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

篇1

    一个合格的好家长,应该做到:

    一、言行堪为孩子的表率。

    孩子具有强烈的模仿性,他们从脱离母胎的第一天起,就对周围世界开始不倦地探索和模仿。孩子模仿对象首先是自己的父母。年幼儿童都是睁着一对好奇的眼睛,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仿效着大人的说话动作。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因此,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大量事实证明,行为不轨、夫妻反目、脏话满口、懒于学习的父母,尽管口头上也要求孩子的品行端正、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努力学习最终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因为没有以自己的模范言行作为基础的空洞说教,对孩子是缺乏可信性和感染力的。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家长与其空喊一百次,还不如先做出样子。

    二、懂得正确地爱孩子。

    父母爱孩子是最伟大、最高尚的人类美德之一。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应该是高时低的浪潮式的行为,而应该持稳定不变的态度。父母正确地爱孩子,就要放弃对孩子的百依百顺或管教过严的做法,做到管教适度。有些家长当孩子做出令人头痛的行为时,总是采取容忍的态度,或自我安慰,或无可奈何地摇摇头。殊不知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孩子许多不合理的、任性的要求,让孩子生活在倍受溺爱的环境里;在成长中得不到生活上的必要磨炼,这样会妨碍孩子独立自主精神的养成和正常的发育成熟,限制孩子积极性的自由发展。同时,那些娇惯的孩子,总相信父母会满足他任性的、稀奇古怪的无理要求,渐渐地会养成缺乏礼貌,轻视长辈的坏态度。实践证明,想有效地教育孩子,特别是对那些精力充沛,活泼顽皮的孩子,不能完全放弃适当的处罚。

    反之,不考虑孩子的特点和可能,向孩子提出过分严格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父母心里的标准时,甚至采取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孩子总是处在神经紧张之中。这种使孩子长期处于战战兢兢心态的做法,无疑是会限制、压抑孩子身心发育和智力发展的。有的孩子还会把积郁在心里的怨恨向同学(伴)尽情地发泄,或对教育他的老师表现出逆反心理,造成学校教育的困难。

    对孩子适度的管教应该是既不苛求,又不放任,即使孩子处在家庭的温暖、幸福之中,又有道德教养,行为习惯的强化训练。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密切配合。

    父母要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取得显着效果必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使三者形成一股合力。

    首先,家长的教育观点、教育思想,应与国家、学校对孩子的要求相一致。我们培养和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象封建社会所提倡那样,为了“光宗耀祖”,也不单纯为了追求个人致富发财,出人头地。而按照国家四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背驰,使孩子同时受到不同观点的教育,势必会使孩子的心灵出现迷惘、惶惑。随着孩子阅历的增长,对社会、人生见解的加深,就会或因反对父母不正确的教育观点而损害父母形象;或因接受了家长不正确的观点,影响了孩子正确人生观的形成,致使孩子不能按国家的要求健康成长。而这两种情况的最后结果都是贻患后辈。

    其次,家长和老师要加强联系。家庭和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两个重要阵地。为了使两者配合好,家长应该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让老师了解孩子的特点、某些苗头和倾向,互相配合教育。家长和学校联系配合时,家长要信任和依靠老师。老师要求家长配合的事,家长要认真对待。学校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座谈会,家长应该按时参加,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也应该事先与老师取得联系。

    如果家长对老师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决不可在孩子面前表示对老师的不满情绪,可在孩子不在的情况下,与老师平心静气地交换,以求一致。家长应该尊重老师的劳动,而家长对老师的尊重,是促使孩子尊敬老师的重要一环。

    再次,对于学校组织孩子参加的一些活动,家长应该热情支持。通过社会活动,可以使孩子认识社会、熟悉社会,逐步增强独立活动的能力。

    四、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理想的、合格的家长,应该是“特种心理学家”兼“特种教师”。因为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所以必须是儿童心理学家;同时,家长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也是启蒙老师,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教给孩子的,比孩子在学校里学到的还重要。因此要真正做个合格的家长,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第一,要努力加强自身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联系现阶段实际,要拥护党的以来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中央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努力培养自己具有积极工作,关心别人,遵守社会公德等高尚的道德情操。因为这不仅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公民所必需的,也是尽父母责任,对孩子教育所必需的。家长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种种方面,从基本的政治态度到生活细节,都会给孩子以深刻的影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亲爱的父母们,家庭的风气是你们自己的生活和你们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家长应该时时处处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自己的家庭风气。

    第二,要努力加强自身文化知识方面的修养。孩子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感到新鲜,他们常向父母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不少来源于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家长应该对孩子因好奇而迸发的思维火花进行保护与促进。这就要求家长不断加强文化知识方面的修养,力求准确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并因势利导,引导其进一步探索。因而重视对孩子教育的家长,是常常去问津书店的。

篇2

幼儿园家长参与必要性具体实施《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在对幼儿园的管理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鼓励孩子的家长也参与到幼儿园管理的工作当中,充分利用好家长方面的有效作用,鼓励家长成为幼儿园管理层的一份子,作为主人,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和决策之中,发挥好家园共育的作用,这不但是纲要中的要求,也是幼儿园在今后良好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幼稚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现实工作中,其实也是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这一点,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中来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措施。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就突出强调了让孩子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之中,要求幼儿老师都能积极、主动的利用好家长这方面的重要资源,以便形成家园配合默契、教育同步的和谐气氛。可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也有很多幼儿老师在对待这个问题上理解的还不够深入,认为所谓的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工作中,就是指家长对老师的工作给予支持与理解;有的甚至认为一学期对家长开放一次或两次活动就算家长参与进来了。其实,这样的参与并不是纲要中所谓的参与,这样的参与只会感觉是一种应付,是蜻蜓点水而孩子家长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幼儿园管理之中,没有真正的成为幼儿园主人。大家都应该意识到在现如今随着社会发展趋势的逐渐变革,以及家长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家长在对孩子接受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因此在幼儿园管理方面提出了许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也给幼儿园在对孩子教育和管理方面提出了很多有意义建议和措施。所以,让家长也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当中来,在学校为家长专门成立一个交流平台,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了今后幼儿园的发展方向的一种趋势。

二、家长参与管理的几点具体实施

1.在幼儿园的指导下参与管理

每位家长都对子女的成长抱有殷切的期望,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种心态,但大多数家长却仅仅具备热情而缺乏思想,往往会会缺乏专业的知识与素养。因此,在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过程中,幼儿园很有必要作出一些合理且恰当的指导方案,主动向家长宣传一些科学保育、教育的知识,开展一些家园相互沟通活动等等,比如现在湖南卫视比较火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按照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使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接受并主动参与进来。然而想把家长真正作为幼儿园的一位直接管理者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如在幼儿园的管理上实施一些开明的态度及乐于听取意见的方案,进而达到让孩子家长真正更多的参与进来,加强家长与学校双方的信任性。对此相关措施的制定会有利于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更为合理化,进而更有利于幼儿园的发展。

