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篇1

【关键词】 细节管理; 细节服务; 健康体检; 实施

作者单位:463000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健康的重视和需求日益增强,医院的职能也逐步由过去单一的医疗型向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型,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健康体检[1]。许多健康人群纷纷走进医院进行体检,健康体检服务需求也越来越高,为更好地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遵循健康管理学科规律和“尽力尽智,尽善尽美”服务理念,建立全程无缝隙的健康体检服务模式,新型的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为目标的服务模式[2],将细节管理细节服务贯穿于体检全过程,具体做法如下:

1 细节管理细节服务的实施

2 独立建科,营造温馨舒适的体检环境

为了给客户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并适应健康体检市场发展需求,2005年我院成立了独立环境的体检中心。结合自身条件,精心设计、合理布置,设置了温馨舒适的休息就餐区、功能检查区、侯检区域。①体检大厅宽敞明亮,入口设有醒目的体检流程图,四周摆放盆景、绿色植物,大厅墙壁配备平板液晶电视,VCD电教设备,便于开展电教化健康教育。②各检查室男女分区,标志醒目美观,室内悬挂冷暖空调,保持舒适室温。③检查床高低适中,床尾放置透明脚踏垫,便于客户上下,淡蓝色床缦色调柔和温馨,减少了检查时的恐惧与不适。④各诊室之间合理设计,同在一个层面,避免了客户体检时上下往来奔波之苦,同时为客户节约体检时间,充分展现了温馨便利,高效快捷的人性化服务。

3 精心组织强化培训,提高全员综合素质

体检中心是医院的服务窗口,其服务不等于一般医疗服务,其面对的是多层次的健康人群,有较高文化素养,自我保健意识较强,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体检者的心理感受和医院形象,为此,我科除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外,又分批组织进行礼仪知识,人文知识,沟通技巧等相关知识培训,即提高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又增强了工作人员组织协调、解释沟通、综合心理素质等,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差错事故的风险。

4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加强体检全流程管理

5 检前精心准备,确保体检质量

针对不同单位,不同需求和消费层次的不同,检前和体检单位认真沟通,了解检方员工需求,采取不同的服务和管理策略,如每年一次的全市公务员体检及职业病大型体检活动,检前要和受检单位认真签定体检协议,以达到共识,并提供优质体检计划:如体检时间,人员安排及清晰的体检流程示意图,让其做到心中有数,以确保体检质量,同时把体检表格提前送达受检单位,告知体检注意事项,确保体检流程井然有序,快捷通畅。

6 检中把握关键环节,彰显人文关怀

以客户关注为焦点,注重重点环节管理。①如团体体检,由于人员多,体检时间比较集中,特别是采血、B超检查等空腹项目待检时间相对较长,容易造成“瓶颈”现象,针对这些高峰时段强化管理,增加导诊、分诊人员,指导引导并合理分流,机动灵活,进行适时调整,科学安排体检流程,保证体检工作有条不紊的穿行,同时把人性化服务贯穿于体检全过程。②餐前项目检查完后及时提供免费营养早餐,以避免晕厥及低血糖现象发生。③针对VIP客户提供一对一专业陪检服务,对行动不便年老体弱客户提供轮椅并实行专人陪检并优先安排检查。④在导诊陪检过程中,适时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使整个体检过程温馨快捷,客户能以最佳状态配合检查。

7 拓展检后服务,完善服务职能

①健康检查后续服务是健康体检的核心环节,为了进一步完善服务职能,为客户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提供全面系统、准确真实、科学完整的体检报告。②针对受检单位和个体设计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开展健康讲座、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实施健康干预,及时预防和延缓慢病进程。③建立客户短信服务平台,及时发送体检信息及健康提醒服务,并对异常指标及时进行反馈跟踪,必要时提供快捷就医绿色通道,降低病残率,提高生活质量。④成立检后服务小组,选派一名责任心强,业务技术精,服务态度好的主管护师任组长,负责开展客户回访工作,搜集整理客户意见并进行反馈,促进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提高。

8 效果

我院自2005年8月成立体检中心以来,实施检前精心组织、充分准备;检中强化管理、细化服务;检后拓展延伸服务,完善服务功能,客户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技术服务的同时,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不断的提高,参检人数不断增长,体检耗时不断下降,客户满意度逐年递增。2010年体检中心被评为“市级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单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参 考 文 献

[1] 袁红,林雨晴,胡忠平,等. 综合性医院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3):180.

