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篇1

【关键词】法律意识;培养;政治课堂

所谓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性认识,是实际上支配人们法律活动的思维方式。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课程标准以及青少年的法律素质现状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育功能,那就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主旨目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己多年的初中政治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总结了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做好榜样示范,提高政治教师自身的法律素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职业最重要、最典型的是其典范性。许多优秀教育的经验表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如果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进自己却不能守法,就会使不校的法制教育苍白无力。作为初中政治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自己就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权力机关在教育立法方面进展很大,陆续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教育法律,依法治教部题已经提上日程。思想政治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教育法制观念,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成为知法、懂法、能够依法行教的新型教师。其次,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教师从事法律教育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法律教育活动本身是否具有社会价值的保证。教师的责任应该是真正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站在社会发展的立场对各种法律制度加以符合实际的评价与解释。推崇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的规范。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是中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培养法律意识的主阵地。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提高法律素质。教师应当将法律知识的学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学生的实际,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在坚持课堂主渠道教育的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法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报纸和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如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栏目,尽量多地搜集与法律条例相通的法律案例和时政大事,切实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中不应单纯讲解法律知识,更应注意法律意识的培养。要以思想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 以增强中学生道德法制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育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公民是组成现代社会的细胞,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及尊严,不依附于任何人。在法律面前,公民独立地完全平等地承担着法定义务,同时平等地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也平等地接受法律监督,不允许有任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这种公民意识是现代法律意识的基础。

三、选取生活实例,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根据公安部门不完全的统计,在全国的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占有相当的比例,并呈现逐年增加、年龄渐小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娇身惯养外,更重要的是法律意识的淡薄,有的甚至没有法律概念。思想政治课对于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法、懂法,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减少违法犯罪。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身边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我在跟学生研究“当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时,选取了这样一则案例:公民建俊霞曾被李自超打成重伤,一直怀恨在心。这天,她发现李自超5岁的女儿李敏敏独自一人在家门口玩,便哄着将她和自己9岁的女儿带到村里的蓄水池边,唆使女儿将李敏敏推入深达六米的水池,致李死亡。建俊霞想以3000元私下了结此事,但李自超夫妇没有同意,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案件很快被逮捕归案,最后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建俊霞死刑。我发动学生展开系列讨论:建俊霞没有亲自杀人,为何要判处他死刑?李自超夫妇依法报案的做法对不对?建俊霞当初被李自超打成重伤后,应该怎样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李自超将人打伤,能不能因女儿已死而逃脱法律责任?学生兴趣盎然,讨论激烈,整个课堂形成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良好局面,在不知不觉中法律知识潜入脑海、深入心田。通过学习,他们能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有一同学中午上学路上遭遇社会不三不四青年敲诈勒索,及时拨打110,闻讯赶来的警察及时截住了尚未离去的一名作案者,并最终将逃之夭夭的另一名青年捉拿归案。

四、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篇2

关键词:法律意识 遵纪守法 法律现象 法律知识

我国加入“WTO”,使我们的生活领域、经济领域服从法治已成为迫切的现实。未来的社会需要尊重法治、具有良好法律意识的公民。作为未来进入社会的中学生,必须将“法治精神”作为人格要素之一。而作为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学校,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任。

一、教会学生观察、体验法律现象

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均处于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之中,作为中学生也不例外,时时被各种法律关系所包围。要让学生明白任何法律关系的主体始终处于权利,义务的矛盾体中,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比如,学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权利非达到法定条件和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剥夺,为此“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不得随意开除学生。但与此同时,作为受教育者必须履行受教育者的义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纪律。若学生不履行这一义务,将会受到一定的校纪制裁。如果学生学会了观察身边的法律现象,必将形成丰富的法律心理,为法律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要让学生学会、学活法律知识

现有的教材体系,在初二开设“法律常识”课,法律常识课的首要功能是“法冶”教育,要实现这一功能,就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其他“文化”课画等号,教学中讲授灌输、强记硬背,在最后的考试中用一个分数来界定学生的好差。应该教会学生在理解必要法律常识的基础上,用法律知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学会用法律去分析身边的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健康法律观念,学校才能培养出具有“法治精神”的合格公民。

三、教育者要做遵纪守法的表率

篇3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白板案例教学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白板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白板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形式,将教材中出现的文字案例,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与其相关的案例,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对于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还是一种充满趣味的教学方式。运用该教学方式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避免学生因课堂乏味或教学内容晦涩难懂,而对该学科产生排斥情绪。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积极主动吸收学习内容的同时,学生会不自觉的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时,通过白板向学生展示,两位同学不小心撞在了一起,因为不懂得控制情绪,从而大打出手,最终从好朋友变成死对头的案例,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讨论,确保学生专注于课堂,不会走现走神等状况,还可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如果自己遇上这种情况会怎么做,从而有意识的控制情绪。

(二)构建和谐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填鸭式”教学,即教师依据教材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教学方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白板案例教学,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因材施材,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建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认知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勇于尝试,一旦遇到挫折却很容易一蹶不振,因此提高其认知能力,避免其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是非常必要的。白板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快速且轻松的理解教材,并联系自身,从而提高学习认知,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例如,在教导学生认识法律重要性的时候,如果单纯的讲解法律的概念和意义,学生很难理解,而通过白板呈现校园霸凌案例,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被欺负的小孩忍气吞声,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以暴制暴以会产生什么后果,则可以让学生很快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并坚定他们做知法、守法之人的决心,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可谓一举多得。

二、白板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一)白板案例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应用白板案例进行教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应用于课堂教学。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白板案例进行课堂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穿插相关案例,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其学习认知;课堂结束前,则可以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学习内容,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另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可通过白板案例组织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和思维碰撞,进一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知,并学会将从课本上学习的内容应用于日常生活,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的教学目标。

