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精品开放课程;公安大学;公安高等教育;开放共享
2006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均将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布局和重点支持,具体表现为“十一五”期间的“精品课程”和“十二五”期间正在实施的精品开放课程(包括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以下简称公安大学)为代表的全国公安院校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共享和信息化深度整合应用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党委“三项建设”(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整体部署、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新世纪首次全国公安教育训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推进公安类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管理支持、应用支持”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积极的建设成效。梳理、总结和反思公安院校关于推进精品开放课程的实践,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相关院校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服务于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公安院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综述
精品课程建设是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背景下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并发起和实施的一项重要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就其源头而言,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网络课程建设的继承和创新,并可以溯至国外以MIT为首的院校群自2001年起发起实施并迅速发展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ER Movement),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开放课程是原有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在资源的展示和利用形式、资源的丰富程度,信息技术对交互、测评和管理的支持等整合应用方面有了新的进步。优质、开放、共享、交互、创新、基于网络、大规模、整合应用等,成为精品开放课程令人瞩目的标签,也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整合的重要特征[1]。
近年来,精品开放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资源共享体系已经形成,课程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不断丰富,综合影响不断扩大,以点带面、示范共享的思路得到充分体现,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开展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的常态。除了作为主体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之外,还基于和部分企业(如微软、IBM等公司)合作建设特定领域的精品课程。公安部2006年起启动了公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教育部自2007年起推进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模式、覆盖领域和影响范围。精品开放课程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资源建设方面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和资助、自上而下为主推进实施、倡导较高质量标准、超大规模的分级分类布局、强调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综合应用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实践。当然,在精品开放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课程重申报评审、轻教学应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率不高,重视课程内容结构展示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使用需求、缺少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版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受到一些专家的批评和诟议。
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是全国精品开放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公安部有关业务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进下,公安院校全程参与了国家的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实践,其发展和实践也经历了全国精品开放课程的完整过程。为加强公安教育训练基础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训练水平和培养质量,公安部于2006年启动了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行业领域发起和实施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6—2010年共立项建设100门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其中本科层次课程59门、专科层次课程30门、民警训练类11门。为此,公安部划拨专款资助课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公安院校共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58门、省部级301门、校级精品课程近千门。其中,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杠杆作用,承接并有力推动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和建设,也极大调动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2012年,国家启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以后,公安部因时而动,及时启动了新一轮的公安部级精品开放课建设规划,就课程建设、资源共享和教学利用等方面提出指导性要求。
近年来,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迅猛并且成绩明显,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获准设立,极大提升了公安教育的学科地位;34所公安院校中已有本科院校22所(含筹建1所),本科院校的数量和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推动公安院校的分类布局、准确定位、转型发展、提升质量、突出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当前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的主旋律。公安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公安部直属的公安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其它质量工程建设在全国公安院校中走在前列。学校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占全国公安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约1/7;建设省部级精品课程(北京市和公安部)25门,占全国公安院校省部级精品课程数量约8.3%。另外,学校还立项建设了校级精品课程54门。本科教学工程启动实施之后,学校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2门。这些精品开放课程除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之外(例如爱课程网、网易公开课频道等),全部课程还通过公安专网向全国公安机关开放,正在全国公安院校的教师研修、公安机关高级警官培训、公安实战部门的民警培训中发挥实实在在的辐射作用。
二、“五位一体”加强公安院校精品开放
课程建设
从具体组织实施流程来说,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和其它的各级精品课程基本相似,以年度为建设周期,按照“先期建设-择优推荐-匿名评审-网络公示-建设立项-授予称号和拨付资助资金-质量监控和完善提高”的线性过程组织实施。结合公安行业有关课程及其内容的特殊性和安全性考虑,在课程建设和开放共享方面也采取了必要措施,确保资源的安全保密、开放共享。这里以公安大学“五位一体”的实践做法进行简要说明。
公安大学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将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作为加强教学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推进。自2003年以来,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经历了初建阶段(2003—2005)、快速发展阶段(2006—2008年)、提升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三个阶段,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十一五”期间各级精品课程总结验收工作。为抓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学校采取了“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管理支持、应用支持”五位一体的举措,形成了课程建设的整体合力,推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大发展。
(1)政策支持。为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学校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专门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重点规划。出台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目标、过程管理、资助奖励等措施,提出在课程组教师参与职称评审、教学名师评选、教学成果评选、岗位聘任等方面均作为资格准入或加分条件。这些举措后来在公安部组织的高级技术职称评审、教学名师评选和教学成果评选中得到进一步贯彻,极大调动了有关单位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关单位均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重要方面进行安排和投入。
(2)技术支持。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对信息和网络技术支持均提出了较高要求,是课程建设和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体现。课程的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更新和教学录像制作等均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让教师从技术支持的压力下解放出来,专心完成课程设计、成果提炼、教学准备和教学应用等擅长的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引进并部署精品开放课程和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投入资金建设了高质量的课程录像演播厅,课程建设全过程得到了学校网络信息中心的技术支持。课程组也积极吸收教学设计专业人员就课程整体优化设计提出建议。
(3)资金支持。学校落实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率先投入资金加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做到资金支持先行一步。学校为每门校级精品课程资助3万元,课程获得北京市、公安部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资助资金后,再按比例配套资助。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改研究、教学调研、教研交流,以及课程案例库、试题库、专题资源库建设等建设活动提供了充分保障。
(4)管理支持。教务处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管理职能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专项管理、过程管理。安排专门同志负责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做好申报组织、政策解读、材料审核、技术咨询、推广交流,确保重点布局、特色引领、竞争性遴选、逐级推荐、示范共享的指导思想得到贯彻。充分发挥学校和各学院(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对申报材料的学术性、教学性、系统性进行审核;吸收公安实战部门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效果评估,突出课程的实践特色;依托校保密委员会有关专家进行内容的性审核,对数据、案例、录像、课件等进行重点把关,评估其公开范围和公开程度。
(5)应用支持。精品开放课程的价值一方面在于资源的优质聚合,另一方面在于资源的共享应用、成果转化。提高资源的知晓度,提高资源的可获取性,提高资源和应用需求的结合,是提升资源共享价值的重要方式。学校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建设成果转化,在教学研究立项、教学成果评选等方面优先支持,有的课程成果进入了高级警官培训专题,有的课程成果在开办的公安院校师资培训班上进行展示和共享。各级精品课程已经用“五个一流”的质量标准和特色,发挥了对于全校课程建设的示范作用,成为课程建设的亮点和排头兵。近年来,随着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数量不断丰富,浙江警察学院已经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经校学术委员会审核的校外精品开放课程列入在校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公安大学等学校也在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引进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等优质课程资源。
从实际效果来看,公安大学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成效明显,形成了具有公安特色的三级课程体系,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优质课程资源,确立了精品开放课程的质量标准,促进了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方法的应用,锻炼了一批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师资队伍,积累了推进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经验。从课程资源来看,精品开放课程突出实训和实践教学,不少课程还建设了试题库、案例库、课程档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基于公安专网的资源共享较好解决了资源的适度开放与内容保密的关系,有力服务了构建公安“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的需要。这是学校多年来精心培育、建设和积累的结果,彰显了多年来重视和加强课程建设的成绩,为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公安特色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公安院校深入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面临的挑战
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建设日新月异、不断创新,微课建设(WeiKe)、慕课建设(MOOCS)、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快速发展,正在掀起一场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优质资源建设、共享、应用和创新的风暴。传统的课程建设经历了精品课程开放建设的洗礼,实质上是经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不断深度整合和应用的考验,既体验到技术的强大功能和传播能力,也面临着增强资源的互动性支持、导航性支持,增强对学习过程个性化需求支持程度,提高对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的适应程度等挑战[2]。
精品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课程建设和质量提升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就某一门课程来说,内容需要不断创新、丰富和更新;就某一个专业或学校来说,要不断扩大和壮大各级课程体系,形成逐级推进、逐级提升的更新机制。重要的是要形成基于课程自身内涵式发展驱动的自我可持续机制,在教学理念、课程团队、教学资源、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还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解决好来自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挑战。
笔者认为,未来高校课程建设的信息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更加关注学生“学”的需求和对“交互”的支持,更加强调学习过程的灵活性、移动性和个性化,更加强调突出学生的参与主体作用,并呈现出更多的混合式教学的特征。随着慕课实践、翻转课堂等新实践,学生将不仅局限于本校校园中,会扩展到课程信息系统中的“注册学生”,其年龄分步、地域分布、学习背景等也会更加多元。这是未来高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将面临的重要挑战。
就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来说,对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形态和生态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化,在研究上、实践上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如何适应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加强课程的公安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性培养,解决好实战导向、需求导向、过程导向、问题导向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体系和实践环节相结合的问题,是未来公安院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相应的,加强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和教学应用的研究和探索,建立课程的培育机制、准入机制、质量管理机制、过程考核机制、档案管理机制等全过程支持机制,促进课程转型升级尤其是原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并促进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不断创新基于精品开放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公安院校下一步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龙,周效凰. 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2010(4).
