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的类别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遗文化的类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非遗文化的类别

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4-000391-01

旅游的基本属性是文化,不管旅游的内容还是旅游的形式都承载着文化的精神。从这一层面可看出,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乡村文化的主要内容。乡村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

一、乡村旅游与非遗

最近出现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即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相结合。这种旅游方式具有文化性、地域性、典型性、稀缺性、真实性等特点,牵动效果显著,广泛影响相关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包含民间文学、戏剧和曲艺、音乐、舞蹈、民俗等多个种类,这些文化状态一般存在于乡村地区,比如,以北京太平鼓为代表传统舞蹈,以成都面人为代表的传统美术等。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深入利用当地文化特色,通过当地的特色文化来吸引消费者前来观光旅游,进而起到增加乡村旅游中文化底蕴的作用,使游客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体验文化,最终达到乡村旅游和非遗深度结合的目标,实现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继承和保护非遗,同时又通过非遗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中非遗的利用现状

当前,已经开发利用了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的利用形式主要包括:政府牵头组织策划在传统节假日、艺术节或申遗纪念日进行一系列表演活动,市场生产经营和非遗相关产品,当地居民自娱自乐等方式。尽管当前乡村旅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传承已经取得了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利用率低

现在只有小部分非遗等级高,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其它极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率普遍较低,知名度不高,甚至不被外地人所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表演艺术种类大多以当地居民自娱自乐的方式存在,利用率较低,一般散布在各乡间村落里,不仅没有和乡村旅游相融合,也没能较好的促进当地文化建设。

2.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

随着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步伐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空间产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化活动逐渐离我们远去,无人继承发展,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在消失的边缘。比如说,通州的运河船工号子,现在唯一的传人是位于永顺镇盐滩村的已86岁高龄的赵庆福,缺少后人传承发展。并且,依靠漕运儿存在的运河船工号子,如今已失去了载体,没有了生存空间,加上人们对他缺少足够的认识和研究,面临失传。

三、乡村旅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新的发展创新点,可以提供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契机。针对乡村旅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现状,结合非遗的特色和类别,归纳总结出几种乡村旅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方式。要注意,不同地区应按照当地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灵活选取,选择适当的利用方式。

1.展示与体验方式

非遗的展示与体验利用方式指的是将其进行展示,针对有条件实施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适当让游客在现场进行文化体验,最终使游客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来,并且通过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为当地旅游业吸引外地游客。对吸引力强、知名度高、级别高并且展示时间非固定的非遗文化项目,可以通过建造非遗文化主题博物馆的形式,在博物馆展示和非遗有关的物质载体,并在博物馆内进行定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展示。在乡村旅游中适合通过体验来传承的非遗主要包括戏剧和曲艺、音乐、舞蹈和杂技等,这些项目都具有容易体验的特性,游客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这些项目,促进文化的传承。

2.旅游商品方式

以传统美术、传统医药和传统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们的技艺本身不能引起游客的足够兴趣,并不能吸引游客的到来。针对这种类型的非遗文化项目,可以利用生产非遗有关的商品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商品化方式指的是把非遗项目中的有关艺术形式经过大规模集中工厂化生产加工制造出来的商品作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乡村游客集中的地方进行销售该商品,达到通过售卖旅游商品来增加当地乡村旅游收入,并且实现在乡村旅游中继承发展非遗文化的目标。

3.旅游节方式

非遗与物质遗产的最大区别是无形性,要使乡村旅游充分利用这种无形的文化,就要一款合适的介质。比如,非遗文化中的民俗就需要凭借乡村旅游中的旅游节来展现起文化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来传播民间文学。另外,展示时间相对来说固定、名气不高的非遗文化,也需要通过开展旅游节活动进行展示体验,使更多的旅游者了解认识这一非遗文化项目。在旅游旺季,将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和非遗文化相结合,举办盛大的乡村旅游节,使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有机会参与旅游节,感受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旅游节活动追溯历史,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体验各地民俗。并且,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当地百姓的经济收入也不断增加,进而使他们感受到传承文化带来的好处,不断激励他们继续表演民俗,更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旅游节发展乡村旅游中要注意,举行乡村旅游节活动时不能太片面,非遗文化项目和乡村旅游一定要结合起来,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如果不这样,会造成旅游节活动的吸引力减少,前来观光旅游的人较少,达不到定期开展旅游节的条件。

四、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可以实现消费者在旅游时求知识、求不同、求美景和休闲娱乐等各方面的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旅游宝贵的文化资源。按照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内容,进行科学规划与创意设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实现文化和旅游相融合,有利于做出文化品牌,传扬优良的文化传统,实现乡村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共赢。

参考文献:

[1]刘丽丽.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在乡村旅游中的利用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56-62.

