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服务与管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服务与管理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服务与管理的认识

篇1

关键词:健康管理理念;体检中心;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503-01

健康管理指的是医疗部门对个人或者群体的健康状况实行全面有效的分析、监测,并且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健知识和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健康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健康消费具有具有广阔的市场,于是全国各地建立了不少健康体检中心。但是如何规范健康体检服务,提高健康体检服务的水平,是我国目前健康体检中心进一步探讨的课题。本文就在体检中心应用健康管理的规范化做探讨。

1健康管理的概念以及特点

1.1健康管理的概念:健康管理(Managed Care)主要是以预防和控制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降低个人的医疗费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健康管理对个体以及群体的健康状态进行系统的检测、评估、干预等方式评价和改进的过程。

1.2健康管理的特点:健康管理可以调动个人以及群体的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健康状态[1-2]。主要的特点表现为标准化和系统化。

2传统体检服务的不足

传统体检服务主要是为了预防和控制一些疾病,一些医院设立了传统的体检服务,一般主要为了提供个人入职体检、单位职工定期体检以及入学体检等服务。近些年来,随着健康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一些医院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更好地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体检服务,将医院各个科室的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了专门的体检中心,并且应用体检人员管理的信息化,此时的传统体检服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3]:①传统体检中心的服务人员没有形成现代健康服务理念,对体检的各项结果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起来,对体检的结果没有整体观念的认识,与此同时,大部分医务人员对体检的认识尚不足,对亚健康的知识缺乏认识,各项检查的结果不能反应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②传统体检中心的环境、设备等硬件信息得到了改善,但一体化、信息化等软件方面却没有取得改善。

3健康管理的形成

健康管理的概念是在1958年由美国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此时的健康管理主要是医疗保险单位为其客户提供系统的体检,完善客户的个人健康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保险的风险以及费用的支出。美国最初的健康管理概念还包括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签订最经济适用处方协议,以保证医疗保险客户能够取得最经济、最实惠的医疗服务,从而减轻了医疗保险单位的支出费用。随着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险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健康管理逐渐发展成系统性的运营模式,成立了专门面向个人提供系统的健康管理服务,具有一定的独立于医疗机构的专业健康管理单位[4]。

4健康管理的实施步骤

4.1收集体检者的个人信息:体检者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个人的疾病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等[5]。

4.2客观、准确、无任何损伤的检测:①在为每个人检测30 min,检测之前不需要做任何准备。②针对每个体检者的特殊性给予个性化的服务。③检测过程和结果保证客观、准确以及无任何损伤。

4.3客观的健康状况评估及调理[6]:①明确体检者身体目前的健康状态,对于检查出疾病的人要进一步做相关检查,确定病因和疾病的具体情况,并且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医疗指导和营养指导方案。本阶段主要是为了个人的治疗和康复。②对亚健康的个体,要做到预防为主,降低发生疾病的风险,从饮食营养、生活习惯、运动锻炼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采用“对症保健”、“针对性养生”。③对于处于疾病预警、疾病前期的个体,主要做到预防和改善为主,针对个体的检查情况进行功能性恢复,在改阶段主要指导个人使用健康用品,辅地使用自然疗法以及民间疗法等调理方式。④给予个人优化健康管理服务,设立专门的个性化方案,比如开展运动锻炼,提升身体的素质和免疫力[7]。

4.4定期进行跟踪和回访:对于体检过的个体要做到定期跟踪回访,密切关注客户的健康状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调理以及早康复。

4.5开办健康大课堂:医院要定期为客户开办健康大课堂,普及健康知识,使客户树立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健康,减少疾病发病的可能性。

4.6健康电子档案:为每一位客户建立专门的健康电子档案,每个客户都有自己的账号密码,可以在家通过互联网进行查阅自己的健康信息。

总而言之,健康管理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保健知识和健康的需要,适应健康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服务模式,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瑜,王媛媛.综合性医院体检中心实施健康管理的探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5): 274

[2]孙立辉,张颖彬,任海英,等.健康管理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7(7): 272-273

[3]钟毓瑜,陈志锦. 健康管理在体检服务中的应用[J]. 现代预防医学, 2006,33(2): 235-236

[4]汤永春. 吉林市名医城构建初探[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3(01): 46-50

[5]施洪,周晓丹. 健康管理在健康体检中心的应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7(17): 4032-4033

篇2

关键词: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社会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医患关系

1健康管理概念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运动状态。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 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其中健康危U因素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1]。健康管理循环每进行一次,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促使服务对象向健康方向发展。

2中国健康管理现状及需求

认真管理我国的健康资源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中国能否解决国民的健康问题,国民的健康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健康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可以充分发挥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源源不断地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2] 。

我国目前在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疾病经济负担严重;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个人、集体和政府不堪重负这些严峻形势下,健康管理的实施显得破在眉睫。在国内,人们一直以来习惯了“生病就医”的医疗模式,在尚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重视,甚至不了解。国家实施的医疗保障也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只有生病之后方能使用,只保治、不保防,防与治相分离,当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及“高危”状态时,社会医疗不能提供任何解决方案。

由此可见我们缺少一个防患于未然的健康管理体系,即找出隐藏的可能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加以预防和干预。虽然在国内也有一些医疗机构打出“健康管理”的旗帜,大都还停留在体检的范畴,但仅停留在体检这一步,没有提供体检以外的诸如健康评估、健康干预、跟踪随访等更进一步的服务。

健康管理主要针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慢病”人群。对一般人群可以进行健康教育;对高危人群可以进行非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指导,如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等;对疾病人群可采用专项疾病管理,健康促进等服务。

3健康管理的发展趋势

3.1 健康管理的发展平台

3.1.1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发展健康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旨在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虽然目前在全国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理论设计上也有在人群中实施健康管理的理念,但并未达到健康管理的实际要求。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病人,还包括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各国的经验表明,8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得到有效防治。在社区解决不了的疾病,利用转诊制度把病人转到指定的医院治疗,治愈后再转回社区进行康复。因此,社区不仅应该成为健康教育中心和慢性病防治中心,还应该成为健康管理的平台[3]。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需求,健康管理可在以下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建立健康档案,识别、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实施健康教育;进行健康和医疗需求指导;搭建个人健康信息网络平台,方便社区和指定大医院之间的患者信息共享。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也有诸多不足,将两者相结合, 以期获得双赢的效果。

3.1.2以医院为依托发展健康管理

人类健康需求赋予医院的职能和任务已大大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治病救人”,医院应该调动一切资源为人的健康服务。因此,医疗市场应重新被认识,医院功能和内涵可以进一步调整,并正确引导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和健康消费,这就要求医院除面对病人服务,还要涵盖占人群90%~95%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4]。医院一般拥有强大的住院病人资源库,同时也可为门诊就医者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库,门诊就医者可能会成为潜在的医疗服务需求者,通过数据资料整合分析,可以将这些人群进行分类, 医院设置专门的健康管理科室,对健康、亚健康人群提供健康咨询,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给予健康指导,并对其进行跟踪治疗;为康复期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康复指导,随时纠正、解答其在康复期存在的不科学行为和困惑;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心理、情感、精神状态、营养、饮食、生活行为等各方面的指导,定期开设讲座并发放健康手册;对于高端人群可根据其需求设置专门的健康管理方案,实施俱乐部会员制服务。医院实施健康管理的优势在于专科比较齐全,设备比较齐全。

