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11 10:4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践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研究动机:经过一学期《物流基础》的学习,对物流的定义、基本功能、各个作业流程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习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操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 研究目的:了解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特点、主要设备和作业流程,对其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的理论提出改进意见。
三. 研究方法:访问法、资料收集法。
资料收集的方法:网上收集。
四. 公司概况
1. 基本情况:淮南物流中心位于洞山路,交通便捷。物流中心占地面积为840万平方米,各类仓库76万平方米,拥有4条铁路专用线和40辆箱式货车。
2. 公司简介:淮南商业物流中心系淮南商业储运有限公司的公司,隶属淮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始建于1952年,是全国商业系统大型的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2000年初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全国发展商品配送重点单位。
3. 主要设施:
铲车,中心拥有1.5吨至3吨的汽、柴油叉车和干充式电瓶叉车以及前移式高位货架库专用干充式电瓶叉车多辆。
手推平板车,拥有多辆手推平板车,手推液压车和登高车6辆,以及国际标准1M*1.2M地台板。
运输车辆,中心拥有多辆10吨全封闭厢型货车,8吨全封闭厢型货车,5吨全封闭厢型货车,及2吨以下的厢型货车。同时拥有2个联盟型车队,可调动车辆近百辆。
4. 仓库类型:
高平台彩钢板结构仓库。拥有高平台彩钢板结构仓库计24621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7-8米, 1700平方米的仓库已安装了高位货架,该类型仓库的优点是建筑结构合理,面积利用率高,防汛、防潮、隔热性能良好,全部有雨棚和外平台,库外周转场地大,便于商品装卸及进出仓。
高平台铝合金结构仓库。拥有高平台铝合金结构仓库计168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6.5米,该类型的仓库的优点是防汛、防潮性能良好,库外周转场地大,特别适合于进出仓频繁的大宗商品的储存。
楼层恒温库。拥有楼层恒温库101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5米,该类型仓库的建筑条件为满足某些产品在温度控制上的不同要求提供了先决条件。
铝合金结构平房库。拥有铝合金板平房库57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6米,该类型仓库的优点是库外周转场地大,特别适合于进出仓频繁的大宗商品的储存。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科研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科研型教师队伍,这是我们将“县域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做为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
二、目的和意义
教育科研走进中小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教师的成长是一种自我觉醒、自我教育和自我超越的过程,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使教师能扎根于实践的沃土,在原生态的草根研究中破解教育难题,生成教育智慧,在实践中探索,在成果中体验成长。
三、研究的内容
1.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结构及主要行为特征;
2.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8月)
1.深入调查,确定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制定研究方案,考察和选定培养对象。
2.基层学校向课题组申报培养对象名单,课题组组织审定。
3.课题组确定培训人员名单,建立档案。
4.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为第一轮培训做好准备。
(二)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8年12月)
1.课题开题。做好方案的完善工作,落实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做好实施的准备工作。
2.举办科研骨干培训班,分期分批对233人进行培训。
3.深入基层学校调研,了解各级各类课题的进展情况、科研骨干作用的发挥情况,针对课题研究情况探索新的科研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写出调研报告。
4.构建县科研所、学校(科研室)、课题组三级教育科研网络,完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运行机制。
5.评选“十一五”县级课题研究先进实验教师。
6.召开嫩江县“十一五”课题研究推进会。
7.研究重心下移,狠抓农村教科研薄弱环节,培养农村科研型教师。
8.评选市县级科研骨干。
9.整理档案材料,跟踪问效,撰写阶段性总结。
(三)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
整理档案,完成研究报告。
六、研究的成果及成效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主要行为特征、县域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行为特征
1. 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科研型教师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拥有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观念。
2.终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必然要走研究、学习和工作的融合之路。教师只有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使教育科研具备源动力。
3.敏锐的发现力和思考力。教师能否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取决于教师的发现力和思考力。只有善于发现生活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认真、深入地思考遇到的问题,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真正的科研。
4.创新能力。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价值,不在于能发现反映普遍规律的教育知识,而在于能够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
(二)县域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实施课题牵动战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县中小学校承担省市县三级课题173个,参与课题研究教师2000余人,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
2.以会代训,以研代培,让教师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成长。几年来我们先后召开了课题立项动员会、课题开题培训会、科研骨干培训会、课题阶段成果交流会和课题推进会等。通过课题研究示范课、课题研究经验交流、典型校参观和科研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大家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
3.打造科研骨干队伍。充分发挥骨干队伍的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经过实验,一支省市县科研骨干队伍已经形成。进修学校校长于春华、第二中学科研主任李江被评为省级科研先进个人,高级中学副校长刘晓炎被评为省级科研骨干,第一小学校长石丽等41人被评为市级科研骨干,第三小学副校长藏雷轩等12人被评为市级科研先进个人,第一小学刘冬青等485人被评为县级科研骨干。教师进修学校被评为省级科研先进集体,高级中学、第一中学、第二小学被评为市级科研先进集体。
4.积极营造科研氛围,通过评选先进增强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增强学校领导的科研意识。带领各校校长参加“全国著名小学办学成果现场展示”等活动,在“听听”“走走”“看看”“议议”中获取更多更真实的教育信息。校长们感受了特色学校风采,感受了专家型校长人格的魅力,也感受了教育科研在特色学校形成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五年多的研究工作,我们收获颇多。然而,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篇3
一 、成果提出与内容界定
(一)成果研究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实施中缺少教学实践的积累,缺少活动过程方法的设计,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驾驭,仅仅停留在浅表化阶段,活动效果参差不齐,缺乏深入的理解把握,很难全面反映课程设计的要求。为此,我们初步总结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基本活动模式:创境质疑――自由分组――引导分析――探究验证――师生评议――拓展分享,并将这一思路在基地学校和区域实验学校试验运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也呈现出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随着我们对小课题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的不断深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一是学生有效参与度不高,兴趣不浓。表现为学生还是跟着教师和教案跑。通过对近24所学校调查发现,对于活动课堂,学生参与态度为:主动参与40%,旁观、偶尔参与20%,旁观20%―30%,与自己无关20%―10%。可见即使教学形式有了许多的新花样,但实质上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
二是师生互动性不强,体验不深。有不少课堂表面看是生生互动、合作学习,而实际上还是教师领着学生一步步往前走,学生思维发散和实践操作的探究学习的空间几乎没有。学生还是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阻碍了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缺乏合作探究能力,探究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习惯,缺乏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有的学生融入不到小组中。例如在课堂上,当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并制作时,学生还是习惯依赖别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妨碍了能力素养的提高。
