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制造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制造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制造概念

篇1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纺织服装业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波特(1985)第一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格里芬(1999)把价值链的概念应用于全球范围内企业的合作关系,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CC)的概念,集中探讨了不同价值增值部分在全球商品链的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为了强调企业价值创造,格里芬(2005)等学者逐步建立起了全球价值链(GVC)概念及理论框架。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过程的全球性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产品生产、产品销售、最终消费和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升级是指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的企业借助价值链以获取技术进步和市场联系,提高自身竞争力,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的过程。如何实现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是很有必要研究的问题。

二、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1)在全球价值链中,中国的纺织服装业陷入“悲惨增长”的境地。自改革开放以来,纺织服装产品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1994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为202.32亿美元,2009年增加到1670.24亿美元,增加了约725.5%,但是其平均单价却是下降的趋势。由于低附加值环节的进入壁垒较低,往往导致过度进入,陷入“悲惨增长”的境地。(2)中国纺织服装业正面临着国际产业转移的风险。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地价的提高,人民币的升值和贸易摩擦与配额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构成压力,使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弱化。一旦中国纺织服装业失去了生产制造成本优势,发达国家就会通过GVC将附加值低的环节转移到更具成本优势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印度、巴勒斯坦、越南等周边国家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另外,土地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这些不利因素使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着国际产业转移的风险。发达国家的主导企业很有可能将GVC中的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到印度、巴勒斯坦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3)中国纺织服装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不足。内地纺织服装业存在企业数目众多,但缺乏能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大型企业。小而散的企业,意味着并没有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的本土企业价值链(NVC)。NVC的缺乏,使得企业难以切入GVC的高端环节(刘志彪,张杰,2007)。同时企业较小,无论是有形资产还是人力资本,其数量和质量都不足以支撑企业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因为中小纺织企业在价值链低端所处的微利状态下,他们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创新当中,付不起研发费或品牌建设费。(4)品牌意识淡薄,缺乏企业家精神。长期以来,我国服装出口是以量取胜,中低档服装占主体(常亚平,2005)。2007年我国50%的服装为来料加工,30%以上是来图来样加工,自主品牌只占10%左右。我国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品牌观念和,不愿承担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风险,只通过OEM来赚取加工费。

三、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路径

(1)专注于国内市场的开拓与竞争,构建本土企业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国内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品牌和营销渠道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有能力的国内服装企业应该注重培育自身研发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努力取得国内服装市场,然后逐步进入周边发展中国家,建立自己为主导的价值链。构建NVC的主要目的是在企业还不具备和国际企业争同等竞争能力的时候先苦练内功,等具备了条件再向全球GVC高端攀升,避免被俘获的命运,先建立起自己的品牌,然后再将品牌推向世界。如何构建一个成功的NVC,我们可以借鉴西班牙品牌“ZARA”模式。在ZARA,大量时装设计师一天就可以设计出样本送往工厂,从设计到完成生产只需十天。这种高效整合意义很大,衣服库存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这种产业链高效整合思维对我们本土服装企业构建NVC启发很大。(2)政府推动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整合,促进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对我国大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讲,他们并不具备构建NVC的能力。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过度竞争更加摊薄了每个企业的利润。政府应该适当地引导形成中小企业联合体,并使其找到各自不同的定位,利用各自的优势生产差异产品,适当地向上游和下游环节延长价值链。整个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形成配套的网络生产体系,利用其规模效应和有效整合减少生产成本,同时可以提高我国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卢福财,波.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低端锁定的博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

篇2

【关键词】:纺织机械;绿色设计;研究

【引言】:我国的纺织机械行业在不断的发展,纺织机械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制造行业,但是我国的纺织机械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环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在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融入绿色环保的理念,忽视了环境保护。现代纺织机械制造必须要融入绿色设计理念,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绿色环保的内容,使纺织机械行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1、绿色理念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绿色理念所追求的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机械制造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福音,不仅大大的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而且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生产率,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机械生产的第一步是机械设计,机械设计的水平也直接对机械的性能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其主要是根据需求对产品进行设计,使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绿色设计理念贯穿整个机械设计制造的全过程,其主要是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仅需要考虑产品的性能、质量及成本等情况,还需要坚持可持续的原则,将眼光放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上,充分考虑设计出来的产品对整个环境的影响,以产品的可循环使用为导向对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优化。

2、纺织机械绿色设计的内容和关键技术

2.1纺织机械设计中绿色材料的选择

纺织机械在制造的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与绿色程度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绿色材料的选择对整个绿色设计的过程还有最终获得的产品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选择正确的绿色材料,这样绿色设计才能够在源头是哪个满足设计的基本要求。绿色材料的特点主要包括能耗低、成本少、污染小的特点,而且材料在加工的过程中是有着较少的污染的,有些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甚至可以进行回收利用。在实际的设计中,纺织机械需要使用防腐外壳,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纺织机械的使用寿命,因此会尽量的使用不锈钢材料,如果使用电镀材料,那么电镀的过程中必须要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否则就违背了整个纺织机械绿色设计的基本理念,可以使用镍磷镀,除此之外,纺织机械的传动部分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就是使用高分子材料,其中主要是以耐磨性的材料为主,由于纺织机械在运转的过程中,各种部件的摩擦性比较强,要想提升机械的使用寿命,就必须要使用耐磨性的材料。绿色材料在选择的过程中,也要满足重量小和强度高的要求,必须要符合安全设计的基本要求,这是进行相关设计的基本前提,在纺织机械运行的过程中,就能够大大的降低能耗,尤其是在满足刚度和强度的前提下,必须要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机械运行带来的振动和噪音,从而降低生产中可能会产生的成本。

2.2建立纺织机械产品的绿色设计数据信息库

建立绿色产品信息库对绿色设计有着重要意义,设计者可以综合材料的不同信息,将环境、使用条件等技术信息录入数据库进行整理和分析,这样有利于针

对不同的环境要求进行材料选择、生产成本分析等。在建立绿色设计数据库时应当包含如下信息:材料选型、材料回收、降解周期等,还要包含绿色生产规范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3纺织机械产品设计中基于绿色理念的配套设施

要将绿色理念真正的应用在实际的纺织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仅仅凭借所有的认知和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层面上出台相关的政策,对纺织机械设计过程中配套的设施进行完善,为产品的设计能够得到落实做出一个保障。因此,在纺织机械设计制造和绿色理念的融合过程中,不仅仅企业要出力,国家方面也需要给予足够的支持,使其两者能够很好的融合。

2.4提升技术方面

首先,需要优化的技术,就是降低纺织机械产品的振动以及噪音。纺织机械的振动和噪音是整个绿色环保设计的重中之重,一直受到各设计者的关注,而降低噪音,体现的不仅仅是环保,也更符合人性化的设计。比方说,在主机的系统设计过程中驱动就可以使用液压马达,液压马达完全可以替换传统使用的驱动冷风扇,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噪音,同事还可以降低液压油泵的振动承载以及油管振动的声音。又比方说,在设计装载装置的时候,可以使用双向减震悬挂系统,此系统可以同时客服设备的动力传动和车架间的共振及动力两个系统造成的损害。

其次,就是对液压系统的清洁以及对防漏系统进行改进。对于整个机械工程来说,保持液压系统的清洁尤为重要。在液压系统设计的初始就必须要特别精心,先进的国内外科学技术不精可以完美的解决油液中的垃圾问题,还可以降低机械零部件之间的磨损,更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比方说,增压液压油箱,可以同时防止灰尘等颗粒物质和水分的渗入,还以在一定作用上祈祷液压清洁的作用。因此,选择耐腐蚀和具有优良性能的液压管道,在结合精心的设计,才能够更好的防止因为渗漏造成的污染,才能有效的结合液压系统清洁的问题。

2.5绿色包装设计

对于纺织机械的绿色包装设计而言,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包装材料选择、包装结构优化以及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在对这一部分进行设计时,产品的包装结构应该尽量简单化,从而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量。此外,大多数包装材料对环境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在选择包装材料时应该尽量选择那些对环境污染较小的、便于回收利用的材料。上述这种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的使用量,还能够最大化地减少环境污染。

结语

随着我国纺织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设计人员在设计理念上得以创新,促使我国的纺织机械行业迅猛发展。本n题主要研究绿色环保纺织机械的设计,从人性化的视野全面分析,并结合环保理念促进新时期纺织机械工程的进步,因此,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更好的适应环境。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制造企业;浙江纺织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013-03

服务型制造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服务和制造高度融合而产生的新的先进制造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依托产品,将生产、服务性生产以及顾客全程参与制造及服务过程引入传统的制造价值链,扩展价值链的涵盖范围,通过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实现资源整合、价值增值和知识创新,促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本文首先介绍服务型制造的相关概念、特点,然后分析了浙江利用服务型制造的模型进行转型升级的机理,最后以浙江纺织企业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指出具体路径。

