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趋势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全球化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全球化趋势

篇1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和影响下,国际商事仲裁日趋国际化和统一化,出现了仲裁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论文百事通建立统一协调的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对国际贸易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从19世纪末,便开始了以此为目标的努力。仲裁制度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解决国际民商事争议的主要方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仲裁全球化趋势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国际商事仲裁所解决的争议范围非常广泛。在国际民商事领域,仲裁最初适用于海事争议,以后逐渐扩及到货物买卖及其运输、保险、支付中所发生的各项争议。本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在国际上兴起了各种引进外国资本的形式,仲裁又扩及到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等领域。与此同时,国际性的服务贸易、商事、租赁、咨询、工程许可、融资、银行、技术转让、知识产权的转让等民商事活动日益频繁,由此而发生的争议也逐渐采用仲裁的方法加以解决。

第二,世界各国关于仲裁的国内立法日趋统一。各国的经济贸易体制尽管千差万别,但在仲裁制度方面是趋于一致的。特别是在1985年6月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对市场经济各国的仲裁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国家按照示范法的规定代替了原有的仲裁立法,有的国家甚至以示范法为蓝本只对其稍加修改而直接移植使用。从1985年到现在十几年间,世界上有二十多个国家修改或制定了仲裁法,掀起了仲裁立法的。

第三,有关仲裁内容的国际公约逐渐增多。一国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能否得到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直接关系到案件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也是影响国际商事仲裁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国际社会首先从统一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入手,联合国在1958年6月制定了《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统一了对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条件和执行程序。该公约组织截止到1998年9月己有145个缔约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该公约已经成为国际私法领域最成功、影响最大的国际公约之一,也为全球化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仲裁领域比较重要的公约还有1961年的《欧洲国际商事仲裁公约》,1965年的《关于解决各国和其他国家的国民之间投资争端的公约》,1975年的《美洲国际商事仲裁公约》。新晨

第四,仲裁机构及其仲裁规则、仲裁员的国际化。世界上许多著名国际商事仲裁机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修改并制定了具有国际性的仲裁规则,或者允许当事人选择其他仲裁机构的国际性仲裁规则,聘请了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仲裁员,以解决不同国籍、不同法律背景当事人之间的国际仲裁案件。

篇2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矛盾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反映本质特征的主要是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整合与分化以及有序与无序等基本矛盾。它们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的始终。

1.竞争与合作。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行为主体是在有限空间、有限时间和有限资源的边界条件下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当时空边界和资源容量在最初阶段可以相对满足各自主体的基本需求时,它们就可能处于与外部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较弱、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状态。但是,一旦各自的基本需求超出了时空和资源边界的容量,它们为了争得各自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向外扩展并相互展开竞争则是必然的,“全球化过程使竞争的作用从一种手段、一种经济行动的特殊方法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变成了为了继续生存以至于谋求霸权统治而积极追求的一个目标。”[1](P4)这表明,竞争是世界经济运行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动力和活力之源。然而,所有主体所共处的空间和资源是以地球为其边界的,而且由于不断进化,不仅人类社会自身的关系结构日趋复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也更趋复杂。这种条件下,由于自发的竞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经常引起国际的经济冲突和世界系统的动荡;不仅如此,还日益受到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失衡的严重威胁。这就使它们在竞争的同时,又强烈地意识到对于许多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通过合作并在努力实现共赢的情况下才可能得以解决,才可能有生存与发展得更好的出路。所以,它们又有着强烈的合作欲望和倾向,在不断的博弈过程中采取合作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当今世界经济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努力寻求相互间合作的客观现实。即“在一种意义上全球化被看作自由的全球范围的合作;在另一种意义上则被看作畅通无阻的竞争。”[2](P95)

2.开放与封闭。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共处在同一个地球的时空、社会及自然生态系统内,各国和各经济主体相互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因此,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融入到世界经济运行体系中,才可能使自身系统获取不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才可能从世界经济发展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尽管融入此进程的主体有的是“先知先觉”,有的是“后知后觉”,甚至有的还是“不知不觉”。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各国的经济制度和各经济主体在总体上是不断地趋向自由和开放,如今这已逐步成为各自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与此同时,交通、通讯手段的惊人进步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更是强化和加速了这一趋向。但是,各国、各经济主体在某种方面和领域不断开放的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它们在另一些方面又在不断强化自身的边界和意识,力求增强自身系统的独立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以保持自身系统质的存在和特征。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本土化”[3](P206-218)倾向就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且,即使发达国家在高唱贸易自由化、要求别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往往采取合法、合理和创新手段进行贸易保护。”[4](P23)这些实质上都反映出封闭性的倾向。此外,全球化竞争中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组织及联盟,企业组织间的兼并、联合和战略联盟等,也都体现出开放与封闭的双重特性。它们在体系内相互间表现出更加的开放性,而对于体系外则表现出体系边界的相对封闭性。所以,这种双重性既存在于同一个体,又存在于不同个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或针对不同的事物,就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总之,作为经济系统单元,开放与封闭本身就是相对的,因为边界标志着单元子系统的存在和个性,它是封闭的界限,又是开放的边线。所以,每个经济主体都会根据各自的利益自觉选择开放与封闭的程度和方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曲折道路也正是这种矛盾作用的集中体现。

