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

篇1

小班刚开学,就有一位家长这样说:“老师,能不能让我孩子到前边坐呀,我孩子太调皮了,一会也闲不不来。把他管严点……”我笑了笑说:“没有事的,孩子会好起来的,您就放心吧!”果然不出所料,这个孩子调皮得很,胆子也大,根本不听从指挥,每当集体活动都能看到他跑来跑去的身影,坐着也是闲不住,叫老师们很头疼。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爱活动,甚至调皮。但是,事情是要有限度的,过了度,就会走向反面。例如,过度地好动,就是“多动症”的隐患。临床研究发现,发生多动行为的孩子,几乎都在出生后18个月以内。这个阶段被称为感知运动能力发展期,若这个阶段调控失误,就会造成感知与行动之间的联系产生障碍,于是情绪不稳定、冲动。难以抑制自己的行为,不停地动来动去,不能持久。

所以,对于那些闲不住的孩子,要适当调一下,而且应该注意这个问题。既要满足孩子好动的需要,又要有所限制,既要尊重孩子的自由,又要积极引导。对于闲不住的孩子,每天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孩子尽兴活动,到室外去运动、玩耍,活动到筋疲力尽,让孩子的精力充分发泄。尽兴活动之后,安排孩子安静活动,必要时软硬兼施稳定孩子。总之,每天必定要有一定的时间段让孩子安静下来。

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没有规则,该给孩子立点规矩了(合理的),不能做的,就是不能做,只有在服从规则的过程中,孩子才能学会什么行为是恰当的,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盲动的欲望,也只有被强迫保持安静,他们才能从活动中感觉到快乐。

两年过去了,这个孩子不再东跑西跳,上课注意力集中,聪明又能干,虽然调皮但不是那么动了。大多孩子在幼儿期都是调皮能动的,有的孩子过于多动,就得我们做老师的多注意了。

我们都知道多动症孩子易冲动、调皮,这让老师家长很心烦,孩子平时的时候大都不服从管教、经常发脾气,所以,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成了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那么,多动症儿童应该怎么教育呢?

一、让多动症孩子靠近自己,多关注他

如果一个多动症的儿童与另一个同学坐得很近,由于互相之间的干扰,注意力经常无法集中,多动症儿童会不时地干扰其他的同学,使其不当行为得到一定的强化。改变座位的安排使教师可以更好地管理多动症幼儿的行为,对强化训练有帮助。

二、可以采取一些可视的指令干预幼儿

这是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方法之一,如,在教室里贴上日常的任务和规则图示,经常贴出一些提示或标志,这样可以帮助提醒多动症幼儿记住这些规则和制度。贴上多动症幼儿遵守课堂纪律情况的照片也可以干预容易成功。

三、活灵活现的教学,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对于多动症的幼儿,可以通过使教材形象化,增加教学的新奇、趣味性,来加强直观性的教育,多利用活动和游戏的方式,来克服多动症儿童的厌烦情绪,提高注意力。老师讲课要有吸引力,使多动症幼儿关注目标,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四、让多动症的孩子出色

多动症的孩子很聪明,教师如能及时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会在学习和活动中都积极表现,并且注意力集中,大大节省了教师对他的“专注力”,不要一下子安排一大堆任务,而要一次安排一个任务,仔细指导并限制在短时间内完成,并给予鼓励和表扬。

篇2

关键词:多动症 行为矫正

一、个案的自然情况

陈某,男,9岁,就读于本校三年级, 成绩在班里排在最后几名,性格强势,常常固执冲动, 自控能力较差。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其上课不专心听讲, 具体表现为玩弄文具、左顾右盼、大声说话、拿别人的物品、在同学的课本上乱涂乱画、偷偷离开座位到处窜座位等。陈某无法静坐,一下课就狂奔乱跑,四肢动作笨拙。他经常独自玩耍,偶尔参与同学们的游戏,但没有固定的玩伴,与同学们的关系似乎不太好,曾受到班里家长的投诉。老师对其进行了多次教导, 但陈某的表现并无明显改善。在众人眼中,陈某就是典型的顽皮男孩。

二、成长状况和家庭背景

经了解, 三四岁岁开始有明显的多动症状,七岁之后随着入校学习,其注意力缺陷的情况日益突显。陈某的父母在他很小时候离异,之后陈某一直由祖母抚养。祖母文化程度不高, 很少把时间花在教育孩子上,对其“顽皮”表示无可奈何,而陈某的父亲长期在外做生意,极少和他见面;母亲几乎不与他见面,让孩子缺乏关爱,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

根据班家长的观察,孩子的情况反馈如下:

2、班主任观察与测验结果

班主任教师观察:陈某从二年级上学期转入本班,陈某动作笨拙,行走时四肢不协调;坐不住,不停地翻动桌面上的东西或者扯拽衣物;眼神飘忽,很少直视老师;情绪不稳定, 会突然放声大笑又突然一脸怒气;说话非常大声,但表达能力欠佳,不知讲什么;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界环境干扰,忘记自己在讲什么;被问及有关家庭的问

题时会转移话题, 甚至离开座位。

根据班主任长期的追踪观察,将其在校的表现反馈如下:

3、诊疗情况

针对班主任教师反映的情况,2015年5月其父亲带着陈某前往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查。心理报告单检查显示:90项症状清单测试原始分178分,总均分1.98(参考值1.44+-0.43)医生确诊为多动症。此外, 医生的诊断也是制定下一步治疗、矫正方案的基础。(附录:陈某的各项检查结果)

