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务原理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实务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改革
为适应连锁经营企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较新的专业,该专业课程相对滞后,配套教材不完善。《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同样如此。笔者自2008年担任该课程以来,一直在课程教学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合理重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的授课结构,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期能更好的满足高职教学的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通过对相关连锁企业、兄弟院校及本校学生的调查以及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在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连锁专业的培养目标,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和运用,不应过于强调会计核算;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与会计专业有所区别。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侧重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教学过程中也多按生产型企业的模式进行教学,忽视了连锁企业与一般生产型企业的不同。这与培养目标是有偏差的。
2.教材建设方面
目前所用的教材多为《基础会计》教材,多是以生产企业为背景,与连锁零售企业相脱节,在教学过程中不便于根据连锁专业的特点展开教学。虽然现在也出版了些与连锁企业相关的会计教材如《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连锁企业会计核算》、《连锁企业会计实务》等,但这些教材缺乏对会计基础知识的讲解。零会计基础的连锁专业的学生直接接触这些内容难免会产生产生畏难情绪,让学生看了之后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同时,其内容依然是侧重于会计核算,对会计信息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达不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专业的培养目标。
3.教学方法方面
在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多沿用会计专业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虽能采用多媒体将实际工作中的凭证、账簿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会计实物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在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多采用PPT,由屏幕代替了板书,这使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跟上教学的步伐,不能较好的与学生互动,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情景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还不能完全做到。
4.课程考核方面
目前高职院校的考核形式比较灵活,包括传统的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还包括一些大作业、小论文以及过程性考核等。但目前的《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多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方式,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根本没有真正理解相关知识点,更不可能灵活运用。这样的考核方式与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不相一致。且考试内容只是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低难度版,侧重于对会计核算的考查,忽视了对会计信息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等的考查。同时,考试时多侧重理论知识的考试,忽略了技能测试。
为了使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尽快地适应会计的学习并成效显著,成为符合高职教育要求、适应市场需求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有必要根据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这门课程进行改革。针对《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如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结合连锁专业特点,重整课程内容
明确了连锁专业会计教学的目标后,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合连锁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财务报表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
教学时,不妨以学生日常最为常见的财务会计报表入手,财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最主要载体,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学生意识到会计信息对连锁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同时让他们意识到懂得会计知识在其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吸引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第二步,通过会计报表的构成引入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及账户、会计假设与原则等会计基础知识,让学生在报表中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凭空想象。第三步,由会计报表数据来源,引出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账簿,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在讲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时,引出借贷记账法及其在连锁企业经济业务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最后再回归到会计报表,主要讲授财务会计报表分析,使学生掌握使用会计信息,分析会计信息的相关知识,并具备根据会计信息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能力。
2.结合连锁专业的培养目标,选择适合该专业会计教学的教材
如前所述,目前的《基础会计》教材非常多,但是针对连锁行业特点的教材基本没有,有些教材虽是与连锁行业紧密相连,但却没有会计的基础知识,不适用于零会计基础的连锁专业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专业教师可以编写适合连锁专业的校本会计教材,或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组织全国高职院校经验丰富的教师和连锁行业专家一起编写高职院校连锁专业通用的、适合连锁行业发展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专业发展需要。
3.改进教学方法,将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授课过程
(1)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有利于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如在讲授记账方法时,可以提问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无记账的习惯,如果有,就请同学举例回答他是怎么记账的。可以举生活中简单的例子,如买了一件羽绒服,花了500元,该怎么记账呢。部分学生会回答现金减少500元,一些学生答,现金减少500元,同时羽绒服增加了一件。由学生的不同答案即可引出上课将要讲的知识点,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并根据以上简单的生活例子得出这两种记账方法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就较容易掌握该部分的知识点。
(2)情景模拟法。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成立一个连锁企业。每个同学担任不同的角色,模拟企业从筹资、采购、销售等一系列过程,从搜集或自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并据此登记账簿,编制简单财务报表等环节。通过情景模拟,将枯燥、抽象的会计凭证和现实的工作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会计对连锁企业的重要性,并使学生对会计知识产生兴趣,为学好该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财务报表时,可以让学生搜集连锁企业的财务报表。通过报表的搜集,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财务报表的结构,还可以对该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与专业相关的真实案例更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分析,让学生帮助企业“确诊”存在的财务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变以往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读懂、会分析财务报表,能将会计知识灵活运用到连锁企业的经营决策上来。因此,应改变平时成绩+期末笔试的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第一部分是个人平时表现(占40%的权重)包括:上课出勤率,占10%的比重;平时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占10%的比重;平时作业(这里的平时作业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必做题,占10%,布置的作业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另一部分是选做题,如一些扩展性的应用思考题或搜集上课用的一些原始资料等,不要求所有学生每次都做,但要求每个学生一学期至少完成两次以上,并将学生的想法或搜集到的案例在课堂生与同学们分享,占10%)占20%的比重。第二部分是团队合作成绩(占20%)将学生分组,每组分别模拟一个公司,担任不同的角色,完成从原始凭证的填制到编制简单的财务报表整个工作流程,并对模拟公司的进行财务分析。第三部分是期末考试成绩(占40%),期末考试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考查。
通过该考核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扩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迎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基于池州学院的调查与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2(3).
[2]宋洁.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
[3]孙晓霁.独立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4]李震.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3).
[5]姜彤彤.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新会计,2012(8).