篇2
关键词: 精品课程建设 国贸专业 现代信息技术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这“五个一流”强调了精品课程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师资、教材和教学等方面,更应体现在对学生能力培养上的示范性。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实现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等功能的技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带来了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也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手段和保障。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精神,全国各类院校积极推行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并开展了很多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研究。本文探讨旨在培养学生能力基于信息技术的精品课程建设路径,提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能力的解决方案。
一、国贸的专业特点及其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国贸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掌握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又需要一定的实践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贸和其他专业并无二致。国际贸易的专业特色和学科特征又不同于其他专业,其实践性较强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应兼具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而且要体现在“主动学”和“灵活用”上,这是对国贸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争创先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案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固然重要,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贯穿这一技术手段的灵魂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立足医药行业,突出实践能力”为专业定位,着眼于国际医药贸易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人才培养,为发展我国医药贸易、扩大医药对外交流输送专业化人才。这种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也体现在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方面,一方面,学院整合利用深厚的医药背景,将在医药行业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对学生培养的行业特色。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凸显以应用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目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要倡导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是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手段,目的是提高学生能力。精品课程建设通过高水平的课程示范,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共享,这种教学创建活动不仅要结合该课程特点,而且要结合该课程所在的专业特征,以及该专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精品课程建设和优化的方案。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于2010年成功申报省级特色专业,目前在建的省级特色专业却一直未能在省级精品课程上实现突破。以校级精品课程医药国际贸易为例,在从校级向省级精品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国际贸易的一般原理,而且要关注医药产品,跨国制药公司,以及全球医药市场,体现出医药行业特色;同时要强化和突出实践能力,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不仅是要掌握静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只有满足了上述两个方面才能制订出符合培养目标兼具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建设精品课程要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其中之一即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普遍的做法是以网络平台建设精品课程。除精品课程申报网站中将课程负责人、师资队伍、申报书等内容放到网上,更重要的是精品课程学习网站将教学资源网络化,把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讲义、习题、授课视频等内容集成到精品课程学习网站中。当前发达的通讯技术和普及的网络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只要有接入互联网的终端,学生才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就能轻易获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网络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但它实现了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使学生的定制化学习成为可能,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划时代的应用。
2.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系统。精品课程的评估标准不仅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路,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而且要具有鲜明特色。这种特色可以是课程本身的特点,也可以是课程所在的学科和专业的特色。以国贸专业为例,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国贸专业的特色,不能孤立地建设某一门课程,应注重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一名合格的国贸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将这些能力解析后落实到相应的课程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与之相关的关键内容集成到网络平台上,以课程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为基础,形成以某一精品课程为核心、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的课程系统。
3.基于网络平台的交互式设计。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平台的开发要基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途径之一就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情景模拟和交互式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及其在新环境中的迁移能力。国贸专业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更要注重学习情景模拟和交互式设计,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可或缺。在国际贸易交易全程各个环节的实务模拟操作中,学生可以被分配为进口商、出口商、银行、海关等身份,并根据不同身份进行该角色的实务操作,和其他学生在国际贸易流程中互动。通过这种训练并对学生在各种角色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大幅度增强了学生能力。
四、以信息技术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选择相对优势课程以课程网站建设培育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可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从高到低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毕竟只有少数院校的极少数课程才能成功申报高级别的精品课程。但我们可以从本专业的课程中遴选出具有相对优势的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品课程培育,在从低向高级别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将申报工作和课程建设同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将优势课程争创一流、精益求精的发展过程,先进性标准会随时间推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无论是已经申报成功还是正在准备申报的课程,课程建设工作都是没有止境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资助优势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支持按高一级别的精品课程标准建设课程网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网站建设向更高级别的精品课程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国际贸易课程是国贸专业冲刺省级精品课程最具竞争力的课程之一,在从校级精品课程向省级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先行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在这一框架下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建设先于申报既有利于建设又有利于申报。
2.建立以某精品课程为核心相互关联的课程系统。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将该课程与所属的专业和学科割裂开来,应形成以某一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发挥精品课程先进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通常精品课程的师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与本专业其他课程有交叉,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能够为其他课程共享,实现课程间的互相促进和协同发展。从课程的学科相关性看,一个专业下的某些课程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性,如国际贸易实务不仅是国际结算和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的先修课程,而且在内容上包含后者,它们对学生国贸实务操作能力有共同的提升作用。因此,对于满足这样条件的关联课程应该把其核心内容集成到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上,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有利于对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强化基于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互动和交互式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给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为学生获取教学资源扫除了时间和空间障碍,但学生对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是单向的,虽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也有师生互动,但这种一对多的互动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限制了互动的数量和效果。因此,为强化精品课程的利用效果,应加强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交互式设计上的应用。现实经济生活的仿真和情景模拟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步入社会后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力。学生之间多对多的互动打破了师生互动的数量限制,能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交互式设计在国贸专业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中尤为重要,目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报关报检等课程已经有了很多教学软件能够实现这一功能,但这些教学软件装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后,只有在校内IP地址的终端才能操作,限制了软件的利用率。今后应将教学软件整合到网络教学平台上,给学生分配账号并设置周期和权限,让学生对教学软件的利用和其他教学资源一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04-08.
[2]魏海新,李修清.精品课程建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1,(2):41-42.
[3]高润.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的研究[J].高等教育,2008(12):126-127.