篇2

一、实施“三化”管理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不同于过去的直管公房:一是建设用地跨出主城区,小区分布较广;二是保障对象打破“户籍限制”,居住群体素质差异性较大,人员的流动性频繁;三是公共租赁住房周转保障性要求更强,迫切解决租后“三难”问题等。因此,公共租赁住房小区不能简单引用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它需要住保房管、街道社区、物业公司、人力社保、民政公安等多方建立联动管理机制和综合服务网络。因此,研究实施“三化”管理服务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今后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三化”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功能

(一)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功能

信息化管理是通过技术联网,呈放射状对全市公共租赁住房和保障对象进行全面实时动态管理,形成“一张网、一盘棋”的格局,涵盖保障对象的资格审核、入住手续办理、租金收缴管理、房源维修管理、房源调换管理、资格退出管理、房屋信息查询、数据报表统计等功能。

(二)智能化管理的基本功能

智能化管理是由“三级门禁”系统、可视抓拍系统、小区服务系统等组成,将传统的智能门禁系统与多级安全、协同管理等相结合,同步与资格准入、租金收缴实时绑定,依托全数字可视对讲设备实现小区三级管理、协同工作等特色功能。通过智能门禁卡实现“三级门禁”(单元门控、电梯门控、入户门控)系统,达到租金收缴、到期退出、小区安全、生活服务等功能,全面优化租后管理,解决租后管理“三难”问题。

(三)社会化管理的基本功能

社会化管理是在立足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住保房管、街道社区、物业公司、公安、民政等各司其职、相互联动、密切配合的新型管理服务模式,发挥社会各单位在租后管理中的联动作用,积极引入共青团、妇联、残联、公益基金等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参与租后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服务,提高服务满意度和小区管理和谐度,合力解决租后管理 “三难”问题。

三、实施“三化”管理服务体系的成效

“三化”管理服务系统在田园公共租赁房项目的成功实践,一是转变了公共租赁住房小区过去单一的、传统的物业管理服务方式;二是整合多部门优势、形成联动管理机制,全面优化服务手段、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小区居住品质、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三是破解租后管理“三难”问题具有较高实践成效。

(一)信息化管理的建立完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1.整合房源信息,全市统筹管理

信息化管理将全市的公共租赁住房房源和保障对象纳入管理体系,按照“阳光分配、阳光管理”的要求,由住保房管部门按照“日常受理、三级审核、三次公示、适时配租”的基本原则,统筹全市公共租赁住房公开配租和租后管理。

2.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质量

信息化管理涵盖了资格审核、摇号选房、合同签订、租金收缴、房源维修、退出管理等一整套分配、管理业务,业务流程设计上环环相扣,审批权力分配上相互制约,从而有效避免工作失误和不廉洁行为,规范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质量。

3.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互动

拓展服务渠道、优化服务举措,利用微博平台、QQ群等信息平台与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进行有效互动,实时了解住户需求和租赁动态,及时化解租赁矛盾,提供优质租赁服务。

(二)智能化管理的使用,有效破解租后管理难题

1.有效解决收租难问题

租金问题是将来公共租赁住房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只有保障对象按时足额缴纳租金,住房保障工作才能持续有效运营。根据历年住房保障的管理经验,月底上门催租是常态,工作效率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明显增加。通过智能化“三级门禁”系统,从技术层面有效破解租后收租难问题,保障对象从原来的被动缴租已转变为如今的主动缴租,营造了良好的租赁环境。

2.有效破解退出难问题

“公平准入”与“有效退出”是住房保障工作重中之重,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公平准入”是住房保障的“生命线”,“有效退出”是实现周转保障和持续“公平准入”的前提,“有效退出”虽有政策和租赁合同的双重约束,但在实践中退房工作极其艰难且效率低下,是住房保障工作中的现实难题,将阻碍住房保障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利用智能化“三级门禁”系统,将门禁卡使用期限与租赁期限通过信息化绑定,租赁期结束或租赁关系解除,门禁卡使用期同步终止,可有力破解“退出难”问题。同时,“三级门禁”系统在实施退房中,一方面做到人性化提醒,提前履行多次告知义务和违约责任;另一方面对于已不符合条件但仍侵占公共资源的对象,增加约束机制。

3.开创公共租赁住房低价高端的物业服务模型

智能化管理是为公共租赁住房小区量身定做的,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保障性住房只具保障功能,不具享受功能的性质。让广大保障对象支付低廉的房租,享受高端、智能的物业服务,使住房保障这项惠民工程更得民心。

(三)社会化管理的建立完善,有效破解租后管理难问题

1.优化小区服务体系

改变以往住保房管部门、社区、物业、公安、民政等各自为营、相对独立的管理手段,有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多管齐下的局面,将涉及小区管理服务的所有事务整合到同一信息平台上进行处理,破解租后管理难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了居住品质和群众满意度。

2.综合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根据保障 对象的特点和居住需求,在引入劳动、社保、教育等行政事业单位的基础上,联合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事业发展机构、行业协会、公益基金等社会团体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服务工作,为广大保障对象提供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特殊关怀等其他基本生活问题,从而丰富住房保障内涵,提升住房保障高度。

四、实施“三化”管理服务体系的经验与创新点

(一)“三化”管理服务体系主要经验

1.明确的目标是推进工作的内在动力

“公平分配关系保障性安居工程成败生命线”、“保障房质量更要有保障”、创建“全省示范、全国领先”的住房保障阳光工程等目标,是推进开展“三化”管理服务体系的源动力和内推力。

2.合理的计划是推进工作的必要前提

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结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多元化的特点和今后住房保障发展趋势,制定全面、系统、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是推进“三化”管理服务体系的前提,对提升群众满意度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3.充分的调研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

在项目正式开始前,进行认真细致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国内、国外的研究对比,输出参考性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推进“三化”管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