因此,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会使很多家长从自己思想的小框框中跳出来而融合在整个大家庭当中,所以学校对于这些在孩子教育身上有心无力的家长们采取各种方案来加以引导,可以根据家长的时间安排,让孩子家长定期或者根据需要来参加孩子的一些教育过程,像协助孩子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在娱乐活动担任裁判,制定孩子的一日三餐等。像这样的活动安排既可达到家长参与其中的效果,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家长们宝贵的建议,实现了充分发挥家长这部分资源的良好效果,进而实现了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共同教育。

2.积极参加教育过程的管理

现如今《幼儿园课程》主要是强调活动性及探究性,及幼儿园要营造一种使孩子自发、主动的去探究活动的氛围,所以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老师们就要努力地去搜集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而这些问题也正好是各位家长所感兴趣的一些问题,所以也实现了对家长们的吸引,使家长们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的管理中来,进而引导孩子的主动学习习惯。

3.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管理

幼儿园对家长实施开放性管理,当班级举行活动时积极邀请家长们参与进来,是一种提高家长参与效果的重要的途径。在活动的过程中如果有家长们的参与,不仅可以使家长对孩子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还可以是家长们对学校的教育模式、方法、理念有个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可以减少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学习过程的一些担心,也可使家长从传统的家庭教育转移到学校来,形成家园共同教育。幼儿园可以多利用双休和节假日期间举办一些家园活动,并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做个活动小分享等。如在中班举办的“我是小导游”活动中,每个孩子都作为自己爸妈的一个小导游,带领爸妈参观自己的幼儿园,向家长们介绍自己的老师和小伙伴、活动场所及平时的玩具等等,并在活动过程中向爸妈展示一下自己最近学校学到的一些本领,最后学校组织家长和孩子共同在学校进餐,亲身体会孩子在学校的饮食。在这样的活动中使家长不仅可以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了解到自己孩子比其他孩子的差异,从而更清楚的从哪方面对孩子加强培养,在最后通过家长座谈会就可以收集到家长们有针对性的宝贵建议了。

幼儿园还可以邀请家长参加“走进孩子课堂”活动,邀请家长们直接走进孩子的学习课堂,通过在课堂上与孩子直接的互动,使家长们与孩子之间更加亲密了,与幼儿园之间也减少了许多的生疏感。

4.家长享有参与发展评价的权利

一个幼儿园怎么样及该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好不好,这需要谁来回答?既然家长们都参与了管理,那么家长就应该享有参与评价这种权利。所以,幼儿园有必要在每个学期给家长们发一份有关学校各个方面的调查表,让家长们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出自己的一些评价,使各个家长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并采取一些措施如通过集体、小组或个别等活动的形式,因人而异,争取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教育,让孩子学得舒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们在孩子的发展上做出正确的评价了,然而实际上,大部分家长在衡量孩子方面都是以成人的标准,“横向”比较是他们采用最多的方式。那么怎样才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呢?依据家长的具体情况,针对怎样对待孩子的发展问题举办一些座谈会,并且邀请一些幼儿专家与家长们进行交谈,这样的座谈会既改变了家长们的思想观念,也加强了家长们在学校的主人公的意识。

篇3

关键词 教师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109-01

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将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完美结合。缺少了家庭教育,孩子就很难走上成功之路。家庭教育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继续。要搞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除大的方面外,还得从细节入手:

一、统一思想,共同教育学生

教师要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对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进行指导帮助。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不少长辈和父母过分溺爱,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爱吃苦受累,禁不起挫折的考验;另一方面,父母们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一旦未能达到目标,就采取强制压服、粗暴专横的手段,导致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甚至自暴自弃。这些教育方式,都违背了教育规律,只有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才能使儿童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在联系家长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让他们知道教育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对孩子尊重信任的同时还要做到以身作则。家长提高了自身修养,才会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调整好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才能统一结合。

二、常抓不懈,不能临渴掘井

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教师应经常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情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各方面的表现,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这也就要求教师平时多注意了解学生的表现,观察他们的动向,及时发现问题,与家长一道解决问题,使教育出现在问题发生之前,而不是问题发生之后。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能和家长不闻不见,缺少联系交流,等到出现了问题再和家长取得联系,商量对策,这样的教育就显得滞后,也非常被动,教育工作不能及时到位,学生也不能受到良好教育。

三、形式多样,多多联系

在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过程中,学校要采用多种联系形式,积极创设联系的良机。教师可以采用最普遍的方式――家访,通过这种形式,教师可以详细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充分交换意见。除此之外,学校、老师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一些家长会、报告会、座谈会或者用短信、微信等方式,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及工作计划,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具体要求,听取家长的意见,同个别学生家长交流其子女的一些教育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尽量避免单纯只请家长“校访”来解决学生教育问题的唯一方式,而不去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情况,这样的联系形式太过于单向化,不能深入彻底地教育好学生。

四、全面交流,切勿一味批评

人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在和家长交流时,也应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不足,又要注意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在和家长的联系中,应注意与家长全面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把学生的优缺点、学习生活与思想品德客观、真实地告诉对方。向家长反映问题时,不要只抓住学生的短处,一味地指责学生的缺点,批评学生的不是,而是要把学生的情况作全面客观地分析,肯定他们的优点,正确对待他们的缺点,与家长一道找出教育学生的最佳途径。而一味地批评学生,只会给家长难堪,只会让家长片面地看到孩子的不足,从而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内容、方式上进入歧途,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篇4

查雨竹(1994-),女,汉族,四川资阳,大学本科,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本文根据挫折的概念及引起挫折的原因和影响耐挫能力的因素入手,浅谈怎样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有例子论证,最后总结耐挫能力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挫折;耐挫能力;挫折情境;意志力;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随之增高,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来应对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这样,造成孩子的学业负担过重,身体、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孩子有良好的耐挫能力,具有坚强的意志,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势在必行。

一、对挫折与耐挫能力认识及意义

在现代新华词典中,挫折基本解释:①压制阻碍;使受挫或失败;②社会心理学上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失望、痛苦、沮丧、不安等。挫折可使意志薄弱者消极、妥协;也可使意志坚强者接受教训,在逆境中奋起。挫折产生的条件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体必须具有某种动机和目标和要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和行动;第二,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碰到不能克服又不能超越的障碍,构成挫折环境;第三,个体在实现目标行为时受到的阻碍而产生挫折时,必须对此有所知觉,如果客观上有阻碍存在,但主观上并无认知,就不会构成挫折环境,对挫折情境的主观知觉与体验,产生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每个人都会遇上挫折,古人云:“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挫折在所难免,但是不同的人面对挫折时反应及应对不一样,每个人的耐挫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人面对挫折、困难、失败,都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突破口,战胜这个短暂的挫折。然而,有的人面对挫折,就有一种畏难情绪,稍遇挫折,就一直处在犹豫阶段,或者就算是处理了问题,也花掉很多时间与精力,甚至根本不能战胜挫折,精神崩溃,一蹶不振。这种应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就叫耐挫能力,或耐受能力。