篇3
1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努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截至2011年4月,我国高校已建设本科精品课程14233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442门,包括10门基础医学类课程[1]。这些课程向学习者提供了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1师资队伍质量差距较大
精品课程建设中优良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学梯队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拥有同等数量的高级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也有所不同,且很多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在只能勉强完成正常本科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强行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不仅给教师造成很大负担,也严重影响精品课程质量。一门优秀的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必须由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负责人,带领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思维活跃、责任心强、理论扎实、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着力研发,培养年轻教师,不断推陈出新,保持精品水平。
1.2教学资源与精品课程建设脱节
医学院校专业性很强,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基本都是医学或医学相关领域出身,缺少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医学教育的人才,课程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很多医学院校即便拥有很好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经验,其基础医学精品课程也不能将课程体系、发展前言、教学大纲、课件、重点、难点、案例、习题以及学习资料、参考文献[2]等内容完美呈现。因此,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向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要求其不仅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同时精通课程建设所需的软硬件操作,能够依据课程建设需要,灵活地将所教授课程表现出来,发挥精品课程的优势。
1.3教学方法运用不够灵活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网络授课和技术掌握的局限性,很多教学方法在精品课程中无法体现,导致现有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件及学习资料为辅,达不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改革宗旨。此外,很多教师在录制精品课程时较为紧张,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而基础医学又是概念性强、内容枯燥的课程,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精品课程建设流于形式,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对教学环节多加设计,增加师生线上互动、学习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3]。
1.4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维护不及时
教育部将精品课程推进作为教学发展的重点计划,几乎全国医学高校都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然而部分学校功利性太强,没有体会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精神,在通过精品课程评审后就止步不前,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甚至停滞,导致“精品”变“次品”。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教育部于2004年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补充规定的通知》中要求,每一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上内容要进行年度更新(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应建立一套精品课程网站更新体制评价系统,详细记录每次更新的内容、时间及维护人员,并成立精品课程专家小组,定期对更新数据进行评价改进,维持精品课程的生命力,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2基础医学精品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基础医学精品课程仍处于发展阶段,有许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各学校网站设置与建设方案也不尽相同,导致课程质量存在差异。因此,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十分必要。经过大量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发现精品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为学校、院(部)、团队三级课程质量管理机构,并最终体现在输入、实施和输出3个环节上。
2.1质量保障管理机构
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大多由医学院校基础医学部建立,承办单位为相关医学院校,主要负责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支持工作以及政策引导、财政拨款、技术支持等,起到宏观掌控作用;主管部门一般为学校下设的基础医学院或基础医学部,主要负责组建优秀的课程团队、对课程进行评估与审核,发挥着课程团队与学校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具体课程建设由相关精品课程团队负责,其职责是制定课程细节、更新维护网站及与学生互动交流。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保障基础医学精品课程质量。
2.2教学质量保障环节
篇4
关键词:精品课程 质量工程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15
随着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工程的启动,各个高校都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更方便地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已经成为高校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本文对《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事项和教学评价进行一些探究,期望能够为该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进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 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是我校目前在全校理工科专业范围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其开课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与逻辑思维,最终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我校教学中学生的反映,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1 学生层次广,个体差异大
目前我校招生层次广泛,有专科、本科、单招、中外合作办学等层次,这些学生均要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生的入学成绩差异较大。另外,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个体差异也很大,为统一授课提出了挑战。
1.2 学生专业差异性普遍存在
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专业分布广,各自对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同,为了能够将本课程与其专业相衔接,需要任课老师进行专业方面的研究。
1.3 大班授课,教学任务重
该课程的教学安排,基本上都是大班上课,不少甚至是跨专业合班授课,使得任课教师很难对其进行个性化授课。
1.4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很难动摇
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还很难动摇,有些时候甚至是满堂灌,缺乏学生的广泛交流和沟通。
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改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尤为必要。
2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在《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解析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认真研读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是建设好精品课程的先决条件,我们对其指标体系进行了分解细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做好准备。
2.2 填报精品课程申报书
结合课程评审指标,认真填报精品课程建设申请书,反复讨论,保证了格式的规范无误,内容上要也突出了自己的特色,同时提供的支撑材料也有理有据。
2.3 制定教学及考核标准
把该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与各专业培养方案相结合,制定出各自的教学与考试大纲。
2.4 编写教案、研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要求每一位任课老师都编写各自的教案,同时,组成研发小组,投入经费,鼓励其研制多媒体课件,并从中择优选用。
2.5 录制教师授课录像
从所有授课教师中选择其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的几位,由专门人员为他们录制授课的录像。授课录像过程中教师的授课应该有合理的授课内容且注重授课方法的先进性和趣味性。
2.6 建设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
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有精品课程网站的支撑,从而可以方便地实现课程资源的和展示。我们开发了课程网站,在网站栏目设置,界面布局,色彩配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具有自己的特色。开发的网站充分展示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各个考核要素。
3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质量评价
采用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辅助教学,同样也要考虑其教学质量的评价。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类似,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质量的优劣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评价。我们从以下方面来对《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
3.1 网站的建设质量
作为优质资源展示的平台,课程网站的建设质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好的课程网站,栏目设置合理,界面美观大方,安全性与稳定性高,方便教师和学生用户的使用。
3.2 课程资源质量
精品课程要重视课程资源的质量,避免课件粗制滥造,教师授课录像、课件等内容照本宣科。作为精品课程建设中极为重要的资源,要花大力气,学校、学院进行一定的经济投入,鼓励教师提供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
3.3 学生评价
精品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要重视学生的使用评价。与传统授课评教类似,我们采取在线问卷调查,在线评价系统,留言等信息化手段多方面获得学生对使用效果的评价。
3.4 教师与督导人员评价
教师可以从易用性、安全性等方面来对精品课程网络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学督导人员按照评价指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
3.5 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
教学研究与成果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做的革新,有利于学生不断的接受新的教学内容,从一定程度反映了教学质量的效果。
4 结束语
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如火如荼。这对于提升学校学科内涵建设有积极的意义。结合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本文分析了课程的教学现状,研究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最后给出了精品课程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因素。《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提升我校该课程的教学的效果有明显的提升。下一步,我们应更加注重精品课程的建设,为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尹睿,谢虎.精品课程群支持的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2]胡德华,任磊,车丹.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用户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1).
[3]张大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3,(1).
[4]申自浩,李云全.高校多媒体教学探析[J].科技信息,2012,(25).
作者简介:申自浩(1980-),男,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学理论,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河南焦作 454003
篇5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精品课程 过程管理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60
Vocational College Food Professional Quality Curriculum Teaching
Process Management and Effect Evaluation
HU Weidong, LI Zhengy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109)
Abstract We studied in a comprehensive, in-depth perspective on food professional 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related to the regulatory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to diversify the implementation discussed ways and means to manage food professional quality courses for the teaching process, while for high Vocational special feature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systematic exposition, presented by analyzing factors vocational food professional features, management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process details, teaching methods, training, etc., to solve such fine teaching management processes and final results evalu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quality curriculum; process management; effect evaluation
0 引言
高校教学改革中的精品课程建设一直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优秀的精品课程也成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工作。自2003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受到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本身需要一个长期、不断深入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在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监管,是目前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普遍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由于近年来扩大招生、入学分数、职高性质等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效提高高职高专类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了十分紧迫的任务。①
目前,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统计,其资源库中已收集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约为24742门课程,通过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精品课程体系已经初见成效,分别分为校、省、国家三级。其中众多优秀的校、省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因此,高职高专食品类专业的精品课程数量有限,通过质量和过程的目标管理,能够加强此类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质量。此外,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通过对此类课程效果评价研究,增加精品课程的综合表达,有助于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积极的开展。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们衣食住行中食品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食品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都是重点专业,尤其各地区的农业大学均以食品专业为打造精品课程重点专业,其精品课程的过程监管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问题,重视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中精品课程的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价更是势在必行。
1 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精品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1.1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教学过程管理的研究意义
1.1.1 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整体水平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②打造高品质的精品课程可以提高整体学院专业的教学实力。从而推动教学不断提高,增强教师对课程品质的重视程度。对于五个一流的建设过程,也就是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拓展课程教学手段、方法、内容中均起到推动作用。
1.1.2 增加精品课程多元化因素和完善最终效果评价
通过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监管的研究,有效形成整套体系化内容,如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课程教材编写与应用多元化效果、教师教学手段方法综合评定等因素,都能为精品课程建设增加多元化资源和综合手段,从而更加有效地实施精品课程的课程检验与评定,从而完善最终评价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标准。③
1.1.3 确保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管理目标的实现与顺利完成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完善立项前的申请,巩固追加立项后的管理,从而达到监管与执行并重的目的,积极鼓励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监管,从课件的制作、教材的选择、教案的编写,讲义的内容、实践的过程以及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着手,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的课程特征,抓住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个性化管理,有效达到教学过程监管的目标。④
1.2 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精品课程特点分析
1.2.1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
高职高专院校除了对理论教学有较高要求外,更加重视实训、实验教学的过程,其中实施例如项目导入、方案模拟、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针对实践课程而设立的精品课程,更加注重实验的制作与组织顺序,在建设过程中更加需要重视和监管。食品专业多以化学、物理实验为依托,进行检测或加工的实训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效果。⑤
1.2.2 授课对象特殊性与就业趋势目标性
高职类院校授课对象多为职高类学生入校,教学课程与普通高等院校有很大差异,针对性也更强,其就业趋势也更加多元化,很多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就业实务数据佐证,增强了精品课程过程监管的证明材料。
1.3 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精品课程教学过程管理方法
1.3.1 教师队伍的培养管理
