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基础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通信技术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

篇1

【关键词】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探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各类移动信息设备的运用,我国社会居民的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性日益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通信用户的信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篡改、盗取等问题,进而对用户的正常通信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移动通信安全性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各部门以及技术人员加强对于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的创新以及完善,进而实现相关数据的加密操作。本文基于此,主要论述常用的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

1移动通信使用概况

随着人类逐渐步入到信息时代,移动通信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移动通信设备也日渐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移动通信人员数量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根据工信部统计的数据资料分析可以得知:2017年一月底,我国的移动通讯用户达12.35亿,较上月增长0.5%,同比增长10.8%。而在这些用户当中,有4.19亿的用户为为3G用户,而8.38亿为移动互联网接入用户。不仅如此,手机用户在一月共消耗了132633Tb流量。基于此可以得知,移动通信技术已经与社会居民生活日益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需要作业人员加强对于移动通信技术安全性能以及可靠性的提升,确保各用户能够获得更高的使用效益。

2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安全威胁

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导致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移动通信技术的诞生也给社会居民的信息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困然。关于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安全威胁,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2.1信息的窃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逐步与网络服务有机结合,进而促成了现代化移动通信技术的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移动通信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时常会遭受到网络服务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黑客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手段对网络协议进行破解,进而由此方式盗取移动用户的信息,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信息泄漏状况的出现,进而给移动通信用户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黑客能够通过接口实现对于用户信息的截获,进而影响到用户正常操作系统;此外,黑客还会借助获取到的用户信息入侵到用户的支付系统,进而给其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据悉,近年来,社会居民通过移动通信渠道而出现的出现了信息泄露案件日渐增多。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的2015年中国手机使用状况报告显示:约有28.6%的移动通信用户在进行相关业务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被窃取的状况,并导致了一定的损失。

2.2截获敏感信息储存位置

此外,随着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融合,还进一步导致用户的敏感信息储存位置被非法分子截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法分子往往能够由此实现对于用户私人空间的侵入,进而对其隐私权造成了侵犯。此外,由于网络接口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就导致了移动通信业务在开展的过程中无法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密,进而导致用户的信息安全受到了威胁。基于此,我国的移动通信部门以及作业人员加强了对于各类安全技术的研发,进而确保我国移动的通信平台服务质量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3移动通信中的入侵检测技术

为了进一步促进移动通信安全监控技术的提高,保障移动用户的信息安全,需要相关部门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加强对入侵检测技术的研发以及推广。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全面了解网络入侵行为、方式的认识,进而以此为基础促进研发相关的软件促进移动通信安全性的提高。事实上,该技术在实际的推行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能够为用户信息提供技术保障,规避不法分子通过截取信息,偷听录音的形式给用户的隐私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4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概述

4.1网络接入安全

作为移动通信安全技术的出发点,网络接入系统往往遭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进而导致各项用户信息安全性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需要技术人员立足于网络安全运营角度,加强对于相关的研究,并促进双向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落实,进而促进移动通信的信息安全抗风险能力的稳步提升,进而由此实现了对于移动用户的隐私以及财产安全的保障。

4.2保密技术

为了防止移动通信用户信息被窃取,需要相关部门以及技术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加强对于用户信息的加密操作。基于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信息窃取者的窃听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做到有的放矢,促进信息保护效果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作业人员建立起信息保密体系,并借助无线链路的建立,进而保障用户的身份以及位置不被窃取,进而提升了网络服务的安全性能。此外,还需要构建起用户与移动通信企业的双向验证,从而加强保密体系的整体性。一般而言,为了进一步实现对于用户信息的加密处理,技术人员采用了两种技术方式进行操作:①借助临时身份TMSI进行用户身份的识别以及加密;②利用IMSI机制进行相关的操作。

4.3空中接口加密

作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无线通信技术的运行质量以及效率都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基于此,在促进移动通信的信息安全性能提升的同时,还需要作业人员进一步加强无线通信数据的安全。基于此,就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加强对于空中接口加密作业的开展,并由此实现了对于每一个数据流动移动台的安全监控,规避基站移动码被人控制状况的出现,进而最终促进了对于移动通信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不仅如此,作业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需要确保每一个上层访问都应该在移动台登记在案,进而由此实现了对于系统数据稳定性的保障,将信息窃取者隔绝在移动通信的数据之外。

4.4新的安全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日益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越拉越多的新技术得以出现,并为移动通信的信息安全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不同于发达国家,我国在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方面仍旧处于较为落后的局面,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诸如在移动4G的通信安全领域之中,技术人员通过对于移动通信状况的分析,并在此过程中加强了对于数字签名、安全移动系统平台等技术的运用,进而由此促进了我国信息安全水平的整体提高。不仅如此,我国的技术人员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我国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仍旧处于发展阶段,故而在未来的运行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基于此,就需要作业技术人员提高自身随机应变的能力,并且促进第四代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5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步入到信息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移动通信技术逐渐发展,并为社会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事实上,为了进一步促进该技术在运行过程中效率以及质量,作业人员加强了对于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的构建。本文基于此,主要分析了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安全威胁(信息的窃取、截获敏感信息储存位置),并就移动通信中的入侵检测技术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的移动通信事业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以及进步,促进各方效益的取得。

参考文献

[1]历波.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

[2]乔红江,徐炜.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研究[J].引文版:工程技术,2015(17):150.

[3]宫慧敏.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研究[J].科研,2015(44):29.

[4]格根图雅,陶格斯.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6):63.

[5]李相鹤,张焕国.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方案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4,24(s1):184~186.

