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制造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服装制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纺织服装鞋帽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行业,由于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出口竞争力长期领先。然而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持续至今的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人力成本上升,使原本就微薄的行业利润几乎归零。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鞋帽业出口1173亿美元,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比上年增长20.7%。但这一增长速度不仅比同期全国出口总体增速低10.8个百分点,甚至低于制造业整体水平。纺织服装鞋帽行业俯拾即金的安逸时代已然一去不返,但纺织服装鞋帽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依然存在。
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鞋帽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为103.26,仅次于斯里兰卡,比2009年的101.93提高1.41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较2009年有了进一步提升。而且,斯里兰卡的年出口规模仅28.14亿美元,仅相当于同期中国出口值的2.4%。与2009年相比,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鞋帽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增长优势率指数、显示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而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比重双双下降。
成本加大考验未来发展
20多年来,低廉的成本一直是中国纺织服装鞋帽业赖以生存的法宝。而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测算,从2005年7月21日汇改开始,到2010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涨25%。而据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下降2%-6%。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经升值3.6%,如果今年人民币升值5%-10%,行业利润率将下降10%-60%。
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也成为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的因素之一。2010年以来,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上游产品棉花价格连续出现大幅震荡行情。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国内棉花价格连续上演“过山车”行情。据资料显示,中国棉花价格328指数从2010年8月24日的每吨18061元一路上涨至11月11日的31302元,12月1日又回落至26164元。2011年再次经历大起大落,中国棉花价格328指数从1月4日的每吨27516元上涨至3月8目的31241元后,8月23日下跌到19081元。近期棉花价格虽持续回落,但对于前期采购储存高价棉花的棉纺企业打击甚大。
与此同时,招工难也成为中国纺织服装鞋帽业发展的头号难题。2010年全国服装行业高度缺工,沿海地区整体开工率仅达到70%,开工率50%左右的中小企业比比皆是。人口红利的逐步减弱使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贸易壁垒挤压利润空间
相对于原材料、汇率和人力等看得见的显性成本,关税和贸易壁垒等隐性成本则使中国纺织服装鞋帽业更受伤。2011年上半年,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共召回通报56起,占对全球纺织服装类通报产品的47.86%,涉及童装、成人T恤、牛仔服、运动服装和服饰以及鞋类产品等。与此同时,贸易保护发起国正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如土耳其近日决定对自国外进口梭织面料和服装征收20%和30%的附加关税;墨西哥、阿根廷分别对原产于中国的牛仔布、男用或童用套装、夹克等商品开展反倾销调查。越来越多的国际技术性壁垒,增加了中国纺织服装鞋帽产品出口的难度。
转型升级效果初现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培育,目前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议价能力,为转移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提供了可能。据海关统计,2011年1―7月份,中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数量仅仅增加3.1%,纺织面料鞋累计出口数量增加5.7%,帽类累计出口数量减少8.1%,但是其对应价格却分别上涨20.9%、24.2%和36.8%,纺织服装鞋帽出口值增长主要来自价格上涨因素。
这得益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2009年中国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根本上促进了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此同时,出口退税率提升至16%的历史高位,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赢得了时间。
但价格上涨也带来了副作用。外商对国内出口产品20%到30%的提价普遍难以接受,部分欧美客户已经开始缩减在华的采购量,部分低端商品将会更多从东南亚采购。当前,国际市场的纺织服装部分订单已快速向孟加拉、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低成本国家转移。在全球化产业分工中,这种转移虽然给中国纺织服装鞋帽业带来了痛苦,但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能够保持较高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兴市场的拉动作用。据海关统计,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对欧、美、日3大市场出口合计占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总值的61.6%。2011年1-7月,合计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总值的61.9%。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对拉丁美洲、非洲、东盟、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出口187.6亿美元,占全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总值的16%。新兴市场潜力巨大,有望培育成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新的出口增长点。
篇2
关键字:海西 泉州 企业品牌 塑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60-02
一、引言
有着悠久历史的福建泉州地区,不仅有着辉煌的过去,而且同样有着众多出众品牌的今天,隶属于泉州的晋江和石狮更有“品牌之都”的美称。本文立足于对泉州地区15个典型的服装鞋业品牌进行研究,他们包括:九牧王、七匹狼、利郎、安踏、匹克、鸿星尔克、柒牌、特步、361度、富贵鸟、劲霸、木林森、旗牌王、斯得雅以及金莱克,其中有7个已经在A股、中国香港、新加坡或韩国等证券交易所上市。通过对这些品牌的初始创立、上市、品牌推广以及经营模式的研究,去探寻这支具有代表性的海西品牌发展的特点,为寻求海西品牌的发展路径打下基础。
二、品牌要素分析
1.品牌的初始创立。品牌的初始创立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本文所研究的品牌多创立于改革开放初期21世纪80年代,如361度最早始于丁建春1981年以2000元所创建的家庭手工作坊;安踏起步于丁志忠1986年600双鞋去北京的销售;富贵鸟集团前身为1984年林和平与其堂兄创建的石狮市旅游纪念品厂,七匹狼始于1985年洪肇设所创建的服装工艺厂;劲霸则是起源于1980年洪肇明一家人的小手工作坊等。
经过对样本的分析,这些品牌从初始创建只为营利生存到初具品牌意识,从而更换、注册以及丰富品牌平均约用6年的时间。其中最短的是旗牌王仅用了两年,其次是七匹狼、利郎、柒牌、金莱克等,约用5年的时间,时间最长的是特步用了14年才创建品牌。这些品牌的初始创建并没有从品牌意识出发,而大多只是从市场的需求以及创始人个人的目的出发。如利郎(中国)有限公司的王良星起初只是为了“让自己过上理想的生活”,361度(中国)有限公司的丁建通为了“改变贫穷的命运”而和自己的四个孩子组成了家庭作坊;鸿星尔克集团的吴汉杰则最初是为了外销做国际二三线品牌的OEM,匹克的初始投资是为了做耐克在泉州的供应商等。
从这些品牌创建的类型上进行分类,可以概括为三种:即自创型、转业型和引进型。其中自创型是指从品牌的产生、发展以及成熟基本保持了一贯的路径,如利郎、安踏、鸿星尔克等;转业型是指创立者初始从事的是其他行业,而后积累经验向从事服装制鞋行业,从而创立品牌。如富贵鸟原先主要生产旅游纪念品,旗牌王创始人期初主要从事化工服装等各种贸易;引进型则指,直接引进外国已发展的品牌从而本土化经营,如斯得雅1998年引入进行本土化生产营销。
2.品牌的上市分析。在研究样本中有7个品牌已经在A股、中国香港、韩国或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包括:利郎、匹克、361度、安踏、七匹狼、鸿星尔克和特步。
从上证券交易市场所用的时间来看,企业创立到上市时间最长的是361度用了28年,其次匹克用了26年,利郎24年,安踏21年,鸿星尔克20年,最短的是七匹狼用了19年,六家上市公司平均用了23年的时间;从品牌的创立到上市,最短的是361度和匹克,约用了10年的时间,安踏用了13年,七匹狼14年,鸿星尔克15年,最长的还是利郎用了19年,平均约用了13.5年。