针对这些课堂现状的考察与反思,我们积极调整活动模式思路以“激发兴趣――尝试发现――提出问题――探索交流――指导应用――活动展评”为主要活动流程,并在南岗区域小学尝试应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其中三个核心点是活动重要条件,我们又将其模式提炼为:尝试发现(创境激趣――体验发现),合作探究(合作体验――探究验证),展评指导(展评导学――创造应用)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作为主要活动载体。
(二)关于“小课题”概念界定 。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概念:是教师以两课时就能完成的活动内容为载体。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从感兴趣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选择并确定小型课题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知识、能力和真实的情感体验过程。
“小课题”研究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践的一种新课程模式。我们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中小问题为切入点,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系列化应用研究。便于教师操作与把握,更易于普遍实施,小课题从内容到形式灵活多样,让教师易导、学生更爱学,教学效果实在明显,有利于普遍实施和推广。
从我们常规教学的表现看,课题的内容范围应该比较小,从教学时间来说,每个课题大概只用1~3课时。从活动内容看,我们以编写8本教材为蓝本,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作为主要的活动线索。
二、成果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确定研究主要目标
教师:通过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尝试发现(创境激趣――体验发现),合作探究(合作体验――探究验证),展评指导(创造应用――展评导学)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研究。提高老师的预设能力和指导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是以教学为载体,突出体验性、过程性、实践性、探究性。并应用于综合实践四种类型活动课中。以此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的“小课题”教学模式策略,构建综合实践“五学”课堂教学体系。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真正自主地在尝试体验中学会质疑问难,学会在合作中分析问题,在尝试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学会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在活动性的课堂中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真正锻炼,能力素养得到提高,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二)成果研究具体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法。
从课程的特点出发,深入学科的教学领域,把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等不同层面内容探究其应用的规律,并将其规律运用于具体实践中。我们在全市确立20所不同层面实验学校,着重于三方面实验研究。一是探究模式设计过程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过程,确保课程的实践意义。二是关注模式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有利于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三是模式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确保每项活动学生都喜欢,都有收获。寻着这样的研究思路,深入挖掘活动内在功能,杜绝浅层次活动化内容。
2.选择重点内容攻关。
选择重点活动内容,以市级名优骨干教师刘颖、谷丽、樊金娜、刘佰玲、郭丽娜、计勇鹤设计活动内容作为突破点,集中全市学科骨干精英,组建建立学科团队观察体,对小课题确立模式应用进行深入研究,采取一课一议,分小组对小课题模式环节的合理性,进行数据统计研究。比如以刘颖老师的《七巧板探秘》一节课,集中全市骨干组建学科团队,对其活动环节设计,进行共同的听评议活动。以数据作为测量的尺度,以活动内容来体现模式思路。团队通过提炼环节――确定观察重点――开发活动量表――记录问题,分析其模式是否设计得科学合理。并以此在市、省、国家学科活动中展示其研究过程。得到国家专家的认可。
3.以课题带动课程。
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就是以课题带动课程发展建设,探索小课题教学一般规律,推动小课题研究的进程。为研究深入,我们树立“开放研究”指导思想,突出学段特点,突出活动空间,突出学生选择性,突出学生兴趣点。我们尝试:理念先行、典型引路、区域推动、逐步发展的独特研究思路。提出“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具体策略:课题小、感兴趣、体验深、效果好的四个策略。准确把握小课题内容特点,依照学生的认知发展,以激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为切入点,以关注活动过程体验为侧重点,进行典型案例研究。使教师亲历研究过程,领悟研究方法,形成一种技能。
三、研究主要内容及取得的成果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开展“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课堂现状调查。为了全面把握当前课程教学进展的现状,要实际调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理顺关系。对 “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课堂现状进行广泛深入调查,此次调查研究情况由《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刊发。国家教育部清华大学同方多媒体杂志,论述了哈市综合实践实施状况,分析了原因提出对策,促使模式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是 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预案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探索预案设计策略最重要的节点,就是为教师、学生提供全新资源。我们用1年时间提炼整理了8本综合实践主题设计,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此系列内容不仅拓宽教师研究的视野,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师设计能力,促进了学生活动兴趣提升,这在我国课程体系建构中具有结构性的突破。
三是关注“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有效应对策略。“小课题”模式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有利于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就须要通过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科学合理性。在大量的典型案例实践中,对模式的框架体系结构进行理解,体系创新进行不断调整,并将这一思路在基地学校和区域实验学校试验运行。哈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出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是重点论证“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教学中呈现的策略研究,模式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通过一个阶段反复实践的研究,验证了“小课题”的科学合理。我们认为,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在教师有目的引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更认识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这是由综合实践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突破与成果
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研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我们所选活动主题设计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为载体,须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没有单一的答案,但是容易激发学生的新设想和新思路,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各种活动方式,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课程的生长点。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课堂活动。
开展“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使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我们根据小课题教学的活动类型,总结了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来确保每项活动学生都喜欢,都有收获。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重点强调,学生体验在先,教师跟进指导在后的活动思路。在这种情境中,创造出学生喜欢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思考,在交流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有价值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寻求引导应用。更好地全面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在活动展评中,不拘一格展示汇报,然后进行个人、小组、教师指导评价,既是过程小结同时也是过程反思,再现学生活动过程,达到资源的优势互补。这种活动模式应用,无论哪种课型,都能灵活应用,使“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我们设计《纸花飞转的秘密》《巧手做纸球》《神奇多米诺》《七巧板探秘》《中国结》《爱心义卖》等活动主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驾驭课程实施水平和能力,从而验证了“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的特点和使用价值。
