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社会个人联合征信体系不健全。汽车信贷市场的良好运转与发达的个人信用体系密切相关。我国目前虽然建立了全国统一联网的个人征信体系,但存在着覆盖面过小、涉及金额过少、项目不完善等问题,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条件下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效应成为制约我国汽车消费信贷扩大规模的最重要原因。
缺乏适宜的汽车消费信贷模式。目前国内汽车消费信贷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模式,即银行直接面对用户开展汽车贷款业务;另一种模式是以汽车金融公司为主体的模式,即由汽车金融公司直接面对用户,能够提供比银行更专业的汽车金融服务。这两种汽车消费信贷模式在目前政策约束下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促进汽车信贷规模迅速扩大。
缺乏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目前,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在我国具有明显的行业垄断性质,几大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而又自成体系,由于政策性的原因汽车金融公司还未形成规模,致使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不能有效展开,尚未开放的市场体系严重阻碍着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汽车消费信贷担保制度不够完善。目前汽车消费贷款担保方式包括:房产物业抵押、有价证券质押和第三方担保三种。但目前房产抵押需由房屋管理部门进行评估、抵押登记,汽车抵押需到车管所登记,手续繁杂;依据《担保法》,学校和机关不能做担保,有能力提供担保的企业大多不愿意提供担保,私人企业原则上不能做担保,而致使贷款人无法按要求申请银行贷款。
购车环境与消费环境不配套。除去国家规定的税费之外,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利益驱动下争相对汽车消费收费。据调查,在国家统一规定的车辆购置费之外,有23个省级政府在购车落户环节外又加收了各种不同名目的收费,平均收费相当于车价的8.6%,同时在许多城市,由于停车场地少、停车费用高、汽车服务业不发达等原因,常常出现私人汽车不如出租车方便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社会个人联合征信体系
应尽快扩大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的涵盖面,建议由央行牵头,各级政府部门协助,组建社会认可的个人信用调查、评估事务所,把分散在各金融机构、税收、交管、劳动就业等部门的个人信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形成个人信用档案信息数据库,合理评价借款人履行金融义务的能力,有效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个人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个人信用风险管理。
(二)构建“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的消费信贷模式
“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的消费信贷模式是指汽车金融公司在台前、银行在幕后的合作格局,这种模式既可整合资源,又可相互促进,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消费者、经销商和汽车厂商之间多方共赢的局面,同时减少对金融机构的政策约束,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推进整个汽车信贷市场的发展。
(三)完善汽车消费信贷中的担保与风险机制
大力推行法人担保和车辆抵押的担保方式。对资信较好的客户,实行第三方保证人担保,尤其应大力推行法人担保,因其具有可靠性强、风险小、方便快捷的特点,而对信誉一般的客户可继续实行保证保险方式;车辆抵押方式的关键是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作保障;另外汽车信贷机构还可以通过二手车市场、租赁等业务处理违约车辆,以减少其经营风险。
(四)完善配套的法律规范和社会消费环境
现有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及《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为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搭建了一定的法律规范框架,但还应逐步完善和制定《担保法》、《经济合同法》、《抵押登记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法》、《个人信用征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框架内,约束政府的不规范行为,为消费者建立一个良好的购车消费环境,推动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先锋,单培,尹红.中日汽车金融服务业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12)
篇2
(一)征信系统对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有着重要作用。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征信系统查询借款人及关系人的所有信用记录,对照商业银行系统内的规定决定是否给予信贷支持,形成了一道防范信贷风险的“防火墙”。同时,征信系统还对一些有逾期倾向的借款人产生较好的警示作用,促进了借款人的信用意识。各商业银行都存在由于借款人信用记录不良而被拒贷的情况,非常有效的防范了贷款风险。
(二)查询信用报告成为金融机构授信放贷的重要依据。调查了解到,各商业银行在发放企业或个人贷款业务的过程中都能从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中打印出企业或个人信用报告,以此作为判断企业资信、还款能力的重要依据,同时将信用报告作为重要信贷档案保存,由上级行参考、审批,节省了大量人力进行贷前调查工作和贷后管理。同时查询信用报告缩短了贷款审批的时间。征信系统使用前贷款审批时间较长,而开通征信系统后,系统提供的企业信用报告对商业银行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提供了很好的保证,审批时间有所缩短。但由于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都由上级行集中审批,资料传输需要一定时间,正常情况下需5-7天左右,审批程序比未使用信用报告了缩短了约1-2天。
(三)信用报告是商业银行客户开发的重要资源。目前各商业银行间争夺优质客户的竞争非常激烈,由于信息和地域的有限性,各商业银行不易发现新出现或未发生信贷关系的优质客户,通过查询征信系统,可以快捷的发现优质客户,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发客户资源。如衡阳市商业银行通过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发现风顺车桥有限公司经营灵活、管理严格、效益显著,主动与其联系,洽谈信贷事谊,风顺车桥有限公司办理贷款卡后即获得了信贷支持,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同时银行也争取到优质客户资源。
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一是部门规章不能适应征信体系建设发展的需要。人民银行自90年代末就开始运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仅有1999年人民银行制定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银发[1999]281号),也一直没有修订。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经被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取代,继续延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显然已经不合适。二是部门规章不能适应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原管理办法中的流程、条件已经与行政许可法产生矛盾,使得征信管理人员在办理相关业务时无所适从。
(二)信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目前,征信体系的一些信用信息数据主要来自于工商、海关、法院、技术监督、税务、银行等政府部门,由于收集手段、接口技术、协作、成本、部门利益等问题,信息和数据都被各行业部门垄断,既不流动也不公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闲置,信息资源浪费严重。在现有的征信机构中,只有金融机构之间联结为网络,建立了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其他征信机构也各自自成一体,相互独立,难以真正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人民银行也不能向其他部门提供银行信贷信息,引起其他部门的反感,难以取得配合和支持。
(三)征信系统自身功能不尽完善
1.系统运作兼容性难统一。一是企业征信系统与个人征信系统未能有效融合,如目前企业征信系统中部分企业高管人员、股东信息无法从个人征信系统中采集和比对;同样,个人征信系统中个人任职、投资情况也无法从企业征信系统中采集和比对。二是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与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中,同样的财务报表、高管人员信息等项目内容、格式不一致,需要采取两套方法进行收集资料、更新信息,未能将共性部分有效融合,以减少征集的工作量。
2.系统内容真实性难保证。一是企业财务数据真实性不强。少部分企业没有实行严格的财务核算或根本没有进行财务核算,为参加贷款卡年审或更新中小企业信息而临时拼凑了财务报表,其数据真实性值得怀疑。这样的财务数据既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又不利于金融机构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二是内容更新存在时滞。主要是个人征信系统的数据每月上传更新一次,期间经常发生因未及时更新数据而引起的纠纷,很多借款人对此意见颇大。例如某借款人已经归还了贷款,但因系统信息一月才更新一次,在未更新前,其信用记录就是逾期未归还贷款,影响其在信息更新前再次取得贷款。三是个人征信系统非银行信息缺失。经过努力,目前个人征信系统中导入住房公积金信息和企业征信系统中导入环保信息等部分非银行信息,各地导入的数量还不一致,征信系统中的非银行信息则非常缺乏,不能满足金融机构的需要。四是征信档案缺乏透明度。目前个人信用档案是通过整理各家银行提交的客户资料而形成,并未与被征信人沟通,记录后也没有告知被征信人。被征信的许多人往往对自己的信用记录情况并不清楚,甚至有些人还被“误伤”。在国外,如果一个人的非信用行为即将被列入“黑名单”,一般会有2到3次通知,以确认这个信息是否真实。
3.系统功能有效性难发挥。一是查询功能不能满足需求。借款人信息和信用报告查询中,系统只提供了对借款人的精确查询而无模糊查询功能,对借款人信息查询只能使用贷款卡编码或机构代码,因此在只知借款人名称不知其贷款卡编码和机构代码而需查询其信息时,增加了查询的难度。二是基层人行系统操作人员信息查询的权限太低,除对借款人信息明细能进行查询外,对本辖区内金融机构业务查询、组合条件查询、公共信息查询等功能都无操作权限,降低了系统的利用价值。三是综合明细统计查询功能不强。新系统无统计功能。四是未设计贷款卡年审功能。五是录入模板不能自动检验和试算平衡。企业或个人在录入相关模板时,如格式错误或报表不平稳,模板不能及时给予提醒或纠正,待人民银行用模板导入系统时发现错误再重新检查或纠正,效率非常低。
三、改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议
