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

篇1

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机构的研究表明,早期儿童对任何语言都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很强,并且听觉敏锐,心理障碍少且模仿力强,适于进行语言学习。存在于儿童脑中“布罗斯卡区”的灵敏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因此,在学前阶段对儿童进行英语听说方面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合理性。但由于学前儿童年龄较小,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自控力较差,再加上幼儿园或其他英语教育机构的英语教育难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做为学前儿童主要生活提供者的家庭方面的因素,在学前英语教育中毋庸置疑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探究家庭环境下如何配合学校教育,提高儿童英语听说水平的策略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一.理论基础

1.父母参与概念。“父母参与”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卢梭和配斯塔洛奇的教育观。研究者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尤其强调母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父母的参与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父母的参与,不但可以使儿童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并且还可以促进儿童心理及情感的健康发展。父母的参与,有利于完善儿童的学习及其他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母亲特别语的启示。母亲特别语理论备受西方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儿童要成功地学习母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长期的陪伴人,特别是母亲的参与,以及和母亲之间的语言互动。母亲特别语理论对于学前儿童英语学习也存在显而易见的借鉴作用。

二.影响学前英语听说水平的家庭因素

依据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视角,他强调社会和个人在知识构建中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儿童的成长依赖于周围外部环境,必须考虑到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儿童虽然是主动的学习者,但其学习行为必须得到周围人的引导。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家长作为主要的生活陪伴者,对儿童英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1.父母自身素质与教育理念。父母自身素质与教育理念决定了对儿童英语学习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调查显示,在问及家长让儿童学习英语的动机与目的时,受访家长中多数人的答案是出于功利性目的及升学需要。少数人的答案是学习英语的意义在于内在的驱动力,出于对英语语言本身所蕴含文化的兴趣和爱好,以及想了解并掌握这种工具,开拓视野,增进交流。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持有“英语无用论”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必要性不大,如果自身不涉及对外经济贸易往来以及其他的涉外活动,那么英语的用处是十分有限的。持有这种观点的父母从自身角度而言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少之又少,即使是学习,也常常是被动地进行,较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对于学前儿童而言,由于受年龄影响的自身智力发展水平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限制,父母的态度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于英语的学习态度,并作用于英语学习效果。父母对于学前英语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儿童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了解程度,将会为儿童提供不同的语言输入以及输出的环境,进而对儿童的英语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

2.家庭环境下父母对儿童英语学习的参与度。父母对英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观点对学前儿童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导向性。父母对学前儿童在家庭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则直接影响儿童英语学习的效果。

从众型参与的家长,大部分对于孩子学前阶段学习英语的目的及意义不太清楚,不能很好的规划孩子的英语学习。同时又担心与别的孩子相比,自己的会被落在后边,于是盲目从众选择一些英语培训机构对孩子进行英语教育。然而在家庭环境下,自己又无力进行学习的辅助活动。这样的家长盲从别人,花钱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因不了解语言学习的规律反而花费了金钱且牺牲了孩子很多自由时间。

自主教育型参与的家长,多数以英语教师为主。由于自身具备较高的英语素质,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并深谙教育心理学的策略。能够立足于英语语言学习的本质,较多地关注于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潜力,在经济和精力上都能够进行有效投入。这样的家长较重视孩子学前阶段在家庭教育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可以通过自主设计的各种英语教学活动帮助孩子进行英语学习与操练,并且还能够很好地配合英语培训机构对孩子进行课堂教授之后的家庭辅导,以延伸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家长投入精力较多的领域,孩子就容易显现出优势。

三.家庭环境下提高儿童英语听说对策

1.父母参与儿童英语学习,扮演好各种角色。父母若是想促进学前阶段儿童英语学习,延伸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尽可能的参与到儿童英语学习中,并扮演好各种角色。

首先,父母应做好儿童学前阶段英语学习的决策者。由于孩子低龄的原因,较少孩子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规划。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父母根据家庭状况,结合自家孩子性格特点及学习能力,帮助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决策。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心理及思维的发展程度,以及母语的发展能力等情况,决定孩子的英语学习。另外,由于学前阶段的英语教师不但要具备坚实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具有学前英语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较好的学前儿童英语听说教材应遵循简单易懂,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等特点。因此,父母应帮助儿童对英语教育机构的教师和教材的选择做出决策。

其次,父母应做好儿童学前阶段英语学习的鼓励者与陪伴者。由于学前儿童年龄小,自控力差,他们容易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同时也容易失去兴趣。并且低龄儿童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失去对学习的注意力。这就要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好孩子的鼓励者,多支持孩子的英语听说学习,鼓励他们认真把英语学下去。同时,父母还应在学前儿童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做好孩子的陪伴者,尽量和孩子一起听,一起读,一起说,一起游戏。学习过程中,父母要充分表现出耐心和兴趣,通过和孩子一起玩的过程陪伴孩子进行英语听说的操练,使孩子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

2.营造良好的家庭英语学习氛围。为了促进学龄前儿童英语听说能力有所发展与提高,父母应积极致力于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英语学习氛围。首先,创造活泼有趣的英语听说游戏氛围。许多家长认为自己英语水平有限,无法辅导孩子的英语学习。其实,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孩子探究与思维力方面能够被大脑充分调动。父母可以采用一些游戏的方式,鼓励孩子使用英语表达。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小老师”的游戏。家长不太会说的内容,就让孩子自己说,然后扮演老师,教由家长所扮演的学生英语课。这样既引导孩子操练了英语语言知识,并提高了孩子的英语组织与表达能力。其次,还应积极为孩子营造互动学习的氛围。父母应充分参与到孩子在学龄前阶段的英语听说学习,通过一系列听说游戏的形式,与孩子进行英语听说互动活动,使孩子对英语听说学习充满兴趣与期待

总之,在家庭环境下学前阶段英语听说学习中,父母应积极参与,尊重儿童学习规律,结合自身孩子的发展特点,以培养孩子英语兴趣,真正提高英语学习能力为目标,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使英语学习趣味化,生活化,提高英语听说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志远,高云智.儿童英语教学法[M].

[2] 余正,张明红.学前英语教学活动方法[M]

[3] 周建庆.幼儿双语指导全书[M].

篇2

【关键词】学前儿童 语言 发展 环境

语言是学前教育五大领域之一,幼儿语言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幼儿的语言能力,而且体现着幼儿的智力发展特征。下面笔者结合案例就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方法谈一下各种方法的有效性。

一、为孩子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敢于表达自己

要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必须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

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丹尼斯购物活动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孩子看到的、听到的,都变成了孩子关心的话题,回到幼儿园,大家纷纷炫耀自己的成果。顿时,孩子的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在每个人的嘴巴里,出现了不同的名词和表达心情的词。所以,集体活动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二、通过一些文学素材来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语言兴趣

故事、儿歌、绕口令、相声等文学作品的语言简练、生动而富于情感。教师通过讲述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幼儿从中掌握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的形容词;可以学习一些描写行为、动作及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动词等。儿童文学作品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孩子最喜欢听的是故事,绘本、儿童诗歌等儿童文学素材对孩子来说更是有着无法抵抗的诱惑力。每天,老师讲故事的环节是小朋友最安静、最期待的时刻,几十双眼睛盯着老师,充分体现了文学素材对孩子的吸引力。

三、在日常生化中,激发孩子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成人的平等介入,对孩子分享的意识是很重要的。教师经常参与幼儿间的平等对话,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幼儿的关爱以及关注,增强老师与幼儿相互间的感情联系,激发和强化幼儿说的愿望。

教师在参与中应是一位沟通者,并将这种沟通建立在幼儿的生活上,使幼儿对谈话内容有胜任感与控制感。同时,教师还应是一位倾听者,在倾听中了解幼儿,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与适当的指导,因为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最后,教师在参与中应注意与幼儿的互动,使幼儿愿意分享,学会围绕话题交谈,积累相互对话的经验,提高语言能力。

四、语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巧妙的引领艺术

幼儿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关注的焦点可能也是围绕自己。幼儿教师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应营造出一种生活化的语言情境,让孩子参与其中,把自己当成主角。活动中,师幼之间可采用闲聊等方式让孩子有亲切感。这样的语言情境孩子感到很熟悉和放松,在不经意间接下老师的话题,为幼儿用连贯语言清楚地表达生活中熟悉的事情提供了平台。老师扮演的角色是引领者,而不是话题的控制者。老师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技巧,来帮助孩子更好地说话。例如,孩子通常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老师在谈话的过程中可以时不时地更换话题,以吸引孩子谈话的兴趣。

五、家园共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巩固孩子在语言方面取得的成果。早期阅读教育兴趣的培养需要家庭环境中进行。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分层次地选择一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讲给幼儿听,不仅密切了亲子关系,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第二,孩子故事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慢慢地就有了自编故事的欲望。这时家长应耐心地听孩子讲述他的小故事,而且也别忘了对他进步的肯定;家长讲完一个故事后,也可同孩子交流一下读后感,家长要注意倾听,及时帮助孩子引导话题,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第三,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家长应以游戏方式、玩具性质引导幼儿自由地去阅读书籍,并适当地进行复述故事,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背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等手段来帮助幼儿获得阅读的快乐,提高阅读兴趣。

家庭环境和父母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经常和孩子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定时定内容地去阅读幼儿图书。另外,在家里也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读书的空间,让孩子随手可以拿到自己喜爱的书,使每个幼儿的阅读能力在自身的水平上获得进一步提高。

一个特殊的学龄前孩子蒋某,先天性失聪。因而错过了最佳的语言学习期。他吐字不清晰,反应也略微有点慢。但是正是由于这样,孩子的肢体语言发展比较好,会使用它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关注,经常和老师交流。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家园共育的效果很明显,孩子越来越愿意与其他幼儿玩耍和老师说话。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最先听到的声音,是幼儿日后成长为一个社会人所要依靠的一个阶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任重而道远。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问题是需要幼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2]郭咏梅.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J].学前教育,2002(03).

篇3

《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课答案

形考任务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题目1

下列数中最小的数是

选择一项:

B.

(42)8

题目2

某计算机字长16位,采用补码定点小数表示,符号位为1位,数值位为15位,则可表示的最大正小数为_____,最小负小数为_____。

选择一项:

题目3

两个补码数相加,在符号位相同时有可能产生溢出,符号位不同时

选择一项:

D.

一定不会产生溢出

题目4

已知[X]原=010100,[X]反=

选择一项:

A.

010100

题目5

已知[X]原=110100,[X]补=

选择一项:

D.

101100

题目6

已知[X]原=110100,[X]移=

选择一项:

B.

001100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9分,共36分)

题目7

机器数中,零的表示形式不唯一的是_____。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原码

C.

移码

D.

反码

题目8

ASCII编码_____。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是7位的编码

C.

共有128个字符

题目9

相对补码而言,移码_____。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仅用于浮点数的阶码部分

D.

1表示正号,0表示负号

题目10

当码距d=4时,海明校验码具有_____。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检错能力

B.

纠错能力

D.

能发现1位错,并纠正1位错

F.

能发现2位错,并纠正2位错

三、判断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题目11

定点数的表示范围有限,如果运算结果超出表示范围,称为溢出。

选择一项:

题目12

浮点数数的表示范围取决于尾数的位数,精度取决于阶码的位数。

选择一项:

题目13

奇偶校验码可以检测出奇数个位的错误,但不能确定出错的位置。

选择一项:

题目14

两补码相加,采用1位符号位,当最高位有进位时表示结果产生溢出。

选择一项:

形考任务2

单选题

加法器采用并行进位的目的是_____。

选择一项:

B.

快速传递进位信号

题目2

组成一个运算器需要多个部件,但下面所列_____不是组成运算器的部件。

选择一项:

D.

地址寄存器

题目3

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______。

选择一项:

C.

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

题目4

浮点数范围和精度取决于_______。

选择一项:

A.

阶码的位数和尾数的位数

题目5

逻辑运算中的“逻辑加”是指_______。

选择一项:

B.

或运算

题目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选择一项:

D.

只有带符号数的运算才有可能产生溢出

多选题

题目7

请从下面表示浮点运算器的描述中选出描述正确的句子是_____。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浮点运算器可用两个定点运算器部件来实现

C.

阶码部件只进行阶码相加、相减和比较操作

题目8

对于阶码和尾数都用补码表示的浮点数,判断运算结果是否为规格化,错误的方法是_____。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阶符和数符相同

B.

阶符和数符相异

C.

数符与尾数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字相同

判断题

题目9

运算器内部寄存器的个数与系统运行的速度无关。

选择一项:

题目10

MIPS计算机的运算器部件,主要由128个寄存器组成的寄存器堆和一个执行数据运算的ALU组成。(

选择一项:

题目11

运算器芯片Am2901包含三组三位控制信号,分别用来控制8种运算功能,8个数据来源和选择运算结果并输出的功能。(

选择一项:

题目12

浮点数数的表示范围取决于尾数的位数,精度取决于阶码的位数。

选择一项:

形考任务3

单选题

题目1

计算机硬件能直接识别和运行的只能是_______程序。

选择一项:

A.

机器语言

题目2

输入输出指令的功能是_______。

选择一项:

C.

进行CPU和I/O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

题目3

指令执行时无需访问内存寻找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是_______。

选择一项:

D.

立即数寻址方式

题目4

变址寻址方式中,操作数的有效地址等于_______内容加上形式地址。

选择一项:

B.

变址寄存器

题目5

相对寻址方式中,若指令中地址码为X,则操作数地址为_______。

选择一项:

B.

(PC)+X

题目6

堆栈寻址的原则是_______。

选择一项:

C.

后进先出

多选题

题目7

指令中用到的数据可以来自_______。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通用寄存器

C.

输入输出接口

E.

内存单元

F.

