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本质安全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矿本质安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几年以来,我矿按照集团公司部署,以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为目标,立足安全发展,培育特色安全文化,积极构建长效安全机制,初步实现了人、物、系统、制度的和谐统一。矿井自1999年7月16日以来实现了连续安全生产,先后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全国煤炭系统文明矿”、“全国诚信服务优秀示范单位”、“中国优秀企业形象单位”、“全国企业管理创新示范单位”、省“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和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力造势,营造文化氛围
安全工作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一种融入到思想、行为、责任、物质等多层面的安全文化力量,我矿结合实际打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
注重文化在安全生产中的渗透性,在全矿开展“旗山安全文化”征集活动,基层区队、班组和3600余名职工都结合实际提出了自己的安全观点、理念和格言,经过反复推敲、梳理、提炼,形成了本质安全目标:员工无违章,管理无漏洞;设备无隐患,系统无阻滞;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安全道德观:爱国爱矿爱家庭,遵章遵纪遵规程。安全价值观:珍爱生命,安全是福。安全管理观:谁抓安全都不越权,管理再严都不过分等具有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理念。我们及时组织编写、出版发行了《旗山文化品读》,详细诠释安全文化理念,对征集、精选的1000多条安全格言进行汇编,通过考试、座谈、征文、研讨、演讲和知识竞赛等形式,让职工在参与中深化认识,达成共识,使安全理念成为全体职工认同遵循的价值观,并转化为安全生产的自觉行动。
定期开展安全理念宣传教育活动,向职工讲解“青蛙现象”、“蝴蝶效应”、“冰山理论”、“木桶理论”等,加深职工对安全理念的理解。在安全文化的培育过程中,重视宣传氛围营造,在广播、闭路电视、网站、内刊上开辟安全专栏,设立安全论坛,传播安全知识,将安全文化理念和职工安全格言制作成横幅、标语、灯箱、牌板,放在工业广场、浴室、井下主要大巷以及各采掘头面的显著位置,在井下现场悬挂安全警语,在井口建设1050平方米的安全文化广场,形成强烈的视角冲击波。突出安全先进的培养和选拔,每年表彰“十大安全标兵”和“优秀安全生产指挥员”,每半年评选一次“本质安全型区队”,每季评选“安全放心区队”和“安全放心班组”,在全矿形成了安全光荣、安全幸福的氛围。
二、创新方法,打造品牌队伍
人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也是本质安全四大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矿突出抓好安全意识、标准意识和安全技能教育,促进了职工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
始终坚持班前十分钟、周五职工安全活动日、月度安全大课和安全教育工作内审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实施安全教育挂牌问责制,开展互动式安全教育,引导职工对典型事故案例深入剖析、系统追问和主动思考,汲取事故教训。开展“送安全嘱托信”、“红领巾安全巡回演讲”、“安全手拉手”、女工安全联保等活动,成立安全文化研究中心和夕阳红安全教育团,组织18名离退休老同志定期深入基层巡回开展安全教育,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
注重职工素质提升,对新入矿的大中专毕业生实施“双师制”培养,为每一名大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和师傅,分别负责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借助高等院校力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先后与徐州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开办经济管理、机电一体化专业大专班,180余名管理干部相继取得大中专文凭。强化“兵头将尾”的培训,与江苏省工贸学校合作,开办了采掘和机电两个专业中专班,77名一线班长经过两年学习顺利毕业,改善了班长的文化结构。启动职工职业生涯设计工程,把个人愿景植于团队愿景之中,以实现个人愿景促团队愿景实现。创新升级企业办学形式,成立旗山管理学院,定期开设“管理论坛”,实施互动和开放性教学。目前,机关科室年龄在48岁以下干部岗位人员全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近500名干部职工参加大专以上学历学习。注重发挥高级工的“种子选手”作用,在全矿17个重要工种中开展“百师带徒”活动,实施“百名高级技工人才培养工程”,目前已培养高级技工124人。实施专业技术和专业工种带头人制度,在13个专业、26个工种中,先后3批选树了105名带头人。选树“首席
工程师”和“首席职工”,每月享受1000元特殊津贴,凸现企业人才价值。完善职工安全培训电子档案,对违章行为进行记录记分,年度累积分数达到一定数,取消上岗资格,实施强制培训。扎实开展职工岗位技能竞赛活动,连续三届蝉联集团公司职工技能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有三名选手参加了全国技能竞赛。
近年来,我矿将“珍爱生命、安全是福”的理念物化到对“三违”行为的长效治理,形成了治理“三违”的强大合力。把管理人员治理“三违”指标上升到制度层面,严格落实“三违”人员追查分析、现身说法、停班学习、品行习练、帮教提高、行政处罚、陪护工伤、张榜公开、亲属签字、建档立卡等“十个程序”。针对“三违”行为一般和严重程度,分别停班学习1至2个月,取消效益奖。全面推行职工岗位行为规范集中教育,将一日一题、一周一案、一月一讲和一季一评等活动落到实处,坚持以考促学,突出“讲演做创”,建立了提高职工安全能力的长效机制。围绕提高全员执行力,率先建立拓展基地,在岗职工全部接受了全员军训和品行习练,制订并实施《旗山煤矿职工行为规范》和《井下职工安全品行准则》,职工规范行为基本养成。
三、融入管理,引领安全发展
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升华和最高层次,是一个深层次的人因工程。我矿将安全文化融入管理,内化到本质安全型企业创建的各项工作中,打造了安全管理不断超越、发展的因果链。
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将系统安全理论与安全管理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持续改进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按照“谁抓安全都不越权,管理再严也不过分”的原则,建立健全了矿领导牵头安全检查、基层干部现场全程跟班、安全小分队动态检查、机关科室“三查”、工会“三道防线”、职工代表安全视察、青工查岗查夜、瓦斯安全员全过程监督以及群监员三班跟班等安全管理机制,把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现场,构成了时间上延续24小时,空间上覆盖所有作业点的动态安全检查网络。完善“以责任为中心”的层次管理模式,形成了“事事有人管、有落实、有考核,人人有事干、有责任、有监督”的全方位安全管理体系。按照层次和责任实施滚动风险抵押金制度和全员月度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落实国务院《特别规定》,细化领导干部带班作业制度,每月排定计划,每天友好提醒,确保班班不空岗。以“现场零隐患”为目标,推行市场化安全管理模式,由安监人员检查并出售隐患,责任人花钱购买隐患,安监人员复查并落实隐患,完善隐患价格标准体系,把工作现场“人的行为、技术、环境、设备、质量”等隐患因素逐项分解,不断充实完善,形成了1184条隐患标准及价格,实现隐患与责任的高效对接,真正做到“监督在现场、执行按标准、追求零隐患”。开展职工安全诚信评估,根据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安全绩效等,对职工进行AAA分级评估,建立动态安全信用档案。职工依据诚信等级享受不同级别的安全信用工资,对信用程度低的人员强制有偿培训,并加收安全上岗保证金,推进职工自主安全管理。
篇2
关键词:煤矿安全;本质因素;技术创新
在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突出对煤矿事故频发等现象的综合分析,其中,在对煤矿综合技术与装备水平的管理中,对于重大煤矿瓦斯爆炸等安全事故中,要形成发生机理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强调在技术、装备、人员要素等方面的运用,推进煤矿安全管理中见都管理、技术创新、设备使用等多方面的运用。
1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的相关本质因素
1.1安全运行中的管理因素
煤矿安全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优质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在执行煤矿安全管理中相关法律制度、规章规矩的基础上,要形成对安全事故隐患的整体消除。在当前的煤矿安全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譬如,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安全机构不够健全、人员配备不够整齐、责任追究制度不够严格、管理缺少约束机制等,因此,就会造成相应的管理漏洞,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发生的安全责任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责任事故都是由于管理者的疏忽造成的。有些煤矿在巷道瓦斯浓度严重超标的情况下,还进行违章带电操作,从而会产生相应的火花,造成瓦斯爆炸等现象,这些事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管理上不严格,没有将管理规程与具体要求落实安全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之上,管理混乱、没有严格执行“三通一防”,机电管理不规范,劳动操作程序不规范,井下安全管理不到位等,这样就容易产生相关的责任事故。尤其是在通风系统、井下瓦斯传感器以及地面瓦斯长期监控等管理中,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就会造成一些不安全的因素。
1.2安全运行中的技术因素
煤矿井下操作管理中,安全技术是至关重要的,稍微一个小小的技术问题,可能会引发大的安全事故。在煤矿安全技术运行中,主要就是结合煤矿开采的技术程度与自然灾害发生的机理与发展变化等,通过各种防治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可以对于煤矿瓦斯的赋存进行预测,其中,在瓦斯抽放技术、煤岩动力灾害等预测方面,可以形成全面的技术控制。尤其是当前着重要解决的相关技术问题,在煤矿瓦斯的发生机理等,事故灾害的预防等,对于煤矿矿井中瓦斯赋存、运移的规律以及突出的机理等方面,形成配套管理与技术跟进。在资源的整体勘测、探测技术、巷道开采技术等方面,由于受到煤层赋存等瓦斯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影响,在采掘作业的技术运用上,要结合不同的地质构造采取相应的技术运用,这样对于整体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安全开采等,都有很大的实践指导性。
1.3安全运行中的设备因素
在煤矿安全运行的过程中,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的装备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自然灾害、地质条件等各不相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设备会给煤矿安全开采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应性强、功能齐全的设备方式。从当前的相关数据显示来看,我国在煤矿机械化操作层面上还不是很广泛,一些地方尤其是基层乡镇煤矿开采中,机械化操作的程度相当低,对煤矿采煤机械化以及事故指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一些重大煤矿开采的过程中,虽然机械化程度有所增加,但是在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维修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因此,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机械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安全运行的综合程度,在劳动密集型转向机械化操作的过程中,对于煤矿安全监督管理系统,通风设备管理、安全防爆隔离设备、检测装备等方面,都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更好的发挥机械设备在煤矿安全运行中的综合作用。
