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篇1

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倡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但是目前看来我国公众环境保护还有很多问题:

1.1公众参与多由政府主导。我国国家事务的执行形式是“自上而下”的,这种形式下环境保护的的主导者是政府,这就严重影响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效果。如果不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公众很难主动的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更不会对政府的相关决策进行执行和监督,这就加大了环境保护的难度。虽然现在很多城市加大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但是对环境保护存在“政府依赖”的现象。人们都享受着环境,但是却不主动保护它。

1.2公众参与普遍是末端参与。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大都是末端参与,即在环境问题发生,威胁到自己利益后,才向有关部门举报或自发保护。要知道环境一旦被破坏再重新治理的话不仅难度大,还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如果做好提前保护,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公众对“预案参与”环节很少参与或者没有参与,对环境保护的建议和看法没有受到重视。

1.3非政府的环保组织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有限。政府力量是环境保护很重要的力量,但是其他环境保护组织的参与也是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国外环保的成功经验来看,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例如他们在数据调差、立法建议、法律监督等做出了很多贡献。我国也存在民间环保组织,但是由于参与人员少、规模小、资金不足、组织能力有限等原因在环境保护中起到的作用很小。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处于初步阶段,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和政府的帮助。

1.4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不高。我国的环境保护在很多地区只是口号喊得响,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加上我国教育水平相对偏低,环保意识缺乏,公共参与环保还没有深入人心。公众环保意识不高的表现主要为:参与意识淡薄、参与程度低、参与途径和方式有限。法制意识不高主要表现在:当环境问题出现时不知道怎样来提出和解决,只有自己默默忍受。

2、提高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度的举措

鉴于外国公共参与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另一方面,我国与外国国情的不同,又说明我国在推进公共参与环境保护的方法上应该有自己的方法:

2.1提高环境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体系。让公众真正参与到环境保护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政府在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前应公开征集公众建议;在政策制定时充分考虑公众提出的合理建议;这样的话在政策执行时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就相对较高;最后加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公民的“环境权益”被写入《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这代表着我国公民在环保中的权利被正式列入法律。

2.2环境信息公开化。信息公开化就是及时准确完整的公开环境信息,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江河水质状况、污染指数状况等等。可利用媒体或文件的方式通报处理污染环境现象,对污染环境的个人或企业施加压力,同时也让公众对环境状况有知情权,加大环境保护中公众的参与度。

2.3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没有引起公众的重视。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杂志宣传环境污染的破坏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2.4鼓励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许多民间环保组织都是积极健康的团队,他们有一颗为环境保护做贡献的心,但是由于资金、规模、能力等限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应对这些民间环保组织给予相应的帮助,如:对重要组织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具备专业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拨款,每个组织给予相应的拨款,让她们有组织活动的资金;提供活动平台,政府定期与组织联合举办公益环保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参与环保。

3、结束语

篇2

1982年5月10-18日,联合国,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环境规划署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特别会议。这次会议是为纪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而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105个国家和149个国际组织的代表3000多人。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的10年间,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很大进展,除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外,很多国家纷纷通过了环境方面的立法,并成立了一些环保非政府组织,缔结了有关环境的重要国际协定。在内罗毕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总结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以来的工作,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规划了以后10年的工作,会后发表了著名的《内罗毕宣言》。

《内罗毕宣言》包括十部分内容,在肯定了斯德哥尔摩会议以来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球环境现状,指出人类无节制的活动还在促使环境日益恶化。总结了过去10年间出现的新观念,指出进行环境管理和评价的必要性。在贫富对环境产生的压力,战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跨国界的国际行动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应尽的义务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看法。另外,《内罗毕宣言》还在能源合理利用、预防环境破坏、鼓励公众参与以及在全球一级、区域一级与国家一级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应承担的国际合作义务等方面作出了日后工作的规划。《内罗毕宣言》的发表使各国更清楚地认识了此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