3.整合与分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不断整合与不断分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就整合来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它是通过自组织机制以“无形组织”和“有形组织”两种方法进行的。首先,世界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种经济要素间通过自发、自主的行为,自组织地形成并扩展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全球性经济系统,这种方式与过程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加速演进,这是“无形组织”的整合。同时,各经济主体、特别是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了减少系统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又自发地通过谈判和协商在一定区域和全球范围,不断整合成具有一定约束力并能有效协调的有形组织和体系,这是有形组织的整合。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类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及形式不断涌现,迭起。比如,全球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以及区域性的欧洲经济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先后形成的数十个这类经济一体化组织,就是典型的例证。就分化来说,主要体现在主体层次的不断分化、经济因素及要素的不断分化,和由此导致的系统结构层次的不断分化,这些就如进化之树不断分化和展开。比如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最初是以国家为单一层次主体,以后逐步向上和向下分化为包括国家、跨国公司、国内企业,以及国际性的区域或全球经济组织和机构等多层次主体,它们共同参与并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机制和发展[4](P22)。与此同时,经济领域也在逐步分化为贸易、生产、金融等各方面,并且它们又在各自的领域进一步不断分化展开。正是如此,经济全球化的构建和演进才不断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极性。总之,“在整个历史上,整合与分化的动态相互影响伴随着生长与发展的过程”[5](P137)。

4.有序与无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通过自组织和它组织过程的会聚和整合,使世界经济体系不断形成有序的层次结构和有序协调的经济运行秩序,从而促使世界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及相关因素依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运行和演进。正如经济全球化历程中所表现出的那样,全球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类经济要素相互间通过市场的自组织和政府及国际组织或机构的他组织,使得有序的结构和秩序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外在到内在不断扩展和深入。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这种有序性既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既体现在静态上也体现在动态上;既体现在微观上也体现在宏观上。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从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和分化,经济的各部分、各层次、各领域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更加复杂;又由于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自发性和随机多变性,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在非线性作用机制下,这些会使系统结构和运行状态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断增加,因而时常会由于某个偶然局部失衡因素而导致整个系统的“蝴蝶效应”而产生金融或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各要素间相互结合与作用所导致的系统有序性与无序性并存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经济发展演化过程中有序的运行和危机的时而出现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现象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并非是偶然的,既有内在的根源,又有外在的影响。如果把它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它是各参与主体的微观行为、它们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组织机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它是经济全球化参与主体自主自利行为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中不论是哪类、哪一层次的参与者,都是独立的自主行为主体,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并谋求自身的利益。因此,各主体的行为和倾向必然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条件下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在微观层次,无论是某一主体的个体行为和倾向,还是所有各类主体的群体行为和倾向,本身都存在着矛盾的两重性。即它们的行为,不仅包含着竞争意识,也包含着合作的需要;既存在着对外的开放意愿,又存在着防外的封闭倾向;它既是有序之源,也是无序之因;既是整合的凝聚力,又是分化的推动力。总之,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过程矛盾性的微观基础,也是所有各类矛盾性的根源所在。

其次,它是经济全球化自组织演进内在机制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进程首先是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参与竞争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1](P8)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性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自然它的矛盾运动也不例外。这是因为各类主体、各个要素相互组成不同类型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子系统,尽管这些子系统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有序结构系统,但它们作为子系统的行为及演化趋势仍是各异的。它们在经济活动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开放又封闭的行为,通过相互作用促成整个系统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正是这种自组织的秩序和机制才使系统更具有不断进化的活力和动力。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运动,既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过程的体现和结果,也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的客观要求。

第三,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分化与整合”、以及“有序与无序”等矛盾现象,表面上看仅仅是世界经济系统内在矛盾和内在运行机制的反应,但从更广、更深的意义上去认识,它们是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演进客观规律的反映。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系统在一定阶段演化的表现,而世界经济系统进化又是一定阶段人类社会系统进化的一个方面或组成部分。所以,经济全球化“一直是人类生存状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展现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动力都是长期的过程。它们涉及人类的基本需要,即全球化的动力产生与人们扩大它们自己创造的秩序范围,以便为它们的福祉增加货物、服务和观念的需要。因此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3](P212)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构成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环境,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必须自觉适应这个环境,随其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演化机制和规律,影响并制约着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相互作用的机制、乃至整个进程。科学的理论及历史进化的过程已清楚表明,以上分析的种种矛盾运动,本身就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它们实质上是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生态系统运行及演化的客观规律。因此,世界经济系统的演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必然遵循和体现这一客观规律。

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深层根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矛盾运动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的本质特征,它伴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始终。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发展

从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及其运动产生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的微观自主行为,运行及演进的宏观自组织机制,以及所处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的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约束。所以,它是客观的存在和必然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这些矛盾运动的发展也将按照自身的演化轨迹和规律进行下去。但矛盾的某一方面成为主流趋势或具有主导地位是在转化和发展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矛盾运动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演化趋势。