3.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主导”的教学现状。
篇4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摘要】主要对“以岗导课”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以达到学生与企业,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真正地零对接,培养技术性应用人才。
关键词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以岗导课;教学模式
1项目背景和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与维护技能已成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就业的必备条件。同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已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高职院校开设,而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解决。
1)关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着眼点还在于如何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上好,忽视了课程内容与行业岗位工作任务息息相关的特殊性,从而造成了目前这门课程就是学习硬件知识的普遍现状。
2)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相关工作的大多数毕业生,在刚刚工作时往往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来适应应聘岗位。学生在就业后出现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大学期间学生在课程学习时不了解课程所对应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第二,所学课程知识与对应岗位工作内容脱节。
由此可见,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学生。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代替以“岗位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中求知,使其能够符合企业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目标与思路
本文主要就“以岗导课”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达到学生与企业,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真正地零对接,培养技术性应用人才。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组织、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改革、考核方法改革等五方面进行。
3项目具体研究过程与方法
3.1组织项目成员参加课改项目培训
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课程改革能力,掌握前沿的职教理念,把实践性和先进性教学要求和科学的模式运用到工作中。
2011年7月下旬,课题组成员贾卫华、李晓华到常州参加了常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课改项目培训。
2012年8月,课题组负责人李倩参加了由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组织的全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培训班。
3.2组织项目成员到企业进行调研
基于岗位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整体设计,其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分为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两部分。首先通过行业领域的社会需求调查来论证提取课程核心岗位工作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根据职业性、典型性、综合性及实用性的原则来确定课程载体,从而完成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
2011年10月,课题组成员梁毅娟到深圳德之杰有限责任公司调研工作,为有效的将企业对应岗位的生产活动提炼为课程的工作任务提供具体依据。
2011年11月,课题组负责人李倩到深圳德之杰有限责任公司、深圳魅动音响责任有限公司调研工作。考核已经提炼好的课程工作任务与企业岗位的融合度,完成课程内容的选取,确定课程载体,制定课程考核方案。
3.3组织召开课程内容制定与企业岗位对应相关内容的研讨会
2011年10月11日,电子系计算机组召开“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如何对应”的研讨会,会后课题组认真总结会议精神,修改并形成课程整体设计初稿和课程考核方式。
3.4组织实施课题研究
2011年4月至11月,重构内容形成项目化设计、过程性考核评价表等教学基本文件,编写以工作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情景化讲义、校本教材,制作全套电子课件,操作演示视频。
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组织实施课题验证教学。主要验证课改方案是否既符合学生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关键能力的项目教学方法,又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专业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
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课题验证教学的总结。主要对课题验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修改。
4主要成果
4.1根据“以岗导课”理念制定的课程体系
根据“以岗导课”的教学模式,以具体计算机为载体,把相关的教学内容溶入到工作岗位所对应的五个的教学情境中,分别是选购计算机、组装计算机、计算机软件系统安装、计算机维护、计算机故障处理。并按照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从认识计算机-选购计算机-组装计算机-软件系统安装-计算机维护-计算机故障处理的主线组织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使课堂知识和工作岗位之间有了很好的衔接,还能使学生对课程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有了很好的认识和体验。
4.2教学资源的开发
分析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和不足,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探索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途径。围绕课程开发一本符合以工作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教材,制作全套的操作课件、操作视频。
4.3课程考核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因此很难真正对项目教学进行有效的考核,也很难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为此,专门制定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项目的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的考核方式。第二阶段着重在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的岗位职业化能力,采用职业资格认证,即计算机维修工(中级)证书的考证。这更充分的体现了“以岗导课”教学模式在课堂应用中的优势。
5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5.1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调查
对本课程课改实施效果,从学生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和学生对课程实施效果满意率等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综合测查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
本课题组成员在课程改革逐步进行中,边开发边将开发的阶段性成果应用与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反馈意见,促进项目改革和完善。通过在我院多个班级中进行本课题成果的教学实践证明,职业技能鉴定计算机维修工(中级)通过率得到提高,如下图所示。
学生对课程实施效果满意率调查。首先,精心编制了“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情况问卷”,总计20个测试题目。以问卷的形式对授课班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总计221人次。
上表中第1小题是对教学总体满意度调查,将近八成的学生填答“非常满意”,说明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积极地、认真地、负责地进行项目化教学,学生对校本教材的内容,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教师运用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效率,对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非常的满意和认可。
5.2推广价值
通过这几年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课程内容体系更科学、更优化。能够让学生与企业,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真正的实现零对接,更切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教学效率和时效性更强。同时也寻找到一个既符合企业和社会对专业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学生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关键能力的项目教学方法。从改革效果来看,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课内与课外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经营理念和售后服务思想,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吴冬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梁清山.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13.