一、服务型制造的相关概念

1.服务型制造的概念。服务型制造可以从概念角度、表现形式、组织形态和属性四个层次进行定义:(1)从概念角度,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在新的世界经济条件下历史性融合的产物,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融合。(2)从表现形式,服务型制造包括制造企业面向中间企业的服务(B2B)(如外包,一揽子解决方案)和面向最终消费者的服务(B2C)(个性化定制>客户全程参与设计等)。(3)从组织形态,表现为制造企业与服务企业的交叉融合和互相渗透,制造企业向服务领域拓展(DELL的直销模式、BM的方案解决)和服务企业向制造领域的渗透(沃尔玛对制造企业的控制等)。(4)从属性,服务型制造具有整合、增值、创新三大属性:整合来源于企业间的相互服务、互相外包,制造网络节点企业内部资源向核心竞争优势转移,企业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共享资源,使得资源在网络间优化动态分配;增值来源于服务型制造中的服务属性,企业由以前的关注产品功能生产,到关注顾客需求服务,通过服务增值活动,使得依附于产品上的价值大大增加,单位产品价格提高,增加企业获取价值的能力;创新来源于对知识资源的整合和对消费需求信号的采集和处理,通过整合服务制造网络间的分布式知识资源以及在变化条件下的需求和研发信息的交互冲击,不断产生适应新经济条件的知识信息,相应的整体网络的创新能力也大大提高。

2.服务型制造的特点。服务型制造通过顾客全程参与,企业间相互提供生产和服务性生产,为最终顾客提供符合其个性化需要的广义产品(产品+ 服务)。服务型制造是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聚合物,是三者的黏合剂,使其具有和以往各类制造方式显著不同的特点:(1)在价值实现上,由传统的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具有丰富服务内涵的产品和依托产品的服务转变,强调以“产品+ 服务”的形式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2)在作业方式上,由以产品为核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强调客户、作业者的认知和知识融合,通过有效挖掘服务制造链上的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同时强调效率驱动与优化控制,追求快速度、高柔性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客户需求;(3)在组织模式上,服务型制造的覆盖范围虽然超越了传统的制造及服务的范畴,但它并不去追求纵向的一体化,而是更关注不同类型主体(顾客)、服务企业、制造企业相互通过价值感知主动参与到服务型制造网络的协作活动中,在相互的动态协作中自发形成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具有动态稳定结构的服务型制造系统;(4)在运作模式上,服务型制造强调主动,主动将顾客引进产品制造、应用服务过程,主动发现顾客需求,展开针对。

二、浙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机理

(一)从市场需求来看

从市场需求来看,市场需求正在从产品导向全面解决方案导向转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专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不再满足于对单项产品的需求,而是倾向于对一整套解决方案的需求。一整套解决方案往往涵盖的是“产品服务的综合体”,包括从规划、咨询、安装、维修到教育培训一整套的服务。制造企业需要顺应这一要求,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生产与服务资源,构建面向客户的全面解决方案的产品供应模式。

(二)从价值链环节看

从价值链环节看,高价值环节从制造环节为主向服务环节为主转变。从产业价值链来看,能够决定产品异质化程度的环节往往是获利最丰厚的环节,这些环节往往在价值链的两端:一端是价值链的上游环节,例如研发设计;另一端是价值链的下游环节,例如售后服务。于是,制造企业纷纷“打服务战”,进入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价值链的重构,将产品和服务进行“捆绑销售”,以便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价值链多环节的赢利。

(三)从竞争优势看

从竞争优势看,基于现代服务的竞争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途径。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是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选择,但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使得标准化工业制成品大规模、大批量生产越来越容易,传统制造业生产能力急剧膨胀、快速扩张,制造企业越来越难从数量相对过剩且缺乏差异的标准化工业制成品上获取竞争优势。许多管理者把服务看做是创造新商机的途径,而成熟行业的管理者则把服务作为差异化的工具,延伸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企业免遭淘汰。服务化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它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背景下,提供以技术、知识为基础的服务,正成为制造企业实施差异化策略,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它是优势企业不可模仿、难以复制、不可完全转移的独特资源和能力,成为企业培育竞争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提升客户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篇4

“为什么找样、调样、打样会造成我们这么大的困扰?生产部小宋你说说。”

“我不习惯用电脑,也经常在线下找样而没时间去看邮件。如果没有通知单来有时会不知道来了业务部门的需求。”

“那你可以让你的助理帮你看着啊。工作方法更重要。你不能说你很忙然后重要的事情也没法应付了,关键是怎么安排。Stella,还有什么问题?”

“还有,报价总是迟迟没到。”

“为什么总是要重复报价呢?JONE,作为合同审核(员),你有没有把所有产品的价格录入ERP?”

“录了90%。”

“你必须月底前全部录完。而且不光是这样,你看经常问到的报价也就是那么几大品种,你还要把这些品种录入得更详尽,那你起码节省80%的询价干扰了。现在还只是这么三家分公司,接下来再开武汉公司、北京公司,一个个都来问你那不把你问疯掉?事实上我们那么多产品里面,常年在销的不超过20种。把这20种资料完整输入ERP,至少工作效率提高50%了,是不是?”

纺织贸易商的魅力

这是一家叫做DEC的纺织品公司的内部流程研讨会,也是一个我参与其中的真实场景。

期间透露出的那种蓬勃向上的风貌是其留给人的最深刻印象。

尽管还处于流程优化与管理完善阶段,但这些问题大多尚未显露于外界。恰恰相反,这家公司在品牌界的声誉甚至非常之好。

而这家企业的领导者也“心有灵犀”,在接受我关于其管理框架的质疑时即时顿悟,甚至放弃了部分客户的巡访,而紧急召开内部管理流程会议。其甚至表示接下来要用一个月时间督导,以固化这种新的流程优化绩效。

而一些细节,诸如当今IT业的“数据挖掘”技术正在从粗浅层次扩展至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深处。

就企业业务模型而言,DEC是一家纺织品贸易商。

在中国,贸易商通俗意义上都被认为是那种从事传统中介业务的“掮客”。

而买空卖空的贸易业务,在这个扁平化的全球化时代向来为诸多业者所不看好。

不过,DEC仓库里的数万种个产品品种正在改变着他们的纺织品贸易商的传统形象。甚至,它意味着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方向、一种迥异于魏桥的方向。

这么说肯定很多同业者不服气、或者不以为然。

不过,放眼全球,其实像香港利丰洋行这样的营业额上千亿元的企业也是贸易商性质。

那么,对DEC这样的解读,或许就意味着探索中国纺织业的某种未来。

产业集群的纺织群生像

对纺织业的探讨必然会深入纺织产业集群。在数十个纺织产业集群中,每一个产业集群地都呈现出类似的企业层次结构。

龙头及其追随者

产业集群中的一家或数家龙头企业是整个产业集群地的领头羊,往往也是产业集群地的骄傲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者。荣盛之于杭州萧山区的意义、阳光与三房巷之于江阴的意义、魏桥之于山东邹平县的意义……莫不如是。包括此次7月份评出的“2007~2008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其中相当部分就是各大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

这些龙头企业早已完成了原始积累与腾飞式发展的阶段。现在,他们大多有着数十亿人民币的高销售额,掌握着重要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与国际产业链对接中实现了与许多国际大型采购商的直接对话。

他们已达至一个商业经济学的增长极概念,把30年来塑造的“中国制造”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与过去的大英帝国纺织巨头、美国纺织集团、日本纺织株式会社这些曾经的翘楚所创造的增长极一样,为国家外汇创收创造了非常重大的价值。现在,其中许多家已在一起构成资本市场上的纺织板块。

而紧随其后的是一个中间群体。这个群体或许是十几个、或者数十个中型企业构成,有着数亿元人民币的年销售额。我们或许可称之为产业集群的中坚力量,与龙头企业一起组成产业集群的主要群体。以盛泽为例,这个江苏省的纺织产业名镇纺织企业有2000多家,其中资产在30亿以上的龙头企业有吴江丝绸、恒力、盛虹、鹰翔化纤4家,中小企业80多家。

现在,这些中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量超过4.5万户。

小型加工厂

这是每个产业集群地的普遍现象。一大群小型制造工厂成为当地大厂、或者其他小型贸易订单的加工承接者。

其数量群往往数百个、甚至上千个。他们自身实力非常弱小,却往往是一个产业集群的表象。正是因为这一大批“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小老板的积极进取、独立门户,从而塑造了一个产业集群的群体像。他们是产业与市场风云变幻的表现者,一有风吹草动即往往首先显露在他们身上。

