设3a: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市场规模是社会发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中介变量。

假设3b: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地区的开放进而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地区开放程度是社会发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中介变量。

三、模型和变量

1样本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2001—2010年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年度数据。最终的面板数据涵盖31个截面单位和10年的时间长度,样本规模包括310个观察值。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查询与辅助决策系统。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均GDP指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地区财政教育投入支出这些指标都来自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每万人中高等本、专科学校在校生人数来自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变量和模型的设定

在变量的设定方面:经济发展指标选择二级指标经济运行质量下的人均GDP指数来衡量[21]。市场环境选择二级指标市场规模中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二级指标开放程度中的外商投资总额这两个变量来衡量[21]。社会发展选择衡量生活质量方面的指标恩格尔系数来衡量[22]。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物质、人力和教育投入水平。具体的变量定义和统计性描述见表1所示。本文使用的分析软件为STATA110。

在模型设定方面,主要建立回归方程来验证前文的假设。根据Baron 和 Kenny(1986)的三步法:第一步,自变量到因变量,系数显著;第二步,自变量到中介变量,系数显著;第三步,将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一起放入方程,这时,中介变量系数显著,自变量系数如果变为不显著,则说明是完全中介,如果自变量系数仍然显著,但比第一步的效果要显著地减小了,则说明是部分中介。设定模型如下:

模型中变量下标中的i和t分别代表地区和年份。ED代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ME是市场环境;市场环境可以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数lnSR和进出口总额对数lnTEV衡量;SD是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可以用生活质量的指标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enr来衡量;ε是标准误差项,表示未观测到的但是影响因变量的其它因素;u是特定地区效应系数。方程(1)用来检验假设1,衡量市场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程(2)验证假设2,社会发展对市场环境的影响。方程(3)验证假设3,查看市场环境对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中介作用是否存在。

四、实证分析

下面使用面板回归方法对中国2001—2010年的省际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首先,根据模型的设定进行估计方法、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的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所示。

从回归结果来看前面的几个理论假设,模型(1)和模型(3)是用固定效应回归的结果。模型(2)和模型(4)是用Bootstrap回归的结果。对假说2,具体涉及两个假设:(1)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市场规模的扩大;(2)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地区的开放。模型(1)中分别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对数、进出口总额的对数为因变量,以恩格尔系数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在表3 中,模型(1)是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市场环境为因变量时,社会发展的三级衡量指标恩格尔系数为负,且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表明恩格尔系数越低人民生活质量越高,社会结构越合理,而良好合理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假说2a和2b得到了实证结果的验证。

其次,对假说1进行验证。考察市场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人均GDP年增长率作为因变量,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对数、进出口总额的对数为自变量,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在表4的模型(1)和模型(2)中。从表4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对数和进出口总额的对数的回归系数都是正值,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无论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加还是进出口总额的扩大都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假说1a和1b都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最后,验证假说3,即市场环境是否是社会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中介变量。根据Baron 和 Kenny[23]三步法第三步,表4中运用4个回归方程来验证假说3。先以地区人均GDP增长率作为因变量,把恩格尔系数和控制变量分别纳入模型进行回归,得到模型(3),在此基础上加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对数和进出口总额的对数得到模型(4)和模型(5),最后,对所有的变量进行回归,得到模型(6)。从模型(6)的结果来看,恩格尔系数的值变小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对数和进出口总额的对数分别在1%和10%的水平上显著,依据中介变量的判断原则,假说3a和3b都是成立的。总的来说,市场环境是社会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中介变量,但是只是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最终,本文提出的全部假设和结果的验证通过表5表现出来。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将市场环境这一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解释中,在对市场环境、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三者的内在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建立以市场规模和开放程度为变量的中介传导模型,结合中国2001—2010年的省际数据对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的结论有:(1)无论是市场规模的扩大还是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均会促进经济发展,说明市场环境对经济的影响是重要的;良好宽松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发挥市场作用,提高市场功能,增加市场容量,促进商品流通,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市场环境在社会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不完全中介的作用,社会发展通过部分作用于市场环境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可以通过本文运用中介作用的验证结果,思考市场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这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上升到宏观政府政策的层面,政府在制定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时,需要考虑市场环境因素的作用:内部市场环境,如何扩大市场的规模,以及如何更好地提供和建立市场基础设施,如场地、道路、通讯、计量设备、生活服务和信用结算等等,提高市场运作的效率。外部市场环境,国家“看得见的手”如何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指导,宏观经济决策对市场的约束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变化如何会影响市场等,从而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本文的研究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一方面对于模型有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已经尽力去避免,但是在一些指标的选取上如果设置不当,仍然会有结果偏差。另一方面控制变量的选择上,由于数据可获得性,还缺少对一些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控制,这也可能产生结果的偏差。这些缺陷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学习中改进。

参考文献:

[1] 顾莉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交融互生”的价值联动——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J]经济论坛,2011,(10):44-46

[2]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基于几个国家发展经验的案例分析[EB/OL]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12455,2012

[3]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5

[4] Caselli,F, Gennaioli,NDynastic Management[R]NBER Working Paper No9442,2003

[5] Hsieh,CT, Klenow,PJDevelopment Accounting[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2010,2(1):207-223

[6] 樊纲,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9):4-16

[7] 刘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1):4-11

[8] 辜胜阻, 王敏国家创新示范区的功能定位与制度安排[J]中国科技论坛,2011,(9):92-97

[9] 伍世安深化能源资源价格改革:从市场、政府分轨到“市场+政府”合轨[J]财贸经济,2011,(5)

[10] 黄玖立,李坤望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6,(6):27-38

[11] Young,AA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J]The Economic Journal,1928,38(152)

[12] Rosenstein-Rodan,PN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J]The Economic Journal,1943,53(210):202-211

[13] Romer,P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5):1002-1037

[14] Kehoe,TJ, Levine,DK, Romer,PM Determinacy of Equilibria in Dynamic Models with Finitely Many Consumer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0,50(1):1-21

[15] Ades,AF,Glaeser,ELEvidence on Growth, Increasing Returns, and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14(3):1025-1045

[16] Ciccone,A,Alcala,FTrade, Extent of the Market, and Economic Growth 1960&1996[R]Working Paper UP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3765

[17] Alesina,A, Spolaore,E, Wacziarg,RTrade, Growth and the Size of Countries[J]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2005,(1):1499-1542

[18] 孙军地区市场潜能、出口开放与我国工业集聚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7):47-60

[19] 关信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社会发展方式[J]探索与争鸣,2011,(1):46-50

[20]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168-179+209

[21] 方劲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J]江淮论坛,2010,(2):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