篇3

关键词: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环境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逐步瓦解着中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污染转移到农村使得农村居民环境权遭受侵害,环境福利减少或丧失。剥夺了公民的环境权,就等于剥夺了其生存基础。

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他们针对环境污染转移以及农村居民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现有研究表明,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乡村企业污染加剧等使得农村出现严峻的环境问题。

现有文献指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农村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性,并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居民不能有效地参与环境保护的原因。但是学者们并没有从理论上对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进行研究,也没有就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地分析,更没有指出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效率的路在何方。

二、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理论依据

1.农村居民参与环保的经济理论分析

环境是农村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对人们的影响在总体上来说具有同一性和无差别性。根据现代经济学的观点,环境也可以视为一种给经济人带来预期经济效益的资产,作为这项资产的持有人有权保护其资产不受外部势力的“掠夺”。一旦农村环境受到污染,农村居民作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在环境资产流失问题上作出回应。因此,农村居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根本要求。

在面对农村环境问题时,农村居民自发的社区式环境保护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农村社区活动,依靠血缘、地缘组织起来共同行动,即是实现其权利诉求的有效途径。

从环保参与需求方面来看,在中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上级对下级环保部门、环保部门对环评机构的监督,主要靠行政手段,而缺乏社会监督,农村居民参与项目决策的机会不多,环境保护这一区域公共产品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从环保参与供给方面来看,农村居民参与环境这一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旨在促进整个农村资源的合理使用,实现负外部性内部化,再生产得以维持,使自己不至于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

2.农村居民参与环保的法理分析

在政府主导型环境保护模式下,政府对环境要素具有较大的剩余索取权,而作为环境保护参与者的农村居民却只能得到较少的剩余索取权,在环境要素面前,政府和农村居民的地位是不对等的,政府通常能对环境要素索取更多。

环境要素的剩余索取权不对等直接影响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因此,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热情特别应该注意把环境要素的剩余索取权交给农村居民。

农村居民的请求权是指当资源环境变得日益珍贵和稀缺时,如果人民提出环境权的给付请求,国家却不给予给付,人民可以直接根据基本权的规定,向国家请求。企业侵害环境行为一般包括违反环境标准制定发展规划、超标排污等行为。相对地,农村居民对企业等社会组织侵害环境的防御主要包括举报、控告、抗议和不配合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指出:当公私财产受到损失时,公民有权向国家索取赔偿。这里的公私财产损失,包括污染环境行为直接造成的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为防止污染扩大以及消除污染而采取的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而发生的费用。因此,环境请求权是实现环境救济权的重要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农村居民的切身权利。

三、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现实困境

环境保护的理念并未深入人心,农村居民环境意识总体上不是很强,对参与环境保护热情不高。农村居民对自然环境有双重依赖——作为生产资料的依赖和作为生活条件的依赖,农业是最大限度依赖于自然的特殊生产部门,而农村居民的生活资料又很大程度上直接取于天然资源,这使自然环境状况对于农村居民的生存和发展质量有更直接的影响。但由于生存、生活、发展是其第一需要,经济转型和户籍制度改革使得大量青壮年农民入城务工,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弱群体,农村环境维权能力和改善能力都相应下降。城市污染流向农村,而农村由于较为分散,又缺少基本的环保设施,难以集中处理。一旦出现环境问题,环境维权的证据难以收集,因果关系证明困难,使得农村居民无法应对高成本和复杂性的环境污染案件。即使他们有意愿参与自身的维权,维权周期长、耗资大也会让农村居民望而却步。维护自己环境权利的农村居民,主要通过一些非正式的手段来实现他们的目标。

农村居民在环境保护中处于双重弱势地位——相对于排污者和城市居民的弱势。相对于污染者的弱势地位,使农村居民在与排污者协商、谈判和抗争中处于劣势;相对于城市居民的弱势地位,使得农村居民在分配环境保护资源、阻止城市污染转移等方面处于劣势。弱势地位使得农村居民面对污染损害时:证据搜集难,集体行动的组织难,立案难、法律服务获得难、法院审理中立难,获得赔偿的执行难。