贸易商

较大的产业集群地,往往还逐拥着一大群没有直接投资工厂的企业,数量上百个或者数百个的这批贸易型企业则通常是一个产业集群地的活力源泉。

对市场的直接触摸、一定的产品开发与组合能力、快速的市场反应是其最大特征。而形成这种竞争力的正是当前流行的“轻资产”概念表现。他们高效地衔接起工厂与市场这两头,接受着成本考验与客户对其形成的价格劣势的观念挑战。他们甚至正在不断地挑战、撼动着那些进入中国的海外纺织力量。他们以自己的机敏灵活、创新动力证实着自己的存在价值。

贸易商画像

正是基于这种潜在价值,我还是承接了DEC咨询案。尽管它还是一家中小型企业。

DEC的产品数量听起来吓人。我曾经按照纤维属性等标准列了一个数十个纺织品品类分类表,结果他们告诉我“90%以上的品类都做过了”。经过多年的摸索,他们根据技术、产品优势、行业竞争状况等因素探索出以高档的提花面料为主打的产品路线。

正因为DEC的最大价值在于集中精力地搞产品开发与国内外市场拓展。

所以客户群覆盖了中国大多数优秀时装品牌,以及国外的中高端时尚品牌,其中还包括四家全球最大快捷时装超市中的两家。为了加快包括打样、交付等方面的作业流程,DEC甚至敦促了上游工厂进行机器设备上的工艺改进。现在已开始创建上千平米的开发中心、检测中心、物流中心。

让我们为这些纺织面料贸易商勾勒出他们的群体像。

(一)轻资产,重现金流。

他们往往没有自己的工厂。因为他们明白,自己要经历多年的探索,在经营何种主打品类尚未确定的过程中甚至不知道去建立什么设备的工厂。而当他们稳定了自己的经营品类时,即便再添置小型工厂也不再是以生产为主,而往往会转型到研发中心的定位。

与其他因素相比,现金流量是他们的关注重点。这也是他们保持轻盈、船小快掉头的秘诀。也正因此,他们的资产总量通常不高。而他们的年销售额也大多在数千万至一两个亿人民币左右。

(二)重开发,高利润。

他们非常注重产品开发,这是他们保持高利润的法宝。他们的产品毛利率高达30%~40%左右,有时甚至更高。如果毛利率一旦降低,他们会迅速抛弃该产品,转而开发其他产品。产品更新速度比制造商快数倍。由于管理成本与财务成本低,故其净利率也非常高。

(三)轻管理,重市场。

开发客户是他们最兴奋的事情。如果你是一个优质客户,他们会把你服侍得很舒服。但是在管理上,所有的关注点都围绕着业务的进销存,以及亲历亲为的特点,使得他们的管理层次始终无法建立起来,而且往往会任命亲属担纲主要客户业务。不过,如果突破了这一点,他们能获得新的飞跃。比较起来,他们的运作跟NIKE这样的公司无二致,皆重产品开发与市场。但是,他们还需要上升至一个企业化的战略行为,而不光是停留于老板个人及其亲友团层面。

这些贸易商的未来发展空间在哪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尚需考衡当前中国转型时代的纺织业现状及其演变……

产业经济转型路径之探

现在,珠三角与长三角一起遇到了前所未有之困难。外部环境的恶化、尤其是欧美经济的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不景气正在从源头打击中国制造。

当我们失去了采购商一如既往的强力支持,那么我们的产业集群产能向何处去?

给中国产业涂什么色?

近些年来,中国产业界纷纷在倡导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还有诸如“中国设计”的口号。

而近来还有人提出“中国服务”宣言。这种理念很好地适应了当前倡导的“生产业”的导向。

然而,纷纭之余,业界依然茫无头绪。

究其根源,缘由何在?

正在于我们的企业大多尚未建立起自己的完整商业价值链。

郎咸平的很多话我都不怎么赞同。不过这次他还真的说对了。“制造业它不是一个点,而一条链,比如说我就以东莞和温州所生产的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我们这边制造业的出厂价格是1美元,那在美国,美国的零售价是9.99美元,10美元吧,那么10美元减掉1美元,9美元差价怎么创造出来了,那就很有意思了,是透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6大环节创造出来的。那么这就是一个叫6+1的产业链,美国掌控6,中国掌控1,这就是国际分工,我们创造出1美元的产值,那么我们就同时替美国创造出9美元的产值,因此我们越制造,美国越富裕……”他在回答曾子墨时批评中国制造与同样遭遇过如是境遇的日本制造和韩国制造相比是因为中国制造未完成诸如产品设计等之类的产业升级。

不过,我并不赞同所谓我们越制造美国越富裕的逻辑思维。就满足就业这一民生最大计而言,似乎任何的诘责都颇显苍白。而反过来讲,并不意味着美国掌控这6(尚不论这6+1的环节分析是否合理)的话就一定赚到钱。事实上,任何的商业活动都承担着巨大的风险。而这6,正是市场对商人承担更大风险的馈赠空间。

也就是说,从商业风险的层面而论,就是要把中国制造从原来赚取少量加工费的稳定性、推向高风险性的不稳定状态中。

所以,我们给中国产业经济涂上的颜色不仅仅单指“创造”、“设计”、“服务”……而是“风险”。这才真正符合商业的真理。

问题是:中国的数百万家制造商,都有承担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吗?

商业层次与模型

此外,在现代商业中,往往并非美国人一家主导这6,也许所有环节都是社会分工形式的。也就是说全世界200个国家中,也许顶多只有7个国家分别在整个价值链上实现了各自的价值。而其中辅助环节――除了批发与零售之外的其他环节――都将赚取合理而微薄的利润。另两个流通与零售的环节则因其高风险性而可能获得高回报。故人们每天在讨论的这种数字游戏其实毫无意义。

但为何我们要去追求这6呢?是因为6代表着一种市场活动中的主动性,是在整合并主导着供应链,而非被别人主导。所以,我们的企业追求必然需要训练自己的商业主导能力。

但问题尚未完。同样,我们需要把这所谓的6+1进一步细分。

由于只有流通与零售才有更高的商业风险价值。所以,准确地就通用经济模型而论,应该是5+2的区分,或者说再从5中抽离出产品设计开发(这正是现在如火如荼的创意经济模式),变成“2+1+4模型”。

那么,这种分析模型是否就已理想化了呢?我还是不能满足。因为还有一个更厉害的要素:资本。

只要有钱,纺织品公司可以收购一线品牌(如马佐托收购VALUNTINO瓦伦蒂诺)、建筑商可以收购成一个奢侈品集团(如LVMH)。

那么,这个分析模型就将进一步细分化“1+2+1+4”(资本+流通/零售+产品开发+原料采购/生产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模型。

当然,现实中没有这种泾渭分明的割裂状态。完整的商业价值链依然是宗旨。

纺织竞争力500强的问题

联系起之前的纺织500强,按理说这是行业的大事,可是我竟然没兴趣到场观摩。

因为我发现这不过是往年分子行业(比如棉纺、毛纺、丝绸、化纤、印染、服装等子类别)的百强或50强的加权汇总而已。

这样的榜单先天决定了其根深蒂固的弊病:工业化的视角。尽管涂抹了太多诸如人力素质、资产素质、创新能力、盈利能力、规模水平、增长能力、节能减排等多个测评子系统的华彩,但我们依然感觉不到希望。而我宁愿相信:资本兼并商业、商业兼并工业更具有可操作性与成功系数。

这就是为何贸易商从不关注这样的500强评选的道理。

中国产业经济的价值

回到分析中国整体经济现象,自然还得看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披露,2007年我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接近40%,而美国接近80%。

有人据此对中国经济大加批判。意指反映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的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过高,已上升到21.4%。并指责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80%。然而,这种说法已经被许多学者认为计算方法存在缺陷。并且这并非一个可靠的参照系。

况且,反映到我们经济本身的GDP贡献率中消费也占比不小。

所以,首先,中国满足自我消费的这部分工业化生产行为就是合理的。在这部分工业增加值中,约占了GDP的40%。

那么其他板块呢?其中一小块关于生产资料的制造以及满足大规模投资的供应同样有其合理性。尽管这一点被指责为不具有长远的稳定性。

而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占中国GDP贡献率超过20%的出口中,是否存在一批升级版本的企业?还是像郎所说的90%以上都将倒闭。

其实,上述的纯粹工业化视角自然亦非一无是处。自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的使用、福特汽车的流水线、丰田

生产方式、直至上世纪末的台湾新竹电子制造……都是划时代的工业翘楚。

但是其中除了台湾新竹电子信息制造业外,其他的莫不是整合了商业价值链的结果。另外,台湾新竹则是精细化管理与ODM服务层次的结晶。

站在对中国人的聪明、勤奋以及进步的信念角度,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新竹ODM模式能成功改造20%的出口服务型制造企业,整合成商贸制造一体化型的出口制造企业也能有20%的份额,那么占中国GDP贡献率的20%的出口制造型企业就只剩下30%需要转化了(20%~20%×20%ODM模式-20%×20%一体化模式-12%)。这一点我依然不会失去信心:因为还有服务业的转化方向。

