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走势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的走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2010年世界经济回顾
回顾和总结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经济总体缓慢复苏,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持续不断,风险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 全球经济复苏缓慢
与2009年的负增长相比,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明显。全年走势前高后低,上半年全球GDP增长率为5.25%,下半年增长有所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全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为4.8%。在2009年深度衰退后全球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既得益于各国强大的经济刺激政策,也得益于及时的金融稳定救助,还得益于共同的应对危机方案。
但各经济体的复苏势头有差异。发达国家复苏乏力。上半年增长3.5%,下半年仅为2%左右,全年估计2.7%。美国复苏锋芒渐失,前三季度GDP增长逐季为3.7%、2.7%、2%,预计全年2.6%。欧元区复苏一波三折,前两个季度GDP分别增长1.1%、3.9%,预计全年增长1%。日本复苏走弱,前两个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4.4%、1.5%,三季度工业生产和出口下滑,预计四季度将进一步放缓。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势头强劲,上半年增长了8%,下半年增长6%左右,预计全年增长7.1%。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复苏势头好于发达国家,主要基于金融机构健康、财政赤字较低、政策稳定积极。但也不平衡,亚洲领先,将增长9.4%;拉美、非洲居中,将增长5.7%和5%;独联体、中东欧在后,有望增长4.3%和3.7%。
(二) 全球金融依旧动荡
受全年实体经济复苏高开低走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波澜起伏跌宕。年初股市信心恢复满满,5月份,由于欧洲债务危机而引起大跌,三季度在资金推动下反弹,四季度却由于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QE2)而再续高位,走势与实体经济有所反差。全球金融体系酝酿变革,新出台的巴塞尔规则在改善银行体系的健康和稳定方面作出了努力,但这种努力由于欧债危机而受挫。经过欧洲国家建立金融稳定机制和进行财政调整,金融形势有所稳定。但全球金融体系仍然存在风险,爱尔兰再次爆发危机,说明全球对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仍心有余悸。
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问题凸显,债务普遍膨胀,希腊等欧洲五国几度面临债务违约。美国的财赤则是在自己印钞给自己当债主,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把危机转嫁给外部。由此引发了国际汇市的剧烈动荡,欧元、日元等多数货币与美元出现反向波动。金融危机导致了不少国家政府和个人财务困难,民生多艰,而紧缩财政又导致了社会的极端不稳定。
(三) 全球失业现象严重
“无就业复苏”成为本轮经济复苏的显著特征。有数据显示,此轮经济衰退导致了全球失业人数增加了3000多万人,尤其以发达国家为甚,约占了其中的四分之三。美国和欧元区最为严重,2010年9月份,美国统计失业率为9.6%,较6月份的9.5%还上升0.1个百分点。如果加上半失业人数,广义失业率要达到16.7%。欧元区目前的失业率已经超过10%,日本的失业率超过5%。就是经济发展良好的“金砖四国”中的俄罗斯、印度、巴西,失业率也分别在7.5%、 9.4%、7.2%。在失业率居高难下的同时,近半数失业者失业时间超过半年。长期失业不仅给失业者自身及家庭造成困境,也会损害其工作技能,并对其就业前景造成长期影响,加剧结构性失业难题。
无就业复苏不是真正的复苏,若失业率不能降下来,这场危机就很难说已经结束,它不仅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
(四) 全球贸易较劲明显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各国面临着不同的经济难题,特别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高失业率,致使各国政策更加内敛自顾,明里暗里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贸易利益得失更加较劲,国际经济环境趋紧。主要表现在:一是应对危机的政策各自为政;二是国际经贸政策很难协调一致;三是货币战争已经开启;四是发达国家“锱铢必较”,以“再平衡”迫使中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金融危机使各国“以邻为壑”,同舟共济的意识越来越淡化,国际合作更趋于现实和实际。与之相反的是,财经分歧不断加大,贸易摩擦开始增多。
二、2011年世界经济展望
展望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1%,世界银行预测为3.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为4.2%,经合组织预测为4.5%。全球以及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将呈现低速增长之势。各经济体都将步入危机后的痛苦调整期,国内政策和国际协调都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前景依旧不容乐观。
(一) 经济增长仍缺动力
从政策看,多数国家和主要经济体都在酝酿或实施退出计划,经济增长将由政府财政刺激政策转向由企业和民间的投资、消费、出口拉动,政府的推动作用在减弱,市场的作用在增强,而市场信心的恢复有待时日。从需求看,由于主要经济体内部需求不振,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尽管新兴经济体日益扩大的增长需求给这个世界带来亮色,但应该看到,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取达国家的需求。从产业看,尽管各国都在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能源、高科技等新兴产业正在逐步兴起,但起码在这几年内,还难形成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从时段看,由于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各国经济的潜在问题一一暴露,其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增长方式、财政政策等等,都需要进行调整和转变,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所有这些,都决定了2011年的世界经济复苏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
(二) 金融市场仍有风险
其一是货币问题。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已经给金融市场带来剧烈的震荡,汇市波动加剧。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表示,为支持美国经济复苏,不排除继续推行第三轮定量宽松(QE3)货币政策的可能性。问题是:美国这样不惜代价地通过发行货币来使美元贬值,促进出口,别的国家会听任美国这样的单边行动吗?如果各国都争相发行货币,竞相贬值,这个金融市场还能稳定吗?美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其二是银行问题。发达经济体的金融体系仍然极端不稳定,银行和债务负债仍随时有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还有像西班牙、希腊、葡萄牙、爱尔兰那样的国家承担不起巨额债务,需要靠救助度过危机。2011年发达经济体如果启动退出战略,不能排除发达经济体投资者从新兴经济体抽回资金,这又可能导致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银行出现银根紧绷和系统性风险问题。其三是游资问题。由于美元泛滥,给金融市场制造了大量资金,如果这部分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就有可能产生救市的后遗症,变成游资到处乱窜,投资炒作有可能把资产价格推高,到处乱窜有可能造成局部市场动荡不已。据国际金融研究所估计,2010年流入亚洲和新兴市场的资金高达2700亿美元,2011年仍将维持在这水平以上,在排山倒海的热钱催生下,将对这些地区的资产构成泡沫威胁。
(三) 经贸关系仍趋紧张
面对内外部的压力,各国政府可能采取更加强硬的对外经济政策,许多问题的国际政策会变得难于协调。首先是失业率会使贸易保护主义大为增强。发达国家为了避免政府,将极力维护国内的产业安全,保证就业将被放在首要,不搞贸易保护主义仅仅是国际场合的一个说法而已。其次是各国的国际利益博弈将大为增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退让将大大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愿望将很难得到满足。多哈回合谈判有可能处在僵局状态,只要美国经济问题没有解决,其他问题恐难于解决。再次是国际治理结构的协调难度将大为增强。金融危机反映出国际治理结构的许多弊端,如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等,都需要通过加大改革来继续发挥其作用。但面对着改革,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围绕着权益和利益分配的较量将大大加剧,只要发达国家不作出具体让步,这种改革将流于表面形式。
(四) 外贸形势仍较严峻
由于全球复苏放缓,世界三大组织纷纷下调了2011年国际贸易增长的预期。世界银行预计,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将减至6.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1年全球贸易将从2010年的12.5%减至7%。我国前四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日本、东盟贸易增长将下降0.2%至1.3%不等。发达国家进口将从2010年11.3%降至5.3%。世贸组织认为2010年的进出口增速为60年最高,2011年将会显著下降。总需求不足将在较长时间内困惑着全球经济和贸易。由于需求不振,不仅贸易保护主义会抬头,而且各种贸易风险也会增加,需要认真应对和严加把控。
三、 我国外贸要认真应对挑战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从强度和深度都超出了预期,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2011年的经济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变化,趋利避害,积极应对,维护和拓展我国的利益。对我国外贸发展来说,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一) 应对环境变化恐怕比应对形势变化更复杂
从形势来看,尽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但在未来数年里,世界经济总体有望保持复苏,这对我国外贸发展总体是有利的。但作为第一大出口大国,在大多数国家经济恢复缓慢、出口增长困难的情况下,我国的“一枝独秀”是很容易被其他国家的“风必摧之”的!事实上,这几年来,我国几大贸易伙伴对我们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已从纺织品、轻工等低附加值产品向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蔓延。发达国家对我人民币升值、与我平衡贸易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在一些行业和产品的贸易过程中,管理贸易和公平贸易正在取代以前的自由贸易。在一些进入门槛上,也不断给我制造各种障碍,针对我采取贸易的保护主义更加明显。可以预见,2011年我国外贸企业面对的贸易环境问题将十分严峻,必须认真对待,做好工作。
(二) 消化内部压力恐怕比防范外部通胀更纠结
由于美联储还将继续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大量的美元将继续涌入国际市场,国际货币供应流动性泛滥,势必引起新一轮的国际性通胀。有统计显示,在2003年至2008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的暴涨中,由于美元的贬值就“贡献”了其中的50%。由此不难预见,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一些刚性需求的能源、资源、原材料商品,一些能对抗通胀的贵金属,未来的涨势将十分突出。通胀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但对于我国外贸企业来说,还面临着国内通胀、生产成本增加,人民币“对内走弱、对外走强”的两难问题。如果无法消化内部成本,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卖个好价钱,势必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后劲。2011年,这对外贸企业是个严峻考验!
