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

篇1

(一)忽视人文教育,音乐课程定位不明确

人文教学能帮助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达到和谐状态,从而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但部分学校存在功利性办学思想,这导致部分教师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时只强调演唱、发声等技巧的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幼儿只学到了暂时性的音乐技巧,但有技巧不等于有素质,课程文化内涵的缺少,就导致学前音乐教学的定位有所偏颇。表面上虽然得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却没有教学意义,音乐技巧的扩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母语文化基础薄弱,音乐教学内容不完善

近年来,学前教育目标过于多元化,同时兼顾道德教化、审美教育、文化传承、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等多项任务。这种多元化的目标定位使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集中在母语文化的核心要素上,导致幼儿难以掌握母语文化基础知识,缺少对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髓文化和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理解。这样一来,导致学前音乐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完善,幼儿即使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巧,也无法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情感。

二、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构建

多维内涵学前音乐课程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充分将音乐与文化融合为一体。要想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不仅要关注音乐本身的价值,还要关注非本体价值的重大意义,明确我国的学前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高尚品格的人。因此,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拘泥、不盲从,构建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这样才能真正现实我国学前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每一首民族歌谣都有其独特之处,正是由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构成了我国灿烂辉煌的民族艺术。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课程内容中应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依据各个年龄层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从活动设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各个民族中的特色歌谣,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改。目的是让幼儿在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广泛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以促进幼儿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并学会尊重他人与他文化。民族音乐文化能让幼儿获得以和谐为中心的审美思想,坚韧强固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这也正是融合民族音乐文化的综合艺术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价值所在。

(二)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载体,对于进一步传承世界多元文化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启发人类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和反思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在学前音乐教学中积极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接轨。一方面从自身的母语文化出发,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吸纳、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并从以下步骤出发:世界多元音乐概念的学习;有引导的听赏;综合学习;教材的合理选择。经试验证明,只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在课堂中帮助幼儿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正确引导,幼儿是完全能够用接受和欢迎的。然而,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必须打破受前苏联及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树立起平等多元的音乐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带领幼儿去感受更多的世界文化。

(三)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后现代是强调艺术作品与观赏者及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借鉴、整合、吸收各家理论的合理之处,更好地指导艺术欣赏教育活动,有助于幼儿形成多元的艺术欣赏教育视角。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信息化是运用学校的网络平台,有利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幼儿的音乐情操,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打破传统面对面的音乐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对音乐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认识,真正实现高效学前音乐教学。

三、结语

篇2

为实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效果的提升,促进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提高,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整合十分必要。下面是对音乐课程整合的详细分析:

(一)确定科学的目标定位

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中,明确课程目标定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和音乐综合素养”。要将该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复合型音乐人才,为培养成高素质幼儿教师打好基础。要保证培养对象在具备一定的学前教育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其在音乐方面的特长[2]。具体来说,在情感方面,教师能够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在音乐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一定的弹、唱、跳的表演能力和为儿童歌曲伴奏、幼儿舞蹈创编等能力。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为有效实现音乐课程整合,达到促进幼儿教师音乐素养提升的目的,要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完善课程体系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将音乐课程学科有机整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1.要将音乐课程中的声乐课程、器乐课程、乐理课程有机结合。声乐课程教学中要结合幼儿的自身特点及发展需求进行不同风格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大量的教学题材积累;器乐课程教学中要注重乐理与弹奏的结合,加强学生对即兴伴奏能力的认识和培养,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乐理课程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合理教学方案的制定,若出现乐理专业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可合理删减,但要保证教学效果不变[2]。2.要应用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音乐课程教学。例如,在进行声乐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范唱为学生演示,也可以在创设情境中进行有机教学。要注意在幼儿教学中要对幼儿的自身特点和生理、心理情况进行准确把握,保证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通过规范的钢琴弹奏,配合合适的乐曲配唱,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对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三)加强音乐实践教学

为培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素养的提高,要加强音乐课程的实践教学。首先,要增加课程见习环节和时间,确保专业课程教学中见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要保证音乐技能在幼儿园的运用方面的观摩、体验与总结;其次,要加强社团、比赛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具体应用和表现能力;最后,是加强教育实习和见习工作,做好实习和见习的管理。

二、结语

篇3

[关键词]优化 三年制 学前教育大专 音乐课程结构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为我们提供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近几年,许多大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陆续招收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生,三年制大专有别于三年制中专和五年制大专,它比三年制中专学生的起点要高,比五年制大专的学制要短,许多学校沿袭三年制中专或五年制大专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的门类多,课时足,几乎占用学生所有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在学习效果上很难体现这一层次学生的特点,使学生缺乏竞争能力。怎样确保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在学制短、课时少的情况下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音乐技能,需要我们加速对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合理优化音乐课程结构,通过认真地思考与研究,获得最科学的依据,真正解决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推动其音乐课程教学。

一、我院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结构的研究现状

2009年以来,我院学前教育系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率先对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大幅度增加了幼儿园实用的教育类课程和课时,如:幼儿教师与专业发展、幼儿心理发展、幼儿学习与发展、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注重学生的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相继减少,音乐课程的课时比2008年前削减了1/3,音乐课程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在课程结构上做了一些调整。

