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

篇1

【关键词】生态环境;企业发展

一、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一)目前,中国成了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我国的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如下:

(1)水资源污染。据统计,全国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而且江河湖泊水体普遍遭受污染,加剧了缺水矛盾;大部分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地下水污染同样十分严重。2011年全国监测结果,“较差—极差”水质比例55%,并且还在变差。在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饮用水质标准的水。

(2)土壤污染。去年的《拯救被污染土地》的专题报道:我们土地污染和退化越来越严重,粮食安全遭受严重挑战。镉、砷、汞等重金属、化工废料、化肥农药、农膜等,不断侵蚀毒害土地。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就达1200万吨,污染的粮食引发各种疾病。互联网上疯传的“中国癌症村地图”,癌症村超过200个,“有米不敢吃、有米不能吃”的可怕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现实。

(3)大气污染。据统计,今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相继出现入冬以来4次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30个省、区、市。专家认为,雾霾形成,除了气象条件外,更重要的是大气污染的加剧。

(4)酸雨污染。酸雨污染程度居高不下,酸雨污染区遍布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

(二)人均占有资源少和资源利用率低。我国几乎所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系列重要资源的后备储量不足。而且中国能源利用率普遍都低于发达国家。

二、破坏生态环境对人类造成的灾害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她能提供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具有自净功能、为人类提供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并且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就会受到危害。如在中国:黄河断流,淮河变黑,沙漠扩张,酸雨肆虐。中国大地还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癌症村,不育村,怪病村,弱智村。单是铅中毒事件、汞中毒事件、砷中毒事件,就接二连三。近几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地震、海啸、台风、洪水、旱灾、冰雹、灰霾等多种灾害不断地肆虐地球上的各个角落,给人类造成生命及财产损失数以亿计。

三、企业不科学发展会恶化生态环境

10多年来,中国政府虽然了大量旨在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但许多企业家并没有把它内化为企业的行为准则,并没有树立起企业和企业家的环境伦理责任意识,而是在利润的驱动下,漠视道德责任,想方设法逃避法律法规的规制。1.如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化工、小炼油、小电镀、小印染企业,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他们将“三废”直接排放到环境之中,从中节省大量的处理费用。据2006年6月2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导墅镇是一个美丽的江南小镇,但从2004年开始.导墅镇的空气中漂着一种难闻的化学气味.这种气味时不时从空气、河水、甚至自来水和下水道中传出。许多居民闻了这种气味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导墅镇水资源丰富.吸引了十多家化工企业在此安家落户.其中有三家化工企业建在镇区居民居住集中地方.它们是丹阳市联大化工有限公司、丹阳市骏马建材厂和丹阳第二化工厂。在这些化工企业中.有的企业的生产原料或产品是易燃易爆或者有毒化学品。这些企业的废弃物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处理就被排放出来,河流、土壤和空气受到污染,严重威胁民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破坏了当地社会正常发展秩序。2.据2006年O6月25日中央电视台《 焦点访谈 》报道,在云南思茅市翠云区六顺乡,村干部和当地林业部门为私人老板的乱砍滥伐行为大开绿灯,当地数以万亩的天然林被砍伐,许多原来郁郁葱葱的山头变成了荒山秃岭,遍布林区的思茅松被当作低产林成片砍光。砍伐林木的目的是为周边几十个胶合板厂提供原料。其中最小的一个厂一年的吞吐木材能力也在一百多万立方米以上。云南省思茅市紧邻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林分布区。大片林区被毁.当地生态严重失衡。

四、促使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1.企业改变能源使用结构,大力推广使用低碳、节能、环保的能源。如: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推广有机复合肥和生物肥料,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力扶持发展绿色农业。

2.企业应倡导循环经济。企业中所有的产品从开始设计就考虑其每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考虑使用时如何减低能源的消耗,考虑设立一个“产品回收处理流程”,使废品回收后再次进入另一个新的生命周期中,加强产品生命周期和生产过程的环保管理。

3.政府必须切实发挥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作用。执法部门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防污环保筑起富有震慑力的最后屏障。

4.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限制不利生态环保的产业发展;对影响生态环保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对生态环保工作差、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单位和地区的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如超标排污行为已构成违法的,应当追究企业的法律责任,给予行政处罚,

