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食品安全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食品安全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食品安全的建议

篇1

关键词:云环境 移动视频监控系统 安全性 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1.41;TP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5-0203-01

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具有移动性、实用性以及即时性等诸多优势[1],因而获得了快速发展。在云计算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基于云环境的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应运而生,且获得了广泛应用。本文基于后台、网络、前端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相关探讨,旨在促进该系统安全性能的提升。

1 总体架构

每一个网络摄像机均可被视作一个云终端。用户经由网络访问目标网络摄像机以得到所需服务。当发生异常时,异常信息将会被捕捉和收集,并提供给网络,后者制定针对性的补丁,然后利用补丁以弥补网络摄像机的不足(如图1)。

2 系统功能

(1)网络摄像机将相关服务于网络上,用户可基于自身需要经由以找到对应的服务。(2)用户访问网络摄像机的过程中,均会记录其相关信息,整理并输送到云数据库中保存起来。当用户再次访问时,系统将会以自动的方式优先显示用户所需服务。 (3)任意网络摄像机均能够满足用户的服务定制需求。(4)某服务发生异常时,将会接收到相关信息并予以数据分析,然后对安全模块进行更新。(5)该系统的安全机制主要涉及三点[2],即后台安全、网络安全、前端安全。

3 系统安全保障措施

3.1 后台安全保障措施

(1)数据安全存储与管理。对于移动视频监控系统而言,数据存储与管理是安全保障工作的核心所在。对系统核心机密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然后进行“云”传输或者对磁盘信息进行直接加密,防止个别不法“云”服务商或者用户截取和篡改信息。然而加密有可能导致数据不完整,提高数据的复杂性,同时还会给用户的索引及搜索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有必要对系统中的数据信息予以分门别类,有选择和有目的地予以加密,也可将相关数据存储在私有“云”中。(2)SaaS应用中相关信息存取安全问题。SaaS(软件即服务)属于一种经由因特网提供软件及其服务的模式[3]。用户可通过网络以达成集中存取信息的目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自身对于信息的掌控能力,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基于保障用户身份信息和日志数据存取安全的考虑,建议采用如下措施:1)为应对黑客单点攻击问题,可将数据服务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三者有机隔离开来,提高恶意攻击的难度。2)数据服务器属于重中之重,应予以云备份。当数据遭到破坏之后,可借助备份予以修复,确保服务不会因为该类问题而中断。3)对系统绝密信息予以加密存储。当用户需要读取和调用该类数据时,要求系统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并对传输协议进行加密。如此一来,即便数据被窃取,也很难正确读取。

3.2 网络安全保障措施

在网络安全方面,需要重点研究的是视频传输安全。这一类安全威胁主要包括:1)被动攻击:窃听、流量分析。2)主动攻击:数据篡改、中间人攻击、主机欺骗、重放攻击。

对于以上网络安全威胁,当前主要借助SSL及诸多加密算法、消息摘要算法、数字签名等一系列措施的结合应用予以解决。SSL层协议属于应用层和TCP/IP的中间环节,由上层协议传输到该层的信息被加密,然后借助TCP/IP途径传送给目的主机,由TCP/IP传输给SSL层后予以解密,采用客户端、服务器双向认证的做法,对隐私或关键数据进行加密,同时借助数字签名以确保数据具有足够的完整性,构建一个高安全系数的通信通道。最后基于如下方面提供安全服务:1)认证,2)机密性3)完整性。

3.3 前端安全保障措施

(1)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系统针对用户身份进行核对的一个过程,以判断其是否具有访问资格以及使用权限。在身份认证机制中,基于密码的身份认证是最典型、最常用的一种机制。(2)授权。所谓授权指的是,用户身份得到合法确认之后,赋予该用户相应的系统访问权限。授权同样是一个典型的、常用的安全机制。通过授权能够防范非法入侵者对关键信息进行破坏,同时还能够阻止合法用户对非法信息进行访问,从而实现在更近的层次上有效保护信息安全。 (3)审计。所谓审计指的是,将全部用户的行为均有效记录下来,从而便于后期核查。通过审计能够让用户对自己做出的一系列行为负责,不容其抵赖。

4 结语

基于云环境的移动视频监控系统以其诸多优势获得了广泛应用,然而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基于后台、网络、前端等角度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才能降低安全风险,保障其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陈飞玲,陈湘军,郁建桥等.移动视频监控系统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4,04:109-113.

篇2

关键词: 消费者;食品安全;调查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1.06.023

Survey on Level of Tianjin Consumer’s Participation i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WANG Li-juan, XIN Li-yuan, MA Xiang-you

(Information Institute,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arried out the survey on level of Tianjin consumer’s participation i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sumers had little knowledge about food safety, but had high participation active. The way of handling problem food was more consistent, most of them directly returned to the businesses, over half of consumers would be asked to pay compensation. The paper concluded with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consumers; food safety; survey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三聚氰胺牛奶、假鸡蛋、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这些问题食品严重危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健康[1-2],造成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保证食品安全,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开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持续加大监管力度。整治食品安全问题,打击无良企业,食品监管部门责无旁贷。但做好这件工作仅靠食品监管部门还远远不够,广大消费者是问题食品的直接受害者,应该积极参与到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来。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是以消费者健康和安全为核心,其主要目标是为消费者服务,不仅要为消费者供应充足、优质、稳定的食物,制定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保证食品市场的正常秩序,还要为消费者提供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服务,使消费者做出理性的选择[3]。因此,消费者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责无旁贷。只有广泛的消费者参与,才能产生普遍的接受、认可,而且由于消费者与管理者的目标一致,消费者的参与过程使政策制定和实施更加顺畅[4]。为了进一步掌握天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切程度和参与程度,课题组开展此项调查,并提出提高消费者参与度的建议。