(三) 把控各种风险恐怕比努力开拓市场更重要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最险恶的阶段已经过去,但各种危机的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债务危机引起的金融动荡还有可能再发生;美元贬值引起的货币混乱有可能再显现;高失业率引起的社会问题有可能再激化;这都将影响国际贸易的全过程,市场不稳,风险因素将大大增加。因此,在整个经济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开拓国际市场必须把防范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篇2
关键词:金融风暴 形势 经济体 回暖
一、背景分析
金融风暴冲击下的世界经济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2009 年前三个季度, 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同比下降了3.3% 、3.8%和2.6%, 失业率从2008 年初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金融机构也陷入困境, 2008 年9 月15 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道琼斯指数同日下跌504 点; 9 月29 日下跌777 点, 居美国证券史跌幅榜之首。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冲击下, 中国经济也遭遇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和考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证券市场, 上证综指自危机前的6 124点飞流直下, 跌至2008 年10 月前后的1 664点。
有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转型和政策调整期。继2008 年的危机和2009 年的刺激之后, 势必留下很多后遗症, 2010 年正是清理后遗症的年份, 问题不断, 但终将在发展中解决, 经济增速难以超越9% , 但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从各大投行对2010 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来看, 在9% . 11%之间都有分布, 充分体现了对2010 年的分歧之大。
二、世界经济总体走势
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世界经济总体回暖,“二次探底”已无可能。10月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幅度为4.8%”。目前看来,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经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美国为2.6%;欧元区1.7%; 日本约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亚洲经济体“已经坐在驾驶者的位置上”,预计经济增长7.1%。由于“出口的强劲反弹”和“富有活力的内 需”,作为领头羊的中国经济可望达到10.5%,印度可达9.4%。汇丰银行的经济学家迈克尔·盖根提出“未来取决于“灵猫六国”——哥伦比亚、印度尼西 亚、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
从1月至8月19日,雅加达的股指上涨了21%,超出了所有“金砖四国”的基准指数,其国内生产总值 预计将以约6%的速度增长。国际金融协会总裁查尔斯·达雷华认为,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仅由美国和欧洲唱主角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中国、巴西、印度和墨西哥等 发展中国家将发挥更大作用。11月,G20和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先后在韩国首尔和日本横滨举行,两个会议对加大金融监督力度、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警惕危险 的世界经济失衡、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建立亚太自由贸易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共识。
不过,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困难成堆,积重难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各个经济体的走势:
目前世界经济仍在逐渐复苏过程中,但随着欧、美、日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速的放慢,复苏的步伐将会趋于平缓。预计全球经济在未来1~2年内不会出现非常强劲的增长,更大的可能是出现一个温和增长的态势。
1、美国经济。进入2季度后,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已经开始放缓。目前,美国国内由于消费者信心和投资者信心都处低位,银行信贷增长乏力,实业部门的银行贷款同比增速不足1%。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虽已触底反弹,但目前仍处3%的低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联储近期再次启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准备在未来9个月时间内,增持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以刺激经济走出通缩的阴影。当然,对美国未来的经济走势也不应过度悲观。未来美国经济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增速走势的可能性较大。
得益于有效的金融刺激政策、扩大的银行放贷量以及各行业库存清空后的重置,美国经济自2009年下半年已呈好转迹象。当前,美国房地产市场房价已经止跌,美联储近期内也没有提高短期贷款利率的计划,各公司现金流状况有所改善,以上利好因素将继续推动美国经济的恢复发展。
2、欧洲经济。欧洲经济相比美国经济要悲观一些。虽然目前德国经济一枝独秀(由于其出口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二季度经济增速高达9.1%),但是,欧盟其 他成员国的经济走势不容乐观。由于欧洲各国普遍面临紧缩财政的压力,因此,3季度经济增速会普遍下降。预计3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速由2季度的4.1%下降到1.6%左右的水平。
3、日本经济。日本经济更不容乐观。由于日元持续升值,其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下降。预计3季度日本经济增速很可能出现今年以来的首季经济环比负增长。
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目标明确,主要是维持较低利率,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并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目前,日本经济已开始改善,2010年中期后将逐步恢复增长。至2011年,日本经济增速将会明显高于危机之前。
日本银行驻德国法兰克福首席代表Yuji Osawa认为,日本经济的恢复增长还存在以下两个不利因素,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形势未来的可能波动;另一方面是日本各产业对中长期经济形势的预期尚不乐观,信心不足。
4、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因政策退出和基数原因,今年经济增速均出现了高位回落走势,但目前仍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预计从今年3、4季度起,新兴经济体的季度环比数据会出现反弹。
经济下滑在所难免,后危机时代就是经济复苏的时代,能够尽快走出阴霾的经济体就是赢家。但是,目前各国经济的增速放缓是事实,各国的刺激政策能否有用取决于整个世界经济的齿轮,欧元区和美国两大经济体能否顶住压力,中国能否实现经济的软着陆,都是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不可预知事件。
参考文献:
篇3
成就与现状
《传奇故事》在开播3个月后就跻身尼尔森全国卫视晚间收视排名的前50名,11个月后,提升到前10名。但是,近两年来,《传奇故事》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栏目走势渐渐低迷。在《收视中国》一书中,收视排行栏目中“CSM全国二十一城市主要频道节目收视排行TOP10”里,自2010年至2011年南昌市的排名中,《传奇故事》仅有两次跻身前十。目前,电视市场上出现的民生调解类栏目对民生故事类栏目是一个较大的冲击。作为老牌故事类栏目,《传奇故事》同样受到了来自本台栏目的竞争压力。《传奇故事》所面临的现状与其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关系。
栏目困境
《传奇故事》在走过几年辉煌之后,不但栏目本身存在的问题渐渐暴露,而且传媒市场上不断出现的“故事类”电视栏目也对其构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1.栏目取材单一
就栏目本身而言,取材单一、雷同、循环往复。《传奇故事》自开播以来,节目取材一直围绕着情感纠纷、法律事件、传奇轶事这三类展开。情感纠纷类多为:夫妻纠纷、第三者插足、父母子女矛盾等。法律事件多为民事诉讼案件和部分影响较大的刑事诉讼案件。传奇轶事里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有自然现象、奇人奇技等。例如,在某一周之内节目里,《两个女人的荒唐秘密》讲述的是第三者的故事,《深陷“黑色买卖”的噩梦》讲述的是一起贩卖器官案,《一个“优质女生”的死刑》讲述的是贩卖的故事,《最美妈妈的1.2秒》讲述的是年轻母亲奋不顾身救下从高层阳台跌落的邻家小孩的故事。从这周之内的这几期节目里,可以看到《传奇故事》所讲述的故事不过就是几类。
另外,《传奇故事》综合了情感类、纠纷类、法律类等多种内容,而目前,情感类、纠纷类、法律类都各自成型,且都是具有高度竞争性的栏目。《传奇故事》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节目的内容比较混杂,各个方面的节目都做,却都做得不精。
2.故事结构设置的不足
“故事”过于夸张,前戏很足,后劲缺乏。《传奇故事》目前的时长是30分钟,除去片头与广告等,栏目主体内容占到了20分钟左右,但是在每期节目的开头,主持人金飞都要以题外话引入正题,这些题外话平均要占到1分钟左右。这种“缓慢渐入式”的开头,就是对观众耐性的考验。
有调查显示,如果一个节目在3秒钟内没有吸引观众,观众通常就会转台。题外话的目的是为了给接下来的故事做铺垫,通过设置一个悬念,吸引观众,但是,前戏做得太足,故事内容不能很好地呼应开头,从受众的角度而言,有一种“被骗”的感觉。为了呼应“传奇”二字,刻意追求情节的冲突,设置过多的悬疑,填充节目时长,弥补新闻材料的不足,也是《传奇故事》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3.来自市场和受众的压力
《传奇故事》的创办带动了故事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自《传奇故事》之后,各电视台纷纷效仿,故事类节目不断涌现。如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山东电视台《天下故事》、湖北卫视《故事中国》等等。如此之多的故事类节目,在新闻取材上难免会雷同。故事类栏目取材是关键,雷同太多就会失去竞争力。
在创办伊始,《传奇故事》所面对的受众群以普通百姓为主,每天坐在电视机前面的多是在经济、文化、思想和审美观念上层次较低的普通老百姓。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思想文化层面的提高、审美观念的改变,《传奇故事》也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部分受众群。
走向分析
面对目前所存在的困境,作为故事类栏目“鼻祖”的《传奇故事》,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更应该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突破点,走出目前的困境。
1.节目类型清晰化
《传奇故事》这个栏目所取新闻素材以法律故事、真情故事和传奇轶事这三类为主,但是目前,法律类和真情类的电视节目渐渐成熟且有很多独立的栏目,《传奇故事》综合了这几类,且都做得不够精细,应该考虑多摄入传奇轶事这类题材的节目,这样也比较符合“传奇”二字。
各类栏目对新闻素材的迫切需求和激烈竞争,就要求《传奇故事》尽量避免素材雷同,而且要尽量新颖。现在讲求节目精品化,对节目类型混杂的《传奇故事》而言,在素材的选取上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而传奇轶事是个比较不错的方向与定位。
2.节目结构简单化
童话故事最爱以“从前”开始,主持人金飞的题外话曾经是这个栏目的亮点,但是在新闻素材缺乏、故事内容无法满足节目时长的情况下,以过多的题外话来填充节目时间,使整个节目的结构显得比较繁琐与赘余。而且,目前多期节目里的套话过于牵强附会,有强加意义之嫌。
在栏目时长一定的情况下,建议开篇点题的话尽量精简,以简单而且出奇制胜的开头来吸引观众,这就需要主持人金飞在节目开始的时候关于“从前”的话尽量少说些。另外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层层深入,不断挖掘,既要有一个漂亮的开头,也要有一个精彩的结尾。这样,才不会使所讲故事显得前戏过重,后劲不足。
3.新闻素材高质量化
该栏目里所使用的素材都是直接购买进来,进行剪辑,再根据故事结构的需要重新进行连接。在节目中因为素材缺乏,所以使用的新闻图片、录像、录音等一直重复出现,而且经常会存在图片不够清晰、剪辑不干净的现象,总之,新闻素材质量不够高。所以,要提高栏目的质量,应该从自身节目需要的角度对新闻素材进行补充,比如,派本栏目记者重新采访、拍摄等等。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丰富素材,而且从节目本身需要的角度去考虑,会有更多新的收获。高质量的新闻素材是创办高质量栏目必不可少的因素。
4.故事类栏目的创新化
不仅仅是《传奇故事》,几乎所有的故事类节目都需要思考创新的问题。故事类节目大多是将新闻事件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既然都爱讲故事,怎么才能讲好故事,怎么才能将故事类栏目提高一个档次,是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大部分故事类栏目,都是主持人将整个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边讲边评,将新闻事件娓娓道来,而且风格大同小异。应该思考的是怎么在方式上进行创新,探求一种新的讲述方式,而不是照抄、模仿。在不断被模仿的同时,作为“鼻祖”的《传奇故事》最需要的就是节目形式上的创新。因为,好的节目形式是制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①张鹏:《惟真惟实:新闻故事类栏目的生命力所在》,《视听界》,2010年6月
②刘芳:《〈传奇故事〉不只是讲故事》,《江西商报》,2010年5月18日
篇4
关键词: 经济;发展;走势;石油石化;影响
一、引言
