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环境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环境的途径

篇1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对策

一、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定义

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途径参与公众环境利益相关的活动。是指公众及其代表根据环境法赋予的权利义务参加环境保护,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环境决策行为、环境经济行为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听取公众意见,取得公众认可及提倡公众自我保护环境”。

因此,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是政府及有关环境监督管理部门按照依照相关的法规规定,引导或依靠公众的智慧和力量,参与制定环境政策、法规、规定和规划,确定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并监督环境政策的实施,调处污染事故,保护生态环境,平等的参与与其环境利益相关的一切活动的制度。

二、国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

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量来自于公众,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境运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著名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指出过量使用农药对环境和生物具有巨大破坏作用,这是现代环保思想的开端。1970年4月22日,美国2000万群众参加了环保游行,这一天被称为“地球日”而得到永久性纪念,这是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对于公众参与,美国1969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第1节第3款规定:“国会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享受健康的环境,同时每个人也有责任对维护和改善环境做出贡献。”同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也引进公众参与,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第102条规定,美国联邦政府的所有机构的立法建议和其他重大联邦行动建议,在决策之前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而且需要向公众公开,征求公众的意见。

目前较为完善的国外环境保护基本法主要有美国1969年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开辟了公众参与制度的先河,随后为许多国家所效仿。日本经重大修改并更名的1993年《环境保护基本法》,英国经两次重大修改并更名的1995年《环境保护法》,加拿大经连续修改后的1999年《环境保护法》,瑞典1999年《环境法典》,俄罗斯2002年颁布的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法国1998年《环境法典》及最近制定的2005年《环境》。

三、国外公众参与环保的主要措施

1. 将公众参与作为环境法基本原则进行直接确认或间接体现。法国1998年《环境法典》第110.1条明确规定:从事相关对环境有影响的行为“……必须在有关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遵照下列原则进行……”第四个原则就是参与原则,并进一步指出“根据第1项指出的参与原则,人人有权获取有关环境的各种信息,其中主要包括有关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危险物质以及危险行为的信息。

2. 确认公民在环境保护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对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等社会团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公民的主体地位集中体现于环境公益诉讼领域,美国和加拿大分别为实践和立法领域的先驱。美国还通过判例法实现公众参与,其私人检察总长、公共信托、环境权、妨害公众等理论为国内环境法学者所关注。

3. 确认公民环境权的基本权利地位,赋予公民知情权、异议权、环境公益诉讼等司法救济权。法国甚至通过宪法保护公民环境权利。2005年法国《环境》第1条指出“人人都享有在一个平衡的和不妨害健康的环境里生活的权利”。对于公众参与的具体权利,俄罗斯2002年《环境保护法》第11条规定:“每个公民都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有保护环境免受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自然的和生产性的非常情况引起的不良影响的权利,有获得可靠的环境状况信息和得到环境损害赔偿的权利”。

4. 设专门章节详尽规定公众参与的具体实施,并通过法律条文或判例法确立程序性规范。加拿大1999年《环境保护法》设立了第二章“公众参与”,规定了公众的环境登记权、自愿报告权、犯罪调查申请权、环境保护诉讼和防止或赔偿损失诉讼等内容;法国1998年《环境法典》专设第二编“信息与民众参与”,详细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目的、范围、途径、权利和程序。

5. 明确政府促进公众参与的主要职责,并将公众参与提升到全民环保理念的高度。法国2005年《环境》第8条强调了环保教育与培训“环境教育和培训应该为实施本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作出贡献”,第9条则有关科研和改革“研究和改革应当有帮于环境的维护和利用”;日本1993年《环境保护基本法》第二章“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规定了政府组织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学习,促进非政府环保组织的自发活动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J].理论前沿.2004,(13)

2、NGO:环境保护运动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积极力量.社科纵横[J],2007,(7)

3、邓庭辉.论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J].环境科学动态,2004,(2)

4、姚慧娥.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J].上海环境科学,2003,(22)

5、陈叶兰.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李艳芳.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信息公开制度[J].江海学刊,2004,(1)

篇2

1、盘活存量(营造建设用地)。据不完全统计,__市各类需治理废弃矿区面积在300公顷以上,目前这类废弃矿山多被荒弃,既影响了矿山的生态效果,又使土地资源在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为此,该市从20__年开始,积极利用废弃矿区整治盘活存量土地、营造建设用地。20__年至20__年两年间,全市通过废弃矿区项目整治,已盘活存量土地1300余亩。如袍江工业区在20__年9月对斗门镇盐仓娄村金鸡山废弃石料场地实施治理,目前工程已基本完成,通过整治已新增用地186亩。__县在20__年下半年开始对安昌镇大和山废弃石料矿、钱清镇前梅废弃石料矿、马鞍镇大鱼山石料矿、钱清镇广基建材场、兰亭镇谢坞石料矿等废弃矿区进行整治,工程完成后已新增加用地约1160亩。又如袍江工业区内荷湖建筑石料矿废弃场地平整工作已经开始,预计完成后可新增用地300余亩,新民热电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用地选址就位于此废弃矿地内,目前该项目用地审批手续正在办理之中。可以说,通过对废弃矿山的场地实施平整来盘活存量土地、保障发展用地,对用地大市、资源小市的__来说,这种方式一定时期内将会是一个必然选择和趋势。

2、整理土地。__市通过废弃矿山整治进行土地整理主要集中在废弃砖瓦粘土矿整治上面。砖瓦粘土矿素有"吃地老虎"之称,对土地的破坏较为严重,前几年__市通过对废弃砖瓦粘土矿的整治,新增了约1000亩的耕地,又为经济建设筹措了约700亩的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如__县通过土地整理已对相当一部分废弃砖瓦粘土矿进行土地整理,新增耕地近200宙。该县夏履镇通过对废弃砖瓦粘土矿进行土地整理新增耕地50余亩,获取土地整理折抵指标30多亩,为该县南方集团急需厂房扩建解决了用地指标。目前上虞市、诸暨市等地也对市域范围内的废弃砖瓦粘土矿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预计通过整理可新增耕地约500亩左右,可获取土地整理折抵指标约350余亩。

3、垦造耕地。由于__市原先部分矿山开设时位于山区或半山区,矿区位置、坡度都相对偏高,不可能像土地整理一样达到路、林等配套要求,不适宜于进行较大范围的土地整理,为此该市也积极利用这部分资源开展造田造地活动,进行耕地垦造。目前这部分资源也为该市新增了大量的零星耕地。如越城区对该区鉴湖镇芳泉村一个废弃煤矿用地进行耕地垦造,已增加新地22亩。嵊州市对该市甘霖镇建安废弃石料矿进行整治垦造耕地,通过整治可新增耕地近40亩。