所谓的耐受能力,是指个人遇到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个人能承受环境的压力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虽然每个人经受的挫折是经常性的,每个人的耐挫能力也不一样,面对挫折时的反应也不一样,但是,引起挫折的原因也不一样,影响耐挫能力的因素也有很多。我们要把握这些因素,改变自己,积极地战胜挫折,在逆境中“越挫越勇”。

二、造成挫折的原因及影响耐挫能力的因素

造成挫折和影响耐挫能力的原因极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许多孩子在父母的极度保护下过着优裕的生活,以致于心里脆弱,也因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邻居也是陌生人,这样,孩子很少与外界接触、联系,孩子产生障碍的心理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许多孩子从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的生活,一旦受到挫折,就手足无措;另外,离婚、重组家庭越来越多,很多孩子缺少父爱、母爱,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他们对挫折没有有正确的认识与分析,所以,对于挫折不同的孩子就有不同的挫折感受,感受到的压力也不一样,导致某些孩子的心理上蒙上了自卑、怯懦的阴影,而且心理极其容易受创伤。第三,有的家庭纠纷不断,有气就往孩子身上撒,又有的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心切,在不考虑孩子的喜好和承受能力的情况下,把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使孩子从小就产生很大的心里压力,造成孩子过度接受挫折。

某个人孩子,从小父母爱吵架,感觉三天两头都会吵一架,甚至打架,打得很厉害,现在读大学的有一种害怕、自卑的心理,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者觉得某件事情自己可能没办法完成,需要别人帮忙,而且害怕自己一个人单独行事,现在动不动就发脾气,不合群等不好的现象。从该例子可以看出,家庭的确是影响年龄较小孩子的耐挫能力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二)学校因素:现代的孩子,除了家庭,学校就是呆的最多的地方,有的学生甚至更多的呆在学校,因此学校就成为了孩子挫折造成的第二大凶手。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现在大多数的学校教育都是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在进行应试教育,没能真正的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过分的强调分数,强调升学率,忽略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目标,把成绩看成评价学生的首要乃至唯一标准。

学校里老师对学生影响是最深的,老师教学的方式,对孩子成绩的重视程度,孩子犯错或者没有完成任务时老师对孩子的态度,都对孩子影响至深。比如,一次考试结束之后,一个原来考试成绩不错的孩子突然考的很差,老师对他进行的是鼓励而不是打击,我相信效果会完全不一样。对一个孩子来说,老师的夸奖与鼓励是孩子动力的源泉,能建立起孩子自信,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相反,如果给与的是忽略,那么孩子极有可能在面对挫折时很难自行解决,建立自信。

现在的有些小学生由于成绩不好,一次次受到老师的批评与惩罚,并受成绩排行榜的刺激,给孩子扣上了“失败者”标签。比如不久前出现的在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学生们被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该校老师解释,学校给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告诉他加油努力,下次争取戴上红领巾。”在排名次都已饱受诟病,并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摒弃的21世纪,竟然还有学校和教师嫌隐性的激励不够,还要以绿领巾昭告天下,给幼小的孩子公开涂抹招人耻笑的颜色,这些教育的确存在很大的问题,比抽教鞭更恶毒更可恶,只能制造“套中人”,给孩子系上“心灵死结”。所以学校教育真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耐挫能力培养的基地。

(三)社会因素: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孩子们渐渐地养成了一种攀比、拜金心理,孩子不自觉的受到不良风气的感染、入侵,有时候受到特殊关系、特殊气氛影响,或者过度的物质刺激,言过其实的赞扬,使孩子自傲自大,当处于逆境中时,不能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时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现在社会的浮躁心理也极其严重,最近到处都生了不好的事件,比如接连发生的“火车站砍人事件”,“飞机被迫停降事件”,“招远‘麦当劳’打死女孩事件”等,不良社会风气蔓延开来,孩子们难免受到影响,导致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的改变,害怕外面的社会,不敢再去尝试,不敢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当面对挫折就只能犹犹豫豫的方式解决。所以,社会也是影响孩子耐挫能力培养的一大因素。

(四)自身因素:有的孩子自身意志力比较薄弱,对挫折不能正确的分析处理,经受不了一点点挫折,一面对挫折就立刻乱套,不能活下去。比如某职高,这是发生在身边的例子,一个十六七岁的花季女孩,在家平时娇生惯养,在学校爱乱骂人,只是因为自己家比较有钱有势。在读书的时候,骂了自己的教官,教官火了就给了她一耳光,自己一气之下就从天楼上跳了下来。这个小小的挫折都受不了,也是自己意志力和从小养成的坏习惯造成的,可想而知,自身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更是致命的。

三、怎样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

(一)父母方面:有意设置适当的挫折情境,进行引导教育

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合理的挫折情境,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对他有适当的要求,并且给与孩子适当努力就能够完成的任务,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与孩子适当的挫折刺激,鼓励孩子积极地去完成任务,建立起面对挫折、困难情境时的自信与坚强的意志力。

1.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认识抗挫教育的重要性,引导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具备很强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旧能够快乐前行的孩子,因此,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个性很重要,让孩子能微笑着面对挫折。心理家研究指出:当人们遇到挫折时,高达九成以上的人会选择五种反应:攻击、退化、压抑、固执与退却,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于10%。大多数人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总是将失败的想法归咎到负面的事物上,习惯对自己一味的责备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调整负面情绪。所以,父母培养孩子要科学,给予孩子适当的挫折情境。

2.把握挫折教育的时机,帮助孩子正确理解挫折。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要找到关键期,如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的生殖器期,强调孩子在该阶段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挫折和打击而建立自信心。只有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孩子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家长在平时孩子碰到困难时,教育孩子采取不回避的态度,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的向困难发起挑战。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激励他努力去克服困难,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增添了勇气,激起了战胜困难的愿望。

3.有意设置适当的挫折情境,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以及抗挫的信心。要想减少孩子遭遇挫折的次数,就要增强孩子抵御挫折的能力,如掌握与年龄相符的知识技能,比如大班的孩子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会穿衣、系鞋带、叠被整理玩具等,如果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会做,他就会在集体活动中落后于别人,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自信,以至于破罐子破摔,反正我不会做,反正我是落后的。除这些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遇到困难不退缩、失败后不悲观等。除此之外,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洗手、洗脸、整理床铺等,很多能力不是一次就能达到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放过任何机会,应随时教育,随时观察,为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通过这些小细节,从这几个方面好好地教育孩子,增强孩子的耐挫能力。

(二)学校方面:学校与教师共同建立起孩子耐挫能力培养的教育机制。

1.学校与老师营造抗挫折的教育氛围。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学校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的特殊环境,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为此,学校就成为了学生耐挫能力培养的重要战略阵地。在学校多多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们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成功也有失败,只有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接纳挫折与身处逆境而不丧失斗志,也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2.老师树立起良好的抗挫折形象。