1.竞争与合作的矛盾运动中,合作将逐步取代竞争成为主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各阶段,过去竞争一直处于主导的方面,决定着进程的特征和性质。但合作因素也随着不断在增强,它与竞争的相对地位在不断发展着转化。特别是在人类社会面对地球资源迅速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冲突导致的系统风险日趋增大等各种威胁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实现各经济主体自身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活动中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是今后必然的选择。“一个有效的、开放的市场体系需要在各民族之间建立一个协调合作的全球框架,……只有通过把各种不同范畴内的许多社会——经济网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他们以共同目标为取向,人们才能比较现实的希望实现社会公正、经济效率、生态的持续发展以及政治民主,从而避免一场(经济、宗教、政治或伦理的)全球自我爆炸的危险。”[1](P11)因此,竞争与合作在今后虽然仍将并存,但合作的倾向和行为将更趋强烈,最终将取代竞争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而成为主流,这必将成为竞争与合作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

2.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运动中,开放将继续保持其主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中,开始阶段是封闭倾向占据主导,开放因素却是微弱的和受支配的,随着进程的发展,开放与封闭因素此消彼长,封闭倾向在不断减弱,而开放倾向却在不断增强。发展到现在,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尽管两者在政治、经济与军事形势出现大的动荡时经常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一些经济主体会依据暂时的形势更强调封闭性。比如在几次世界性的战争、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冷战时期,各国各经济体制间的封闭与割据就曾相当严重。但不管经济全球化演进道路如何曲折,开放相对于封闭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如今,开放已逐步成为这对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和主流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在今后也不会改变。

3.整合与分化的矛盾运动中,整合将逐步成为今后的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分化与整合的矛盾运动随着进程演化一直在延续,“但是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并非总是和必然平衡的: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一种趋势或另一种趋势往往会占上风。”[5](P137)特别是整合将会随着这种进程成为主流趋势,决定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分化过程更多的是自发自组织过程;而整合过程,由于经济活动中人类社会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除了自发形成“无形组织”的整合外,各国各层次经济主体通过自身组织扩展和联合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组织,从而使有形组织形式的整合过程也愈加明显地增强。具有表现在,国家主体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整合过程,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演化中的一种潮流;同样,在企业经济主体这一层次,“我们可以把工业化社会过去200年的历史理解为:随着大型组织不断从先进技术中获得优势,我们设计大型组织的能力的提高,我们已经极大地拓展了组织存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组织比市场更为有效。这个结论既适用于政府组织也适用于商业组织,因为后者遵循的是类似的设计发展轨迹。”[6](P59)所以,这种有形组织的整合过程今后还将得到更大发展,整合过程也将容纳并决定着分化,主导着这一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4.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是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演进中,有序与无序始终处于对立转化、相辅相成的运动过程。尽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世界经济系统的结构层次更趋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乃至无序性也在增加,这是客观现实。但是,各类主体乃至人类社会是理性的,他们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会不断做出相互合作、不断形成与扩展各层次组织、更加开放和协调以促成一体化过程等各种努力,这些都会促使这个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目标的要求有序运行和有序演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作为主导方面和主流趋势,过去和现在是如此,今后仍将如此,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经济全球化中矛盾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使我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和面对这一现象;我们还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使我们能以科学的态度遵循和把握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与特征;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复杂性,使我们能以系统演化的观点和方法,不断探求和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种种复杂多变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而趋利避害,努力寻求各主体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更佳途径。

〔收稿日期〕2002-05-08

【参考文献】

[1]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M].张世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加]拉波波特A.世界系统观念:一般系统研究的∫(积分)标记[J].闵家胤译.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1).

[3][美]詹姆斯·N.罗西瑙.全球化的复杂性与矛盾[A].全球化与世界[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策课题组.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七大趋势[J].中国经济信息,2001,(3).

篇3

关键词:公司治理;制度变迁;全球化

一、全球化对公司治理制度变迁的影响

(一)全球化经济竞争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产品市场的竞争拓展到国际层面上。全球产品竞争能够或消除一个治理结构体制中最无效率的特征(Rose,2003)。世界范围内日益增多的产业领域的竞争将使现存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能存在的无效率暴露无遗,从而促使公司治理的趋同(Moerland,1999)。因此,产品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将促使公司治理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全球化将使得产品产品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改善公司治理的动力也越强。公司治理竞争不仅会影响企业竞争力,而且会对整个国家竞争力产生影响。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高速增长,超过了日本和欧洲。尽管影响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公司治理的不完善被认为是造成欧洲和日本经济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处于下风的重要原因。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德国等国纷纷对公司治理进行改革,借鉴英美公司治理的经验和做法,从而导致其公司治理一定程度上趋同于英美模式。

(二)国际投资者日益提高的影响

金融资本的控制者是造成全球公司治理运动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国际流动性显著增加,跨国投资日益增多。当外国投资者参加到公司以后,势必会要求公司治理方面的国际协调。而且,由于外国投资者在上市公司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而可以对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从国际资本的流向来看,作为主要的资本输出国之一,美国的资本大量流入到欧洲及亚洲国家,在此背景下,尤其是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投资者,会以英美模式公司治理的优越性为由要求受资国和被投资公司改善公司治理,包括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强公司内部监控等等,从而导致这些国家的公司治理向美国模式趋近。正如Steinmetz和Sesit指出的。美国全球投资的最严重后果就是迫使欧洲公司改变其经营方式并采用美国公司的价值观。

