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的危害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龄化社会的危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改革开放后,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经了从无法无天到所谓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过程。伴随此过程,社会大众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中国式法律情结,即将法律当作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良方,对任何问题的终极解决本能地求助于炮制一部立法。
此种对立法的浪漫主义、功利主义的对待,不仅没有提升法律的权威,反而陷入了古人所称的“法律滋彰,盗贼多有”的困局。
如果一部法律不能实现其立法设计的初衷,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催生出对法律本身的不信任。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指引,一旦正式颁布实施,社会大众应该保持一体遵从。对法律条款自身设计的异议应仅在开放立法的过程中遵循正当程序予以表达,任何法律条款的设计不当不影响其正式法律效力的发挥。在不合时宜的法律条款没有依据正当法律程序修改或者废止之前,任何个人或者组织不能因为对法律条款的不能理解或者高度质疑而拒绝法律的执行,这些便是法律权威得以形成的真谛。
因此任何有关法律完善与否的讨论,其宗旨应为如何促进法律更好地实施,而不能是怀疑或者消解法律的权威。
“看望条款”的执行,首先可能遭遇的难题是,该条款使用了“经常看望”这样不确定的时间表达。“经常”一词在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持久不变的”,对此条款中“经常”一词的解释肯定不能使用这样的语义。正确的理解方法,是将其植入个案的具体情境并遵循社会的一般常理来加以确定。
不过,“看望条款”按其性质只是一个道德法律化的倡导条款,通常情况下它并不具有可诉性、可裁判性和可执行性,因此,个案的考量其实是一个虚置的指标。按照社会一般常理,父母与子女之情是人间至情至性的亲密关系,逢年过节子女当然应探视看望,这些节日至少应该包括了春节、中秋、重阳以及父母生日等,但是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急剧社会变迁撕裂了田园牧歌式的人间温情,诸多子女父母天各一方的现实使这种看望的期待沦为梦境的想象,加上其他原因如制度的不配套、时间的匆忙以及客观经济条件的不具备,更易使看望的责任蜕变为“父母在那头、子女在这头”的唏嘘。
“看望条款”的立法原意旨在解决空巢老人的精神孤独与落寞问题。对老人物质生活拮据和生理残缺的刻意忽视与粗暴对待,达到一定危害程度的,则由刑法上的遗弃与虐待罪来予以追惩;或者由民事制度的侵权赔偿制度来给予克服矫正。
空巢老人是中国晚近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与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密切关联。按照联合国的统计规定,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占总人口的7%,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自1999年即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按照全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从2001年到210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未富先老,这对于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何处理创造财富者的工作、生活福利与养老的社会责任分担之间的矛盾,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老龄化社会的过早到来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也意味着中国家庭形态的剧变。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是中国农耕社会形态下积累的对付人生不确定事态的重要经验,于是多子多福成为人生的重要规训和理想愿景。这样的人生践履造就了儿孙满堂、几代同居的家庭形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展开,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强制性减少人口为目标的计划生育的推行,使得典型的中国式大家庭变为“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梦幻,并造成“421”式的家庭形态(一对夫妻养四个老人、一个孩子)急剧扩张。
在正常情况下,本来应该由国家承担起作为主要养老主体的义务,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建立起完备的养老保障体系,兴建优良的养老设施。但是,由于社会保障资金存在的大量缺口和国家财政资金的力不从心,中国的养老社会保障尚不能称为公民的一项完整的积极公民权利。《老年权益保障法》第五条第二款所规定的“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对当下某种程度上颇为尴尬的养老现实的准确反映。
国家养老制度的不尽如人意,也消解了人口计划生育制度的正当性。国家当初推行计划生育时,为了打消社会大众的顾虑,曾承诺养老由国家来负担,可当公民履行计划生育的法律义务后,国家的承诺却是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
篇2
关键词:老龄化;老龄用品;北京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23
1 引言
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的进一步深化,老龄用品市场成为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
狭义的老年用品是指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各种各种食品、用品、服饰、仪器、设备等,包括所需的应用软件,以满足老年消费群体因残障、疾病或体弱而产生的对物品的需求。总的来说,老龄用品属于“物品”范畴,并不包括老年服务。
而广义的老龄用品则是指一个产业链,包括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一和第二产业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适合其特殊需求的物质产品,也就是狭义的老年用品;第三产业则指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1997年中国老龄委员会提出了:老龄用品涵盖了因老年人特殊需要而产生的涉及饮食、化妆品、服装鞋帽、保健用品、健身器材、托老服务、旅游、老年病医院、保险、老年玩具、金融、保健、房地产、老年教育等相关产品和多个领域。
本文中界定的老龄用品指能够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日常生活用品,精神文化用品、医疗保健器械用品以及针对老年人提供的服务等需求类别。
2 北京老龄用品市场的发展背景
2.1 老龄化情况严重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数量多,经济较为发达,但同时北京的老龄化程度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排第二,且老年人数量仍在快速增长,平均每天增加的60岁以上老人达到500余名。
据估计,北京将在2030年户籍老年人口占比超过30%,老龄化达到重度,到2050年户籍老年人数量将超过630万,每3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从而步入超老龄化社会。
2.2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北京市在2014年的人均GDP已超过1.7万美元,经济总量已突破2万亿元。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9.9%。2015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458元,同比增长8.9%,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步伐一致,有较强的经济消费能力。北京经济将延续较快发展的趋势,居民收入的增加也将扩大整体市场容量。
2.3 老年人寿命延长
由北京市卫生计生公布的数据,北京市户籍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由2010年的80.81岁增长至2015年的81.95岁,北京市户籍居民健康水平位于全国前列,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和相对固定的少年时期,青年时期和壮年时期相比,老年期会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而递延。从这个角度来说,北京市老年人的买时间也会呈现累积式增长的趋势,由此增加的购买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3 老年人需求分析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在低层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消费者不会萌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一理论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中就有一项用来排列个商品的属性。我们也可以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主体将老龄用品进行划分。
3.1 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主要指维持老年人生活的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包括吃、穿、住、行等。比如老年人浴缸,除了要具备传统浴缸的功能,还要针对老年人做出一些改善,比如增加把手,加强防滑功能等。针对许多老年人常见的老年病,如风湿、关节炎、腰腿疼痛等,还可以采用有水疗功能的按摩浴缸。
3.2 老年人的安全需求
是指老年人希望保护自己精神和身体不受到伤害,包括医护保健、养老保障等需求。比如现在已有的复合生态社区型老年公寓,公寓内不仅配备了老年人常用的医疗设备,如检验设备,生命监测设备等。还有一整套的安全体系保障,公寓内设有专职人员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
3.3 老年人的情感和归属需求
老年人虽然开始远离社会生活,但是依然希望和他人保持密切交往,获得亲情、友情甚至爱情,同时希望归属某一社会团体,得到团体的关心和帮助。比如一些社区活动,老年婚介所等。许多原先只针对年轻人的交友网站,也推出了针对老年人的婚介服务。甚至有些企业看中老年人结婚时受当时环境和经济的制约,留下许多遗憾,所以推出了补办老年人婚礼的服务。
3.4 老年人的尊重需求
