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旅游环境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旅游环境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旅游环境的措施

篇1

 

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生态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生态旅游因其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强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其与社区的共同发展,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但是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中或多或少地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对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措施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生态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环境

 

早在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便倡导所谓的“生态旅游”,而后被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在《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一文中使用。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得到世界范围内推广。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民众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国际资源组织认为生态旅游是“以欣赏自然美学为初衷,同时表现出对环境的关注”。我国学者卢云亭的定义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标,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在生态旅游的定义之下,可以这样来定义生态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环境是以生态旅游为中心的环境,是指生态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着眼于保护资源与环境,是旅游环境的一部分,又与旅游环境有所区别。它符合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以系统的良性运行为目的,是以某一旅游地的旅游容量为限度而建立的满足旅游者心理感知的一种旅游环境。

 

二、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案例

 

近几十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自“生态旅游”提出之后,学界人士纷纷对其进行研究,旅游业界也纷纷进行实践。有开展比较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下面我们就几个成功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案例进行一下探讨,总结一下他们的环保经验。分别从工程规划和政府支持两个方面进行一下探讨。

 

(一)从工程规划方面进行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以青岛市喜鹊山森林生态休闲公园为例

 

喜鹊山森林生态休闲公园位于青岛市西海岸,坐落于胶南市黄山经济区,位于沙沟水库以北,韩家寨和岳家村以南,小珠山水库以西,薛家庄以东。喜鹊山森林休闲公园为了防止开展生态旅游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开展之初就制定了详细的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制定了相关细则,严格按照生态旅游的要求进行工程设计,做好了前馈控制。它的设计方案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紧紧围绕生态保护的原则来设计。

 

保护工程设计原则:

 

(1)园区内工程建设,将保护放在首位,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园区的保护工程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选定建设方案,保护工程的设施要符合下列要求:一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二是保护工程设施坚固、适用,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三是保护工程设施宜进行艺术处理,起到点景、美景的作用。

 

(3)根据保护对象的特性和科学管理的技术要求,确定适宜、有效的保护措施。

 

(4)对于危及物种生长、生存的病虫害、地方性疾病和污染现象,提出积极的防治措施。

 

之后的四个部分分别就生物资源保护、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卫生工程设计几个方面一一做了详细的设计规定。其中生物资源的保护又细分为植物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植物资源保护中对珍稀植物制定了适宜的恢复和发展措施;动物资源尤其要注重禁止猎捕活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是防止废气、废水和放射性物质,以及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破坏。安全卫生工程主要是针对游客需要所设置的安全、卫生设施做的一些必要的设计和规划,以防止其对环境造成破坏。

 

这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工程的规划设计方面谈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措施的经验。

 

(二)从政府方面进行生态旅游环保——以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武夷山遗产地处中国福建省西北部,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 ,全区划分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等4个保护区。

 

武夷山生态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依据政府的支持,其环保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进行环境保护的前提

 

武夷山在生态旅游的建设过程中,很好地处理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认真贯彻了“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方针。政府从旅游收入中拿出大量资金用于资源的保护,二期的保护建设就投人了3.4个亿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旅游环境的监控。这从经济上给了武夷山环保工作强大的资金支持。

 

2、通过制度、法规建设保护武夷山生态环境

 

武夷山的保护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在九曲溪四曲的金谷岩上镌刻着一幅崇安县府禁渔令的岩刻:“……凡三十里内不许放药毒鱼及鹧鹚、网罟入境……”这方勒石法令被国内外专家们视之为经典的古代环保法令。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省、市各级管理者一方面严格按照国家出台有关保护法规执行,另一方面,也制定切合实际的地方性法规,如《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制订有效得保护了武夷山生态资源。

 

3、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环保意识

 

武夷山近年一直加强生态旅游宣传,在导游人员年审培训中增加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环保意识,通过导游词以及自身的行动,让游客积极响应和投身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中,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对游客环保意识培养方面,一是在旅游景点的明显位置,设立生态保护的宣传提示牌,例如在许多景区入口处可以看到“除了摄影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足迹什么都不留下”、“保护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禁止吸烟”等。另一方面以强制性条约和法规规范游客的行为,引起游客的高度重视。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则严格处理,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三、结语

 

任何一种旅游活动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有利的影响主要在于生态旅游本身对环境质量要求很高,从客观上就要求提升当地的环境质量;不利的影响在于任何一种旅游活动都会对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生态旅游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生态旅游开发之前和发展中都要做好各种防护措施,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基于以上几个案例,从工程规划方面要在开发之前设计好合理的工程计划;政府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制定合理的保护政策,这样才能保证本地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2

1.1森林生态旅游促进森林保护从目前来看,森林生态旅游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了特有的活力和发展潜能,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还促进了当地地区的发展,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森林的保护。森林生态旅游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通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实现。只有对森林进行保护,才能够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正常顺利进行,因此旅游企业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森林的保护,避免对森林的破坏。在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中,将森林保护作为重点工作任务,采取合理措施,使森林环境得到优化和美化。

1.2森林保护利于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森林保护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采取科学合理措施对森林进行保护,能够保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能够避免因保护不当导致森林衰退现象的产生。森林保护,能够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既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有充足的物种资源供人们游览观光。对森林进行保护,有利于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推动森林生态旅游的向上发展。

1.3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森林生态旅游促进森林保护,森林保护保障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二者相互作用,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任何一方的管理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只有将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生态旅游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2如何促进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保护的发展

2.1推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原则政府要加强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政府支持,抓好森林生态旅游区的道路、通水、通电等设施的建设工作。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单位要做好森林生态旅游的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将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保护放在同等的地位。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旅游的规章制度,对森林的生态环境以及基础设施进行保护。

2.2适度开发生态旅游的区域范围对于森林生态旅游区域的开发,不能盲目进行,要根据功能区的结构划分规则,根据景观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生态旅游的区域开发。在对区域进行开发时,要对不同的生态旅游区域采取不同的保护限制措施,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和减少人们对森林生态的破坏程度。