4.整合社会化力量是推进工作的有效保障

项目实施过程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行风监督员、租户代表等参与,管理过程中引入社区、物业、公安等,建立与住保房管部门多管齐下的工作态势,是推进和实践“三化”管理服务体系的有效保障。

(二)“三化”管理服务体系的创新点

1.创新管理服务模式

在公共租赁住房租后管理中,经常需要跨部门、跨地域,有着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统一管理的难度较大。智能化管理开创协同管理模式,它将信息科学领域的协同过滤法思想引用到实际管理中,通过建立协同管理机制,使管理者从烦琐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也增加了管理的客观性,使管理向政策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实现多部门管理者在同一信息平台上操作,达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社会化服务从便民的角度出发,引入社会组织力量,提升服务质量。

2.创新租金催缴模式

智能化管理是通过“三级门禁”来解决“收租难、退房难”的创新型应用。首先资格准入、租金收缴等系统与智能化管理实时联网,在保障对象欠租(费)时或资格续审不符合的状态下,通过住户智能门禁卡实现“三级”门禁功能,并附带具有人性化的语音和信息提示。

3.创新安全防范管理

通过可视对讲门禁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结合,在技术上实现人员视频追踪;可在联网的管理中心调用人员出入记录;可通过可视对讲系统实现如火灾、地震等意外突发事件的紧急广播,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安全防范管理体系。

五、实施“三化”管理服务体系后对人居环境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化”管理服务体系的实施和完善,尤其是首创的智能化管理服务将成为国内公共租赁住房小区的先进典范,甚至可成为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租后管理服务的努力方向。

1.指明一条住房保障事业永续经营的新路

智能化管理主要应用“三级门禁”功能有效破解公共租赁住房租后管理“三难”问题,特别是对解决租后收租难和退出难两个直接涉及公共租赁住房公平分配的核心问题,具体较高的实践价值,有助于住业的永续经营。

2.引导一种新型健康的居住理念

篇3

所以说,针对目前中国大众的体质现状,最有价值的“奥运遗产”开发应该是如何让体育惠及更多人,让更多人受益。正如国际奥委会委员德弗朗兹女士所说,奥运的遗产首先是人民,是所有参与和关注奥运的人,他们的存在将会把奥运的影响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大众体育。通过大众体育的开展,促进全民体质的提升,国民拥有强健的体质,民族才能真正强大。

“奥运遗产”如何造福百姓

国家主管部门为了推动社区体育发展,主要采取的是“政府出资、社区管理、老百姓受益”的模式。如何对现有模式进行改革,创造出高效的、可控的,而且可持续可自身循环发展的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由原来的营养不良一下过渡到营养过剩,反而导致肥胖、亚健康等,对身体造成了伤害。于是,健身成为人们生活和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使居民体育健身成为人们愿意付费的事情,使大众体育健身成为投资对象,最主要的是缺一个“平台”来支撑。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通过建立“平台”构建完善的体系,使大众体育成为社会服务内容,通过市场化和公共投入的协作来完成。也就是说,大众体育要发展,就一定是以政府投入与管理,并进行社会化运营的方式来实现。

基于此,拥有10年全民健身工程服务经验的体之杰致力于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从而进一步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协同作用,有效整合公共服务资源。要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关键在于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政府投资与管理、企业运营的模式。政府主管部门向基层部门投入先进的设备,搭建起全民健身监管的网络化信息平台。同时,主管部门还可对参与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企业进行监督指导和政策扶植。而企业为了获取足够多的利润维持生存必须千方百计地做好服务,刺激人们持续消费,保持高水平的服务,不断加大投入来研究新产品满足居民要求。这就建立了一个可循环发展的体育经济模式:政府仅需一次性投资,借助企业的运营促使全民健身进入持续运营、自我更新维护的良性循环,最终使政府的投资效益最大化。作为健身者,居民是这一体系中最大的受益者。他们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个人体质,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出更多价值,从而将健身提升到体验式精神消费的高度。最终,这样一个创新型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将促使全民健身进入数字化管理的新阶段。

我们相信,这一体系带来的改变将是革命性的,这就使社区体育由政府公共支出的对象转变为社会投资的对象,这为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奠定了基础。

“奥运遗产”促企事业单位效益提升

企事业单位要做好“奥运遗产”的开发,也要将以往的职工体育健身工作进行改革。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靠的是人,只有强壮的人员和团队,才能有高效的生产率。然而,企事业单位面临的现状是什么呢?职工体质弱,亚健康状态十分普遍。

要解决职工不能长期坚持、盲目健身的问题,就一定要建立一种机制,能够刺激人们长期坚持、科学健身。

我们知道,比赛是体育魅力的核心。要激励人们长期坚持、科学健身,把健身活动变成比赛即可。体之杰根据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已经研发出一套专业的“体育健康在线管理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职工坚持健身、科学健身的难题,而且将职工体育健身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帮助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高效的体育健身活动。

首先,体之杰的体育健康在线管理服务体系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赛事组织服务。

组织比赛要选择合适的项目,所以,必须建立起丰富的体育项目和设施。而且,比赛要长期开展下去,必须建立完善的赛事制度、奖励办法等,并按竞赛标准设立严格的等级制,将职工的每一次健身变成一场比赛,让职工的汗水不白流、时间不白费。健身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体质,还能改善其精神面貌。