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国内外经济走势急速变化的形势下,我国石油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石油市场供求关系所出现的各种变化。因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干扰,使得国内一些石油化工企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需求骤减或者价格降低等,这也使得我国石油石化市场以及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不管是对于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今后战略决策还是生产经营管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石油石化行业的分析
因世界经济实际增长速度的放缓,特别是高油耗产业增长速度的放缓,使得国内在石油消费上,出现了一种增速回落现象。基于国内石油以及化学工业相关部门的研究与统计发现,相对于之前而言,近几年,由煤油、汽油以及柴油所构成的各种成品油,其增长速度,大约放缓了有0.3个百分点。从整体上来看,在2009年之前,石油消费的增长除了上述这些内容外,同时还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呈一种逐季放缓的趋势,且相对于表现消费的增长速度而言,石油的实际消费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二为国内GDP、多数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工业增加值、多数运输指标的增长速度以及重工业增加值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呈回落趋势,相对于之前而言,石油实际消费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表现消费的增长速度与实际消费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2008年我国石油表现消费呈库存的形式,且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严重。
三、国内经济走势分析
就目前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因全球金融危机还未见底,使得国内经济在运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也逐步增多,且经济下行风险也逐渐增多。然而随着国内各种宏观政策的实施与调控,即保增长、调结构以及扩内需,国内经济截至目前为止,一直保持着一种较快速度的增长。
第一,尽管有很多国家以及政府联手干预全球经济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下滑的干扰以及影响使得国际之间的竞争也变得尤为激烈,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的威胁也逐渐增大尽管贸易顺差仍旧持续增长但是其增长的速度却有所下降。
第二,消费增长速度的放缓且投资增长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纵观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石油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呈一种不相称的局面导致我国石油经济呈着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为传统老旧的思想,过于注重生产而忽略了市场;二为过于看重经济发展的短平快;三为政府的管制不够合理且行业的垄断,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历史数据信息与资料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国消费增长与消费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显著的滞后关系,简而言之就是经济增长开始减慢之前,我国消费增长的速度必定会出现一种回落现象。若在扩大投资政策力度上较低,或者政府的投资增长速度不可有效弥补或者解决社会投资所存在的不足,则相应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速度也就可能会下降。
第三,因受到经济发展下行惯性以及宏观政策所具时滞性的影响,相对于之前而言,国内经济增长的速度在2009年呈下降趋势。而随着各项积极财政政策以及较为宽松且合理的货币政策的实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出现反弹,关于这种反弹是否能够持续下去,主要取决于消费增长速度以及社会投资是否能够续接,若可续接,则在今后几年来,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明显加快。
四、国内经济走势对于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
(一)石油供求关系的变化
在国内石油供求矛盾中,石油消费为主要内容,影响其增长速度的因素主要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石油消耗的实际变动水平,其中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因素。假设某年国内生产总值石油消耗水平未出现变化,则在下一年,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也会同步下降。
第一,石油消耗水平持续降低。这种降低最先表现在石化行业的放缓上,在国内众多石油消耗行业中,石油行业作为其中的一个,从国内化学工业机构的统计资料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几年国内石化行业的总产值增长幅度并不是很大,且大中城市中化工产品的价格也会持续降低,国内家电、房地产、纺织以及汽车等关于石化方面的产业,其增长速度的回落也较为显著。此外,在石油消费增长上也出现了相应的积极因素,即石油石化行业所涉及到的领域也逐步拓宽,国内对于炼油产品也越来越重视。鉴于此,为进一步促进石油石化行业今后的发展,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国内外较为稀缺资源的收购,应予以大力支持,同时推动高端化学品、炼油以及农用化工等一系列行业的快速发展,以此带动石油石化的消费。
第二,供求关系的转变。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可知,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已经从买方市场逐渐转变成为了买方市场,且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在经济下行以及增长速度减缓的影响下,行业格局也将会被重新调整。
(二)油价的变化
首先表现为明确国际油价相关因素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使得全球范围内石油的实际需求量也逐步下降,导致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国际石油市场投资力量被弱化。第二,石油需求降低,投机因素发生变化。
其次表现为国际石油价呈一种低位徘徊的趋势,通过国内外各机构预测结果以及信息资料来看,若全球经济仍旧保持之前这种发展趋势且国内所制定的这些救市措施达不到理想效果,则在未来,国际油价将会处于一种低价格的徘徊状态中。此外,基于中长期石油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当世界经济已摆脱困境且步入到复苏轨道以后,石油的需求就会快速地反弹,且因低油价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也会再次加剧石油供需矛盾,最终使国际油价回至高位状态中。
就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来看,主要呈一种供大于求的局面,尽管当前国内关于新成品油定价已制定了相应的机制且该机制也便于炼油盈利,然而事实上,炼油企业利润的增长也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再加上国内外油价降下降都属于一种短暂性现象。在这种形势下,为推动国内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国内石油企业应加强成本的管控,减少投资的成本,抓住主要营运的业务,加强产能建设以及油气储备建设,加大设备更新以及技术改造的力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反应效率,继而更好地适应国际石油石化市场。
参考文献:
[1]门天琦,冯胜刚.服务转型发展 振兴古城经济――中石化山西大同石油分公司优质服务纪实[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0(12).
[2]金三林.2009年我国经济走势及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9(02).
[3]覃伟中,张彩丽,曲岩松等.2008年世界和中国石化工业综述[J].国际石油经济,2009(05).
[4]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1~5月份经济运行分析[J].河北化工,2010(07).
[5]袁玲玲.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篇5
关键词:产出缺口;经济增长;Kalman滤波;AD-AS模型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1-0043-06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Global financial tsunami is caused by American Sub-prime crises and the financial crises are transmitting to industrial economics, so Chinese economy is facing more and more uncertain factors and it’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nalyze macroeconomic trend of China and to adjust policies. We construct special model by adopting Kalman filter to estimate the potential output and output gap of China, then we forecast the long-term trend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cceptable interval of output gap and economic growth. Furthermore, we analyze the ke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hort-term economic fluctuations in the framework of AD-AS model theoretically, and give relevant suggestions using empirical and theoretic analysis.
Key Words: Output Gap; Economic Growth; Kalman Filter; AD-AS Model
美国发生的金融风暴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动,从各国央行的联手救市到以应对金融危机为主题的第七届亚欧峰会,各国协作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由此,将实证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研究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进而为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角度实证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测算我国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可接受的产出缺口区间与经济增长区间,进而在AD-AS模型的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影响短期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预测宏观经济走势,最后依据实证与理论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基于产出缺口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
(一)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界定及估算方法的选择
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是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工具。产出缺口是在潜在产出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概念,而潜在产出是一个易描述而难以把握与测算的变量。凯恩斯主义认为潜在产出是由长期总供给能力决定的,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所有要素充分利用而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值。新古典主义定义潜在产出为实际产出的趋势值,认为实际产出在与潜在产出很小的偏离范围内波动,且产出缺口可正可负(若实际产出超过潜在产出,则称为产出正缺口,反之称为负缺口),而依凯恩斯主义理解的潜在产出的波动并不一定服从围绕实际产出波动的规律。
估计潜在产出的方法总体上可分为统计分解趋势法和以生产函数法为代表的经济结构关系估计法两大类。从目前我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到生产函数形式确定以及某些必要指标取得的困难,本文采用统计趋势分解法估算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具体而言,选用近年来国外较为流行的Kalman滤波――以状态空间形式表示的多参数动态系统――这一强有力的迭代算法进行估算。
本文选取从1978年至2007年的年度GDP数据①,根据GDP平减指数剔除不可比因素,得到GDP的可比数列。2008年GDP年度数值根据2008年一至三季度数据及增长率推算(同样处理为可比数据)。由此可得GDP的时间数列{GDPt}。
(二)建立基于状态空间形式的多参数动态系统
量测方程:GDPt=GDP-TCt+GDP-It,t=1,2,…,T(1)
状态方程:
GDPTC=GDPTC++=+, t=1,2,…,TGDPI=GDPI+…+GDPI+(2)
其中,GDPTC,GDPI分别代表GDPt的趋势循环要素(潜在产出)和不规则要素。GDPI的AR(p)模型的自回归阶数p=2,以上各式中的,,均为随机干扰项。
注意到该模型建立在变量数列{GDPt}为一阶单整数列的基础上,故在使用模型前先对数列{GDPt}进行单位根检验。
这里使用ADF检验方法。由于数列{GDPt}具有明显上升趋势,在进行检验时选择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由SCI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2。经验证,在水平值下不拒绝序列中含有1个单位根的原假设(本文略),故对GDP的一阶差分数列进行同样的ADF检验,输出结果如表1。
ADF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数列中含有1个单位根,即{GDPt}是一阶单整数列,满足模型需要的前提条件。
表1单位根检验结果