1 调查方案

基于可操作性,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天津市消费者为调查样本,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面谈的调查方式。调查地点选自市内六区的部分超市、街道、居民区和自由市场。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325份,其中有效问卷324份,有效率达到99.7%。

问卷涉及消费者个人特征,如性别、教育程度、年龄及家庭月收入,这些基本信息对调研结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5]。被调查消费者中,男女比例相当,学历水平普遍较高,大学及以上占到60.2%,年龄以30岁以下为多,占全部被访者的37.7%。如表1所示。

问卷中还设计了消费者购买食品行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以及遇见问题食品时的处理方式。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消费者购买食品时的行为

消费者对天津市食品安全现状的评价,持否定态度的即认为“十分不安”和“感到不安”的占59.8%,持肯定态度的即对食品安全比较放心和十分放心的占40.2%。

被访者在购买食品时,主要担心食品中添加剂、农兽药残留问题,食品是否为假冒伪劣食品,食品加工环境的安全性。食品中重金属含量、食品包装材料和微生物含量不被重视,担心的人数均不到一半。

被访者购买食品时,判断食品是否安全的主要依据为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品牌知名度及购买场所。

大多数消费者去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购买食品,光顾食品便利店、连锁店和路边小摊次数较少。

2.2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认知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知晓程度较低。63.3%的消费者只是听说过《食品安全法》,但具体内容不了解,29.6%的消费者根本不知道有《食品安全法》,而对《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日期非常清楚的,仅占被调查者的7.1%。

近期食品添加剂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食品安全法》中,有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相关规定,那么消费者对此的了解程度如何呢?调查结果表明,有28.7%的消费者根本不知道,65.7%的消费者听说过,但不太了解更具体的内容,仅有6.6%的消费者对此十分了解。

《食品安全法》中还规定,当消费者买到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时,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消费者对此项规定的了解程度调查显示,有37%的人不知道,54%的人听说过,仅9%的人很清楚这项规定。

受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影响,国家在2008年取消了食品类企业的国家免检产品政策。在此次调查的消费者中,几乎一半的被访者不知道食品类企业国家免检产品政策已经被取消。

2.3 消费者对食品认证标志的认知

食品认证以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为最高目的,对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本报告调查了天津消费者对QS质量安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HACCP、ISO9000、ISO14000食品认证标志的了解程度。结果显示,多数被调查者只是听说过上述食品认证标志,具体的认证标准及要求并不清楚。消费者对HACCP的认知度最低,70.4%的被访者不知道该认证体系(见表5)。

2.4 消费者参与维护食品安全的积极性

天津消费者参与维护食品安全的积极性非常高。被调查消费者购买食品后,有保留购物小票习惯的人占到54.3%;平时比较关注食品安全知识和信息的消费者占到88%;如果购物时看到变质或过期不合格食品在出售,66.4%的人会主动提醒商家;71.6%的人愿意当1 d的食品义务监督员。但是,大部分人未参加过食品安全相关知识讲座或培训。

2.5 被访者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方式

近些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在日常生活中遇见问题食品更是常态。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5%的消费者遇到过问题食品。消费者对问题食品的处理方式较为一致,大部分人直接找商家退换,比例占到66.4%,自认倒霉的消费者占25.3%,向有关部门投诉的消费者占6.8%,提出民事赔偿诉讼的消费者占0.9%,向媒体反映的消费者占0.6%(见表6)。

在与商家交涉要求退换过程中,58.3%的消费者表示会要求支付赔偿金。向有关部门投诉的结果基本上是“有人接待,之后没有答复”的状态,占被调查消费者的比例为45.7%。28.7%的消费者投诉没人理,仅有7.1%的消费者投诉后获得赔偿。

在问及为什么没有去投诉时,76.2%的消费者回答“投诉太麻烦”,17.6%的消费者不知道找谁投诉,6.2%的消费者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投诉。

3 对策建议

(1)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提高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6]。食物安全的实现有赖于社会上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发挥和保护消费者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费者只有珍视自己的食品安全投票权,把钱投给那些提供优质安全食品的企业而从不购买无证商贩的食品、自主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那些为提供安全食品而付出额外代价的食品生产者和企业才能得到补偿,才能够有激励继续维护食品安全。因此,发动广大消费者力量,鼓励他们拿起自己手中的权利,提高自身的警惕和独立判断能力,用拒买、举报等行为筑起食品安全的屏障,形成打击问题食品的合力机制。

(2)开展有关的教育与宣传,引导食物安全消费。对消费者进行食物安全知识宣传,使他们掌握食物安全知识,能够在食物购买、消费过程中做出理性选择。市、县两级政府要安排必要的经费用于食物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新闻媒体对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物安全事件及时宣传报道。教育部门也要把食品安全引进课堂,强化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针对消费者开展食品安全教育项目,提升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全面开展关于食品安全知识的讲座和咨询活动,特别是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消费者遇到问题食品时,能心中有法不慌,维权依法不乱,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打击问题食品。

(3)建立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制度,形成消费者监督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7-9]。由于信息不对称,许多消费者无法及时了解到食品安全信息。为了将食品安全信息及时公之于众,需要有关部门在各大超市、农贸市场以及便利店设立食品安全信息警示牌,向公众披露检测出的问题食品[10]。通过与媒体合作,构建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及时检测信息和相关预警信息,披露违法企业等。此外,还可号召广大市民义务当食品安全监督员,在全市各个社区都安排几名食品安全监督员,形成全市食品安全监督网。据此次调查,有71.6%的消费者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

(4)建立消费者投诉举报平台。调查显示,多数消费者遇到问题食品时,选择与经营者交涉或者自认倒霉,而不采取任何措施,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投诉,投诉后无人受理。为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放心程度,应该畅通食品安全各种渠道。在全市街道、社区、大型超市、商场建立消费者投诉举报站和联络站,完善消费者投诉举报网络[11]。利用电话、互联网等途径,畅通消费者申诉举报渠道,设立专门处理食品申诉举报工作组,及时受理并快速处理消费者申诉举报。同时,利用居民区的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宣传各种投诉渠道和方式,提高人们对各种投诉渠道的知晓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晓勇,李刚.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对天津消费者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1):14-21.