而被引用的关于“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亏损,部分企业倒闭”(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也可以看作是片面的。因为新建企业并未进入视野。

两种路径

如是,我认为,中国纺织供应商实现全球商业价值链的路径至少有两种。

一种是大企业的资本运作策略。像雅戈尔的收购仅只是个案,还是有可能成为普遍现象,是决定那一批早已完成原始积累的中国产业集群领头羊的更高远道路的决定因素。这一点有待我们继续观察。

而第二种,则是依靠自己的实力对接了全球高端时尚采购资源的贸易商,会形成多大的一个群体。

这两种路径正好代表着两种经济模型:前者是少数的规模企业对国际低端市场的攻占,后者则是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对接国内外中高端市场;前者的趋势是直接兼并收购;后者则更多的是对接数量多而散、个体采购量较少的国内外采购资源;前者偏向于形成卡特尔模型,后者则依然是国际化供应链体系。

基于后者的高端化、企业数量多而广,这也是我们今天讨论DEC的价值所在。

贸易商的嬗变

不妨回首古代的原始商业活动。那时,在一个城镇开设一家商店,影响的范围委实有限,成功的因素更在于地理位置、当地消费力等客观外在环境。

而今天,拿张瑞敏的话来说,家门口即已国际化了。所以,我们的纺织品贸易商们,一方面在国内市场要迎接韩国人、台湾人、以及日本欧洲人的挑战,一方面又要走出去直接挑战各国的当地同行。

这样的形势下,当代的贸易商需要应对的是国际供应链管理挑战与世界性的竞争形态。

而这种转变,实际上近20年已是巨大。

从产业集群到大都市迁徙

于是,现在,我们的视角已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产业集群地。

他们更需要关注那些活跃在市场中心的纺织供应商们。这些所谓的市场中心就是纺织品的真正集散地、产品消化中心,也即品牌运营中心。比如中国的几个大都市、以及区域经济中心城市都有着数量不菲的一批时装品牌。

而其中,最活跃的供应商们往往有他们的地域偏好。首屈一指的便是上海与广州两大都市。

这种偏好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这些都市的品牌阵线表现出数量最多、层次更高、时尚感更强。服务好这批品牌,意味着占领了中国的纺织高地,其他城市的杀伐往往所向披靡。

其次,大都市的资讯、人才优势,乃至于交通等基础设施,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快速吸纳市场信息、寻找人才是业务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供应商们还经常需要借助于这些都市的航空资源迈出国门。

然后,更重要的自然是产品的推广优势。常年的产品展厅、分支机构甚至总部的集群,以及展会资源的聚集都在影响着其最大程度的市场推广运动。

这些,都已经表现在我们现在讨论的DEC公司的战略决策与市场运行中。

而即便像绍兴柯桥这样的有着大型纺织专业市场作为市场销售窗口的地区来说,其间的贸易商们也已经遇到了瓶颈。他们正在形成新的扩张乃至于迁徙运动:到大都市去。

贴近客户、贴近市场,是注重市场销售的他们所内生出来的形势变迁动力源。未来,他们必然还将实现自己的公司伸展至全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

管理能力的提升

当然,贸易商的问题多多,这也是其客观事实。

这些本土贸易商群体,多年来一直沉浸在市场的厮杀中,企业的基础建设往往更不完善。

就在考察DEC时,我啼笑皆非地发现其公司标志竟然一直在完全照抄一家其他行业的公司。

尤其普遍的是,他们往往是家族企业,甚至最基本的管理层次尚未建立起来。不过,当他们年复一年的业绩无法迅速攀升之时,他们终究会反思的。

我就如此欣喜地发现,他们的提升空间是那么地显而易见。

事实上,DEC现在的苦恼正是如何实现新的飞跃。

这位值得尊敬的老板非常爱学习,看了、听了全世界太多成功故事,就立志要创建自己的价值数十亿以上的大型企业。为此,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企业设计。

但其此刻的困境是产品竞争力强、客户纷至沓来,却企业组织的应对能力差。产品开发的组织化、上游供应商的管理、订单处理流程、部门之间的协调、乃至于人力资源……均出现了问题,这就导致无法实现快速扩张了。

于是,对组织运行、管理模型、企业战略的反思就在日复一日的繁杂业务之余越来越强烈了。

而我也深信,一旦他们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与战略策略优化后,他们将迸发出强烈的扩张力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商业思想?

行业的工业视角决定了当前行业过于集中地关注现存问题:诸如纤维资源的严重短缺、同类产品的互相压价、能源与劳动力、国家外贸退税与金融政策等……

如果我们依然光叫嚣着提高行业内部的劳动生产力,必然未能根本解决竞争力的缺失问题。

而现在的科技贡献率与品牌贡献率概念又是否有助于竞争力的提升呢?

很显然,除了针对纱线有效外,对于面料商来说也不能说是根本。

事实上,科技的贡献更多地在于提升制造能力与效率,顶多再加上对产品开发的有限支持。而品牌的贡献更在于需要商业流通渠道与终端的支撑,否则只是一个小范围内的注册商标。

那么,我们的竞争力核心在哪里?我认为在价值链的创建与整合中。这种强烈的市场意识必然导致真正适合市场的产品的开发与供应,而不是供应决定市场。

如是,联想起之前的行业竞争力500强评选,在我看来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更需要关注那些具有全球商业价值链创建能力的商贸型企业组织。

而颇具嘲讽意味的是,他们往往是我们的产业政策与行业组织的盲点。就如国家统计局每年都要修订GDP数据一般,修订的主要内容就是大量的服务业产值之前未能及时地进入视野。而我们每年看到的所谓优势企业的关注与统计,同样不把这些数千万、一两亿元的贸易商“放在眼里”。

或许,我们急需要走出工业制造理念,来一场“后工业化运动”。

篇5

从国际贸易走向国际市场营销

蒋廉雄

欧盟、美国与中国在纺织品贸易上的争端,使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进入了不确定甚至是危机四伏的“后配额时代”。在新的市场规则和环境下,化解中国纺织品在欧盟和美国市场中的困境,从国际贸易走向国际市场营销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新思路。但如何推进和实施这一战略转移,必须冷静分析。

贸易摩擦的成团

一、中国纺织品国际贸易产生的负市场效应

第一,企业与市场的隔离。目前中国纺织品的出口采用最低级的间接出口形式。生产厂家远离市场,接单生产。这种贸易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市场主竞争,最后沦为价格驱动的市场。价格驱动是过度竞争的直接结果,过度竞争的前因是产品同质化。因此在一个价格驱动的市场中,目前提出限制低价产品出口的政策多半是没有成效的。

从长期来看,上述因素的交互作用使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陷入了市场负效应的循环。结果很可能是,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处境越来越糟糕,纺织品贸易的争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纺织品出口生产企业将长期被恶劣的市场环境所压迫。

二、欧盟、美国国际贸易环境的刚性

虽然中国政府与欧盟和美国政府进行了拉锯式的谈判,但目前很难看到贸易环境的变化,尽管这种谈判可能会缓和争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欧盟和美国纺织品贸易环境的刚性,通过谈判使他们改变纺织品贸易政策的可能性不大。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进口国会随时根据形势设置新时诸如绿色壁垒厂技术限制、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谈判非常耗费时间,但企业的经营是耗不起的。

三、国内贸易政策对众多企业的压力

进入后配额时代,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意识到要改变纺织品出口企业的过度竞争。但采取的手段并非市场调节,而是用“看得见的手”――提高企业参加配额招标的门槛。从第一轮配额招标的结果来看,两万余家企业具有招标资格,但中标的企业只有三千来家,众多企业被挡门槛之外。这意味着纺织品企业在国内受到政府无条件激励出口的政策优待时代已成为过去。

在刚性市场环境下,对于企业,成本较低的方法就是适应环境。顺着这一思路,企业通过经营战略和营销模式的转换――从根本上摆脱国际市场负效应和国内贸易政策的压力――方为上策。但这种转换不是改变做几单生意的买卖方式,是从贸易走向营销的经营战略和模式转变。这是一次需要众多企业参与的、生死攸关的。

营销策略的现实选择

在很多关于中国纺织品贸易的出路中,目前呼声高且认同率很高的是建立自己的自主品牌,通过建立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改变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同时避开贸易争端。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建立品牌仅仅是中国纺织品业的营销理想,而不是目前最好的营销选择。指望从本土生产者一跃而为国际品牌是不现实的。理由是:

一、产品特性决定

纺织品是情感性和象征性性(如自我表现)属性的产品。与功能属性产品不一样,消费者对纺织品的评价是从情感体验和表现体验中累积的,这种消费的特点使得对产品的评价更多依赖于产品的外在线索,如品牌赋予其的联想,而不是由生产者通过产品制造可以直接操控的。在情感体验和表现体验的消费中影响消费者,从而形成新的、共同的认知评价,需要持久庞大的营销投入。