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特征为――“双师性”,既拥有专业的国家认证的资格证书,又拥有相关的教师资格认证,也就是说从教人员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本行业的能手、行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过程教师素质培养,大力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内涵建设,积极将专业教师送进相关企业进行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锻炼,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团队,把企业的相关人员请进校园与课堂,担任兼职教师,把企业文化传授进课堂,将企业中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告知学生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⑥此外,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定期举办的教师技能大赛,分为教学部分、实践部分、说课部分,将课程深入研究,挖掘精品中的精品,精华中的精华,从而强化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推动教师队伍进步。同时,将获奖的教师设计录像环节,将现场教学公布,让全校师生学习观摩,促进精品课程的延续。
1.3.2 教学实施条件管理
依据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要求、目标与形式等,对于教学过程前的准备阶段,通过加强软、硬件条件设施的形成管理体系,提高教学手段与方法,通过增加教学工具与器具、教学场地、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培养、校企合作方式,增加教学实施条件的多元化管理,将精品课程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多样性,如以板书为主,课件为辅的方式,在课件中加入动画、视频效果,对食品生产过程、检测方法、安全质量控制等过程进行动态演示,制作微课――简短的视频与课件,进行项目总结与规范评定,拓展教学实施能力。
1.3.3 加强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管理
精品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互动,交流,尤其是实践环节,需要由学生为主导,进行操作,教师的演示过程需要联系学生实际,生动讲解,不能将理论知识死搬硬套,生硬地施加给学生,师生能和谐有机地形成教学共同体,学生也参与到教师讲课的思考当中,共同完成课堂效果。教学过程保证生产岗位的技术环境,课程的深度、广度须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尽可能地创造生产实践现场环境模拟,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并建立听课、评课制度。评课要坚持“有听必评”,组织教师参与讨论与评课。为了便于及时发现课堂问题,进行动态管理,有必要利用摄像或录制等手段,记录课堂讲授情况,课下进行评价和意见反馈。
1.3.4 教材建设管理
由于精品课程的成果转化形式之一为教材建设,可以每年组织教师积极编写国家高职高专教材工作,在编写过程中进行精品课程的深化建设,在选择教材时,需考虑高职特点,选择实训教学过程详细,有针对性的教材作为精品课程教材进行教学,深入浅出,同时注重教材的时效性,使学生尽可能接触最新知识成果。
1.3.5 建立数据资源管理
通过网络与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与维护,建立食品专业的数据库平台建设,对相应的交互系统进行管理,上传网络资源共享,进行模块设置,建立共享机制,将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分享于更多学生与受众,充分做到知识无国界、无地域的传播,拉动高校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将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展示与推广,丰富网络教学内容,改进网络教学方法,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⑦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业务,对精品课程的相关资源进行有效传播,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精品课程的片段,最新教学过程,最新的进度,从而监控精品课程的进程。
1.3.6 规范教学考核管理
针对传统考核的闭卷方式的单一性,制定综合考核标准,如通过学生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在企业实训能力考核以及开卷考试考核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知识进行问题深入分析,利用在企业实习的机会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评定,便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2 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精品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2.1 精品课程效果评价的类型
我国将精品课程的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通过“学生评教”和“校内督导评价”两部分内容进行精品课程的过程与最终评价,仅仅通过这两种类型进行评价尚不足以具有权威性与公信力,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来规范精品课程的实施,聘请相应的专家与行政监管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进行督导和监管,提出宝贵建议,对于监督课程建设进度形成无形的推动力,有利于决策部门掌握精品课程动态与发展趋势,从而进行进一步监控与制约管理,从而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持续性、新颖性、全面性等因素形成。⑧
2.2 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精品课程的评价方式
2.2.1 网络公众评价方式
通过网络方式让受众对精品课程的组织、效果进行过程与结果评价。进行投票或意见填写,征求更多大众意见,提高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质量问题。由于资源共享的因素,对网络方式评价方式,应该更加注重公众的声音,总结综合因素,制作更加适合的资料,整合更加有效的方式,从而开拓精品课程的多元化进程,全国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师生可以共同讨论,定期组织论坛、会议,探讨精品课程评价与建设管理方案,集思广益。
2.2.2 教师与学生互相评价方式
师生交互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符合教学规律,教师如果不能积极听取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反馈意见,将会越走越远,学生也要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解决精品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形成教学相长,达到即时问答、达标测试、学习分析等目标。⑨
2.2.3 聘请专家与专业人士进行效果评价方式
专家和行业精英定期入校讲座与课堂引导,可以有效提升教师与社会的联系,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整合资源,扩大教学手段。通过专家对精品课程进行评价,是最具权威性和最合理的途径之一。⑩
2.2.4 企业及用人单位评价方式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相关人员也会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并且通过学生的表现,可以评定学生本门课程乃至整个专业是否学到了实质可以应用的知识,通过企业的反馈意见,能够更加合理的提升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培养更加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使精品课程下的学生更适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2.3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价标准制定
根据以上论述,针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标准进行研究与分析,得出以下标准:第一,教师教学工作与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不应单一的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还应该通过多元的手段,对结果进行有效评定,如媒体方式、网络方式、微信公众平台方式;第二,高职高专院校食品专业课程标准应以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体现工与学相结合的特点,通过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培养机制,将企业工作过程和人的职业成长联系在一起,提炼工作过程知识与结构,重新排列分配,建构本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重视实践带给学生的就业效应;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只依靠单一的考卷进行评定,应该将综合能力分配不同比分,进行合理分区,划分出教学、实践重点与考核方式;第四,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应该由高职院校的教师、研究专家联合企业、行业一线的实践专家共同制定。
*李正英为本文通讯作者
项目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
注释
① 陈晓毅.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几点不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257-258.
② 崔允t.国家课程标准与框架的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③ 黄存华.创建精品课程的思考[J].河池学院学报,2008(2).
④ 王达光,甘井中,谭曲.基于网络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研究[J].大众科技,2007(12):123-124,128.
⑤ 张胤,郑家茂.实施精品建设工程优化课程教学资源[J].高等理科教育,2005(6).
⑥ 赵杨群.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
⑦ 赵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J].江苏科技信息,2011(3):30-32.
⑧ 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⑨ 赵红刚,甘亚平,刘世杰.关于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2009(6):554-557.
篇6
关键词:水产食品学;精品课程;体会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和目标。精品课程建设是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新时期教育规模持续增长与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结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和精神内核的健康形成,而教育本身则是以课程为核心的。[1]因此,课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败,而课程建设的质量又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2]为导向。正是这种导向使浙江海洋学院《水产食品学》于2007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获得成功,2年后又被省教育厅推荐参与国家精品课程申报。
一、把握特色、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
首先,深刻理解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内涵,全面分析《水产食品学》课程的历史、现状,提炼出课程特色。综观我校《水产食品学》课程的建设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课程雏形期(1958-1966)、初期发展期(1978-1992)、课程形成期(1993-2003)和课程成熟期(2003-)。[3]根据课程教材建设、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情况,应凝练出贯穿于课程建设始终的三大特色,即基于《水产食品加工学》校级重点教材以及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而设置的全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基于难点贯穿于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非定期工厂专门训练”的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科研成果贯穿于理论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验教学与毕业论文的科研引领的特色教学。
其次,要全面分析课程队伍、教学理念、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以及教学成果等,对课程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定位。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即将本课程建成校级、省级还是国家级精品。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水产食品学》是海洋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特色的具体体现,也是其他农业及轻工院校食品专业的重要修读课程,而我校《水产食品学》课程经历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凝聚了几代人艰苦努力,形成了符合我国海洋水产加工产业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其教材在我国主要海洋类高校中得到推广应用,同时,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处于先进水平。因此,本课程定位于建设成国家精品级课程。
第三,依据课程建设目标,制定出科学而可行的课程建设规划。要根据精品课程的指标和内涵,结合课程自我分析与总结,制定课程建设方案。方案应详尽具体,既要符合实际,又要抓住重点,力求建出有自己特色的精品课程。
二、合理构建课程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能力强、学术造诣高的课程教学团队是建设精品课程的根本保证,教学团队应由掌握最新教学理念,把握学科前沿,有丰富教育思想和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组成,课程负责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专家或教育大师和专业学科的领军人物,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誉。[4]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都应是合理的梯队。所以,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机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派骨干教师去国内外先进院校学习,并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以期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如本课程就实施了青年教师的“骨干教师培训制”、“新教师带教制”、“青年教师导师制”、“专业教学团队制”和“教学业绩考核制”等措施,使得课程中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学术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团队整体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
三、教育与教学创新是精品课程实现质的飞跃的源泉
精品课程应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体。[5]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性集中体现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而现代化特征又集中反应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中。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高等教育要以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己任。因此,课程建设必须以创新为主线,贯穿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既要将重点与难点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又要将教师科研成果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这样,才不仅加强科研转化教学的力度,体现出科学性和先进性,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水产食品学》精品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创新。首先,相比于日本及国内同类课程,在内容体系上强化了水产食品加工新技术、质量与安全知识点,构建了原料、加工、安全与实验四大知识模块的内容体系,表现出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次,知识难点有机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设计性实验训练并延伸到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采取了“非定期工厂专门训练”,构建了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三,科研成果融入理论教学(如鱼酱油组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调味酱煮海带加工)以及省新苗人才计划(如纯干刺参即食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校创新实验(如利用海带做原料制新型凉粉)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多种教学手段的联用,促进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课程重点采用了下列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针对水产加工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典型案例,通过讨论、分析和交流,有效激发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如鱼片干制品,在贮运与销售过程中出现色泽有白而透明逐渐变为黄而不透明、接着表面会发粘、继之发生霉变。这种变化为什么有的鱼种易发生而有的鱼种不易发生?为什么春夏季节容易发生?理论机制如何?怎样有效控制等。(2)现场教学:充分利用舟山发达的水产加工产业和课程实习基地的优势开展现场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学习印象。如,王阳光研制的在浙江兴业集团应用的超低温深冷冻结设备,通过现场教学,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到设备的工作原理、生产能力、能耗情况、操作注意事项以及制冷剂等。(3)形象教学: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为水产加工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但是却给教学带来了不便,学生往往对许多原料没有直观的认识,学习兴趣低。利用课程网络原料库介绍水产原料的形态学、生物学、原料加工特性等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创新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东海光参价格低廉的重要原因是表皮坚硬和泥砂较多,如何解决?主讲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课题设计思路、解决方案等引导学生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重点介绍创新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本专业学生2006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省科技厅新苗人才计划项目3项和7项,与课程的创新教学密不可分。(5)育人教学:针对目前的就业环境和个别学生不愿学习的问题,课程利用育人教学法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引导他们主动适应环境。
四、教学资源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又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精品课程尤其是国家精品课程最主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强调高校间教育资源的共用、共享和优势互补。[6]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保证。好的课件、网络课程和教材等资源为广大师生所共享,将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效益的增长,是一个能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举措,应该大力支持和倡导。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需要打造出一流的课件、一流的课程网站、一流的网络教材和教学录像,并且能够以开放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上,为广大高校师生所共享。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是《水产食品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一次突破。一方面,便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利用网络收集最新学科的动态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便于学生在课前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进行了解。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校园网通过共享文件教学、交流,向学生介绍专业网站,甚至直接打开网页教学;在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习题,网上试题库进行复习和自我检测。目前,本课程已制作完成并上传至校园网教务处网站的上网资源有:(1)课程导学(包括课程简介、教学规范、教学方法、教学大纲);(2)理论教学(web课件、PPT课件、教学视频);(3)实验教学(基础实验、设计设计实验、综合实验);(4)参考资料(包括主要参考书、相关网站、主要参考期刊、鱼类介绍、国内主要水产加工专家);(5)在线自测(自动题库生成);(6)课程作业(在线布置作业、在线网络考试、在线社会成人考试);(7)交互园地;(8)博客中心;(9)课程团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
总之,精品课程的建设重在特色、重在创新、重在改革。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对精品课程的内涵、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也会不断发展。所以,精品课程建设要与时俱进,要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相适应,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关立强,王翠,丁霞.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点认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32.