(一) 整合与调整音乐课程结构

1、减少了必修课的门类,扩大了选修课的范围

2008年以前,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课程设置主要沿袭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程门类繁多,音乐理论课有:音乐基本理论、音乐欣赏、幼儿歌曲创编。音乐技能课有: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幼儿歌曲弹唱、幼儿歌曲配弹,课程达八门之多。加上其他课程,占住了学生所有学习时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参与其他活动时间,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课程结构严重失调。2009年我校逐步将原有的必修课程综合为两门,如:钢琴与音乐基础、声乐与视唱练耳。钢琴与音乐基础(内容包含了音乐基础理论、钢琴、钢琴作品赏析和幼儿歌曲配弹)、声乐基础(内容包含了视唱练耳、声乐、声乐作品赏析和幼儿歌曲演唱),解决了音乐课程门类繁多,相互之间孤立及课程之间重复内容较多的问题。

2008年以前,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选修课几乎为零,2009年为了扩大选修课的范围,逐渐增加了幼儿歌曲创编、音乐欣赏、奥尔夫音乐活动、合唱艺术、声乐提高班、钢琴提高班等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

2008年以前,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采用的教材与五年制大专、三年制中专为同一教材(幼师中专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与当今学前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导致学生技能单一,与幼儿园音乐活动教育严重脱节,严重制约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2010年编写了钢琴实用教材、声乐补充教材、声乐综合、幼儿歌曲弹唱等校本教材,2012年编写了全国三年制学前教育教师教材《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幼儿歌曲弹唱》等教材,并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教材在内容、体例上力求创新,同时,增加了幼儿题材作品的比例,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积极与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教学接轨。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例,每学期举行两次声乐、钢琴阶段性汇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声乐小组、钢琴小组、系合唱队,每年进行一次课外活动汇报演出、音乐技能教学汇报演出;举办各种音乐比赛,如“杯”合唱比赛、毕灵杯歌手赛,幼儿歌曲弹唱与表演唱比赛;举办各种音乐晚会,如六一晚会、元旦晚会等等,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育实习指导,学生教育实习分游戏实习和总实习,音乐教师分批下园参与学生在实习中音乐游戏与音乐活动教学的指导。

(二)音乐课程结构调整后带来的利与弊

从2009年开始,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有了大的改革,显而易见,利大于弊,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验,还有一些不够合理,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1、重视音乐综合教学,忽视音乐学科的科学规律

音乐综合教学是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的一个必然趋势,怎样综合应符合音乐学科规律,如将音乐基础理论与钢琴综合、视唱练耳与声乐综合,较难找到两门学科的结合点,音乐理论知识割裂的七零八乱,缺乏系统性,更难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学内容的增多,视唱练耳教学受到限制,音准节奏的基础训练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音乐素质低下,给音乐技能的教学带来不利因素。因此,音乐课程如何综合应深入进行科学论证。

合理安排课程的学程与学时,如视唱练耳学时较少,幼儿歌曲弹唱、幼儿歌曲赏析与创编安排的时间偏后,学程太短,学生能力难以在短时间之内提高,更难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2、重视综合课教学形式,忽视教学效果

2010年,随着音乐课程改革,音乐课程实施了综合性教学,而综合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面临音乐综合课无教材、多学科知识的合理整合、构建综合课程整体性的知识基础、构建综合课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及教师缺乏对知识与能力的整合等种种问题,急需我们做新的课题研究。有的教师综合课程混同于分科课程教学,不同的学科知识仍处在零散状态,没有找到很好的结合点,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成为不同学科的拼盘,而不是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因此,较难达到预期目标。

3、重视音乐技能课程,忽视音乐基础课程

目前,我院在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大专音乐课程必修课中开设了两门音乐综合课,声乐与视唱练耳、钢琴与音乐理论,学期成绩整合为两门成绩,其中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都只占30%,在教学中教师重视钢琴、声乐技能的教学,削弱了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严重缺乏音乐基础理论,音乐素质低下,造成学生学习的后劲不足,音乐技能的学习缺乏上升空间,也使音乐教学举步维艰,学生对技能学习的不自信,阻碍了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前教育教师必备的音乐知识与能力。

我院在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结构改革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也进行近四年的教学实验,获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怎样使它更具合理性、科学性,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能获得良好地音乐素养、音乐技能和教学技能, 为学生毕业后在幼儿园音乐教育领域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认为应该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调整和优化音乐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音乐综合教学的内容体系等方面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调整音乐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课程结构是落实学前教育大专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体现,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素养,从而获得从事幼儿教学的能力和幼儿教育研究能力, 尽快地建立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使音乐课程结构更加完善。

音乐课程设置的调整,是对课程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在考虑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设置,应以音乐在整个学前教育中的定位为出发点,为学前教育培养合格的幼教师资,学前教育教师应具有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音乐技能、音乐素质、艺术实践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因此,有必要对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形成一套更科学的、更合理的、具有师范特点的音乐课程体系。

2、进一步优化音乐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首先,要精选必修课,突出专业特性。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对象是幼儿教师,专业必修课应突出”幼儿教育“这一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和“幼儿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现它的实用性。如声乐、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音乐技能,而幼儿歌曲弹唱、幼儿歌曲配弹更为重要,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因此,应重视实用性强的课程,加大这些课程比例,将部分的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这样将课程内容融会贯通,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有利于知识的连贯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其次,要增加音乐选修课门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增加大量选修课和课外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研究能力与活动能力,还应当相继开设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和音乐专题讲座,如:幼儿音乐发展的专题讲座、幼儿歌唱训练的专题讲座、童声合唱训练的专题讲座等,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开阔学生音乐文化视野,建立以多元化价值观为基础的音乐课程体系。

