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的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环境的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环境的意识

篇1

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的义务,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经济高速发展,地球本来美好的生态环境已经被人们毁坏的破烂不堪,环境好一些的国家屈指可数,地球已经快要到达使用的“保质期”,为了能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能够恢复以前的面貌,我们必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在我学习的学校中,每天都能看见操场上同学们丢弃的小食品包装袋。还有一些学生在学校厕所内抽烟,这不仅仅违犯了校规,影响了自身的身体健康,也破坏了生态环境。我们应该呼吁所有的学生们都能想着保护环境,这样,我们的城市就不会再有太多的污染了。

再来看看一些社会上发生的现象,人们不重视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一片片森林消失,城市经常出现沙尘天气,山区经常暴发泥石流,人们一次次因为自然灾害而死亡。还有温室效应,人们在生活中大量的排放二氧化碳,地球正在逐渐变暖。2008年我国的南方雪灾的原因也是因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导致气温上升,空气中含水量增大,南方的暖湿气流富含水气,遇到北方的冷空气形成剧烈摩擦导致大量降水。

篇2

【关键词】 :绿色建筑;环境保护;意义

【引言】:绿色建筑是对传统建筑价值观和技术工艺的创新与发展.使得建筑在生产制造、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等理念和方法上产生质的变革,从而引起整个建筑业的技术系统的创新,以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和能源,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适宜的技术使建筑与环境和谐相处。因此,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发展绿色建筑的形式刻不容缓。

1.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建材生产、建筑施工、运行、拆除的全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总量最小,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绿色建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生态文明的集中体现。

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1)绿色建筑是资源节约型建筑,即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少程度地占有和消耗资源。(2)绿色建筑是环境友好型建筑,不仅要求建筑实体对环境的干扰最少,而且要求建筑生产过程也要保护环境,减少废弃物和有害物质。(3)绿色建筑是生态建筑,它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寻求人、建筑、自然的和谐与共生。(4)绿色建筑是以人为本的建筑,它所倡导的理念就是为人类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5)绿色建筑是高品质建筑、耐用型建筑,它代表了建筑品质的综合提升,代表了社会对未来建筑发展方向的需求。

2.G色建筑的发展重要性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实现“以人为本”、“人一建筑一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本身而言,需要实现与内、外部的和谐。内部的和谐性是城市给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提供的空间载体,个性差异就比较大,而最大的差异是建设城市过程之中利用自然成分与人造成分比重的问题。特别对于历史型的城市来说,经过千百年的积淀,特色的延续与发展尤为重要。以苏州为例,城市的个性特色以私家园林的精巧、前街后河的城市街坊肌理、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为主要特征,若把过去城市的积累看作是城市建设过程的积累,那么现在的建设行为则也是一种城市的积累与延续的过程,更是城市的发展问题。如苏州古城改造中的干将路连接了新区、古城、园区,而它的街道景观的组织考虑了特定的区位,体现在河的利用与桥的组合、绿地系统与小品的设置、街道的建筑形态与风格风貌,是一种古城发展的延伸。但历史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受诸多因素制约的,而现今是利用优势在特定城市区域进行保存、保护、适当改造并加以发展,达到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总体说来,城市区域内建设与自然的有机组合是发挥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3. 建筑发展问题分析

我国在20 世纪所完成的建筑项目大部分是非节能、高耗能的建筑,占城镇建筑面积的80%。在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已在绿色建筑领域内开展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索研究。当然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市场、技术、政策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侧重关注并逐渐解决。如今人们对绿色建筑这一新型建筑依旧缺乏足够的认识。尽管近年来绿色建筑事业发展迅速,然而社会普及度还是不是很高,人们未充分认识到绿色建筑的意义,对绿色建筑含义理解不深,推广意识不强,对绿色建筑有关内容懂得不多。所以,应该加大绿色建筑公众宣传力度。市场上供给与需求脱节。由于公众对绿色建筑缺乏认可、开发商为获得利益而蓄意炒作、伪绿色建筑误导、绿色建筑冷拼和成本太高一些原因,引起了市场上供给与需求脱节,抑制了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所以应该加强公众宣传及政策扶持引导。缺乏完整精细的技术支撑体系。当代的绿色建筑是种较为繁杂的系统建筑项目,其跨跃了多个专业、对建筑多个阶段,进行多方面的绿色设计,在这里强调多学科的配合和因地制宜。所以应该根据不同地域和气候特征、不同资源蕴含量、不同人文、不同的经济条件,选用适宜的技术,建立起完整精细的技术支撑体系【2】。