[2] 伊辉勇,应晓跃.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对课程建设的导向作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88-190.
[3] 邓尚贵,夏松养,陈小娥,等.浙江省精品课程《水产食
品学》:http://scspx.省略/site/display.php?actionPage=treemenu/declare_info&treemenu_id=1.
[4] 秦宗会,胡武洪.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之一――师资队伍[J].中国西部科技,2008,7(20):64-65.
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精品课程
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一方面是要遴选出一大批代表教学工作高水准的优秀课程,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激励高校搞好自身的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中,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设水平以及对学校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是实现教育部“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规律和需要上讲,精品课程建设决不是暂时的短期行为。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始终受到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标志作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是高等学校的两项基本任务。课程既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体。从概念和内涵上讲,对精品课程的要求更高于一般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在课程负责人及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诸方面,更突出建设水准的标志性、开展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取得教学成果的全面性。对一所高校来讲,其精品课程的数量、质量、级别层次及其结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校教学和学科建设的最高水准。
对其他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精品课程在建设方向、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等方面能够成为学校其他课程学习的榜样,会对其他课程教学工作的进步起到积极、有力的影响、促进作用。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是精品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学校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制订适宜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是基础较好的课程经过课程组成员的集体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参照评估指标,与已有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相比,其他课程容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高校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课程。
对重要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为了保证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全面促进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高校一般都把影响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主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特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建设的重点。建立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遴选和检查工作,为这些重要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保持提供了稳定而有效的约束与控制机制。精心制订建设规划、设立建设项目、明确建设任务、提出工作要求,采取多种措施遴选并强化建设一批具有相对较高水准的精品课程,会对相关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坚持不懈,持续搞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启动质量工程建设以来,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有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为精品而突击打造精品”,教学改革力度弱,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验收、评选留于形式,经费投入大而效益差等问题。这不仅背离了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害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师、学生中的形象和信誉。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任重道远,决不能一蹴而就。
精心制订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完善并实施系统、高效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着各自的特色。高校要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结构和学科布局,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课程建设长期规划,把课程建设规划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形成一般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立体化多头并进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格局。对教学建设工作,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既进行立项强化管理,又提倡、鼓励广大课程组教师自发、自主地进行日常课程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稳步提升总体课程教学水平。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管理的研究和对课程建设实际状况的分析,制订科学、完善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突出“协议”式责任管理,建立制度化的管理程序和管理体系。
明确科学合理,操作性、指导性强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标准。精品课程一方面应该具有多种良好、完善的教学保障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在实际教学中体现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分体系中,每一层次的精品课程都是相对意义上的高水平。正是考虑到这种“精品”概念的相对性,教育部在制订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绝大部分都采用描述性的弹性评价指标。高校在制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应根据本校当前的实际办学水平,在参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框架的基础上,对各评估项目进行适当地具体细化,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同时,也可就现时状态下课程教师实际履行教学工作规范情况、教学效果实证材料等对考评项目进行扩充。要使评估项目和指标能在课程建设任务的明确与落实、精品课程评选与跟踪检查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简单地套用国家的软性评估指标,会在校级精品课程的管理过程中,较难引导课程建设组明确工作任务和努力的方向,在课程建设项目验收和精品课程评选时也很难确立较为具体、客观、统一的参照标准。
提高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对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课程项目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对课程负责人的个人素质要求体现为“四高”,即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管理水平高、职业道德品质高。作为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的领头人,对外来讲,课程负责人对该门课程在教学和建设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往往代表着课程教学团队的最高水平;对内来讲,课程负责人四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对所在教学团队的其他成员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课程组全体教师付出共同努力,需要有方案、有目标、有计划、有思路、有重点、有措施地进行;需要任务分解、责任到人。课程负责人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对课程团队全体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感染作用。特别是他的组织、协调、激励、领导等管理能力,决定了课程教学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和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活力。实践表明,能够系统、全面地取得较大建设成效的课程,都与课程负责人的全面素质情况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注重强化课程负责人的集体协作意识
和合作精神,提高其对课程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
充分利用精品课程共享教学资源,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作为“质量工程”四个重点项目之一的精品课程建设,是在现代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为背景推开的。自2003年以来,国家、省级财政以及各高校投入巨资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六年的共同努力,已遴选、积累出了大量的优质课程网上教学资源。这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共有共享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效益,主要是从全国高校对形成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中体现出来。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国家级、省级乃至高校校级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效应,最大程度地实现“质量工程”建设的预期目的,是当前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各高校要普遍关注、思考并付诸努力的问题。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精品课程的遴选过程中能够发挥较大的导向、激励作用,而在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推广、利用方面,高校的内涵发展意识和对搞好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自觉性就成为工作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高校对“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关注点还主要集中在三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申报评选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⑤在“质量工程”建设的后期阶段,高校要特别注重如何充分利用网上优质资源促进本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要创造条件和氛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全校教师、学生广泛了解、深入分析各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借鉴价值,将其优势渗透到具体课程教学工作中。高校应踏踏实实地关注、专注于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力争使学校成为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最大受益者。(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教务处)
注释
①仉志余,王建军:“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8期,第22页。
②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143页。
③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第91页。
篇8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精品课程;共建共享
作者简介:张泽洪(1977-),男,四川宜宾人,西华师范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四川南充637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JF011022)、四川省教育厅教研项目(项目编号:P0926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31-02
随着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共同参与数字化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成为各高校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文件,2003年-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共批准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875门。然而,精品课程资源应用效果却并不乐观,网站访问率低、重复建设率高,共建高校少,共享覆盖面窄。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其中,教学和科研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目标;网络和环境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
二、精品课程共建共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资源的示范作用,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统一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平台