(一)加快征信立法,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一是以法律形式明确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的职能。国务院在人民银行“三定”方案赋予了“管理信贷征信业,促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能,但是在《人民银行法》中并未体现,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在履行信贷征信管理职能的法律地位,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管理信贷征信管理职能的权威性。二是尽快制定《征信管理办法》及《企业信用评估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条例。参考、引进国际经验,借鉴现行征信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加快征信法制建设,完善有关征信的规章制度,尽快出台适用于我国的征信管理条例,改变目前社会信用体系法律基础薄弱的状况,使征信业的发展有法可依。
(二)实现征信信息联网,共享社会信息资源。征信系统关键在于建设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平台,其中主要难点是非银行信用信息的采集。要尽快促进形成征信体系建设协作机制,打破信用信息的部门封锁。建议由人民银行总行统一协调,形成合作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于地方性信息共享,可由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信息共享操作方案。
(三)加快征信标准化建设,奠定信息共享技术基础。在美国,为保障各信用信息主体与征信机构间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征信机构信息采集及处理效率,相关行业协会协调各大征信机构共同制定了相关的信息采集标准、信用报告的标准文本等一系列行业技术标准。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因此,解决目前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难于采集等问题,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迫在眉睫。这项工作应成为国家标准化战略的重要任务。
(四)加强征信系统建设,发挥征信系统作用。
1.进一步提高系统运作的兼容性。一是将企业征信系统与个人征信系统进行融合,将两个系统有关信息按关键字进行检索,在后台将两个系统中相关内容进行关联,可以实时在两系统中调出关联信息,使查询人员可以方便地查询另一系统中相关信息。二是统一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与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内容不同,方便操作人员使用统一的方法收集资料、更新信息。三是修改征信系统程序,使中小企业建立档案发卡后能通过企业征信系统变更借款人信息,与有关要求保持一致。
2.进一步保证系统内容的真实性。一是尽量保证企业财务数据真实性。可要求企业提供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对部分财务核算不健全的企业宁愿不作提供财务报表的要求,以保证系统中数据的真实性。二是加快信息更新速度。改个人征信系统的数据每月上传更新为每周上传更新,如系统负荷允许则改为每日更新,避免因未及时更新信息而引起的纠纷。三是大量收集个人征信系统中的非银行信息。加大非银行信贷信息采集力度,满足金融机构和其他查询者的需要。四是在将不良记录提供给征信系统前,应该建立善意确认制度,以书面形式及进报告被征信人,给其提供异议和申辩的机会与渠道。
篇3
各位领导: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规政策,******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称公司)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研究有关文件规定,在***省金融办、***市金融办的指导下,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开展规范整顿工作,坚持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
截至目前,规范整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经公司申请,并经省政府金融办审查核准,我公司符合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规定并获准同意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现就公司规范整顿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成立于2001年10月,是经***市政府批准,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组建的独立企业法人,主要从事中小企融资担保业务,注册资本金3亿元。2010年担保金额18.5亿元,目前在保余额为22.6亿元。
公司以“贯彻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发展”为宗旨,同驻沈十四家分行级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入合作,为我市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融资服务。公司经营半径延伸至新民、辽中、法库和康平地区,业务涵盖加工业、农业、现代服务和文化产业等领域。截至2011年2月末,累计提供担保3000余笔,担保总额超过40亿元。
据统计,经公司担保,共吸引银行信贷资金超过40亿元,受保企业增加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增加税收4亿元,增加就业15万人。
从2006年起,公司连续四年被省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评为省优秀担保单位, 2009年被市政府授予“农业结构调整市直部门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10年,被市政府确定为“***市2010-2012年度中小企业示范服务机构”,目前是***省信用担保协会副会长单位。
二、公司规范整顿工作情况
《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根据该办法,省、市政府先后出台了相应的监管办法。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规范担保机构的法规政策,确保公司依法合规经营和长远规范发展,公司将工作重点放在规范整顿工作上,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积极沟通
公司高度重视此次规范整顿工作,成立专门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认真学习研究相关政策精神,积极同同省、市金融监管机构密切联系,加强沟通,接受指导。按规定时限加紧工作,确保工作进度。
(二)自查自纠,调整完善,合规运营。
根据办法要求,公司对自身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检查,并进行整改:
1、夯实了注册资本金。按照《监管办法》中有关资本金的要求,公司存在注册资本金不到位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公司采取措施积极给予纠正,去年年底,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完成了减资公告和工商登记,将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夯实至3亿元。
2、进一步明确了经营范围。公司主要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没有从事非法借贷、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担保资金运用没有隐藏重大风险,但存在历史遗留的委托贷款业务,不符合现行办法要求,公司对此项业务进行了调整和清理,并明确今后此类业务应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处理。
3、规范了经营行为。公司主要从业务操作规范方面进行了整顿,按照“担保机构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的规定,公司在原来实收资本为8亿元的条件下,操作了几笔单笔额度不符合规定的担保项目,为切实化解风险,公司同东北再担保公司合作,通过联合担保、再担保等方式达到了监管要求,规避了风险,降低了业务风险集中度。
三、几点建议
《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办法》及配套政策措施实施后,担保行业必将经历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实现优胜劣汰,一些不规范的担保机构可能被淘汰出局,这对于提高担保业整体素质,确保担保业规范健康发展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为更好发挥该办法促进担保业发展的作用,提出几点建议:
1、就该办法及配套政策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目前,该办法及其配套政策已相继出台。但在实践中还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明确,比如对一些重要经营指标的核算方法、业务报表的编制要求、外部委托资金运作的财务核算及风险计提等,希望监管部门集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2、准入的担保机构能够共享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长期以来担保机构一直不能方便地利用人民银行证信息系统,建议部际联席会议能否发文,将持有经营许可证的担保机构纳入征信系统,同银行共享信息资源。
3、加强和改善银担合作、同业合作。
篇4
一、当前辖内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失
征信体系建设涉及到政府、银行、企业、个人信息及相关活动记录,征信法规的缺失对征信活动的顺利开展将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征信体系建设的唯一依据是《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全国性的征信法规尚未出台,使得征信业无规可循。由于征信机构缺乏权威性及相应法律地位,导致信用数据征集困难。而且,经过5年的实践检验,《办法》中的有关规定还不够健全,亟待完善:
一是《办法》中的罚则规定不够细致,执行过程中容易引起争议。如罚则中只规定了对商业银行违规现象的处罚额度,而未考虑违规数量的因素;对于存在多种违规现象的金融机构能否并罚没有明确规定;由于工作失误造成错误信息的登记上报与“登记上报虚假信息”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对不参加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金融机构仅给予1至3万元处罚起不到强制其参与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对使用服务器报送数据的金融机构,其迟报责任在上下级行之间未做明确的界定等。
二是对借款人不具备强有力的约束手段。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是一个数据实时更新的系统,而《办法》中缺乏制约借款人基本概况信息更新的有效手段。如当借款的要素信息发生变更时,借款人应及时到人民银行进行变更处理,但是对不及时办理变更手续的借款人,《办法》中未规定应如何处理。贷款卡管理实行集中年审制度,当借款人不参与年审或年审不合格时,《办法》中规定可对借款人的贷款卡给予暂停,暂停期间金融机构不能给借款人办理信贷业务,但同时又规定借款人可申请贷款卡解停并未对解停手续及时间给予任何限制,如果借款人补办年审合格后即给予解停,则借款人可按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时办理年补,集中年审制度将名存实亡。
三是《办法》的有关规定不具体、操作性不强。如,没有明确规定除了宣告破产、解散、依法被撤销外,对于借款人的哪些“严重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可以注销贷款卡,也没有具体规定贷款卡注销暂停的时间及解停的标准。同时,征信体系中信用信息来源主要是各金融机构,且大多信息是在客户不知晓的情况下采集的,极易触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影响了征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金融机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由于一些基层金融机构对征信体系建设认识不足,在贷款时对企业有无贷款卡不予强调,致使借款人对办理贷款卡或年审贷款卡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观念淡薄,不少企业在向金融机构申请办理贷款时才想起到人民银行办理贷款卡或年审贷款卡,而且,部分金融机构没有建立工作流程及贷款查询制度,也没有对与其发生信贷业务的企业通过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查询贷款卡状态及资信情况,从而出现了个别金融机构向持无效卡或无贷款卡的借款人发放贷款的现象。如,在检查中发现,所查金融机构共发生无效卡放贷109笔,金额1.82亿元。还有个别金融机构没有按照企业的原始凭证进行录入,所录贷款收回、发放的金额与原始凭证不符,存在错录、并笔录入企业贷款的情况,
