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法规法纪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增强法规法纪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增强法规法纪意识

篇1

关键词:地方保障性经费;管理;效益

武警部队“双重领导、双重保障”的体制使地方保障性经费成为部队建设发展的重要辅助财力。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执勤目标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对武警部队建设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投入经费总量逐年递增。特别是《武装警察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地方保障的范围和项目,使地方保障性经费的争取和使用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如何管好用好地方保障性经费,是当前需要各级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在深化认识中强化地方保障性经费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是强化主动意识。当前,一些单位领导片面地认为地方保障性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习惯于将其当作“机动费”、“万能费”开支动用,随意性较大,浪费比较严重。对此,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财经法规法纪、优良传统等教育,切实纠正各级领导和管财理财人员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强化主动管、科学管的意识,坚持把是否有利于部队全面建设持续协调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是否有利于增强部队凝聚力,作为管理使用地方保障性经费的标准,使之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强化大局意识。管好用好地方保障性经费,直接关系到部队全面建设的质量、关系到官兵切身利益、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各级后勤机关要时刻牢记服务宗旨和保障职能,从部队建设全局出发,从保障的大局出发,自觉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使地方保障性经费真正服务大局、服务官兵、服务中心工作。

三是强化效益意识。效益是管理的灵魂和核心。地方保障性经费是地方各级政府和用兵单位为加强部队建设拨付的专项经费,必须管理好使用好,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各级党委要强化效益意识,严格按照“党委统一领导、首长分工负责,依法请领、财务归口,专款专用、注重效益”的原则,把注重效益贯穿地方保障性经费请领、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切实解决好什么钱能要、什么钱不能要,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和钱该怎么花、花出什么效果等问题。

二、在严格执纪中促进地方保障性经费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一是依据法规制度严管。目前,在地方保障性经费的管理使用上,有的单位领导法规意识比较淡薄,不能自觉在财经法规的范围内行使职权;有的不能正确处理财经法规与单位利益的关系,置制度规定于不顾,考虑局部利益较多;有的花钱办事铺张浪费,勤俭节约思想树得不够牢固。为此,各级要严格按照各项法规制度,加强对地方保障性经费的管理,尤其要加大对违规违纪单位和个人的惩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以此确保地方保障性经费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有效运行。

二是坚持领导带头严管。要把各级领导和机关作为加强管理、严格执纪的重点,坚持严守法纪,做到感情服从政策、面子服从程序、关系服从原则。狠抓财经法规制度落实,用统一的标准和尺度严格依法理财,防止出现不受财经法规限制和约束的行政权力支配部队财经活动。要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做好表率,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部队,在部队上下营造严格依据法规制度管理使用地方保障性经费的良好氛围。

三是突出重点环节严管。落实党委理财制度,把地方保障性经费管理纳入各级党委议事日程。财务部门要及时将地方保障性经费申请、收支、管理和使用情况,向本级党委报告,为党委科学用财提供依据。加强预算管控,把各项地方保障性经费纳入单位预算,归口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严格经费审核,严格按照财经法规和项目任务审核地方保障性经费的支出情况,确保专款专用。要统一科目核算,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会计科目组织地方保障性经费核算,严禁自作主张或为逃避检查而随意选用核算科目。要坚持跟踪问效,在地方保障性经费支出后,事业部门要及时向本级首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报告经费开支使用情况和事业建设成果,从而确保地方保障性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在优化监督方式中增强地方保障性经费管理的公信度和透明度

一是加强党委监督。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地方保障性经费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对取得、管理、开支、结算等各个环节,都要实行党委全程决策、把关,实施跟踪监督,不断增强地方保障性经费管理的力度。同时,各级党委不仅要重视事前监督,更要重视对地方保障性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和使用后的情况反馈。要从预算和计划开始就抓好监督,确保地方保障性经费投向投量的正确性和使用的合法合理性。要及时向地方政府和用兵单位汇报地方保障性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利用网络向官兵公示,增强管理使用的透明度。

二是突出审计监督。地方保障性经费的收支情况是审计监督的重点。各级要突出加强对地方保障性经费管理使用的审计监督。在预算执行前,要按照项目任务实际编制详细开支预算,按规定报批后作为开支依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审计部门要全程介入,严格按项目明细审核把关;在预算执行后,财务部门要专题向党委汇报经费使用及审计情况。