[2] 王海英,何海波,石晓峰,等. 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保障食品消费安全[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24-25.

[3] 信丽媛.食物安全公共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4] 张璇,杨杨.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管制模式转型选择研究――基于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J].现代商贸工业,2010(5):78-80.

[5] 吴维成,黄博.成都市消费者对牛奶质量安全的认知情况及购买行为调查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37(1):98-102.

[6] 贾宝红,陆文龙.天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5,(2):58-61.

[7] 吕彦氛.绿色食品感知风险构面实证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3):77-80.

[8] 王瑞懂,王景旭,周未.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和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0(2):44-48.

[9] 王汉林.社会型塑食品安全的参与者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236-240.

篇3

[关键词]进口食品 安全监管

一、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食品的进口在我国食品贸易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面对形形的进口食品,消费者往往无法辨识别其存在的安全隐患。而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损害其人身和财产权利时,又往往不能有效的寻求法律的援助。因此,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的监管,可以从源头上杜绝不安全食品进入国内,有效地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卫生标准体系不完善

我国关于进口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很少,其根本大法就是《食品安全法》。但是《食品安全法》仅在其第六章中有寥寥四款对进口食品方面作出原则性和笼统的规定。进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不完善,致使对进口食品不能有效的管理,监管工作缺乏有效的法律体系做支撑。

另外,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比例为23%,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标准采标率44.2% 的总体水平。食品安全标准的更新速度也相对较慢。发达国家的食品技术标准修改周期一般是3年~5年,而我国的很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严重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例如,截止到2009年4月我国现行的名称中含有“食品添加剂”字样的国家标准总共154项,但其中有61项实施满10年甚至是10年以上。

2.进口食品安全检验监管方式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进口食品检验的原则是批批检验。该检验原则是一种较落后的监管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该检验原则没有根据进口食品的特点、工艺流程进行科学评价和评估来设置有针对性的检验标准和项目,因此会导致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和检验效率的低下。

三、发达国家的监管模式

1.日本进口食品查验和监管制度

日本对进口食品的查验主要有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两种形式。监控检查即常规性抽样检查。抽样比例一般为2%~3%。当某种食品在监控检查中发现违反日本食品卫生法,或得知其被回收或有损健康等相关消息时,则提高抽样比例,实施强化监控检查。监控检查阶段不收取检测费用,也不妨碍货物通关。

命令检查即日本对违反食品卫生法概率较高的食品采取的强制性检查措施,当进口食品违规可能性较高时,比如同一出口国、制造商生产的某种食品被发现两批农业化学品残留超标时,则启动命令检查。命令检查的抽样比例为100%,在检查结果出来前货物不允许通关。只有符合一定条件后,才能解除命令检查。

2.美国加强进口食品的安全管理的主要举措

(1)进口食品预申报和入境要求。2003年起,进口到美国的食品须向FDA进行预申报。这些预申报信息需在进口食品抵达美国之前5日内提供,FDA将提前审查、评估这些资料,并决定是否抽检。进口食品入境时食品进口商或商必须向美国海关服务部提交货物拟入境通知并缴纳入境货物保证金。FDA与海关密切合作,海关会把入境货物信息通知FDA,由FDA决定是否抽检。如果预申报信息不完整,将被拒收,并被扣留在港口或安全的仓库。

(2)FDA强化对进口食品的检测手段。2010年,FDA正式采用新的电子该系统称作“规范进口货物动态风险评估预测系统”。该系统会自动对FDA几百个数据库中的现有数据进行风险筛查,为相关进口货物的“自动放行”或“扣留、抽样检测”决策提供参考建议。

四、完善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1.制定一部统一的《进口食品安全管理法》及其条例

对我国现有关于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清理、补充和完善,将散存在各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内容加以整合,制定一部完整、规范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和《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对进口食品方面所涉及的疫情管理、质量安全评估、卫生注册、口岸检验放行、追溯和召回等一系列制度和程序作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

2.建全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1)加强对进口食品安全的源头监管。进口食品安全监控的重点是加强对食品输出国的食品风险分析和注册管理,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资格认证,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产品。学习外国一些有效做法,如要求向我国出口食品的国外生产企业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体系,同时,对已经注册的企业也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保证注册企业的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2)强化进口食品安全责任和监管责任追究。进口食品经营者,必须要严格依据《食品安全法》对进口食品管理规定的要求开展进口食品贸易。另外,地方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必须加强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加大对监管不力人员的惩罚。

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发达国家经验;建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又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应清醒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我国食品安全体系。

一、我国食品安全面临问题

从全球化角度科学地审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背后,是食品安全所面临的、需要跨越的深层次问题。

(一)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显示度高

在我国,每天要加工近11亿公斤的食品使源头污染难以避免,且易于传递到整个产业链。在工业化进程中,对土地、水源的污染加速,来自源头的污染不可避免地传递到整个食品工业的产业链,且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早些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爆发流行等。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5年来所获监测数据也表明,食品中农残和兽残的污染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连年以较快速度上升。

(二)生产方式分散,流通环节不规范,加剧了原料溯源的难度

中国的农业分散于千家万户的农民当中,而中国的食品工业在快速的集中。一个庞大的食品工业要面对着一个上千家农户提供的原料,即散点式溯源,因此,在食品安全产业链梳理中,企业溯源的难度极大。分析自2008年以来,中国所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黄曲霉毒素”事件,均发生于产业链的前端,即原料的控制。另外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三)快速发展中的失衡及盲目求利当中的失律

