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单亲家庭问题孩子;教育方法与途径
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与乡村相互交融的地带,这一特殊地区单亲家庭孩子数量不断上升。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由于突然遭受家庭变故,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由于父母的忽略,孩子的行为习惯得不到正确的培养,这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其中我所任课的一个班级就有九个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教育好这些孩子,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必须了解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探究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话题是沉重的,单亲家庭受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单亲家长很少能像家庭健全时那样关心子女的生活质量、学习状况、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即使孩子出现了问题,也不可能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及时予以纠正。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则是自顾不暇。笔者经过深入了解和细心观察,并参阅一些相关的书籍,了解到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不大合群,性情孤僻。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家庭不健全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他们很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别人瞧不起他、嘲笑他。所以,单亲家庭的学生,大多游离于集体之外,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也不喜欢与同学交往,逐渐变得性情孤僻,冷漠。
2.意志薄弱,消沉厌学。单亲家庭的孩子,再没有了温馨的家庭,原先惬意舒适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父母面前甜蜜地撒娇,幸福的生活没有了,美好的憧憬消失了。这种消沉低迷的情绪使他们变得迷惘和不知所措。进而产生厌学、逃学,毫无朝气,暮气沉沉。
3.叛逆不羁,以自我为中心。家庭的破裂,导致他们心中几乎没有了亲情、没有了信任。他们不接受批评,有典型的逆反心理。他们在扭曲了的心理支配下,为所欲为,以此来发泄愤恨不平的心情。如骆同学,他是一个很典型的单亲孩子,上课时故意发出怪叫声扰乱课堂纪律,常常睡觉,作业不做,撕烂教科书。不做值日,乱丢垃圾。学校段考时骗家长说放几天假,自己赶集去了。还常常拿同学的钱,有一次还偷窃小卖部二十包鸡腿……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育、感化、挽救他们的艰巨的任务。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学校教育对策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档案袋,关注其成长的足迹。当学生一步入初中学校的大门,学校应及时调查了解单亲学生的人数,建立其成长档案袋。老师要想办法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动态,用耐心、爱心、恒心教育他们,使其初中阶段健康地成长。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及时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教师要多注意这些孩子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处理的就及时疏导处理,不能一下子解决的事情,先进行多方面的调查,找出问题的所在,再对症下药,同时加强孩子的心理矫正和学习辅导。
2.双管齐下,极力争取家长与学校的配合。本地由于政府开发新城区,征收了学校周围村庄大量的田地,一些家庭日子宽裕起来,不大重视孩子的教育。再就是本地是旅游胜地,很多家庭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对孩子的教育抱无所谓的态度。部分人的观念是孩子在学校读书,不指望他学得多好,反正将来找碗饭吃也不难。家里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这些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纪律可想而知。所以学校必须与家长沟通好,孩子在学校读书,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是学会学习。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都不能缺席,必须履行好教育的职责,不能扔给学校不管或父母间互相推诿。
3.爱心抚慰,严格教育。父母之爱的缺失,使这些孩子过早地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每位教师应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幼小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这些孩子,如发现他们情绪不稳定时及时谈心,生病时热情地嘘寒问暖。若发现其沉迷于游戏机、网吧、武侠小说中应及时提醒,多方面启迪,并安排一些有良好兴趣且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与之同桌或者参加集体活动。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应在课堂或课下及时批评,一旦改正,及时表扬。
4.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责任感。教育孩子正视逆境,敢于同命运挑战,做到自强自立,勇往直前,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多表扬和鼓励。在家里要体贴长辈,生活自理,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每位教师必须抱着对教育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应认真全面地掌握这些孩子心理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走出青春的阴影,接受社会的阳光和雨露。
5.激励孩子树立起信心。单家庭的孩子,情绪消沉、低落,失去信心。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励志故事,如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高位截瘫仍然笔耕不辍;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一出生就遭遇不幸,却不懈努力,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他们身边同类学生的事迹等等。通过经历对比,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不幸与别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从而消除心理困惑,重新树立起生活、学习的信心。
6、对单亲问题孩子,只表扬鼓励,不随便批评,不讥笑讽刺,教师或班主任经常注意寻找单亲家庭问题孩子的闪光点大加赞扬和鼓励,使他(她)知道老师看得起自己而愿意和老师交朋友,说实话给老师。老师就可以针对性的教育。
篇2
论文摘要: 当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父母学历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失当、教育影响不一致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应提高素质、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同时家庭、学校、社会构建起“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的家庭教育能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却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关系融洽,对孩子理智施爱,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孩子往往充满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低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回答“开着,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变好,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是动辄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劳作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狠狠训斥,严厉惩罚。
(四)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订购家教报刊,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强,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非常重要,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辨别能力。比如,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像戒毒那样戒网,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否则孩子无所适从,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当前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对策[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0,(5):11-14.