(二)白板案例参与构建校园文化

教育的广义概念为,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同样学科的教学,也不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因此,白板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发挥其作用。在创建校园文化时,通过白板案例加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就是其中最适用的一种形式。例如,在校园人流量较大的路边,或最醒目的地方安装白板,并将与该学科有关的合适案例制作成漫画、动漫等形式,反复播放,从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造成影响,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精髓;还可以组织全校学生一起观看相关题材的电影,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利用白板案例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

三、白板案例应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注意事项

为落实素质教育,真正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作用,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白板案例教学的应用势在必行,但是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在使用和推广该白板案例教学时,必须严格遵守注意事项,以免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造成阻碍作用。

(一)教师对白板案例教学保持积极态度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部分教师习惯“填鸭式”教学,可能会对白板案例教学产生排斥情绪,甚至在应用该教学模式时,抱有敷衍的态度。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负责案例的选取和穿插,如果其态度不端正,很可能出现案例选取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或在教学过程中匆匆带过等状况,甚至可能出现教师因不排斥该教学模式,不会操作白板的现象。这些情况一旦发生,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认知,还会影响学习效率,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该教学模式的优势与意义,对应用该教学方式保持积极态度。

(二)把握案例尺度,形成正确引导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较弱,思考方式比较偏激,很容易受到误导,因此教师在运用白板案例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必须注重案例选取,尽量选择正面案例,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少用负面案例,以免学生进行错误尝试甚至误入歧途。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起伏较大,而且很容易因挫折产生失望、消极等负面情绪,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负面案例对学生进行震慑,也要把握好案例的尺度,以免学生对自己、对社会,甚至对国家失望,从而严重影响其三观的塑造。

(三)合理应用白板案例教学

万事皆有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对白板案例的应用,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如果过于重视对白板案例的应用,则会导致学生的思考缺乏理论支持,从而出现事倍功半的状况。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合理应用这一教学模式。

四、白板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模式

应用白板案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进行教学,首先要通过集体培训、开展教研会议等方式,提高教师水平,帮助教师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从而确保教师理智对待白板案例教学,并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可见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模式,是白板案例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并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

(二)注重教学设计,重视案例选取

教师在运用白板案例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需要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心理特征,以及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这需要教师注重教学设计。只有注重教学设计,教师才能够考虑到各方面内容,选取最合适的案例,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预期目标,避免因案例选择不当导致教学过程无法顺利完成,甚至对学生造成错误引导等状况。另外,教学过程中每个案例该如何穿插,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长短,如何与其他案例进行联系等,都会影响教学的完成度,以及教学质量和效果,这同样体现了白板案例教学应用中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篇4

【关键词】初中政治;法律意识;教学策略;教学渗透

在初中的教学内容中,思想政治的教学是学生了解我国法律基本内容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将法律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和意识中去,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提升学生懂法、识法、用法的能力,这也是学生日后成为一个社会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反观我国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我们发现整个教育现状是十分低沉的。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于学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这一块的教育可是说是有很大的缺失。在这种条件上,高校的法律意识的渗透更加显得举步维艰。在目前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师结合书本中的一些案例来进行讲解,很少会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因此,导致了大部分的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在许多事情的判断上容易形成跟风缺乏自我的主见。笔者结合近几年应用于思想政治教学中比较实用的教学策略,结合一些教学实例,来简要谈谈如何在初中的思政课上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在法律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的理念

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法律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关系不大,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的意识十分淡薄,我们必须要改变学生的这种思维,将法律与我们周边的生活进行一个很好的联系和融合,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实际的用处与作用,让他们对于法律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这里我们主要运用到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结合,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用到我们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案例,来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正确认知。例如,我在教学思政内容中关于食品法的内容时,有一个这样的案例:A同学在小卖部买了一个面包,吃完后他腹泻不止乃至住院。A同学的父母在看完面包上的生产日期时,发现该面包还在保质期以内,后来该父亲找到商家理论,商家说食品在保质期内的话责任在厂家,商家不承担责任;厂家说商家也负有责任,他们是没有保存好货品导致其提前过期。同学1立马回答:我们需要找商家,因为面包是从他们那里买的。同学2回答:我们需要找到厂家,食品出了问题厂家也是要负责任的。同学3回答:两者都有责任,但是责任更重的在于厂家,商家负的是监察食品不利的责任。那么,请问我们要找谁来负责这个事情?学生在看到这个问题以后,也觉得两难,然后我结合了国内最新颁布的关于食品法的条例,认定同学3的回答是较为准确的。通过这种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学生能够很好的了解法制的基本概念与模式。

二、结合时下流行的新媒体教学资源,提升法律案例教学的质量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法律内容讲解过程中,我还会结合时下流行的多媒体的教学工具与教学资源来开展课堂的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资源中有许多关于法律知识的讲座与案例,利用视频软件来进行播放,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一些案例的过程,更加全面完整的了解法治的内容。这种新媒体教学资源的引进,将极大的提升法律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档次,让法律课堂教学的质量有一个快速的提升。例如,我在教学国家一些基本的刑法法律时,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了几个法治节目过程中的刑事案件,来作为教学案例。在课堂上,对于视频播放教学我是有节制的为了节省课堂的教学时间,我会首先和同学们将事件的经过进行一个文字的概述,然后将视频的重点播放内容放在最后审判和刑事案件的评价上。

三、适当开设模拟法律课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化对法律条例的认知

在思政的教学课堂上,要想有效的让法律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去,我们要做的是拉近学生与这些法律知识的距离。因此,在法律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的开设模拟法律课堂。在这种模拟的法律课堂上,学生将就某一个刑事案件,分角色扮演当事人、原告、被告、律师、法官。通过这样一种扮演,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查阅相关的法律知识,补充自己的法律知识库,在角色的扮演中深化对法律条例的认知。例如,我曾经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过一起关于遗产纠纷的法律裁决模拟,在这场模拟中,学生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我只是在其中充当的一个法律顾问,来辅助这个模拟现场的这场运行。总而言之,在初中思政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法律知识能够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价值观的形成。有效的法律知识的渗透需要教师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并且结合时下最新的或者典型的刑事新闻来进行案例教学,这样学生的法律意识才能得到一个有效的培养。另外,教师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最好能够临场模拟出一个法制的情境,让学生来进行一个事件人物角色的扮演。我相信将这些教学措施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去,能够真正让法律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张维琦.谈初中思政教育过程中的法律意识的渗透教学[J].教育周刊,2011,(06).