三、个案分析

多动症正式病名为“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无意义动作多, 自我控制能力低下。这是一个长期慢性的疾病, 需要尽早识别、长期治疗,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不懈关心, 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多动症儿童常有危险举动,陈某就有多次攀爬教学楼栏杆的行为, 这是他转学来到本校的原因。原先的学校他没有朋友,老师反映其上课不听讲,数学成绩差,不愿意和其他孩子玩耍,不遵守课堂纪律,父亲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出现了问题,给孩子换了一个学习的环境。本着对孩子的成长负责的原则,班主任教师将孩子在校的表现进行记录,以免错过孩子接受教育和矫正的关键时机,和家长沟通多孩子进行及早的诊疗和矫正,班主任与家长协商达成以下共识:

(一)学校委派专门教师对进行个别化教育,对多动症行为进行矫正,学校有心理健康老师,定期观察孩子的情况并进行心理疏导;

(二)家长负责积极治疗, 配合学校加强教育,行使监护权;

(三诊断病历暂由班主任保存,并建立其健康成长档案。

四、个案的矫正

1、药物矫正。

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处理,根据不同性质可分为:躯体疗法和心理疗法。躯体疗法是根据生理学原理, 使用药物、手术或其他物理方法来改变患者的失常行为, 使之恢复常态的治疗。

根据陈某的情况, 医生对他进行药物治疗, 服用精神药物盐酸哌甲脂片。这是一种中枢兴奋类精神药物, 成分与以往治疗多动症的“利他林”基本一样, 但它的副作用相对较小。服用方法:一天2次, 一次1片(5mg), 早餐或午餐前45分钟服用, 不上课可不服。采用药物治疗以后, 陈某的症状有了部分缓解, 如果停服、漏服则症状有明显恢复。但为了陈某的健康成长,在药物服用的过程中,家长和班主任在其行为可以控制的情况下,都暂停药物的服用。

2、行为矫正

篇3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成因分析;教育干预措施

一、儿童多动症的表现特征

1.活动过多

儿童多动症的最常见症状即为小动作过多,患有多动症的儿童男疃量就比较大,最早可以追溯到其胎儿时期,伴随着身体的不断成长,他们会表现得更加不安。多动症儿童的活动行为没有规律可循,并缺少应有的组织目的,他们在参加规范式活动时会表现得比较吃力,身体在转动时也比其他健康儿童稍显迟钝,情况更为严重的多动症儿童不能完成系扣子或系鞋带等简单动作。

2.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儿童的另一项突出表现即为注意力难以集中,他们几乎不能够将注意力长时间的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此外,多动症儿童在注意力转化上也存在问题,其不能独立完成由老师或家长交给自己的任务,严重缺少应有的动作抑制能力。

3.过于冲动

多动症儿童很难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其在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会容易激动,无法很好地排解由挫折所带来的压力。由于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伤害,多动症患儿非常不合群,进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其逆反心理。

4.学习能力较差

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水平一般与常人无异,但是在学习能力上却表现得非常弱。一些多动症儿童还表现中出不同程度上的语言功能障碍、思维功能障碍以及运动功能障碍等,就会逐渐拉开同其他同学之间的学习差距。

二、多动症的成因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所指的是父母任意一方在幼儿时期曾有过多动症患病史,这样会大大增加其子女患多动症的几率。此外,多动症儿童的兄弟姐妹也会面临更高的患病几率。

2.环境问题

环境因素所指的是儿童处于非常恶劣的家庭环境中,具体表现为父母经常吵架;父母喜欢酗酒、抽烟、吸毒;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经常出现打骂孩子的行为;父母或其他亲人对孩子表现得过于溺爱;等等。

3.不良饮食

不良饮食是导致儿童患上多动症的罪魁祸首,例如,食物中的铅含量超标,大量使用食物添加剂与人工色素,等等。

4.精神发育不良

经过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某个特定部位的脑损伤也会导致儿童出现多动症状。因此,儿童多动症是因多种因素所共同导致的,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治疗,需要其家长、学校以及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

三、儿童多动症的教育干预措施

1.家庭干预

(1)改变以往的教育方法,调节亲子关系。通过实证表明,父母如果经常打骂孩子将会大大提高多动症儿童的对抗意识,从而让他们在性格上出现更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正确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首要前提。多动症儿童的家长需要科学地认识多动症,理性地了解儿童所做出的种种行为,彻底摒弃非打即骂以及歧视等错误的教育行为,细心观察并尊重儿童的进步,采用表扬与鼓励等方式来进行教育干预。

(2)制订家庭奖励制度对多动症儿童来说,家长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制订家庭奖励制度,针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进步给予一定的鼓励,同时还要针对他们的不好表现作出适当的批评,家长还可以根据幼儿的爱好来合理化地制订约束措施。

2.学校干预

首先,幼儿园需要为多动症儿童打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的情绪可以长时间地处于稳定的状态中,同时还需要将师生的人数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避免师生之间的冲突。

其次,幼儿园应当将多动症儿童放在前排座位,并让他们远离门窗,减少外界的干扰因素。教师还要为多动症儿童安排一些简单的任务,要经常性地给予他们赞赏和鼓励。除此之外,幼儿教育者需要尊重幼儿的所有想法和做法,即使幼儿在园中出现了错误行为,也不要采用口头批评或是体力惩罚,应对他们加以耐心的引导和帮助。

最后,为了有效缓解多动症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这个问题,幼儿教师应当为多动症儿童搭配健康的同伴,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提高多动症儿童思维的条理性。

综上所述,多动症是危害儿童生理与心理健康的“杀手”,为了能够帮助多动症儿童早日脱离多动症的折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需要共同努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防治多动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郭 燕,施新宇.儿童多动症患儿家庭环境及其父母养育方式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15,12(24).