小孩子在学校里,榜样教育作用非常明显,所以,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耐挫能力,老师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模板,老师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高大神,老师平时的表现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老师一定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小孩子接受的一定要是正能量,必然要求老师不会把自己的私人情绪带到工作中来,要让孩子们喜欢学习,从小对学习产生一种不可磨灭的兴趣,这样子,孩子们就会在面对挫折时都是抱着积极地心态,以最佳的状态来面对自己所面临的困境、挫折。所以,老师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3.摆脱单一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讲述、灌输的方法进行应试教育。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我们的教具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在某些高中甚至是小学都有了多媒体教学工具等,这就要求教育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多让孩子们走出去,见识外面的世界,这样更有利于建立起孩子探索的心,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信念。所以,教师需要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多多参与社会实践。

(三)社会及自身方面:通过教育、媒体、舆论等工具的传播,促进孩子们面对挫折的观念的转变,不要一味保护,在合适的时候让他们生存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意志力与耐挫能力,慢慢地寻找出路。人心浮躁的社会更需要相互监督,当遇到非常大的挫折时或者自己不能解决的挫折时,冷静下来,思考处理办法,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耐挫能力。

四、孩子耐挫能力培养的意义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竞争越来越大,导致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就决定了父母对孩子培养观念的改变,对孩子的要求的增高要求孩子耐挫能力一定要够强。所以,从小对孩子耐挫能力进行培养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孩子的忍耐力、抗挫力、认识能力。

孩子在耐挫能力的教育过程中,慢慢的学会忍耐那些自己以前所不能忍受的挫折,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增强孩子的忍耐力、抗挫力。另外,要提高耐挫能力,必然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挫折教育,孩子会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学到更多处理事情的方法。

(二)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

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具有良好耐挫能力的孩子,当随便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时,生存所带来的压力与挫折,不会让他无法生存下去,而是越挫越勇,面对困难,不畏惧,迎难而上,发挥精神,积极地去面对,而不是犹犹豫豫,胆怯,一蹶不振。所以,对孩子耐挫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这是让孩子未来不再依赖父母时在社会中立足的前提。

(三)培养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

孩子在挫折体验时,他的心情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由于孩子在生活中往往经历连续的挫折,使人持续的处于紧张状态,由此产生的情绪、行为方式会固定下来。所以,我们进行挫折教育就是要孩子以后能正确、坦然的面对挫折。培养他们健康的心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耐挫能力训练的出发点。

耐挫能力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是长期的,更是困难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老师、同学以及自身的共同努力,小孩子年龄小,没有挫折意识,在自身方面很难自己有意去培养,也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耐挫能力,那父母和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应多看书,找到对孩子最佳的教育方法。老师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恰当的引导,成就孩子的耐挫能力。(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07)

[2]蒋萌.课堂教学中耐挫能力的培养[G].中国职业技术职业教育

[3]许萍.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1(08)

[4]刘素芳.浅谈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篇5

关键词:安全教育;幼儿教育;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开始,俗话说一切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说学前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对幼儿而言,安全教育更是影响他们以后对安全的认知。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事故的发生是因为安全意识薄弱,我们面对一些事故时,不会采用正确的方法去应对,这就导致一些事故变得越来越严重。安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大问题,学前教育阶段插入安全教育,一方面可以起到提醒幼儿、激发幼儿安全意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素养,让幼儿从小就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一、安全教育是提高孩子安全意识的需要

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年龄虽然很小,但是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此阶段的学习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对孩子以后的发展起着奠定基础的作用,所以说学前教育阶段的安全教育可以影响幼儿以后对安全的认知。安全问题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但是很多事故的发生源于人们的不在意和对安全的认知不全面。幼儿对安全问题没有什么认知,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在学前教育中加入安全教育就可以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安全、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怎样保护自己。孩子对事物的认知有一个过程,最开始的认知就会一直影响事态的发展,可以让孩子从小认识安全问题,起到启迪和警醒的作用。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安全这一问题的存在,用孩子能认知的事物帮助孩子认识新鲜的事物,这样孩子的脑海里就会被灌输安全这一意识。

二、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方面取得好的成绩,还要求学生能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安全教育可以给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简单地说,安全是孩子学习和各方面发展的根本和基础,所以要想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就要先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幼儿阶段的安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孩子对外界的安全意识,还包含孩子的自我约束和遵守纪律和法律,只有做到自我约束和管理,才能在学前教育阶段创建一个好的氛围。环境是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平台和基础,安全教育就是学前教育的基础,开展安全教育可以促进孩子的发展。

三、安全教育是应对复杂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安全教育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安全问题并不只是社会上的问题,在孩子身边也会出现很多安全问题。比如,东西丢失、孩子之间的矛盾等,面对这些问题,幼儿不知道怎样处理,这时候就能看出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在学前教育中向幼儿灌输安全教育可以让幼儿了解一些安全小常识和处理方法,这样幼儿就能做到在不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不被别人伤害。因为现在的孩子都被家长捧在手心里,甚至是溺爱,这就导致孩子在与人相处时不能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这就需要孩子掌握一些安全技能。

四、安全教育是一项教学责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身上的责任不仅体现在对幼儿的文化教育和思想上的教育,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也是一种教学责任。在安全教育方面,幼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幼儿正确地认识安全,同时也要告知和引导幼儿处理安全问题。孩子看待事物还不全面,所以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一定要告诉幼儿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幼儿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和家长沟通;在幼儿接触一些安全问题时教师也要给出警告和劝诫,让孩子能远离危险。安全是最基本的问题,所以说在学前教育阶段进行安全教育也是幼儿园和老师的一种责任,是必须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

五、结束语

在教育方面,安全是人们关注的一个大问题,进行安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一定要重视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教育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当然,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结合幼儿的思维方式,用合理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协助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灵.浅谈在幼儿园中如何开展安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5).

[2]李秋梅.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J].家教世界,2013,(4).