2煤矿安全本质因素与综合运行的相关性因素
2.1煤矿事故致因理论
在煤矿事故的发生中,对于整个事件链的组合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管理失责,在人员、物质、环境以及信息化处理缺陷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成强大的安全意识,加之设备、技术等不安全状态与不安全的生产环境,自然而然会造成相关的煤矿事故。在当前煤矿安全事故的致因分析中,首先产生的是初始损失,在人员以及财产的损失中,在经过事故紧急处理的时候,形成初始损失与最终损失的相关存在,从而在安全措施的积极采取中,要构成对整个安全事故的有效应急措施运用。
2.2整体因素的关联性
在煤矿安全的本质因素构建中,最主要的就是煤矿生产与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包括内在与外在的相关影响因素,管理失误、技术短板、设备落后等因素,包括在安全生产人员、物质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整个煤矿安全运行的过程中,对于人员的缺陷、信息的缺陷、物质的缺陷、环境的缺陷以及设备和实施的不安全状态、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的生产环境等都是综合影响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进行安全控制的过程中,要围绕这些因素,形成多样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全面控制。
3构建煤矿安全运行的有效措施
3.1优化安全通风系统
在煤矿安全系统的控制中,要通过建立合理、可靠的通风系统,不断改善煤矿的安全通风系统,优化通风能力,在全面加强煤矿通风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的基础上,结合瓦斯防治技术的运用,采取超前预防的方式,并构建监测监控系统方式,形成合理有效的抽放方式,并增强粉尘的防治技术,将粉尘防治技术作为改善作业环境的有效路径,推动整个防尘工作的整体优化,并形成火灾监控管理方式,对于煤矿井下已发生火灾的地方,形成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控制,并构建齐全的消防设备,这样可以增强整个安全通风系统的整体功能。
3.2强化煤矿安全管理方式
在加强“一通三防”工作的过程中,对于瓦斯治理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强化现场管理,并全面加强监督与惩处机制的运用,对于不严格操作规程、安全意识不强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更好的形成对整个安全技术的整体控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培训措施,对安全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安全技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操作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在确保整个操作程序规范化的过程中,更好的推动整个安全管理的有效运行。3.3细化对关键环节的管理在具体管理的过程中,要针对煤矿企业的整体实际情况,突出安全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突出对安全重点的管理。因此,在安全运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要从煤矿的实际情况考虑,抓住关键安全点,强调对安全重点的控制。在安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每一个监督管理员要对煤矿的安全质量进行检查,强调做好在安全资金的投入与使用,安全技术综合知识的培训,安全隐患的排查等内容,企业的经营管理也要突出安全生产的精细化考核,对于安全生产中的每一个目标进行细化,突出安全指标的考核管理,形成对员工与安全管理人员评先评优以及奖励资金等方面管理。
4结语
因此,在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围绕相关的本质影响因素,从安全技术、安全意识、安全设备等方面着手,突出在人、物、设备等方面的要素控制,全面加强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力度,才能更好的降低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并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形成高效优质安全的煤矿运行方式,对于提升煤矿企业的整体效能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崔杰昆 单位:山西高平科兴龙马煤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郭建伟,路金萍.搞好安全技术工作,确保煤矿安全生产[J].煤矿安全,2000(9):51~53.
[2]田静芳.浅谈煤矿企业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J].经营管理者,2013,9(20):36-37.
篇3
【关键词】人本管理;安全发展;提升素质;本质安全人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安全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人在安全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大平矿紧紧抓住实现人本管理这一关键,始终坚持把提升员工素质摆在谋求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不断出台以人为本管理新举措,着力培育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本质安全人,收到了以本质安全人保障班组安全、以班组安全促进区队安全、以区队安全推动矿井安全发展,以矿井安全发展提升矿井经济效益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建成“五优”矿井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企业安全理念引导人
安全理念是安全生产的先导,是保证矿井长治久安的最持久因素。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没有对安全理念的深层次认识,培育企业安全文化,提升员工素质就是一句空话。近些年来,大平矿坚持用正确的安全文化理念引导人,精心设计乐于参与、易于接受的活动载体,广泛吸引员工参与其中,造就了一支思想统一化、行动军事化、作风严谨化、工作标准化的员工队伍。
开展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坚持月评安全诚信员工,根据安全情况、三违情况、隐患整改、工程质量、安全活动等方面,将员工分为诚信、可信、失信三个等级,月评100名优秀安全诚信员工和50名安全失信员工,引导广大员工树立“安全诚信为荣、安全失信为耻”的价值观。选准“三种人”,因人施教。每月把基层区队的上班不足100天新工人、“三违”人员、安全失信员工确定为安全不放心的三种人,对其进行重点教育,定期组织学习事故案例,使“一举一动,规章至尊”的安全行为观入脑入心。强力推行了“两述一化”工作法。先后完善了公司57个工种的手指口述、岗位描述,开展全员军事化训练,旨在让员工熟悉掌握操作要领,践行“精心、精工、精品”安全质量观,锻造军人的良好作风,形成“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工作习惯。推行班组安全网络建设。将员工划分若干个小组,由各个小组自主开展学业务、查隐患、反三违等安全活动。通过开展班组安全网络建设,引导员工践行“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的安全道德观,树立自保、互保、联保的意识。
二、以安全宣传教育感化人
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门艺术。艺术就要掌握方式和方法,就要如春风化雨,给人以如啖如诒的精神享受。大平矿安全宣传教育围绕安全管理,思想认识,行为管理,影响带动,人物激励等各个方面入手,做到丰富多彩,方法创新。一是将安全宣传教育融于心。围绕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开展丰富多彩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使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常态化,做到警钟长鸣。重点对员工进行案例教育,明白事故的诱发原因,知道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增强员工处理和应对各种安全隐患的能力,让员工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二是将安全宣传教育融于眼。在员工宿舍、入井长廊、副井底候罐室、轨道上山以及工作面巷道等地点醒目位置设有安全宣传标语、警言警句、安全常识以及安全标识等。同时,还利用LED播放安全宣传教育片,举办安全文艺演出、事故案例展览、安全漫画展、安全板报展,时时处处提醒员工,营造安全生产浓厚氛围。三是将安全宣传教育融于口。坚持班前安全宣誓制度,组织开展“员工上讲台、主人话安全”、班组长讲安全、区队长安全承诺,举办安全演讲比赛等,使安全人人讲、时时讲、处处讲,安全意识强化做到常规化。
三、以安全知识培训造就人
矿井安全系于人,人的安全系于自身的安全素质。大平矿石是高突矿井,对员工队伍要求高,为提高队伍的对矿井的适应性,大平矿牢固树立抓好安全培训的实质就是在治理不安全隐患的理念,坚持“素质在培养,技能在训练”的培训观,在提升培训针对性上下功夫,在增强实效性上做文章,有力提升了全员素质,在较短时间内打造一支适应矿井的干部员工队伍。坚持根据各自不同工种、不同特点、不同内容,着重抓好“薄弱点”、“特殊点”和“困难点”,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安全培训工作格局,培训出采、掘、机、运、通五大系统现场的高水平组织者、管理者和操作者;坚持增强培训工作的灵活性,做到“三个结合”(全员一般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安全业务培训与新技术普及教育相结合)和“四个不同”(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不同工种有不同内容,不同对象有不同方法,不同层次有不同要求)。同时,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使员工学习理论在现场得以应用,大大提升了员工的实际操作水平。坚持培训工作重心下移,明确基层区队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为基层区队购买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培训中心与西安利德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发展的《煤炭主干专业多媒体教学系统》软件,安装在区队电脑上,利用会议室投影系统对员工进行培训,形象逼真,重点突出,易于理解,便于掌握。坚持为员工搭建“学知识、钻业务、增技能”的平台,投资20多万元购买50多台计算机,建立煤矿各工种题库,实行每月一次上机考试制度,考试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与风险抵押金挂钩,促使员工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坚持突出重点抓现场,把课堂办到井下,做好井下一线作业人员现场培训,每月对特殊工种和关键岗位人员现场考核一次,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和现场操作技能。坚持每周五举办科室管理人员、区队管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素质教育课,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以管理机制创新激励人
大平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推出了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新机制,使安全管理逐步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互律”和从“外控”到“自控”、“互控”的良性转变,收到了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效果。
篇4
[关键词]风险预控 本质安全 体系落地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52-01
0 引言
任家庄煤矿位于宁夏灵武市东北约20 km的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是横城矿区开发建设的第一对现代化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40万吨/年。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服务年限54.9年,主采煤层为三、五、九层煤。目前我矿生产的特点是生产工艺复杂,参与生产的设备种类多、工种多、联合作业多,点多面广,安全管理难度大。传统煤矿安全管理主要依靠事故经验教训,管理跟着事故跑,主要采取行政推动、会议布置、集中整治等手段,管理无程序无标准,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常常是“一个问题没解决,更多的问题冒出来”,管理顾此失彼,处于“救火式”的被动局面。2014年,我矿探索并推行的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效地提升了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了我矿的安全发展。