尊重是比较高端的需要,主要是渴望自己能够得到社会的赏识和别人的高度评价。比如老年人通常喜欢通过发挥余热,为他人提供帮助从而获得尊重。
3.5 老年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老年人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依然有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他们希望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使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有些企业看中老年人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熟练的技术,也会为老年人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北京市在这一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北京公交车站的很多引导员就是老年人,每天为乘客有秩序的乘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 北京老龄用品市场发展的局限性
北京由于经济发展较快,老龄化问题出现较早,经过前几年的发展,较其他城市比,产品的广度和宽度都有较大的改善,但由于我国的老龄用品市场总体起步较晚就目前而言还存在很多不足,虽然理论界和一些企业对我国的老年市场比较看好,但是却不敢轻易涉足。因为很多企业觉得老年人的消费观念陈旧,收入不高,并且老年人可能对新产品比较挑剔。另一方面,老年人觉得很难买到适合自己的商品。老龄用品市场的产品样式陈旧、产品单一、质量不过关、价格还比较贵。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产品很少。
4.1 老龄产品供给缺乏系统性
北京市目前老龄产品供给不足的现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种类不齐全,市场细分还不到位。产品的供给处在一个自发型、盲目型、分散型的状态。没有系统性的规划和整体的布局。产品定位趋同性比较严重,一家生产了这种功能的产品,其他企业生产的也是同样功能的。这样很难快速发展,直至涉及老年人生活的细微方面。同时,老龄产品对品牌的宣传还不到位,没有让老年人一下叫出来的品牌,尤其是服装行业,基本以小品牌为主,品牌与品牌之间没有个性化的特征,只是一个标签的作用。
4.2 缺乏创新,科技含量低
从技术角度来说,目前老龄用品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产品,缺乏技术创新,高科技较少应用在老年用品中。就拿针对老年人的电子科技产品手机为例,虽然现在市面上号称老年手机的产品很多,花样层出不穷,但只是做表面功夫,把手机键盘、屏幕做大,手机音量调高而已。完全没有针对老年人的心里、生理特性和需求去进一步研发和创新。大多数涉老企业并没有专门的老龄用品的研发部门,只是通过整合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拓宽产品线。
4.3 缺乏市场监管和行业标准
老龄用品的市场监管一直匮乏,如老年人消费较多的保健品行业,由于没有必要的行业标准,有关部门只审批,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社会普遍存在着一些欺骗老年人的现象,“送药”、“义诊”、“免费体检”的旗号夸大宣传自己的产品,虚假宣传,引导老年人消费,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老年人贻误病情。
另一个缺乏监管的是老年代步车,这些代步车速度相对较快,客户群主要是老年人。但其实很多代步车属于非法拼装产品,也没有合法的登记手续,拍照、保险等。而且,购买这些代步车的老年人通常没有驾照,存在很大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5 北京老龄用品市场发展策略
5.1 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必须建立并完善相关标准。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安全和健康影响较大的产品,要逐步建立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然后,制定针对老龄康复用品,护理用品等老龄用品的配套标准,从而使老龄用品行业逐渐规范化,标准化,促进其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
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产品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的老龄产品流入市场,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严格监督,防止不合格的产品危害老年人的健康,破坏市场的秩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维护老年消费者的权益以及合法企业的利益。一旦查到不合格的产品和企业,监管部门要严加管理,加大处罚力度,给整个行业以警示。
作为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老龄用品知识产权保护,并对注册商标和专利产品进行保护,鼓励企业大胆创新。在未来的老龄用品行业,创新必定会成为核心竞争力,作为政府,只有鼓励和保护产品创新,企业才能主奴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
社会也要起到监督的作用,随着社会大众开始对老年人越来越关注,老年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逐步加强,社会大对于老龄用品市场的监督力量也开始增强。很多时候,政府很难全面的了解市场状况,这时就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及时反应老龄用品市场出现的问题,密切监督企业行为,促使其提供高质量,重信用的服务,在全社会的共同监督下,老龄用品市场一定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5.2 企业加大科研力度
老龄用品的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融入科技,开发出方便,舒适的产品,关注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给老年人提供细致入微的人性化产品,才能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提升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结合市场化、人性化、多元化的科技开发,促进老龄产品业的技术进步,是涉老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5.3 着力打造知名品牌
涉老企业要使自己的产品品牌化,确保为老年人提供质优价廉的老龄用品。提高老年消费者对自己品牌的认知度和用户忠诚度,很多老年人或其家庭成员其实对老年人有强烈的需求,但是缺乏了解的途径。北京市可以叫的出的老龄用品品牌也只有“夕阳红”,“银发美”这寥寥几个。所以企业要加大营销力度,建立产品展示或推广中心。此外,老龄用品企业除了要重视产品销售,也要重视配套服务和用户反馈。老龄产品的消费群体较为特殊,他们消费谨慎,对产品的价格,实用性,售后服务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大品牌会给他们以信赖和安全感,作为企业来说,除了重视销售前的宣传推广,更为重要的是使用指导和维修服务。同时,老年人又是情感依赖相对稳定的群体,一旦认准了某一品牌,不会轻易改变,用户忠诚度和用户粘性极高。
6 总结
北京人口众多,老龄化程度在全国范围内位列前茅,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寿命的延长,北京市的老龄用品消费市场将会继续保持快速扩张的趋势,但就现状而言,北京市的老龄产品市场仍然处于知名品牌缺乏,科技含量低,产业体系和体制不完善、不规范等不利因素,需要一个较长时期进行市场培育和产业规范。老龄用品市场兼具竞争性和盈利性,前景良好,需要从政府、社会、企业自身入手,支持和引导其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亮亮,鲍晓娜.我国老年消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12).
[2]彭亨琦.老年消费市场研究[D].广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5.
[3]赵昭,张晨.中国老年消费市场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6).
[4]张芳燕.浅谈老年用品消费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消费经济,2015,(1).
篇3
一、“我”眼中的世界――“我”对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题中有“我”是社会与思品学业评价卷命题的重要特点。其中的一个角度就是考查学生(“我”)对社会、人生、他人、历史的理解和判断。以2011年绍兴市学业评价试卷第23题为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图一反映的趋势对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什么?
(2)图二反映的变化,对我们应对上述挑战有何积极意义?
人口问题是当今摆在世人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人口问题考查“我”对世界、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在近几年社会与思品考试中频频出现。
在本题中设问一的关键词是“图一反映的趋势、机遇和挑战”,要查找出机遇和挑战是什么,首先要看清图一,找出绍兴市人口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这一点体现了“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人口形势”和“了解世界和中国的老龄化趋势”两个课标要求。然后根据图一反映的人口趋势回答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体现了“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一课标。
设问二“图二反映的变化,对我们应对上述挑战有何积极意义”承接设问一,才能正确得出应对挑战的积极影响。体现了课标3-3-2“列举实例,表明人口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要求。
从考试的情况看,考试一结束就有学生大叫:“我们的资料里没有绍兴市人口问题,我们怎么会做?”“太难了,找不到。”学生的这种叫苦,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平时的教学中没有“我”,不重视“我”对人生、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听到这些言语时,我们是否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到底在教什么?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能力的人呢?还是把学生变成一个只会抄资料的机器?