[2]侯瑞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3]罗春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的有形化利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7.

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创作;影像媒体;传播

1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在湖北,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160项,省级名录312项(466个项目保护单位),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7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50人,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9个。2014年12月4日由湖北省申报的“三国传说”、“伯牙子期传说”、“武汉杂技”、“越调”、“楚剧”、“岳家拳”、“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等21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富有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都可以作为影视创作主题。然而目前关于这些非遗的影像资料非常有限,不利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许多非遗类别都可用影视创作的形式将技艺历史、技艺过程,从宏观到细节、从整体到部分如实的记录下来,作为影像资料进行文化知识的普及。

2 非遗课题引入教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一个大海,每个人回到故乡,走到乡村生活中去,你都会发现许多令人感动的非物质文化。在当今转型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退潮的大海,每时每刻都在迅速的消失着,老一辈艺人默默地故去,文化与技艺也悄悄地消失了。那么,用影视拍摄的方式真实的还原与重现技艺,或是将一些仅剩文字记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运用影像的方式还原、再现变得尤为重要。

影视创作作品相比文字、图片、录音更直观、更形象也更真实,对于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影视作品都可在保护中发挥重要功用。我们在影视创作课程教学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命题,通过对不同影视创作手段的归纳和探讨;对影视语言和影像媒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总结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创作的规律,从而达到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

3 非遗课题小组调研

通过多渠道获取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资料,对重点非遗项目给予重点关注。在班级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组织学生对重点非遗项目进行考察、学习,以图片及影像的资料形式完成资料调研部分。例如名为“武汉传统文化保护小组”对武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并开展了讨论会议,对每位小组成员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与优点进行了具体的调研工作安排。首先,小组设计了题为《武汉市传统文化保护调查》的问卷。问卷调查之后的统计分析发现:

3.1 整体性

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都处于不太了解的状态;所了解的非物质文化以民间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方言类为主;对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景持一般意见。

3.2 差异性

市民认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各不相同,人们的意识不够、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等为主要趋势,但仍有一部分人持观看态度,认为武汉的非遗有非常大的保护力度,然而保护措施较为缺乏。

4 合理选择影视创作类型

针对拟定的湖北省非遗选题,选择重点的非遗项目进行课堂讲解,指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对非遗项目进行学习和认识,拟定影视作品类别及主题。影视作品的制作技术和类型的选择是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影视创作的主题内容决定了影片的制作技术,主要有:实拍技术、定格技术、动画技术;其中,宣传片、纪录片、商业电影等几种类型可以更好地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命题。在课程中,对不同影片类型的制作技巧进行了分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命题的剧本写作、分镜头绘制、镜头拍摄技巧以及中后期制作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武汉传统文化保护小组”经过对搜集选题的筛选、讨论,小组最终希望运用动画技术,将黄鹤楼传说进行动画作品创作,制作一部公益类宣传短片。拟定了“黄鹤楼传说”这一命题,希望通过影视创作,将黄鹤楼传说的故事进行视觉表达,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传播。小组通过对黄鹤楼的实地考察,拍摄了大量实际场景资料,结合网络资料,作为短片的角色设计、场景设计的设计基础。

5 影视创作艺术表现

创作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不仅要有超凡脱俗的创新思维,而且还需要有较强的艺术表达能力。在影视作品中,艺术表现力是通过视听语言传达到观众心里的,是用画面和声音传达信息的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电影反映生活的艺术方法之一,形象地说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由视听语言所书写而成的文章,抽象的说影片是由画面、声音、时间、空间构成的。

影视作品的不同类型有着不同的视听语言表达形式,“武汉传统文化保护”小组所选定的动画宣传片制作,应该在各个故事节点上有重点、有针对、有秩序地进行画面设计,在先期录音的基础上设计每个镜头画面,录音解说词在叙事上干净利落,语言通畅明白,词句短小简洁,语言力求口语化、形象化。