3.1.3社会医疗保险与健康管理相结合

现行的医保制度主要是对患病的参保人给予事后经济补偿,分散患病带来的损失,但不能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发生,结果患者越来越多,并集中于大医院治疗。医疗保险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治病(尤其是在后期)费用的控制上,同时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1]。在医疗保险管理中引入健康管理新理念,将基本医疗保险与预防保健相结合,引导健康和亚健康人群能够将个人账户内积累的资金用于健康管理,既有利于减轻医保基金的压力,又有利于实现人人健康的目标。

3.2推进健康管理,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和患者构成了医疗服务的供方和需方,而医患之间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由于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作为患者的人,医生对医疗知识和技术有足够多的了解,在我国,由于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十分薄弱,人们的医疗知识普遍缺乏,患者往往处于医疗信息的劣势地位。健康管理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从整体上把握医疗资源分布、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从而不再使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劣势,能够对医疗活动的疗效有合理的期望,通过知―信―行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模式更好地促进健康水平。健康管理这一形式将医生和患者放在了同一位置,医患双方地位平等、目标统一,医生较容易赢得广大患者(潜在患者)的信任,这为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陈建勋,马良才,于文龙,等.“健康管理” 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1):7-10.

[2]黄建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管理[J].疾病控制杂志,2006,10(3):215-218.

[3]张瑞利.健康管理产业的供给现状及趋势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7,4:50.

篇3

1.1资料来源

北京天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北京房山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共466份,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结果352份,社区内小型事业单位体检结果114份,对以上档案进行分析。

1.2调查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以上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佑安医院慢性乙肝、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月均就医费用,了解这些患者及医务工作者对于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认识及与三级医院之间合作转诊的态度及影响因素。

1.3分析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初步估算出慢性乙肝及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看病负担及对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意愿和认识。结合慢性脂肪性肝病在社区中的发病情况,就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2结果

2.1脂肪肝患病率

结果显示,352例60岁以上老年人脂肪肝的患病率为33.7%36.9%,且93.5%的患者血脂升高。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121例,45.1%的患者合并脂肪肝。这些脂肪肝患者中,91.9%的患者患有高血压,29.7%合并糖尿病,62.2%合并血脂异常。在小型事业单位中,脂肪肝的患病率为13.5%,这些患者中,24.5%的患者合并高血压,91.2%患者合并血脂异常。

2.2问卷调查结果

共完成调查问卷970份,其中慢性肝病患者800份,社区医师170份。慢性肝病患者有效回答问卷480份,其中慢性乙肝患者318份(男︰女=210︰108),脂肪性肝病162份(男︰女=97︰65)。

2.3治疗及花费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月均花费为994.2元。其中,85%以上的患者接受正规抗病毒治疗。脂肪性肝病患者月均药费花费为279.3元。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月均药费为165.4元,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月均药费681.2元。

2.4患者接受社区管理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中,57.2%的患者愿意接受社区管理,16.4%不同意接受社区管理,26.4%的患者没有明确回答。在脂肪性肝病患者中,这三种患者的比率分别为80.9%、14.2%和4.9%。在这些患者中,有大约85.6%的患者希望通过社区医师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转诊至三级医院,98.2%的患者希望由三级医院安排患者回到指定社区医院就诊,并与社区医院医生共同管理患者,尽可能于社区完成治疗,必要时再回三级医院看病。

2.5社区医师参与管理意愿

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医师中,91.4%的城区社区医师和96.0%的郊区社区医师表示愿意参与慢性肝病的管理。且脂肪性肝病和慢性乙型肝炎正式他们在平时工作中最常遇到的肝病。

3讨论

3.1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必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脂肪性肝病在社区人群中患病率很高,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35%左右,且90%以上合并高脂血症;脂肪性肝病患者且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糖尿病。根据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社区管理工作的结果[9],对于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是很有必要的。调查结果显示,慢性乙肝和脂肪性肝病患者月均药费分别为994.2元和279.3元。以此计算,慢性乙肝患者的年平均费用约11940.4元。而据之前的统计,慢性乙肝患者每年直接和间接医疗费用为20477元,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为36323元,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为36757元,肝细胞癌患者为38267元,其中失代偿性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是其年人均收入的3~4倍[10]。显然,这些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的药品消费明显低于之前的统计数字。这是因为,接受正规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减缓病程进展,防治或延缓肝硬化、肝癌和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这样,不仅改善患者预后,还可能减少今后的医疗费用。以此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长期慢病管理,监督指导其用药与治疗十分必要。目前,对于脂肪性肝病尚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11],其治疗方法主要为戒酒、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减轻体重。绝大多数患者服药后并未获得治愈,部分患者的肝功能实验室指标稍有好转,但停药后,实验室指标依旧如前。而对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如果不能控制饮酒,则所有治疗均无效。可见,如果对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戒酒督导,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疗效,还可减免药费负担。所以,对于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治疗,重在管理,而非用药。这需要社区医师的长期管理和宣教。综上所述,对于慢性乙肝患者,社区管理可帮助患者获得正确治疗,从而减慢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持和改善患者的生产生活的能力和治疗,从长远角度看,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脂肪性肝病患者,特别是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社区管理可以督促患者改善生活方式,进而真正控制疾病的进展,同时大大减少现有的不必要的花费。

3.2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可行性

3.2.1大部分患者希望在社区接受管理和治疗,并在病情需要时再转至三级医院就诊根据我们的调查,一半以上的慢性乙肝患者及80%的脂肪肝患者愿意接受社区医生的管理。可见,大多数患者有接受慢性肝病的社区管理意愿。同时,85.6%~98.2%的患者希望建立社区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密切联系和转诊制度,并在随访治疗过程中由医生判断并协助转诊。这样不仅有利于患者管理,还可以有效缓解“看病难”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定位在“小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对没有能力诊治的疾病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医院收治的有关病人在康复期也应根据情况转回社区护理。这种双向转诊的制度,既可以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减轻大医院门诊压力,又可以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真正让老百姓受益[12]。这样看来,大多数慢性肝病患者主观上希望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解决看病及病情监测,这种要求与医改方向完全符合。因此,无论从患者本身还是从医改大环境看,实行慢性肝病的社区管理都具有主观上的可行性。