篇4

    案例一:偶尔磨蹭不用怕 多半是害怕上学

    小涛8岁了,已经进入小学二年级。在刚刚过去的暑假,他还非常听话,每天一大早就起来帮妈妈做家务。可开学以后,小涛变得懒惰起来,早上催促五六次还赖在床上不起,洗脸之前要对着镜子照五分钟,系完鞋带后又要停下来“思考”五分钟。妈妈总结说,现在的小涛要“踢十脚”,才“走一步”。

    专家诊断:孩子在上学之前出现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原因可能是孩子不想去学校,就像他们小时候哭着闹着不想去幼儿园一样。

    专家表示,有些孩子不光是不想上学,对学校还充满了恐惧。这时候家长就要及时和学校沟通,了解孩子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化解。如果没有特殊的问题,家长也不要责骂孩子。孩子对家庭有依赖是正常的,如果家里再容不下他,孩子们就无处可去了。开学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就会慢慢恢复正常。

    案例二:做事慢成绩下降 很可能是多动症

    小杰五年前刚刚上小学的时候,妈妈就发现他做事特别慢。老师认为他上课时精力不够集中,心不在焉。最要命的是写作业,别的同学晚上九时就写完了,小杰每天却要磨蹭到11时多,让旁边陪伴的妈妈苦不堪言。到二年级时,小杰成绩已经全班倒数了。

    专家诊断:多动症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冲动型,患儿常表现为非常好动,性格暴躁偏执,做事不顾后果。第二种是注意力缺陷型,这种类型的孩子平时并不多动,看上去很文静,上课时虽然老老实实地睁眼坐在座位上,但听不进老师讲解的内容。他们三天两头丢钥匙、书本之类的小东西,不管给安排什么任务,他们都难以完成。第三种则是混合型,即混合以上两种类型的特点。

    一般来说,冲动型和混合型的多动症比较容易发现,而注意力缺陷型患儿则常常被家长忽略。小杰正是属于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和很多多动症孩子一样,小杰同时患有学习能力障碍。

    案例三:做啥事情都不连贯 不当教育孩子变慢

    强仔今年5岁,父母做生意,平时都是爷爷奶奶看管他。强仔两岁多就顽劣不堪,家里只要能移动、能打碎的东西统统被他破坏掉了。吃饭时强仔一会儿坐在地板上,一会儿蹲在饭桌边,上厕所中途要跑出去四五次拿东西。两年多了,每次都是爷爷送强仔来医院接受治疗,父母却一次都没有出现过。

    专家诊断:在患有多动症、学习能力障碍的孩子里,有一大半是老人、保姆带大的。所谓“隔代亲”,老人对孙辈疼爱有加,对孩子的行为很少约束,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反而不利。

    “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医生的治疗如果得不到他们的配合效果有限。”余韶卫肯定地说。他建议家长多花时间陪孩子。有些家长看孩子做事不利索、学习不好,就认为孩子笨或懒,责骂孩子。孩子听到的责骂多了会变麻木。

    多动症自测

    孩子占6条以上或有多动症倾向,尽快去医院诊断。

    1. 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

    2. 经常离开座位。

    3. 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

    4. 很难安安静静地玩。

    5. 经常显得忙忙碌碌。

    6. 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

    7. 常在问题没说完时抢先回答。

    8. 经常很难按顺序等待。

    9. 经常打断别人或强迫别人接受他。

    10. 睡眠时身体也经常翻动。

    别轻易给“慢孩子”定性!

篇5

在接手三年级一班的第一天,班上的一个孩子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上课特别好动,而且总是随意的大声说话,引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因为我是新老师,下课时他主动过来向我做自我介绍,说:“老师,我的记忆力不好,记什么东西一会儿就忘了。我也管不住我自己。我很笨。”他这句话说的非常流利、认真,感觉像是其他人教他背熟了一样,当时我心中就是一惊。从其家长那了解到,这是一个有多动症的孩子,家长每天都会给他吃治疗多动症的药物。

虽然我被告知这是一个有先天有疾病的孩子,但在与他的接触时,这个孩子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乱动,上课大声说话引得其他同学大笑,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但他的身上已经被父母贴上了标签,每天的药物就是在不断的强化这个标签,即“我是有病的孩子,所以我每天做的事必须与别人不一样。”他自己跟我说的那些话,其实就是他的家长平时对其他人说的,孩子有意无意间听到,就把“记忆力不好,管不住自己”的标签贴到了自己身上。

本来我就对他有多动症这一说法有怀疑,在看了尹建莉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关于多动症的论述——“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这一章后,就更加确定了我的想法。多动症是一种被“发明”出来的病,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有效。基于这些了解以及对这个孩子的观察,我决定慢慢去掉这个孩子身上多动症的标签。

首先,我和这个孩子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很巧合的是,这个孩子的父母跟我反映,他们平时给孩子买的药不生产了,孩子没有药可以吃了。我告诉他们,千万不要再去给孩子买这样那样的药物,孩子并不需要吃药,好动一点并不能说明是多动症。而且我告诉父母:从此以后就告诉孩子,他的病已经好了,是一个正常的儿童了,并不需要吃药了。以后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要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对待他。在这一点上,我和父母达成了共识。

其次,我在班上努力消除其他同学对这个孩子有多动症的认识,让同学们不戴有色眼睛看他。鉴于之前班上的孩子都知道他有多动症,并且每天吃药,所以我认为直接否认他一直都没有多动症,并不是明智的做法。思前想后,我决定采取以下做法:在一节班会课上,我对全班孩子说,现在已经是三年级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长期的治疗,我们班上这个同学的的病症已经痊愈了,希望同学们以后可以和他交朋友,在学习上帮助他。由于发现这个孩子很多时候是以自己有多动症为借口,故意破话纪律,所以,我也在全班同学面前对这个孩子说:以后要像其他同学一样,遵守纪律,如果破话纪律就要像其他同学一样接受惩罚。我观察到这个孩子的眼睛中先是有一丝秘密被揭穿的失落,然后流露出被平等对待的开心。