其次,体育健康在线管理服务体系拥有一整套科学的体质提升方案。体之杰拥有一支专家团队,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一整套科学的体育健康解决方案。专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状况为其量身定制一套健身处方,内容涉及健身方法、运动量、心理、行为、餐饮营养等诸多方面。

篇4

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是指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为骨干的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具有稳定、健全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是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主要任务是宣传执行国家有关农机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承担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人员培训、农机作业经营、维修等社会化服务,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利用农作物成熟期的时间差,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以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机手的入户办证和安全生产,为新机具推广、技术培训、配件供应、机具维修、作业经营等提供了便捷的系列服务。

二、我国当前农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班

1.基层农机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原县属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撤、扩、并后完全由县下放到乡镇管理,乡镇农机员任行政干部,或抽调到其它业务部门去,农机管理这一基层职能难以履行。乡镇、村级农机服务组织也不键全,有的乡镇有名无实,有的已被乡镇政府擞销,有的被企业兼并,而村级农机管理与服务组织大部分已不存在。幸存的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技术基础好的人已外流,人老体弱者从事农机服务已力不从心,而且对新技术、新农机也了解不多,有的农机网点不但技术设备简随,甚至有的从业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

2.服务范围较窄,服务体系中缺少“龙头”企业

多数县(市)级农机服务体系中,还有一定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一定的活力,但少部分县(市)级农机服务站农机服务内容单一、范围不广。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服务范围更狭窄。原先受国家资助、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机服务公司(站),目前已人无影、站无迹了.而尚在的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缺少“龙头”企业,部分乡镇农机服务站服务品种单一,缺少活力。

3.农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

乡镇农机人员普遥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绝大部分乡镇农机人员是从70年代中期进站工作的,由于人员参差不齐、文化索质不一,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知识不能更新,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农机服务,尤其是新式农机具的推广工作.乡镇、村级农机服务队伍中,不少从业人员由于没有通过系统的技术业务培训,不符合农机化发展要求。如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产品跟踪服务等与农机化发展需要和用户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机管理和服务工作缺乏政府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宏观调控手段不力

农机化服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购样机、搞试验和示范推广等,如果政府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化推广应用的投人减少,特别是对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必然给工作带来困难,影响这些地区农机化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也不够。一些部门除了收费外,很少关心农机的发展,这样只能加重农机户的负担,严重影响农民发展农机的积极性。[

三、完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对策

1.大力宣传,提高对加强农机管理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机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农的桥梁和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也是农机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定要大力宣传大农业生产中农机的作用,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机化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农机工作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完善农机安全管理体制。

(1)健全体制。乡(镇)一级由县农机局根据一定的配备标准,派驻农机安全管理员,当地人民政府不得抽调去完成其它工作。

(2)职权法定。农机安全管理机构的职权必须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享有执法主体资格,县农机局加大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检查力度,查处重大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和违法案件,指导基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和业务培训。

3.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科学地操作各种现代化农机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效益;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遵章守法、杜绝违章操作;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是实现农村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增加专业知识,增强服务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造就一支作风过硬、品德优良、知法懂法、精通业务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队伍,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4.加强农机站自身建设,做好综合管理

首先是制定各项制度。一是工作分配制度:把各项任务细化、指标量化,使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职责。二是考核制度:根据各自分工不同,实行干部年终考核百分制。三是奖惩制度:实行“三奖励”、“三结合”即以奖励为主,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表扬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精神与物质相结合。以此来激励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推动整个农机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二是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设立服务监督台,热情解答机手咨询,接受群众来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优质服务”,使农机管理规范化、社会化。

四、结语

农业机械化管理是指国家农业机械主管部门依法在其职权范围内,对农业机械及其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组织或公民实施管理的活动。农机安全监理是农业机械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行政执法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在“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确保安全”和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农机管理基层问题

论文摘要: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业机械的重要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就成了农机管理部门的历史使命。笔者根据多年的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经验探讨我国基层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毕占伟.基层农机管理中的不良现象及该采取的措施[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4,(04)

[2]崔学东.加强村农机管理员队伍建设[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1999,(04)

篇5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社区管理已基本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的信息化、规范化正在良性发展,社区不少“特殊群体”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但距离社区群众的多元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除部分弱势群体外,大部分社区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明显不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氛围还没有形成。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各级政府进行社区管理服务机制的创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制度和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不断探索完善社区管理服务的制度建设,以机制创新推动社区管理服务更好更快地发展。一是建立以“四项制度”为核心的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分别是:“管线包片”制度,采取专项服务与责任片区相结合的方式,每名社区专职工作者除负责专线为民服务项目外,还要负责联系一定数量的“责任片区”。日常工作制度,探索民情恳谈、协商议事、监督评议、网上论坛等有效形式,引导鼓励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广泛参与,健全“日受理、周例会、月讲评、季恳谈、年考评”五项社区服务工作机制。绩效追踪制度,社区专职工作者按工作职责承担专项服务的受理、分类、落实、反馈任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建立以“后台追踪、全员考评”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追踪机制,通过组建以社区居民为骨干的专兼职绩效监督队伍,对社区为民服务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实时回访和动态监督,促进社区更好地为居民群众服务。综合考评制度,建立服务绩效与“精品社区”评估、星级和谐社区评选的对接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共驻共建、资源共享是新形势下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客观要求,从健全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入手,本着培育社区共建意识、凝聚社区各方力量、培植社区各种资源、创建优良环境的共建原则,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联席会议的工作机制和长效机制,使社区联席会议制度在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增强社区整体功能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社区各方面关系互动与融合。