(三)资本的全球化竞争

随着资本流动的国际化,由于资本的稀缺性,各国也对外国资本展开了竞争。而不同的公司治理也会对投资者意愿产生重大影响。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者的资金,那些公司治理不完善的企业就会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公司治理方面的良好做法,以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投资者的保护程度,从而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因此,对资本,尤其是对国际资本的竞争,是公司治理趋同的重要动力来源。

就公司层面来讲,为了筹集资本并降低资本成本,公司有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的动机,公司间对资本的竞争会促使公司治理自发的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就国家层面来讲,尽管在法律框架上存在差异,但为了能够在全球权益市场竞争中取得资本,就必须采用国际认可的公司治理原则,从而促使其公司治理向公认模式趋同。

(四)法律全球化影响

公司治理制度与其所在社会现有制度之间,具有互补关系,也就是说社会中各种制度安排是彼此关联的。公司治理和社会法律体制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特定的公司治理是与特定的法律体制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互补性给公司治理趋同造成了阻力。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将促进法律的全球化。尽管法学界对于法律全球化问题存在争议,但客观地讲,全球范围内法律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化,尤其是在私法领域。对于公司法和证券法而言,全球化的趋势就更为明显。法律对于公司治理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法律的全球化将对公司治理的趋同化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公司治理超同的阻力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的变迁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每一个国家的模式或机制都是建立在其特有的文化、历史、技术因素基础上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差异反映了每个机制产生的路径。路径依赖的特征,决定一国公司治理的变迁是沿着起原先的路径不断演进的,除非强大的外力去改变它。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决定了公司治理趋同的困难。

尽管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公司治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趋同,但是,在趋同过程中,这些国家或地区并非完全与原先的模式割裂开来,而是在原先路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趋同以后的公司治理,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原先的特征。

(一)内部控制模式的持久性

1、德国

到目前为止,德国公司治理尚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支持内部控制制度的治理联盟并未受到影响。总的来说,德国的公司治理仍然是内部控制、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并没有被股东导向所取代。尽管德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英美的独立董事制度,逐渐在监视会中增加外部人员,但总体上,德国公司目前仍然在采用双层制委员会进行内部控制。事实上,近年来,德国还加强了监视会对管理者的监督,从而使得内部控制更为有效。Bebchuk和Roe(1999)指出,即便德国修改其法律允许公司自愿选择公司治理结构,而不是强制要求采用双层制,其现有的双层制结构仍会有较强的持久力。因为双层制结构已经存在多年,由于路径依赖的原因,即使它是无效率的,也仍然会持续下去。德国目前的公司治理制度既包含了原先的银行导向制度又包含了新的市场导向制度,因此是一个混合模式。

2、日本

在日本对商法进行修改、允许公司采用独立董事和委员会制度后,有许多日本企业反对采用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尽管日本公司治理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做法,尤其是允许采用独立董事制度,这表明其公司治理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总的来说,日本的公司治理仍然主要依靠内部控制,交叉持股、主银行制度等的影响仍然存在。因为,日本传统的终身雇用制、年共序列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与其公司治理形成了强烈的互补关系,这决定了其现有的公司治理难以一下打破。

(二)外部市场控制模式的持久性

尽管英美公司治理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向内部控制模式趋同的迹象。但是,总的来讲,英美的公司治理改革并未根本的偏离其原先变革的路径。例如,相对于欧洲大陆,英美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仍然较低;尽管不断加强独立董事制度和相关的专门委员会,但其仍然停留在完善董事会这一惯有的路径上,而没有采用内部控制模式普遍采用的双层制;尽管利益相关着日益得到重视,但股东仍然是多数英美公司最为关心的对象

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承包工程 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在对外承包工程中的体现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是在经济全球化中产生的,而对外承包工程又是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内容,它是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载体。

(一)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通过收购并购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为了整合资源,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提升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本地化运营能力,众多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相继实施业内资产重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使自己成为有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承揽大型、超大型工程项目,不断体现企业的跨国化、全球化。

(二)融资能力成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竞争的关键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需求增长和政府财政资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国际金融机构在分配资金开始从支持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转向其他方面。在这种背景下,寻求私人融资成为参与复杂的大型基础设施BOT/PPP项目国际竞争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融资能力成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竞争中的关键,表现出投资的全球化。

(三)对外承包工程方式不断变革

随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国际建筑工程的发包方越来越重视承包商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EPC(设计―采购―施工)、PMC(项目管理总承包)等一揽子式的交钥匙工程模式以及BOT(建设―经营―转让)、PPP(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等带资承包方式成为国际大型工程项目中广为采用的模式,使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多元化格局。