篇6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教育;学习

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一直受到广大幼儿教育专家、教师们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当前幼儿园和小学的办学宗旨、课堂内容,以及家长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仍然严重的阻碍着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还存有许多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幼儿园的工作经历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忽视幼小衔接工作的必要性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小学化

许多人都简单地认为提前学习小学的教材,就可以减轻入学的压力,就是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因而有一些幼儿园将小学生行为规范等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导致幼儿很难适应学习。

(二)幼儿家长要求幼儿教育小学化

有些家长认为会读、写、算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于是要求幼儿园要教会孩子汉语拼音、20以内的加减法等等,家长当然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于是随波逐流。当然这是不符合幼儿刚刚适应新环境的心理特点的。

二、忽视全面的教育衔接,注重于片面的、局部的衔接

(一)在衔接的时间上

只注重开始于大班末期,截止于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忽视了整个学期教育阶段中各个环节的衔接。 一些幼儿园在幼儿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远远不够。部分家长或教师在衔接过程中急于求成,忽视了幼儿的可接受性,致使幼儿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突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好,而且还使幼儿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二)在衔接的内容上

注重于智育的衔接,尤其是对大班幼儿的知识技能等进行强化训练,忽视了对幼儿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的体育、德育、美育、等方面的衔接,特别是忽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怎么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幼儿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等。这种片面的、单一的衔接内容非但不能提高孩子入学的适应能力,反而使幼儿很难去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三、家长教育理念落后

(一)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培养

有些家长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甚至有的家长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教给幼儿掌握。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例如:一位幼儿的妈妈每天在空闲的时候都教幼儿背唐诗宋词、背故事、学写字,但从来不让幼儿玩玩具,也不让幼儿参与劳动实践。这种只重视知识积累,而忽视孩子兴趣开发和能力培养的行为,实属拔苗助长,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可能导致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刚入学时感觉很轻松,老师教的都会,于是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许多孩子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出现“厌学”等问题。

(二)孩子自理能力的薄弱

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门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集体生活,整天都和老师在一起,生活上遇到很多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入厕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的动作慢、能力差,必然会影响他的学习。

四、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结合相关幼小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同时借鉴国外幼小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目前幼小衔接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第一,幼儿教育中课堂班级时间设置要与小学阶段的课堂班级标准相近或一致,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堂班级时间观念和思维。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是多静少动,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第二,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规律和常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前置,即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的质量要求和培养规格以相对较宽的要求进行提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幼儿教育中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第三,在幼儿教育中加强和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常识的教育,采用多种方式以适合儿童心智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

第四,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由于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家长应该事先认识到这些变化必然会出现,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研究表明,充分的入学准备,能为孩子入学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幼小衔接不应该是幼儿园的范围,更不是小学的范围,幼小衔接恰恰处于一个中间范围。幼小衔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对策,调动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

[1]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S1)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3]裴峥嵘. 幼小衔接问题之我见 《才智》 2011年13期

[4]邱梅.基于幼小衔接的学前教育的分析和探讨《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6期

篇7

关键词:家校合作互动 事实现状 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C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00-01

1 家校携手互动的必要性、重要性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刺激着孩子的感官,同时也对孩子的心理、思想、举动等起着负面影响。为此,家校之间的合作互动显得更为重要,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寻求孩子的发展方向,探索孩子的教育方式策略。

(1)家校合作互动是教育的呼唤。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各方面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因此,近年来,全国非常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尤其在启蒙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在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今天,提出了学校教育要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走向创新。在该形势下,我们的教育教学不再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必须探索社会、家庭的支持和配合,这在新课改高效课堂教学方案中已经明确提出。因此,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与合作显得非常重要,在目前教育中建立“家校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学校教育的呼唤。

(2)家校合作互动有利于激励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家校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效能。当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本人的学习而共同努力时,他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鼓舞启发,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激发出成就感,并将其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实际行动。

(3)家校合作互动有助于促进孩子方方面面的养成。家校合作互动可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因为家长的爱好、知识和能力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事业观、进取观等。从而通过家校之间合作互动弥补时空间隙,使孩子的学习始终处在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中,促进孩子方方面面的养成。

(4)家校合作互动有助于强化教育效果。家庭和学校作为孩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尤其在数学等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基本形成合力,相互配合和支持,增强了教育效果。曾经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孩子所处的家庭没有很好的素养,那怕学校在教育中付出多大代价和努力,都不会达到圆满的效果。”

2 家校合作互动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的发展改革,人们逐步认识到,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个因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人双眼、禽两翼,缺一不可。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完善,使我们认识到:单一的课堂教育已不适合学生成长需要,家庭参与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家校间的合作互动教育,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近年来,尽管家庭、社会、学校对家校合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和提高,但在具体的家校合作实施过程中却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教育责任的推诿扯皮。部分家长观念模糊,认识不清,甚至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认为孩子的教育无论好与坏,完全由学校负责,家长没有任何关系。而实际当中,学校却无力承担起这个“负全责”的重任,家长却丧失了对孩子的教育机会。

(2)家长期望过高,过分求成。部分家长由于学历低,感到生活压力大,为了改变命运,将压力与危机感转移到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过严过死,一味地要求孩子考高分。

(3)有些家长不注意生活习性。在工作、生活中不注意一举一动,家庭矛盾、社会怨气、朋友嫉妒等不良行为经常在孩子面前发泄、暴露,这对于青少年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 家校合作互动对提高教学效果的见解

3.1 树立家校合作互动的新理念

当前由于部分家长的理念认识不到位,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往往了解甚少。家校之间缺乏一个经常的合作互动关系,往往是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或有特殊事才与家长联系,这样低层被动的联络成了家校联系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家校之间的合作互动不断减少。家校之间的正常合作互动因缺少规范化的保障,而流于形式,缺少实质性的合作交流。在家校合作互动关系中,比重较大的是低层次、临时性和单向的家校互动关系,而新颖的教育理念树立的是全面性、多层次、可持续的家校合作。为此,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家校合作互动的局限性,积极树立家校合作互动的新理念,不断拓宽家校合作的途径,从多个层面,建立家校间的教育合作互动网络,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共同来抵制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真正发挥家校合作互动的影响力。

3.2 重视家庭教育在家校合作互动中的作用

有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家庭因素几乎是两倍社会与学校两方面教育的之和。”学校的教育成绩要感动家长。作为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必须先要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信赖。有位心理学家指出:“帮助学生的最有效途径是帮助家长。”为此,在日常的工作中,学校要关注引导家长要牢固树立时尚的教育理念,了解时尚的教育方式,增强家长素养,特别是要重视家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家庭教育在家校教育中的比重,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3 要做好家校长期合作互动关系

虽然部分学校与家长构建了教育合作互动关系,但在实施过程中会感到缺乏有效的影响力,很难实现家校之间的长期合作交流。这说明建立合作交流只是其中一部分,保持经常密切的合作互动是更为重要的。鉴于此,要从以下两个层面考虑做好家校合作。

(1)学校对家庭的影响情况。作为合作互动关系之一的校方,在合作交流中应该有所影响,但如何将该影响适用于服务对象,使家庭在学校的影响下形成长期有效的交流合作。该影响力的产生,不只是依靠校方单方面的服务,同时对家长的心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2)建立家校合作互动关系,要有一个建立信誉度与认同感的过程,这个情感的建立必须要家长对学校提供教学等方面的服务水平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特别是对教师自身信誉、实力的了解掌握和深化认识。

3.4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合作互动

古人云:“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社会,学生在各种实践中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意志品德。在一个家庭,家长作为榜样,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性和意志品德;在学校,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通过多方面学习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意志品德;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和意志品德的养成教育中,家校的友好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家长的榜样、社会的环境三者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宝和.更新观念加强家校合作[J].甘肃教育,2002(2):7-8.

[2] 申瑞芝.家校合作培养合格人才[J].北京教育:教学版,2002(6):12.