中国食品工业用持续30年的高速走过了发达国家食品工业的百年历程。而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正暴露了中国食品工业在高速成长当中致命的短板。食品安全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食品安全的问题,更是较多地浓缩了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急功近利及诚信的缺失。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另外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四)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检测水平低

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五)风险交流已成为中国食品安全的短板

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鉴于此,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缺乏监测网络和实验室分析手段。在我国,构成食品安全的三大体系当中,风险交流是最大的弱项。主要表现为:公众科普严重缺失,被忽视;危机事件发生时风险交流的缺位;对食品安全的宣传存在许多非科学因素。

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发达国家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发达国家建立了比较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监管措施,促进了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近年来,西方多数发达国家适应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为了合理利用食品安全技术和监管资源,提升国家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估能力和国家食品安全体系,将两个或多个部门拥有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及其资源归于一个部门或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健康保护机构,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政策法律体系,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检验技术资源体系。新西兰于2002年7月将农业林业部和卫生部合并成立了新西兰食品安全局,承担全部食品安全责任,拥有新西兰国内食品安全、食品进出口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监管权,其管理职责覆盖国内市场食品销售、动物产品的初加工以及由政府出具的相关出口证明、农产品的出口、食品进口、农业投入品(如农药和化肥)以及兽药的管理,并制定行政管理规定。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规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建立了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品链各环节的法律体系。从1906年美国第一部与食品有关的法规--《食品和药品法》以来,美国政府制定和修订了35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规,其中直接相关的法令有7部。这7部法令既有综合性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令》、《公共卫生服务法》、《食品质量保护法》,也有非常具体的《联邦肉类检查法》、《禽类产品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联邦杀虫剂、杀真菌剂和灭鼠剂法》。欧盟为统一并协调内部食品安全监管规则,三十年来陆续制订了《通用食品法》、《食品卫生法》等20多部法规,形成了强大的法律体系。欧盟还制订了一系列食品安全规范要求,主要包括动植物疾病控制、药物残留控制、食品生产卫生规范、食品实验室的检验、进口食品准入控制、出口国官方兽医证书规定、食品的官方监控等。

(三)推行信息公开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众的知情权,强调“保持每一步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透明性”。美国政府建立了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通过定时食品市场检测等信息、及时通报不合格食品的召回信息、在互联网上管理机构的议案等,使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提供平台让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并加强对媒体的管理,要求媒体以客观、准确、科学的食品信息服务于社会,不得炒作新闻,造成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允许国内外的任何个人和单位获得政府决策依据的信息,并进行评论。欧盟将食品安全管理局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估、人类与动物健康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以及其他的一些科学建议向公众公布,管理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也允许公众参加,并邀请消费者代表或其他感兴趣的组织来观察管理局的一些活动,使公众可以广泛获取该局掌握的文件和信息。

(四)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强调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并实行问题食品的追溯制度。监管环节包括生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等;监管对象包括化肥、农药、饲料、包装材料、运输工具、食品标签等。美国实行一种食品安全由一个部门负责,责任主体很明确,容易操作。欧盟通过建立食品追溯制度和追踪机制,全程监管食品生产和销售状况。比如,欧盟规定牲畜饲养者必须记录包括饲料的种类及来源、牲畜患病情况、使用兽药的种类及来源等信息并妥善保存。屠宰加工场收购活体牲畜时,养殖方必须提供上述信息的记录。屠宰后被分割的牲畜肉块,也必须有强制性的标识,包括可追溯号、出生地、屠宰场批号、分割厂批号等内容,通过这些信息,可以追踪每块畜禽肉的来源。

(五)建立食品质量技术标准和完善的食品质量认证制度

欧盟大部分国家规定,凡出售的食品必须有标签,并规定必需标注的内容如正确的名称、组成部分、纯净量、批量号码、最长使用期、使用说明、生产者,以及一些特别的条款,违反规定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会受到严厉的法律惩罚。法国有一套完善的认证制度,一个食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最基本的要有农场认证或生产企业认证或经营商的认证。同时,实行两种认证和标识模式,一是政府统一管理的认证和标识,二是各大超市自我管理的认证和标识。以最大的超市家乐福为例,其食品质量认证标识(FQC)已成功实施15年,在家乐福超市的销售柜里,有FQC标识的食品约占30%。

(六)充分发挥消费者的作用

欧美等国家非常重视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监管,特别是法规、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听取消费者建议,确保其工作能真正维护消费者利益。美国在立法和修订过程中都允许并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立法机构通常发表一个条例提案的先期通知,提出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征询公众意见;在最终法规发表前,要为消费者提供开展讨论和发表评论的机会;当遇到特别复杂的问题,需要立法机构外的专家建议时,立法机构还将根据需要通过非正式信息途径召开公众会议,收集消费者对特定问题的看法。如果个人或机构对立法机构的决策提出异议时,还可以向法庭提出申诉。

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议

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

(二)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

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充分说明,无论是从源头抓起、全程监管,还是完善法规、严格标准,也无论是机构健全、监管到位,还是质量认证、追根溯源以及加强检测、市场召回,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必须突出和强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地区食品安全的责任,切实发挥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推进食品安全工作顺利开展。通过机构改革,合理划分职能,建立机构相对统一、权责相对集中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变现有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部门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不利局面。

(三)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特别是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把食品监管落实到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欧美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强调对生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等环节实行全过程监控,避免任何重要环节的缺失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冲击;对化肥、农药、饲料、包装材料、运输工具、食品标签等实行全方位的监管,预先防范可能对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危害的风险。这是发达国家食品保障体系成功运行的基础,也是我国必须学习借鉴的重要经验。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任何一个环节的纰漏都可能最终影响到食品的安全。因此,无缝隙监管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在美国,一种食品的安全由一个部门负责,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主体明确。美国食品生产企业广泛实施《通用良好生产规章》(GMP)及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体系(HACCP),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要素进行控制,包括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建筑物、设备、装备、装置等提出明确的要求。