5.开放新闻舆论,加强社会监督。生态环境的管理和现状要接受舆论的监督,提高新闻自由度,提高公众的参与水平。同时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结语

人类要生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这包括污染环境和消耗资源,所以保护生态环境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万莹仙.中南民族大学.《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若干思考》,理论研究,2009-5,26

[2]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篇2

本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本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2.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3.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的建议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第一,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分别是在1992年和1995年编订的,尽管上述大纲都十分重视和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但是由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提法在当时尚未见诸报刊,所以上述大纲自然无法提到这一概念。根据新的形势,在修订教学大纲时,建议在前言的适当部分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所有的生物课教师都能够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学生物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任,从而更加重视开展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

第二,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修订时,建议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编写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已努力把大纲的精神和规定,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绪论、生物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章节中。这样可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国家各行业的建设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学好生物课。

篇3

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是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提供示范的需要,是形成沿海与内陆联动开发开放新格局的需要,是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应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要树立生态立市和环境优先的理念,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嘉陵江、乌江流域的水体和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努力把重庆建设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安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大城市,为此重庆市委、市政府于9月作出了“实施森林工程,建设森林重庆”的重大战略规划。其总体思路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坚持以统筹城乡林业发展为主线,充分体现兴林富民;坚持政府引导、全民参与,调动全社会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坚持科技进步,发挥市场作用,最大限度释放发展活力;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新建与改造并举,努力提高绿化质量;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齐抓共管、部门联动,形成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要围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科技兴林,优化森林结构,做大林业产业,培育林产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倡导生态文明的思路,开展植树造林大会战,推进城乡绿化大发展。总体目标/b是:到20__年,森林工程全面推进,森林资源总量大幅增加,新造林1100万亩,改造低效林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林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林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农村粮林结构调整到7∶3;建成个绿色小康村,农民人均林业年收入达到500元;森林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城乡绿化品质大幅提升,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都市区基本建成国家森林城市,部分区县(自治县)建成市级森林城市。到2017年,森林工程继续巩固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森林品质更加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林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农民在林业上的收入人均达到1000元以上,把重庆建设成为林业产业发达、人居环境优良、生态系统稳定、生态文化丰富的“森林重庆”。

重庆人口较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由于历史上长期混乱、人口的增长和政策的失误,重庆的生态环境同全国一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遭到破坏。建国后,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我国进入了一个规模空前的资源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阶段,而重庆作为我国西部的重工业城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严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重庆直辖后,重庆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严峻的生态环境事实和频发的环境事件,重新唤醒了重庆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地方性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口和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减缓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速度。但伴随着重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工业化改造的快速推进,就目前总体而言,重庆同全国一样,生态环境仍然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

­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终极物质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实施森林工程,建设森林重庆”的发展战略,就是强调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对于重庆经济持续发展、提升重庆城市形象、增强重庆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重庆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在建设森林重庆过程中,人们对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不同的评价,但对于大部分生产经营者来说,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往往高于生态效益的评价,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者往往是受利益调节各驱动的。同时生态环境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对其破坏和改善并不会直接和全部计入到具体的生产经营成本或收益中,这就使得如果破坏生态环境可以取得更大的直接经济利润,那么生产经营者往往会为取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实施森林工程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森林重庆建设,人们就会无条件地、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而应该对生产经营者在建设森林重庆过程,因保护(来源:文秘站 )生态环境而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给予及时合理的补偿,这就要求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森林重庆的建设过程中,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环境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

同时,建设森林重庆不是简单的多种几棵树,多造几片林的问题,而是应该据此营造与建设森林重庆相适应的生态文化。否则过不了几年,又会因人为破坏而处处荒山。这是因为现时人们普遍缺乏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缺乏稳固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缺乏与建设森林重庆相适应的生态文化。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只能直到一定的补偿作用,法律法规只是最低的规范要求,且有空子可钻,因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是较低层次的调整。从深层次的意义上看,保护生态环境理念的确立和行为的自学需要一种文化上的变革和建设,只有从文化的层次上对人们的理念进行调整并构建与之适应的文化支撑体系——生态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养成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性,真正实现重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保证森林重庆工程的顺利开展和推进,巩固森林重庆的建设成果,为森林重庆建设提供社会精神基础和体制保证。