试题的设问是“活”的,知识是“死”的,怎样起死回生?没有捷径可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回归课标,依标施教。强化课改意识,把握要求,分解课标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依据课标开展教学活动,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处理,建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只有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会了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掌握了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钥匙,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当答案中出现“绍兴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有的老师大声疾呼“负增长”,这一答案已超出考试大纲等言论。但静下心来,仔细回味,扪心自问,不是试题超纲了,而是初三教师自己出了问题――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教师们为考而教,自己认为中考只考中国的人口问题,不考世界的人口问题,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就自作主张地删去了“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一节。而在这一节中涉及世界的人口形势,发展中国家存在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问题及影响,发达国家存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问题及影响,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专题探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问题”分析了印度和日本的不同人口国情及产生的影响和相应的解决措施,正是渗透了“我”对世界的看法。如果教师眼中没有学生,为考而教,急于赶教学进度,凭着多年任教初三的所谓经验,对教材进行粗糙的处理和简单的再加工,导致学生的人口知识结构不完整,基础知识不扎实,只牢记中国的人口问题,如: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不高,人口日益老龄化,等等,不了解世界人口形势(如: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不会分析现实问题,就难于应对这种试题。从本题的阅卷情况来看,此题的错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把“绍兴市”写成“中国”;二是在阅读“十一五”时期绍兴市人口增长状况图时,不能把日本等国的人口增长形势迁移到绍兴市的人口增长形势上,于是学生扣分严重,归纳不出“绍兴市人口增长不断下降和负增长”,直接抄“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的能力,缺乏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句话,没有“我”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中,要结合这类试题,培养学生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本题为例,就是要教给学生从图表中认识社会的能力和方法:先看标题,标题是“十一五”时期绍兴市人口增长状况图,关键字是人口增长;次看图形,图中有两条线,一条是60岁以上人口比例线上涨,说明绍兴市人口日益老龄化,第二条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线,关键数据要看到“零”,此线说明2006―2008绍兴市人口增长不断下降,2008―2010绍兴市人口增长出现负增长。图中反映的机遇是指绍兴市人口增长不断下降的意义,而挑战则是指绍兴市人口日益老龄化和负增长带来的危害。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解题,更掌握了认识社会、思考社会的方法。
二、世界中的“我”――“我”对问题认识和做法
题中有“我”的另一个角度是考查学生(“我”)对问题的认识和做法,如果前述“我”眼中的世界体现的是课程的综合性,是一个认识问题,那么世界中的“我”更侧重于体现课程的实践性,是一个实践问题。如2012年绍兴市学业评价卷第25题:
篇4
关键词:老年助行产品;情景分析法;产品设计策略
1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的需求及设计现状
如今老龄化在社会上越来越严重,更多的老人喜欢上居家养老的方式,同样,老年人也面临着居家生活自理的困难,因此设计师应当重视老年人助行产品设计,不仅能够给社会应对老龄化带来帮助,还能够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从助行产品的设计现状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处于先进水平。其中日本是一个较为注重老年人助行产品需求的国家,具有深厚助行产品设计地位。欧美国家之所以会对老年人助行产品设计的重视原因在于一些国家由于近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早,在产品的协调及稳定性方面设计需求度高。相对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来说,中国对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在助行产品的设计上如今并不能满足,在许多方面需要更多的设计创新思想去完善,中国的许多产品共性在于缺乏创新力,始终走着模仿国外的步伐,导致国内产品设计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
2情境分析法在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情境分析法主要“以用户为中心”,这种设计方法可以情景化地展现产品使用过程和发展方向,从而能够具体解释和修改设计方案,提高产品开发方向的准确度。情境分析法的基础:情境设定,研究使用者在情境中的产品使用过程,也就是将“用户—产品—环境”连接在一起进行研究。
2.1情境分析法应用过程
情境分析法需要分析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与产品之间有哪些问题,调查研究老人在使用助行产品的中和产品分别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设计者从中取得具有价值的设计思路。为了描述用户和产品状况而进行需求分析情境是有必要的,体现的不仅是研究的问题,还有设计者对研究设计信息进行视觉化描述,利于设计者之间的交换设计想法和讨论研究。设计阶段原则从对用户研究出发,深入研究老年人的行为活动和对助行产品的详细设计,将总结出的价值资源进行简洁明了的概述,从而得到情境分析图;对情境分析的要求要体现老年人对室内助行产品的需求,能够完完全全展现老年人在产品使用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拥有一套切实解决老人在助行产品上遇到各种问题的方案。通过这个过程,设计师对产品的构思能够满足老年人使用助行产品中遇到的状态,从而产生针对不同问题而有不同的设计概念。在此基础之上设计的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的功能及特性面向市场上将会被老年人所信赖。
2.2情境分析模块
情境分析包含四个模块,即人、环境、产品模块,和人—产品—环境三者相连接的模块。在研究中通过老年人的行为习惯、心理爱好、行走状态、日常活动等取得助行产品的部件连接、结构功能、工艺材料等,以及在确定产品的形状、尺寸、使用方式都需要参照人机工学知识等;通过对每一个情景模块的研究,将发现不同的用户需求是什么及所存在的限定条件因素,在这些基础上,通过情境设想从而以取得新的设计理念,再经过方案筛选取得最完美的终极方案。
3基于情境分析法的产品设计策略
通过对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的情境分析,了解到现有产品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老年人对助行产品的真正需求,得出以下产品设计策略:
3.1多功能性
众多助行产品的基本功能是助于老年人支撑自身的体重、保持平衡以及增强肌肉承受力,但是老年人在居家生活中的行走习惯都是具有目的性、行走路线短而重复、行走时间也是较少,因此老年人对室内助行产品设计有着不一样的要求。那么对于设计师来说就需要考虑老年人在室内助行产品上的不同需求。多功能产品设计不仅能够较全方位地带给老年人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而且也符合现如今消费者喜欢一物多用的消费理念。
3.2时间渐变性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呈现衰退的状态,下肢骨骼和肌肉的衰退更是使老年人在行动上及其不便,这种衰退会随着时间逐渐变化而越发严重,因此,助行产品的设计也要依据老年人的生理上变化而变化,在老年人骨骼体格发生变化时,产品将随着老年人的变化而能进行尺寸调整或者结构变化,这样就能满足老年人在这种变化的身体状态下享受舒适而满意的助行产品生活。
3.3安全性
安全性需要注意的一方面是老年人行走的安全保障。老年人肢体结构不像正常人自由控制,老年人骨质较软,所以往往在光滑地板上行走脚底打滑导致站立不稳定比较容易摔倒,特别是在现如今儿女在外工作较忙的情况下,在室内跌倒后亲人没有及时发现下将给老人的身心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需要提高老年人在日常行动安全性和便利性,这是对老年人享受健康居家养老生活的重要保障。
3.4空间系统性
对于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的设计,需要将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空间进行一个整体而系统性的研究,使得最终助行产品设计能够符合老人居住的生活环境。老年人在室内的活动有站立、坐下、行走、清洁、如厕、洗澡等,需要全方位考虑到老年人在不同环境状态下对助行产品的不同需求。例如,老年人在室内一些地方都会有坐的状态,包括椅子、沙发、餐桌、马桶等,在站坐转换间由于这些位置存在高低尺寸差,市场上的助行产品无法适合老年人在每一个位置的顺畅安全地进行姿态转换。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的设计围绕着年轻人设计,从而更多的忽略了老年人的产品需求市场,在老龄化较重的今天,室内助行产品不仅能够帮助老年人方便快捷的站立和行走,安全的助行产品降低了老人跌倒的风险,满足了老年人内心独立自理的心愿,好的助行产品设计会让更多的老人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运用情境分析法进行研究,全方位的深入地了解老年人对于室内助行产品的需求,并得出许多有价值的设计设想与方案,从而改善了产品功能运用、提高了产品可靠性。真正的设计就是还原使用者使用产品的环境以及状态,从而取得一个打动人心的设计。
作者:李胜男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恩荣,张红,宋正河.车辆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李易.欧亚优秀工业设计案例透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
[4]刘子峰.儿童座椅使用现状及发展[Z].清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室.