舆论工作做好之后,我也找这个孩子深谈了一次,告诉他他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他是可以管住自己的。会记了东西很正常,每个人都会忘,因为会忘所以我们才需要复习,不要把会忘记东西当成自己生病。在学校里,多给他这种正强化,让他慢慢习惯自己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另外,我发现这个孩子很多时候故意大声说话、违反纪律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是寻求关注。我告诉他,只要他上课认真听讲,老师每节课都会和他有四次交流,包括眼神交流、语言交流等,但如果他以大声说话来寻求老师的关注,那老师会选择忽视。

另外,为了提高他在班上的存在感以及价值感,我让他负责班上阅读小报的维护,看到哪张小报有破损,就去老师那要透明胶和剪刀把小报补好。安排这个任务给他,刚开始我的心理预期是,他可能会经常忘记修补小报,需要老师提醒。但让我没想到的是他做的非常尽职尽责,每当发现一点破损的地方,就会去办公室要剪刀和透明胶修补。

我深知,要改变这个孩子几年来对自己形成的认识以及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曾经被当做多动症治疗的这段记忆会永远留存在他的记忆力,给他的一生造成影响。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减小这种影响,让他像一个正常儿童那样生活。虽然这个孩子现在在班上并不能做到最好,但与以前相比却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更愿意去办公室向我倾诉他生活中的事情,问一些问题。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听他讲,并在他需要的时候和他说一两句,因为我发现,也许是听了太多说教,他现在更愿意向别人说他的故事。最近,这个孩子还给了我一个小小的惊喜:他偷偷在我办公室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他用改正贴做的小机器人,旁边还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送给袁老师”。虽然小礼物做的并不精致,虽然字写得并不漂亮,但看到它们的时候,却感觉有一束温暖的阳光射进了心里。

我刚入职的时候参加一场培训,有一个老师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讲了这么多天的方法策略,教你们如何管理学生,但这都是“术”,最重要的是爱孩子,当你真的把孩子放在心头,你自然知道该怎么做。”因为爱学生,所以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信任和支持。而老师的信任和支持,可能成为学生心中的温暖的阳光、学习的动力。  现在我也是孩子的妈妈了,更加体会到自己责任的艰巨,有时候当孩子们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会想,如果是我的孩子在学校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会希望老师怎么做呢?“你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整个世界。”现在更觉这句话的分量。

篇6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2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任性、易冲动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智力基本正常,但有学习困难、运动功能不协调及心理异常[1]。我院诊治83例,现对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儿科从2009年1月~2012年06月共诊治多动症患儿83例,男73例,女10例;年龄6~14岁,7~12岁患儿居多(78.3%);家族史:癫痫1例,精神分裂症2例,多动症5例。其中病因方面:窒息史4例,早产5例,脑外伤史者1例,病因不明者73例(87.9%)。临床表现方面:83例均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认知功能障碍,伴发学习困难28例;情绪不稳定、缺乏克制力17例;话多、喧闹、易插言8例;精神发育迟滞5例。体查均未发现阳性体征。23例常规脑电图轻度异常。

2 多动症的主要临床问题

2.1 注意力缺陷

本病必备表现之一,患儿注意力短暂、易随环境转移,在玩和学习时往往心不在焉,做事有始无终、半途而废或频繁转换活动等等[2]。

2.2 多动行为

是多动症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水平过高。在婴儿期就表现不安宁,好哭闹;幼儿时在家到处乱翻乱动,上桌上窗,打翻东西;上学后多动表现更突出,如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咬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的头发、衣服等。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无法安静地活动或游戏。

2.3 冲动行为

表现难以自控的性情急躁、易激动、好发脾气、冲动任性;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做事缺乏思考,不顾后果,没有耐心好好和同学游戏,而且随心所欲进行捣乱。甚至破坏东西、偷窍、斗殴、惹事生非。

2.4 伴发学习困难

持续性多动症伴有明显的学习成绩低下。其学习困难往往是由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和冲动行为造成,有的则是由于感知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所致运动协调困难而造成。如辨别上下、左右方位困难,即空间位置感觉障碍、视—运动障碍、视—听转换困难、精细协调动作笨拙等。

2.5 认知功能障碍

包括自我调节及自我评价能力缺陷,少数患儿智力有缺陷,大多数是运用智力能力缺陷,而导致学习障碍。个别患儿表现为:①不能区分左右;②有倒写、倒读、反读现象;③听觉的综合分析及辨别能力差。

3 多动症的治疗及综合护理

3.1 行为治疗及护理

行为治疗是通过有目的的训练程序,减少多动、冲动、注意缺陷等不良行为。方法有三种:①正性强化法:通过表扬、赞许、奖赏等方式强化良好的行为。②处罚法:处罚有助于减少或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要坚持先表扬后惩罚的原则。③消退法:治疗前需确定何种因素对儿童不良行为起着强化作用,再对其进行消退。另外多动症儿童特别好动,有使不完的精力,应提供给他们多余精力的发泄渠道。

3.2 心理干预

心理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要理解病人的言行,对病人有同情心,不能厌恶,是病人产生信任感。具体如先培养能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从听故事、看图书或看电视培养起,逐步延长时间,达到一定时间后就逐步培养一心不二用的习惯,如吃饭时不看书报,到休息时间就再看电视,按时作息。训练应有足够趣味性和感觉刺激力。认知行为教育如在静坐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基础上,训练其上课不得随意走动,使其适应学校集中生活环境,保证学习的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可采用直接指导、模仿、反馈等方式,也可采用儿童剧及游戏等形式,直接表现同伴之间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精神,以激发儿童强烈的情感,控制冲动,提高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3.3 教育干预及家长管理培训