构建社区综合救助保障体系、便民利民服务体系、社企之间相互服务体系。服务是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进一步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丰富社区服务项目、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推动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实施“扶民”工程,建立社区综合救助保障体系。建立以政府救济为主体、社会互助为辅助、基层组织为依托的社会救助体系,面对困难家庭、优抚对象、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大力开展廉租房、医疗、司法等各项救助工作;建立低保与就业的联动机制,积极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多渠道开展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切实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适应呼和浩特市已进入老龄社会的趋势,探索建立区、街、社区三级居家养老组织机构和服务网络的有效途径,推进特色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二是落实“便民”工程,建立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在服务设施方面,围绕便民利民的原则,在街道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司法调解中心、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和社区再就业指导中心,构建起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同时,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实现社区服务资源1+1>2的综合效应。依托社区服务中心,采用遴选、签约、挂牌服务的形式将辖区的商家、超市、奶站、维修点等整合到社区服务体系中,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质量满意、价格公道的服务。三是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构建社企之间相互服务体系。不断探索公共服务、中介服务、居民自治和互助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社区、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基本形成社区服务组织健全、服务功能完善、服务主体多元、服务质量较高、覆盖全体居民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成员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

重点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进社区。按照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方式,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工作重心下移,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机关职能部门要做到工作任务、人员配置、服务承诺、考评监督、工作经费“五到社区”。同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推行“三转三服务”:权随责转,对接服务;费随事转,购买服务;人随岗转,优化服务。二是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加强志愿者组织建设,逐步健全由地区志愿者服务机构、服务基地、服务队伍构成的组织网络,为居民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三是打造“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进一步发挥新城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以打造“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的形式进一步明确服务工作标准,规范服务内容,通过建立社区服务公开承诺、社区服务人员培训和社区服务质量监督三项制度,为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提供坚强的保障。充分调动社区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企业投资社区服务信息化项目和相关设施。四是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规范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推进农村和谐社区建设。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不仅要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更要为居民提供便利快捷的生产服务。要学习和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为农服务中心、公共事业服务中心、搭建好服务平台,使其具备商品流通、文化娱乐、卫生医疗、体育健康四大功能,为农村社区居民构建一个功能齐全、贴近生活、感受亲切的生活服务圈,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目标。

(作者系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政协党组书记)

篇6

健康量化管理服务模式的过程是通过健康信息收集,早期发现健康危险因素;健康评估,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健康危险因素干预,通过规范化的服务和个体化的督导,使健康计划变成服务对象的实际行动。核心是“能量平衡、有效运动、量化管理” [1],应用能量监测仪和饮食运动管理软件技术,对参与者进行个性化健康指导。在病因治疗的同时合理用药,体现健康促进的诊疗管理服务模式。它贯彻了战略前移、健康促进、引导自我管理的方针,让管理对象知道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知道怎么活动、活动多少时间,实现知行果的循环,逐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达到促进健康、减少疾病,同时节省医疗资源,降低就医成本的目的。能量平衡量化管理的健康管理模式在苏州已经逐步开展,部分社区的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1 现状分析

慢性病严重影响我国劳动力人口健康,而这种与生活方式相关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慢性病多为终身性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巨大。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必须要采取措施立即行动起来对慢性病实施干预。基于大量的防治实践,专家们锁定慢性病防治的关键点是“3个环节”和“3个人群”。“3个环节”即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规范管理;“3个人群”即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2]。这也是目前开展健康量化管理的背景、途径和目的。

1.1 年龄与性别分布

2008年1―6月,在社区慢性病量化管理的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大致相等。随着年龄的增加,患有慢性病的人数呈上升趋势。21~60岁人群所占比例为42.76%,60岁以上的人群所占比例为57.24%(表1)。

表1 苏州部分社区参加量化管理人群的年龄性别分布

1.2 病种分布

病种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主(表2)。

表2 苏州部分社区参加量化管理人群的病种分布

2 存在问题

2.1 缺少与健康管理模式相配套的卫生管理政策和体制环境

健康管理模式已经推出了好几年,但一直没能真正运用,主要原因一是这种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没有被列为治疗项目不能收费,还要社区自身投资买仪器,用仪器,卫生机构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病人对参与管理之后所产生的检查费用支出亦不情愿,病人的积极性也不高。

2.2 社区居民预防意识不强

居民中存在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膳食不合理、缺少体育运动等,同时对慢性病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防范措施,习惯患病后到大医院找医生,不信任社区医生,愿意花钱“买药”,不情愿花钱“买健康”。社区医生被动找病人,求病人,等病人上门。大部分居民认为社区医疗还是诊断和治疗,不了解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的特色。