篇2
一、树立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
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形成以事务所总体发展战略为导向、以事务所文化为基础、以内在报酬激励为主旨的最大限度发展其能力和潜能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实现这一目标,应确立三大理念:第一,“以人为本”理念,即尊重人性,关心员工的价值取向,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做规划,给每一个员工发挥所长及潜能的机会。第二,互补增值理念,即使用人才能够做到知识互补、气质互补、技能互补、性别互补、年龄互补等。第三,使用和培养并重理念,既要注意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为事务所创造现实价值,又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
二、制定有效的招聘政策
招聘是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环节。作为主要依赖知识和智力生存与发展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要根据其对人才需要的目标,以战略眼光重视网罗高素质人才。首先,坚持聘用标准,规范招聘程序。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一般通过人才市场招聘注册会计师,招聘对象主要是具有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和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为了确保招聘到高素质的人才,会计师事务所应严把招聘关,遵循“资历、资格、能力”和“德才兼备,择优录用”的原则,并与聘用的注册会计师签订劳动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规范双方的行为、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增强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安全感。其次,扩大从业人员来源渠道,引进综合性人才。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在进入该行业前大多毕业于财会专业和审计专业或者以前从事财会工作,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由单一的审计业务向多元化服务拓展。随着法律咨询、管理咨询、工商登记、税务等新兴业务的不断发展,其所带来的收入会逐渐超过传统的审计收入。为了适应未来业务拓展的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应引进法律、工程、基建预决算、计算机等其他专业人才,以改善和优化执业人员结构,全面提升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人员素质。
三、注重员工培训
员工素质的高低,体现了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也是确保向客户提供优质一流服务的首要保证。会计师事务所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有一支优秀的从业人员队伍,优秀的队伍来自科学的管理和辛勤的培育。培训的核心是开发员工个人的潜力以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开发组织的潜能以形成相互协作的精神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战斗力和绩效水平。一个好的培训体系可以完成的培训内容应包括:提高和改善工作技能;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对员工进行心理素质和人格方面的训练;传播企业文化,培养共同的价值观;满足员工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首先,主任会计师或合伙人要转变观念。培训在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过程中是一项工作难度较大而又见效慢的环节,而培训的前期是一个投入的过程,需要企业在人力、财力上的投入。所以,只有领导层充分重视,培训工作才能得以充分开展。其次,要设置专门培训机构,以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培训质量,并配备专职培训管理人员。此外,还应有较强的师资队伍。事务所可通过外聘一些高水平专家、学者等任兼职教师,既可借助外部专家进行一些高水平的培训,也加强了事务所与外部的交流。第三,建立健全员工培训制度。员工培训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完善的制度做保证。如培训需求和目标的确定,培训预算与计划的制定、培训实施、培训监控与评估等环节,都涉及事务所中许多部门和人员,需要其他部门和人员的配合,任何环节的工作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培训的效果和质量。第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如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远程在线培训和公司知识库进行的在岗培训;让员工亲历各类行业、各类专业服务的实际案例等方法提供全方位培训;选派职业道德好、专业技能精的注册会计师参加MPAcc和EMBA在职学位教育;选派注册会计师到国际“四大”会计公司学习或者到国外进修等。
四、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各项人事政策如任用、晋升、培训、薪酬等提供必要条件和客观依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直接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和工作水平。会计师事务所应从工作投入感、专业技能、客户关系、考勤状况、特殊贡献、意见或建议等方面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全面考核。其中,工作投入感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对会计师事务所认同感和工作的主动性;专业技能的考核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个人综合能力的考核、个人和团体协作的考核、客户反馈信息的考核等;客户关系的考核包括对注册会计师客户满意度的考核和开拓能力的考核;考勤状况主要考核注册会计师的效率,而不仅仅考核出勤率;特殊贡献主要考核注册会计师的奉献精神;意见或建议主要考核注册会计师提出的意见或建议的合理化和有效性。无论是制定单项考核标准还是多项考核标准,都必须有利于引导员工追求工作成果最大化,且有助于提高组织效率。
五、制定灵活有效的报酬与激励机制
灵活有效的薪酬策略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制定有效的薪酬策略时应考虑以下问题:第一,在设计薪酬制度时,表明薪酬的全部价值,使优秀的人才了解自己所得的依据。薪酬多少应与个人业绩挂钩,切实体现按劳取酬,公平合理原则。第二,加大对非合伙人或出资人的激励力度。会计师事务所的激励政策必须十分注意保护非合伙人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做到两者并举。事务所可以把一部分股份拿出来,经过严格的考核程序,让一些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的非合伙人注册会计师入股,成为准合伙人,允许其在拥有股份的时期内,享受合伙人同样的权利,如参与决策、参与当年利润分红等,将其利益与事务所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事务所发展的自动稳定器。此外,事务所也可拿出一部分利润作为非合伙人注册会计师的奖励基金,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确定分配人员名单。或通过合伙人注册会计师末位淘汰制,将不称职的合伙人淘汰,吸纳其他注册会计师入伙。第三,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提倡机会均等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原则,打破论资排辈的僵化体系,保证有特别专业水准和特殊贡献的员工能有机会晋升,逐步创造出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氛围。第四,开发其他报酬形式。如通过在不同职级上安排挑战性和强度不同的工作来增加职级升迁的吸引力,以及给员工提供在职条件下的求学机会,提供与其他大型所交流学习、甚至赴海外学习的机会等。第五,给予员工适度表扬及晋升的机会和明晰的职业通道。此外,应大力提倡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战略伙伴式的双赢关系,改传统的“人管人”的层级组织模式为“发展团队”的扁平组织模式,从而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学习型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只有努力为人才营造宽松的职业发展空间,帮助员工尤其是优秀注册会计师找到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结合点,才能使会计师事务所成为能吸引人、留住人、有发展前途的场所。
篇3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 会计重要性 审计重要性
知识,经济全球化、数字化、化和无形化使会计和审计的和范围进一步拓展,会计信息系统加工的对象纷繁复杂,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完全对称的信息环境几乎不存在。面对日益高涨渴望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的呼声,成本效益先行的经济人必须重新审视重要性边界。如何把握充分披露原则与重要性原则的均衡统一,是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值得深思的。况且经济环境使面临不断加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工具的日益创新对会计提出了新要求,哪些是应在表内确认的重要项目,哪些需表外重点披露,取决于对其进行重要性判断。大量不断涌现的被现行财务报告体系轻视的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因为所需判断内容多、判断难度大,给管理当局使用操纵、隐瞒等手段弄虚作假提供了庇护土壤。而在审计工作方面,对重要性的快速准确的判断无疑能合理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符合人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的心理,这对于我们建立独立审计诚信机制,甚而对于整个市场诚信的建立能起到推动作用。
一、重要性的概念
(一)会计重要性的概念
对会计中的重要性概念,有很多种定义和描述。国际会计准则对重要性概念的描述为“如果资料的省略或差错会影响报表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决策时,资料就具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把重要性定义为:“考虑到一定周围环境,会计报表中存在的一项错误或漏报的会计信息,可能使一个有理性的报表使用者受其影响而改变其决策的程度。”我国会计准则没有给重要性明确的定义,而要求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和程序。具体来说,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或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对重要的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而对于那些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手续,采用简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合并反映。
(二)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重要性也是现代审计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国际审计界对它的定义多源于会计理论中对重要性的定义。根据《国际审计准则――审计重要性》的说明,“重要性”是指“信息的错报或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做出的经济决策,那么该信息是重要的”。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十号――审计重要性》给重要性所下的定义为:“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三)会计和审计中重要性概念的联系
尽管“重要性”在会计和审计中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但会计中的重要性概念与审计中的重要性概念还是存在多方面的联系的:
1、重要性概念的提出都是为提高会计审计工作效率。
重要性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在保证会计和审计质量前提下,提高会计和审计工作效率。从理论上讲,会计核算越全面、准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越高。但由于现代企业规模的庞大、业务的复杂,要达到上述要求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会计和审计职业均采用了重要性概念。
2、重要性概念对会计和审计实务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重要性概念对会计和审计实务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会计中以重要性的判断影响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划分标准、费用计入方式、明细账的设置依据、项目在会计报表中披露的详细程度等诸多方面。审计中对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审计范围的确定、实施的审计程序、审计结论、审计意见的类型和最终审计风险。
3、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的运用,很大程度都取决于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
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判断时均需从数量和性质两方面考虑。但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重要性并没有明确规定量化标准;从重要性判断的性质方面讲,也没有明确哪些属于重要的事项或哪些属于不重要事项的指南。因此,会计和审计人员应根据经济主体的性质及其规模的不同并考虑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综合会计项目的性质、精确度要求及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等因素对其重要性水平做出判断。
4、重要性的判断都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为依据
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的判断,无论从性质还是从数量角度,最终都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为依据。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事项,会计应分项核算,力求准确,详细披露。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影响较大的项目,审计中应实施详尽的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由于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的判断最终需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中重要性规范的是事前与事中的会计处理,而审计是对会计信息的再次确认,其重要性规范的是对会计处理结果的事后审核。可见,会计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审计重要性的判断,合格的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鉴证时应先考察被审计单位对重要性的把握与运用后再选择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审计成本、效益与风险的最佳效果。
5、实证是合理确定会计和审计重要性标准的有效途径