篇3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现代教育形式的发展告诉我们,单纯依靠教师是搞不好教育的,必须和家长密切配合,家访是必不可少的。家访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联系沟通的有效途径。通过家访可以使教师、家长更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们个方面的素质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管理好班级,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只在学校了解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也要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这就需要老师也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大部分是通过家访来实现的。通过家访教师同时也可以了解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教育理念,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等等。因此教师必须进行家访。结合本班实际,特制订本学期家访工作计划如下。
二、本班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大部分居住在联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生素质的高低往往也和家长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会教育孩子的家长,他的孩子的素质是不低的。
有些家长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希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他们总是希望孩子能理解自己,能明白家长的苦衷,而却不去理解孩子的心理,不知道教育应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往往会发生一些本不该发生的事,甚至会发生令家人后悔终生的事。和学生座谈时不少学生反映他们的父母都打过他们,没有挨打的学生寥寥无几。
还有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家长们对教育的投入很少,除了给孩子交学费以外,就很少有其他的教育投资了,更谈不上给孩子订阅课外读物了。这就在很大方面造成孩子阅读面狭窄,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的很少,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把孩子交给老师就算完事了,孩子的成绩好坏和自己没关系,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把教育孩子的事推卸的干干净净。
三、家访目的和要求
1、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
2、了解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3、征求家长对教师教学、班级、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4、向家长提供先进的教育信息。
5、纠正家长错误的家教方法,向家长传授较科学的家教方法。
6、家访时不可与家长发生争吵和冲突,态度要和蔼,要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
7、不能接受家长的吃请,更不能接受家长的礼物。
8、家访后要及时记录和整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四、家访重点
1、后进生,查找落后的原因及在家表现。
2、优等生,了解在家表现及家庭教育情况。
3、问题生,随机家访。
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孩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02-02
家庭教育是对人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教育大词典》对家庭教育解释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辈进行的教育”。针对教育对象而言,家庭教育涵盖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成员间有相互的教育影响,而我们通常多理解为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尤其对未成年子女从进行的教育。中国家庭教育起源较早,有关家庭教育的家训、家书反映了中国家庭教育发展的客观事实,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女训》、《诫子书》、《颜氏家训》、《家书》等。在学校教育未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中,严格而规范的家庭教育一脉相承,与社会伦理规范相契相合,对个人的修身、立志、品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自近现代以来,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也激发着我们对家庭教育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思考。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以来是中国无数家长的心愿。然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却困扰着许多家长,也牵动着整个社会。
一、总结来看,当前中国家庭教育有以下几大困境:
(一)错误定位家庭教育
就对新一代孩子的培养而言,学校以及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随之对父母的知识水平要求也有新的提高。学校也越来越认识到,调动家长开展家庭展教育积极性的重要作用。从“家访”“家长会”到“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等,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化。然而,在社会广为呼吁为孩子减负的现状下,家庭教育的负担可谓越来越沉重。为尽快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许多家长变身成为孩子的“课外辅导员”,一些学校的“家校互动”实际上把学校应该承担的知识教育任务转嫁给家长不少家长深感自身知识不足或时间不够,干脆将放学的孩子直接送往辅导班等课外辅导机构。无疑,在家长尽心竭力满足孩子教育需求,并摩拳擦掌试图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下,我们不难发现家长被拉到学校智育共同战线的这样一种扭曲现象。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界限本来很清晰,学校教育以知识教育为核心,家庭教育关注孩子的性格养成和身心成长,以前学校‘家校互动’说的是互相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但现在把家长变成孩子的课外辅导员,是一种教育的完全异化。”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也伴随孩子终身,当因材施教在学校实行困难的时候,家长无疑要在关心孩子个性及人格培养上下更多功夫。近年来,社会上有关初中学生因嫌母亲唠叨,管教研而弑杀母亲的案件;大学生因嫉妒心理而给室友投毒的事件;以及每年都存在的因受不了高考失败而跳楼的事情等,无疑不是在提醒我们社会、学校以及家长,我们在关心分数,要成绩的时候,更要关爱到孩子心灵的呼唤,心理的健康。因此,现代家长在盲目追随学校给学生智力教育助力的时候,还应给自己的家庭教育正位。
(二)家庭教育观念有待更新
1、父母与孩子的民主平等
社会的变革必然带来观念的更新,尤其冲击着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 。不过,虽说民主平等的思想已深刻地被我们社会所理解和接受,但长幼尊卑的家庭观念仍然在很大范围内践行着。专制型家庭模式下,父母往往高高在上,希望孩子虚心接受自己的绝对领导,以保障其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地位。而在这种不平衡的家庭关系下,最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孩子逆来顺受,二是孩子被逼急而反抗。
另外,有些父母将一切听从孩子视为民主平等,却让孩子走向骄纵,蛮横的另一极端。目前,小规模家庭模式下,孩子往往变成家庭的核心,越来越多的“小公主”“小皇帝”由此诞生。父母与长辈对孩子的尊重越来越偏离理性,走向盲目,这种对“民主与尊重”的标榜,我们也认为是不可取的。
2、物质奖励与精神支持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子女承诺,这次考试进步就给你买什么什么。这些父母坚信,物质奖励最能成为孩子学习进步的动力。其实,精神支持可以有很多种,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下,家长也偏向于将对孩子的精神支持等同于物质奖励。如此做法,不仅会引导孩子对物质消费品越来越高的需求,也容易让孩子形成“学习是给父母学的”想法。
同时,我们必须相信儿童具有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谈到“错误及改正方法”,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我们必须对儿童进行夸奖和惩罚,他已经没有了自我约束的能力,约束的方法必须由老师来提供。假设他们正在进行工作,我们不停的给他们奖赏或惩罚,这种会严重影响儿童精神上的自由”。②因此,过度给予孩子惩罚或物质奖励,不仅容易形成我们常见的儿童思想―学习是给父母或老师学的,而且限制孩子心灵的自由发展与成长。
3、教导与沟通
从伊伊学呀开始,我们就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和教导。我们可以看到,在多数父母与孩子交往过程中,大到做人处事,小到穿衣吃饭,父母往往会珍惜可利用到的机会来教导子女,在孩子有疑惑的时候,一些父母会直接驳斥到:“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你懂什么?”这些父母不是不懂得沟通的作用,而往往是在生活中认为自己的教导就等于沟通,甚至是教导的效果要胜于沟通。但父母等于真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根据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显示:“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经常不一致。”这三项是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的最大烦恼,达到了92.3%,认为完全有能力教育孩子的家长只占极少数。③因此,在父母对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还没有完全成熟和科学化的时候,父母不要以自己的经验及意愿来一刀切。有效地沟通往往可以达到双向的理解,而一味单方面的教导总有对孩子不再受用的一天。许多父母对这些道理也是能够理解,不过,一方面,有的家长是习惯了居高临下的方式,一时难以降下自己的身份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更多的家长会困惑于如何找到有效的沟通方法。
(三)家庭教育方式有待落实
近年来,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大量畅销,无数家长希望经过苦读,找出最适用的家庭教育方式。同时,2013年,一档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受到了热烈追捧,也掀起了社会上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大讨论。不少做父母的观众反应:收看节目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如此,足以反应中国广大父母自己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的热情与信心。不过,生活中我们还是常见许多家长给孩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而没有看到他们新的教育方式的落实问题。
一方面,许多家长信誓旦旦,或在他们面前夸夸其谈,但在实际教育中,又阻挡不了自身的粗暴蛮横或是纵容娇惯。处于这种情况的父母,多数并未意识到自己行动与观念的落差,也看不到孩子出现的问题与缺陷,而是单纯地沉浸在自我满足的世界中。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家庭结构又决定了一个家庭中是多个大人来共同抚育教育一个子女。由此,观念的差异就容易导致教育方式难以达到统一,同时,也影响着教育方式的落实。
二、现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出路
(一)找到家庭教育的合理位置