在这些企业中,大多是在中国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利用港资融资,同时利用香港作为品牌的拓展基地向内地以及国际市场推广。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匹克,其发展期间的兼并重组及资产运作,使得此运动品牌的影响力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在内地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七匹狼,也使其品牌在国内的影响力中排到了前列。品牌的上市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品牌代言分析。品牌的发展,需要通过代言人广告的形式去传播和推广,这也是中外品牌发展的普遍策略。分析泉州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的代言发展情况,从企业的创立到请代言人的时间间隔来看,平均需要16年。最长的为富贵鸟集团,自1984年创立到2005年签约女排主教练和,中间跨度21年;其次是柒牌服饰,从1979年初创到1999年签约国际名模胡东代言,时间间隔20年。匹克、361度、旗牌王、鸿星尔克等用时约19年,时间最短的品牌金克莱用了10年。
从明星代言人数上,最多的是安踏14位明星,匹克12位明星,接着七匹狼7位,最少的是鸿星尔克和斯得雅的各1位。另外木林森和九牧王尚未请代言人。从赞助的球队上看,运动服装都有针对性的支持,木林森赞助2003年7月雅典奥运会中国帆船队预选赛;九牧王2006年10月20日开始独家全程赞助厦门爱乐乐团赴台客属恳亲巡演;匹克赞助欧洲全明星赛、美国休斯顿火箭队等篮球队;361度赞助国家羽毛球队;安踏赞助国家女排队;金莱克赞助乒乓球队;特步赞助朝鲜队挺进南非世界杯等。形成了一种“CCTV+明星代言”或“明星加运动球队”的格局,同时各有特色和差异,保证在同一地区内相互不竞争。
4.品牌的市场定位分析。
(1)品牌的塑造应当做到市场定位清晰。泉州地区服装、鞋类企业的品牌定位非常清晰。如利郎提出“商务男装”的概念,服务对象定位为相对比较有品位、比较成熟的男性,年龄为28岁到45岁之间;九牧王则将自己定位为是“西裤专家”,主要为30岁至45岁的白领人士服务;七匹狼定位为年轻化的休闲男装,为20岁到45岁之间奋斗中的男士服务。安踏的服务对象则是“草根”:一群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普通年轻人。匹克定位在18~30岁的篮球运动员和篮球运动爱好者,品牌目标定位是专业篮球装备第一品牌。特步的目标消费者定位在年龄在13~25岁之间的年轻人,提出时尚体育的新概念等{1}。
(2)研发与销售渠道拓展并重。研发与销售渠道是企业价值链的两端,企业只有向价值链两端发展渗透才能创造出更多价值。泉州企业在这方面普遍十分注重。
在研发方面,2005年,安踏率先在国内成立了体育用品行业的第一家运动科学实验室,致力于运动力学的研究。特步拥有三支优秀的产品设计团队及一支研发团队逾380人,并与来自韩国、法国及其它国际知名的时尚潮流研究及设计机构合作。匹克在泉州、广州及惠安设有产品设计和研发中心,拥有设计专家220余名,并且还与外部设计室保持密切合作;富贵鸟则投入巨资建立了全国鞋业最强大的研发中心,400多人专职从事研发工作。361度则经营一家鞋类实验室和一家服装实验室。这些例子足以说明研发对企业的成长以及品牌的建立和巩固所起到的作用。只有坚持创新和研发,才能使产品既有质量保证又有市场保证,企业品牌的推广和发展才会有坚实的保障。
在渠道方面,重要方式便是授权零售店的拓展,“完整专卖形态”是形成品牌综合积累能力的重要基础。截至2009年6月30日,361度授权零售店达6055家,比2008年6月30日的4632家净增1423家,增速达30.72%。安踏2009年净增授权零售店924家,达到6591家,增速也达到16.30%。劲霸2008年底有3200家零售店。九牧王2009年有3200多家。柒牌2300家。2009年底利郎有2600多家,并计划未来三年每年增加约300至400家。这些数据说明泉州企业品牌意识,渠道拓展意识很清晰,思路也很明确{2}。
(3)充分发挥CIS系统对品牌推广的促进作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CIS)对企业形象以及品牌形象和推广的促进作用早已为企业反复实践和证明,泉州地区服装、鞋类品牌企业不但懂得CIS的重要意义,而且能够充分运用和发挥它{3}。如1993年,七匹狼和匹克分别将CIS系统导入企业管理中。1997年,安踏开始VI系统的建设;劲霸导入CIS企业识别体系。2005年,木林森提出6S概念店。2008年九牧王开始提出“三大工程”――VI升级、终端新形象、聘请德国设计师。2009年起,361度在全国终端开展更新第六代标准空间形象工作。
三、问题和经验分析
1.品牌的发展需要相关的成长环境。泉州品牌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艰苦创业和打拼的过程。在这种发展的环境中,催生品牌发展的动力,挖掘品牌爆发的潜力。在石狮和晋江,创业者敢于去承担风险、去贷款,最终在平均23年的时间将一个初始状态几乎不计的企业做到上市融资,成为品牌价值数十亿的企业。同时,企业之间注重相互帮助,在经营的经验上、资金的周转上都有相互的往来。品牌的发展离不开软环境。
2.政府的政策起到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政府注重全面推进行政府机构、投资、金融、财税和现代企业制度等多项改革,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鼓励国有、集体、私营、外资和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建立和培育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市场,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从隶属于泉州的石狮市来看,1995年以来,制定了《关于鼓励外引内联的若干优惠办法》,以及《关于扶持企业发展的若干奖励办法》。之后为进一步引进外资,又特别制定了《石狮市鼓励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办法》等政策,以及制定了《石狮市引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奖励办法》,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便利条件。而晋江市政府也积极发挥了推进企业发展的作用,确立了“溢价政府”的角色,出台了一系列实用的政策,如“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获得国家出口免检产品的企业,福建省名牌产品的企业,也分别给予不同档次的奖励。2000年5月,晋江建立了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一家县级博士后工作站――晋江高科技园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牵头,组织成立担保公司以及创司,同时试水小额贷款,多渠道提供金融服务。
3.省略”被恶意抢注,后经法院的判决而赎回。另外,当前使用木林森这个品牌同时存在多家公司使用,有木林森炭业有限公司、木林森电子有限公司等,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品牌的推广和营销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七匹狼两次请皇马队做活动,一次是皇马未出现,另一次是拍的广告中皇马队身穿阿迪达斯的运动装。品牌推广管理中的纰漏也导致了财务上的损失。因此,品牌发展应作为企业管理部门从战略角度去思考和对待的问题。
4.市场营销手段的应用和拓宽。泉州品牌建设的过程,也是市场营销手段不断应用和拓宽的过程。正如之前分析的,从其经营活动的产生到品牌的出现,泉州品牌企业已经开始思考清晰的市场定位,使研发与销售渠道拓展并重,而且充分发挥CIS系统对品牌推广的促进作用,这些营销方式的应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上泉州地区金融融资系统的发展对其支持,使得推广过程更加顺利。而这些品牌发展过程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营销手段的逐步应用和拓宽是一个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
5.充分利用海西区域经济优势。经样本的分析,泉州地区企业融资一方面在本地进行,同时也和香港有着密切的联系,港资的介入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故很多企业都在香港上市。而从海西经济区的角度出发,所研究的样本中和我国台湾的联系较少,台资注入或参股较少,而台资多在浙江一带以昆山为最。响应中央关于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号召,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泉州地区与台湾地区的资金合作,符合发展的方向,同时有着广阔的前景。又加之在研究中发现,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过于充足的问题,故可以联合台商台资进行合作开发、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从商业和经济上加强同台湾地区的联系,开拓一个新的营销市场。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厅2009-2010年度B类社科项目(项目编号:JBS09239)]
注释:
{1}本部分提到的利郎、九牧王、七匹狼、特步、匹克、361度、劲霸及木林森等信息均来自其各自官网
{2}361度、安踏数据为公开披露年度或中期报告;利郎、劲霸、九牧王、柒牌数据来自利郎公开披露之报告
{3}关于CIS的信息来自所提及企业官方网站
参考文献:
1.彭羽.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11)
2.裘晓雯.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企业经济,2009(5)
3.罗裕,丁世忠.草根成就品牌,要做世界的安踏[J].理财周刊,2009(10)
4.中国期刊网,省略/
篇3
大连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唐军宣布2016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开幕,并为国家纺织面料馆大连馆揭牌。
大连市长肖盛峰代表市委、市政府致辞,他说,大连是时尚浪漫之都,华彩霓裳是这座城市的特有气质,发展服装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服装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制定服装纺织产业发展规划,对接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互联网+服装纺织行动,启动大连服装产业“六个创新中心、一个联盟基地”建设,积极打造集服装设计、制作、经贸、科技、文化为一体的“大服装”产业格局。希望通过本届服博会,进一步架起文化交流、商贸合作的桥梁,实现更高水平的互惠共赢。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在致辞中说,大连是国家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基地,大连服博会在行业中具有较强影响力,希望进一步办出特色和水平,推动东北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为加快建设纺织服装强国贡献力量。
泰国东盟加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席罗宗正表示,大连是世界知名的浪漫之都,在服装设计、制作和对外贸易方面具有较高水准和丰富经验,欢迎大连服装企业走进东盟,实现共同发展。