篇5

一、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养形成的重要性

我国宪法规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治国方略。依法治国需要树立全民法制信仰,中职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职业学校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向社会输送具有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社会成员,这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质,更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以促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文化、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为建立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职业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在完成中等教育后接受的一种学校教育。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由于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应对升学压力,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都局限于课堂,在法律知识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并不多,更谈不上形成法律素养。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在完成职业教育后就要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职业劳动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前,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自身权益就变得十分迫切。在法治社会当中,法律是规范人的行为标准,一个职业劳动者不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就不能做到依法保护自身的权益。例如: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有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如享受健康培训权――依法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权;享受拒绝违章作业权――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享受工伤社会保险权、赔偿权――对职业危害造成的健康损害有依法要求赔偿的权利等。当劳动者发现自己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受到侵害,应当拿起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这些权利保护意识的建立最直接来源于在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病防治法》学习过,从业后就会主动关切自身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而不是被侵权后再被动寻求法律救济。另一方面,中职学生毕业后的年龄较小,有些学生甚至未达到18周岁,具备基本的依法违权意识和法律素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此,在职业教育阶段加强相关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融入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养形成的迫切性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公布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中职学生招得越来越多,可是学生的素质却存在很大差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素质相对于高中学生普遍低一些,学生文化课成绩差,学习热情不高,甚至有不良的行为习惯。有些学生的纪律观念差,存在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中职校园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屡见不鲜。通过成因分析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原因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一些不良因素影响,法律素养较差,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比较消极。有些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来源于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由于价值观错位,社会上不良风气以及腐朽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为了达到享乐的目的,不惜以身试法。例如,对多起学生的盗窃行为分析发现,除了少数是因为经济窘迫所致外,绝大多数是因为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盲目攀比、跟风、贪图享乐造成的。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多处于青春发育期,心智都不太成熟,容易冲动,有些学生在内处环境的刺激下,容易产生怨恨、恼怒、激愤情绪,自身不能有效管控容易引起生物性、本能性的冲动,继而引发故意伤害等暴力性违法犯罪行为。如果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得不到正确引导,很容易产生极端的心理,个别学生甚至产生违法行为,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所以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越发显得十分紧迫,而单纯依靠法律课上的简单说教是不能有效改变现状的,必须通过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信仰,进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状态,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培养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养的目的

职业学校应当将“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权利义务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办事等基本的法治观念,使法律成为指导自己辨别是非,确定自身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为目的,并通过法制教育,使广大中职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法治观念的合格公民。

四、培养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要通过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更新整合教学内容、适度改革教学方法和营造校园法律文化氛围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养教育。

(一)确立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中心命题――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二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律的判决;三是法律信仰,即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学校在制订法制教学大纲和安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三个层次为参照,形成科学有效,循序渐进的培养体系和方法。对于法律知识层面,要将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最相关的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内容作为所有专业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而就具体的某个专业而言又要富于针对性,例如,对于会计专业,会计法、税法、证券法、银行法、票据法、合同法等专业指向性很强的部门法就应该成为该专业法律学习的重点。对于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层面,因其是?人类在法律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精神成果,包含着人类在认识法律现象方面的世界观、方法论、观念模式、思想情感等,所以它不是自发形成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所以就要求学校要通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探索多种教育途径,建设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依照“依法治校”的原则,在开展各项工作与活动中依法进行,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学校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教育与法律熏陶,进而培养起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在法律信仰层面,学校教育要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重视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和成为一名职业者的职业意识。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首先想到的是要用法律来维护。同时学校在综合各种教育资源的过程中要向学生渗透法律被全社会尊为至上的行为规则的思想,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综合运用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资源,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整合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和活动,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学当中。加强法制教育工作力量,学校主要领导要负责学校法制教育,要有专职校领导主抓学校法制建设和学生法制教育。要加强对校长和教师的法制教育培训,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改进“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教师应该把法制教育融人到学生的整个学业的指导中,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及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颁布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推进教材建设,加大有关职业维权和自我保护方面的内容。学校以法律进校园为契机,把普法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做到教材、课时、师资、经费、考试全覆盖。

二是要丰富法制教育形式。学校在学生之间、教师职工之间建立纠纷化解调解机制,通过学法用法,在全校师生中形成牢固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各班级可设立专门的法治委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建立“依法治班”的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不挤占、减少法制教育课时和法制教育活动时间。加强网络等新媒体的应用。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提升学生参与法制教育的积极性。推进远程法制教育。

三是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机制。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法制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禁毒日等时间节点集中开展相关的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法律教育警示基地参观学习。会同学生实习单位有针对性地做好实习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篇6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法制宣传

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全社会有责,而学校教育具有最直接、最集中,最系统、最有效的作用,在加强法治教育中扮演着无可比拟的重要角色。

学校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加强法治教育?