1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根本特征和意义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强调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通过对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采取有效的消除、减少、稀释和隔离等措施,从而实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力求将煤矿风险降低和保持在可容忍水平。
2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部分领导安全管理体系化意识淡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推进人员缺乏专业培训。
在我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和推进中存在着领导安全管理体系化意识差,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了解重视程度不够深入,没有把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作为提高本单位安全管理水平的手段和措施,依旧依赖于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的投入不足,影响了体系的有效贯彻和实施。
2.2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工程,在体系建立过程中,个别存在部分的评价考核体系中和各小项所制定的标准存在矛盾或管理环节接叉不清,存在管理工作重复交叉,职责权限不清等现象。单凭综采考核标准部分就未能体现独有的特色,如工程质量考核、文明生产标准不统一等。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止步于通过录入安全检查查处的危险源和人员不安全行为,并按照本质安全考核管理办法给定的运算系数和公式给出一个考核分值的简单功能。现有功能设置达不到考核管理体系自身要求,系统的维护和系统中基础信息修改的功能设置完全达不到安全管理人员的需求,且现有功能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相关安全信息基础资料的统计仍需用人工的方式来完成。
2.3 专业检查种类繁多。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的两大元素生产过程现场控制和机电管理,每月集团公司专门成立了专业考核组进行检查考核、我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每月分一次检查考核、质量标准化3次检查互相重复。我矿相关业务部门在接受上级公司的专业考核组检查的同时还承担本安体系检查考核的准备工作,且通常以专业检查为主,以本安检查为辅,分化了集中推进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精力,无形中对本安体系的推进和落地产生了阻碍。
2.4 风险预控管理流于形式主义。
本安体系在建立和贯标过程中主要依靠“第三方”暨本安体系研究小组,搞的是“运动战”一阵风,人员专业性不强,虽然投入了较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没有真正从改进和提高我矿基础管理工作入手。目前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仅仅是靠某几个职能部室和某几个人进行日常的运转,PDCA持续改进的循环模式形不成闭环,其它环节存在执行不力的现象。在本安体系推进工作并没有落实到安全管理的核心级,没有直接落实到班组这一级别层面,没有实现全员参与,科、队级管理和班组级落实方面存在“两张皮”或者“无作为”的现象,导致风险预控运行效果不理想。
3 完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我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落地的措施和建议
3.1 发挥领导作用,确定我矿安全管理目标
煤矿领导应决定建立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所需达到的程度和目标,充分考虑内部管理需要、外部需要,各方面的结合等因素,以及是否需要外部确认,外部确认立足达到的等级,如本安一级,二级,国家级质量标准化等;提供本安体系完善和推进本安体系落地所需要的资源,做好内外信息沟通。我矿在安全管理目标确定以后,将安全目标逐层分解至科队级和班组级,科队和班组分别根据矿、队级分解后的目标再次加以分解,对能量化的进行量化,不能量化的确定时间、节点、工期。矿安全管理科负责对分解后的安全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跟踪验证,最终将实现全矿安全目标的责任主体落实至每一位员工,并通过践行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矿安全文化,凝聚每一位员工的向心力,最终实现矿安全目标。
3.2 完善组织构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煤矿在采用和推进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时,应确定一个完整的组织构架,确定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化所需的各种职能。由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化是一项长期的持续工作,在组建结构时应充分考虑体系化组织结构的长期性、人员的稳定性,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确保由有一定安全管理基础和专业能力的人员担任相关职务,否则很难正确指导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和推进工作,甚至是误导。
矿长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在组建安全管理委员会的同时,应考虑到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目前国内符合煤矿安全生产实际安全管理理论集大成者,坚持推进和贯彻落实本质安全管理系统是一项长期任务,应设立专业科室,并配备足够的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的人员,专职负责风险预控考核管理工作。
3.3 强化“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工作思路,持续推进“六化”考核。
我矿应该强化“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工作思路,明确和界定安全管理机构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持续推进“六化”考核,持续稳定地推进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地。
按照“层次分明、各有侧重”的原则,明确矿、队、班组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和工作重点。从上到下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安全责任逐级传递的“分级管理”工作机制。
六化检查考核具体为:一、检查人员全员化,充分体现全员参与的思想。二、检查内容制度化,将考核评分标准按专业分成四个考评表。每月矿领导级别考核人员分专业组,进行检查考核。职能科室考核按生产单位分专业组,做到检查、录入、整改、复查、消警的全过程闭环管理。三、检查手段多样化,既检查现场隐患,又审查内业资料,既人工检查,又利用各类设备、仪器精确检测,既有对待设备的静态检查,又有跟踪作业循环,查看联合作业执行情况的动态检查。四、检查时间动态化,既包括日常检查、月定期检查、季节性检查、特殊天气检查、夜间检查、节假日检查,又有消防器材、危险化学品等在特殊时期的专项检查。五、检查层次多元化,每次检查都要联合生产、安全、机电、技术各专业人员。参与成员包括矿领导、职能科室负责人、生产单位队长、专业技术人员、安监员等。六、检查岗位流程化,每次检查必须严格检查岗位工种标准作业流程,现场实操与手指口述结合,目的是严防“知道做不到”的问题发生。
通过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真正形成团队协助、优势互补、分工明确、高效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我矿的生产主体责任,有利推进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落地。
篇5
关键词:萍乡市政府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1构造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安全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煤矿安全生产形势逐渐好转,安全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发达的采煤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依然面临着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回收率低、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劳动力素质低、安全管理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当前在我国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的形势下,矿井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对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保证煤矿安全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行过程就是指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煤矿作为一个高危行业,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保证的基础,是矿区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和谐社会的呼唤。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珍惜生命、本质安全是每个职工追求的迫切愿望。因此,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势在必行。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与传统煤矿安全管理的区别:传统的煤矿安全管理主要依靠于行政手段的推动,着眼于系统运行的结果,往往是以集中整治或综合治理的形式来管理安全工作,一般都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是事故发生之后,调查事故发生原因,再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事后处理”的管理方式由于存在许多诸如治标不治本等弊病,因而很难从源头上遏制事故的发生。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一套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管理职工不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的全面、系统、可持续改进的现代安全管理体系。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强调的是“煤矿事故可防、事故风险可控”的过程管理,是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实行关口前移、预控为先。从管理对象、管理职责、管理流程、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直至最终的管理目标,形成了一整套按照自动循环、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这一持续运行、不断改进的长效机制,注重依靠机制、依靠流程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管理,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经济杠杆推动安全工作的被动局面。
2萍乡市政府构造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创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站在深刻审视安全生产大格局,切实推进煤炭企业不断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战略高度实施的重大研究课题,是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在管理上的再次质的飞跃与升华。