(三)Kalman滤波实证结果: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可接受的产出缺口区间与经济增长区间
根据量测方程与状态方程编写的EViews程序并运行即可得到潜在产出数列{GDPTC}。这种估算方法实际上是建立在新古典主义对潜在产出的定义之上,从而可以依(3)式方便地得到较为直观的产出缺口,得到产出缺口数列{GDPGAP}。
GDPGAP=×100(3)
对数列{GDPTC}进行对数化处理再取平均值可得到中国潜在产出平均增长率约为9.58%,对产出缺口数列{GDPGAP}取平均值可得平均产出缺口约为0.28%。根据推算,2008年产出缺口约为0.33%,已接均值。
从经验研究和实证分析角度看,可以把一个较长时期内潜在产出平均增长率视为这一区间的经济增长趋势(或路径)。根据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特征,把1978-2008年以来我国潜在产出平均增长率视为这一期间的经济增长趋势或经济运行路径是比较恰当的。从而,根据前述实证所得的潜在产出平均增长率9.58%可以视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②。
图11978-2008年中国产出缺口变动轨迹
当实际经济运行或实际经济增长率在趋势线(9.58%)上方时,经济中就会出现产出正缺口,这意味着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并且缺口越大,经济越热。反之,当实际经济运行或实际经济增长率运行在趋势线下方时,则会出现产出负缺口,这意味着资源会出现闲置,经济会变冷,并且,负缺口越大,经济就越冷。以横轴表示时间(年),纵轴表示产出缺口(%),可以做出1978-2008年我国产出缺口变动的图形(如图1所示)。
图1描述了我国1978-2008年间产出缺口周期性变动的轨迹,这也是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轨迹。中国长期产出缺口的平均值为0.28%,这就是说,中国经济保持9.58%的长期增长趋势使得产出缺口平均保持在0.28%。这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增长是以过度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代价的。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要想保持9.58%这个较高的增长率,就要求产出缺口平均为0.28%。
不妨把产出缺口区间[-0.28%,0.28%]看做是中国经济可接受的产出缺口区间,相应的,把经济增长区间[9.3%,9.86%]看做是中国经济可接受的经济增长区间。这就是说,经济运行在产出缺口区间[0,0.28%],虽然在过度利用资源,但是这种“过度”是我国经济体可以接受的,相应的所维持的高增长区间[9.58%,9.86%]也是中国经济可以接受的。如果经济体一段时间运行未超过上述区间的上限,即在上述正可接受的区间内运行,那么经济体自身运行机制会让经济收缩到产出缺口区间[-0.28%,0]、经济增长区间[9.3%,9.58%],因为前期经济的扩张是经济体可接受的。相应的,这种收缩也是经济体可接受的,换句话说是中国居民、企业和政府可以接受的,即其所造成的产出的减少、失业的增加、物价的下降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中国经济可接受的产出缺口区间可为[-0.3%,0.3%],中国经济可接受的经济增长区间可为[9%,10%]。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上述分析是建立在历史实证的基础上,中国经济今后还能否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来维持经济高增长,经济增长的路径是否改变,这些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具体分析。
二、基于AD-AS模型对宏观经济走势的理论分析
(一)建立基于AD-AS模型的理论分析框架
AD-AS模型为从长期和短期、需求和供给方面分析宏观经济提供了一个方便有效的框架。在AD-AS模型下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是按照凯恩斯主义界定的,而前文按新古典主义界定估算的产出缺口可以方便地在该模型下表示。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下,市场自发调节难以奏效,在这一特殊的情况下,应用凯恩斯主义经典模型分析中国经济波动与走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立纵轴表示价格(P)、横轴表示产出(Y)的直角坐标系,以AD和AS分别表示短期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以LAS表示长期总供给曲线,则其与横轴的交点Y*表示潜在产出。根据Kalman滤波的实证结果,我国2008年初经济运行处于正缺口,在AD-AS模型中可由图2(A)表示①,图中AD1与AS1的交点所对应得横坐标Y1表示实际产出,依定义,Y1与Y*之差表示产出的正缺口|Y*Y1|②。值得注意的是:价格水平却不是AD1与AS1的交点的纵坐标,而是AD1与LAS的交点的纵坐标P1,原因就是在产出正缺口的情形下,总需求提高会发生乘数效应的阻断,使得价格提高的幅度大于产出增加的幅度,引发通货膨胀,这也解释了我国当时物价持续走高的原因。
(二)中国当前已进入经济收缩期
同样由前述实证结果,至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产出正缺口缩小,实际(均衡)产出向趋势线回归,中国经济步入收缩期③。基于图2(A),新的产出应位于Y1与Y*之间,并靠近Y*,从而AD和AS曲线必然至少有一条向左移动。也就是说,或者总需求降低,或者总供给降低,或者二者均降低。由此,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状态可由图2(B)表示,即AD1向左移动至AD2表示总需求降低,AS1曲线也向左移动至AS2表示总供给降低,长期生产能力――潜在产出趋势线LAS保持不动,则AD2与AS2的交点横坐标Y2表示当前的实际产出,Y2与Y*之间的距离|Y*Y2|表示产出正缺口,同理仍然是AD2与LAS交点的纵坐标表示当前的价格水平P2而非新均衡点的纵坐标。显而易见,2008年一季度至三季度,产出缺口由|Y*Y1|减少至|Y*Y2|,价格水平也由P1下降至P2,注意到由于乘数效应阻断的存在,价格下降幅度不如产出下降幅度大。换句话说就是国民收入下降幅度小于物价下降幅度,当前仍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变动总是滞后于产出变动,也就是价格黏性的存在,在收缩期,伴随产出正缺口的缩小,实际产出趋于潜在产出,价格存在继续下降的空间,只不过时间上滞后,从而在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必须考虑到这一时滞问题。
诚然,图2(B)中除了Y2位于Y1与Y*之间而且靠近Y*这一结论由前述实证分析可以直接得出,总需求、总供给甚至潜在产出的变动是我们直接给出的,下面将对其合理性以及由此进行预测的可靠性给予说明。
图22008年AD-AS模型下产出缺口变动示意图
(三)短期的经济波动不会改变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趋势
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主要取决于影响长期总供给方面的因素或者说是决定潜在产出的因素,这些因素大体上可归为三类:第一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第二是生产要素效率,第三是制度安排与创新。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包括资本投入及资本积累、劳动投入以及自然资源的投入;生产要素的效率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制度安排与创新既包括企业制度的安排与创新,也包括经济制度的安排与创新。2008年以后,可以预见10-20年中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上述因素不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因此,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这样说,并不意味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在未来10-20年总可保持模型计算出的9.58%左右的平均增长率。
首先,美国次贷危机将导致美国――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经济的疲软,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这必将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贸易,而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的减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其次,加入WTO后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随着开放程度特别是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化,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本次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地冲击我国宏观经济运行。
再次,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经济保持平均9.58%的高增长率,对应平均产出缺口0.3%,是以过度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代价的,基本的经济常识告诉我们,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这也是可持续发展决不能容忍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必由之路。
综上不难得出:经济增长趋势会出现小幅持续下移。不妨假设未来10-20年中国长期增长趋势是9%,至少维持在8%以上。这就是说,按照凯恩斯主义定义的潜在产出,也就是图中的长期总供给曲线LAS的位置保持不变向左小幅移动。对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甚至2010 年,可以合理地假设LAS曲线位置保持不变。
(四)中国经济经历短期供给冲击
1.自然资源的短缺已难以支撑过快的经济增长,资源约束问题凸现。根据Kalman滤波实证结果,产出缺口从2007年一季度的1.02%上升到四季度的4.76%,经济增长过快,同时近年来经济规模急剧扩大,这意味着产出缺口增加1个百分点,要比过去多消耗好几倍的资源。
从资源利用程度看,我国目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是显而易见和众所周知的。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甚至劳动资源也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短缺,这对一个拥有丰富劳动资源的人口大国来说是少见的。自然资源的短缺已经难以支撑过高的经济增长率,必将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构成有效的资源约束。
2.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必然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使短期总供给降低。受国内外自然资源短缺以及国内劳动资源结构性短缺的影响,2007年原材料、能源、机械设备等产品的价格上升,劳动工资水平上涨,依据宏观经济原理,本期要素价格上升不可能不抬高下一期的生产成本。
此外,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无疑对我国短期总供给造成负面影响。上述分析从2008年的PPI变动也可看出:6.1%(1月),8%(3月),8.8%(6月),10.1%(8月)。可见,成本的上升减少了短期总供给,图中AS1曲线必然左移。
3.供给冲击之后的短期总供给不是影响我国经济短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根据宏观经济理论与各国实践经验,短期总供给较短期总需求稳定,特别是我国在2008年经历一次供给冲击后短期内总供给也应该保持相对稳定。
更重要的是,在当今世界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供给的变动更多地取决于需求的变动,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同程度地对经济失去信心,在这种预期下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将减少,他们将观望总需求的变动:如果政府调控有力,总需求回升,他们会增加产量;如果总需求依然低迷,没有厂商愿意增加供给。
也可以说,总供给的短期增减都是相对于总需求而言的,从而在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分析中假定总供给短期内不变是合理的。由此,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政策制定,都要更多地关注总需求,短期总供给不是影响我国经济短期波动的主要因素。
(五)短期总需求的变动成为经济运行的关键因素
1.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2008年总需求呈下降趋势。决定总需求的因素包括影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国外部门的需求等诸多因素。
第一,CPI从1月份的7.1%一路攀升到4月份的8.5%,尽管5月起有所下降,直到7月仍在6.3%的高位,价格水平的上升将会导致国内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相对减少,进而总需求降低。
第二,为控制经济发展过“热”,2007年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收紧银根,出台多项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且政策的紧缩力度不断加大,直到2008年9月才停止紧缩性的经济政策。由于经济政策效应的传导具有滞后性,2007年从紧的经济政策对经济收缩的作用在2008年产生效应,而且2008年上半年仍在施行的从紧的经济政策,仍会在2008年下半年及2009年产生效应。这些紧缩性政策主要针对2007年以来不断高涨的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在2008年政策产生效应,总需求下降,而且同样由于效应时滞,可以预见总需求还会继续下降。
第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正在向实体经济传导,以美国为首的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疲软,占我国总需求较大比重的国外部门需求显著下降也使得国内总需求呈下降趋势。
2.总需求的变动将成为我国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按照经济理论,一国经济的短期波动主要是由于总需求的变动决定的,特别是在短期总供给保持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那么可以就此认为中国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就是总需求吗?在经济收缩的进程中,产出缺口是否会进一步缩小直至进入正可接受区间[0,0.3%],产出是否会跌破趋势线进入负可接受区间[-0.3%,0],产出是否会进一步下降使得负产出缺口进一步加大,超过可接受区间使经济转入萧条?