3、网络建设不完善,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一是各机构的信息平台之间缺乏兼容功能的转换接口程序。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各金融机构自成体系的“小系统”的基础上,各机构的信息平台之间缺乏兼容功能的转换接口程序,相关数据主要靠手工采集,需要各金融机构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极易形成迟报、漏报的现象。而《办法》作为约束各金融机构规范操作的配套措施,虽然规定了不少处罚条款,如对于迟报、漏报等现象,人民银行可依据《办法》第六章第三十二条规定,对其给予警告并责令改正,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该金融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但由于系统网络本身的缺陷,导致各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许多都是共性的,人民银行无法按《办法》规定进行严厉制裁,只能象征性进行处罚。而且,目前各金融机构中只有城乡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使用人民银行统一开发的程序版本,其余工、农、中、建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是使用各自开发的程序版本,给系统的统一升级和日常管理造成诸多困难。
二是系统上报的网络不畅通。基层人民银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因数据传输接口出现故障,企业在办理贷款卡时所录入的数据和资料不能及时写到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的数据库中,使得人民银行上下级系统数据库所记录的信息不一致,其他金融机构查询、下载企业资信信息和贷款卡信息缺乏了时效性,造成所查询到的企业资信信息不完整。在这次检查中,所查金融机构数据迟报463笔,金额10.52亿元,占全部业务量的6.7;集中上报业务356笔,金额4.37亿元,占全部业务量的2.78。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由于在推广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过程中,考虑财力负担问题,没有建立内部网络系统,采用以县联社集中录入的办法,造成大量数据录入的迟报、漏报和集中上报。在这次检查中发现,农村信用社共漏报数据164笔,金额13166万元;迟报数据115笔,金额13129万元;集中上报数据83笔,金额9798万元。再如,农行县级支行所有数据上报均由二级分行统一上报,基层行不直接上报,对是否按时上报、上报成功与否均难以掌握,而二级分行由于接口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数据上报的准确性。
三是未建立县级金融机构查询企业贷款卡信息的渠道。目前,各县级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信贷管理系统(CMS),作为其地区机构的前台终端,通过内部网络实时上报贷款业务数据;然后由其地级金融机构汇总写入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的数据库。但是,县级金融机构只能查询到企业在本系统内的贷款信息,却不能利用银行信贷咨询系统查询某企业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信息。换句话说,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仅仅在地区一级金融机构使用,没有推广到县级金融机构。在办理信贷业务时,需要由其上级行查询人民银行信贷咨询数据库,这种情况下,基层金融机构不能及时掌握借款人的信用情况,给贷前调查、贷后追踪检查带来众多不利影响,使得系统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4、系统服务面较窄,录入信息量不足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因而目前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主要是为金融机构提供借款人的资信咨询服务,还未面向全社会,只完成了对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企业、事业单位信贷信息的登录,对银行发放的消费性贷款以及个人资信信息还未登录。从而使一部分贷款游离于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之外,如消费性贷款,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自然人贷款,致使基层各金融机构的个人贷款信息和贷款监督管理出现真空。而且,从当前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所录入信息内容看,多数只是录入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和资产负债情况,诸如企业破产、倒闭、纳税、诉讼等社会资信信息尚未全部纳入到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
5、系统所录入信息资料的真实性无法确认
企业在办理贷款卡时所提供的资料,除验资报告、开户许可证、贷款情况能提供出相关的发证部门以外,企业的生产、经营、资产负债情况以及有关企业的社会信用状况都难以确认其真实性,尤其是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没有一家认定部门能加以确认,这样就使得系统所录入信息资料的真实性“渗入”了水分,从而很难保证信息资料的真实、有效。
二、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征信法规建设
第一,尽快完善现有的法规。人民银行应根据法律条文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银行信贷咨询系统管理办法》,尽快出台《银行信贷登记咨询制度实施细则》,增强法规制度的可执行性。而从长远看,为配合整个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应组织经济专家、法律专家着手制定专门的信用登记咨询管理法律法规
第二,要突出立法先行的原则。一是要明确征信机构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规范信息提供、收集、保管、整理等相关操作;二是要规范化管理政府、企业、个人信息披露行为,界定国家安全信息、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以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界限,确保各类信息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
第三,法规要能体现信用等级及有关指标。一是用法规的形式确定企业信用分类标准,使征信与信息披露有法可依,同时可以方便公众对信用信息的识别;二是建立个人信息征用机制,用法律的形式强制个人信息征集,明确个人信用数据的层次,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隐私权;三是规范征信数据采集行为和信息加工标准,改变目前评估机构对企业评级结论差异较大的状况,真正建立一个客观、公正、严密、高效和服务周到的征信体系。
第四、确保征信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由于我国目前在个人信用信息等方面的记录还比较少,相对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来说,我国发展征信业在征信信息的有效性方面,将在一段时期内表现为质量不高,信息量匮乏,信息的收集、传送、更新不及时,信用信息没有发挥出其效能等。这就使得我国在征信立法中,要对信息的采集等一系列环节做出严格的规定,避免由于信用信息的缺乏或不真实,而影响信用评估的效力。
2、进一步加强对接口行软件开发的管理
目前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采用接口方式向人民银行报送数据,这一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接口行入库的数据不规范,在人民银行端的检索过程中出现大量错误数据信息,需要与接口行反复协调修改;部分接口行由于自身系统存在问题,经常出现迟报情形。而当接口行程序出现问题时,由于人民银行业务、技术人员不掌握其信贷管理系统及接口软件情况,无法提供业务、技术上的支持与指导,只能督促其尽快解决问题并向上级行反映,导致问题解决速度缓慢,影响了整个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稳定运行。随着各商业银行业务拓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其系统升级步调会更为频繁,将给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设工作增加不稳定因素。建议总行加强对接口行接口软件开发的管理,要求接口软件必须始终符合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要求,如果接口行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则需要取消接口软件报送数据方式,统一使用人民银行开发的软件。
篇5
关键词:征信;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8-0059-02
一、开展征信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目前,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收录的信息主要内容是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在金融机构的贷款、担保等信贷信息,以及企业主要财务指标,这些对于建立健全完善的征信体系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各级人民银行正在与相关部门积极协商,扩大数据采集范围,提升系统动能。
按照工作计划,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除了主要收集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信息外,还将收集企业和个人基本身份信息,民事案件强制执行信息、缴纳各类社会保障费用和住房公积金信息、已公告的欠税信息、缴纳电信等公共事业费用信息、个人学历信息、企业执行环境保护法信息、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律师等对公众利益有影响的特殊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信息。
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采集到上述信息后,按数据主体(即企业和个人)对数据进行匹配,整理和保存形成该企业或个人的信用档案。通过企业或个人的信用档案,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核实客户身份,从信贷活动的源头杜绝信贷欺诈,保证信贷交易的合法性;可以全面反映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帮助商业银行确定是否提供贷款及贷款金额大小、利率高低等,奖励守信者,惩戒失信者;可以利用征信系统提高法院,税务、工商、海关、环保等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力度;可以通过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培养和提高企业和个人遵守法律、尊重规则、尊重合同、恪守信用的意识。提高社会诚信水平,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二、基层征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滞后