在孩子正式接受学校教育之前,通常为6岁以前,是孩子性格及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顾名思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今大众共认为学校教育占主导,家庭教育做辅助的。而“每一个社会成员几乎都是在家庭中诞生的,从家庭中获得生命,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最初的也是给他生命打上烙印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意志、品质、情操、爱好乃至人生观、世界观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回顾历史,我国古人往往以志向教育、待人教育、勤奋好学教育、勤俭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培养子女完美人格,这也是我们常谈到的“教人先行而后文”。许多父母望子成龙,追求成绩,只看分数,却忘了“成才先成人”的道理。由此,在重新审视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家庭教育真正的地位所在。
(二)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一方面,创建民主而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要改掉以往事事插手的习惯,尊重孩子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走弯路的时候,孩子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碰壁,他还能告诉自己:这是我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家长要试图打破长幼有序的古训,与孩子交朋友。成为孩子最忠实的听者,构建和谐的相处关系,才能找到沟通大于教导的最大效用值。最后,合理利用奖惩手段。孩子能自己意识到的错误,要相信其改正的勇气,而不是惩罚的手段强化他犯错的意识。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发孩子的潜力,但是频繁的奖励,容易形成疲惫和降低奖励效用,因此,父母在实际状况中,要合理把握好这个度。
(三)共同落实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寻找到一种最为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并达成共识,保证家庭教育的发展性和连续性,以免在实践中造成教育方式错乱的问题。其次,“家庭教育是渗透在家庭全部生活之中的”。所以对孩子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也要做到。④最后,在家庭教育方式落实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去反思和检验,改正不合理的地方,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以确保教育方式的科学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还需要我们共同的探索与研究,需要家长的学习,更需要社会的关注。现代人讲: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习惯是养出来的,好成绩是帮出来的,好沟通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的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2] 有吸收力的心灵.意.蒙台梭利著..薛杰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7 P273.
篇5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01-02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上个世纪前苏联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依旧对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开展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由此,笔者通过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误区进行反思,从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中的特色之处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深化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功能,他认为家庭教育不仅对孩子的童年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是家长对社会教育事业的精神力量奉献,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与纽带。而现在大多数家长只局限于对家庭教育功能第一层次的认识,即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而并未升华到更高的层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深化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应从两方面入手。
1.增强对社会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义务感。首先应该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不仅关系着个体家庭中孩子的成长发展,更关系着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作为家长,应该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去做,这是对社会教育事业特殊的精神力量奉献。具备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家长才会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益,进而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繁荣,促进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社会氛围的形成和巩固。
2.正确理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有一些家长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如他们依然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抑或有些家长即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却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跟学校和老师认真沟通孩子的情况,总以各种借口推托。他们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与社会、学校的联系,意识不到三者紧密联系的重要性。所以,正如苏提出的那样: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和纽带。家长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才能跨出从根本上改变三种教育之间长期分离现状的第一步。
二、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锻炼,他提出劳动锻炼应成为家庭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义务感。因为他已用实践证明,劳动具有很强大的教育作用。眼下的家庭中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躲避讨厌劳动,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由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舒适生活。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建议家长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来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1.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其劳动义务感。家长应尽早教育孩子,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通过劳动创造得来的,没有白来的食物,让孩子在意识和情感上热爱劳动。如教导孩子要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使其明白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也应为这个家庭的干净整洁付出,在劳动的过程中增强孩子内心的劳动义务感。
2.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劳动锻炼。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参与劳动锻炼。如,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体力,克服懒惰;适度的社会劳动,能让孩子体验生活,体会父母工作劳动的不易;尤其鼓励进行手脑并用的劳动,发展孩子们创造性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感等。家长应该明白,使孩子尽可能地参与到劳动锻炼中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重视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得孩子能够实现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家长片面强调孩子智力的发展,盲目追求高分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却忽略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导有很大的启示。
1.保护孩子心灵的纯洁性,提高其道德修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孩子的心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他们也开始变得虚荣攀比、自私自利、沉迷于享乐之中,失去了精神信仰和支柱。这无疑是危险的,家长一定要注意防范,如,教导孩子信奉善良,防止心灵空虚;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学会同情理解他人,防止麻木不仁;教育孩子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防止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等等。
2.教会孩子独立思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独立思考,是一个孩子进行是非判断的关键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孩子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免于不良思想和风气的毒害和侵蚀。作为家长,尤其要重视这一点。当遇到问题时,要教导孩子先冷静下来,试着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方法。凡事多独立思考,用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判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四、家长要正确地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家长应该明智地爱孩子,要正确地使用自己的权力,对待孩子应该做到“热情关怀和严格要求、和严厉相和谐”。然而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如皇帝般一味娇宠溺爱的家长大有人在,对孩子严厉要求甚至不惜棍棒相加的家长大有人在,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只用物质弥补亲情的父母也大有人在。对于这一现实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的原则也深深地给我们以启示。
1.家长要正确地使用权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自然有权力教育孩子,甚至是在必要时采取合理的惩罚措施。虽然家长爱孩子是不容置疑的,但切不能让爱成为孩子的精神桎梏。溺爱最终带给孩子的是与年龄不相符的幼稚和自私自利;专横的爱让孩子的心灵遭到破坏性的伤害,棍棒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变本加厉的叛逆与反抗;而赎买式的爱更是带来孩子精神的空虚和情感的冷漠。家长一定要避免以上这三种形式的“不明智的爱”。