本届大连服博会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海内外各类参展企业商家1000余家。其中,海外展商占50%,品牌总数达706个,比上年增加252个。
服博会期间,亚洲国际毛皮专业展、中国服装时尚买手大赛、“大连”服装纺织行业信息平台等首次在大连服博会亮相。本届大连服博会创造多项第一:展场展出面积为历届第一,706个品牌参展为历届第一,305个国际品牌参展为历届第一,21个参展国家和地区为历届第一,国际品牌参展面积为历届第一,千余名知名买手和采购商为历届第一。博览会历时3天,同期举办高峰论坛、信息、服装设计大赛、东北服装品牌名城集体授牌仪式等系列活动。
篇4
就拿本刊上期刊登的《把握行业特点 大力推进纺织智能制造》一文来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优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吴迪从装备、产品、生产过程、制造方式、管理、服务等六个方面对纺织服装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文章逻辑清晰、深入浅出,读后不仅让人对行业智能化发展状况有了进一步理解,也让人对行业未来充满期待。
纺织服装生产的智能化,让人思索,更让人遐想。“服装生产智能化的终极状态到底会是啥样?”了解纺织服装生产过程的人都知道,纤纺纱、纱织布、布染料、料做衣,这曾是亘古不变的生产过程。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理念无时无刻不推动纺织服装行业朝着更加高效、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
或许在多少年之后,在纺织服装生产企业里再也看不到传统的纺织机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集纺纱、织布、印染、裁剪、缝制为一体的机器人,甚至是能够将各种环保纤维溶液直接变成服装的“机器蚕”。每台“机器蚕”接受来自互联网的指令,将五颜六色的“蚕丝”快速“吐”成一件件材质、颜色、式样都让用户爱不释手的、绝对个性化的服装。
专家指出,纺织服装行业的智能化,装备是重点,生产过程是核心。新型的智能纺织装备能够实现对自身工作状态的感知,具有故障类型和部位的识别等自诊断功能,具有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作业数据进行调整,具有通信功能,能够通过互联网与制造商平台连接,为制造商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远程服务提供支撑。
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制造是大势所趋,更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机遇和必由之路。这就如同几次工业革命,谁也无法阻挡,你不去做,别人也会去做。可喜的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智能化制造的各个领域坚持探索创新,不断推出各种智能化生产制造装备系统。例如,覆盖纺纱生产全过程的经纬E系统、山东康平纳的全自动筒子纱染色系统、上海和鹰的服装全过程生产系统、青岛红领的男西装个性化定制平台、无锡吉姆兄弟公司的男衬衫个性化定制系统……
篇5
[摘要]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国际竞争力较强和国际依存度较高的产业。英国是我国在西欧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本文通过对英国国内纺织服装市场现状研究分析,并结合英吉利民族的性格特点提出我国顺利走入英国市场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纺织服装进入英国
中国加入WTO后,中英贸易是两国关系中最为广阔的合作项目。英国有比较好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非常先进,商业法律法规也十分完善。英国又是欧盟中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市场之一。英国市场统计显示,市场年销售规模在300亿~310亿英镑。2002年英国成衣销售增长约3.4%。国外进口服装约占英国服装市场的54%[1]。而且英国的经济以私有企业为主体,而制造业仅占五分之一,近年来英国纺织服装业发展速度减缓,而进口则逐年递增。因此,与英国在纺织品服装方面发展稳固长久合作关系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大有好处。
一、英国纺织服装市场现状分析
1.英国国内纺织业概况
纺织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减少劳动成本,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将该行业的生产向劳动力低廉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或转产,国内多为100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致使国内纺织业就业人数减少。到20世界末基本上只保留了一些国内的名优产品,这些大企业如:伟业拉成衣(COATSVIYELLA)、考托尔兹纺织(COURTAULDSTEXTILES)、达威森国际(DAWSONINTERNATIONAL)。现在英国已经由一个纺织品服装生产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2.英国纺织服装市场需求
英国人平时喜欢穿的整整齐齐,西装革履,周末才换上休闲服装。所以英国人大多数时间里穿得是正装,名牌高档服装(如AUSTINREED,JAEGER,EPISODE,BURBERY等)仍有广阔市场,同时也可以看出英国人对服装品质要求很高。英国地处岛国,常年多雨水,所以新产品(如涂层防雨服装)仍有广阔市场,休闲服也很受欢迎。低档服装主要靠进口,这正是我国服装出口的强项。从纺织产业看,英国毛料质量较好,销量较大,生产毛料的工厂效益也比较好;但用于生产中低档服装的布料(棉坯布或涤纶布)需求较大。
3.纺织服装产品进口状况
进口对英国的织服装工业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为制造业输送原材料;第二,为加工业提供成品。国外进口服装约占英国服装市场的54%,英国主要进口服装有:套衫、T恤衫、各种裤子、女外衣、衬衫和滑雪服等;纺织品有:棉线、棉布、地毯、天然纤维、针织布料、化学长丝等。进口量增加较多的有:女内衣(166.4%)、套头衫(25.1%)、针织布(34.3%)、地毯(12.6%)。英国很受欢迎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
二、走进英国市场的对策研究
英国经济发展对外有很高依赖性,所以特别重视和倡导一个完全自由的贸易体系。虽然对外贸易法规,采取欧盟共同政策,但是总体上英国政府对企业从欧盟以外国家进口或者出口无限制,这为顺利进行国际贸易创立了良好市场环境。
综上所述,英国国内有广阔的纺织服装市场,而且英国政府也为外贸企业提供了良好市场环境,那么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如何走出去?将是我国服装企业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笔者针对制约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因素以及对英国的民族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为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顺利进入英国市场提出一些对策:
1.提高产品的品质
英国人很注重产品的品质,所以对于服装产品品质要求也很高。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以劳动密集为特征,多年来在国际纺织服装舞台上,中国主要扮演着加工者的角色。所以我国企业一定要注重服装产品的质量,因为英国人对于低档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严格。在英国高档品牌服装很受欢迎,而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很多,但是都是贴牌,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我们的企业要努力打造自己得品牌,争取做到世界级品牌。
2.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
加入WTO后,中英合作更加密切,而且英政府也为外国企业在国内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所以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应该在提高质量和创立自己品牌的基础上,到英国建立我们中国品牌的专卖店。只有创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才不会一次次在国际贸易中受制于人。同时力争进入英国纺织服装销售主营渠道,与英国较大的商业集团,进口商建立联系,通过主营渠道在英国分销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
3.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我国纺织服装业以数量增长模式已经不可行了,已没有竞争力。要求企业结构优化,结构要调整,向高附加值方向努力。并且英国的纺织服装行业现在成为了英国的再生行业,重视商展与科研开发相结合,努力学习并掌握经营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和品质控制技术,都是我国值得借鉴的。另一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途径就是拓展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因为服装行业的核心不再是制造业,欧美很多国家把它更多的变成了服务行业,真正的缝合和制造加工过程,在整个纺织服装价格成本的比例越来越低。
4.了解英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
1903年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时至今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英国标准体系是世界上最为古老和健全的标准体系。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StandardInstitution)为全球首家发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BS5750的机构。但是纵观2005年欧盟贸易磨擦可知技术贸易壁垒将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的又一大障碍。因此学习英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一方面,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减少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标准体系。
篇6