向多动症孩子的家长解释关于儿童多动症的理论知识,让家长充分认识儿童多动症是一种病态心理,并不是孩子顽皮,有意要多动,而是注意力缺陷及缺乏自我控制力的结果,家长要对孩子采取理解和耐心的态度,不要采取过严或过宽的态度对待孩子。既不能溺爱、听之任之,也不能管束过严,动辄采取体罚、打骂等手段进行管束。家长也应把患儿情况向老师说明,争取到老师的理解与配合。

3.4 药物治疗及护理

经典药物--利他林:可帮助患儿集中其涣散的注意力,控制冲动,坚持努力学习,减少与任务无关的活动噪音及捣乱行为。药物还可提高儿童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与父母、教师和同龄人的合作,有时还能提高身体协作能力。服药期间应进行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利他林的副作用以食欲不振、皮肤苍白(由于血管收缩)、头晕、腹痛为常见。

3.5 感觉统合训练

多动症儿童不但需要药物治疗,还应配合感觉统合训练,对提高疗效有一定帮助[3]。方法有:①拼图、下棋:让孩子学会拼图,并逐渐增加拼图的块数。学习棋类的玩法。②每天要求固定看半小时新闻联播。③每天早晨起来跑步,要求跑300~500m。④家庭条件允许可练弹钢琴,每天弹10~20分钟。⑤每天要求跳绳或踢毽,要固定时间,每次10分钟。⑥固定作息时间。⑦经常走平行木,锻炼稳定性。

3.6 饮食护理

研究表明,食用含有过多酪氨酸、水杨酸盐的食物和加入调味剂、人工色素的食物会加重多动症症状。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调节多动症儿童的饮食结构,少食含酪氨酸、甲基水杨酸和酒石黄色素的食物,以及辛辣调味品和含铅食物、糖类食物;多食含锌和铁的食物以及富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4 疗效评价

经行为治疗、心理辅导、教育干预及家长管理培训、药物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等综合治疗及护理,68例(82%)获显著疗效。

总之,对多动症患儿应及早进行药物、心理、行为综合治疗及护理,并认识到多动症是一个慢性的心理障碍问题,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治疗及护理,才能逐步缓解患儿的症状,提高患儿的学习能力,减少因多动而造成的学习困难及人格、品行等方面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静进.小儿心理与心理行为疾病[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

篇7

EV71病毒虽然来势汹汹,但却比较“娇气”,所以在卫生部印发的防控指南中,要求“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而这正是利用了EV71“娇气”的特性,也是堵住传播途径、预防病毒感染的关键。

EV71病毒传播途径

粪和口传播,就是通过患儿粪便中所含病毒,经不洁食物、水等进人消化道;空气传播,以空气为媒介,患儿咳嗽、打喷嚏等都可传播;密切接触传播,与患儿共同生活的孩子,由于共用玩具、被褥等,也可造成病毒传播。

EV71病毒的弱点及应对方法

患儿感染EV71病毒后,手脚部位会出现红疹,并引起严重并发症。虽然EV71病毒的传播途径较多,传染性也较强,但它对外界的抵抗力却不是很强,所以可针对其弱点“各个击破”。

弱点一:对紫外线挺敏感

EV71病毒对紫外线照射十分敏感,所以可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病毒。

适用物品:儿童的衣物、被褥,但前提条件必须是阳光充足,否则就达不到杀灭病毒的目的。

弱点二:难歃含瓤消毒剂

家庭中常用的84消毒液就是含氯消毒剂,EV71病毒在配比合适的消毒液中是难以存活的。

消毒时,可将消毒液按1000毫升水放2~5毫升“84”的比例进行配比,消毒时间为30分钟。

逆用物品:儿童的衣物、被褥、毛巾、玩具等,但水果、蔬菜最好不用此法消毒。

弱点点三:清新空气中难繁殖

家里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虽然是“老生常谈”了,但却是对付EV71病毒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清新的空气中,病毒是很难在室内“逗留”或繁殖的。

正确方法:居室每天最少通风三次以上,并且每次不能低于50分钟。

弱点四:害怕高温和沸水

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家长一定要做到孩子的碗筷等专用、专放,不要和大人的餐具混放、共用。此外,对孩子所使用的餐具或奶瓶等,要每天进行高温消毒。

正确方法:餐具、碗筷等用沸水煮15分钟以上,每天最好消毒一次。

医生提醒

家长别当传染源――虽然EV71病毒大多侵袭3岁以下的婴幼儿,但并不代表成人不会感染。由于抵抗力较强,很多成人感染后是隐性的,自身不发病,但却会成为传染源。所以在目前EV71等肠道病毒较猖獗的季节,家长除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外,自己回家后也应马上换上干净衣物,同时认真洗手。

别再口对口喂食――对于一些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等老人来说,在喂养年龄较小的婴幼儿时,喜欢自己先把食物嚼烂,然后再口对口地喂给孩子。EV71是一种肠道病毒,“口”更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如果大人已被隐形感染,可直接将病毒“喂”给孩子,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喂养方法,要坚决杜绝。

摘自《法制晚报》

和孩子一起了解性知识

我儿子今年10岁了。一次,我叫他吃饭,当我刚推开他的房门时,看到他慌慌张张地在藏什么东西。我让他拿出来,才发现是一本杂志,里面刊登了很多的人体图片。我很纳闷他小小年纪怎么会对这些感兴趣?为此,我找到青少年专家了解到这样的看法。

据联合国对青春期的年龄界定,10岁~20岁都属于青春期。而这个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早期。进入青春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心理上“性意识”的觉醒。其实,据研究发现,孩子在8岁时由于其肾上腺素分泌的改变,就为青春期性意识觉醒做好了生理上的准备。孩子在这个年龄对人体生殖器官发生兴趣,家长不必过于忧虑,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在他们看来,成人世界中最神秘的就是两性问题。于是,他们就想通过对这个问题的了解,真正变成个“大人”。