3.2.2社区医院具有完成慢性肝病管理的基本条件从医院设备上看,各级社区医院正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在建立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这就为慢性肝病社区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完成血液生化、常规、甲胎蛋白、心电图、B超等检查。以上检查基本可以满足社区管理的需要。因此,从硬件条件来看,可以在社区完成慢性肝病的管理且不需要购买额外的仪器设备。从人员情况看,绝大多数社区医生愿意参与慢性肝病的管理。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医师中,91.4%的城区社区医师和96.0%的郊区社区医师表示愿意参与慢性肝病的管理。且脂肪性肝病和慢性乙型肝炎也是他们在平时工作中最常遇到的肝病。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我国、欧洲和美国肝病学会都为患者制订了详细的随访计划和时间,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于社区进行随访,定期与肝病专科医生进行沟通。社区医师欠缺的是专业知识,因此需对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满足相应卫生服务的要求,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落到实处。本次研究中,在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对部分医师的相关培训,使社区医生对于以上两种慢性肝病有了基本的认识,为完成对慢性肝病患者的管理进行了准备。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协助这些医生管理患者,并完善现有的转诊制度。同时,我们与社区医生共同制定的以上两种慢性肝病监测和转诊的规范,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社区医生的工作。综上所述,从患者角度看,大部分慢性肝病患者希望获得社区医师的管理指导;从社区医院的角度看,社区医院基本具备了完成常见慢性肝病管理的物质条件,社区医生在愿意参与这些患者管理的同时还接受了专业知识的培训,这使得社区医院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初步具备了完成慢性肝病管理能力。可见,对这两种常见慢性肝病进行社区管理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3.3慢性肝病社区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慢性肝病社区管理具备了必要性和一定的可行性,但同时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和困难。

3.3.1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还不够完善和健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为社区医疗单位与各层次医疗机构及医疗保险机构进行网络连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患者健康信息共享提供了系统资料[13]。更重要的是这些资料为了解人群健康、发病趋势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对预防疾病、提高人群健康素质提供了依据。慢性肝病社区管理是以居民的健康档案为基础,对于有相关疾病的患者进行管理。目前,各个社区开始建立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但各个地方起步时间和完成水平有很大差异。即使是一般的体检资料也不够全面。这就为慢性肝病社区管理带来了不便。因此,应加快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特别是脂肪性肝病,可以借鉴“四大慢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社区管理的经验,由于许多脂肪肝患者合并“四大慢病”,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病例的筛查,掌握部分脂肪肝患者的情况。

3.3.2社区医生对于常见慢性肝病的认识尚有不足,应完善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社区医生还不了解常见慢性肝病的诊断、治疗和药物副作用等问题。这会直接影响管理的质量和患者的预后,是决定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应该下大力气做好医师的培训工作。此外,对超声医师也要进行培训。

3.3.3关于患者的隐私问题应给与充分重视在管理慢性乙型肝炎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时,可能会发生妨碍患者隐私的情况,特别是前者。由于国人对于乙型肝炎的不正确认识而导致歧视患者的情况应特别注意。我们考虑,部分不愿意参加社区管理的慢性乙肝患者正是出于对隐私泄露的担心。对于这类患者不能采取简单的工作方式,应在取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再对患者进行主动访视。在访视过程中对患者病情进行严格保密。这同样是影响管理结果和成本效益的关键,需要对社区医生严格要求。

3.3.4完善社区基本药物的配置目前,所有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均未在社区医疗机构中使用,影响患者在社区医院就医。实际上,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同样是医疗改革的重点,应使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进入基本药物目录,不仅可以解决“看病难”,还可以缓解“看病贵”。不愿意参加社区管理的慢性乙肝患者多于脂肪性肝病患者,部分原因就在于社区目前没有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

篇4

关键词:物业管理;市场竞争;健康发展

1 我国物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像买电器一定关心保修一样,物业管理作为商品房售后服务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可近年来,物业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其市场现状难以令人满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物业管理发展不平衡。

由于对物业管理的认识、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覆盖仍然偏小。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实有房屋建筑面积836465万平方米,实行物业管理的102035.68万平方米,实行物业管理率仅为12.2%。由此看来,物业管理在我国仍有巨大的潜力。

(2)专业人才的匮乏影响着物业管理行业向高水平、深层次发展。

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时间较短,物业管理人才大多是从别的专业转行过来的人员,他们缺乏专门的知识和系统的培训,胜任单一普遍岗位工作的人才多,胜任多个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少;初级管理人才多,高级管理人才少;特别是能担任部门经理以上职务的人才更少。大家渐渐认识到物业管理除了专业技术知识之外,还需要学习法律、经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为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势在必行。

(3)物业管理市场建设不完善。

近些年,物业管理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物业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仍然偏低,同行业之间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有实力的物业管理企业难以找到项目,只能在原经营规模上艰难支持;另一方面企业想聘用自己满意的物业管理公司却无门路。有的虽然公开招标,但也存在虚假承诺、暗箱操作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所有这些都影响了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4)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能力不足。

目前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存在着规模效益差,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加之过分强调服务,使得企业忽视了经营、企业人员的自身建设,既不经常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又没有建立严格的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和考核标准,使管理服务的内容、质量很难必到。随着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物业管理企业单纯地强调管理或服务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5)产权人使用人参与意识差,管委会组建不及时,作用发挥的不好。

眼下,一些城市住宅小区管委会(业主委员会)组建的不及时,有的未按规定程度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有的管委会不能代表产权人、使用人的意志作用。部分业主对物业管理的思想意识还有些滞后,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这也构成了阻碍物业管理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2 物业管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针对制约物业管理健康发展的种种情况,如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全面分析影响我国物业管理发展的因素,使物业管理企业向着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人才的选择是物业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品行正的人才队伍是物业公司参与竞争、志在必得的信心所在。内部建设必须加强员工的业务培训和技术培训,多学习、多取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外部方面,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在品牌塑造上下功夫,创立有自己特色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主动出击,积极参与物业市场竞争,全面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为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奠定的基础。

(2)物业管理市场必须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

招投标要求公平竞争,企业之间比管理、比服务、比成本、比效益,最终比品牌,优胜劣汰。这就要求行业破除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为建立物业管理竞争机制创造条件。虽说目前政府已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推行物业管理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但力度不大。政府既要营造竞争的环境,更要维护竞争的秩序。

(3)加快立法,健全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物业管理企业既涉及与政府、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上级管理部门的关系,又涉及与供水、供电、供暖、煤气、物价、工商、税务、市政、环卫、绿化、邮政、电信、交通、公安、管委会、派出所、居委会等关系。这些关系需要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调整。因此,政府要通过自己的权威加速建立物业管理法规体系,为物业管理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4)加大物业管理的宣传力度。

篇5

关键词: 社区;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症",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卒中的年发病率250/10万,冠心病事件年发病率50/10万[1]。这些疾病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病例的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的总体危险。国内外经验表明,社区防治是控制高血压最有效地方法。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3)明确指出,必须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患者规范管理三环节入手,构筑高血压防治的全面战略。笔者近几年开始从事社区高血压病管理工作,通过对本辖区所管理的高血压患者现状进行分析,明确认识到,要真正做好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

1本辖区高血压病管理现状

1.1高血压人群基本情况

1.1.1高血压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特点,见表1.由表中可见,60~80岁的高血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

1.1.2血压水平 以建立健康档案时所测血压而定,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见表2.由表中可见,社区高血压患者以轻度所占比例最高。

1.1.3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见表3(其中的血压水平是指经过用药后3个月所测的血压。血脂及血糖是在本社区体检时所得结果)。

1.2管理方法 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建立完善健康档案,并将高血压管理手册发放给患者,嘱咐患者每3个月到社区免费复诊,对其所测血压、服药情况及生活习惯记录在册,医生视具体情况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医疗指导。对不能到社区复诊的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每两年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内容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空腹血糖、血脂四项、常规心电图。并指定一个全科医生负责高血压病管理工作。