磁盘

题目8

指令系统中采用不同的寻址方式的目的是_______。

选择一项或多项:

D.

缩短指令字长

E.

扩大寻址空间

F.

提高编程灵活性

判断题

题目9

一个指令周期通常包含读取指令、指令译码、ALU执行、内存读写和数据写回5个步骤。()

选择一项:

题目10

计算机的指令越多,功能越强越好。(

选择一项:

题目11

直接寻址是在指令字中直接给出操作数本身而不再是操作数地址。()

选择一项:

题目12

基地址寻址方式中,操作数的有效地址等于基址寄存器内容加上形式地址。()

选择一项:

形考任务4

单选题

题目1

控制器的功能是_______。

选择一项:

B.

向计算机各部件提供控制信号

题目2

在控制器中,部件_______能提供指令在内存中的地址,服务于读取指令,并接收下条将被执行的指令的地址。

选择一项:

D.

程序计数器PC

题目3

每一条指令的执行时通常有①读取指令、②执行指令、③分析指令等几个步骤,他们的执行顺序应该是_______。

选择一项:

B.

①读取指令、③分析指令、②执行指令

题目4

硬连线控制器中,使用_______来区别指令不同的执行步骤。

选择一项:

C.

程序计数器

题目5

微程序控制器中,机器指令与微指令的关系是

_______。

选择一项:

D.

每一条机器指令由一段用微指令编成的微程序来解释执行

题目6

指令流水线需要处理好_______3个方面问题。

选择一项:

A.

结构相关、数据相关、控制相关

多选题

题目7

中央处理器包括_______。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运算器

B.

控制器

题目8

下列正确的是_______。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取指令操作是控制器固有的功能,不需要根据指令要求进行

B.

指令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所有取指令的操作都是相同的

C.

单总线CPU中,一条指令读取后PC的值是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判断题

题目9

程序计数器PC主要用于解决指令的执行次序。()

选择一项:

题目10

微程序控制器的运行速度一般要比硬连线控制器更快。()

选择一项:

题目11

每个指令执行步骤,控制器都将为计算机的各部件产生一个控制信号。()

选择一项:

题目12

计算机的流水线中,每个阶段只完成一条指令的一部分功能,不同阶段并行完成流水线中不同指令的不同功能。()

选择一项:

形考任务5

单选题

题目1

下列部件(设备)中,存取速度最快的是______。

选择一项:

B.

CPU的寄存器

题目2

某SRAM芯片,其容量为1K×8位,加上电源端和接地端,该芯片引出线的最少数目应为______。

选择一项:

D.

20

题目3

在主存和CPU之间增加Cache的目的是______。

选择一项:

C.

解决CPU和主存之间的速度匹配

题目4

RAM芯片串联的目的是_______

,并联的目的是_______

选择一项:

B.

增加存储单元数量,增加存储器字长

题目5

和辅助存储器相比,主存储器的特点是_______。

选择一项:

A.

容量小,速度快,成本高

题目6

采用虚拟存储器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

选择一项:

B.

给用户提供比主存容量大得多的逻辑编程空间

多选题

题目7

_______停电后存储的信息将会丢失。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静态存储器

B.

动态存储器

C.

高速缓冲存储器

题目8

对主存储器的基本操作包括_______。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读出信息

B.

写入信息

判断题

题目9

存储芯片中包括存储体、读写电路、地址译码电路和控制电路。(

)

选择一项:

题目10

使用高速缓存是为了提高主存的容量。(

)

选择一项:

题目11

使用高速缓存是为了提高主存的容量。(

)

选择一项:

题目12

在Cache的地址映像中,全相联映像是指主存中的任意一字块均可映像到Cache内任意一字块位置的一种映像方式。(

)

选择一项:

形考任务6

单选题

题目1

在数据传送过程中,数据由串行变并行或由并行变串行,这种转换是由接口电路中的______实现的。

选择一项:

B.

移位寄存器

题目2

在独立编址方式下,存储单元和I/O设备是靠______来区分的。

选择一项:

A.

不同的地址和指令代码

题目3

随着CPU速度的不断提升,程序查询方式很少被采用的原因是______。

选择一项:

D.

CPU与外设并行工作

题目4

中断允许触发器用来______。

选择一项:

D.

开放或关闭可屏蔽硬中断

题目5

在采用DMA方式的I/O系统中,其基本思想是在____之间建立直接的数据通路。

选择一项:

B.

主存与外设

题目6

周期挪用方式常用于______的输入输出中。

选择一项:

A.

直接存储器访问方式

多选题

题目7

主机和外设可以并行工作的方式是_______。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程序中断方式

C.

直接存储器访问方式

D.

I/O通道方式

题目8

计算机的总线接口中,串行总线的特点是_______。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成本低

B.

线数少

D.

传输距离长

判断题

题目9

按数据传送方式的不同,计算机的外部接口可分为串行接口和并行接口两大类。(

选择一项:

题目10

在三总线计算机系统中,外设和主存单元统一编制,可以不使用I/O指令。(

选择一项:

题目11

中断服务程序的最后一条指令是中断返回指令。(

选择一项:

题目12

同步通信方式下,所有设备都从同一个时钟信号中获得定时信息。(

选择一项: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网络课答案

1.自测练习(1-7章)

第一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6分)

题目1

1.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就是()。

选择一项:

A.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题目2

2.在语言教育方面,家长的任务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给幼儿创造一个带有视听觉的、丰富语言刺激的环境;

B.

给幼儿一个宽松的精神环境,鼓励其语言表达;

C.

与幼儿一起阅读,培养其阅读兴趣;

D.

注意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题目3

3.由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组织,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就是()。

选择一项:

C.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二、判断题

(将√或×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8分。)

题目4

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儿童的合理养育和锻炼来实现的。()

选择一项:

题目5

5.当适龄儿童来到幼儿园或学校时,家庭教育在之前为每个儿童奠定的人格、能力和知识基础是相同或相似的。()

选择一项:

题目6

6.家长应当在全面关注儿童成长的同时,重点实施健康教育、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

选择一项:

题目7

7.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或者说核心是“助其自助”。()

选择一项:

第二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4分)

题目1

1.家庭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家庭经济状况

B.

家庭居住条件

D.

家庭生活设施

题目2

2.家庭精神环境主要指家庭的心理氛围,包括:()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B.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C.

家庭结构与情感氛围

D.

父母的性格、兴趣和爱好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目3

3.家长道德素质的高低并不会成为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

选择一项:

题目4

4.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认知发展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影响甚微。()

选择一项:

题目5

5.家庭物质环境是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精神环境则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精神“食粮”。这两种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选择一项:

题目6

6.不同家庭结构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往往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选择一项:

题目7

7.家庭氛围在儿童家庭教育中不易被察觉,是一种隐形并且不太重要的影响因素。()

选择一项:

第三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4分)

题目1

1.0-3岁婴幼儿身体发展遵循的原则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头尾原则

B.

远近原则

C.

等级整合原则

D.

系统独立性原则

题目2

2.玩具选择应避免的误区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玩具越多越好

B.

玩具越贵越好

C.

玩具越复杂越好

D.

玩具操作难度越高越好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目3

3.0-3岁儿童思维方式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出现,出现了表象和想象。()

选择一项:

题目4

4.0-3岁儿童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已不明显。()

选择一项:

题目5

5.在亲子游戏发生的初级阶段,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和模仿。()

选择一项:

题目6

6.选取玩具不需要过多考虑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

选择一项:

题目7

7.亲子游戏中父母的角色是观察者、引导者和游戏伙伴,而非替代者。()

选择一项:

第四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4分)

题目1

1.3-6岁儿童身体发展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身体抵抗力逐渐增强;

B.

动作的灵活性逐渐提高;

C.

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加强;

题目2

2.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体现在:()。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各种心理活动从发生到陆续出现,达到基本齐全;

B.

心理活动从笼统到分化,从具体到抽象;

C.

主动性和有意性逐渐增强;

D.

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有所提高。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目3

3.对于3-6岁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幼儿园的保教目标并不一致。()

选择一项:

题目4

4.在培养3-6岁儿童良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一致性和一贯性。()

选择一项:

题目5

5.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目的与任务规定着家庭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指导方式。()

选择一项:

题目6

6.

在幼儿期,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成人的评价对儿童个性发展影响不大。()

选择一项:

题目7

7.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教育影响,都会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孩子发展的整体性、教育的渗透性。()

选择一项:

第五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6分)

题目1

1.特殊儿童主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智力超常和落后儿童

B.

孤独症儿童

C.

肢体残疾儿童

D.

视听障碍儿童

题目2

2.超常儿童的类型可以分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智力型和学术型

B.

创造型

D.

运动型

题目3

3.

特殊儿童的存在导致家长精神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家长自身对特殊儿童的错误看法;

B.

外界对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看法;

C.

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

D.

对家长婚姻质量、经济能力、生活方式产生严峻挑战。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目4

4.智力落后儿童就是在智力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水平,并有行为适应障碍的儿童。()

选择一项:

题目5

5.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促使其语言能力的提高。()

选择一项:

题目6

6.智力低下是脑瘫患儿的主要伴随症状之一,因此,所有的脑瘫患儿智力都差。()

选择一项:

题目7

7.视觉障碍儿童的视觉与听觉障碍儿童的听觉都受到了严重限制,但他们的其他感知觉起到了重要的代偿作用。()

选择一项:

题目8

8.尽量不要送截肢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因为他们会遭到歧视。()

选择一项:

第六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10分)

题目1

1.

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内容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

C.

以儿童为核心的活动教育

D.

以幼儿园为核心的教育研究

题目2

2.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亲职教育

B.

教育活动合作

C.

管理与研究合作

D.

资源支持

题目3

3.

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方式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

B.

加强家园联系及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

C.

家园现场沟通交流的方式

D.

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

题目4

4.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内容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以幼儿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服务保障

C.

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

D.

教育资源利用

题目5

5.家庭与社区合作共育的方法有:()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资源共享法

B.

宣传法和讲座法

C.

调查研究法

D.

讨论共议法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分。)

题目6

6.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有所增强,但主动性和责任心可以有所减弱。()

选择一项:

题目7

7.幼儿园和社区不仅能够为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还能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

选择一项:

第七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4分)

题目1

1.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是:(

)。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家庭教育内容

D.

家庭教育方法

题目2

2.韩国“狮子型”教子法的精髓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让孩子面对现实

B.

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法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目3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是由家庭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所决定的。()

选择一项:

题目4

4.日本孩子2岁前,父母要让他们学会“忍耐”,2岁以后,要让他们学会“等待”。()

选择一项:

题目5

5.日本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贯彻这一思想。()

选择一项:

题目6

6.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和自立教育两方面。()

选择一项:

题目7

7.美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低收入家庭补偿计划“家庭教育支援政策”着眼于改善“处境不利”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环境,提升家长的育儿理念和水平。()

选择一项:

2.形考任务

形成性考核作业1

题目1

1.【简答题】简要说明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答:⑴奠基性和终身性

⑵亲情性与终身性

⑶随机性与针对性

题目2

2.【简答题】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内容是什么?

答:

目的:家庭事儿童社会化的场所,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任务:教给孩子简单的生活和卫生常识,培养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内容:培养幼儿独立自治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题目3

3.

【简答题】简述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渠道和方法。

答:

内容:⑴教育观念更新

⑵身心发展知识

⑶儿童卫生保健知识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知识

渠道:⑴幼儿园指导 ⑵社区指导 ⑶社会团体指导 ⑷大众传媒指导

方法:⑴兴趣诱导法 ⑵游戏活动法 ⑶实践操作法 ⑷环境熏陶法 ⑸榜样示范法

题目4

4.

【简答题】家长素质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何影响?

答:⑴家长的身体素质是影响儿童成长的第一要素

⑵家长的文化素质影响儿童成长的质量高低

⑶家长的道德素质是决定孩子以后道德面貌的基础

⑷家长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孩子成长时重要因素

题目5

5.【简答题】什么是家长的教育观?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什么影响?

答:家长教育观念包括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教育观,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儿童观决定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最早就亲近之人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影响甚大,家长的人才观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并影响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投入重点及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观直接影响其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

题目6

6.【简答题】简述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和特点。

答: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为五种:

(1)

专制型。专制型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总是以一种不可抗拒的身份出现,对于孩子的一切都是在发号施令。

(2)

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总是以孩子为中心,他们视子女为掌上明珠,采用一种用爱过度的教育方式。

(3)

放任型。放任型父母,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于实施其他类型教育方式失败,或者是由于父母工作较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等原因,因而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

(4)

矛盾型。这是家长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常常表现为父母不知道怎么与孩子相处。

(5)

民主型。这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总是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

题目7

7.