2.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把儿童永远当儿童看待。孩子也会逐渐长大,他们也需要个人的空间,也有自己的秘密和隐私。所以家长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愿望。千万不能因担心孩子太小,不能正确处理事情,而一味地干涉并“全权”。这样反倒会让孩子厌烦,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会愈加逆反。父母对待日益长大成熟的孩子,一定要多聆听,多交流,尽量去建立和谐、民主、融洽的家庭关系氛围,而不是用家长的绝对权力去压制和禁止。
参考文献:
[1]胡继渊,陈文彬.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初探[J].外国教育资料,1993,(4).
[2]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1982,(4).
[3]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1982,(5).
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民主;专制
孩子们出生以后最先接触的就是家庭,而且在他们漫长的人生中更是与家庭密不可分。在他们形成基本意识和基本认知的阶段也往往是在与家人相处中,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孩子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家长的行为,跟随家长的思维模式去想问题,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为孩子创造的家庭氛围也会影响孩子的心情、性格等。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当今社会主要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两种:专制教育和民主教育。
在专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完全处于一种主导地位,孩子处于一种服从者的状态,在家里也没有话语权,家长甚至通过抵制孩子的情绪来达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控制的一种目的。家长以一种为孩子好的心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却很少关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当孩子做得不对或不好时,他们通常使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
在专制型教育下的孩子们,因为长时间处于家长的压力之下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缺乏独立性,变得自卑、内向,做事畏首畏尾等。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敢去做某件事;在与人的交流过程中总是保持沉默;甚至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和需要。(2)变得叛逆、暴躁等。具体表现为:离家出走;逃课或者在学校打架斗殴;对于别人提出的意见无论好坏都采取抵抗的情绪。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专制型教育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甚至还会对孩子造成很多不良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会变得疏离,使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不能得到很好的教导和帮助,情感因素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满足,而这一切最终将让孩子的行为、性格等变得奇怪、暴躁。有的孩子甚至因为没有很好地引导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民主教育中,家长将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去交流。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兴趣爱好,甚至一些奇怪的想法。在这种家庭中孩子在家里有一定的发言权,家长与孩子之间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交流,有时孩子也可以指出家长的错误。家长更多的是站在一个引导者的角度去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帮助孩子做决定。生活在这种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紧密。
孩子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甚至可以参与家里的决策,这些都会大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在面对陌生人时也能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平时的家庭生活中家长的鼓励和肯定使他们更自信。孩子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也能指出家长的错误,而不是意识到错误却不敢提,这些都使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更加大方而不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同时这种家庭关系让孩子在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环境下成长,使孩子有更强的独立自主性。家长不限制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在孩子生活的更快乐的同时也保留了孩子的个性。孩子与家长的和睦相处也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也更能适应社会。
家庭教育怎样做才对孩子有利?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与孩子保持平等沟通,适时地引导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早恋、学习等。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家长更应该用平等的心态去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态度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打骂、指责、命令的方式希望孩子按照家长所想的路线去做,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二、适当地鼓励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在孩子取得进步时会给予鼓励和奖励,但面对孩子不好的一面时,有的家长往往会全盘否定孩子,认为这孩子“不行”。尤其面对学习成绩时,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没什么出息,从而去指责或者忽视孩子。其实有时孩子面对自己不好的成绩时也很沮丧和情绪低落,在这个时候家长的鼓励和关心才是更重要的。在孩子真正努力了,结果却不理想时,家长更应该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三、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
很多孩子都认为家长与自己之间存在着代沟,从而不愿意与家长交流。在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家长只有不断改进自己的看法,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一直用老旧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并不能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甚至会因为观念、认识的差距,与孩子逐渐疏远。
四、家长的自身行为
篇7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个体出生后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因此,研究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学术界对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作了不少研究,出版了一些相关著作,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但相对而言,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研究不够。为了解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对具有显著农村地区特色的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山区的家庭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据此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相关情况及我们关于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略作论述。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恩施州建始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辖长梁、茅田、龙坪、三里、花坪5个乡和业州、红岩、高坪、景阳、官店5个镇,共有368个村(社区居民委员会),36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8676户,总人口507672人,其中城镇人口7.48万人,农业人口43.29万人。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长梁、高坪等乡镇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197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为193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6%。其中男家长85人,占44.04%,女家长108 人,占55.96%;小学文化程度6人,占3.11%,初中文化程度46人,占23.8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120人,占62.18%,大专文化程度21人,占10.88%。其中幼儿园家长8人,占4.15%,小学生家长66人,占34.20%,初中生家长106人,占54.92% ,高中生家长13人,占6.73%。问卷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共27个问题。此外,还收集和查阅了相关家庭教育的文献,以便比较当前家庭教育与过去之间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1、部分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通过访谈及相关文献发现,过去不少家长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观念的影响,只顾及孩子的学习成绩,想让他们考大学上重点。因此不断向子女灌输读书上大学最重要的思想,且把上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从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及心理的健康发展①。但是,这种教育观念已经逐渐发生转变,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逐渐打破了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单一的弊端。调查发现,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有不同的侧重,其中有30.05%的家长认为思想品德在孩子发展中最为重要。(如表1)
2、大部分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教育。在过去,由于社会节奏急剧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在农村也不例外。一些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地里的农活或是其它的一些琐事,很少有时间来教育孩子。据调查,这种现象逐渐在发生转变,现在大部分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更加关心了, 52.33%的家长几乎每天都会与孩子进行交流,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正式谈话或闲聊。当被问到“孩子跟您聊起学校的事,您的反应如何?”70.47%的家长愿意专注地听并给予意见。同时大部分家长也表示愿意并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之中(如表2)。