篇5
根据庶正康讯(北京)公司多年来开展行业连续性监测获取的数据分析:2010年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增速将超过20%,成为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首先,在严峻的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2009年第四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将超过10%,全年增长率将超过8%,2010年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全年增速达8%以上,中国经济正在转向内需拉动增长模式,这为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外部经济环境。
其次,2000年~2009年间,保健食品行业年均增速均超过两位数,2009年消费品行业受到风投追捧,医疗保健更是成为了投资者最关注的领域。与之呼应的情况已经出现,999健康网等一批国内保健企业已被国内知名度极高的风司率先囊入旗下,并购重组不仅将成为2010年的行业热点,而且将加速行业发展。
第三,新医改方案把预防和控制疾病放在了首位。这表明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并将在这方面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和人力资源的投入,8500亿元中的20%将用于公共健康教育,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将表现在健康意识的大幅提升和保健消费预算的增加。
第四,继《食品安全法》之后,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促进行业发展的调研,《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原料安全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法规文件将陆续出台,保健食品监管体系构架将进一步完善,稳定明晰的政策保障将激励业内企业追加投资,加速市场开发。
2《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将于今年出台
关系到保健食品行业发展命运的纲领性文件《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预计将在2010年年中由国务院颁布施行,随后《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良好生产管理规范》等一系列重要的法规也将陆续出台。届时,将在稳定企业信心、恢复行业信誉和吸引投资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同年6月1日生效,其中第51条规定:“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随后《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保健食品实行严格监管。依据法律规定,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围绕保健食品的定义、品种管理、生产经营以及广告监管等问题,展开了紧锣密鼓的调查研究,并于2009年5月31日对《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收集到来自社会各界多达万条的意见。
3单品牌系列产品成长加速
庶正康讯市场监测显示,2009年系列保健产品品牌增多,2010年将会呈现更加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一,目前我国保健产品已经与世界同步,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品种我国都有销售,而且均已被公众熟知;其二,鱼油、维生素等单个产品不能解决所有健康需求,逐渐衍生出针对某些需求的组合解决方案;其三,基于品牌化发展的需要,目前,很多企业的产品种类都很丰富,为了能实现产品之间销售的相互带动以及品牌塑造,促使企业向系列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其四,产品系列化销售有助于提高服务水平,从一家企业获得全面解决方案有助于长期客户的培养。
4投资建店成为新的竞争热点
目前,保健食品的有店铺销售主要集中在药店渠道,品牌连锁专营店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在做,但还未成为保健产品的主流销售渠道,这主要是因为品牌连锁专营投入大,实现效益时间长。
从另一个角度看,品牌连锁具有特殊的教育、服务和品牌塑造优势。品牌连锁可以有效缩减通路,由品牌企业统一分配到各连锁分店,分店设在各居民区,因而这种渠道具有短而宽的特点,有利于产品快速通过流通领域,及时到达消费者手中。这可以减少因流通环节多而造成的收益转移,品质也得到有力保证。除此以外,品牌连锁更容易形成专业服务平台,有利于消费者持续性消费。从庶正康讯的监测数据来看,2009年以同仁堂健康药业、汪氏蜜蜂园为代表的国内企业,以“RICHLIFE”为代表的品牌连锁专营企业店面扩张行为明显;以益生康健为代表的其他类型企业也开始扩展到品牌连锁阵营。出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企业将在2010年加快品牌连锁专营布局。除此以外,随着NBTY、GNC等跨国品牌连锁企业的进入,2010年品牌连锁专营将成为新的竞争热点。
5跨国企业加快进入中国保健市场的步伐
2009年,排名前列的跨国企业如美国GNC、NBTY,日本DHC等已经登陆中国市场,2010年,跨国企业进军保健领域的步伐将加快,食品巨头百事、日清以及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赛诺菲-安万特等对中国保健食品早已“势在必夺”。
从历史来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健康教育累积效应已经显现、慢性病呈现逐渐增长趋势、老龄化问题严峻等因素依然存在。除此以外,2010年新医改和保健相关政策法规出台,这些因素都将促使跨国企业加快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
6信用等级评价将成为保健食品企业经营利器
2009年11月,中国保健协会正式开展保健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2010年企业主动申请信用评价、注重自律接受社会监督将成为一种潮流。
2008年中国保健协会获批成为我国保健行业惟一有资格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的行业协会。经过两年的研究筹备,建立起涉及企业基本素质、经营管理、财务指标、社会形象及发展潜力五大指标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以三等五级(即AAA、AA、A、B、C)来区分保健行业企业的信用等级。通过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增强保健行业企业的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同时通过客观、公正、严谨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帮助消费者和上下游企业快速识别企业的可信度。
7保健食品功能审批将进行重大调整
保健食品的功能审批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卫生部于1996年7月的《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中确定了12项可受理的功能,1997年增加至24项;在2000年《卫生部关于调整保健食品功能受理和审批范围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美容和改善胃肠道等功能,并去除了抑制肿瘤和改善两项受理功能,最终确定为22项;2003年卫生部印发《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将“延缓衰老”和“抗突变”两项功能改为“抗氧化”功能,并对可受理功能术语进行了修改,最终将功能调整为现用的27项功能,而这次调整也已经有7年之久了。
随着2010年《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的,必将带动保健食品行业内相关法规标准的变动,而保健食品注册审批中最重要的功能审批部分,也将能够在科学上更加严谨,在操作上更加灵活。可能调整的内容包括对产品研发过程给予规范,对功能的表述更趋于严谨,对新功能给予更明确的申报细则,对成熟的品种实施备案管理,审批程序更加简洁透明,以及明确再注册细则等。
8保健食品原料有望增加
原料是保健食品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当前阻碍保健食品更快更健康发展的顽固瓶颈之一。关于保健食品原料规定的文件以2002年《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为主,其他相关规定都是对其进行小修小补。在这个文件中,仅有201种物品被列入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范畴。业内企业迫切期待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能有更多的物产资源被允许应用。2010年,《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保健食品注册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出台后,保健食品原料管理也将实现完善和升级。
9政府将出重拳规范保健食品广告
《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出台后,《保健食品广告审查管理办法》也将取代2005年的《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成为一部保健食品监管的重要法规。这部法规不仅完善了广告审批与管理的原则与程序,最大的进步是给予了监管部门更明确的职责与权限,以此贯彻《食品安全法》中“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职,承担责任”的法律要求。规范保健食品市场,保健食品广告是监管的重心。
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1.1 目的
本课题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实现以下目的:
(1)通过调研,了解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并分析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2)弄清楚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存在的不足和误区,探寻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构建能有效运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尤其要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2 意义