第三,要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实践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声乐、钢琴技能课应加入一定比重的艺术实践,通过舞台表演、课外活动、音乐技能教学汇报和各类音乐技能比赛,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舞台,培养学生舞台表演经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足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教育实践创新能力取决于他在学习期间参加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的多少,艺术实践活动应充分地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科与非学科学生之间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些班级合唱比赛、班级音乐技能汇报、班级毕业汇报等,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增加艺术实践与教育实践的时间,多为学生提供实践、观摩、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幼儿园有关音乐教育教学的课程内容。

第四,构建音乐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立足学前教育发展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找到音乐综合课程各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合理取舍和有机整合各学科内容,讲究内容的实用性,改掉过去”繁、难、偏、旧、全”的课程内容,增加大量的幼儿题材的作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鹰 《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考》《中国音乐》2010年第2期;

[2]王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反思与构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3]徐春艳 《高校音乐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与内容优化》《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六期;

[4]刘妍玲、邵奇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12月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五年制;音乐;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是专业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它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和评价以及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性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产生于本世纪初,按理说,课程设置已经比较科学完备。事实是,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内部结构的变动,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生源素质和质量发生了变化,确切地说是随着各校扩招生源素质正呈日益下降趋势。原有的目标定位在当下已经表现出不适宜,而当下的课程设置怎样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各地应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我校的前身是直隶第三师范学堂,已有一百多年的中师办学历史,2003年开始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十几年来,我们经历了懵懂、探索、转变、日趋成熟的改革过程。

一、教学设置分析

(1)学科之间分离,各自为战,不能融会贯通。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主要包含声乐、舞蹈、键盘(钢琴、电子琴),有的院校还在不同的年级开设乐理视唱、音乐欣赏,最常见的还是前面三类。三个学科之间除了都属于音乐学科之外,在教学上没有任何内容上的联系。这样,就让学生学起来好像是三个毫不相干的科目,就像是八匹马朝不同方向拉一辆车,怎么能学得有效率、有质量呢?

(2)各学科课时设置过于机械,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是否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是否有序、每学年开设的课时是否符合实际,都直接影响着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而所有合理的依据是什么呢?只能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达到的目标而定,学生的情况在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在变,我们的课时设置就应该随之而动,不应一成不变。

(3)各学科教学音乐专业化太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不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绝大多数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都模仿专业音乐院校,您说,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音乐专业化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总是教唱《小青蛙》《找朋友》一类的歌曲,对于教师来讲感觉不用教,因为太简单了。真的就那么简单吗?我们学生实习期间的“笑话”就能解释这个问题。一个学生在幼儿园实习,孩子们围着她,让她唱一首歌(用“美声”方法唱了一首《讲卫生》),唱完之后,孩子们都捂着耳朵跑掉了。这足以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就必须体现其特色。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一定要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要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

(4)教学策略单一,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多数都是初中文化课素质较差的学生,在教师心目中是怎么讲也学不会的学生。原因就是,教师们用文化课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上课就是一味地教、一味地练,只怕学生学不会,把知识讲的没有办法再细。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任何可以思考、探索的问题,老师讲什么,我就学什么。教师没有讲的,我也就不会。走出校门时静下来想一想,脑子里一片空白。

二、教学设置对策

(1)三类课程综合渗透,共同发展。声乐、舞蹈、钢琴三科之间有一个共同点:教学都用音乐。所以我们就从这一点出发,声乐课唱的歌曲是钢琴伴奏课弹的曲目,同时又是舞蹈课幼儿舞蹈编创的曲目,三者渗透之后再回到声乐课堂做综合展示:由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负责弹、唱、跳,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将歌曲进行改编,创编成小音乐剧。说到这里讲一句题外话,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做道具,不仅是音乐课的综合渗透,还包括了美术。三科教师的共同作用,逐步将学生培养成能唱、能弹、能跳、能编创的综合素质人才。

(2)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各科课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学期的各科课时、合理安排各科开课顺序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近几年随着学生素质的整体下滑,让学生以最短的实践养成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是我们设置课程顺序和课时量的依据。几年改革下来,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是可行的。道理很简单:没有学习习惯和品质,任何学科都学不好。我们最大胆的做法,是在一年级加大舞蹈课课时,为每周8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动、爱美天性,充分利用舞蹈课所独具的辅助功能:有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形象气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其他学科兴趣的培养。一学年下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意志力大幅提升,以此为媒介,进而提升各科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积极性建立起来了,后续的学习就迎刃而解。