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多元性及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对报表信息的使用要求不尽相同,因而对重要性的判断会有多重标准。客观地说,现有的会计和审计准则中的重要性标准多数来自会计师们的经验,即其标准是通过实证方式取得的,实证的依据也来自于会计师的经验。实际上,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很大部分是实践经验的。所以对会计和审计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需从实证研究入手。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统一重要性标准的实证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但由于在实务中重要性的定性与定量标准皆难以把握,目前理论界也只制定了比较模糊的标准,对其深入认识尚需继续大量的实证调查。
二、重要性概念在实务中的运用
(一)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重要性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基本原则的一种修订性惯例在会计核算中采用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会计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首先会涉及重要性的判断问题,但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和会计事项来说,重要与不重要是相对的。但一般来说,重要性可以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判断:就性质而言,只要该会计事项一发生就可能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则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事项;就数量而言,当某一会计事项发生额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应将其作为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事项处理。但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判断某一会计事项是否重要时,量的标准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一个资产总额一亿元的企业和一个资产总额一百万的企业,判断某一项支出是否属于重要性事项,其数量标准就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在实务中,成本控制中的例外原则、选择现金等重要资产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存货管理中的ABC法等都可视为重要性原则的灵活运用。
显然,我们从前面有关重要性概念的表述中可以得出以下观点:1、重要性概念总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而定。若一项业务在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则其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2、重要性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考虑,因为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其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编制的。当然,会计报表使用者应是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够理性的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人。3、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企业不同或时间不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就不同,重要不重要是相对的,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4、重要性与相关性虽都要考虑信息对决策者的影响或引起的差别,而且决策者需要了解的(即相关性的)信息往往就是重要的信息,但二者间仍存在着重大区别,不能混淆:相关性取决于决策者对信息是否感兴趣,而重要性则取决于信息是否对决策者起作用,不披露此类信息是否足以引起重大的差别。有些信息可能与决策相关,但因其金额过小,不予披露不至影响使用者的决策,此类信息即为不重要的信息。5、运用重要性原则是为了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兼顾效率和效果,以实现成本效益原则。
(二)重要性概念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重要性概念对审计实务有广泛影响,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和审计风险。会计人员运用重要性概念,是对会计信息是否单独提供或揭示进行首次判断;而审计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鉴证,其对重要性所需的判断力高于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判断同样应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考虑。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十号――审计重要性》中规定:注册会计师应以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为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或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的重要水平。根据国外的经验,以总资产和总收入为判断基础的,其重要性比率为0.5%―1%;即在1%以上的错、漏报会影响信息使用者正确地决策,而0.5%以下的错、漏报则不会影响其正确决策。这里存在一个弹性区间,对规模较大的单位应选用较小的比率,而对规模较小的单位则应选用较大比率。以净资产为判断基础的重要性为1%。以税前净利为基础的为5%-10%。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性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自身经验等主观判断被审计单位可容忍的最大错、漏报,即重要性的数量标准。同时,审计人员还应根据错、漏报的性质,也就是错、漏报原因判断其重要性。某项错、漏报从数量方面或许并不重要,但就性质而言可能是重要的。具体来说,金额相同的情况下,以下几种错报与漏报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更为重大:舞弊或违法行为造成的错报与漏报;可能影响履约义务的错报与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与漏报;不期望出现的错报与漏报,如现金和实收资本账户若出现较小错报与漏报,也应引起相关利益者的高度重视。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编制审计计划时,合理评估重要性水平,据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由于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容忍的报表或账户余额中的错报、漏报的金额越小;而可容忍的错报金额越小,为保证审计工作能发现所有超过或容忍错报的重大错误所需要的审计工作量和证据就越多。因而,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间呈反向变动关系,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
2、在审计过程中,重要性判断直接对审计风险的评估
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当会计报表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时审计人员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重要性是审计人员从报表使用者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因而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越低,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不能查出会计报表中重要错报的可能性(机会)越大,审计风险就越大。此时,审计人员只能通过执行更详细的符合性测试或实质性测试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可见,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亦然。把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3、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水平有助于合理确定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报告的种类
审计人员在评价审计结果,确定应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被审单位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将其同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相比较,确定该汇总数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其性质是否重要。如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属性质重要,审计人员应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或提请客户调整报表;如客户拒绝调整,或实施扩大测试后,该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应发表保留意见(比较重要时)或否定意见(非常重要时);如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汇总数远低于重要性水平且性质不重要,可发表无保留意见。在具体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时应进行定性判断,充分考虑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
(三)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对重要性原则使用的比较
1、会计人员对重要性原则的使用
会计重要性是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一种需求特征,其含义表现在两个方面:报表使用者只需要重要的会计信息,以及管理当局按报表中是否存在重要的遗漏或错误承担责任。实务中,企业管理当局依据这样的标准对外编报会计报表,法官依据这一质量标准判定管理当局应否承担法律责任,审计人员依据这一标准来确定自己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
会计重要性作为约束会计行为的准则,与审计(或司法)重要性作为CPA发表审计意见或追究信息提供者法律责任的准则是有差别的。会计重要性从量的角度考虑不应强调“遗漏”或“不报”,只能强调“每个重要项目应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不重要的金额应与具有类似性质或功能的金额汇总,不必单独列报。”(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29条)。“如果某项目单个看不重要,则应将其与财务报表内或附注中的其他项目汇总。但是,其重要程度不足以在财务报表内单独列取的项目,对于附注而言,却可能是足够重要的,从而应在附注中单独列报。”(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30条)
2、审计人员对重要性原则的使用
企业外部人需要重要的会计信息,审计人员对重要性原则的使用就是根据各项法规、准则的规定及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判断,检查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是否遗漏或错报了企业外部人需要的重要的会计信息。
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以重要性水平作为判别会计报表质量状况的标准,并依据这一标准对会计报表的质量状况发表审计意见;第二是作为审计行为(工作)的准则,即:只检查会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是否符合“三性”(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
三、对重要性概念的再思考
(一)重要性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性和上的客观性是统一的
重要性的判断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但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客观环境,要受到会计系统外部使用者的制约,它不应以信息提供者的意志为转移,至少应该使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运用重要性原则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时,结果相同或相近。重要性的主观与客观的两栖特性,要求高水平的职业敏感与职业判断,而高素质的会计和审计从业人员匮乏是我国会计与审计界面临的主要。
(二)重要性是创新性与一贯性的统一
由于知识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日益创新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重要性的性质与数量标准都在经历着革新,其标准需要随着经济环境对其新要求而修正,以适应新经济业务的需要。而在相同的经济环境下,对同样的经济业务所适用的重要性标准则应一致;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业务的重要性应相同,所以制定重要性标准时应注意前后一贯。我国企业内部对判断会计事项的标准缺乏一贯性,实务中重要性准则与相关细则的缺位,使得会计操纵的空间得以存在。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有些不重要项目进行利润嫁接;而对于某些重要项目则不予充分披露,以蒙骗广大投资者,这也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一个原因。
(三)重要性原则是诚信回归的加速剂
在实务操作中,体现成本与效益统一的重要性原则是诚信回归的加速剂。时下全球呼吁诚信回归,在独立审计诚信将可能意味着直接审计成本的增加或审计市场份额的失去之际,对重要性的快速准确的判断无疑能合理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从而中和其“诚信回归成本”,符合人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的心理。这对于我们建立独立审计诚信机制,甚而对于整个市场诚信回归能起到推动作用。所以加强对重要性的深入和运用,对会计和审计的有着长远而深刻的意义。
(1)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1996年12月26日国家审计署,自1997年1月1日起实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4年8月31日国家审计署,自1995年1月1日起实行)
(3)张武标.审计重要性的运用[J]审计与理财,2006.1.
篇4
关键词:管理会计;“管理会计”职能;执行力;管控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country 2008 "step up railway, highway and airport and the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easures issued,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entered into an unprecedented period of gold. Becaus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by high speed railway, highway project cost huge, homework face larger spreading,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ethod, the method has already can't satisfy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by up to the needs of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so ascension financial personnel "management accounting" function became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pursue a means of benefit maximization.