农村居民成为环境保护不平等、不公正现实面前的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受害者。

四、促进农村居民参与环保的政策建议

1.加快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是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事务,环保工作思维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警”转换的重要保障。明确农村居民参与环评的权利,规定参与环评的具体范围、程序、方式和期限,有利于保障其环境知情权。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能够督促地方政府和企业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环保措施,提升政府执政透明度和企业责任心;同时,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更能够引起农村居民对环境公共财产的关注,调动他们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需要环保部门在与农村居民进行信息沟通方面更加人性化和大众化,把公开信息和环境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2.提高立法与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度

重大项目在审批和验收前都要通过环境热线、地方报纸、媒体等进行公示,让村民了解重大项目的审批过程,保障其有效参与。环境保护法应规定村民参与建立环境保护的内容、渠道、方式,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创造精神,逐步建立起村民参与、监督并从中受益下的污染转移控制机制。提高村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层次,明确、统一他们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形式,注重环境立法过程中吸收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3.转变政府治理方式,赋予村民环境自

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有效参与给整个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和传统定势思维带来新的冲击,自下而上的力量促使政府部门在环境管理模式上不得不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新的格局下,政府应重新思考政府、企业和农村居民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在执政理念上,必须处理好治理污染与保障民生的关系;在发展思路上,必须处理好财富增长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在服务社会上,必须处理好维护权益与发展民生的关系。当然,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还农村居民以环境主动权。

4.强化农村居民的社区角色

中国基层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农村居民在本社区内形成以血缘、地缘或者是相同的来维系的社会关系,而处于这些关系中的农村居民理应为本社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时,农村居民的社区角色,使他更易受其他社区成员“示范效应”的影响。根据内尔·纽曼的观点,在大众传播时代,当一种观点受到大众媒介的持续不断宣扬,从而成为所谓支配性意见时,持有相反观点者便会逐渐陷入沉默,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去追随公众的看法。

也就是说,强化农村居民的社区角色,会在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形成这么一种螺旋趋势:公共利益越来越走红吃香,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可以预见,虽然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有外部性,但这种外部性往往会被一定的社区角色所抵消,农村居民一旦组织起来将会成为维护自身权益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国家信息中心.2008―2020中国环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7.

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物教学;课外活动;渗透教育

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索取越来越无度,自然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许多物种正逐渐走向灭亡,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正在威胁人们的生存。一些土地开始退化,水资源也开始短缺,水与大气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严重问题。面对正在恶化的环境,许多有识之士发出警告:人类正在失去自己的家园!给后代留一个能够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保护环境,善待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环境保护需要从学生抓起,我们的生物教学理应担负起这样的重担。生物学教育者有义务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接受环境保护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和执行者,让他们从学生时代就牢牢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强烈意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我们要利用生物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这是一种非常直接有力、有效的教育方式。所以教师应该在生物课教学中,利用各种渠道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环境保护的意识。

一、在课堂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我们的生物教材中,实际上早就蕴含了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这就说明,国家生物课程书籍编辑者已经意识到了环境教育和生物教育是不可分割的,这是一个通过传授生物知识普及环保教育的有效渠道。所以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材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设计好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例如,在教学生物圈知识的时候,就应该提出“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这个概念,之后让学生明白“家”的含义,这里的“家”与学生们自己的“家”有什么区别。生物圈这个“家”,是怎样为动植物们提供生存条件的,生物圈这个大家庭又有哪些成员,这些成员与生活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由此引入生态系统的学习。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个地方发生环境问题,就有可能对全球产生影响。通过这一点可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圈的爱护之情,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之后,要求学生阅读生物圈第二部分,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地球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的家园,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所以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对地球具有破坏力的物种,应该停止对地球的伤害,每一个人都应该担负起爱护地球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担,维护好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二、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不是仅仅通过生物课堂才能够实现,在课外活动中也是可以实现的。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性教学环节,课外活动也是生物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途径。尤其是当学生整日在课堂上埋头苦读时,难得一见的课外实践活动就显得特别珍贵。虽然我国已经为实现素质教育,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意见,但是很多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升学率,还是采用应试教育模式,把学生禁锢在课堂教学里,淹没在试题的海洋中,压抑了学生的天性。