一方面是要对学校管理者加强法治教育,做到依法治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内涵发展。依法治校是在学校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各个行业、领域都要实现依法治理。学校作为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需要按照法律至上、保障权利、制约权力的原则,实行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新型政校关系的根本保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实现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依法治理。切实转变办学和管理的理念、思路、方式与手段,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奠定坚实基础。依法治校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益,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当前,学校管理活动的自主性、复杂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多样性显著增强,法律问题、管理漏洞与矛盾纠纷日渐突出,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学校必须通过依法治校,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必须在管理中重视对自身法定义务的遵守,依法实现与公民、社会其他组织的对话与合作,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治校是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加强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各级各类学校把培养具有现代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依法治校是构建符合法治理念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学法明理、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是对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法治教育,培养现代法治人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校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全面加强依法执教,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落实依法执教,最根本的就是学法、守法、用法,注重师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实行依法执教的前提是学法、懂法。不懂法律知识,没有掌握教育法规,就不可能有运用法规的能力,也就谈不上做到依法执教。作为教师,既是社会公民,又是教育工作者,因此既要学习宪法、民法、刑法等国家层面的法律,也要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行业法规,还要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学习,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执教,把教育办成公平正义的教育。

教师要自觉学习《宪法》《刑法》《民法通则》《行政处罚法》等法律知识,要具备起码的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基本知识。教师尤其要注意学习有关教育工作的各种法律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对教育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的学习来系统掌握教育法的本质特征、法律规范、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实施教育法规。还要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及地方性教育政策、文件,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条款的要求。在法律法规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法条注释与法理分析相结合,通过案例释法、学法,储备知识,规范行动,不断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与水平。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合格法治人才的重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信仰、国家的信仰,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实现从法治意识到法治思维、再到法治信仰的法治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必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中纳入法治教育的内容,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法治机构共同参与的全面的法治教育体系。

进行法治教育,要从培养法治意识开始。法治意识是对法律法规和法治制度等的理性认识和把握,是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动力。培养法治意识,一方面靠学习,一方面靠行动锻炼,做到知行结合。为此,认真落实教育普法规划的要求,开展好法律进课堂活动,做到学生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中小学校要将学生法治意识、法律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要深入开展学生法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了解法律知识,培养法治理念。要把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各种校园宣传媒体与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讲法律原则和知识,将平等自由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理念,渗透到学生行为规则、日常教学要求当中,凝练到学校校训或者办学传统、教育理念当中,营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法治机构协同合作,共同做好法治教育与宣传。进行法治教育,要把培养法治思维作为重点。法治思维是一种运用法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如果说法治意识使人有观念、有动机,自觉想到用法治来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话,那么法治思维使人有方法、有能力做到用法治解Q和处理问题。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宏观分析

目前我国法治理论研究繁荣兴盛,法律制度建设方面亦硕果累累。但是,在法治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研究课题理应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由于司法对学校管理介入少,高职院校法治建设层次较低,效果不佳,没有触及法治价值、法治意识等文化层面。部分院校以行政手段代替法律手段实施管理,法律监管力量不足,措施不力;还有部分院校管理者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管理中不公开、不民主、不透明的现象比较普遍,无法实现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监督、管理院校工作,而教职工、学生处于被管理者的位置,敢怒不敢言,再加上法律意识不强,依法维权意识差,对学校的“权威”、指示言听计从,即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也不知道怎样去维权。不学法、不懂法、不能依法办事,背离了依法治校原则,阻碍了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第二,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思想根基较弱。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深化的过程。一所优秀的大学,它的法治文化建设也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沉淀。只有不断积累、提炼,才会形成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氛围。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通过合并中等职业院校建立,因为面临高职院校评估的压力,它的主要任务是征地、建楼、资源整合,教育教学、校企联合任务繁重,各方面条件所限,再加上部分领导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中等职业教育水平,所以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在很多方面还是空白,问题刚刚破题,建设刚刚起步。大量的日常工作、招生、教学、就业等常规性工作千头万绪,已经压得领导手忙脚乱,很难有精力思考、研究法治文化建设,所以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可谓任重而道远。

第三,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发展是推动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根本需求。当下,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教育理念陈旧,教学形式呆板,教学设施滞后,教学内容结合实际不紧、时效性不强,举案说法避重就轻、不能紧跟时展等问题。课堂教育信息与网络文化信息的不对等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高校师生成为了网络时代的先锋,他们思想敏锐,情感丰富,行为个性,愤世嫉俗。互联网终端的不断普及,大大加强了网络信息对师生思想的冲击。法治文化要想深深植根于学生的思想中,必须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用最真挚的语言,最灵活的形式,授之以渔。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位置上,用学生的视角去捕捉能够引起同频共振的“点”。教学实践中要以激发师生对法治文化建设产生浓厚兴趣为切入点,以承载先进法治文化建设教育活动为着力点,以树立高职院校师生法治文化信仰为落脚点,用灵活、形象、生动与赋予时代意义的,先进的教育教学形式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自然水到而渠成。

第四,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机制不够健全。中国古代韩非子说:“小智者治事,中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没有专职的法治文化建设办事机构;没有专职的人员承办师生“涉法”问题;没有专项的法治文化建设经费;没有定期的法治文化建设活动;法律教学也等同于一般科目教育。学校纪检、安保、团委、系办等不同机构职能任务中或多或少都去抓“涉法”问题和活动,但不是形同虚设,就是业务不精。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在院校考评中也成为“软指标”,没有引起各级单位和领导的足够重视,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瓶颈”问题。法治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师生树立法治信仰的灯塔,是院校和师生依法维权的保障,没有健全、长效的机制与机构作保障一切都是空谈。

第五,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高职院校之间法治文化建设的差距较大。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职院校的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增多,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有高等职业学校1113所,占普通高等学校的47.2%,从规模上看,我国高职院校比例逐年增大,高职院校遍布我国各个城市。但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所形成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异,其法治发展不可能在全国同一层次水平上同步运行和成长,它必然是一个从中心城市向边缘城市辐射的一个过程,中心城市高职院校的法治文化建设必然优于边缘城市高职院校的法治文化建设。因此,发展法治文化必须根据各个高职院校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措施和途径。

二、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微观分析——以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法治文化建设调查问卷说明

为了了解并尽可能掌握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从2012年11月—12月在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实证调查工作。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随机抽样法,主要针对学院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8份,问卷有效率为94%。其中,共调查学生576名,男生409名,女生167名;一年级学生149名,二年级学生238名,三年级学生189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171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189名,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128名,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88名。共调查老师及行政管理人员共82名,其中教师46名,行政管理人员36名。针对学院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一是法治理念,二是法治意识,三是法律认知,四是法律运用,五是法治环境。本次问卷中涉及法治理念、法治意识、法律认知、法律运用、法治环境的问题各一题,涉及其他问题共三题,一共设计了八道问题。