萍乡是一个以煤建市的老工业城市,开采煤炭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煤炭工业是该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共有煤矿数量126处,其中四万吨以上煤矿63处,三万吨及以下煤矿63处,分布在辖区内三县二区的30个产煤乡镇,点多、线长、面广。全市地方煤矿核定生产能力458万吨,煤矿直接从业人员4.8万余人,间接从业人员10万余人。2010年全市地方煤矿产煤460万吨,煤炭工业产值13.6亿元,上缴各项税费1.7亿。煤矿地质条件复杂、“五大灾害”齐全,安全管理的难度较大。
近年来,该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为核心,积极实施“专业治安、科技兴安”工作战略,从2007年开始,经过努力,在借鉴国有大矿先进的安全监管经验基础上,萍乡市政府已先后构建了具有萍乡市煤矿特色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了“2134”监管工程。通俗地讲,就是抓住两个责任主体,用十三种制度,管理好四种人。近年来,为进一步理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和政府监管主体关系,明确两个主体的工作责任,制定了十三项安全管理制度来约束和规范煤矿企业生产者、经营者、投资者和监管者四种涉及安全生产人员的行为,包括《萍乡市煤矿安全生产员工奖罚指导意见》;《萍乡市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要责任人事故淘汰制度》;《萍乡市煤矿管理层年度安全生产履职评估细则》;《萍乡市煤矿企业安全隐患和事故处理门槛制度》;《萍乡市煤炭生产企业安全等级评定标准》;《萍乡市煤矿(3+1)现场管理百分制度》;《萍乡市煤矿重大安全隐患会诊排查制度》;《萍乡市各级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干部到矿“二十查”制度》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十项措施》等一系列地方煤矿安全法规和相关制度,简要介绍如下:
《萍乡市煤矿安全生产员工奖罚指导意见》:共9章,218条,从采煤、掘进、机电、提升运输、一通三防、爆破器材管理和防治水等方面详细列举了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所遵循的条令条例和对违章人员的具体处罚措施。
《萍乡市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要责任人事故淘汰制度》:主要包括4条,凡煤矿企业发生3人以上重大事故或一年内多次发生一般死亡事故的,市安委会将对事故责任人实施淘汰,列入萍乡市安全生产黑名单。被列入黑名单的煤矿管理人员,由原发证单位吊销《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并终身禁止在萍乡市范围内从事煤矿和其它高危行业的管理工作。
《萍乡市煤矿管理层年度安全生产履职评估细则》:从组织机构、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和事故发生严重性等五个方面分别进行打分,根据评分内容和评分标准进行量化处理,对不合格的煤矿企业进行整改。
《萍乡市煤矿企业安全隐患和事故处理门槛制度》:从四个方面对煤矿企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和死亡不同人数的所需采取的具体事故处理措施。
《萍乡市煤炭生产企业安全等级评定标准》:按煤矿现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根据萍乡市煤炭生产企业安全等级评定标准,划分为A、B、C、D四个类别:A类为安全生产条件较好的矿井,B类为符合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矿井,C类为安全生产条件较差矿井,D类为安全生产条件不合格矿井。评定标准采用地面设施必备条件(20分)、安全生产基本管理规定(20分)和井下安全生产基本必备条件(60分)三大项综合组成,每一项中又具体包括不同的评比内容和评分标准。
《萍乡市煤矿(3+1)现场管理百分制度》:通过具体的萍乡市煤矿现场管理制度考核表,市煤矿安全专业检查组在例行煤矿现场检查时,发现存在《萍乡市煤矿现场管理制度考核表》中所列安全隐患时,由市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局根据《督办书》中指出的隐患直接从基本分中扣除相应的分数。
《萍乡市煤矿重大安全隐患会诊排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煤矿安全重大事故进行会诊,对会诊后认为存在隐患的煤矿下达《煤矿重大安全隐患监控整改任务书》,督促企业及时整改。
篇6
关键词:安全型矿井;煤矿;生产工作;人员;设备;生产环境;生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TD217文献标识码: A
在煤矿生产工作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近些年,随着政府和煤矿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愈加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加强,生产效益和效率日益提高。虽然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重特大事故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在这样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性工作——安全型矿井建设,这对降低煤矿生产事故发生率、确保生产安全有着极大的意义。
一、安全型矿井内涵
对煤矿生产行业来说,安全型矿井是通过追求人、机和环境的安全及和谐统一,实现管理无漏洞、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人员无“三违”,最终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正常情况下,井下生产虽存在危险源但可以认知,虽有隐患但可以预防,通过治理可以消除安全隐患,避免造成事故。煤矿生产作为一种高危行业,要想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深入研究人员、设备、环境之间的三角关系,严抓安全型矿井建设工作,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领域深层次、高难度的一些问题,提升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推进煤矿工业安全生产建设与发展工作。
安全型矿井建设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其一,人的安全可靠性,者是创建安全型矿井的核心;其二,物装备、设施、原材料等的安全;其三,系统工作环境的安全。井下生产系统主要有提升、运输、通风、压风、排水、供电等单元系统,这些系统本身应该没有隐患或缺陷,且有良好的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生产系统;其四,管理体系的安全,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
二、安全型矿井建设的相关问题
(一)加强管理,重在务实
对于安全型矿井建设,应采用煤炭工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切合煤矿生产实际扎实推进建设工作,不可盲目进行。第一,切记忽略实际情况,盲目沿用以往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在多年的煤矿生产工作中,我国煤矿企业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但是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不可忽视实际盲目沿用传统,要对“传统”取之精华取之糟粕,积极开展创新工作,否则会导致安全管理工作失误。第二,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不进则退,倘若煤矿生产工作不创新、不引进,将难以实现稳定而高效的发展,所以应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创新,充分借鉴和吸收外国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二)加强培训,培养人才
煤矿生产作为一种技术性工作,人在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安全生产队伍,要广纳群贤,解决技术性、专业性人才匮乏的问题。其一,加强校企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其二,在企业内部重点培养技术性专业人员,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促进全员安全生产技能的提升。同时,注重员工基础性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使其熟练掌握井下岗位操作,明辨危险源、化解安全隐患,加强安全事故预防和治理工作。
(三)加大投入,强化设备管理
随着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煤矿设备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也带了安全隐患。由于煤矿生产设备技术性高,为了保证运行效益和效率,要加强设备维护,定期检修、维护、保养和检测,及时更换破损、淘汰的设备,确保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在这里,建议采用具备故障检测和闭锁功能的智能型装备和集中控制系统。同时,以提高设备可靠性为目的,围绕通风、提升、排水、供电等系统开展安全设备研制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设备不论在任何动态过程中都始终安全可靠运行。
(四)建设风险预控系统,加大监督监察力度
立足于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煤矿生产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强风险预控系统,及时检查出设备、巷道、勘测中存在的问题,用以作为制定风险预防和治理方案的基础性依据。其一,监测提升、供电、通风、排水等生产系统,排查设备隐患;其二,严抓工作性能检测,确保设备工作状态良好;其三,检查各种设备、仪器是否存在损坏;等等。为了保证风险预控系统的有效性,监察人员必须依法办事,按照相关规定严惩违法乱纪行为。同时,打造一支工作作风过硬、思想端正的监察队伍,保证监察工作落实到位,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严抓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确保矿井安全
矿井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是一个单位工作标准、工作成效、综合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反应着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能力。为了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要做到五个“严抓”—严抓工序、严抓操作、严抓监督、严抓平时、严抓落实,切实完成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人本基础,避免操作失误,确保人员生命安全。
三、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煤矿井下工作的生命线。煤矿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紧抓安全型矿井建设工作,才能做到管理无漏洞、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人员无“三违”。安全型矿井建设工作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这是一项艰巨而系统性的工作。随着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变化,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以实现井下工作长治久安,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闫海英,黄 波.现代科学化的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探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01):56-57.
[2]许正权,宋学锋,吴志刚.本质安全管理理论基础:本质安全的诠释[J].煤矿安全,2007(09):67-68.
[3]赵俊明.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之经验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1):22-23.