在镜头与镜头的衔接上应多使用画面转场来增强影片的流畅性,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才能起到表情达意效果,作品中应注意典型的细节的处理,细节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凸现动画作品寓教于乐的独特的风格。

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拓宽视野;创造新事业;创建文化强市

一、群众文化概述

文化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人是文化主体,文化是一种内涵,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人口将近14亿,群众文化的覆盖面广。参与对象之众是其他类文化所无法比拟的。我国群众文化源远流长,而且是最早产生的,最古老的文化艺术活力的基本形态。

真正开始使用“群众文化”是在1953年。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概括了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群众文化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人民群众是一种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原有的群众文“组织、培养、辅导、创作”指导下,发展新的形式群众文化是现代群文工作者的一种责任;在现代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修养的不同,人群的需求也不同,适应新人群新需求,就需要新项目,新创意,新的形势新的理念,新的群体创新的项目。

二、以深圳为例的群众文化建设

深圳市是一个人口倒置,外来工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不相匹配的城市,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要创建的新型国际大都市。群众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新形势而转变的,群众文化的方式要适应这个城市又区别于别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城市的不同方式来创新。具体来说,有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残疾人文化、军营文化、外来工文化、非遗文化、旅游文化、网络文化、游戏文化、服饰文化、休闲文化、声频和视频文化、礼仪文化、建筑文化等等项目非常多,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项目,下面来具体讨论。

(一)街头文化

重新重视这一街景,群众晨晚练舞蹈、器乐、拳道、街边山歌、街舞等等艺术形式。

(二)商业文化

其含量更大,服饰、首饰、装饰、灯饰、工艺品、广告、造型、雕塑、艺术品、车型、漫画、油画、动画、国画等等它们都是文化又是产业,这些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交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三)军营文化

军队的业余文化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当兵几年都不能回家,远离市场文化,那么军营的文化基地建设是群文工作者必须坚守的阵地,美术书法摄影,舞蹈合唱卡拉器乐戏剧等项目进入,战士们的业余生活活跃起来,站岗,训练都更有劲头,战士在艺术的熏陶环境里成长,同时也学会多几种技能。

(四)外来工文化

深圳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是外来工,远离故乡,远离亲人,文化水平不高,从农村走向城市,集体宿舍,流水作业,三班倒的作息时间,城市文化的差异,生活的不习惯都给这个人群的产生很大压力。对此,深圳采取了一些特殊方式来满足外来工的文化需求,主要有:群文的百场电影进社区、厂区活动,广场的节庆演出,艺术类别下企业的培训,外来青工的艺术节,周末音乐会,周末剧场等等服务,在这种氛围下,深圳已有多个外来青工艺术团队伍产生。在人口倒置的深圳,为加强服务,群文工作者的加班和工作项目增加是根据群体的需要而有多个项目创新,政府又根据项目需求跟进资金,编内不够人手就想办法向民办艺术团队实行购买服务方式解决。

(五)非遗文化

“普查、宣传、保护、传承”,在全国掀起了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把祖国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发扬光大,不断创新,拓展视野,改革创新。深圳究竟用什么作为文化的理念,客家文化还是移民文化?“深圳是海洋文化为主理念,客家和移民文化为普的一个新移民城市”大办海洋文化活动。讲座和文艺演出,比赛等项目,提高深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同时保护非遗是每个中国人的职责。现代人对民族文化的沉淀容易忽视,应传承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发扬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原生态结合现代人欣赏角度和方式表达“民俗村”方式,群体和景致结合,文化与旅游结合;沙头角“鱼灯舞”原始居民和香港居民一起舞动鱼灯跨过国界,原始鱼灯舞、少儿鱼灯舞、舞台鱼灯舞、广场鱼灯舞,老百姓舞动着鱼灯舞追求艺术享受,在舞台上展示新人生,以此祈求着幸福平安,促进了社区和谐,又传承了祖先留下的非物质遗产项目。

(六)服饰文化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现代人对经济建设当中出现的问题容易觉察而文化当中的一些元素容易忽视。比如一个国际性的活动,中国人应该穿什么衣服,14亿人没有一个总体概念,那么这个项目就要出大问题。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个礼仪之邦,不同身份的群体服饰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明确一个民族的原始文化,在“立新”的同时也要渗入自己的独特元素,比如深圳的“良子香云纱”“衡韵”服饰等等。拥有自己民族的服饰是不容忽视。