3、大部分家长更加重视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民主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前提,教育方式也有民主和专制之分。据相关资料表明,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特别是在农村家庭中长辈具有绝对的权威,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习惯于打骂孩子②。据调查,当前这种现象正在逐渐转变,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逐渐转向赏识教育、说服教育,77.20%家长开始重视民主的教育方式(如表3)。
(二)当前农村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仍有失偏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③。但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家长认为孩子成才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成才要靠学校老师(如表4)。因此,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只是停留在满足物质层次,而忽略对孩子必要的家庭情感教育,把本来属于家长责任范围的事推给了学校老师。通过访谈发现,许多家长在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期,外出打工赚钱,留下了许多缺少家长关爱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外出务工者对自己孩子的成长特别是教育关心极少,使得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成为当前农村教育中的难题之一。
2、不良的特别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孩子模仿最多就是家长。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准则和楷模,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虽然许多家长口头上常说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只重言教却不重身教(如表5)。同时调查发现家庭教育也缺乏良好的氛围。例如,孩子在学习时,许多家长沉湎于聊天、打牌、打麻将等,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访谈中还了解到,一些家长虽然在观念上已经认识到教育孩子应该赏识、鼓励、说服,但在行动上教育孩子仍然简单粗暴,以抱怨训斥为主。尤其是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有些家长或放任自流或打骂训斥。据我们的调查,有10.88%的家长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粗暴地对待孩子,而有59.07%的家长偶尔会粗暴地对待孩子。只有30.05%的家长选择了从不粗暴地对待孩子。还有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太调皮,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
3、家庭教育信息获取渠道闭塞。在地处比较偏僻的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各方面的信息都还比较闭塞。因此,一些先进家庭教育方式和关于家庭教育的专家讲座是许多家长从未接触过的。从调查结果来看:52.33%的家长开始关注教育方法,但有近一半家长还没有关注教育方法或是不知道怎么关注(如表6),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而不知道怎么关注或是由于经济条件差而没有条件关注。比如,不知道如何去订阅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报纸或是没有足够的资金等等。
三、对策与建议
青少年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辅助,政府支持是保障。所以青少年的教育不能只看作是学校的事,只依靠学校来完成,还必须有家庭、社会、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一)强化政府统筹与指导作用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公共教育资源。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 “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
2、重视家庭教育立法,确保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由于家庭教育缺少立法,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长期得不到确认,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与保障、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等等,也都受到严重影响④。因此,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条例与法规,建立和完善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确定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具体实施,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3、开办家长短期培训班,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考虑到在农村,许多家长空闲时间并不多以及可利用资源稀缺。农村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积极组织一些短期的教育培训活动,请专家进行函授,使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相信通过这样的短期培训可以使家长逐渐懂得或者是学会探索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不断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
1、大众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为家长提供获取家庭教育理论、方法与经验的平台的作用。虽然农村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但是电视机早已普及。因此,可以倡导在地方电视台设立农村家庭教育专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创办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报刊或者开办网站,教给家长科学育儿的方法,为家长们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共同解决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
2、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作用。在农村,校外教育机构较少,有关部门应该逐步建立起校外教育网络。如在每个镇、每个镇下的办事点都建立起具有藏书、教育、娱乐等综合教育功能的社区学习活动中心,并定期开展相关的免费的教育活动,以使人们特别是学生和家长在这里获得多方面的教育。
(三)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1、重视教师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教师家访给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创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教师家访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通过教师到学生家访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居住环境、家庭结构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方式等,是获取家庭教育信息的有效渠道;其次,教师可以把家访作为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情况的好机会,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计划、方式、目标,以便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最后,通过教师家访,可以有效地巩固和延伸学校教育的成果,以便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切实办好家长学校,搭建信息平台。家长学校是当前普遍推行的一种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学校可以组织有经验的班主任教师,通过系列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组织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教学。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不仅搭建了学校和家长联系的平台,利于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而且能够使家长获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的指导。
(四) 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1、扬长避短,积极疏导,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扬长即发扬优点,避短即克服缺点。家长应学会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善于引导孩子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使自己的孩子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身上的优点要充分肯定并给予鼓励,需要注意的是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于孩子身上的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使其改正,从实际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家长应改变“棍棒下面出孝子”这种落后的教育思想,切忌打骂或侮辱孩子的人格。简单粗暴的方法也许在短期内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现象或是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增加了孩子的反抗抵触情绪。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将赏识教育落实在观念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2、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学会运用榜样教育。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而且还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家长应通过自身的读书学习,努力为孩子创设出一种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学习之余,家长还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家长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履行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同时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也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将家庭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去。
参考文献
①鲁忠义、刘国学.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报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1):129-133.