(四)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

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体系三大目标以及具体指标,同时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落实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五)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依法加强权力监督,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

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 刑法 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现实需要来看,食品不安全不仅严重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破坏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最终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序运行。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上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一、食品安全的定义

食品安全的概念可以表述为: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同时,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二、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定及其缺陷

(一)食品安全的刑罚规定。

(1)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是1997《刑法》修订后新增罪名。根据我国《刑法》第143条的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是指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疾患的行为。

(2)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该罪也是在1997年《刑法》修订时新增的罪名。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指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二)刑罚规定的缺陷。

目前,我国刑法有关食品安全的犯罪大多数都体现了传统刑法的色彩,而风险刑法理论的预防性却体现得不够,并且存在着诸多与《食品安全法》难以有效衔接之处。刑法中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罪名设置显示出滞后性,导致一些违反《食品安全法》的犯罪行为,难以准确定性。刑法中的食品安全的含义较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以及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以及监管者规定了相应的义务,当他们违反义务应承担刑事责任时,在刑法中却不能找到恰当的罪名。与此同时,刑法对于食品安全类的犯罪处罚范围过窄,没有体现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一方面,我国刑法有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绝大多数属于结果犯或具体危险犯,具有预防性的抽象危险犯罪并不多见。另一方面,有关食品安全犯罪的预备行为难以定罪。

(三)立法缺陷。

(1)监管机构分工有待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卫生部、质检总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药监局等部门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责任;但是,除卫生部外,其他部门的职责并没有具体明确。

(2)政府责任无法可依。不论是以往的食品卫生法,还是现在的食品安全法,都回避了一个重要问题,即政府职能部门监管食品不力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后应当承担的责任问题。我们倾向于适当规定政府责任,尤其是政府的赔偿责任。

(3)食品检验权没有完全放开。食品安全法鼓励和保护社会团体监督食品安全;也鼓励社会力量进行与之相关的基础研究。但是,始终没有明确,民间组织的检验权。这是有待改进的地方。

三、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立法建议

(一)适当增加过失的食品安全犯罪。

我国刑法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犯罪,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以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都需要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故意。行为人不履行《食品安全法》查证查货的注意义务而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并不能根据这些罪名进行处罚。比较恰当的做法是放松对这些罪名在主观方面的要求,规定过失行为也能构成以上罪名。

(二)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

在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方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等多层式法律体系。其次,尽快纠正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最后,加大推行食品安全管理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体系(HACCP体系)的力度。

(三)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

针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刑法保护现状,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依法加强权力监督,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同时,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提高企业入市门槛,以确保食品安全。国家质检总局要针对国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食品等涉及安全、健康的产品实施严格监管的经验,制定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并且认真全面实施。

篇6

北京一号提案

尽快增收拥堵费

截至1月14日,北京市两会共收到提案270余份。其中,提案关注度最高的问题包括“大城市病”范畴的交通、大气污染、养老和控制中心城区人口等,提案数量约占总数三成。

《关于提高车辆持有成本化解首都道路拥堵的提案》

主要内容

尽快增设车辆购置及使用方面的费用(如拥堵费),且该费用的收取应达到一定的幅度,使将要买车和已经拥有多辆车的人们,重新考量用车成本,以期达到更加理性购车及减少持有车辆的结果。

建议举措

拥堵费收取的年费用是每辆车1-2万元,平均每天每车的用车成本就增加了27.4-54.8元,可以约束部分人出于成本考虑去选择绿色出行。

辽宁一号提案

理性对待农产品安全

辽宁省政协会上,农产品安全问题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委员们提出诸多提案,为农产品安全问题建言献策。本次政协会议一号提案也锁定了食品安全问题。

《关于理性对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

主要内容

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科普范围,提高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使公众掌握、运用好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知识,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农产品质量安全。

上海一号提案

依法治理餐饮业

截至1月21日,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共收到10人以上联名提出的议案共79件。其中,提出立法建议的议案有28件,约占全部议案的35%,坚持依法治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然是代表们的共识。

《关于制定本市无证无照餐饮业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有效整治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老城区非法餐饮业现象的议案》

主要内容

整治无证摊贩不能一刀切,必须制定本市无证无照餐饮业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建立工商牵头、相关部门协同综合执法机制,才能有效整治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老城区非法餐饮业乱象。

建议举措

工商为牵头执法主体,明确监管措施,建立预先警示,事中监控和事后监管机制

对无证无照餐饮经营单位纳入管理系统,及时整治和处罚

建立居住用房出租人的惩戒机制

对现有无证照餐饮实行分类管理,允许部分餐饮店有证经营

扶持居住地区附近的餐饮和商业配套业态

四川一号提案

建议出台依法治省纲要

截至1月20日,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共收到议案25件。其中,由翟峰等12名省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省人大常委会有必要作出全面深入贯彻实施《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的决定”的议案,被确定为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号议案。

《关于“省人大常委会有必要作出全面深入贯彻实施的决定”的议案》

主要内容

议案建议,“决定”有必要明确要求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人大代表视察、调研和常委会听取并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预算决算审查、专题询问等依法履职方式,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促进依法治省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监督,切实推动《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的全面深入贯彻落实。

建议举措

把保障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作为充分发挥人大立法对依法治省保障作用的重要举措

通过扩大群众有序参与,使四川省地方性立法成为倾听全省民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

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对《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省人大制度的建设和省人大工作等的宣传力度