2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2.1形式化管理 本社区管理的1260例高血压患者,配备一名全科医生,工作中难免存在机械性和数字化,无法将规范管理内容落实到实处。

2.2管理服务水平滞后 医学知识在不断更新,目前高血压的基础规范管理要求依据的是2011年版卫生部《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2]。而本社区仍沿用的是2009年版本。新版中高血压危险因素中男性年龄下调为>55岁,另外对高血压患者要进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及危险因素分层管理,以把握好患者的治疗时机,降压目标及治疗力度,使高血压患者得到规范的管理和治疗,本社区未进行分级管理。

2.3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慢病管理不仅要求全科医生具备处理常见疾病的能力,还要做好健康管理的全程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承担着咨询者,教育者,管理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其服务内容宽泛,涉及临床多学科。本社区工作人员知识更新不够,给予患者的指导随意性大,加上患者之间同病相怜,相互间传达不正确的信息因素及干预方法,使得有些患者对医生的依从性不够理想。

2.4公益性和经济利益矛盾 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由医院分部门诊在2009年创办,政府资金投入不足,领导沿用的是医院管理模式和理念。而社区健康管理的目标是:②让健康的人维持健康,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②让亚健康的人促进健康,及时阻止疾病发生;③让患者得到便利,有效地治疗和管理[3]。

3提高本社区高血压病管理质量与效益

3.1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和树立正确的观念 慢病管理不是某部门和某个人的事,高血压是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对其治疗已由大病晚治到注重预防为主,要从根本是提高它的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社区防治工作必须落到实处吗,政府资金的投入要保障服务的可及性,从而才能保障服务的质量。

3.2提高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技能 通过定期培训和自我学习,慢病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和管理技能,不要墨守成规,要善于学习和借鉴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如慢病管理的金字塔模式[2]。

3.3设定工作计划 全科医生的水平能力和慢病的防治工作息息相关,以新版的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为基础开展实际工作,设计好慢性病管理计划,对所管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层,如对低风险患者提供自我管理支持,对高风险患者纳入规范管理;对复杂难治或需要住院治疗患者及时转诊到专科医院。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实现连续性和可及性的服务,不断提高管理的依从性和患者的满意度。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的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的总体危险。慢病管理是预防严重的慢性病并发症发生,遏制慢性病流行的关键,通过预防治疗和管理的有效衔接,能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减少早死和伤残,最大程度地提高慢病的防控效果。使命所然,在高血压慢病管理的工作中,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做好我们的本质工作。

参考文献:

[1]施仲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的主要新视点[J].中华内科杂志,2010, 13-15.

篇6

【关键词】手足口病;健康管理;预防控制

【Abstract】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key points of applying health education in Hand-foot-mouth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of community children health mangement in order for an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and for a remarkable decrease in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Key words】Hand-foot-mouth disease ;Health manage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R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010-02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16(CVA16)、肠道病毒71(EV71)等20多种人肠道病毒血清型引起的全球性幼儿和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之一。临床症状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为主,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急性弛缓性麻痹、无菌性脑膜脑炎等预后较差的致命并发症[1]。2008年全国报告的丙类传染病中,手足口病位于发病数第二位 ,死亡数第一位。2009年3~12月全国手足口病发病人数达1,149,045人,死亡人数352人。2009年全国报告的丙类传染病中,手足口病为发病数及死亡数第一位的病种,与2008年相比,手足口病发病率增加135.13%,死亡率增加180.00%。2010年1~8月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发病数达1,465,600人,死亡797人。从数字对比来看,2010年发病强度远远高于09年同期。

1 手足口病防控的难点

手足口病是属于可防可控的传染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应该可以大大降低发病和死亡率的。但是这两年流行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这种可防可控的疾病不仅发病和死亡率没有下降,还有不断增强的趋势,甚至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人口最集中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该病的发病率也最高[2]。说明该病的防控存在一定难度。

1.1 传染源难控制:手足口病的隐性感染比例很高,显性:隐性感染者>1:100,而现有的技术和措施很难及时发现并隔离隐性感染者;以轻型病例为主,农村偏远地区的患儿父母易忽视对该病的就诊治疗,亦不采取居家隔离等措施。该病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极强,而患儿一般在被经过自我诊疗后方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又无疫苗。手足口病的上述特点,决定了难以将控制传染源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导措施。处于传染期的患儿和隐性感染者的流动易造成疫情的扩大和蔓延。

1.2 传播途径难切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较复杂,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及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因此采取单一的干预措施往往难以短时间内有效,而且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该病发病率越高。

1.3 普遍易感人群难保护:成人大都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低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因而有时会存在间隔流行的特点,即在人群中,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生,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若此时暴发,短时间控制的难度也将很大。

由于上述的原因给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起重要责任,走进社区,广泛、持久、全面地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自觉性,就能预防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3]。

2 健康教育在手足口病防控中的作用

美国医药协会调查显示,每花1美元于病人健康教育服务上,就会节省6美元的医疗费用[4]。这个结论适合任何经济水平的社区和任何疾病的防控,尤其是针对传染病的防控。当今流行严重的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不仅仅是微生物致病的结果,更多的是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社区医生走进社区,不只是去治病,更重要的是去开展健康教育。手足口病除了需要及时发现患儿、及时隔离和治疗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运用健康教育手段广泛传播预防知识[5]。健康教育最适于在社区人群中开展。在当前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围绕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和传播方式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阻断疫情的蔓延与扩散[3]。可以考虑将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高低做为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监管的一个重要指标。

2.1 针对手足口病传染源的健康教育。通过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社区人群对传染源的认识和鉴别,特别是提醒小学、幼儿园老师及家长及时发现传染源,及时隔离治疗传染源。这在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向幼儿家长、托幼机构、中小学的教师介绍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和措施,使他们了解熟悉,并不断强化对儿童集中场所的依法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应尽义务。

2.2 针对手足口病传播途径的健康教育。针对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加强对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会极大地调动社区人群的防病自觉性,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传播途径的认识,做好集体单位和个人的消毒和防护工作,尤其是管理好病人的粪便,处理好水源.对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传播和蔓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针对手足口病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婴幼儿,由于他们身心未成熟、依赖性强、合作性差、好奇、好动、缺乏经验,所以,难以令他们自觉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但是儿童的心理与行为主要受家庭、环境的影响[6],因此,手足口病易感者的健康教育对象不是患者,而是其家属或幼儿园老师,通过对他们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之掌握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措施,不但能解除其对手足口病的恐慌,更能加强其对孩子的保护意识,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对孩子进行疾病防控。

2.4 针对流行方式的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抓住夏秋季的重点时期,抓住幼儿园、托儿所等重点单位,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预防暴发流行[4]。针对患者活动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应学会流行病学调查,针对患者活动情况绘制路线图,与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取得联系,对有接触的医务人员、病人家属及一起玩耍的小朋友进行健康教育和流行病学调查,从而加强监测。要利用社区的广播、宣传栏、宣传册等各种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为避免交叉感染和耽误重症患者的病情,乡镇特别是村卫生服务机构都应派出有经验的医生在人群中巡诊,发现症状比较重的,立即安排送医院诊治。医院也要做好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3 社区开展手足口病健康管理的意义及优势