篇2

【关键词】 基础底板 大体积砼 砼配合比 测温控制 砼浇筑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山西移动通信生产基地山西移动通信生产基地项目位于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地下车库和1#、2#楼组成。基础筏板长120.8米,宽106.7米,厚度分别为3.5米、2.95米。其中,后浇带宽为0.8米,将该基础分为五块,截面尺寸及厚度分别为120.8×11.6×1.1m;9.6×51.6×1.1m;120.8×26.7×1.1m;58.1×51.6×2.95m;48.3×51.6×2.95m。这五块基础中,前两块基础分别为南、东侧地下车库,第三块为2#楼及地下车库,第四、第五块分别为1#楼的西、东侧塔楼基础。在1#楼的基础筏板中,电梯基坑深3.55m。基础筏板混凝土使用强度等级C45,抗渗等级P8,整个筏板基础混凝土约20000m3。

2、工程特点及难点

1)底板厚度大、混凝土强度等级高、施工技术难度大,属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对于底板厚度达到3.5m。混凝土强度达到C30,如何有效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有害裂缝的出现和发展,控制混凝土的水化温升、延缓降 温率、减小混凝土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 改善约束条件和设计构造等,是底板混凝土施工的技术难点。

2)混凝土一次浇筑量大,现场场地狭窄,施工组织难度大。本工程底板厚度大、面积大,底板混凝土总量25000m3。

3、材料选用及配合比确定

3.1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 按标准养护60d达到普通混凝土标准养护28d等效强度进行配合比设计和强度评定。混凝土配合比中 加大粉煤灰的掺量,以减少水泥用量,并掺入减水剂、 膨胀剂等外加剂,配制高性能混凝土,降低水泥水化放热量、延缓水化热释放速度。并提前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抗渗性能 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2原材料要求及配合比选择

3.2.1原材料要求

(1)水泥:选用北白水泥厂P.S.A32.5级散装水泥。

(2)掺合料:采用太原二电厂生产的Ⅱ级粉煤灰。

(3)砂:采用忻州豆罗中砂,含泥量≤3%,泥块含量≤1.0%。

(4)石子:镇城机碎石,粒径0.5~2.5cm,含泥量≤1%,泥块含量≤0.5%,针、片状颗粒总含量≤10%。

(5)外加剂:太原市恒盛达建材有限公司的MNC-P高效减水剂,太原建科砼外加剂厂的UEA-T膨胀剂。

(6)水:自来水。

3.2.2配合比确定

(1)经反复试配,优选配合比,下表所示。

(2)砼坍落度:坍落度180±30mm。

(3)砼初凝时间≥7h,终凝时间≤14h。

4、大体积砼施工操作要点

4.1施工区域划分及浇筑顺序

由于基础底板平面尺寸比较大,基础底板设有后浇带。后浇带将底板划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为一个自然施工段。即一、二、三、四、五区,混凝土浇筑顺序为三区、四区、二区、一区、五区。

4.2砼连续浇筑

4.2.1砼自搅拌站到现场,加等候时间总计不超过2h。

4.2.2现场布置两台砼输送泵同时浇筑,搅拌运输车及时供应,运输和间歇时间之和小于砼初凝时间,满足基础底板砼连续浇筑,不会出现冷缝。

4.2.3混凝土浇筑时采用“分区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渐进、一次到顶”的浇筑工艺,根据泵车布料管的长度,划定浇筑区域,每台泵车负责本区域的混凝土浇筑。浇筑时在一个部位进行,直至达到设计标高,混凝土形成扇形向前流动,然后在其坡面上继续浇筑,循序渐进,这种浇筑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泵送工艺,使每车混凝土均浇筑在前一车混凝土形成的坡面上,可以确保上层混凝土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毕,同时也便于浇筑完的部位进行覆盖塑料薄膜。

4.3混凝土的泌水处理

泵送混凝土在浇筑、振捣过程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顺混凝土坡面下流到坑底。我们可在侧模底部预留排水孔,将泌水排出;另外,随着混凝土浇筑向前推进,泌水被赶至基坑顶部,当混凝土大坡面接近顶端时,改变混凝土浇筑方向,即从顶部往回浇筑,与原斜坡相交成一集水坑,这样集水坑逐步在中间缩小成水潭,用污水泵及时排除泌水。

4.4后浇带施工

4.4.1本工程施工后浇带在结构砼浇筑完后2个月浇筑,沉降后浇带在主体结构封顶后14d浇筑,后浇带采用比原砼高一个等级微膨胀砼浇筑。

4.4.2由于后浇带搁置时间较长,为防止钢筋锈蚀影响其受力性能,采用在钢筋上刷水泥浆保护;底板后浇带两侧砌筑两皮砖,并覆盖竹胶板和塑料薄膜,防止垃圾、雨水、施工用水进入。

4.5砼养护

为了避免由于水化热而产生的温差引起裂缝,待砼终凝前抹压最后一遍,随压随盖塑料布和草帘子进行保湿、保温养护,草帘子叠缝、骑马铺放,严密覆盖。控制砼中心温度与底部温度、中心温度与上部温度、上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以及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的温差均不得大于25℃,砼的降温速率小于1.5~2℃/d。

4.6砼测温控制

4.6.1测温采用TDC~2型测温仪自动显示,测温导线绑固在钢筋上(三根不等长导线代表上中下三点),然后插绑在底板钢筋上,导线一端(带插头)外露底板面150mm,端头用纸胶带包裹,以防因粘上砂浆和水泥等杂物而影响测温质量。