篇7
关键词:煤矿; 风险预控; 安全; 管理
一.煤矿风险预控的概念
煤矿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煤矿生产或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危险源实施有效的控制,达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由此定义可以看出煤矿风险管理由危险源识别、评估、控制等环节组成。其中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和目的。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理想目标是实现煤矿生产的本质安全化,将风险降到最低,最终达到杜绝责任事故,减少非责任事故的目的.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系统中已知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控制,实现煤矿人-机-环系统的最佳匹配,使事故降低到人们期望值和社会可接受水平的风险管理过程。它的管理对象是是管理对象单元的一种划分,是对危险源的总结和提炼,是通过管住管理对象实现对危险源的控制或消除,它的管理标准是是一种标尺,是管理对象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消除或控制危险源的风险的最低要求。管理(对象)标准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有关标准和企业标准从严制定。
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给出的一套煤矿安全管理的流程与规范,具有通用性,不仅适应于地质条件好的的煤矿,也适应于地质条件差的煤矿。当然地质条件好、装备优良、人员素质高等有利因素更有利于满足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的要求,但面临安全诸多不利条件的煤矿,同样可以提高其安全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可以规范其管理流程,可以在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其安全管理绩效。规范提出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百万吨死亡率、提高我国的煤矿安全水平,因此规范的条款是针对煤矿的,不适应于其它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整个规范是围绕“危险源管控”建立的,而危险源的辨识又是基于“事故机理”展开的,因此规范是科学的;规范不仅强调危险源现场管控,还强调煤矿应明确安全管理方针与目标、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与职责、应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等,以实现危险源的系统管控。规范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机”、“环”、“管”的本质安全、打造“本质安全”矿井。也就是即使“人”、“机”、“环”、“管”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出现了安全问题,但由于另外其它三个因素的本质安全性,也不会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当然这是一个终极目标,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煤矿还无法做到,但是通过《规范》的有效实施,将使煤矿逐步接近“本质安全”,最终实现零伤亡。员、全过程、持续改进、长久性: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等管理体系的理念一样,所有的员工都应参与,所有的过程都应覆盖,应确保方针、目标、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等持续改进,应确保通过《规范》的有效实施,建立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煤矿的长治久安!
三.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安全水平差距较大。目前,美、英、德、澳等国已基本消灭重大死亡事故,澳大利亚每生产1亿吨煤的事故死亡人数仅1人。同美国、南非、俄罗斯、波兰和印度相比,我们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几十倍,是同样发展中国家印度的五倍。当前国际国内对中国煤矿业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在国际社会眼中,矿难就是中国的代名词。国内民众和媒体对煤矿事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党和国家对煤矿安全越来越重视。煤矿从业人员及其家庭对煤矿安全期望越来越大。
【结语】: 煤矿风险预控建设需要一个长效机制,要从认识起步,不断改进完善方法,树立长治久安的思想,进行了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研究。煤矿安全体系的建立对于我们的采矿人员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就应该更好的完成我们的风险建设。煤矿的风险建设不仅能够保证我们的煤矿生产人员有一个很好地作业环境,更能够很好地满足我们的安全标准和需要。
【参考文献】:
[1] 顾孟泽.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4(09)
[2] 韩永轶. 浅析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3(08
[3] 李振国.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上湾煤矿的应用[J]. 煤矿安全. 2013(06)
[4] 毛家鑫,高佳旭. 基于ISM的全面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分级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23)
[5] 郝贵.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神华集团的成功应用及推行前景[J]. 煤矿安全. 2011(10)
篇8
煤矿井下本质安全设备的关联设备一般都处于危险环境中,须另外采用附加防爆型式对其进行保护,例如将其置于隔爆外壳中。由隔爆外壳保护的关联设备除了应符合本质安全型相关要求外,还应同时符合隔爆型要求。GB 3836.18按系统获得防爆合格认证情况将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分为“已获证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和“未获证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两类。这种概念及分类对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同样适用。
煤矿井下爆炸性环境的特殊性
相对于地面,煤矿井下环境恶劣,空气潮湿,空间、光线受限,设备维护困难。井下开采过程中被释放出来的与煤天然共存的瓦斯或煤尘与空气混合后在井下采区或巷道形成具有爆炸危险性的瓦斯-空气混合物或煤尘-空气混合物。虽然煤矿行业十分重视持续有效的井下通风,但由于存在通风故障、瓦斯突出、产煤量增大引起的瓦斯释放增大等难以预料的问题,可能引起瓦斯浓度超标,从而带来危险。受井下空间环境限制,一旦发生爆炸很容易造成灾难。因此,煤矿井下需要更为严格的安全要求,禁止在井下瓦斯爆炸极限范围内进行开采。针对煤矿井下瓦斯环境的具体情况,欧洲将井下危险环境条件分为“1级危险环境条件”和“2级危险环境条件”。当井下空气环境中的甲烷浓度在LEL(爆炸下限)~UEL(爆炸上限)范围内时属于“1级危险环境条件”,这种条件下的井下环境属于危险的爆炸性环境;当井下空气环境中的甲烷浓度在0%~LEL范围或UEL~100%范围时,属于“2级危险环境条件”,这种条件下的井下环境属于具有潜在危险的爆炸性环境。目前这一思想也正被IEC和我国相关机构所接受。《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区回风巷、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1.0%时,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此时应认为巷道环境由“2级危险环境条件”进入了“1级危险环境条件”。根据GB 3836.1和GB 25285.2关于设备保护级别/水平(EPL)的思想,只有EPL Ma级设备可继续带电工作,其它设备必须停电。《煤矿安全规程》还严格规定了甲烷传感器报警浓度、断电浓度、复电浓度、断电范围等。因此,煤矿井下爆炸性危险作业场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分类不同于地面爆炸性环境中危险“区”域的分类。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也应根据这种思想考虑其特定的危险环境条件和对应的合适EPL。
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设计
任何拟定的本质安全系统都应在明确设计目标后,根据电气系统具体的连接关系来确定系统的整体构成(包括互连导线及简单设备)。仅由电池供电的一体便携式本质安全设备(如干电池供电的LED本质安全手电筒,无关联设备)是最简单的本质安全系统。图1中的典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由本质安全关联设备、本质安全设备(包含简单设备RTD)及其之间的连接导线或电缆构成。