深圳市是担任特殊历史任务3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创造了“设计之都”,“时尚之都”等神话。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文化消费有了许多选择,如以商品形态存在的,休闲形态存在的,总之是以各自的角度不同需求,释放压力,追求精神享受的一种途径。这些多样的文化样式,赢得人们的青睐。而传统的群众文化单一枯燥,不能满足人们随意洒脱自然和消闲的心境而被人们所淘汰。其次,大众传媒对群众的冲击,收音机电视网络,谁占领媒体市场,谁就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市场经济下要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过去人们印象中的文化,只是组织演出展览和娱乐活动,或只是供圈内人、专业人士自娱自乐的。如今的文化与经济社会融汇在一起,概念越来越宽泛,可以说无所不在。因此,如今的文化工作与文化管理就要联系整个社会发展的大局,了解时代流行趋势,掌握市民需求,拓宽工作思路。如拓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空间。通俗文化、广场文化、网络文化等要发挥现代人的想象创新能力,拓展视野求发展。

视频利用网络把世界各地的文化作品精品形成系统的展示网络平台,群众需要了解的电影、电视、动漫、纪录片、纪实片、教育片、自拍视频;音频也是一样,音乐作品、声乐作品在网络上分类存入,伴奏和原声分开存入,全面在网络上形成世界级的系统不断连接,让其形成交流视看的最大系统――“网络剧场”。

文化建设“以人为本”,把文化作为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的重要方面,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公益”“零门槛”,这都源于深圳长期以来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懈探索,深圳文化工作者们一直致力追求的,就是让文化成果惠及广大市民,让所有市民公平、平等地享受文化权益。“可以说,相对于经济来说,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上还处于弱势。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担当着增强文化实力,增强文化影响力的重任。面向未来,我们还要努力在营造和谐文化氛围,提高市拓展民生文化福利上面下功夫,努力让文化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个环节中,成为生活链条中重要的一环,让文化成为深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与竞争力。”

深圳正致力于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在更高层次上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是题中应有之义。对深圳人,特别是对深圳文化人来说,正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篇4

为贯彻落实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关于组织开展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的要求,云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联合大理州人民政府、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政府,在大理市、昆明市举办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并精心组织团队赴成都参加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部主场活动。

同时,云南各地文化、文物部门,也以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宣传活动。

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2006年,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为集中宣传展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搭建了重要平台。2016年9月,国务院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调整后的首次活动,也是第12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以 “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活动的宣传口号是:“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传承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保护传承非遗展现生活智慧”“活力社区活态非遗”“振兴中国传统工艺”。

文物方面的主题为:“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宣传口号为:“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一带一路新舞台,文化遗产活起来”“保护文化遗产,擦亮中国名片,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遗产”和“相约古都洛阳,感受华夏文明”。

参展中国非遗节

6月10日上午,由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暨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部主场活动开幕式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内隆重举行。本届非遗节以“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遵循“走进生活、活态活力”的理念,以“世界风、中国节、中国戏、中国艺”为主线,主体活动包含“一带一路”国家手工艺展、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成果展、非遗项目竞技展,并举办国际论坛、非遗项目进社区等400多场活动。

开幕式后,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副部长项兆伦等领导以及中外来宾一同参观巡视各个展示区。在传统工艺振兴成果、研培计划成果展区,云南省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田静,得到雒树刚部长的鼓励,希望她把设计思路更多的融入现代生活当中,让传统工艺在使用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多思考人们今天的生活方式需要什么样的品质。雒部长的一番激励让传承人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传承的信念。

非遗节上,云南省傣族孔雀舞又一次在榕城亮相,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旺腊,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喊思和他们的徒弟为观众带来徒手孔雀舞和架子孔雀舞。

云南省文化厅高度重视,厅长李涛亲自带队组团参加活动。55人的云南非遗代表团,为主场活动带去了建水紫陶、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彝族(撒尼)刺绣、剑川木雕、傣族织锦技艺、傣族孔雀舞、傈僳族民歌、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等云南省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国平台展现我省民族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活动期间,李厅长走访看望传承人,充分肯定传承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激励了大家带徒授艺的热情。并带领相关人员,对四川省蜀锦织造技艺、蜀绣、竹编、年画、望丛歌会等非遗项目进行了调研,分析云南省与四川省非遗保护工作相比,存在的差距和问题,鼓励大家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虚心学习,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做出更大贡献。