4.6.2测温监控:每段底板布置测温点10个。

4.6.3砼终凝后即进行测温工作,一周内每4h测温1次,以后每天测温二次,主要观察升温变化和温度达到最高且进入恒温阶段的持续时间,以及降温情况,尤其降温阶段的测温工作更为重要,用以指导养护工作、控制温差和降温速率。根据实测情况,及时调整保温、养护措施,使砼的温度梯度不致过大,有效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

9.结语

山西移动通信生产基地基础大体积砼底板完全按计划顺利完成,混凝土在狭窄的施工场地 一次性整体连接浇筑成功,底板未出现温度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得到了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保证了 浇筑施工整体连续进行,为今后同类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

篇3

1.14G移动通信技术的定义

4G移动通信技术是指通过远距离的无线连接实现数据间的高速传输过程中具有高抗干扰能力和强大的兼容性的信息移动通信技术。其是将无线局域网WLAN和3G移动通信技术合二为一,保证上网、下载、传输文件的速度能够远远满足用户的需求。4G移动通信技术将是未来全球移动通信行业进步的关键点,也是通信技术商业化的必经之路。

1.2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

(1)数据的高速传输。4G移动通信技术的传输速度明显高于3G移动通信技术,传输速度大约在100Mbbit/s,是3G移动通信技术传输速度的20倍。(2)超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兼容性。4G移动通信技术所使用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能够防止信号的干扰,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实现连接,无缝化的服务,如手机的漫游服务。(3)高度的智能化和覆盖功能。设计更加智能化、人性化,能够适应不同需求的传输,即使在复杂的多信道传输条件下,也能使信号进行正常发送、接收。如此智能化的传输,需要以良好的覆盖功能为基础,即使在信号不强的野外区域也能高速传输。

24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4G移动通信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一些具有远见的企业和单位早已经投入到4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目前研发的技术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文字、图像、视频、语音等传输功能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初步应用。4G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是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软件无线电技术、智能天线(SA)技术、多进多出技术(MIMO)。我国应该抓住国际上4G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的有利时机,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符合中国特色的4G移动通信技术。

34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发展的展望

目前,全世界手机用户已经达到40多亿,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互联网之间有效联系和沟通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化世界的发展,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越来越难,手机逐渐成为主要的通讯工具,尤其是基于4G移动通信技术的智能手机的开发利用将有取代计算机网络的趋势。4G移动通信技术应该利用3G移动通信技术打下的坚实基础,抓住机遇,不断更新,用更高速、安全的传输技术迅速占领通信市场。展望未来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①4G移动通信技术在手机上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将实现用户的身份鉴定。4G移动通信技术具备高速度的信息传输优势,能够带动手机智能化的突破发展,发挥出更大的通信功能。②由于以OFDM技术为基础的4G移动通信技术信号抗干扰能力强,覆盖面广的优势,其在社区的无线接入将更强大。打破了有限网络的限制和障碍,即便是在偏僻的社区楼房也仍然能够实现无线信号的覆盖。③为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4G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度传播能力可以实现网络纠错,对进一步发展无线接入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更快的识别用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耗,体现了环保意识。另外,在物流行业中也将应用4G移动通信技术,对物流的发展做一定的预测,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紧密联系。④4G移动通信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冲破局域网的限制,覆盖全部时空,更方便于现代生活。但是,随着手机银行、手机支付等功能的使用,一些不法分子将目光瞄向4G移动通信,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犯罪活动,这也给4G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所以,应对技术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也变得很重要。

4结语

篇4

关键词:4G移动通信技术;网络结构体系;特点;实践;应用

4G移动通信技术是指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于3G而言,4G移动通信技术更人性化、更高速、更全面,4G移动通信技术是集3G与WLAN于一体的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一种技术产品[1]。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和使用,越来越多人信赖4G并参与到4G通信业务中,4G移动通信技术深受人们的支持和喜爱,因此对4G移动通信技术特点及其实践应用的探究就更显得尤为重要。

14G移动通信技术的网络结构系统

4G移动通信技术是在3G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没有脱离以往的通信技术,它在以往的通信技术基础上引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4G移动通信技术是采用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它在基站和移动终端都有多个天线,它能使终端客户在任何网络中实现无缝漫游,4G移动通信技术采用全IP核心网技术,能够同时接收2G通信系统、3G通信系统,有线、无线网络,卫星通信系统,数字音频、视频广播等信号并实现在不同网络平台环境下自由切换,即使通信网络不在同一个平台,4G移动通信技术也能提供高效的无线网络连接服务,完成个人定位、数据传输等需求。4G移动通信技术在通话质量上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数据通信的速度上也实现了一次飞跃,4G移动通信技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率达到了100Mbit/s,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成本的投入,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对4G移动通信技术爱不释手。

2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分析

4G移动通信技术相比起传统通信技术具有很大的进步和创新,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和使用,4G移动通信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支持和喜爱,下面主要针对目前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2.1传输速度更快

由于4G移动通信技术一开始就是为了能够提高GSM蜂窝式电话和移动终端访问网络的速度,因此4G移动通信技术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传输速度快、通信速度快的特点,传统的2G通信最高的传输速度率是32Kbps,而3G通信最高的传输速度率也只能达到2Mbps/s,经专家分析,4G移动通信技术的传输速度率能达到100Mbps/s至200Mbps/s,这就相当于4G移动通信技术速度比目前手机的传输速度高出万倍左右。