目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平台主要由课程建设高校和公司(如天空教室、华秦教育软件等)共同建设,其他高校共享使用。[1]不同的高校使用的课程建设平台不同,部分高校没有使用建设平台,而临时组织技术人员制作网页。评选出的国家精品课程,主要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ORE)网站、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进行开放共享。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优质资源起到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但从共建共享来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2.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度不同导致课程资源的获取性低
我国经济发展地域不均衡性决定了高校发展存在的区域差异性,即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差异,这导致课程资源获取性存在地区差异,影响了精品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水平。同时,由于没有建立及时的更新措施,课程网站的无效访问度较高,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的课程资源网站地址,对从2003年到2010年所有国家级品课程进行链接访问,[2]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3.精品课程建设缺乏有效的共享共建模式
精品课程建设往往是通过高校、教师、学生和开发平台建设公司来共同完成,而最终课程使用者实际是教师和学生。只有师生双方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互动中,才能发现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教育管理部门和平台建设方共同来解决问题。因此精品课程优质资源要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必须在校际间、校企间、师生之间建立一套有效的共建共享模式。
三、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模式构建探索
在数字化校园环境构建完成后,精品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诸多问题将得到很好解决,当然要建设好精品课程这一优质教学资源并使之示范效应得到发挥还必须在建设者、使用者乃至参与者构建一个共同建设共同享用的新模式。
1.建立基于课程建设者之间的共建模式
课程建设平台公司和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共建精品课程数字资源,实现精品课程更大范围的共建共享,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及支持,采取有效的方案、政策和激励措施。同时,公司应该根据课程建设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平台,在技术上与数字化校园环境接轨,充分体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性和应用性。在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过程中,应提高精品课程共享辐射能力在整个评审指标中的比重,评审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基于课程建设多方的共建机制。
2.建立基于高校之间的共建共享模式
目前,全国高校都在建设精品课程,各个高校之间课程有交叉,同一门课程在全国多所高校都在建设精品课程。笔者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查询中发现,教育学类课程就多达47所高校在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同一门精品课程建设,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建设平台、课程资源类型、网站格式,这就需要有一个公共平台整合这些资源,让学习者能从这些资源中获取最优质资源。同时,所有这些高校都应该共同参与这门课程建设,把自己最优质的资源上网,让所有高校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达到最大效果,达到学习目标。建立这种高校之间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既加强了高校的区域性合作,也起到了对精品课程的宣传推广作用,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本校以外的精品课程资源,大大推进了精品课程共享进程。
3.建立基于师生之间的共建教学模式
学生是精品课程的直接受益者,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学习者来完成。课程资源建设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从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学习资源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资源建设的主体,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教师是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让师生共建课程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的需要,并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同时能强化课程资源建设,增强师生互动,有利于吸取访问者对课程资源、课程网站的意见,促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基于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力度的几点思考
1.加强数字化校园环境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力度
通过规范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标准,建立有效的精品课程监控及互动机制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本标准,以解决目前精品课程共享中因存储服务器、网站格式、课程资源类型等不统一所导致的问题,[1]解决课程建设平台与数字化校园环境融合的技术问题,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水平。
2.提高精品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水平的能力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只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发,忽视精品课程建设的设计。精品课程的内容建设如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课件、题库等都比较到位,但很少从课程内容性质考虑其网络表现形式,教学资源及其呈现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不能把精品课程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教学资源建设,把教学大纲、教学讲义、教学课件都放在网上,而应该考虑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等因素以及如何将这些因素整合运用于教育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探索特色应用方式,实现在精品课程基础上的数字化学习
历年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均把“网络教学环境”作为一个指标进行考核,评审专家也主要依据学校提供的网页和材料进行评价。要真正建立一个依托于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比如直接实现在网上学习、教师数字化备课、作为学习过程的某一过程或某些活动(混合学习)、作为教师培训的资源等方式,从而实现数字化教学。[4]
五、小结
通过强化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探索实现精品课程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共建共享模式的有效模式与机制。如何有效协同精品课程建设者和使用者参与课程建设,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是精品课程今后内涵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立宏,李勇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及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58-60.
[2]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EB/OL].省略/new/.
篇9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调查分析;微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19-04
一、问题的提出
《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所有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自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到2010年,共建设了《微观经济学》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并带动了一批校、省级精品课程的网上建设。
精品课程的突出特点在于利用网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十年过去了,《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的总体建设状况如何?应用与推广效果如何?有无后续建设?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2012年教育部了《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决定在2012年和2013年分两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遴选工作,进一步提高国家精品课程的影响力和示范性。这说明对网上精品课程的管理、监督及跟踪评估、后续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已有的《微观经济学》等精品课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旨在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提供借鉴。
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2011年教育部没有开展国家精品课程评选。所以,研究内容为2003年至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能够检索到的所有《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网页建设情况,以此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制作各种相关类目表格。
每个精品课程的调查内容包括网站共享情况和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两方面,后者包括课程概要、教学单元、教学资源三个模块,主要涉及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试卷、案例、教学视频、参考教材等各项内容。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课程总体概况
目前,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检索到《微观经济学》及含微观部分的《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含本科、高职高专)共95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36门,校级精品课程47门。这些课程由28所重点大学(985、211学校)、55所普通高校及10所高职高专建设(见表1),除宁夏、等自治区及港、澳特别行政区外,比较平均地分布于25个省级行政区。2003年第一批精品课程上网,其中省级3门,校级1门,从此,随着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认识和重视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掀起了一轮。从2003年到2008年,精品课程建设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26门次,而2009年和2010年呈下降趋势(见图1)。
统计显示,通过九年建设,《微观经济学》已基本构建了国家、省和学校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其各级别比例逐渐增加,形成了一个比较规则的金字塔形。
2.网站共享情况
(1)网页打开
本次调查浏览了全部95门《微观经济学》及含微观部分的《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有1门课程网页无法打开,占1.1%;连接每门课程网页的“学校链接”,有43门课程无法连通,占45.3%。共有44门课程建设了“教学录像”栏目,其中17门课程的“教学录像”可以较流畅地打开,8门课程打开较慢,而19门课程的“教学录像”栏目内容为空或无法显示,占43.2%。
(2)共享方式
目前,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要浏览每门课程的所有资源需要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否则在未登录状态时只能浏览文本资源的前两页、音视频资源的前一分钟。要下载资源文本内容需要扣除相应积分,教学录像类资源不提供下载服务,浏览完整教学录像同样需要扣除相应积分。获得积分有注册;登录;添加资源简介,被审核通过;纠错,被审核通过;上传资源;投稿被采用;积分购买、积分充值等11种途径。这显然违背了国家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向广大师生免费开放的初衷。
(3)传播媒介
据艾瑞咨询集团《中国搜索引擎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用户搜索引擎服务渗透比率为63.2%,其中19―24岁用户最多。我们调查了5大搜索引擎,输入“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搜索结果的第1页显示,百度、搜狗、雅虎都没有搜索到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只出现了几个其他学校的精品课程网页和相关文档;谷歌和腾讯搜索到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并出现了部分已建精品课程页面。
虽然精品课程意在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免费共享,但由于建设者的认识及网站建成后的维护等原因,部分网站链接不畅、访问权限、不易轻松搜索等问题仍然存在。
3.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1)页面结构设计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网络课程主要通过功能模块的设计来体现总体架构。目前,大部分课程在网站上的内容已达到基本要求,但各模块及其具体内容差异较大,统计结果如下:
(2)教学资源内容
1)基本内容及呈现。目前,大部分课程(除1门未打开)在网站上的建设内容已达到基本要求,90%的课程按照教材章节组织内容,教学内容编排完整,并列出了重点、难点。80%的课程网站提供了多媒体资源,其中70门课程的课件是PPT课堂演示文稿形式,1门课程的课件和教案使用Flas制作,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例题习题、参考教材等都以Word文档形式呈现。