上述问题又可概括为经济收缩的深度。不可否认其内在决定因素是经济运行固有的周期性、固有的自动调节性――这是难以控制的,在AD-AS模型下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其外在影响因素就是总需求,或者说总需求是产出变动的直接体现。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金融危机正使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疲软,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不考虑其他国际联系,只考虑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的减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而目前这种传导刚刚开始,这种使产出向潜在趋势线回归的动因将持续。图(2)B中,在AS2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只有AD2曲线继续左移即总需求继续降低。
第二,即使国外经济形势没有发生如此巨变,如前述分析,我国经济在2008年一季度也达到“拐点”掉头向下进入收缩期。而根据以前年度的经验,产出正缺口会逐渐缩小,实际产出回归甚至跌过潜在产出,出现产出负缺口,这是经济自发调节必须的过程。如果经济一定期间位于产出缺口[0,0.3%],那么自发的调节也会位于[-0.3%,0],无需多言,这是经济自身运行机制所决定的。但我国的情况是产出缺口长期超出0.3%,那么如果任由经济自身调节,其收缩的深度一定会跌破-0.4%的产出负缺口(所以需要政策调节使之不跌破该下限)。仍然由图2(B)可知,只有让AD2曲线持续左移即总需求继续降低。
第三,实际产出缺口在2008年一季度已经开始回落,而紧缩性的经济政策至第三季度才停止,经济政策效应的时滞会让产出在原有自发调节的基础上继续减少,如果不及时调整经济政策,产出缺口跌破-0.3%转入萧条是可能的。这在图2(B)中仍然只能是AD2曲线的继续左移即总需求继续降低。
综上所述,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控制经济收缩在产出缺口区间[-0.3%,0.3%],或者说经济增长率不低于8%非常重要,因为如果能够控制,则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跌,而且也不会对世界本已低迷的经济雪上加霜。根据到此为止的分析,不难得出: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针对总需求,把握时机与力度出台政策以提高总需求,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熨平经济波动,防止经济波动演变为经济危机。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分别基于产出缺口和AD-AS模型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实证与理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或路径用平均经济增长率表示约为9%,这也是潜在产出趋势,短期的经济波动不会改变我国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受到增长方式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长期增长趋势不可避免地将小幅下移。但仍可以预见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增长趋势至少维持在8%以上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
第二,中国可接受的产出缺口为[-0.3%,0.3%],对应的可接受的经济增长率为[9%,10%]。此区间内:扩张期可以保持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增长速度,同时物价的上涨在可容忍的范围内;收缩期可视为经济自发的有效调节――对一定期间处于正缺口过度利用资源高速发展的调节与缓冲,可以看作正常的收缩,不必恐慌。从长期看,受增长路径下移的作用,产出缺口区间也将“下移”,如果能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以过度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代价,产出缺口区间长度可能会缩小,意味着经济波动会更平缓,实现稳定发展。
第三,中国经济运行自2008年一季度出现“拐点”,经济掉头向下进入收缩期,经历一次短期经济波动。这是经济体内在运行机制对一段时期以来产出持续正缺口、过度利用资源以达到高增长的自发调节,是不可避免的,产出缺口向可接受的区间上限缩小但仍有继续缩小的空间。同时,国外经济危机、国内经济政策时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将使产出缺口继续缩小至0.3%以下、产出跌破潜在产出趋势线、甚至冲出可接受的产出缺口区间的下限进入非正常的收缩期――萧条期。
第四,中国2008年经历一次供给冲击后短期总供给应暂时保持相对稳定、更多地取决于总需求的变动,这使得总需求成为产出变动或经济波动的外在影响,或者说总需求是产出变动的直接体现。从而,经济政策就可以直接针对相对较易调控的总需求调整,而不用再去针对难以把握的内在经济调节机制。这就是说,针对总需求制定经济政策,把握时机与力度出台政策以提高总需求,通过对总需求的调整熨平经济波动,防止经济波动演变为经济危机。不可否认,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或加强),尤其在经济出现波动的特殊时期,从经济运行长期来看,应坚持走以市场自发调节(或配置资源)为主导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根据以上结论针对本次经济波动可以直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把握时机持续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坚持以财政政策调节为主。当前产出正缺口逐渐缩小,经济增长率逐渐向趋势线下降,考虑到原有紧缩性政策的效应时滞,必须停止紧缩的经济政策,转而实施扩张的经济政策。考虑到增税和减税效应的不对称性,在经济收缩期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考虑到新的扩张性政策的效应时滞,在经济增长率逼近9%时适当加大财政政策力度,跌破趋势线后应再次施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于调整总需求中可能出现的物价波动,可以考虑采用相应的货币政策调节。
第二,在世界经济疲软的环境下,必须想方设法拉动内需――我们认为主要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涉及消费者和企业两个部门。刺激企业的投资需求,除了税收方面的财政“优惠”外,可以适当运用降低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于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我们认为应该关注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商品房市场。商品房对大多数现在有购买能力而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仍是奢侈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大,适当降低商品房价对当前经济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经济政策的最佳目标是使经济增长在可接受的区间内,最差则是不使经济增长率低于8%进入萧条期,出现经济过冷。事实上只要政府愿意,就是举借1万或2万亿元的国债来拉动经济增长,以保持至少8%的经济增长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实上,2008年三季度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207998.47亿元,这就为政府通过举借国债,在极端的经济情况下运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从中国经济运行的长期来看,一方面,不应再通过过度利用资源的方式达到高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必然牺牲一定的效率,应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自发配置资源、调节经济的能力,以政府宏观调控为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
[1]谢太峰,王子博.论我国近期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8).
[2]Alberto Musso and Thomas Westermann. Assessing Potential Output Growth In the EURO Area [J].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ECB, 2005.
[3]Andrew Harvey.Forecasting structural time series models and the Kalman filte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Elsevier, Vol 8(4), December.
篇6
摘要: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推广环境会计迫在眉睫。从我国现实情况看,距离环境会计广泛运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加强研究、不断探索是缩短这个距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环境污染;环境会计;途径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大气污染、土地沙化、自然资源破坏、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生活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一、实施环境会计条件日趋成熟
1.理论研究成果为环境会计推进奠定基础
在中国知网上,以环境会计为主题的论文从1993 年的3 篇,到2013 年已逐步增加到374篇。如果再以环境成本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环境审计、绿色会计等为主题进一步检索,成果更是不计其数。可见,在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理论界日益重视环境会计的研究,研究方法日渐精细和成熟,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地用于指导实践。
2.环保意识的增强为环境会计推进提供保障
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治理环境污染背景下,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实施环境会计的重要性。比如,鞍山钢铁、上海宝钢等注意遵守环保法规,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相关的环境及环境成本信息。这些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在当前情况下,任何一个漠视环境问题的企业都难以做大做强。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主动履行环境责任,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企业只有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理念融入生产经营中,核算企业环境成本,才能既满足各利益相关者需要,又促进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真正实现双赢。
3.环境保护法律为企业推行环境会计制度打下基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出中央治污的决心: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国家早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逐渐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惩治力度,并从法律层面对企业行为予以规范。从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始,20多年间,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若干部;包括大气环境标准、声环境标准、水环境标准、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等,地方政府制定的环保立法和环保标准更是数不胜数。这些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出台,为让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环境会计的尽快推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基础。
二、环境会计推行的主要障碍
1.企业缺乏推行环境会计的动力
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体,应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成为环境治理及环境会计的主体。但一直以来的资源过度开发、低效利用和超标浪费,已完全超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即便如此,企业也不需要对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在一些企业看来,做好做坏一个样,环保不会受到奖励,污染也不会承担多大责任。其结果必然导致一些企业对实行环境会计、环境成本核算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也有一些企业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代价并不重视,他们认为:在环境保护上和环境建设上要投资,实行环境会计会导致发生传统成本之外的额外成本,成为企业的“额外负担”,比如,数据收集、模型建立、外脑聘请、内部培训等费用,而这些支出短期内企业看不到回报,自然也就没有主动推行环境会计的动力。
2.环境会计核算的一些技术问题难以突破
实行环境会计后,需要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耗费、环境保护的支出、改善资源环境所带来的效益等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由于大部分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不能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不能以交易价格作为环境会计计量的唯一属性,所以,对两者如何进行计量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另外,像空气、粉尘、水、噪音等的计量,会涉及到一些非常专业的技术指标。虽然目前环境会计的相关研究取得一定成绩,但企业对环境成本识别到什么程度、环境成本与企业决策之间的联系、环境成本计量的模糊性等问题都未得到有效解决。比如,由于环境成本的计量对象日益复杂,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其中一些环境成本存在的形态也不规范,分类模糊,要进行准确计量非常困难。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问题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各方大力探讨的问题。
3.缺少推行环境会计的制度保障
虽然我国现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若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行为,但缺少环境会计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像传统会计有国际准则和国内准则可供参考一样,环境会计的推行也需要有制度作为保障。现有具体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到环境会计问题,但并没有制定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这就使得环境会计的推行缺乏统一的可供遵循的制度标准和规范。比如,环境会计要素应该划分为六要素?五要素?还是四要素?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在传统报表中统一披露还是另设专项披露?是否要编制专门的环境会计报表?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在环境会计制度和准则中进行统一规定。
三、环境会计不断走向实践的有效途径
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在此背景下,如何抓住重点、将环境会计应用于实践,是当前理论界、实务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加强本土化研究
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虽然研究成果丰富,但缺乏实践基础。如何真正使环境会计由理论走向实践,还有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环境成本的准确确认、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税征收、环境会计制度与准则制定等。需要理论界、实务界共同努力,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将理论研究与实务推进有机结合,以期为环境会计的推行奠定更加丰厚的理论基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趋同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研究成果。比如,德国采用环境成本和传统成本并行核算的模式,环境报表独立于财务报表之外;再如,欧洲的成功做法是在实行环境会计之初,只设置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两大会计要素,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逐步完善设置新的会计要素。学习借鉴这些推行环境会计方面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可节省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我们的研究思路,使我们的研究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也为环境会计真正走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2.以制度建设夯实推行环境会计的实践基础
由于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环境成本的核算等没有统一的标准可遵循,当前国内有些企业只能摸索着尝试环境会计的应用。为此,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环境会计立法,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明确环境会计的内容和要求。
⑴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但这些原则性强、概括性强的法规,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所以,政府需要在现行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定更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日益完善的法规体系,会形成实施环境会计的强大外在压力,避免让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成为环境信息公开的阴暗角落。
⑵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在环境会计准则中,可以规定环境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以及环境会计核算办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和内容等具体事项。当前,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有以下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在现行会计准则中增加一项新的具体准则,即在现有会计准则基础上,财政部可出台《企业会计准则——环境会计》具体准则。二是制定独立的环境会计准则,即在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之外,制定独立的环境会计准则。这是环境会计发展的最理想状态,而其前提是会计准则体系完备成熟。如果有了环境会计准则,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方式,都会使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操作趋于规范化、统一化,而且便于会计人员掌握,便于利益相关者的投资以及公众监督,可以为环境会计的全面推行提供制度基础。
3.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实施有序推进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的推进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是一个自然的、渐近的过程。目前来看,“以点带面,逐步实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具体来说,就是先搞试点,试点成功后,再在全国普遍推广。具体做法是:由国家确定环境会计的试点省份。然后,再由试点的各省份选择试点的企业。试点的企业要有代表性,在当前我国环境会计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钢铁、化工、发电、石油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企业可以作为第一批试点企业。对于那些会计系统健全、实力雄厚、人员素质高的大型企业,可以建立一个独立于现行会计体系之外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用以核算企业的环境成本和收益。反之,对那些会计系统不怎么健全、实力和人员素质都比较弱的中小企业,为避免建立独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高成本,采取在现行会计体系的基础上,对现行会计体系进行修正,以满足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和提供环境会计信息需求这一做法更为可行。
在环境会计试点过程中,有关各方要结合环境会计的实施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试行的环境会计体系。试点一段时间之后,等条件成熟时,逐渐扩大环境会计的实施范围,最终达到在全国全面推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杰岚.浅谈构建符合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制度[J].当代经济,2008(9).