(3)各科教学在完成本课程专业基本要求基础上,加大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要求。各科教学都融入本学科的幼儿教法,使教法深入学生内心,一点一滴积累。例如:舞蹈教学在教授基本功时,学生学习掌握一个技巧,教师同时教授学生如何教授幼儿。经过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们创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幼儿集训方法。像儿童背肌的训练,学生们创编了《小象戏水》。教授民族舞时,学生每学完一个组合,教师就引导学生们改编成一个幼儿舞蹈。等到五年级上幼儿舞创编时,学生们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只要音乐响起,学生们都能有模有样地即兴跳上一曲。钢琴教学,我们重点围绕《幼儿歌曲弹唱》展开,形成了一二年级打基础,三年级研习成谱,四年级即兴弹唱的教学体系。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成果显著。声乐课形成了一二年级抓技术,三年级师引导,四年级综合编创的音乐综合课。总而言之,各课教学都是本着紧依学前教育要求,高于要求的思想,开展教学。

篇5

一、当前学前音乐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通过音乐教育,我们不仅可以培养儿童对于美的理解、表现、鉴赏能力,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尽管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价值是比较大的,但受传统及认识水平的影响,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课程体系还存在着亟待改进的地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大都重技术轻实践,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模仿音乐院校而来。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达不到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又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不能较好地适应学前教育的需要。

第二,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其一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学前教育专业对于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以至于超出了实际教学的需要;其二则是当前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往往更为注重技能方面的训练,缺乏实践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不能将学到的音乐知识很好地应用到教学之中。

第三,从课程的内容上来说,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较为陈旧,课程内容普遍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以技能训练为主的音乐教育,实际上是与当前社会的用人要求相脱节的。

二、实践、实用视角下的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课程构建

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课程建设着手,突出学前音乐教育的实践性与实用性,一方面通过理念转变和更为专业的技能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学前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目标、内容及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明确课程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应当定位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音乐综合素养”。这种“综合音乐”素养可以从情感和技能两个层面来看:从情感层面上来说,培养学生对幼儿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能力,增强他们热爱幼儿的感情,通过音乐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能够形成一定的音乐感知、鉴赏能力;从技能的层面上来说,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学前教育所必备的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如歌唱、儿歌表演唱、儿歌边弹边唱、音乐游戏设计、幼儿舞蹈编创以及设计韵律活动等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与教学能力。

(二)建立符合教学与职业实际要求的教师队伍

目前担任音乐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毕业于各类院校的音乐专业。其优点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的理论功底,同时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他们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即很容易忽视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以专业的音乐教学理念来设计课程,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定的问题。对现有音乐课程进行改革,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符合职业实际要求的教师队伍。首先是师资的配置要合理。一个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教师队伍需要由三部分人组成:其一是在理论和技能方面具有优势的专门音乐教师,其二是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积累起丰富经验的幼儿教师,其三是在幼儿学习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深入研究的相关学者。通过三者的结合,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能够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同时还能够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

其次,加强师资间的交流。师资的整合并非单纯地将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就可以,而是要实现师资之间的交流,整体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需要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之中,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也应当加强自己在音乐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基于四条课程主线的课程设计

在明确了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音乐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突出实践与实用。为此,需要从以下四个不同方面加以调整。

1.以声乐表演为主的唱音课程

考虑到幼儿园教学的实际以及当前音乐课程开设的现状,新的声乐表演课程需要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特点:其一是降低课程的难度,选择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的教材,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技能,如演唱歌曲的音准、节奏准确、准确地咬字吐字、分析处理音乐的能力;能即兴进行儿歌表演,具有一定表现和表演能力,而不一味追求高技巧;学习掌握我国汉族、少数民族和外国民族特点浓郁、短小的民歌,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结构;掌握一般音乐欣赏知识,有一定经典曲目的储备,具备为幼儿园韵律活动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的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是学生今后从事幼儿音乐教育活动质量的基础保障。其二,课程体系要突出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学习掌握幼儿歌曲演唱与教学基础知识及方法,如学习如何演唱幼儿歌曲,为幼儿歌曲创编律动与游戏,加强幼儿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让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学生工作的需要,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向岗位技能转化,突出其专业和职业、实践与实用,使声乐演唱课程更为科学、合理和实用。

2.以键盘乐器演奏为主的器乐课程

器乐类课程也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重点之一。综合不同乐器的特点考虑,将键盘类乐器作为教学的重点是较为合适的。在这一部分的课程中,同样需要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作出调整:首先,在实际教学中,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幼儿歌曲教学、幼儿演唱、音乐游戏活动提供伴奏,因此在课程上应当以伴奏的教学为主,侧重即兴伴奏以及与幼儿歌舞的伴奏相结合,提高学生边弹边唱能力,让器乐演奏与声乐教学相得益彰;其次,器乐演奏的另一个用途是音乐鉴赏,即让学生通过所演奏的曲目感受音乐的情感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以舞蹈表演为主线的音乐课程

舞蹈同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音乐课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幼儿的音乐学习基本都是唱歌与跳舞、音乐与游戏相结合。以舞蹈表演为主线的音乐课程,首先应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如奥尔夫体系、体态律动、柯达依体系、美国“综合音乐感”等),用于课堂实践探索。其次,加强学科综合,舞蹈与幼儿律动、歌唱与游戏、歌唱与绘画相结合,了解幼儿园游戏的活动类型以及如何设计音乐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韵律活动和音乐游戏,均要删除那些不必要的舞蹈动作,代之以更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的动作。