人民银行开展征信管理工作依据的只有两个《办法》即《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第25次行长办公会议原则通过,但仍未正式颁布实施;《贷款卡管理办法》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仍处于修改完善阶段。《征信管理条例》尚在进行研究和论证,《征信法》这一最有权威的调整和规范征信管理工作的专门法律还没有进入立法规划。也就是说征信这一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生活多个方面,牵扯到各个领域的工作还只是人民银行一家在努力推动和多方协调、积极争取。除人民银行以外的各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法定。这就必然使此项工作进展缓慢。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
2002年国务院成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牵头单位,先有国务院17个部、委、办和5家国有商业银行参与的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专题工作小组。2003年,国务院在中国人民银行职责和编制调整通知中,将“管理信贷征信是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并批准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征信管理局,在分行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相应成立征信管理处,在地市一级的中心支行也有专岗专人从事征信管理工作。尽管如此,随着征信管理工作的深入,在管理体制上至少存在如下两个问题。一是作为管理全国征信业的机构,只在人民银行内部设立司局级征信管理局显然规格高度不够。二是征信业务主体遍布全国城乡,在城市一级只设征信管理岗位,在县一级连设置岗位都没有,显然不能承担起日益繁重的征信管理工作任务。
(三)非银行信息采集难
尽管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权力大部分移交给银监部门,但是人民银行由于历史上在金融机构的领导、管理地位的影响,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工作中采集银行方面的企业和个人信息难度较小。但是由于方法滞后,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征信管理工作中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非常困难,相关部门由于职责不明确,对于这方面信息的提供者――政府有关部门不积极、不主动、怕麻烦,担心会带来权力丢失,担心企业和个人信息泄漏会承担责任等顾虑重重,作为人民银行基层行,更是举步维艰,少数地方的探索,也大多是靠个人的人情关系,而征信管理工作由阳光工程演变成到处求人,对方则以道义施舍的态度。基层行按时完成上级行的非银行信息采集任务困难重重。
(四)基层人民银行征信工作的人力严重不足
人民银行作为征信管理工作的主管、主办部门,面对全国所有企业和现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这个庞大的征信管理工作对象,只在省会中支以上设立征信管理处,地市级以下支行只在调统部门内设置征信管理岗位,一般2~4人。这些有限的人力资源,只能满足日常发放贷款卡、处理个人信息异义、简单地系统维护。如遇贷款卡年审等集中性工作,只能靠东拼西凑抽借人员,工作质量很难保证。面对大量的采集企业、个人全面信用信息、管理信息评级市场,指导对征信成果的利用等重要工作,很难胜任。
三、几点建议
征信管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基础,加强征信管理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征信管理工作,在法律、体制、机制、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强征信工作。
(一)大力推进征信立法进程
采取得力措施,尽快出台《征信管理重要条例》,把人民银行的意志升格为国务院的意志,把征信管理工作由人民银行的成国务院的事,国务院的相关部门都有责任完成国务院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抓紧研究起草《征信法》,把征信管理工作由国务院意志升格为国家意志、全国人民的意志,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企业、个人在社会主义信用体系中的法律地位、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以立法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进一步完善征信工作体制机制
鉴于征信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泛,在管理体制上应设立国家征信管理局,规格为副部级,靠挂在人民银行,内设若干专业司,在全国各级人民银行设立征信管理分支局,分支局长由人民银行分支行行长兼任,主管副行长兼任副局长,内设征信管理专业处、科、股若干,根据工作需要增加人员编制。在机制上,应设立综合式专业的征信公司,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对信用信息的使用实行收费,以弥补采集信息、整理信息的投资和经营费用。
(三)扩大信息采集范围,提高征信服务水平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51-02
人民银行财务管理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近几年,人民银行财务管理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先后多次修改、调整财务支出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全面实施了部门预算管理,推行了财权与事权相分离的管理体制,县支行实行财务送审制等,对于防止浪费,杜绝腐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人民银行的财务预算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实践来看,仍存在一定问题,亟待解决。
一、基层人民银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偏低。由于人民银行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中缺乏有关预算编制范畴的办法、规程,编制各项费用支出预算没有明确的预算开支参照标准,预算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经办人员大多未接受过预算编制的专门培训,不具备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测算的素质,编制预算往往采用“增量预算”法,即以上年实际发生数为基数按比例调增或调减,随意性较强,与实现“零基预算”法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同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预算编制中不能做到实事求是,人为扩大预算支出数,形成了预算的盲目性、随意性,影响了编报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使费用指标核批与实际脱节,影响核批的准确性。据调查,自实行预算编制以来,县支行所编预算与上级行核批费用并无实质性联系,其主要原因就是预算编制无据可依,盲目性、随意性较大。
2.部门预算管理与实际执行不相适应。人员经费与项目支出等科目实行全账户核批费用指标,即对每个费用科目下的每个账户核定指标,各账户支出在下达的指标内据实列支,账户之间指标不得串用。但从预算执行情况看,一是费用支出中存在部分刚性支出,二是存在相当的无法事前预知的支出,三是上级行有关科室的各类物质、津贴性补助及临时支出项目,如服装费、发行库硬件建设、保卫设施等,对于此类支出难以按账户准确预测,故上级行核批的费用指标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由于各基层行必须严格按照核批的全年费用指标执行,不能突破各账户指标限额,在实际发生额大于相应账户指标限额或剩余指标不够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挤占有节余账户指标数,或变通财务支出的实际内容开具变通发票方式处理或硬性调帐的作假行为,不但不利于全面、规范执行预算,影响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更违背了国家的财经纪律和人民银行财务管理规定。
3.人员因素制约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是基层人行点多人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财务管理文件理解不一样,在具体业务操作中,同样业务出现许多不同的处理方法或不正确的处理方式,形成多样结果,如固定资产购置,用办公经费购买,在做业务时“改头换面”,造成财务信息失真。二是根据内控制度管理要求,岗位轮换财务人员变动后,各项财务政策连贯性执行较差。三是各支行财会管理人员独立性较差,客观制约了财务人员在财务核算监督中的作用。
4.会计科目设置需进一步完善。一是对于货币发行费等科目支出,未明确界定具体支出用途。二是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增加了反洗钱和信贷征信两项工作职能,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开展这两项工作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非常巨大,且具有相当的不确定因素,而新调整后的财务预算会计科目中只是将“反洗钱业务宣传、培训费用”列入“反假货币经费”账户中核算,未将执行反洗钱和信贷征信职能的特殊支出单列入预算会计科目,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层行履行新职能的主动性。三是新预算科目将“工会经费”,与一些零星的公用经费合并,放在“公用经费支出”的“其他”项核算,不利于工会经费核算的明晰性和准确性,也不便于与工会机构进行财务对账。四是新调整后的预算科目“人员经费支出”中“基本工资”、“津贴”、“奖金”三个费用账户是由原预算科目“工资”拆分所得,但相关文件并没有对拆分后三个项目的具体核算内容做出详细规定,不利于“基本工资”、“津贴”、“奖金”账户的准确核算。
5.财务分析预测质量不高。目前财务分析预测基本上由会计部门独自进行,受管理人员素质、知识结构、对全行事务的掌握程度等因素影响,造成分析预测的频度、深度和准确性都不能与实际开支需要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级行对财务管理的决策。
6.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基层支行职工宿舍大部分为单位筹资个人集资所建房屋,其价值全部纳入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由于产权不明析,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不便,所带来的房屋维修费用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各级分支机构。由于费用紧张,缺乏相应的费用支出来源,不仅造成资产管理上的损失,而且也给职工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二、加强基层人民银行财务管理的建议
1.规范预算编制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一是制定出台预算编制操作规程,对预算编制的内容、方法等作明确规定,形成一个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预算编制规范性文件。针对人民银行各项人员、公用、项目等科目下属账户性质,适时制定共性支出单位定额标准,根据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等综合因素确定预算等级,以利于基层行根据本机构人员、地区、级别、业务量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测算预算支出,避免人为虚报现象发生。二是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基层行财务人员开展财务制度、预算编制等内容的学习,如:开展专门培训、经验交流与观摩、互查等,使其熟练掌握财务制度内容、预算编制方法等,有效提升人民银行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实现在准确理解和界定各项费用支出账户核算范围基础上科学编报预算。