为了便于分析和确认电气系统所达到的本质安全等级,在明确了电气系统的构成之后,可参照GB3836.18第4制定系统描述文件,采用图纸、清单、使用维护手册或类似的文件方式来规定确保安全所需的信息,如规定电气设备的有关项目、包括互连布线的系统电气参数等。制订系统描述文件的系统设计师应能代表其机构或雇主承担责任且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实际上,对系统使用功能的兼容分析也很重要,它决定着各设备组合后系统能否正常运行,但这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一般情况下,简单设备不需要认证便可使用,但当简单设备用于本质安全电气系统时必须对其安全性进行确认。国际上,对于简单设备的认定大多是根据制造商提供的指标,若设备中任何器件的参数都不超过1.2V、0.1A、20μJ、25mW即可视为简单设备,如开关、热电偶、RTD、LED、部分SPD等。在北美,对简单设备的定义更为简练和限定:非储能且不产生电压的设备。虽然简单设备用于本质安全回路时无需认证且不影响其安全性,但适用时,外壳材质、IP等级、端子或接线等本质安全设备所需的共性要求还应符合GB 3836.1和GB 3836.4的相关规定。对于符合GB 3836.4中5.7简单设备要求的开关、端子、接线盒、插头、插座等无源器件,无需改动系统安全评价便可增加到系统中;对于纯电阻、简单半导体等无源元件简单设备,还需要考虑热效应评定或试验。如果系统增加符合GB 3836.4要求的单个电容或电感储能元件,则进行安全评定时要考虑它们的电气参数及其可能产生的热效应,同时应有清晰的标志。如果电感是铁芯电感,则不能看作是简单设备,必须通过试验来确定。如果简单设备计划含有多个独立的本质安全电路,例如连接件、插头和插座,则应按GB 3836.4的要求进行可靠隔离,否则安全评定时只能按这些电路可能造成混触故障来分析。简单设备的确认证明应作为系统描述文件的内容之一。有时用户需要对简单设备进行第三方认证确认,主要是因为用户需要这样的文件作为附加保险措施。对系统进行本质安全检验或评定时也要对简单设备进行认定,因为它是本质安全电路的一部分。根据我国煤矿的具体情况,将矿用本质安全简单设备作为含有其它电路的设备部件时,对整机的鉴定显得很有必要。系统设计师除了考虑以上技术内容外,还应在可能的情况下,把包括内部参数在内的信息清晰标示出来,在系统框图中也要详细说明。
可用于井下瓦斯环境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内的电气设备类别为I类,允许的最高表面温度应不超过150℃(当其表面可能堆积煤尘时)或450℃(当其表面不可能堆积煤尘时)。环境温度影响设备或元件的温升。当本质安全系统部分或整体运行温度超出-20~+40℃的正常工作环境温度时,应在系统描述文件中说明。符合GB 3836.4的本质安全设备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为-20~+60℃,当设备周围环境温度超过+60℃时,最小点燃电流将降低(当温度从20℃上升到200℃时,点燃能量可能会下降20%~30%),此时GB 3836.4标准已不再适用,建议参考IEC60079-33。
用于煤矿井下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整体本质安全等级不一定为同一个等级。也就是说,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本质安全等级可为“ia”等级,也可以为“ib”等级。当然,系统的每一组成部分均为“ia”等级或均为“ib”等级也是允许的,这取决于系统设计师对系统EPL设计的需要。如果本质安全电气系统或者系统的一部分满足“ia”等级设备的要求,则该系统或系统的该部分就为“ia”等级;同理,如果本质安全电气系统或系统的一部分满足“ib”等级设备的要求,则该系统或系统的该部分就为“ib”等级。当系统某一部分满足一个等级,而另一部分满足另一个等级时,应具体分析系统的整体情况。例如某电气监控系统包含一台由“ia”等级关联设备供电的井下“ib”等级本质安全瓦斯探测仪,系统正常运行时的本质安全防爆等级应属于“ib”等级(即EPL Mb),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当井下出现瓦斯超限情况、需要停止关联设备供电并同时启动探测仪内部备用电池供电后,该系统中的本质安全瓦斯监控仪可设计达到“ia”等级(即EPL Ma);如果一台仪表防爆标志为“ib”等级,该仪表还可以连接一台“ia”等级的传感器(如光纤),那么该种系统设计也是允许的。至于“ic”等级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它类似于煤矿井下的矿用一般型电气系统,不建议在煤矿井下使用。#p#分页标题#e#
本质安全电气系统中,“ia”等级的设备对应达到EPL Ma级保护水平;“ib”等级的设备对应达到EPL Mb级保护水平。整个系统不一定在一个EPL级别。EPL Ma级设备适用于井下“1级危险环境条件”下的采煤作业。EPL Ma级设备具有很高的固有安全等级,有两个独立的防爆保护措施或双重防爆安全系统,即使在罕见的故障条件下,EPL Ma级设备(如电话机、甲烷气体探测设备)也能连续工作。EPL Ma级和EPL Mb级设备都适用于井下“2级危险环境条件”下的采煤作业。EPL Mb级设备具有高安全性,适用于正常的采煤工作条件。在井下瓦斯环境中,EPL Mb级设备可进行断电操作或安全处理。
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研究的互连导线或电缆指系统中本质安全电路的互连导线或电缆,是系统中本质安全电路的一部分,其电气参数、结构和布局直接影响系统的本质安全防爆性能,对系统本质安全性能的评定至关重要。系统互连导线或电缆多用于本质安全供电或本质安全信号传输,其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的储能在危险场所电缆短路或开路条件下易被释放出来,可能带来引燃危险。另外,其结构和布线也与系统或回路故障分析有关。因此,包括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在内的与本质安全性能有关的互连导线的电气参数以及计算推导的有关电气参数,系统设计师在系统描述性文件中都应进行详细规定。有时也可以通过规定具体的电缆型号、规格、长度来代替电气参数。IEC 60079-14、IEC 60079-25将本质安全电气系统互连导线或电缆按结构性能分为A、B、C三种类型。这种分类便于进行电缆故障分析,同样也适用于矿用本质安全系统,但设计时需注意选用的电缆应符合矿用电缆的相关特殊要求。非本质安全电路用导线或电缆须与本质安全电路用导线分开布置。
关于电缆选型。需要时,系统描述文件应规定各个特定电路允许使用的多芯电缆类型。特殊情况下如果没有考虑隔离电路之间的故障,则应在系统描述文件的框图上注明。如果互连电缆使用的多芯线还含有其它本质安全电路,除非防爆检验机构另有试验认可,否则多芯线必须符合矿用A型或B型多芯电缆的要求。关于电缆布线、安装。本质安全电路的防爆原理要求其整体性能不能受其它能量的干扰,即使在发生电路开路、短路或接地时也不能超过电路的安全能量阈值。因此,用于本质安全电路的电缆与其它设备的电缆在机箱或机柜中必须互相隔离,安装方式也应尽可能使本质安全性能不受外界电场或磁场的干扰。安装接线的主要依据是系统描述文件中给出的“系统安装图”(可参考GB 3836.18图E.2)。关于多芯电缆。含“ia”或“ib”等级本质安全电路的多芯电缆不能含有非本质安全电路。通常还要求本质安全电路与非本质安全电路的现场接线盒或分线盒相互独立。绝对禁止将本质安全电路端子或电缆连接到非本质安全电路的端子或电缆上。多芯电缆中没有被使用的每根芯线应对地充分绝缘,并且两端用适当的端子充分隔离,防止未使用的芯线成为电路混触的媒介。关于接线和分线。当本质安全系统的互连导线或电缆需要分线盒或隔离接线端子隔板对含有的本质安全电路进行分线或接线时,系统设计师应按照GB 3836.4的规定对分线盒或接线盒进行设计和选型。还应注意的是,包括本质安全设备、关联设备以及简单设备、线路接线盒或分线盒在内,本质安全系统内部所有设备的外部连接装置(如接线端子、插头和插座)应符合GB 3836.4第6.2的规定。不存在单纯意义上的本质安全型电缆,也不存在单纯意义上的本质安全型接线盒或分线盒,只存在符合系统本质安全电路技术要求的互连用电缆、接线盒或分线盒。关于导体或端子材质。用轻合金材料作导体的部位应注意预防电解腐蚀。关于电缆标识。应有单独的标识表明本质安全电路用电缆是本质安全电路的一部分。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用浅蓝色护套或表层标识,此时其它电路就不宜用蓝色护套或蓝色表层。为了防止混淆,也可对本质安全电路导线采取单独标识牌、将导线组合到公用的浅蓝色线槽中等措施。关于电缆的表面温度。本质安全防爆设备在任何状态下都不应超过设备允许的最高表面温度,并应与其绝缘等级相适应。
井下用光缆或光纤没有电信号,但由此认为光纤传输就是本质安全的观点是片面的。光也有能量,例如当光缆或光纤遭到破坏被折断时,泄漏的光能(波长范围为380nm~10μm)转换成热能被表面或颗粒吸收,导致温度升高,如果不加限制,就有可能点燃瓦斯或爆炸性粉尘云。本质安全型光辐射(op is)是指在正常或规定的故障条件下,不会产生足以点燃特定危险环境爆炸混合物的可见光辐射或红外光辐射。对于悬浮在空气中的瓦斯或粉尘云,本质安全型光辐射要求电路具有可靠的限能电路,将持续时间大于1s的连续波光功率限制在150mW以内,辐照强度峰值限制在20mW/mm2(表面积不大于400mm2)以内,最高表面温度限制在150℃以下,否则需增加联锁装置;对于持续时间小于1ms或1ms~1s之间的光脉冲,脉冲能量应分别不超过相应环境爆炸性气体的最小火花点燃能量(MIE)或10倍的最小火花点燃能量。有关光辐射设备和传输系统的保护措施可参见IEC 60079-28。3.4 防雷电冲击及其它电冲击保护如果辨识出雷电会对井下本质安全电路带来危险,那么最好在地面采取措施,采用浪涌抑制分流器、隔离器等将地下电路与地面电路隔离,防止雷电冲击通过管道或电缆传到地下。如果井下本质安全电路必须要增加防电冲击保护,可参考GB 3836.18附录F。3.5 系统标志GB3836.18第12适用。
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参数评定
本质安全电气系统认证和评定模式分整体检验评定认证(“已获证本安电气系统”在获证前进行的认证)和在本质安全系统整体概念(整体原则)基础上,对“未获证的本质安全电气系统”进行的本质安全系统电气参数评定认可。对于任何本质安全系统,无论采用哪种认证、评定方式,都应根据电气系统具体的连接关系,结合系统描述框图(参见GB 3836.18图E.1,与GB 3836.4规定的控制图不同)或其组成部分的控制图,分析并确认下列参数。系统内的所有组成设备的基本信息:①制造商详情;②制造商提供的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包括正常工作电压Un、工作电流In等);③认证标准;④防爆合格证或文件编号;⑤防爆标志。应特别注意设备认证中所包含的任何特殊条件。例如防爆合格证编号的后缀“U”或“X”所代表的特定意义。应特别注意认证用的标准。在同一个本质安全系统中,通常不能采用按照不同(不完全兼容)标准体系认证的设备,例如北美标准和IEC标准就不完全兼容。系统中电气设备的本质安全防爆参数一般都会在产品铭牌上标明,或者在认证证书和产品使用说明书上给出,这些本质安全参数是评定本质安全系统安全性的主要依据。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本质安全电气防爆参数与产品正常运行时的工作参数不同,系统设计师应特别注意。与危险场所本质安全设备有关的电气参数:①认证的最大允许输入电压Ui(V);②认证的最大允许输入电流Ii(mA);③认证的最大允许输入功率Pi(W);④设备最大内部有效电容Ci(μF);⑤设备最大内部有效电感Li(mH);⑥设备最大内部有效电感与电阻比Li/Ri(mH/Ω);⑦必要时,设备最小有效输入电阻Ri(Ω)也可用Li和Li/Ri值导出,该参数对实际确定Ii和系统工作性能可能有用。与安全场所(或置于另一防爆类型如隔爆外壳内)关联设备/电路有关的电气参数:①最高电压(交流有效值或直流)Um(V AC/DC),不同连接装置的Um值可不同,同一连接装置的交流或直流Um值也可不同,Um值是评定系统安全性的基础,应特别重视;②认证的最大输出电压Uo(交流峰值或直流)(V);③认证的最大输出电流Io(交流峰值或直流)(mA);④最大输出功率Po(W);⑤最大外部允许电容Co(μF);⑥最大外部允许电感Lo(mH);⑦最大外部允许电感与电阻比Lo/Ro(mH/Ω);⑧必要时,线性电源的输出电阻最小值Ro(Ω)可由Lo和Lo/Ro值导出,该参数在判定电源输出特征和系统工作性能时可能会很有用。与本质安全电气系统互连导线或电缆有关的本质安全电气参数:①最大允许电缆电容Cc(μF);②最大允许电缆电感Lc(mH);③电缆最大允许电感与电阻比Lc/Rc(mH/Ω);④必要时,满足系统负载能力而允许的电缆电阻Rc(Ω),进而由此确定电缆长度,可通过系统的正常工作参数导出,虽然该参数不是本质安全评定必需的参数,但验算该参数可推知系统匹配后能否正常工作。#p#分页标题#e#