篇5
摘要:存留养亲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独有的、普遍适用于社会各阶层的一种特殊法律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它的存在,不仅维护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而且有利于改造罪犯和封建君主进行统治。同时存留养亲制度也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孝文化观念。因此通过深入研究这一制度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存留养亲;价值分析
一、存留养亲制度的内涵
(一)存留养亲制度产生的原因
存留养亲制度最早见于北魏。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正月乙未诏:“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老,更无成年子孙,又无期亲者,仰案后列奏以待报,着之令格。”这项制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和历史根源。
1.思想原因:受儒家是想的影响,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更以“春秋决狱”,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
2.经济原因:我国古代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社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由是观之,存留养亲最早在北魏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存留养亲制度的发展
存留养亲制度在北魏时期开始确立,但真正成熟却是在唐代。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在政治上多所改易,就法律方面来讲,法律思想活跃,立法活动频繁,为法律的严密和完备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思想意识条件。北魏之后,北齐、北周对存留养亲制度不断修订,至唐时,存留养亲制度已经基本定型。
二、存留养亲制度给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存留养亲的价值分析
存留养亲制度之所以能够存在如此之久,固然是因为它能够适应封建王朝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其特有的价值和内涵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存留养亲制度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全 。
2.孝――存留养亲制度的出发点和对今日之借鉴。
(二)存留养亲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我国目前正在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而存留养亲制度虽然在当前的社会中已然消失,但正如前文所述的那样,即便如此,它仍然能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通过存留养亲制度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规律,即任何制度的设置都应该建立在充分考察社会现实的基础上。 虽然存留养亲制度在现在的社会中已经不复存在,但其产生和发展并非是偶然的,而是顺应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逐渐完善和进步的。正是因为这一制度建立在充分考察当时社会现实,满足了广大人民的需求的基础上,所以才有了这么巨大的生命力,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持续一千四百年之久。我们现在要建设法治社会的国家,在制定各项法律、规章、制度时不能仅仅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美好的出发点,而应该充分考虑社会情况,考虑人民的需求,惟有如些才能更好的为法治国家服务。
其次,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更要求人们对“孝”的理念做深入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应该将这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存留养亲制度设立的初衷之一即是使人们能更好的孝敬自己的父母,在当时的条件下,也许考虑的更多是是给予年迈的父母更多物质上的帮助,但在现在的情形下,物质条件已经得到极大的满足,即使没有儿女们在经济上的支持,现在的老人们仍然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如果没有儿女们在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那么老人们将会面临另外一种困境。因此,在当前社会下,就要求我们对“孝”的含义作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和发扬,不仅要对老人们给予充足的物质上的保证,还要经常与父母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多花点时间陪伴老人,让他们充分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现代的“孝道”。从另一方面说,随着物质生活质量和医药技术的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得到延长,因此老人们的数量也日益增加,老龄化社会已悄然来临到我们面前。在这一形势下,我们必须给老人们更多的关爱,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再次,存留养亲制度对我国缓刑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有一定的启发。我国古代虽然规定了可以存留养亲,但条件也相当苛刻,尤其是到了清代以后,存留养亲制度更是趋于完备和严格,对于那些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均不予批准。反观今日,在现在的司法实践中,法院经常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以及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犯罪的案件,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宣告缓刑。从这一规定中,我们可以发现,较以前的存留养亲制度相比,现在关于缓刑的规定是多么简陋和模糊。在我们现实的法律实践中,有些被告人的亲属为了能使被告人适用缓刑,免受监禁,表示愿意多交罚金、多赔偿损失,以金钱的付出来体现被告人的悔罪态度,以至使之成为缓刑的交换条件;有些单位组织出于被告人亲属的种种关系,碍于情面,不切实际地乱出证明,一概证明被告人表现良好;甚至有个别的法官还,盲目地适用缓刑,造成重罪轻判,使得某些罪犯逃避了应得的惩罚,有损法律的严肃性。然而,我国古代的存留养亲制度,无论其适用条件或事后监管措施都有具体的规定而且严格执行,对于那些严重危害社会的“十恶”等犯罪绝不留养。从清代来看,适用存留养亲有严格的程序,不得违反,“例如,对于服制内由立决改为监候之案,定案时不准留养,至情实二次改入缓决之后,方准其随时提请留养”。
总之,存留养亲制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它之所以源远流长的根本在于它对礼法伦常的维护,使人得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化民众,注重亲情,以亲情维系家国同构的社会。存留养亲制度在维系了家庭安宁的同时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为统治者争取了民心 ,从而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留养的核心是以放弃报复刑为目的,有利于感化和改造罪犯,在一定程度上体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便统治政权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进行控制,刑罚的让步从统治集团整体获益来说,回报是很大的。今天的法治国家无疑应该摒弃存留养亲制度,但其中一些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尊重老人,使他们老有所养等,我们可以汲取并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同时,存留养亲制度体现出国家部分放弃对犯罪的惩罚权利,帮助犯罪人完成其孝养长辈的责任,以巩固亲伦关系,强化人们的忠孝价值观念,这对于当前我国缓刑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值得我们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上海出版社
[2] 范忠信.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微
篇6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因素;探讨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AD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变得日益突出,不仅给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害,同时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AD的预防和治疗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减少AD的发生,做好AD发生的预防工作,了解AD发生的潜在风险因素是基础。
1 遗传因素
阿尔茨海默病可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根据发病年龄的不同,可分为早发性(early-onset Alzheimer disease,EOAD)和晚发性(late-onset Alzheimer disease,LOAD)。AD具有家庭聚集性,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目前已发现至少4种基因的突变或多型性与AD有关,分别为21号染色体上的APP基因、14号染色体上的早老素-1基因(PS-1)、1号染色体上的早老素-2基因(PS-2)和19号染色体上的载脂蛋白基因(APOE基因)。APP、PS1、PS2基因与家族性早发型AD有关,ApoE基因与家族性迟发型AD关系密切,与散发性AD亦有一定关系。
2 非遗传因素
2.1 性别和年龄 女性患痴呆的危险性高于男性,资料显示,全球65-100岁的人群中,AD发病率男性为33%,女性为45%,这可能与妇女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AD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60岁组的患病率为2.3%,70岁组为3.9%,80岁以上组为32.0%。
2.2 生活方式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有规律的生活,积极参与精神与社会活动,保持良好的身材,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高学历,合理的饮食均有助于降低AD患病率。而缺乏活动、睡眠不足、长期精神状态不佳、心情低下、抑郁等则会增加患AD的风险。酗酒、吸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会促进诸如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从而间接增加患AD的几率。
2.3 饮食习惯 饮食因素与AD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均衡饮食,多吃有益脑健康的食物有助于减少AD的发生。喜好食用较多的绿色多叶蔬菜或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和椰菜,可使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年龄推迟1-2年。另有研究发现,存在于大豆、鱼和其他油类中的ω-3脂肪酸(被称作DHA)有助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这可能与ω-3脂肪酸可稳定脑膜中的磷脂浓度并可影响神经递质功能有关。但科学家也指出多吃鱼有引起汞和铅中毒的危险。