【论述题】请选择两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

要求:(1)阐明已选择的两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含义;

(2)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叙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兴趣诱导法、游戏活动法、实践操作法、环境熏陶法、赏识鼓励法、榜样示范法、暗示提醒法等几种方法。应坚持的原则: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加强引导;鼓励孩子进行多样游戏,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上的支持,鼓励同伴游戏,家长也应抽时间参与孩子的游戏;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实践,参加各种游戏活动;鼓励儿童参与社交活动;在创设家庭环境方面,为儿童准备丰富的玩具和操作材料,保持家庭环境整洁、干净,注意运用音乐、美术作品和自然物等美化家庭环境,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人格、自主性和自由,注意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进行赏识鼓励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赏识要与儿童的具体行为和进步相联系,要把握好表扬、鼓励孩子的度,表扬孩子不能过于频繁,鼓励方式尽量以精神鼓励为主,少承诺物质奖励;用榜样的形象感化孩子的思想,启迪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的行为;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题目8

8.【论述题】试从家长的儿童观联系实际分析其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要求:(1)阐明家长的儿童观的含义和表现;

(2)联系实际分析该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儿童观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儿童观决定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家长的儿童观不同,其对教育的任务、内容的选择以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就不同,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和教育方式。我认为: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往往比较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投资;其次,文化素质高的家长一般会比较注重自身修养的不断提升;最后,文化素质高的父母往往比较热爱学习、善于学习,这就可以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孩子,而且,文化素质高的家长还可以更好地解答孩子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惑和问题,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家长文化素质低比较容易忽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采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方式,同时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上也会有所欠缺,从而弱化了家长在家庭早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影响家庭教育的良好效果;其次,文化素质低的父母往往缺乏必要的育儿知识,教育没有根据,比较盲目;最后,家长文化素质低,往往会导致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产生不科学的教育观念,采用不科学的教育方式。

题目9

9【案例分析题】.小琴的宝宝八九个月了还不会爬,小琴很着急,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咨询专业人士,并买了很多育儿专业书籍看。小琴妈妈说:“着什么急呀,慢慢地自然而然什么都会了,你小时候也挺笨的,长大了不一样上了大学?!”小琴说:“凭什么别人的孩子能做到的,我的孩子就不行,我一定要试试!”小琴每天抽空就对宝宝进行一些训练,她先让宝宝趴成俯卧位,把头仰起,用手把身体撑起来,宝宝的腿被小琴轻轻弄弯放在宝宝的肚子下,并在宝宝周围放了很多会动的有趣的玩具,引逗宝宝爬行,经过反复练习,宝宝的小腿肌肉越来越结实,很快现就学会爬行了。请从第一章中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的相关理论分析以上案例。

答: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它影响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自身在儿童成长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克服“树大自然直”、放任自流、推卸责任等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育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情境性、情感性、稳定性、整合性几个方面。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教育方式的影响一般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方面。其中,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以及矛盾型的教育方式对家庭教育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而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则是公认的较为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家庭教育影响的积极作用较大。偏向专制型的家长,常常会采取独断专行的方式,否认孩子的一切。

题目10

10.【案例分析题】

幼儿园的保健室,一大一小,一个坐着,一个躺着。“雷雷,你发烧了,老师给妈妈打电话,叫她接你回家,好吗?”虚弱但坚定的声音,“我不要回家!”“你发烧了,而且很高39度呢!让妈妈接你回去看病。”“呜……我不要回家!”老师不停地安慰孩子。“雷雷,这样不行的,再烧下去,你的小脑袋就要烧坏了,要变小笨蛋了!”“我不要回家,回家又要做算术了。”“那我帮你向妈妈申请一下,今天休息。等病好了再做。”5岁的雷雷勉强答应。

幼儿园的保健室,两个大人,面对面站着。“徐老师,我觉得一天做四面100以内算术题一点都不算多,我同事的女儿每天要做八面呢!他们不仅要做算术题,还要学习英语和拼音呢!雷雷算是少的呢!我还在考虑要不要和他们一样。可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呀!”

请根据第二章中家长的亲子观念、人才观念(二选一)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答:家庭都有个陋习,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心情浮躁,急于求成。这都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把自己做不到或希望做到的事情强加在孩子身上,甚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宿愿寄托在孩子身上。从这个现象上绝不是抵毁身为父母的他们,试扪心自问:现代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普遍的现象。每个家长对子女都有较高的期望值。但许多家长却不从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志趣、爱好等出发,不考虑孩子发展的适宜性以及发展潜力,期望值严重偏离孩子能力所及的范围,这样就会形成对孩子的心理高压、导致心理抵触,而且往往是“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有家长从幼儿期着手,而幼儿正是培养幼儿个性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如果这时对幼儿进行消极的评价,势必将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一方面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孩子的发展方向,符合其实际发展力,所提要求也必须让孩子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另一方面期望面要宽,不要仅局限于孩子智力的发展,或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应该期望孩子学会做人,全面发展,这样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更能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形成性考核作业2

1【简答题】.简述0-3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

答:家庭教育的目标:(1)保护婴幼儿的生命安全,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发展婴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各种感官,增强其体格和抵抗力,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处理能力,促进婴幼儿安全、卫生、快乐的生活。(2)萌发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婴幼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婴幼儿的感觉、知觉和初步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探索与认识。(3)培养婴幼儿形成愉快的情绪、情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婴幼儿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

养成初步的文明礼貌习惯。(4)发展婴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初步感受力和兴趣,萌发婴幼儿基本的艺术素养。

家庭教育的任务:(1)身体发展和生活习惯的养成。(2)语言和认知发展。(3)情绪、情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4)美感的发展。

题目2

2【简答题】.0-3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哪些方面?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的更新;(2)儿童身心发展知识;(3)儿童卫生保健知识、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4)胎教知识和孕期营养保健知识;(5)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6)家庭教育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方法;(7)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

题目3

3【简答题】.如何在智力启蒙和语言培养方面对0-3岁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智力启蒙:(1)摒弃只中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培养的狭隘思路(

2)注重对婴幼儿基本能力的培养,重在启蒙(3)充分利用婴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在智力启蒙中的作用(4)切忌攀比,要善于挖掘每个儿童的独特性

语言培养:(

1)创造条件,诱发孩子发出声音(2)多和孩子说话,创造说话、交流的氛围

(3)教孩子说话与人士周围事物同步进行(

4)训练孩子的听力(5)在游戏中练习说话

题目4

4【简答题】.简述3-6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

答:家庭教育的目标包括:(1)保护婴幼儿的生命安全,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发展婴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各种感官,增强其体格和抵抗力,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婴幼儿安全、卫生、快乐地生活。(2)萌发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婴幼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婴幼儿的感觉、直觉和初步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探索和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3)培养婴幼儿形成安全感和愉快的情绪、情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婴幼儿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初步的文明礼貌习惯。(4)发展婴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初步感受力和兴趣,萌发婴幼儿基本的艺术素养。

题目5

5【简答题】.3-6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哪些方面?

答:(1)提供均衡营养:遵照“膳食指南”,确定饮食的基本原则;饭菜巧搭配,营养易吸收;形成好口味,益处伴终身。

(2)加强体育锻炼: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开展经常性的亲子体育游戏;培养对球类活动的兴趣;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开展体育锻炼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和孩子一起做好活动的准备;发挥同伴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重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

(3)培养良好习惯: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细致入微,教给方法;增强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性;及时鼓励,强化良好行为;要注意要求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4)培养自护能力: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渗透安全常识;利用契机进行安全教育。

题目6

6【简答题】.如何在社会性发展和美的熏陶方面对3-6岁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社会性发展:

1)接纳、肯定孩子,培养自尊、自信

2)爱孩子,让孩子学会爱

3)在交往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4)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美的熏陶:

1)给予儿童健康的美的观念

2)引导儿童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

3)支持儿童的艺术兴趣,鼓励他们创造美

题目7

7【简答题】.简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答: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弥补影响儿童正常发展的各种因素,促进儿童的发展,使其能正常地生活和学习。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有:(1)健康教育(2)生存教育(3)做人的教育(4)智育

题目8

8【简答题】.如何判定超常儿童?对他们怎样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判定:

好奇心强;记忆力好;注意力集中;感知敏锐;语言发展早,想象力丰富;理解力强;喜欢动脑,有创造性;兴趣广泛、浓厚;好胜心强,有坚持性。

指导:

正确认识超常儿童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

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发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关心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

题目9

9【简答题】.智力落后儿童可以划分为几个等级?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家庭教育要关注哪些内容?

答:划分为4个等级,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重度)三级智力残疾(中度)四级智力残疾(轻度)家庭教育要关注: 1. 及早发现,寻求专业帮助。包括对刚出生的婴儿的观察;0—6岁儿童发育的观察。 2. 家长要给与孩子理智的爱。给孩子真心关爱,避免歧视和溺爱;认清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与孩子适当的高期待。3. 在家庭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力;重视对孩子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教育。

题目10

10【论述题】.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对0-3岁儿童的情意萌发进行指导。

要求(1)简述对0-3岁儿童的情意萌发进行指导的具体内容;

(2)就某一方面联系实际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4分。

答:(1)创设一个关爱、接纳和尊重的心理环境;

婴幼儿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产生积极地兴许体验和心理感受。我遇到一个孩子最开始大哭大闹,每天老师对回去拥抱她。慢慢的孩子克服了离开父母的失落感,用很积极的心情度过每日幼儿园生活。正是老师的关爱让孩子产生了安全感。

(2)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丰富的生活内容;

合理的生活制度有利于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婴幼儿情绪稳定,使婴幼儿感到安全和愉快。

(3)引导婴幼儿学会表达,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日常生活中婴幼儿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从而长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自己的愿望没满足,遇到了小挫折,等等。

题目11

11【论述题】.结合实际论述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要求:(1)简述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2)结合实际阐述你对3-6岁儿童进行阅读活动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4分。

答:(1)阅读能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语言示范,发展孩子的倾听和理解能力。(2)阅读为孩子提供了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为孩子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和发展连贯的讲述能力提供机会(3)在阅读中孩子能培养出对文字的敏感。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包括:(1)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2)每天最好有相对固定的亲子共读时间(3)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

题目12

12【案例分析题】.

2岁多的苗苗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就是太挑食,不爱吃蔬菜。爸爸妈妈经常哄她吃、喂她吃,有时也强迫她吃,可是不管用。为了这件事情,家人没少为她着急。再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女儿的这个“毛病”扳过来。妈妈看到苗苗特别喜欢小白兔,于是将计就计,把《龟兔赛跑》的故事搬到了餐桌上,和苗苗玩儿起了“争当小白兔”的游戏。妈妈对苗苗说:“知道为什么小白兔是赛跑健将吗?因为它爱吃胡萝卜。咱们比赛吃胡萝卜,谁吃得多谁就是小白兔,吃得少肯定就是小乌龟了。”苗苗当然想当小白兔了,竟和妈妈“抢吃”起胡萝卜来。到这一招挺灵,妈妈接着又想出更多的吃饭游戏。比如把一个不倒翁放到餐桌中央,不倒翁倒向哪个菜,大家就要赶紧吃那个菜。就这样,妈妈改掉了苗苗挑食的坏毛病。苗苗因为喜欢餐桌上的游戏,再也不对蔬菜深恶痛绝,而是深深地喜欢上了吃蔬菜。请运用第三章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这是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中习惯养成方面的表现。0一3岁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具体指导:(1)教养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教养者,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要首先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这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坚持的,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的。(2)充分发挥图书、电视等媒体的作用。故事在婴幼儿的教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婴幼儿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婴幼儿的这一特点,与此同时,媒体对于现如今婴幼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3)好习惯的养成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养者要充分尊重婴幼儿的成长需要。不要拔苗助长,强迫甚至强制婴幼儿养成一些习惯。

题目13

13【案例分析题】.我儿子冬冬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家里养过小兔子、小鸭子,记得3岁多的时候,他握着小鸭子的脖子去串门儿,找小朋友玩。他玩得投入了,就忘了小鸭子,结果可怜的小鸭子跟在他后面跑来跑去,被冬冬不小心踩死了,冬冬哭了好半天。后来又央求我再给他买一只小鸭子,我告诫他,小鸭子太小,它把你当作它的妈妈,妈妈是不是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呢?冬冬似懂非懂地看着我,使劲点头。不过,从那以后他对待小动物小心了很多,出去玩的时候,就把小鸭子放在小盒子里,并且说:“妈妈出去玩一会儿,你要在家里乖乖的哦!”我和他爸爸忍俊不禁。看到孩子那么喜欢小动物,我们就经常把孩子带到户外,让他观察自然中小动物的动态。如小鸟在飞,小蚂蚱在跳,小蜗牛在爬。现在孩子4岁多了,渐渐地了解了好多大自然和小动物之间的奇妙关系。有一次,我带他和别的小朋友到森林公园去玩,他们兴高采烈地在草地上寻找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并认真地观察它们。“阿姨,你快看,好多小蚂蚁!”一个小朋友突然指着草地大声说。冬冬和其他小朋友都跑了过去,只见冬冬趴在地上仔细看,然后对我说:“妈妈,是不是天要下雨了?”。“嗯,是啊!”我望望变暗的天空。冬冬对别的小朋友说:“妈妈对我说过,小蚂蚁搬家,小燕子飞得很低都是快要下雨了,我在书上也看到过,今天可看到了哦!”看到儿子认真的模样,我开心地笑了。请根据第四章的相关理论或观点分析此案例。

答:这是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认知发展的表现。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供环境和条件,鼓励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探究中学习探究,发展认知的能力。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否能持续,有赖于家长的态度和策略。

(2)提供多种在生活中探究和学习的机会。生活中蕴含着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丰富内涵,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不仅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还要创造各种学习和探究的机会。

(3)和孩子一起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兴趣的激发、环境的创设,都有助于孩子走近科学,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探究,动手解决问题,体验发现的快乐。家长要为孩子的发现和学习提供支持和引导,让孩子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发展。

题目14

14【案例分析题】.小林平时沉默寡言,一旦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且不完整,字数基本在五个字以内,间断性地冒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话语并不断重复,常反复说些与所处环境无关的、单调的词句,分不清你、我、他,如果问:“你爱我吗?”他回答:“你爱我的!”。每天早上来幼儿园,从不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