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有效模式是适应时代挑战的需要,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以提高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关注。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探索了许多操作模式。如心理——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诱导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有的是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是从心理发展方式上建构,有的是从心理品质切入,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成绩斐然。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完善,表现如下:政策与实施脱节,落实不到位,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敷衍了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为数不少的人是滥竽充数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名无实;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心理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同时又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2 方法
2.1 对象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王极盛教授改编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强迫、(2)偏执、(3)敌对、(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5)抑郁、(6)焦虑、(7)学习压力、(8)适应不良、(9)情绪不平衡、(10)心理不平衡等10个因子。在此量表中,确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标准为: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表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5分表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2.2.2 小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被大多数学者使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稍做修改,共有21道题。从四个方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即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性格。
2.3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动态,把握好课题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对调研报告和论文即研究成果有一个基本的构思和设想,编写调研提纲、选定合适的调查问卷。(2)实施阶段。联系海南中学、府城中学、城西中学和万宁二小等学校,安排好调研时间;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对象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德育教师、班主任和部分学生。(3)深化阶段。整理调研材料。将调研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归纳分析,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需要可再次调研;中期评估(研究报告、成果展示等);汇总、分析材料,完成论文并发表。(4)总结阶段。课题组关于结题的意见;课题组结题报告、申请结项,验收;资料归档、成果申报。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按照教培院和学校要求,建设好网络平台,撰写好博客。
2.4 具体方法
(1)文献分析法。搜集、阅读并分析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教材、论文等,组织课题组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对本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等文献。(2)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发现问题与不足,确保研究立足于实践、更有针对性。(3)行动研究法。以班级为研究范围,观察心育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对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并加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模式的要素和结构,积累模式操作的实践经验。(4)经验交流法。与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和学管人员等多沟通交流,拓宽视野,启发思路。
3 结果
2012年5月、6月期间,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到海南中学、城西中学等单位进行调研。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分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做了访谈,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3.1 访谈的内容
3.1.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所访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比较重视,均有主管校领导负责,一般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归在一起进行管理。在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有经费投入但明显不足,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3.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所访学校一致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每班配有一名心理委员,有的学校对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有要求,有的无要求。
3.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形式
具体形式主要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海南中学设有心理教研组,五个专职教师,都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专门负责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且有课程教学计划,每两周上一节课;挂靠德育网站进行网络宣传、黑板报(每月换一版)、主题班会、并且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每天有人值班。
校方普遍认为建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最重要,学校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
3.1.4 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分为以下几种:学习问题,表现为考试焦虑、考试舞弊、厌学逃学,初三、高一至高三都有考试压力问题;人际关系紧张,包括同伴和师生关系紧张;青春期问题,如早恋现象,早恋造成成绩下降;适应问题,高一初一有入学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包括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记忆力衰退等,个别同学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严重的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3.2 问卷的结果
我们课题组发放问卷870份,收回有效问卷780份。问卷的数据结果如表1:
3.2.1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图(如图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有三个显著特点:(1)心理健康水平基本良好,轻度及无症状占较大比例。(2)学习压力、强迫症状、焦虑、情绪不平衡症状比较突出。(3)每一症状程度由轻到严重呈坡度减少。
3.2.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小学生四个方面的心理状况分别为:(1)在学习方面,多数孩子上学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在作业方面能够认真完成;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够;看重考试成绩;在学习方式上,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式;希望能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肯定和鼓励;13%的学生没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环境,1%的学生厌烦学校。(2)在行为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强,但也存在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行为受限,心智发展受到影响。(3)在性格方面:表明现在的小学生情感意志薄弱,低年级的同学对父母依赖强;感情上过于理性,缺乏同情心;独立判断的能力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好胜心强,处理问题感情用事。
多在人际关系方面,数学生不能够与人很好地沟通,个人较封闭,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表明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
4 讨论