三是健全体系监督。不断健全完善以财务、审计、纪检和群众监督为一体的监督体系,加强对地方保障性经费支出的监督,防止出现越权审批、大项开支不请示报告、无会议记录、无上级批复等问题;加强财务内控制度监督,健全内控制度,完善民主参与、党委把关等措施,提高经费收支的透明度,做到收入账面有记录,开支有主管领导批示;加强专项经费监督,解决好专款不专用、变相开支的问题;加强福利性、补地方保障性经费监督,解决好随意扩大开支范围的问题。同时,设立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畅通群众监督渠道,使地方保障性经费的管理使用始终在“阳光下”规范运行。

参考文献:

[1]谢茜,贾来喜.武警部队地方保障性经费优化配置研究.军事经济研究,2011

篇2

科技的进步以及技术的提高对于广播电视传播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传统工具的更新,为传播条件以及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的革新、改善提供了基础条件。这也是信息传播逐步向着全球化、数字化以及产业化、市场化、集团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于此同时,受众也不再同之前一样,其需求开始变得多元化,要求的沟通交互性也相对较强。

1 发展趋向

播音主持艺术研究以及其发展研究必须从基本矛盾入手,紧抓其运动规律,并从其产生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多角度、多方面的将其形态表述出来。

(1)在播音主持的发展中,传、受是其生存的根本也是其发展的基础。传和受是其创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只有把握住这种矛盾的基本规律,才能够牢牢抓住播音主持发展的基础规律。传和受从人类开始发展便已经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现代媒体是传和受的主要环境基础。

(2)播音员同主持人之间的界限已经逐步模糊。当前社会的发展使得媒体对于人才的要求需要具有综合性的素养,不但能够担任广播的播音员,同时在必要的条件下能够作为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因而主持人同播音员之间的界限逐步的在缩小。归根结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播音主持艺术在创作时的基本矛盾造成,无论是播音员还是主持人,其最终的都可以归结为传播主体或者传播者,并且对未来进行展望,而这种活动以及创作开始逐步的趋于一致。

(3)部分主持人已经脱离媒体,制播分离或者已经出现了部分分离现象。

(4)播音员、主持人职业化程度加强。越是传播技术的现代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管理的产业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运作的市场化,越是要求规范化。播音员以及主持人必须对自身的专业素养予以提高,以此适应高水平以及高要求的媒体要求。只有职业化的高水平,才能在未来的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中具有适应力、竞争力和生命力。

(5)当前需要专业水平较高的主持人以及播音员,并在其管理程度以及制度化程度上要求也相对较高。制播分离制度下,很多主持人以及播音员都已经不在媒体中工作,而在社会中谋求发展。媒体对于主持人的要求以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制定一个标准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得专业人员可以公平竞争,这就使得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出能宏观管理的法规法纪,规范播音主持行业行为。

(6)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会更高,适应力会更强,种类会更多,个性会更鲜明。创新是当前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方向,因而要求工作人员在这一内容上具有更高的水平。

(7)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属性呈多质性,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的知识构成呈复合型。其创作既有再造性,也有创造性,是再造和创造的统一。

(8)创作所需要的知识以及技术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创作主体功能性增加,围绕播这一核心,创作者需要兼顾采访以及编辑。在节目中,广播形式和电视形式都开始受到重视,并且对创作主体有了更多的能力要求。从工作性质上进行分析,播音主持并没有过多的改变,但是其创造性开始在新环境、新时代中不断的加以显现。

(9)播音主持创作发生了多层次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依照节目需要在画面、稿件、音乐以及音响等方面的转变。节目中创造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也开始具有自我意识。但是必须注意到是,在节目创作中,各种素材的依据地位依旧同之前一样。

(10)受众的要求提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新时期本身的综合素养都有所提高,因而对于美的要求也日益提升,加之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开始变得多元化,通过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信息传播方式想着交互式形式转变,不但在分类上更加的完善详细,同时获取以及反馈也更加便利,呈现出了很强的选择性以及主动性。但是受众已然采用了物理―生物―心理这一接受规律。并且民族审美心理并未发生转变,受众地位也没有改变。

2 应对措施

在21世纪的初期,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播音的样态特征,如前面所概括的:“变与不变的统一”。那些“变的因素”,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机遇和新的领域;那些“不变的因素”,为我们积累了经验,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运用这些经验的新的挑战。可见,面向未来,迎面而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勇敢地迎接挑战,在不断地解决新的课题中发展和前进。