[2]马千惠.台湾环境会计制度的发展经验与借鉴[J].统计与咨询,2010(6).
[3]姚素媛,张杰.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推进环境会计[J].市场论坛,2011(09).
[4]李军.构建我国环境会计制度体系的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09(6).
篇7
又到年底盘点时。2005年,全球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增长与风险并存、失衡与调整互动,如下几大要点尤其值得关注。
全球经济运行风险增大
全球经济于2002年步入新一轮回升进程,之后增长势头逐步强化,2004年实际GDP增长率达到5.1%,创下近30年的新高。2005年的全球经济仍然处在回升进程之中,但预计增长势头有所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的预测为4.3%;世界银行11月份的预测为4.4%。
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运行的内外风险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增大。其中尤需关注的是:
油价持续攀升 2004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已出现急剧攀升的势头,2005年这一势头又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就WTI(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价格)平均油价看,2003年为32.51美元/桶;2004年为41.51美元/桶;2005年,第一季度升至50.77美元/桶,第二季度再升至53.07美元/桶,第三季度更升至62.92美元/桶。油价持续高攀正通过抬高生产成本、挤压企业利润、加剧通胀压力和加重国际收支困难等途径,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威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国际油价每上涨十美元,全球实际GDP增长率将降低0.6个百分点。
自然灾害频发 “2005全球自然灾害年”的帷幕是被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拉开的。根据目前的数字,印度洋海啸已造成近30万人死亡;8月29日的卡特里娜飓风对全球最富有、科技最发达的美国造成了上千亿美元损失及上千人死亡的巨大灾害;10月8日南亚次大陆发生7.6级地震,同样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目前,禽流感正在全球扩散,所造成的损失目前还难以估量。自然灾害频繁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增长对全球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问题又反过来对全球经济平稳增长形成巨大威胁。据美国国会预算局测算,卡特里娜飓风将使2005年下半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率降低0.5~1个百分点。
加息产生“直接抑制”作用 新一轮的全球加息浪潮发源于美国。去年6月以来,美联储已连续12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前已升至4%的高位。美国连续加息的主要目的是缓解通胀压力和抑制房地产泡沫。今年一、二季度,美国房价平均上涨13.0%和13.4%,其中有八个州区的上涨率超过了20%。值得关注的是,由此可能引发的全球性加息浪潮势必会对全球经济增长形成直接抑制,欧洲央行已步美联储之后开始加息。
中美两国经济内部及相互间
失衡严重
中美两大经济体一直是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45.2%、43.8%和41.6%。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美国实际GDP增长率可能由上年的4.2%降至3.5%,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8%;中国实际GDP增长率可能达到9.0%,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7.9%。两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高达44.7%。
然而,中美两大经济体都存在着严重的宏观经济失衡:美国主要是过度依赖高消费,而中国主要是过度依赖高投资,其结果又导致两国之间的贸易严重失衡。按中方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已高达811.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2%,对美出口相当于自美进口的3.24倍。美国经常项目收支的严重失衡已成为全球经济稳定的最大威胁,今年上半年美方统计的逆差额(394.3亿美元)已超过了2001年全年的水平(389.5亿美元)。而对华贸易又是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赤字第一大来源,据美方统计,2005年1月~8月,对华贸易赤字已占美国全部贸易赤字的26.1%。
东亚过度依赖中美市场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回升进程中,东亚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世界其他地区。2002年、2003年和2004年,东亚实际GDP增长率分别达7.0%、7.5%和8.2%,比全球平均水平分别高出4个、3.5个和3.1个百分点,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42.6%、35.7%和31.4%。据世界银行11月份的数据,2005年一、二季度,东亚实际GDP增长率分别达5.9%和6.2%,全年预测为6.2%,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但增长势头同样比上年有所减缓。目前,东亚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过度依赖对中美两大市场的出口。2004年,对中美两大经济体的出口占“四小龙”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41.6%,其中对华出口对“四小龙”总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4.5%。
欧盟“东扩后遗症”逐步显现
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本来就比较低――2004年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只有2.5%和2.0%,进入2005年更呈减速之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的预测,将分别降至1.6%和1.2%。世界银行11月16日的预测也认为,2005年欧元区实际GDP仅增长1.1%,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3强。目前又有一些新的因素开始困扰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尤其是东扩造成的财政和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已开始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日本经济“自律回升”
2004年日本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实际GDP增长率达到2.7%。2005年,日本经济走出长期萧条、走向持续回升的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预测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为2.0%,世界银行11月预测为2.3%,日本银行10月的预测为2.2%~2.5%。作为经济持续回升的直接反映,日本股市也呈持续繁荣之势,日经225平均股价一年间上涨了50%,日前已突破了15000日元。
值得关注的是,2005年的日本经济回升带有明显的靠国内需求拉动的“自律回升”的特点,前三季度国内需求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分别达到1.5个、0.7个和0.5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高达100%、87.5%和125%,这在此前日本经济的历次周期回升中极为鲜见。此外,此前困扰日本经济的许多严重问题都已不同程度地得到缓解。如长期困扰日本金融运行与经济发展的不良债权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日本主要银行的不良债权比率已由2002年3月的8.4%降至2005年3月的2.9%,不良债权余额则由26.8万亿日元减少为7.4万亿日元,减少了72.4%。
篇8
[关键词]诗歌意境 “景”象 “人”象 “事”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58
一直以来,古诗词的创作都以境界的高低为评判标准。因此,古典诗词之根就在于其意境。而诗歌的意境是借助意象凸显出来的。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唯有紧扣诗词的意象,才能引领学生真正体悟诗歌内在的意境。
一、紧扣“景”象体悟意境
古典诗词描写景色是十分常见的,但诗歌中的景象往往不会简单地指向于自然景观,而更多的是借助景物表露诗人自身的情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体现在诗歌中的景和物,就是意象的一种表现形式——“景”象。
例如,在《枫桥夜泊》这首经典的古诗中,就先后出现了“月落、乌啼、霜、枫树、渔火、客船”等极具鲜明特色的意象。这些意象之间彼此联系、对应组合,构建了一幅落寞悲戚的秋季之景,营造的是一种悲凉抑郁的意境,烘托的是一种羁旅客乡的愁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将这些意象具体化、生动化、情感化:在这样一个寒瑟的秋季之夜,诗人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月亮?聆听到了怎样的乌鸦啼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这样的追问中,学生的思绪就不仅仅停留在这些“景”象的表层,而是在深入想象中不断逼向诗歌景象的深处,不仅对其中单独的景物有了深入了解,更对众多景物进行了体系化、对应化的整体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意境磁场,真正走进了诗歌内核,走进了诗人内心。
景与物的意蕴在这一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在学生想象中跃然于眼前,在景和物的相互交融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诗歌鲜活的意境。
二、紧扣“人”象丰盈意境
俗话说:“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内在情感志向的一种寄托。因此,在古诗词中并不缺乏人的存在。在这里,人就成了诗歌意象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人”象。因此,教师除了关注诗歌中的景物之外,更要紧扣诗词中的人,从其身处的情境、自身的行为状态等方面感受这个独立自主的意象,这也就复合了诗歌的整体意境。
如《清平乐·村居》就以灵动鲜活的笔触展现了一家五口和谐幸福的生活场景,词作对五口人的描绘可谓各不相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词中一共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通过自主想象将原本静止的画面生动化、形象化,从而去感受他们生活的情趣和家庭的和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补充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和这首词创作的背景。一心想驰骋沙场却报国无门的辛弃疾看到这一家人时一定会想些什么,是向往和希冀,还是无奈和惆怅。
在这样的描写中,词中人物的悠闲与辛弃疾内心的挣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正是这种反差,让我们在“人”象中窥探到了完整的诗歌意境,感受到了诗词内在的生命,尤其是诗人意欲表达的内在情韵。人的对比联系,交融对应,构成了鲜明可感的意境。
三、紧扣“事”象生成意境
古典诗歌虽然简练精悍,但寥寥数语背后并不缺乏生动有趣的故事。古诗对于事件的描写由于受到表达特点的限制,往往不能凸显其细节,而是作为诗人表达情志的一种载体,即“事”象。借助于此,深入事情的内部,感受其发展的来龙去脉,体悟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态度,就能深入、全面地感受作者蕴藏其间的意境。