关键词:科技;时尚;自组织;低碳;特色;都市产业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50-04
一、宏观背景分析
(一)国际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科技+时尚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纺织业步入了新一轮调整升级周期,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1.往产业链的前端延伸,与科技研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新技术在纺织产业广泛应用加快了全球纺织产业升级和纺织业横向结构调整。一方面,合成纤维的产业化及技术装备的高速化,使纺织品供给效率提高,更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纺织品,如功能性的服装与装饰,以及产业用纺织品上的突破,使纺织业重新焕发生机。纺织技术的进步,拓展了纺织产业发展空间,带动纺织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化。
2.往产业链后端延伸,其时尚特点越来越明显,纺织业态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即文化、时尚内涵在纺织服装产业中的权重日益增加,纺织服装产品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受到重视,由此衍生出相关的时尚产业。纽约、伦敦、巴黎、米兰、东京世界五大时尚名都的发展历程清晰表明,其纺织服装产业均经历过业态转变,其产业链逐步延伸,并成为时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3.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即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明显,中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五省一市纺织产业规模占全国七成,而长三角地区纺织品产量和贸易出口量又占全国五成,这些基地成为世界相关纺织服装产品重要制造基地。
4.纺织竞争层次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的大量运用,纺织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导致纺织业国际竞争从价格和质量的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品牌竞争为焦点的更高层次的竞争。欧美发达国家的纺织业是新纤维开发、纺织机械供应、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主导者,他们依靠综合实力,牢牢把握全球高端纺织品市场控制权。
(二)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基本路径
中国作为世界纺织产业的大国,要想成为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强国,“科技+时尚”是必由之路。而这条道路分两步走应更符合惯例,也符合实际。即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再完成制造强国向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强国的转变(即中国的关键企业或集团处于微笑曲线的两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目前正处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嬗变期,主特征是“低劳动成本优势”向“劳动高效率优势”转变。在这一阶段,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人民币外升内贬,以及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的现实及预期,加速从不易资本化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撤出,发挥资本实力,完成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改变国际产业竞争被动局面,完成由大向强的转变。相应,在产业积淀实力的支撑下,在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下,“科技+时尚”将厚积勃发,促进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业态的巨变。过程中,在产业结构上,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中国纺织产业由制造产品的低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在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与布局上,中国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将转移中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纺织产业业态向“科技+时尚”演化,每一集群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并暖育产业链与横向产业的系列企业与产品品牌,通过品牌整合中小企业群,形成即可大批量制造高端纺织服装产品,也可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小批量需求的柔性生产经营的业态,构建中国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的排头兵。与之同步,为充分挖掘中西部市场潜力,充分发挥中西部资源与产业基础的优势,通过产业大转移释放东部产业基地过剩的产能,削弱东部产业内耗能量,带动中西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共享产业转型升级的红利。
二、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保持了年均31.09%的增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截至2012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 200多亿元,全行业总体规模居全国第十、西部第一。
(一)已形成较完备产业结构与较合理的产业空间集群
1.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4级层面分布齐全(2011年485家规模以上企业主产品统计表,未附)。在产业企业数结构中,以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生产为主,占纺服业的48%左右;服装、服饰企业占20%左右;床上用品行业起步晚,仅占3%左右。我们还计算各行业销售产值比,也显示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装、化工助剂行业对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贡献值比较大。
2.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五大集群,即成、德、绵服装、家纺产业集群、南充丝绸纺织产业集群、遂宁棉纺织产业集群、达州苎麻纺织基地,以及宜宾自贡的西部化纤纺织原料基地。
(二)产学研具备一定科技开发与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纺织科研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5项、中纺协“纺织之光”科学技术奖40余项;由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发的“聚苯硫醚(PPS)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聚苯硫醚纤维、醋酸纤维、玄武岩纤维、芳纶、三聚氰胺纤维等高新技术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取得新进展。目前,全省纺织产业共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国家级1个。宜宾丝丽雅集团在染色绣花线、粘胶长丝、白胚绣花线等产品技术研发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三)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有较强竞争力
四川省六大地区品牌产品(丝织品、桑蚕丝、棉混纺布、人造纤维、工装、苎麻布)在全国的竞争力较强。宜宾丝丽雅集团的染色绣花线产量亚洲第一,粘胶长丝占全国产量的26%,白胚绣花线占全国产能的50%,国内排名第一。“雷迪波尔”、“欧度”、“琪达”等品牌企业在服装市场影响力较高。“琪达”牌服装、“宝珍”牌丝绸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宜宾丝丽雅”被评为中国出口名牌。全行业拥有四川名牌产品41个,四川著名商标30余个。
(四)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通过多年市场竞争与企业并购,四川省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总资产在5 000万元上的企业215家,占规上企业的44.3%,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装服饰、化工助剂行业集中度比较高,反映出四川省这些行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多年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国内外先进的特宽幅箭杆织机、清梳联合机、整经机、精梳机、无梭织机、全自动络筒机等先进设备得到广泛应用,约1/3以上的规模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通过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资源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信息技术得到较好推广应用,其中,宜宾丝丽雅、华润锦华、华纺银华、依格尔等一批重点企业集团的ERP应用水平走在同行业前列。“十一五”期间,全省纺织行业淘汰印染落后产能0.6亿米,化纤落后产能6万吨;通过技术升级,绵阳佳联印染耗水量仅为1.4吨/百米布,远远低于《清洁生产技术棉染行业》(HJ/T185/2006)耗水量2.0吨/百米布的标准。