②于佩琴、张玉霞等.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高校教育研究,2009(1):106-107
③ b. 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67.
④熊少严.关于家庭教育立法的若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4):46-49.
⑤赵文华、马国彦.教师家访的教育功能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1993(4):25-29.
篇8
小涛今年十四岁,是一名初二年级的男生,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中。他很小时,父母离异,母亲一人带着孩子过,平时上班忙,生活上由小涛的姥姥代为照顾,自己很少和孩子交流,只是尽心竭力地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对他有很高的期望值,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他报了好几个补习班。但孩子却不领情,妈妈生病了,一声问候都没有,甚至对妈妈的生日都一无所知。在班级中属于中下生,沉默寡言,对人冷漠,不关心班集体。他多次忘带作业,忘做值日,答应过同学的事情也经常做不到,同学们背地里给他起了个绰号“健忘先生”,同学们都不愿和他做朋友。他是班里的一名学困生,家长和老师都很想改变现状,看到他的转变。
二、问题分析
1.家长的家庭教育
1.1小涛妈妈身上存在的问题
1.1.1强加大人的意志使孩子缺乏感恩心。小涛妈妈总想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把孩子培养成为自己想要的人,可是她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想法,看到的是孩子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试图用多报几个补习班来提高成绩,用优越的物质条件来维系母子间的亲情,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感恩,结果事与愿违。
1.1.2过度呵护与爱心导致孩子没有责任心。小涛妈妈对孩子的教育采取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像母鸡呵护小鸡一样,处处为孩子着想,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就应听自己的话,妈妈的操心完全是为孩子着想的。但她处处没有操对心,完全忽略了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各种精神营养,如爱的教育、责任心教育等,导致孩子没有责任心,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
1.1.3存在偏差的教育观念致使孩子缺乏爱心。小涛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与家人,同伴交流。但他妈妈工作忙,长期不和孩子过多地交流,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烦恼,进步不闻,不问,错误地以为促成孩子学业上的成功,就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孩子物质上很富足,但精神世界极度空虚和无助,他怎能面带微笑去迎接每一天,又怎能热情地对待别人,对别人有爱心呢?
1.2小涛爸爸身上存在的问题:长期缺失的父爱引起孩子逃避现实。小涛很小时,父母离异,父亲对一个男孩的榜样力量基本不存在,一个男孩的坚强勇敢的性格很难形成。孩子又处在青春叛逆期的成长过程中,其实个性很强,不愿意被束缚,但孩子的这种个性在学校、在同学中、在家庭里处处碰壁。慢慢地孩子失去了坚强,甚至选择了逃避。他害怕失败,处于一种毫无目标,毫无斗志的生存状态。
2.小涛老师的学校教育
有些科任老师没有关注到小涛的性格特点,爱好,过度强调他的成绩上的缺点,没有对他进行思想上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有时,老师还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伤了他的自尊心。小涛性格不合群,为人处世行为很怪异,直接导致了同学们将其孤立,老师在短时间内很难调整好小涛和同学们的关系。
三、解决方案
1.对小涛妈妈的指导菜单
1.1改变教育孩子的说话方式,和孩子进行有效地交流沟通。我在和小涛的妈妈沟通时,了解到她是一个急性子,嗓门大,小涛一提出不同意见,她就很着急,用强势的话语把孩子打压下去。小涛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是无法和妈妈进行有效地交流沟通的。我给她提出了一个建议,如果遇到自己想发火的时候,赶紧出去冷静一下,或是转移话题,暂时不要解决目前的问题,以避免和孩子的矛盾升级。
1.2改变教育孩子的行为方式,放手让孩子干一些家务活。我建议小涛的妈妈给孩子的姥姥讲明溺爱的隔代教育的弊端,在生活中可放手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学会处理事情。这样可以让小涛体会到妈妈和姥姥对他成长的呵护都是源于对他的爱,体会到妈妈一人带他的艰辛与责任感。其实,在这种成长过程中,爱心,责任心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
1.3改变错误的育人观念,对小涛实施合理的家庭教育。我在多次和小涛妈妈的交谈中,都告诉她,小涛是一个智商很高的孩子,是早期的家庭教育的偏差导致了他不良习惯的形成,孩子的进步是要等待的,家长要尽量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关注孩子学习成绩以外的心理问题,性格问题等,尊重孩子,对孩子要多赏识。只要家校形成合力,做好家校配合,一定可以帮助小涛改掉不好的习惯。
2.对小涛爸爸的指导菜单
小涛的父母虽已离异多年,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是他们的共同目标,双方都应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小涛的爸爸没有在童年时给孩子树立起榜样的力量,在少年时再也不能错过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机会。我经过和小涛爸爸的多次协商,他终于答应每周抽出两天的时间和小涛生活在一起,让孩子体会到父亲所特有的坚强和勇敢的榜样力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都是爱他的。
3.对小涛老师的指导菜单
3.1对小涛多关心,培养爱心。利用业余时间找他多次谈心,了解他的烦恼,平时多关心,帮助他,鼓励他克服困难,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逐步走到他的内心世界。让小涛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认识到他追求个人的进步是一种责任感与有爱心的体现。
3.2对小涛多鼓励,培养责任感。学校里有什么活动,班主任都要鼓励他参加,让他在实践中发挥特长,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树立他的自信心。
四、小涛的进步
1.小涛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比较融洽,开朗不少了。能听进老师,家长的劝导,会帮助老师,家长做一些事情。
2.小涛和同学,妈妈相处时,具有了责任感。他积极参加班级的活动,在我校运动会上的男子800米跑决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妈妈过生日时,他知道感恩,用自己的零花钱为妈妈买了鲜花。
3.小涛忘带作业,忘做值日的情况大为改观,妈妈也不逼迫他去参加各种补习班,他已由班级中的中下生成为中上生。
五、指导个案的反思
1.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换位思考。应站在同家长一样关爱孩子的角度,同家长平等地沟通和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最终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达到最大功效。在本个案中,我多次对小涛的爸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了这个与妻子离异10多年,从未管过孩子教育的父亲,勇敢地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最后使孩子走上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篇9
从家长和学生在一起的情况看,大多数同学只和母亲长期生活在一起,还有部分同学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由于我校处在“城乡结合”地带,大多数学生家长务农或者外出打工,父亲很多不在家,只有母亲在家,这样就很难保证孩子的学习情况,更不用说谈心之类的活动了,因此,学生的家庭教育很难保证。农村地区,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观念、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低,再加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缺失甚至空白。比如说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的占32%,认为自己没有办法教育孩子的占52%;有15%的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单亲、残障等特殊家庭,迫于生活压力,根本无暇思考、顾及家庭教育;有17%的家长说虽然有时间,但孩子对自己的教育充耳不闻;60%的农村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
二、家庭教育观念