4.以舞台实践为主的综合表演课程

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会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表演活动,如读书节表演、主题戏剧表演、幼儿操表演等。幼儿教师既要具备声乐、器乐、舞蹈等内容的整合能力,同时也要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把所学专业技能变为职业技能。为此应开设儿童戏剧表演课程,戏剧给学生提供了体验表演的机会,通过声、台、形、表的综合训练,激发学生对表演的兴趣、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创编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从而提高艺术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中,戏剧属于艺术领域范畴,其价值不容忽视。

针对学时短、场地有限这一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表演展示的机会,教学内容应结合学前教育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实用性,改变音乐教室的布局,采用活动座椅,以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时调整;其次是让学生以实习或者见习的方式参与到幼儿园的表演教学之中,参考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定期进行“我是小老师”技能大赛、戏剧表演节、主题音乐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把课堂变成舞台,舞台变为讲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了解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学习相关的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使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音乐技能,又有实践经验具备一定从教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5.四条主线的整合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基础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和其他教育专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教育对象是儿童(3~6岁),幼儿教师在儿童受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启蒙作用。根据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学前期儿童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很强,这一阶段音乐是幼儿教师走进儿童心灵的一把钥匙。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全面发展。所以,学前教育专业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对音乐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

一、确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从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入手,并充分考虑音乐学科及其教育本身的特点,全面分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以确保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实践技能,这样才能与社会接轨,适应社会要求。

根据社会幼儿教育人才市场的办学需要,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要与时俱进,主动与社会接轨,同时为自身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服务,强化专业特点,拓展知识面,适应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工作人员的多方面需求。

二、优化音乐课程教学体系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乐理课程中难点知识讲解不重视,会导致之后的声乐演唱、乐器演奏、儿童歌曲伴奏等课程学习基础没有保障,使得学生的后续学习更加困难,继而又导致兴趣减退,学习效果差。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的音乐课程要以音乐理论为基础,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职业需求为主线,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遵循“适中、够用”的原则,不盲目追求学生艺术技能的提高。音乐课程改革要加强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音乐理论服务于音乐技能训练。

在教学内容上要重点学习幼儿园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选入大量的幼儿题材作品,提高学生幼儿歌曲演唱、配弹与弹唱等能力,以更好地胜任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

三、更新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师要有选择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和优化,删掉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加强音乐基础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面向的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学生几乎没有经过艺术训练,艺术素养较低,因此,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强化乐理基本知识,加强教学实践应用。音乐乐理课的教学本身理论化和抽象化非常强,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这门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乐理课程的学习应伴随大量的实践应用,学生理解音乐理论中抽象的知识才会相对简单。所以实践与练习十分重要,它不但是强化乐理基本知识的必要途径,更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2) 钢琴课程教学内容适度够用。钢琴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音乐基础课程,该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技能奠定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教学主要围绕两大内容展开:一是加强手指技巧练习。二是强化钢琴练习曲的练习。可让学生强化练习车尔尼等作曲家的经典钢琴练习曲,以提高他们的手指技巧等。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选择钢琴乐曲时要考虑专业特点,以篇幅小、难度浅、旋律美为原则。

2.要重视音乐实践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最终是要通过演唱和弹奏呈现出来的,因此,学生在音乐基础课程的学习中要及时将教师所讲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实践,这样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才会逐步提升。为此,可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课后辅导、课外活动、音乐教学成果汇报演出等不同的形式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认真的点评。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也有利于学生自身表现力的提高,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要适应社会发展,就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石 琳.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探索[J].音乐时空,2015(01).

篇7

摘 要: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中,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琴法、幼儿歌曲创编及童声合唱训练等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音乐课程。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这类音乐类课程加以优化整合,能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教育的基础上综合训练学生各方面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未来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优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51-02

2010年11月,国务院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按照该文件的要求,我国将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积极探索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

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有赖于科学的课程设置。目前,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设置滞后于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统一的规划,并且重技能而轻理论。为此,学者们纷纷指出,必须改变课程设置中的艺术化的倾向,加强实践环节,以增强本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但这目前还只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并没有拿出一个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带艺术化倾向的技能培养改变为增强学生的幼儿教育能力的方案。

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琴法、幼儿歌曲创编、童声合唱训练等,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音乐类课程,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音乐专业学生所要学习和掌握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是不尽相同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有很高的技艺和高深的理论知识,但需要通过自身音乐修养的提高及音乐感觉的获得以形成自己的音乐教育能力。为此,学校就应在现有课程门类的基础上,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对音乐类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以便能在加强对学生的理论认知教育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做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真正提高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一、对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整合

基本乐理要讲的是音乐中最基本的知识,其中包括音的特性、节拍、节奏、音程、调式、和弦、调性关系、基本曲式结构以及记谱法等。它像一把开启音乐大门的钥匙,是学习演唱、演奏、歌曲写作、和声、编曲等各种专项技能的前提条件,也是成为一个有专业素养的音乐人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视唱练耳是学习音乐的另一门基础学科。其中,视唱属于识谱技能训练,一般要求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运用自己的视觉、听觉 和感觉进行积极的思维,从中练习识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大量音乐旋律片段或音乐主题旋律的视唱,能从中获取大量音乐养料、积累丰富的音乐素材和资料,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立阅读音乐资料及演唱(奏)的能力,形成自己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练耳即听觉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并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在于丰富和提高学生内在的听觉,增强学生对乐谱的理解能力和对音响效果的想象能力。