2.3提高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只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真正发挥实效作用还需要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制自己不合理的行为方式。目前许多旅游景区的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乱刻乱画现象严重,随地乱扔拉圾的现象更是普遍。要想从根本上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自身出发,对森林进行保护。

3结束语

篇3

一直以来生态环境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担任着生态旅游的载体,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生态旅游。所以说保护生态环境是国家发展的大事也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前提。但是在一些地区生态旅游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小的污染,甚至恶化到难以修复的程度。因此从生态旅游所产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这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旅游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一)大气污染

随着生态旅游区的开放,每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而大多数的游客都是乘坐着汽车来到生态旅游区观赏,大量的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生态旅游区的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不仅如此,汽车扬起的尘埃、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旅游区内宾馆和饭店排放出的废气等都对生态旅游区的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水体污染

众所周知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是相当的广泛,主要影响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水上运动带来的水体污染,水上运动往往给水体带来的危害最大。我们所熟知的水上摩托车不仅能对沙滩及海岸线产生侵蚀作用,而且还能影响海域生态环境,漏出的油污也会污染水体危害水体生物的健康。第二就是优养化问题,一般来说水体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原来背景环境的养分很少,但是由于人类活动一下子营养成分的进入导致了水体超过了原有的净化能力,所以产生了优养化问题。

(三)垃圾污染

游客造访生态旅游区必然会造成所谓的“民生污染”。如果对民生污染处理不当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环境卫生,从而会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垃圾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将会衍生出更多新的问题,将会影响到水体、土壤、植物、动物等多个方面。

(四)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旅游活动对于生态旅游区的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随着生态旅游区的开发,道路等人工景观的建造严重分割了生态保护区里自然生物群落和种群,从而减低了生态保护区里自然景观的连通性,也减少了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存环境。

2、在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中往往将人文景点修建在生态保护区中较为脆弱的的地带,这样很容易造成较为强烈而且扩散性的局部干扰和破坏。这样只会导致局部地区生境的退化和干扰斑块的扩大。

3、在一些旅游活动中会猎杀该地区的动物,这样直接导致了生态旅游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尤其是在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地区进行旅游活动则更会影响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二、生态旅游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游客的旅游公德

加强对人们的生态环境教育,逐渐提高人们的旅游公德。如今的游客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所以提高游客们的生态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对游客强调以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的生态意识是很重要的一项措施,这样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广大游客的生态素质。但是目前中国生态旅游地区的开发往往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对游客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所以生态保护区需要大力对游客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从而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二)严格控制游客容量和开发强度

如果一个生态环境超过了它自身的所能承重的最大容量时那将必然会破坏其自身的恢复能力。一个生态环境自身恢复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它将不会促进生态平衡、系统稳定。所以严格控制游客的容量是十分有必要的,生态保护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合理控制各景区的游客数量,防止人满为患对旅游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破坏,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协调好旅游供求关系,适当分流。不仅如此,还需要人工治理受损环境,加快旅游环境的恢复等。

(三)严格控制旅游项目

不同的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不同,同时不同的生态保护区以及同一生态保护区对旅游活动的适应性也不同。我国生态保护区可分为深林、草原、荒漠、水域等多种类型。所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生态保护区应该开展适应其环境的活动,这样既满足游客们的需求也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三、总结

篇4

[关键词]:总体规划,文化传承,遗产保护,大遗址

1背景与现状

1.1研究背景

西咸新区内历史遗址多,分布广。其中国家级古遗址11处,古墓葬9处,国家级石窟寺及石刻1处,近现代重要历史史迹2处。

1.2现状分析

1.2.1遗址分布情况

主帝陵遗址大多位于渭河北岸的二道原(渭河谷的二级阶地)边缘,其中阳陵位于头道原边缘,地势高亢平坦,向南俯视渭河谷和长安城。泾河蜿蜒于北,渭水奔腾于南,两河交汇在原东,形成挟双龙而东向的气势和泾渭分明的独特景观。周边现状用地以农田,村庄为主。都城、皇城遗址除秦咸阳城外,多数位于渭河南岸,延渭河由西向东排列着周丰京遗址、周镐京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建章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形成独特的空间、时间景观序列。

1.2.2现状保护情况

目前,保护区内遗址整体性遭到人为和自然破坏。破坏类型主要有:开裂坍塌、沉陷、冲沟发育、表层流失、片状剥落。

2保护与传承

2.1保护与利用目标

将西咸新区发展成为世界秦汉文化中心,周秦汉文化综合展示区。

2.2保护手法

2.2.1遗址原状恢复工程

首先,对开裂坍塌沉陷、冲沟发育、表层流失、片状剥落的陵墓,通过科学的手段做好修复工作。

其次,对陵墓造成破坏或影响的大型基础设施,强制改线或搬迁。

第三,对影响陵墓的村落,结合城乡一体化,视其影响程度建议部分村庄搬迁。

2.2.2大地景观法

陵园、田、园、渠、路、村落合理结合,通过植树造景形成大地自然风貌。

一方面,起到优化遗址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直”、“曲”结合,陵园、主干道及田园分界线形成规整的九宫格网络,渠、村落曲中取直,与九宫格网络相连,形成完美的秦汉风韵画卷;

第三,植树造景起到引导游客作用,有利于旅游路线打造。

2.3保护原则

“整体保护、系统展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五)遗址保护规划

2.4保护措施

2.4.1总体措施

根据各文物单位的现状、环境和文物价值,在总体层面就主要问题制定保护措施。

逐步提高现有管理水平。根据遗址分布特征,合理规划和逐步完善机构设置,根据各个遗址特征制定相应的日常管理制度,提高和完善管理水平,促进遗址保护。重点整治文物周边环境。

对严重影响风貌、破坏景观完整性、影响文物安全的现有道路、管线等,采取迁移改线的处理方式;对破坏不大的道路、管线等,采取植物造景,遮挡视线的方法减少对风貌的破坏。

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保护区范围内居民点逐步迁出;加强建设控制地带及环境协调区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并与保护区协调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景观的影响。