(四)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深化

在当今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工程管理和工程设计大多是欧美企业,国际设备采购是日本和德国,其他国家企业主要集中在土建领域。欧美等国家的大型跨国建筑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和专利,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的优势明显,资金实力、技术和管理水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项目上形成垄断。发展中国家建筑承包商因为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工程市场中承建的工程项目经常是相对简单的劳动密集型项目,但近年来已开始向技术密集型项目和知识密集型项目渗透。随着发展中国家承包商不断进入国际市场,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使生产走向了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特点

(一)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从1979年的4家增加到目前的2 000多家。在这个企业群体的成长中,经历了由专门从事对外经济联络的窗口企业向实体企业转变,由单一国有经济向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存的转变,由服务类企业向制造类和服务类企业共同发展的转变,该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行业过于集中。

(二)对外承包工程规模迅速扩大,经历了三次升级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初期是以土建项目的劳务分包起家的,然后,从土建分包到土建总承包,中国国际承包事业实现了第1次业务升级。但这阶段是以土建施工为主的低端项目。

为了推动业务升级,顺应国际工程市场产业内分工的要求,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先后批准成立了一百多家工程设计企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业务的第2次升级。

进入国际工程设计咨询领域,带动了我国在承包工程全产业链分工地位的变化,承揽的业务环节逐渐向业务链的上游移动。目前,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项目规划、勘探、设计、管理等领域,通过开展高端业务进一步带动全行业的发展,实现了向EPC承包模式的第3次全面升级。据初步统计,目前总承包项目已经占到了我国对外投标项目总数的52.6%,其中EPC交钥匙工程显著增多,带动了我国国产设备的出口。同时,通过BOT、BOOT、PPP等融资方式取得的项目也在不断增加。

(三)工程履行环境突变,风险大

工程执行过程中,环境变化是事先难以预料,如政治环境(内乱、战争)、经济环境(原材料、人工费用上涨、货币贬值)、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等,都会对工程顺利实施造成很大影响,如亚洲金融危机、伊拉克战争、国际金融危机,都使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

三、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金融全球化使对外承包工程不稳定因素增多,风险加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深入发展,资本流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工具不断更新,使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增大,速度加快,投机色彩加重。随着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推出,各种交易新手段层出不穷,金融活动在相当程度上与生产、贸易等实际活动脱离,从而失去相应的物质生产与产品的支撑,虚拟成分过大。一旦金融危机发生,不仅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而且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也受影响。比如当地银行破产、当地币贬值、外资撤离、油价暴跌、业主支付能力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执行的风险程度。

对此,2006年国资委向各承包工程企业提倡全面风险管理,并颁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通过认真学习,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认识到全面风险管理在承包工程项目执行过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并通过选择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适合的工具对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以减小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明显

对外承包工程的年营业额占国内建筑业总营业额5%左右,外贸出口总额的3%左右,仅占国民生产总值1.5%左右,这些数字说明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够大,需政府进一步发挥对外经济合作对对外承包工程的带动作用。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强大,政府可以在对外经济合作中投入更多资金,不但可以直接推动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还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开拓市场的机会和平台。目前的经援项目是以物资、实体项目等为主要内容。如果能够集中部分经援资金,有目标、有重点地投入资源勘探、项目发展规划等软援助上,不但可以为企业起到开路、探路的作用,还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市场开拓的风险和成本。

(三)公司同质化现象显著,行业内竞争加剧

目前,国内许多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所从事的工程项目,所包括的工程承包业务范围基本相同,导致行业内竞争较为激烈。因此,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位,形成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化分工合作体系。目前,已经有企业使用劳务分包商来完成项目;也有企业通过在国内公开招标确定分包商。这些形式都有助于企业之间形成风险分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社会化分工合作体系。

为了避免同行业恶性竞争,解决行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2008年9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了《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结束了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无法可依的历史。它为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实现行业健康发展,提高对外承包工程的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支持企业通过加快对外承包工程行业联合、重组、改制的步伐,尽快形成一批专业特点突出、技术实力雄厚、国际竞争力强的对外工程承包的大企业集团,从而带动中小型承包企业走出去。

(四)资金短缺,融资能力不足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融资能力普遍较弱,已成为承揽大型国际工程项目的最大“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一是融资渠道窄。国际上通行的项目融资在我国尚未开展,企业境外融资还面临着很大障碍;政策性银行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支持力度比较小。二是融资担保难。国家设立的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基金规模小,而且程序复杂、审批时间过长、支持范围有限。三是融资成本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加大对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提供适合对外工程承包的新金融产品,对于符合国家支持条件的大型工程项目进行项目国内外融资试点。

二是考虑适当下调对外承包工程的贷款利率和保险费率,或提高贷款的政策性贴息率和延长贴息期限,特别是对大项目给予利率和费率优惠。

三是增加对外工程承包保函风险专项基金的数额,简化使用程序,扩大使用范围。

(五)改进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经营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对于企业来说,实体化、本土化的经营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在一个局部市场的竞争力。当前,以EPC为代表的大项目正在逐渐增多。我国大型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建立技术、管理密集型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向国际化的经营模式转变,走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道路,加快进入BOT等高端业务市场的步伐。

(六)提高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国际竞争力,培养综合人才

当前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普遍缺乏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综合人才,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的普遍问题。因此,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人才培养。