4、恢复生态。生态恢复是废弃矿山整治的一个基本要求,前几年实施治理的项目目前都已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恢复效果。20__年至20__年两年时间里,__市结合生态市建设进一步加大了生态治理力度,特别是对城镇周边、高速公路沿线、国道沿线第一视线范围内的废弃矿山开展了以生态恢复为主要内容的整治,目前部分项目已初见成效。如诸暨市暨阳街道桃花岭废弃石料矿位于诸暨市火车站北的城市中心区块,矿山废弃多年,山体,影响了诸暨城市的市容市貌,为此,诸暨市在20__年下半年对该废弃矿山进行工程招标实施治理,目前该项目已全部完成,达到了生态恢复的预期效果,极大地改善了诸暨城市的形象。又如诸暨市牌头镇牌轩下废弃石料矿位于杭金衢高速公路边,矿山宕面山体,严重影响高速公路边的视觉生态。20__年诸暨市投入资金数十万元,把该废弃矿区分作6个台阶种上松树、竹子等植物进行整治,生态恢复已初见成效。

5、再造景观。__市已有利用古采石场造景的成功范例,如东湖有天然"水石大盆景"美称,吼山以其"残山剩水"独具特色,羊山以石佛享誉江南,柯岩则更以大佛、云骨著名中外,这些都是__市利用废弃矿山打造矿山公园、再造生态景观的生动先例。近年来__市结合实际,在这方面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新昌县投资1000多万元,对位于大佛寺景区内的一个矿区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废弃矿山进行景观再造,已前该项目利用废弃矿山进行景观再造工程已成为新昌大佛寺景区二期的一个主要景点(磐若谷)。又如__县对位于柯岩风景区内的彤山废弃石料矿山进行了整治,也使之成为柯岩风景区二期建设的配套工程之一,建成后吸引了不少游客观赏。

篇3

【关键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途径

1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1压力不断增大农业资源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维护粮食安全,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粮食生产总量每年都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量,但是从农业生产总体来看,依然还保持一种总体平衡、结构紧缺的现状,具体来说就是农业粮食产量增幅跟不上刚性增幅,在国际领域来说,近些年来,作为主要的粮食生产以及销售大国,我国的农业生产正面临不断严峻的资源环境保护压力。1.2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对粗放过于粗放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导致我国的农业资源整体利用效率过于地,农业生产经营效果总体很不乐观。从我国农业生产的总体状况来看,首先和农业生产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相应的技术支撑仍然比较薄弱,现阶段仍然是以粗放的经营方式为主,其次从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来看,国内很多地区农业生产中,仍然坚持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非常低,再者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的不合理使用严重的污染了农业环境。1.3工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约束性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对于我国城乡矛盾的加剧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城乡争地争水矛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整体的耕地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国家农业生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再加上我国水土资源本来就存在严重的空间不合理性,使得农业资源不匹配这个矛盾不断激化,与此同时,农业资源还面临着环境污染、自然破坏、质量下降以及耕地质量退化等方面的威胁,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2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途径

2.1把握农业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

2.1.1必须立足现状,坚持农业资源保护和农业生产经营相协调的原则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突出的地位,着力于改善不同地区粮食生产中不计代价投入资源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坚持农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相协调的道路,逐步提升农业土地产出效率、资源利用率以及生产效益,住不得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双丰收。2.1.2坚持内源污染治理和外源污染防控相结合对于农业生产内外源污染的治理和防控,一方面要不断的强化对农业污水灌溉、垃圾以及重金属等内源污染的集中防控,大力发展农业清洁生产以及节能减排工作开展,帮助农村更好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另一方面尽量将农业生产中的内源污染解决在生产过程中。2.1.3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政府和社会的结合要坚持“破坏者治理、保护者受益”的原则,政府部门要强化自身的政策扶持,不断的提高公共服务职能,做好农业生产相关的科普宣传工作,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力量的作用,以政府为主要引导,逐步构建社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以及个体农民之间的多元化参与的资源环境保护机制,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的相结合,不断创新市场运行机制,逐步的推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第三方治理的协调发展。2.2切实把握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2.2.1切实做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首先必须将农产品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加快相关分析测试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切实做好农产品土壤样品分析和数据统计工作,为农业土地污染修复工作提供可靠地数据支持;其次要重点做好重金属农业污染土地的修复和治理工作,将现阶段全国范围内重点9个农业污染修复技术示范点作为重点治理对象,通过对各种修复治理技术的成效对比,加快探索一套适合不同污染类型的治理修复技术体系;再者在此基础上,加快探索农业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以重点区域为例,构建农产品产地环境相关质量数据库,对不同类型的农业土地实行分级管理,构建重金属污染防治应急管理措施,强化重点区域农产品土壤重金属污染应急处理能力,构建重金属污染监测防治网络,及时全面的掌控农产品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发展动态。2.2.2推进农业面源综合防控常态化发展首先要重点强化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实施主要流域尺度污染监测,及时准确把握农业面源污染指数,及时《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公告》,逐步实现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和常规化预警;其次要突出重点农业领域面源污染减排工作,这一方面要重点做好农业病虫害污染防治、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生态拦截工作,提高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二与生产中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2.2.3提高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效率首先要逐步的加快农业机械化还田力度,尤其要重视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的使用,有节奏发展农作物联合收割、储存运输机械化运作,建立农业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其次要加快推动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技术的使用,例如发展以农业秸秆养畜为一体的农业循环生产,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也可以在重点农业区域构建示范点,实施农业秸秆全量化使用,最大限度的解决农业秸秆焚烧污染问题;再者可以结合农业秸秆循环利用技术,在农村地区重点发展秸秆能源和原料加工技术,逐步推动秸秆炭化、秸秆沼气等分布式能源的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农业秸秆相关系列产品,提高农业秸秆的综合使用效率。2.2.4做好农业物种资源保护工作首先必须做好重点农业区域和重点物种的保护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对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同时对于农业遗传资源富集区域、生态系统典型区域以及关键物种分布地区要开展重点保护;其次加快构建农业野生植物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积极引导相关科研团队开展重点区域的物种资源深度研究和保护工作,深度发掘可以支撑新品种选育的优质资源;再者要积极探索农业野生植物保护以及合理使用机制,加快构建人工培植技术体系,推动农业物种资源可持续利用。

3结论

总的来说,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必须立足现状,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重视节约型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提升农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成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发展道路,逐步的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洪远,张灿强.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33~41.

[2]薛梦瑶.农业循环经济影响下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04):291~292,341.

