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资源调查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力资源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按照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就业的总体思路,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实施全面普查,切实掌握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就业失业状况和参保情况,建立并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数据库,为实施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管理奠定基础,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创造条件,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组织分工:
本次调查工作由镇人民政府镇长挂帅,分管镇长具体落实行政村村主任分管,村会计具体落实,并由各村组织专门人员展开农村劳动力调查。镇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的业务指导和统计汇总工作。
三、调查对象、范围、内容和形式:
1、此次调查登记的对象为户籍制度改革前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户籍劳动力(包括从事农业劳动或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的人员),以及户籍仍在本地,年龄在16周岁以上,法定劳动以内的农村劳动力(不含在校学生及农转非人员)。
2、调查范围限于市行政区域内。
3、调查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就业失业以及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4、调查性是根据市劳动保障部门确定的《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表》调查样本,由各行政村抽调专门人员逐户进行调查。
四、调查步骤和时间安排:
本次调查活动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1、宣传发动和业务培训阶段,每个行政村要召开专题会议,布置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镇劳动保障所做好个行政村调查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2、调查统计实施阶段。镇督办和业务指导人员应及时跟踪指导所在行政村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
3、对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逐入进行登记,并由镇劳动保障所负责及时将调查数据输入微机,确保调查数据的完整、准确。
篇2
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一、现状:成效比较明显
全区劳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村第一经济”目标,突出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和服务管理三大重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农民就业能力得到提高。我区始终把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作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环节来抓,,依托各类培训资源,全区对15080名农民进行了引导性培训,比上年增加50%;对6765名农民实施了职业技能中期和短期培训,将1939名新增劳动力纳入中等职业教育。自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全区共对2.6万农民工实施了技能培训,占已转移总数的22%,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1.36万人,占培训人数的52%。
(二)劳务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区实现劳动力转移11.92万人,比上年增加2.8%,劳务总收入5.6亿元,比上年增加7.7%,农民工人均劳务收入4698元,比上年增加216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8%,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由区劳务办牵头,先后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到市外考察劳务市场,走访用工单位,洽谈劳务协作,多层次、多渠道、多工种开展劳务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陕西、新疆、厦门等劳务输出基地,吸纳了籍农民工5.8万余人。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较快。全区农民工返乡创业2620人,其中:从事生猪养殖1230人,个体经营1052人,从事蔬菜、中药材、茶叶、水产等种养殖338人。
二、问题:成为影响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管理体制分散、综合效能难以体现。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管理体制和培训经费分散,转移工作农业局、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都在管,而农业、劳动、扶贫、教育等部门都有培训资金,都出台了管理办法,而培训的对象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这种条块分割、经费分散、多头管理在客观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有序转移综合效能的提高。
(二)培训资源难以满足农民工培训的需要。一是培训学校小而弱,目前除职教中心能够承担中职长期培训外,其他学校仅能承担中、短期培训。二是培训学校专业设置、调整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求。由于在农民求学盲目性和学校条件差的影响下,竞争激烈、就业困难的计算机专业成为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和农民工选择专业的首选,而市场需求大且容易就业的专业却因办学设备和农民择业意识的影响而不能形成规模。三是市场需求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区内难以开展技能培训。四是培训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培训的需求。除了已培训的2.6万名农民外,还有12.9万名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5%,而每年还有4000多新增劳动力不断涌现。
(三)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盲目外出务工队伍较庞大。由于受地处边远山区、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信息难以延伸到农村及村民,致使部分农民想外出又因缺少信息而举棋难定,即使外出务工也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转移渠道单一,组织有序劳务输出面临较大困难。目前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主要依靠培训机构和劳动力市场,有序输出比重较小,没有形成市场主体,中介培育力度不大,难以形成市场品牌效应。尽管每年有关部门都要联合举办1-2次企业用工招聘会,但成功率并不很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民工对有序劳务输出的用工单位缺乏了解和信任,他们仍选择“亲带戚、邻带里、师带徒、父带子”等自发转移方式。二是输出后的工资收入与农民自身的期望值存在差距,收入较低的工作不愿做,工资高的工种自身技能又达不到岗位要求,造成了部分农民不愿意远离家乡而外出务工的局面。
(五)服务管理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一是在对外出农民工的服务管理方式上,还不能满足外出务工农民的需要。全区外出务工农民人数多,分布较广,服务管理难度大,农民工在外的医疗、子女入学等诸多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解决办法。二是维权工作步履艰难。一些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农民工鉴定劳动合同,拖欠农民工工资,不缴社保费,不支付或不足额支付农民工加班工资的现象仍较突出。三是返乡创业上还不能满足农民工创业的要求。全区除发展生猪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外,在其他领域创业缺乏具体的扶持措施,还没有形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
(六)经济发展滞后,就地转移劳动力较难。尽管近几年我区经济发展提速,步伐加快,但比市内主城区及市外经济发达的地方,仍然差距甚大;目前当地无大、中型企业带动,富余劳动力就地务工较难。
(七)土地流转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是农业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劳动力不能从土地上有效解脱出来。二是部分农民想将土地流转出去后外出务工,但无流转接受对象。三是部分农民想把土地流转出去又存在害怕收不回来的担忧,不愿流转。四是部分农民两头兼顾,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家种地,往返奔波于家庭和务工之间,形成了务工连续性差,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大,务工收入不高的特点。
三、对策:理体制建机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改革培训方式,培育市场主体,开辟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名牌,拓展服务内容,创新工作方式,促进城乡统筹。
(一)理顺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就业。为了更好地体现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效能。根据市编委渝编()31号文 件精神和市劳务办职能已划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实际情况,尽快将现由区农业局负责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移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利于上下工作衔接,提高办事效率。具体工作由就业局承担。以便建立劳动力资源调查、信息收集、组织培训、技能鉴定、基地建设、转移输出、社会保障、执法监督、争议仲裁一条龙的服务管理体系。
(二)摸清情况,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机制。以区就业局为龙头,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所(农业服务中心)为中心,村(居)委为基础,建立纵向到村、横向到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的劳动力资源调查体系,准确掌握全区劳动力总量、已培训和转移的人员数量、本人愿意转移而没有转移的人员及这些人员的技能情况、培训状况,每年调查1-2次,逐步推行“一户一卡、一村一档”的档案体制,实现由目前的无序静态管理向科学动态管理转变。
(三)以突出提高技能为主,建立农民工培训机制。一是培训管理上,由劳动局统筹协调。长期培训(毕业时发两证: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由教委负责;中期培训由教委、劳动局共同负责,以劳动局为主;短期培训由劳动局负责。二是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市场运作,强化订单培训,实行农民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培训。三是在培训内容上,除长期培训的以外,少讲理论课,多上实践课,中短期培训的至少应做到“半耕半读”;同时要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纳入培训内容。四是在培训质量上,要以市场用工需求设置培训科目,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以成功输出和稳定就业为考评培训机构的主要内容。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政府投入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四)建立收集渠道广泛、迅速的企业用工信息服务机制。加强信息沟通是确保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就业局除与市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外,还应在劳务输出基地和劳务输出人员较为集中地方的人员中聘请信息员,广泛收集和反馈各种劳务用工信息。各村(居)明确1—2名信息联络员,形成市、区、乡(镇)、村、社五级劳务信息网络体系,为“订单培训”提供信息支撑,为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提供信息保障。