就拿王崧舟执教的《长相思》一课为例,执教者紧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里包含的“事”象,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词人在坎坷的路途中究竟都做了哪些事?教师借助词人之身经过了哪里、身在何处等一连串问题的追索,让学生在资料收集、揣测联想中补充词作的未尽之言,感受与词作内容息息相关的“事”象。在交流汇报中,教师通过现场模拟的方式再现诗歌中的情境,让几个学生代表着词人曾经走过的地方:崇山峻岭的险峭、各种河流的湍急、大漠山关的贫瘠……每一个学生就是纳兰性德走过的每一段旅程,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一段与众不同的故事。词人遭遇的每一件事情,就成了走进这首词意境的“事”象。最后,教师发自肺腑地追问:“词人的心情是什么?心愿在哪里?心结在何方?”顺势揭示出词人内心承载的源头,即自己的故乡。
篇9
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确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目标,以解放束缚了多年的生产力,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使生产关系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法律制度,从法律上加以保障。对经济运行的机制从法律上加以研究成了当时法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对经济运行法律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经济法学的雏形。
也许是受计划经济思想观念影响时间太长的缘故,刚刚改革开放的经济使得法学工作者有些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对市场经济渴望已久的原因,法学工作者认为只要是跟经济有关的法律都属于经济法研究的范围,于是相应地形成了大经济法的概念。在当时,人们以谈经济为时髦,对于经济法学和其他法学部门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来得及作深入的探究。只要是跟经济有关的问题都当作经济法问题来对待。为了寻求理论上的支持,人们一方面立足于本国资源,从理论上对经济运行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外国积极引进各种经济法理论,借鉴外国的法学研究成果。在这个阶段,有一大批的经济法学教材和著作被翻译成汉语出版发行。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前苏联、日本的一些经济法学著作和教材,如前苏联拉普捷夫主编的《经济法理论问题》和《经济法》,日本的金泽良雄的《经济法概论》、丹宗昭信、厚谷囊尔主编的《现代经济法入门》、《日本经济法概要》等。此外还翻译了一批经济法学论文。在国内则出版了相当一部分经济法著作(主要是教材),形成了众多的经济法派别,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纵横经济法论。经济法学研究对法院的司法实践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大量经济案件的出现,使得各级法院相继成立了经济庭,专门处理这些案件。在当时看来,企业之间的经济合同纠纷、涉外经济纠纷等,只要涉及到钱的纠纷案件(民间借贷除外),一般都当作经济案件来对待,而民事案件则只限在婚姻家庭纠纷、民事侵权等很小的范围内。
随着经济法学研究的日渐深入,人们发现,经济法学并不是包罗万象的,经济法研究的许多方面实际上应当属于民法的研究范围。于是经济法和民法的关系问题,包括经济法和民法的范围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1992年,中国正式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通过对市场经济国家法律的比较研究,发现各国不但在经济上可以互相借鉴,而且在法律上也可以相互参考。法学家们对经济法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已经跟以前的经济法观点有了明显的不同,无所不包的大经济法概念已经很少有人坚持。这些观点被称作为“新经济法理论”或者“新经济法诸论”。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自从新经济法理论逐渐定型以后,人们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就很少有突破,形成了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驻足不前的局面。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经济法各部门学科的研究,甚至还有少数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是否真的存在,或者是否有必要存在都产生了怀疑,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了民商法的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来民事立法的显著成就,使得经济法的地位问题受到了更大的影响。《合同法》的制定和施行、《物权法》的起草以及《民法典》制定工作的启动,使越来越多的经济法学者把目光转向了民商法学研究。同时,法学研究的结果对法院的司法实践同样产生了影响。虽然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还存在不同看法,对经济法概念在表述上有哪些差异,但是他们之间都达成一种共识,即经济法只调整跟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有关的法律问题,而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由民法来调整。对于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法学界已经很少有人表示怀疑。至少对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等属于经济法的研究范围,人们都不表示怀疑。由于经济法研究范围的缩小,于是有人对法院经济庭的存在都表示了怀疑。认为经济庭受理的案件都是民商法的范围,而真正属于经济法范围的案件则很少,因此主张撤消经济庭,变经济庭为民庭。这种观点是一种狭隘的部门利益观点。人们意识到经济庭受理的案件很多是属于民商法的受案范围,这是人们认识的深入,是一件好事,也是法学研究的进步。但是,是否就到了一定要取消经济法庭的地步呢?我们应当承认,经济法庭的设立,对我国解决经济纠纷、促进我国经济法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经济庭审理的大量经济案件中,很多案件即使按照某些激进民法学家的观点也不应当属于民法的受案范围。例如,反不正当竞争的案件,等等。当然,他们可能会说,不正当竞争的案件,从本质上说是侵权纠纷案件。反垄断案件(尽管我国目前还没有)实际上是合同纠纷案件,即这种合同是否违背社会公益,因而是无效合同的问题。如果这样认为的话,其实所有其他法庭(除刑事法庭外)都没有必要存在了,因为他们归根到底都是一种侵权纠纷或者合同纠纷。行政纠纷从本质上来说,难道就不是由于行政机构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酿成的侵权纠纷吗?
其次,法院各法庭的设置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有的法庭是根据受理案件的性质来设立的,如刑事法庭、民事法庭、行政法庭等;而有的则是根据其他标准,主要是为了满足处理某一类案件的方便而设立的,如铁路法庭、海事法庭的设立,就不是由于所受理的案件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法理特征,而是由于他们同属于某一个部门,集中起来由某个单独的法庭来处理比较方便。我们也不否认法院各审判庭的设置都是从审判的实际需要出发的,但是其目的都是为了方便人们诉讼活动的进行。经过近二十年的审判实践,人们已经完全适应了经济庭的概念,人们已经对经济庭的受案范围已经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如果突然间取消经济法庭,势必使人们对法院的行为感到茫然,对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无法了解,从而降低诉讼效率、提高诉讼成本,甚至使人们产生经济法是否已经已经被废除了的疑虑。这对当前的经济法学研究是很不利的。
再次,取消经济法庭即便是为了使受理案件的性质在法理上说得过去,但是,在经济法庭取消以后,本来应当属于经济法庭受案范围或者将来肯定会出现并且应当属于经济法庭受案范围的案件,缺乏相应的受理机关。我们总不能把它们让民庭来受理,因为那将在法理上又说不过去了。例如,近些年来,人们对垄断现象都非常痛恨,因此认为我国制定《反垄断法》不但必要,而且可行。如果在最近的将来,《反垄断法》出台以后,人们想提起反垄断诉讼应该由哪个法庭来受理呢?以及现在还经常出现的反不正当竞争的案件应当继续由哪个法庭来受理?如果由民事法庭来受理,这样岂不是又成了大民法理论,回到了原来大经济法研究的老路上去了?
因此,本人认为,撤消经济法庭的提法应当慎之又慎。我们完全可以考虑保留现有的经济法庭,但是对其受案范围作适当的调整,使得所受理的案件在法理上更加说得过去,同时也不至于让人们一时无法接受。
对于经济法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张守文教授在其新近发表的论文“中国经济法的回顾与前瞻”中提到,中国经济法学在世界法学舞台上的地位问题是我国经济法学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提出非常必要,而且也非常及时。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每一个法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在我国的经济法学研究中,似乎比较注重从外国借鉴,而忽略了向外国介绍中国的经济法理论。他们也许考虑的是我国的经济法理论还不够成熟,许多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因此,不宜冒然向外国介绍。实际上,他们也清楚地知道,经济法产生的历史还不长,我国当初从外国引进经济法理论时,外国的经济法理论也同样很不成熟。通过二十来年的研究,我国的经济法学已经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经济法的理论已经基本形成,经济法的地位已经得到认可。但是我国的经济法理论和外国的经济法理论已经有了较大的不同。我国的经济法已经不再是前苏联和日本的经济法著作中所说的经济法了。美国的法经济学(law and economics,law economics,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也和我国的经济法概念有着质的不同。它更多的是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对法律问题进行分析,这些法律问题不仅包括刑法、商法上的问题,也包括法制史上的问题。笔者从互联网上看到美国法经济学会年会的一份会议安排,其中不但有法制史(不是经济法的立法史或者立法思想史)、而且还有法理、刑法、行政法等各方面的发言。这也就说明,美国的法经济学和我国的经济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或者反过来,如果认为外国没有我国所说的经济法,怕他们接受不了,而不去向外国介绍的话,就更加不应该了。如果国外已经有了我们所说的经济法理论,而且发展得更加成熟,这时向它们介绍,反而有班门弄斧之嫌。而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我国的经济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体系,我们才值得而且有必要介绍给他们,使他们了解、接受我们的经济法学。美国没有大陆法中的民法学,但是,美国用英文出版的各国民法著作已有不少,包括我国民法著作。美国还用英文出版了我国的法制史、行政法、刑法方面的著作。但是真正经济法含义上的著作似乎还没有见到。近几年中国政法大学以及今年北京大学针对美国学生办的中国法短训班都没有安排经济法的课程,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经济法学者没有努力争取也许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在向外国借鉴法学理论时,一般都比较注意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法国、德国等加以借鉴,因为他们的经济比较发达,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比较大。那么,我们在向国外介绍中国经济法时,同样应当以这些国家尤其是美国为主要目标。我们要想经济法在世界法学舞台占有一席之地,不主动向它们介绍我国的经济法理论,他们是不会主动向我们来取经的。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向国外介绍中国的经济法理论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考虑。