Keywords: management account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functions; Execution; Contro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目前施工企业“管理会计”的局限性
管理会计的核心主要是财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所以施工企业“管理会计”的局限性主要是财务人员管理职能的局限性。
二.针对施工企业“管理会计”的局限性如何提升财务人员“管理会计”职能
(一)提升财务人员“管理会计”职能的先提
提升财务“管理会计”职能的先提是提升财务人员执行力。
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具体工作中需要提升财务人员的几种执行力:提升财务人员战略预测能力;提升财务人员组织策划能力;提升财务人员“创效”能力;重点提升财务人员管控分析能力;提升财务人员的优化更新能力。
(二)提升财务人员“管理会计”职能的核心
提升财务人员“管理会计”职能的核心是在实务中财务人员应用发挥“管理会计”职能,结合责任绩效考核约束公司或施工项目管理行为。
1. 发挥预测预算职能
(1)做好投标签约阶段的风险预测
财务人员首先要了解建筑市场的价格走势、业主、工期、工程规模等情况,结合施工企业自身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利用成本性态分析法、变动成本分析法、本量利分析等科学方法,对投标项目进行资金、成本、利润的预测分析,最终形成具体的经营预测报告提报给企业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从而规避施工环境、业主、低价中标等原因造成的风险。
(2)牵头组织施工准备阶段的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是投标签约阶段预算的优化、细化。财务人员通过牵头组织全面预算的工作,有助于与各部门沟通、联系共同认知施工企业战略管理需要,使企业决策者考虑完成预算经营目标的方法和责任,从而不断了解建筑市场价格走势,预测市场变化。
2.发挥施工前组织策划职能
财务人员主要制定资金筹措目标,通过组织收集各责任中心资金计划的形式规划资金的合理分配。
3.发挥二次创效职能
财务人员要有“创效”意识。利用国家税收政策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利用银行协定利率政策争取利息收入;利用技术部门收集的单项工程索赔依据争取业主变更索赔收入;利用法律法规知识争取违约方毁约赔偿等。
4.重点发挥施工过程中的管控分析职能
主要是利用“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理念严格管控实际工程成本。
财务人员先要划分传统成本管理和“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的区别
传统成本管理采取项目按照费用种类列支工程成本,按照产值比例分摊现场费用的方法,对于单一工程适用,但已经无法满足工程造价高、工艺复杂、作业铺展面大的管控现状,导致成本信息失真,管控粗放。“管理会计”成本管理要求按照单项工程施工工艺核算归集作业成本,达到真实反映实际作业成本情况。 “管理会计”成本管理同时要求施工企业按照 “企业下达责任成本->责任中心成本核算->成本分析->责任成本考核 ”的流程进行成本管控,形成以“谁管控就是谁责任”的企业理念明确权力与责任,达到全员管控成本、压缩成本的目的。
(2)财务人员要明确“管理会计”成本管理核心是成本核算。
“管理会计”成本核算要求施工项目细化责任成本,分解各责任中心直接责任成本,分配各责任中心经费定额。实际直接成本核算以“量”、“价”双控的方式,由各责任中心归集单项工程实际发生直接成本,项目汇总审批责任中心直接成本;实际经费核算以各责任中心按照用途分配间接费到单项工程中,项目部定期核对各责任中心经费是否在定额范围内的方式。
以一个责任中心(架子队)为例介绍下财务人员如何进行单项工程“管理会计”成本核算工作:
直接人工费核算:要求财务人员根据架子队技术、人力部门提报的单项工程用工数量计划,形成数据报告,由架子队管理者决策劳务进场作业人数。
直接机械费核算:要求财务人员根据架子队设备部门提报的设备需求计划,根据工程施工环境、工期、设备使用、设备修理等分析选择购买或租用最优方案,提报架子队管理者决策控制。
直接材料费核算:要求财务人员根据架子队物资部门提报的物资需求计划,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货比多家,收集出价最低于企业材料限价的供货商信息,形成相关资力、信誉、报价等报告提报给架子队管理者决策采购。
其他直接费核算:要求财务人员划分动态费用和静态费用。对于有合同约束的如:施工便道、临时用电、钢筋加工厂等大额静态费用,财务人员要严把合同评审工作,从源头管控规范合同行为。对于临时发生的征地拆迁、二次搬运费、工地用气、试验费等不确定的动态费用要求相关部门提报计划,财务人员汇总后提报架子队管理者决策控制。财务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以单项工程实际施工需要做为其他直接费用核算的依据。
间接费用核算要求财务人员划分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生产性支出要求财务人员定期测算分析责任中心实际经费是否超责任成本经费。非生产性支出要求责任部门事先提报计划,财务部汇总后提报架子队管理者决策管控。
5.发挥优化更新职能
主要体现为各期经营指标的滚动预算调整。
由于预算能随时间的推进不断加以调整和修订,能使预算与实际情况更相适应,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三)建立施工企业责任绩效考核的长效机制
施工企业应该建立责任成本绩效考核机制,机制具有周期性和持续性。各责任成本中心财务人员定期出具责任中心考核业绩报告,施工企进行复核,对于管控成本到位的责任中心进行奖励,对于管控失控的责任中心进行罚款。
三.总结
篇5
一、管理会计概述
管理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以现代的管理理论作为指导的管理会计,是会计与管理两者相结合的产物。
(一)管理会计的要素:包括管理会计的对象、目标、职能、质量特征等。对象是作业管理和价值管理的复合。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职能是预测、决策、规划经济活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的财务和非财务经营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准确性、一贯性、客观性、灵活性、及时性等。
(二)管理会计的特点,侧重于对非财务信息的提供和使用,只有具有生产经济管理知识和财务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顺应管理会计的需要。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必须与管理当局的决策相联系。它强调信息的及时性,过时的信息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控制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具有综合性。
(三)管理会计的环境,管理会计是一门边缘科学,需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差异影响着管理会计应用,应用权变思想去考虑每一具体企业所选用的管理会计控制系统。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务会计为了满足国家、债权人、企业等内外部信息需求者的要求,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向外报送,侧重于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它的参与者主要是财会人员。管理会计作为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当局的必然工具,主要为了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要,它不必拘泥于特定的格式,它侧重于未来的信息需求。主要参与者包括企业各级管理人员。
二、管理会计方法分类
(一)科学规划的方法。科学规划的方法,主要包括预测、决策、预算三大类,通过将预测的、决策的、预算的科学方法与企业的客观管理实践、环境进行有机地结合,针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当前突出任务,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规划、筹划,使各项经济活动与企业整体目标相适应。
(二)有效控制的方法。有效控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加强过程管控,不断监测预算执行信息,对事前规划的信息和实践中反映出来的信息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持规划信息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管理实践在企业的预算之内,形成互动和良性循环。
(三)评价考核的方法。评价考核的方法,主要是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核算分析,通过财务会计信息的定量分析和非财务信息的定性分析,找出差异的客观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对责任人进行考核奖惩。通过对成绩的肯定和错误的惩戒,使企业各个部分在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统领下,不断提升效能。
三、供电企业非财务人员应用管理会计的思考
(一)树立财务为核心的经营理念。现代企业要想生存必须要有盈利,因此管理会计就有它的特殊意义。一个企业过分强调财务将导致生产空洞化,过分强调生产将导致生产过剩或不经济。只有树立以财务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一切活动必须服务于企业价值的提升,有利益于企业整体价值提升的活动才是值得肯定的活动,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二)注重规划、决策与控制三者的有效结合。管理会计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管理方法,每个岗位、部门都是企业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每项经营活动都必须有规划、有决策、有控制,才能使企业这架大马车步调一致向前发展。
(三)注重绩效评价。管理会计过通过经济核算,评价考核各部门、各岗位的履责情况,通过对正确的肯定和错误的否定,使各个组成部分明确努力方向,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四)重视管理理论和文化建设,创建管理会计应用环境。必须将经济责任溶入企业的各级考核目标体系之中,一切经济活动必须进行经济核算,树立财务的意识和管理的意识,形成一种管理应用文化。应针对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开展培训,让所有员工对其树立正确认识和掌握,特别是让非财务人员都通过管理会计的应用,使专业性强的活动、财务难以控制的活动都纳入管理会计的控制之内。
篇6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职能定位认识不清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单位取消了原有的会计核算职能,会计资料、会计监督等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保管和监督。在实施这个改革的新制度后,许多单位的领导产生了一些认识不清观念,比如,有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单位的财务管理就不重要了,对于财务人员的管理也可以放松了,对单位资产管理的也没以前那么严格了等等。有些单位领导甚至在会计业务被集中核算以后放弃了财务管理,认为会计监督全是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与己无关,有的甚至与单位报账会计想法规避核算中心。这些都是认识上的不到位,理解中的差异。这种认识不清的观念非常危险,必须要尽快纠正,不然单位的资金、资产将得不到有效管理,将影响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
(二)报账会计的约束机制大大削弱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内部控制机制的弱化主要体现为各行政事业单位的报账业务只需要一名报账人员即可,而不再需要会计岗位,原来的会计、出纳两个人缩减为报账会计一个人,这就导致了原来的会计与出纳相互牵制的机制消失了。