2)学习与测试。19门课程的授课录像可以正常观看,占比20%,其余课程或是授课录像无法打开,或是打开后没有声音,或是没有该项教学资源。44门课程提供了试卷,占比46.3%,但都没有在线测试功能,少数课程提供了在线测试的本校访问地址链接,可以在线测试和查看结果。34门课程提供了实验实践资源,占比35.8%,少数课程提供了实践指导的本校访问地址链接,但多数没有实质性内容,不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3)课外拓展。89门课程提供了参考教材或相关教材,占比73.7%,40门课程提供了文献资料,占比36.8%,包括经济学专有名词解释、经济学家简介、经济现象解读等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
(3)师生互动环节
如表4所示,5门课程“交流互动”模块有30条以上留言,占比5.3%,且大部分课程的留言集中在2010年;56门课程没有留言,占比58.9%。
打开95门课程的学校链接,大部分课程只公布了教师的E-mail地址,不能在线提问、交流;少数课程设立了留言板、在线答疑等模块,但使用者甚少,其中个别论坛等模块校外学习者无法登录。
总体来说,“重建设、轻应用、疏管理”现象在许多网站存在。几乎所有网站在建设初期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通过了教育部的评审,但后期却缺乏管理与维护,导致网站影响面小、应用率低。许多网站访问量低,仅有的留言大多是学生的只言片语或“跑题”式发言。
四、进一步完善《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上述调查显示,虽然《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的数量、体系已达到国家要求,但每门课程的网上制作内容、管理机制、使用效率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进一步完善《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宏观政策方面
(1)加大精品课程的引导和推广力度
要提高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必须扩大精品课程的知晓度和影响范围。首先,教育部和各院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精品课程,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它的内容及作用。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全国的、地方的甚至学校内的课程建设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如精品课程教学研讨会、教学名师经验交流会、面向学生的精品课程效果调查等。
(2)健全精品课程的全程支持机制
一方面,许多高校把精品课程上网作为提高知名度的指标,在建设初期,从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却忽视了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另一方面,相对于科研项目,教学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效果显现慢等特点。因此,国家要进一步补充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规范内容,主要包括:(1)建设期、推广期等各阶段资助办法;(2)网站内容评价、影响面评价、有效性评价等全方位评价体系;(3)日常更新、维护,使用者反馈,资助经费使用和奖励等全过程监督及激励机制等。可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这项工作,也可以引入第三方如审计、评价等中介机构。
当然,由于时间、精力不足等原因,许多教师对网站进行更新和维护面临巨大困难。因此,各院校能否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在经费、工作量计算、年度考核、各种奖励评定等方面给予教师一定的配套支持,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和使用的良性循环。
2.课程建设方面
(1)树立精品课程建设的服务意识
调查分析显示,许多问题源于课程建设者的理念落后,对精品课程的示范性作用和共享特征认识不足。网络教学资源并不是传统课堂上教学内容的简单搬家,而要充分认识网络学习环境的特征,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教学资源。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帮助、引导和服务。因此,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注重网站建设的实用性,使课程网站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
(2)不断完善课程网站的相关功能
在95门课程中,大部分网站采用了目录导航,少数课程在“学校链接”中提供在线测试功能,除此之外,其他学习支持工具、导航系统等功能普遍缺乏,而《微观经济学》等财经类课程需要的网站功能恰恰相对较多。因此,不断完善课程网站的相关功能,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是课程建设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首先,要做好课程的总体规划和各部分内容的布局,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对传统教学资源进行修改和补充,以引导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方案,增强对课程的整体认识。
第二,加强课程的系统设计,尤其是融入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进一步扩大教学资源的内涵和功能。如,(1)提供计算器、字典等学习支持工具;(2)重视利用师生交互环节,设置论坛及在线提问、测试、作业批改等模块;(3)增加地图导航、站内搜索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从而有效指导和监督其学习全过程。
第三,定期和同行及学生沟通、交流,或在网站开辟建议征集信箱,及时了解他们的反馈信息,以不断改进网站的内容和功能。
(3)积极推进网络资源创新
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主旨是推广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作用,而目前各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质量良莠不齐,许多资源形式雷同,内容陈旧,缺乏特色。建议教师要加强网站的后续管理,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内容。对于《微观经济学》这类的课程,其内容更要紧跟世界经济命脉,及时反映实时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另外,教师可以从内容呈现的形式,页面设计的特色,网络功能的整合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佑美.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5)84―85.
[2]秦丽娟.国家精品课程推广与应用调查报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0)57.
[3]陈健苇,宦成林.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调查研究――以2010年评选的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8)14―15.
[4]徐磊,崔健,张远峰.精品课程资源网站运行现状的调查研究[J].科技风,2010(13)17.
[5]梁好翠.高校精品课程网站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9(5)20.
[6]陈国海.高校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2009(9)29.
[7]孙荣.余鲁.财经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以计量经济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27)242.
[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R].教高[2003]1号.
篇10
【关键词】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评价机制;技术平台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8—0053—05
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2011年,教育部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1],由此拉开了新一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序幕。这是自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之后,全面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又一重要战略举措。2007年,教育部还联合财政部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重新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2]。
迄今为止,教育部已评选出数千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内容覆盖理、工、农、医等33个一级学科,并向所有高校乃至全社会免费开放,旨在“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3]。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历时之长、投入之大、立意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时至今日,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已经实施了整整10年,其建设效率、应用状况、实施效果和教/学影响究竟如何?又在多大程度上深化了高校教学改革、提高了高等教育质量?这些问题的答案却不得而知。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背景、目标、评审体系、实施过程和共享推广等等方 面[4][5][6][7][8][9],或是聚焦于某一特定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10][11][12],而且研究方法多以经验总结和文献研究为主,定量研究方法比较欠缺[13]。因此,有必要对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实施现状进行全国性调查和分析。这不仅有助于考察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实施多年来的建设效率、应用效果和实际影响,还有助于发现当前精品课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十二五”期间新一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应用和深度共享提供必要的借鉴。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20余所高校中从事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与评价有关工作的高校教师、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为调查样本。从样本所在高校的类型来看,本科院校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92.31%,高职高专院校占7.69%。而从被调查者所在高校部门和被调查者岗位职责的统计来看,既有来自高校教务部门的精品课程管理者,又有来自电教中心等部门的课程建设者,还有来自院系的精品课程主持人和实施教学的教师,同时他们又是潜在的精品课程使用者,因此调查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如表1所示)。本研究所使用调查问卷经小范围试测和专业人士评议,在信度和效度上比较满意。本调查随机发放问卷68份,回收问卷39份(回收率57.39%),有效问卷39份(有效率100%)。
表1 被调查者基本信息一览
[信息项\&分项\&人数(N=39)\&百分比(%)\&所在高校类型\&本科院校\&36\&92.31\&高职高专\&3\&7.69\&所在高校部门\&教务处\&25\&64.10\&电教中心\&4\&10.26\&其他院系\&10\&25.64\&岗位职责\&课程建设者\&11\&28.21\&课程管理者\&23\&58.97\&课程主持人\&3\&7.69\&其他\&2\&5.13\&]
二、研究结果
(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64.86%)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和技术实现是由精品课程主持人及其教学团队与学校电教中心联合制作完成,只有少数高校(18.92%)完全由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独立制作,或是由课程教学团队提供课程资源,学校提供统一课程平台(如图1所示)。
在精品课程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方面,25%的学校完全由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内容更新与技术维护;55.56%的学校由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内容更新,学校负责技术维护;只有19.44%的学校由精品课程主持人提供课程更新内容,学校负责内容更新与技术维护。可见,由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与学校教育技术部门联合制作是当前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主流模式,同时,教学团队负责内容更新和高校负责技术维护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重点与难点
本研究调查了精品课程主持人、建设者和管理者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工作重点和难点的认识与期望。21.86%的被调查者最希望在精品课程的课程制作技术方面得到指导和培训,38.18%的人希望得到精品课程管理与评价方面的指导,另有39.96%的被调查者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其他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项目亟待开展的工作,78.58%的人认为精品课程共享与推广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当务之急;11.90%的人认为管理与评价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只有9.52%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仍是制作评选出更多的精品课程(如图2所示)。
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难点与挑战方面,38.90%的被调查者认为共享是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最大难点,在所有被调查样本中居于多数地位;33.34%的人认为精品课程应用是最困难的;29.21%的被调查者认为支持经费和激励机制是最难保障的,也有被调查者认为课程推广、管理机制、内容更新和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难点(如图3所示)。
综上可见,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增进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推广与共享也是当前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图2 国家精品课程项目亟待开展的工作
图3 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难点与挑战