结束语

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体现了节能、环保、科技、人文的理念,是全球建筑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把我国城市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必然途径和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篇3

地理学研究是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自然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客体。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地理教材中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既包括陆地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还有大气环境问题等等。比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空气》这一节中,介绍了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空气质量的高低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加强大气环境保护等。对于水环境问题,在《水资源》的学习中,有关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的治理问题。对于陆地环境问题就更多了,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白色污染、生活垃圾处理等等。有些问题涉及多种环境,彼此互相影响,比如酸雨问题,首先是大气污染,进而引发水的污染,最终还会影响陆地环境,危害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的整体性这一特征。因此,环境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大,必须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出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教材正文中,有的以补充资料中。也有的以图片形式出现,如素描、漫画、景观图片等,还有的以讨论话题呈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联系。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最基本的就是阅读教材直接获取。也可以通过出黑板报、进行知识竞赛、排演环保小品、观看录像、举办辩论会等形式加强教育。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增长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这类活动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有兴趣,乐于参与,自然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每当重要的地理节日,如世界环境日(6.5)、地球日(4.22)、世界水日(3.22),可以要求学生相互协作出一期相关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此内容的理解,培养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又如对于水土流失问题的学习,可以通过播放黄土高原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如,在学习《巴西》时,对于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加强对此的理解。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学习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倡议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总之,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践,践行环境保护

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对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在生活中和生产中真正落实下来。为此,我们可以在课本涉及的环境问题学习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怎样做?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对于废旧电池的危害,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知道:我们日常所用的普通干电池,主要有酸性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两类,它们都含有汞、锰、镉、铅、锌等各种金属物质,废旧电池被遗弃后,电池的外壳会慢慢腐蚀,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重金属污染的最大特点是它在自然界是不能降解,只能通过净化作用,将污染消除。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所以把一节节的废旧电池说成是“污染小炸弹”一点也不过分。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废旧电池呢?一般人会和生活垃圾一起扔了了事。为此,我们建议垃圾要分类存放回收。可以发动学生举办这样的回收活动,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回收箱,把平时学生家庭用过的或学生的亲戚、邻居等用过的废旧电池收集起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一个个学生来影响家庭及周边生活圈,这种影响不可小视。通过活动,学生也接受了教育,同时也起到了环境保护的效果。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有些管理比较规范的大城市已经做到了垃圾的分类回收。我国也要加快建立健全回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目前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需要。

篇4

关键词:建筑;建筑装饰;环境保护;污染;化学建材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意从各个方面对环境进行保护,而在建筑工程中,环境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两者的影响也是相互的。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建筑材料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做到对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繁殖,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一?建筑装修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室内装饰工程。比如刚刚装修好的房子一走进屋子里就会有阵阵的异味,长时间吸入后让我们觉得头晕恶心。人造建材的使用不当,甲醛等有害物质就会侵蚀我们的健康。这只是建筑装修对空气的影响,其他影响如下:

1. 废水的污染

建筑工程中废水污染主要体现在废水排放的问题中。建筑工程水一般包括钻探水、洗车池、自动洗车机、地下水等等。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沙泥和悬浮固体,而混凝土搅拌车以及相关机械清洗的污水一般PH值达到13左右,这些污水的乱排放会造成土地和水体的污染。

2. 建筑垃圾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站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左右,而建筑的面积随着时间的增长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新增垃圾的数字将是令人震撼的。建筑垃圾包括渣土、废料、废土、余泥以及其他废弃物,然而绝大部分的建筑垃圾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区,直接露天堆放活填埋。

3. 大气的污染

在相关资料中查明,建材工业的耗能量位居第二名,仅次于电力工业。建材工业所需要的能源有多种,包括油、天然气、煤所需的能源有煤,油、天然气等,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还有包括建材的运输,例如水泥的运输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这些有害物质都不同程度的危害着环境,对大气造成直接的影响。