根据不同电源的电路结构原理,电源输出类型可分为线性输出特性、梯形输出特性和矩形输出特性三种特征。不同特征的输出电源,其电路火花点火能力不同。GB 3836.18附录C给出了这三种电源输出特性的特征曲线图。多数本质安全系统由具有单个独立电源的关联设备通过互连导线或电缆与现场安装的单个本质安全设备连接构成。如果这种系统的电源同时具有线性输出特征,则被看作为简单本质安全系统。安全评定第一步,对两个独立的已获证设备的参数信息进行分析,确定系统各设备的电路特征类型及关联电气参数。系统设计师通常对设备的电路连接和内部结构不甚了解,因此需要依靠防爆合格证、说明书或控制图给出的电气数据来研究系统描述图和安装图。当简单本质安全电气系统的特征被确认后,可按以下程序对系统内设备匹配的兼容性进行评定:设备类别确认:I类(特殊情况如环境中还存在除瓦斯以外的气体时需另行考虑)。确定系统防爆等级和EPL。通过研究两个独立的已获证设备的参数信息来确定系统的防爆等级或类别。系统总体防爆等级或类别“就低不就高”,即采用两个独立设备防爆等级或类别中的最低级别。允许系统中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类别和级别,但应在系统描述文件中明确界定电路的各部分及其参数,例如系统中任一设备为“ib”等级,则整个系统就是“ib”等级。根据设计或用户需要,系统中的各部分选用相同的本质安全等级可能较为经济。图1中,若关联设备为“[Exib]I”,本质安全设备为“ExiaI”,则系统本质安全等级只能为“ExibI”,也就是说,即使本质安全等级为ExiaI的本质安全设备可以达到EPL Ma保护水平,但在该系统中也不能被看作为EPL Ma级设备,而只能作为EPL Mb级设备使用(特殊设备除外)。确定设备温度组别。设备在使用条件或用途不同时可能有不同的温度组别,应选择和记录相关的温度组别。另外,不需要确定系统的温度组别,当关联设备置于非危险场所时不考虑温度组别。确认环境条件。记录每台设备允许的环境温度范围并将其标注在系统描述图和安装图上。系统安全评定准则。分析比较电源装置的输出与输入电压、电流和功率等电气参数,判定系统是否满足本质安全防爆性能,评定合格的条件(有时仅需其中一个或几个参数就能全部确定系统的安全,这时可不列无关参数):Um与设备供电电源相适应;Uo≤Ui;Io≤Ii;Po≤Pi;Cc≤Co-Ci(适用时,应考虑Ci=∑Ci m、Cc=∑Ccn,m、n为分支数);Lc≤Lo-Li(适用时,应考虑Li=∑Li m、Lc=∑Lcn,m、n为分支数),或使用式Li/Ri≤Lo/Ro、Lc/Rc≤Lo/Ro判定,Li≤1%Lo时取Lc/Rc=Lo/Ro。另外,若电源为线性电源且Ci≤1%Co,允许的Lc/Rc值可使用GB3836.18附录D的计算公式确定。适用时,还应考虑“系统故障分析”(本文第5部分)后,针对新演变组合系统的最不利综合参数再进行评定。检查接地、屏蔽或隔离是否符合系统安全性、防爆性能、EMC和功能性(必要时参见IEC61508、IEC 61511)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全部满足,则确定这两个设备兼容匹配。记录该分析的便捷方法是绘制一个表格。以图2所示的本质安全设备与关联设备相互连接为例,给出其举例数值,见表1~4,对电源和温度变送器(为了简化分析,假设RTD与变送器一体)进行本质安全参数比较。如果有必要,也可按GB 3836.4规定的方法,通过型式检查和/或型式试验进一步确任系统是否足够安全。图2中的系统防爆标志为ExiaI,本质安全电气参数满足以上本质安全评定的合格条件,因而系统符合要求。
如果本质安全系统含有1个以上线性电源,则应按GB 3836.18附录B规定,依照前述方法分析和评定组合后电源的影响,适用时还应考虑系统故障分析(本文第5部分)。这些方法完全适用于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系统。
如果本质安全系统含有1个以上电源,并且这些电源中一个或多个是非线性的,则不能使用GB3836.18附录B介绍的评定方法。对于这种本质安全系统,GB 3836.18附录C对如何分析含有1个非线性电源的组合系统做了说明,该内容来源于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报告———PTB-ThEx-10e。其中对于线性特性、梯形特性和矩形特性等特征电源电路的分析说明,以及关于电路电压叠加或电流叠加及其串、并联的原理分析均完全适用于煤矿井下本质安全设备;多电源本质安全电路的互连原理也适用于煤矿井下本质安全设备,但是GB 3836.18附录C中缺少I类电源特性极限曲线图,其中IIC、IIB类的电源特性极限曲线图均不适用于煤矿。在此提出两种可行的替代方法。一种是采用GB 3836.18附录C中IIB类电源特性极限曲线图替代。原理是基于煤矿瓦斯环境I类电气设备的本质安全火花实验装置最小点燃能量(525μJ)远高于地面用IIB类设备代表性气体的火花实验装置最小点燃能量(160μJ)。这种替代本身已具有足够的安全系数,因此在使用GB 3836.18附录C中IIB类电源特性极限曲线替代I类电源分析时,要去掉IIB曲线原有的1.5倍安全系数。另一种替代方法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即依据GB 3836.4进行火花试验来最终判定。一般情况下,矩形输出特性的电源很难做到Exia等级。对于FISCO系统,其本质安全电气系统已预先确定,因此只需符合GB 3836.19即可。而FNICO系统类似于煤矿井下的矿用一般型,不建议在煤矿井下使用。
系统故障分析
如果系统含有本身不符合GB 3836.4的设备,则应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按GB 3836.4进行分析或试验。除了应考虑设备内部故障外,还应考虑现场接线故障。普遍认为对整体系统施加故障没有对设备各个部分施加故障严格。尽管如此,用该方法仍认为能达到可接受的安全等级。如果需要的所有信息都具备,即使使用了符合GB 3836.4的已获证设备,也允许在进行故障分析时再施加计入整体系统的故障。更常用的方法是对单独分析过的设备或试验过的设备的输入、输出特征值进行直接比较。如果系统中仅有按照GB3836.4进行单独分析的设备或试验的设备,则只需证明系统内所有设备互相兼容即可。设备内部的故障已经考虑,不需要进一步考虑。如果系统含单一电源,则电源的输出参数也已考虑了外部互连电缆的开路、短路和接地,也不需要再进一步考虑这些故障。#p#分页标题#e#
矿用A型电缆、B型电缆:不考虑电路之间的故障。矿用C型电缆:考虑包括最不利的故障组合条件下导体之间同时2处电路短路和多达4处导体开路。如果电缆内包含的每个本质安全电路的安全系数达到标准要求的安全系数的4倍,则可不必考虑故障。多芯电缆内,在故障情况下所有电路的本质安全等级应取级别最低的等级。若系统互连电缆中还存在接线、分线或插接耦合等情况,则故障分析时还应考虑3.3.2节中第(4)部分。
国内外本质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篇9
【关键词】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长效机制;五步工作法;两会两单一挂牌;危险源辨识
安全是煤矿工作永恒的主题,直接关系到职工生命安全、家庭和谐、企业兴衰成败和社会稳定。因此,安全工作是煤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一、学习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认识决定行为,只有学好本安体系和用好本安体系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根本。
1、从塑造本质安全入手,抓牢人本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深入开展安全思想教育活动,切实做到课件视频化、安全常识熟练化、班前教育制度化、警示教育经常化,引导职工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2、从规范职工安全行为入手,抓牢人本行为。抓好本质安全体系培训,根据岗位要求,干什么学什么,考什么会什么,培养职工岗位操作基本技能。抓好职工自学公讲,由浅入深,逐步
推进,引导职工由学到讲,由“做学员”向“当教员”转变。
3、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入手,抓牢人本管理。将体系标准化逐渐引入安全生产管理全过程,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在安全责任落实、完善隐患闭环管理等方面继续创新。切实加大个人与单位联责考核力度,实现由“从上往下抓”向“从下往上抓”的转变,使安全生产成为职工的自觉行为。
二、实施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严格按照车间安全管理三个理念、强有力的落实本安体系运行
1、不安全、不生产
思想认识是决定行为和结果根源,为了达到车间安全生产稳健发展,一直以来车间工作贯穿着一条主线“不安全不生产”,通过教育、统一思想,无论是身体不适,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等原因都可向班组长提出,准许不进入作业现场检修;还有只要认识到危险源没有辩识清楚,在作业环境及过程中认为存在危险就停止作业,等做出合理的安全防范措施后方可作业。
2、两会两单一挂牌
落实本安体系的过程就是执行“两会两单一挂牌”制度,两会指班前会、现场会,两单指工作单点检单、一挂牌为工作牌,通过两会两单一挂牌的执行让职工在现场作业不走捷径,按部就班。“两会两单一挂牌”把工作任务布置分解,从分工、工作程序及工艺、危险源辩识等都要做到统一思想、明确责任,细化流程、做好管控。只要有工作任务,就必走这一程序。来确保本质安全体系能在现场中实践应用。
3、领导一线工作制
为了加强监督考核班组的执行力,为了更好的协调解决现场的疑难杂症,一直执行领导一线制:只要现场有检修就会有一名主任在现场。通过实践证明,领导一线制既提高了安全的监督力度又提高了检修效率。强有力的保证了本安体系的正常实施。
三、全面推进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1、安全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人本安全的目标,深化安全理念,提升安全素质,营造安全氛围,优化安全环境,规范安全行为,努力构建与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互促互进、协调一致、务实管用的安全文化体系。