这次活动,云南省还派出西双版纳傣族龙舟队――曼弄枫龙舟队,在非遗文化节的龙舟竞技展竞赛场上一展风采。

大理举办非遗日活动

6月10日至13日,云南省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主场活动在大理举办。

2017年全省“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主场活动,由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大理州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理州文化体育局承办。活动紧紧围绕“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这一主题,精心准备为期三天的传统歌舞乐展演、传统技艺展示、文化遗产知识讲座、文物鉴赏、文化遗产图片展览、法律法规宣传咨询六大方面的活动,在大理州群众艺术馆广场、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大理大学等地,为广大民众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丰硕成果,拉近民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让非遗保护成果融入生活,惠及民生。

活动期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现。传统歌舞乐展演将彝族海菜腔、傣族孔雀舞、傈僳族阿尺木刮、弥渡花灯、布朗族弹唱、怒族民歌“哦得得”、拉祜族民歌、彝族打歌、白剧、剑川白曲、弥渡民歌、白族大本曲、白族吹吹腔、白族舞蹈“力格高”、嘎蒙卡兜舞等35个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非遗项目搬上舞台,在大理州群众艺术馆广场和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轮番上演。11场内容丰富、各具风格的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观赏,让民众领略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之美。

传统技艺展囊括了建水紫陶、腾冲皮影、滇式风筝、梁河葫芦丝、乌铜走银、彝族刺绣、傣族竹编、易门浦贝陶、剑川木雕、白族扎染、白族布扎、鹤庆银器、白族甲马、下关沱茶等20余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驻足围观,糖画、面塑展位前更是排起长队,人气火爆。

据初步统计,展示期间,传承人的销售额近20万元。活动还以图片展览的形式,展出《振兴传统工艺计划》《白族服饰》《馆藏文物精粹》《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四个方面的内容,向观众宣传展示大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普及宣传传统工艺振兴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我省新公布的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白族霸王鞭”、“甸北白族田埂调”、“白族甲马”、“白族服饰”、“傣族竹编”也在活动中一展风采。

活动期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金龙、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规划保护部主任胡荣梅在大理大学分别作了题为《南诏城址考古概况及研究》、《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的知识讲座。还专门邀请国际文保专家李强,为巍山县文化业务部门作了有关加拿大原住民传统文化保护的学术报告。李博士还专门参观考察了剑川县沙溪古镇,并与有关部门同志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

此外,工作人员准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各级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以及相关宣传折页、书籍约50余种,根据群众不同需求,发放宣传材料10000余份,为广大市民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营造全民共同关注,尊重、热爱、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全国七十项非遗项目亮相官渡古镇

在昆明官渡古镇,中国(昆明)官渡第七届全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系列活动于6月10日上午盛大启幕,十项宣传展示活动轮番上演,好戏连台。

在官渡古镇广场,“传承与振兴-中国(昆明)官渡第七届全国非遗联展”丰富多彩。来自陕西、河北、贵州、安徽、江苏、宁夏、广东、湖北、吉林、山东、辽宁、重庆、山西、青海、、浙江等17个省(市)、自治区的70个非遗项目,于6月10日至12日集体亮相官渡古镇,涵盖了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非遗类别。联展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展示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吸引了络绎不绝的群众争先选购,联展三天现场销售额达50多万元。联展的举办得到了省外参展传承人的高度好评,盛赞主办方为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和传承人搭建宣传、交流、展示、利用的良好平台。

官渡区组织的其他宣传展示活动也精彩纷呈。中国工艺・传承与振兴民间论坛群英荟萃。来自全国各地参加非遗联展的传承人代表、云南大学专家和学者,以及媒体人齐聚一堂,共同围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工艺的振兴展开探讨交流。创意生活―第二届民间绘画挂盘绘制大赛别开生面,吸引了大量学生前来参赛。彩绘云南-昆明现代民间绘画精品展让人流连忘返,国宝云子・第四届名人围棋邀请暨百人围棋赛扣人心弦,官渡滇剧花灯展演令人耳目一新。