不和别人目光对视,无论怎么开导他,激发他的表达情绪,他还是无动于衷。小林喜欢玩水,玩沙,玩大型玩具,他只管自顾自地玩,玩腻了就自己回到班级中来。日常生活中喜欢躺在地上,和地板亲密接触;喜欢玩锁和钥匙;对班级的积木、自主游戏等都不感兴趣,喜欢在教室里游荡,没有固定的场所,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他没有办法跟上老师的节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他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在家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请运用第五章的相关理论分析小林的行为,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根据小林的行为特征可以判定小林是一个孤独症儿童。从孤独症的特征来分析,他们有这样一些特征:1、孤独症的儿童感知觉神经系统统合失调。2、语言发展迟缓。案例中提到“小林平时沉默寡言,一旦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且不完整,字数基本在五个字以内,间断性地冒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话语并不断重复,常反复说些与所处环境无关的、单调的词句,分不清你、我、他,如果问:“你爱我吗?”他回答:“你爱我的!”。这正是语言发展迟缓造成的。3、缺乏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情感的方式。他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的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影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在家天天要吃同样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4、不主动和他人交流。每天早上来幼儿园,从不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不和别人目光对视,无论怎么开导他,激发他的表达情绪,他还是无动于衷。小林喜欢玩水,玩沙,玩大型玩具,他只管自顾自地玩,玩腻了就自己回到班级中来。5、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日常生活中小林喜欢躺在地上,和地板亲密接触;喜欢玩锁和钥匙。案例中的小林具备这样的特征。针对小林孤独症的情况,作为家长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加以指导。1、细心观察、及早发现。小孩子的可塑性大,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并注意与同龄人的孩子作对比。家长还要多与老师沟通,多听听老师的反馈。如果发现有这样的症状,应该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并配合治疗。2、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态度。在发现孩子患有孤独症时,家长既不要把孩子当成累赘,不闻不问,也不要认为孩子的问题是自己的责任,对孩子百般娇惯。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孩子的榜样。一方面寻求专业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家积极进行辅助教育。3、在家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训练。家长要根据孤独症孩子的特点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4、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家长在家中要温和的和孩子说话,经常对孩子微笑,经常轻轻、拥抱他们。细心观察孩子喜欢的物品和游戏,积极寻找孩子可以接受的介入方式。另外,家长要带孩子走出去,帮助孩子融入同龄的集体中。家长还要引导周围的孩子接受孤独症孩子的特殊行为,不要取笑或侮辱他们。5、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终极目标。家长平时在家中要注意矫正孩子的怪异行为,通过社会性游戏,让孩子学会接电话、与人打招呼、向他人表示需求等。总之,家长对孤独症儿童要细心细致,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改变、提高。

形成性考核作业3

1【简答题】.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答:在0-3岁儿童家园合作教育中存在一个主动与主导的关系。

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内容可以分为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以儿童为核心的活动教育和以幼儿园为核心的教育研究。

评价0-3岁家园合作共育的重要指标。

1.

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

2.

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教育问题;

3.

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过程,不仅给出具体的教育策略,还与

家长进行细致的分析,帮助家长学习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

题目2

2

【简答题】.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好的合作共育活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主导性更加突出,而且还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增强的同时,主动性、责任性也更强。

3-6岁儿童家园合作内容分为亲职教育、教学活动合作、管理合作、研究合作、资源支持等方面。

3-6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共育活动,具有一些共性的特点:活动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形式灵活;既体现了幼儿园的主导性,又发挥了家长的主体性,体现家园合作共育的教育理念;注意及时小结和总结、积累;注意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这些是好的家园合作共育活动的特点,也是评价一个家园共育活动的基本标准。

题目3

3【简答题】.家庭与社区在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怎样的?评价双方的合作活动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营造良好的社区、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儿童发展是双方合作的根本目的。在合作中社区主动为家长提供相关服务,家长应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增进对社区的归属感。家长也可以积极为社区学前教育的开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内容包括: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以幼儿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服务保障、教育资源利用等。

家庭与社区合作共育的方法,有宣传法、讲座法、资源共享法、调查研究法、讨论共议法等。

因此评价家庭和社区合作教育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展性、目的性

是否以促进幼儿发展、家长育儿能力发展、社区职能发展为目的。

二,互动性

是否体现家庭、社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活动目的。

三,有效性

是否有效利用资源,是否取得好的实际效果。

题目4

4【简答题】.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答:⑴教育内容不合理

⑵过分溺爱孩子

⑶代替代劳,劳动教育薄弱

题目5

5【简答题】.日本和韩国的儿童家庭教育有何异同?

答:日本家庭教育重视礼仪培养、挫折教育和自立教育。儿童不仅在外要注意礼仪,在家庭内部也需要遵守一整套的规矩,文明礼仪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家庭的挫折教育从婴儿期就开始了,日本父母认为,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日本的家庭教育学家认为,父母过于保护和过于干涉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因此,日本家庭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精神。

韩国家庭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并有独具特色的“狼型”教子法、“狮子型”教子法。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长幼有序、懂得感恩的道德教育和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两个方面;“狼型”教子法意在让孩子学会独立,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观察能力、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团队意识,挖掘孩子的潜能;“狮子型”教子法意在让孩子充满自信,学会自律自控,学会放弃,让孩子面对现实,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法。

题目6

6【简答题】.美国儿童家庭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有三个:独立个性、民主开放、经济意识。这也集中反映百了美国家教的全貌。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要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和竞争能力,使其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在美国家庭中,父母非常注意发展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家庭鼓励孩子进取向上而反对压抑他们的个性,注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对自己负责的精神。

美国的家庭教育崇尚民主,父母和孩度子共同制定能维护各方面权益的规范。孩子在制定家规时与父母具有均等的权利。父母们常能宽容孩子们的顽皮、淘气,不太注意小节,他们的教育方式是开放的。美国的家庭教育的民主气氛造就了一代一代独立性极强的美国青年。但有时极端的专民主也使美国不少家庭的教育过于放任,造成不少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盛气凌人,行为顽劣。

美国的父母从小注意帮助孩子树产明确的经济观念和经济独立的意识,父母们教导孩子怎样有计划地消费有限的零用钱,如何想办法去赚钱。美国青年的经济独立意识较早,正是基于这种早期的经济观念的教育。在美国,父母们常用经济手段来促使孩属子学习进步及刺激子女间的学习竞争。

题目7

7【论述题】.联系实际评论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采取的方法。

要求:(1)简述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的方法;

(2)就某一方法联系实际说明其实施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适宜3-6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包括:(1)亲职教育,(2)教学活动合作,(3)管理合作,(4)研究合作,(5)资源支持。

适宜3-6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合作教育的方法包括:(1)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2)加强家园联系——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3)家园现场沟通交流——家长会,约谈;(4)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家长学校,家长沙龙;(5)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教育活动开放日。除了以上有效的家园合作方法外,还有利用便条或电话联系、接送幼儿时的简单交谈、利用网络平台等其他家园合作教育的方法。

题目8

8【论述题】.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

要求:(1)简述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情况;

(2)就某一方面的变革情况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情况:

(1)

家长教育观念的变革:家长教育观念的变革首先应从传统的、狭隘的人才观的改变入手,变革还应包括儿童观的变革。在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儿童观的指引之下,家长应当明确学前阶段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整个人生奠定基础。因此,家长应当更加关注那些对儿童具有终身影响的品质和素质的培养。(2)

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在物质环境的改善方面,家长要注意根据幼儿阶段的发展需要,为孩子创造适宜发展的家庭环境;精神环境方面,家长除了创设和睦的家庭氛围,还要注意改进亲子交往方式,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尊重、关爱的亲子关系。(3)家长教育能力的培养:家长教育能力主要包括了解孩子的能力、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能力、创设环境的能力评价孩子的能力等。家长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和学习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相关知识,并不断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分析和指导孩子的行为,从而提高教育能力。(4)家长素质的提升:家长素质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艺术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都对幼儿产程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5)

家长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应当真正认识家长教育的价值,加强对家长教育的系统规划和研究,增强家长教育的执行力度,更新家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探索家长教育的全新模式,使城市和农村家长能够享受到社会所提供的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自

己的看法或建议略。

题目9

9【案例分析题】.幼儿园为了顺应发展,与家长零距离接触,建立了网站,我总喜欢在繁忙的工作中,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打开幼儿园的网页,看看幼儿园的新闻,儿子的班级照片,了解一些家教的知识。在有闲情逸志的时候,就在“E线留言”上发下一段感慨,将对儿子的爱与朋友一起分享。在儿子进入幼儿园这近两年的时间,从最初早上赖在被窝里想试试是否能得到不去的“豁免”,到现在每天催促着我“妈妈,快来不及了,我要第一个到车站”;从对我有时的教育“嗤之以鼻”,到认真严肃地对我说,“老师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欣慰于他的成长与进步,感动于老师的教育与辛苦。请运用第六章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儿童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幼儿园便成为其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主动参与,并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不仅要求自身的主导型更加突出,而且还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参与。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园很好的利用了幼儿园的网站进行家园的合作与互动。他们把幼儿园的新闻,孩子的照片和家庭教育的知识放在上面,让那些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去参与了解幼儿园活动的家长有机会了解到。给他们搭建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关注到自己的孩子。也能够从中获取科学的教育知识。这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所以这位家长在发现孩子的成长后悔欣慰并感动。从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网站的开设,不仅拉近了家长与幼儿园的距离,可以进行交流和指导,更是让家长看到了幼儿园的活动,老师的辛苦付出,对他们今后在进行家园配合的时候更能理解支持教师。从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来看,其内容包括了亲职教育、教学活动合作、管理合作、研究合作、资源支持。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开放日活动、亲子互动活动、个别约谈、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家长助教、家长委员等。而案例中其实只是提到了其中的一个方式,利用网络平台。所以,还可以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使家庭教育的内容更加全面的开展。也能够利用更多的方式,丰富家园联系的内容。

题目10

10【案例分析题】.案例一:托比是一个3岁的美国孩子。他每天早上自己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毕竟托比还小,经常把裤子穿反。有一次,一个做客的中国朋友发现后想纠正他,但被托比的妈妈制止了。妈妈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有一天,托比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一会儿就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5岁小姑娘。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案例二:康康,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忙于做生意,照顾康康的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为了使孩子安全、健康的成长,爷爷奶奶包揽、代替了康康从小在家所有的家务活动,到现在也不会穿鞋子。在家的时候爷爷奶奶担心他的安全,不让他出门和别的孩子玩,在家看动画片,想要什么就让爷爷帮他拿,想干什么就让爷爷帮他干。吃饭一直由奶奶喂,直到上中班了,康康也没有自己吃过一次饭。等到吃饭的时候奶奶就端饭到床边喂给他吃。久而久之,导致康康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试从外国家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以上两个案例。

答:国外父母非常注重对于孩子独立自主的培养,使得他们的小孩能够更早更好的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而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包办孩子的一切。 以上国外和国内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给了我们警示,警示着我们:别等孩子失败才后悔。孩子缺乏独立性,任何事都依赖父母,无法靠自己来解决问题,这都跟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有时过度呵护孩子,其实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父母应看好时机,适度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最好是,爸爸妈妈有的都可以给你,但你想要的你也都能自己争取得到。不要等到孩子失败,才后悔当初没教会他独立。并请:(1)给予孩子独处的时间。独立性从小就可以开始培养,而促进孩子独立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让他学习独处。当明白家长无法随时随地帮忙时,他们也将学会依靠自己。(2)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孩子只要有能力做,就让他们自己来。只要观察到孩子是有能力

做到的,爸爸妈妈就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并多加鼓励孩子主动的意愿。(3)

避免挑剔或纠正。当孩子有意愿自己做、自己尝试时,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别做个完美主义者。孩子若是常常从父母那接收这样的信息,他们的自我观感一-定是负面、缺乏自信的。(4)让孩子学习解决问题。当孩子

累积久了解决问题的概念,接下来就可以在孩子遇到问题时,问他可以怎么办,引导他学习思考。引导时切记给予孩子一些时间去思考,提供的协助越少越好。(5)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是一家的成员,他有权利享用家中所提供给他的资源,也有责任为家里付出。父母可以依照孩子的年龄及能力,帮他安排适合的任务,比如倒垃圾或是帮忙收衣服,让孩子学习独立的同时,还能从小培养责任感。

活动设计与指导

1、家庭游戏活动设计指导:选择一位小朋友家长,帮助指导家长设计家庭游戏并实施,家长将游戏效果反馈给指导者并收录在活动情况记录表中。“家庭游戏活动设计指导”可在平时作业(2)之后进行,平时作业(3)依次后推。

2、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社区合作共育活动设计与评价:设计一次合作共育活动并主持实施,按所学相关理论作为评价标准进行实施结果评价,将所有内容填入活动情况记录表中。

请从上述题目中选择一个完成。

篇4

[关键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成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有力促进了城镇化建设,这也产生了大量弱势留守人员――留守儿童,尤其是学前留守儿童。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界定及研究这一群体心理行为问题的意义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界定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指农村地区0-6岁的幼儿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工作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祖父母或亲友代行使监护权的儿童。他们是一群本应恣意享受父母之爱、尽情撒娇的孩子,却要面临亲子分离之痛。他们本应天真烂漫的笑脸却露出焦虑与无助,本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却表现出懦弱、内向。他们是一群在人生刚开始起步时就缺少父母呵护的孩子。

(二)研究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意义

1.现实的警钟,期待关注。小梦茹,一个1岁8个月大的留守小女孩,从出生不久就由奶奶独自照顾。因为奶奶在家中突然暴毙,无人看管、照顾,独自陪伴奶奶的尸体达七天之久,等到最后被发现时已经昏厥在奶奶的臂弯里,浑身爬满了蛆虫……

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事件背后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学前留守。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更不用说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了。在一些情况下,学前留守对孩子来说面临着生存的挑战,更不用说心理上的创伤了。小梦茹的生命在最后关头被挽救了,而她心灵创伤的愈合却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一现象也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警惕与关注。