(二)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法治文化建设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关于法治理念的调查与分析

深化法治理念是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所以法治理念调查必不可少。关于高职人法治理念调查,选择的题目是“如果您是学院一名在校学生,当您发现学院规章制度与国家法律相冲突时,您会选择:A.服从法律B.服从学院规定C.请示上级领导或有关部门D.请教老师E.都不执行”,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关于法治理念的调查与分析统计结果

表1中的数据显示:当发现学院规章制度与国家法律相冲突时,只有30.5%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自己是一名在校学生,会优先服从法律。有10.0%的被调查者认为会服从学院规定,有44.4%的被调查者会请示上级领导或有关部门,有12.2%的人选择请教老师,还有2.9%的人都不会执行。从调查数据中发现:法律的权威性并没有完全确立。也就是说,学院的师生及行政管理人员对于法律并没有尊崇和信仰。尤其是从年级的划分来看更为明显。一年级学生选择服从法律的人数比例是35.6%,二年级学生选择服从法律的人数比例为26.9%,而三年级的学生选择服从法律的人数比例是26.0%,呈逐年级下降的趋势,可见强化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还是相当重要和紧迫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选择请示上级领导或有关部门的人数比例很大:男生占45.2%,女生占49.1%,女生对于法律的信仰比男生低。调查结果还显示,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服从法律的比例也有明显的差距。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选择服从法律的比例最大,占37.5%,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分别占26.3%和28.6%,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占的比例最小,占到21.6%。对于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来说,虽然选择服从法律的人数比例分别达到了41.7%和43.5%,但还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选择了其他。可见,教职工对法律的信仰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如何唤起高职人的法治情感,让他们崇尚法律,信仰法律,按照法律的规则、法律的思维方式做事、做人,是今后法治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2.关于法治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提升法治意识,有利于高职人增强自己的权利意识,养成遵守社会秩序与规则的习惯。通过对法治意识方面的调查,了解和掌握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与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以此为确定法治文化建设的原则和对策提供重要依据。因此,选择了“您去餐馆用餐,若不能为报销所用,会不会索要发票”为题进行调查,统计数据见表2。

表2 关于法治意识的调查与分析统计数据

表2中的数据显示,去餐馆用餐,若不能为报销所用,有33.7%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索要发票,还有35.7%的被调查者表示偶尔索要发票,其中选择经常会和一定会的分别是21.0%和9.6%。调查显示,学生当中男生选择最多的是不会,比例占43.5%,女生选择不会的是20.3%,可见男生的权利意识显著不如女生的权利意识强。男生选择偶尔的是29.8%,女生是47.3%,说明女生维护权利意识的意识也不强。在年级划分中,一年级与二年级的学生选择不会的比例分别是36.2%和25.2%,三年级的学生选择不会的占到51.9%,表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属于自己的合法权利更没有足够的重视。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选择偶尔会的分别是40.3%,35.7%和29.6%,选择一定会的分别是9.4%,10.1%和3.7%,可以看出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权利意识在大幅降低,那么在学院开展法治意识的教育活动就十分必要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选择的比例差距并不显著,说明权利意识与专业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在教工当中,选择不会的比例分别是5.5%和17.4%,可见教师的权利意识比行政管理人员要差。总体来讲,在学院培育高职人的法治意识,特别是培养高职人的权利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3.关于法律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法律认知是人们通过法律思维活动,掌握与法律相关的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认识和理解法律现象及法律制度。法律认知的核心是对法律权威、法定权利和义务的了解掌握。通过对高职院校师生法律认知的调研,可以了解和掌握高职人的法律认知程度,为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全面建设提供有力依据。因此,选择的题目是“生活中往往有‘人情大于国法’现象,您认为对、不对、不完全对还是不清楚”,统计结果见表3。

表3调查数据显示,有29.6%的被调查者认为“人情大于国法”的现象是不对的,还有48.5%的被调查者认为“人情大于国法”并不完全对,而认为“人情大于国法”是正确的有15.8%。其中男生认为“人情大于国法”不对的占27.6%,女生占26.9%,表明性别对于法律认知问题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一、二、三年级学生认为“人情大于国法”不对的比例分别是28.2%,22.3%和33.3%,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人情大于国法”这种现象的认识比一、二年级学生稍强。认为“人情大于国法”不对的不同专业学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对的比例分别是28.1%和28.9%,道路桥梁工程设计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对的比例是21.2%,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选择不对的比例是37.5%,比例最大,可见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对于法律现象的认识水平比其他专业学生要高。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认为“人情大于国法”不对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0.0%和41.3%,表明教职工对于法律现象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和透彻的。但尽管如此,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人情大于国法”这一法律现象,广大高职人还是没有清晰的认识,可见高职人的法律认知水平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说高职人对于人情与国法,人治与法治,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法治文化建设的需要等方面的命题还存在思考不够、认识不足、理解不深等问题。

表3 关于法律认知的调查与分析统计结果

4.关于法律运用的调查分析

高职院校作为全国高等院校中的一种类型,是培育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无论是院校教职工还是学生,都接受了较高层次的教育,文化水平总体较高。因此,掌握法律知识的程度相对较高,但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培养运用的意识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关于法律运用的调查就是分析高职人运用法律的能力,以便对现实情况有具体的认识,所以选择“您认为您运用法律的程度如何”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见表4。