2.针对实际情况相应调整全账户核批费用指标方法。依据部门预算及有关资料,优化指标分配结构,防止串科目挤占费用。如对行政事业类支出科目中货币发行费、安全防卫费按账户合计数核批指标并控制支出。反假货币经费存在不可预测和不可控性,(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51页)建议在严格监督审查前提下不实行指标管理,改为据实列支。从而,逐步向适应业务开展需要的科学有效、有保有压、综合兼顾的指标核批方法体系发展。
3.修改增设有关会计科目。反洗钱支出作为一项特殊支出,应从“反假货币经费”中分离出来,在项目支出中增设反洗钱会计科目和信贷征信会计科目,确保反洗钱与信贷征信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建议在编制预算及核批费用时专门设置“不可预见事项支出”科目,专门提取一部分资金处理不可预见事项。
4.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水平。一是要加强对财会人员培训,培养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提高财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严格财务核算管理。二是要保持财会人员的相对稳定,确保各项财务制度落实的连贯性,减少财务工作操作差错。三是加强财务主管的相对独立性,提高其执行制度,落实制度的能力,建议实行财会主管委派制,使其真正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
5.努力提高财务分析质量,真正发挥基层支行财务分析的作用。财务主管部门领导和财务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及时了解、掌握各种财务信息,并进行深入细致的财务分析预测,通过分析预测及时为领导提供财务资金使用、需求变化以及增支因素等情况,同时结合本行工作开展情况,提出合理配置资金建议,做到“有保有压,松紧有度”,既缩减了不必要的开支,又保证了重点工作、重点业务工作开展有序进行。
6.严格费用支出情况的监督和控制。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会计、内审部门对财务工作的监督职能,开展日常及定期检查,检查可采取交叉互查的方法,防止问题内部消化,严肃纠正、查处财务违规违纪行为。日常会计监督应做到“保证重点,统筹兼顾,合理调配”,杜绝不同账户的资金相互挤占挪用的问题,并严格贯彻“艰苦奋斗,勤俭办行”的财务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对有节约潜力、管理相对薄弱的财务支出,如对邮电费、会议费、差旅费、交通费、水电费等要加强管理,从严控制。切实落实行务公开和公开采购制度,公开和民主是最好的监督,要及时公开主要费用核批及支出情况,增强经费开支的透明度。这样,既可防止决策失误,又便于群众监督,有利于群策群力管好用好财务经费,确保资金使用的高效益。
7.及时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对职工集资宿舍用房的管理。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房改政策,落实房改措施,以商用或福利建房的形式,出售给本单位职工个人,以明析产权关系,解决房屋大修等费用紧缺问题,并按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将职工宿舍进行账务处理。
8.大力开展勤俭节约,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一是要加强教育,上下一致,齐抓共管。从我做起、从领导做起,牢固树立“勤俭办行”的思想,大力倡导和广泛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一张纸、一分钱”活动。提高全员节约意识。二是要完善制度,明确责任,规范操作,切实落实财事分离制度,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达到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堵塞管理漏洞,节约开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3.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
4.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财务管理办法
篇7
征信系统是信用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包括从事企业和个人资信调查的征信公司和进行资信评级的资信评级公司,征信产品主要是信用报告和信用评级。
(一)征信体系分为公共征信与私人征信两种模式
公共征信与私营征信是以经营征信业务的主体来划分的两种征信经营管理模式。公共征信是指由政府出资建立的信用信息系统。主要特点包括:一是覆盖面较广;二是由中央银行或金融监管部门作为系统的管理者;三是实际运作大多为非营利性;四是信用信息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也主要限于金融机构。公共征信模式以欧洲大陆多数国家为代表,在一些国家只有公共征信,而没有私营征信。西欧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主要是为了防范金融信贷领域的违约风险,西欧国家的中央银行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信用体系采用以中央银行建立公共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公共征信由于数据库高度集中,有利于保护金融系统的信息安全,也能在较大程度上保护个人隐私;数据库覆盖面较广,既能为金融机构信贷决策提供服务,也能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提供服务。
欧洲征信系统是由私营征信局和公共信用信息登记系统组成的。私营征信局一般从事个人征信业务,公共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属于中央银行管理,主要收集银行信贷信息。但具体到每个国家征信机构设置又有所不同。例如,英国的征信机构是私人部门所有,德国和意大利既有国有的公共征信系统又有民营征信系统。由于这两个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业务竞争关系,欧洲征信体制采取了一些制度调节机制,贷款信息汇报起点等。此外,欧洲征信模式最初是由政府推动的,公私征信系统都离不开中央银行的金融信用信息,造成欧洲征信系统呈现了另一特点,即企业征信与个人征信制度结合紧密。美国征信业的主要特点是以市场为主导。征信机构基本都是市场运作的企业。
(二)企业与个人信用数据来源与保护适用不同规则
个人信用记录涵盖内容广泛。在美国,每个企业、居民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码(SocialSecu-rityNumber),其中包括姓名、出生日期、电话和住址等个人信息。个人信用档案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借款人向银行申请借款时提交的贷款申请表,包括贷款历史、居住、收入、婚姻等方面的信息;二是信用管理的专门机构提供的与借款人信用历史有关的资料,包括未偿还的债务、信用卡透支情况,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记录等,而且都有各自的评分标准。通过对消费者住房情况、居住年限、职务、工作时间、银行开户情况、信用透支账户数目、信用额度利用率等指标对消费者进行评分。不良信用记录会保存5-10年,有不良记录的人将很难再取得工商注册、银行贷款和信用卡服务。在英国,个人资信评估有三方面指标:稳定性(是否拥有住房、工作时间长短);态度(知识和技能,是否愿意留在收入稳定的工作岗位)和安全性(个人预算、个人资产负债情况)。
企业信用记录来源于企业内外部。在国外,对企业的资信调查通常采用实地考察、查阅信用报告和财务报表等形式。企业资信调查公司的数据信息来源渠道主要有:公开的电话号码簿、政府免费提供的工商、法院诉讼信息、上市公司信息、客户企业主动提供的信息以及互联网信息。目前,企业征信机构可以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世界200个国家和地区有限责任企业的资信调查。
由于信用记录保存时间长,影响面广,一旦发生不良的信用纪录,对个人的工作生活,对企业的经营都会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发达国家的个人和企业都十分重视信用纪录。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目的,对于消费者个人信用数据的传播,法律制定了限制条款。一般情况下,美国三大信用局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免费获取消费者的信息:一是银行、信用卡公司、公用事业部门、零售商提供的消费者付款记录的最新信息;二是雇主提供的消费者职业或岗位变化情况;三是政府公开的政务信息。在美国,信用局收集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不需要经过被记录者同意,大多数授信机构也会将消费者的不良记录主动提供给信用局,使失信消费者的信用记录增加负面信息。美国法律对于取得企业资信调查报告没有任何限制,有商业合同、委托书等文件,就可以购买其他公司的信用报告。在英国,企业财务报表数据都是公开的,根据《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在本财政年度结束后的10个月内公开,以方便社会各界对该企业的信用和偿债能力进行确认。
(三)信用评估机构针对机构与个人定位不同
美国目前从事信用服务的企业主要分为消费者信用评估机构和机构信用评估机构两大类。
美国的个人信用调查及资料的搜集工作既可以由银行进行,也可以由专门的资信调查机构来做。后者是美国信用调查的主要形式。在美国的资信调查机构是信用局或叫消费信用报告机构,都是专业化的公司。信用局是向需求者提供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的供应商。信用局的基本工作是收集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记录,合法地制作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并向法律规定的合格使用者有偿传播信用报告。信用局按其经营的区域和规模可分为地方性信用局(也称信用事务所)和全国性信用局。其中全国性消费信用局主要有三个,即美国投资者控股的全联公司(TransU-nion)、艾贵发公司(Equifax)和英国投资者控股的益百利公司(Ex—perian)。这三大消费者信用局对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评分并销售信用报告,其信息数据库几乎涵盖美国所有成年人,每个人的信用关系平均有8-12个,每份个人信用资料两三天更新一次。这三家机构的运作方式和服务领域有所不同。其中,益百利公司专门向具有一定规模和声望的客户提供征信服务,其信息来源主要由与其签订协议的各个会员(即客户)提供,每个会员一般每月将与自己打交道的消费者的各种信息提供给益百利公司;全联公司的业务主要是建立有关消费者信用状况的信息网络。全联公司与其拥有的信用事务所和签署协议的地方性信用事务所一起组成覆盖全美的消费者信用信息网络。艾贵发公司与上述两个公司具有不同的特点,该公司是以专项调查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当客户要求了解某一消费者的信用状况时,该公司将派专人办理。地方性信用局主要为合伙制或个人所有,其服务对象为本地区的各类客户,包括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零售商、各种服务提供者以及其他需要了解消费者信用的企业和机构。目前,美国的地方性信用局有1000多家。负责对个人信用资料进行搜集、加工整理、量化分析和售后服务,这些地方信用机构绝大多数都隶属于三大征信局,其数据系统覆盖全美,有1.7亿人的信用记录。随着个人信用征信业务的发展,各地方性信用局又成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联合信用事务所(AssociatedCreditBureaus)。联合信用事务所的主要业务是为其成员相互交换不同地区消费者的信用资料提供服务,并且制定信用报告的标准。
对国家、企业和机构等进行信用评估的机构可分为两类:一是资本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即对国家、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债券及上市大企业的信用进行评级的公司;二是对中小企业资信进行评级的机构。目前美国从事资本市场信用评级的公司主要有三家,即穆迪、标准普尔和菲奇公司。这三家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信用评级公司,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显示,世界上所有参加信用评级的银行和公司中,穆迪的业务涵盖了80%的银行和78%的公司,标准普尔涵盖37%的银行和66%的公司。菲奇公司则涵盖27%的银行和8%的公司。邓白氏集团公司已发展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征信机构,它也是目前美国唯一的中小企业评级公司,在美国市场占主导地位。