(五)拓展劳务基地,培育劳务中介,建立多渠道劳务输出机制。一是在巩固现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企业联络对接,开发建立技能型成规模的(来源:文秘站 )劳务定向输出基地,拓展基地规模。二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立劳务公司,外来用工单位招收农民工,由劳务公司统一规范劳动合同,实施全程跟踪服务。三是培育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能人的带动作用。四是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为农民的转移搭建好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从自由型向组织型,分散型向规模型,季节型向常年型,流动型向稳定型转变。
(六)加大宣传力度,开展联合执法,建立农民工维权机制。一是加大对《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宣传力度,提高劳资双方学法守法的意识;二是企业要实事求是的建立劳动用工台帐;三是建立联合执法检查制度,由公安、劳动、司法、工会、工商联等部门组成联合维权组,每年开展1—2次联合执法检查;四是继续实行劳动合同签证制度,以确保劳动合同的合法性;五是劳动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执法。
(七)制定鼓励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引导性培训,建立扩大就地转移规模的激励机制。一是通过引导性培训,转变输出观念,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引导农民工就地转移当产业工人。二是通过创业培训,增强农民工的创业意识,引导农民工自主创业。三是通过围绕农村土地资源招商引资,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自愿将土地流转出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四是通过政策鼓励和宽松的环境吸引,引导一批有实力、懂技术、善管理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并实行奖励,实现由“走出去”到“引回来”的转变。
篇3
包括新参保的拓面和已经达龄领钱人员的生存认定工作,2013年我乡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共计3932人,故此衔接2013年的工作,在2014年里,我社保所还要根据市劳动局的具体要求做好宣传工作,争取到能保尽保。
二、劳动力资源调查、农民工就业信息普及工作
1、我社保所计划在2014年继续分阶段开展我乡劳动力资源的细致普查与整合工作,确保掌握我乡各劳动力资源种类和需求,为其就业再就业做好资料匹配和相应的推荐工作。
2、对于农民工的就业,我社保所应不断开展针对农民工的一些技能培训,以及农民工在劳动和工作当中与其息息相关的,有关于自身权益问题的法律常识等方面的学习,从而可以避免在其劳动和工作当中蒙受损失。
3、广泛开展就业信息的,为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信息。在新一年的工作里,我社保所应根据州、市局出台的各项利民惠民政策,采取积极响应,认真落实的态度,确保我乡居民可以真正的从政策中得到关怀,扶持与实惠。
三、做好与我社保工作有关的各项信息普查工作
2014年的信息普查工作主要包括劳务输出;下岗失业人员;企事业退休人员;人力资源信息四项工作内容,其中劳务输出和人力资源两项工作采用季报方式,每个季度由村妇女主任上报本村的人员流动和劳动力变化情况,信息采集工作均要做到内容核实准确,建档资料全面。企事业退休人员的管理也要做到细致认真,特别是“五、七工”人员的认证工作,掌握其具体生活状况,根据有关政策给予扶持。2014年里我所还要认真依据市劳动局的有关政策要求认真细致的做好失业证的换发工作,以及灵活就业补贴的认证发放工作,为下岗失业人员做好政策帮扶工作。
篇4
市政府确定我街道为城乡统筹就业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组织向乡镇延伸试点单位,这是上级组织对我街道的信任,也是符合我街道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的正确决策。今天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亲临我街道指导帮助试点工作,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这次试点工作,讲三方面的内容: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清这此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组织向街道试点,探索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新路子显得很为必要。
⒈开展试点工作是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产业结构、经济主体和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必然对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所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组织向乡镇延伸试点,其实质就是要探索出一条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为加快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奠定基础。
⒉开展试点工作是当代农民的迫切需求。年至今,我街道共有亩土地被征用,平均每年被征用和土地达多亩。大量土地被征用,使大批农民成为了失土农民。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我街道已有近万名农民失去了赖于生存的土地。而且我市已进入大建设时期,浒山的土地也将进一步被城市建设所征用,失土农民的队伍也将进一步的扩大。因此,开发农村劳动力就业,特别是解决失土农民的劳动就业和养老保险问题已成为了当务之急,必须予以解决。
⒊开展试点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当前大量土地的征用、利益格局的调整都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民群众今后的生活出路。如果政府不能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各项改革深化过程中将更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和不安定隐患。因此,解决农民迫切关注的现实问题,不仅是关系到失土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更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的大问题。为此,我们各级基层组织要统一思想,正确面对这项工作,以主人翁的态度扎实做好市政府交给我们的这项试点工作。
二、明确目标,认真落实试点工作的各项任务
这次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上级关于开展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街道实际,打破城乡就业二元化分割的局面,统筹管理城乡就业,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组织网络建设;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制定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探索户藉制度改革;充分开发和利用城乡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失土农民就业和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力争到明年底在我街道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并建立健全劳动和保障制度,为全市面上推开提供经验。
为认真完成市政府交给我们的试点任务,做好农村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向我街道延伸工作,我们要在认真制订好试点规划,明确组织机构、工作职能、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具体要落实好以下七方面的工作内容:
⒈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和统计制度。要广泛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城乡劳动力资源状况。凡劳动年龄内的浒山街道的城乡劳动者,都要统一进行登记。其中,对在各类用人单位就业或在农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以及外出经商务工的,要进行统一的就业登记;对没有就业岗位,离开土地又无其他劳动收入的,进行统一的失业登记,并以此确定社会登记失业率。
⒉建立健全浒山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组织。由街道劳动管理和企业服务中心与浒山劳动就业管理所共同负责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和有关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工作。中心暂配专职人员名,人员由浒山街道办事处和市劳动就业管理所共同组成,不足的面向社会聘用。服务组织的相关业务接受市劳动保障局的业务指导,主要负责本区域内的城乡劳动力及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调查;组织实施就业前及转岗培训,及时为失业人员提供市场就业信息服务;组织开展生产自救及劳务派遣活动等各项促进就业工作;负责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检查督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用工录用备案,负责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做好特困人员就业援助和外来劳动力动态管理工作。
⒊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格局,逐步形成中心城区人力资源市场及职介所等面向城乡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市场信息网络,使就业服务网络覆盖城乡。进一步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制定城乡统一的市场规则、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实现城乡劳动者公平竞争,自主择业。、
⒋逐步完善城乡劳动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打破城乡界限及各种限制政策。对在各类用人单位就业的城乡劳动者均依法进行用工备案登记,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凡与用人单位具有劳动关系的职工,均应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⒌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对未能再升学的普通初、高中毕业生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对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强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市场化、社会化要求,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的需求状况,引导、规范和推动农村职业培训工作,实施适宜于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的各类培训,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村职业培训体系,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