比如:单位报账会计负责办理本单位行政、社保经费和项目经费的业务,负责保管、领用本单位的备用金、支票及其它票证;定期报送本单位内部转账所需的自制原始凭证等;将核算中心编制的会计报表传递到本单位,并反馈单位意见。遇到具体业务时,报账会计将这样处理:对原始凭证进行初审,初审包括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自制原始凭证的准确性,审核银行结算票据的填写是否正确、有效,并复核经济业务金额是否正确,报账会计还要负责核对单位财产物资增加、减少等变化的相关手续;检查经办人、审批人的各项签字是否完备,是否符合本单位审批权限的规定;整理原始凭证;填制报账单;到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负责办理报账手续;对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退回或填开“退付理由书” 的报账业务,落实经办人,按规定进行更正、补齐;对欠付经办人的款项,应及时收回欠条,付清现款,不截留、拖欠;负责本单位支票的领用、保管及备用金的保管。这些情况说明实行集中核算前的被核算单位中会计、出纳的互相牵制机制不见了,被核算单位以上一系列会计活动都由报账会计一人完成,就为报账会计舞弊提供了便利条件。
由以上介绍可以清楚看出,单位财务人员对单位财务管理监督弱化,认为会计监督全是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放松了自身的监督职能,有的报账会计甚至与单位领导想法设法规避核算中心;实行核算以前单位中会计、出纳的互相牵制机制没有了,单位一系列会计活动都由报账会计一人完成,就为报账会计舞弊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管理重要性的对策
(一)单位领导要提高认识,加强财务管理
具备独立财务体系的各单位,首先要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中对集中核算的要求有一个基本、大致概念上的理解,各负责人要从层面上认识到实施集中核算是符合公共财政管理要求,也是一种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实施内部集中核算制度,必然会从资金行为入手,强调财政性资金效益。在实施集中核算后,资金模式以及一些基本支出流程可能和以前会有所不同。但其实单位的会计主体并未改变,一些相关正常的资金经费以及别的经济业务依然还是相对独立,依然由单位决策者支配。在这种模式下,单位同样会是承担违法违规行为的主体单位。
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依然会对本单位会计行为、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真实性负责。因此,各单位要层层落实责任,做好本单位的资金经费管理工作,主动接受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会计监督,按照设计流程进行资金的支出和报送,遇到问题及时进行沟通,衔接好核算中心与单位财务部门的具体工作,共同把控好资金的支出,保证资金效益的不断提高,并且减少违规的财务行为的发生。
(二)通过加强报账员队伍建设,督促各单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改革政策的实施与完善,还需进一步加强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能。要通过加强报账员队伍建设来提升报账员整体业务素质,是加强单位财务管理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单位会计工作质量的基础。另外,在建设队伍的问题上,不应忽略报账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其道德素质的监督力度,健全考核机制,才能提高报账员的总体素质和会计工作质量。
首先,报账员具有忠诚、正直的品质和勤奋、有效的工作能力,应通过学习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报账员的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保证报账员以诚信为本,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客观公正,通过有效地制度制约报账员的工作行为,使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其次,还需加强报账员的法制教育,使之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较高的执法水平,加强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行使法律赋予的职责,避免报帐员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思想,对违规违纪行为不抵制,不监督,甚至为了团体或个人的利益和单位领导串通一气,变通票据逃避监督。通过加强报帐员法制教育,还可增强单位间的互相制约,相互监督的效果。报帐员不仅要委派,而且应实行定期轮岗,避免可能发生监守自盗。最后,报账员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通过学习《会计法》等业务知识,熟练掌握财务技巧和会计电算化,利用高科技手段,强化计算机信息控制技术,为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得到可靠的保证。
(三)加大报账员培训的力度
在会计集中核算中,被核算单位的报账员责任重大。报账员的业务水平的高低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集中核算的实施。因此单位的报账员必须持证上岗,有较高的专业业务水平。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要加强对报账员的培训,使其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单位的“报账员”作为桥梁和纽带可以有效地连接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单位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报账员管理制度,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中心同步的关键。然而,目前一些单位的状况令人堪忧,如报账员兼职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有些单位的报账员甚至不懂财务管理,制定报账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加强培训的力度尤为重要。首先,应给单位报账员明确的岗位职能和身份为单位的会计,应具备会计人员合格证书上岗。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会计核算中心应对单位的报账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计业务培训,除了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外,还要真正领会和理解会计集中核算的操作规程。其次,作为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使报账员的会计职能、出纳职能以及“票管员”能够得到有效的牵制,避免单位资产受到损失,使单位财务得到规范管理。
篇7
会计作为一门有效的管理工具,在现代社会的运行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满足公司的资本要求的方面,会计的工作以及学习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会计实务,另一个就是会计理论。
其中会计理论是由各类的理论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学科体系,在知识体系内形成一套有机运行的整体,会计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对客观会计规律的认知,当前的会计理论中包含了会计环境、会计目标、公认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准则、职业道德、经济业务、账项调整、资产、负债、收入以及成本等等,会计基础理论是以经济学基本原理为依据,阐述会计理论领域内会计运行的基本理论。
会计基础理论的作用是:首先,会计理论可以指导会计规范的制定以及形成,协调各个具体的会计规范之间的关系,其次,在会计行业内灵活的引导会计人员应用会计规范,高效率的开展会计实务,最后,会计理论能够加深对会计实务的理解,有效的督促会计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而会计实务指的是会计应用理论,将会计基础理论当做进行会计业务的基础,将会计理论基础当做会计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理论,其中包含的业务有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以及会计方法等等,会计实务在进行的时候具有非常鲜明的特殊性的特点,在可变性以及时间性方面都能够处处的体现具体的规律,其中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实务的实施进行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包括了归纳、预测以及指导的作用,帮助会计实务有效的传递信息和总结经验,还可以有效的解释和评价会计实务实施进行的效果,最终可以发挥出预见以及实践的功能。
二、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社会功用的分析
当下,将会计系统分成两类,一类是会计理论界,主要代表有高校、财政研究机构等。另一类是会计实务界,主要代表有企业(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 两个类型在社会运转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交叉。例如:在理论研究机构内研究人员根据具体业务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法规和制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实际的会计业务进行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在出现新业务时,但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实际的账务处理操作;而在企业内的会计人员必须在熟悉基本会计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这一过程中并不需要掌握深刻的理论。
在高职院校的培养过程中,促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掌握高深理论的同时强化学生会计实务的处理能力,致力于培养在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实务两个领域内的优秀的跨界人才,使得当下的会计教育更加的完善,会计人才更加的符合社会需求。
三、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表现出的实用性的分析
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传承肯定靠教育,目前我国会计教育有职高、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多种学历层次;另外还有社会培训,包括实账培训、会计各类证书培训;此外还有新准则培训、新制度培训、后续教育等,由此可以看出会计教育形式呈现多元化,但是在学生就业单位调查中发现:职高、中职、高职就业的绝对主体是在各类实体企业(含金融)、公司(含商贸、投资),但不一定都是具体的会计工作;本科就业的主体还是企业、公司;研究生的就业呈现多元化,一是研究生是本科生就业的延后,眼光、择业面发生变化,其次女性居多,去学校任教居多;再次是研究机构和金融企业居多,总体看会计专业毕业生不一定完全从事会计及相关工作,一些投资公司、金融企业、办公室文员占相当比例。 而社会培训、新准则培训、后续教育依然是在在职会计人员为主体的培训。