学生通过系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训练,会较牢固地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培养出自己良好的对音乐的感觉。这两门课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脱离了对基本乐理知识的了解,视唱练耳将会因失去理论上的支持与指导而无法进行。这是因为,对音高和节奏的认知,对音程与和弦的听辨以及对各种表情述语的掌握和运用等,都离不开基本乐理知识的理论支撑。同时,作为音乐实践类课程的视唱练耳课,又相当于是对基本乐理课程学习成果的展示。因此,两者就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着的。视唱是一种音乐实践活动,其感性的因素更多一些;而乐理则是指导一切音乐实践活动(包括各种乐器演奏、人声演唱、音乐创作、音乐研究等)的最为基本的理论知识,其理论思维更多更强些。

但是,在教学中,这两门课却是分开讲授的,这就造成了课程间的严重的脱节或无意义的重复,由此也引发出学生对枯燥的乐理课学习的厌学情绪,引发出由于对乐理知识学习不够而在视唱练耳时缺少必须有的理论上的支持与指导的状况出现。因此,就需要将视唱课与乐理课加以整合,以使二者能相得益彰。要有效进行整合,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进行基本乐理的教学;当学生初步掌握了音的产生、音的长短、音的强弱以及节奏和节拍之后,就可以引入视唱练耳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较快地克服识谱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视唱的能力,教师还可在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一些对中外优秀儿童歌曲或动画片主题音乐的分析与视唱等内容,以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视唱练耳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加深对基本乐理知识的理解;学生有了对基本乐理知识的理解之后,也有利于他们将之用来指导和辅助自己视唱练耳的练习。

二、琴法课与即兴伴奏及和声学课程的整合

琴法课包括钢琴、电子琴与手风琴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技巧性较强的一门课程。琴法课的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比较系统的钢琴、电子琴与手风琴弹奏的基本技能与技巧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及音乐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和声学是音乐的基础课。通过开设本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声的基本知识,懂得在伴奏中和弦及伴奏织体的应用,并为键盘即兴伴奏做好准备。

键盘即兴伴奏是对键盘课及和声课教学的延伸,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开设键盘即兴伴奏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普及即兴伴奏的知识与技能,即要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了和声学知识及键盘弹奏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并掌握即兴伴奏的正确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常用的和声语汇及伴奏织体,掌握大小调式体系中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歌曲(主要是少儿歌曲)的伴奏方法,以使之能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教学质量。

由于琴法课是技巧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对弹奏者的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在入学前又没有接触过键盘乐器,所以学生对这门课往往是既感兴趣又有点恐惧。同样,和声课的教法也往往是只重视理论的学习而轻实践环节,所以也会使学生对它有望而生畏的心理。

根据以上情况,如果我们只为达到较高的演奏水平而一味地要求学生像音乐院校的学生那样反复地弹奏练习曲,那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消磨掉。鉴于对幼儿歌曲的即兴伴奏才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最常用的技能,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琴法课的教学就应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正确的弹奏姿势、正确的触键方式及正确的指法的运用后,适时地加入对作品进行和声分析的内容,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力度与不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的音乐效果,以及不同的和声语汇与伴奏织体对不同体裁的歌曲的表现作用等。这样,在教师的要求与提示之下,学生通过逐步积累,其弹奏与伴奏的技能技巧等就能不断地提高,就能为他们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声乐、幼儿歌曲表演唱及童声合唱训练课的整合

声乐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类音乐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不同于一般音乐专业的声乐课。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目前多数教师还是按对待专业艺术院校声乐课的办法来授课的,所以就使学生较难有机会接触儿童歌曲及童声演唱的技巧与方法,这会使他们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应用技能的训练。为此,除了应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演唱技能与技巧之外,还应让学生了解儿童嗓音保护常识,了解儿童歌曲演唱的特点,并能运用自己所学的歌唱方法正确地范唱儿童歌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用自己的最佳音域来范唱儿童歌曲的能力,要使之做到歌唱的声音位置靠前、音色明亮而甜美、表情亲切而自然。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儿童歌曲的音乐形象,提高自己歌唱的艺术表现力。还应适当地加入重唱与合唱的训练,应培养学生具备能指导儿童进行合唱训练的能力。还应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选择一些新创作的优秀幼儿歌曲或幼儿园教材中的歌曲,将其充实到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材之中,以让学生能较早地接触到幼儿园或学前班歌唱教学的内容。还应尽力探索如何为幼儿歌曲进行简单的舞蹈创编,或进行儿童歌曲的表演唱,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还应结合琴法课的实际运用,自弹自唱,使学生练就自己的实用技能。

四、幼儿歌曲创作与幼儿舞蹈创编课的整合

儿童歌曲创作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开设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儿歌创作的理论,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以满足他们将来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舞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如幼儿舞蹈的基本动作、基本技能及我国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还要掌握幼儿舞蹈的特点、典型动作和表现力等。要通过幼儿舞蹈训练使学生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的身姿,提高学生舞蹈动作的节奏感、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还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幼儿舞蹈的教学能力,以使学生初步掌握自学、记录和创编幼儿舞蹈的方法,掌握幼儿舞蹈的教学法,使之能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舞蹈活动。