2、管理文化建设。推进员工标准化管理,落实全员两级考核机制,推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管理控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班组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强化班组建设的新方法,围绕安全生产、创建节约型班组、技术研发创新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强基固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4、文明生产建设。抓好矿容矿貌建设、改善企业形象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努力做到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为职工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推动企业与职工的全面发展。
四、全力给进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不足
1、解决难点,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从灌输式的培训和死记硬背的方式到掌握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管控风险的手段转变,进而能辨识出危险源以及制定出相应的管控措施。
2、把握焦点,在推进两级考核上有所突破。制订“切实可行的考核管理办法”,着重抓好两级考评工作,及车间考核班组和班组考核个人,实行“自上而下”的逐级考核,并落实到个人。确保做到一级考核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从而形成一套责、权、利相统一,全员参与、全面考核,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绩效管理新机制。
3、抓好重点,在危险源的辨识方式上有所突破。从工作任务法改为场所辨识法,即以小区、工作场所为辨识单元进行辨识,其主要优点是不遗漏危险源和尽量减少危险源的重复。运用五步工作法,来解决危险源辨识的方法,让全员具备危险源辨识能力,通过提高检修技能,加上对 “三大规程”、检修工艺的学习和掌握,最终使员工成为本岗位风险管理员和风险评估师。
五、结语
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在全国煤炭行业中是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煤矿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水平、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是减少和消除煤矿安全隐患、预防煤矿事故发生、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晓旭. 强化安全生产 促进煤炭企业发展[J]. 煤炭企业管理 , 2005,(08)
篇10
[关键词]以人为本;安全管理模式
一、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做好安全工作的根本
探究煤矿事故多发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应综合考虑和分析。煤矿安全生产的三大要素,即“人、机、环境”,是构成煤矿安全工作的一个系统。安全生产与否,虽然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人”是事物矛盾的内因,起着主导作用。
从客观上讲,煤矿是同大自然作斗争的高危行业,工作环境险恶,时刻面临着水、火、顶板、瓦斯、煤尘、高温、冲击地压(岩爆)等七大自然灾害的制约,加上生产系统、生产过程复杂,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这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大的客观原因。
从主观上分析,除了上述的自然条件(工作环境)外,煤矿安全生产的三大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人作为安全生产的关键要素,既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生产的管理者、参与者,又是安全生产的客体――安全管理中的被管理者、安全事故的受害者。所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现场安全措施,等等,都要靠人去执行;安全管理层次论划分的几个层次,无论是决策层、监管层,还是执行层、操作层,都离不开人的工作;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环境、大搞质量标准化,安全治理整顿、隐患排查处理,创建本质安全人、本质安全岗,都要靠人去落实;以及发生了事故,进行追查处理、责任追究,等等,都与人有关。可以说,与安全相关的所有工作,都集中反映在“人”这个关键要素上。也就是说,人对于安全的主导作用,贯穿于安全工作的所有方面和整个过程的始终。而从国内外大量的事故统计资料表明,约85%~90%的事故,与人的安全意识淡薄有关,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
因此,搞好煤矿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大事故,杜绝零星伤亡事故,其关键在于人,关键在于做好“人”的工作。只有做好了“人”这个工作,也就解决了影响安全工作的关键问题。
二、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培育自主安全人
安全工作关键在于人,更在于每个人是否具有自主安全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意识决定行为。搞好安全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时时刻刻把安全当成第一需要,把安全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每个职工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到位,使“安全第一”变为自觉行为。
首先,从领导层面和安全管理层面讲,必须强化安全第一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把安全放在“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的位置,在安排部署工作时,首先想到的是安全,首先讲到的是安全,首先部署的是安全,真正把“安全第一、生产第二”、“万事安全先、凡事安全大”理念落实到工作中去,坚决摒弃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思想,摒弃实际工作中个别干部职工存在的“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安全”的错误做法。
其次,从职工层面讲,作为安全操作层,要自觉在干工作中时时刻刻惦记着安全,事事处处想安全、要安全,按章操作,主动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争做自主安全人,真正做到“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别人不被伤害。
第三,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职工安全意识。要通过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培育正确的安全价值观。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突出典型案例警示,强力提升干部职工安全意识,消除干部职工思想上的隐患,全面塑造本质安全人。特别要结合安全文化建设,创新教育机制,在解决职工对安全认识上的麻木、侥幸、愚昧和无知等不良思想的基础上,抓好安全理念渗透,使职工把安全生产理念固化到心灵深处,转化为安全行为,升华为职工的自觉行为。
三、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打造本质安全人
安全行为是职工安全素质主要体现,是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安全行为一靠安全制度的刚性约束,二靠职工的安全素质,即安全技能水平的提高,这是安全行为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较高的安全素质,仅靠安全制度去约束,好比鸟之双翼仅存其一,无法做到行为的安全,也根本谈不上本质安全人。各级领导干部、各岗位、各工种、各层次的人员,都要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从而规范其工作、作业行为,只有工作行为规范了,才能杜绝“三违”,消除零星事故,真正实现本质安全。
提高职工安全素质,要突出抓好职工的安全技能培训。安全培训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目的是通过培训,使职工掌握过硬的技术和本领,减少因技术技能的因素造成安全差错,增强自我防护意识,特别要加强应急演练,提高事故隐患的处置能力,降低安全风险。职工培训应注重实际效果,针对性要强,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的人员,应采取不同形式的培训,并且培训绝不能摆样子、走过场、流于形式,不能仅让职工为拿个“证”而参加培训,没有真正提高技能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们目前的安全工作中,对安全不能说不够重视,安全管理部门不能说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不能说不完备,但是,安全管理的效果不尽人意,安全管理中还有不少的漏洞,安全制度得不到很好落实,存在着“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现象,这也是导致零星事故不断的一个直接原因。“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就等于是安全管理部门形同虚设、安全制度变成一纸空文,所谓的管理,其实是没有管理。因此,安全工作的大敌,是对安全制度的漠视,对安全管理的放松。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也就是说,搞好安全工作的关键不仅仅只在于立法,不仅仅只不在于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而重点在于抓好落实。只有抓好落实才能见实效,才能保证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王志江.地方煤矿发展道路初探[J].同煤科技,2007(0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煤矿培训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