2.庞大的规模,亟待关注。《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80%以上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全国妇联2006年对12个省市的调查结果也显示,0-6岁的儿童占总数的8.9%。而在湖北省135.3万留守儿童中,0-6岁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29.6%。从这些调查中可知,目前我国处于学前阶段的留守儿童大约有520万,这其中还不包括许多因其身处偏远地区而尚未统计在内、没及时上户口的幼儿和许多超生黑户儿童。如此庞大的数据告诉我们,学前留守儿童也是亟需我们更多关注的留守群体。在我国几千万留守儿童之中,又有多少像小梦茹一样,在自己还没有咿呀学语时就要承受亲子分离、关爱缺失等伤痛?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的一大痛点,而学前留守儿童问题更是痛中之痛,更应受到社会的关注。

3.个体的学前期是人生发展的起航期、关键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许多早教机构都在宣传:“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说人生是一场场的比赛,那么人生的赛事从一出生就开始了。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起跑线,至于谁先达到终点,这与其在起跑线的前后位置、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有关。而在这三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速度和高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学期留守儿童来说,早期人文关怀和教育的缺失无疑会对他们将来的人生方向和发展高度有很大的影响。对一个国家来说,我们经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即他们应该是健康、乐观并拥有许多美好品质的人,国家才有少年强则国强的希望。而这一切美好品质的拥有,都有赖于早期的教育与引导。因而,对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关注不仅关系到幼儿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多认为,留守会造成儿童心理行为上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焦虑、敏感与易冲动等,主要表现如下:

(一)认知上的不足与偏差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80%由祖父母或亲友代替监护。在监护中,许多人只注重养而忽视了教,而学前留守儿童正处于认知的敏感期,忽视对他们教育的教育,就会限制个体认知的发展。同时,农村祖父母自身的教育观念落后、文化水平低下及其精力所限也阻碍了学前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而在亲友监护中,由于与学前留守儿童在亲情联系上相对微弱,加上自身工作也很忙,其也很难做到耐心、系统与有技巧地去进行教育引导,从而影响学前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而认知又会直接影响其上学以后的智育水平。同时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智力总体水平低于同龄非留守儿童的智力水平。此外,有许多留守儿童存在自己是父母的负担、累赘等方面的消极认知,这容易使他们有被遗弃感,并产生一系列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情感上的脆弱、敏感

监护教育上的缺失导致学前留守儿童认知上的不足和一些片面的偏差认知(我是爸爸妈妈的累赘、我被遗弃了),而周围人的逗乐话语“你爸爸妈妈呢,爸爸妈妈不要你了”等都会使处于学前留守期儿童的心理受到伤害,使其变得敏感、脆弱。

(三)意志行为上的偏差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会影响个体的意志和行为。因而学前留守儿童认知的不足与偏差、情感的脆弱和敏感往往导致他们产生一些不适当的自我防御反应,如攻击行为和退缩懦弱。

(四)农村学期留守儿童个性发展缺陷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对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存在个性发展上的缺陷,如学习焦虑、交往焦虑、处事敏感与容易冲动,即留守容易导致神经质个性的形成。因此,学前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不良倾向最终有可能造成学前留守儿童焦虑、敏感与易冲动的神经质个性。

1.师幼关系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幼儿教师对师幼关系的建立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要想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幼儿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爱心,能爱幼儿教育事业和每个孩子。只有幼儿教师用爱心去对待每个孩子,使每个孩子在她们身上寻找到妈妈的爱和感觉,孩子才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从爱老师上升到爱幼儿园,从而逐渐削弱以前的不良心理反应和行为,重塑积极的心理特质。其次,幼儿教师要秉持公平原则对待每个孩子,公平体现在态度和机会的提供上。在态度上,教师不歧视任何孩子,对每个孩子态度要一致,幼儿教师不一致的态度会挫伤受忽视孩子尤其是学前留守儿童的敏感心灵。在机会上,给每个孩子尽量提供同等的锻炼机会。通过教师公平对待每个孩子,孩子们才能切实感知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是无差别的,逐渐从内心深处接纳老师,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从而逐渐削弱以前的不良心理和行为,重塑积极的心理特质。

2.同伴关系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幼儿园中的同伴关系对幼儿心理、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反之则不利于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已有研究发现,幼儿都具备很强的模仿性,尤其喜欢模仿和追随他喜欢的同伴的行为。因此,老师和家长应协助孩子在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尤其要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好朋友,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在幼儿园不是孤独无助的。这种心理上的支持与信念会让孩子建立自信,变得勇敢、坚强。然而,对于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来说,留守已经给他们留下了阴影,想要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能存在更大的困难,这就更加需要老师从中协助,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他们逐渐从以前的阴影中走出来。

综上所述,亲子分离导致的一系列营养不良、安全没有保障、监管缺失、家庭教育缺失、亲情缺失及幼儿园人际关系等的局限是影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因素,这使学前留守儿童儿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发展的关键期得不到正常的呵护和引导,造成其心理发展上的诸多创伤与缺陷。

参考文献:

[1] 王小波,谭琳,王英.农村大龄留守儿童问题与政策分析[J].南方论坛,2009(1).

[2] 凌辉,张建人,易艳,周立健,洪婉妍,文晶.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5).

[3] 胡月,胡勇. 对留守儿童心理干预切入口的探究――依恋理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专题研讨[J].教育与教学论坛,2012(29).

[4] Jones,D.J. ,Forehand,R.,Brody,G.,&Armistead,L.Psychosocial adjustment of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 in single -mother families: A test of three risk model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2(64):105-115.

篇5

【关键词】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家访;家园合作;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4-0050-05

家访(Home Visits)是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儿童家庭建立友好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了充分发挥家访的独特作用,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会认真做好家访前的准备工作,准时到达儿童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访问,并全面落实家访后的强化工作。本文整理了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家访工作的相关信息,希望为我国的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个反思我国幼儿园家访工作的平台,以帮助教师巩固和发展家园之间的和谐关系。

一、家访的价值

美国学前教育专家纷纷指出,家访有助于教师、家长、儿童的相互理解和共同成长,有助于家园合作关系的形成。

1.家访对教师的价值

(1)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家长和儿童的家庭环境

家访是教师与儿童家庭间建立积极平等的伙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文化背景,〔1〕了解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家庭的特色和家庭成员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2〕

(2)有利于教师设计出更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活动

家访既能使教师从家长那里获得关于儿童学习、成长和发展的许多信息,也能使教师对儿童的家庭学习环境进行评估,帮助家长学习如何指导儿童在家里的学习活动。〔3〕家访还能使教师全面地观察儿童的家庭环境,深刻地认识儿童,了解儿童在家里喜欢的玩具和活动,从而为教师今后设计有针对性的班级活动打下基础。〔4〕教师可以运用家访获得的信息,设计更符合儿童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的活动,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5〕

2.家访对家长的价值

家访能帮助家长为儿童提供更好的保教活动,从而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6〕此外,家访还为家长提供了与教师自由交流的机会,使家长能直接看到教师和孩子的互动,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爱。正如Gestwicki指出的那样,家访能为那些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原因而不能来园的家长提供与教师面对面交谈的机会,能为家长提供参与教育、观看教师和孩子交往的机会,使他们意识到教师喜欢他们的孩子。〔7〕

3.家访对儿童的价值

家访使儿童感到很新奇,他们会很高兴地把自己的房间、玩具、宠物、兄弟姐妹等介绍给教师,家访还能增强儿童的自豪感,帮助儿童攻克入园难关。〔8〕特别是入园之前的家访,儿童可以在安全舒适的、有家长陪伴的家庭环境中去认识教师、熟悉教师,这能有效缓解他们日后的入园压力,〔9〕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4.家访对家园关系的价值

家访可以在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不仅能使家长和教师有效沟通,建立信任感,而且能使家园合作关系得以巩固,使教师与儿童和家长的友好关系得到强化。〔10〕

二、家访的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家访的质量,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家访前都会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1.解说家访的目的

如果在开学前进行家访,教师会通过电话、信函、便条等方式向家长解释家访的目的:使教师有机会和家长、儿童在一起,以便更好地了解家长和儿童;〔11〕帮助家长和儿童了解教师,与教师建立开放的、友好的关系;〔12〕分享信息,解决问题。〔13〕教师如果在学期初向家长提出家访的请求,那么他们会通过入园教育等方式向家长说明家访的目的:使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如何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到家里去看看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14〕可见,教师不论在什么时候去家访,都会把家访的目的聚焦在儿童身上。

2.协商家访的时间

教师往往会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书信便条等方式和家长取得联系,商定家访的日期和时间。有的教师会先让儿童把便条带回家,然后再给家长打个电话,以确立合适的家访时间;〔15〕有的教师会提出几个家访的日期和时间让家长选择,使访问能在双方都方便的时间里进行;〔16〕还有的教师会先给家长发一封短信,说明家访持续的时间(如不超过1个小时),并列出几个备选的日期和时间,供家长选择,几天以后再给家长打个电话,确定双方都方便的时间,并询问家庭的交通路线。〔17〕教师和家长协商家访的时间,既能使双方达成共识,也能使家长觉得受到了尊重,是他们在邀请教师来访。这样,家长就会期待教师的到来,而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因为如果教师强行访问一个家庭,那么家长会感到紧张不安,这对家长来讲是很不公平的,对家园伙伴关系的维系也没有丝毫帮助。

3.商讨家访的地点

绝大部分家访会在儿童家中进行,不过教师有时也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不得不更换家访场所。例如,有的家长害怕教师来家访,教师就会为他提供在其他合适的场所进行访谈的机会,会让其选择在校园、公园、游戏场、咖啡馆、教堂、社区中心等地进行沟通。〔18〕如果教师觉得不便于到某个儿童家里去访问,他可以到家长的工作单位去访谈。〔19〕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家庭、幼儿园、社区等不同场所来实施自己的访谈计划。

4.备齐家访时需要的物品

家访前,教师会精心准备家访中可能要用到的各种物品,如儿童家庭住址的地图、儿童所在学前教育机构或所在班级的照片、学前教育机构简介的书面材料或磁带、儿童画画和写字的笔与纸、儿童操作的游戏泥、照相机等。这些物品为家访的顺利展开提供了物质保障,能满足教师、家长和儿童的不同需要。

三、家访的过程

1.开始环节

教师穿着大方得体的衣服,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准时到达,这就为家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教师进入儿童家庭时要彬彬有礼,热情地向儿童及其家庭成员问好;及时转换角色,把自己看作是客人,牢记家长是主人,服从家长的安排,接受家长的款待,如高兴地品尝家长提供的点心;〔20〕适时告诉家长自己打算停留多长时间,如在20~30分钟之间;〔21〕尊重家长,不对家庭环境表示惊奇,不对家庭生活方式进行负面判断,客观地应对家庭的需求,真诚地认可家庭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等。〔22〕

2.中间环节

教师围绕家访的目的,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和家长、儿童交流相关信息。

(1)从景物入手,和家长闲谈

教师以轻松自然的方式,与家长就家庭环境中的景物进行简单交谈。例如,教师可以提出“我看到你家门口有块菜地,这些菜是谁种的”之类的问题,然后认真倾听儿童及其家长说话。〔23〕

(2)从资料入手,与家长详谈

教师以视听资料为媒介,向家长传递学前教育机构的信息:先把随身带来的书面材料、磁带呈现给家长,与他们讨论学前教育机构的政策、独特的教学方法、儿童的特殊需要、班级的常规和游戏活动;再向家长描述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的一天生活,说明游戏活动是儿童学习的途径,儿童通过游戏能学会许多技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4〕最后再向家长提出想看看孩子、和孩子一起玩玩、和孩子一起聊聊等要求。

(3)从游戏入手,与儿童交流

当家庭成员在阅读资料或收听磁带、填写表格时,教师友好地与儿童交往:先把带来的游戏泥拿出来给儿童玩,再把带来的纸和笔拿出来供儿童画画,告诉儿童临走时要把这张画带走,贴到班级的展示墙上。〔25〕

(4)从特色入手,与家庭分享相关信息

教师通过观察、提问、倾听来了解家庭的特征、家长的特长和儿童的特点,促使家长参与儿童教育;教师依据儿童的兴趣,把一些游戏、活动、图书引进家庭,使家长能开展亲子游戏、亲子共读等活动;教师根据家庭的条件,提出有关儿童学习活动、学习材料和学习设备的一些建议,但不对家长指手画脚,也不对家庭环境作出消极判断,以免影响信息的获取和分享。

3.结束环节

教师注意掌握访问的时间,在15~30分钟内结束家访,〔26〕最长不能超过1个小时,〔27〕除非受到了家长的特别邀请,如参加聚餐会、生日会等。

在离开儿童家之前,教师会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和家长交谈儿童刚才所画、所写的东西,说明这是儿童绘画技能、书写技能发展的表现;二是给家庭留下儿童喜欢的一本书,提示家长读给儿童听;〔28〕三是给家庭留下学前教育机构的时事通讯,鼓励家长在家里学习和使用;〔29〕四是请求家长同意拍一张他们的全家福照片,日后可以贴在班级的家长园地里;〔30〕五是邀请家长来园参观访问,参加班级的一些活动,〔31〕和儿童分享他们的知识经验。

总之,在家访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社交技能和策略,达到家访的预期目的。

四、家访后续活动

教师在家访后,还会尽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致谢家长

教师及时地给家长写封感谢信,寄到儿童家里,表达对家长的感激之情。在信中,教师还会表达家访给自己留下的美好印象以及所带来的愉快体验,并对家访中的一些事情进行积极的评价,如看到了儿童家里的宠物,抱过了儿童的小弟弟、小妹妹,品尝了庭院里的西红柿等。〔32〕

2.引入活动

教师在接下来几周的时间里,会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开展相应的活动,以继续保持与家庭的亲密关系。例如,在家访中,教师发现一位家长有一技之长,在家访后教师就会安排适当的活动,邀请这位家长来和全班儿童分享才能;〔33〕在家访中,教师发觉一个儿童在身为地理学家的父亲的帮助下收集了很多岩石,知道许多有趣的事情,在家访后教师就设计了以岩石为主题的单元活动,鼓励这个儿童把家里有关的物品带到班级来,向其他儿童展示。〔34〕