现今是网络时代,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管理网络,使员工在工作和学习中积累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这个网络进行交流与共享,凝聚成企业的整体知识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薛荣久.世界贸易组织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篇5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篇6

世界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些重大趋向性变化,这些变化基本上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全球化。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不能不与研究资本主义结合起来。只有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进行了客观、系统、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研究才能得出反映客观实际的、有充分说服力的科学结论。二战后,随着信用经济,股份经济和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本的内涵和特征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它正在从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演进,从实体资本向虚拟资本演进,从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演进。揭示资本的这些变化,对于揭示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性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资本向社会资本演进

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资源,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十分鲜明和尖锐,资本统治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追求资本增殖和资本积累是资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动力和目标。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导致财富在少数资本所有者一方的积聚和积累,贫困在大多数劳动者一方蔓延和扩大。这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无限增长与社会有效需求矛盾日益加剧的社会基础,是周期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不断爆发和日趋深刻的社会根源,是劳动者反抗资本统治斗争日益升级与激化的社会原因,是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的突出表现。

随着科学技术和重化工业等的发展,由于机器设备的增加和复杂化,以及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投资额的增加,作为各个独立存在和运作的私人资本,已日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客观上要求个别私人资本联合起来组织股份公司。个别资本联合组成股份公司,不仅仅是财产组织形式和企业经营形式的变化,它标志着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有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指出:“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私人资本、私人企业、私人财产和私人产业的扬弃,标志着社会资本、社会企业、社会财产和社会产业的诞生;其次,这种扬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进行的,因此这种社会资本、社会企业、社会财产和社会产业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第三,这种变化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股份公司又有了新的重大发展,突出表现在资本的社会性更加扩大化和深化。这些变化是经济全球化和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私人资本“自行扬弃”的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部分质变的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缓解了物支配人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

2、实体资本向虚拟资本演进

随着金融经济、股份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工业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过渡,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态也日益从实体资本向虚拟资本演进。虚拟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等实体资本相对应的,是以有价证券、有价信息形式存在,并能给其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形成现代虚拟资本的因素首先是货币,但货币作为虚拟资本的历史并不长。发行和使用纸币是货币史上的一个质变,越来越多的货币及其衍生物脱离实物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形成了货币与货币的交换,货币与货币衍生物的交换,从中获利,从而形成了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

形成虚拟资本的另一因素是信息。信息作为人类精神的、思想的、文化的、政治的、心理的活动,一开始就直接、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经济生活和经济运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信息就有了信息经济和信息资本。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是信息经济和信息资本出现的一个重要条件,科学技术已经能将自然界存在的波性物质(声波、生物波、电磁波、引力波、光波等)转化为技术,如电子,徽电子,光电子、光纤、卫星、遥感技术等,使信息的采集、识别、传输、存贮、处理等独立运作和独立存在,并形成通讯、咨询、广告、电子商务等服务性产业,为物质生产和实体经济服务,从中获取收入。

还应特别指出,货币及其衍生物和信息是密切不可分的,二者的结合与融合是虚拟资本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从信息方面来说,不能获利的信息不能成为资本。信息要获利就必须进入市场,成为买卖对象,借助货币及其衍生物来运作,将其价值转化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货币。没有货币及其衍生物作为依托和载体,信息是不可能成为资本的。从货币方面来说,货币及其衍生物所以能成为买卖对象,在于它们的价格不断涨落,存在买入与卖出的利差,有利可图。而价格的涨落主要来自于信息的变动,发达的信息不仅能迅速反映各种资源的供求关系和资源配置状态,而且对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予以表达,对人们的心理预期予以反映。

在当今世界,虚拟资本数额和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了实体资本。信息与货币相互结合形成的虚拟资本的大发展,使资本范畴泛化,使资本占有更加社会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虚拟资本使社会核心资源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加大了经济运行的投机性、风险性和泡沫性,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第一,虚拟资本使社会核心资源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变化。农业社会的核心资源是土地,工业社会的核心资源是工业资本或生产资料,而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今天,在信息经济和虚拟资本大发展的情况下,社会的核心资源正在转向了金融。金融现已成为特殊的战略性和全球性资源,用电子商务武装起来的金融业务具有极大的流动性,互联性和扩散性,大大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转换和流动,降低了生产和流通成本,因而金融资本也日益成为政府调控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和经济杠杆。

第二,以虚拟资本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推动了经济的强劲增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信息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信息网络和网络产业,包括网络贸易、网络

篇7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国 政策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在这种全球化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我国的经济。因此有必要了解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中学生,这也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

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生活所用的必需品,如家电、汽车、服装等等,都有可能是国外的产品,我国是“世界工厂”,通常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互通有无,向外派遣劳务、引进资金等等都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各国互相之间相互联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高中政治课本的定义就是: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具体表现在: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为了便于师生理解,课本只是简单地就经济全球化的四个基本要素做了直观的图片展示,并对生产、资本、贸易的全球化表现做了详细阐述,简单地讲:生产全球化是一个产品多个国家联合生产,贸易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采购、全球范围销售,资本全球化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2.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测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者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样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的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面对经济全球化应该有怎样的应对策略。