所以为了开拓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心胸,作为生物教师,不应该仅仅为了所谓的分数,而牺牲了学生融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机会。例如,在一次星期六的作业里,我就让学生到自己的家乡了解一下,自己家乡的生态环境有没有什么污染情况发生,污染对于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之后做一个可靠的家乡环境情况调查表,并且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通过这一形式的实践性作业,使学生真正走入了大自然,利用自己的的实际行动,了解到了保护环境的实际意义,使他们明白,保护环境并不是一个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名号,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能够影响到很多人的活动,所有的人都应该停止对环境的伤害,每一个人都应该担负起建设建乡、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责任。

三、积极开展生物知识与环境保护的竞赛活动

心里研究证明,当学生处在竞争性的活动中时,就会激起较强的好胜心和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经常性的开展一些生物知识竞赛活动。在竞赛的知识内容里,融入环境保护的知识,这样在强化促进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不知不觉间受到环保意识的熏陶,同时他们也会为了取得竞赛的胜利而不断努力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另外,教师为了提升学生进一步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在竞赛结果后颁发一些有意义的小奖品,作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奖励,也可以把获奖的情况和积极参与者的情况在学校的公示栏或者光荣榜上公开展示表扬,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积极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篇5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保意识;雾霾;高中生 ;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自2013年1月28日中国首次单独的霾预警起,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频现,“灰霾”、“空气质量总数AQI”、“pm2.5”等词语成为高频检索词。目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雾霾高发季节必须佩戴口罩出行,高危预警时工厂停工学校听课已不再是新闻,人们认识到雾霾会对人体、交通生态和环境产生巨大危害,大气污染是除了气候因素之外雾霾的重要成因。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科学研究和环保事业的繁荣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研究和环境教育方兴未艾[1]。《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青少年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应成为全社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2]。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环境意识、培养环境素质的重要一环。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环境教育应渗透至基础教育多门学科之中。以地理学科为例,环境保护作为选修课程七个模块之一列入选修课程计划,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地理教学中的核心部分[3]。

在国际学术界,研究者大都同意环境意识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前者反映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后者是指人们保护环境的行为[2]。如,俞继灿认为环境意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的主观反映,其核心是对生态环境及相关问题的认识、判断态度及行为取向[4]。在公共媒体和学校教育对环境问题的双重重视下,当前高中生的环境意识水平如何?本文将研究主题定位高中生从媒体和学校教育中学习积累的有关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以及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和价值取向。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者依据日常积累素材和网络资料自制了《高中生环境问题认知和环保意识调查》问卷,并交流、网络征询和发放书面问卷等调查方式,对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江陵中学和北门中学部分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依照便利原则在2015年5月-8月间进行。删除答题有明显规律和答题不全的问卷之后,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00份,表1为他们的年级和性别分布情况。

(二)研究工具

研究者自制的调查问卷包括3个部分:个人情况、环境问题和环保知识和环保行为。其中,个人情况包括学校、班级和性别。环境问题和环保知识包括15道单选题和10道多选题,例题分别如下:

8.下列哪个标志为中国环境标志:(图略)

环保行为包括15题行为取向和15题价值取向单选题,前者采用4等级计分法。例题分别如下:

1.你是否重复使用购物袋?1从不 2很少 3经常 4总是

13.如果条件允许,你更喜欢的出行方式?A自行车 B出租车 C公交 D开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高中生环境认识水平和高中生环保意识现状。在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知识部分,首先按照参考答案改卷并计算总分,再用Excel软件统计不同年级和性别的高中生的平均得分。将个人资料和环境保护行为部分的等级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检验。在环境保护价值观部分,使用Excel软件对各题分别进行百分比统计。下面是具体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关于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