表4数据显示:通过对“您认为您运用法律的程度如何”问卷的调查,调查数据表明选择“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比例是16.5%,选择“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问题”的比例是33.0%,选择“法律知识浅薄,但有实际运用的意识”的比例是36.2%,选择“缺乏法律知识”的比例是14.3%。调查结果说明,高职院校广大高职人有依法维权意识并掌握法律知识的人数占多数,但能够运用所学法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并不是很多。从年级划分来看,一、二、三年级选择“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比例分别是21.5%,19.3%和7.4%,选择“缺乏法律知识”的比例分别是11.4%,9.3%和25.9%,从数据中看出,三年级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最差,可见,针对不同年级进行不同的法治教育也是一项高职院校面临的课题。对于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来说,选择“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比例分别是16.7%和23.9%,表明教师比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运用能力要强。但无论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是教师选择“运用法律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比例普遍偏低,也进一步说明教工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需要通过种种途径发展与提高。

表4 关于法律运用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

5.关于法治环境的调查与分析

法治环境应是法治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法治环境,直接影响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它在法治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通过对法治环境的调查,熟悉高职院校的法治环境,了解并掌握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以此确定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和途径。关于法治环境调查的基本情况,选择了“您对学校管理现状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无所谓”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见表5。

表5数据说明,学院的管理制度并不令人满意。对于学院的管理现状有6.7%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满意,有31.6%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满意,有19.1%的被调查者认为满意,有29.0%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满意,还有9.6%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不满意。也就是说认为满意、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的被调查者比例占到57.4%,认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被调查者占到38.6%,即有相当一部分高职人对学院的管理现状并不满意。

表5 关于法治环境的调查与分析统计结果

其中从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从性别划分,男生对学院管理现状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分别是7.1%、36.4%和18.1%,共占调查男生总人数的61.6%;女生对学院管理现状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满意的比例是9.0%、29.9%和26.9%,共占调查女生总人数的65.8%。从年级划分,一年级学生对学院管理现状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与满意的比例分别是2.7%、30.9%、27.5%,共占调查一年级总人数的61.1%;二年级学生认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与满意的比例分别是4.6%、31.9%和23.5%,共占调查二年级总人数的60.0%;三年级学生认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与满意的比例分别是15.3%、40.8%和11.6%,共占调查三年级总人数的67.7%。从专业上划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对学院管理现状感到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与满意的比例分别是5.9%、33.3%和19.9%,共占调查本专业学生总数的59.1%;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对学院管理现状感到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与满意的比例分别是10.1%、41.3%和16.4%,共占调查本专业学生总人数的67.8%;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学院管理现状感到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与满意的比例分别是3.1%、33.6%和22.7%,共占调查本专业学生总数的59.4%;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对学院管理现状感到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与满意的比例分别是12.5%、23.9%和28.4%,共占调查本专业学生总数的64.8%。

对教职工的调查数据说明:行政管理人员对学院管理现状认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与满意的比例分别是0.0%、5.6%和16.6%,共占调查中行政管理人员总人数的22.2%;教师对学院管理现状认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与满意的比例分别是0.0%、15.2%和2.2%,共占调查教师总数的17.4%。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学院管理现状的满意程度远远高于教职工,之所以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与学生的认识有较大的差距,应该有两大原因:一是学院的管理漏洞大都是在对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中,只有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才能体会到;二是对学院的管理,学生并没有太多的参与,他们对学院的管理现状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学院的管理体制还有待于创新和改进。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Zhangjiak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XU Hui-min, YANG Yan-jiao

篇8

关键词 高校学生法律素质素质教育

法律素质是我国公民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公民的法律素质,笔者认为是一国的公民,能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法律素质体系中应包含的基本要素有:法律知识、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价值、法律道德、法律能力。

一 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要现状

(一)高校学生的法律知识还较贫乏。

在21世纪的中国,高校所面临的一个大的挑战是如何培学生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现代大学专业性比较强,除了特定的法学专业或者某些专业要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法律之外,其它专业的学生很少学到法律知识,仅仅是从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些,这样来说多数高校学生的法律知识是较贫乏的。

(二)高校学生公德意识淡薄,缺乏法治观念。

社会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而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与要求。然而,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市场经济在充分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同时,社会主义的道德信仰也受到市场经济中物质利益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特别是当失信所带来的收益远远要大于由此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时,更促使市场主体作出逆向选择,完全背离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大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生理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社会现象缺乏正确判断,容易将了解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做出与法律规范相背离的行为。

(三)高校学生政治法律素质意识不强。

有良好政治法律素质的高校学生对国家和法律持有忠诚的态度,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在行使法定的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反复强调崇尚法律,服从法律对法治的作用:“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们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行法治。”然而在我国长期人治社会模式下,学生们对法治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不足,加上他们所获取的法治观念并不系统,在处理涉法问题时,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对策

(一)国家要制定良法,并公正执行。

高校学生培养法律素质的前提是要有他们为之信服的法律存在,所以国家首先要制定良法。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现在应该说国家在制定“良法”方面已迈出了一大步,但这仅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前题。再次有了法律后要严格执行,公正司法。司法公正将法的价值转变为现实,从而使法律最终成为对法律信仰的实践基础,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司法公正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高校学生对法律的信仰至关重要。

(二)学校要广泛传播法律知识。

1.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及选修课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课,可以保证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大学生受到很好的法律基本知识的教育。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包含了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容。但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远非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能涵盖。将其他学科中与素质教育相交叉的内容作为完善学生素质的有益补充,不能忽视专业课程及人文素质选修课对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学的除了专业课学习法律外,还可以通过选修课程让更多的非专业人士学习我国的法律知识。

2.通过加强教师素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不仅教好书,还要担负起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教师要确立一个正确的法制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模范的示范,才能将大学生作为有独立意识、判断、理性的主体对待。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良好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会直接作用于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及法律修养。

3.加强宣传,多做活动让大家参与进来。

法律素质的提高,不仅要学习法律知道,学习知识只是存在理论上的,要积极的参与实践活动,能让自己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生在学校如何与法互动,这也是学校要考虑的事件。例如,建立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定期宣传,设模拟法庭让大家都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法律知识,也可以增强对法律学习的兴趣,这也是培养高校学生法律素质的有效方法。

(三)学生要自觉培养法律质素。

人的行为往往是受信念支配的,越是主体内心中深层的坚定的心理现象,对其行为的支配性就越强。所以学生要积极培养自身的法律信念。对学生法律信念的培育,除了学校可以通过外部的宣传、教育、引导、灌输来增强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外部行为内化为他们的强烈的法律信念,进而再支配其法律行为,使他们在严格的法律规则下支配自己的活动。同时,学生应理性参与有关活动。学生在学校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法律活动。总之,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活动的参与积极培养学生的法律信念,提高其法律素质。

高校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是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及个人的努力,国家要制定良法并公正的执行,学校要从课程、老师引导、课外活动吸引等外因上来加强,个人对自身法律素质加强培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活动,深入地参予到公民素质教育当中。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教育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67-69.