3.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政策取向

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应以积极参与、合作的态度来对待经济全球化、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的十四大上我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具规模,但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还须进一步加强。第一,要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真正的将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分开,政府只需负责经济总体的平衡和重大经济结构的布局和调整,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是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使其符合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规范企业的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第三,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创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我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我国仅仅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新的冲击和挑战,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4.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双重影响

可以充分利用外资,弥补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不足的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企业的创新精神,有助于我国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等等,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由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所以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存在很多不利的影响。外资的进入会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将污染的工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转型也带来了困扰,经济全球化也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应抓住机遇、趋利避害,积极发展我国经济。

5. 经济全球化的哲学思考

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有利有弊,但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经济全球化,既要看到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方面,也不能忽略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们知道,只有努力学习,自主创新,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才不至于受制于人。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政治、文化的一体化,我们在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各种机遇的同时,坚决地维护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和尊严,青少年时期是爱国主义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做好爱国主义的教育。

一堂政治课,我们除了教会学生们专业知识,也培养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体会到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最后用一些具体的事例去感受熟练知识。

参考文献:

[1]张金侠.经济全球化教学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年第1期.

[2]辛琪.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以及我国的战略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3]李阳朱纪忠阚哲.浅析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成因、效应、策略[J].探索者学刊,2001年第1期.

[4]厉以宁.全球化与中国经济[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6期.

篇8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01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经济融合发展,它是世界生产力整体发展的结果,是各个国家共同通寻求利润、谋求经济发展的推动力。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成长趋势逐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导致了国际的直接投资和各个国家的贸易环境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发展阶段,各个国家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不断地跨国界流动,引导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相互信赖的统一整体。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效应,也会有反面效应。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不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之后出口的市场比较集中,这跟我国出口市场要求多元化发展的目标自相矛盾。经济全球化容易对出口商品的结构优化产生消极影响。目前我国的环保产品和绿色产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所以绿色贸易的限制也同样给我国的外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其次目前一部分专家也认为经济全球化对于我们国家的出口、外贸和民族工业发展同样会造成消极影响。

2.有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非常多的利用外资的机会,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早过去的20年中中国总共吸引了3000亿美元的国外投资,在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总量中占据了30%,这个数字的增长也表明经济全球化能够促使我们更多更好的利用外来投资,从而加快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还为我国带来了更多更先进的外国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很多技术领域都缩短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有一部分技术已经与世界水平持平,可见经济全球化同样带动了科技技术全球化发展,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企业也会拥有更多的机会来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来寻求发展,同时也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来公平合理的解决与其他世贸组织成员遇见的经济贸易争端。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策略

1.大力开发互利共赢战略

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是相互的,作为世界的主要经济体系,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同样影响了世界的经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前世界的发展主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都希望能充分地利用经济全球化来提高本国的经济发展。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充分的利用好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机遇,首先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我国必须要树立平等合作、共赢共利的发展理念,同时还需要联合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一起,在充分利用经济发展资源的同时维护好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推动全球化经济秩序能够更加的公平、公正、合理,增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能够更稳定快速的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增长方式主要还是依靠高投资和高能消耗来进行的,首先搞投资必须要高积累,如果积累高于消费则会影响到国内公众的消费能力提高,引发供需不平衡,而自然资源属于有限资产,所以高能耗的经济是不可能长时间发展的,所以从长远角度来说,这两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无法关注长远利益的。目前经过研究发现,现代化的经济持续增长有三个要素: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首先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提高我国产业中的科学知识含量,才能直接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我们国家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其次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服务行业逐渐的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最后还需要大力倡导发展低能耗的经济方式,倡导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道路,更有利于保护环境,建设节约能源的新型社会。

3.促进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升就业率的同时也能够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而整体消费水平。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就业问题,因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提升国内群众的生活水平质量。所以在经济化全球背景下,我国政府更应该大力加强就业工作的指导,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内需,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整体消费能力,建设消费型主导的消费社会新形势。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地深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要是想保持自身经济发展的快速稳定,首先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思考,加大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和部署,找到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式,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更加快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卫东,张国钦,宋周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研究[J].地理科学,2007,05:609-616.

篇9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营销策略;跨国企业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经济全球化对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也对企业的国际市场策略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是对顾客需求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顾客需求也由单纯的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对于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增加,消费市场从过去的大众化逐步向个性化消费模式转变;顾客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高,消费更加理性化,冲动消费减少。

二是对产品策略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产品策略开始向个性化发展,需要将大规模市场进行细分,并实施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策略;为了应对顾客需求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产品策略必须重视技术创新,紧跟技术发展潮流,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三是对价格策略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将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策略,如理解价值定价策略、差别定价策略、声望定价策略等,另外还形成了完善的网上产品定价策略。

四是对分销策略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营销渠道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建立起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计算机技术也促使销售渠道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转变,电子商务在产品销售中所占得比重越来越高,渠道关系的互动逐渐加强,消费者与企业的营销渠道开始具备互动化的特征。