4.1 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并没有真正理解,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师或班主任的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不浓。实际工作中,专业心理教师较少,基本上由德育老师代替,通过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活动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不足。就我们调研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或经费少,缺少必要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音像资料及测评软件等。也没有经费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向家长、学生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材料,无力开设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3)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而且身兼数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理论功底薄,实践经验少,指导实践不力。因此,很难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不以为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暂时的过渡性问题,过了这个“坎”,孩子们会自动纠正过来。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就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实效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提高心理素质,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却问题多多。如有的学校没有将心理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或是课程开设处于无序状况,或者课程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课程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6)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利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很多学校偏重于学校“单枪匹马”地开展教育,未争取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2 对策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
(2)完善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增列的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教研、师资培训以及业务或课题研究等。根据需要,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辟出或建设专门地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所,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每个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引进一定比例的专业人才,配备数量适当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应当有专业水平,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要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和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并将其列入年度计划。在校本培训中,加强全体老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逐步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在行、个个关心的工作状态,最终形成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4)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工作、政教工作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课程,建构既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操作,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要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各科教师应深入挖掘,对中小学生实施自觉、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和发展健康的心理。
(6)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兴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调研情况表明,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效果不尽如人意。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仅靠学校“单打独斗”,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多方给力,创设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
5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建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要明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要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且“预防胜于治疗。”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篇7
【关键词】研究生;社会实践;保障机制;考评机制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也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改革创新的主要力量,积极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完善、创新的保障机制以及全面、有效的考评机制。政府、高校、企业作为引导、组织、接受社会实践的主体,需要建立保障及考评机制,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宽裕的空间和稳定的支持。
一、研究生社会实践保障机制
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机制。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用,则需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均制定有效的保障机制。总体而言,研究生社会实践保障机制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宏观引导作用,利用政策杠杆,对研究生社会实践予以支持和保障。第二,高校应注重自身特色,加强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工作,增加宣传、激励力度,严把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关。第三,企业应与高校积极寻求合作,结合企业的特色和人才需求,广泛、定期地接纳研究生社会实践团体开展社会实践。
1.政府层面
首先,为建立良好的社会实践运作机制,政府应加快立法进程,尽快由国家制定一部有关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专项法规,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权威性的法律依据。其次,对高校组织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出色的高校,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政策支持。再次,对积极接纳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企业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最后,引导建设国家、地方、高校三级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把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作为长期化、制度化开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来抓。
2.高校层面
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工作组织制度,形成党、政、工、团、学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管理服务体系,为社会实践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从校级层面而言,应成立研究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整合校内相关教育资源,制定完善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规章制度,推动此项工作深入开展;从学院层面而言,各学院应积极策划、组织、落实本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加强安全教育,确保研究生能够在实践中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从各级团体层面而言,校、院两级团委、学生会、学生科协普遍设立社会实践部,学生班级依托团支部,由科技委员负责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指导教师,学院可参照教师指导教学实习的标准计算工作量并给予相应报酬。
3.企业层面
在企业层面,应明确企业接纳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义务,保证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企业各级的充分重视;要指定企业内部社会实践负责人,明确负责人的责任与义务;要建立企业内部接纳社会实践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企业正常生产工作的正常运作;还应建立与高校的长期合作、对话机制,将与高校开展对话、寻求合作制度化、规范化,保障企业与高校在社会实践方面信息的及时沟通。
二、研究生社会实践考评机制
1.研究生社会实践考评的目的
进行研究生社会实践考评主要是为实现以下目标:①明确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目的;②了解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工作量及工作绩效等基本状况;③了解社会实践团队各学生成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工作量及工作绩效等基本情况;④考核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为多层次选拔优秀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基础。
2.研究生社会实践考评指标体系
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特点,考评内容侧重从社会实践过程考评和社会实践成果考评两个方面进行,将主观评价和客观测评技术相结合,做到全方位评价一个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即实施360度测评。