2.3 财政经费和人才不足

目前实行的差额拨款制度经常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转显得捉襟见肘,用于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的经费就更加力不从心。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上人员结构老化,专业水平较低,特别是全科医生存在不小的差距,而健康管理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和营养学等。虽然国家已经开始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培训,但是这类人才还是相对匮乏,也缺少把人才引进社区、留在社区、为老百姓服务的机制。

3 对策

3.1 制定有利于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政策和法规

由于健康管理是一项预防性、全局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应当引起政府重视,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行政力量干预和支持才能推进和规范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目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始终定位于医疗,致使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服务等功能严重弱化,实施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各级管理者需要加强宣传力度,明确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定位于以预防保健为主的综合,以维护居民的健康为服务宗旨,落实社区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六位一体”的基本职能,使得社区预防保健功能深入人心。

3.2 创新医保费用管理模式

尽快研究医保制度的转型,从目前所实行的事后支付医疗费用的单病医疗保险发展到防治结合健康保险[3]。尚未患病和亚健康的人把个人账户内积累的资金用于健康管理,鼓励患者对病因进行治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患有慢性病的人群,个人账户内专有资金用于健康管理,改变其不良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相应的减少医疗费用。这样就解决了健康保险制度促进健康管理的普及,健康管理帮助化解医疗保险费用的控制问题,使医疗卫生重点从医院下移到社区,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北京市卫生局和劳动社会保障局联合,从2005年5月开始,在城八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知己健康管理服务的试点工作,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1 252名患者服务,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北京市政府明确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纳入公共卫生范畴,由政府“埋单”,这样就推动了这种新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更快地发展,保护了居民的健康,也使有限的社保基金发挥更好的效益成为可能。

3.3 社区加强宣传教育功能

以多种形式(如多媒体、印制宣传资料、个人经验座谈会等)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动员、宣传、组织和培训,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水平。帮助居民建立良好的疾病因果观和健康理念,引导居民在医疗消费上从被动付费治病转向主动增加健康投资,使个人和家庭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筛查工作,提高慢性病发现率,对筛查结果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居民健康管理档案,利用管理软件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评估管理效果。不让一个病人“漏网”,并且锁定高危人群,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社区在不断完善自身卫生服务水平的同时,加强人才建设。

由于慢性病防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而建立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更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种种困难,遇到了层层阻力。而在目前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增加,人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的有利形势下,我们除了要积极采取合适的对策外,还应制定合理的战略措施,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逐步完善。可按居民不同层次的健康服务需要,实行健康分类管理。针对社区居民的特点,对社区大部分居民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为主,逐步让其接受健康管理的理念和特点,主动参与进来。对健康意识较高的群众如高校教师、退休干部、公务员等,可率先实行健康量化管理,达到以点带面,重点人群带动非重点人群,少数人群带动大多数人群的效果,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由于健康管理在我国还在起步阶段,关于健康管理的系统理论和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总之,作为慢性病防治工作者,如何结合国家卫生政策,根据本地区人口学和疾病谱特点,使社区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模式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仍然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4 参考文献

[1]王烨源,陈建勋,王汉亮,等.从源头上阻断“慢病”自然进程的《健康管理模式》[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2):123-127.

[2]张璐,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1):1-4.

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服务体系;规范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56-1

1 农机化发展现状

梅河口市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位于长白山区与松辽平原的交汇处。全市耕地面积150万亩,其中旱田面积90万亩。因地势较为平缓,绝大部分耕地适合机械化作业,具有发展农机化的优势。多年来,该市一直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是吉林省最大的绿优水稻生产加工基地。2007年6月,梅河口市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全市有35万亩水田被上级质检部门列为“绿优水稻标准化示范区”。

近几年,梅河口市农机部门根据本市农作物特点和地形地貌特征,制定了农机化发展规划。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服务和管理,使农机化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 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维修网点在管理制度上亟需规范

目前,覆盖农村的农机维修网点主要由个体修理部及一部分农机合作社负责建设。一些农机合作社在章程的制定和修改、人员设置与培训、民主管理与决策等方面还有待完善,管理方式与水平差强人意,经营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偏低。

2.2 服务领域需要拓宽

维修网点内的维修技术人员大都是老师傅,缺少科班出身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管理人员以及专门的后勤保障人员。另外,维修站点大都以本合作社的农业机械为主要服务对象,没有加入农机合作社的农机使用人,一旦遇到机械出现故障,往往要到市区或者个体修理铺才能得到维修。农机合作组织以及农机大户大都满足于自给自足,丝毫没有跨区作业观念,市场化、社会化服务理念比较淡薄。

2.3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在一些城镇,农机维修网点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其保养、维修、检测等技术与汽车4S店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大都无法对农机具进行高质量的服务。另外,由于农机合作社可供抵押质押的资产十分有限,当地金融部门难以实时有效地对其提供信贷资金,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农机合作社的维修设备、设施较为落后。

3 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加快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产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所以,各级相关主管部门必须加快政策落实,切实保证农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的正常进行。

3.1 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要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开展农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社会各界对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农业、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将加快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从而为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