目的是了解新课改后的高中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题目参考了中学课程的有关习题和网上搜索到的环境知识问题集,经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确定了最后的25道题目,被大部分参与讨论的同学老师认为难度适中、范围恰当。每题按照1分,总分为25分,不同年级和性别高中生的环境知识得分的平均分如表2所示。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关于地理教学目的的部分明确要求:“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本研究从下列方面考察高中生的环境知识水平:常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生态圈、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环保法律法规、环保小知识等。结果表明,高中生的环境知识水平较高,其中高二学生得分最高、高一学生得分最低,男女生性别差异不显著。

由于学校取样较不均衡,本研究没有比较高中生环境知识的学校差异,后两部分亦同,如果有后续研究,可以在充分取样的情况下,进行学校间的比较研究,以了解不同类型学校环境教育的差异。

(二)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行为

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常用于社会和教育调查,把同属一个概念的项目用加总方式来计分。常见有4点、5点、6点或7点量表。本研究考察的多是日常行为,采用4点计分,便于研究对象快速作答[6]。

结果表明,高中生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性差异),高二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最多,高一学生次之,高三学生最少。女生的环境保护行为较男生的多。高三学生环境认识不差而环保行为较少的原因可能是忙于学习,空余时间较少,以致于环保行为也较少[5]。

(三)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价值观

除了环境保护的实际行为,对环保观念和态度的调查对了解高中生环保意识现状、环境教育的成效也有很大作用。本研究从多个方面考察了高中生对环境问题、学校环境教育、常见环保措施等的观念看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80.2%的高中生认为,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或非常严重;

68.7%的高中生认为,学校对环境保护的知识教育很少或还不充分;

42.5%的高中生对学校课程之外的植树等环保活动有兴趣;

84.2%的高中生认为,学校当前使用的环保设施很少或基本没有;

65.2%的高中生认为,日常生活中应考虑环保问题,养成环保习惯;

45.8%的高中生认为,与环保政策相比,个人环境意识的提高更加重要;

38.1%的高中生未来希望从事有关环保的工作或愿意参与环保推广活动。

四、研究结论

(一)当前高中生关于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水平较高。

(二)当前高中生表现出一定水平的环保行为倾向,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高二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最多,高一学生次之,高三学生最少;女生的环境保护行为较男生的多。

(三)多数高中生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十分关注,希望有更多途径了解环保知识和环保科技,认识到人们对环境问题和环保的重视不仅仅是出于国家政策的规定。有一定比例的高中生未来想要从事环保研究及推广等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卫华.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解决路径[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4(1).

篇6

一、教师要有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思想支配行动”,作为化学教师而言,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意识到化学教学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它们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更生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教育意义。如药品取用为什么要按规定用量,没说明用量则取少量,固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则取1-2ml,这样既节约药品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如对用剩药品的处理:为什么不能放回原瓶,不能抛弃,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容器里,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危险;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制气体的装置为什么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什么要对尾气进行处理;以及闻气体的方法;化学试剂的贮存和使用等等。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时机,教师必需运用好这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新课标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例如,在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单元时,可以给学生讲解空气的污染与治理,沙尘瀑的产生与防治,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中毒以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还可以给学生讲解臭氧的作用以及出现臭氧空洞的严重后果等。在讲解“自然界的水”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贯穿其中,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的尖锐;这样能很好的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之体会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讲解“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可以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解“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给学生讲解酸雨的形成、空气的污染、温室效应,以及为何要寻找和开发新能源等。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以及废旧电池为何要回收等;在讲解“有机合成材料”时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如何解决“白色污染”,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主人。

作为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结合身边实际把环境教育穿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以及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具有一定的能力,因此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争取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受到教育,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可以利用寒署假、节日等空余时间让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对自己生活的地方进行环境调查,看一看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造成这些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首要污染物是什么?有什么严重后果?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加以解决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在化学试题中渗透环境教育