专家告诉我,不要回避这个问题,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生理卫生知识。首先,家长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如到书店买相关书籍,最好有插图。找一个孩子课业不忙的时候,像拉家常一样给孩子讲解人体科学。其次,有些家长以画漫画的形式,再配以生动通俗的语言,让孩子在听“故事”中了解两性知识。这种轻松教育法,是最提倡的。还有些家长比较内向或保守,提到性话题的时候,也不要三缄其口,可以买些科学的介绍人体的书,放在孩子的房间。这样不但能让孩子从正规途径学到知识,也能避免亲子尴尬带来的新问题。

摘自《解放日报》

儿童多动症与精神发育迟滞鉴别

多动症儿童虽然有多动、注意力涣散、任性、冲动、学习困难等症状,但他们并不是弱智的低能儿。相反,他们中有的人天赋还很高,只是由于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学习,因而学习成绩落后于同龄儿童,因此,容易给人一个“愚笨”的假象,被误认为是智力低下,甚至有的儿童被送入低能学校去学习。而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有时也可以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所以应对这两种疾病加以鉴别。对于多动症与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可以依据下列几点来鉴别:

(1)多动症儿童的学习成绩常不稳定,时好时坏,如果有老师及家长的督促,学习成绩会很好,若一放松,学习成绩就会明显下降,故有人形容多动症儿童的学习成绩特点是呈“波浪形”。而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虽然经严格督促,加强辅导,但学习成绩提高不明显,有时甚至无效。

(2)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除了学习成绩差以外,尚伴有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缺陷,他们不会或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动作呆板、幼稚,严重者甚至生活也难以自理。他们出生后常有窒息史、惊厥史,头颅CT显示有程度不同的脑萎缩等改变。

(3)智力测验: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的智商常低于70,而多动症儿童的智商大多正常或稍偏低。

篇8

关注儿童多动症

多动症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简称,是最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表现为活动过度、注意力集中困难、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和学习困难等。该病共患其他精神障碍的危险度很高,常见的有伴品行障碍、伴抑郁障碍、伴情绪障碍等。

美国3%~6%的学龄儿童患有该病,我国学龄儿童的患病率为4.31%~5.83%,其中70%患儿的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会持续终身;继发或共患破坏障碍及情绪障碍的危险性高;成年期物质依赖、性人格障碍和违法犯罪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5-10倍。

儿童多动症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理社会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及食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

帮助抑郁儿童走出困境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罹患抑郁症?哪些儿童易患抑郁症?父母如何帮助孩子“精神减压”呢?

不良亲子关系可诱发儿童抑郁

儿童的情绪发展有着显著的生理。心理年龄特征,学龄前儿童大都有情绪不稳定、冲动、易变的特点;随着年龄增长,情绪分化和情感体验趋于复杂多样。孩子经历了创伤性体验后容易促感,调查显示,抑郁症儿童经历的精神刺激事件比正常儿童多3倍,重大生活事件如早期亲子分离。父母一方患精神病。家庭成员中有抑郁症患者和自杀史。父母离异等不良亲子关系都可能诱发儿童抑郁。

女孩发病率高于男孩

抑郁症多发于青春期,且女孩多于男孩。主要表现有:情绪低落、思维迟缓;不愿社交,回避熟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对未来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同时还会伴有失眠、食欲不振、疲劳、头痛等。抑郁的孩子看上去疲乏倦怠、表情冷漠,有的还自暴自弃,想独自离家,甚至自残。自杀。

家长帮助患儿共渡难关

当孩子出现抑郁症状时,父母一定要更关心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多给他们鼓励。此外,还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情绪,克服自身的局限,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通过集体活动扩大孩子的人际交往,支持他们参与竞争,增强信心。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情绪障碍,尽快到医院的心理门诊咨询。

孩子面前说话“七忌”

一忌居高临下 如“你不听也得听”、“我在你这个年纪早就……”等等,家长总是高高在上,孩子会口服心不服。

二忌冷嘲热讽 如“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你可真是个天才”等等,孩子最怕从父母口中听到这些话。

三忌绝对否定 如“你从来不好好听课”、“你总是撒谎”等等,话说得太绝容易引发逆反心理。

四忌言过其实 如“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玩具”、“你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女孩”等等,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分辨这些话里的水分,成年后对他人的赞赏也会将信将疑。

五忌人身攻击 如“你胖得像头猪”,“你是个蠢材”等等,孩子能体会话里的恶意。

六忌威胁恐吓 如“不好好写作业就关你禁闭”、“不听话就把你送人”等等,这些话让孩子对家长失去信任。

七忌冷若冰霜 如“没看到我正忙着吗”、“等会儿再说”等等,孩子觉得大人对他做的事毫无兴趣,漠不关心。

非语言行为教育的重要性

除了语言行为的教育功能,日常生活中还应用目光、表情、服饰。姿态等非语言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表情 面部表情是内在态度的指示器,家长切不可随意对孩子施以脸色,自己高兴时满面春风,对孩子百依百顺;不如意时满面怒容,甚至迁怒于孩子。这不但影响孩子的情绪,还会损伤孩子的心理健康。

目光 柔和热诚的目光给孩子以激励;埋怨责怪的目光使孩子不安;瞪眼盛气凌人;斜眼轻蔑鄙视。家长应该用亲切、和蔼,信任与期待的目光注视孩子,让孩子增强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交谈时看着孩子,表明你的专注。

篇9

“上学恐惧症”是不分年龄段的,但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更易产生这种心理障碍。

“上学恐惧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什么是“上学恐惧症”?