2.2通信更加灵活

传统意义上的手机主要功能是打电话、发信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4G手机已不再是传统的“电话机”的作用,从发展角度来说,它已经向一台小型“电脑”的方向发展,人们更愿意在手机上查询及上网,而且4G移动通信技术不仅仅只局限于手机,目前在手表上也开始应用,这使人们的通信变得更加灵活。融合4G通信技术的通信工具,通信方式非常灵活,不仅局限于传统通信、视频等途径,更重要的是完善终端服务,促使终端设备可以随时连接无线网络,应用于通信环境,不限制时间、地域,共享网络信息[2]。因此,人们只要4G在手,一切通信问题都可以解决,只要双方都在网络状态下,双方可以随时实现视频交流、联网游戏等,这使通信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另外,由于4G移动通信技术不受年龄、阶层限制,因此它可以满足任何人的需求,只要个人根据自己的需求改变网络就可以达到不同的需求,这不仅使通信变得更加灵活,也使生活变得更便捷。

2.3智能性能更高

4G移动通信技术的智能性能越来越高,它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的多媒体通信,4G移动通信技术不仅在外观和造型上具有智能化特点,它还能在实现人们难以想象的功能,例如,在4G移动通信技术网络状态下,人们可以坐在家中查询电影院的出票及座位情况,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想要的座位,更神奇的是,通过4G移动通信技术还可以让手机记录你所要备注的内容,在指定时间内它会通知和提醒主人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什么事情,这就相当于管家一样,能够将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如果闲来无聊,人们还可以运用4G移动通信技术搜索视频、直播等。

2.4兼容性更平滑

4G移动通信技术虽然智能性能高,但想要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使用,还需在兼容性上做出很大的努力,4G移动通信技术应该能够使不同用户在投资较少的情况下实现全球漫游、接口开放等。

2.5通信费用更加便宜

现在更多的用户轻松地就能将自己的通信设备升级到4G通信,这解决了3G通信网络的兼容性问题,由于4G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度、高效率及智能性能高等特点,这些使拥有4G移动通信技术的用户通信变得越来越多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成本,减少了用户的通信费用。

34G移动通信技术的实践应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也越来越先进,4G移动通信技术已得到普遍的运用,甚至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3.14G移动通信技术在人们生活上的实践应用

目前,4G移动通信技术已普遍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的手机都升级到4G移动通信技术,人们可能在手机上利用4G移动通信技术完成日常生活的需求,例如,今天我突然想看电影了,我可以在手机上查询某电影院的售票情况以及座位情况,这样就不用提前跑去电影院一趟以节省下时间了。使用4G移动通信技术能够传递家庭生活内部的网络信息,因此4G移动通信技术在家庭生活中应用广泛,它不仅能完善信息监管系统,方便对信息的管理,又能够控制内外网信息的流通,使得家庭生活内部网络信息可以通过高速通道进行传递[3]。家庭成员之前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进行沟通,进行亲情升温,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24G移动通信技术在人们工作中的实践与应用

4G移动通信技术不仅应用于生活中,在人们的工作中也应得到实践,4G移动通信技术的高效率、高速度的特点如果应用于我国医疗设备上将会对一些数据检测更加高效准确,有些医院在病人体检后就会通过4G移动通信技术将病人的体检报告单传送到病人手上,这样就给病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人们还可根据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设计出“移动医护通”,就是当医院向医疗服务求助时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信息化方案的应用。就是在医院内铺设互联网或无线网的WLAN,将其设成综合数据共享平台,这样医生或者护士就可通过手机或其他通信设备进行治疗或护理工作[3]。这样不仅方便了病人,更提高了医疗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医疗工作作出巨大的贡献。

3.34G移动通信技术在学生学习上的实践与应用

4G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人们的支持与肯定,在学生群体间也深受欢迎,学生在学习上运用4G移动通信技术的实践也有很多,例如,在学校可以以学生为主体而引用数字化教学多媒体,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和联系;利用4G移动通信技术玩手机网游,由于以前受到手机网络限制,学生不能在手机上直接进行手机网游,但4G移动通信技术可以使学生丝毫不需担心这些问题而在网游道路上畅游无阻。总而言之,4G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在人们各方面的应用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人们应该进一步研发4G移动通信技术,使之变得更加完善,让人们真正走上互联网时代。

作者:李桂贤 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九台区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刘磊.能力拓展训练任务书[R].信息工程学院,2010,7.

篇5

15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性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5G移动通信技术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在4G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创新,能够通过建立各个网络组,提高5G网络覆盖面,做到更多的用户能够使用5G移动通信技术,与4G移动通信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性。

1.1较高的频谱利用率

与4G移动通信技术相比,5G移动通信技术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高频段频谱资源在未来将会受到广泛应用,通过与无线宽带等先进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频谱利用率,提高5G通信技术应用水平[1]。

1.2较强的系统功能

5G移动通信技术运用超密集异构网络技术、MIMO技术等其他技术,通过多天线、多用户、多节点的方式提高网络覆盖率和传输效率,进一步优化自身的系统功能,确保5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2]。

1.3实现双向信号传递

在对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5G移动通信将利用无线电波实现双向信号传递,比如,人们在打电话时5G移动通信技术就可以将声音转换为电子信号,再利用无线电波将电子信号传输到信号塔,信号塔进行接收处理后发射网络反射信号,达到实现呼叫连接的效果。

1.4资金投入成本少、能耗低

对于5G移动通信技术来说,技术人员将会优化无线网络软配置,设计合理高效的5G移动通信系统。这样,相关的运营商就可以根据实际的网络流量变化情况对网络资源进行调整,一方面提高了网络资源利用率和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效果,另一方面节约资金投入成本,实现低能耗。

25G移动通信的主要应用技术

2.1内容分发网络技术

在未来5G移动通信技术会被广泛应用到用户及各个行业中,但随着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网络流量的快速增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使用网络的体验效果,其中内容分为网络技术能够为用户提高体验感,扩大5G网络容量等方面提供有利条件。内容分发网络技术是在原有网络总增添新层次,将用户所需信息通过内容分发传输至最靠近用户的CDN服务器上,满足用户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相关信息。