在各类型的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更加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高职生在接受的教育程度方面比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较差,但是在从事会计工作之后,能够在会计实务的操作中表现优秀,甚至是具有良好的操作能力,只是在会计理论的掌握方面缺乏一定的实力。但是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在从事会计工作的时候无处应用自己所学的高深的会计理论,使得这些人才认为自己的工作屈才,相比之下,高职毕业的会计人才能够踏实的从事会计基础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夯实会计理论;
其次,会计工作实践性强,理论和实务结合紧密,基础工作强调的是动手能力,不需要太多的高深理论知识,即使是大企业的高级职位,也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现状偏重实际应用,本科的理论水平基本足够,研究生的理论学习有点资源浪费,即所谓高不成低不就;而在高职院校内学习到的会计理论以及掌握的熟练的会计实务的操作能力已经能够满足企业对于会计职务的需求。
最后,从开设课程与实际工作的实用性角度出发,高职课程兼顾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和公司需求的会计人才,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重点不同,前者更加的重视实践以及工作能力,后者更注重理论的深化以及创新。
根据以上分析,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接受会计专业教育的时候有如下几个优势: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内接受训练的时候能够在之后的工作中熟练的应用,满足会计工作对于实际操作要求高的需求,在高职院校接受会计专业教育的时候,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掌握有实际利用价值的会计基础理论,不需要过于高深的会计理论,只要切合会计专业的理论需求即可。其次,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动手能力、理论水平、学历水平以及满足会计专业期望值的时候都有非常高的水平,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到企业工作的时候对于岗位的忠诚度也比较高,获得企业的赞同度较高。最后,在高职院校的培养过程中,会计高职教育的教学从基础理论+实践(动手能力)两个角度落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着重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问题,即工学结合的实训方法、模式研究,同时还要注意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探究出针对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 财务管理 会计实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82-01
《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是工商管理专业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专业教师必须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培养目标,积极探究既切合学生实际,又切合专业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认真分析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八种教学方法,现简析如下:
1 实物展示法
即借助凭证如发货票(或挂图)等实物形态的展示,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析“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时,老师可在课堂上利用挂图或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一张某单位开具的销售发票,然后根据其上、下、左、右结构和栏目的内容,逐项推得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这种教学方法,与笼统地表述其基本要素的方法相比,既可强化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原始凭证的感性认识,又可在课堂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示范操作法
即通过教学人员或学生对某一会计核算方法或方式的示范操作,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介绍“银行汇票结算业务办理”这一内容时,可以运用模拟银行的形式进行示范操作教学:将一部分学生分为“汇款人”、“签发行”、“兑付行”三组,其余学生旁听,由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办理“汇款人”、“签发行”、“兑付行”各自应办理的手续,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核算手续进行系统的讲述。采用这种方法,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可沟通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3 相关对比法
即对相关教学内容,采取对比或对照的形式进行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中,针对教材的内容及企业核算特点可采用以下两种对比方式:
3.1购进、销售对比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在商品流转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购买行为和销售行为,购方和供方各自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各自进行着商品购进或商品销售的核算。如果是作为供货方,则按销售方法进行核算;如果是购进方,则按购进方法进行核算。为了让学生掌握购销两个方面的核算方法,可根据这一相关内容,在讲授时,把这两方面的核算方法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的动态分析中,系统地掌握购进、销售核算方法。
3.2批发、零售对比
商业企业的商品流转分为批发商品流转和零售商品流转两个基本环节。由于这两个环节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是不同的,因而对商品管理的要求也就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对库存商品分别使用不同的核算法,即前者采取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后者采取售价金额核算法。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用相关对比法,在对比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这两种核算的前提条件、方法,账务处理的区别及要求。采取相关对比法,既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可强化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4 比喻、举例法
即通过比喻、列举实例,来达到教学目的或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列举经济业务实例,来讲授会计账务处理是会计实务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喻,是用某些相似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比拟想要阐释的另一事物,使学生实现认知上的转移。如在讲授“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关系”时,在进行基本原理讲述的基础上,可用“一只手的手心与手背的关系”来比喻,并借助手势、语言的表达,来形象、生动地说明“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是企业同一资金的两个侧面,二者的数额相等”的原理,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 绘制图表法
即利用绘制的图表或直接在课堂板书的图表,来讲授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直观性强,比文字表达更为清晰。如在讲授“会计核算形式”时,可通过绘制会计核算程序图表,来讲解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记账程序,并把各种会计核算的记账程序图加以比较,可知道它们各自的特点即登记总账的依据。这样,既可使学生从清晰的图表中掌握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记账程序,同时又可使学生在图表的比较中掌握各种记账程序的特点。
6 丁字账户法
即以“丁”字形结构,来代替账户结构讲授教学内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授账务处理时,采用这种方法既利于学生掌握会计分录所列对应账户的结构和账户对应关系,又利于教师对具体账户结构的板书。如讲授“材料发出的总分类核算“时,在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以外,还可以用丁字形账户图示(核算程序图)来强化学生对所述账务处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7 作业讲评法
即在课堂上,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这门课程技术性、操作性强,作业练习量较大,而中专班学生入校前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较差,对会计业务的感性认识肤浅,这样在作业中就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或问题。教师一要筛选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利用电教手段在班级进行展示,组织全体学生分析错误类型、原因及纠错方法;其次,可以把财务管理中和会计实务中的一些具体案例渗透到教学中,师生一道进行剖析、讲评,加深学生对其错误原因的认识,以达到使学生正确理解原理,掌握核算及账务处理方法的目的。
8 课堂总结法
即在下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概括性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既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还要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实现基本趋同。在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进程中,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方面。作者鉴于多年从事会计高等教育的经历,拟将对本科会计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作一分析。
我国已经构建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会计准则体系,从而基本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首先,去年末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签署了联合声明,双方围绕会计国际趋同的基本原则、双方的差异、今后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共识。这证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的会计基础。据悉,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就会计准则趋同问题正式签署过协议。其次,今年初,财政部已经完成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工作,这些准则只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等很少几项问题上存在差异。2007年这套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后,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可望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将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从而可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有力地维护公众利益。