2.4.2工程措施:

倡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土遗址,可以通过人工加固的方法改变土遗址表面物理化学性能,提高土遗址抵抗风蚀、风化、雨蚀的能力,由于文物具有特殊性,要求增加土体强度、透气度和耐久性同时,还必须保持土遗址的原状,并具有可逆性。

2.4.3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主要内容是保持和恢复西汉帝陵文化区的视线通廊,进行空间整治、道路修建改建,居民搬迁调控等,在景观保护规划中具体体现。

环境治理主要是对文物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人为破坏因素采取整治的综合措施,根据陵园环境现状提出如下措施:

(1)清除可能引起灾害和有损景观的现代建筑物、构筑物及杂物;

(2)制止可能影响文物安全的生产及社会活动;

(3)清除对文物及其环境造成影响的污染源;

(4)为改善文物环境加强绿化措施。

整体环境的改善措施,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综合治理。

3景观规划

3.1汉陵文化景观轴、秦汉大道文化、周秦汉唐都城景观轴的塑造

汉陵文化景观轴:通过对五陵原旅游专用线的调整,重新整合汉陵文化景观轴的旅游资源,通过视线引导,环境整治等手法塑造汉陵文化景观轴。

秦汉大道文化景观轴:秦汉大道可采取设置秦汉文化主体的休憩广场、雕塑小品以及严格控制沿街建筑风貌等手法。

周秦汉唐都城景观轴:通过交通的联系及各遗址周边环境景观的设计,在景观轴上对周秦汉唐不同时期历史风貌形成独特的空间序列。

3.2西汉帝陵保护区景观视线规划

对西汉帝陵保护区的视线引导,利用咸阳原独特的地形因素,通过对头道原,二道原、帝王陵墓的高度以及区内重要交通线的分析,规划景观视线通廊,在开发建设中控制建筑、植被高度,避免由于遮挡造成对帝陵景观带视觉效果的破坏。

4保护区道路规划

4.1保护区综合交通规划

西汉帝陵保护区毗邻空港,所处区位决定其过境交通,现状保护区内已有三条高速通过,秦汉大道作为城市的南北轴线,穿越保护区。西安西三环路从汉长安城与秦阿房宫遗址保护区间穿过。

考虑众多交通要道,保护区内过境交通采取绿化种植,视线遮挡等方式减少对保护区的影响。

保护区采用人车分流的思想规划道路,人行道禁止任何车辆进入。做好相应的道路标志,加强道路管理,营造宜人、宜车的交通环境。

4.2保护区内部交通规划

4.2.1保护区内部交通路线规划

保护区内部交通应适应游客多方面的需要,其具体表现为“方便、快捷、安全、舒适”。节省游客的旅途时间,缩短游客的认知距离,使游客产生一种“近了”的感觉,促使旅游动机的产生。“方便、快捷”无疑是对旅游交通提出的要求,而满足这一要求的关键是实现区域外部、内部交通的有机结合,提高外部交通的通达性.使内部交通网络形成环网,换乘方便。

4.2.2保护区内部交通方式规划

西汉帝陵保护区内部出行交通体现多样化与人性化,包括外来机动车车行道、观光车车行道、自行车车行道、步行道四种交通。

5保护区利用规划

运用大地景观设计手法,以“绿化”的形式引导展示陵园关系,使各遗址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整理各帝陵与陪葬墓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对应的绿化单元,形成相对较小范围内陵墓间“局部的完整”。

规划设计相关陵园项目,与旅游结合,打造展示区,包括遗址本体展示、遗址公园展示、遗址博物馆展示、遗址文化交流等。

5.1交通旅游路线组织

规划陵园保护的同时,适当开发利用,与旅游结合,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区,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5.2 规划分期

规划考虑到与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致性和分步实施等因素,进行如下分期:

近期:2010――2015

远期:2016――2020

近期:重点对遗址本体环境进行保护与整治,景观基础设施的美化,旅游交通路线规划。重点陵园博物馆、遗址公园的建设。秦汉历史文化公园发展的具体规划设计,包括景观视廊的落实、各陵园之间关系处理、村庄搬迁与利用规划、旅游设施的规划与实施。

远期:深化近期与中期的工作,恢复整个遗址保护区风貌,快速旅游业的发展。

贯穿于整个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有持续的考古工作,管理机构的完善,居民生产方式的逐步高速,生态农业的发展,陵园历史环境保护与逐步优化。

参考文献:

[1]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发展轨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2]张友谊,王杰.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5).

[3]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 论西安城市特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城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

【abstract】urban district is the center area of a city. and there are lot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district tourism resources. the article, whi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ection situations of tourism resources, tries to find the problems. the author takes it as a breach to do some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and to offer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district tourism resources.

【key words】urban district;tourism resources;tourism resources protection;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城区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普遍意义上,旅游对一个城区而言并不是主要功能,但因其区位上的特殊重要性,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它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旅游价值的旅游资源。在现今中国许多城区大搞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单位要么忽视旅游资源的保护,要么是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中挣扎。保护好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整个城区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城区的旅游资源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

1 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然景观的保护与资源的原始状态关系密切,人文景观的保护不仅与资源的有形构成有关,更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这两种旅游资源的保护状况的勘查所依照的标准应有所不同。

对于旅游资源保护中问题的发现是提升旅游资源保护力度的突破口,所以对旅游资源保护状况的分析必须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作。城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常出现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1 管理与目标的双重制约。

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必然要涉及到资源所在地及所有权归属的问题,这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瓶颈。许多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可能分别划归建设部门、园林部门、文物部门、宗教部门,这些部门往往对其保护责任互相推脱,出现保护过程中相互扯皮,开发后利益冲突,资源开发和保护后劲无力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局部和短期利益的争夺显然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受计划经济影响,城区的旅游资源被文化、城建、林业、旅游等部门分割,缺少适应大旅游发展需要的顺畅的体制,缺少对区域旅游资源统一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宣传促销的管理方法。由于部门分割,许多城区非常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老建筑不对普通游客开放。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管理难度较大,资源挖掘、产品开发力度与发展要求产生了差距。