三、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施行扩大内需政策,市场需求支撑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不仅引发世界经济严重衰退,而且暴露出其社会经济结构深层次问题――产业经济竞争力不断减弱与高社会福利刚性维持的矛盾难以解决。这一深刻矛盾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许多商品的市场需求,在未来较长时期接近极限。中国政府审时度,及时提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方针,并且在十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奋斗目标与实现路径。其中,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实现目标的主要路径,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作为关键的政策保障措施。而党的十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了系统的制度改革方案。可以预期,在党和国家的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不断提高,社会分配结构更趋合理,中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消费升级步伐将加快。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民生产业,在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将进一步发展。其中,一些与消费升级紧密相关的行业将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如家纺行业、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和高端、个性化、多元化的服装行业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春天。
2.国家施行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四川省享有市场、产业发展双机遇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施行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举世公认。其中,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中国西部能源开发、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等的作用明显。现在进入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阶段,国务院已经批准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在顺利执行,新一届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多点多级发展战略。在以上各级政府的区域政策的集成作用下,四川省的城镇化进展肯定是西部第一,而且肯定也会快于中部一些省。该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会缩小与中部经济较发达省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11年,中部乡村居民人均收入8 791元,多于西部乡村居民的7 855元,但是,两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是19 868元,这既是昨天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结果,也预示明天的区域和谐发展前景。这为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一个具有地理优势的西部市场。与之同步,四川省正在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进程,成都市正在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将为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环境。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当然也将获益。
3.低碳、生态资源强省,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
从长远看,四川的清洁能源资源种类丰富,开发有序,未来定是中国清洁能源强省。在这一未来最有竞争力能源保障支撑下,该省产品应最具冲“碳标准”关实力。可以预见,届时的“四川造”有可能是“中国造”的标准。从产业所需原材料的资源看,四川在蚕茧、苎麻生产,以及一些大牲畜、家禽的养殖方面有比较优势,这些高品质的绿色资源在中国消费升级的第二、第三阶段在不同地区并存时期,应成为个性化消费、绿色、低碳、环保消费品生产与制造的“稀缺”资源。四川还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变脸”的故乡,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这里应是对服装产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文化元素的宝库。因此,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发展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四川有独特优势。
4.东部纺织产业重构,可能加大对西部投资
目前,中国东部五省一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产值占中国该产业产值的80%,产业聚集发展模式极具竞争力,构成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产业的中坚。在国际需求接近极限,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以及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国际竞争力肯定将丧失。同样,中国许多产业都面临相同局面。为此,党在十报告中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的鼓舞与指导下,东部纺织服装产业正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相应,将加大分享国内需求扩大红利的能力,为此,对西部投资是必然选择。这为西部跨越式发展纺织产业提供了重要动力,四川省亦然。
(二)发展面临的挑战
1.四川省要素资源也有不足,减弱承接纺服产业转入吸引力
客观说,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政策落差、国企改制滞后等冲击,经过企业改制,利用缝隙市场机会,主动融入东部供应链等举措,形成目前产业竞争力水平和空间布局。
目前,产业整体在人才、技术、工艺设备、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东部有较大差距。因此,不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仅凭自身实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应无可能。而东部产业要向西部投资,一是为接近市场,二是为获得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或者使用要素效率高的优势。西部市场前景肯定是美好的,这是东部产业愿意投资西部、四川的重要原因。目前,四川省在水电气资源价格有一点优势,但在土地资源上,无论是土地指标,还是土地价格,与中部比已没有优势可言,更关键的是,四川省劳动力价格与劳动效率大致都是东部的3/4。由此可见,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不但已丧失吸引东部投资的吸引力,而且如不转型升级,将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2.产业缺乏自组织能力,发展面临生存考验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处于被东部产业低端锁定的状态,在缝隙市场中生存发展特征十分明显。第一,棉纺织业前纺大而不强,后纺弱且不优,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化纤业的品种较为单一,新型化纤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用纺织品总量较低,服装、家纺业发展受面料、辅料、衬布、拉链、纽扣、缝纫线配套不足的制约。第二,该省纺织服装产业链各环节除蚕茧丝绸与苎麻织布产业链本地耦合运行度较高外,在本地的耦合度不高,产业链处于一种貌合神离的状况。导致本地产业链及链上企业不能同舟共济形成共赢格局,而且长期处于背负高物流成本运行状况而无法提高竞争力。因此,不排除这种可能,东部产业在重构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的过程中,不向四川省投资,只把四川省当做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的市场。
四、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基本判断
第一,四川省拥有发展潜力巨大的西部市场、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条件、低碳生态资源,具备完整的产业基础和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础,以及富有效率的产业集群。因此,四川省应坚定信心,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第二,四川省目前处于工业中期阶段,即关键城市的中期、后期与大多数地级市的工业化前期并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四川省纺织产业产值虽只占其工业总产值的4%,不是支柱产业,也应是重点产业。理由是:其一,该省低碳、清洁能源支撑的产业,有长远发展的生命力;其二,生态、环保、绿色资源的转化增殖器,是符合明天消费升级的产业;其三,四川省有许多处于工业化前期区域的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第三,四川省必须通过承接东部为主的产业转移,才能完成转型升级。同时,四川省只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才可能形成产业竞争力,只有形成以纺为基的大产业链,才可能形成中国内陆的经得住竞争考验的产业基地。第四,四川省只有走“科技+时尚”之路,纺织服装产业才能获得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战略
1.跨越式发展战略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要消除人才、技术、资本等关键因素的制约,加快发展,必须抓住东部产业重构的历史机遇,尽快引进资本,带来人才、技术与管理,重整四川产业资源,才能较快形成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的自组织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特色发展战略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不具备全面开花式的发展条件,但是生态、环保、低碳资源富集,并且拥有较好产业基础和区域产品品牌,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因此,四川省在铸就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应把重现丝绸、苎麻、蜀锦、蜀绣、民族服装服饰等传统优势产品的辉煌作为突破口,打出川牌品牌,形成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行业群,则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很有希望。