2.4 疾病因素 研究发现,脑血管紊乱现象出现于痴呆发生之前,脑血管改变是AD发生的机制之一,有学者认为AD本质上可能是一种慢性的血管病变,各种导致血管病变、引起脑血流低灌注的危险因素都可能是AD的危险因素。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认为代谢综合征[1],如:高血压、糖尿病和糖耐量降低、中央型肥胖、高胆固醇血症等,可增加AD的风险。临床研究表明多种疾病可继发AD,其他与AD发病相关的病症有:现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病、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维生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变、头部外伤史及既往手术史、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2.5 微量元素 研究表明:Al、Cu、Mn、Cd元素对AD发(患)病具有危险效应,而Zn、Fe、Ca、Se、Cr元素对其有保护效应。
2.6 神经递质 AD患者脑中存在广泛的神经递质障碍,在所有神经递质系统中,胆碱能受体和谷氨酸受体系统与A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Ach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神经递质,胆碱系统在学习和记忆等认知功能中有特殊作用。研究证实AD病的大脑皮质和海马中,胆碱乙酰化酶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著下降。谷氨酸是内嗅区-海马回穿通纤维通路的主要递质,存在于皮质、海马。在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学习和记忆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AD患者脑组织的GABA浓度明显下降[2]。
3 结语
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治疗困难,对患者带来的生理和心理损害是不可逆的。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AD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日益突出。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报道很多,但其具体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市场上流通的抗AD药物也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症状和病程的作用,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由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复杂性和治疗的艰难性,其预防保健、早期诊断治疗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各社区应当加大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病因病机、预防保健等基础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普通大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以有利于减少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率。科研工作者应当注重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标准的研究,使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使患者能在发病初期了解到自己的病情,以利于医护患三方做好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17日
从1995年开始我国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到“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模式。新型养老保险制度为每位参保职工建立个人账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已经退休和工作多年的人由于过去没有养老金的积累,因此构成了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随着我国老龄化日趋加重,在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入不敷出财政又不能完全承担的情况下,政府只好挪用个人账户资金,导致个人账户只能“空账”运行。据资料显示,2004年底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已达7,400亿元,而2011年4月19日人社部胡晓义表示,累计结余已达1.5万亿元的养老保险基金,并没有落实进个人账户。
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账户空账缺口庞大。截至2011年4月,我国个人账户空账高达1.5万亿元。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2010年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达1.74亿,大约占总人口的12.8%,预计到“十二五”末将达到15%左右,并且在十几年内将进入到老龄化的高峰,这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影响尤为巨大,政府如不采取强力措施,个人账户空账缺口将继续扩大。如果不解决好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势必可能重新拖累目前已有的积累基金,使制度永远无法实现既定的转轨的目标。另外,个人账户做实工作从2001年辽宁试点以来,进展缓慢。
(二)个人账户基金收益率偏低,保值增值困难。中国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模式,设计了养老保险分为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制度,由于基金当期支付压力大,本应实账的个人账户基金大部分都在空账运行,其基金被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为解决该问题,2001年开始启动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目前全国已有13个省市区开展试点,根据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3个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省份共积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2,039亿元。面对如此巨额的个人账户资金,它的保值增值就显得特别重要。但我国政府出于安全性考虑,对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工具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另外,由于宏观经济波动及通货膨胀的影响,使得基金的投资效率低下,难以实现保值。我们从投资相对灵活的全国社保基金就可略见一斑。而对于分散于各地的个人账户基金更是只能存于银行或购买国债,其收益率低就可想而知。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不稳定,在成立后的多数年份里投资收益明显偏低,若再考虑通货膨胀率的因素,其结果会更糟。2008年达到-12.69%,2010则达到-0.87%。这两年基金不但没有实现保值增值,反而大幅缩水。分散于各地的社保基金只能将其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收益率更是只有2%左右,如果再加上通胀率,基本是负利率,存在严重的贬值风险。这势必影响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表1)
此外,目前省际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沿海发达省份与中西部欠发达省份之间在基金的投资管理水平和赢利机会上存在很大差距,收益率难免出现较大差别。并且对部分省份来说,投资专业人才短缺,省级政府主导信托投资,容易出现问题。而一旦出现问题,其最终结果还是由中央政府出面做最后担保人,中央政府负责买单,这将很可能成为新一轮社保违规的风险源。
二、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危害
(一)对政府失去信心。在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险缴费的群体当中,中青年人的贡献率是最大的,他们离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还有20~3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由于付出与回报不能在短期内实现,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又长期处于空账运行,他们会失去对政府的信赖。
(二)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使统账制度不可持续。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老龄化加剧,在职人员负担加重,个人账户中如果没有储备基金,而社会统筹又入不敷出,社会统筹中不可能挪出资金支付个人账户,进而影响统账制度的实施,不能实现制度转轨的目标,最终会使统账制度重新回到现收现付的老路,使统账制度不可持续。要使统账制度维持运行,动用财政资金弥补其缺口是政府必然的选择:若其差额小,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但如果其差额较大,超出了政府财政承受能力,则会出现挤占其他资金,借债、甚至增发货币则成为政府无耐之举,通货膨胀随之产生,从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做实个人账户的建议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做实个人账户。做实个人账户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如何做实个人账户,首先要对个人账户亏空的部分投入资金,逐步做实。同时也要保证新的个人账户资金的收缴。
1、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每年从新增的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偿还被挪用的个人账户空账。在具体补助比例上,可以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可以适时增加新的税种。比如遗产税、物业税等,可以从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去做实个人账户,调节贫富差距,促进消费,推进经济发展。
3、利用外汇储备。2011年4月18日央行行长周小川称我国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已超合理水平。可每年拿一定比例外汇储备做实个人账户,这样既多样化分散外汇储备的风险,又做实个人账户,可以实现双赢。
(二)做好个人账户的保值增值。截至2010年底我国做实的个人账户基金已达2,039亿元,做好这笔资金的保值增值就显得很重要。若做实后不能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则个人账户空账仍不能得到解决,将会依旧是空账或部分空账。长期以来,基金的安全性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收益性。我们必须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收益性。比如,投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购买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公司绩优蓝筹股等,以实现保值增值。
(三)加强对个人账户的监督。近年来,我国社保案频发,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的社保联合立法层次太低,监管制度不健全。新成立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加强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增加监管人员,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各地也应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而且这些机构应实行垂直管理,从而减少地方政府的干预,从制度上杜绝滋生权利寻租的腐败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国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12.
[2]蔡恒进,曹小丽,黄政.为全民建立社会保障个人账户的构想——人民币升值红利的再分配[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1.
[3]侯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研究[D].重庆大学,2007.4.