4. 放射性的污染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些天然的食材,比如花岗岩、大理石等等作为装饰材料。然后天然的食材具有很强的放射性,根据有关部门的测试,天然的大理石有近30%的放射性超标。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居室中,会对我们造成内照射和外照射,侵蚀我们的健康。而建筑中一些炉渣矿渣等都具有放射性,严重危害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5. 噪音的污染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体会过噪声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例如在家里工作,住宅楼中有业主装修,墙体挖沟工程木工工程都会产生让人难以忍受的噪音,还有居民楼离建筑工地较近,噪声更是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是城市主要的四大污染源。而噪声招标会影响人类的听觉系统和神经系统,然后产生焦虑感抓狂感。

二?环境同样影响建筑的装修

建筑工程装饰与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的,我们在施工中加快对环境的危害换来的同样是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1. 酸雨的影响与危害

酸雨是我们对环境破坏的直接表现。酸雨的PH值一般小于5.6,据有关部门检测我们国家部分地区酸雨PH值竟小于4.0,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收到严重的威胁,酸雨不仅使土地算话,对我们的建筑也同样影响。

2. 建筑中高分子材料逐渐老化

光、热、氧气、水是是导致高分子材料老化的主要因素。主要的老化反应可归纳成键的裂解反应和键交联反应,从而高分子材料原有的材料性能逐渐破坏。

3. 建筑表面“泛白”现象

建筑表面的泛白现象专业领域叫做“析白”,一般出现在建筑体中混凝土和砖砌体上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形成的原因是水泥、砂、石子、砖和化学外加剂中可溶性成分被水溶析出,随着水分蒸发,在表面出现白色的固体。这种固体的主要成分一般都是碱性的。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与施工材料以及外部的环境和不洁净的水源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工业中废料、废渣价值和利用

如今建筑行业中,我们往往都忽视了废料废渣的利用可再生的价值,以至于侵占农田,堵塞河道污染环境。以粉煤举例:粉煤灰是我国目前排量较大的工业废渣之一,粉煤灰可以中分的利用到建筑行业的领域中。粉煤灰综合利用的途径有:路基、填方、混凝土掺合料土壤改造、水泥原料、水泥混合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泵送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制品、高级填料等高级化利用途径。据相关部分统计我国1995年粉煤灰排放量达1.25亿吨,2000年约为1.5亿吨,到2010年将达到3亿吨。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筑材料行业可以为废料废渣做出贡献,但目前我们利用率还是很低的。

四?建筑装饰针对环境保护的总结

地球是我们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地球只有一个,我们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在各行各业,以及各种电视媒体中我们每天都能听到环保的问题,而在建筑装饰行业中我们应走在环保的前沿,环保问题对于建筑行业任重而道远。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的子孙和我们人类共同的家我们势在必行。

1. 要加强环保意识

我们从事建筑及相关行业,研究建筑中如何做到对环境的保护,就必须先增强对环保的意识,这是我们的责任,一切从“心”开始我们才可能真正的行动起来。我们还要学习建筑中的环保知识,了解建筑材料的各项指标与国家规定指标,这是我们保护环境一切前提。

2. 使用“天然、可循环利用、可回收”的建筑装饰材料

这种材料在制造以及我们使用中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固态垃圾的产生,而且自然资源也被节省,何乐而不为那。

3. 尽可能的对工业废弃废渣做到合理的利用,让我们的建筑事业对工业废气废渣合理利用做出卓越的贡献

4. 施工中施工废弃垃圾要真正的做到不乱扔乱埋,要真正的按照规定统一处理,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结语

科技是我们人类的第一生产力,科技使我们人类进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完善更加多姿多彩,但在这同时,我们必须强化对环境的保护,保护我们的家园,使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生态建筑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张志敏等.环境监理实用手册[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4444

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原则

水利水电作为集发电、供水、灌溉、防洪于一体的综合工程,有着很大的环境与经济效益。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工程也会对水利水电原建设区域的生态与自然环境构成很大影响,具体如:浪费水资源、蓄水污染、资源浪费等,都是不可避免,且必须重视的问题。