篇4

【关键词】环境 土地利用 保护 对策

一.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影响

社会生产活动对土地的扰动程度具有明显区域分异,在我国自东向西呈现有规律的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口也最多,对土地的干扰程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另外,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由于处于沙漠边缘带和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受多重因素影响,该地区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而由于洪涝灾害等原因,南方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我国湿地变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和珠江三角洲等湖泊广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土地利用程度和方式反映了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市场转型、社会发展及人口数量上升等大环境影响,人类越来越多地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而问题的根源都与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及方式有关,因此,生态环境状况能直接地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二.土地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工业废水达标率高,城市生活污水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来源

工业用水主要分布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其用水量分别占全区工业用水总量的43.74%、30.07%、8.72%,合占全区的82.54%。工业废水排放主要分布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其排放量分别占全区排放总量的41.06%、25.46%、9.80%、6.93%,合占全区的83. 26%。全区工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达标率为100%。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已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来源。

(2)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个别重金属元素有上升且超标的现象

土壤环境质量是土壤容纳、吸收和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质的能力,是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土壤作为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自然环境的中心位置,承担着来自工业和生活污水、固体废物、农药化肥及大气降尘和酸雨等各方面90%的污染物。该区土壤重金属大多数含量属于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见表1。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但土壤中铅含量较高,上升幅度较大,受到铅中度污染; 土壤锌含量相对较高,上升趋势较为明显,表层土壤锌含量低于底层土壤,底层土壤锌含量绝大多数均远远超出背景值。

三、我国土地资源破坏现象严重

随着工业化程度提高,人口压力加大,地区财政来源单一,国内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经营方式的恶性循环,我国土地生态环境的的污染和破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土壤最重要的成分是“有机质”,它由微生物和动植物的代谢物组成,是土壤的养分。土壤的养分和水分不足以使大量的植物生长的状况就是土地沙化。沙化土壤的主要成分为无机物,沙壤粗糙如砂、保水能力很差,即便有植物生长,也十分稀疏。土地是否会发生沙化决定于土壤中含有多少有机质和水分可供植物吸收利用。任何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破坏土壤储存水分的因素都会导致土壤沙化。我国各种成因的荒漠化土地面积8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7%。其中,水蚀作用形成的荒漠化土地37.7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的45%;风力作用形成的沙漠化土地37.1万平方公里,占44.3%;物理及化学作用(包括盐渍作用和水渍荒漠化土地)6.9万平方公里,占8.2%;工矿开发引起的为2万平方公里。我国还有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141万平方公里,其中,易受水蚀荒漠化影响的土地87.5万平方公里;易受风蚀的沙漠化土地53.7万平方公里。总计已经荒漠化和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224.7万平方公里。我国各类荒漠化土地最近发展的趋势如下:

1、由于近年来降水减少,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有减少的趋势。这意味着“石漠化”问题有可能减轻。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然值得警惕。广西、贵州等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区严重水土流失引起的“石漠化”也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2、风蚀引起的荒漠化,即沙漠化。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继续强烈发展,不同类型和地区的沙漠化发展趋势有较大差异。草场退化引起的草原荒漠化严重发展;西部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河流下游地区生态失衡引起的荒漠化仍严重发展。

四、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1)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各种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力度

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防治,严格执行排放标准,提高达标排放的稳定性。要建立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严格限制能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实施综合利用,增加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废水排放量。工业区污水排放必须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CJ18-86) 后方可排入城市道路下市政污水管网。严禁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等用作肥料时应事先采取有效技术处理。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用对土壤环境构成污染以及不符合A 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复配制剂和中等毒性农药。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发展生态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引入循环经济模式,鼓励引导农家乐、养殖场对产生的畜禽粪便进行综合利用,可通过建立猪、沼、禽、鱼综合开发生态模式,形成循环利用生态产业链,做到废物资源化、减量化,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要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新上工业项目要向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要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控制,对全区工业企业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采取有力的治理措施,有效削减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篇5

一、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化图书著作权保护现状

首先,数字化图书著作权侵权责任认定比较复杂。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人、用户是数字化图书著作权侵权的主体。网络服务提供者会提供一些真实材料,这些数字化信息在进入计算机系统之后,就可以被复制,未经数字化图书著作人授权的复制已经构成侵权,但数字化转换与传统的复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为侵权者提供了抗辩理由。除此之外,当用户在网络上浏览数字化图书时,时常会存取这些图书信息,这种复制同样未经著作人授权,但未对作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通常不会影响数字图书的正常使用,这就使数字化图书著作权侵权问题呈现出复杂化特点。其次,相关的法律法规较为滞后。随着数字化图书出版的兴起,市场环境逐渐发生改变,这就要求相关的执法、立法和司法工作也要随之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护数字图书的著作权,但《著作权法》颁布时,互联网尚未普及,2010年又颁布了《侵权责任法》这为数字化图书著作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责任规避机制、数字化图书网络使用、赔偿责任等方面还不够完善,致使网络的多变性和法律的稳定性之间形成矛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数字化图书著作权保护的难度。

二、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化图书著作权保护策略

1、健全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首先,要逐渐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目前,《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著作权法》了一位数字化图书著作权的集体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但与此同时,这些法律法规也存在一些漏洞,可操作性较差。因此,若要应对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化图书的多样化发展,就必须及时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促使数字化著作权的集体管理有法可依。其次,要不断完善政府的监督职能。目前,我国的著作权管理组织呈现出鲜明的垄断性特点,这显然不利于数字化图书的著作权保护,所以,政府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及时纠正违法行为,合理平衡使用人、权利人和集体管理组织之间的关系。再次,要构建信息公开机制。数字化图书著作权管理组织是一种非营利性组织,因此,在扣除管理费后,要将剩余的资金交给权利人。只有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才能够增强信息的透明性,及时对外公布收费标准和权利信息,这一方面可以促使使用人更加方便的查阅使用作品,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公众监督。

2、加强技术保护

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图书著作权保护不能仅仅依靠立法措施,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所以,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措施进一步加强保护。以便达到“控制传播”和“控制复制”的目的,具体而言,首先要依靠限定访问区域技术。即借助防火墙、路由器等网络装备设置访问权限。其次,要合理采用用户识别技术。这主要是指通过访问识别验证用户身份,增强数字化图书馆的安全性、机密性和完整性。以防止不法分子窃取数字化图书信息。再次,要运用数字化作品的防复制技术。确定数字化图书作品与用户身份的解密。有效防止数字化图书被非法复制。

篇6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途径;水环境;保护;措施

发展生态水利,提倡人与水环境和谐发展是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应该重视的问题。当下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结合现有的水资源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全面宣传节约用水的思想,综合治理和管理,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保护好水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不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环境影响的原因分析