⒍建立和完善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与城镇居民一体化管理制度。在户籍管理上,继续实行以居住地和就业地为原则,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落户基本条件的户口准迁制度,并享受与原城镇居民同等的教育权利。积极探索并制订进城就业、落户农民的土地使用、流转政策,鼓励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协作等形式,促进土地相对集中,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⒎研究制度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措施。界定人员性质,被审核确定为被征地农民的,允许发放《宁波市城镇新增劳动力失业登记证》,提供失业登记等服务,原则上享受失业职工同等待遇及政府扶持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从事非正规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尤其是用地单位吸纳被征地农民。对被征地农民建立就业援助基金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资金来源由当地财政、征地安置费提成和个人负担三部分组成,具体政策另行制订。版权所有
三、精心部署,全面落实试点工作的各项措施
按照慈政办发号文件要求,本次试点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时间从×月×日至×月×日。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⒈研究制度城乡统筹就业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向乡镇延伸试点工作方案,并报市政府批准。
⒉建立组织机构。成立街道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
⒊拟定试点工作经费概算并报市人民政府,要求拟定的经费由市财政全额拨付。目前这一阶段已经完成。
第二阶段是宣传发动阶段,时间从×月×日至×月×日。具体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⒈组织召开由各层次有关人员参加的各种座谈会,广泛征求试点意见,集思广益。
⒉落实试点工作办公场所和办事人员,办事人员不少于人,其中街道办事处抽调人,就业管理处抽调不少于人,以街道出面向社会招聘人。
⒊组织挑选责任性强,年富力强的同志,担任各村、社区、居委试点工作联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
⒋组织召开试点工作动员会,部署试点工作。
第三个阶段是组织实施阶段,时间从×月×日至明年月底。此阶段是整个试点工作的关键阶段,具体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是做好调查摸底,时间从×月×日至明年×月×日,完成五方面工作:一是设计好项目详细、科学合理、并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劳动力资源调查表和各种统计汇总分析表。二是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参加试点调查的人员明确调查政策、内容及具体操作办法。三是组织相关人员向有经验的地区考察取经。四是开展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核实登记工作,有条件的可建立窗口化服务登记,并把有关采集的数据计入电脑计算机。五是统计分析,广泛听取意见。收集调查的数据,并进行汇总、分类,进行多层面,全方位,多角度的论证分析为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第二个层次是制定政策措施,时间从××××年×月×日至月底。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及统计分析资源,写出调查分析报告,依据上级要求和我市工作方案,制订相关的政策建议措施,报市研究审批。
第三个层次为具体实转阶段,时间从××××年×月×日至月底,重点做好七项工作:一是建立信息数据库。二是失业率统计方法并轨,实行现行和综合统计失业率二种方法统计。三是培训城乡失业人员,提高就业能力。对有就业意向的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多种内容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培训。四是积极指导、促进城乡失业人员就业,增加失业人员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五是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规范企业用工,保障劳动者权益。六是研究失土农民的社会保险问题及农保逐步并轨的政策。七是逐步取消现有限止农村和外来劳动力的各项劳动保障政策、改革现有户籍制度。
第四个阶段是总结提高阶段,时间从××××年×月×日至×月×日。通过试点,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对照上级要求查找和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对在试点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人员予以通报表彰。
根据上述提出的试点工作任务和四大阶段的工作安排,近期,我们要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⒈抓紧试点启动工作。为认真做好这次试点工作,街道和劳动局已成立了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挂帅的试点工作领导下组,同时要召开好街道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分工,专题研究试点工作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今天会议后,各村、社区和有关所属部门也要及时传达今天会议精神,转发有关试点文件,并要通过会议、新闻媒介、文件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形成共识,为试点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⒉建立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确保试点有序进行。我街道的试点工作,必须坚持在市府的领导下、在劳动保障业务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为使工作有序开展,一是要层层建立试点工作责任制,将试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街道各部门及村、居委、社区和村民小组。各基层组织要选拨责任性强、有工作能力的同志为试点联络员,形成试点工作网络。二是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试点工作的信息和进展情况,保持上下信息畅通。
篇5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成为了我国首批城乡统筹综合实验区之一。如何搞好城乡统筹工作,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文明的和谐,是当前我市甚至全国的一项重要工作。城乡差异是由于长期的体制、机制原因以及城乡本身的内在特征决定的,实现城乡统筹是一项十分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本文就城乡统筹工作中的一些事项阐述如下观点。一、城乡统筹规划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资源调查和供需分析基础之上
同志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进行过充分调查研究的城乡统筹规划要么起不到作用,要么对工作是一种误导。
调查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二个方面,一是资源;二是市场。
资源是一切可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一切要素。包括:其一,生产力要素。1、科学技术水平现状、发展潜力,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运用能力、运用现状和推广潜力等;2、劳动力数量、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在各专业劳动中的熟练程度、劳动力结构、劳动力接受再教育能力和产业转型能力,劳动力的流入流出质和量等;3、生产资料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现有生产能力及其在各产业的分布,生产资料的先进性和生产方式科学性,生产资料的成新度,更新改造成本和周期;4、能源现状及分布,能源盈亏及能源补偿机制等;现有产品数量和质量,更换产品的可能性和预期成本,产品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以及形成优劣的原因;5、基础设施现状、利用程度,基础设施更新周期,改造潜力和改造成本;6、生产组织的理念、管理和发展意识;7、矿产资源的品种、数量、品质;8、土地资源的数量、利用现状和近远期利用预测等。其二,环境因素。1、社会的文明程度,包括诚信、民主、精神、生活习惯、环境意识等;2、生态环境情况,包括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污染物现状、治污能力等;其三,政府能力和政策因素。政府能力包括公务员廉洁程度、创新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工作规范程度、体制和机制的科学性、政府的统筹能力,人才的挖掘、利用能力等。政策因素包括,国家对地区的政策,在全国的比较,以及政策的可利用性、利用的价值指数,政策价值的地区间比较,政策的后续开展程度等。
资源决定了最有效率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的品种、数量。
市场是大家所熟悉的名词,但是对于城乡统筹的调查分析内容,有特定的指向。其一,市场是一个开放性的,全球一体化的市场。其二,市场是一个竞争的、动态的市场,既包括了市场的总体容量,又包含了市场的竞争者和现有市场份额分配情况,还包括了市场未来的变化趋势。其三,市场是一个相对于供给的概念,一个地区所进行的城乡统筹调查,是与其最优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对应的概念,既要在近期考虑现实中产品的销售半径,又要考虑长远的产品和服务销售半径。
通过以上调查的基础分析,确定了最有效率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分布图和最佳市场分布图。将两者进行重叠,从而找出最具效益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此作为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始依据。
二、城乡统筹的主要矛盾
(一)城乡统筹的主要矛盾
城乡统筹是一个繁杂的发展课题,需要办的事很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数不胜数。如何做好城乡统筹,关键是抓住主要矛盾,找准突破口,方能使城乡统筹的整盘棋活起来。那么,城乡统筹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现代社会较高的物质文明和社会化大生产与农村原始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矛盾是城乡统筹的主要矛盾。生产力是决定一切的最具革命性的力量,它不仅决定了生产方式,更决定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甚至包括生活习惯。落后的生产力产生不了先进的体制、科学管理和先进、开放、民主的意识,也是造成城乡差异、城乡二元化结构的根本原因。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一切努力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马克思说:“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随着理论的发展,我们认识到农村的生产力是农业生产者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过程中所体现的劳动效率、技术水平、生产方式。具体体现为人均GDP,科学技术的开发、运用水平、加工的非手工程度、各环节的信息利用水平和效果、产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深度等。最能综合体现、并具有可比性的生产力水平评价指标是人均收入水平。最具有长远深刻影响力的指标是科学技术开发、运用水平。
(二)解决城乡统筹主要矛盾的突破口——打开闸门
从矛盾本身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矛盾本身就存在解决的重要优势和机遇。这个机遇就是矛盾本身所体现的落差,一是农村原始的劳动工具与现代已存在和普遍使用的先进生产工具的落差;二是农村原始的生产方式与现代先进的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落差;三是农村原始的生产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的农业技术之间的落差。解决农村生产力落后的问题不是发展生产力,而只是将生产力的潜力发挥出来。这种落差就好象闸门两边的二大水域,一边很高,一边很低,只要放开闸门,借助自然的力量,很快就能使两边水位平衡。
1、什么是现代社会的普遍文明和落后农村的闸门?