3.评估成效

教师会适时地对家访工作进行全面评估,以考察家访怎样有效地加强了教师和家长、儿童之间的联系,自己运用了哪些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今后如何为儿童设计更适宜的活动等。〔35〕

五、思考与启示

美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关于家访的看法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重视家访的作用

家访一直是我国幼儿园与家庭建立良好关系的一种形式,但最近10年,家访的利用率却呈下降趋势。据调查,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家访在幼儿园各种家园联系形式的重视程度排名中始终位居榜首,并遥遥领先,但到了90年代,家访的排名开始下滑,降至第三位,〔36〕到了21世纪初期,已经退至第八位。〔37〕这值得我们深思。美国学者高度重视家访工作,从教师、家长、儿童、家园关系这四个维度来看待家访作用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我国幼儿园的家访工作,全面认识家访的作用,重视家访的价值。

2.教师要妥善扮演各种角色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家访前、家访中、家访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值得我们参照,有助于我国幼儿园教师做好家访工作。在家访前,教师要扮演好发起者、策划者、协商者、采纳者的角色,向家长提出家访的请求,预设家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征询家长的意见,采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在家访中,教师要扮演好客人、随从的角色,把自己视为儿童和家长的朋友,尊重家庭的文化,理解家庭的需要,不对家庭环境作出任何否定的评价,不喧宾夺主,不控制访问。在家访后,教师要扮演好致谢者、设计者和邀请者的角色,向家长表示衷心的感谢,设计能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的各种活动,热忱邀请家长来班级和儿童一起活动。

3.教师要全面提高社交能力

家访是在教师和家长、儿童之间进行的一种互动,为了使这种互动能够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这是美国同行的一条宝贵经验。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观察能力,全面观察儿童的家庭环境,仔细观察儿童及其家长的行为、表情和体态语言。其次教师要提高倾听能力,主动倾听家长、儿童的话语,客观地判断家庭成员所传递的信息的真正含义。再次教师要发展提问能力,以便提出恰当的问题,打开对话的窗口,引导谈话的进程,得到充足的信息。最后教师要增强探索能力,开辟不同的路径,为儿童创设各种活动,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此外,教师还要提高激励能力,鼓励家长参与、支持儿童教育,促进儿童及其家长共同成长。

4.幼儿园要适当奖赏教师的劳动

美国学者认为,正像家访有许多优点一样,它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如费时、耗力,因此尽管家园合作关系的巩固能使教师受到精神奖励,但幼儿园还是要为家访的教师提供一定的时间、物质和精神补偿。〔38〕这种尊重教师劳动、维护教师权利、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嘉奖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仿效。因为我国幼儿园是以全日制为主的,教师白天都在带班,而家长又是以双职工为主,他们白天上班,只有晚上和双休日在家,教师如果要去家访,就只能牺牲自己的闲暇时间;又因为我国幼儿园的班级规模比较大,教师需访问的家庭很多,工作量很大,必然会占用许多休息时间;还因为我国幼儿园的儿童并非都是就近入园,他们的家庭住所可能离幼儿园很远,教师去家访时经常需要乘坐交通工具,因此,幼儿园不仅要表扬教师的敬业态度、奉献精神,而且要通过调补休息时间、发放车费、支付超时工资等措施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从而真正保护教师对家访的热情。

参考文献:

〔1〕〔6〕BARBOUR C, BARBOUR N,SCULLY P.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educating children〔M〕.Upper Saddle River,NJ:Pearson Education,2008:290-291,290.

〔2〕COUCHENOUR D,CHRISMAN K. 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Together for young children〔M〕.Albany,NY:Delmar,2000:188.

〔3〕MORRISON G.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oday〔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1998:483.

〔4〕〔10〕〔21〕BILLMAN J,SHERMAN J. Observ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A practicum guide〔M〕.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2003:217,216,217.

〔5〕〔7〕〔12〕〔15〕〔23〕〔26〕〔33〕〔35〕〔38〕GESTWICKI C.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M〕. Albany, NY: Delmar Publishers,1992:234,227,230,230,231,231,232,232,234-235.

〔8〕ESSA E.Introduce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M〕. Albany, NY: Delmar Publishers,1999:66.

〔9〕〔27〕〔30〕〔32〕PUCKETT M,BLACK J.Authentic assessment of the young child:Celebrating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2000:298,298,298,298.

〔11〕〔19〕〔22〕〔29〕〔34〕ELIASON C, JENKINS L.A practical guide to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1999:63,63,63,63,63.

〔13〕〔16〕SPODEK B.Teaching in the early years〔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85:253,253.

〔14〕〔28〕〔31〕BEATY J.Skills for preschool teachers〔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2000:270,270,270.

〔17〕〔18〕〔25〕KOSTELNIK M,SODERMAN A,WHIREN A.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curriculum: Best practic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M〕.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1999:260,260,260.

〔20〕〔24〕WARNER L,SOWER J.Educating young children from preschool through primary grades〔M〕. Boston, MA: Pearson/A and B,2005:413,413.

篇6

关键词:人本心理;家庭教育;启示

一、人本心理学概况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前中期,在美国心理学界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和统治地位,分别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和心理学的第二势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运动应运而生,它既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环境决定论,也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生物还原论,它继承了西方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传统,吸收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以此为哲学基础形成了区别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即心理学“第三势力”。

人本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本性、需要、潜能、意志、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他们对人性的看法非常乐观,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都有积极的、正向的、朝向自我实现的趋向,都向更好、更成熟的方向发展。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卡尔・罗杰斯认为是人本心理学派的杰出代表,马斯洛被誉为“人本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伯特、罗洛・梅、哥尔德斯坦、安吉阿尔、墨菲、布根塔尔等也是人本心理学重要的代表人物。

二、家庭教育的含义

在教育史上,夸美纽斯第一次把早期家庭教育正式列入教育体制之中。1632年的《大教学论》提出了一整套学制。他认为,人出生后应有24年的学习时间,按照年龄他将这个时期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并为每个阶段指出了相应的学校,即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学校和大学。母育学校是0~6岁的婴幼儿对应的学校,由母亲进行家庭教育。1633年出版的《母育学校指南》,后改名为《幼儿学校》,专门阐述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家庭教育界定为:以家庭为教育场所实施的教育活动,尤其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这种教育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有重要的影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1]

《辞海》界定的家庭教育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有时也指年轻一代在家庭中对年长一代施加的教育影响。[2]

《教育大辞典》中对家庭教育的解释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教育,通常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3]

对于家庭教育,可总结为:(1)广义上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既包括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和影响,也包括晚辈对长辈的影响,还包括同辈之间的相互教育和影响;既包括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也包括无目的、无意识的影响。(2)狭义的家庭教育特指以家庭为场所,长辈对晚辈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尤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3)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并且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和任务不同。(4)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孩子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三、人本心理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1.需要理论

需要理论是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将人类的动机视为由多种需求形成的层次性的系统,他将这个系统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这五种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是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

对于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的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4]。可以将其概括为需要即本性,本性是变化的,需要也是变化的。

需要是发展变化的。埃里克森将个体的毕生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婴儿期(约0~2岁),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2~4岁),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约4~7岁),主要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为学龄期(约7~12岁),主要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5]埃里克森的理论不仅说明不同发展阶段需求是不同的,而且从普遍意义指出了一般情况下各阶段主要的需要和具体的发展任务。其次,对满足应该有更清晰、全面的理解。满足不是一个“全”或“无”的概念,正如马斯洛写道:“……造成这样的虚假印象:一个需要必须100%地得到满足,下面的需要才会出现。事实上,对于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其全部需要都部分得到满足,同时又都在某种程度上未得到满足。”[6]之后,马斯洛又在《满足一个基本需要所产生的后果》中写道:“任何需要的满足,只要是真正的满足,也就是对基本需要而不是对神经症需要或虚假需要的满足,都有助于性格的形成。不仅如此,任何真正需要的满足都有助于性格的改进、巩固和健康发展。”[7]对于“真正”一词,马斯洛虽然没有做任何解释,笔者认为其中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可概括为“对”和“宜”。“对”就是在对的时间,以对的方式,满足对的需要。家庭教育是孩子受到的最初的教育,弗洛伊德和阿德勒都认为个体性格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是五六岁前,这个阶段孩子更多的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能否正确满足孩子的需要,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宜”就是“有度”或“适可而止”,需要的满足既不能过度匮乏,也不能过分满足。过度匮乏和过分满足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鲍姆恩(Baumrind)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纵容型、专制型和威信型。他认为,纵容型教养方式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教育方法。Maccoby和Martin将纵容型教养方式细分为溺爱型和放任型(也称忽视型)。溺爱型典型表现是对孩子照顾过多,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持肯定态度,即使错误的行为也不干预和教育,在溺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把自己的愿望当成神圣的旨意,别人必须满足,在生活中只求索取从不付出,时刻期待着别人的给予和帮助,失去了独立性,一旦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就会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总是觉得世界亏待了他,长大后可能成为很危险的一个群体。在一份针对4000例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中,发现16.3%的青少年犯罪都是接受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华莱士将溺爱称为孩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他接着解释说:“这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付出的同时,也要给孩子付出的机会,教育部2014年8月1日至20日对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增加了“积极承担家务”“热爱服务”等新内容。做家务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这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忽视型典型表现是对孩子不闻不问,基本对孩子不施予任何照顾,这样的孩子也许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爱、友善、合作和信任,长大后很难表现出愿意付出爱、善于与别人交往、乐于与人合作的行为,通常以一种冷漠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在无际的孤独和寂寞中。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莱因“存在等于被感知”的观点,这些没有“被看见”的孩子,无法感知世界带给他的爱,于是感觉没有任何的存在感,无法与世界建立具有建设性的联结,自然无法健康成长。忽视型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对生活和人生赋予错误的意义。2005年4月12日,《法制晚报》刊登北京师范大学5名学者对北京415名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生和230名公立学校的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生心理问题明显较多,主要表现为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对外界敌对等。其中对他人和外界的严重敌对是普通学校学生的12倍。溺爱和忽视是家庭教育中违背“宜”的两大主要表现。

2.人际关系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用一章的内容介绍人际关系,他把他的心理治疗描述为“作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治疗”,写道:“对于友谊、婚姻等的人际关系的最终分析都将表明:(1)基本需要只能在人际关系之中得到满足……”[8]其中有两个观点:心理治疗的前提条件――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培训――治疗,可见在治疗过程中马斯洛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他的小组治疗,目的就是使患者学会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一实践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人际关系,广义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一切方面;狭义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9]金盛华对其定义为: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10]人具有社会性,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形成人际关系。

荣格认为,要想充分理解儿童或是成人的心理,比个人主观更重要的是个人和他人的联系。阿德勒认为人生受到三大问题的约束,第二种是任何人都不是人类族系中的唯一成员,我们周围还有其他人,我们的存在和他们紧密关联。如果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想要独自面对问题,他必然会灭亡。他既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也不能延续人类的生命。因自身的弱点、缺点和局限性,人们总要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对人的身心健康、事业成功与幸福生活等有重要的影响。首先,人际关系是满足需要的基本条件,比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都只能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以实现。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支持得以实现的条件。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其他方面(同学、组织、团体、社区等)对个体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慰藉、关怀、尊重和帮助。社会支持以及个体对它的感知影响该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尤其可缓和应激反应,帮助人稳定情绪,减少无助感,增强对自己应对能力的信心。[11]再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社会促进。社会促进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12]最后,人际关系有助于人格的形成。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沙利文认为,人格主要是由社会力量塑造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际关系。人类有着强烈的与人交际的需要,如果长时间断绝与他人的联系,人格状况就会恶化。[13]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早期的亲子互动模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麦肯侬关于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研究做出的总结是:早期的亲子关系的行为模式,塑造一切日后的行为。鲍尔毕(1951)受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委托,对在非正常家庭成长的儿童和流浪儿做了大量的调查,在提交的《母性照看与心理健康》的报告中,结论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婴儿和年幼时期与母亲建立的一种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14]利波曼、道伊尔和马克维茨(Lieberman,Doyle,Markiewicz,1999)曾对541名9~14岁的儿童进行研究,发现父母与儿童依恋关系的质量明显在儿童与同伴的关系中得到反映,儿童与父母关系的连续有效性能够很好地预测良好的同伴关系。曾奇峰认为:“一个人的现实的人际关系,是他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因此,家庭作为孩子最初的人际关系产生的场所,家庭教育应做好两项最基本的工作,即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人际关系,及培养、发展孩子建立良好的、健康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3.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罗杰斯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前期被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约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使用“以人为中心疗法”这一名称。

罗杰斯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的、乐观的,他认为人性本善,个体有着巨大的朝向自我实现、成熟和社会化的潜力,而且个体的潜能、个性与价值观都是独特的,因此要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经验和感受。这一极具人本主义倾向的人性观为其以人为中心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罗杰斯认为,治疗的结果是:“他……变得越来越接近他真正的自己。他开始抛弃那用来应付生活的伪装、面具或扮演的角色。他力图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于他真实自身的东西。”在治疗过程中,他非常关注对坦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感情移入的理解,认为主要是这三个条件促进来访者心理成长。笔者认为这三个条件的实质目的有两个,即为来访者提供自由、安全、共情的良好气氛(环境)和为来访者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让来访者正视自我的价值,从中获得成长的力量。咨询师并不给出直接的指导和方法,只是在咨询过程中对来访者进行适当的支持、引导和疏通,使来访者“不治而愈”。这种“无为”的思想正如老子所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5]