在家庭教育观念上,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所有父母都已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缺乏与孩子和老师的沟通;家长们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和身体健康比较关心,而不太重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家长们大多注意从多种途径了解家庭教育知识,但是目前家长学校对家长们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已认识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并且热切地希望改变自己现在的教育观念,更希望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
三、家庭教育行为
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有一大半的家长很少检查孩子的作业,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问孩子学校里的事了。有的家长平时大部分业余时间用来喝酒、抽烟、打扑克,对孩子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
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强
孩子除了与父母生活的时间最长外,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多,因此,老师也是比较了解孩子的人。但是,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家长是通过家长会了解孩子,只有很少的家长是通过老师与家长的电话和书信联系进行了解,主动与老师联系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极少。
由上面的结果分析表明:现阶段的家校联系工作主要是由学校,、老师承担,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薄弱,只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现阶段的家校联系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不够,效果还不够理想。
由此可见,加强家校联系,提高认识,增强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赢得家长的配合,对于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转贴于
五、结论
1、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普遍受到重视,但受到文化程度、教育观念、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许多家长难以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的家庭教育。相当一部分家庭的未成年人教育处于缺失、半缺失状态,家庭教育仍属于当前教育的薄弱环节。
2、受传统观念影响,家庭教育内容单一,重智轻德,教育方式传统简单,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3、过高的学业期望值使得学生承担了过重的学习压力,而他们在兴趣、特长、智力等方面却得不到应有的充分发展。
4、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但是溺爱型、权威型和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依然大量存在。学生在极端教育方式的影响下,道德价值观、个性心理等方面极易受到扭曲。
5、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不协调。
六、我们给建议家长的建议
1、提高认识,重视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父母必须重视家庭教育,把自己的亲情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迁移到未成年人的心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拓展他们的精神世界。
2、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思想。家长要改变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的传统观念,积极培养孩子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竞争与合作等精神;要改变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3、提高素质,努力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广大家长不仅要切实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做出榜样和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
4、多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要紧跟时展,不断吸纳新思想、确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努力提高了解孩子、协调与孩子关系的能力以及科学评价孩子的能力,做智慧型的家长。
篇10
家庭教育误区 教育方法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从《颜氏家训》到《家书》,从孟母三迁到梁启超七个子女个个成才的经典故事,都彰显了家庭之于子女成长和教育所无法取代的价值。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益补充。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也有了不断的提高,教育孩子成了家长们的头等大事。然而,目前,我国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相当数量的家长存在“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有太多的家长将注意力集中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忽视了对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致使家庭教育步入误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难度,这对人才的培养和孩子以后步入社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我们总结了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误区。
一、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1.重智力开发,轻德育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开发,将智力视为教育内容的全部,把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好坏、预测未来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为了让孩子学习好,不少家长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找好学校、好班级、好老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特长培养上,而很少关心或无暇顾及孩子的德育教育。即使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思想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的孩子,只要考试分数高,就是好孩子,就可“一俊遮百丑”。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将来怎样立足社会、怎样服务社会。
2.重说教,轻身教
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说得头头是道,有条有理,但在与孩子相处时,却又很容易忽略自己的榜样作用。父母教育孩子学习要有计划要有目标,人生也要有计划有目标,可自己却无追求,仅把工作当做谋生的手段,在工作中体验不到乐趣;父母教育孩子遇到困难要克服,遇到挫折要坚强,可自己在工作中,稍遇到不顺心和不公正就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并借着教育孩子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情绪。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某些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
某杂志社曾对全国各杰出的少年儿童做过调查,发现少年成才与否主要不取决于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而与父母对孩子的价值观和父母自身人格因素密切相关。孩子往往倾向于父母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接人待物等,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是父母的翻版。所以,与其指责孩子,不如反省自己。
3.物质富有,而精神贫穷