这两门课都是要通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的。幼儿园教学要求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来对幼儿进行教育,要求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以发展和提高。这样,作为幼儿音乐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的幼儿教师,就要在活动中充分地激发出幼儿的情感,激发出幼儿活动的兴趣,以使他们能积极而自由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就要求尚在学习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消除对创编课的畏难心理,要求他们要试着学会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带着一颗童心,选择合适的主题来进行音乐创作,并随之创编出合适的舞蹈。这种将幼儿歌曲创作与幼儿舞蹈创编加以整合的做法,将会为他们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科学而合理的课程整合,会使课程间原本就存在的内在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因课程间内容的重复而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能收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易山.视唱练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岳晓枫.当代大学生乐理与视唱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中学音乐 改革 方向 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落实,中学教育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也越来越重视音乐教学。如何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通过音乐艺术来感染人、陶冶人,是今后广大音乐教师所关心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就如何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到音乐教育中进行探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将尊重学生的思想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育要为了一切的学生,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而要想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要尊重学生,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理念。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都是树立师者威严的思想,教师在音乐课堂中主宰着一切,学生都是随着教师的节奏来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教师要学生怎样,学生就得照着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样严重抑制了学生音乐个性的发展,也不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要想提高音乐课堂效果,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是关键,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才能够树立起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中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思想更为脆弱和感性,更希望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肯定。因此,音乐教师要想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必须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对于音乐的看法,从各个方面去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树立自信心。这样,学生才会感受音乐教学的魅力,从而喜欢音乐,愿意学习音乐。

二、改革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音乐教育是通过情感来感化学生、影响学生的,如果在学生没有情感意愿的情况下,教师强迫学生去学习,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造成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逆反心理。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一开始都是喜欢音乐的,都喜欢上音乐课,但是,在传统音乐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在陈旧教学形式的制约下,学生开始疏远音乐,拒绝音乐,甚至放弃音乐。这都是落后教学形式所造成的。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要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来看待,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到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一)有效解放学生的思想

音乐教学其实是充满乐趣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开放的教学形式,充分解放学生的思想,发挥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把音乐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和协助,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尽情地展示自我,让学生真正释放出音乐的个性,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二)倡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除了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以外,还要教师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发现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问题,进而解决了问题,其得到知识更具有挑战性和满足感,更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通过自己学到知识比通过老师的讲解获得的职责更加牢固,更具有价值意义。因此,音乐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音乐。

(三)真正摆正教师的位置

音乐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它是通过开发思维、塑造个性、展示情感来表达音乐内容的,由音乐所展示的形象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在对于音乐的欣赏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感认识,因此,在音乐学习中对于音乐的理解没有标准的答案。教师要真正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不是教师所理解的音乐情感都是正确的,要与学生形成相互学习的教育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师那里学到知识,教师也可以在学生身上认知学生对于音乐的不同感悟,教师和学生之间都能在各自身上学到相应的音乐知识。

三、让音乐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对于音乐,其实每个中学生都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有的学生喜欢听MP3,有的学生买过音乐书籍,可以说每个学生都能随便哼唱几句流行歌曲,而不少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音乐课呢?究其原因就是音乐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距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其实,音乐就是我们生活的反映,它是生活的提炼,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的影子,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生活才能去感受音乐的内涵。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局限于音乐教材上、音乐课堂上。必须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要将音乐的内容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以生活场景来设计教学,尤其将一些与学生练习紧密的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等内容逐渐融入到音乐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也可以把音乐教学带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去挖掘音乐的美,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使音乐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去感受音乐,把大自然作为音乐的教学课堂,从而在大自然的音乐课堂中设计开放的音乐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到音乐的魅力所在,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力和感知力。因此,要想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下,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必须要将音乐生活化,让音乐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就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不能因为自己的音乐才能匮乏,而远离音乐。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学会体验和感悟。

总之,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最有效手段,学好音乐对于提高学生的修养、增强学生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音乐教师必须要以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为指导,学会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将音乐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为音乐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音乐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这次新课程改革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资助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课改后的音乐课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音乐鉴赏、歌唱、音乐与舞蹈、乐器演奏、音乐创作和音乐与戏剧表演。这六个模块除了以音乐鉴赏为必修模块外,其他的模块都是选修课程。音乐课开设的目的并非是想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让音乐这一美好的艺术能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为音乐会培养优秀的听众,同时也顾及到个别学生在音乐道路上的发展,为他们今后更长远的发展创造一个非常好的社会环境。

在新课程理念影响下,新的教学行为不断涌现,给音乐课堂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但也产生了新的压力和困惑。面对全新的音乐课程理念,系统、具体但又有些实施难度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新颖、开放充满审美情趣的多种版本的音乐教材,以及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一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常常难以适应,一些音乐课堂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离题内容的拓展等等。面对这些现象,我们有必要回头审视、反思:新课程的课到底怎样上?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笔者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观点。

一、建立音乐新课程的目标观

音乐新课改的目标指向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切实把握学科特点,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来。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积极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念,以音乐的五大“基本理念”作为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爱学”与“如何学?”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及高尚的情操。

二、加强音乐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科学性

音乐结构主要体现为:第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第二,音乐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第三,音乐课堂教学是对学习过程和结论的双重关注。教师要明确一个观念: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开放、民主、平等、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做到:

1.优化教学目标。教师要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纬度构思、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提高课堂教效益。