之所以叫闸门,就是一种阻止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和机制。一是限制农村主要生产资料流动和最佳配置的土地管理制度;二是限制和影响劳动力在各行各业自由、合理流动的户籍制度。
农村土地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集体所有制和农民的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曾为最大限度以容纳农村劳动力,保障广大农民的最低生活要求,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种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后果:其一,无法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违背了经济规律的要求,造成长期效率低下;其二,划小了经营单位,使专业化生产、规律化效益和科学技术在广大的人均耕地水平低的成为;其三,阻碍了农民拥有财政性收入和生产积累,制约了扩大再生产,从根本上影响了金融资本向农村的流动;其四,割裂了城乡内在的生产联系,防碍了城市的技术、管理、人才向农村流动,也使农村产品需求不能得到提高。
2、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破冰条件和步骤
一个问题正在被全社会关心“三农”问题的人士所关注:国家为什么不对农村土地和户籍解禁?
我认为其原因如下:担心由此产生的巨大风险,一是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从而诱发大的不安定因素;二是农民长期以来的封闭和缺乏市场经济生存能力导致农民的大面积破产。担心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将产生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二、三产业的吸纳能力有限,从而造成更多、更严重的失业问题;三是农村人口大量无序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品质下降和入城农民的更加贫困。
诚然,一下子放闸肯定会造成较多的问题和无法想象的混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众多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农民也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低素质和不开化,“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历史告诉我们,拥有自由的人会作出基本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同时,这个闸门的打开是渐进的,是一个不断创造条件的过程。
其一,对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必须兼顾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大对外出口的方针不能变,积极开展对外劳务输出,特别是寻求与我国还有落差的国家和地区,如非州;世界工厂的地位不能丢,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相当长一断时间内还应当占工业生产的相当大的份额;人民币升值步伐应当放缓。
其二,农业的小型机械化和精耕细作应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的生产更加专业化,并逐步形成农业生产专业化劳务和商品流通中介组织组织,如专门从事播种、收割、技术指导等专业化服务队伍,既能保证有限的机器设备充分利用,又能扩大农村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效果。同时也能使部分农民从直接的土地经营者变为脱离土地的农村劳务提供者。
其三,强力推进科学技术在农村的运用水平,使单位农业用地的产出价值有质的飞跃。
其四,科学、合理、充分地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在当前土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土地的闲置也是相当惊人的。一是耕作条件差的地区耕地的摞荒;二是林地的价值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三是荒地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对于摞荒地,重新调整土地的承包,扩大单位耕作规模,改善耕作条件和运输条件,土地的价值在市场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使经营者有利可图;制定有关补偿机制,使失地者和经营者的利益都能得到兼顾,防止可能出现的纠纷。对于林地,除保护区和特定区域外,所有林地应当允许间伐和补种,提高林业的更新速度,使林业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并保证生态环境的需要,并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加大对荒地的改造,最大限度地使荒地成为林地,减轻因原有林地间伐造成的生态压力。
第五,延长农村的产业链条,形成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农产品初加工和少数原产地的精加工,既减少了交通的压力、城市垃圾的负担,又转移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如供应城市的蔬菜的精选,清洗和包装等。
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或成为非土地经营者,使农村人均耕地水平和人均产值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即可打开闸门。但是在打开闸门上,也不能一刀切,要成熟一个县开展一个县,成熟一个省开展一个省,通过多年的努力,最终实现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和户籍的居住管理制度。
三、城乡统筹中政府职能的发挥
基层工作的领导和干部最深刻的体会和烦恼是,许多人一遇上矛盾和问题就找政府,有些事情按他们的话讲“跟政府一点关系也没有”。事实上,问题不是出在群众,而真真正正出在政府。原因是,一是政府的越位,管了不该管的事。二是错位,没有站在公正的地场上解决和处理问题。如招商引资中,不少政府存在投资饥渴,为了招上企业,一方面将政府利益让给投资商,如税收优惠、政策优惠等,另一方面,包办了该由市场运作的事项,损害群众利益,补贴投资商,美其名日“创造好的投资环境”,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正形象。三是政府的缺位,在市场经济秩序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弱势群体、守法公民和组织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和充分的保护,社会的矛盾因此指向政府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况。
解决上述问题也是城乡统筹中政府如何发挥职能的关键。其一,政府应当严格限制自己的行政行为,规范在法律法规的规定之下,真正做到“法无规定皆禁止”,小政府大服务。充分尊重农民和其他经营组织、个人的独立地位和意愿,对于经济活动,只引导、不强令、不参与。其二,专心致致地维护好市场规范,保护所有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其三,弥补市场缺陷,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与城市基本相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民的生产培训和转业培训;其四,更加全面、深入地做好政府服务。一是帮助农村建立和完善民主机制和树立更广泛的民主意识。二是做好信息服务。三是扶持技术服务和专业劳务组织,推进农村科技化和机械化。四是为保险机构和金融机构开展和扩大对农业领域的业务提供条件和支持。
四、城乡统筹的产业整合和要素流动
城乡统筹是城乡间内在的、本质的、经济的联系所决定的,城市和农村在经济要素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城乡统筹实际上就是将城乡之间这种内在的相互需要通过资源的整合来实现。资源的整合必然导致城乡之间经济要素的相互流动,互济余缺。
(一)城乡产业整合的方式
1、资源产业型。以资源为依托而发展相关产业,其特点是资源存在一定的稀缺性。如以大面积的竹子而发展的以竹子为原材料的装饰材料生产、竹工艺品加工等。
2、加工产业型。以农产品加工为依托而发展的相关农业生产相关产业。其特点是农产品加工存在一定的优势。如制糖业的发展催生下的柑蔗种植业。
3、市场产业型。以市场为需求而形成的相关产业。如围绕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而发展的城市周边农家乐。
4、链条产业型。城乡间均没有明确的产业整合意识和协作的必然性,但在开放和广阔的市场下,分别在不同的按各自分工针对各自的市场进行独立的生产,成为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一个独立的市场供应者,城乡均是产品生产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经济要素的城乡流动
经济要素包括劳动力、管理技术、生产技术、资金、土地、原材料、能源、产品等。城乡的统筹真正发挥作用的表现就是城乡间经济要素的流动更加充分、科学、合理。
经济要素的流动具有趋利性,但趋利性并不等于管理和技术不会流入农村,相反,农业生产力的落后并不是社会真正水平的体现,而是生产力水平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所造成的,因此,农业对经济要素的吸引潜力是巨大的,现实也是可行的。有的专家认为按国际通行的指标,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5%,生产要素才会由城市回流到农村。这种指标在中国并不准确,其一,人口的因素。城市的人口压力比国外更大;其二,城市的失业比国外严重;其三,农村的机会比国外更多。因而,我认为要素回流所依据的城市化水平指标应当按中国国情进行修正。
篇6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分析
*县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贫困县,全县总人口53.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94万人,占总人口的95.1%;农村劳动力24万人,占总人口的44.8%,占农业人口的47.1%;农村剩余劳动力10.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7%,据调查,每年还将以0.4万人的速度递增;有可耕地67.8万亩,人均耕地1.04亩。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的生活也更加困难,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向外分流。许多农民为了生活和致富,不得不背井离乡,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去打工挣钱,很多农民通过打工实现了致富的愿望,过上了富裕的生活。通过多年的努力,劳务输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一项可挖掘的朝阳产业,现已建成了人力资源供给的后方基地,富余劳动力主要转移到昆明、广东、福建等多个城市,主要从事生产加工、包装、建筑、保安、纺织、服务等二三产业。截止目前,今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0.2461万个,通过技能和适用技术培训转移3730人,创劳务收入2.88亿元。据统计,*年以来,累计3年已实现务工收入6.43亿元,年均劳务收入2.14亿元,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通过外出打工,不仅积累了资金,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更新了观念,开拓了视野,成为了能自主创业的新型农民。一部分靠打工先富的民工,有的在外地定居创办企业,有的引导带动他人外出打工,有的回乡办厂、办企业,成为致富路上的带头人,为地方创造了税收,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年外出打工的杨万华,如今投资兴办了云南万发选厂,并从家乡招聘民工,提供了200余个就业岗位,创收入220万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几年艰辛的努力,*人力资源开发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转移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今天,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解决。