二、市场动力驱使

目前市场发展的驱动力量不外乎技术驱动、顾客驱动,价格驱动、渠道驱动等。纺织品属于典型的顾客驱动市场。识别、满足、锁定顾客偏好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打造这种优势,比依靠技术等其他驱动因素要花费更长久的时间――原因在于企业对顾客驱动的市场只能引导而不能控制。

三、品牌发展规律的约束

世界著名品牌的来源地主要是欧洲。美国。“富国生产、穷国购买”是主要的品牌发展模式。像后来者日本、韩国,虽然通过营销建立了品牌,但它们是经过了设计、制造和分销等价值链条上的长期努力才达到目前的水准。从中国消费品领域的自主品牌发展过程看,即使在家电、电脑等表现优秀的领域,我们的自主品牌经过近20年的发展尚仍在国内驰骋,与国际市场的接触才刚刚开始。纺织品业的现状是:我国每年出口5000多亿美元产品,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10%,有影响的品牌几乎没有。

四、研发能力掣肘

虽然纺织品的市场动力不是技术驱动,但通过开发新产品仍然是不断满足顾客偏好的主要策略之一。目前我国的纺织品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研发能力严重不足,单个企业要显著提高研发能力不现实。研发能力的提高最终依赖于市场结构的转变。只有在通过兼并、联盟等方式发展出少数大型企业后,才能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研发能力――这仍然需要时间。

五、营销观念、系统和能力的现实

在营销观念、营销系统和营销能力上,国内纺织品企业的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比研发的局面还要严峻。

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销观念、系统和能力,从国际贸易转向国际市场营销,用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打造国际性的中国纺织品自主品牌,是的目的地。在这艰难而又漫长的途中,企业最紧要的是保证生存。因此营销的现实选择不是品牌战略,而是依靠大营销的策略进行突围。

中国纺织品的大协同营销策略

中国纺织品从国际贸易走向国际市场营销是一场大营销。单个企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自身的转型,整体突围的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营销协同。

一、主体和战略重点

中国纺织品国际市场营销的主体不单单是企业,它是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的“三位一体”。每一个主体都不可或缺,并且需要各层级自上而下“合纵”及同行业企业“连横”。

国家的营销战略重点是引入国家营销的概念.从制定反不公平贸易政策、反产品倾销政策、组织国家之间的谈判,到设立国家级的纺织品产业发展支持基金等。国家的战略重点是长期取向的,例如通过基金和政策扶持企业向高端纺织产品的转移,支持新市场的开发――对于开辟新的国际市场的企业,国家运用基金对其予以激励,对于中小企业,予以产业转移支持等。

行业组织的战略重点包括调查、组织产品形象的宣传、公共关系营销、行业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共享、行业发展监控及产业发展、技术发展、营销策略建议、国际交流、国际推广的组织、企业营销的协同。

企业的战略重点在于对环境和公司业务的评估、发现机会,重新定位、改变经营方式、建立国际营销观念、体系和策略。同时企业必须与政府、行业组织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在实现中国纺织品从国际贸易到国际市场营销的转换中,要认识到中国的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是单

个企业的私人消费产品,而是以产品国家形象(product-country-image)为背景的国家产品品牌。它受到原产地效应―(COO:country―of―origin―effect)的影响。即“中国制造”作为产品来源地形象会影响各个国家的消费者对中国纺织品的购买、评价及价格期望。单个企业的纺织品品牌是“双面品牌”,一面是中国,一面是企业。对于中国纺织品行业,它是国家品牌(national brand)。认清了这一点。就会进一步理解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市场营销的根本性质以及为什么需要大协同营销。

三、核心资产

从全球发展的经验看,驱动国际品牌营销的模式不外乎高经济发展(如欧洲品牌),基于技术先进(如美国。日本品牌),或基于资源丰富优势(如中国的文化及人力资源)。毫无疑问,中国纺织品企业在国际市核心资产就是中国纺织和服装文化,它包括原产地、纺织材料的物种、特有生长气候、加TT艺、纺织工服装表演等等。中国纺织和服装文化作为中国纺织品持续发展和受欢迎的。它具备了使品牌成功的两个基本条件:差异性以及与消费者的相关性。在当前价格驱动的市场中,对纺织品产业潜在危害最大的不是欧鄙视、浪费而造成的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贬值。因此,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只有那些能将“无成本”的中国纺织和服装文化资产附着于产品和营销之上的企业,才会最终成功。

除了遵循基本的大营销原理,做好6Ps(产品,渠道、价格、促销、公共关系和政治)的创新外,纺织产地,生态标签、现代创意、生活方式以及更广泛的战略联盟。除产业上下游企业间的联盟外,还要考虑跨产业的联盟如时装表演界、时装设计创意界等的联盟。

五、企业应对之策

1.发现和评估机会。通过调查、分析形势、研究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匹配性等,找到市场机会。当前企业需要在新市场与老市场、大众化与差异化、接单生产与自主生产等问题上做出痛苦选择。

2.公司战略定位。对于大多数中国纺织品企业而言,面临着在市场规模和市场聚焦两个战略方向上的选择。在国际市场中,囿于现状和潜在资源,中国的众多纺织品企业可能更适合定位为利基品牌公司。(见图1)这种定位的企业在竞争中不是依靠资源实力而是依靠策略在竞争中取胜。

3.品牌营销的方向。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是一个“双面”品牌,品牌营销能否成功,就在于能否把品牌或产品国家形象的“单面”品牌在国际市场中注定是有碍于企业营销成功的问题品牌。(见图2)

4.产品发展方向。目前中国纺织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高的消费者相关性,但差异化程度过低。我们应该在中国纺织和服装文化资源基础上寻找产品产异化的方向,并对其相关性(是否符合国际目标消费者的需要)进行调研。(见图3) 提倡所谓“多品种、高质量、高档次”口号作为未来产品的发展模式,既不符合中国纺织企业的能力现实,也是典型的被现代营销所抛弃的产品导向思维。正确的思维应该是追求差异化(区别于竞争对手)、提供超级消费者价值(影响消费者购买)和保持竞争优势(比竞争对手卖更高的价格、同样价格卖更多的产品,保持目标市场的重复购买和消费者忠诚)。

5.消除负面形象。中国纺织品由于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中产品国家形象从过度吸引的形象变为正、负面共存的混合形象。企业的营销无法回避这一整体形象,但单个企业改变这种整体形象也势单力薄。除了行业组织在此领域要发挥中心作用外,企业可选的策略就是区隔市场、发展差异化的产品并进行企业品牌的宣传和推广。

思辨篇

想象的真实

刘 超

零和世纪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院长莱斯特・瑟罗在《世纪之争》一书中说:“未来的历史学家将会把21世纪看做是巨头之间竞争的世纪,参赛的巨头都在相同的项目上竞争。好的局面是胜负分明,坏的情况可能是两败俱伤,不再会是大家同乐。贸易摩擦正是如此。”

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三大贸易国,美中贸易摩擦使得两国间的经济关系与政治利益牵扯不断。如果诚如瑟罗所说,执手同欢、颔首相庆只能是一厢情愿,巨人之间的较量注定永远无法找到共赢的交集,那么未的超能量方能揭开这个世纪之谜。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中国――这条沉睡的东方巨龙――业已预定下了通往富人俱乐部的单程票,在全球经济的每一个角落,来自中国的声音正敲击着每一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眼见的境遇是:美、欧。日等富人俱乐部的大佬使他们在直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时五味杂陈,要想恢复与保持一颗平常心,估计尚需假以时日。

基因之困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彰显的是一种个性与气质,而“原产地效应(CountrY ofOrigin,COO)”同样是一种基于消费者感知的、构建于国家概念层面上的产品形象与价值维度。它是消费者对来自特定国家的产品所形成的总体认知,而这种认知是基于消费者曾有的、对该国生产和营销的优劣强弱印象的感受,其最直观、最外显的表现就是“××制造(made in × ×)”。好比提到“法国造”,时尚与往往意味着高贵与考究;“德国造”即是准确、精致的代名词……

但“中国制造”呢?在直面这样的质疑时,我们定位论大师里斯和特劳特曾经形象地指出,每个竞争的成败就取决于它能否在消费者的这架心智阶梯上占据一个绝佳的位置。一般来说,商品介入程度的差异很大,消费者往往较易对高价值产品投入更多的关注,其产品认知的深度与广度也相应较高。而长期以来,中国出口产品大多集中在低附加值、低差异化箱包等。更由于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分工中大多扮演的是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即贴牌生产)的角色,事实上西方消费者大脑中并没有多少有关“中国制造”的清晰印记,即便有,也仅限于“价廉物剪影。