社会实践过程考评体系的测评对象包括社会实践团体和社会实践个人。社会实践团体的考评指标有:社会实践的立意及价值、社会实践的社会效益、社会实践目标合理性、社会实践日程安排合理性、社会实践团队纪律性和社会实践团队协作性等;社会实践个人的考评指标有:对实践活动的认知程度、道德品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执行意识、奉献精神、诚实守信、精神面貌、纪律性、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工作方法、工作习惯、思维能力、问题应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学习目标明确性、学习计划科学性、挑战精神、创新性思维、对团队的认可度、大局意识、人际交往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结互助精神、活动参与度、风险共担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
社会实践活动成果考评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社会实践取得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等理论成果的考评;二是对社会实践成果汇报答辩的考评。理论成果考评指标包括:报告思路是否清晰、报告结构是否合理、报告内容是否翔实、报告成果是否明确、成果与预期目标的切合度、成果的原创性、成果的创新性、专业贡献与价值,以及成果的应用推广价值等。汇报答辩考评指标包括:社会实践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社会实践目标是否明确、实践活动组织科学性、人员分工是否明确、汇报展示效果和活动成果认可度等。
3.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考评方法
基于各种测评方式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及政府、高校、企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建议采用已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包括企业打分、带队教师打分、社会实践个人打分、书面评审专家打分和答辩专家打分。每个社会实践团最后的成绩(即综合评价)由这五部分打分成绩进行加权计算,权重通过专家评议确定。
第一步:企业打分。由于社会实践期间,社会实践团队的主要活动地点为企业,因此,企业需根据企业自身设立的接纳社会实践的目标出发,对社会实践团队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由企业负责人根据社会实践团体每日的表现,给出团体分数及个人分数,并将打分结果直接交予学校或学院考评负责人。
第二步:带队教师打分。带队教师根据每个成员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实际表现,给出相应的分数。
第三步:社会实践个人打分。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实践主体――研究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度、自身表现的认可度是不同的。所以,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由社会实践个人对实践团队、个人表现进行打分。
篇8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极化多元素发展的世界,而身为21世纪的新学生,我们更应该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及学习社会、生活以及艺术文化的技能,做一个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学生,来迎接这新世纪的挑战。
在校时间,学生大多时间都要应对日常的文化学习,而无过多的时间学习社会技能、生活技能与课外文化技能,那么寒假则成为了一次学生更真切的接触与感受社会与生活的重要机会。这次利用寒假的时间,我们研究小组也就针对这个问题在网络上以及部分身边的学生作一次研究调查。设计的问卷一共是12个小题,就课外学习与娱乐时间安排、假日文学文化素养的培养、社会生活技能的学习、寒假安排整体感受 等问题做一个了解,一共收回67份问卷,同时也在网络中搜集到部分相关学生时间安排调查结果。从统计结果中来看,中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而家长的强迫学习较为广泛,但对文化技能的学习有较高的兴趣,对社会生活技能训练意识不足,假日整体感受普遍较满意。总体来说,中学生的课外时间活动安排欠科学与合理性。
(一) 课外学习与娱乐时间安排
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天学习时间小于2.5小时的仅有2人,仅占到3%。而有44人表示学习时间在3~4个小时,占65.6%,超过5小时的也只有4人,占5.8%。生活娱乐时间则有70%的人在8~10小时,甚至有3人娱乐时间高达12小时。
在第2题,参加假日课外补习班的有39人,高达58.2%。
在附录中,有7人表示睡眠不足,而在问其原因时,有4人回答“玩游戏、听音乐聊天时间过长”有2人回答“课外作业过多,负担过重”有1人未回答。
综上所述,中学生假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明显不高,学习与娱乐时间比例不合理、失调,学生离校后过度放松,缺乏自我的约束与调控能力。而家长方面,则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一心为了孩子的成绩,给孩子过多的负担,走上不科学合理的硬式教育道路,这种假日补习风的兴起应值得我们社会、政府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视与反思,引领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兴趣与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二) 假日文学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第五题中,在这个寒假,你读了几本名著?只有14个人阅读1本,5人阅读了2本以上,这各占到20.9%,7.5%,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或未读完1本。而日平均阅读名著时间则普遍低于3小时。
但在课外文化素养与技能培养中,则有56人表示很兴趣,希望并自主学习了解(83.5%),5人表示兴趣一般,无所谓学不学(7.5%),6人表示对此没有兴趣,不愿意学习(9%)
数据显示,中学生对课外各类的文化生活有着较高较浓厚的兴趣与热情,但对于流传久远的经典文学名著兴趣不大。而在当今社会,社会上大量广泛的流行介绍这各种有着自身趣味特点的文化活动,也在大众的普遍喜爱与评论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学习展现交流的平台与氛围,熏陶着我们这一代的新学生,应继以保持。而在另一方面,世界文学名著更展现当时不同的年代情况,而沉睡在当今这个多元素的跳动的世界里,不免显得缺乏生气,与学生相隔较远。对此,社会政府、教育界应予以重视,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文学名著活现在这个社会上,利用大众效应掀起一股读名著的风潮,形成良好的读名著、话名著的社会氛围。
(三) 社会生活技能的学习
在“你所会的社会生活技能”问题中,会烧饭的仅有9人,占13.4%,会洗衣服的有29人,占43.3%,自己铺理床被的有6人,占9%,自己定期整理房间,打扫干净的的有15人,占22.4%,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为0人,占0%
在“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训练自己的社会生活技能”的问题中,大家则普遍表示自己还没有考虑过。
这些数据的普遍偏低,说明现在的中学生都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于在将来生活与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技能学习,普遍学习意识很低。而在当今丰富多彩的世界,生活与社会的技术能力都成为我们的必修课程,在知识理论的学习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切实实践的训练与培养,才能真正做到全方面健康发展的优质新青年。在假日乃至是平时的学习生活的时间安排中,我们也应注意对社会与生活的技能训练给予更多更合理的时间。
(四) 对寒假安排的整体感受
篇9
【关键词】幼师大学生;入园见习现状;问题研究
一、入园见习情况调查
本调查活动以入园见习的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为对象,依托江油市10所幼儿园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四川省江油师范学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学生10000余人。本次调研主要以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其中,访谈对象既有见习学生也有幼儿园工作人员。调查问卷共发出600份,收回584份,有效样本541份,有效率为93.1%,有效问卷中女生比例远高于男生。调查对象涉及入园见习的一、二、三年级学生、幼儿园的专业教师及监督学生见习活动的带队老师。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见习学生见习意向,入园见习前学校动员,见习过程的具体操作及见习完成后的后续跟踪。
1、年龄结构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校生大致可分为中专生与大专生两部分,其中中专生人数为2475人,占学校在校总人数的41.8%,大专生3441人,占学校在校人数的58.1%。本次调研向中专生发放问卷246份,大专生发放354份,保证数据平衡。中专生调查问卷收回234份,大专生收回350份。中专生年龄分布在14-18岁其中,80%的中专生年龄集中在15-16岁,处于青春期阶段。大专生年龄分布在18-21岁,其中,77%的大专生年龄集中在19-20岁。(见图表1)
图表1 见习学生年龄分布图
调查中的大专生年龄都已超过18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入园见习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可以做出相应的计划并加以实施,接受与适应入园见习也较为迅速,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想法较多,主观能动性较强,因此入园见习可以帮助她们理解理论知识,便于活学活用。相对大专生而言,中专生年龄较小,绝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且很多中专生处于青春期性格叛逆,对入园见习活动的认识多停留在好奇阶段,实际的操作过程也先以好玩为出发点,见习效果与大专生相比有一定差距。
虽然年龄因素不对学生见习活动的效果起主导作用,但是,年龄稍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我管理和理解能力,入园见习的完成度与未成年的学生相比要高很多。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校应该采用有针对性的见习计划,尤其是管理计划,以提升见习活动的实际效果。
2、见习意向与动机
见习意向主要反映学生参加见习活动的意愿。学生见习意向情况如下图所示(图表2)
图表2 学生见习意向情况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34名中专生中,有89%的学生认为学生见习很有必要,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仅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见习,参与调查的350名大专生中,97%的学生认为见习活动很有必要,3%的学生认为见习活动无所谓,没有学生认为见习活动没必要。