(一)仍存在较多制约因素。一是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据统计资料表明,在全县10.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78750人,占75%,初中学历的23100人,占22%,高中及以上的3150人,占3%;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78.5%,从第一产业转移和输出的从业人员占21.5%。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建筑建材等行业的重体力劳动人员占90.2%,从事批零兼营和餐饮业的占6.7%,从事技能半技能的占3.1%。明显可以看出,农民普遍缺乏职业技能,基本素质普遍偏低,从事的工作多为重体力劳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还处于低质量、低效益、低层次的状态。二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有些农民出去怕担风险,小富即安,长期以来形成的“故土难离”、“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的陈旧观念一时难以转变,常常将自己与先辈们比、与自己的过去比,有满足感。与其出去受罪,不如农闲打牌搓麻将,在家过安稳日子的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者也想出去挣钱,却又怕庄稼没人管理、小孩老人没人照料。患得患失,总摆脱不了小农意识的束缚,导致了闲余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三是受干部思想认识的制约。一些干部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真正领会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精神实质,对劳动力培训输出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仍持怀疑态度,总认为劳动力转移是农民自己的事,不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忽视了它的引导服务作用,工作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四是受交通和信息的制约。一方面*地处边远山区,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出去难、难出去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农民家景贫困,他们确实有外出务工的愿望,但由于交通不便,外出费用过高,实在出不去;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信息交流不畅通,不能及时提供有价值的务工信息,如果盲目出去,一时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条件也非常艰苦,报酬也很低,成为制约劳动力转移的瓶颈。
(二)技能培训形势仍不容乐观。一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培训长效机制,硬软环境条件落后,技术型师资力量力较弱,职业教育水平不高,培训工作还以引导性培训为主;二是培训形式单调、不灵活,大多沿袭了普教型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缺乏吸引力,培训效果不明显;三是培训时间短期化。*主要由职业中学承担培训任务,而职业中学又开办有普通初中班,培训条件不具备,以短期培训为主;四是培训导向模糊。没有以就业为导向,充分考虑用工需求,不知怎样培训、培训什么,用工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三)财政经费投入仍然不足。近几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一些扶持。但是,由于每年仅3000多万财政收入的*,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根本无法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省、市投入的培训资金,管理严格、专款专用,只能用于培训,转移工作经费少,致使一些后续服务和维权工作难以开展。
三、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大组织和政策扶持力度。各级各部门要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深刻领会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精神实质,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要纳入本单位重点工作议事日程,常研究、常布置、常落实;职能部门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能人带动、信息先行、狠抓培训、有序输出”的思路,加强规划,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政府应对失地农民积极给予扶持,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帮助协调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促使快速创业。加大对用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尽可能开发就业岗位。既发展了企业,又解决了就业问题。
(二)广泛宣传发动,增强农民走出去的意识。宣传工作是做好转移工作的关键和前提。宣传到不到位、深不深入,直接关系到转移工作成效。干部首先要有跳出去的意识,要通过宣传解放农民的传统思想,要发动农民开展“如何致富奔小康”的大讨论,典型引路、现身说法,干部带头。
(三)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首先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要继续巩固“普九”取得的成果,提高农村潜在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使更多农村的孩子能通过升学跳出农门,不能升学者也有学习职业技能的基础。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方面应享受国民待遇,不应受到歧视,他们不能适龄入学主要是交不起高价学费。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加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向导,突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科学性,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要注重三项培训。一是订单培训。政府职能部门在开展调查的基础上,要收集用工信息,联系输出单位,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培训一批,合格一批,输出一批,走培训、发证、输出“三位一体”的新路子。二是技术培训。建立有效的职工培训体系,开展职前、职中、职后的全方位培训。改变用工企业“重使用轻培养”的观念,为职工创造不断受教育的机会,实行企业培训和学校培养相结合,尽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三是转移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民教育,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大力推行创业培训,增强创业意识,掌握致富本领,提高创业能力,用知识和技能武装农村劳动力,改变依靠体力生存的状况。
(四)搭建劳动力转移平台,开拓用工市场和拓宽就业渠道。要帮助农民跳出去,向二三产业转移,首先要大力培育和扶持中介机构,让劳务输出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要走市场化运作之路,建立劳务输出服务公司,努力开拓国内外用工大市场,加大用工市场的调研力度,为农民工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成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会,发挥社会力量和能人作用以及利用“三缘”关系,为农民工牵线搭桥,拓宽就业渠道,形成多元化组织输出的良好格局。
(五)推广驻厂联络员制度,建立健全跟踪管理服务体系。实践证明,驻厂联络员制度切实、可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与*有对接关系的福建莆田市秀屿区效果十分明显,应值得大力推广。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强化后续跟踪管理。继续构筑“绿色通道”,健全回访制度,积极探索开展维权救助、互帮互助的有效措施,认真帮助农民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及时为农民工排难解忧,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形成一套功能健全、制度完善、管理严格的跟踪管理服务体系。
篇7
20*年、20*年年连续两年,我市政府将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列入政府实事工程,今年更列入人大唯一议案。这也是我局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20*年的主要工作目标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0000个,本地劳动力实现就业20000人次,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0000人次,培训20000人次。
对照目标,我们于年初召开全市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会议,将*年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各项目标分解到各镇。各镇明确任务,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办公室,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台账,初步掌握了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就业结构和就业意愿。在各级重视、各方支持的有利氛围下,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推进比较顺利,起步较好,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工作成果喜人,上半年培训农村劳动力8*9人次(其中技能培训271人次),有力地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劳动素质,通过培训,上半年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7375人,完成年度计划的74%。