随着以人为本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能力的提高,人们的健康需求也在转变。据此医疗卫生领域范围扩大、进行全民健康管理等新观念脱颖而出并普及。这些新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疾病的预防和保健。预防和保健体系是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体系。

3.1 手足口病的防控重点是社区儿童。包括城市和农村社区。儿童占我国总人口的28.9%,是社会的财富,祖国的未来。儿童保健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为儿童保健服务的问题,要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针对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和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和保健措施,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3.2 建立并充分利用健康档案是社区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社区儿童健康管理的实际意义就是社区医生在儿童生长的不同阶段对其健康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健康上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以减少发生大病的几率。健康管理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它要求从孕产期即胎儿期、孩子出生,就建立健康档案,对健康档案实行系统的动态管理,随时记录、补充健康情况、病情治疗情况、治疗结果。健康档案还具有健康指导、健康体检、疾病预防、甚至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促成心理健康及智力、思维发育的作用。所以健康档案建立可以促进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儿童的抗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儿童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同时还包括预防某些成年期甚至老年期的易患疾病。总之社区医生是健康档案的科学管理者而不是健康档案的保管人。

3.3 社区医生与社区儿童的关系是长时间的、稳固的、友好的关系。不同于医院的医护人员与儿童之间的短暂的医患关系,随着儿童病情的结束这种医患关系关系也即终止。社区儿童不是患者,而是健康管理的对象。持续性的友好关系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并科学使用健康档案,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发育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我国人口质量、增强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的基石。

3.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理优势。社区医生熟悉辖区内每一个儿童的个体情况,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辅导[7]。对于儿童的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机构的工作是繁杂的、细致入微的,效果又不是立竿见影的。而且要求社区医生积极主动的去寻找健康需求者,而不像大医院,等着病号来找他们。在我国手足口病高发季节,社区医生可以对所辖街道的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进行预防宣传与教育,进行疾病发生情况的监控,及时报告和采取措施。

总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健康管理的角度去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的防控意识,将对手足口等急性传染病的防控有着重要作用。防重于治,转变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明确任务、宣传到位、有序管理,改变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成熟、取得群众信任,对促进全面健康,全民健康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信振江,赵建忠,白俊梅,等.北京市丰台区手足口病疫情与健康教育对策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10):772~776

[2] 赵成松,赵顺英.手足口病的流行概况和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6):419~421

[3] 祝太平,汪群,王卫强,曾凡荣,徐卫民.健康教育在手足口病防控中的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8):570~572

[4] 上海科技大学主编.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5

[5] 谢萍,张桂香.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行为方式的影响[J].护理杂志. 2002,19(2):84~85

[6] 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篇7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期间的高血压患者40例,围绕高血压患者的主体性出发,采取集中干预与病人自我管理的有效模式,更加多方面的加强整个家庭管理、治病意识的整体提高,将患者的主动性、自我控制性结合起来,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患的发生。

结果:在整个自我管理的模式运用中,通过集中干预与社区干预的管理,并综合自我管理方式的有效运用,更好的形成优化管理的有效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规范化管理的有41.38%;行为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改变,减少吸烟量的病人有10.92%,戒烟的病人有27.01%;减少饮酒量的有13.22%,戒酒的病人有35.06%;减少摄盐量的有85.63%;减少脂肪摄入量的有85.63%;增加体育锻炼的有41.95%;降低了管理人群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通过采取有效的自我管理模式,加强自我管理的干预方式,形成医患互动的方式,让高血压患者主动参与到配合治疗之中,真正实效的提高高血压管理的有效作用。

关键词:社区 高血压患者 自我管理 模式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23-01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综合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进行各方面的卫生保健活动,形成严密的自我管理模式,尤其是采取集中干预与病人自我管理的结合模式下,更好的实现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期间的高血压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先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期间的高血压患者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在34-76岁,平均年龄45.9岁。

1.2 方法。

1.2.1 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在社区高血压的自我管理模式中,要从社区的整体情况出发,通过积极健康的有趣活动,成立各种俱乐部,每个月安排相应的活动,对每一位高血压患者进行详实的登记,包括40例患者的基本情况、高血压患病情形、体检结果、治疗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展开社区护理知识的讲座,包括高血压情况的知识讲座,形成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化、系统化的自我管理模式。在全面印发自我管理宣传小册子的基础上,将病人的各种基本情况形成细化管理,每个患者要加强自我检查与评价,督查每一个患者在健康行为方面的管理。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将40位患者的控制情况、高血压的急救法,生活方式疾病,健康小知识,尤其是在有氧运动、体重指数、肥胖指数、血脂情况等,形成自我管理的严格化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外部力量管理中,形成身高、体重、血压、血糖等相应指数的及时填写,并在医生的遵嘱下进行相应的技术锻炼。并实行分类管理的综合方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患者初步明白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让患者认识到高血压的心理调节和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心理行为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基础,及时消除顾虑。正视疾病现实,树立康复信心。心理放松疗法:针对高血压病患者不同的心理症状,采用关心、启迪、鼓励和劝导等心理支持方式。以自我管理小组为单位,在心理医师的指导下通过冥想、气功、太极拳、倾听音乐及催眠暗示等方法进行心理放松并交流感受。心理放松训练每天至少2次,每次30分钟。饮食控制,在自我管理小组内组成饮食控制相互监督小分队,鼓励队员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采用低盐低脂的饮食,戒烟限酒等。运动干预,将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分成6个活动小组,有小组长召集小组成员进行每天两次的健身锻炼,如太极拳、散步、扇子舞、健身球等,并进行活动心得的交流,及时记录在册。

1.2.2 效果评价方式。通过采用相应的评价系统,在专业人员及技术的指导下,形成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的评价,督促高血压患者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

2 结果

在整个自我管理的模式运用中,通过集中干预与社区干预的管理,并综合自我管理方式的有效运用,更好的形成优化管理的有效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规范化管理的有41.38%;行为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改变,减少吸烟量的病人有10.92%,戒烟的病人有27.01%;减少饮酒量的有13.22%,戒酒的病人有35.06%;减少摄盐量的有85.63%;减少脂肪摄入量的有85.63%;增加体育锻炼的有41.95%;降低了管理人群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自我管理是在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自我管理的干预措施主要建立在三个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即社会认识理论模式、压力应对模式、行为转变理论模式。

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的研究中,以现况调查及干预研究居多。调查的内容包括:社区老年高血压的防治现况、疾病认知、健康行为。主要的干预措施有:健康教育、自我效能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知识-态度-行为综合干预、家庭访视、人文关怀、个体化护理干预、运动疗法等;干预的方法包括:电话健康指导、集体健康教育、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利用广播、宣传板、黑板报、发放宣传画和小册子。观测的变量包括:遵医行为、健康增进行为、依从性、生理与心理状态等。