从调查问卷的整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见习活动是持肯定态度的,明白见习活动的重要性。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对见习活动的重要性没有深刻认识,持无所谓态度,对这种态度参加见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当然,在中专生中有极个别学生认为见习活动没有必要进行,针对这种学生需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加强思想教育。
中专与大专绝大部分学生入园见习意向都很强烈,但其强烈意向的背后究竟是何驱动力尚未得知,因此更深层次的进行学生见习动机调查,发现学生参加见习活动的动机情况如下图所示(图表3):
图表3 学生见习动机情况
通过上图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专生见习动机都是出于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动机积极向上,在这种驱动力的影响下,其见习活动效果必然会有收获。但是,仍有少数同学是为完成学校的硬性任务,并不将见习活动当做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反而对其持不友好态度,其见习活动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极个别的同学出于可以逃避课堂教学的目的参加见习活动,这种心态下的见习只是将见习当做玩耍机会,其见习效果可见一斑。
3、见习考核
见习考核,顾名思义就是要对学生的见习效果进行考定核查。见习考核是见习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见习考核可以让学生对见习活动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在见习中所学到的技巧及见习的直观感受。见习考核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整个见习活动的最终效果,因此,完善有效的考核反馈对见习活动至关重要。
二、入园见习存在的问题
1、学校见习动员不足
当前学校在幼师入园见习前都有相应的动员准备,为见习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学校的动员工作存在着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出见习动员应有的效果。首先,学校的见习动员更加强调的是学生见习安全,在见习动员的宣讲中有一半时间是在强调见习的安全问题,见习目的、见习安排等更为重要的事情则没有太多时间宣讲。
2、学生缺乏入园准备计划
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入园见习前普遍缺乏有效的入园准备计划,学校在见习动员中强调重视见习,要求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但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制定详尽的准备计划,往往是毫无准备的进入幼儿园进行见习。虽然在意识中知道见习很重要,现场观摩很重要,但由于事先没有详尽的计划,因此在实际见习中往往缺少针对性。
3、见习形式较为单一
见习的内容是决定见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入园见习的内容较为丰富,学生可以通过见习了解幼儿园的整个操作流程,这对学生今后真正进入教师角色意义重大。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入园见习内容都较为丰富,但存在见习形式单一的问题,且主要的见习形式都是以现场观摩为主。
三、完善入园见习活动的建议
1、完善学校见习动员,加强针对性
见习动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见习的重要性,明确见习活动的重点所在,从而引起学生对见习的高度重视,为见习活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基于以上的原因,学校在见习动员中除强调安全性之余,更多的要强调见习目的,动员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提高自身技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见习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基于年级和专业的不同,学校的见习动员也应有所区别,不同的年级与专业侧重点也不应相同,即加强见习动员的针对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关注度,使见习动员真正起到动员的作用。
2、学生制定详细见习计划,加强见习的有效性
没有见习计划的见习活动必然不会取得良好的见习效果,一个完备的见习计划对见习至关重要。见习前,学生制定完善的准备计划,这个计划一般包括听课对象、时间安排、见习中要学习的技能目标、实际达到的目标、见习评价指标以及一系列的具体任务分配。在制定计划时,内容整合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内容整合是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见习观摩相结合,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去,有助于提高其学习热情,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又能促进见习更好的完成。因此,一个完善的准备计划,对学生更好的见习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作用。
篇10
本报告内容概要:
1.博客网民用户规模和活跃程度持续上升
2008年到2009年6月,博客用户规模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6月底,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82亿人,博客空间超过3亿;
在博客数量持续攀高,用户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博客频道在各类型网站中成为标准配置和SNS氛围提升博客活跃程度的三重作用下,博客作者表达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活跃博客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随着博客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以及博客在SNS氛围中的良好成长性,博客将会在未来继续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一个焦点。并将在移动终端的进一步普及和二三线城市的带动下延续高速增长的趋势。由于社会化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社区化的互动进一步加深,真实的身份信息是进一步建立真实关系的基础。
2.网络对博客使用者渗透程度加深
女性博客网民比例持续高出男性,博客在女性中的普及率要高于男性。这与博客本身的功能特性以及网民现实生活习惯有关;
博客使用者体现了年轻化的特点,30岁及30岁以下的博客使用者占到总数的86.1%以上,中国博客的性别与年龄差异既是中国网络发展的特定阶段的特征,又与博客应用的特殊性相关;
在博客使用者的收入调查中,与2007年相关数据相比,在2008年到2009年的博客使用者中,高收入人群出现小幅增长;
博客网民的上网时间进一步增长,网络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多数博客使用者的工作和生活当中;
通过所阅读博客上的链接和搜索引擎去阅读的被调查者在四成以上,直接阅读网站推荐和朋友推荐也是博客读者获知博客的主要方式。博客依靠各种传播渠道传播的比例在2008年到2009年间均有增长。
3.博客作者在参与公共事件时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动
比较2007年与2009年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博客使用者的注册目的更加多元化,注册时表现的更为主动。博客作者在表述自我情感和发表言论方面表现的更为积极,博客用户在注册时表现的更为理智和目的明确,博客正在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化网络特征。
博客作者的写作热情进一步提高。每天都更新的被访者占到19.7%,2008年奥运会等大事件的刺激,以及SNS氛围对博客作者短期内的更新频率起到了提升作用,博客作者的短期更新频率与2007年相比大幅增长;
博客作者在表达观点时,选择发表针对“社会现象”的言论的博客作者达到了54.5%,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44.5个百分点,原因主要在于近一年来网络热点事件频发,博客作者通过个人言论参与公共事件的热情高涨,同时表达欲望得到张扬。与以往相比,中国的博客作者群体,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理智成熟的一面;
大多数博客作者认同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有着相同的道德价值观,认为博客作者在网上的言论,同样要受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制度的规范;
博客运营商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已经基本满足了博客作者的客观需要,同时用户对于功能有了更为多元化的的要求;博客使用者对圈子和交友功能的需求已经接近于对一些基本功能的需求。
4.现实世界对博客阅读者的影响加大
现实社会对网络的渗透力不容忽视,访问朋友、同事的博客已经成为博客读者的主要阅读来源,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博客与社会化网络的紧密关系;
博客阅读更为频繁,每周阅读博客的读者占到了读者总数的72.4%,在阅读时间上,阅读用时一小时之内的占到博客读者总数的绝大多数;
随着SNS网站的兴起,一些SNS网站的博客数量也在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部分SNS网站在博客内容创生和用户粘度上都有不错的表现;
在阅读博客来源及偏好的调查中,74.1%的被访者单选选择了“访问朋友、同事的博客”,是博客读者的主要阅读来源,博客与现实社会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
在博客读者浏览的博客内容类别中,占到约半数的是娱乐类内容。心情记录、个人生活记叙的生活情感类占到了41.3%。这说明在博客阅读中多数浏览者关注博客主个人的自身属性。关注文化艺术历史类、体育运动类读者所占的比例较大,表示休闲娱乐仍是博客使用者的重要倾向。随着博客应用的发展,以及网民参与公共事件的热情高涨,关注社会类内容也成为阅读博客的一个新趋势;拥有强大品牌影响力的门户网站,以即时通信工具作为主要入口的的博客空间,蓬勃发展的SNS网站博客,成为读者阅读时的优先选择。
5.博客使用者对博客实名制总体呈现积极正面态度
在调查使用者认为的不良信息传播原因时,博客使用者认为博客运营方(BSP)是现在博客言论环境影响力的主导因素;
有六成以上的使用者认为博客言论环境的改变依赖于博客者素质的提高,超过半数的使用者认为通过改善技术手段,保证身份认证信息安全可以促进博客言论环境改善。表现出使用者对于现在的互联网信息安全环境信任程度不够,对自身的身份信息安全存在一定的担心;
目前博客对博客实名制正确认知不足,政府或相关部门有必要在博客用户群体中进一步提高认知度,消除博客用户对实名制的误读;
在听说过实名制的人群中,不反对实行有限实名制的使用者约占65.0%,中立观望态度的被访者占到21.7%,只有13.3%的被访者持反对态度;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