在家庭教育中,以人为中心启示我们:首先,要相信孩子具有积极向上的潜能,是一个具有建设性的个体。其次,家庭教育要以孩子为中心,这并不意味着让孩子养成自我为中心的人格,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独特性,独特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每个孩子与其他孩子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不同经济、地域、政治、文化背景下生活的孩子的特点不同,不同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特点不同,不同发展阶段孩子的特点也不同等。2010年全国妇联等部委印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其指导原则首先就是要坚持“以儿童为本”,这是前面提出的观点有力的依据。家庭教育中常出现一个现象,家长似乎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但结果是根本无法达到预想的目的,而且孩子一点也不快乐。笔者认为其中的问题是家庭教育把孩子培养成“孩子成为他真正想成为的人”,还是“孩子成为你想他成为的人”,把孩子培养成父母想成为的人,其实质是孩子是父母“内在小孩”的反映,父母把童年时期“真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进行所谓的“爱”,于丹教授把这种行为称为“非爱行为”,也有人称之为“假爱”,其结果不言而喻。以孩子为中心,就是让孩子成为孩子真正的自己。再次,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我国幼儿教育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中强调,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早期童年经历对个体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个体童年最重要的成长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成长作用巨大。斯卡(Scarr,1997)认为,在孩子养育中,最重要的不仅是父母特征和教养方式,还包括父母提供的环境等。美国心理学家Bronfenbrenner提出的社会生态学理论,将人的发展看成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他将社会生态体系概括为五个系统,即微小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大系统和长期系统,微小系统指儿童处于直接的、面对面水平的交流,此系统最重要的实现场所就是家庭和学校。即使其他系统我们也能从中看出家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他描述了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五阶段对孩子教育的干预计划,从生育前的父母准备一直到儿童12岁,作为父母需要做的事宜。可见,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不可忽视。第四,家庭教育过程中要坦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感情移入的理解。所谓坦诚,就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首先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所谓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对孩子的一切行为和想法都要无条件地接受和关注,但并不等于要认同孩子的一切行为。所谓感情移入的理解,就是设身处地地用孩子的眼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深入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情感。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要“知小孩心”,可以这样描述“把自己当成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把孩子当成孩子,把自己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孩子”就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以孩子的姿态看待和理解世界;“把孩子当成自己”就能够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更好地满足孩子真正的需要;“把孩子当成孩子”就能够明确孩子与父母的界限,孩子就是孩子,不是父母的翻版或重演,不要试图永远控制孩子。分离是孩子发展必经的过程,无法替代或人为地更改,父母能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长大;“把自己当成自己”就是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还是要做自己,不要成为“孩奴”,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当与孩子建立真正的人与人、心与心的连接,家庭教育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五,以人为中心,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就会陷入以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为教育而教育)的误区。相对于此,我们提出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教育计划,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早已给出了启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最近发展区。他认为在教育中要考虑儿童的两个发展水平,一个是儿童此时此刻现有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不需要任何帮助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第二个水平,即在别人的指导下或借助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任务的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据此,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具体分析清楚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家长提出第二个水平的任务,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从而不断地推动儿童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四、结语

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初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流派以心理学第三势力登上历史的舞台,给心理学界带来了一场思想的革命。其应用不仅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领域,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虽然随着发展和成熟,人本心理学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暴露了出来,也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和批判,但其贡献不可磨灭。人本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和理论对于今天的许多方面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实用意义。

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连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桥梁。我国对家庭教育十分重视,2010年2月23日规划纲要办公室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加强家庭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养成良好家风,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任务。

人本心理学不仅是一种理论或流派,而是一种原则、态度和思想。目前,面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复杂性和严峻性,将人本心理学的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理论和思想应用到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将会出现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部:第11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03:184.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4.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4.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3:38-40.

[6][7][8][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6,44,123.

[9]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8:333.

[10]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1.

[1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78.

[12]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06:269.

[13][14]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4:67,204-205.

篇7

2014年9月,有媒体报道,黑龙江省一名独生女因从小娇惯懒惰,不洗衣服不做饭,虽然有了孩子,却在4年内离婚两次。第一次离婚的原因是,丈夫发现家里多日未倒的垃圾桶里,竟然爬出了蛆虫。

这或许是少数极端案例,但一些独生父母难以独撑小家庭的“啃老”现象确实存在。

独生父母,即独生子女成长为父母。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相继进入而立之年。他们已经从孩子变成父母,从“小皇帝”成长为“监护人”。如今,随着第二代独生子女出生,由第一代独生父母养育的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家庭,在未来10年将超过1000万个。有人担心,80后独生父母是缺乏担当、缺乏责任的一代,他们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也有人充满期待,认为他们是更重教育、更重自我、更具公民精神的一代,前者的担心是多余的。宠辱之下,80后独生父母冷暖自知。

追求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条件,常常无限制地满足孩子要求

伴随着改革开放,80后独生子女的童年尽管衣食无忧,但大多也刚够温饱,或略有丰余。可到他们做父母的今天,已完全不同了。

汪琳,1981年出生的的独生女,成长于湖北省某三线城市。她小时候的玩具是自制的沙包、跳青蛙、泡泡胶,学校门口有5分钱一份的酸梅粉、炸米条、搅糖。汪琳小时候只有两个布娃娃,坏了也舍不得扔。工人父母的家里干净而节俭,都很少有零食。父母并非不重视子女的教育,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今,汪琳自己做了妈妈。对女儿的要求,汪琳尽量满足。或多或少,这也是她自己的心理补偿。汪琳小时候受家庭条件限制,她不会舞蹈、不会音乐、不会书法,几乎没有任何兴趣爱好。现在,她不愿女儿重复自己童年的压抑和无趣,为女儿报了舞蹈、书法兴趣班。不论在东中西部,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这是80后独生父母的普遍选择。

可能是自己吃过苦头,许多80后家长并不会给孩子灌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必要的吃苦教育是可以的,未必大富大贵,但孩子要“富养”(尤其是女孩子)。80后独生父母绝不吝惜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80后独生子女向来以“依赖、任性、娇惯、以自我为中心、脾气大”为人诟病。但换一种视角,这也说明他们更注重自我、愿意表达,捍卫个人利益。

200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包蕾萍,对上海市1828个学龄前儿童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独生父母与非独生父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较非独生父母,独生父母个人取向更为明显。例如,当事业与生育孩子发生矛盾时,近1/5的独生父母表示会考虑暂时不要孩子。”

上海思南路幼儿园教师施慧法告诉记者,她的班上有一位小孩子喜欢吃虾。有意思的是,如果是爸爸妈妈烧虾,就会按照人头数平分,一人几个,大家都吃;如果是爷爷奶奶烧,爷爷奶奶就会说自己不喜欢吃,或是吃过了,只看着孩子吃。施慧法觉得这是因为“80后父母也是被宠大的一代,讲究‘你有我也有’,而不会像祖辈那样牺牲。”

施慧法同时发现,80后独生父母只会“共享”,却不会“分享”。让孩子带一大包糖到班上分给同学吃,每个家长都愿意;但是,如果东西只有一样了,比如动手工具只有一套,或者两个孩子都想看同一本书,这就涉及到先后顺序,谁先谁后?这时候父母和孩子就都希望自己是独有的那一份儿,都不希望落于人后。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常常举办一些亲子培训课程。一些课程结束时,会有一个抽奖环节。常常有一些没有抽中奖品的孩子,立刻流下眼泪,或对着父母发脾气。家长赶忙安慰孩子说,宝贝不要哭,待会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该基地的陈彩玉副主任叮嘱家长:“如果这样说,这个环节就失去意义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80后独生父母常常无限制地满足孩子要求,这只会让孩子在愿望达不到时更加骄横,无形中又加剧了独二代们唯我独尊、受不了一点委屈的性格走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医师李玉琴,做儿科医生近50年,接待过不少80后独生父母。有的孩子来到诊室,什么都拿着玩,家长也不制止。李玉琴提醒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什么可以拿,什么不可以拿,不然孩子会以为到哪里都跟自己家一样,将来会无法无天。”李玉琴说,年轻的家长还总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我的诊室里经常有家长对护士大呼小叫:‘给我先看,我一会儿还有急事’,不同意就拍桌子骂娘。我一般对这样的家长说,你急躁,你的孩子将来比你更急躁。”

既想让孩子快乐成长,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70年代,来接孩子的家长一般会问老师,‘孩子今天乖吗?’现在不一样了,家长会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你今天学了什么?’”郭宗莉曾是上海一所创办于1956年的示范幼儿园的园长。她说,和其他年代的父母相比,80后独生父母明显更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毕业于北京某知名高校的张文便是如此。当听到女儿在幼儿园受委屈,张文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经历。那时候,不管什么原因被老师告状,父母都会责怪她不听话,甚少倾听她的辩解。所以她现在很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

汪琳甚至鼓励孩子表达攻击的意愿。她说,自己小时候比较怂,经常被人抢东西,但父母只要她好好学习,不关注她的情绪,绝不允许她表达,打架的欲望因此被压抑了。她发现女儿也有类似的情况,被别的小孩抢了东西也不敢还手。于是她告诉女儿,“如果有小朋友打你的话,首先可以大声告诉他,不能打人,打人不是好孩子。如果他还不听的话,你就可以揍他了。”

汪琳还在家里教孩子怎么“打人”,才会既保护自己又不伤到别人。她同时嘱咐,如果对方比你小,就不要再打,把东西拿回来就可以了。“如果她自己都不能保护自己、表达自己意见,那别人肯定会欺负她的。”汪琳说。她觉得,“小时候会有一些在大人看来不是很合理的想法和欲望,如果压抑下来,长大后可能会以极端的方式表达。”

几乎每一个80后独生父母,都会怀有童年遗憾。与前辈不同的是,他们懂得反省自己,避免在后代身上重演。那些网络流传的育儿经,那些诸如《爱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孩子你慢慢来》一类的畅销书,他们或多或少看过几本。微信圈里,关于孩子成长的真知灼见,诸如等待、容忍、启发、爱的教育,也广为流传。

然而,了解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都说尽量不要让学龄前儿童沉迷于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孩子还不会说话,已经会在iPad上滑动手指。家长自己也玩,自然不会制止。幼儿园一般要求,孩子要在晚上9点前上床睡觉。不过,据上海市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郭宗莉观察,在9点半之前睡觉的都少。因为80后家长们习惯熬夜,孩子们会说,“连你们都做不到呀!”

苏荣夫妻俩关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孩子自己拿碗筷、收拾玩具、整理书籍;不具有攻击性,不说脏话,是起码要求。然而,孩子的外祖父母却不同意,他们认为,孩子调皮一点、坏一点也无所谓,在外面才会少受欺负。当苏荣见过女儿被一个顽皮孩子欺负却只是站在原地后,他也慢慢动摇了。现在,他偶尔也会放任一下孩子的脾气。

本来信奉不上兴趣班、让孩子自由成长的张文,终究还是给孩子报了一个暑期舞蹈班。因为她通过一些朋友的案例意识到,孩子不上兴趣班,也许短时间内是快乐的,但没有特长,孩子在学校可能就感受不到成功、快乐,找不到自信,也会影响人际交往的能力。

很多80后独生父母,都如张文一样纠结。一方面他们想让孩子开心快乐、接受无功利的教育,但另一方面又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得不在你追我赶的大环境里妥协。

长辈的介入也是一个挑战,80后独生父母该如何承担起养育“独二代”的责任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赵忠心,今年73岁高龄。他曾带过的一位女研究生,嫁给了北京一个独生儿子。丈夫从小养成了大小事情都先跟母亲商量的习惯,结婚有了孩子后依旧如此。母子商量后,再通知妻子执行,妻子好像是“局外人”。这位女研究生感到被羞辱,忍无可忍,最后只好分手。

2012年,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选择宜川社区534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家庭中代际关系的现状与特点。结论显示,40.3%的小辈与长辈吃住在一起;28.9%的被调查者表示,长辈会帮助小辈照料孙辈;15.6%的人表示,长辈经常来家中料理家务。除了日常生活照料,祖辈还是子女结婚、买房的经济支柱。基地陈彩玉副主任说:“现实情况表明,形式上的‘独’容易,但真正意义上的‘立’困难。”

幼儿园教师施慧法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每年幼儿园招收新生填表,对于幼儿有没有打过预防针、小时候有没有生过什么病等情况,有的妈妈并不知道,倒是老一辈反而清楚。也许同样注意到这个问题,儿科医生李玉琴一直主张,老人不要帮儿女带孩子,如果非要帮忙,只是做点家务即可,教育孩子的责任还是由父母完成。李玉琴认为,老人对第三代的天然溺爱,是纵容很多孩子从自我到自私、独立性差、甚至把坏习惯当优点的重要原因。

对于如何养育“独二代”,80后独生父母和其父母常有不同看法,并因此引发一些矛盾。

北京的80后妈妈陈冉,曾一度陷入与公婆的“中药之争”。她的公公注重养生,从40多岁开始常年喝中药。从孩子不满1岁起,老人就带孩子看中医、喝中药。对此,陈冉一直心有疑虑,但没有明确反对。转眼间,小孩3岁多了。最近,公公又告诉陈冉,孩子脾胃不太好,不肯吃饭,他想用中药给孩子调理一下。这次,陈冉断然拒绝:“如果孩子生病了,我会带她去医院看病。我是她的监护人,我会跟我老公商量后再决定。”陈冉嘴里冒出的“监护人”这个说法,自此成为公婆的心头刺、口头禅,常常被用在两代人意见不一、冲突爆发之时。

当冲突升级,一些家庭走向解体。从业近30年的离婚律师葛珊南,见过不少就连离婚也是由父母包办的80后夫妻,“婚姻时间短,父母参与多,财产混合多”。还有一点是,“想要孩子判归自家,意愿最强烈的往往是祖辈,年轻父母却无所谓”。

包蕾萍研究员并不排斥隔代抚养,但她也发现,“祖辈对孙辈多偏重抚养,生理保育多于培养教育;而父母对子女则不仅注重抚养,还注重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教导。”包蕾萍更担心的是,对于很多独生父母家庭来说,“独二代”新生儿带来的压力和困惑,由于祖辈的介入而得以减轻。但是,这种表象下掩盖的是一种压力后置。当“独二代”长大、祖辈衰老难以自理时,80后独生父母必然面临承担赡养和抚养的双重压力。

篇8

“年”复一年,这些内容基本没变。大人们可能已经有些倦意,但孩子们就不一样了:正处于最喜欢过年的年龄,对他们来说,一切都还新鲜。他们是“年盛会”的真正主角――一个孩子就能把一个大家庭的“年”味点燃!