贵州一号提案

为“新黔商”塑造一张品牌名片

贵州省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商会、协会形成为了一支强大的新黔商队伍。一号提案指出应该把握住机遇,通过召开“黔商发展大会”塑造一张‘新黔商’的品牌名片。

《关于召开“黔商发展大会”的建议》

主要内容

为进一步发挥“新黔商”作用,塑造“新黔商”品牌,整合发挥黔商资源优势,推动贵州经济加速发展,提案建议参照“浙商大会”、“晋商大会”做法,每年召开一次“黔商发展大会”,搭建开放平台、促进招商引资,推进经贸交流、扩大贵州影响。

建议举措

大会由贵州省政协、省统战部、省工商联联合主办

在2014年7、8月召开“首届黔商发展大会”,主题为“凝聚黔商力量,助推跨越发展”

在首届大会召开期间,由省主要领导召开一次著名企业、商会会长座谈会;邀请知名经济学家、非黔藉知名企业家与“新黔商”对话;举行项目推介活动和签约仪式

重庆一号提案: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重庆市政协四届二次会议的一号提案,由民盟、民进等5个界别提案合并提出,内容为食品安全。该提案一个亮点是,在调处食品安全消费纠纷中,将支持消费者知假买假行为的索赔。

《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主要内容

重庆市目前依然存在的四大问题: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建设不足。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好。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力度不够,整体合力不强。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

建议举措

建成4个市级重点食晶检验实验室、39个区县级实验室

两年内建成覆盖全市城乡乡镇街道的食品快速检测体系

强化追溯体系建设,加大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落实力度

职能部门权责要更明晰

山东一号提案

建议制定城镇污水利用条例

山东省2014年人代会的一号议案,由潍坊团马东宁等10名代表提出,议案关注了城市污水资源再利用问题。该议案指出,新城区及改建城区必须配建中水管网。

《关于制定的议案》

篇7

一连串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曝光,大大增加了我们队这一国之根本的关注和担忧。仔细回想这一连串的食品安全问题,发现并不是偶然,而是目前特殊条件下多方社会经济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作用下的结果。作为食品安全安全的直接承受者,而现在我们又是食品安全的宣传者,我们有必要就食品安全做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改善食品安全的现状,促进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

我过的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分为这几类:1,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尤其是江河、湖泊、金海等污染时导致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这些被污染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度严重。会在农、畜、水产品中富集,今儿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其次,种植与养殖造成的源头污染。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从源头上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过量的使用化肥会造成蔬菜中亚硝酸盐积累增加,对人体造成危害。农药残留超标、兽药、生长激素和生长促进剂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的污染,都会造成大量含有危害物质的粮食、蔬菜、水果、肉制品、乳制品等不合格产品充斥市场。2,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大量存在。例如,沙门菌病、肠出血型大肠杆菌等。3、食品加工生产过程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生产者出于牟利目的导致的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食品安全标准操作等现象造成了极大的食品安全问题。4、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食品弄虚作假等违产经营企业的法律意识淡漠,重生产轻卫生、法现象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对于以上问题,建议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食品安全过程监管制度,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明确食品生产者的科学种植,建立统一规范的农场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还要让消费者培养自我保护意识,行程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生活高度社会化的今天,人们要想吃的安全,吃的放心,吃出健康,处理有关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相关食品卫生法规、条例的规范和制约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和了解我们日常饮食的食品安全,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的健康美好。

XX学院

篇8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食品等重点监管工作,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这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

近年来,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措施相继出台。2006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实施;2007年7月26日国务院公布并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同年8月3日,国务院成立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同年8月5日,国务院并实施了《关于加强产品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同年8月17日,国务院了《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指出要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食品召回制度。

在此背景下,国家质检总局于2007年8月27日公布并正式实施了《食品召回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一规定的出台为规范我国不安全食品的召回提供了制度保障,必将强化食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管理意识,提高食品加工制作水平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是我国政府重视食品安全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食品召回是指食品生产者按照规定程序,对由其生产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

食品召回制度在发达国家已实施多年,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生产商和分销商的声誉和经济利益,成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双赢”的一种制度。

食品召回势在必行

首先,回顾我国政府所制定的有关产品质量、卫生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包括ISO、GMP、HACCP等)等,虽然通过从控制生产过程或法律制裁力求保障食品安全,但应承认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提供给市场的食品不可能保证100%的安全;消费者即使食用了1%的不安全食品,对消费者来说也是100%受到了危害。

第二,目前我国对检查定为不合格的食品通常采取的做法是:进行媒体曝光、罚款处理或停产整顿,被没收产品的是少数。但这种做法不能杜绝不合格食品被端上消费者的餐桌。《规定》中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食品召回的责任主体,对确认其生产的食品存在安全危害的应主动实施召回,对不履行召回的将由政府责令其召回产品。应该说,食品召回是“从田园到餐桌”产业链中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三,在《规定》出台之前,我国尚没有一个专门针对不安全食品召回的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食品召回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保障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四,食品召回制度的建立,在保障了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之外,更为社会和市场秩序建立了诚信的环境,体现了对消费者负责的诚信精神。许多长期实行召回制度的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往往是知名的大公司更乐于积极主动地对缺陷产品进行召回。召回不仅没有真正损害其信誉,反倒维护和提升了企业长远的诚信度。

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检验检测水平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食品召回制度,首先要理清关于召回的行政管理体制及立法层次问题。《规定》是由国家质检总局审议通过的部门规章,在我国刚刚开始实施,需要逐步探索积累经验。但毕竟《规定》的出台,在完善与强化保障食品安全体系和法制建设上迈出了十分可喜的一步。应该指出,由于召回制度不仅要进行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人体健康危害的调查评估,还与生产、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密切相关,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涉及农业、卫生、质检、商务、工商、药品等多个行政执法部门。因此,仅靠质检总局在职权范围内统一组织协调食品召回的监督管理工作会有一定的难度。对一些重大的违法行为,以规章的形式予以规范,力度是不够的。