1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

1.1地质环境

水利水电在环境上首先表现在地质环境中,如果施工不当,很容易出现水土流失。除此之外,水利水电还会包含石方、土方与削坡施工,让库区出现大区域的土方堆积和土层。而规模较大的工程,蓄水库很可能引发坍塌、地震或者库区泄漏等各种问题。

1.2区域气候

和来水相比,水利水电对于气候的影响不大,在项目工程建成后,陆地从此变成水泽,势必会对区域气候构成影响。另外,水利水电也会出现一定的蓄水面积变化,在蓄水面积增加、库区低温影响的同时,降雨时间、降雨量都可能出现变化;水体代替陆地,很容易让水体区域内部空气交换形式、强度出现变化,最后让气温出现变化。

1.3水文

水利水电对水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游河道的流量与水量上,都知道汛期是水利水电进行蓄水的主要时期,如果进行水力灌溉或者水力发电,必须整合施工要求进行基道节流,这样就会让周边河道下游水位和周边水位下降。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河流净化能力下降,在水质恶化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到沿河两岸的水路运营、养殖开发和饮水灌溉。

1.4水体

当水利水电工程落成后,周边水体的水温、水质势必会发生变化,这期间有有利的部分,也有有害的部分。有利的地方表现在:水流速度减缓、悬浮物将加大沉降、水体停滞时间较长,水体色度、浑浊度以及硬度随之减小,这样也让水体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其不利方面表现在:河道水流速度降低,水体污染发生扩散与迁移,在污染区域增大的同时,水体净化受到影响,这样很容易让内存移质,严重时还会带来重金属与有毒物质,对水体构成安全质量威胁。

1.5土壤

首先,是土壤含水量上升,其通气能力降低,让土壤肥力降低,让周边经济作物生长受到影响。其次,是水位变化造成的沼泽,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土壤肥力。然后,是水利水电库区的地下水补给很可能上升到地表,一直重复的话就会造成地下水蒸发与补给。而这期间的地标盐分不止一种,在盐度上升的同时,势必会构成盐碱化。

1.6动植物

水利水电对周边的动植物会造成间接与直接两种影响,间接是水利水电诱发的气候变化,最后造成盐碱化、土壤沼泽;直接影响是工程被淹区域受到损害,所以一定范围内的动植物很容易受到来自威胁。另外,水利水电很容易造成区域盐分、微量元素上升,在水体营养增加的同时,水域生物也会被迫遭受影响;建设工程时,由于水域生物的通道被切断,这不仅改变了生物环境,同时也对生物死亡率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水利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措施

2.1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为了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体系。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之前,工程师应当认真勘察并且记录施工地区的周边环境,然后对于日后建设以及建成后将会产生的影响作出科学全面的评估分析。水利建设的工程师在设计环节中应当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不断完善防治手段来减轻水利工程建成后将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

影响评估体系需要注重水利工程建设对经济和生态环境这两个方面的评估结果,力求实现经济效益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利工程发展三者的协调共同发展。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个,工程师和相关科技人员应当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经济、人民等多方面的因素,认真评估生态环境的实际价值,从而做出水利工程建设的可行性方案,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2.2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规划与选址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设计环节中,由于河流的流域状况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设计环节需要对河流进行重新的规划评估,在坚持生态环境可持续理念的前提下,保证河流流域规划的合理性与严谨性。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期,尤为重要的是选址工作,尽管水利工程的建设多多少少会给周边地区的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带来影响,但是工程师应当尽量选择对于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地区,并且降低移民率。这就需要工程师和相关科技人员在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初期做好水利工程的建设规划与选址工作,并且做好合理的评估与估计,将可能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最大程度的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作用。

2.3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生态化管理

水利工程的施工要想实现生态化的建设与管理就应该首先提高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意识,切实的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长远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现代工业发展快速的时代,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更应该注重生态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将工程的建设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实在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循环利用。其次,就是严格的遵循生态工程原理的基本原则,如同上文阐述的一样,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人员一定要严格要求每一个人,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最后强调以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通过系统的勘察周围的施工环境,对可能存在的任何对环境有伤害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就能避免施工时产生不可挽回的错误。