篇8
一、现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的原因及危害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与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问题日益暴露出来。社会统筹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挪用个人账户资金,其结果是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从法律上来讲,个人账户是个人私有的”。所以做实个人账户对增进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什么原因造成了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其一、养老金隐性债务。1997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现收现付的养老模式,而现在执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模式的转换必然涉及一个巨大的养老金隐性债务。在没有外部资金注入的情况下,统筹基金的不足,用个人账户基金填补,造成个人账户空账。
其二、制度缺陷。“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从理论上看,它吸收了国际上“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优点。该模式在实际运行中,政府主管部门为了保证当期养老金支付,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必然会有统筹部分透支个人账户资金情况的发生。“如果当初统账结合模式是两个板块的话,这个制度就不会出现个人账户的空账。”
其三、提前退休因素。提前退休从收入与支出两方面蚕食着原本就不太宽裕的养老保险基金。它一方面减少了参保人数,使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它延长了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限,使得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又相应增加。加剧了个人账户空账化程度。
其四、人口老龄化。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赡养率不断提高。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老龄人口比重增大,中国的养老金的支出总规模将呈上升趋势,造成养老基金入不敷出,客观上延缓了个人账户实账化的进程。
其五、《养老保险条例》执行不力。目前的《养老保险条例》是指导我国开展养老保险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本位主义和它自身的缺陷等原因,使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全,收缴率不高,缴费工资基数不实,直接导致统筹基金收支出现赤字,个人账户由部分空账变为完全空账。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对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取信于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
一是对养老保险制度心存疑虑。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险缴费的个人群体中,中青年人的贡献率最大,他们离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还有20-30年,或更长的时间。由于付出与回报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如果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长期处于空账运行,他们会失去对政府养老保险政策的信赖,不愿意主动参加养老保险。
二是担心退休时的生活质量下降。现行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办法,养老保险基金尚无有效的增值保值手段,人们愿意选择购买商业保险。
三是商业保险机构不惜余力地宣传自己产品的财富效应,某种程度也降低了民众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信任。
二、做实现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重要意义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制度模式,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具有里程碑价值。做实个人账户的是增强民众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信心的重要步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意义深远。
1、做实个人账户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填实个人账户,既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政府诚信和国民共担风险的体现,否则会最终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凝聚力。
2、做实个人账户有利于现行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健康发展。它不仅可以避免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混账管理的局面,而且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制度结构,有助于现行制度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3、做实个人账户有利于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做实个人账户有助于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分开管理,由于个人账户实账可以执行市场化运作,个人账户资金便可享受到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既维护了参保者的利益,又增强了参保者的信心,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
4、个人账户还可更加明确个人在养老保险中的责任,进而有助于参保者加强对单位缴费的监督,有利于减少拒缴、少缴现象的发生。
三、现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建议
1、多渠道筹集资金,减少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明确政府的管理责任。在“现收现付制”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设计时,没有专门处理转制成本。政府应当承担责任,主动消化转制成本,由政府向离退休职工支付养老金。扩大养老基金的资金筹措渠道,从政策的制定上,加大国有资产变现力度,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加大对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对养老保险事业的投入;发行特种国债;开征社会保障税等多种渠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
2、在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之间找到平衡点,加大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力度。近几年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资金收益率只有2左右。“个人账户的低收益率已经影响到受益人的利益和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养老保险基金自身的运营管理,在政策上支持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化运作,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篇9
【摘 要】目前,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推进。按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的地区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北京市户籍总人口1277.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老龄人口规模的逐渐扩大,引起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如何妥善处理好养老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它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而且也关系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通过调研门头沟区老年人基本状况,分析了门头沟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进而搭建了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用科技创新满足老年居民在社区生活中的安全与健康需求,为老年人及其子女等提供方便、有效的服务。
【关键词】社区;老年;健康;安全;平台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门头沟区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2%;15-64岁的人口为22.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8.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1.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个百分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正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直接考验着传统的养老体系。在城市地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向社区养老模式发生转变,加强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建设研究是应对这种挑战的重要举措。
一、门头沟区老年人基本状况
(一)人口老龄化较为突出
截止2010年11月,门头沟全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4586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5.8%,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2005人,占总人口的11%。按照国际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则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到15%以上,则为“超老年型”社会。目前门头沟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超过10%,表明门头沟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门头沟区55岁以上老人各年龄构成如图1所示,图中表明,55-59岁的老年人比重很高,达8.1%,远远高于60-64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口,说明未来几年门头沟区老龄化速度会更快。
图1 门头沟区老年人年龄结构图
(二)老年人独生子女比例明显上升
调查统计表明,老年人拥有2个子女的比例最高,几乎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次为独生子女老人,占比18%,如图2所示。今后独生子女老人比例还会逐步上升。在所调研的老年人中,有60%的老人和子女同住,40%的老人自己居住,其中独生子女老人独居的占5%,应当引起关注。