1、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对水资源过度开发使用的问题。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转轴已经停不下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趋势只见疯长,疯狂开采水资源,开发过程中操作偏离正常程序。有些开采活动远远超过其本身的承受力, 导致这些河流领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水资源枯竭,从而反过来影响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2)水资源污染严重的问题。很多工厂或是重金属加工制造业在经过了生产活动之后直接就将富含重金属或是污染因素的废水排入当地的河流中,导致这一片区域的水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当排入的污水过多超过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这片河流就会变成真正的不可用的水资源。当地居民生活用水都可能得不到保障,更别提工厂的大规模生产用水了。(3)水资源节约意识的问题。关于水资源节约的宣传活动做得太少,很多居民心中从不曾有节约用水的意识,只有在停水时,才感觉到生活的不便。可是一旦不缺水,又开始大肆浪费水资源,如频繁洗车,洗车的大量又不循环利用;刷牙或者洗澡时水龙头一直开着,洗衣服不用手搓而是直接对着水冲洗等等这些行为,严重降低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2、水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的原因。(1)水资源开发目标单一的原因。水资源开发规划为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也暴露了开发目标单一。更重要的是部分规划的指导思想本身就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而且区域之间的规划往往缺乏衔接,不协调。(2)生态环保意识浅薄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水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所以就应该最大限度的开发它,让它为我们所用。甚至有些人认为发展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矛盾,在现今我国正需要经济发展的时候,应该先把环境保护放一边,等以后再进行治理。这些观点严重缺乏科学性,水资源只是一部分可再生资源,对于超量污染的水是不可再利用的。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重视环保。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1、边开发边保护。工业生产活动是不可能间断的,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不能间断的。针对我国水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的情况,要制定统一的战略思想,边开发边保护,首先要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工业用水总量给予一个限定,超额工厂需要承担相应的处罚,但是工业用水整体上还要以节约为主,将用水量尽可能缩减。适当地多植树造林,涵养当地水源。对造成污染的工厂要勒令其在规定时间内做好治污工作,将污染源处理到位。

2、对区域水资源实施重点保护。因为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已经造成水资源紧张的局面,还有些工厂企业随意排放未经处理过的废水,污染居民用水,导致用水安全问题频繁出现。国家要制定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使生态环境能够实现良性循环,对问题突出的区域做重点保护,做好排污治污工作,节流控流,实施多渠道开发,保证好城乡生活用水安全,维持社会稳定。在这个基础上,再重点规划工厂生产活动,规定用水量,完善原有的排污程序,将污染源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3、重复利用水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需要合理规划。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综合起来是大家没有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工业用水量非常大,如果都是用一次就直接当废水排出去,会浪费很多水资源。因此工厂也要适当改进设备,能够重复利用一次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水资源的消耗。生活用水方面,居民也要有水资源危机意识,把每一滴水都使用到位,改变原有的粗放的生活习惯,实现生活用水的二次使用甚至多次使用。

三、水环境的保护措施

1、把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节约水资源完是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减少水资源污染的重要途径。我们对水资源的管理必须严而又严,总的原则是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要大力提倡并推行节约用水,把建立节水型社会作为全社会的努力目标,节水本身也是保护水资源的一种手段。

2、切实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是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牢固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和尊重自然规律的要求贯彻到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满足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坚持科学系统的规划原则,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搞好各个专业规划之间的系统衔接;传统的治水经验与现代治水技术相结合,努力提高水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转变人们对水的认识.通过宣传,使人们改变对水的传统观念,转变对水的认识,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转变为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到同时要特别重视非工程措施,并强调科学管理;从认为水是自然之物转变为认识到水是一种资源,采取工程措施,使水成为商品;从认为水资源费可收可不收转变为依法收费等等,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增强水的忧患意识、资源认识、法律意识,教育和动员人们都来爱惜、保护、节约水。

4、切实加强水政执法工作。抓好普法宣传和教育,营造关注水资源、学习水法规的浓厚氛围,增强全社会的水法治观念。规范行政行为,依法治水、依法管水。

5、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资源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动态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各地区之间的水资源具有非常强的不可分割性,因此水资源主管部门需要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统一管理,做好合理的统筹安排,拟定出能够满足长期用水的水资源分配方案,仔细计算和确定每条河流的污染承受能力,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强化城市水资源管理,保证重大项目的水资源使用的合理性。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树立生态、资源、经济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要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长期性,制定方针政策,要配合法律的强制作用,全面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杨丽英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J].中国水利.2011(23)

篇7

关键词:云计算 高校图书馆 版权

The research of copyright protection under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 in University Library

Zhang wei

( School of Law and Busines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Wuhan 430073 ,China )

Abstract: CloudComputing is widely used in university libraries.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ies, it will greatly accelerate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just like taking a high speed train,but during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there will be many challenges,This paper based on the new environment of cloud computing,mainly take about the problem of the prote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copyright,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ossible copyright issues.

Key words:CloudComputing University Library Copyright

云计算(CloudComputing)这一概念是由google提出的。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根据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博士的定义,云计算就是“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让互联网这片‘云’成为每一个网民的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

目前,按照“云”的内容, 可将“云”分为三类:第一类提供资源; 第二类提供动态数据;第三类提供软件平台[1]。从2008年开始,云计算开始迅速席卷我国,直至今日,短短的4年内云计算已经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名词,出现在各个领域。2009年9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在上海举办了“云计算与图书馆”专题研讨会,这标志着云计算的运用在图书馆界正式拉开了帷幕。

1.高校图书馆发展现状

1.1数字图书馆的普及

现如今社会的发展已经步入了网络化和数字化时代,读者获取信息的形式更加丰富,网络打破了纸质阅读的传统。数字图书馆使用数字技术对现存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并通过一系列计算机加工处理技术形成了方便读者获取与利用的信息资源,所以说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功能的延伸,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开发和利用的空间。

1.2自主开发本馆特色数据资源库

在现阶段,在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上,不单要加强传统馆藏资源的的数字化和电子化,更主要的是致力于各个高校的特色馆藏建设。一是不同高校的学科特色和办学优势各有不同,可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来收藏相关的数字专业文献,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数据库。二是收藏专题化。各个高校图书馆可根据全校师生教学及科研的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专题化、系统化的收藏,方便师生查询,提高科研效率。第三,加强特色电子信息资源的系统化。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电子资源查询的便捷性被更多师生所接受。

2.云计算新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版权保护的新挑战

2.1云计算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和共建

图书馆界一直以来都以整合数字资源而达到共享共建为目标, 而云计算这一新型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为完全实现这一目标带来新的契机。在高校图书馆领域, 各个高校图书馆借由“云服务商”将他们的各种数字资源统一结合起来,并也通过“云服务商”获取相应的数字资源,。这样一来各个高校不必关心后台是如何运行的, 也不必将大量的资金投入至更新、维护硬件设备上,不但大大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高校图书馆的运行成本[2]。

2.2新环境下版权保护的新挑战

云计算一改了往日每个高校图书馆配置一套集成管理系统的模式。新的环境下,只有少数大型、肩负“中心”节点职能的图书馆可能会承担一定的“云”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大多数图书馆都是“云”的使用者, 直接将业务负载于公共云上。几乎所有业务支持系统和资源服务系统都可以通过“云”来提供[1]。加入云的各个成员馆可通过相关协议获取云中的数字资源, 也就是说使用云中的数字资源都像使用本馆的资源一样便捷。不过在这种云模式下虽提高了数字资源共享的自由度, 另一面却也带来了新的版权纠纷问题。在新环境下作者的版权该如何保护?成为新时期我们关注的问题。