篇9

Abstract: The modern society is the society ruled by law; the law knowledge is becoming the important basis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for peopl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law educational mode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mistaken ideas in law education for collegers and the improving approach.

关键词: 法制教育;途径

Key words: legal education;way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236-01

0 引言

近年来,高校法制教育通过改革成效显著。但总体上仍存在着许多“硬伤”。“十二五”期间,国家正在筹划重大改革。在社会转型期,如何科学高效的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 法制教育存在的误区和盲点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因此,对很多高职院校来讲,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第一位的,而具有普适性的、着眼于未来的法律素质培养,并没有深深的源动力。大多数学校忽视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存在导向上的误区。

1.1 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法制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高度规则化的法制社会里,法律覆盖着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任何人都无法出世完全摆脱法律的影响。掌握法律常识,提高法制意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已成为比拼高职院校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忽视学生的法制教育、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然是短视的,必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落伍。

1.2 法制教育实践中的误区

1.2.1 忽视法律价值教育 在开展法律教学的过程中,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教师往往强调法律镇压、强制、服从的效力,而忽视法律指引、评价和激励功能,将法律功能片面化。这种思维,只能造就被动守法的人群,却难以形成自觉守法的精神,更难以达到理想的法治状态,即“将守法作为一种愉快的负担”的追求和渴望。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及内在的法律信仰的树立都在大学期间完成,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正义、秩序等法律基本价值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才是现代社会中最稳定可靠的公共权威,从内心产生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感,才能对官本位、金钱至上等不良社会风气产生免疫力。

1.2.2 权利义务教育力度不够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的基本内容。德国民法学家耶林说过“为权利而斗争,就是为法律而斗争”。法律的生命力就在于法规定的权利义务得到真正实现和遵行。只有拥有权利义务观念,才能理解法律精神。而由于教育力度不够,生活中大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权利义务观念淡薄。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张权利。在应该履行义务时,又漠视他人的权利,做出违法犯罪,侵害他人权益的事情。

1.2.3 诚信意识缺乏 诚实信用早在罗马法时期就已成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诚实信用,摒弃欺诈,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运行的基础。这其中包含着现代法治所体现的公平、平等、人权等文化要素及价值理念。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规范中也将其列为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然而,当前在经济领域中依然存在严重的信用缺失。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良性运转,直接考验法律的权威,更重要的是信用缺失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不良影响。

1.2.4 法治精神教育缺失 众所周知,法治是理性、科学、文明、开放的。一个民族要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就需要减少人治,崇尚法制,强调理性、秩序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权利崇拜情节,漠视秩序和理性,把正常当做“不正常”,把不正常当作“正常”。“李刚门”无疑就是权力崇拜、受不良思想毒害的恶果。

2 提高法制教育效果的途径

作为目标着眼于培养现代人才的大学。如何纠正法制教育中的误区,快速提升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是高校肩负的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基于这一现实,笔者谈几点关于法制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2.1 准确定法制教育 现在很多学校的“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统一在一起,按照道德教育的方法来开展法制教育,而根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精神,这样的做法似乎并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不利于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在法理上,“法治”与“德治”并不是等同的,道德教育重在人治,依靠舆论、习惯、自省等方式净化人的内心世界,而法制教育重在依靠国家的强制力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所以,法制教育的开展,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教育体系,实现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2.2 优化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科学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开展法制教育不仅要有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还需要有一支深谙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的教师队伍。现在很多学校的配备的法律教师良莠不齐,不少为“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法科教育背景,缺乏对法律精神的深刻理解,基础功底较差。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吸纳人才,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聘请具有司法实务经验的法律人才做为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

2.3 整体规划,模式创新 高职院校应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对法制教育进行整体规划。通过辩论、演讲、讲座等活动,让法制教育贯穿大学生活。特别是高职院校,应结合行业特点,有选择的开设法律课程,将法制教育融入生活,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增长知识和技能。

2.4 提升课堂教育效果 法制教育是认同、接受、消化法律知识和法律理念的教育,是体现民主、正义、公平等法治理念的教育,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很难奏效。这里建议通过改进教法,增加实践活动,潜移默化的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尝试启发式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活动,打破课堂局限,到法院旁听案件审判,参加普法宣传活动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法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爱辉,程卡.法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西南民族大学学,2006.

篇10

关键词:法学教学;学科建设;教学主体;教学改革;教学文化

中国法学教育恢复三十余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法学院系已达到六百余个,开展各种形式法学教育的单位总计有九百多个。 法学教学规模大了,法学学生的就业门槛也高了,但是法学学生的就业困境也严重了。作为地方性高校法学院如何做好法学教育,如何立于发展之途,不断向上攀升,是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现就结合提出的问题,进行如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法学学科建设,打造法学教学自身特色

一个法学院要被社会承认,必须拥有自身在专业学科领域的某些强项,才能走出去服务社会,形成专业教学的特色内容,显示自身的真正实力所在。

加强学科建设,是法学院重要的工作内容。引进学科带头人,不啻是最好最有效的方式;可是引不进或者没有条件引进学科带头人,就要进行自我挖掘现有的师资潜力,针对性地论证法学院自身应该或者可能具有的潜力,有目的地培育学科强项,逐步产生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要形成可持续的公平的激励措施,构建严谨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建立内外交流、理论联系实践的渠道,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和发挥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法学院必须站得高看得远,身先士卒,科学及时地抓住学科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已有师资的能量,寻找外在可利用的资源,有目标地促进学院的学科建设一步一步向前向上迈进,最终形成有自身特色有影响的专业学科特色和教学特色。