图2 老年人子女情况
(三)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调查的4809位6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统计如图3所示。仅有30%的老年人是健康的,46.5%的老年人属于基本健康,18.2%的老人属于不健康但能生活自理,有5.5%的老年人不能生活自理。
图3 老年人健康状况统计
(四)老年人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生活来源
图4 老年人生活来源结构
调查统计表明(如图4所示),有55%的老年人主要靠离退休金养老金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其次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27.8%,还有10.9%的老年人依靠最低生活保障作为生活来源。另外还有极少数老人靠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等作为生活来源,但这些老人所占比例极低,不足7%。
二、门头沟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
为深入了解门头沟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本研究在门头沟区选取了2个典型社区——绿岛家园社区和蓝龙家园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对这两个社区的5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直接访谈并填写调查问卷。根据访谈、问卷的分析,本研究认为门头沟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
进入高龄期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下降,他们在医疗保健方面更为关注,需求也更为强烈。
实际走访调查中,在所提供的建立健康档案、举办健康讲座、定期上门巡诊、用药指导和社区义诊五个健康管理需求供选择的条件下,50%的老人都选择了社区义诊,位居健康管理需求的第一位,侧面反映出当前老年人经济状况并不十分宽裕,义诊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健康管理需求位居第二位的是举办健康讲座,这一比例达到48%,说明社区老年人普遍健康知识比较匮乏,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仅限看电视和老人间的交流,因此,对权威专家的健康讲座需求很普遍。排在第三位的是建立健康档案,比例达43%,其实建立健康档案对疾病的发现、治疗与预防是至关重要的,或许是老年人对健康档案还不十分了解有关;位居健康管理需求最后两位的是定期上门巡诊和用药指导,比例分别为40%和33%(见图5)。
图5 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统计图
总体来看,社区老年人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从高到低依次是社区义诊、举办健康讲座、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巡诊和用药指导。各个管理需求的比例均超过三分之一,最高达50%。
(二)社区老年人安全需求
对于社区老年人安全需求方面,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防骗讲座、家庭防盗知识、家庭防盗设施、社区无障碍设施、防走失服务、防摔倒服务、定期安全状态确认、加贴安全提示以及应急服务手机配备等9个供选择的选项。问卷分析发现,大部分老人选择防走失与应急服务。
现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日常生活中成员单一、缺乏人照顾,走失了一时很难知道。为了寻找老人,家属往往要耗费很多精力,找到后还要防范再次出现这种情况,同时在很大程度给警方带来较大工作量。由此可见,防止老年人走失是老年人安全服务的切实需要。
(三)其他方面的需求
健康管理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最大需求,除此之外,在访谈中了解到老年人还有其他方面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生活照料需求与精神慰藉需求。
生活照料需求:老年人在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就餐(老人餐桌)和救急等方面。老人们希望社区能够提供送餐、清洁卫生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日常照料。
精神慰藉需求: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希望从家庭中获取的亲情关爱,另一类则是社会交往需求。亲情关爱需求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大部分的老年人更希望能与配偶和子女同住。老年人希望以共同居住的方式,更多地与子女和配偶进行日常交流,并得到照料与关爱。
社会交往也是老年人的一项重要需求。老年人退休后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他们的闲暇主要是呆在家里、看书读报、照顾第三代、串门聊天,这些活动主要以家庭内部活动为主。而社会活动方面,老年人最喜欢参与的是社区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有多数老人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因此文体活动场所也是老年人们最希望社区中增加的服务设施。
三、门头沟养老服务实践—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建设
基于上述对门头沟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我们搭建了“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通过系统的建设实现老年人信息、位置、安全的管理,提高社区工作者工作效率,减少子女对老年人安全的顾虑。
(一)平台介绍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警报管理子系统、用户管理子系统、位置信息管理子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统计分析子系统、发送信息子系统等六大子系统。其系统功能结构图如下图6、7所示:
图6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功能结构图
图7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功能结构图
按角色区分其结构图如图8,街道角色是本系统最高权限的管理者,有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查看位置信息等功能;社区角色是最终用户的直接管理者,需要处理用户的各种信息,其拥有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查看位置信息、发送信息等功能;最终用户是平台的最终使用者,拥有警报管理、设备管理、接收发送的信息、查看位置信息等功能。
图8 按角色分配功能结构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共有三个页面,一是街道用户页面,二是社区用户页面,三是最终用户页面,如图9所示。街道作为最高权限的管理者,承载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社区管理、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功能。社区作为最终用户的直接管理者,承载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功能。最终用户承载,查看自身最近信息、历史记录,进行设备设定,查看自身基本信息、查看帮助信息等功能。
图9 系统页面结构图
(二)平台服务
(1)安全服务。实现老年人的实时位置查询、行动轨迹查询、超出安全区域报警等功能,防止老年人走失。用户可以设置老年人熟悉的安全活动范围,当携带定位设备的老年人走出安全范围时,平台便会产生警报信息,并通过短信方式提醒用户,从根本上防止老年人走失。
图10 带生理传感的腕表 图11 个人生理参数监测界面
除了走失问题外,紧急事件是另一个危害老年人安全的重要因素。常见的老年人紧急事件有跌倒、坠床、突发疾病等。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遇到紧急事件自己处理的能力较差,如无其他人救助,容易发生危险。某些紧急事件发生后,很长时间才被外界发现,由于救助不及时对老人造成了较大损害。
老年用户遇到紧急情况时,可按下终端设备的警报按键,设备可以拨通预设的紧急电话号码并发送短信。同时,警报信息发送至系统服务器,街道及社区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联系附近人员救助,确保老年人安全。
系统支持多种定位终端设备,老年手机、腕表、卡片机等,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需要的设备。
(2)健康服务。利用腕表式老人健康与安全检测设备,自行检测老人的体温、脉搏和血氧饱和度,采集老年人体征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发送到平台上,形成老年健康档案,方便老人、子女亲属、社区管理人员快速、准确的对老人身体状态进行判断,并进行有效干预。
(三)运行模式
根据操作的可行性,平台的运行可以有以下三种模式:
(1)街道独自维护,科研机构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平台建成后,由街道成立专门的老年服务部门和信息处理中心,对老年人警报信息进行处理,对用户信息进行审核。由于街道是政府机构,可以得到最广大居民的信任和支持,获取用户数据更加容易,能够最及时地更新用户数据。
但是,由于街道自行运行会在前期系统服务器建设和服务中心建设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对前期的投资压力较大。
(2)研究机构提供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研究机构拥有能够满足平台建设的服务器资源、软件平台和开发维护的人力资源,由其提供运作、维护和技术支持,可以减少项目建设的前期投资,可以缩短项目的开发周期。
但是,科研机构不是政府机构,会在用户信息采集、平台推广方面遇到阻力,需要街道进行协调。
(3)成立公司来操作。成立专门的服务公司来进行运作,具备专门管理机构来收集和处理数据,响应居民需求,可以更进一步集成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加集成化和一体化的服务,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另外,公司化运作建立了一种运作的制度模式,便于在其他社区和街道推广应用,是一种可持续的运行方式。
但是,公司化运作同样会涉及到用户信息的安全问题,不易得到居民和住区单位的支持,同时,成立公司需要很长时间运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的进展。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运作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公司化运作是一种可持续的运行方式,便于产业化应用,从长期来看,是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陆杰华,吕智浩.北京市社区为老服务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北京观察,2007(5).
[2] 闫堃.论城市社区老年保障的有效建立——以北京方庄的15个社区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3] 王睨昀,段捷.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北京城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思考[J].前沿,2012(14).
[4] 王婷婷.飘飘人数字科技老年人智能点台设计[D].湖南大学,2012.
[5] 孟燕燕,于超群.社区老年服务供需状况分析[J].大观周刊,2012(11).
[6] 张瑞明.城市社区老年保障及社区老年服务研究——以北京市广安门内街道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7] 雷雯.社区照顾框架下的老年人服务一从制度分析层面看社区照顾及其制度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8] 龙玉其.人口老龄化与中国老年保障体系的构建[J].长白学刊,2012(5).