篇7

【关键词】基层;环境保护;问题;措施

我们都知道,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正常发展的基本保障。就像很多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一样,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因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在带来短期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我们付出了环境日益恶化的代价。这不仅影响到了我们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也存在着影响社会安定和继续增长的隐患。关注环境问题,大力改善环境污染的现状已成为当前党和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已成为各地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已经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就目前来看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就要清楚怎样来防止由于人类生活、生产建设活动使自然环境恶化的一些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合本地的管控、治理各类因素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同时,要在重视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改善和美化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也就是真正地实现我们所期待的碧水蓝天下的生活。

二、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就要立足于我们今天环境破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够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目前来看,我们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大气污染严重,主要是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水环境污染,特别是饮用水的污染严重;垃圾处理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料垃圾的倾倒造成;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这一方面与过度的滥砍滥伐有关,也与农业的过度开发有关;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导致农业用地减少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一些自然界的动物或者植物种类在减少;再有就是现在的雾霾问题。这些环境污染的问题不仅危及到了人们的生活,更影响到了社会的正常发展、可持续发展。对此必须要上下一心大力治理。

三、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作为基层工作者,也深刻体会到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近十年来,北方地区春季的沙尘暴更加肆虐,南方地区的干旱和洪涝灾害问题更是频发,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惨痛教训现在还历历在目。所以,加强环境保护,无论是从上到下都应该高度重视,并且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作为基础工作者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笔者认为,作为基层环境保护监督站的工作人员,应肩负起当地环境保护的重任,勇于担当,有所作为。并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进:

(一)重视宣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随着党和政府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环境保护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在保护环境方面既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就目前来看,保护环境正在逐步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环保工作也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广大群众及企业的环境保护国策意识,我们要利用各种形式在广大群众和众多企业中开展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宣传工作,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进行政策宣讲和行为指导等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关心生产生活环境,主动参与环境建设,依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自觉性。这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队伍才会越来越大,形成人人重视环境、人人保护环境良好氛围。

(二)加强管理,确保巡查监督到位。日常常规工作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最有力的保障。据此,各个部门要树立责任意识,要立足于长远发展,认真严格按照环保目标责任书要求,结合上级部门赋予的部门职责和工作实际,抓住重点,有效施策,强化常态的巡查,使环保目标责任状各项内容和指标落到实处。一是务必从源头上规范。为了更好地治理环境,每个部门都有自己负责的分片区,要保证对于分片区进行严格的督查,务必禁止地方保护主义,发现有污法排污问题的及时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制止,并下达限时整改书,并作好巡查记录,跟踪督查,力争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严禁形式主义的工作方式。。二是重点场所,重点监控。对于问题较重的企业和地区,必须要高度重视,我们除加强日常巡查力度外,还积极联系区环保局执法大队、充分调动村日常巡查积极性,形成三级合力,实施重点监控,避免企业违法排污,打击企业的侥幸心理,真正把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篇8

1.教学理念的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观念中环境问题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人文环境这个概念是新课改之后增加在地理教学里的新观点,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学生可以理解到人文环境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古代的水利工程是受到洪水的侵蚀,人类创造的人文环境,同时现代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都会有人文环境的变化与之相适应,人类的生活永远脱离不了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在这个自然环境里要想可持续生活繁衍下去,为子孙后代留下资源就只能和平共处,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的环境。二是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现代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已经是十分严重的,在教学观念中逐渐渗透环境教育就是想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已经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未来环境会发展成怎样无法预料,但是人类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对现在眼前的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让这个地球不再伤病交加,保持基本的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教学资料的渗透

在现代的高中地理的参考资料中除了原本的几套基础教材之外,还有一本新增的人文和环境保护,这本新增的教材就是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中教学资料的渗透。这本教材主要是讲解环境与人类的发展关系,现在社会中主要出现的环境问题,关于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方法,还有国际社会上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理念和文件性知识,最后还有环境污染对人类的警示作用以及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的新见解。通过这本新增加的地理参考书,学生可以很清晰的了解现代社会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有了清楚得看法,加深学生对自身处境的理解,同时可以利用相关的思维引导,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针对参考书中提到的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可以力所能及的实践,增加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和人类的普遍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的渗透