症状:据胡先生说,他儿子威威已经读到小学三年级了,平时身体都很好,就是一到长假后的新学期,就要大病一次,发高烧,打针吃药都没用。但奇怪的是只要开了学,一切步入正轨,儿子的病就不治而愈了。胡先生和妻子都认为是儿子假期玩过了头,也没太在意。

直到这次,朋友的女儿因为在每次开学前都会觉得头疼、难受,上医院检查,结果不是什么生理疾病,心理学专家说这叫“上学恐惧症”,胡先生才开始怀疑儿子的发烧也是“上学恐惧症”造成的,于是赶紧来看心理门诊了。

在儿子和医生的谈话中,胡先生明白儿子果然有“上学恐惧症”。儿子的发烧是因为害怕开学交不出假期作业而自己弄出来的。儿子说,第一次发烧是真的,因为赶作业,他半夜爬起来赶功课,没穿外套,着凉就发烧了。后来发现一生病,爸爸妈妈就会帮着做作业,老师也不会责怪了,就觉得生病真好。以后,每次开学前,就用不穿衣服、吹吹冷风什么的,想办法让自己发烧……

对策:其实所谓的“上学恐惧症”并非专业的医学术语,只是对儿童和青少年某些心理问题的描述。它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注意力降低、疲劳、失眠,有时伴随头痛、胃痛、肚子痛等身体上的不适。这种“上学恐惧症”并不罕见,特别在新学期开始,孩子们从轻松的假期重新回到校园感到不适应,更加重了对学校的恐惧。而且,这种上学恐惧症不仅常发生在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孩子身上,有很多聪明的孩子也有“恐惧”情绪。

对于开学前出现的各种上学恐惧症,心理门诊专家提醒家长,一方面要与学校配合,积极疏导;另一方面要给孩子一个“收心”的过程。如果孩子因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发生心理疾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母子分离焦虑

症状:这类儿童从小过分依赖母亲,在陌生环境下感觉不适应。他希望以“得病”等方式满足和母亲在一起的需要。而不懂孩子心理的母亲往往请假陪伴孩子,正好强化了孩子的这种需要,使之变本加厉获得新的机会。这样的“上学恐惧症”通常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尤其是刚入园不久的幼儿和入学不久的小学生。

对策:培养独立性加强关爱与指导。

刘翔平老师说,对于这种过分依赖母亲的孩子,不要迁就他们的这种心态,也不要一味地抱怨老师太严厉,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关心是极为关键和有效的。

首先,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真、假病症,如果医院检查没有问题,孩子在家也表现正常,那就基本上可以判断孩子在上学方面有了心理问题。家长应抱乐观的态度跟孩子谈谈学校和新学期,从正面鼓励孩子去迎接新的学期,给孩子以信心,说一些鼓励的话语。

其次,如果是真的有“上学恐惧症”,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让孩子上学,不可拖延。如果因为怕老师,可以找老师谈,但不可责怪老师,把孩子的想法如实汇报给老师,取得老师的配合。老师如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会积极配合的。

第三,如果孩子执意在家,必须让他在床上休息,不玩电脑,不看电视,不许从事娱乐活动。而且,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在家期间,督促孩子按时起床、吃饭,及时地纠正孩子的生活习惯,让孩子早睡早起。

第四,家长要克服焦虑心理,如过分的爱,缺乏主见,屈从孩子的无理要求等,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性,鼓励孩子走出家门与伙伴一起玩耍或者请别的同学来玩,让别的孩子讲讲学校的事情,让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感知学校、了解老师。

最后,如果孩子开始上学了,应立即给予奖励。

孩子不适应老师

症状:通常是因为惧怕,这类儿童对老师有过高的期望,通常他们会在学习上努力,行为上克制、忍让,老师一般很少批评他们;在这类儿童心中,老师是爱的使者和保护神。但当老师偶尔因某件事严厉批评他们时,这类儿童会一下陷入焦虑和无助的境地……这类儿童往往缺少伙伴,没有可以诉说或解脱的对象、场所,所以不愿意上学。

对策:树立自信心多些鼓励与表扬。

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的鼓励式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往往我们的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度很高,但鼓励性的关注少,更多地看到孩子身上所存在的问题、缺点,于是会及时指出,而对于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老师们往往认为不需要特别强调。而从心理学角度看,负面化的东西太多,良好的行为就相对减少,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总是批评,使孩子自然对老师和学校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老师应追求建立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更多地理解学生,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掌握方式方法,对于学生做得好的地方给予鼓励,哪怕是任何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存在学习障碍

症状:更多的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对于存在一定学习障碍的孩子,特别是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更不愿重返有各种约束的校园了。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内科主任邹丽萍教授认为,目前因为学习困难来就诊的孩子很多,其中在神经内科就诊的大约占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很多家长都忽视了这样问题的存在,可实际上因此而患上“上学恐惧症”的不在少数。

学习困难一般是指学龄儿童受社会、个体、心理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孩子,这样一个概念就称之为学习困难,具体就是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好。

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如智力落后、儿童多动症、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技能障碍、教育方式不当、学习动力缺乏、不良环境,等等。其中除了极少数原因需要到医院请求专业医生帮助,大部分都需要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比如:有一些智力轻度落后的孩子在最初入校的时候没有被筛查出来,因为智商水平不够高会导致学习困难。还有一些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却有一些比如儿童多动症、学习技能、心理问题等导致学习困难。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学习方法有问题,有的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对策:加强沟通,家庭学校共引导。

当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父母应该仔细分析原因,如果不搞清楚原因就对孩子盲目进行打骂,只会给孩子更大的压力,这样会导致另外一些心理问题。