近年,随着民族产业的茁壮成长,以海尔、联想、TCL等为尖兵的中国本土企业已在全球化的竞技场上崭露头角。中国出口商品在质量与档次上的提升,将成为重塑“中国制造”形象的强有力的黏合剂。而2008板与展示自身形象的绝好舞台。

文化障碍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9.11”事件以来,占世界经济70%的美、日、欧盟同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衰退或增长迟缓,此为1975年以来所仅见。这样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魅影浮现也就不足为奇,而其幕后的原罪则可深究至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一般带有文化狭隘性的、地方主义的内涵。它往往视自己所谓的“族群”为一切事物的中心,其他事物的评价或度量都必须参照这个中心。

民族中心主义体现在消费行为中,就是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Consumer Ethnocentrism)。它是根植于一

个民族内心深处的本能和自然存在,其表现可归纳为:在本国产品和外国产品质量可比的条件下,消费者认同和偏爱本民族产品、抗拒外国产品的倾向性。通俗点讲,“抵制×货”的行为就是一种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极端体现。

导致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原因非常复杂,而在国际营销的大环境下。憎恶情感(animosity)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重要因素。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里的“憎恶”是一个国家专属的概念,它特指“和以前或现在的军事、政治、经济事件有关的反感的残余”――它会深刻地影响国际市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憎恶”对个方向进行考察。前者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不言自明;而后者则稍显复杂,近段时间首推中国鞋类、服装产品在西班牙、俄罗斯之遭遇,极端者则为中海油并购尤尼科过程中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求根公式

民族中心主义业已筑起了国际贸易新保护主义的藩篱,而冰释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难解心结,则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征程中必须逾越的坎。如何谋定而后动?以下三策权当抛砖引玉之言。

一、暗度陈仓

当目标国消费者对输出国之,憎恶情感根深蒂固(如战争伤害之痛苦记忆)、乃至影响到对进口产品之购买意愿时,可用此策。简而言之,其要旨便是“去××化”。“本土企业国际化,国际企业本土化”历来便是国际市场营销的“座右铭”,通过收购或在目标国合资创立本土品牌的方式,以尽可能减低,憎恶情感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之负面影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雪藏自有品牌非不可为,实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典型者如中国鞋类制造商在西班牙等国之投资。既然“焚鞋事件”已在当地消费者中引发了所谓的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则通过合资主推本土品牌的方式进行经营,应该是可以考虑的选项。

二、借力打力

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憎恶情感与“原产地”效应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从经济学的视角而言,消费者都是有限理性的。在憎恶情感的尽情宣泄之后,消费者终将回归理性的归途,而指引的航标则是物质主义这一更加持久的消费价值观。从消费的层面上来说,消费者真正关注的是产品本身所赋予的价值与利益,这也正是中国企业在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时所应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所能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与利益,似乎就仅限于低价让利这一惟一的选项。这不但让中国企业背负了“贱价倾销”、“扰乱市场”的骂名,也使我们自己消耗的大量资源无法弥补,发展难以持续。殊不知,如果套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价格对于树立消费者忠诚来说只不过是“保健因素”而已,它不会成为买卖双方心意相通的“激励因素”。值得庆幸的是,在中欧贸易摩擦看似皆大欢喜的大结局中,我们已经隐约看到了来自目标国消费者与进口商的助力与魔力。俏皮点说,当我们无法根除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这颗毒瘤时,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伟大而理智的目标国人民的自醒与自觉。此谓“借力打力”,而关键就在于向消费者创造和让渡价值。

三、高屋建瓴

中国加入WTO,加快了本土企业融入全球的步伐。在新一轮国际化分工重新洗牌的谋篇布局中,中国企业理应树立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一方面,中国众多从事OEM的制造企业都应确立向OBM(Own BrandManufacture,即自有品牌生产)转型的远大抱负,以在全球价值链中攫取更大的利润分成。另一方面,海尔等中国龙头企业的成长壮大,必然催生一批足以真正代表“中国制造”形象的国际化企业,而ODM(OriginalDesign Manufacture)模式则是一条可资借鉴的取向。ODM已在宏等台湾电子企业的成功转型中被证实是可行的,目前亦被部分中国企业所仿效,如联想对IBM电脑业务的收购、TCL对汤姆逊的并购等。通过海外并购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本土的国际化企业正在构建一条“全球品牌、海外设计、中国制造”的产业价值链。以此“高屋建瓴策”,“中国制造”的崭新形象指日可待。

主持人语: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竞争手段的单一、产业分工的卡位,成为压迫中国企业的三座大山。洞察消费者的心智,明白中国企业面对的是想像的真实(1.消费者以自我为中心对产品定位;2.对这种想像必须进行超越并一定能超越――因为消费者的有限理性),将给我们增添巨大的力量。曾经为害世界甚烈的国家都能凭借技术和创新成为贸易大国,我们这个举世闻名的爱好和平的友善国家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风雨,肯定只是彩虹的前奏。坚持给消费者――无论哪个国家的――创造并让渡价值,是我们驱走阴霾的充要条件!

(注:本栏目欢迎广大读者提供建议和意见!

篇6

【关键词】迹象;迹大于象;概念服装;非纺织材料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21-02

1 “绘画迹象论”的含义

落笔成迹,因迹生象,通过迹象而有所表达,这是绘画活动的一个简单事实,也是钟孺乾首次提出的在绘画活动中可以作为一个共通的、基础的概念——“绘画迹象论”。

什么是“迹象”?简单讲,“迹”指艺术家手工或半手工半机械的操作痕迹,即以工具作用于材料留下的踪痕。在绘画中,说起某画的“迹”如何,就是指画中某“象”的质地,它包含大家所熟知的笔墨、肌理、笔触、质感、色彩之类,用现代汉语注释,“迹”可说成是一物作用于另一物而产生的痕迹;“象”指有形可见之物,由可视之迹构成的“象”,而说起某画的“象”如何,就是指画面的间架结构和画中表现对象的形状与态势,它包含我们常说的轮廓、形象、造型、构成等等,连同绘画材料的边沿和角线在内。以上的解释是分解了“迹”“象”的所指,也就是“绘画迹象论”中的“迹因素”和“象因素”。通过分析绘画作品,加以对“绘画迹象论”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白,“迹”在“象”中,“象”由“迹”生,“迹”为“象”之“迹”,“象”为“迹”之“象”,“象”既是“迹”,“迹”即是“象”,“迹”“象”统一便是“迹象”。

2 服装艺术领域中的“迹象论”

如今,“绘画迹象论”已被众多学者接受和认同,并被运用到其它领域。“迹象”一词,相较“笔墨”“肌理”“文本”“语言”等有着显而易见的确定性和包容性,且“迹象”作为专业术语和艺术概念,更有着不可替代的适应性。那么,介于“迹象”的确定性和包容性,如果我们愿意把绘画看成是人类“作迹造象”的事体,而且认同绘画起源于人类作迹的本能,那么人类从一开始的树叶遮体,再到如今设计师们通过对面料裁剪进而缝制出服装的过程,也可看作是人类在服装艺术领域中的“作迹造象”。

“绘画迹象论”中认为绘画是起源于人的作迹本能,绘画艺术的发生及其变化,都是因为人的智慧“首出万物,自能制造”,“人灵不能自己也”才得以产生,人类的服装亦是一样。当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开始用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遮蔽身体时,也开启了人类出自本能的属于服装艺术领域中“作迹造象”的历史。这当中,叶子及其纹理即为“迹”,编制而成的裙子外轮廓即为“象”。

服装艺术中,“象”指的由“迹”而产生的服装廓形,但这个“迹”与“绘画迹象论”当中的“迹”有所不同。服装艺术中“迹”不仅仅指艺术家对所用材料手工或半手工半机械的操作痕迹(肌理、面料质感、色彩等),它也包括所用材料本身存在和持有的肌理或质感或色彩等等。

3 服装艺术中的“迹大于象”

在绘画艺术中,油画家讲究造型与色彩,版画家重视黑白灰调子和“版味”、“刀味”,水彩画家看重水性色彩在时间序列中所呈现的图像与趣味,中国水墨画则强调意象和笔墨。同样,服装设计师亦注重服装材料“迹”的选择和改造,以及整体廓形“象”的变化。

但在“迹因素”与“象因素”的博弈中,“迹因素”略占优势。这是源于人类服装史已发展久远,且受到人体躯干造型空间等的局限,“象因素”似乎已探究到公式阶段,但“迹因素”却不同。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服装制作混入的材料越来越复杂,新材料越来越多被起用,媒介物质一步步自主自立,从艺术语言的辅助手段上升为艺术语言本身,“迹因素”明显被重视和凸显。设计师在许多作品中开始较多的追求“迹”的艺术表现,并有意凸显“迹”而忽略“象”,“迹因素”的呈现多过于“象因素”。因此,“象”因素被挤出了中心地位,有时甚至根本与“象”无关。这时,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生命与物质材料的对话,思想与现成物品的交流。这种对话和交流最终留下的是注入了生命和思想的“迹”,这便是“迹大于象”。有“迹”必有“象”,而且是顺应于“迹”的“象”。