“年”需要孩子,孩子当然也需要不断出新的年。每年翻一点新花样,让年过出“新”味道,给孩子一个新颖的开始,能让孩子更深刻地体验成长的喜悦!

今年过年,你比往年有些什么新打算?又打算给孩子一些什么新体验呢?我们不妨来个“年前茶话会”,就孩子的“吃”、“玩”、“压岁钱”三大主题,一起来聊一聊。

江苏南京徐燕(妈妈)女儿舒鸣鸣(5岁)

以前我们一般是带孩子去农村老家过年。《为了孩子》的记者向我提出这个话题后,我马上跟孩子聊了聊,征求她的意见。我给她提供了两个选择:一是去“新马泰”旅游,二是还回老家。本来以为孩子都喜欢新鲜,肯定会选第一项,没想到她竟毫不犹豫地选了第二项,而且提起来很兴奋,一口气讲了一大堆去年在老家过年的大大小小的事!我在惊讶之余,发现短短的几天农村之行,给她留下了很多期待,因而保持了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而对她来说没有记忆、完全陌生的“新马泰”显然几年之内还不能抢占她的心理地盘。

就拿“吃”来说吧,孩子在农村可以吃到很多五谷杂粮,包子什么的都是自己家里做的,菜是菜园里面摘下来的。孩子们都互相争着吃,交换着吃。我女儿平时吃得不多,但在那边看别的小孩子吃两碗饭,她就说“我也能吃两碗”,结果真的就吃两碗!还有那边有猫有狗,等着吃鱼骨头、肉骨头,孩子们就争着把骨头吐在台子上等着给它们吃,觉得能给小猫、小狗带来快乐,孩子们也很高兴。这样,什么偏食、挑食的毛病都没了!

上海市马元君(奶奶)孙女许尔东(4岁)

每年我们家吃年夜饭的地方差不多是固定的,都是在一家酒店包个房,吃“团圆饭”。我们一共6个大人,包括两家的4个老人,和我女儿、女婿,再加上那个小精灵。

每次都是让孩子唱主角,由她在饭桌前给我们穿插一道道节目。一来可以让我们大人乐乐,二来可以让她好好锻炼一下自己的表演能力,另外就是作为她这一年来所学新本领的一个总结。所以饭没什么大变化,但孩子表演的节目却是新的。我想现在平时吃得也不错,年夜饭也难搞出什么新花样,用孩子每年的新节目就可以调出很多新味道,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有意义的形式。

去年孩子在语言方面学了不少东西,有很多长进,她就表演了山东快板等等;今年给她报了一个学前绘画班,所以初步打算让她提前准备一些自己得意的作品,到吃年夜饭的时候拿出来给大家展示;还有就是表演几个新学的舞蹈等等。

特别推荐:春节年饭健康菜单

现在过年,特别是对孩子,放开肚皮大吃大喝已成为过去时,而追求色香味形,讲究营养的科学搭配,过一个健康年,成为新的时尚。这里把上海营养学家童本德特意为春节开的一份年饭菜单推荐给妈妈们:

(注:这是一份考虑到南北方口味的菜单,既科学又时尚,既考虑了营养的合理搭配,也兼顾了香、辣、酸、甜一应俱全的口味。最适合3至5人的家庭。如果人更多,可按各地不同的口味调整,小盘换大盘。)

温情提醒:过年期间“吃”要注意的问题

为防异物卡喉,最好不要给5岁以下的孩子吃花生米、瓜子之类的零食。

饮食不当引起的“食积”每年过年期间发病最高,所以要注意给孩子控制食量和注意荤素搭配。万一还有这种情况发生,可用这几个小妙方紧急处理:

1.玄明粉3克,胡椒粉0.5克,研成细末,填入孩子脐中,外盖油布或油纸,覆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2.炒大黄30克,芒硝20克,研粗末。混和装入布袋,外敷孩子脐腹部。

3.酒糟100克,入锅内炒热,分2次装袋,交替置于孩子腹部热熨,每天1次,每次2~3小时。

春节期间可能不少家庭会吃火锅,但要注意不宜让孩子食用太多火锅配料。同时,吃火锅要特别小心餐桌边的安全,避免孩子拉扯或热汤外溅翻倒造成烫伤。

春节期间走动多,孩子从一个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入一个较陌生的环境,有时会出现全身长水疱、腹泻、肚子痛等所谓的“水土不服”,妈妈们可配备一盒霍香正气口服液,以备急用。

原来患有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孩子,进食过度易引起消化道出血或穿孔,所以要特别警惕;处在过敏性紫癜恢复期的孩子饮食宜清淡而富于营养;而对处在肾炎恢复期的孩子,高蛋白食品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加重肾脏负担;患过哮喘的孩子即使在发作间歇期,也要适当避免海鲜食品,以防旧病复发。

山东青岛 滕花邦(爸爸) 女儿滕越(4岁)

女儿今年过完年就要5岁了,能听懂更多东西了,所以想提前给孩子讲一些春节的知识。告诉她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团圆节日,是除旧迎新的日子;让孩子知道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比如欧美的圣诞节,让孩子了解自己是中华民族,全世界的华人都要过这个节,产生自豪感。

我们全家每年都要去郊区的爷爷奶奶家,那儿民风浓厚。今年我想年前10天就将孩子送去,让她体验一下农村的浓浓的“备年”气氛。

同时,我想自己家里也要张灯结彩,让孩子正月初三从农村回来后也能体验节日的喜庆气氛。家里可挂色彩鲜艳的灯笼,门联,挂饰,准备一些传统过年食品,带领孩子拜年等。 因为春节走亲访友必不可少,所以想提前带孩子在家里演练等客人的礼仪游戏,寒假开始时也想让孩子请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家里玩,让孩子有点做客和待客的礼仪意识。鼓励她组织几个小朋友在家里举行一场“春节派对”,由他们自己策划节目,我们只提一些参考建议。

上海市 吴俊霞(姑妈)侄女吴一诺(5岁)

我老家在哈尔滨,我们小的时候过年都是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度过的,觉得很过瘾。现在我们都生活在南方,侄女也很少有机会亲身感受这样的壮观景象,今年孩子大点了,她爸妈都没空,所以我想拿出3天的年假,带孩子去哈尔滨看冰雕!

然后打算拿出1天的时间,带她到附近的农村切身体验一下贫困的生活,以及跟城市过年不同的气氛。

再抽出1天的时间,带她到儿童医院或敬老院,看一下不能像他那样正常过年的人。而且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对孩子的爱心做个测试:让孩子带上自己的压岁钱,在不给他任何暗示的情况下,看看她会怎样处理。我想也许会有一些你想象不到的结果。我觉得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孩子了解了社会,你了解了孩子。

其他的时间供灵活安排。

吉林长春李惠明(妈妈) 儿子于浩洋 (3岁)

我的孩子现在还小,以前是带他一起回老家,闹腾得慌;今年不想让他跑太多地方,打算跟他过一个温馨的“家庭年” ――

1.陪孩子一起欣赏几部好的少儿片。

2.让他列一个要拜年的人员名单(长辈、好朋友等),帮孩子分别给他们寄图画贺年卡(可在上面画图,或写上别的话),或者电话拜年。

3.以“我又长了一岁”为主题拍照片、录像留做纪念,数字年历。

上海市 韦唯(妈妈) 女儿杨佳佳(5岁)

从去年开始,我们打算利用年假,每年带她到一个地方旅游一次,原则是由近到远。孩子小的时候先到上海周边的地方。去年过年孩子满5岁了,我们带她到苏州附近爬了一次山,她很喜欢,后来一直印象很深刻,今年准备带她去杭州看西湖。这两年让她每年重点感受一项自然界的新景物,去年是山,今年是水。再过两年,她更大了,就准备带她去一次北京。

山东济南 陆明(妈妈)儿子李泰成(5岁)

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带他到我的爷爷、奶奶那边的农村去过了一次年,他过得很开心。这两年没时间陪他去,今年我想一定要抽时间让他再去一次。我觉得男孩子特别需要这个。

农村的习惯是早睡早起,我们大人孩子在那也都这样,早上起得很早。去年过年正好下了一场挺大的雪(我们平时几乎看不到了),儿子特别兴奋,跟其他孩子一起在雪地里疯跑,像出笼的鸟儿一样。有时候跑得太快,都摔倒了,他们也一点不在乎!有一次儿子都冻哭了,还是不舍得回家,我的爷爷答应他“过会再出去玩”,他才回去。

温情提醒:过年期间“玩”要注意的问题:

春节期间气温较低,而不少家庭的煤火、炉火、取暖器位置较低,易让孩子摸到,而父母又比较忙,稍不注意就会发生烧伤烫伤意外。

年假期间很多孩子聚在一起的机会比较多,往往会玩得忘乎所以;特别是男孩子喜欢玩一些玩具刀、玩具枪等,容易伤人。家长在给孩子选购玩具时,要选择安全系数大的,同时在孩子玩耍时要经常进行安全提示。

这期间孩子一下子接触比平时多出几倍的人,很可能有“年来疯”倾向,妈妈们要注意给孩子做好心理预热和疏导降温工作。

带孩子逛街、游玩时,千万别忘了看好身边的孩子,严防孩子走散或被坏人拐骗。

假期快结束时,可帮孩子做一次年假总结,准备一下上学的各种东西,提前做好上学的心理准备,以免发生“春节综合征”。

压岁钱

上海市 马元君(奶奶)孙女许尔东(4岁)

我给她的压岁钱不想用“钱”的形式,而是用别的方式――

1. 给她买份保险

2. 帮她领养一个小动物

3. 她现在在舞蹈班学跳舞,我想借过年的时候给她买一套少儿舞蹈的VCD和两双舞鞋。

广东广州陈阳山(妈妈) 女儿夏菁(5岁)

我打算让女儿用“积分”换取压岁钱。

提前一个月设定积分计划―― 让孩子说出五样她最想要得到的东西,按她希望得到的程度,设定一等、二等……直到五等;然后将积分的分数和相应的奖品用大纸张制作,积分卡分红色和蓝色两种:红的相当于两分;蓝的相当于一分。

这样来实施:每次表现好――得蓝色积分;很好――得红色积分。到年三十这天就可以用积分换相应的奖品了。它的好处是:

1. 既能增加情趣,又能促进孩子表现出色。

2. 用一分、两分做简单加法题目。

3. 现在流行积分,让孩子也接触社会,了解积分含义。

4. 制作简单。

安徽宣城 王小红(妈妈)儿子汪见齐(3岁)

记得我们小时候,妈妈给两角钱、五角钱都很高兴,也不曾和小朋友们比过谁的钱多。现在常有人说小孩子也会攀比,我老觉得不能怪孩子,除了风气这一大环境外,还要怪大人起了负面的引导作用。怎么说压岁钱只是一个寄予长辈祝愿的象征,不在于钱多钱少,可现实中总有一些父母尤其是当妈妈的当着孩子的面,津津乐道于谁谁给了多少,甚至从中比较。

对孩子压岁钱的使用也是众说纷芸,客观上也强化了社会对压岁钱的物质印象。我儿子今年3岁,前两年我对孩子压岁钱的处理非常简单,就是让他知道长辈给你压岁钱了,让他道谢,然后告诉他让妈妈给你收着,长大了再让你用。孩子小,对钱的概念毕竟不深,不会常想着,我也的确为他专门开了一个存折,除去工资奖金之外的其它收入比如稿费、压岁钱都放在里头,算是他长大以后的教育基金。今年我打算改变一下,因为他现在已经认识钱了,我们有时也让他学着买东西,所以今年的压岁钱准备征求他的意见,带着他去买一两样他喜欢的东西,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书或零食或其它(当然是在许可范围内),让他自己选择并付款,体验一下支配金钱的快乐,其他的仍然是由我代为保管。等他再大一些也许可以给他更多一些支配权。

专家视点 时尚新年的教育原则

北师大家庭教育硕士晏红

随着大众休闲娱乐事业的发展,新年过法不断推陈出新,惹得大人和小孩儿都渴望过新鲜、快乐的新年。时尚新颖与传统习俗相结合的新年,成了难得的促进孩子发展与进步的家庭教育好时机。一个创意好的新年假期需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一般家长认为带孩子出远门,孩子的眼界才能更开阔,事实上这种情况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比较贴切,学龄前儿童是否能在新年玩出新意,关键不在于他看见了什么,更在于他亲自参与的程度。他们这个年龄的学习特点是比较依赖动手操作和身体活动,只要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参与者,他就能成为富有创新的“玩家”。

2.体现时尚特点但不攀比。压岁钱的多少和消费方式是家长尤其要把握妥当的一件新年“大事”。压岁钱是给孩子的,但是说白了,它实际上是成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是反映成人生活关系的一个习俗。因此,压岁钱多了少了其实不关乎孩子的事,大人不宜向孩子强调压岁钱的多少与感情亲疏程度的关系。至于压岁钱的消费方式也特别能反映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