2.2自组织网络技术

在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且对网络性能优化方面做得不够理想,以往完成网络部署及运维工作主要依靠人工手动完成,而在5G移动通信技术中运用自组织网络技术就能够很好的优化网络性能,提高智能自动化水平。自组织网络技术能够实现网络部署阶段的自规划和自配,网络维护阶段的自优化和自愈合。能够很好地降低成本投入,减轻人员工作量,且操作流程简单易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2.3MIMO技术

MIMO技术指在发射端及接收端分别使用多个发射天线和接受天线,通过多天线传送与接受,从而提高网络通信质量水平,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在未来5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中,利用MIMO技术能够使空间内资源使用性能得到最大化提升,扩大无线系统的网络覆盖率,同时在利用MIMO技术过程中由于需要配备多数天线,所以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综合考虑,根据实际情况有效配备天线数量,合理搭设天线,在尽可能不占用用户生活面积的基础上提高技术性能[3]。

2.4超密集异构网络技术

5G移动通信技术正朝着多元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在未来无线网络的无线节点将会是现有站点数量的10倍以上,这种多层覆盖在5G移动通信技术实际应用中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想要有效解决此问题,就需要技术人员积极运用超密集异构网络技术,该技术能够增加低功率节点数量,扩大网络容量,提高信息传输速率和接受信号强度,进一步保证5G移动通信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网络的安全稳定性。

2.5D2D通信技术

D2D通信是一种基础蜂窝系统的近距离数据直接传输技术,D2D会话的数据可以直接通过终端进行相互传输,省去基站转发的步骤后,其会话的建立、维持、资源分配、识别、移动性管理等方面由蜂窝网络负责[4]。在未来5G移动网络通信技术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5G移动通信技术的网络容量及频谱效率有待提升,通过利用D2D通信技术,则能很好地提高网络系统性能、提高用户网络体验感、加快频谱效率、降低网络延迟等,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6多载波技术

多载波技术指利用多个载波信号,将所需要传递的相关信息信号转为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具有较高的抗多径干扰能力和频谱利用率,在5G移动通信技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其优势能够抑制5G移动通信中多径衰竭问题,提高5G移动通信的频谱效率[5]。

3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在大部分还处在4G网络时代,由于4G技术的不完善,物联网在发展上受到了一定限制与制约。而在未来随着5G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能够很好地优化合计解决相关问题,提高物联网的发展水平,保证网络运行的稳定和安全,另一方面5G的大范围覆盖率能够为物联网的发展减少资金投入成本,改善产业结构和状态,为社会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5G移动通信技术除了在物联网发展上起到促进作用,还能使人民生活云端化。在未来人民不需要利用U盘等设备进行文件的存储,通过5G技术就可以直接将数据文件上传至云端,需要使用时再进行下载[6]。所以5G移动通信技术在未来网络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好的发展趋势,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人民的网络体验感,保障用户生活质量和企业运营需求。

篇6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学者们提出的,到了九十年代顺利的研制完成。第一代通信技术的业务量比较小,主要是能够模拟传输,传输的速度比较慢,安全性和加密性都比较差。所以第一代通信技术又称为1G通信技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由欧洲的电信标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从第一代通信技术的1G时代转为了2G时代。2G移动通信技术支持多媒体技术,它主要采用的是智能天线技术和双频段技术,提高了通话的质量,避免了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容量不足的现象。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也越来越多,2G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使用资源导致枯竭。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是3G通信技术,主要是体现在能够使用智能的信号处理技术,在基本功能模块多出了智能信号处理,支持语音通话和多媒体数据。3G通信技术与1G和2G通信技术相比较而言,不论是在数据传输速度,还是语音质量,都要比1G2G高出许多,3G移动通信技术还提供了宽带业务。但是3G移动通信还是不能够实现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第三代通信技术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不能够满足未来的发展的需求。所以移动科研人员还是需要研制出更加先进的通信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目前为止最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是继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又一次跨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4G时代,超高速的无线网络技术。4G移动通信技术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通信技术,而是在前三者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4G的传输速度是非常快的,比3G的传输速度要快上50倍还要多,4G技术的使用,节约了很多的成本、时间,同时它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数据传输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通信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自2013年12月4日开始,我国正式进入了4G时代。

二、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GM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在移动通信技术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一个通信网络系统,GMS按照移动通信来分类,属于数字蜂窝式的移动通信。它主要是将移动通信的范围分成了若干个相差一定的距离的小区,在移动用户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传输的过程中,基站主要是通过终端设备始终起到跟踪的作用,主要起到的作用是使通信时信息不会中断。不仅仅是小区和小区之间,远距离从一个城市到达另一个城市也可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国家和国家之间都可以通过终端设备进行联系。移动通信数字蜂窝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控制交换中心、基地台、移动终端。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通信以及各个移动电话之间的移动通信都是通过控制交换中心进入有线电话公共网来实现的。WLAN是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中出现的,它主要是在校园、企业等建筑物内小范围地给用户提供信息通信服务。它的传输速度相对而言是比较快的。它的网络结构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中心控制网络和分布控制网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WLAN的传输速度也越来越快。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计算机也在不断的发展,从之前的桌面上的电脑到笔记本,逐渐到了平板电脑,掌上电脑。在当今社会,移动通信技术越来越收到了人们的重视,移动通信的业务也越来越广泛,给人们带了了很多便利的服务。为了满足用户和市场的需要,电子游戏、移动订票、移动股票交易、移动交通信息、电子邮件、银行业务、电子商务等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这些产品的问世,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推动了移动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论