2.4分析施工体系、科学规划布局

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进步,我国目前已经拥有非常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施工技术,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对施工的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规划布局,尤其是在生态理念的运用方面,笔者将系统管理分为自组织层、监控层和自适应层几个层次,其功能就是通过上层策略对下层策略的指导和制约来首先效益的最大化,而监控层则是达到效益目标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分层控制机制对水利工程施工的生态化管理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就是要有明确的系统边界,这是为了稳定目前生态环境的有利举措,为了达到明确系统边界的目的,必须有效划分施工范围,根据法规、政策中强调的环境保护条款来对相关环境质量、蓄水总量、土地占用面积、下游用水量等数据进行测定。最后要强调的就是对系统控制变量的识别,就是要根据工程现状及时的调整施工方案,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变动的系统参数进行分析,从而调整并制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

3结语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虽然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造福社会,但是同样地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保护生态的平衡,日积月累则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因此,这就要求工程师在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做好科学的分析,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促进我国水利建设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波.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02):156-159.

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 意识 生物教学 培养

1、生物教学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今社会,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们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资源开发过度,环境严重破坏,忽视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愈加突出。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当其冲的是通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地球上的生物具有和人一样的地位,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的存在,尊重自己的同伴,共享地球的资源,科学改造自己的环境。

上个世纪70年代,“环境教育”这一提法在国际范围内得以确认,许多国家相继开始本国的环境教育工作。我国也于1992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并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教育部、环境保护总局等部门制订的《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也提出“教育部门要在环境教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环境教育工作蓬勃发展,并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教育部等部门在1998年和2001年组织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中可以看到,我国环境教育已初见成效。公众环境意识有了显著增强,尤其是青少年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自然观、环保行为各个方面均明显高于成人,而其中70%以上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环保知识来自学校,课堂成为他们第一位的来源途径,这充分说明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产生了重大成效,所以,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方式和方法,对提高环境意识,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世纪之交,我国开展了建国后第八次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为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契机。此次课程改革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总体目标。同时,一些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科目课程标准中都规定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在生物科目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目标、内容和具体可行的案例,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既十分必要,又具有可行性。

2、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和主渠道进行渗透。在中学各学科中,生物课程内容与环境保护的内容联系得较为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扣课程标准,认真钻研并挖掘教材内容,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结合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讲授,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相应的环境内容渗透进去,开展环境教育。在环境知识渗透中,一要适时,要找准与教材的结合点,适当拓宽加深,但并非每堂课都要渗透,也要避免牵强附会;二要适量,掌握好渗透的比重和程度,不能本末倒置,过分展开而上成环境专业课;三要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做到“渗于其内,寓于其中”。例如在“生物与环境”一课的教学中,结合我国国情这样交流: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曾经是草木葱茏,而今植被破坏,土壤持水力下降,造成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水含沙量剧增,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自1992年以来,20多次发生断流,目前,不仅我们中国,整个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正在急剧减少,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洪水泛滥,水土流失,减弱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大气层出现温室效应。

2.2 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渗透环境教育。在生物课中进行环境教育,光靠课堂渗透是不够的,还应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

2.2.1 宣传环保教育活动。利用开展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卫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等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举办生态环保知识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问卷调查等,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排演环保文艺节目,还可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乡村进行宣传并开展清除“白色污染”等义务劳动,借此来增长学生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2.2.2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性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是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乡村田野。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以大自然为课堂,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体验,使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过程中,培养其对大自然的感情,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通过现场对比,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丰富环境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2.2.3 开展生态环保兴趣小组活动。指导学生成立生态环保兴趣小组,参加学校生物园的建设,学习培植各种植物和饲养小动物,进行生物小实验。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诸如洗洁精对小鱼生活的影响、青蛙捕食观察等兴趣活动。这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在校园里建立植物角和生态平衡系统,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等。通过实践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环境污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为良好环境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4 组织课外阅读活动。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生态保护方面的科普读物,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生态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篇7