2.优化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将重点、难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优化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受音乐的内涵、获取音乐知识与技能。

4.优化教学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网络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音乐视野,拓展学生多元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音乐的本质特征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音乐创作的一切手段,都是为表现这一本质特征而服务的。“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前者是外部世界在音乐家内心的提炼与概括,后者则是艺术化、典型化的反映。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处处突出情感因素,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关注学生对音乐情景,审美情感的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渲染和谐的氛围。

三、课程评价的发展性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评价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具体实在的,应该让学生知道正确在哪里,不足在何处,能使学生意识到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努力才能做得更好。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得体、语言中肯,不但能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评价。

目前,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它需要一个不断改进、探索、深化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让我们乘着新课程改革这一股东风,迎风破浪,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深化改革。只有这样,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育改革的沃土上生根,音乐新课程才能在教育实践的花园中结果。让我们再接再厉,积极探索音乐新课程的改革之路,以百倍的信心和更高的热情创造音乐改革的新辉煌!我们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曹理等著,《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篇10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新课改下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从与中学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改革的建议,以寻求可能的应对策略。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本文基于笔者带学生实习的经验,对当前的中学音乐教育问题作一再度审视,并据此从与中学音乐教育直接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寻求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新课改下的中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

(一)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被视为“副科”,有的学校不开音乐课。稍好一点的学校,音乐课程也开,但挤占现象严重。

(二)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高,教师资源匮乏

“我国初中音乐教师6.7万人,学历合格率为55%”,多数音乐教师的备课,确切地说就是抄写教师参考用书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上课不够灵活,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有许多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同时由于中学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音乐教师待遇不好,而不愿意去做一位中学教师,这使得中学音乐教师人才匮乏。

(三)“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缺乏

一部分音乐教师所上的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其伴奏都是单一的和弦伴奏,使曲目的风格韵味一扫无余。自弹自唱也是薄弱环节,唱了就不能弹,弹了就唱错。这些音乐教师只能做些最基本的教唱和基本乐理的讲授,至于音乐欣赏方面,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尚不透彻,更无法给学生讲授。相关问卷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唱歌、感情处理得好;74%的学生希望老师除能弹一手好钢琴外,还能会一两件其他乐器,能伴奏好,能自弹自唱,能指挥学生处理好歌曲,82%的学生能够欣赏老师优美的舞姿,并希望老师能为学生编排简单舞蹈。而事实上,现在的音乐老师是不能满足学生这些要求的,“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非常缺乏。

(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不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填鸭式”“、接受式”教育教学模式仍然严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对音乐的兴趣。有的教师甚至仍然以培养一两个高考生而沾沾自喜。还有的一些教师甚至仅以能否参加地方文艺演出来衡量教师的水平。当然,以上所谈大多指农村等落后地区的状况。尽管是一些农村地区,但仍然不容忽视,这与我国80%地区是农村的特点决定的。只有解决了这些地区的问题,特别是看起来是最基本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才能说有进展。

二、对策思考

不容否认,有些问题不是我们一般研究者能解决的。如,一些领导不重视问题等。笔者仅就与培养中学音乐师资密切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谈一点看法,以便从一定层面间接地去改变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导致以上现象的众多原因中,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与中学音乐教育脱节、与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相脱节是主要原因。因此,应及时加强对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应包括:

1.音乐感受与欣赏方面,开设如基本乐理、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等课程。

2.基本技能技巧,表现方面,要开设视唱练耳课程,以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识读谱和听辨能力。另外,学生在学好钢琴、声乐、即兴伴奏、舞蹈、指挥的同时选修两件以上的中外管弦乐器,在钢琴必修2年基础上加修手风琴。有些学校条件不好,没有钢琴,有时演出排练钢琴不如手风琴携带方便,此时手风琴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同时还应加强自弹自唱这项重要技能的训练。

3.在音乐创造方面,高师可开设诸如歌曲作法、复调、曲式、作品分析、配器等课程。

4.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相关学科的内在和外在综合。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学校综合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这要求高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的改变,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功的同时选修一些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戏曲鉴赏、影视文化鉴赏等课程,注意音乐与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社会、自然的综合。加强“三字一话”的训练。 转贴于

5.音乐教学法,“中学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等重要的应用课程,是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所必须掌握的。在当前中学中,经常有一些音乐教师钢琴弹得水平很高了,但教起学生来却不知从何教起,歌唱的不错,却听不出学生歌唱的毛病,听出来了也不知道怎么纠正一些错误。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 “中学教材教法”、“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等等重要的应用课程。加强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以中学音乐教材为内容,使学生尽早熟悉中学音乐教材,开设一些“中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讲授课。同时,应该加强教育实践能力,课堂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6.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也是高师学生所必备的基本技能: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其学习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有趣。简单的投影以及课件省去许多麻烦的板书,从而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很多学习资料和音像资源,从而节省教学资源用费开资!

7.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民族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师音乐教育应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本土文化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比重。要开设诸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理论、民族舞蹈、民族器乐等课程。

显然,存在的问题不能掩盖中国中学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确实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中学音乐教育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同时,在考虑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学音乐教育接规时,不能仅考虑与先进地区接规,更多的要考虑如何如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接规问题。惟有这样,才能使理论落到实处,政策走向基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