此外,除了专门的信用评估机构,银行和金融机构也会对企业和个人客户进行内部评级。成功案例有美国的花旗银行、大通摩根银行、美国银行、美林证券、高盛投资银行等。大企业中较为成功的有IBM、福特汽车公司、通用电气、AT&T等。
日本最早的企业征信公司为商业兴信所,成立于1892年,有会员31家,年调查件数为1200件,主要面向银行提供资信调查。在日本,消费者信用评估有银行的“全国银行个人信用信息中心”系统,邮购系统的“CIC”以及消费金融系统的“全国信用信息联合会”三家机构。信用信息机构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会员提供,要求会员提供客户的借款情况、账户和信用卡的使用等情况。对借款情况要特别注明贷款的执行、还款情况、是否提前还款、拖欠债务、呆账、倒闭等,如遇情况发生变化时要及时更改。这三家信息机构实行信息共享,相互交流信息。信用局每年要出具5亿份信用报告,这对于信用支付起到了快速、简化和安全保障的作用。目前,日本征信市场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征信行业呈现出集中垄断性,帝国数据银行和东京商工两家占据了60-70%的市场份额。
(四)建立信用数据登记系统推动企业利用信用数据
国外的应收账款登记系统发展较早。在英国,企业签订合同前,有权了解借款人曾咨询过的信贷咨询机构的名称和地址,提交书面申请并支付1英镑的费用后可以要求信贷咨询机构提供有关档案的副本,而且在必要的情况下有权采取措施,补充或更正档案的副本。1901年,美国国际金融、信用及商业协会(FCIB)针对国际贸易提供信用信息交换,属于非营利性的组织。
香港也有商业信贷资料库,商业信贷资料库专门收集中小企业(年营业额不超过5000万港元)的信贷资料,如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机构提供的信贷安排的宗数、有关的信贷额度及拖欠还款的资料,并让认可机构查阅。有关公司的资产或公司持有人的个人财富等资料不属于收集范围。贷款机构只会在批出、检讨或续批中小企业信贷时才可使用上述资料。截至2008年9月底,资料库已拥有3万多个账户,已有约72%的中小企业客户同意贷款机构将其相关资料录入资料库。资料库内资料的储存、交换及运作由邓白氏(香港)委任的香港银行同业结算所负责,由金管局监管。资料除了可提供给贷款机构作信贷决策参考外,中小企业客户也可取得自己的信贷资料以作查证及核实。商业信贷资料库的成立对香港银行业界、中小企业及香港整体经济发展都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银行来说,可以提高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减少银行呆坏账拨备,同时也可摒弃过去偏重抵押、质押品的信贷模式,让银行可以更灵活、有效地提供贷款。对中小企业来说,可强化企业与银行的议息能力,避免优质企业支付高息以补贴不良企业坏账的情况,提高优质企业融资能力。
(五)商账追收机构依法追收到期债务
在发达国家,威胁客户信用是仅次于法律诉讼的追账武器。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有追账行为发生,就意味着其失信行为将被记录到信用公司的信用数据库内,全世界的信用机构、企业和个人都可以方便查询。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压缩了欠账企业的发展空间。
商账追收行业是为债权方提供应收账款回收服务,追收的手段主要是电话催收、依法交涉、威胁客户信用、法律诉讼等。商账追收服务机构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对被追回账款的提成,而且一般不追回欠款决不收费。只要委托专业追账公司追账,被追回的账款会先收到追账公司的账户上,然后再由追账公司将账款转给其委托人。
收费标准一般是按照逾期账款的账龄收取不同比例的费用。对于海外追账,从事商账追收的信用机构通常会预收300至500美元委托费,目的是为委托人垫付国际通讯、证据邮寄和应收账款诊断费用。如果追账成功,委托费将从收费提成中扣除。
在美国,成立商账追收公司需要向政府注册部门交纳抵押金。据美国收账者协会统计,美国共有6000多家追账公司,每年接手数百万件追账请求,受托追讨的海外欠款最高达上百亿美元。其中,ABC公司是美国最具威望的国际商业信用风险管理及国际商账追收服务机构。下设专业从事国际商账追收服务的美国追帐局(AmericaBureauofCollec—tions)和专业从事商业信用审核、贸易风险评估和企业应收账整体管理服务的AmegaGroup。其全球的商账追收服务始于1960年,业务扩展到全球140多个国家。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库查询来了解买家公司是否曾被ABC记录过债务方面的负面信息,这种查询迅速、简便,相比专门的资信调查费用低廉,对贸易额比较小或暂时不需要进行详细背景信息调查的企业来说,是一种最基本和迅捷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注册付费会员企业才能查询,付费会员企业可享有每年免费查询50次的优惠。
在德国也有专业的商账追收公司,据德国收账者协会统计,2005年德国收账公司一共接手了100多万件追账业务,总金额达到几十亿欧元。另外,德国政府建立了海外企业信用预警机制,每年都会一份海外企业的“信用黑名单”,以此来提醒外贸企业。对于货款已经被拖欠的企业,德国政府会提供援助。
国际著名信用保险公司裕利安宜、安卓和科法斯也都有商账追收的业务。当所承保的损失事件发生时,裕利安宜主要通过集团的国际网络,根据不同国家、贸易行业和迟付原因,采取最适当的商账追收措施。
二、我国信用服务业促进政策体系设计
参考国际测算标准,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后,国家将进入信用经济时代。2008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信用经济时代。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和完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信用服务业促进体系。
(一)培育信用交易市场需求
国外信用服务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为信用产品应用创造的巨大市场需求,利用多种手段引导更多的交易者参加信用评级或利用评级结果,使市场对信用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例如,许多公司要依靠评级机构所作的信用等级来确立在金融市场上作为借款人或担保人的可信度,许多消费者要依靠自己的信用等级获得消费信贷。目前中国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十分有限。除了对发行企业债券有评级要求外,我国使用信用产品的领域很小。因此,政府要通过法规和政策来积极引导企业对信用服务的需求。一方面以政府立法、行业组织行规来引导全社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增强各类社会主体的信用意识,使信用产品的运用成为经济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政府有关机构在办理工商注册、行政审批、资质认定、质量监督等事项中,要按规定查询企业信用报告。另一方面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开发适销对路的信用产品。
(二)完善信用服务行业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角色是规则的提供者和监管方。由于信用活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信用立法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信用法律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美国和欧洲信用法律建设的进程中,都是先在市场流通和金融领域制订一些级别较低的信用规章,然后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修改,最终成为比较完善的法律,融入国家信用体系法律框架。鉴于我国的信用发展现状及信用需求的迫切需要,可以根据商业信用交易的特点与需求,先行制订和颁布程序法律级别较低的信用管理规章,如《信用信息公开条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指导意见》、《不良信用信息披露办法》和《商账追收试点管理办法》等,以解决当前市场流通领域信用管理法律空白的紧迫之需,为下一步建立更高层次的信用法规提供经验、奠定基础。
在信用体系发展的初期,需要政府的推动和规范;而在信用体系发展的后期,则应主要依靠行业自律。正如“证监会”、“保监会”是国家用来监督和保证银行业和保险业健康发展一样,信用服务行业也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执法机构。目前国家对信用服务行业并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应根据商业信用交易发展的特点,分别设立银行信用管理部门和非银行信用管理部门,并对各自的管理职能进行明确分工。在市场、法制环境相对成熟后,应考虑由行业协会发挥自律作用,强化会员的守信和维权意识,引导征信企业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制订各行业的信用发展规划,创造条件建立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并开展行业内的联合征信活动;提出有关的立法建议;建立行业内的失信惩戒机制,合法地对严重失信者予以惩罚,改善行业内的信用秩序。
(三)推动现有征信系统开放
各国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内有两家或以上的信用局,会通过竞争降低信用报告的成本,提高信用报告的质量,同时会提供更多符合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增值产品。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三级征信体系,但是由于信用数据一般仅限于征信部门内部使用,信用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征信体系条块分割,信息数据交换困难。借鉴美国征信数据的开放式管理,建议我国对于征信数据管理机构在体制上改为事业单位或企业,在数据征集和使用方面,应鼓励其市场化运作,促进其数据库开放、共享和使用。支持民营征信企业,建立市场化的私营信用征信系统,促进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稳步推进我国征信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开展商账追收的企业很多,但是通过合法手段追收,并取得较好追收效果的较少。要依法规范组建行业性、区域性和权威性的商账追收机构和保理机构,改变过去游击式、地下式的做法。此外,还要鼓励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的发展。保理公司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监控账款,对销售的货物和客户实时监控,保证货物和销售程序的安全。在账款过期后,要按照程序不断施加压力,保障账款按时回收。一旦账款逾期,立刻分阶段加紧追收。
(四)探索交易数据交换系统
篇8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消费信贷 比较分析
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可能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推出了扩大内需为目标的消费信贷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增加了我国有效需求,拉动了经济增长。实践证明,消费信贷政策是扩大消费、增加有效需求行之有效的手段。我国消费信贷发展时间短,法律政策制度不健全,市场不够成熟和完善,但发展速度快,潜力大。比较并借鉴美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经验,对保证我国消费信贷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中美消费信贷政策比较分析
1.1 美国消费信贷法律体系的历史演变分析
美国政府通过法律的制定和监管的执行,为其消费信贷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作为消费信贷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有关消费信贷的立法也是最先进、最完善的。