关键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措施与意义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与人类密不可分,是自然环境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系统,它影响着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反之,人类活动也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但因人口众多、人口基数过大,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口平均45%。我国是世界上土壤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8个省级行政单位(摘自国家林业局第三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2005年6月)。因土壤沙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研究》课题组,1998)。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并加以综合治理,初步遏制了土壤沙化面积的扩大,使这一现象得到明显的改善,但仍有个别地区情况不容乐观。

由于各地响应国家号召,进行了城市综合治理,将各类生产企业均迁址至城乡地区。有的企业盲目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国法,进行超标、违规排放,即“三废”(废水、废气、废渣),企业未进行任何处理,将有害气体、有毒物质等各类污染物直接排放,造成地下水、江河水源、土壤及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导致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中重金属超标等。不仅严重破坏了水生、陆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条件,以及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更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近年来,有些地区频频发生的严重雾霾、沙尘暴、山洪、泥石流等,以及鱼群成群死亡、牛羊等草食动物食草中毒、地区性群发某一种疾病、土壤沙化等灾害,都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开采、无节制的排放、不尊重客观规律、直接或间接的破坏行为,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人类在破坏了自然发展规律的同时,必将为其付出惨重的代价。

如今,人们在城乡建设和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国家各项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推动下,农村及其周边的各类工矿企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问题,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提高了农民的人均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然而,各类企业占用甚至毁坏农田,在生产和发展,也给周围的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违规生产的小工厂、小企业,如采石场、化工厂、造纸厂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废渣,没有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后,直接排放到河流、空气、农田中,严重危害着农村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导致有的土壤农作物无法生长、无法耕种,农民望地兴叹,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极大地阻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民片面追求丰产、高产、高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秸秆焚烧,以及畜牧养殖业的污染等,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益,但却忽略了化学物质等对土壤、作物也会造成严重危害。导致土壤退化,地力下降,板结硬化,团粒能力下降,养分失衡等。同时,过量施用化肥,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部分元素会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又会严重污染饮用水源,威胁着人畜饮用水的安全。

篇8

    该课程主要研究石油的组成、性质及其加工成为发动机燃料、剂和石油化学品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的学科,其范围大体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化学组成与性质、石油热转化及催化转化的化学原理、油及添加剂化学、石油化学品合成化学原理等。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关于石油及其产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基本知识以及主要石油热转化与催化转化的基本化学原理,并培养其将化学基础理论与石油加工的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课程内容  石油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及其馏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与其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并对石油化学组分的分离分析方法及石油成因等作一般介绍,此外也重点介绍了石油加工过程的化学原理,包括热转化及各种催化转化过程,并简要介绍了从石油及天然气制取石油化学品的过程。课程中同样涉及到了部分石油生产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如环境保护基础;石油生产大气、水污染及防治;石油生产固体废物处理等。

    但如果只是泛泛而谈,不加深入,就难以突出石化行业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亦是一带而过,不予重视。因此,建议在石油化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结合石化企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使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石油化学与环境问题石油加工带来的环境问题石油是一种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包括烃类及非烃类。

    主要元素包括C、H、S、N、O,此外还有微量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S、N、O为石油中的非烃组成元素,也称之为杂原子,它们组成了石油中的非烃化合物,虽然这三种元素在原油中的含量并不高,但是含这些杂原子的非烃化合物在原油中的含量却相当可观,对石油加工过程和环境的影响也相当大,例如:硫在石油中以单质硫、H2S、硫醇、硫醚、二硫化物、噻吩等形态出现,进入环境后,不仅是有毒及臭气污染源,还能加剧酸雨效应。

    如催化裂化工艺,若以减压馏分油为原料,原料中的硫大约会有10%~15%会进入到焦炭中,焦炭在再生器中燃烧,其中的硫转化为SO2和SO3,这些硫化物随再生烟气排入大气,产生大气污染。此外,硫还易产生硫化氢、硫化铁、硫醇铁等物质,对生产装置产生腐蚀作用。

    氮在石油中的含量为一般为万分之几至千分之几,存在形态如吡啶、喹啉、异喹啉、吡咯、吲哚等,当油品沈瑞华,1994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用化学专业,2010年获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讲师,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工作,主要从事重油加工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