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加强了宣传力度,营造我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良好氛围。落实各项奖励措施,扩大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给予奖励的覆盖面。鼓励企业和用人单位优先招用本地农村劳动力,当年新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人数占用人总数比例达10%(原标准为30%)以上,用人单位可获得相应的奖励。二是建立以公共职介为龙头,各民办职介为补充的职业介绍网络,开放市职业介绍中心,发挥其公共职业介绍的主导作用,定期开办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专场。对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本市农村劳动力,免费为其提供3次择业机会。三是在培训方面,我们把培训工作和提高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在保持去年就业前指导培训的基础上,今年工作的重点放在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上,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择业能力和创业水平。各地首先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当地比较热门的工种进行统计,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对政府实施免费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的政策得到理解和响应,另一方面,加大同各培训机构的联系,使他们积及参与到这一工作中。同时与单位加强联系,对他要需招用的人员组织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合格后直接输送到位,加大培训的就业成功率。
总的来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推进比较顺利,成效也很明显。但从实施的情况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从农村劳动力自身看,一是观念难转变。不少农民满足于温饱,陶醉于小富,恋土恋乡情结重。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期望值过高,只愿意从事工作轻松、工资待遇高的岗位。也有一部分农村女性青壮年,因家庭经济相对富裕而不愿就业。二是技能素质不适应。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技能素质较差,自觉参与培训的意识不强,难以适应机械化程度、自动化程序较高的一些工作岗位。三是弱势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农村劳动力中“4*0”人员以及一些有病、残疾等弱势群体,包括一些大龄失地农民缺乏就业竞争力,转移较为困难,生活缺乏保障。四是外地民工进入我市就业加大了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来自外省、外市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民工吃苦耐劳,对工资要求相对较低,挤占了一定的就业岗位。从企业层面看,近年来,工业企业逐步加快了资本、技术替代劳动的步伐,一些技术含量高、设备较为先进、发展较好的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劳动力。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因外地工工资成本低,相对容易管理,导致劳动力使用重外轻本。不少企业用工欠规范,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随意加班加点,延长劳动时间,增强劳动强度,工资报酬低,部分企业克扣、拖欠职工工资,故意漏缴或少交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金,以不正当的方式降低企业成本。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就业的积极性。从工作层面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就业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市镇两级劳动力市场虽有形成,但全市劳务和用工信息还未实现联网,难以掌握较为全面的岗位信息,劳动力培训还未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局面。各培训机构大多自成体系,专业设置雷同,缺乏办学特色,全市培训资源利用还不够集约。少数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多,没有做到真抓实干。这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如果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化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就难以加快推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安民之道,富民之基,关系“两个率先”,牵动农村稳定,必须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工程来抓,针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和制约,下阶段,我们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的力度,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大家对这项工作认识的程度。一要转变农民的就业观。大力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推出一批就业之星、创业之星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例和对比算账的办法,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和“固守三分地,安守天命”等陈旧观念,克服怕苦、怕累、怕闯、怕受管束等思想顽疾,使他们明白勤劳才能增收,创业才会致富。二要统一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去做这项工作,决不能流于形式,消极应付,必须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真抓实干。三要营造全社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意义、方针政策和典型事例,进一步加深全社会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使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一线工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事例,让全社会认识一线工人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起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要给予一线工人更多的自身发展机会,鼓励和引导企业推出首席技术工人聘任制、高级技工享受津贴等激励措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一线工人同样有发展机会,同样能干大事业的导向。
2.抓好技能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要健全培训体系。以现有教育资源为依托,以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学校、技工学校等为主要阵地,以各种社会办学力量为补充,尽快构筑起适应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的培训体系,各类培训机构和办学力量,要依托现有办学资源和条件,尽快办出特色,提高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二要确保培训质量。一方面要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符合本地实际,符合农民愿望,符合用工单位要求。重点要突出就业指导培训、农民实用致富技术培训,以及与当地行业特点相适应的岗位技能培训等等。另一方面要创新培训形式。岗前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操作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重点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与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甚至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培训,以及送技术下乡开展流动培训、特色培训等等,努力提高培训的成效。此外,还要严格按照《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培训达到什么程度,经考核合格的必须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要进一步研究探索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式培训,由企业垫资扶持贫困学生就读职技校,毕业后到定向企业工作,从工资中逐年偿还学费。
3.健全组织网络,切实加强服务。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必须全市“一盘棋”,上下合力,干群联手,城乡互动。一要把组织工作网络延伸到村级。发动村一级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同样要十分重视。二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力市场一头连着广大农民,一头连着用工单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桥梁和纽带。今后要把劳动力市场的触角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及时将各类用工信息传递到村组。进一步完善信息手段,积极利用报纸、有线电视、广播、宣传橱窗等载体,使农民就近就地掌握就业信息。建立乡镇岗位信息采集系统和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定期搜集企业的用人信息,尽快实现全市劳务和用工信息的联网工作,实现镇与镇之间横向联网,市与镇之间纵向联网。全面统筹全市的就业信息搜集、和介绍工作,并定期举办专场招聘洽谈会。建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台账,凡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培训情况、就业情况等都要登记上册,并实行动态管理。三要突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农村劳动力转移要与扶贫帮困、维护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纯农户和生活困难的农户以及4*0大龄就业人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形式的就业服务。尤其是政府投资或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他们就业,支持他们创业。