1.2 旅游资源文献资料有待加强保护。

旅游景点,特别是未开发或有待开发的景点(物),经常出现缺少相应的文献资料的问题。文献资料没有得到科学的保护,以至造成许多未开发的旅游景点的资料缺少或丢失。缺少全面的文献资料会给旅游资源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问题。在笔者参与的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便出现了此问题,没有原始资料,而由考察人员单纯进行实地调查,无法使旅游资源单体的性状描述十分完善,同时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科学性也有所偏离。使普查工作在考察中花费太多精力与时间,无法完全达到高效、少时、详查的状态。

1.3 高层次的旅游开发和规划人才匮乏。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部分景点(区)在管理、运营技术环节和实践操作上缺乏专业性,究其根本,是缺乏专业性知识、缺乏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旅游开发项目和开发产品的层次不高,老的模式和面孔较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客观存在。这与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项目投资公司缺乏相应的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专业水平有限,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经常忽视对资源的保护措施。

1.4 旅游资源保护的力度随区域偏僻度增大而递减。

旅游资源保存状况根据离城区中心的远近不同而表现出参差不齐。离城区中心越近的区域,旅游资源的保护的状况较好一些;而部分偏僻的区域(放在更大的地区内研究就是更偏远区域)的旅游资源受到人为的干扰或破坏较为严重,其观赏价值、使用价值都相对来说比较低。

1.5 城市旅游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于光远),旅游需要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从旅游企业在市场的运作角度而言,第一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进一步上升到质量竞争,达到最高层是文化的竞争。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在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旅游经济必须注重知识经济,旅游管理必须开拓知识化管理之路。

城区旅游业发展是一种高文化含量的发展模式,发展进程和速度对城市的科技文化力量和历史文化氛围有较大依赖。城区在旅游业发展中,一方面应注重科技因素的投入,另外一方面应凝练出区域的文化特色,即找到区域旅游发展的“文脉”,从而使城市文化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一致,使有限的自然、人文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6 未开发的许多旅游资源被挪为他用。

许多城区有待开发或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普遍存在被挪为他用、缺乏必要的法律与工程保护措施的问题。城区中大量传统老建筑精品经常有民居散落分布其中或因其它目的而被完全占用。人为活动缺乏保护意识,加速了老建筑的破坏和损毁,大量砖雕、石雕等艺术品亦逐渐破损或流失。

2 城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思路与建议

旅游资源,特别是风景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在开发与利用全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保护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的关系,做到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同时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使保护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1 总体原则。

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应在“精心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开发与养护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边建设边开发滚动发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优先开发投资少、吸引人、见效快的景区景点。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防止重复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事先制定资源保护计划和措施。其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设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禁止在旅游区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对已建的要限期治理。旅游区内的工厂,在城市风景走廊和重要景观地带的有碍景观的居民住房及建筑物等,应逐步拆迁或改造。

在规划开发或已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内,应保护区域内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保持旅游区内的地形地貌景观,禁止在旅游区内开山采石、挖沙取士、填盖水域、砍伐树木,以及进行可能改变旅游区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动。对于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积极整治,限期恢复。

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彩等,必须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旅游区内应控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2.2 分类分级保护。

为了对旅游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应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资源的利用性质、功能及脆弱性,将城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级保护。

2.2.1 分类保护。

2.2.1.1 人文类旅游资源。在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建筑周围,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相关规划及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居民提出的保护意见,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文化遗产与史迹保护区。

对这类资源的保护,应严格按照有关法规,保护单体的安全和完整,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甚至危及其安全的人为设施,严禁任何不利于其保护的因素进入。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

对于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以及无历史意义而为开发旅游业或其它经济用途而建的现代建筑与设施,可将责任下放到个人或单位,政府进行监督,既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又增加政府部门工作的效率。

2.2.1.2 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动植物景观。

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应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法》等对资源与环境依法进行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应禁止任何经营性的开发建设活动。风景名胜区内核心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不得进行恣意伐木、开山采石、挖沙取土以及其它任何形式的严重破坏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活动。旅游区内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活动的进入,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

在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项目活动及可视范围内,根据景观风貌保护的需要,划出一定范围作为旅游环境保护区。在休闲度假旅游区内,可以进行适度的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合理安排各种适宜的休闲度假项目,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生产生活的进入。

2.2.1.3 未开发的旅游资源。

对目前尚未进行旅游开发,但明显地具有可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潜力的旅游资源,或已初步开发,但仍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应划出一定范围进行保护培育。对未开发的旅游资源,重点要搞好资源的恢复、培育和保护,严禁对其不利的开发经营活动。

2.2.2 分级保护。

2.2.2.1 一级保护区(核心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指已经公布批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的绝对保护范围及自然保护区核心部分(包括待定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保护小区)。

具体做法是在景点周围划出一定的小范围,防止旅游者损坏。这些景点或景物一般不能移动、涂写、凿刻,管理部门应逐一登记建档,详细记录有关资料。划定保护对象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或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并用明显的标志提示游人。

2.2.2.2 二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指一级(核心)保护区外及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区、传统民居区、滨海路等的景观建设控制地带。

二级保护区划分的目的在于使景区或是景点周围的环境不致被破坏以致与景区或景点不相协调。构景空间和审美度较好的空间也应划入二级保护区范围,在此范围内不得建造与景物无关的建筑,杜绝污染源的进入。

2.2.2.3 三级保护区(一般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指二级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有代表性的新兴旅游景点及景物。如市区的游乐、购物、休闲景点。一般是旅游环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区,在景点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建造体量过大或过高或足以造成不协调的建筑,注意环境绿化,保证大气、噪声不得超标,保证旅游者饮用水、食宿等环境的安全舒适。