二、准确法学人才培养定位,着力实施科学的法学教学,输送有潜力、社会适应性强的毕业生

法学人才培养定位是基本决定法学教学及其人才培养内涵的重要因素。但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何在众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分析、拟定、选择、论证法学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人才的定位,我想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法学人才应是应用型职业化人才,实施综合性全面动态的法学教学

法学教育培养的法学人才应具有应用型,并且要走向职业化。“法学教育职业化的目的,在于培育一个具有共同法律信仰、职业伦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以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因此,我们制定法学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从法学本科教育的实际出发,既要重视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也要注重实体法学与程序法学的应用性教学;既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和积累,又要重视能力、技能的教学及知识面的扩展;既要重视理论教学的精炼化、体系化,又要注重必要的实践训练课程和一定的社会实践,关注理论与实践、社会的对接,关注理论修养对实践的作用;既要体现一般法学教学应该设立的课程,又要根据学院学科强项和社会需求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性课程。

(二)注重形成多元化多样性教学,强调法学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良好构建

作为地方性高校法学教育要率先加强教学理念的改观,关注课程设置的基础性、课程方向的多元化、课程教学的多样性,改革课程传授与学习的途径,推进师生教学互动、教学相长;通过课程教学及其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学习积极性,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之协调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整体的综合实力,使培养的法学学生具有比较全面和综合的素质,形成一定的综合能力。但是,法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需要社会知识或者其他专业知识进行陪衬,法律职业越来越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而四年大学法学学习的知识容量还是有限的,因此,可能的话,根据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高法学人才培养的层次,有必要建议学校延长法学人才培养时间,实行六年制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法学专业基础上再修一个方向性的其他专业,为法律应用的专业职业化提供法学与应用专业的基础。

(三)树立高校法学教学“双主体”观念,发挥“双主体”相互促进作用

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学的主导者,除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进行一定科学研究,推进知识服务社会,创新知识发展。教师既是高校教学的承担着,也是高校发展的生力军。因此,法学院的教师是法学教学的关系一方,是法学教学重要的主体。法学学生是高校教学的接受者、学习者,他们旨在通过大学学习获得某种专业或学科知识,获得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得思维、分析、批判、创新的能力,获得人生的升华,为服务社会、提升发展奠定优良的知识、能力、素养基础。因此,法学院学生是法学教学的关系另一方,也是法学教学重要的主体。“以生为本、以师立校”,比较充分地说明法学教师与法学学生缺一不可、互为联系的状态。教师关注学生,坚持以生为本,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宗旨,全过程全方位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学生尊师重学,积极投入课程学习和课外学习,注重各门课程的学习环节和学习活动,主动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相对接,关注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将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高素质的法学人才。法学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做文章,要促使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推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最后达到提升法学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实践教学改革,扎实教学建设,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高校要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扎实开展教学建设,使高校教学逐步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法学教学同样需要改革,把握好现代法学教学的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法学专门人才。

法学教学改革,第一,理念要先行,我们要在观念上树立人本思想,探索有利于提升法学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法学教学,改变以往人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法学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启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改革法学课程教学内容,法学课程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点的整合与联系,精讲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其他知识点并通过适当途径进行考查。第三、改革高校法学教学方式,开展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推进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第四,改革和加强法学实践教学,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而实践教学环节作为高校法学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创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构与理论教学相衔接的多样化的实践训练课程体系,同时创设相关素质拓展项目,有系统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第五,改革法学课程教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改进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强调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启迪、专业学习的引导和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改革课程考试方式和学生评价制度,建立多样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加强课外自学指导和专题讨论学习,推行实践训练,构建平时考核与最终考试相结合相均衡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第六,为了提升与确保法学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地教学建设,并且这种建设最好是可持续的,而非形式意义上的。

四、规范教学考核,促进教学相长,营造法学教学文化

高校法学教学需要优秀的教学文化,法学教学在此基础上还应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文化,并且通过法学教学特有的教学文化,影响学生法律人格的形成,激发法学学习的兴趣,促进法学教学的教学相长。

营造法学教学文化,首先,要倡导诚信与责任的风气。诚信与责任是法学教师应具有的师德师风,也是法学学生应养成的人格素质。法学教师从事法学教学,应该属于法律人之列,法学学生是社会法律人的预备力量。作为法律人,诚信是最重要的职业要求之一。因为,只有每一个法律人做到自身的诚信,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才能实现法律人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责任是法律人应具有的秉性,切实履行责任,尽职尽责对待和做好自己的工作,勇于承担工作中的责任,是法律和道德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人应该首先要求的。责任是法学人才培养中蕴涵的重要内容。其次,要树立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公平正义是法律的基本价值,法律之治就是追求公平正义,尊重客观事实。法学教学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培植公平正义的基本法治观念,探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途径,提高维护社会主体地位公平与利益平衡的实践能力。法学人才具有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养成了正直之心,才能在今后从事工作过程中努力去实践崇高的法治目标。再次,要培植民主意识。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没有民主很难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说,没有民主就不会有共和国。法学教学要宣传民主,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民主,让学生知道民主的价值,培养法学学生民主意识和为民主法治斗争的精神,探寻实现国家民主的道路。还有,要形成严谨科学的态度。教师的课程教学与科研,学生关于课程知识与其他各种知识的学习、知识的运用、事实的认定、真理的探索,均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素养。最后,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展现法学教学的主体意识、独立意志、批判与协作精神。法学教学要体现法律精神,尊重教学主体,鼓励独立思考、刻苦钻研、敢于批判、注重协作的精神,营造一个生动活泼、严肃认真、开放有序、和谐有为的法学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