篇8
一、春风行动招工工作
今年1月初开展了企业用工和人力资源情况调查,采取上门服务,走访了规模企业业主、职工,通过调查,统计到XX年企业计划招工新员工数为800人,可供应聘岗位80多个,春节刚过是用人单位招用工人高峰期,我们举办了春风行动招工会。有十余家用人单位参与,为用人单位和广大农民提供开放型、竞争型招工方式,给业主和农民带来了双向选择的机会。据统计招工会期间发放了宣传资料和用人单位所需岗位人数资料约500多份,当场达成用工协议的有100多人,达成意向型用工协议的约200多人。通过招工会有效地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荒这一局面,为用人单位和职工搭建了就业服务平台,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充分就业,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和谐关系创造了好环境。
二、窗口服务工作
上半年来窗口服务为300多名农保退休人员办理退休手续,对571名农保退休人员进行动态管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资格认证460多人,新办理重残和低保农保手续271人,新发和换发了1000多本全国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录用备案登记输入约1000余人,接待政策咨询十多人次,对6806名已享受居民养老补贴人员的信息,进行每月审核、维护、增减,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审报累计达1XX多人次。
三、创业型城市建设工作
按照创业型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全镇范围以村为单位进行了创业意识教育培训,总培训人数为2040人,目前已全面超额完成。对去年9月之后新注册的107家私个体户进行的调查摸底,组织这些业主及有创业愿望的人员进行创业培训,宣传创业扶持政策和优惠条件,为更多创业者走向成功创业之路提供服务。今年五月,我中心对去年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了回访,多数培训班学员已经成功创业,创业带动就业800余人。
四、就业培训工作
今年的培训任务比较重,较去年增加了一倍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50人,在岗农村劳动力培训350人,外省劳动力培训200人,技能提升培训100人,新成长农村劳动力培训50人,高级工培训200人,共开班9次。创业型城市建设工作的创业培训(syb培训)120人、培训对象为XX年9月后新注册的的业主,共开班4次。目前培训工作已经做好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开班在即,争取在六月底完成60%以上的培训任务。
五、劳动监察与仲裁工作
乡镇劳动监察与仲裁工作基本上是合二为一的,今年上半年,我中心共受理劳资纠纷案件13起,并且都做到了顺利结案,为职工讨回工资三万余元,切实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利益,受到群众的好评我中心充分利用两网化优势,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作用,对所有欠薪案件都及时接待、及时登记、及时处理。
今年2-4月份按照人社发[XX]12号的要求,对辖区内各类应当参加社会保险的210家单位进行了书面审查。针对的产业特点,规模企业采取了网上申报的方式,但是对于个体私营企业,我中心采取了上门服务的方式。对书面审查的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并做到实时动态管理。在书面审查的过程中,我中心积极向企业和职工宣传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指导用人单位规范用工、规范管理,发放了《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手册1000多份。
在五月初对于书面审查初审活动中不予配合的用人单位进行了复审和补审,五月底超额完成了书面审查的全部工作,并获得市监察大队的好评。
六、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推进基层服务平台建设,丰富基层平台综合服务功能,将涉及企业、涉及民众服务的项目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身边延伸;着力打造优质服务窗口,加强经办服务窗口建设,完善窗口服务设施,优化窗口服务环境,制定窗口服务标准,规范窗口服务言行,推进优质服务活动。深化创先争优,按照整体性、可量化的原则,正确把握工作重点,重新定位工作目标,以勇于争第一,敢于创唯一的精神,始终做到自加压力、高点跨越,在更高层次实现“争先”,坚持巩固优势,对已经在本地区产生影响的工作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标杆,扩大示范效应,在更广的范围实现“率先”;坚持整体推进的创优模式,突出服务与维护劳动关系长期稳定,攻坚克难,寻求突破,解决制约劳动保障工作中的瓶颈难题,变压力的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变难点为亮点,形成特色。
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紧密结合当前工作,定期加强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人员合理配置等形势的分析、动态掌握企业裁员欠薪、业主逃逸、破产倒闭等情况,加强劳动保障工作统计和评估,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把握主动权,注重劳动保障工作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既量力而行、又量力而为、稳中求进、谋划长远。
七、加强队伍建设
以较高的业务水准,过硬的作风,展示部门良好形象,树立群众观念,以群众需求为第一信号,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整体素质,办好民生实事,化解劳资矛盾,及时受理投诉、举报案件,权利维护社会稳定,塑创部门形象,通过开展对标找差创先争优活动,引导职工以创新的思维、务实的工作作为自觉追求,在狠抓落实中实现提升。以昂扬的斗志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服务优、素质高的劳动保障队伍。
八、下半年工作安排
1、认真做好企业改制工作,努力使改制顺利进行又要能使职工基本满意;加快推进劳动大楼建设。
2、按上半年的要求每月定期对协理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
篇9
一、突出工作重点,推动劳动力有序转移
坚持从拓宽出路、凝聚合力、完善体系和基础联动四方面入手,夯实劳动力转移工作基础。
1、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拓宽转移出路。坚持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全民创业。自以来,全县共引进客商投资项目900多个,其中亿元或千万美元以上项目30多个,培育壮大了鞋革、食品、建材等主导产业,仅工业园区就新增就业岗位近3万个,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2、同等重视招工与招商,凝聚转移合力。坚持把劳动力就近转移作为解决企业用工不足以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出台了《县科技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启动了园区企业用工服务试点工作;今年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服务管理办法》。在部署开放型经济工作时,要求县直各单位把服务劳动力就地转移作为工作重点,并下达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园区转移的指导性目标,形成各部门相互衔接、县乡村上下联动抓用工服务的共识共为。春节期间的一星期,该县就为园区企业招聘员工6236人。
3、加快建设劳动保障平台,完善服务体系。一是高标准兴建了县级劳动力市场。总投资达1500万元的县劳动力市场投入使用,全县职介机构全部进入市场开展业务。二是建立并完善了乡级服务平台。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一次性建制到位;工业园区劳动保障事务所挂牌成立,并与县、乡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实行联网办公,资源共享。三是劳动保障服务延伸到村。今年6月份,采取公开组织选聘、实行工资补贴的办法,在居委会、村委会分别选配了劳动保障工作专管员和协管员。今年以来,各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累计提供就业服务2.6万人次,帮助1.1万人实现转移就业。
4、完善“三个台帐两个合约”,夯实对接基础。按照富余劳动力转移与企业用工互补共赢的思路,重点开展了“三个台帐”建立和“两个合约”推广工作。一是劳动力资源台帐。根据客商由“要优惠政策”向“要用工保障”转变的情况,进行了第一次全县劳动力资源调查,调查结果有效促成了裕盛的落户;进行了第二次普查;目前基于网络数据库管理的第三次普查也全部完成。二是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台帐。主动应对农村劳动力由“输出为主”向“就地转移”的转变,对工业园区企业实行了每季度一次用工信息的制度。在此基础上由县劳动保障部门牵头,整合全县企业用工信息,建立了目前每月一更新的用工需求台帐。三是培训机构台帐。全面建立了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台帐和学员基础台帐。出台了“三个台帐”管理办法,并实行联网管理,做到“一点登陆、资源共享”。四是引导企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签订转移就业协议。/!/企业对照劳动力资源台帐“按图索骥”,劳动力则按照企业需求台帐“对号入座”,签订转移协议,形成有效对接。为满足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专门成立了“县劳务派遣服务中心”,采取“由中心先期储备培训劳动力,再根据企业需求,及时向企业派遣”的运作模式,实现招工和就业的对接。以来,该中心已为裕盛输送员工1万余人,基本满足了企业的发展需要。五是引导企业与职业培训机构签订定向委托培训协议,提高员工职业技能水平。
二、强化培训引导,提升需求对接水平
坚持把培训引导作为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来抓,整合培训资源,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覆盖面。
1、改革培训体制。一是打破部门界限。选择县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示范窗口,推进教育部门理论教学与劳动保障部门职业技能培训的“强强联合”。学校提供师资和场地,侧重理论培训;培训机构筹集实训器械,侧重实训操作。二是打破不同培训项目之间的界限。把“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和“金蓝领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区别不同主体、共同服务企业员工的培训,优先满足重点企业的需求。三是打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界限。引导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参与开发培训市场。今年以来,该县四所民办学校已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228人,其中为园区企业培训输送980人。