    石油化学是高等院校石油、化工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文章从课程的教学角度出发,结合石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阐述了石油化学课程中应有的环保理念,并讨论了如何将这种环保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加以灌输的方法。

    作为化学学科之一,是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仪器分析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在石油加工领域中的应用。可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石油炼制、石油工程、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石油天然气行业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该课程主要研究石油的组成、性质及其加工成为发动机燃料、剂和石油化学品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的学科,其范围大体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化学组成与性质、石油热转化及催化转化的化学原理、油及添加剂化学、石油化学品合成化学原理等。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关于石油及其产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基本知识以及主要石油热转化与催化转化的基本化学原理,并培养其将化学基础理论与石油加工的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课程内容  石油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及其馏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与其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并对石油化学组分的分离分析方法及石油成因等作一般介绍,此外也重点介绍了石油加工过程的化学原理,包括热转化及各种催化转化过程,并简要介绍了从石油及天然气制取石油化学品的过程。

篇9

维护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是人类最高的利益需求。张华夏从怀特海的有机哲学角度,提出了绝对生态主义的“广义价值”。他认为,系统机体的主体性是广义价值的来源,系统具有目的性,这个目的便是系统内在价值所在。他还认为,平常所说的自然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系统因其目的性所具有的工具价值,使得价值范围由单纯的人类,扩展到非人类的一切生命和系统范围。

绝对生态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对生态价值的确认,在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曾起过积极影响。绝对生态主义为生态价值添入科技立法提供了一定的哲学基础。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为核心,强调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划分,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截然对立。这种明显的“反自然”属性,使人并不对自然社会承担任何的法律和道德责任。以往的科技立法大多以追求经济进步为宗旨,技术中立主义无法掩饰现代科技立法所造成的生态道德危机。

因此,人们应该构建以生态价值为导向的科技立法,其生态价值的内涵应借鉴“绝对生态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构建以生态价值为基本取向的科技立法。因此,绝对生态主义对建立以“生态价值”为基本取向的现代科技法规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绝对生态主义的理论局限性及其阻碍作用

当前生态危机严重,绝对生态主义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批驳,一度成为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要的伦理准则。但其否认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特殊性,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阻碍环境保护实践。

绝对生态主义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认为系统中的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自成一体,而人只是系统的一部分。自然万物的价值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人赋予的,其存在本身即代表它的价值。这就否定了人类在生存环境中的优越性,忽视了人与其它非人类生物的不同之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独特一员,拥有其他生物无可比拟的智力优势,否认这一点即否认了人在保护自然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受绝对生态主义的影响,我国传统生态补偿制度忽视人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其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而补偿决策也产生了较大的问题。马克思哲学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但绝对生态主义没有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补偿方案的不合理,必使保护区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大打折扣。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对生态环境的支配造成了生态危机,只要人放弃支配权,就能解决问题。受此影响,传统生态补偿制度中采取行政主导的方法,“自上而下”强制执行,这不仅缺乏合法性,而且难以被当地居民认可,使得群众往往处于被动的或与生态保护区对立的立场。

另外,生态中心主义在处理现实世界两大重要关系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只是认识到人与非人类物种之间的不平等,却未认识到隐藏在这一不平等背后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当生态中心主义强调要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问题时,却把人们的视线从贫困、社会公正以及发达国家(或地区)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援助问题上转移开了。以牺牲当地居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执行环保实践,最终会导致各种矛盾的发生。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环境;保护;洪灾;减灾;意识

0.引言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特别是由暴雨或者径流所造成的洪水暴发现象极为严重。为了人们的生活安全,并且维持正常的生产发展,我们必须要对自然灾害进行控制,尤其是洪水灾害。而控制洪水灾害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只有全民都重视对自然的保护工作,才能够的有效的减少防洪减灾预防工作投入。