篇5

1 莞城图书馆小众阅读推广活动的实践

1.1 完善硬件,打造平台

1.1.1丰富特色馆藏,满足专类的阅读需求

小众阅读的特点在于有一定的专业属性或是参考资料相对较少[2],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下,主题图书馆的馆藏建设越完善就越能保障小众阅读的需求。莞城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是东莞市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艺术、文史和古籍为特色的主题图书馆。我馆深知专业化馆藏是特色建馆之本,因此由2008年开馆至今,在“不求大,但求精”的办馆方针下,一直完善丰富着自身的专业化馆藏。馆内现藏艺术、文史与古籍等类别纸本文献超12万册。其中,艺术方面有不少市面难买、价格昂贵的外文书籍;古籍方面,有1911年以前出版的珍本古籍2300余?裕?而我馆更是结合地方特色,藏有广东特有的文献木鱼书1332册。每一本书的采购都严格按照馆藏定位层层挑选而出。除此以外,我馆还推出了“你选书,我埋单”活动。读者可以有两种参与的方式,一是向我馆提供心仪的书单,二是受邀请参与图书的现场采购,两种方式选出的书经审核符合要求的,我馆将会进行采购、加工、上架,最终读者可在馆内借阅。

1.1.2建设数字服务,提供便利的阅读方式

顺应互联网时展的潮流,全力推进馆内数字化建设,是便民服务的必然举措。我馆的门户网站于2016年正式上线。针对偏好古籍文史的读者群体想看古籍却难借出的问题,我馆特在“馆藏查询”栏目里了东莞市内首个古籍和特藏文献检索系统,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查询到图书馆馆藏古籍、特藏文献、地方文献以及木鱼书等书目数据。其中,部分古籍还以电子书的形式供读者网上浏览。另外,馆内还在古籍特藏区设有一台触屏式自助查询机,无需任何借阅手续,再珍贵的古籍都可在此机上看到全本内容。

1.2 围绕主题,开展活动

(1)“杨宝霖讲东莞文史”专题系列讲座。文史很容易给人枯燥乏味的印象,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更不具备吸引力,此类型活动的开展很难做到一呼百应,但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有着普及、传承的必要性。东莞有着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我馆所在的莞城区又曾是东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结合这一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文史主题特色的定位,我馆由2010年起,邀请到东莞著名文史学家杨宝霖先生,举办东莞文史专题系列讲座55场,包括“杨宝霖讲访书旧事”、“杨宝霖讲东莞历史沿革”以及“杨宝霖讲东莞木鱼书”“杨宝霖讲东莞方言”“旧梦留痕――杨宝霖讲莞城已消失的名物”和正火热开讲的“追源溯流――杨宝霖讲东莞氏族源流”等六大专题系列讲座。讲座坚持每月一期,时间固定在每月第三个周六的下午,内容尽可能与读者的生活贴近,让趣味性与学术性兼备,如在现场演绎非遗文化的木鱼歌;歌唱地道的东莞童谣;赏析诗歌,学习诗词写作的“对仗”知识等。经过7年的坚持举办,讲座的参与人数由最开始的不足30人到每场至少70人的幅度慢慢增长着,并逐渐在东莞文史学者的圈子里产生影响力,已成为我馆重要的品牌活动之一。

(2)匠心书坊。匠心书坊是结合我馆艺术与古籍两大特色主题策划的一个手工作坊活动。活动以“书”为主角,由我馆或邀请的古籍文献修复师带领参与者亲手做书或书的衍生品。因手工工序复杂、耗时较长、材料较贵,所以活动参与的门槛较高,直接被定位为小众教学活动,每期限额20人。截止目前,已开展了传统线装书、古籍函套、现代手工书、书籍护套、法式锁线现代书、瓦当拓印、圆脊精装书为主题的手工作坊共10场。课程过程中,讲师会普及古籍文献修复的知识与手法,也会教参与者水彩染纸或一些有意思的艺术手工品。课程结束后,成品均给参与者自己带走。活动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一些图书馆的同行及喜爱手作的市民报名参与,并且每期参与的人员近半数已成为固定成员。此活动,不仅让参与者体悟到何谓之匠人匠心,也让古籍文献修复这门技艺有了传承的可能。

1.3 延伸服务,拓展阵地

莞城区以我馆为主阵地,在八个社区均设有自己的图书室。社区图书室藏书秉承了主题图书馆的理念,依据所在社区居民的年龄层、职业类型的比重,定位自身的特色。例如,西隅社区小孩居多,图书室主要以绘本童书为主;东正社区退休职工居多,图书室主要以养生、书画报为主;科技产业园区工人居多,图书室则以生活类图书为主等等。根据特定的人群,提供专类的阅读服务,能更直接、更到位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而特色图书室的设立也让我馆的主题不再局限于艺术、文史、古籍三个方面,扩大了阅读群体的影响范围,具有补充的重要意义。