篇8

[关键词]父亲参与;幼儿早期教养;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7/08-0083-03

[作者简介]孙彦(1983-),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教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家庭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提出,人们在研究幼儿教育问题时,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宽广的教育生态和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心理学家格尔迪认为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斯宾塞说:“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在孩子教育中,无论是性格培养还是情感教育,无论是智力训练还是道德、品质的培养,父亲都起着巨大的作用。”相关研究也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孩子的教育,就会导致孩子在生理、心理上表现出不良状况,称之为“父爱缺乏综合症”。现实生活中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相对缺失以及幼儿成长中对父亲的迫切需要是引发本研究的动因。在这一背景下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问题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对宝鸡市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期待所得研究结果能为幼儿家庭教养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宝鸡市的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三个城区共选取6所幼儿园作为研究样本,以3岁~6岁幼儿的父亲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为97.6%。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问卷设计主要围绕父亲对参与幼儿教养的认识、父亲参与的频率、父亲参与的内容与方式三个方面。运用SPSSl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父亲对参与幼儿教养的认识

1.对自身在幼儿教育中角色的认识。

关于对自身角色的认识,问卷调查显示,有28.7%的父亲认为自己应“以赚钱为主,必要时也要管教孩子”;59.5%的父亲认为在“赚钱的同时要积极辅助孩子的母亲管教孩子”;还有10.7%的父亲认为“应全身心投入到孩子教养中,赚钱相对而言不重要”。在回答“父亲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时,大多数父亲认为“男人当然要赚钱养家”“负责家庭的经济收入以及孩子的教育”“赚钱养家,教育孩子缺一不可”。访谈中我们还发现,有小部分的父亲认为“孩子年龄小,谁管教都一样”“带孩子本来就是女人的事”等。

2.对自身参与幼儿教养作用的认识。

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父亲能够认识到自身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有93.8%的父亲认为自身参与幼儿早期教养很重要,只有6.2%的父亲认为不重要。访谈中被问及“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独特的影响”时,大多数认为父亲的作用在于“树立男子汉的形象,教给孩子男子汉的气魄和男人做事的风格”

“对孩子性格发展有影响,如坚强、勇敢、独立”等。

(二)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频率

调查显示,每天和幼儿一起玩耍、学习的时间在一小时以内的父亲占总数的20.1%,1小时~2小时的为33.6%,2小时~3小时的占24.6%,3小时~4小时和4小时以上的分别有10.0%和4.2%。由此可见,约有78%的父亲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在3小时以内,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时间总体偏少。值得注意的是,在7.6%选择“其他”这一项的父亲中,大多是长期不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包括在外地工作或是经常出差等。这说明,由于工作等原因,部分父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三)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

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日常互动、教育指导、关注监督、规则约束、情感表达、学业鼓励、间接支持、成长计划、自我提升。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虽然父亲在各维度的参与状况参差不齐,但大都处于3分以上,所以总体上来看,父亲的参与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间接支持平均得分最高,表明此项参与程度最高,然后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业鼓励、规则约束、情感表达、教育指导、关注监督、成长计划、日常互动,而在自我提升方面参与程度最低。

根据对上述九个方面的统计和分析,本研究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总结如下。

1.非常重视为幼儿提供间接支持,并以经济支持为主。调查显示,91%父亲在间接支持方面,主要是“承担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的责任”,接着由高到低依次为“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和活动场所”“满足孩子基本的需要”“营造对孩子发展有利的环境和家庭关系”。

2.对幼儿的学业鼓励和规则约束较多。调查显示,有90.3%的父亲表示“经常”和“总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其次才是“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才能”和“鼓励参加各种兴趣班活动”。在规则约束方面,“嘱咐孩子在幼儿园好好表现”的选择率最高,有86.5%的父亲选择这项;后面依次为“叮嘱孩子要听老师的话”“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管教孩子的不良行为”,选择最少的是“制定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

3.对幼儿的情感表达以表扬鼓励为主,且肢体语言多于口头语言。调查显示,在情感表达方面,选择最多的是“当孩子事情做的好或表现出好品质时,给予表扬或鼓励”,接着依次为“用抚摸、拥抱或亲吻等身体语言对孩子表达爱”“孩子心情不好时给予安慰”“当孩子做错事或不听话时给予批评或惩罚”“对孩子说爸爸爱你”等。

4.比较注重对幼儿社会知识的教育,但实际指导偏少。调查显示,父亲在教育指导方面,“教孩子文明礼貌行为”选择最多,接着依次为“教给孩子交通安全或健康卫生方面的常识”“教孩子如何与小朋友相处”“为孩子提供角色或榜样示范”,选择最少的是“指导孩子阅读或写作业”。

5.在关注监督方面主要以幼儿的安全为主,对其他方面关注较少。调查显示,在关注监督方面,各项选择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监督孩子的安全”“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家人沟通有关孩子的问题”“关注孩子看的书或电视节目”“关注孩子参与的各种活动”“关注孩子交朋友的情况”。还有16.3%和35.3%的父亲分别表示“从不”和“很少”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表现。

6.与幼儿的日常互动以谈心、游戏居多,对幼儿的日常生活照看较少。调查显示,在日常互动方面,“与孩子谈心聊天”选择最多,接着依次为“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游玩”“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带孩子看医生或打预防针”“陪孩子一起做他们想做的事”“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去幼儿园接送孩子”,选择最少是“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或亲子活动”。在该选项中,有高达17.3%的父亲表示“从没”与幼儿进行日常互动。

7.自我提升行为偏少,但自我提升意愿较为强烈。调查显示,父亲在自我提升方面,选择最多的是“与邻居或亲戚朋友交流育儿方面的知识或方法”,其次是“阅读关于指导孩子教育的相关书籍”,最后是“参加有关机构专门的育儿知识培训”。可见,现实中父亲在自我提升方面的行为比较欠缺。但调查同时显示,65.1%父亲表示愿意参加一些辅导班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育儿知识和技能。

四、研究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参与幼儿早期教养的认识较为客观,愿意为幼儿教养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传统文化所赋予男性的角色在当今社会仍然根深蒂固,研究表明,大多数父亲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角色以及参与幼儿教养的重要性,但是观念中仍是将赚钱养家放在第一位,这与整个社会的导向和要求有一定的关系。在调查中,有些父亲不仅履行着自己在家庭中男性的角色责任,同时也积极辅助母亲一起来教养孩子,但也有小部分父亲存在认识片面、角色观念传统陈旧等问题。另外,大多数父亲愿意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在当前我国城市家庭中男性和女性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社会角色分工,母亲仍然承担着大部分家务劳动以及抚养子女的责任,而父亲作为经济支柱,更多地承担着家庭的经济责任。