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低年级的孩子优劣的标准,因为这个时期的课程都很简单,孩子们大都能得到90分以上的成绩,关键是在注意力、自制力、独立性和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对他们有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也能减轻孩子的学习困难。如家长有经常看书的习惯,这样孩子也就自然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家长不应当着孩子的面进行激烈的争吵等。另外,需要提醒家长的一点就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鼓励教育要放在第一位。

最后,邹教授还特别强调,造成孩子学习障碍的非智力因素中,多动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孩子“淘气”已经超出了一般孩子的范围,对于愿意干的事情,注意力、情绪控制以及对惩罚的反应,没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这时家长应该考虑孩子可能是多动症的一种病态,应该到医院进行及时的检查和治疗。

专家建议:多给孩子心理营养

中科院心理研究中心的王极盛教授指出,“上学恐惧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心理压力过大,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另外,现在的孩子普遍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其心理承受力差,挫折教育相对贫乏,这也导致了儿童、青少年心理疾患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篇10

一、个案情况:李民,男,15岁,初二级学生,父亲是司机,母亲为个体户。李民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就比其他孩子明显表现出多动行为。升上初中后,情况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爱动手摸同学、扯前面同学的头发,东张西望,转身拉别的同学和他讲话,好晃椅子、东摸西摸、玩小东西。经常惹同桌或附近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但老师批评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但持续时间不长,好搞“恶作剧”,有时故意推别人,又满不在乎。家里表现:任性、冲动,遇到想办的事情,父母不能满足时,便火气冲天,大喊大叫,甚至离家出走。此外精力特别充沛,看武打片,连看四、五个小时,兴趣很浓。作业不认真完成、不主动去完成。作业边做边玩,注意力难以集中。据家长和老师观察,李民脑子不笨,学习认真起来比一般同学接受还快。但因为好动分心,在班里成绩排在倒数第一、二名,出现不及格现象。家庭教育方式:李民的父亲比较粗暴,看到孩子好动,不听话,烦了就骂、急了就打。只要老师告知家长上课不听课好动或惹同学。回家肯定挨揍。母亲则过于宠爱,孩子想买什么都满足他。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不在乎买东西花的那几个钱。有时孩子发脾气,摔坏东西,母亲只是叹息,可舍不得管孩子。

分析与诊断:李民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如上课不集中注意力,课余活动爱搞“恶作剧”,好冲动,精力特别旺盛,但李民在以下几方面又与多动症有着明显区别:①在课堂上受到教师批评或暗示后,一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而患多动症的儿童是不能做的。他们往往不听成人规劝。②李民对感兴趣的电视节目能够持续观看较长时间,说明他的注意力无障碍,是由于多动的特点而影响了注意效果,而多动症的儿童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具有明显的缺陷。特别是不能持续地将一项活动进行到底,注意的有意性和坚持力很差。③李民专心听课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学习上没有其它障碍,多动症儿童除了注意障碍之外,往往伴有其它学习障碍。李民属于一般性的多动行为。

疏导策略: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教师和家长应关心、体谅李民,不能因其好动而感到厌倦、心烦,也不能因其多动而造成自卑心理或精神压力。

2、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耐心地矫正李民的多动行为。坚持正面鼓励,积极强化,针对他尚能接受教师暗示的特点,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利用目光暗示、点头暗示等手段,及时提醒他遵守课堂纪律,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课的习惯。

3、指导家庭教育,建议其父母教育孩子要求一致。父亲纠正急躁、粗暴的缺点,不能动不动就打小孩,要多看到小孩的优点和长处。母亲克服对小孩宠爱、娇惯的弱点,做到爱孩子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辅导反思:经过采取以上措施,家长与学校相配合,李民的多动行为得到逐步改善。学习时注意力集中时间较以往延长。一年的辅导教育,李民在期末考试中,语、数、英都超过了80分。本个案辅导是成功的,效果是明显的。这要特别感谢家长的配合、支持。从辅导过程中我感悟到,要教育好学生就要认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观点。如果我们用那种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来看学生,就看不到学生的可变性、可发展性。所以,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就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远处”,看到学生的“未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决不能把学生理解为一成不变的东西。

二、个案情况:张明,男,17岁,初三学生。父母尝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对其期望很高。上小学时张明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自从进入初中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刚开始,他的学习成绩还可以,与此同时,也给他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他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入学后的第一次段考只考了班级30多名,这给他的打击很大,他开始怀疑自已的实力。平时一向性格开朗的他开始表现出少言寡语,不喜欢在人多的地方出现,与同学们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经常遇到一点小事就焦躁不安,甚至放声大哭。尤其是考试前、考试中还会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症状,看到题目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住紧张情绪,因此考试成绩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

分析与诊断:张明的烦恼集中在学习问题上,是思想压力过大造成的。初中阶段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学生自己的理想、家长的期望、老师的要求,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由于老是担心成绩不好,平常就抓紧点滴时间看书写作业,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之中,睡眠质量不高,上课时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便有一种无形的压力,特别是当某种期望值过高时,学生承受的压力会更大,他们的情绪、心境也会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这类学生在考试前后必定会产生心理压力,考试中常常会一边做着题,一边还想着家长的期望和理想的名次,不能专心地答题,自然地就会产生应试心理障碍,最后甚至会发展到恐学、厌学、甚至逃学的现象发生。

疏导策略:针对张明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觉得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

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既要让张明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张明与其他同学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告诉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

3、针对家长方面的压力。其实心理治疗、心理保健的重点应放在教师与家长的经常沟通上。为张明减去各种压力,有效地提高他的学习能力,教给他学习的方法,应试的技巧,让其学会劳逸结合。过高的期望值会给子女造成太大的压力及困扰,所以父母应衡量子女的能力,在一定限度内给予适当的期望,并在和谐的亲情关怀下,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这样孩子自然会努力,全力以赴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