­

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取代以人类为中心、以满足人的需求而征服自然界及自然环境的文化,是一种基于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主体构成的文化体系。其基础和核心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农业、持续林业和一切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态产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 旅游,以及绿色生态运动、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生态文化包括物质文明的生态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不现于其它类型的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建设生态文化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平等原则,即要合理利用环境,保证当代利益,也要兼顾子孙后代的利益;②平衡原则,即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环境达成最大限度的平衡,和谐共生;③可持续原则,要彻底扭转以自然界为征服对象的观念,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力。

­

当前,在实施森林工程,建设森林重庆的同时,对生态环境文化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市级有关部门应该在国家制定的生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市的生态政策体系,同时在制定过程中,应注意生态政策的前瞻性和远见性,不能等到生态问题成了堆才制定相关的生态政策,生态政策的正确与否,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巨大的。生态政策的错误往往会造成不可逆的环境影响和环境破坏,往往不是纠正错误路线就能解决的。中国沉重的人口包袱和全国生态破坏的现状,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应制定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二是加强我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教育,把生态政策和生态政绩作为考察我市各级干部政绩的首要标志,在建设森林重庆的过程中,广大干部应树立生态立市的理念,这样有利于各级领导在决策中保证环保资金的投入,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三是在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把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从小培养孩子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在大学教育中,让大学生从理论高度充分认识全国及我市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建设森林重庆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以便今后在工作岗位上作出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设计、生产和管理。四是借全市实施森林工程,建设森林重庆之机,进行广泛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广泛开展生态保护岗位和技术培训,使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上升为全市甚至全民的意识和行为准则,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

篇4

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十分及时,也十分必要。生态文明其实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发展影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要求企业科学发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每个中国企业的责任。现在一说到国产奶、国产油,第一反应就是不安全,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领导者的信誉意识不足和生态环境恶化。

上海澳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自2011年成立以来,便投巨资与澳洲MSM公司——澳洲一家以给全球客户提供绿色无污染高品质芥花油的企业,建立了全面的合作。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这家公司先进的生态保护理念和产品生产经营理念引到国内来,最终促进国内企业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和实践,我们才对生态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从提高对科学发展的思想认识、提升对企业自身的信誉标准、提倡用技术创新保护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共同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首先,企业家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对科学发展的思想认识。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让科学发展成为指导我们行动的唯一标准。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运用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妥善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告别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思想观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篇5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对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人民群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好,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宣传,切实提高全民的资源环境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加快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方式。要广泛开展科普宣传,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电影、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发表,鼓励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等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要在中小学进行国情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环境文化,努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企业应自觉遵守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理所当然地包括企业在内。实际上,每一个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资源,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因此,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企业,这既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绿色生产、节约生产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每一个企业,都应当本着对人类社会和资源环境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节能、节材和环保方面的投入,完善有关设施,生产绿色产品,承担相关社会责任。每一个企业,都要积极开发应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产品,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和污染排放标准,完善和落实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第三,各级政府应切实发挥好管理和服务等职能。创造良好的节约能源资源氛围、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扎扎实实地解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要实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增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投入,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环境公共设施建设,同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加环保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要加大资源环境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资源环境违法行为,决不允许违法者逍遥法外。

篇6

[关键词]中学生物 教学研究 科学意识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探究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挂图、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紧密地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如在讲皮肤结构时,引出如何才能使皮肤进行正常地生理功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皮肤卫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对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就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使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就,必须有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叶的结构,通过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得出只有气孔能向外散失水分,靠近叶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含叶绿体数目多,排列整齐,因此绿色要深一些。使学生明确,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作风去认真对诗学习,对待每一件事。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良好素质的形成,还需要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科学观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都在不断地、有规律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生物学科中处处都充满着这些辩证观点,教师在讲述中可以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如,介绍我国用人工方法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与酵母菌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的一面;生物的进化历程与生活过程反映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切都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普遍真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在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中学教学大纲别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适当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数目,要让学生手脑并用地做实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主动获得新知识。如,有丝分裂实验,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染色液和染色时间、不同的压片方法来设计试验;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尽可能让学生选取不同植物的叶片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猜测、大胆探索的习惯,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独立进行操作的能力。并在实验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断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归纳、综合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获得求知本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认知观点。