目前,很多家长忙于事业,难得与孩子交流沟通,更别说是陪伴在孩子身边,为孩子的成长导航。于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孩子与老人朝夕相处。长期的这种亲情缺失,使孩子感到孤独寂寞,从而也为孩子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甚至染上恶习埋下了种子。美国卡耐基金会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在继承10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子女中,有20%~30%的人放弃了工作,整天沉溺于吃喝玩乐中,直到倾家荡产;有的则一生孤独,出现精神问题,或者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受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不计其数的中小学生处在无欲无求、胸无大志的煎熬中,这些孩子生活条件富足,求胜、竞争、创新、忍耐苦难的意识薄弱。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安乐生活可以让孩子获得感官上的舒适,却不会让孩子在能力才华、品德与生命力方面有任何收获,还会导致很多独生子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骄傲、任性、自私、我行我素的性格。
教育对人的影响,实质上是一种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家庭教育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环境,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富裕,我们教育理念也要随着改变。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比一个孩子的学习责任更重大。
4.包办代替,忽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视为掌中宝,心尖肉。用爱制造出来的陷阱让父母和孩子都跌了进去,结果却培养出一群自理能力差,感情淡漠,不懂感恩的孩子。前苏联著名儿童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子女固然因为父母方面的爱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们也会因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的感觉而腐化、堕落,理智应当成为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孩子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了最坏的特点和行为了。”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养成不健全的人格。表现为以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差、情绪不稳定、不易适应环境、遇事优柔寡断、责任心差。父母因为心疼孩子而替孩子包办一切,其实是剥夺了孩子亲自实践,亲历社会的机会,使其过分依赖父母。“恋母情结”的产生,就是保姆式家教恶果的典型代表。带着这种生活态度进入社会,也是一个懦弱的人,没有别人的指令,就不能行动,缺乏自主意识,精神容易慢性萎缩。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培养,在孩子面前展现真实的世界,不要因为怕孩子受到伤害,而剥夺他们亲自实践的机会。正如马克思所说:“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磨砺也是财富。”
二、改进当前家庭教育误区的对策
1.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家长要认识到人才的多样性,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他张,不要进行盲目的攀比。破除“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观念,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引导孩子认真学习和掌握实践知识与技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特长都发挥出来,培养孩子自己的特长,不要只看孩子的分数,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全面教育,包括德育教育。做学问重要,做人更重要,要破除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养成谦虚有礼的行为方式,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既要严格要求子女,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对待孩子的不足之处,给予正面的教育,使他们获得新的发展。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应以其言行风范为子女作出榜样,使其自觉接受教育。如果父母的言行不一,表里相违,对子女的教育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以身立教。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特别是为人处事的态度,判断是非的标准,都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都会给孩子留下终生的影响。因此,家长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和影响子女;还要用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给孩子创造一定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家长还应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的把握孩子的心理,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给子女以无声的教育和无形的感染力。
3.建立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创建学习型家庭
一个美满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家庭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家庭情感氛围是家庭内部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笼罩在家庭内的特殊气氛和情调,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家庭情感氛围的好坏对家庭教育的成败、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家庭关系不和谐带来的紧张压抑气氛,极易引起孩子心理失衡。理想的家庭情感氛围应该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地位平等、彼此团结、氛围温馨、共同进取等。在家庭里,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为营建理想的家庭氛围添砖加瓦,使家庭情感氛围建设拥有丰富的底蕴和充足的源泉。
4.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实施适当的挫折教育
生活,是一个人终身的课堂。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在人的一生中,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家长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意志的磨炼和能力品行的培养,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让孩子承受适度的挫折,可以使孩子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也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古人说:“吃一堑,长一智”说的正是这一道理。事实上,能承受挫折的人,往往把失败归因为可以驾驭的因素,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相反,承受挫折能力差的人,则容易把失败归因为不可控制的因素。孩子只有在经受了磨炼,才会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怕孩子受委屈,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让孩子参加任何劳动锻炼,生活得无忧地虑。结果孩子好比温室里的鲜花,经不起风吹雨打,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想法逃避,缺乏坚强的意志。因此,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一个人在一生中受家庭的影响往往是最大、最持久的,由此决定了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矫正教育误区,更新人才观,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以及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搭建平台。同时,促进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效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新一代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唐香楠.加强对家庭情感氛围建设的研究[J].陕西教育,2002,(1):21.
[3]张倩,田爽.浅析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及解决途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3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