3. google版权获取模式的借鉴

2008年10月, 谷歌与美国作家协会及美国出版商协会达成和解协议, 双方约定:谷歌将出资1.25亿美元建立一中立的非营利性图书版权注册机构(由出版商和作家各出一半代表负责运营),以此对作者和出版商的版权进行登记注册。该注册机构将找出那些版权尚未过期,但已经停印的书籍,并为这些图书的版权所有人提供版权费。按照这一协议,谷歌可把已扫描的图书纳入谷歌搜索当服务中,并与版权方共享相应的网络广告收入。

该协议还规定,著作权所有人如果同意和解协议,可要求现金赔偿,谷歌对每本书至少赔偿60美元。对于今后的使用,谷歌会支付给著作权人销售收入的63%作为使用费,权利人可选择让其继续使用或者要求其删除图书。[3]

3.1 Google“授权要约”模式

2005年8月11日,Google宣布:版权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退出该计划,即使Google的合作图书馆中包含这些书籍,Google也会放弃这些书籍进入Google数字图书馆,但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向注册机构表明立场: 提出从和解中移除的书面申请或者表明愿意留在和解中,倘若什么都不做,将受到和解协议的约束。[4]但美国出版界对Google这一特殊的“授权要约”模式并不满意。

3.2 Google默示许可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默示许可是指在一定情形下,权利人虽未标明许可在网络空间传播作品,但从权利人的行为或依据法律规定可以推定其对该使用不表示反对,从而认定其默认许可利用作品。在默示许可制度下,版权人可以行使许可权、报酬请示权和禁止权,即在使用者利用作品后的任意时段,权利人都可以主动提出付酬请求,使用人必须按照适当标准支付,在使用者恶意不支付的情况下,版权人可禁止使用者使用作品并要求经济赔偿[5]。Google对图书的扫描和提供网上检索主要基于默示许可制度,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源自合同法,引入版权法中可以成为一种新型的版权限制 [6]。

4. 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版权保护对策

“云”中的用户像使用本馆的数字资源一样去使用其它成员馆共享出的数字资源。这些数字资源本身复制成本低,且在网络中传播速度快,又因其的数字特性具有检索便捷等特点,这都使得版权作品的使用的目的、使用数量以及对市场的影响难以把握。

4.1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的中介机制

在云计算这一数字资源高度共享的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传统作用虽受到了限制与挑战,但是其中介作用越发明显。我国应当改革集体管理组织作为权利人的角色,在现有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基础上,采用更先进的授权许可与权利分享技术,对作品资源进行运营与管理,以均衡网络环境下各方的利益[7]。

4.2完善权利保护体系

我国在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保留了人身权与财产权,著作权法规定这些权利的用意是在于赋予作者一种独占性与排他性的、被动的专有权利。其中作者“主动针对作品的各种行为方式的自由”是种默认的权利,但不能因此就认定“主动行为的自由”在著作权领域毫无意义。如果作者在主动行为时遇到障碍,其“主动行为的自由”就成为了排除该障碍的依据。“主动行为的自由”与“被动的对他人行为的控制”交替运用,是著作权法立法的完整原意。这样,著作权法律体系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基本理念才能充分实现[8]。

4.3完善利益赔偿机制

各种数字资源借由“云”统一在一起,内容高度整合,资源量巨大,查找方便,可见这一新型技术对作者作品的传播的确可以使作者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虽利大于弊,但我们仍要为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建立起完善的利益赔偿机制。著作权人可以合理地通过合同约定,在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及律师的专业帮助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如著作权人发现侵权行为,应事先查证后委托公证机构以出具公证书的方式进行证据保全,然后根据自己作品的价值,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计算出合理范围内的赔偿额度。

4.4完善网络信息领域的共享机制

并非所有的“云”中的复制、发行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作品的行为都是侵权行为。例如,“云”复制、发行、传播的数字资源已进入公有领域,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或者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著作权人声明或者上载该作品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受著作权人的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网站予以转载、摘编并按有关规定支付报酬、注明出处的,不构成侵权。但网站转载、摘编作品超过有关报刊转载作品范围的,应当认定为侵权。”规定情形的均不属于侵犯著作权。所以建议各个高校将自己馆的数据特别是特色资源共享至“云端”的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系统来区分作品权限,尽量筛选已进入公共领域的作品上传至“云端”,从根本上营造良好的网络版权生态环境。

* 本文是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云计算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版权保护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炜.图书馆需要一朵怎样的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2-6.

[2]黄胜国.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2.(2):107-110.

[3]谷歌版权博弈:被驳回也是机会 在妥协中前进.2011.[2011-04-03].省略/n/96306/.

[4]李宇.著作权法视野下的Google图书和解协议解读——兼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授权模式的理性选择.[J].图书馆杂志.2010.(6).

[5]梅术文.信息网络传播权默示许可制度的不足与完善[J].法学.2009(6):52-60.

[6]吕炳斌.网络时代的版权默示许可制度——两起Google案的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9(7):73-76.

篇8

关键词:环境保护;政策执行;价值冲突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22-01

1.r值冲突

环境保护是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准确地说是属于非排他性但具备竞争性的公共物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公地悲剧”“公共池塘”。依目前的情形来看,环境保护正处在产品供给不足期间,即政府无法满足居民对环境质量的高需求。其原因在于公共产品的提供仅仅是对价值的选择、对利益偏好的选择,不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价值取向。这表明一部分人可以在价值上获得满足,而另一部分人则要作出价值牺牲。价值满足群体与价值牺牲群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相互对立的、相冲突的。

从环境保护政策执行的价值视角出发分析公共政策的相关行为主体的价值冲突,可以更好地理解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扭曲和失误。

政策的顺利执行将反映决策者的价值取向,若所作出的价值选择只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利益得到满足和实现的则是价值满足群体,价值利益受到损害或未能实现自身利益的则是价值牺牲群体。但是在实际的政策执行过程中,价值满足群体有可能因为执行的扭曲而成为价值牺牲群体,未能从政策中受益。反之亦然。

2.个人利益―公众利益分析

在环保政策问题上,我们往往看到的政策执行是根据执行者的主观意愿使其达到他们所谓的价值最大化的。因为政府官员都有双重身份:作为有私人权利和个人利益的个体,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代表公共利益[1]。公共权力的诱惑性特征使少数行政官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利用公共权力损害公共利益而谋取私利。

地方政府为了寻求更好的政绩,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广泛地招商引资,但是引资进来的企业往往是污染严重的或者是无法继续生产而被关闭的企业。

作为公共利益的一方希望能尽快降低污染,走循环经济的道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有些地方官员则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鼓励继续发展生产。所以说,要使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绝对的“价值中立”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如果一项公共政策威胁到自身利益,那么执行者无论出于公心或者私心,都有可能抵制这一政策,因而就使得该项政策很难顺利有效地得到执行[2]。