3.都市产业发展战略
“科技+时尚”已经成为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流。四川纺织服装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这条道路。而实现“科技+时尚”的载体是特大城市,从国际成功经验看,还应是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因此,四川纺织服装产业在向微笑曲线两端的跃升中,应以成都为依托,驾驭其充分国际化东风,大力开发新材料,大力发展服装、服饰、家纺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相应,把成都建设为区域国际贸易中心与“一节一周”的时尚中心。
五、对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省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产业发展
从我们提供的以上资料及分析可见,纺织服装产业不但是民生产业,是中国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而且可以是产生高附加值的产业。目前,四川省的纺织服装产业还有很多不足,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恰恰需要领导关注、关心这一产业的发展。只要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存在问题,制定正确发展战略来推动其发展,这一产业就可能是成都市国际化的一张名片,就可能是四川省生态、低碳资源的转化器,就可能是四川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前期地区发展工业的助推器,就可能是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的放大器。
(二)加强科学规划,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在科学规划方面,首先应制订清晰的发展目标。我们建议制订两步走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在未来5年左右时间里,一是打好特色产业原材料基地建设,为四川特色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原材料基础,即蚕茧、苎麻生产基地应扩大产能;二是以西部市场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关注力,注重引入重整产业链的关键企业,提升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加强各方产业力量对四川纺织服装产业未来看好的预期;三是发挥我省在纺织材料研究、教育的优势,以纺织材料研究与产业化为突破口,走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跨越式发展之路;以振兴蜀绣、蜀绢为契机,以我省的蚕茧、苎麻资源为本,以丝绸、苎麻纺织品为载体,以弘扬蜀文化、四川民族文化为魂,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突破口,走特色产业引领产业高端发展之路。这一阶段末,产值应达到2 000亿元左右。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之后5―10年,使该省几大产业集群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同行有影响的生产贸易基地。与之同步,在成都市建立西部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中心与时尚中心,在相应城市建立相关纺织品采购中心。
在政策制定方面,建议省政府应推动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涉及:一是明确政府发展该产业的意志,这对招商引资十分重要;二是统一的政策措施,这有利于避免各地拼政策而弱化招商引资的效果,也有利于政府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三是加大省政府对调整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支持或扶持的投入、奖励的力度。
在加大执行力方面,除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制订一套更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的管理办法之外,笔者建议:一是省级领导要加大对招商引资的指导与参与力度。二是应建立关键困难环节工作协调机构,并有所作为。如该省棉花主要来自新疆,但车皮调度十分紧张,据悉,山东、江苏两省有专设机构协调解决棉花的铁路运输难题,并发挥出应有作用,受到当地产业、企业肯定。
(三)找准症结,推动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尽早步入快车道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目前缺乏竞争力的主要症结就是产业链的貌合神离,导致四川省产业前端(纺织)与终端(服装、服饰、家纺品等)用料两头在外,产业间耦合度不高,最终结果是纺织服装产业各环节的物流成本都高,无法形成竞争力。产生的原因是该省终端产业是在缝隙型市场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因此,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居多,多以模仿、订单获得市场,用料量小、品种规格繁多,无法对本地纺织产业提供有效需求,以激发其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相应的,该省纺织产业被东部为主的外部客户低端锁定,处于微利状态,也丧失主动开发新产品的能力。综合的结果就是,虽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四川省政府应在提高终端产业竞争力上给予政策扶持,发挥杠杆效应,形成整合产业的核心力量,促进产业链的有机联系,推动四川省以纺为基的完整产业链尽快形成。
Suggestions for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LIU Ze-ren,ZHONG Zheng,LIU Yin-feng
(Chengdu Textile College,Chengdu 611731,China)
篇7
行业发展历程
2012年纺织服装企业盈利表现不及2011年,收入及净利增速普遍放缓,行业的经营压力在第四季度表现的最为明显。从全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来看,2012年全年,纺织服装全行业的营业收入合计1852.97亿元,同比仅上升2.96%,增速较前几年同期下滑。从细分行业来看:高成长板块的盈利增长最快,收入和净利分别同比增长45%和59%;男装板块收入和净利同比增长13%和19%、女装板块同比增幅达32%和1%、家纺板块同比上涨12%和1.1%、休闲装板块则同比下滑0.3%和24%。2012年,纺织服装全行业净利润率仅为6.65%,纺织制造、品牌服装净利润率分别为4.26%、13.32%。
2013年1季度数据显示,行业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速同比均有所回升,纺织服装行业毛利率达到23.86%,同比增长0.6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制造行业毛利率为14.47%,同比增长0.75个百分点;家纺行业毛利率收获31.13%,同比下降了0.06个百分点。从净利率来看,1季度纺织服装行业净利率为6.33%,同比下滑0.5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制造行业净利率为4.01%,同比提升0.86个百分点;服装家纺行业净利率同比下滑1.74个百分点。纺织制造行业盈利能力上升主要原因是出口回暖,订单增加,价格有所上升。
2013年1-4月,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实现1083.78亿元和719.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0%和25.30%。其中,4月份,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实现390.01亿和264.37亿,同比增长8.07%和22.82%,两者增速较3月均有一定幅度下滑,但仍处于高位,表示出行业富含动力及潜力。
纺织服装全行业的运转效率也有所降低,存货周转率从上年同期的3.54下降至3.41。纺织制造、品牌服装子行业存货周转率为3.83和2.31,分别下降0.09和0.21,品牌服装子行业中,由于家纺、快时尚促销力度加大,户外、快时尚、家纺存货周转率略高于2011年,是行业中唯一运营较好的子行业。鞋类、男装、女装子行业存货周转率均出现下滑。
出口仍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重要的支柱部分。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行业出口增速逐步回升,从2012年6月份的0.64%回升到12月的9.82%。2013年第一季度该趋势得以延续。分季度看,2012年第四季度、2叭3年第一季度行业出口增速分别达到9.77%、15.73%,其中纺织品出口增速分别为3.98%、10.4%,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金额增速分别为13.4%和19.41%。4月份,中国纺织服装单月出口金额实现22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3%。
市场占比分析
近年来,中国贸易伙伴的构成较为稳定,欧盟、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占据了前五大位置。对这五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占比从2011年的62.90%下降到60.23%,其中欧盟、美国以及日本占比分别为22%、18%和13%,至2012年底,以上区域的占比变为19%、15%和11%,与上年度相比,占比提升的区域包括越南、中国香港、美国,区域结构开始产生微调。