另外,受到近年来推行的“阅读推广人”的启发,我馆在2015年6月,启动了“志愿馆长”项目,面向全市招募,最终从80名竞选者中诞生出8名热爱阅读且具有文艺特长的“志愿馆长”。“志愿馆长”的首要任务是,发挥自身专长,结合图书室的特色,引入创意和资源,激活社区图书室的服务功能,推广阅读。为此,志愿馆长们每月除了要完成现场值班、推荐图书及选购新书外,还额外组织了娃娃家故事会、英语沙龙、摄影讲座、养生讲座、主题读书会等阅读活动。活动均设有固定的时间,特定的主题、要求、目标人群以及少量的名额。以“00”后主题读书会为例,首期设定的主题是“探秘海底世界”,参加对象为9-13岁中小学生,参加人数为15组家庭。由志愿馆长推荐书目,参与的家庭需自行购买书目,并在活动前读完,记下自己对某一章节的见解、想法、感受,在活动当天陈述阅读感想,与大家探讨分享。活动设定了门槛,会造成参与人数少的情况发生,但来参与的人目的性强,参与度高,反响好,效果佳,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享受其中。

2 对开展小众阅读推广活动的思考

2.1 多元宣传,聚合小众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向并行,让信息渗透至用户聚集的信息渠道之中。传统的图书馆宣传推广渠道分为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纸质媒介包括海报、宣传册、内部刊物、简报等;传统网络媒介包含图书馆主页、论坛和邮件推送服务等[3]。这一类的宣传,图书馆不受第三方的牵制,自主性强,且依旧有一定的关注度,因此不可偏废。而新媒体,作为时下宣传渠道的主流更需加以好好利用。其中,最常用也最直接的就是社交媒体,如QQ群、微博、微信等。我馆大部分活动都有固定的微信群,读者扫描我馆在任何媒介的二维码即可加入,这样就将对此活动有兴趣的读者都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个的小圈子。每期活动前,我馆会在微信群中本期的预告;活动后,会活动现场的照片及下一期预告。加入了微信群的读者无需到图书馆即可第一时间获取活动信息,而图书馆也将特定的信息传达到有需要的小众圈子里,便捷而高效。再有,对于一些不会使用新媒体的年长型读者,若想将他们聚集起来,传统媒体就成为了主要的渠道,此时的宣传主要包括了报刊、通信、?V播、电视几个方面。此类读者多以电话的方式报名并留下联系方式,我馆会将所有号码整理储存,在活动前通过群发短信的形式,将活动信息发送至读者的手机上,以便了解。

2.2 抓准需求,产生共鸣

小众阅读活动重在读者的感受及其接受的质量,跟活动规模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想要取得好的活动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与读者共情,使之共鸣,而抓准不同的需求就是最关键的一步。图书馆可利用以下三个方式了解读者的需求:(1)在活动现场放一本精美的留言本或设计一块留言墙,让读者写下活动感受及对活动的寄望;(2)活动后,在微信群、QQ群中与主题相关的一些书籍推荐、文章、资讯等,与读者互动,抛砖引玉;(3)直接邀请社交群里的读者共同策划活动;(4)不定时开展问卷调查活动。根据读者的需求,再去设定活动的主旨、内容,流程节点的安排等,举办这样的活动才更能打动读者,与此同时,活动的效果也随之提升。

2.3 坚持不懈,以小引大

任何一项阅读推广活动,必定是要让受众记得住、留得下、愿意来的,而这个接受过程是持续且不间断的[4]。开展小众阅读活动,更是如此。活动开展的地点固定且时间具有周期性。像我馆的 “匠心书坊”活动,每月一期,地点固定在我馆举办,但凡愿意来的读者都是对活动内容本身极为感兴趣的。活动举办之初,建立的微信群里仅有6名读者,经过一年的坚持,如今已经增加到40人,其中不乏是读者口口相传后慕名而来参与的。如今,每场20个名额已不能满足需求,为保证活动的效果,我馆采取了加推场次的做法,让更多的读者能够参与进来。推广阅读是一条漫长之路,贵在坚持,优质的小众活动只要坚持,即便是通过口口相传,也会有扩大影响力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