篇10
关键词:老龄化;室内助行产品;情境分析法
情境分析法(scenario-baseddesign)是以可视化的情境故事对所设计产品的使用过程和使用方式进行分析和设想的一种设计方法,其作用是通过视觉化的故事描述来分析用户、产品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因素,对设计问题进行详细表征,通过产品使用情境的分析探讨产品的未来发展前景,然后将相应的产品构想和设计突破点进行表达。在传统产品设计过程中,脱离用户及其使用环境对产品的表达,产品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情境分析法通过描述和设定具体的故事情境来帮助设计师实现设计系统的可视化研究,其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这种设计方法可以情景化地展现产品使用过程和发展方向,从而能够具体解释和修改设计方案,提高产品开发方向的准确度,得到真正让用户满意的设计方案。本文以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为例,探讨情境分析法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帮助发现新的用户需求,开拓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的设计思路,得出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设计策略。
1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的需求及设计现状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使得传统养老方式逐渐改变,居家养老是老年人最为乐意的养老方式,这也使得老年人面临着如何独立自理的居家生活。如果老年人不良于行,会降低自主生活的能力,这不仅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关注老年人助行产品设计,一方面,能够帮助应对老龄化挑战,老年人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居家养老,不仅能够保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能帮助社会平衡稳定发展。另一方面,老年人市场需求的扩大能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从助行产品的设计现状来看,日本和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处于先进水平。其中日本在产品设计上,较为注重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这使得日本助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欧美一些国家由于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早,对老年人产品设计的关注度较高,在产品的稳定性、协调性方面专业化程度高。相对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来讲,我国老年人助行产品的设计开发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各方面尚有待于完善,产品多还是停留在仿制国外同类产品的阶段,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比较少。目前,我国老年人助行产品的设计,特别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无疑是今后发展的目标。设计者需要明确老年人的切实需求,从产品设计、制造工艺以及新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帮助老年人独立生活、健康养老。
2情境分析法在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情境分析法以情境设定为基础,研究用户在具体环境中的产品使用过程,也就是将“用户—产品—环境”关联到一起来分析问题。
2.1情境分析模块
情境分析包含四个模块,即“人”的模块,“产品”模块,“环境”模块和人—产品—环境三者关联模块。每一个模块包含着对设计定位起着限定和指导作用的要素(比如”人”的模块包含人的生理特征、行为习惯等,“产品”模块包含材料、工艺等……),从而更加真实和形象的描述用户和产品之间的各种关系,并帮助设计师在用户和产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设计方案。在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设计研究中,即“老年人”模块、“助行产品”模块、“室内环境”模块以及三者关联模块。通过对“老年人”模块、“助行产品”模块、“室内环境”模块的分析,能够得到很多具体的限定条件,比如老年人的身高、体重、行走能力、购买能力等的不同造成对助行产品需求不同。在情境分析过程中,老年人、助行产品与室内环境三者相互交融——分析老年人与室内环境的关系,了解老年人在室内的行为活动、行走路线及其时间地点分布,将特定环境下的行为过程分解成若干细节,能够注意到一些以前被忽略的问题,更深层次地挖掘老年人的需求,找到设计机遇;分析老年人与产品的关系,通过老年人的行走方式、日常活动、操作习惯、心理偏好等确定助行产品的结构功能、部件连接、材料工艺以及指示符号等,以及通过人机工学知识来确定产品的形状、尺寸、使用方式等;分析助行产品与室内环境的关系,通过室内布局、地面情况等确定产品的尺寸、操作方式及安全标准。通过不同情景模块的分析,能发现不同的用户需求以及限定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设想以形成新的设计概念,再通过方案评价和筛选以得到最终方案。
2.2情境分析法应用过程
情境分析法的应用过程分别为需求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原型制作及评价阶段。需求分析阶段针对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的情境分析,需要调查使用助行产品的过程中老年人和产品分别呈现的状态,分析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与产品之间存在的冲突,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和经验,得出需求分析情境。需求分析情境是为了描述用户和产品状况而产生的,强调的不仅是问题点,还是设计师对调研信息进行视觉化描述,以便于有效讨论并交换彼此想法和建议,也是为了完善后续设计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过程。设计阶段以用户研究为基础,分析老年人的行为活动和对助行产品的具体要求,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及视觉化,得到情境分析图;然后进行情景设想,模拟未来老年人使用助行产品全过程。情境分析必须反映老年人对室内助行产品的要求,能够充分描述老年人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这个阶段,设计师能够预测到将来老年人和助行产品分别会呈现怎样的形态,从而产生设计概念。原型制作及评价阶段在原型制作过程中可以生成形式多样的模型,并借助这些模型来进行产品性能测试及适用性评价,从而详细了解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其他关系。设计师可以在原有的情景分析图上进行具体的解释和修改,逐步完善产品设计方案。针对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通过需求分析、设计以及原型制作及评价3个阶段研究,设计师可以根据情境分析过程清晰地观察室内助行产品的功能和特征,并表述出老年人、助行产品以及室内环境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设计的产品的功能及特性可以很容易地被老年人所接受,最终赢得市场。
3基于情境分析法的产品设计策略
通过对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进行情境分析,了解到现有产品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老年人对助行产品的切实需求,得出以下产品设计策略:
3.1时间渐变性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步衰退,下肢骨骼和肌肉的衰退是导致老年人不良于行的重要原因,这种衰退并不是突发性的,而是随着时间逐渐变化的,因此,在助行产品的设计上,要考虑到老年人在生理上的时间渐变性,这种时间渐变性导致老年人在不同阶段对助行产品的需求不同,设想其在产品上的体现可能是产品需要阶段性地进行尺寸上的调整,或者是产品可以进行不同功能部件的替换……从而满足老年人这种时间渐变性需求。
3.2空间系统性
对于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的设计,应该将老年人生活的室内空间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使得最终设计的产品能够贴合生活环境。老年人在室内的活动包括起坐、行走、做饭、清洁、洗澡、上厕所等,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在不同状态和地点下对助行产品的要求。比如,老年人在室内很多地方都会有坐的行为,包括沙发、床、餐桌、马桶等,在坐姿向站姿转换或站姿向坐姿的转换过程中,由于这些位置存在高低尺寸差,现有的助行产品无法保证老年人在任何位置都能顺畅安全地进行姿态转换。
3.3产品易调性
老年人群数目庞大,不同的身体尺寸以及健康情况导致老年人对助行产品需求不尽相同,因此产品的可调整性在实际应用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针对不同人群的产品易调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助行器的尺寸及一些结构可以根据每个老年人的自身因素进行调试,使得产品尽可能地贴合老年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助行产品具有详细的使用规范,但是根据我国现有情况来看,大部分人在使用助行产品时并不能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因此产品本身对于准确调整的指示性会对产品作用的发挥产生影响。
3.4多功能性
助行产品的基本功能是帮助老年人支撑体重、保持平衡以及增强肌力,但是老年人在室内的行走特点是具有目的性、行走距离短、行走时间短,因此老年人对室内助行产品设计有很多不同的需求。意大利设计公司提出了“walkingaidsforliving,notjustmobility”的设计理念,也就是说室内助行产品应该满足老年人生活上的不同需求。例如,老年人想要端一杯水或者拿取食物,在使用助行器的过程中无法腾出双手,也就需要助行器上有一个可以放置物品的装置;或者在发生一些意外时的紧急呼叫功能等。多功能性一方面能够全方位地辅助老年人生活,另一方面也符合老年人一物多用的消费观念。
3.5安全性
安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年人行走的安全保障。老年人行走或站立不稳定容易导致跌倒,尤其在空巢老人数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在室内跌倒后不易被人发现,其对身体和心理危害很大。因此,降低老年人发生跌倒的概率,提高老年人行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是保证老年人健康养老的前提。另一方面是产品操作上的安全性,体现在助行产品的易操作性、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材料的舒适性等方面,同时要关注与室内环境相关的防滑处理、产品调整的简便性,避免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伤害。
3.6配件标准化
目前,老年人室内助行产品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基于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助行产品配件标准化有利于消费者的购买、使用、更换。配件标准化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损耗配件的标准化,便于及时更换以确保产品的安全使用;二是功能配件的标准化,在一段时间后,现有的功能配件不再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可以购买新的功能配件进行更换。
4结语
室内助行产品不仅能够帮助老年人安全的站立和行走,降低跌倒的风险,更能满足老年人渴望自理的心愿,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运用情境分析法进行研究,能够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老年人对于室内助行产品的需求,并产出大量的设计设想与设计方案,从而改善产品功用、提高产品可靠性。当前,情景分析法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不断地运用于修正,能够帮助拓宽设计思路,丰富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
作者:尉雪玲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晓云,李霄阳.老年人无障碍设计现状与前景分析——基于生活辅助产品[J].设计.2015(.23):68-69
[2]尹德挺.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多层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周将铭.以用户为中心的新产品开发方法研究与应用[D].清华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