从季度对比来看,2012第四季度,纺织服装行业主要伙伴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越南的出口金额增幅分别为:-6.3%、4.1%、-2.0%、16.3%和86.1%,2013第一季度,以上5地区的出口金额增速分别为:6.7%、10.5%、-4.0%、21.6%和50.9%。美国复苏早于其他发达国家及地区,自去年第四季度,美国国内批发类服饰的库存销量比开始持续下降,2013年2月份收于1.76,只高于历史均值0.035。同时,美国5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4.50,较上月上升8.1个百分点;而日本4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仅为44.50,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仍在低位徘徊。据美国海关统计,2012年美国自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份额为39.2%,较去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美国的率先复苏无疑对于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是个巨大的利好。
另一个重要指标在于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产品占目标国该产品的进口比例。从2012年全年欧盟、美国、日本进口服装的区域占比统计数据看,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当地占比分别为43.8%,40.1%和82.2%,而第二名占比分别为12.2%,18.2%和4.5%。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中国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地位。
原材料进入下降通道
近年来,困扰纺织服装行业的主要问题来自于原材料的上涨,而这一问题在2013年得到大幅缓解。主要原材料价格在1-5月出现全面下降,其中涤纶DTY、粘胶价格、长丝级半光价格下跌幅度较大。
2013前3个月,棉纱线出口量单季度同比数据持续回升至34.28%。价格方面,出口棉纱线均价跌幅逐步收窄,分季度看,纱线出口价格跌幅从2012年2季度的20%收窄到2013年1季度的-4%附近。更有利的消息在于,2013年度的棉花临时收储预案已公布,临时收储价格为标准级皮棉到库价格20400元/吨,与前期收储价格持平,收储时间从2013年9月1日延续至2014年3月31日。经过2012年一年的消化,大部分用棉企业高成本库存基本消化完毕,目前库存成本基本与棉花现货价格相近。同时,内外棉价差仍处于进一步缩小的趋势,将有利于出口占比高的棉纺企业毛利率提升。
在原材料(棉花为主)的成本上涨较快的2010和2011年,有定价能力的纺织服装企业大都通过成本转嫁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提价,将成本的上涨传导至客户端,两年服装均价涨幅分别达到14.1%和17.56%,伴随棉价下移,服装价格增幅有所放缓,2012年已经放缓至6.95%。受益原材料成本下降以及企业主动去库存等因素驱动,年报数据的行业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必将同比改善,之前困扰行业的成本问题已经基本消除。
高端服装成未来突破口
自2012年始,纺织服装行业中的高端男装、高端女装以及户外服装公司取得了超过平均预期的高速增长,在行业普遍弱势的情况下,这一现象变得尤为突出。纺织服装协会对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预测如下:
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抄袭、山寨等失灵,强调研发和自主品牌;Shopping Mall大量兴起,精品店铺成为主要零售形式;品牌产品迅速发展起来;
当人均GDP进入6000美元时:服装产业结构将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单纯的服装加工会逐渐消失;产品多元化明显加剧;休闲时代的来临将令正装越来越不受欢迎;
篇8
关键词: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纺织服装业突飞猛进,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然而,近年来,广东纺织服装业在全国纺织服装业中的地位已受到其它省份的严峻挑战,广东纺织服装业也暴露出许多弱点,所以有必要审视一下广东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因此,本文通过对广东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对本地区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广东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纺织服装业是广东省的传统产业,多年来通过自身区位、技术、竞争力、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和产业集群、充足的劳动力等优势,现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目前为止,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技术上,在我国已经具有领先的优势。
广东省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优势是:
第一,区位优势。
改革开至今,大量的香港、澳门商人陆续在广东珠三角地区投资设厂,给广东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CEPA的实施,更是推进了香港与泛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幅提升了该地区整体的竞争实力。自然,广东纺织服装产业也能从中分到一杯羹。
第二,竞争力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无论是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在全世界都具有强大的发展优势。
去年全年,我国纺织品服装(指以上两类)出口额累计为2984.26亿美元,同比增加144.36亿美元,同比增长5.08%。其中,纺织品出口额累计为1121.41亿美元,同比增长4.86%;服装出口额累计为1862.85亿美元,同比增加5.22%。从国内市场与出口占比情况看,广东位居第一,其次是是到上海、江苏和浙江。
第三,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和产业集群。
广东服装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势明显,从珠江三角洲向东西两翼延伸。由于该产业集群的存在,给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周到的政府服务,更加加强了与港澳地区经济的合作。目前, 广东全省共有2600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占全国纺织服装业的25%左右,其中,该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了500万人,总就业人数占广东工业劳动总人数的1/5。
第四,充足的劳动力。
纺织服装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程序,而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且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进广东,给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近几年,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劳动力都出现了富余。为其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的劳动力条件。同时,从劳动力素质来看,虽然与欧美相差较大,尤其是在高端纺织产品上,但与亚非拉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相比,却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广东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广东纺织服装业在中国经历过辉煌,长期具有优势,但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形势的改变,广东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出现瓶颈。
第一,行业环境出现明显下滑。
2014年中国纺织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整个行业市场环境并不理想,行业经济增长稳中趋缓,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增长指标已减到个位数增长,企业经营压力较大。此外,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在2015年首月出现负增长。
第二,纺织服装业将继续“冬眠”模式。
2014年1-8月份,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累计销售额为74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4%,除二季度同比大幅上涨外,一季度和三季度均有所下滑。1-8月份累计纺织机械出口金额达到20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25.0%。从销售区域比例来看,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销售额占96%左右的份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虽然纺织机械的产值并没有下滑,但根据gongkong对行业的监测数据来看,多数纺织机械企业的产量均有所下滑。
三、广东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建议
广东纺织服装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发展的瓶颈,想要得到更好地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干预,各纺织服装企业自身更要积极探索发展之路。
第一,加大技术投入,促进产业升级。
为促进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各纺织服装产业应投入大量的技术研发经费,重点研发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于此同时,还应鼓励生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建立生产孵化中心,不断地为企业提供有偿的技术支持。
第二,积极培养和吸引人才。
广东纺织服装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保持优势,必须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入,重视职业教育。投入更多的成本,培养大量具有熟练技术操作能力的工人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企业家们长远的发展愿景的支持,同时需要广东省政府大力扶持,有了这些,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将在国际市场上走得更稳,更远。