自我管理强调患者的主体意识,通过注重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使患者积极地参与对自身疾病的管理,承担一定的自我保健职责,是一种有效的高血压管理模式。本项目以病人自我管理为主,医患互动,使高血压管理由被动变成主动。根据过去一年的管理工作来看,对社区居民采取了协约管理模式,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要与高血压患者协调商定,签订一个可行的治疗合同,再对其收取一定的治疗费用,最后才开始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为其提供相对适合的治疗服务。回顾一年的管理经历以及最终的效果来看,对病人进行协约管理模式干预的效果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模式,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血压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病人的死亡人数。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社区 儿童保健 建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6

社区是儿童生长的主要场所之一,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好坏,与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1]。通过对民胜社区2008~2010年保健系统管理儿童的结果分析,了解儿童保健工作现状,提出建议,使今后的工作有所提高。

社区是儿童生长的主要场所之一,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好坏,与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1]。通过对民胜社区2008~2010年保健系统管理儿童的结果分析,了解儿童保健工作现状,提出建议,使今后的工作有所提高。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08~2010年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儿童193人,男97人,女96人;2010年出生68人,2009年出生64人,2008年出生51人,2007年出生10人;常住儿童164人,流动儿童29人。

2008~2010年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儿童193人,男97人,女96人;2010年出生68人,2009年出生64人,2008年出生51人,2007年出生10人;常住儿童164人,流动儿童29人。

方法:整理健康档案,检查各项记录,统计分析数据。

方法:整理健康档案,检查各项记录,统计分析数据。

结 果

结 果

2008~2010年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儿童得到新生儿访视180人,访视率93.3%,但有23人在新生儿期访视达不到3次;实施母乳喂养126人,母乳喂养率65.3%;接受“4.2.1”体检178人,体检率92.2%,但3岁以后儿童有体检记录的很少;体弱儿专案管理只有2人,这不符合自然情况。

2008~2010年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儿童得到新生儿访视180人,访视率93.3%,但有23人在新生儿期访视达不到3次;实施母乳喂养126人,母乳喂养率65.3%;接受“4.2.1”体检178人,体检率92.2%,但3岁以后儿童有体检记录的很少;体弱儿专案管理只有2人,这不符合自然情况。

讨 论

讨 论

建议:目前儿童保健工作主要开展系统管理建档,母乳喂养指导,健康体检,新生儿访视,体弱儿专案管理,但还需提高、加强,针对儿童保健工作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目前儿童保健工作主要开展系统管理建档,母乳喂养指导,健康体检,新生儿访视,体弱儿专案管理,但还需提高、加强,针对儿童保健工作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提高现有工作成绩: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儿童系统管理模式,做细、做实儿童保健工作。如及时为适龄儿童建立健康档案,便于跟踪管理;将母乳喂养的宣传和指导提前到产前健康教育,从医院、疾控中心、社区等多个层面为每位母亲或准母亲提供宣传教育,使其从观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养[2],认识到母乳喂养的好处,提高儿童母乳喂养率;配合完成新生儿疾病筛查,确保儿童健康成长;切实开展新生儿访视并指导育儿方法;认真做好儿童“4.2.1”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积极指导,降低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必要时及时转到上级医院进行诊治,回到社区后及时进行随访,发挥“双向转诊”优势;做好体弱儿专案管理,做好防治工作;及时进行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检查,及时改进,提高儿童系统管理质量。

提高现有工作成绩: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儿童系统管理模式,做细、做实儿童保健工作。如及时为适龄儿童建立健康档案,便于跟踪管理;将母乳喂养的宣传和指导提前到产前健康教育,从医院、疾控中心、社区等多个层面为每位母亲或准母亲提供宣传教育,使其从观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养[2],认识到母乳喂养的好处,提高儿童母乳喂养率;配合完成新生儿疾病筛查,确保儿童健康成长;切实开展新生儿访视并指导育儿方法;认真做好儿童“4.2.1”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积极指导,降低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必要时及时转到上级医院进行诊治,回到社区后及时进行随访,发挥“双向转诊”优势;做好体弱儿专案管理,做好防治工作;及时进行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检查,及时改进,提高儿童系统管理质量。

提高人员工作能力:目前儿保科仅有软尺、体重计、听诊器、卧式身高测量仪等简单仪器设备,有些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需补充仪器设备,扩展服务范围;儿保医生要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培训,提高专业技能,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家长交流沟通,提高工作能力。

提高人员工作能力:目前儿保科仅有软尺、体重计、听诊器、卧式身高测量仪等简单仪器设备,有些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需补充仪器设备,扩展服务范围;儿保医生要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培训,提高专业技能,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家长交流沟通,提高工作能力。

加强流动儿童管理:流动儿童住处多为租住,更换频繁,不好管理;有些家长留的电话已经更换,不及时通知,容易失去联系;有些家长文化层次低,保健意识差,不好沟通;这些情况最终限制了儿童保健工作的连续性。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保健知识,社区医生要深入到社区,摸清流动儿童底数,了解其去向,保证他们得到优质、连续的儿童保健服务。

加强流动儿童管理:流动儿童住处多为租住,更换频繁,不好管理;有些家长留的电话已经更换,不及时通知,容易失去联系;有些家长文化层次低,保健意识差,不好沟通;这些情况最终限制了儿童保健工作的连续性。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保健知识,社区医生要深入到社区,摸清流动儿童底数,了解其去向,保证他们得到优质、连续的儿童保健服务。

多方密切配合,搞好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儿童保健工作内容琐碎,跨科别,跨年龄,涉及范围广,周期长,需要不同科室的临床医生、儿童家长、托儿所、学校的支持,共同关注,人人参与,相互配合,促进儿童保健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

多方密切配合,搞好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儿童保健工作内容琐碎,跨科别,跨年龄,涉及范围广,周期长,需要不同科室的临床医生、儿童家长、托儿所、学校的支持,共同关注,人人参与,相互配合,促进儿童保健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主要是宣传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保健的内容不同,教育的内容就有侧重。比如新生儿期,应注重开展母乳喂养,保温保暖,保证睡眠,预防感染的健康教育;婴幼儿期应注重开展合理养护,辅食添加,早教开发,卫生习惯的健康教育;大一点儿后应注重开展眼保健、口腔保健,防止意外发生,培养生活能力,加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健康教育等。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比如举办知识讲座,观看光碟,开展咨询,出板报,发传单等。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主要是宣传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保健的内容不同,教育的内容就有侧重。比如新生儿期,应注重开展母乳喂养,保温保暖,保证睡眠,预防感染的健康教育;婴幼儿期应注重开展合理养护,辅食添加,早教开发,卫生习惯的健康教育;大一点儿后应注重开展眼保健、口腔保健,防止意外发生,培养生活能力,加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健康教育等。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比如举办知识讲座,观看光碟,开展咨询,出板报,发传单等。

积极探索,尝试开展特色服务: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儿童多了,可以为肥胖儿童建立专项健康档案,进行个案分析,了解营养状况和饮食结构,观察体重,及时干预,进行指导,比如指导他们在饮食上要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选择瘦猪肉、牛肉、鸡、鱼、海鲜、豆制品等蛋白质含量较丰富的食品,不要吃肥肉、喝油汤,吃鸡鸭不要吃皮,少吃甜食,少吃煎炸食品,宜用蒸、煮、凉拌的方法烹饪食物。指导他们有良好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等。