篇7

××乡团委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围绕团市委的工作目标和要求,紧扣乡党委工作中心,突出“青年为本、服务为重、发展为先”的工作理念,以“求真务实添活力、开拓创新显业绩”为工作原则,共青团青年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各项工作稳步发展。现将上半年本乡团委主要活动总结如下:

三月份:开展以“寻雷锋足迹扬志愿精神”为主题的服务月活动

××乡团委、个体劳协、司法所等部门联合组织各行业志愿者在乡集贸市场开展了以“寻雷锋足迹扬志愿精神”为主题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服务项目有免费义诊、义务理发、修理自行车、修补皮鞋、法律咨询等,发放环保、农技、健康常识宣传资料共300多份,各企业积极响应切实开展以“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的技能指导服务活动,校团支部组织在校生开展了“一元钱”爱心捐款活动,体现了××和谐统一、文明发展的形迹。

四月份:开展以“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环保宣传周活动。

为全力配合乡党委、政府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切实实搞好农村环境美化工程,××乡团委于四月上旬组织青年力量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宣传周活动。

在明确活动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各支部团员青年踊跃参与、团结协作、凝心合力,积极行动。在农贸市场、村大队部、学校等宣传主阵地,精心制作环保宣传栏、发放保护生态环境宣传资料870多份,发放倡议书900多份,掀起了“保护生态环境”活动的新,充分呈现出××青年青春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点燃了×ד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魅力之火。

五月份:开展了“知荣辱树新风”——××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

××乡团委与乡宣传口、文化站相联合,结合我乡实际,在全乡开展了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

乡团委在充分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基础上,详细制定了《关于在全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学习目的、具体要求和活动形式,各支部、各单位联系实际及时制定了持久性、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和实践活动,乡团委组织各单位团员青年开展了以“践行八荣八耻、共铸诚信××”为主题的青年座谈会和“志愿服务周”活动,组织青年学生开展了“我与××共奋进”的演讲比赛,在全乡掀起了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活动氛围,为××三个文明的稳步发展驻入了青春有生力量。

六月份:组织开展“青春舞蹈培训班”。

为进一步团结青年,活跃青年,深化青年活动机制,全面创造展示青年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活动平台,××乡团委与乡文化站相联合,组织开展以“活跃团结朝气”为主题的“青春舞蹈培训班”。

参加培训的主要为乡机关青年和××学校青年,由聘请的4名启隆乡音乐教师于晚间7点至8点半进行三步、四步、十六步、对跳舞、拉手舞等舞蹈的教学培训,使青年放松了心情,缓解了工作的压力,充分展现了××青年生机勃勃、团结向上的青春本色。

下半年工作计划:

在做好团员发展、青年卡发放、团员意识教育等工作外,××乡团委将紧抓节日契机创新式地开展文娱活动,组织好青年技术培训工作。

七、八月份组织开展好青年岗位技术培训和青年岗位能手竞赛活动。

九月份组织开展好青少年文化节。

篇8

同学们、同志们:

“节约用水?爱护湖泊建设碧水家园”宣传活动是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型公益活动,旨在动员百万青少年关注水的同时,影响并带动全社会,树立绿色文明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广大青少年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科学合理用水,防止水污染,保护城市湖泊,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建设碧水家园。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文明的摇篮。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因为水环境的变化,导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盛衰变迁的例证举不胜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也正是依存长江、黄河等母亲河的支撑,而发展下来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上人口众多等原因,我国的水资源的合理使用,水环境状况保护日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就是在这些因素的催生下,武汉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以“节约用水,爱护湖泊,建设碧水家园”为核心,动员全市百万中小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节约用水,关爱湖泊,保护生态环境。

在这里我代表市教育局向全市中小学生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节约用水是事关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其宗旨就是要优化水资源配置、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综合分析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北方地区因水少而缺水,南方地区是因水脏而缺水。希望同学们认识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本次宣传活动。