《公信信贷法》(TILA)是消费信贷法案中最早出台的法案,也是最根本的大法,它对贷方向消费者提供的信息披露(包括广告)的内容、格式、语言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在TILA的基础上,1971年开始实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FCRA)对信用报告机构征集信用信息和使用者使用信用信息的行为进行规范,防止信用报告机构和使用者超出适用范围滥用信用报告,同时赋予报告对象有核实征信内容等权利。其后为了解决信用卡结账纠纷的问题,美国国会在1974年专门出台了《公平信贷结账法》(FCBA),确立了借贷双方在信用卡信贷市场上的互动关系,而后又出台了《电子资金转账法》(EFTA)以解决代币卡、ATM卡、储值卡等其他电子付账工具在结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伴随着信用卡的日益普及,获得及使用信用卡逐渐成为一种基本权利,为了保障这一权力的公平实施,美国国会于1975年通过了《平等信贷机会法案》,禁止在审批信贷过程中由于种族、性别、国别、婚姻状况等因素产生的歧视。此外,1977年颁布的《社会再投资法案》(CRA)也使银行业务不能避开那些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而1978年实施的《公平崔收行为法》(FDCPA)则是用于规范贷方或崔收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至此,美国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基本完成。
1.2 我国消费信贷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总体经济环境由供给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拉动逐步向需求拉动转变。1994年12月12日,中央银行了《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存单小额抵押贷款办法》,允许储蓄机构(自办所、联办所)经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批准后,可办理小额抵押贷款业务。1998年以前,央行先后颁布了《政策性住房信贷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商业银行自营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这几个办法的出台,标志着以商业银行自营性住房信贷业务和委托性住房存贷款业务并存的住房信贷模式基本确立。1996年,央行了《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并于4月1日起执行,规定了信用卡的业务管理规则、信用卡的使用和销毁,以及法律责任等。1998年5月9日,央行颁布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经央行批准设立的商业银行和住房储蓄银行开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1998年10月,央行下发《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试点开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同年,央行颁布《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国内汽车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获准为本集团汽车用户提供买方信贷。1999年2月,央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对境内中资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重要意义、业务领域、职能机构、期限利率和相关服务管理工作第一次进行了全面阐述,明确提出“从1999年起,允许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2003年10月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并开始实施《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汽车金融业务、机构、从业人员、市场准入及金融监管作了具体规定。作为对1998年《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的修正和完善,2004年8月17日,央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颁布的新《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已于200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自1998年央行出台消费信贷政策以来,我国的消费信贷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尽管近年来增速呈现逐渐放缓的趋势,但1999~2005年年均增长率仍然达到了67.3%,特别是近两年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种类繁多的信用卡业务,信用卡的普及程度大大增加。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相关的法律建设几乎一片空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当前,我国调整消费信贷的规范性文件层次较低,都是以行业规范的面目出现,没有上升到法律层次,缺乏法律约束力,难以有效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利于消费信贷的长远发展。
2 中美消费信贷机构比较分析
美国消费信贷的主要提供者有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储蓄机构、信用社以及非金融机构等。众多的消费信贷提供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授信机构通过高科技,许多消费信贷决策在几秒内做出,较复杂的家庭资产抵押决策一般在几小时内就可做出,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具体见表1。
2.1 商业银行
根据美联储统计,自1946年起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攫取了全美消费信用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截至2005年底,商业银行持有30.4%的总消费信用贷款。但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在美国总消费信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2.2 财务公司
美国的财务公司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附属于大型企业的财务公司、由商业银行持有的财务公司以及独立的财务或私人贷款公司。比较著名的大型企业附属财务公司主要有:通用汽车承兑公司、克勤汽车信用公司、通用电器资本公司及福特汽车信用公司。其中,福特汽车信用公司和通用电器资本公司均属全美最大的信用卡提供者。
2.3 储蓄机构
篇9
1.1信用风险日益加大
在我国,各种模式的众筹融资及P2P网贷平台均存在很大信用风险。就众筹融资来说,其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两大方面。第一,项目发起人的信用风险。由于众筹融资准入门槛较低,任何个人或企业均能在众筹平台上项目,这就存在发起人用虚假身份发起项目的风险,在项目募集成功后,平台会一次性将所筹资金打入项目发起人的账户中,此后将不负责对后续事宜的监督,容易造成发起人挪用资金用于约定计划以外的高风险项目,提高了投资人利益受损的风险。第二,众筹平台自身的信用风险。众筹平台的信用风险主要在于资金的托管上。在项目募集期间,投资者将资金划拨到众筹平台的账户,募集结束后再将资金划转到募集成功的项目上,在这个过程中众筹平台充当了支付中介的角色,然而按照我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众筹平台并不符合充当支付中介角色的资格。并且,众筹平台没有设立第三方托管账户,一旦出现恶意吸收资金,将会使投资者蒙受巨大的损失。就P2P平台来说,其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根据我国《合同法》《贷款通则》及相关法律解释,P2P网贷平台充当的是“居间人”的作用,即:平台只能充当信息中介,不能介入交易、吸收资金,从事融资性担保或债权转让等活动。然而在实践中,部分P2P平台已经介入了交易,跨越信息平台的定位,成为了信用平台。资金的产生和运转都由P2P平台控制,容易产生非法集资和卷款“跑路”的风险。第二,P2P网贷平台上的许多借款人是无法向银行取得贷款的次级客户,本身就具有较低的信用等级,其偿付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无法按期归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的风险。
1.2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
互联网理财门户以余额宝为例,目前余额宝的七日年化利率在4%-5%之间徘徊,一旦利率下降或银行提高自有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及购买起点金额,那么原投资于互联网理财平台的资金将大量流回银行,由此引发的集中赎回可能会引起流动性风险。另外,遇节假日大量采购商品将产生扎堆赎回资金的现象发生,当平台的备付金账户或自有资金不够垫付时,也会产生流动性风险。就P2P网贷平台来说,一些平台为了争夺客户资源,许诺超过正常收益水平的利率,降低平台的收益,只能依靠业务量的增长维持平台的运转,一旦由业务量增长带来的收益不能弥补其经营成本,就会产生资金链断裂。另外,有的P2P为了宣传平台,造成“繁荣”的假象,常会造超高回报率、超短期限产品———秒标。大量使用会使贷款标的产生异常,或造成到期无法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的后果,这些都会加剧流动性风险。虽然一些平台自身从事融资性担保或与担保公司合作为出借人提供贷款担保,但是高担保杠杆率在业界已成为常态,不少平台远超10倍法定杠杆率,最高的担保杠杆率甚至到达50倍以上,只要一笔借款发生风险,就有可能导致担保公司血本无回。
2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凸显的内在原因
2.1互联网征信不到位
P2P网贷及众筹业务在运行过程中都需要对被投资人或企业进行征信调查,在不能直接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情况下,我国互联网征信正处在一个尚不明晰的状态下。相较传统征信,互联网征信在数据获取渠道及征信使用领域上与之有很多不同之处,互联网征信获取的是被调查人在线上的交易记录、社交信息及其他网络服务信息,更能反映被调查人的心理、性格等本质特征,因此在使用领域上也更加宽泛。但目前我国互联网征信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初具规模的互联网征信平台,如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开发的NFCS系统,但规模大的P2P网贷平台担心自身数据流失而不愿接入,规模小的P2P网贷平台又被设置了接入限额,需要“排队”,并不容易接入。一些P2P平台开始寻求自身成立征信公司,然而没有适当的信息标准,制约了P2P平台间的接换,降低了行业整体的征信效率。另外,随着互联网征信的发展,其合法合规性风险开始凸现,一些电商平台或社交网络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采集其交易信息或社交信息,或一些网站采集信息主体敏感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又如信息提供者将有不良记录的用户提供给互联网金融平台而没有告知用户。这些常见的现象都违反了《征信业管理条例》中的征信业务规则。
2.2网络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由网络安全风险引起互联网征信、P2P平台及第三方支付造成客户损失的现象屡屡发生。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信息安全风险突出。利用互联网进行采集、传输、并提供服务的互联网征信及网贷等平台聚集大量被征信人、借款人、贷款人等详尽个人信息,一旦受到黑客非法访问、篡改和泄露,就会侵犯被征信人及借贷双方的隐私和权益,并可能使互联网征信平台及P2P网贷等平台遭受破坏性损失。第二,支付技术风险凸显。以第三方支付为例,其要求客户开通快捷支付,只需输入简短的交易密码就可以完成支付,指令单一,无磁卡、无密令,绕开了银行支付网络。这种弱认证的方式导致客户资金被盗的案件屡次发生。第三,不法分子洗钱、套现风险。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平台、众筹平台有较低的客户准入门槛,目前虽然一些平台开通实名认证方式,但也只是核对身份证号码的真假,其背后的信息很难验证,一些不法份子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账户之间的来回交易进行洗钱、套现,并提高了监管难度。