3.2 加强合作组织建设,明确政策实施方向

各地应严格按照法律政策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因地制宜的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合法经营、加强管理、倾心服务,努力营造农机生产与服务的和谐发展氛围。与此同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作业道路建设,解决大型农业机械停放的场地建设问题;全力争取和落实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贷款贴息、政策性保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3.3 抓好专业人才引进,搞好技术培训工作

农机专业技术人才是提高县域农机化发展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各地应本着“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从编制、薪酬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吸引高层次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干的平台。同时,有效利用现有师资力量,为广大农民提供通俗易懂、好学管用的技能培训,为他们购置农机创造条件。要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站建设,逐步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提高其对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的服务能力。

3.4 始终坚持多元化发展,鼓励多元合作经营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积极推动农机合作社、农机销售公司、农机经纪人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共同发展。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灵活的服务发展模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机服务业,建立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和经营收益。

3.5 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篇8

一是建立以衣食住行为主要项目的生活照料服务体系。对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不便或根本无亲属照料,且个人又愿意过集体生活的老干部,要资助他们入住社区养老机构,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社区养老机构要实行长托、短托和日托等多种形式的托养,并提供配套服务。要组织下岗、待业人员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根据老干部的不同需求,采取定点、上门等服务方式,为他们提供家政、照料、保健、应急等专业化服务。要引导和组织志愿者开展“进老干部门、知老干部情、解老干部难、暖老干部心”等活动,常年无偿地为老干部办实事、送温暖;并可建立老干部关照小组,让低龄且身体尚好的老干部自愿为左邻右舍孤寡、特困和残疾老干部提供生活和安全关照,以确保他们“小事不出社区,难事有人帮助”。

二是建立以医疗保健为主要方面的就医帮助服务体系。要以地方大医院为依托,全面启动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设立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网点,并把社区卫生医疗网点纳入医保就医定点范围,确保社区参保老干部就近就医;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网点应与地方大医院定点协作挂钩,建立规范有序的双向转诊关系,使“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成为主要的就医模式。对老干部就医发放优惠卡,让他们享受方便、价廉、优质的服务;并坚持常年向老干部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咨询等服务,分季度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医疗保健知识咨询讲座。要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坚持向特困老干部提供医疗救助。条件允许的,社区应配备具有治疗、抢救、康复、安养四大功能的正规定点医院,使老干部在社区一般疾病可得到治疗,急症、重症能及时得到抢救,对日常医疗保健能提供咨询指导,对半自理、无自理能力的有条件提供全方位的照料。

三是建立以思想稳定为主要取向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要按规定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或党小组,选好配强支部书记,并以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责任在社区”活动为抓手,引导老干部党员自觉体现先进性。要建立老干部协会等自管组织,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社区干部要与老干部加强联系,坚持定期上门走访看望、交心谈心、了解情况,并针对他们的思想、生活等问题,帮助解惑释疑。

四是建立以时事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学习服务体系。要紧紧围绕党的各个时期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活动,通过设立老年大学、建立学习小组和举办读书班、辅导讲座等形式,定期组织老干部学习形势政策、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确保他们离岗不离责、退休不褪色。

篇9

关键词:建设 体系 农机 服务

随着洋县二、三产业发展比重的逐年加大,非公有制企业的迅猛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经济呈现出新的繁荣景象。而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又是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事关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洋县农机化整体水平,确保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与经济社会同步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洋县农机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洋县地处秦岭南麓,汉中盆地东缘,被誉为“朱故乡”,总面积3206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其中农业人口38.5万。全县辖20个镇,368个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会。有国家级朱保护区和长青华阳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良。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油菜、玉米、薯类等,常年种植面积55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支撑着县域经济的发展,2011年11月被国家认监委命名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

1.农机化发展基本情况

至2011年底,全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0585台(件),其中:大中型轮式拖拉机707台、小型拖拉机983台、耕整机械3289台、收获机械49台、排灌机械2390台、加工机械3167台;年机械作业面积14350公顷,水稻和小麦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38%以上;全县年农机经营总收入达4910万元。

2.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县级为“三站合一”单位,即农机管理(含农机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农机化学校三个单位全署办公,三个牌子一套班子,隶属县农业局管理。现有工作人员15名,其中管理人员2名,专业技术人员7名(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5名、助理工程师1名),工勤人员7名。镇级农机推广服务机构20个,在职农机管理员21人。“人、财、物”三权全部归镇政府管理,与其他涉农单位合署办公,组成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办公室,无专项工作经费和其他收入渠道。全县20个镇共有农机专业技术人员5名,占23.8%。

3.农机服务网点发展现状

至2011年11月底,全县有农机专业合作社2个,农机经营户5182户。固定资产在20-50万元的农机经营大户195户。有各类农机维修服务网点42个,从业人员124人;各类农机具及配件经销网点2个,从业人员9人。耕作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1个。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机构设置不完善

一是县站管理推广、监理、学校“三合一”,在职工作人员仅15人,工作人员少,不能满足农机化发展的要求,在业务工作开展上往往是“人事交叉,头痛顾头、脚痛顾脚”,形成业务工作不专一,任务落实不彻底,服务工作不到位;二是洋县农业推广体系“三项”改革工作还没有完成,对于乡镇农机推广服务站的改革虽然提出了“撤并乡镇站,设置片区推广服务站”的方案,但至今尚未落实实施,造成镇农机推广服务人员管理脱节,业务学习、经验交流少,不利于农机服务人员素质提高和业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2.管理体制不顺,基层队伍管理弱化