第二,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提供的舞台要比课堂空间广阔的多。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节水对青少年而言更是重要的社会实践和道德实践活动,既有节水知识的传授又有自己的亲身实践,能够让孩子们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便于实施,培养勤俭的品质,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

篇9

云南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多样性的自然环境,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出于对自然力的敬畏和恐惧,他们大都把自然界作为文化诉求的对象和表达的内容,把自然尊为神,对其顶礼膜拜,形成特有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文化模式。应对当前严重的生态危机,解决人均耕地面积随着人口膨胀而逐年减少、森林资源赤字、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物物种锐减、水资源危机凸显等[1]问题,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合理性

1.在思想观念上,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观

云南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习俗禁忌、民间口传文学、村规民约与习惯法等,都渗透着浓厚的生态意识。许多民族自古至今都存在人神兽同祖的思想观念,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生命之网的一部分的思想认识。比如,丽江纳西族先民把自然和人类视为一对兄弟,认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犹如兄弟相依互存,人与自然只有保持这种兄弟似的关系,人类才能得益于自然。他们相信存在一个代表整个自然界的超自然神灵“署”,并形成了大规模的“署谷”仪式。直到现在,纳西族地区每年开年都要举行“署谷”仪式,以检查人类有无伤害自然的行为。一旦发现了伤害自然的行为,就要向“署”赔礼道歉,求得其谅解,并进一步调整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的协约。[2]这是典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

2.在伦理道德中,体现敬畏自然、爱护万物的生态伦理观

为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云南各少数民族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自然,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宗教禁忌、世俗禁忌和村规民约。通过神灵和宗法制度的权威规范人们的行为,对每个个体提出了保护自然的道德要求,将保护山林、水源等自然资源确立为每个个体必须履行的生态道德义务,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承担其保护生态环境的伦理责任。比如,迪庆藏族先民在适应高寒缺氧的严酷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神山圣湖崇拜为核心的生态文化观。迪庆州中甸和德钦两个县约80%的山脉成了藏族人民家家户户、村村寨寨崇拜的神山。[3]神山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均不能砍伐或猎取。圣湖中的水要保持洁净,湖中的水生动物无人愿意捕食,否则会遭到神灵的惩罚,殃及人的健康、牲畜的健壮、草木的茂盛等。傣族同胞则把佛主看成是善良、慈爱和智慧的化身,一贯反对残暴,主张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白族人将燕子看做自己的家庭成员,不慎伤害燕子就认为是伤害了自己的骨肉。傈僳族、独龙族、怒族、布朗族、阿昌族等民族都有一定的狩猎规则和禁忌,他们忌打怀崽、产崽、孵卵动物,对正在哺乳的动物“手下留情”;忌春天狩猎,因为许多动物在春天下崽。

3.在实践活动里,形成适应自然的生态行为习惯

历史上,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由于交通不便、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等因素,形成封闭型自给性经济结构。为满足吃、住、用、葬等方面对木材的巨大需求,他们在房前屋后、村寨周围、田边地头、山上河边植树种竹。在哈尼族、傣族的生活中,建寨、植树、种竹是全寨人共同完成的大事,在房前屋后、田边地头种树植竹几乎是每个农家都要从事的重要农事。藏族的轮牧制和基诺族、布朗族、拉祜族、佤族、独龙族和怒族等山地少数民族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大都通过严格的烧山防火措施、农作物间种套种办法、土地有序的垦休循环制和用养结合以及森林水源的分类管理等具体行动,在维系生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保护性地适度开发、利用、改造自然,正确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总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是一种充满生态智慧的生存机制,其中包含着许多科学的、辩证的自然观思想成分。但严格说来,它毕竟是一种直观的、朴素的、经验性的前科学时代的自然观,不可能对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做出全面、准确的科学解释和说明。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存在局限性