现代的高中地理教学都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针对主要的问题可以有多方面的答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环境问题的现状展示。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污染环境与破坏环境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利用图片和影视等直观印象让学生看到环境问题的现状,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就要做到保护环境。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影响

丰富了高中地理的应用领域。高中地理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后,关于环境问题的增加是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部分。环境问题关注人类的社会现实环境,同时对现代的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将环境教育的理念渗透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理念之中,不仅是增加环境保护的宣传,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将先进的环境理念应用于实践,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保护环境,将环境问题的危害逐渐降低,同时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最重要的是环境教育对于学生对于各们各科之间的触类旁通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环境教育是一个渗透式的学习模式,而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都会帮助学生在保护环境上有很大的突破,拓宽了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增加人们对于人类和环境相互依赖关系的知识,同时给予每个人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技能,在整个社会中创造出新的有利于环境的行为规范。关于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种,高中地理教学的这一种教学方式拓宽了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高中地理的学习方式对于环境教育学习方式的拓宽主要可以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们学科之中,透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环境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环境领域的各方面内容分门别类,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情感,针对一个环境问题可以调动各门各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相互理解。二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环境教育让学生更能设身处地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白作为一个地球人应该担负起的保护地球的重任,这个方面主要是对学生心理和观念的改变与影响。三是对于一个问题可以做多方面的探讨与考虑,主要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思考。

三、结语

篇9

一、结合媒体报道进行环境教育

结合媒体报道进行环境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具有时事感,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多变的天气》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天气情况,并且理解大气污染的严重性,我引入了新华网于2013年1月14日报道的一则新闻《全球都在议论北京大雾》。报道中这样提道:“整个北京城看上去就像机场里的吸烟区”,“毒气蔽日,能见度不足200米,2000万人在中国首都感觉到窒息”。诸如此类的语言在该篇报道中不胜枚举。读完这篇报道后,学生陷入了一片沉默。看到这种情形,我说道:“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污染天气吗?那是因为空气中充满着超量的污染物PM2.5,这都是由于我国过度注重工业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所造成的……”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充分结合时下的媒体报道进行环境教育,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学生纷纷表示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一定要注重环境保护,这让我非常欣慰,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结合社会调查进行环境教育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让他们设身处地地体会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水资源》一节时,我便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我校周边的河流进行调查,并利用化学知识,对河流的污染程度进行检测。通过学生的集体努力,最终得出了调查结果:原来,我校周边的河流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还看到有些河流中飘着很多死鱼,这些鱼的死亡也是由河流污染造成的。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还看到很多居民用网兜捕捞死鱼及那些奄奄一息的鱼。看到此种情形,这个小组的学生主动去劝阻居民捕捞河中的鱼,告诉他们这些鱼不能吃,因为人吃了这些受到污染的鱼之后就会生病,甚至有生命危险。通过社会调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效果比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述要好很多。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环境教育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教学中,我也经常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例如,在教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用多媒体呈现出一个西双版纳被污染的场景。视频中先出现美丽的西双版纳,那美丽的风景让游人流连忘返。看到如此画面,学生的眼神中充满着向往。突然画面一转,出现了这样一个情景:在西双版纳的一个旅游景点,由于游人过多,而这些人又不注重保护环境,地上到处都是纸屑和垃圾,长期无人打扫,再加上天气炎热,这些垃圾散发出一股股臭气。脏乱的垃圾与美丽的风景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视觉美。视频放到这里戛然而止,学生也感觉到非常愕然。我问道:“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愿意看到它被污染吗?你们觉得保护环境重要吗?”学生纷纷表示保护环境非常重要。我接着说:“既然大家都觉得环境保护非常重要,那么请大家在今后要学会保护环境,以免其受到严重污染。”学生都表示同意。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出一个美丽的环境受到污染的情景。多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为我们的环境教育增添了一把利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环境教育的效果。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还有很多,如结合角色扮演、结合游戏进行环境教育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过多赘述。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激起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中,不断增强环境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确环境保护应从我做起。