3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建议
3.1建立互联网征信行业标准及共享机制
当前个人和企业网络信息采集标准、信用报告格式规范、征信服务标准等缺乏,制约了互联网征信机构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采集、加工和应用的效率。同时,缺少相应的接换标准来打通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线上和线下之间的信息壁垒。管理部门可以参考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征信企业的运营现状,根据我国互联网征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适用性强的互联网征信信息标准,并明确互联网征信信息的采集范围、采集方式及使用方向。风险信息共享是P2P行业一直致力倡导的,其必要性在于搭建统一的信用平台,让业内能够做到黑名单共享等,完善与P2P相关的征信体系,让P2P企业在提供借款时有更多可以参考的风险指标,提高借款效率与风控水平。目前,由于信用基础数据库是在一个专网运行,在技术上需要考虑通过一些第三方或者自律组织来进行转接,以实现P2P机构接入,探索将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数据系统、以宜信、陆金所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客户信用系统、以网络金融信息共享系统(NFCS)、小额信贷行业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MSP)为代表的同业信息数据库等互联网金融企业征信数据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实现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利用。
3.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监管部门应当着力推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就是透明、真实、快速的技术体系,必须毫无保留的披露信息,不能因为过分强调对隐私权的保护等理由拒绝披露。尤其对于P2P网贷平台和众筹融资来说,不仅要披露平台的信息,还要披露投资人所投资金的去向及借款人的情况。所需披露的平台信息主要包括:平台的股东、注册资本、运营模式、风控系统、定期财务数据等经营信息;所需披露的借款信息主要包括:借款金额、用途、资金所投项目运行情况、借款利率、借款期限、坏账率等信息。所需披露的借款人信息主要包括: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工作及收入等信息。完善互联网金融业的信息披露,可以使投资人更加清楚、明确的了解所投资金的情况,运行良好的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与资金;风险较大的项目通过信息的披露可以使投资人作出合理决策,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3.3加强市场准入及退出监管
设置准入门槛,使得具有一定资质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才能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如:对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作出规定;要求平台股东或管理者具有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及从业经验、无不良记录;要求平台具备固定的经营场所、风险控制系统、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同时还要设定交易限额以降低系统性风险;要求平台具有一定的资本充足率以减少流动性风险。监管机构在设置准入门槛时一定要把握好度,过高的准入门槛会限制参与主体的准入,扼杀互联网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不利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完善市场推出机制,市场退出中要保护放贷人利益。首先,清算组织应当提前发出公告,提醒借贷双方平台存在风险,并给予借款人一定的偿还贷款的时间,对于一定日期后,贷款人还未收回的贷款,网站应先行垫付;其次,由于P2P网络贷款平台存在沉淀资金,而沉淀资金的利息归属又不明确,可以建立贷款人风险基金,在网站退出市场时,利用此风险基金,保护贷款人的利益,补偿其损失。
3.4引入监管人才及投资者保护制度
重视引入监管人才,尤其是掌握信息技术和金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逐渐扩充优质监管队伍,同时还要对已有监管人员进行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及金融监管方面的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互联网金融的长尾现象使得对互联网金融参与者的保护成为监管的核心内容,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普遍缺乏金融专业知识及风险意识,监管部门应加强投资主体权益的保护,引入综合性投资者保护制度,及时受理投诉。监管部门还应要求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平台对投资者进行充分的风险提示及风险测评,向客户推荐符合其测评等级的金融产品或投资策略。同时,重视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培养其契约精神及风险意识,纠正长期以来部分民众形成的“刚性兑付”的观念,使其具有风险自负的投资理念,防止盲目投资。
3.5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自律组织
采用以上监管建议,能够解决制度准则问题,要保障互联网正常运行,须参考国外各类互联网金融的行业自律监管组织管理,2011年,英国三大P2P平台就建立了全球第一家小额贷款行业协会,2012年,12家英国众筹公司也成立了众筹协会,并推出相关行为准则,通过设定融资平台最低资本额、IT信息安全管理、信用评级、反洗钱和反欺诈措施等,保护出资人权利,促进市场良性发展。我国也应积极发展各类互联网金融的行业自律监管组织,管理部门尽快推动国内成立第三方支付协会、P2P网贷协会等行业监管自律组织,通过自律协同监管,构建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4结论
篇10
1.金融系统使用程序版本不统一,影响了系统运行效果。
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接口行中行、农发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使用的程序是中国人民银行开发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商业银行子系统。而工行、建行、农行使用的是本总行开发的程序,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发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程序不一样,这就存在着两系统衔接,使一些业务处理方式与人行系统还不能完全兼容。例如建行信贷系统数据每旬均以会计旬末为准进行核对上报,如遇会计发生记账错误,也必须以会计错账为准,否则不许传。而信贷系统中的进行冲正,将已发生的业务进行回收,不能做删除处理,但接口系统不能分辨是否为错账冲正,造成重复上报。农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有些数据在本系统显示已上报人行,在无任何错误信息反馈的情况下人行系统却没有收到该笔贷款信息,出现漏报。而上报人员却一无所知。由于系统程序不统一,影响了系统运行效果。个别金融机构在征信系统维护和硬件设施方面没有达到要求,正常运行难。设备更新参差不齐,一部分金融机构由于系统升级、维护不当,导致系统故障。从而造成数据上报中出现错报、漏报、重报。
2.贷款卡年审率低。
一是企业缺乏主动年审意识。尽管贷款卡年审不收费,仍有部分持卡人认为贷款卡只在需要贷款时,才有用,用时才到人民银行来申请年审,不考虑年审期限。部分持卡人嫌麻烦不按时办理年审手续;有些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无望,认为贷款卡年审无所谓。二是缺乏对未年审的制裁措施。现行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对不进行年审企业仅规定结束后,对其做暂停处理,而当企业需要时,只要提供合乎要求的资料,人行就要为其补办年审手续。这降低了贷款卡年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宣传力度不够。企业缺乏对贷款卡的正确认识,没有认识到贷款卡的年审,企业信息的更新是企业信誉财富的积累。四是办理贷款卡的中小企业,由于重组、破产、倒闭、兼并、关停并转或改制等,致使很多贷款卡变成了空卡、无效卡、死卡,年审更无从谈起。
3.借款人基本信息不能及时进行更新,经济行业划分较难。
随着改制、重组企业不断增多,企业的性质也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变化后的企业不按法定程序来人行进行变更登记,再加上人行无法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合法性进行验证,而使借款人的信息不真实。经济类型、行业分类、企业特征没有具体标准进行规范,有的企业经营类别较多,不好定性。
4.系统功能性资源不能有效利用。
部分金融机构不能选配素质高的人员到信贷登记工作一线,或一人身兼数职,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无暇及时了解信贷登记工作政策,不能对信贷登记系统功能熟练掌握,对企业信息登录不完整,不能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银行信贷登记系统信息。目前,很多金融机构对信贷业务的存量和增量都能及时登记,而对逃废债等重要情况却不能完整登录,其他金融机构也就很难利用该系统查询到有用的信息。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
1.对现有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进行信息扩容和系统升级。
在现行软件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信息资源和管理、分析模块,以监测借款人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和掌握借款人的信用度。同时,进一步完善系统的技术功能,提高传输速度,加强信息校验,避免信息失真。目前应由人民银行征信部门牵头,增加资金投入,在原有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基础上,尽快完善金融征信网络传输系统,保证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大力加强社会信用意识的宣传教育,共同营造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
人民银行要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的诚信建设,地方政府要组织金融、司法等部门,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举办金融法律知识、贷款卡知识讲座等形式,加强对政府公务员的信用宣传;围绕企业自身发展,向企业发送守信倡议书,让企业意识到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守信将赢得金融部门的信任和支持。
3.建议有关部门对《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办法》进行修改补充,加大违规查处力度。
对未年审企业应加大处罚力度;对企业和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的,除加大惩罚力度外,情节严重的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贷款卡管理机构要对未年审企业的信贷情况进行检查,对违规者要依法从严查处,杜绝金融机构对无卡、无效卡企业的放贷。
4.构建政银沟通平台,加强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