2、创新培训机制。一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职业培训机构把实训课堂开设到企业车间机台,模拟操作;企业则把新员工的公共培训交给培训机构,实行优势互补。二是建立政企互动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选择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但又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共建培训基地,开展联合培训。承担培训任务的企业除能享受培训补贴外,还有录用受训人员的优先权。如顺誉服装有限公司就通过此种模式,在招收到了急需的300余名职工。
3、激活培训模式。一是积极引导定向订单式培训。依托企业用工需求台帐和培训机构台帐,引导企业与培训机构签订定向培训协议。今年以来,培训机构与园区16家企业签订了5750人的培训协议,目前已培训员工5405人。二是鼓励开展企业自主式培训。如旺旺食品有限公司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技能考核培训,在竞争中增强职工自主学技术、增本领的动力。三是认真抓好劳务储备式培训。引导培训机构对接园区企业的用工需求,强化制鞋、缝纫、纺织等专业的培训,并在田心、塔下和南港等乡镇建立培训基地,培养和储备一批实用技能人才。以来,已组织转移培训6680人次。
三、优化就业环境,实现劳动力稳定就业
坚持把留住员工作为巩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来抓,合力优化就业环境,推动劳动力就近就业。
1、畅通返乡就业渠道,鼓励在外人员就近转移。县委、县政府坚持每年寄送《致在外务工人员的 一封信》,传递家乡发展的信息;组织劳动保障部门前往广东、江浙等地走访在外务工人员,动员返乡就业,并给予差旅费补贴;利用春节期间在外务工人员回乡较为集中的时机,组织开展走访、慰问、座谈等活动,同时联合用工企(来源:文秘站 )业召开专场招聘会,吸引各类人员就近就业。目前,该县在外务工人员由高峰时期的5万余人下降到目前的3.1万人。
篇10
一、强化基础,健全体系,提高就业组织化程度
针对农村劳动力分散、获取信息困难、外出打工存在盲目性等问题,我局从组织管理、完善体系、资源调查、信息传递和跟踪服务五方面入手,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五大服务体系,确保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规范、有序运作。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体系。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劳动保障局等9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劳动保障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劳动保障局,负责督导与协调工作,并配备了4名专职人员负责试点政策的调研、起草以及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体系。2002年,我县专门成立了劳动就业局,作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主管职能部门;2004年,在全县12个镇建立了劳动事务保障站,由专职人员负责与县就业局沟通和联系;在380个重点行政村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联系点,由村支书或村主任担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联络员,从而形成了以县劳动就业局为龙头、镇劳动事务保障站为枢纽、行政村为基础的三级劳动就业服务网络。
三是劳动力资源调配体系。为全面掌握富余劳动力总体情况,我县定期在全县开展了富余劳动力调查摸底,并按照年龄、知识结构、技能素质和求职意向等,建立劳动力资源综合数据声像库;各镇也建立了普通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对有意外出务工者,按照行业、工种进行分类,录入微机进行统一管理。
四是用工信息收发体系。2003年,在北京建立了全国首家县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办事处,当时由局长带队,先后到北京、天津、大连等大中城市收集劳务用工信息,上门考察,与大企业集团寻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多方努力,与北京、天津、大连、广州等地劳动力市场和50多家企业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并被北京、天津、大连市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县,从而使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初步形成了经常化、规律化的通道。此外,我县还先后在北京市劳动局、天津东丽区劳动局、大连市劳动局以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等地建起用工网点。2008年6月份,我们根据河北省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规划,在京唐港设立了劳务办事处,主要面向沿海地区输送农民工,目前已与唐山曹妃甸二十二冶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唐山宝利源煤化工有限公司、开滦集团中润煤化工有限公司、首钢长白机械厂、伊利集团等多家用工单位建立了劳务关系,输出人数达830人。
五是制度保障体系。我县建立并完善了三项制度:其一,定期走访制度。每年春节,县领导都要带领相关部门,到输出人员比较集中的北京、天津、开滦等用工单位进行走访慰问,征求用工单位的意见,了解务工人员工作情况和工作环境,妥善处理务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二,协管员制度。我县组织劳动部门向用工单位派驻了企业协管员,一名协管员负责与1-2家企业的务工人员保持经常性联系,出现矛盾和纠纷,由协管员与用工单位交涉协商,如不能解决。及时将问题反馈到我县劳动部门,由劳动部门出面协调解决。其三,联系卡制度。为深入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我县劳动部门建立了输出人员分类管理台帐及流向人事档案,并逐人与其家属建立了《跟踪服务联系卡》,定期向其家属通报在外务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精心培育“劳务品牌”
实现劳动力转移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提高务工者的技能素质是关键。我局始终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为出发点。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第一突破口,坚持走“先培训后输出、以输出促培训”的路子,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并对培训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分解目标,落实责任,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提供相应的培训资金和师资。
一是开展“订单式”培训。充分整合开发县内的教育资源,成立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并在县电大、职校等单位设立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首先由劳动部门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订单,然后根据在工种、技术等级、人员数量等方面的需求,用人单位利用我县的教育资源,对农民工进行定向培训,形成了用人单位、劳动部门和学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培训合格后的农民工,由劳动部门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并由用人单位接收安置,实现了以“订单式”培训搞规模输出,以特色培训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品牌。2006年初,县委、县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滦县阳光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不断扩大培训项目,以“滦州矿工”劳务品牌为基础,从人员组织、面试、考试、培训等方面入手,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并结合各镇劳动保障事务站,扩大农民工培训的覆盖面,实现了以“订单定向”培训搞规模转移,以特色培训打造劳务输出品牌,滦县的煤矿工和电气焊成为一批“叫得响、打得出”的劳务品牌。近几年来,我县先后组织定向技能培训6960人,并全部安置到开滦集团、二十二冶等企业就业,工资收入较以前输出人员增长了40%左右,同时我县还被开滦集团、二十二冶集团等企业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
二是开展储备性培训。根据未来劳务市场的需求,依托劳动就业培训基地,对有求职意向的农民工进行了培训,培训考试合格后颁发《河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纳入人才库管理,优先推荐就业。目前,我县已开展采煤工、焊工、机电、餐饮服务、电子、家政等10余种培训行业。
三是创新培训模式。针对务工者素质千差万别,技能水平高低不一,市场需求多种多样,我县不断创新培训模式,突出技能提高,采取以短期为主,中长期相结合,定期培训和农闲时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进一步强化培训效果,经过培训的务工人员,技能素质明显提高。近几年,滦县在外务工人员就业稳定率达90%以上,用工单位满意率达95%以上,加快了我县走技能型劳动就业的步伐,确保了为用工单位输出合格的人才,为我县的“劳务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维护务工者合法权益
在输出人员管理上,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切实维护我县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
一是在社会保障上,针对农民工参保率低,工资拖欠时有发生,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等突出问题,我局加大维权力度,积极运作劳务派遣模式。从2003年开始,为我县劳务派遣人员代缴社会保险,加强了就业登记、工资、收缴社会保险、工伤认定和跟踪服务“一条龙”服务,2008年工资1.2亿元,代缴养老保险950万元,工伤保险350万元,劳务派遣单位达30多家,劳务派遣人员达3750人。
二是在解决矛盾纠纷上,我县着手建立和完善了务工人员的法律服务体系,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法制化管理,每输送一名务工人员,都要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出现纠纷,依法解决。近年来,我县已累计为农民工追讨工资94.7万元,妥善处理了2004年以来62名农民工的工伤待遇问题,直接支付各项伤残费用158万元,确保了我县务工人员的权益不受侵害,使他们感到就业局是他们权益的维护者。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