(三)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其影响
在国家精品课程应用方面,66.67%的被调查者所在高校很少使用其他高校相关学科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只有19.44%的高校在教学当中经常使用其他高校的精品课程,另有13.89%的高校根本不使用精品课程。
就精品课程对于高校教学的影响而言,62.16%的被调查者认为精品课程对其所在学校的教学有一些影响,约1/4的被调查者认为精品课程对其所在高校教学没有任何影响,只有13.51%的人认为精品课程对其高校教学有较大影响(如图4所示)。可见,绝大部分高校很少使用精品课程,以至于绝大部分被调查者(86.49%)认为精品课程对高校的教学影响不大。
图4 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其教学影响
(四)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价机制
无论是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应用状况,还是教学影响都与其评价机制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从评价措施、过程评价、本校影响评价、校外影响评价、使用情况评价、教学贡献评价和反馈机制等维度对精品课程的评价机制进行了调查。
在评价措施方面,89.74%的高校有明确的评价措施,只有7.69%的高校没有;72.97%的高校缺乏对精品课程规划、设计、开发、试用、和使用过程的绩效评价;分别有51.35%和50.00%的高校没有就精品课程对校内外师生产生的影响进行过评价;51.28%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使用情况(如访问量、使用方式等)进行定期评价;39.47%的高校对精品课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方面的贡献进行过调查;50.00%的高校在接受校内外精品课程使用者的意见时有相应的反馈机制,但仍有23.68%的高校缺乏相应的反馈机制(如图5所示)。
图5 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机制
在调查高校精品课程的评价主体时,70.59%的被调查者所在学校有校外专家对精品课程进行评价;91.18%的高校有校内教学督学的评价;另有88.24%和76.47%的高校分别进行校内同行评价和校内学生评价;只有14.71%的高校进行校外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评价(如图6所示)。可见,高校精品课程现有评价主体呈现一定的多元化。
图6 国家精品课程评价主体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建设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当前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应用状况及其影响,特别是国家精品课程现有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的特点、问题与不足。
(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团队与高校教育技术部门联合制作模式为主
由于联合制作模式较好地整合了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的专业优势与教育技术部门的技术优势,从而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更容易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效率,所以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式。其次,国家精品课程建成之后的后期升级维护(即课程内容更新与技术维护)仍以精品课程团队负责课程内容更新、学校教育技术部门负责技术维护的联合维护模式为主。尽管也存在完全由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或是由课程团队提供课程内容、所在学校教育技术部门负责更新与技术维护两种维护方式,但联合维护模式与联合制作模式异曲同工,都有利于发挥课程教学团队的专业优势和学校的技术优势。由此可见,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效率的最佳解决方案是学校负责开发统一的课程平台,并能保障课程前期制作和后期维护的“零技术”,那么,精品课程的制作和维护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高校的教育技术部门只需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教师便可按照一定的步骤轻松地制作出一门精品课程。因此,无论是精品课程的前期建设还是后期维护,都必须发挥精品课程教师的专业优势,使其免于课程平台有关技术问题的困扰,同时充分利用学校自身在平台设计、开发(或引进)和维护方面的强大技术力量,实现教师团队业务优势与学校技术支持优势的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效率与整体绩效。
(二)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状况和教学影响堪忧
尽管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已经实施多年,然而研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高校很少使用其他高校相关学科的精品课程。许艳丽等人也研究发现目前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中教学视频的应用不尽如人意[14]。同时,大部分精品课程参与者(85%以上)认为精品课程对高等院校的教学影响不大。显然,这与精品课程的应用状况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如果高校很少使用精品课程,又怎能对其教学产生很大影响呢?这无疑有悖于国家精品课程项目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高和深化教学改革的初衷。然而,国家精品课程应用状况不佳的根源是什么呢?是精品课程自身质量不高?还是缺乏有效的推广与共享机制?须知,精品课程的根本价值在于其广泛的应用与共享,否则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示范效应、带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将无从谈起。因此,亟需一套有效的评价机制对精品课程项目实施以来课程的应用状况、运行效率、示范效果和辐射影响进行全面评价。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清晰地把握国家精品课程实施多年来产生的效果、影响与不足,才能为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奠定决策基础。
(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亟待加强校际交流以及课程应用与共享
研究表明,许多被调查者希望建立经常性的校际交流渠道以促进高校之间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与评价经验的共享与创新,进而加深精品课程本身的校际推广与应用。其次,精品课程主持人、建设者与管理者普遍认为精品课程的推广应用与全面共享是当前精品课程项目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精品课程建设者对于精品课程应用共享问题的重视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当前许多国家精品课程资源难以实现广泛应用和有效共享。如果无法突破精品课程应用推广的这一瓶颈,即使遴选出更多的高质量精品课程,其应用和影响也难以达到预期水平。然而,如何加快精品课程的推广应用与有效共享呢?首先需要对精品课程的应用、共享及其影响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否则精品课程的辐射示范效应只能流于空谈,名归而实不至。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鉴定精品课程应用共享的现状及其对高校教学产生的效果与影响,为精品课程的广泛应用与全面共享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尽管国家精品课程现有评审指标体系自2003年制定以来经多次修订,对精品课程的建设与遴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现有评价机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譬如,由于地域分布、学校类型和专业学科的差异性,精品课程建设者普遍认为有必要对精品课程进行分类评审。可喜的是现有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已从最初面向本科院校的单一评审指标体系发展为针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两类评审指标体系,加快了适应高职高专院校特点的精品课程建设。那么,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体系是否还应考虑专业学科差异呢?尽管所有精品课程有其共同之处(如教学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等),但是忽视不同专业课程的特殊性,进行整齐划一的评审是否会影响课程的特色呢?其次,许多精品课程建设者与管理者认为现有精品课程评审体系存在指标失衡现象,如指标权重分布不合理以及指标的全面性、相异性问题等。尽管就指标失衡问题而言,见仁见智,但是如果能将精品课程指标体系的研制过程公之于众的话,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再次,从评价主体来看,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价主体以校内教学督学评价、校内同行评价、校内学生评价和校外专家评价为主,而校外教师、学生评价很少。事实上,校外师生对于精品课程的评价更能反映课程应用的普遍性和影响力。毕竟,一门课程是否精品不仅需要校内外同行的专业视角,更需要精品课程的目标对象——广大师生的用户视角。况且,现有评审指标体系全是自填式评价,其公正性、科学性以及评价主体的代表性都有待加强。
(五)国家精品课程宏观评价机制亟待建立
尽管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起到了遴选和引导作用,但对精品课程的应用状况、共享程度和影响效果的评价却无能为力。研究表明,部分高校针对精品课程的应用情况制定了一定的评价策略和反馈机制,但绝大多数高校缺乏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与应用影响的定期评价。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涵盖精品课程建设过程、应用状况、影响程度和辐射示范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机制,从而为“十二五”期间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首先,精品课程建设过程评价有利于规范和优化精品课程“规划—设计—开发—试用—”的建设流程,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课程质量,提高项目实施效益。其次,有效的反馈机制不仅有利于发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课程平台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还有助于建立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与课程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高校师生对精品课程的广泛使用。因此,在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宏观评价机制对于引导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并发挥其对高等教育的辐射示范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束语
本研究面向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数十所高等院校的精品课程主持人、建设者和管理者,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应用现状与评价机制进行了初步调查与分析。由于研究条件有限,调查样本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且未能包括精品课程的学习者,因此研究结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调查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现状是本研究深入推进的一个重要方向。尽管如此,本研究初步表明,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实施多年来,数千门精品课程的实际应用范围和影响效果仍需不断扩大。长此以往,精品课程建设看似如火如荼,但其对高校教学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我们却无从知晓。因此,亟待建立一套针对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宏观评价机制以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应用状况、影响效果及其辐射效应开展定期评价,进而发挥精品课程在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十二五”期间新一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高效建设、深入推进和广泛共享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S]. 教高[2011]8号.
[2] 教育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S]. 教高[2007]1号.
[3]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S]. 教高[2003]1号.
[4] 侯爽,王龙. 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利用开放教育资源提升本科教学质量[J]. 开放教育研究,2012,(1):124-132.
[5] 沈丽燕,赵爱军,董榕. 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看中国开放教育新阶段[J]. 现代教育技术,2011,(11):62-67.
[6] 杨琳,杜中全. 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共享应用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1,(11):23-26.
[7] 曾兰芳,方瑾,黄荣怀. 国家精品课程作者课程发展与共享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0,(5):88-93.
[8] 秦丽娟. 国家精品课程推广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9,(3):50-54.
[9] 张秀梅. 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6-80.
[10] 王娟,孔亮. 教育技术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2,(9):95-101.
[11] 黄德群,毛发生. 广东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2,(8):88-94.
[12] 梁林梅,桑新民,刘永贵,李逢庆,杨金勇. 国家精品课程创新推广特性及策略研究——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J]. 开放教育研究,2011,(4):34-40.
[13] 秦炜炜,焦建利. 国家精品课程评价研究之内容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09,(9):63-67.
[14] 许艳丽,马德俊,刘刚. 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中教学视频的应用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2,(2):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