积极探索,尝试开展特色服务: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儿童多了,可以为肥胖儿童建立专项健康档案,进行个案分析,了解营养状况和饮食结构,观察体重,及时干预,进行指导,比如指导他们在饮食上要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选择瘦猪肉、牛肉、鸡、鱼、海鲜、豆制品等蛋白质含量较丰富的食品,不要吃肥肉、喝油汤,吃鸡鸭不要吃皮,少吃甜食,少吃煎炸食品,宜用蒸、煮、凉拌的方法烹饪食物。指导他们有良好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等。

关注现代儿童出现的新问题:现在的年轻家长多重视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掌握儿童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根据儿童个体差异,开展儿童心理保健,预防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关注儿童心理发展方向,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如与大多数同龄的孩子相比表现为任性、抱怨、行为偏异、过分害羞、攻击倾向、进食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中等,要找出原因,把握时机,及时干预,尽早矫正,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塑造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不仅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注现代儿童出现的新问题:现在的年轻家长多重视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掌握儿童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根据儿童个体差异,开展儿童心理保健,预防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关注儿童心理发展方向,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如与大多数同龄的孩子相比表现为任性、抱怨、行为偏异、过分害羞、攻击倾向、进食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中等,要找出原因,把握时机,及时干预,尽早矫正,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塑造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不仅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保健卫生服务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广泛关注和重视[3],因此需要基层医务工作者通过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做好儿童保健工作,并确保安全、方便、有效,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保健卫生服务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广泛关注和重视[3],因此需要基层医务工作者通过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做好儿童保健工作,并确保安全、方便、有效,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蔡虹.社区儿童保健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09,1(5):247.

1 蔡虹.社区儿童保健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09,1(5):247.

2 徐志浩,曾艳红.广州市颐康园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36-37.

2 徐志浩,曾艳红.广州市颐康园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36-37.

3 王清秀.完善社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4):71-72.

篇9

[关键词]员工健康;健康管理;企业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054-02

当今世界,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健康素质逐渐成为企业间主要的竞争因素。但在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员工的在职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实践,却对员工健康关注甚少。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全球金融危机,员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考验,这就导致了员工的亚健康、满意度不高以及情绪低落等一系列问题,对企业和员工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员工身心健康问题已日显重要,开展健康投资与管理,实施员工健康管理迫在眉睫。鉴于此,笔者认为:为了形成可持续性的人力资本,奠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企业应当足够重视员工的健康状况并对其整体的健康资本进行适度投资。

1 健康及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1.1 健康及健康管理的概念

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除了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外,还指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四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2/3,有1/3以上的人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WHO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称其为亚健康状态。据研究,中国人口中有15%属于健康人群,15%属于非健康人群,70%属于亚健康人群。而几乎每个参与市场竞争的个体都或多或少患有慢性病和心理疾患。同时WHO研究表明:生物―心理―社会学意义上的健康状况=函数(15%的遗传+17%的环境+8%的医疗保健+60%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现代社会里的健康是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保健预防的途径获得,而不是依靠医疗科技的进步来避免或减少。

在美国,“健康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及行业诞生已有20年之久,大多数企业都开展了员工健康促进与管理项目,进行员工健康管理。企业健康管理就是应用现代医学科技和信息技术从社会、生理、心理角度来系统地关注和维护企业员工健康,通过定量预测患病风险,关爱员工健康,减少因生病缺勤等问题而影响工作进度,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1.2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的意义

理论与实践表明,员工健康状况不佳会给企业带来各方面的不利影响,反之实施员工健康管理所带来的好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健康管理能使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健康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中的工具,直接服务于“选―用―育―留”的每一个环节,与薪资福利结构、绩效考核等息息相关。以上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的是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使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将健康管理服务应用于企业员工的选、用、育、留环节能保护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保证企业有长久的生命力。

第二,企业健康管理能降低企业总医疗保健费用。国外有调查显示: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而10%的个人和企业未做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这说明实施了健康管理的企业,其员工的患病率、住院率明显降低,绝大部分的疾病风险都以各种方式被消灭在萌芽状态。即使万一患病,也会因为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而很快得到痊愈,从而降低企业的医疗支出。

第三,企业健康管理能大大减少员工因患病或健康事假而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企业员工通过健康管理,不仅减少了自身患病的概率,其积极影响也降低其家人的患病可能性。这样企业健康管理既减少了员工的病假工时,又减少了其为照顾家人的健康事假工时,从而减少给企业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

第四,企业健康管理是一项吸引优秀员工的福利项目。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火车头,在健康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的时代,企业的这项福利措施无疑会吸引许多既渴求事业成功也重视自身健康的优秀人才。

第五,企业健康管理能显著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研究表明做健康管理的企业,员工人均年产出总值提高了50%以上。这是因为实施健康管理,企业员工更能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怀,更富有归属感和工作热情,自然就会为企业注入更多的创新思路。实施健康管理,企业员工的身心更健康,精力更充沛,从而直接提高工作效率。

2 国内员工健康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1 国内员工健康管理现状

健康管理在我国兴起与发展不到10年,目前,我国员工的健康状况却并不乐观,很多企业对于员工健康的关注也还远远不够。

首先,传统健康管理被动低效,以往体检资料缺少统一的系统、规范的管理。由此企业管理部门难以对每次体检的结果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提高健康管理水平以形成系统、持续、全过程的管理是当务之急。

其次,企业普遍存在对健康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传统思想认为,没病就是健康,总是忽略存在于健康和生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人们对健康的提前预防重视不够。

最后,许多企业认为体检等于健康管理。许多企业也认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但片面的认为体检及其结果的记录与统计就是健康管理。其实健康体检只是健康管理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体检之前的准备及体检后的分析、评估、预防以及健康计划、维护、促进才是健康管理的关键。

2.2 影响员工健康的重要因素

2.2.1 自然社会环境因素

①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季节的变换,流行疾病的影响等。此外,天灾人祸、疾病衰老、死亡等都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重大打击,引起个体强烈的挫折感。②社会竞争环境。随着竞争的加剧,员工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如工作进度、工作保障以及顾客或委托人的数量和性质等因素增加了员工的工作压力。

2.2.2 企业内部因素

主要包括:①办公环境;②文化因素。如企业的文化是否给员工带来无形的心理压力,文化是否缺少对内部员工的关注等;③工作本身。如工作缺乏可控性会给员工带来紧张感,工作内容枯燥等;④企业重大事件的影响。如规模扩大、制度变革、裁员、行业不景气等重大事件;⑤其他原因。如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

2.2.3 个人因素

①个人生活习惯。比如:缺乏锻炼,饮食习惯不好,抽烟喝酒等;②个人心理问题。比如:心理承受能力弱,容易紧张、烦躁等;③家庭因素。比如:家庭的经济负担很重,家庭关系不和等。

3 改善员工健康管理的途径

3.1 打破传统健康管理模式,领导重视是关键

把无形的也是珍贵的健康作为资产进行管理,做到防治结合。加强与企业领导的沟通,引起领导对员工健康管理的足够认识,让领导充分了解员工健康管理体系的积极作用并对其保持高度认同,积极推动员工健康管理的发展,保障其实施,从领导做起,自上而下保持高度统一。