第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特色服装品牌。
创新是产业整体升级的关键,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题。为此,想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需要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迎合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尽快建立起技术开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品牌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包括产品的本身,也包括企业的发展理念,更是包括消费者的消费理念。
篇9
一、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开始转移至中国大陆。广东利用地缘优势,依靠特殊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生产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纺织服装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10年广东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748家,工业总产值(现行价)5125.17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5.9%,纺织服装进出口总额439.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0%。
但自2003年以来,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在改革开放早期形成的先发优势正在受到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的强劲挑战。随着中国加入WTO,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取消,各省纺织服装工业产能得到释放,纺织服装工业产值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浙江、江苏、山东三省的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相比之下,广东的纺织服装产业却发展缓慢,无论在产业的规模、利润率,还是品牌建设方面都不及上述省份。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全国前五大纺织服装出口省市中,只有广东出口下降,全年累计降幅达到18.7%,拖累全国增长4.6个百分点,而浙江、江苏和山东的出口分别增长18.7%、15.3%和12.7%。广东纺织服装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二、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
(一)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分析
1.基础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是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以市场为龙头、产业链完善、技术装备先进、产业聚集度高、各类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产业。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这条黄金走廊上基本形成了一个堪称中国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先进,配套最完善的纺织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如深圳(女装)、虎门(时装)、中山(休闲装)、南海(内衣)、佛山(童装)、潮州(晚礼服)等。其生产的产量、品牌的影响和出口的比重在全国同行业中都占有一定的优势。
2.技术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作为我国沿海开放带的龙头,纺织服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多个地市利用政策环境、地理位置及资金等优势,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设备,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各种各样的国际质量标准、生产标准、跨国集团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生产运作模式也相继驻足广东,使广东纺织服装在生产加工方面形成了规模和实力。世界许多品牌服装都有在广东生产,其中不乏世界知名品牌,诸如Polo、Dior、Tommy等。
3 .地域优势
广东毗邻港澳,占据地缘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和香港从合作走向融合,成为一个区域发展的整体。CEPA的实施,更是推进了香港与泛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幅提升了该地区整体的竞争实力。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换,金融、物流、通讯、法律、会计等生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内地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客观上需要与之配套的服务,尤其是生产业。如果将内地制造业优势和香港的服务业优势有机结合,实现产品从降低成本的低水平经营到品质提升的品牌经营,通过服务要素的注入,提升产品的市场地位和附加值,将进一步提升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劣势
1.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附加值低
加工贸易属于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早期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开始转移至中国大陆。广东利用地缘优势,依靠特殊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生产技术、设备和经验,依靠加工贸易使纺织服装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全球纺织服装价值链中,设计和营销处于价值链的高端,而生产加工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相比拥有知名品牌的进口商、分销商和终端商,生产企业获取的利润在整个价值链中仅占10%。
虽然自2003年以来广东省政府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使广东纺织服装的名牌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像安莉芳、曼妮芬、富绅、康妮雅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省级名牌,但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仍然匮乏。多数企业过于注重眼前实利,不愿意投资设备、创新产品,对品牌缺乏长远的规划,缺乏危机感。
2.企业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虽然总规模较大,但大多数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缺少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仅有的几个还是外资企业。不像江浙、山东等地的纺织企业,很多是从国有企业转型过来的,在规模和技术上都有优势。如东莞大朗有毛织企业3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仅105家;中山沙溪镇纺织服装企业14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仅83家。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公布的2010年全国纺织服装行业主营收入100强企业中,江苏25个、浙江23个、山东25个、广东只有7个。
篇10
为积极应对国内外纺织行业发展新需求,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简称[ShanghaiTex2013])携手举办[ShanghaiTex2013]重点展商和汕头地区知名纺织及品牌服装企业展前见面会。参与本次见面会的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的重点展商,包括香港中大、圣东尼、常州润源、宁波慈星、立信,他们举荐的正是汕头纺织服装企业所需的无缝内衣设备、经编机、印染设备等高新设备和技术。通过此次上游机械设备龙头企业与下游家居服产业领跑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将给各大参与企业最实惠的经济效益,让纺织工业的科技创新更进一步,更好地满足汕头地区纺织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
为促进家纺及家居设计业界上下游的合作与交流,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联手优质纺织机器香港中大实业有限公司及Liu+deBiolley设计工作室精心打造[编织·时尚家2013全国巡展]以200平米家居实景形式全面呈现国际创新纺织技术、创意家纺设计、以及时尚家居陈设艺术。巡展将在2013年6月举行的[ShanghaiTex2013]现场揭开序幕,并将陆续于浙江义乌、北京等地进行巡回展出。
本次巡展所有展出的创新纺织品均由香港中大实业有限公司提供,让观众一次领略集功能性、装饰性于一身的最新家纺产品及潮流。大会特邀Liu+deBiolley设计工作室两位设计大师刘利年及Jehanne deBiolley按展示区的家居布局进行布置,将世界顶级家纺、家具、家饰及陈设艺术囊括其中,诠释完美糅合中西文化、赋予家居时尚个性气息的整体家居设计艺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无论生产与生活越来越讲求环保,纺织服装行业的印染环节已经受到环保专业人士的更多关注与调查。为关注环保,降低企业能耗,提高企业生产效率,[ShanghaiTex 2013]开辟数码印花机械专区,展示数码印花新型机械,专区现场将各款机械设备和配套品牌的优点,以不同的设备组合不同配餐系统,发挥各项设备系统的优点,现场展示最新数码打印技术,为买家提供适合生产要求的不同设备系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