(二)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社会性知识的获得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亲都普遍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状况,这与我国传统的父母教养观念相一致。但根据学龄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应要求他们掌握多少知识或技能,因此应更多的以鼓励学习为主,目的是从小培养幼儿的学习意识和意愿。在知识类型方面,父亲更关注幼儿社会性知识的获得,会尽可能多的为幼儿准备社会交往和适应方面的知识。但是,父亲也应该注重对幼儿行为习惯的教养,适时适度地提出一些规则要求幼儿遵守,制止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这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是有益的。

(三)在情感上对幼儿以支持和鼓励为主,能够与家人交流幼儿教养的问题

父亲不再是传统中严厉而权威的代表,在情感上给予幼儿更多的是支持和鼓励。原因在于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父母的教养方式也随之有了改变。但由于一些父亲本身不善于外露的情感表达,或是不好意思对幼儿说出表达爱意的言语,因此他们喜欢用身体语言、动作等方式表达对幼儿的情感。同时,我们发现父亲比较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且能够与家人交流沟通有关幼儿的问题,但是相对而言,与幼儿教师的交流明显偏少,对幼儿在园的情况关注不够。

(四)与幼儿的日常互动不足,但提升自我教育素养的愿望强烈

调查发现,父亲与幼儿的日常互动在各个方面相对都比较欠缺。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在于父亲将大量时间投入在了工作中,所以造成没有机会或精力与孩子进行日常的互动交流。受传统的社会角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照料管教幼儿是做母亲的职责。虽然多数缺乏对于幼儿教养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但都表示愿意参加一些辅导班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育儿知识和技能,说明他们有着较强烈的自我提升的意愿。

[参考文献]

[1]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颜真,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67.

[2]父亲是孩子成长的特殊催化剂一对话《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作者东子[N].中国教育报,2009-08-27.

[3]李文道,孙云晓,赵霞.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74.

篇9

一、现代家庭教育中的表现形态

1.在培养目标上,重智育,轻德育

许多家庭教育只注重智育教育,把德育撇在一边,把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简单地归结为智育教育。这是目前许多家庭教育的一个通病,是功利性教育下人们产生的误区。调查显示,许多家长平时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努力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孩子。许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考上重点中学或名牌大学,在寒暑假期里都请家庭教师,给孩子“充电”。这种现象在城市尤其明显,城市的大部分孩子的寒暑期里都是在“挑灯苦读、奋笔疾书”中度过。

2.在教育价值取向上,重自身利益,轻集体利益

有些家长从个人利益和需要出发,认为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及家人以后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把教育当作家庭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在教育孩子时,给孩子灌输了功利思想,特别是对孩子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培养时,更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忽视了集体的利益和国家的需要。

3.在行为方式上,背离教育规律,重结果,轻过程

现在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持有很高的期待,特别是在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里更为明显,平时对孩子提出特别高的要求。在教育行为上严重背离教育规律,并且重结果,轻过程:有的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在教育中没有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而是盲目的、片面的对孩子提出一些高要求,甚至有些家长恨不得一下子把孩子培养成才。这样不仅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创伤,而且教育效果也是事与愿违。

4.在目标导向上,追求短期目标,忽视长期目标

许多家长为了使孩子在短期内提高学习成绩,能够考上重点中学或名牌大学,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教育,忽视了德、体、美、劳等其他方面的教育。虽然许多家长的愿望实现了,但是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些孩子的道德滑坡、缺乏理想追求、心理障碍等问题日益突出,久而久之,这些问题就自动暴露出来,甚至使孩子走上了犯罪之路,像药家鑫、马加爵等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5.在教育表象上,呈溺爱、放纵的形态,轻人文关怀

有些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视为掌上明珠,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过着“小皇帝”、“小皇后”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分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和欲望,导致了孩子不加节制的高消费,片面追求享受,攀比趋势明显增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缺少对孩子进行人文关怀。许多父母都不理解孩子,不理解孩子的举动,不体谅孩子的苦处,甚至有时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部分家长以为钱可以解决一切,给孩子大沓的钱,让孩子自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虽然孩子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但是在精神上是空虚的,孩子得不到重视、理解、尊重和帮助。

二、提升现代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

1.父母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1)要求父母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迫切要求。一方面要求父母与社会同步发展,做一个现代人,“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求父母教育孩子要有长远的目光,对孩子进行终身教育,把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当作是一生一世的事情。

(2)打破传统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家长要改变“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等传统教育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家庭教育不能停留在以前那种重知识教育层面上,而是要树立培养全面的、多样化的人才观,不仅要培养孩子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要培养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是教孩子学会做人。

2.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与学校、社会教育协调发展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教育;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关键教育时期,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作为与幼儿关系最紧密的人,其作用尤其不能忽视,能否做好幼小衔接,让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中,是对家长能力的一个不小的考验。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社会适应等诸方面的准备都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智慧引导。

1.幼小衔接中幼儿面临的挑战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所面临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对幼儿来说,幼儿园相对柔软、自由,所有的设置与布置更符合幼儿的特点,教室里有专门的阅读区、玩具角、手工房……幼儿教师的教学没有固定的课程和课本,而是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与其身心发展特征相适应、生动有趣的主题教学,教学的游戏性很强,对幼儿学习考核的标准也更具弹性,幼儿在玩中学,身心都能自由放松,幼儿的学习压力较小。而当幼儿进入小学,从学习环境到学习内容都面临一个全新的改变。小学的环境设置更注重对秩序感和学习氛围的追求,教室布置简洁明快,为减少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也不再如幼儿园般摆放各种各样的玩具。幼儿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玩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失落情绪。再加上小学学科教学往往更关注拓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知识技巧和学习方法,会对幼儿的算数、识字、语言、动脑等能力存在较大要求,因此教学的游戏性、趣味性等特征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学习教学趣味性相比起幼儿园来说大大降低,并且小学一节课的教学的时间更长,需要学生较长时间地集中个人精力努力跟上教师的节奏。同时进入小学后,学生也开始面对学习质量的标准考核,在标准的分数面前,压力感必然会骤增,会存在一定的心理负担,这也是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因素所在。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师、新的同学,都会使处在这个特殊阶段的学生感到不安,甚至适应不良。家长应该协助学生尽快解决这些困惑,让处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集体感、信任感,顺利渡过这个特殊的阶段。