篇7

关键词:空间信息;移动系统;集成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29.53;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一、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技术集成基础

(一)无线接入技术

无线接入技术是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集成的基础之一,同时也被称为空间接口,即是通过介质来连接用户端和网络节点,达到用户与网络间信息传递的目的。无线通信的关键在于无线接入技术,通过无线接入技术用户无需通过网线或电缆便能实现与网络间的信息传递。基于局域网接入技术和基于蜂窝接入技术是现目前无线接入技术的两种常用技术。现目前GPRS技术、GSM技术、CDMA技术以及EDGE技术都是基于蜂窝的无线接入技术。其中GPRS技术采用的是分组交换技术,保证用户的上网不受断线影响的同时保证了极快的上网速率,满足用户轻松接入互联网的需求。GSM技术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都相对较强,在一个射频内允许8组通话同时进行,且能够有效保证通话稳定和音质清晰。CDMA技术采用的是展频技术,隐秘性和安全也相对较高,经过近年来的发展,CDMA技术也日益成熟。

(二)移动互联网接入技术

移动互联网接入技术即是将互联网上相关内容以及服务传到移动终端上。现目前,移动互联网接入技术主要有WAP、SMS以及i-Mode,其中WAP技术主要采用的是标记语言方式的WML来处理WAP网页,SMS能够存取包括CDMA、GSM以及iDEN等在内的各个网络系统数据,i-Mode在处理页面时使用的是cHTML,并采用PDC-P传输机制在PDC网上进行数据传输。

二、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应用

(一)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集成的必要性

科技的不断发展为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提供了不竭动力,推动了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一方面移动产品的本身需求推动了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移动通讯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加上移动通讯产品的不断普及,人们对移动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移动产品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移动通信内容需求推动了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移动通讯产品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移动通讯产品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移动通讯产品的功能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现目前,移动通讯都在朝3G时代迈进,各种导航技术、定位技术等先进技术不断应用在移动通讯产品中,这也是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集成的重要体现。

(二)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集成的可行性

近年来,无线接入技术、移动互联网接入技术、空间数据管理技术、空间数据引擎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持,同时也为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创造了可行性。

(三)空间信息移动通信集成的基本模式

现目前,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集成的基本模式有以下几种:(1)空间数据的压缩以及解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目前能够使用时频分析能力以及变焦效能优良的小波技术来进行空间数据的压缩及解压,有效解决了移动数据的传输和储存问题。(2)基于WAP技术的空间数据浏览。WAP又被称为无线通信协议,是在移动电话、计算机应用以及因特网间进行通信的全球性标准。服务器空间数据的组织模型是WAP技术的核心,扩展性、交互性、兼容性以及是否满足客户端的要求是影响WAP性能的关键因素。(3)基于GPRS技术的智能交通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地理信息采集和更新技术以及空间定位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大幅度改善了人们的出行状况。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定位技术、通讯技术等相关技术来为人们的出行构造最优方案,有效优化交通资源的配置。现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已成为空间信息和移动通信集成的典范应用。(4)实时空间数据双向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空间信息和移动通信集成的其中一项应用便是实时空间数据双向无线移动通信技术,该技术最具代表的便是蓝牙、短信以及无线数传电台,有效解决了多通道问题,用户能够轻松实现数据传输。

三、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为空间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集成提供了必要性,加上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接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空间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集成创造了可行性。现目前,空间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集成,在各个行业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在为人们提供便捷和优质服务的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空间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集成应用有着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煜,李岩石.空间信息与移动通信的集成应用[J].硅谷,2011(22):30-30.

[2]杨庆,孙京禄,王春等.区域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空间信息数据整合思路探讨[J].滁州学院学报,2013,(5):40-43.

篇8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在本质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若想在物联网中实现对移动通信技术的有效应用,则需要有效的对现有的技术进行科学的改进,以此才能保证其能够极大的满足物联网在现实发展中的实际需要。

1物联网的概念与特点

1.1物联网的概念

1999年Asht0n教授在对RFID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物联网一词,以后经过不断的探究,一直到2005年,物联网概念得到了有效扩充与发展。然而,物联网得以实现快速发展主要是在2008年在涉及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此时各个国家无不在致力于新经济增长点的寻求发展当中,于是便将目光纷纷投到了物联网技术上。在物联网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人们往往为了感知物体常常需要借助一定的感知手段,而且在信息传输技术的帮助下信息之间的远距离和相互传输也逐渐实现,人们各方面的实际需要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另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感知、定位、管理以及监控等各方面的目标依靠物联网都能够获得有效的实现,如图1物联网逻辑结构示意图。

1.2物联网的特点

与计算机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本身存在着众多明显的亮点与优势。一方面,物联网面对着十分广泛的连接对象,互联网中的连接对象具体包括各种实物或者人本身,然而物联网中信息的传递与连接一定程度上可以在人与人、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实现,相比之下,人才是互联网所进行连接的主要对象,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信息的远距离共享和传达交流都成为一种可能。但是,当物体的数量非常多且比人多的情况下,便只能利用物联网来连接。另一方面,物联网在进行信息的传输过程中可以极大的确保信息的安全。利用物联网连接的物品大都是集体共有或者是私人所属的,因此所传输的信息具有一定的隐秘性,相应的这边需要物联网字啊连接物体之后一定要保证信息传输过程的安全与隐秘,进而有助于避免窃取物体信息等不良情况。