五是对促销策略的影响,互联网促销模式凭借着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势迅速发展起来,传播方式也更为多样化,大量新兴媒体出现,宣传与促销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的市场营销产生了巨大影响,市场营销的观念、管理策略、战略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在市场营销观念方面,出现了全球化营销、知识营销、整合营销、绿色营销。市场营销的对象变成了全球顾客,企业需要针对全球不同地区的顾客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知识营销观念开始出现,产品营销的知识水平与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为实现服务于顾客的营销目标,整合营销开始出现,不同营销功能、不同营销部门需要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为了遏制环境污染,绿色营销逐渐成为国际市场营销的主旋律,节能减排成为产品营销中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

其次,在市场营销管理策略方面,国际市场营销由硬式管理向软性管理转变,数字化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开始出现,对营销管理的动态性、独立性、创新性的要求更高;从传统的只注重内部协调向联结内外部营销管理转变,企业营销部门需要同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竞争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销组合的整合开始向营销内外部环境的整合转变,企业需要根据全球不同地区的市场环境变化来整合自身的营销策略,从而得出最优的营销组合。

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也开始出现新的市场营销战略:一是大市场营销战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时候,需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公共关系等方式来取得国家或地区的支持,这也对市场营销战略有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全球当地化营销战略,跨国企业所指定的营销策略必须考虑地区差异,从而制定本土化的营销方法;三是归核化营销战略,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中需要抛弃部分业务,集中发展核心业务,从而保证核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营销创新

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对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全方面的创新与改革,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是营销观念的创新。建立起全球营销观念,打破传统的市场壁垒或障碍,加快全球性经营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营销,推动海外企业的当地化,跨国企业可以在收购与兼并过程中建立强有力的国际性战略联盟,从而显著提升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二是产品策略的创新。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尝试产品标准的创新;顺应生活节奏加快的趋势,在产品的品种、样式、花色方面推陈出新,重视产品的包装设计;在提供优秀产品的同时,企业也应当不断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要求。

三是营销渠道的创新。建立高效、扁平化的分销网络,减少产品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周转环节,保证产品销售的高效率、低成本;建设数字化分销渠道,减少产品的流通环节,借鉴网络购物的多种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四是营销策略的创新。形成不断创新的营销理念,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来引导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转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改善企业及产品的国际形象,重视国际营销整合,最终实现营销系统内外部的协调。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市场环境受到冲击,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受到巨大影响,顾客需求、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均发生显著改变,国际市场营销的观念、管理策略、战略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需要对企业国际市场营销进行创新,加快营销观念创新,大力推动产品创新,建立现代化、数字化的分销网络与分销渠道,重视营销策略创新,改善企业及产品的国际形象,不断提升跨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姜毅,蔡银珠.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浅谈[J].中国市场,2014(1):31-32.

篇10

【关键词】经济 全球化 贸易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不断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家或地区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或可以实现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终将增加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使各国受益。各国在当代经济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三、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进程,并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全球化和区域化都从不同领域和范围推动了上一世纪已经兴起的科技革命进程、全球范围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区域安排内的科技开发分工。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产业在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中已成为关键。二是全球化和区域化安排实现了高新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全世界的扩散和转移。三是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主的新技术将逐步与传统工农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周期。

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各国、各地区间经济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状况使全球化的进程只能是次优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区域化方式虽然基本上解决了体制内的最优安排,但由于它严格的排它特征,使之与非成员之间又形成了新的贸易与投资壁垒。但从总体上和发展进程上,经济区域化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补充,而且在结果上,区域化最终将促进全球化,已有的区域化实践已经证明,区域化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扩大了成员间的贸易,其进一步的结果是随着相互间市场的开放,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和最优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增加对区域外产品和生产的需求,到这时,区域内经济就需要跨越区域界限与区域外经济交流,或者是扩大区域化的范围以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

四、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办法

(一)积极发展国际贸易,注意控制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和服务的贸易,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扬长避短,一方面可以发挥自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如中国的纺织和服装产品出口以及旅游服务),另方面可以在引进国外较高技术产品过程中争取到一个新技术消化吸收的时间,以开发出自己的新技术产品(如中国的家电业和电脑业)。这样,可以促进中国自身的资本积累和二元经济转型。只要掌握好贸易发展的进程,国际贸易是比较有利而比较安全的。相反,国际资本的流动就不一样。尽管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不使用国际资本几乎就不可能。

(二)加快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根据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提高国家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时的实力。在明确了国有经济必须重点驻守的产业领域以后,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国民间的民族产业资本。与目前经济全球化中资本过于张扬的情况相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以来甚至改革至今,民间资本仍受到过度的压制。资本受到各类政府机构和过时规章的歧视、排挤和随意浪费的现象依然严重,资本产权的界定工作迟迟难以完成。因此,中国的资本力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甚至在民间资本较快积累起来的地区,资本外逃的现象相当严重。对此,中国倒是应该从政策上重新尊重资本(民间资本),给资本以应有的和合理的生产要素地位,尽快完善资本市场,保护资本所有者的正当权利。以使中国真正的民族资本迅速壮大起来,而能与市场上的国际资本相抗衡。同时,要大力加强相应的基础性经济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晓梅,宋春艳. 关于经济全球化几个问题的思考[J]东北亚论坛, 2002,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