由于镇农机推广服务站历经多次改革,已与县站“人、财、物”三权分离,形成“人事管理权归县人社局、考核调资归县农业局、业务指导归县站、工资发放归镇政府”的“四管”模式,导致“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管钱的既管不了事又管不了人”的局面,形成农机服务人员队伍管理松散、积极性不高、业务工作不创新、服务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3.管理服务体系脆弱

一是编制少,人员少、力量弱。县级农机服务机构编制仅12个,在职人员15人,普遍年龄偏大,50岁以上9人,占60%,40岁以下2人,不到14%。承担管理、推广、安全监理、职业技能鉴定、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等多项工作,业务工作量大面广,通常疲于应付日常事务和工作,无暇开展对乡镇的指导;镇级农机管理人员仅21名,平均每个镇1名,还承担着乡镇的其他工作。其中9个镇无农机管理人员,形成服务管理“盲区”。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全县在岗的21名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仅5名,只占23.8%,高中以下文化的13名,占了62%,仅能完成事务性工作,技术推广和科研工作难以开展。15年来,全县没有新进大专院校专业技术人员。农机人员队伍平均年龄达47.7岁,其中40岁以下的仅4人,30岁以下的仅1人,特别是乡镇基层人员50岁以上的达到16人,占45.7%,。洋县农机管理服务队伍面临年龄严重老化,知识断层,十年后将无人在岗的窘境。

4.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

一是作业项目少,服务领域窄。现有农机户大多数只经营常规农机具,主要从事拖拉机运输、机耕、机收、粮油初加工等业务,市场竞争能力薄弱、效益低,先进、实用的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缓慢;二是作业地点单一,市场服务能力弱。多数机械局限于在本村、本镇作业,利用率不高,作业量少,收入低;三是农机组织化程度不高。洋县尚无农机协会,农机经纪人匮乏、农机户信息不畅、自主分散经营、协作少,整体力量难以发挥;四是农机具及配件经营、维修网点管理不规范。全县虽有农机具及配件经销、维修网点19个,但由于规模小,技术水平差等原因,真正通过技术考核、职能鉴定,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却屈指可数,网点管理手段滞后,农机户的利益难以有效保护。

三、洋县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统领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适应农机化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要,稳定服务队伍,搭建服务平台,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和谐可持续发展。

1.加快推进农机服务体制改革

应尽快完成县镇农业体制改革。整合资源,设立县农机管理服务中心,改变现在管理体制不顺的局面。将镇级农机管理机构归县级管理,设置片区站,实行区域管理。“人、财、物、事”统一垂直管理,片区站人员分工包抓乡镇的管理模式,形成上级对下级分解任务、业务指导,下级对上级负责的管理机制。

2.加强农机服务队伍建设

一是增加农机服务人员编制,有计划地选聘农机化专业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机化工作,形成“老、中、青”梯次人才结构;二是加强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机操作手的新技术培训,采取学习交流、技术比武、田间办学等多种方式解放思想,更新知识,提升农机化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三是提高农机服务装备水平,配备交通、通讯及办公等设施,改善农机服务人员工作条件。

3.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协调、帮助农机龙头企业、经营户、农机能人、技术能手等成立农机协会、专业合作社及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引导农机服务向“实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提高经营效益;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搭建农机具及配件经销、机械维修、农机技术咨询等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水平;三是组建农机信息服务中心。依托互联网、电视、新闻、广播等现代通讯手段,建立农机服务信息搜集、整理和制度,为农机经营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作业需求、价格行情、维修服务、新机具、新技术等信息服务。

4.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一是设立农机发展专项资金,制定财政对农机新技术研发、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的优惠扶持政策;二是拓宽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和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三是建立金融信贷支持政策,重点向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和高性能新机具及实施农机作业示范项目的企业和个人倾斜。

5.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拓宽服务领域

一是积极引进国外国内先进机械,实现农机具由“低性能向高性能,单一作业向复式作业”的转变;二是把农机服务由过去的机耕、机播、机收作业向林、牧、渔、副各业扩展,由过去的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开展便捷、优质、高效服务。

篇10

坚持每月开展一次主题社会宣传活动,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组织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优生优育知识等宣传培训,提高市民计划生育法制观念和优生优育健康意识。

二、深入实施“优生促进工程”。

为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实施“优生促进工程”。为全区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已婚待孕夫妇免费提供标准为240元/对、有19项检查项目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检查率达50%以上;为病残儿照顾再生育夫妇免费提供专家“一对一”优生咨询服务;为作产前诊断的育龄夫妇提供不超过1000元的一次性诊疗费补助。

三、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均等化水平。二是构建统筹综合服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并纳入城乡公共管理服务范畴,完善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制作流动人口公益性宣传片,加大流动人口均等化的宣传工作。拓展区域协作,加大流动人口违法生育协商处理、跟踪处理力度。以创建“五星级”流动人口计生协会为契机,深化流动人口自治工作。做好国家重点地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研究流动人口流动趋势和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