3.成本―收益分析

从成本―收益分析来看,环境保护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能通过低耗能、低污染的燃料来生产产品、降低污染,但人们往往更看重在高污染环境下生产出的产品所获得的超过以低耗能方式生产出的收益,即使周围的一小部分人要忍受污染物的侵害。倘若每一个人都是利己者,那么将所有人产生的快乐(从产品中获得的收益)加起来,它会超过周围居民所受的痛苦。但是产品的实际收益的考量应该顾及因产品生产所导致的他人痛苦和遭遇,如水质污染。在现实中,收益却往往无法得到很好的衡量,这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4.分析公共政策执行的价值冲突的启示和意义

公共政策的执行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即使所制定的公共政策近乎完美。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如何协调各方利益,促进正面价值的实现,规避负面价值,促使公共政策更加有效地执行,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和谐社会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我们应该追求绿色的GDP,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模式,并将其作为对政府官员政绩的考核内容;各级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人事任免权交由上级环保机构,官员直接对其负责,赋予环保局更多的执法权力和执法力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开展生态环境教育,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更重要的一点是将环境保护作为产业来开发,通过引用市场激励机制,对逐渐稀缺的资源征收适当的税收(对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征收一定的税收,以弥补他人的损失);也可以将某地区的环境保护责任托付给某一个体或集体,并对其进行管理。这些都将有利于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改变“污染能赚钱,不污染不能赚钱”的怪现象。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字: 网络传播权 技术措施 权利用尽 合理利用

一、版权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复制技术得到革命性的革新。无论东、西方的知识产权学者,都无一例外地认为版权是随着印刷术的采用而出现的。[1]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作品的载体-书籍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使得作品的大规模复制成为可能,因而大大便利了知识的传播,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从知识的传播中获益,又反过来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内的实践和思索中发生作用,从而更快地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整个印刷术不断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就是版权制度-作为平衡作者个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精妙制度的不断 “试错”,不断调整,不断进步的历史。印刷术发展到今天,复制方式越来越先进。复制技术正在给人类建立的传统版权制度以巨大的冲击,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中国的互联网上网用户数已超过7800万,居世界第二位;截止2003年12月底,上网计算机将达到3000万台;以收费的内容服务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方兴未艾,新一轮宽带网络建设和应用正在兴起。[2] 互联网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交互性强,成本费用低廉,不受国界、地域限制等特点,大大优于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如今上网聊天,游戏,阅读,下载资料,甚至网上交易越来越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它的出现,使人们生存的范围从物理世界向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伸展。

互联网的种种特点,在便利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使作者和版权人感到传统的版权法已经无法保护他们的权利和地位。因此强烈要求修改版权法,扩大他们的权力范围,各国和国际组织也纷纷立法,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保护版权人的利益和各国技术发展的优势。

二、网络传播权和技术控制措施权的出现

传统的版权制度所规定的传播方式 (这些传播方式都是以复制,包括精确复制和拟制复制为本质特点),已经由从纸到纸(注)这一单一的传播方式,过渡到从纸到纸,从纸到网,从网到网,从网到纸这样一种四类传播方式并存的格局。与传统的复制方式相比,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复制大量作品变得空前的便利,快捷和费用低廉。并且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被轻松访问和下载。美国有人甚至提出 “无纸化办公” 的概念。互联网的出现,给著作权人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可以凭借互联网本身的巨大优势,使尽可能多的读者接触到自己的作品,从而扩大了作品本身的影响力,提高了作品的使用价值。因为这时的作品传播,已突破了传统版权制度下作品的发行模式,不再受以纸质为媒介的作品印刷数量,发行渠道和发行范围的限制。从而也提高了著作权人本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互联网的特点又使得传统版权领域内的权利用尽原则(注)失效,(对网络传输来说,复制,发行,传播是同时进行的,一旦发行权 “用尽”,就意味着多种权利同时用尽。因此,对于网络传输适用“ 权利用尽 ”原则,会对版权人的利益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3]作品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同时,作品复制件依旧留存在著作权人手中,并且互联网交互性强的特点使得著作权人极难控制作品的传播去向,因此必需赋予著作权人相应的网络复制的控制权,即网络传播权,以避免可能会影响著作权人重大经济利益的任意复制行为。

网络传播权作为著作权人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手段出现,必然导致网络控制技术措施的出现。因为如果仅仅规定网络传播权而不规定相应的技术控制权,那么网络传播权就会因为缺乏技术措施控制权的支持而形同虚设。

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两个重要条约WCT和WPPT都将技术措施纳入版权保护的范围,规定了为侵犯他人版权而对他人保护作品的技术措施进行的解密行为以及有意为了破坏他人技术措施提供服务或设备的行为构成侵犯他人版权。美国1998年千年版权法(DMCA)(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1998 ) 对技术措施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定。

三、合理利用原则的分析及与技术措施的版权保护之间的冲突

技术措施权对传统版权法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合理利用制度上。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二者之间的冲突以及探索解决之道,这里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合理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fair use )肇始于英国判例法。1841年美国法官Josoph Story 审理Folson 诉Marsh 一案中,系统阐述了合理使用制度的基本思想。它是指在某种情况下,法律允许他人可以不经版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报酬而使用产品。[4]

对于这一概念,有学者认为其定义是:“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又不必向其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著作权作品的合法行为。[5] 也有学者认为:”合理使用指本来是版权人专有领域的东西,未经许可的使用应属侵权行为,但由于法律在使用条件及(或)方式上划了一个合理的范围,从而排除了对该行为侵权的许可。“[6] 笔者认为,合理使用原则的出现,实际上是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就其各自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是著作权人部分经济权利的让与,是著作权人不得不做出的,是著作权法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一方面,如果没有合理利用原则的出现,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侵权行为。如果对这些侵权行为严加打击,其结果必然是大量使用法律的强制力量,带来巨大的著作权保护成本,其成本之高最终必然迫使著作权人放弃对其作品的保护。同时,书籍的购买,销售过程中,消费者必然要经历从浏览到发生兴趣,再到对该书进行价值评价,最后达成购买行为的过程。如果不规定合理使用原则,消费者的浏览过程肯定发生侵权行为。如果让消费者公仅仅看看书名就下定决心购买,这同样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合理使用原则的出现,恰恰是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相互需要的结果。另一方面,通过著作权人让与一部分经济利益,有助于把著作产品的接触者(盗版者和消费者)区分开来(通过图书馆等方式),满足了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使社会公众认同著作权法的规定来达到最终保护著作权人利益的目的。(如不如此,则社会公众的需要必然更多的转向盗版市场)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合理使用制度是在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在权利保护基础上的动态的利益平衡,是追求平等和效率这两大终极目标之间的平衡点。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便产生了作为二者利益的剂和缓冲区的合理使用制度。