2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具体应用

2.1物联网中移动通信终端的应用

所谓的移动终端是那些接受信息的终端设备,有助于信息节点移动的有效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随时随地的发现网络通信的发展目标提供重要的保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对于物联网的需求越来越高,设备移动性的实现逐渐成为在发展物联网过程中所必须如何促进设备移动性的实现进行充分的思考。在应用移动终端的实际过程中,为更好的满足物联网在物质方面的发展需要,需要将物联网在信息方面的传输与接受目标更好的连接起来。以家具安防系统为例,一般情况下人们借助手机便可以有效的连接物联网,进而能够有效的监控家局的各种情况。如此一来,人们居住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获得显著的提升,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2物联网中关于传输网络的应用

物联网的有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有效的应用信息传输有很大的关系,为此信息传输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实现。移动通信技术中对于3G和4G网络的有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极大的满足物联网上网的各种需要。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在物联网系统中对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进行有效应用,以此来帮助物联网实现传输信息的重要目的,并且基于这种承载性,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逐渐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应用。同时,3G和4G网络作为物联网中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的促进传输网络信息目的的实现。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移动通信技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与进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能够很好的应用到物联网领域中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并且物联网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也分别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2.3物联网中关于移动通信管理平台的有效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管理平台有效管理技术上有着很大的关系,进而能够确保移动通信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移动通信技术可以有效的检测设备的具体性能,在此基础上还会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维护。在物联网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将有效的管理平台建立起来是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另外,在物联网管理系统中应用移动通信管理平台同样适用,由此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的在物联网中应用移动通信技术。如现在各运营商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开展的移动支付业务、物流行业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车辆/货物智能管理系统、以及运营商与汽车制造商合作推出的基于移动通信系统的车载信息网络等,都是将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到物联网的现实。

3改进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3.1有效的改进移动终端

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移动通信终端主要是以语言和信息信号的存在方式为主,控制物体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难以真正有效的实现,进而造成无法直接将移动终端应用到物联网中。同时,在改进移动终端的过程中,控制与传感的功能需要适当的增加,进而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物联网在实际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需要。

3.2提高对有效改进网络管理的重视程度

网络管理的改进需要在物联网发展的实际需要中进行。一方面,由于物联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涉及更多的内容,为此移动通信技术必须具备足够的容量来更好的满足信息接受与传输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增强物联网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由于在应用移动通信技术时,信号的传输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此必须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改进这一问题,进而确保信息传输过程中移动通信技术能够具备充足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另外,提高对物联网新业务开发的重视程度,通过有效的将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到具体的业务开发过程中,以此来为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应用水平和效果的显著提升提供重要的保障。

4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渐成熟,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融合发展,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具体表现在二者不能进行有效的融合。鉴于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提高对有效管理物联网的重视程度,通过有效的研究与开发移动通信技术,以此来实现二者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不断进行融合发展。本文通过对物联网概念与特点的具体分析,从移动通信管理终端、传输网络以及移动通信管理平台等方面介绍了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具体应用,在此基础上经过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几点改进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邓密文.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研究[J].移动信息,2015(11):2.

[2]金霄.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0):170.

[3]叶惠春.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3(4).

[4]徐劼.物联网中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6,18(10):53.

[5]高华,楼惠群.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探讨[J].数字通信,2011,38(1):38~40.

篇9

落实“同课异构”教研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实效

1.方案设计

(1)确定同一主题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只有确定这一主题,才能保证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进行比较式的研讨。共性与个性是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联系,比较的过程追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没有了“同课”这一“同”,比较就失去了基础。

(2)集体备课

这一环节要求每个组员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先揣摩教材编排体系、编排意图和编排的指导思想,之后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再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智力特点、兴趣爱好及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每位老师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交流自己对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设想和疑问,交换可利用资源,把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把此环节变成一个人的工作,没有交流,没有讨论,为“异”而异,这种备课方式完全抛弃集体备课,变成一人单干,这是不可取的。

(3)个人设计

教师对教材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后,根据教研组内讨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筛选,开始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构想出了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预案。这一过程是教师个体独立备课的过程,最终我们可以看到针对同一主题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多的灵感、更多的文本解读、更多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

例如针对教学主题《信息的编码》,一位老师就有这样的设计:我在课外了解到一个消息,在学生中流行玩一款单机游戏:植物大战僵尸,有时课间还能听到他们在讨论游戏攻略。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利用UltraEdit软件修改游戏数据文件user1.dat的教学环节,把其中代表游戏金币的内码修改,这样金币一下子变成了自己想要的数量,但这儿涉及到一个现实问题:UltraEdit里的内码必须能看懂,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进制的转换,字符或汉字的编码等知识的讲解,本节课的内容也就全部抖落了出来,最后利用知识把游戏的修改内码问题真正解决。通过这节课,我想学生不但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也让游戏变成了学生手中的一个摆弄的道具,使学生对于游戏中的金币或装备的虚拟本质有了全新的、正确的认识。

2.课堂教学、会诊式研讨

正式课堂教学后,教研组内开展会诊式研讨,先让上课教师自己说出教后的感悟和困惑,教研组其他成员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上课教师教学设计的把握层次(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机智)、上课过程与教学设计过程的呼应、落差、升华进行广泛的讨论与交流。

上面的上课教师通过游戏作为引子串起整个课堂,学生兴趣大增,但要注意必须引导好学生的注意力,控制好教学节奏,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游戏本身上。

3.方案修正

执教老师在听取了教师的建议之后,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作进一步修改完善,使教学设计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完善教学设计后,再次进行课堂教学,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再次听课。由于有前面几次研讨的基础,在再次课堂验证中,执教教师往往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得到充分的体现。