图1 Alexander McQueen贝壳制成的服装作品4 概念服装中非纺织材料凸显的“迹大于象”的艺术现象

在众多服装类型中,包括成衣、高级服装等等,带给我们最多“迹”的视觉盛宴,并将“迹因素”展现到淋漓尽致的要数由非纺织材料构成的概念服装。

篇7

关键词:纺织服装;绿色壁垒;出口应对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074-01

目前国际贸易壁垒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针对性地提高安全、卫生、环保标准,同时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等来构筑贸易壁垒。而在一系列的贸易壁垒中,因结合目前国际社会主流思想而最具隐蔽性的环保措施受到公众和世界各国的认同,成为贸易保护最有影响力的措施,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

1 纺织服装出口业中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1.1 歧视性

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全球的主要生产者为劳动力占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越南等,而其出口对象主要为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从环保科技及人文环境意识等方面来看,发展中国家本不及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在一边向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一边依靠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尖端技术,制定一系列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标准和规定,实则具有强烈的歧视性。

1.2 广泛性

广泛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1)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主流意识,人们的环保、安全和健康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前提高。同时,各国消费者,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他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也随之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仅考虑到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也更崇尚绿色、健康、环保以及关心到植被保护,动物福利等。所以,绿色贸易壁垒涉及到了发达国家,发展中过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所有进口及出口产品。

(2)由于绿色环保的概念涉及生存环境的方方面面,所以在纺织服装领域,会遇到的绿色贸易壁垒贯穿了整个产业链,包括从原材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到工业制成品,以及生产各项产品所涉及的生产部门,生产方法,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

1.3 合法性与隐蔽性

各国政府及各地区性贸易组织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繁杂苛刻的环保标准及法律法规。绿色贸易壁垒就是在这样完备的法律掩护下,成为众多贸易壁垒中最为合法及隐蔽的一种,使得众多准备不够的企业难以招架。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有些法律原则概念实在模糊,例如,WTO的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和动植物健康安全协议规定,WTO成员国有权采取必要措施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这样的界定过于宽泛,成为各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强力武器。

(2)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动态性,并且经常会不公开或半公开的变更,令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很难适应。例如,美国、日本等国家除中央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外,各地方政府亦有不断变更的制度规定。

1.4 利弊双重性

当然,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否认,绿色贸易壁垒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保护生命安全健康和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作用。同时,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道路上,各国更加积极探寻更清洁的能源及产品,创造了新的产业技术领域和贸易机会。例如,在我国,它不仅促进了纺织品服装绿色环境标准的建立,推广了环境标志制度,还有利于绿色纺织品服装的研发和生产。

2 纺织服装出口业中绿色贸易壁垒的应对方法

根据以上绿色贸易的特点,我们可以研究总结出一些应对方法,从而使得我国纺织服装业走得更加顺畅稳健。以下主要从政府和企业这两个角度,分析纺织服装出口中绿色贸易壁垒的应对方法。

2.1 政府应对方法

2.1.1 增强环保意识,做好宣传活动

政府在社会宣导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积极大力的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活动,增强出口企业的环保意识、标准意识、质量安全意识,并且监督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对生态环境、消费者权益等的保护工作。

政府还需引导企业关注焦点的转移,使企业的目光由价格重心转移到标准重心、质量重心,从被动执行绿色标准到主动参与绿色标准的执行。

2.1.2 引导产业投资升级,促进行业结构优化

政府应采用积极干预结合产业政策诱导的方式,制定相关政策从而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指明企业发展方向,创造良性的行业发展环境,使得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紧跟国际产业发展趋势。

同时,政府应结合可持续发展综合策略,加快和扶持高新绿色技术的研发工作,吸引资金投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符合高绿色标准的设计、制造、研发环节。如,提倡使用环保印染、植物染料和天然动植物混合纤维,减少使用石油产品,并尽可能的循环使用再生原材料。

政府还应加强对产业链的整体建设,原材料企业要与供需双方客户在产品的检测,研发费用等方面协同发展,共同承担,双方共享研发成果,促进产业链整体发展。

2.1.3 加强协调政府与各国贸易关系

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应利用好外交手段,在国际社会中充分发挥协调作用,为国际贸易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作为面向世界的窗口,政府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机构与组织,协调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相关工作,利用其成员国身份,享受各种优惠待遇和权力,限制国际贸易中过高的贸易壁垒,并利用外交手段,化解矛盾,变摩擦为合作,协调各国贸易关系,为出口企业提供最新信息和有效服务。

2.1.4 地方政府增强信息服务

对于江苏、浙江、广州等纺织服装出口大省,其地方政府应当协助企业密切关注并及时纺织服装贸易政策、国外设限动态,做好产业服务工作。逐步建立健全针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及时收集国际贸易壁垒资料,掌握最新动态,提供咨询,使企业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有效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同时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全面实现纺配管理网络化,指导企业积极应对纺织服装技术、环保标准。

2.2 企业应对方法

2.2.1 加强企业的绿色管理工作

目前国际上整体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开发利用新型纤维材料、设计研发新的生产工艺流程、配备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以及经营管理方式的科学性等。其中,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为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石,企业应顺应发展潮流,在生产过程中融入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管理技术。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生产工艺的绿色管理。企业应树立绿色生产的观念,将绿色环保的概念深化到整个生产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包装、运输、销售、使用和废弃物回收再生。在产品设计方面,详尽了解目标国家纺织服装安全项目要求,组织生产中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执行,拒绝缺陷设计。在包装材料方面,应积极应用环保材料(如植物)、选用同种材料、循环再生材料,尽量避免采用含毒性材料。

(2)纺织品印染过程的绿色管理。要尽可能摒弃原有的有害助剂,而是采用绿色染料替代,从而在源头上规避甲醛、偶氮染料等所带来的贸易风险。

(3)绿色营销。绿色营销主要表现为搜集绿色信息、设计绿色包装、制定绿色价格、开展绿色促销等。在国际贸易中,纺织服装企业应重视环境管理标准认证和环境标志认证,以此双证作为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2.2.2 增强纺织服装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绿色观念

以国际生态纺织品标准认证证书为例,目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中,只有不到1%的企业获得该证书,其中大部分还是外贸企业和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中国纺织行业中的原料商、面料商、印染制造商、辅料商等这些纺织行业的上游企业却很少积极申请生态纺织认证。

加强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和绿色观念,就是在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积极参与国内各类环境治理活动,对全体员工进行绿色教育,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尽可能与职业卫生和安全国际管理标准相接轨。

参考文献

[1]邹科.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市场论坛,2010,(4).

篇8

【关键词】自动控制;工业生产;应用;分析

经历了三次工业之后,全球工业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从相关部门统计的数据可知:2015年我国GDP增长率超过6.9%,由于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严重,我国工业产值较去年增长6.1%,总利润约为5.5万亿元,但其经济总量仍然在三大产业中牢牢占据第一位置。虽然在国家政策等扶持下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但第二产业在支撑国家基础稳固中的作用短期内不会改变。而且积极融入自动控制机技术已成为提高工业生产水平的主要途径。

1自动控制技术的介绍

自动控制技术的本质是指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是生产过程在某几个工作状态下按照特定程序自动运行,它是相对于人工控制概念而言的。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将人工从复杂、危险、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美各国为了增加工业产量大力发展自动化技术,战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的经典控制理论,主要以单输入-单输出为主,具有可靠性强、准确度高等特点。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已显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美国科学院的调查报告显示:通过对10家大型汽车、家电、材料加工等公司的统计分析,大致估算出应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可取得如表1的一些显著效益。

2自动控制技术在当前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自动控制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综合了模糊控制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单片机技术等。自动控制技术在运行中可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精确度更容易保证,对企业管理也非常有利。当前我国人工成本急剧上升,再加上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很多代工厂已逐步流水线迁移至东南亚各国,而想要在国内继续立足必然要进行现代化改造,而增强流水线的自动化水平成为了重要一项内容。下面介绍一下目前自动控制技术在纺织业、大型器械制造业、汽车发动机检测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2.1自动控制技术在纺织业中的应用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典型代表,纺织业历来是我国赚取外汇、解决人口就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2015年,我国纺织品总产值超过9万亿人民币,其中出口额将达到270亿美元,占到全球出口总额的60%以上。目前,自动控制技术在纺织机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传统梳棉机中,加工棉条的质量会因机器吸入的风量和风压不同而受到影响,加入自动控制技术后,可以对相关参数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以此显著提高梳理质量;在传统工序中,纺织品质检主要由人工完成,因此很多小瑕疵难以被发现,这就会影响纺织品的总体质量。而通过引入数字图像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便可以实现纺织物的自动检测,可以自由设定检测精度范围,其检测效率也是人工无法相比的。