1.生产方式缺少以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技术形态

云南少数民族群众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资料几乎都是在适应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中生产出来的。这种生产方式属于经验理性的实用工艺范围,且只能满足人们非常简单的日常的物质生活需求。在农耕时代,一些局部的甚至是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也能够通过自然界本身的调节而得以恢复。然而,在工业文明时代,任何一个民族都很难单纯依赖传统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去解决自己日益增多的人口的生存问题。生存问题的严重使得生态环境难以顾及,从而导致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例如,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不得不在对外贸易中出售大量原料、能源和初级加工产品,从而遭受不等价交换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损失。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经济规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拓展的情况下,如果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没有科学的现代生态观的指导,以及在这种生态观指导下建立起高效的生产体系和经济体系,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传统必将走向崩溃。

2.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缺少科学理性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但却很难说明其理由具有科学合理性。例如,原始中的万物有灵思想,把自然拟人化,使得人们对山水、动植物有了各种各样的祭祀、习俗、禁忌,形成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伦理情怀,对砍树、杀生等行为报有愧疚心理,这有效地防止了人们竞相猎杀或采集同一种物种,避免了某种资源的迅速灭绝,对约束人们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它非常缺乏科学上的生态学依据。佛教徒不杀生的戒律、因果报应的观念和素食行为,鼓励人们保护了许多动物,但也同样缺乏科学上保护动物的生物学依据。如果对复杂多变而又有内在规律的自然的认识和利用仅停留在传统的经验科学的水平上,就不能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生态规律,也不能在全球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今天恢复自然的生态稳定,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3.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可能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p#分页标题#e#

从理论内容看,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态观以及维护生态平衡的具体做法大多是出于自发的,还没有上升到自觉的阶段。他们的生态文化传统有的是出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的是出于对神灵、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和敬畏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注定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永远保持下去。从实践方式看,即使在农业生产领域,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它不具有水利化、机械化手段,没有深度利用生物资源的现代生物技术,不能把传统农业发展为既能满足人们需要,又能保证资源增殖并维护生态环境的现代农业。在农业以外的工业、第三产业等所有生产领域,它更不具备现实条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发展出生态生产的新形态,以满足人们对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对环境质量恢复、提高的要求。在人对待自然的道德实践上,人们出于对自然力的恐惧和对社会压力的无奈,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拟人化、神秘化,依靠“神”的力量、个人道德和村规民约等形式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容易导致宗教活动乃至迷信学说和民间迷信活动泛滥,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要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直接把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拿来作为根治生态危机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灵丹妙药难以奏效。

三、实现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转换,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1.树立科学的生态文化观

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必须结合当代科学的发展成就和实践要求,确立起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世界观,实现向现代科学自然生态观的转换。在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关联性与共生性的基础上,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性、互利性以及整个地球生物圈的可持续性。建立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置于生物圈整体价值的维持和进化中的价值观,并用这种价值观引导人们谨慎、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保障科学技术朝着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方向发展,以避免科技的盲目发展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毁灭。

2.加强生态文化的制度化建设

随着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神”的力量会慢慢被削弱。仅靠精神上的自我完善并不能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离现代制度文明所要求的规范性、系统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较大的距离。在不同群体、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突出的利益差别和利益冲突的现实情况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就不可能仅仅依靠自愿接受而长期维护生态系统。因此,必须在继承传统生态文化有关制度和习俗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制度文化内容和形式的超越与发展。比如,在各地村规民约制订的过程中,基层政府可以提出一些示范性意见,让人们对法律理念产生认同感。如果政府在加大环保立法力度的同时,重视少数民族社区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传统,在其已有的朴素的生态观念基础上,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文化传统的再教育和政策诱导,让扎根于老百姓中的生态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依据法律法规,实现文化、习俗、宗教和法律等多重保护自然资源意识的契合,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内在的道德律和外在的法律相辅相成,才能使环境保护由自发行为变成一种文化自觉,从而有效地、持久地进行下去,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和谐发展。

篇10

关键词:海南省;热带雨林;发展;环境

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资源的发展,海南省以其丰富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受到更多的游客关注,作为生态旅游,尤其是森林公园建设,则是一项新兴的产业。海南省热带雨林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游览、度假、观光、探险等多种形式的森林生态旅游,在海南省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海南省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市。生态旅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则应该是是近代的事。使热带森林公园,成为森林资源的生态环境建设,是海南省在旅游业开发产业中的一项重要的指标。①由于这项产业在我国的旅游业中开发的时间比较短,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旅游开发模式,对旅游与环境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人们还需要以科学的观念去理解和认识,因此对于海南省生态旅游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海南省热带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和特点