会计国际趋同是为寻求更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而进行的双边甚至多边互动过程。既要靠拢国际会计通行规则,又要承认各国国情的特殊情况。高素质会计人员及所掌握的会计技术是全面推行会计国际趋同的保证。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在落实和执行过程中碰到一定的障碍,使会计实务难以达到较高的国际化水平,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不能理解会计新准则、新制度,所以无法将其正确贯彻到位,无法正确指导实务操作。特别是当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转向“原则导向法”后,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要求更高。
一、会计教育目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教育是一种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宗旨,有目的的培养人才的活动,其中确定适应需要的教育目标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经济全球化使得会计事务的国际合作日益频繁,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并呈现出本土化经营趋势,因此,会计国际趋同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方面,更体现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需要方面,体现大量需要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金融、贸易、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国际化高级会计人才,会计教育目标必须符合这一需要。
会计教育目标受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目前各高校提出的会计教育目标,基本定位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企业会计的决策、管理技能,使之成为能担负重任的管理人才。该类人才除应具备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实务操作能力外,还应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拓展,掌握高难度的财务、会计、审计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专业研究的能力。与前一阶段的会计教育目标“专才教育”相比,目标定位更加明确,在能力和知识范围的广度上扩大,在深度上有所提高。但是与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金融、贸易、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大学本科是介于专科生与研究生层次之间的一种学历教育,是奠定理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阶段,定位不能过高。随着近些年我国高校的扩招,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生入学前的整体水平相对下降,但是社会在发展特别是与国际会计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建立,毕业生就业后必备的通用和专业知识必须不断扩充,这一“下降”与“扩充”的趋势使得教育目标定位困难。大学本科生源一般来自于从未接触社会实际的高中毕业生,在短暂的四年教育过程中,只能是在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前提上,加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可以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满足经济全球化要求,符合会计国际趋同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这意味着本科教育的重心应该转向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在这一目标导向下,应该重在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包括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就业后能够不断地通过自主学习更新知识,满足未来日益复杂的会计工作要求,成为可持续性发展的会计人才。这一培养模式可以改变目前教师疲于应付增补修订教材内容、向学生不断地“填灌”,使学生难以消化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状。
二、会计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培养目标直接涉及到课程的设置,直接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层次。为了应对环境变化对新型会计人才的需要,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标,教学模式必须有较大的改革、完善。目前,大学本科按会计职能设置课程体系,基本符合会计学知识体系结构。但是这种课程设置体系经过近10年的运行后,暴露出以核算为主、理论分析为辅的不足,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教学目标的需要。具体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分强调会计实务操作。教材内容的编写特别是财务会计和审计教材主要以准则或制度为导向,强调的是如何依据各准则进行实务操作,关注的是按照准则怎样处理,至于为什么应该这样,即准则背后隐含的基本原理并未加以重视。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新准则不断颁布,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加以修订,这种现状造成教师疲于应付增补教材,学生疲于应付更新会计知识,四年的本科学习并未真正掌握会计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精髓。二是孤立地传授会计专业知识。由于没有重视与相关学科的交融,学生不能站在整个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的高度理解、掌握会计准则,影响了职业判断力的提高。会计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会计理论为教学的导向,培养学生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利于正确理解、掌握、实施会计准则。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实施以理论为导向的会计教学,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会计准则制定由“规则导向法”向“原则导向法”转变,会计教学也应该由实务为导向的教学转为以理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原则导向法制定准则的优点在于简明扼要,应用完善的概念框架反映准则的基本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等,解释性指南和实施性指南将减少,要求会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国际会计准则就是这种制定模式,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已经向原则导向法转变,我国的会计准则也按此模式制定。在这种形势下,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力、应变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会计教学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导向,应以原理为导向,注重会计理论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有较高职业判断力的会计人才。
会计理论是人们从会计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关于会计知识的科学总结,产生于会计实践,并用于指导会计实践,包括基本会计理论和应用会计理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解释是指为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理由,以加深对会计实务的理解;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会计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会计理论的精髓,使其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不是具体的会计规章。
以理论为导向的会计教学,可以在课程设置不变的前提下,在中、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加大理论教学比重,做到既注重能力的培养又传授知识。一方面,将初级会计课程已经介绍的基本理论等部分,结合会计实务再次介绍,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扎实地掌握会计理论;另一方面,将原来在研究生层次专门作为会计理论课的部分内容分解下放到本科层次,结合会计要素进行介绍,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各项具体准则,而且掌握了准则背后隐含的基本理念。与实务导向法教学相比,充分借鉴西方会计教材内容,注重阐释会计事项的内在联系、概念、定义,侧重于研究指导会计实务操作的理论思想,而不是会计业务处理本身。例如,对于固定资产折旧,首先应结合资本保全理论、会计配比原则,使学生掌握折旧的原因、目的,再学习具体折旧方法和账务处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对本科生的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体系不变的基础上,将会计理论由浅入深地结合会计实务介绍,而对原来过分注重的会计处理简要介绍即可。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在校的手工和计算机的双重模拟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会计人员实务操作的具体指导书――统一的会计制度。只有会计理论基础扎实,才能领会和掌握会计准则的目的和精神,才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对纷繁复杂的会计现象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力。
(二)教学内容注重学科间渗透、协作,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会计人才,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论和信息技术,还要熟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财税学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理论和实务。传统的会计教育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相关知识的渗透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单一型人才应变能力差、职业判断能力弱的缺陷已经显露出来。会计学科虽然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受其客观环境影响会涉及其他学科许多理论,如:经济学的成本理论、多元化环境中管理理论、金融学的资本市场运行理论、法学理论等。