分级保护的项目、相应的保护面积和范围及具体要求要按国家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和旅游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及各县区和全市另行专门编制的旅游资源保护培育规划实施。

2.3 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其它支持途径。

2.3.1 通过增强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来达到保护目的。

环境、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是旅游资源保护的思想基础,这里包括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地方民众等群体的全方位旅游意识的增强。增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应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对管理者、经营者采用系统教育、培训的方式,对旅游者采用建立环境解说系统的方式,对地方民众采用环境科普的方式等。

环境是旅游资源生成的条件,旅游资源的保护依赖于环境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崛起、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机会为代价来发展旅游业,正确的方式应是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保护。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 加强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资源项目规划中应体现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② 加强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教育,通过管理影响和引导游客;

③ 提高技术监测的水平;

④ 加强旅游地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提高居民素质,达到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质量的状态;

⑤ 加强宣传工作,倡导推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⑥ 推行绿色服务理念,减少旅游行业对环境的污染。

2.3.2 加强法规建设。

景区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的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旅游景观的保护和培育,要使各类景观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不留下管理盲区。必要时应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落实保护权限与责任。还应制定一系列有关资源与环境的具体保护办法和监测、监督举报、奖励与惩罚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部门、单位和个人积极参加污染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和协调所辖区域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3.3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

向公众传播有关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特别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评价,使整个社会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和态度,提高人们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性,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资源及其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一致性,提高人们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及知识水平和技能。

2.3.4 理顺管理体制。

要成立有权威性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机构,由旅游、文化、环境、城建、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的专家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严加把关,对项目审批、项目建设、营运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实行规范化管理。

2.3.5 要增加对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培育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

应遵循“多一点传统,少一点创造,多一点复修,少一点重建”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就地或易地保护。如对有代表性的历史名宅古建,要逐个检查落实防漏、防火、排水等事项以确保其风貌的完整无缺和结构的安全。

对某些资源(如名宅古建)可探索吸引民间资本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征收资源税、排污费,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旅游环境和保护作用。设立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专项基金,资金来源为:财政上拨出一定款项作为启动资金;将部分城市建设配套费纳入专项保护基金;按营业收入总额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征收旅游资源保护附加费;旅游饭店的城市共建费金额转入专项保护基金等。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该项基金的保管、审批和使用监督。

2.3.6 建立大旅游发展机制,加强旅游机构职能建设和人才培养。

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活动,涉及众多企业和行业的经济活动。以功能布局和产品企划为平台,统筹规划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着眼于发展“大旅游”,促进旅游各要素的有效组合。同时要协调好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合力。适时推动各种节庆活动,造就市场轰动效应。

同时,要深化旅游体制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做好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成立旅游执法大队,强化行业执法职能,依法治旅;组建旅游信息中心(包括旅游政务、旅游商务网络和旅游呼叫中心),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接轨。

加强旅游宣传和旅游知识的普及,提高市民的旅游意识,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增加城市居民对周边旅游景区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出游率;提高市民的好客程度,善待游客,增强市民对游客的亲和力。

聘请旅游专家成立旅游发展专家组,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利用当地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旅游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培养高层次旅游人才。

3 结语

旅游资源的保护不排斥对其合理的利用。许多旅游资源由于成功地处理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些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共同经验就是:立足保护,加强论证,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并注重建章立制、依法保护。

旅游的经营需要好的环境,所以旅游的经营,客观来看会促进环境改善和保护。有了保护的加强会进一步推动旅游的经营,这是一个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系。比如,从1999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开始推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与划分标准》国家标准,倡导旅游景区在门票收入里拿出10%用于保护,其出发点正是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目标的一致性。

旅游的发展与资源保护是最大的利益一致者。旅游的基础是环境,没有好环境就没有旅游的发展。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规范各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行为,努力使其从一开始就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旅游的开发商,更大范围内可以说是社会大众,应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使旅游资源有形的实体在完整保存的基础上文化内涵得到更长久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大连市史志办公室编.《大连市志城市建设志》[m],方志出版社,2004年

[2]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s]

[3]大连市旅游局、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中山区专题报告[r].2005

篇6

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旅游者;政策措施;旅游城市;秦皇岛

一、引言

生态补偿最早源于1976年德国实施的Engriffs-regelung政策,1986年美国开始实施的湿地保护No- net- loss政策也体现了生态补偿原则。生态补偿是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运用财政、税费、市场等手段,调节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利益方经济利益关系,以公平分配相关各方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外部利益内部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总的来说,生态补偿是一种将生态环境的外部公共性转为内部效应的一种经济调节工具,是改善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一种对策。我国广泛开展了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但旅游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的文献极少,秦皇岛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与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双试点”城市,也开始逐步探索生态补偿实践方案;本文借鉴国内外生态补偿经验,创新性把旅游者纳入生态补偿中,构建了旅游城市的生态补偿机制模型,以改善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与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补偿国内外研究述评

纵观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研究文献,生态补偿多是从生态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进行的,研究内容包括生态补偿概念(CuPera,1996; Lofo ReSources Focu,1999;庄国泰,1995;贾大武,2004);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资本理论、产权经济理论、利益博弈理论等理论研究(2001;Perrot-Maitr);生态补偿方式的研究(万军,2005;吴学灿,2006);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Bienab,2006;Morana,2007;郑海霞,2006);生态补偿评价和效应分析进展(Morris,2006;刘明远,2006)。国内外的生态补偿实践集中于林场、湿地、自然保护区、耕田、河流湖泊、海洋流域、矿产资源等方面。针对旅游城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文献极少,而旅游者的来访对旅游城市的生态环境的确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节假日期间;韩国、新加坡、威尼斯等旅游城市开始征收旅游税,用于当地生态环境恢复,探索我国旅游城市生态补偿机制成为新课题,比如秦皇岛北戴河区为了旅游发展放弃了许多高税收的工业项目,可通过一定的途径予以补偿。