一、出国讲学。近些年来,我国每年都有不少法学家到国外作访问学者或者讲学,但是经济法学者所占的比例似乎不是太大。就是在走出国门的经济法学者中,除了很少一部分外,绝大多数都是去当学生,了解国外的法学研究动态,介绍外国的法学研究成果,而很少向外国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法理论。我盼望我国的经济法学家,尤其是经济法权威们不要将自己的影响局限在国内,而应当向国外渗透。出国讲学,介绍中国的经济法理论,尤其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二、单独或者和国家立法、行政机构举办经济法国际研讨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培养了不少外国留学生,其中就有一部分是经济法专业的留学生。他们对中国的经济法理论即使没有深入独到的研究,也有相当多的了解。他们回国之后,有的从事法学研究,有的从事法律实务。我们可否建议他们利用所学的中国经济法理论以及经济法学研究方法对他们本国的经济法进行比较研究,写出文章或者专著在本国发表或者出版。同时在有关的经济法国际研讨会上和国内学者进行交流,相互切磋,以促进中国经济法在国外的影响。
三、注重直接用外文尤其是英文著书立说,或者将国内有影响的经济法理论著作翻译成外文向国外介绍。每年我们都能在外国的期刊上见到相当数量的中国法论文,但是关于中国经济法的论文却很少见到。正如我前面说到的,如果我们不主动走出去,他们可能不会请进来。因此,如果我们的经济法学家能够申请科研立项、争取获得国内或者国外的科研资助,将中国有影响的经济法研究成果向外国介绍和推广,那么,他们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的了解将会更加完整、准确、清楚。
四、在针对外国学生举办的各种短训班上增加经济法课程。现在国外学生对中国法感兴趣的越来越多了,而且每年都有不少外国学生到中国来研习中国法律。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利用这个机会向他们讲解中国的经济法理论,使他们对中国的经济理论有一定的认识,至少觉得中国有个他们所没有的经济法,不会对中国的经济法产生误解,认为中国没有经济法理论,或者认为中国的经济法就是他们的商法。如果他们真正了解了中国的经济法,学会了使用中国经济法的研究方法以后,他们也许就会发现,原来他们国家也有经济法,只不过还没有谁从理论上加以挖掘和研究罢了。这样他们的兴趣也许会越来越浓,也有可能利用他们所掌握的中国经济法的研究方法对他们本国的法律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了经济法在国际间的交流,以及经济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篇10
在编辑岗位呆久了,很多编辑都会感到自己与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窄,尤其是现在稿件的交流几乎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编辑和通讯员都很少打照面,很多编辑现在接触最多的是电脑这个“工作伙伴”。时间长了,编辑会感到眼界不开阔了,新闻触觉不灵敏了。这样下去不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个人业务能力的提高。2011年以来,全国新闻系统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无疑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宗旨所需要的,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前途命运所需要的,是新闻工作者个人发展所需要的。作为一名编辑,怎样才能将自己的工作与“走转改”活动有机结合?笔者在新闻实践中发现,通过以下途径可以做到。
首先,编辑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心系基层
编辑工作经常足不出户,但不能因此“不食人间烟火”,只有具有社会责任感,真心地关注民生,我们的报道才能体现民生。曾经有一段时间物价上涨较快,“菜篮子”问题更加引人关注。笔者在买菜时发现菜市场已经很难见到“一元菜”,和别人聊天时却听说皖北蔬菜批发市场有的蔬菜已经论“分”卖了。从田头到菜篮,菜价究竟是怎样变化的?是什么因素使菜价在流通过程中身价倍增?这种问题又该如何解决?笔者请记者进行调查,以《种菜不挣钱,买菜不便宜,蔬菜销售缘何陷价格怪圈?》为题做了报道,并呼吁政府出台行之有效的办法缩小流通环节的差价。
2011年11月份,笔者在本地一家网站上看到一则网友的帖子,反映他到埇桥区夹沟镇草场村游玩时,看到当地小学的教学条件仍很落后。草场村位于山区,交通不便,因此经济发展较慢。这所农村小学的真实状况究竟怎样?我们能为山里的孩子做些什么?在这种思路下,笔者安排记者前去草场小学采访。随后,《拂晓报·皖北晨刊》以《山村里的草场小学:5名老师和他们的38名学生》为题,图文并茂地做了整版报道,介绍了学校简陋的教学条件、老师们执着的坚守和学生们迫切的求知欲。报道立刻在本市引起强烈反响,很多人开始关注草场小学留守农村学生的生存现状,一些爱心人士自发地在网上组建了QQ群,发起对草场小学的捐赠活动,募捐图书、文体用品、电脑、教学用品。我们的报道也继续推进,又以《志愿者来了,草场小学的孩子们笑了》为题做了整版报道。在舆论的推动下,草场小学有了崭新的文体器材,建起了图书室,修缮了校舍和操场,还有了志愿者老师。我们的报道在促使这些改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令记者编辑都感到很欣慰。在宿州市委宣传部组织的2011年度宿州好新闻评选中,这组报道获得“走转改”好新闻一等奖。
“关注民生、反映社会、服务百姓”是媒体的责任所在,也是编辑、记者“走、转、改”活动中应该具有的理念和目标。编辑应该把视角更多地放在民生与民情方面,多报道普通百姓关心的事,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这样报纸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其次,编辑应该加强版面策划,有意识地引导记者多写基层稿件
编辑作为版面的策划者、组织者,应该多发掘基层选题,引导记者多写一些鲜活的稿件。2011年母亲节前夕,笔者希望能做出一期有新意的母亲节报道,思索后把视线落到安徽省女子监狱,主动与其联系,了解母亲节期间的活动安排。笔者相信,大墙内的母亲节一定会采访到非常特别的情节。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把深入采访一天才拿出的文稿和图片交给我后,对我说,在采访过程中,他们多次被现场的情景打动,流下眼泪。当编辑这次的稿件时,笔者也深深地被其中满溢的真情和真诚的忏悔打动了。记者的文字朴素、生动,描述的一个个细节催人泪下;一幅幅图片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年轻的女犯低下头,流着泪给母亲洗脚,白发的母亲含泪抚摸着女儿的脸庞,脸上“写满”了心疼和思念。这组报道,饱含着伟大的母爱和深深的忏悔。可见走进基层,深入采访,作品会更加有血有肉。在2011年度的安徽省好新闻评选中,《高墙隔不断母爱》这组图片获得安徽省好新闻摄影类二等奖,这是对我们编采人员深入基层扎实采访的一种肯定。
“走转改”活动开始以来,笔者编辑的很多版面策划紧紧围绕活动主题,拓宽视野,引导记者深入一线。如《我们身边的大运河》系列报道。隋唐大运河流经皖北绵延180多公里,其中流经宿州的通济渠,自西北向东南穿越埇桥区、灵璧县、泗县达140公里左右。穿越1400余年的风风雨雨,今天能否找寻到它留下的痕迹?这次新闻策划,就是让记者重走隋唐大运河宿州段,揭开大运河的神秘面纱。在一系列的采访中,记者沿着宿州境内的埇桥遗址、宋代码头遗址、花石纲遗址、泗县运河故道等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了实地走访,对遗址的现状和保护、申遗工作进展进行详细了解。市民通过这组报道,才知道了大家经常逛的热闹繁华的大隅口,自己居住的大河南街、西关大街,竟然曾经是河道、码头;在泗县,竟然还有一段依然有水的“活”运河,长达25公里……
在日常工作中,编辑虽然经常由于受工作时间限制不能亲自采访,但是通过记者对新闻策划意图的实施,编辑的视野延伸了,“腿”延长了,“走转改”也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第三,编辑应该开拓视野和工作范围,真正地深入基层,了解基层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想真正懂得人民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编辑必须真正走进基层。在“走转改”活动中,《拂晓报》要求每一名编辑都设置一个联络点,如社区、企业,专门去体验生活,带头写稿,形成良好的学习、调研风气和制度。
例如,《拂晓报》所在地安徽省宿州市煤炭资源丰富,分布有淮北矿业集团和皖北煤电集团的大型煤矿,编辑就深入数百米深的矿井深处,与煤矿工人交流,了解采矿工作。通过这种实地采访编辑,不仅组织了新闻报道,还采写了一组反映煤矿发展和矿工生活的文学稿件。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了真实的体验,这组稿件新闻性与艺术性并重,社会反响很好。宿州是粮食主产区,麦收时节,《拂晓报》编辑又走进田间地头,观看麦收场景,感受抢收的繁忙,倾听种粮大户的心声。
当然,因为工作性质限制,编辑缺少深入基层的时间,那么不妨把视野投向社会这个大“基层”,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在一切与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注意倾听民声了解民情民意。编辑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现在很多群众喜欢通过网络反映问题,作为编辑要善于从中发现线索,积极安排采访,帮助解决,这样会使更多的读者信赖报纸,把报纸当成可以说话的“知心人”。如《拂晓报·皖北晨刊》设置了“E周网事”栏目,与市政府网站主办的市民论坛积极互动。栏目设置以来,晨刊责任编辑与有关版主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及时反映了市民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一个个反映民情民意的问题得到解决,市民们的满意程度在不断提高,“E周网事”成为了政府与百姓交流的桥梁。
最后,编辑还应该把好关,拒绝文风不正的稿件
2011年年底,国内一家权威媒体的女记者因所写的30多篇新闻报道中的主人翁都是自家人而“走红”网络。她采访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是被采访者却是女儿、丈夫、兄姐、父亲、婆婆等自家人,于是网友们发出这样的评论:“当记者真是太容易了,把自己家那点事儿编排编排就可以拿出来赚稿费。”“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编辑什么水平,由此可见一斑。”可见,这种采访不扎实的行为给媒体甚至整个新闻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作为版面的把关者,编辑应该把文风不正的稿件隔离在“防火墙”外,这是杜绝虚假新闻的需要,也是报纸取信于民的需要,更是报纸生存发展的需要。
本着基层的观念,具有走基层的习惯,编辑就能具备“基层眼光”,找准基调,找准角度,用好语言。选稿的切入口虽小,但从普通百姓最易接受的角度着眼,把一些典型的具体事例和故事娓娓道来,就能引人入胜。制作标题及改稿时,必须用来自生活、群众易理解的大众语言。“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笔者负责的版面开设了“记者在一线”栏目,刊发了大量贴近百姓生活,传达民情民意,服务大众民生的稿件。在编辑过程中,优先选用“接地气”的稿件,倡导“短、新、实”的风格,杜绝官话、空话、大话报道,让读者爱读爱看。版面编排上把鲜活的贴近民生的稿件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走转改”,版面活了,读者也反映报纸更好看了。
“走转改”活动中,“走”是途径、是载体,“转”、“改”才是目的、是重点。笔者所在的《拂晓报》创刊于1938年,由彭雪枫将军创办,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作风和文风,彭雪枫将军早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自创刊那天起,彭雪枫将军不仅对《拂晓报》原则性的错误从不放过,对其报风、文风,甚至错别字、标点符号也从不马虎了事。他多次向报社工作人员语重心长地提出注意改造文风不正的问题,还针对报纸和宣传工作存在的缺点订出10条宣传规约。正因为这种办报态度,才使《拂晓报》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拂晓报》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应该继承老一辈新闻人的优良传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保持严谨的作风和朴素的文风。在全国新闻媒体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拂晓报社组织全体采编人员深入基层一线,访民情、听民声,问生产,驻村蹲点,深入田间地头、基层站点、工矿企业,依托《拂晓报》、《皖北晨刊》、拂晓新闻网等载体,深刻、实时地反映了基层新变化、新动态,通过一系列的“走转改”活动,采编人员的民生情怀日益加深,作风切实转变,文风日趋朴实,“走转改”活动取得实效。同时,“走转改”不是一次行动,而是一种态度,它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 上一篇: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
- 下一篇:医疗设备供货服务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