篇10
关键词:复式记账;箭头法;巧用
会计实务中最基本的记账方法是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能否正确运用,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但是,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经常出现用错会计科目和用反账户借贷方向的问题。本文遵循阐明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给出了用“箭头法”巧妙解决以上问题的新方法。
一、借贷记账法会计实务操作中常见问题的表现
1.不能从经济业务中抽象出对应账户
会计实务中,经济业务往往以一件件的事例出现,需要会计人员从这些经济业务事件中分析抽象出与之对应的会计账户。但是在会计实务中,经常出现经济业务和对应账户链接不起来的怪现象。如“财务费用”会计科目,就经常被错误地改用为“财务利息”。
2.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清晰,借贷方向易出错
复式记账要求,每项经济业务发生时,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都以相等的金额,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相互关联的登记。但是在会计实务中,对应账户之间的方向出错问题极为频繁。如:在接受投资方将长期借款500万元转为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中,常出现因账户方向用反而致错的会计记录:
借:实收资本 500万
贷:长期借款 500万
很明显,会计科目正确,借贷方向用反导致会计分录出错。
二、借贷记账法会计实务出错原因分析
1.缺乏一个系统的框架结构体系来规范会计要素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报表。尤其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完美展现了六大会计要素对于企业经营概况的描述。但对于初等会计从业人员而言,大多从事的是经济业务的基础会计处理,往往习惯于从小处着眼,不擅于从财务报表的高度来思考会计要素之间的勾稽关系。从理念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框架,来规范那些不同性质的经济业务及其处于变化中的会计要素。
2.会计教材根据账户的不同性质将借贷方向强行分类的方法,不利于初学者掌握
现行基础会计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先安排会计假设、记账原则等,在教材最后章节才给出财务报表,来汇总之前学习的各个环节。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基础会计的学习过程中没有体现,账户间的对应关系也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对应。
在教学方法上,对于该部分内容,没有开创性的归类。照搬教材,死记硬背,将下表1的格式作为记住账户“借”、“贷”方向的法宝。只介绍“借”、“贷”二字,完全失去其原始的字面意义,变成纯粹的记账符号或会计专门用语。一味强调“借”、“贷”方向与账户业务的增减无关,那么,“借”、“贷”方向与什么有关,则没有说明。
对于会计实务人员而言,这样机械的归类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要正确运用这张表格,首先必须按账户的不同性质强行记住它;其次还要回忆会计要素下有哪些具体的会计科目。即:需要将会计业务和对应账户及“借”、“贷”方向之间的关系理清楚。显然,以上以会计要素为单位,将增减关系强行与“借”、“贷”方向的关联是不恰当的。这样的结果是,学习者纵然背会了上表,在遇到具体的会计业务时,还是不会处理。因为该表没有找出经济业务增减变化时,引起的对应账户间的左右方向变化及其借贷方向转换之间的关系规律。
3.个别会计科目字面意思与对应的经济业务含义难以链接与理解
会计的专业性要求在会计业务实务中,采用专门的方法来记录核算经济业务。熟练、准确使用会计科目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功。一般情况下,会计科目与经济业务之间的对应关系较为明显,如原材料、固定资产、应付账款等。但也有一些会计科目字面意思与对应的经济业务性质难以链接与理解。如:“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属资产类,但在盘盈时却记入贷方,盘亏时记入借方,需要特殊账户个别记忆。
4.汉语母语状况,易引发增减与借贷之间的联想
长期的汉语言习惯,使得会计人员见到“借”本能联想为增多,见到“贷”自然联想为减少成为一种本能反应,结果容易陷入会计实务处理中,不分账户,增加必记借,减少必记贷的误区,引起借贷记账方向的混乱。
三、“箭头法”建立的基础
1.观念上的创新
有效解决会计实务处理中借贷方向屡屡出错的问题,化解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比着葫芦画瓢的尴尬,需要会计实务工作者敢于打破常规,摒弃一切不合理的、固化的思维模式,开创性的建立一个新的框架体系,来规范会计要素的增减与账户借贷之间的对应关系。
2.理论结合实践,引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来规范所有会计要素,开创“箭头法”表达方法,准确定位会计账户的变化
针对借贷记账法会计实务中借贷方向容易出错的难题,首先,必须分析出待处理经济业务的实质是什么;其次,确定对应账户及其性质,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动情况;最后借助资产负债表中会计要素及相关账户位置,完成账户定位。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原理,将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最终采用在资产负债表上添加箭头的方法,成功将经济业务引发的账户数量增减关系,转换为箭头的左右不同指向,再进一步将箭头的左右方向置换为借贷表达形式。
3.定义“箭头法”
“箭头法”是指会计实务中,以资产负债表的中轴线为基准线,用箭头的左、右方向表示会计要素代表的经济业务数量增减情况,数量增加时,会计要素的箭头方向指向外侧表示扩张;数量减少时,会计要素的箭头方向指向内侧表示收缩;最后将业务对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整理,向左的会计科目记入借方,向右的会计科目记入贷方,填写相关数字,并试算平衡,完成借贷记账的一种方法。
四、“箭头法”会计实务应用流程
1.用资产负债表定位具体经济业务类型对应的账户
首先将资产负债表抽象简化成“田”字形式,明确表内各会计要素的位置。其次分析经济业务的类型,找准对应的账户名称,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定位。此步骤应非常熟悉,如:支付贷款利息3000元,应马上明白,此业务将引起资产类要素下银行存款账户的减少和负债类要素下应付利息的减少。
2.根据不同账户业务量的增减情况,用箭头在资产负债表上标出方向
完成经济业务对应的会计账户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定位后,以资产负债表的中轴线为基准线,引起账户业务量增加的经济业务,箭头方向向两侧水平画出,表示数量的扩张增加;反之,引起账户业务量减少的,箭头方向向中间水平画出,表示数量的收缩减少。
3.熟记“箭头法”歌谣,读写出会计分录
自创箭头法歌谣:“箭头向外表增加,箭头向内表减少;箭头向左记入借,箭头向右记入贷”。结合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框架,理解记忆。根据资产负债表中对应的账户名称和画出的箭头,将箭头方向指向左的账户记入“借”方,将箭头方向指向右的账户记入“贷”方,核算出数量,保持借、贷方平衡。
4.未能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的账户处理
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析出经济业务涉及的所有账户后,先确定那些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的账户名称及其方向,然后根据“有借必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倒挤”出在资产负债表中空缺的账户及方向。
比如,企业支付行政部门电话费300元。分析:此业务引起资产类下库存现金账户减少300元,库存现金账户的箭头向内画,指向右,借入贷方;但“管理费用”不在资产负债表中,方向怎么办?可以根据“有借必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将管理费用“倒挤”入“借”方,得出:
借:管理费用300
贷:库存现金300
五、实例演示(注:箭头的数字标号与下面每小题的编号相一致)
①大华公司收到投资款80万元。分析:此经济业务将引起资产类下银行存款账户的增加和权益类下实收资本的增加。所以,以资产负债表中轴线为基准,箭头向外侧画表扩张增加。然后将向左的箭头记入借方,将向右的箭头记入贷方,读写出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80万
贷:实收资本 80万
②大华公司提取备用金1000元。分析:此业务将引起资产类下库存现金账户增加,银行存款账户减少。以资产负债表中轴线为基准,库存现金箭头向外画,银行存款箭头向内画。得出左、右两个箭头,根据箭头法歌谣,读写出分录如下:
借:库存现金 1000
贷:银行存款 1000
③经协商,大华公司将长期借款30万元转增资本。分析:引业务将引起长期借款减少,实收资本增加。以资产负债表中轴线为基准,实收资本箭头向外画,长期借款箭头向内画。得出左、右两个箭头,根据箭头法歌谣,读写出:
借:长期借款 300000
贷:实收资本 300000
④大华公司购买5万元办公设备一台,开出3个月期银行承况汇票一张。分析:此业务引起固定资产增加,应付票据增加。画出箭头,向左的箭头记入借方,向右的箭头记入贷方。得出以下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 50000
贷:应付票据 50000
⑤大华公司采购商品一批金额20000元,税率17%,用于销售,货款未付。分析:此业务引起库存商品的增加,可以抵扣的应交税费增加,应付账款增加。以资产负债表中轴线用基准,分别画出箭头,依次读出左右箭头,得出如下会计分录:
借:库存商品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00
贷:应付账款 23400
⑥大华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0000元,税率17%,货款已收到。分析:此业务引起银行存款增加,应交税费增加,箭头向两侧画出,左箭头记借,右箭头记贷,空出收入类账户无方向,再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原则,“倒挤”出主营业务收入账户记入贷方。得出:
借:银行存款 35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100
⑦大华公司结转本月销售成本15000元。分析:此业务将引起库存商品的减少和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加。先在资产负债表中标出库存商品的方向,箭头向内画表减少。然后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倒挤出主营业务成本为借方科目。得出:
借:主营业务成本15000
贷:库存商品15000
以上各例准确验证了“箭头法”的妙用:先分析出经济业务对应的会计要素,继而找出变化方向,以资产负债表为框架,用箭头画出增减方向,结合复式记账原则和“箭头法”歌谣,轻松读写出会计分录。
六、小结
“箭头法”在资产负债表的原有结构上,用箭头图示的方法将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标记为左右方向,进而将箭头的左右方向置换为借贷方向。利用箭头指向巧妙地回避了账户间增减关系和借贷之间的混淆问题。配以“箭头法”歌谣,简单明了,易学易记,在会计实务应用中极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老龄化社会的危害
- 下一篇:土地复垦土地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