专利法保护具有创造性的思想,而版权法保护思想的具有原创性的表达,这已经成了知识产权法学术界、立法界、司法界的一个长期的共识。[7] 但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这一共识发生了动摇。有不少的学者对此持批评的态度。有人认为,技术措施权属于一种特别权利保护,它是借用了保护有形财产权的方法保护无形财产。[8] 有学者举例指出。比如,一座房屋,没有经过所有人的许可,也没有执法和司法方面的原因,任何人都不得擅自进入,否则将侵犯其所有权。同时,如果所有人建设了一道围墙来保护他的房屋,只要围墙的建设合法,围墙所占用的土地和空间也合法,那么,任何人不但不能进入围墙里面,而且也不得对围墙本身采取任何破坏性行为,因为此时围墙本身也构成了合法所有物。然而,在知识产权世界,情况要复杂的多,虽然学者们大都认为知识产权具有独占性,但这种独占性并不同于所有权的对世性。知识产权法在保护权利人权利的同时,还划出了一块 “公共领域”,即合理使用的情形。公众据此可以自由进入这块领域,知识产权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干涉。也就是说,版权人可以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版权,但不能剥夺公众应该享有的权利。技术措施的保护显然不适当地扩大了版权的保护范围,剥夺了公众应该享有的权利。[9] 因而也就违背了版权法保护的基本原理。

还有观点认为,技术措施无限延长了版权保护期限。通过技术措施,原版权人将超过保护期的作品继续加以独占,即使其不再享有版权,但对作品仍然进行实际控制,也达到行使版权之目的。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作品永远处于私有领域,妨碍了公众自由使用,这显然形成了对公有领域的侵害。[10]

四、从法理和经济利益两方面谈技术措施权设制的必要性

技术措施权的设制实质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一个突出表现。

强调行动,注重效果是实用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实用主义哲学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11]

孟德斯鸠在其不朽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线的地方才休止。”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12计算机复制技术的便利特点使得互联网用户在选择守法-通过书店购买或网上定购获得作品,还是非法手段-网上直接复制作品留存在个人电脑里这两种方式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会选择后者。这也就是孟德斯鸠关于这段话的意思表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经济利益的选择。因此,技术措施的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知识产权法本来就是一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法律,著作权法保护的侧重点是著作权人的利益,也要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这就是合理利用制度。如果变成“公平优先,兼顾效率”,那么无疑会严重打击著作权人的创作热情,而陷入绝对平均泥潭中,最终导致互联网文化交流的日益贫乏。并且数字世界的种种特点,也使得传统版权领域内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某些规定不在适用。但并非全部否定合理使用,而是要对其中的规定进行修改。

从经济方面来说。从网络传播的特点看,互联网的销售模式与传统版权领域内的销售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传统版权领域内,图书的销售模式为作者-出版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而在网络模式中,表现为作者-网络运营商-最终用户。俩相比较,网络环境中的销售更为直接,销售环节更少,销售覆盖面大大拓展。因而可能以更低廉的价格服务于消费者。著作权人的潜在市场与互联网用户利用合理利用原则所接触到的范围完全重合,因而可能大大影响版权人的市场利益而不再适用合理利用原则。

其次,传统版权领域内以纸质等有形物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和今天网络世界中以互联网这种数字传输为载体的传播方式有极大的不同。在传统版权领域内,基于大规模复制本身的技术条件,复制所产生的成本费用,以 “研究,学习,个人欣赏 ”为目的的社会公众,不大可能超越合理使用的法定范围而成为版权人的商业竞争者。因为单个的社会公众为了个人研究,学习的目的复制一本书的费用将会大大高于他购买这本书的费用。也就是说单个的社会公众并不具有同版权人相竞争的实力。因此合理使用原则中的个人合理使用原则有其合理存在的土壤。而在网络环境中,大规模的复制,极快的传播速度,极低的成本与传统版权领域的纸质复制,传播速度,成本费用相比较有着天壤之别。只须鼠标轻轻点击,大规模复制的文本就可以以忽略不计的成本传遍全世界。如果说传统版权领域内的图书发行主要表现为物的转移的话,那么互联网上数据的交换则主要表现为无体物(数据)的复制。二者的最大差别在于载体不同。因此,在数字世界中社会公众已经具有了和版权人同等的竞争实力。这种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读者都可能毫无困难地成为著作权人的竞争对手。因而,设置相应的技术措施不可避免。原有的合理使用原则关于个人合理使用的部分必须修改。

五、网络环境中关于著作权合理利用的几种模式的争论探讨

互联网环境中关于合理利用争论最大的几个方面主要在个人利用,数字图书馆和远程教育三个方面。

1、个人使用

我国版权法第二十二条(一)款规定个人合理使用是:“为了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笔者不赞成个人合理使用原则在互联网上的适用,前面已经详述。从合理利用的定义上说,是否合理利用就一定是免费使用呢?合理使用的英文原文为fair use, 此意味着公平,公正使用。但并非free use(免费使用)。如果收费使用就表明不公平的话,那么这种理解可能是有问题的。如果死抱这个陈旧的定义不放,恐性合理使用与技术措施的矛盾始终不得解开。如前所述,互联网使版权人的作品能够比传统版权领域中的市场覆盖得更宽广,发行速度更快,销售环节更少,因而能够以较传统纸质书籍便宜的多的价格提供给社会公众。版权人以较纸质书籍低廉的多的价格象征性的收取一定的费用,在社会公众认可著作人的版权保护的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公众对知识的需求。版权人虽然在每一部授权的网上作品中所获甚低,但是由于发行范围广泛而得到补偿。从而在版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了新的利益平衡,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合理使用。具体方式是,由作品上载的网站以授权的方式同意各指定的网站提供下载服务,这种下载资料以光盘,磁盘为载体,并附有技术保护措施,类似软件。读者必须到指定地点购买。如果读者将其还原成纸质作品,其费用将会高于该著作的传统纸质出版物的价格。从而避免了冲击版权人传统出版物的发行。具体的销售管理可以由行业出版协会进行。

2、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方兴未艾,各种类型的数字图书馆纷纷出现,由此产生的纠纷也是很多的。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八)款规定图书馆合理利用是 “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其中并没有规定数字图书馆方面的问题,并且法定许可的情况也不包括数字图书馆。所以,图书馆要将作品数字化,就会超出合理使用的范围。

1995年美国的NII白皮书指出“馆际互借,允许少量复制进行馆际互借,但禁止复制数量大到至于取代对作品的预定或是购买的行为。”在解释如何以“借”为目的而进行的不足以构成取代作品预订或购买而进行的大量复制时,引用了美国版权作品新技术应用委员会(CONTO)的准则,即:图书馆对最近五年任何期刊中的文章每年只可以“借”不超过五份的复制品。尽管这一准则不能按部就班地扩展到“ 借阅 ”电子出版物上去,然而,很明显,也不允许以数字形式对作品进行没有限制的复制。[13]