鉴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已明确,由卫生部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职责,笔者建议可先在卫生部成立食品召回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食品召回的问题及措施,督促检查《规定》的落实进展情况。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食品召回监管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完善召回规定,逐步提高食品召回的立法层次。可以考虑先建立国务院审议的《食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补充目前《规定》中某些可操作性差的条款中的有关实施细则,再逐步制定包括其他重要产品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召回法》。

其次要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检验检测水平。

建立质量标准体系。从整个食品产业链角度出发对各部门已经制定的各种标准进行清理,在保证彼此协调的前提下由相关部门制定其负责范围内的标准,并根据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标准体系。对食品中化学残留物的许可量、食品本身的标准、加工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同时加快采用国际质量标准体系的进程,缩短采标周期。

更新检测手段。学习发达国家高度重视食品检验检测,尽快研制大型精密检测仪器,开发关键检测技术和快速检测方法,注重培养具有高专业水准的医生、律师、药理学家、化学家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和检测人员,为食品召回的评估认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建立食品追溯制度以及

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现在我国已经启动了中国商品条码安全追溯平台,对肉、蔬菜、水果、海产品等13个大类15万种产品信息进行了采集,特别是北京奥运食品的供应已经完全条码化,保证了奥运食品的安全。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储藏及零售等供应链环节运用条码技术,保证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信息录入完整,不因为供应链某一个环节的脱节,而导致食品追溯中断,准确地缩小食品安全问题的查找范围。

一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象仅限于已确知有毒有害的食品以及食品原料,食品召回也针对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以及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而对不断涌现的新食品、食品原料的安全性,以及新涌现的生物、物理、化学因素、食品加工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危害,没有开展科学的风险评估。所以,我国应尽快启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并就风险评估技术及有关数据资料与发达国家加强交流,及时获取来自其他国家的危险性评价资料。同时,必须对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食品加工技术、影响因素开展前瞻性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食品安全预警预报提供信息,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及时有效地预报和处置,也为食品是否回以及召回级别提供了依据。

关于食品召回的经费以及

无害化处理的建议

食品召回需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如告知、运输、仓储、销毁、雇佣额外劳动力、重新配送、聘请专业顾问进行危机处理的费用等。产品召回一旦发生,生产商将承担巨额召回费用。产品召回的发生是一种偶然的意外性事件,召回的对象是成批的缺陷产品,其损失可以通过货币进行计量,产品召回所造成的损失完全符合可保风险的特征。因此建议参考欧美国家的做法,由政府倡导实行产品召回责任保险制度。通过产品召回保险,使得生产商在面对食品召回的突发事件时不仅能得到资金支持,还能得到保险机构的专业应急策略指导。

《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食品生产者对召回食品的处理进行记录,并上报质监部门。但经营者是否确实将不安全食品、过期食品退回生产企业,或者生产企业是否对召回不安全食品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等,都缺乏有力监督。

篇9

【关键词】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分析;改进建议

我国大多数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是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设立的,带有一定的国家强制性,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是本着对人们生命健康负责的态度而进行的质量安全评定工作。通过专业的技术性检测,不仅有效的实现了对食品安全的质量监管,更极大的提高了我国食品生产安全管理水平。为更好的将这一工作发展下去,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就显的十分必要。

1.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的重要价值意义

因食品安全问题而产生的危及人的身体健康现象的频发,为全球性食品安全工作敲响了一记警钟。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食品检验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生产水平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以食品安全为主的规范统一的国家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国际相关产品贸易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改革检测体制,整合检验资源,充分发挥各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已成为开展食品放心工程的重要课题。

2.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2.1 食品检测方式存在差异性,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加大对于食品的监管力度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食品检测工作,通过用统一的检测方式和规范的检测手段,使食品检测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化运用模式,从而有效的实施对食品生产至使用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但是目前,我国在食品检测工作上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制度化检测体系。

2.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整体水平较为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严重的差距性。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例如苏丹红、三氯氰胺等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更严重挑战着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具体来说目前我国食品检测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多残留检测方法较少、快速检测方法开发利用率低下、检测技术手段单一、待检测样品检测前处理方法落后、检测方法不适用于现代食品安全生产标准、检测项目不完善等等,严重降低了我国食品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2.3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力量薄弱,有的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较少,检验检测设备跟不上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对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而言,只能将食品检验检测工作重点放置在大规模企业的食品加工出厂的最后检测阶段,特别是对于小型的分散的食品加工企业或家庭式生产工厂而言,对于其原料、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检验检测工作无法开展,导致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在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控制工作中出现空隙,致使因为食品添加剂问题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2.4 检测机构对于检测方式选取不同,而导致对食品安全的认定结构出现差异性,重复确认即影响了食品生产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度,更增加了认定的成本费用。部委直接认定、行业主管部门资质评价并存,如此的食品安全认定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其进行统一整合,设立综合检测机构,避免重复检测现象的出现。

3.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网络建设。将开放式、竞争式、责任负责制的检测市场进行重点投入,逐步消除行业垄断和壁垒现象,加快民营性质的食品检测机构的力量注入,将食品检测工作引入到规范的市场竞争模式当中。民营性质的食品检测机构的存在,不仅可以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设立有力的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屏障,更可以为我国政府的食品检测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促进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准确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3.2 健全检测标准,提高检测技术手段。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特点,跟踪国际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发展,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先进技术、方法、标准的研究。重点开发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急需的有关安全限量标准中对应的农药、兽药等重要有机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与违禁化学品、生物毒素等重要共患疾病原体和植物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同时,要有选择性地研究与研制部分先进(高、精、尖、超痕量)的检测方法、仪器设备,加快研制检测所需要的消耗品,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检测技术。