4.撰写材料,资源共享

最后,上课老师把成功与失败的教学片断摘录下来撰写教育后记、教育日志、案例分析、同时结合教师们的评课建议,然后将其收藏在学校教学资源共享网上,以便全体信息技术组教师日后的借鉴,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

“同课异构 ”教研模式的问题和思考

1.“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大大加强了教师的工作量。老师们在完整地完成一个主题教研后往往感觉工作量太大,甚至影响了其他的工作,所以必须考虑如何提高教研效率、减轻老师们负担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具体应用

0引言

移动通信网络具备了接入方便、无缝覆盖的特点,为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二十一世纪初,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为物联网的诞生创造了背景条件,使得物联网逐渐引起了全球各国家的高度关注,并成为了经济发展重点之一。而中国是在2009年以后,开始加强对于物联网的发展,并将物联网发展划为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此外移动通信技术的改进,使得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物联网中,且逐步达到物联网的基本物质要求。为此,探究在物联网发展中,应用移动通信技术极为重要。

1何为物联网

其一,定义:国家不同,对于物联网的理解也并不相同。欧美等国家认为物联网就是“Internetofthings”,日韩等国家认为物联网就是泛在网,而我国则直接称为物联网,指的是物品与物品间的联系,也指的是在实务领域内互联网的应用。而从广义上而言,物联网是基于某些感知方式,通过感知实物的物体信息,采取网络信息技术,明确物体和物体间的联系,完成远程传输,继而进行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定位是由信息控制部分、应用部分、传输组织、信息感知组织等构成。其中,信息感知与控制部分在最底层,包括了控制器、传感器,通过接触物体实际。信息感知部分通过感知物体信息,通过一定格式,将信息发送至信息传输网络中。信息控制部分通过监控对物体信息,确保物体信息能够符合实际需求。信息传输部分则处在物联网的中间位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办公过程中,所用的网络包括了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以及局域无线网,信息传输部分的核心作用在于将信息完整地连接成网,加强信息管理,为应用信息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源。信息应用部分则位于最上层,包括了应用程序以及系统程序,其主要作用在于对互联网中的所有实体进行实时定位,对联网物体加以监督控制。在物联网中会涉及到诸多物体信息。因此在对物体信息加强管理的过程中,往往采取数据挖掘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继而完成物体定位以及物体监控工作[2]。其三,特征:和互联网相比较而言,物联网有着自身的优势特征,包括了三个方面:连接对象的广泛性,在互联网中能够连接的对象包括了所有的实物以及人等,能够实现物体和物体、人和物体之间的信息连接以及信息传输。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较强。一般情况下,在物联网中所连接的实物是个人拥有或集体拥有,物体传输的安全性较强,以此避免信息窃取。在互联网中,要求对实物信息做好远程监控工作,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因此要求全面提升物联网运行的可靠性[3]。

2在物联网中,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移动通信业务逐渐普及应用,且移动通信技术的工作范围扩大,为物联网的改进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

2.1应用形式

移动终端、网络管理、传输网络、网络维护作为移动通信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物联网中,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移动通信终端的实时应用、网络管理平台的实时应用、传输网络的应用等。其一,物联网中,移动通信终端的实际应用。移动网络信息节点的情况下,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将会随之移动,继而能够保证信息节点、网络通信并不会因为地点以及时间而发生任何变化。对物联网的信息节点以及移动通信终端的实际作用、运行方式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完全可以利用移动通信终端来替代信息节点感知终端[5]。其二,移动通信传输网络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能够保证所有移动信息节点的连接,完成信息远程传输,在先行的物联网中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加强网络设备管理,加强用户业务管理,提高网络性能,才能够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笔者认为在管理物联网的过程中,应结合网络管理平台的运行原理以及操作规范,定期维护,同时还需做好日常管理工作[6]。

2.2技术改进

在功能结构方面,移动通信与物联网之间存在着相同性。因此移动通信技术能够被广泛应用在物联网中,确保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更好地语言通信服务。目前,在物联网中,所应用的4G业务以及3G业务,虽然能够扩大数据通信2017(Sum.No173)信息通信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功能,但是无法在物联网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要求对技术进行改进。改进移动通信终端。现阶段,运行的移动通信系统,并不能感知物品信息,也无法准确控制物品信息,只具备了语言通信功能以及数据通信功能,所以无法直接在物联网应用中。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加以改进。其一,在移动终端上增设传感器以及控制元件。其二,针对网络管理加以改进。现阶段,所运行的网络管理平台能以达到物联网的实际管理要求。通常情况下,物联网用户主要包括了实物以及人,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和传统用户存在着明显差别。因此,笔者认为应采取用户标识方式,区分人与物,继而保证物联网的安全运行,以此改进物联网的实际管理方式[7]。

3结语

在物联网广泛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结合物联网实际运用要求,全方位改进物联网的具体应用形式,充分发挥出物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优势,继而全面提升物联网的实际运行效率。然而,现阶段,物联网与移动通信的结合并不完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不够广泛。所以,笔者建议完善市场规范以及市场标准,结合高新科技,以此满足人们对于业务的开发要求。

参考文献:

[1]叶惠春.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3,50(19):951-559.

[2]徐劼.物联网中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6,21(15):347-348.

[3]赵学智.浅谈移动通信与物联网技术在消防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27(28):1123-1124.

[4]戴中华,张琼,姜文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研究和应用[J].中国信息化,2013,23(13):1255-1255.

[5]戴中华,张琼,姜文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研究和应用[J].中国信息化,2013,20(8):462-466.

[6]刘国枫.浅析在物联网技术下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1,21(4):36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