有人认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纸质图书是有限的,一本书同时只有一个许可。而网络空间是无限的,一本书可以同时供数万读者进行在线阅读,它对权利人利益的影响远远大于前者。所以,网络图书馆的版权问题和传统图书馆决不可同日而语。[14]也就是说,纸质图书的物权性决定了它同时只能有一个使用权,而网络阅读的特点决定了一本电子书籍可以同时有无数个使用权。因此,数字图书馆对于还处于著作权保护期内的作品是不适用的,除非作者本身愿意放弃其经济权利。对于受著作权保护而版权人并不愿意以免费形式在互联网上公开的著作,数字图书馆应该采取提供读者所需书籍的简介,读者选择采取购买和到当地图书馆借阅的方式进行阅读。

3、远程教育

在我国,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已全面开展,由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准的国家教育部《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已经明确了实施“现代在线教育工程体系”。明确提出了依托现代化在线教育开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是大学教育的任务之一。

在以教育为目的的使用中,远程教育逐渐普及,由于远程教育不存在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现代网络传输和多媒体技术又使得课堂教育十分成功,因此远程教育对于老,少,边,穷地区教育的普及意义很大。由于前述互联网传播的特性,远程教育对版权作品的适用必须取得版权人的许可。具体的适用方式可以参考前述(1)个人使用的方法。

注释:

注1 这里的“纸”,包括纸张,磁带,录像带,碟片等以有形介质为载体。

注2 权利用尽原则(Exhausting Doctrine)又称权利耗尽,权利穷竭原则,是知识产权法上一个特有的原则。它是指知识产权所有人或许可使用人一旦将知识产品合法置于流通以后,原知识产权权利人所有的一些或全部排他权因此而用尽。

参考文献

[1] 保罗·爱德华·盖勒著,李祖朋译,《版权的历史与未来:文化与版权的关系》,载《知识产权文从》第6卷,第242页。

[2] 载自2003年12月7日《成都商报》第一版“中国互联网用户世界第二”。

[3] 载自李扬主编《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及其未来模式》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版。

[4] 载自《知识产权文丛》第8卷。中国方正出版社。

[5] 载自吴汉东著《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6] 载自郑成思著《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50页。

[7] 参见《知识产权文丛》第2卷,第54页。

[8] 参见金玲文:《反规避技术措施立法研究》,载唐广良主编:《知识产权研究》第9卷,第225-333页。

[9] 载自李扬主编《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及其未来模式》第149页,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版。

[10]载自李扬主编《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及其未来模式》第153页,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版。

[11]载自(美)詹姆斯:《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1页。

[12]参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森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13] 参见美国《知识产权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国务院信息化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译:《国外信息化政策法规选编》计算机世界报社1997年出版。

篇10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资源环境保护;意义;土地资源管理;问题;协调发展

我国城乡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土地管理工作上存在不少的漏洞,一些工作上缺乏科学有效的实践。基于此,以下就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发展进行探讨分析。

一、城乡规划管理中资源环境保护的意义

城乡规划管理首先要树立全民的资源保护意识。环境资源问题是随着城乡的发展而出现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环境资源进行了过度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利益,在进行这些工作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会带来环境问题。很早以前,人们没有金钱意识,而且也没有开采资源的工具,环境与人是和谐相处的,没有环境污染问题。但是随着人们的欲望的增长,看到了利用资源的利益,资源的数量日益减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慢慢的人们看到了环境问题带来的麻烦,这些问题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人们也慢慢认识到了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我国在城乡规划管理中也主张先树立全民的资源环保意识,积极宣传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而且相关部门还专门召开的环保会议,提倡健全环保机制,改善环境问题,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促进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所以,树立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制定环保策略的前期工作,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改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的策略。

城乡规划管理与资源环境的保护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致性,也存在手法、目标上的统一性。在推进城乡规划的进程中,如何更好的协调资源、环境问题,加强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关键。

二、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具体措施不到位的问题。有些城市规划建设的布局上缺乏科学的分布格局,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合理规划布局,对城市的公共设施服务区和工业区以及一些的生活区和商业区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合理布局,特别是在对于人均土地利用规模和建设用地上都有相关的规定。这些土地利用在区位上揭示了城市各项活动在不同的城市服务区中进行不同比例的分配,这些城市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区位上的需求,遵循城市规划建设的用地标准。

2、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对土地管理科学衔接上的问题。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要能够紧密地与土地管理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能够准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走可持续发展的节约路线。对于存在的违法建设用地,我们要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仔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不断加强城市执法和管理工作,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在另外一方面,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的规划以及土地利用上的规划都显得很不协调,他们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影响到整个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样反而对城市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1、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在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体系中,要重视城乡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体制,这是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所以,我们要能够不断完善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统筹城乡建设工作。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对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对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换句话说,就是要能够加强对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中,要能够重视绿地建设面积,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布置绿地,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其中,还可以加强对节约型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的宣传力度,倡导合理的城乡规划管理,树立节约型的规划建设用地,从而可以有效地引导城市居民树立起节约能源的理念,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等规划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展开,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生产水平、使农村建立现代化的集约经营模式、置换出部分的建设土地,还可以保护城市以及附近郊区的环境。随着工业开发的不断发展,致使部分乡村土地的环境已经变得非常污浊不堪,出现了土地推平闲置的问题。这时可以通过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宏观方面为土地的发展与保护做出合理的设计,进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农业资源。

3、不断强化和落实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用地。在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要能够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严密地控制,科学地管理好城市土地,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切实把握以下几点;其一,切实加强土地供应量,提高土地审批效率,还要能不断优化资源的配置,严格把握相关的土地利用结构,贯彻落实相关的国家城市土地建设用地政策。其二,要能够不断加强政府相关部门机构的监督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惩处。在城市规划用地时要对土地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建立一系列的生态型的开发制度。并能够深入分析当前土地管理工作与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积极做好相关的工作。

4、加强资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城乡规划管理的侧重点还是提升经济水平与效益,缩小城乡差距。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之前的城乡规划管理中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由于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必须改善这些规划,加强"反规划"观念。"反规划"观念的目的是改善土地资源问题,提高土地效益,使资源与社会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城乡规划管理的"反规划"是站在环保的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提升,而忽视环保工作,对土地的规划不能太过紧密,需要考虑土地的承受能力,而且还要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保护。

5、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要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就必须要拓展资金的来源,从而可以有效确保土地开发,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要能够切实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展开多方面的融资,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投资者的不同目标和心态,以土地开发为核心,有效地将政府、企业以及个人这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融资渠道的多方位、立体化。从城市系统的角度可以看出,要想不断完善土地规划制度,能够与城市建设的方向、速度可以更好地适应,就必须能够强调城市内涵形象,杜绝形象工程。从全方位规划好土地管理工作。

结束语

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过度的资源开发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环境,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制定城乡规划管理时,必须注重落实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周黎.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浙江学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