三、秦皇岛生态补偿现状和实践

秦皇岛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与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双试点”城市,旅游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2014年,秦皇岛国内外旅游人数达2 851.9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3.6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4.47%,旅游业逐渐成为秦皇岛市的战略支柱性产业。秦皇岛为了修复当地生态环境,在流域、海洋环境、排污减排等方面开展了生态补偿的初步实践,逐步实施了海滨生态恢复工程、碧海行动计划、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措施。另外,以主要河流断面生态补偿机制为重点,强力推进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强化重点排污企业的整治与补偿收费,新出台的《生态补偿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生态补偿金收缴和管理。随着旅游者逐年递增,旅游者不当的行为也会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在构建秦皇岛生态补偿机制时把旅游者纳入其中。

(一)水生态环境方面

水库和河流水质方面,秦皇岛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各监测断面水质年均值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秦皇岛市设置各类水质监测断面19个,集中在戴河、汤河、石河、洋河、青龙河、饮马河、新开河等流域,全年共进行了12次监测,水质监测类别如图1,V类及劣V类的断面主要集中在洋河卢王庄断面和饮马河全程。

秦皇岛在水生态环境方面开展了生态补偿的实践,设置水质监测面,实施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对各县区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扣缴生态补偿金130万元,实施“七河”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促进水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海洋生态环境方面

海洋环境方面,秦皇岛大部分海域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编制完成《北戴河及关联区域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实施方案》,为做好海洋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加强入海河流综合治理,实施污水集中处理、河道生态修复、重点污染企业治理、流域生态建设等措施。于2011年6月发生的溢油事故对秦皇岛市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中海油和康菲公司高层与秦皇岛市达成初步共识,提供30 455.7万元生态补偿金,用于秦皇岛市渔民补偿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这是生态破坏主体通过支付生态成本对生态环境进行的修复。

(三)农林生态环境方面

秦皇岛针对农业生态环境方面采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以物理防治和生物农药防治为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秸秆焚烧进行综合利用。森林方面进一步创新造林激励措施,安排“以奖代补”资金2074万元,对造林绿化完成得好的县区实施奖励,努力打造绿化亮点工程。另外,秦皇岛于2013年核定了1031户排污申报,征收排污费23422.27万元;市级环保专项资金项目135项,安排资金16518万元。并建立《秦皇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积极开展燃煤锅炉污染综合治理,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乡镇,为旅游立市奠定良好环境基础。

四、秦皇岛生态补偿机制模型构建

目前很多国家开始征收旅游税,韩国于2004年开征观光税,威尼斯及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陆续征收旅游税,征收的旅游税用于旅游相关公共服务支出,比如景区公共设施改善、旅游生态环境修复,也用于补贴保护环境的企业和当地居民。

(五)完善生态补偿管理体制,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由于生态补偿客体的区域性特性,比如秦皇岛流域生态补偿、林场生态补偿、海洋生态补偿等,补偿范围较大,具体主管部门也较难界定,可能流域的一段由一个主管部门负责,另一段区域隶属其他主管部门管理,造成生态补偿多头管理的现状,生态补偿机制无法高效运行。秦皇岛可将环境保护局作为生态补偿的牵头管理部门,并发动林业局、环保局、旅游局、土地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协同管理,同时加强区域合作,制定规范化的补偿标准,完善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同时,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功能,加大旅游城市生态补偿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环保参与意识,鼓励公众监督补偿机制的实施;旅游咨询服务部门、旅行社等旅游机构倡导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旅游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政府监管力度,促使秦皇岛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运行。

六、结论

伴随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也会对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本文创新性把旅游者纳入生态补偿中,构建了旅游城市的生态补偿机制模型,剖析了生态补偿运行机理,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旅游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措施,以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多赢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蔡邦成,温林泉,陆根法.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思考[J].前沿论坛,2005 (03).

[2]俞海,任勇.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分析[J].资源科学,2007(02).

[3]Cuperas.J.B. Assessing Wild life and environmental values in cost benefit analysis: state of art[J].Joum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6(02).

[4]Lofo Resourees Foeus. Financing environmental services: the Costa Rican exper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J].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999,157-169.

[5]庄国泰,等.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A].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编.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C].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6]贾大武.全方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C].生态补偿机制与设计政策-国际研讨会,2004.

[7]万军,张惠远,王金南,葛察忠,等.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2005(02).

[8]吴学灿,洪尚群,吴晓青.生态补偿与生态购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0l).

[9]Bienabe E,Hearne R R. Public preference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scenic beauty with in a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ayments[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es, 2006 (09).

[10]Moran D,M Vittie A,Allcroft DJ,etal.Quantifying public preferences for agri-environmental Policy in Scotland: a comparison of methods[J].Ecological Economies,2007(0l).

[11]郑海霞,张陆彪.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定量标准研究[J].环境保护,2006(01).

[12]Morris M.o. Integrating loeal ecological services into 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transfers: The case of the ecological ICMS in East England Land Use Policy[J].Ecological Economies,2006(25).

[13]刘明远,郑奋田.论政府包办型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低效性成因及应对策略[J].生态经济,2006(02).

[14]卢艳丽,丁四保. 国外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9(03).