参考文献

[1]叶清香.加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2]阎守轩.环境教育价值引论[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篇10

摘 要:“APEC蓝”成为2014年度的热门话题,从而引发了人们关于治理雾霾、保护生态环境的反思。政治学科的教学与考试毫不例外地也必然会关注这个重大热点。本文试图通过编制的一道综合性模拟试题,从不同角度去探讨这一重大热点问题。

关键词:APEC蓝 热点问题 试题解析

覃遵君,男,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政府专家津贴获得者。

一、热点试题

“APEC蓝”成为2014年度排名居首的十大科技热词。

材料一2014年11月,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保障APEC会议期间空气质量,中国环保部会同京津冀等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史上最严”的相关措施,实行联防联控。比如,会议期间北京放假调休6天,北京、河北、天津等8个以上城市采取汽车单双号限行政策,机关单位的公车封存70%;北京全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工地(抢险抢修工程除外)全部停工;河北省2000多家企业临时停产、1900多家企业限产、1700多处工地停工;2014年11月6日起,实施最高一级空气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山东省,要求尽可能采取限、停产措施。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政府履行了什么职能?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国环保部会同京津冀等地方政府采取多项严厉措施联防联控,突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

(3)“APEC蓝”作为一个科技新名词,作为一个理念追求和文化符号,对人们会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二 “APEC蓝”的背后,是人们对雾霾治理的期待,对重回蓝天白云的向往。因而留住“APEC蓝”成为全民关注、环境保护的热门话题。

(4)有人认为,在治理雾霾时,采用工厂停产限产、汽车单双号限行等行政强制措施,在APEC会议这种特殊情况下,可能行得通,能够取得效果。但如果经常使用、甚至长期作出这种行政性规定,势必会侵害企业利益和公民财产使用权。对此,你持怎样的看法?

(5)针对北京地区雾霾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请你从政府、企业和个人等不同角度分别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试题分析

这道试题突出了开放性、拓展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点,既考查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四个模块的相关知识,又考查了分析、概括、演绎等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难度。

设问(1)侧重考查《政治生活》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从提供的材料中不难抽象概括出,政府采取“史上最严”的措施,旨在治理雾霾,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显然,政府是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设问(2)侧重考查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运用演绎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大前提——小前提——具体结论)的方法编制答案。从思路上应当明白,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大前提”;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及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都属于“小前提”;结合背景材料的对应分析都属于“具体结论”。

设问(3)侧重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要求结合背景材料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和“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方式、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4)涉及到公权力和私权力的矛盾问题,其实质就是法律法规与行政命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但不管是法律法规,还是行政措施,都必须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比,从政府的角度,可以运用《政治生活》中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分析说明;从公民个人的角度,可以运用权力与义务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5)是全开放的,没有指明知识范围,难度较大。但是,设问指明了主体——政府、企业、个人。因此,可以围绕“主体”选取和运用相关知识。

三、参考答案

(1)政府履行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都是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北京的雾霾天气、环境污染,与本地及周边的工业排放、汽车排放、工地粉尘、天气状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严厉措施实行联防联控,才能在雾霾治理、环境保护上取得明显效果。“APEC蓝”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3)从一定意义上讲,“APEC蓝”新词成为人们创造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正在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等生活方式,而且正在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人们在交流和交往中,热议“APEC蓝”,追求“APEC蓝”,自觉为“APEC蓝”而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的行为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新常态。

(4)政府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关注民生,尊重民意,不得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侵害公民的权利。在采用工厂停产限产、汽车单双号限行等措施时,必须考虑企业和个人的合法的正当的利益。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防止滥用行政权力,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在采用工厂停产限产、汽车单双号限行等措施时,必须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简单地采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