海南省热带生态旅游,能够将生态旅游依托海南省有着丰富的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的角度、对海南省热带野生生物,还有更多与其相关文化特征,开展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因此海南省热带雨林生态的旅游的自然环境,是生态旅游的显著特点。很多人对海南省的生态旅游认为是自然旅游,这种自然旅游由于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特征,受到广大旅游者的普遍欢迎。②

海南省的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着双重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人们有意识地保护生态环境,已经逐步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人们渴望以绿色的心情回归大自然两个因素。对于到海南省热带雨林生态旅游的旅游者,以及当地居民,都应该自觉地将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使海南省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保持稳定状态,以倡导“科学旅游”旅游的方式,越来越多地得到更多旅游者的认可。

2、海南省具有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

省旅游研究所所长杨哲昆,对海南省所具有的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评价说“海南省有世界一流的热带雨林资源,就是与世界著名的其他热带雨林地区相比,也毫不逊色。”这是海南省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最为骄傲的自然资源,作为海南省旅游产业,一定要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热带雨林,是世界一流的资源,要能够以这种优势,站在更高的发展上,高水平地将海南省的热带雨林,开发成一流的旅游产业。

海南省拥有着五大热带原始森林区,这五大热带原始森林区是五指山、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和黎母山,海南省的热带雨林所占据的面积广大,据统计能够占到全省面积的四分之一。海南省的热带天然林,以其而垂直分布的形式,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针叶林、热带山地雨林等。这里以天然的氧吧,受到众多旅游者的亲赖。③

海南省的热带雨林,所具有的优势在于它的独特,以及所存在稀有价值。海南省动物特有品种885种,海南省的野生维管束植物特有品种571种,这种特有的品种不仅成为海南省的稀奇,也成为了世界的稀奇。“海南省的热带海洋和阳光海岸广为人知,热带海洋、阳光海岸特性,是海南省热带雨林旅游产业开发的最佳地段。海南省以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与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在我国的旅游产业中,显示出其重要的位置和作用。海南省以其丰富的热带雨林,为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做出巨大贡献。目前,海南省已经将热带森林资源,作为旅游产业的品德,进行树立和宣传,这不仅提高了海南省热带雨林的知名度,同时也为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3、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需要环境保护的支持。

海南省热带雨林的开发,让人们在享受绿色,满足这种无污染的绿色旅游的同时,却也为海南省热雨林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忧虑,由于海南省的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很多地方还处在初级的发展阶段,虽然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自然中旅游,是很多人的向往和希望,可是面对海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没有真正重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使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要想为海南省热带雨林可持续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的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稳定,为热带雨林营造出良好的旅游气氛,需要不断地以保护热带雨林绿色资源为基础,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需要给予严厉的制止。④对于海南省热带雨林的可持续开发,一定要明确开发不能仅仅是索取,需要对大自然也要有所奉献和投入。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的首要条件是以生态为本,不保护好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明天将不会再有生态游,因为在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人们感官上所需求的自然美丽也会随之消失。如果以破坏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赢得一时的利益,那么海南省的旅游产业,将失去根本的发展源泉,海南省省热带雨林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也只能成为历史上瞬间的风景,永远成为后一代人内心里的遗憾。⑤

对于海南省热带雨林生态游的发展,应该以复合型、可持续、多元化为发展的目标。要能够以国家公园的模式进行开发,这样既能有效地管理和整合这些资源,同时又能保护好这些资源,真正地实现海南省热带雨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对于海南省热带雨林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地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需要在求稳定的前题下求发展。热带雨林生态和谐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也需要以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海南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构建的具体表现,需要以充分合理的自然资源,使热带雨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让人们在享受到旅游乐趣过程中,学会保护自然环境,使人类永远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⑥

参考文献:

[1] 老嘉山林场:打造森林公园 发展绿色旅游. 安徽经济报,2007.

[2] 中国最完美的热带雨林[J]. 科学大观园,2005,(15).

[3] 许道顺,许升锋.打造海南省“旅游之岛”品牌的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08,(08).

[4] 丁易.海南岛退化热带森林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