篇7

一、旅游景区的环境管理

旅游景区的环境管理指的是对法律、行政、经济、科技、规范以及教育等手段进行综合运用,对一切可能或者是已经损害到旅游景区环境的活动以及行为施加一定的影响,对旅游景区的发展以及有关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使得旅游景区的环境不仅能够满足游客们的需求,而且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现象发生,使得旅游景区能够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之间的有机统一。

(一)旅游景区环境管理现状

(1)欠缺污染防治与控制等措施。现阶段,从大多数旅游景区来看,对于环境资源等均缺乏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旅游景区当中经常存在着大量分散的、隐蔽的,而且难以进行收集、运输和处置的生活垃圾,对于一些由于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历史文化古迹的污染、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均没有进行有效地防治

和控制。

(2)景区工作人员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传统观念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根本不存在资源损耗问题,而这一传统观念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旅游景区工作人员的环境不友好行为,除此之外,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往往会为了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对游客流量毫无节制的放纵,从而使得旅游景区的环境超过其承载极限,这边导致了资源的严重破坏。

(3)游客及当地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目前,尽管游客的整体素质均在提高,但还有很多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景区乱丢垃圾、乱涂乱画等对旅游景区环境进行随意破坏,而当地居民也经常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景区的环境破坏,这边对景区的环境造成了很大威胁。

(4)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现阶段,尽管国家已经颁布的相关的环境保护法等,当时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管理方面的地方性的行政法还有所欠缺,除此之外,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没有将其正式纳入景区管理体系,还缺乏一些专业的景区环境的管理人才。

(二)对景区环境管理方面的建议

1.自然环境管理。旅游景区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的而一个基本保证便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景区的可开放应该以自然生态保护与培育为基础,使得景区的综合效益能够达到最优化,当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相互冲突的时候,应该始终坚持环境保护。根据实际需求对景区进行划分,例如生态保护区、生态敏感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等,对每一区的开发行为与保护力度进行明确。除此之外,还应该将游客的消费区与游览区进行划分,使得产生的生活垃圾能够进行集中处理。

2.历史文化管理。对景区内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和管理,在景区当中构建现代化设施的同时,应该对旅游区的传统特色以及历史风貌进行充分的发掘和保护。对旅游景区当中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保护和管理,此外,还应该注重对景区内文化氛围的营造等。

(三)旅游基础设施管理

应该注重加强旅游景区内的交通设施,使其能够为旅游者提供便利、舒适的交通,将生态学原理引入到旅游基础设施管理当中,对区域当中的设施配置做出相关的规定,使其能够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旅游市场秩序管理

注重维护旅游市场的良好秩序,使其能够达到相互协作的目的,对于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进行抵制,为游客们提供公平交易的旅游市场秩序,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加强保卫安全措施,确保景区 以及周边社区能够保持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旅游景区的文化渲染设计分析

(一)基础为个性创新

旅游景区应该具有一定的特色,有自己读个的主体,能够使得游客对景区有地方感,这便使得旅游景区能够区别于其它景区,能够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其在市场竞争当中的竞争优势。

(二)核心为价值观念

旅游景区内的销售人员工作的目的仅仅局限于让消费者了解旅游景区的外贸特性,使得游客的旅游目的得以实现,但是对于该旅游景区当中凝聚有多少文化因素,以及其与消费者消费观念有何联系等等均没有进行考虑,而旅游景区的文化渲染设计恰好能够对这些不足进行弥补,它能够有意识的发现、培养或者是营造某种核心价值,从而使得旅游景区的旅游目标得以实现。

(三)根本目标是互动共鸣

旅游景区的文化渲染能够充分表现景区内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取向,尤其注重游客的满意度,能够在较低的生产与营销费用基础上为游客提供更多超额价值的产品,能够为游客营造较为满意的旅游环境,除此之外,还应该借助旅游景区内涵文化的亲和力,能够在旅游景区与游客之间建立共同的认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其能够最终达到与游客价值观念的共鸣。

三、结束语

篇8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管理;多元化主体;精细化管理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在2 000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完整,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等绝佳的风景,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资源。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今天却以“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蜚声中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景区年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亿多元,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但是,与其他一些景区的过度开发以至旅游资源衰竭的情况不同,九寨沟坚持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理念,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的秀丽和纯净。九寨沟景区的管理者,坚持以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为出发点,全力向中外游客展现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幽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九寨沟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功,是与景区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息息相关的。

    一、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5,(3):16-19.

篇9

水利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许多水利风加强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措施的研究吕丽丽(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河北鹿泉050224)景区多依山傍水,水域辽阔,环周群山拱抱,风吹碧波荡漾,库区婉蜓曲折,空气淸新、风景优美,水利工程雄伟,其壮丽景观越来越受周边人们的青睐,其发展积极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环水域周边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景区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特别是景区上游很多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得景区环境污染更加严重,水资源保护工作任务繁重。一些平原性水库的水利风景区,水面面积较大,主副坝工程战线长,库区周边乡村较多且距水库都非常近,这些实际特点,使得库区倾倒垃圾,私围乱建、游泳垂钓等违法行为屡有发生,对库区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再加上景区上游工业排污、废水排放、生活垃圾等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不仅破坏了景区的美观,也给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危害。

2.水利风景区在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涉及水工程安全,水源、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问题,有其特殊的内容和要求,需要以规划来保障。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多重目标,所以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但目前,大多数地区还没有编制本地区的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仍沿用传统的大众旅游规划的人员结构和规划方法,相当一部分景区的规划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规划中保护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和技术。

2.2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利风景区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多数是没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周边群众在水域内开垦种植,造成水土流失以及农药、化肥流入水域,一些水库库区移民生活污水和上游工业废水等的排入,消费者进入景区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及废物排泄的压力,从而使水质遭受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自然美,阻碍了水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3管理混乱粗放我国水利风景资源的产权虽归国家所有,实为水利行政部门所代管。由于水利部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存在天然不足,且又难以和旅游部门在合作利益机制上达成协调,造成水利旅游的难管局面。多数水利风景区的经营管理与水资源或水工程的管理一体化,分工不明,责任不清,机制不活,缺乏人才,经营管理工作严重滞后。另外,水利风景资源往往呈线状和面状延展,多隶属于几个相邻行政区,从而造成“多头管理”,缺少协调统一性。

3.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风景区要以水文化为主题,在建设的过程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否确保水风景区水质不被污染和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是水利风景区建设和营运的前提。水利风景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生态环境。

3.1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开发水利风景资源,发展水利旅游业必将成为水利多种经营工作的热点。全面有序开发旅游资源,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来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各种专项规划,坚持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项目。要统筹风景区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统筹风景区建设与水利工程建管的有机结合,坚持人与水和谐发展的原则。要把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建设纳入流域水资源规划范围内,使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协调,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把水利风景区建设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同水土保持与水环境建设密切结合。