2.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1)对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不了解将幼儿园和小学对比可知,它们在教学、管理的模式,师生及同伴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差别有师生关系、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断层。这些断层属于幼小衔接内的重点,但大部分家长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不够充分,最后便让幼小衔接阶段的家庭教育无法科学开展。在家长了解两个阶段的实际差别后,才能将家庭教育更好地开展起来。(2)未能正确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儿童发展属于连续式的阶段性过程,在各阶段内既有交叉也会有差异。因此,小学和幼儿园虽然存在差异,但它们也存在相似之处,而家长应该逐步引导儿童由幼儿园往小学低年级进行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家长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实际特点不够了解,会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有着较大期望,但往往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无法满足家长的期待。此时,若家长对幼儿过分苛责便容易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幼儿出现学习上的消极情绪。(3)对幼小衔接的认识过于片面化在一些家长的认识中,幼小衔接便是对小学内容的提前教授,但这一片面认识导致了部分幼儿园小学化和幼儿园儿童家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也使得幼小衔接时的重点没有被抓住。在幼小衔接中,不但包括儿童在智育、知识方面的衔接,也包括他们在德体美劳上的衔接,更包括儿童在心智、习惯、品德等方面的衔接,进行幼小衔接家庭教育的引导时要有的放矢,抓住重点。(4)超前学习小学内容小学知识与幼儿园的知识显然有着极大的差异,小学知识和幼儿园相比要更加系统、复杂,在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幼儿园阶段,不论是智力、学习能力还是思维能力都显然未发育好,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只是在揠苗助长,不利于他们之后的学习。但是很多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只看到了如果孩子不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进行一些知识的学习,将会在之后的小学阶段跟不上其他的孩子。他们一味地追求在幼儿阶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给他们报很多的辅导班,让他们超前学习小学方面的知识。虽然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并且超前学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园和小学知识之间的断层,但是也有不利影响。当从幼儿园步入小学阶段后,面对熟悉的知识会感觉索然无味,对学习失去兴趣。(5)没有做好生活习惯上的过渡幼儿园主要实行保教结合原则,当幼儿步入小学之后就不会再有保教老师的帮助,再加上小学阶段有着严格的规范制度,他们需要遵循小学的所有规律,按时上课、下课,作业按时完成,等等。但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会出现上课迟到、上课讲话以及作业无法及时完成等情况。家长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减少他们在进入小学之后不适应的情况。

3.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对策

(1)正确认识儿童的发展特点对儿童来讲,他们的身心发展属于阶段性、连续性,并有循序渐进特征的过程。当家长全面了解这个阶段儿童的实际身心发展特点后,才能将幼小衔接的教育做好,避免对儿童进入小学后存在过高要求使其自信受挫,出现厌学等情绪。要教育好孩子,家长自身先要学习,家长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的全面了解,是在儿童幼小衔接这个特殊时期做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2)正确认识小学和幼儿园对家长来讲,应该对小学、幼儿园进行正确区别,对小学和幼儿园中改变的学习环境、作息时间、学习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对儿童前往小学之后有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考虑,然后给孩子创造学习和适应的良好条件,尝试针对性地做好衔接,如小学课堂上往往需要儿童在40分钟内较好地遵守课堂纪律,保持较为集中的注意力,儿童不能再像在幼儿园中一般自由自在。为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可以尝试在孩子的学习、休息等方面,带领孩子制定和小学生活相似的规定,并为其解释各项规定制定的原因和作用,让孩子在逐步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对未来的小学生活有提前的认识。又如,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学科学习会有家庭作业,家长可以陪伴孩子每天抽出一个固定的时间在家庭中自主学习或进行亲子阅读,陪伴孩子一起对当天所掌握的幼儿园知识、技能进行复习实践,并帮其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等等。(3)为儿童创设幼小衔接的平台和环境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还需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当代家庭教育创设良好的过渡平台及环境,让幼儿得到和外界交流的更多机会,促使儿童提高自身交往能力。对个人发展来讲,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良好的沟通能力都十分关键,会对个人人际交往等的能力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若儿童在进入小学后,不能积极地参与班级活动,认为自己不被班集体所接受及喜欢。因此,家长应该对孩子做好正确的引导,带领他们多参与社区内、社会中的公益等活动,让他们能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愉快的活动氛围,可以和他人主动积极地交流,促进互助关系的良好建立。比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定期带领孩子前往图书馆、科技馆等地方,让其自主选择想要阅读的书籍,请教馆内人员一些知识问题,使其大方地和人进行交往,为孩子未来的小学生活打好基础。(4)协助儿童适应不同的环境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应该尽快引导儿童,使其对小学的学习环境、生活进行适应,让孩子培养乐观得性格,提高自信心,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家长可以尝试鼓励孩子进行艺术技能学习,鼓励儿童在学会某项技能后在班级内进行表演,并让孩子经过自身努力学会弹一首曲子、会画一幅画等,逐步提高其荣誉感和自信心,让其可以从内心深处得到喜悦的感觉。在家长的协助下,最终儿童便能主动适应小学的学习及生活。比如,在幼儿即将升入小学的时候,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前往小学附近进行观察,观察小学的校园、教师和学生,大概了解小学的教学时间等内容。若孩子有一些正在上小学的表姐表哥,家长也可以带领孩子去和这些学生交往交流,让他更深入地接触小学生的生活,从小学生的口中了解到小学的特点,从而让儿童能从心理上做好准备,对小学生活更为向往。(5)以身作则成为儿童的榜样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是对孩子最了解的人,也必然是孩子模仿学习的重要榜样。因此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示范性的重要作用,对孩子的兴趣进行积极挖掘,让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融入。家长也应该积极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能以积极的热情探索知识的海洋并进行实践。在小学阶段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的学习任务也明显会比幼儿园更重。为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更为适应,家长要在生活、学习等方面为幼儿做好榜样。比如,小学要求儿童可以大量阅读,并尝试做好阅读笔记,那么在家庭中,家长便可以带领孩子进行阅读,鼓励孩子和自己一样做阅读笔记,让他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画来完成笔记。此外,小学生活要求儿童早起不赖床,在不生病等前提下应该每天都前往学校上学。家长便可以在作息时间等方面为孩子做出榜样,让孩子也能改正不想上学等错误观念,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最后,小学要求儿童可以实现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的同步发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带领孩子培养热爱运动的好习惯,让孩子每日或每周定期地进行跳绳、打球、踢毽子等的运动,使其拥有更好的身体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体育课。(6)家长要关注儿童的各项表现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家长要对幼小衔接中孩子的表现多加关怀及关注。首先,家长要对孩子的实际身心状态及时关注,对其情绪进行观察,针对性地尝试协助孩子处理内心的困惑。比如,在幼小衔接的阶段中,一些儿童会因对小学生活的不了解而出现分离焦虑和恐惧,他们可能会出现不想离开幼儿园,哭闹着不愿意去上学的状况。家长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加以疏导,尽快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的恐惧。其次,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关注,如果发现孩子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要尽快帮助孩子纠正,让孩子可以顺利地实现过渡,为其小学的生活及学习打好基础。比如,有些孩子在刚进入小学的时候做作业不专心,喜欢一边玩玩具一边做作业,家长就要在其形成习惯前加以纠正,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4.结语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家长对此充分关注。在现阶段,幼小衔接阶段内的家庭教育效果不佳,家长存在不能对小学、幼儿园的差异进行正确区分,也不能正确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等不足。为改变此类状况,家长应改变观念,积极学习幼小衔接中和家庭教育相关的知识内容,而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也需要对家长做好指导,以家校合作为本,让家庭教育更好地开展起来,让儿童更顺利地度过幼小衔接时期。

参考文献

[1]高小淼,边玉洁.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准备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