3.3 加强检验检测机构技术力量建设,加强源头控制,对食品生产销售的整个环节进行监管。合理采取属地监管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并加强对偏远地区相关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支持,建立起国家统一管理的食品检验检测机制。

3.4 建立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平台,避免重复检测。食品检验检测部门要强化职能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以此来减少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检测。相关的食品检验检测主体部门要在客观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进行核定,建立起食品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平台。同时,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数据库的信息维护,保障信息平台的时效性,对于不再具备食品检验检测的机构要及时清理并向社会公布信息。此外,还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及各项配套措施。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针对我国国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食品等涉及安全等健康的产品实施严格监管的经验,制定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场准入的法律制度,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确保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从而构建出我国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结语

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实践中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必要的改进,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现有的检测资源,避免重复检测,从而构建出我国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参考文献

[1]吕建华,安红周,郭天松.农药残留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及相应对策[J].食品科技,2006年11期

[2]方一平,曾勇,李仕明;中国绿色食品的区域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战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篇10

(一)为规范食品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食安委)及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食安办)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参照《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印发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的通知》(沈食安委发〔2015〕2号),结合我实际,制定本规则。

(二)镇食安委是镇食品安全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镇食安办是镇食安委的办事机构,设在镇新农合办公室,承担全镇食安委日常工作。

二、组成

(三)镇食安委主任由镇政府主管领导同志担任;镇食安委委员由镇政府负责相关工作的政府办主任和下列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担任:成员单位有各社区、各村、镇直机关单位及驻镇机关单位等。

(四)镇食安委委员需要调整的,经所在单位提出意见后,由镇食安办按程序报镇食安委领导批准。

(五)镇食安办主任由镇政府的主要领导担任,副主任由镇分管领导担任。镇食安委各成员单位有一名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镇食安办成员。

(六)设立专家委员会,负责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对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政策建议、解疑释惑和科普宣传。

三、主要职责

(七)镇食安委主要职责:分析全镇食品安全形势,研究制定全镇食品安全工作重大方针政策;安排部署、指导协调全食品安全工作;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衔接,建立全食品安全工作体系;指挥、指导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制定并实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推动应急队伍组建、提升应急能力、开展应急演练;明确并督促各有关部门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职责,推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和考核评价;承担县食安办交办的其他工作。

(八)食安办主要职责:组织开展全食品安全形势分析,调查研究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建议;组织拟定并协调推进实施全镇食品安全工作规划和计划,组织开展村级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承办县食安委交办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任务,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督促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建立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职责情况;协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和事故责任调查处理工作;承担食品安全的日常工作;完成县食安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会议制度

(九)镇食安委通过全体会议、专题会议履行职责。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由镇食安委主任主持召开。

(十)全体会议由镇食安委和食安办全体成员参加,专题会议由与会议议题有关的成员参加。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可视情况安排有关部门或单位的负责人列席。

(十一)镇食安委全体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也可根据需要临时召开;专题会议适时召开。会议召开和会议议题由主持人决定。

(十二)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国家和省、市、县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听取各相关单位食品安全工作情况汇报,分析、研究全食品安全形势,部署食品安全工作;研究确定食品安全工作有关体制、机制、规划、计划、工作规则、制度、工作方案;分析及调查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及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制定各村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内容及其他需要研究的事项。专题会议的主要任务按照实际工作需要确定。

(十三)镇食安办实行会议制度,由食安办组织召开,食安办主任或副主任主持。

(十四)食安办会议由食安办全体或部分成员参加(也可根据需要,请办公室成员所在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也可根据需要适时召开。

(十五)食安办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成员单位报告工作情况;通报我镇食品安全形势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研究拟提交食安委全体会议或专题会议审议事项;研究协调成员单位提出的有关事项;研究提出工作建议;对职责范围内具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等。

(十六)食安办和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认真落实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一般应于一周内提出落实意见,特殊情况可推迟。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由食安办负责督办。

(十七)食安办成员应严格遵守会议制度,原则上不得缺席会议。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席会议的,要向会议主持人请假,并安排可承担相关职责的人员与会。

五、公文制度

(十八)食安委文件。发文机关标志为“食品安全委员会文件”,发文字号为“食安委发〔20××〕×号”,加人民政府印章。主要用于贯彻落实食安委和政府的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出台食品安全方面的工作规划、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工作方案等事关食品安全全局性工作及其他重要事项。

(十九)食安办文件。发文机关标志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发文字号为“食安办发〔20××〕×号”,加盖食安办印章。主要用于落实市政府食安办的要求、落实食安委具体工作以及就食安办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进行安排等。

(二十)会议纪要。发文机关标志为“食品安全委员会会议纪要”和“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会议纪要”,主要包括食安委全体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纪要、食安办会议纪要等,用于明确会议议定事项。

(二十一)食安委相关公文由食安办主任审核后,报食安委主任签发,发送范围根据文件内容和工作需要确定。食安办相关公文由食安办主任签发,依据工作需要报送食安委领导同志,印发各有关单位。

六、报告制度

(二十二)建立食品安全工作报告制度,各村政府(街道办事处)、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要及时准确地向食安委报告工作情况,报告事项由食安办负责承接上报食安委。

(二十三)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1.各部门重大食品安全工作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2.各部门领导关于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批示的落实情况。

3.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

4.食安委及县食安办议定和交办督办重大事项的落实情况。

5.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6.食品安全工作中涉及面较广、性质比较严重的突发事件。

7.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七、通报制度

(二十四)建立通报制度,重大事项的通报由食安委主任或其委托的副主任决定,由食安办具体承办。

(二十五)食安委对下列事项进行通报:

1.各单位对重大食品安全工作决策部署、领导重要批示、会议议定重大事项及交办督办的重大事项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