2.2自动控制技术在大型器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当前液压传动在大型机械中被广泛应用,这也是我国当前的制造业短板。众所周知,全球最好的大型机械制造商多来自于德国,而德国工厂的自动化应用水平也是全球最高的。例如在液压传动结构中,我国的自动化技术最多达到德国的70%,而且在密封性、结合度等方面还存在差距。通过应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液压传动或其他机械结构在运动时会根据载荷的大小进行自动“变频”,这样就能降低能耗,节约燃料。此外,自动控制系统还可以随时对油压、流量、温度等参数进行监测,并根据机械运行状态进行调整。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也对提高机床精度有着巨大意义,这也为提高大型器械制造水平创造了条件。

2.3自动控制技术在汽车发动机检测中的应用

汽车发动机是反映本国工业水平的代表,而积极引入自动控制技术也是必然的选择。借助传感器、控制器等组件,可以自动完成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并可以随时调节测试参数。主要工序如下:(1)在安装前测试人员对传感器、控制器进行校对,保证精确度;(2)将其安设在固定位置,并通过数据线与自动控制系统连接;(3)打开发动机和仪器,之后数据就会被自动记录整理。整个过程简单快捷,测试的自动化程度和精度都很高。因而在各大汽车生产企业中被广泛采用。自动控制技术是目前推动全球工业向着高精度、低成本、集成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大规模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会导致很多工人下岗,但同时这项技术会对专业技术人员有更多的需求,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工人的学习热情,从一个单纯的体力工积极向技术工转变这也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3结语

自动控制技术是计算机时展的重要产物,它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科技能力作为后盾,而这也是我国工业奋起发展的目标。目前,自动控制技术几乎遍布于所有制造类企业中,而大部分相关硬件、软件、系统等产自欧美等国。因此,培养和引进技术型人才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工业生产水平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张锡忠.浅析机电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2,(01):10-13.

[2]刘晓琳.机电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4,(08):35-38.

[3]刘红格.水厂加氯系统中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4,(11):20-24.

[4]周萍.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现场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0,(09):20-23.

篇9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6月10日,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简称纺机展)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召开。上海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副总裁卞国荣介绍,自1984年首届召开以来,上海纺机展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历史最为悠久的展会,作为业内企业首选的展示平台,历来受到国内外纺织机械生产商和纺织企业的重视和关注。

本届展会以“云集全球顶尖纺织机械,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为主题,紧贴纺织服装行业及市场发展新需求,全面展示国内外纺织行业的机械设备以及新技术和新工艺。10万平方米的总展出总面积中,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一千家纺机行业优质企业参展。

展会期间,主办方还将举办20多场专业研讨会及论坛,包括“2014至2015年运动装设计及流行趋势论坛”、“环保印花解决方案”等。在与观展客商的交流与行业内的切磋中,中国纺机制造商正在探索纺机行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技术创新仍在引领市场

尽管今年纺机展看点颇多,但仍有多家参展商反映,今年展会的形势不比往届。牛牌纺机总经理孔德华认为,其原因在于纺机行业的市场行情依然不景气。他告诉记者,在全国五百余家大大小小的喷水主机厂中,今年参展的喷水主机厂只有四家。

“好多客户还在观望,一般人不敢上(新机器),估计过了这段时间,好多订单就要上来了。”在同和纺机董事长崔兆星眼中,纺织行业企业信心普遍不足,是纺机市场不景气的大背景。

与此同时,参展商普遍对展会同端午假期在时间上的重合而可能导致客商减少的情况抱有不满。“他(主办方)如果把这个时间差落开的话,效果会更好,”华毅机械总经理马才宏说。

但是,“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正如红旗纺机副总经理毕全聚所言,市场趋势再不景气,总会有善于适应环境的企业能够找到新的增长点。

本届展会划分为七个专业展区,其中,“数码印花机械专区”首次登台亮相上海纺机展。这一专区集中展示了数码印花技术的最新发展,其中,既有国际老牌大鳄如富士胶片,也有国产新秀如宏华数码。当今市场需求正在日趋个性化,小批量、个性化、快速反应已成为时尚工业对面料生产的核心需求,而传统纺织印染躯体肥大,恰恰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而如今,数码印花作为一项革命性印染技术,正在改变这一切。

不论行业形势走向如何,只要产品能给行业带来新的价值,盈利是毫无疑问的。此前表现突出的多家纺机企业在本次展会上同样没有使观展客商失望,国内纺机企业作为后起之秀,依然有着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

本次展会,天一红旗推出多款新产品,如JA11A/JA11系列喷气织机,市场相当火爆。“由于目前纺机及市场走向并不乐观,今后我们会将开发重点放在一些中高档产品方面。”天一红旗副总经理毕全聚介绍,光边式喷气织机、玻璃纤维喷气织机、自动落纱式粗纱机等产品将会被红旗纺机作为研发重点,研发投入还将进一步加大。

鑫港纺机参展的订单形势同样火爆,总经理郑春华介绍,鑫港目前推出的新设备在速度上已经超过了德国Karl Mayer的水平,居于全球领先的地位。“我们这次展示的设备,一台可以顶过去三到四台。甚至我们有一位同行,展位都预定了,看到我们这款纺机的数据,连展位都撤了,不敢参展了。”

老马黑马同台竞技

由此观之,参展的企业无不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次纺织工业展正如跑马场一般,老马识途有之,出群黑马亦有之。

本次展会上,纺机霸主恒天集团秉持一以贯之的参战策略重装上阵,试图为国内纺机工业重拾被冲散的信心。恒天集团旗下棉纺织、化纤、染整、无纺布机械四大板块在E1馆集中亮相,参展子公司20余家,整机及单元机17台,展出面积达1600平方米,气势恢宏。

而慈星作为电脑横机行业的领军者,在本次展会上着重展示了其逆势上扬的操盘能力。在行业形势走向低潮之时,慈星果断控制成本并收缩规模,并深入探寻新的增长点。“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下游企业提供创新性的技术方案。”副总经理李昌仁告诉《中国纺织》,慈星一直在追逐纺织企业对于消费升级和劳动力替代的需求,在纺织行业面临挑战的当下,这方面的需求正在愈发旺盛。

纺织后整理行业的巨鳄鹰游纺机带来了12款产品亮相纺机展,在技术上大为改进提升的同时,碳纤维等新材料的运用彰显着全球纺织整理专家的技艺愈发纯熟。不仅如此,鹰游集团计划将现有的两个板块扩张为六个,将已有的后整理、印花两个传统板块组合为两个事业部,在此基础上成立四支新军,成立纺机集团。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业巨头若是缺乏继续进取的锐气,势必会为后起之秀所取代。金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永良告诉《中国纺织》,日本岛精和德国杜布斯特两大巨头缺席本次展会,昭示着国产电脑横机已经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完全的主动权。

在多项填补国内市场空白的技术创新之外,在“物联网”的新概念指引下金龙科技推出电脑横机物联网系统,将多台电脑横机以控制计算机为中心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可以大为增加生产的稳定性、研发的灵活度以及研发团队的配合默契。对本次展会体现的行业水平与动向开展研究的天津工业大学宋广礼教授对此评价极高,“金龙科技此次对于这一新理念的尝试,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领先的。”

篇10

作为行业的倡导者,“ShanghaiTex 2013”将以"云集全球顶尖纺织机械,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为主题,全面展示国内、外的纺织行业的产品、机械设备和新技术及新工艺等领域。

崭新的主题专区迎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ShanghaiTex 2013”将推出三个新主题展示专区。香港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主席朱裕伦先生表示:“由于纺织业营商环境的竞争和变化越来越大,业界极需要一个采购纺织机械设备及相关产品、信息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而我们展会的观众以制造商为主,他们非常重视提高生产力和更迅速地满足客户的要求,故新的展示区将以新概念作为亮点,为买家带来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无尽灵感。”

新材料、新技术及新设计针织品:新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应用令针织产品更加精细,也可以应付更复杂的设计要求。这个展区将展示最新的针织成品及相关的技术应用。

产业用布技术及成品:这个展示专区是展会亮点之一。该技术专区将展出一系列功能性面料和具附加值的纺织产品。

数码印花机械:这个展区会综合展示纺织品的数码纺织印刷技术和机械设备。展区内的新一代数码印花机械设备,拥有更高输出率及解像度的打印喷头,以及先进的纺织材料处理系统,定是参观人士必看之选!

“ShanghaiTex 2013”的多个主题展示专区,以往成效显著,能为纺织业界人士提供行业、机械设备及相关服务等全面信息。这些展示专区分别是:针织及织袜机械;织造机械、纺纱及产业用布机械;印花、染色、后整理机械及纺织化学品;纺织机械零配件。

展会加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