在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中,创作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里提出挑战主要是针对创作主体而言。迎接挑战,就是要求创作主体能够做到适应、优化和统一,即主动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优化内部要素的构成,使“变”与“不变”的因素在播音创作中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在新的天地里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时代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促进传媒的发展和变革中,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主体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更新观念,扩充现代知识结构,增强掌握和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工具的能力,提高语言功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因为越是与机器结合,越要求语言的准确规范,提高运用变化了的创作素材进行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能力,进一步树立为受众服务意识,满足受众更高的信息需求和审美追求。广播电视以及各个电台,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其播音员都受到当前科技以及传媒技术的推动,站在了一个平台上,这就是当前播音主持业界竞争激烈的原因,而这种情况却为波音主持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艺术创作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因而便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主持人以及播音员。他们主业是播音,以节目作为单元,不但能够播音还能够做主持人主持节目,不但能做广播播音员,同时也能胜任电视主持工作,另外也在采访、编辑以及节目制作上具有一定的能力,是综合素养较高的播音主持工作者、创造者。

篇3

一、目前重要事项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督职责需进一步完善。

就整个人行系统而言,目前基层央行监督部门仅根据上级行的相关规定开展重要事项监督工作,而上级行的规定又大多散落在多项制度规定中,较难集中统一,且缺乏整体性、操作性和独立性。重要事项(资产)的使用部门、管理部门、监督部门互相独立,缺乏有效的相互间沟通,未形成整体合力。主要体现在:一是监督机制仍不够完善,缺乏整体监督效应。相关制度中虽对内审、纪检的监督检查职责作了规定,但都较为原则,只有少数基层央行制定了重要事项监督工作的具体管理办法或细则。由于没有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内审、纪检等部门各自的监督重点,检查的方式方法缺乏可操作性。各相关部门,包括使用、管理、监督部门职责分散,操作口径和尺度有所差异,检查中势必会掺杂较多的人为因素,缺乏规范性和整体性;二是监督内容和标准仍不规范。内审、纪检等部门在监督工作中监督什么,如何监督,达到什么标准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完全凭参与监督的工作人员自行掌握,随意性太大。同时,监督工作参与具体操作环节较多,从宏观上进行政策指导建议较少;三是监督缺乏独立性。虽然有的制度明确规定监督部门必须参加,但在实际操作中,组织者对监督人员依赖性较强,造成监督人员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不符合独立性原则,也容易使监督形式走过场,未能达到应有的监督效果。

2.监督效率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基层央行监督工作(尤其是省会中支以上),监督频率较高,占用了监督部门大量的工作时间。如通过对某中支近两年监督工作统计,仅内审部门参与行内各类重要事项监督项目达98项。共投入工作量106人/次。其中查库8次,监交监销类11项,工程资格预审2项,基建工程招投标10项,机电设备招投标4项,小型工程维修改制造及设计4项,推广宣传活动2项,职工疗休养旅行社招标2项,采购类55项。在全部98项监督项目中,涉及资金使用的有77项。

从上述统计的情况反映,基层央行监督项目在省会中支以上较多且杂,由于缺乏具体统一的监督管理办法或细则,造成监督标准不一、监督程序复杂且不规范,既大量挤占了监督部门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监督效率也不高。

3.监督效果需进一步提升。

目前,从基层央行对重要事项的监督效果来看仍不大理想,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不畅通,监督成果运用不太理想。集中采购部门与会计、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等相关部门缺乏经常的、稳定的沟通机制,信息交流不畅,协调配合不够密切;二是监督重点不突出,监督内容和程序不明确。由于在对实施具体采购过程中监督者对监督对象、监督事项前知之甚少,较多情况下是在监督现场才知晓,监督容易流于形式,未达到应有的效果;三是采购和具体使用部门沟通协调不够,部分采购来的设备与需求部门不匹配,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设备使用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4.资产使用与管理再监督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使用管理和监督相互脱节。目前基层央行对于采购后的资产管理基本上实行的是“谁使用谁保管”的原则,使用部门只管使用,但保养责任不明确,致使部分资产未能及时进行必要的保养、检修和维护,特别是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日常维护不到位,缩短了资产的使用寿命,而监督部门仅仅是进行过程监督,往往较少涉及到资产的使用管理中,造成资产损坏率较高;二是对废旧固定资产处置监督不到位。在出售、报废处理资产时,剩余残值的处理存在部分不规范现象,不能充分保全固定资产应有价值;三是资产交接手续监督不严。个别责任人变动时,交接手续不规范,没有将固定资产纳入交接内容,不利于资产的有效保全;四是少数资产处置不及时。部分原本到期按规定可以处置的资产未能及时处置,少数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资产因无人管理而闲置;五是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观念。少数采购部门和使用部门重视设备物品的采购,轻视对设备的管理和监督,特别是少数设备使用部门对设备使用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管理,监督部门又未及时介入,造成一定资产、资源的浪费,影响了资源的合理运用和节约。