3.2 加强宣传科学生活知识与常识,树立正确健康理念,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企业应一面多角度地关心员工健康,进行健康教育与培训,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如对于脑力劳动者,每天上午10∶00要求员工做广播体操,可以缓解压力、舒缓心情;下午3∶30要求员工跟着广播做眼保健操,缓解用眼疲劳。另一面企业应努力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物理环境。通过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再设计,减轻或消除恶劣工作条件。如依据人类工效学理论,从人体舒适度出发,关注空气、噪声、光线、温度、整洁、绿化、装饰、拥挤度等方面,给员工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工作空间。同时,制订职业安全健康计划。推行职业安全健康计划可以很好地预防各类职业病。企业重视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健康保障。

3.3 增强员工的健康意识,营造员工健康心理环境,教育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里的“身体”指的就是健康,谈到健康,首先,最重要的当然是要有健康意识,有了健康意识,通过不断地学习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其次,企业应努力创造令人鼓舞的社会环境,包括健康的工作氛围和劳动关系;再次,在金融危机情境下,员工心理压力问题已经成为企业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决定了必须制订有效的心理健康计划,大致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帮助、双向沟通、营造良好企业氛围等。

3.4 建立员工健康管理体系,关键是开发“员工健康信息管理系统”

在企业健康管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开展不同的模式,保障员工健康,员工健康体系由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系统、健康管理制度与管理系统、员工健康帮助系统、健康环境改进系统和健康事故评估系统构成。其实施步骤为:第一,安排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参加定期的全面体检,重点复查易引发“过劳死”的疾病,同时以问卷的形式对企业员工个人和家族病史进行调查,建立员工健康档案系统;第二,以企业健康档案为基础,进行健康分析评估,将员工按健康类别进行分类,建立健康管理制度与管理系统;第三,根据企业健康数据分析,改善引起健康隐患的环境和饮食等问题;第四,建立员工健康帮助系统。与相关健康医疗机构合作,为员工提供健康资讯支持和就医指导服务;第五,在企业内建立健康事故评估系统。根据企业员工健康分类,设定健康事故标准,由第三方机构或企业决策层对健康事故进行预防及应急管理,确保企业健康管理的落实与实施。在这一整体中作为细胞的个体健康状况是基础,应该切实建立起健康信息管理,努力开发“员工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有高层领导的支持,并设有专门的执行机构,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以保证员工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序、有效地运行。

3.5 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组织中多数成员沟通遵循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因而对员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企业将健康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十分必要且意义非凡,这不仅更能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而且会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及归属感,使员工能更加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4 结 论

本文由此得出结论,身心健康的员工是企业不断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和保证,只有有效地实施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和谐与双赢。同时也要注意到,企业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实施健康管理之前必须一方面要考虑健康管理的收益和成本比较,合理地判断其可行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多方合作,应积极引入政府、保险公司、专业化的健康管理公司和员工的参与合作,共同推进员工健康管理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兴琼,陈维政.员工健康与组织健康关系探讨[J].商业研究,2008(10):80-82.

[2] 赵洋,蔡璐璐.企业管理中的员工健康管理[J].经济论坛,2009(11):94-95.

[3] 何勤,王萌.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现状分析及体系建立研究――从人力资本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视角[J].商场现代化,2008(11):311-312.

[4] 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篇10

1.我国医院绩效考核简介。绩效根据主体不同可以分为组织绩效、个人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层次。国际上将医院绩效界定为:对一定业绩的指标测量和反映,既包括临床业绩和管理业绩。而我国与之不同,对医院的绩效评价则是从经济效率和效果的角度,微观上则反映为工作量和收支方面的评估。医院的绩效考核是利用管理学和财务学的相关方法,对医院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状况、效益等进行分析,最终做出客观的评价。

2.我国医院绩效考核管理的意义。①利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医院是面向全体社会大众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机构,通过绩效考核来激励医护人员更加积极的开展工作,以高水平的服务开展工作,对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都是十分有益的。②利于平衡医院的分配制度。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关系着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要想充分地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要平衡医院的分配制度,在绩效考核管理上尽量做到公平。③利于人才的引进与提升。在绩效考核管理中,可以通过竞争上岗、公开招聘等方式来选拔任命干部,可以对医护人员以及行政人员的工作形成科学的评价,对医院人才队伍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二、我国医院绩效考核存在的不足

1.医院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足。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方面,绩效管理的重点在于通过对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对策,达到绩效管理的目的。多数医院对绩效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导致对绩效管理的实施和开展停在较低水平,影响医院的良好发展。

2.医院对自身的价值定位忽视了公益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竞争成为各行业的关键,多数医院的绩效考核指标当中仍然以效益性为主,忽视了医院的非盈利组织背景。许多医院对各个科室和医生设立了创收的指标,偏重强调薪酬的核算,按收分配代替了按劳分配,使得医院公益性的本质弱化,造成医院的出发点存在严重问题,导致了绩效制度存在不合理的方面。

3.绩效考核重考核、轻沟通。绩效考核绝不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而是要通过考核,使员工的个人素质得到提高。在绩效考核制定和执行时,应该及时地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要争取得到他们对考核指标的理解和认同,如果事先缺乏有效的沟通,到了实际执行时,会遇到众多问题,引发员工的抵触情绪,使得考核制度难以进行下去。

4.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一方面,目前国家及医疗卫生行业并未针对医院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作统一标准,虽然理论上对绩效管理体系有较为完善的研究,但尚未将其运用到医院具体的业务操作当中,造成实用性和针对性较低。另一方面,在缺乏指导性标准的基础上,医院也难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来积极开展绩效管理活动。由此造成多数医院并未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即使建立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降低了绩效管理的效率。

三、我国医院实施绩效考核的原则

首先,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作为指导和要求,对每一岗位的职责以及岗位工作要求都要予以明确,并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其次,在绩效考核中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不同岗位的不同工作内容,设置具体的相应的考核标准,并与福利激励结合原则,如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假期、补贴、薪酬、外派学习、升职等直接挂钩。最后,在岗位人员任用和晋升上要强化竞争,只要有能力和技术都可以得到任用和提拔,为医院人力资源“添砖加瓦”,从而促进医院健康、长效发展。

四、优化医院绩效考核的对策

1.强化对医院绩效考核管理的思想意识。要想提升绩效管理的效率,就应该转变医院对绩效管理的片面认识,充分认识和理解绩效管理的意义和实际价值,认识到绩效管理并不是管理层的专职,是关系到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医院工作人员包括领导管理层都应当树立起绩效考核管理的意识,支持医院绩效考核管理的推行与实施,并在绩效考核管理的促进下提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

2.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定位。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定位能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最终实现医院的总体绩效目标。绩效管理目标要立足于医院的当前发展,定位于医院的远景目标。我国医院的远景目标是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3.加强上下级沟通与协调。首先,医院应加强与上级政府的沟通与交流,以获得政府的的全力支持,获得国家的政策扶持及相关业务的指导,为建立科学的医院绩效管理系统奠定基础,其次,还要与员工进行沟通,要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尽量符合员工的诉求,并在绩效考核完成后,获得员工反馈信息,这对提高员工工作水平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