1.环境保护与洪灾的定义

从灾害发生的根源来说,我们可以直接将环境保护与自然洪涝灾害完全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来对自然环境灾害原因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而环境保护工作指的就是通过经济上、法律上、行政上、科技技术上等多个方面的作用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不会受到进一步破坏及污染;同时,还必须要根据人类的需要,在保持环境健康的情况下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使得自然环境能够更有利于人民的自然劳动,方便人民的生活,减少不利于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或者对生存不利的情况出现。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必须要在环境不受破坏和污染的前提下进行改造,提高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机体可能会因为环境的影响下出现非正常变异情况的出现;第二问题则是要科学合理的使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避免人类人工合成的对环境有极大污染的化工产品流入到自然环境中去,保持自然健康性,以此来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能够在人类汲取的过程中不断恢复并且扩大,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洪水灾害主要是由于河流水位暴涨而导致的一种自然灾害,通常情况下都是由于暴雨季节所导致的上涨。出现这种超常规的水位蔓延时,会对河流下游的建筑、作物等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甚至造成淹没灾害。当一个地方被河水、海水或雨水淹盖时,这个地方就是遇上了洪灾。从科学上划分,前者属“环境学”,后者属“灾害学”。

2.洪灾的形成

近年来,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准,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今天,人类加以开垦,搬运和堆积的速度已经逐渐相等于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演变为自然灾害。尽管这种干扰进程很慢,但累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显现出后果。

3.洪水的主要危害

3.1饮用水供应系统破坏

绝大多数的自然灾害中,都可能造成饮用水供应系统的破坏,这将是灾害发生后首当其冲的问题,常在灾害后早期引起大规模的肠道传染病爆发流行。

在水灾发生时,原来安全的饮用水源被淹没,被破坏,或被淤塞,人们被迫利用地表水做为饮用水源。这些水往往被上游的人畜排泄物,人畜尸体,以及被破坏的建筑中的污染物所污染。据水文部门对水环境监测,洪水期水质污染程度,往往比平水期污染更为严重。洪水期间,泥沙成为水流污染物的载体,附着在泥沙上污染物,滞留和堆积在水体内,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并形成新的污染源;随着洪水的冲刷,大量的有机质和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从而导致污染物总量增加,并且紊动冲刷可能导致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形成二次污染。特别是在低洼内涝地区,灾民被洪水较长时间围困,更易引起水源性的爆发流行。孟加拉国水灾时曾因此而造成大量人群死亡。

3.2生态环境的破坏

伴随着洪水的发生,将造成土地的水力侵蚀,使松散的土壤受到洪水冲击而解体,进而被猛烈的迳流和洪水挟带流入河流之中,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贫瘠化和沙化,并使河道淤塞,水害不断。灾害的发生一方面使得土壤蓄水能力、渗透率、营养价值、有机质含量等表层土壤指标降低;另一方面,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河道沉积于河床,造成大多数河流河床有淤积抬高趋势,河床抬高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并可能造成改道。严重的洪水会冲毁植被,居民房屋倒塌,农作物减产或绝产。农田(村)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流域野生动物被迫逃逸或被淹死,公路、铁路被冲毁,交通、信息受到阻隔,社会生态经济受到破坏。

3.3自然生物的破坏

洪水一方面影响动植物的栖息地环境,从而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如陆地的岸坡再造,水体的水量水质的激变,对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淹没、冲击、压盖直接造成动植物体的死亡或生存威胁,影响了动植物群数量与种的多样性。而且,洪水的发生使得浅滩区和洪泛区的湿地重建,从而保护了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纽带。

4.环境保护意识对防水减灾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暴雨洪水对于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特别容易造成植被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这虽然和自然因素有关,但是只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就可以将植被的破坏程度降低到最低点,保证基本的生态平衡。

对于我国来说,保护河流植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是森林资源大国,但是由于人为的过度砍伐,植被遭到了破坏,涵养土壤的能力差,一旦遭遇了洪灾,就可能无限制的抬高水位,造成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极坏影响,而且局部的破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土壤的退化,人和自然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在我国的一些灾害事件中,环境保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为的不合理开发,这是利益的趋势,却给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大力的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充分认识到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给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发展整体的经济布局。

5.结语

总而言之,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加强宣传和指导,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全面的减灾意识,人人都能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拥有保护生态的责任感。为了保证环境不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坏的影响,我们更应该爱好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珍惜现有的资源,落实好各项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