二、改进重要事项监督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监督职责,健全监督制度。

健全的制度是防范各类违规行为或腐败现象发生的“天然屏障”。因此,要重点从制度上堵住和防止违规行为或腐败现象发生。一是整合资源,梳理和完善现有制度。基层央行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人民银行总分行的制度办法要求,结合本行实际,及时出台、修订和完善专门的重要事项监督制度,进一步明确重要事项的使用、管理、监督部门的职责,使上述部门各负其责,建立起重要事项监督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建立科学的监督内容和具体的监督标准和监督程序,努力提高制度的完整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以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也才能切实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和案件的发生;二是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明确各监督部门的监督重点、监督方式方法和要求,使监督工作更具针对性,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三是结合实际,优化监督方式。根据基层央行监督工作特点突出重点,实行“抓大放小”的监督模式,对集中采购、基建招投标、批量办公设备等金额较大、易出现腐败行为的采购项目,采取更为严格的监督。而对于小批量或低值易耗品的其他监督项目,可以采取抽查等灵活监督方式。这样,既可减轻监督强度,又可提高工作效率。

(二)改进监督方法,建立监督长效机制。

1.改进监督方法,提高监督效率。在新形势下,基层央行重要事项的监督方式应摆脱传统的监督方法,寻求探索新型有效的监督方式。一是改变以前一般性的集中大检查模式,建立常态化、规范化、多样化的监督机制;二是改变单纯的数字监督,建立定期综合分析的监督机制;三是改变单一的过程监督,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并举,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并重的格局;四是把监督和促进基层央行工作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调研,以有效的监督,促进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2.实施定期检查,强化督促整改。建立定期检查监督制度,监督部门应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中国人民银行岗位风险防范指南》的要求,对重要事项实行定期的监督检查,确保检查的覆盖面。监督部门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和存在的问题,应及时通报、研究、处理;被监督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照制度规定要求,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整改。行级领导、纪检监察和内审部门及重要事项主管部门应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各种问题得到有效整改和纠正。同时,为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可实行责任追究机制,制定责任追究的实施细则,明确对重要事项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应追究什么责任,追究哪一级责任人,增强责任追究的可操作性。

(三)注重监督效果,发挥监督合力。

1.建立立体监督模式,形成监督整体合力。经过多年的不断改进,基层央行各项制度建设相对比较完善,但重要事项监督机制和监督模式仍有亟待改进的地方。因此,加快转变对重要事项的监督模式尤为必要。为规范重要事项行为和促进廉政建设,必须实现内外部监督机制的有机结合,建立起纪检监察部门、内审部门、各职能部门、各资产使用部门,全行职工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立体监督模式。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等监督部门,集中采购、会计、科技等管理部门,货币金银、钞处中心后勤服务等资产使用部门要建立常态的、稳定的沟通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在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对重要事项进行监督的基础上,还可通过全面公开重要事项工作的制度、信息、程序、结果等方式,使各重要事项处于全行职工的共同监督之下,同时通过公开举报电话、设置举报箱等形式接受群众的投诉,方便群众监督,形成监督合力。

2.突出监督重点,注重监督效果。根据目前我们的调查,基层央行对监督事项较为重视,但监督实施效果不甚理想。应抓住重点,寻求监督效果的提升。特别针对省会中支集中采购活动较多的情况,通过构建完善的集中采购监督机制,以抓好集中采购监督为重点和突破口,从而带动整个基层央行的重要事项监督工作上水平。一是可根据各行实际,制定集中采购监督操作流程,细化集中采购监督内容,对每一个风险点的监督落到实处。要关注重点环节和内容的监督,从集中采购范围、采购方式、采购程序三方面加强对集中采购监督的管理。同时,为了保证监督的效果,还应对事后复查进行监督;二是在采购结束,采购项目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大额集中采购项目的适用性、经济性、合理性进行复查评价,对项目采购的必要性、使用质量情况、实际性价比等方面进行论证,查找项目缺陷,对采购项目实施情况全面评价;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采购项目使用、报废、处置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设备物品使用效率,节约资源,杜绝浪费,提升监督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