3.2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对风景区应严加控制,规定水库区域禁止新建、改建、扩建除水利或者供水工程以外的工程项目,规定禁止在水利风景区内排污、堆放污染物等污染水质的行为。水利风景区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比如,绿化坝区、营造水边环境、增加水生植被、截污减排等多种手段。坚持自出创新与科学治水,实现以人为本,坚持景区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3.3政府有义务进行政策导向与规划,政策导向、项目支持、协调服务、意识宣传,政府联动主导旅游更为必要。协调好与当地政府的利益关系,合理界定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范围和保护管理范围,加强水利、旅游部门在开发和管理方面的协调,妥善解决水利风景区开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进水利风景区的顺利发展。同时,政府在检查监督方面也应起主导作用。

3.4要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加强水资源开发检查,加强水政执法力度,把景区水资源的利用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注重在维护中体现文化的内涵,展现出生态的、文化的、地域的特色。同时,采取生物措施,增强水域水体自净能力。水库每年筹措资金开展增殖放流,促进水库生态秩序的良性循环和水质安全,促进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篇10

从2012年高考选做试题的总体水平来看,各省的选做试题着眼于生活,着重考查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透过2012年高考地理选做题目,考生可以深切感受到高考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切实关注。

考点一环境保护

从2012年高考地理选做试题的分布来看,各省有关环境保护的试题集中考查了土壤盐渍化、城市内涝、水源地保护、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和城市生活垃圾问题。这些问题又是我国目前环境保护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

【典型例题】(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草沙(见下图)。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订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试题分析:试题材料给出了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近百年来的变化情况,并且配以示意图。据题干信息分析,饮用水源地变化也恰好发生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年份。1928年,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上海市人口增加,需水量也迅速增加,水源地也就由苏州河改到水量较大的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济形势大好,上海工业迅速发展,人口数量增加,下游水源污染导致主要水源地改到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以后,黄浦江上游沿线工业发展逐渐成熟,用水量大且污染较重,水源地被移到长草沙。由此可知,上海水源地迁移的原因主要是用水量增加和水资源污染。

结合水源地变迁的两方面原因,针对水源污染,解决措施应该是防止污染,对于已出现的污染事件要积极处理,降低水污染的危害程度;相对于用水量增加,可以从制度和经济上开源节流,即制度上鼓励节水,经济上采用阶梯水价、增加节水设施等。

考查内容:该题主要考查了上海市水源地变化原因及水源地保护措施。

能力要求: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要求考生能够从文字、图片信息中分析出随着上海经济发展水源地不断变化,并且能够根据相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方法和技巧:读材料,时间变化是一个突破点。该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能从水源地变化总结出其变化的规律。水源地变化的目的是保证水量充足,水质好。

易混易错点:由于不具备一定的近现代史知识,对材料中的年代不敏感,考生容易漏掉水源污染这一原因。

考点二旅游地理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旅游地理侧重于培养考生的基本学习技能,以及考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以达到考生对旅游资源开发、评价及保护等充分认识,积极参与的目的。2012年高考有关旅游地理的题目中,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是最为突出的考查内容。旅游资源的开发为经济发展提供平台,旅游资源的保护又为这个发展平台提供可持续性。这样的考查既符合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形势,也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同时也为未来旅游地理试题的命题提供了一个指向标。

【典型例题】(2012・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我国某5A级沙漠生态旅游区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优势。

(2)针对该旅游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提出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

答案:(1)旅游资源独特,价值高;旅游资源类型齐全;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好。

(2)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根据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游客人数;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答对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试题给出了我国某生态旅游区景观分布示意图,主要考查考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对旅游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据图可知,该地景观类型多样,既有自然景观(如瀑布),又有人文景观(如艺术长廊),旅游资源类型齐全,地域组合好,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同时,该区域的沙漠景观具有独特性的优势。对于我国东部发达经济区的居民来说,通过各种媒体或者在文学作品中了解到的沙漠景观都有独特的吸引力,其增强了该旅游区对游客的吸引力。但是,沙漠生态旅游区又具有生态环境脆弱、可恢复性差的特点,所以在开发该地旅游资源的时候,最首要的是要保证其生态旅游环境的可持续性。人们可以通过节制开发、针对性保护等措施积极保护该区域的旅游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考查内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能力要求: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题要求考生能够从图片信息中分析出图示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组合状况;根据隐性信息――沙漠景观具有独特性,分析出该旅游区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该题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出该旅游区域的开发可能带来的后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方法和技巧:图片信息是重要的突破口,准确解读不同旅游资源的类型是解答该题目的关键。

易混易错点:考生读图能力差,对旅游资源类型分辨不清楚,难以有效认识图示地区旅游资源集群状况的优势。

考点三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2年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相关题目集中考查了飓风、洪涝、干旱、风暴潮、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考查内容主要是灾害的类型、成因和防范措施。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既是当前社会所出现的现实问题,也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些题目,高考引导考生关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典型例题】(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甲为地震。(西邻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带。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

(2)加强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制订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加强防灾教育和培训。

试题分析:试题给出了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示意图,主要考查考生读图分析能力,自然灾害类型和防治的措施。据图判断,甲灾害主要分布在美国西侧太平洋沿岸,恰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乙灾害主要分布在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为大西洋飓风频发区。

考查内容:自然灾害的分布及防范措施。

能力要求:获取信息和推测地理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题要求考生能够从图示信息中区分地震灾害和飓风灾害,并且能够提出防范这两种灾害的有效措施。

方法和技巧:掌握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是解答该题目的突破口。

易混易错点: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不能区分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

通过对以上题目分析容易看出2012年高考地理选做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趋向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从以上代表性题目容易看出,地理选做题目的设问基本以常规方式出现,主要考查了考生对基础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

2.以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为背景。全国文综新课标卷中的上海水源地保护,山东文综卷中的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以及全国文综新课标卷中的飓风、地震的防范等都是现实社会问题,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