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

篇1

教育信息化时事、热点的及时、全面、深度报道。

对话

与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学者的深度对话,展现独特思想。

专栏

业内人士对热点问题、现象的独特见解。

巡礼

展现区域、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对其他地区的辐射与带动。

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研教改。

(1)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集锦

提出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各种实际问题,探寻答案。

(2)蓝调解码

同期呈现两篇探讨内容相近的文章,在对比中收获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的新理解、新认识。

(3)优质课展台

以“教学设计+点评”的形式呈现,展现优秀案例,提供教学参考。

(4)名师课堂

基于实践案例,由任课教师发起议题,名师同步答疑,并延伸至信息技术教学的再加工、深设计、多挖掘。

课程整合

展现各学科一线教师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理念和创新应用。

(1)整合视导

展现不同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优秀案例,突出实用性。

(2)深度学习实验

同步国际趋势的深度学习实验生态设计案例,并透过不同的视角和预期来诠释深度学习。

(3)微课程教学法研究

推荐实施翻转课堂的成功案例,并由专家针对案例予以指导,引发互动。

(4)网络教研团队

NOC“网络教研团队”赛项获奖案例展示及点评,凸显团队协作教研的力量。

(5)NOC活动获奖课例展示

NOC“教学实践评优”赛项获奖案例展示及点评。

(6)教学APP的学科运用

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或教学片段,呈现APP在各科教学中的运用。

技术与应用

展现新技术及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对技术的各种创新应用。

(1)高手论技

高手团队将以“文章+讨论”的形式,呈现最新技术及其深层次应用。

(2)实用教学软件兵器谱

推荐实用、易用、有效的教学软件,分享在教学中使用工具的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

(3)信息技术实验

介绍信息技术实验的各种做法,分为定量研究、分类比较、技术攻关三类。

(4)生活・技术・探索

从科学、技术和艺术视角,介绍Arduino、Scratch等常见软硬件的具体应用,引导更多师生去做跨领域、跨学科、结合真实世界的研究。

(5)影视动漫制作

讲述动漫教学在中小学的具体开展情况。

(6)办公“神器”――Office

基于Office 2016展开,并与之前的多个版本做比较,阐述其在日常教学中的典型应用。

(7)NOC活动获奖工具展示

NOC“数字化学习工具评优”赛项获奖案例展示及点评。

(8)微课制作工具

针对不同需求,推荐实用、简洁、效果好的微课技术工具。

(9)众创空间

关注创客教育、创客空间的创建、开展,反映一线教对创客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数字社区

展现教育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领悟,偏重人文特色。

(1)每月新见

推荐最新技术并“联想”其教育应用,用教育的眼光洞察世界的变化。

(2)Hold住新课程

剖析新课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展现各地教师对课改的践行。

(3)翻转故事

以教育叙事的形式,解读国内外翻转案例,以帮助教师实施翻转课堂。

(4)教育云梯

探寻“云”时代教育领域中各种热点问题和思想。

(5)微言热议

关注热点博文,并邀请业内人士针对“微言”集思广益。

(6)会议综述

重点关注教育信息技术领域各类会议,综述会议内容,呈现会议亮点,带来思想碰撞。

(7)e线教研

呈现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教研实践、思考。

域外采风

展现国外教育领域的人文风貌,包括外文综述、异国散记等。

高教专区

聚焦并展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理念、新研究、新技术。

篇2

一、 校本课题群的形成

校本课题群就是指立足于学校实际,为本校研究者主持的、跨学科的,由若干相对独立的课题组成,由学校自主开发、自主实施和管理的研究联合体。组成课题群的各个分(子)课题(可以是各级规划立项课题或教师小课题),彼此之间都有较大相关性,如内容上相近、有因果关系或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单一的课题研究往往很难达到全面认识和解决研究领域的问题,倘若按照一个总的目标组织成课题群进行研究,集聚力量,碰撞智慧,并通过长期的积淀和不懈的努力,就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群体特色。

1.自上而下分化

有些课题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全局性的作用。因此,可以此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集合涵盖各个方面研究的一系列分(子)课题组成课题群。这一类课题群的确立和实施,能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研究中,而这些研究与促进学校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对提升学校的品牌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避免课题研究中无序自发的低效状态,学校在制定科研发展目标时采用慎重的态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确定好一定的主攻方向(多为学校重点发展的领域,而且需要较长时间研究的主课题),然后依据研究目标按内在逻辑结构分解或转化为教师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系列分(子)课题进行研究(即形成基于主线的不同研究任务和侧重点的课题群),最后系列分(子)课题研究成果的集合就是主课题研究的成果。这样可使主课题的研究基础达到宽、厚、深、实,范围广阔、系统,成果完整、丰富。

如《生态学校构建的理论与实践》是某中学的统领性课题,渗透到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它是以构建生态学校为主要研究目标,由构建生态校园、构建生态德育、构建生态课程等一系列子课题涵盖研究各个方面组成了课题群,吸纳了全校众多教师的参与。这样一个龙头课题带动了一批校级分(子)课题,易于集中优势资源,教育科研的效益比较高,也凸显了学校的科研特色。

2.自下而上聚合

学校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大都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目标,从发现身边的问题起步,将工作中的创意或碰到的困惑、矛盾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些教师自主性研究的课题,实践性强、课题小、耗时少、见效快。学校要及时去发现教师的这些自主性研究课题,将相近研究方向的相关“小课题”组合成“课题群”,并从该课题群中提取共同话题设计一个统领性的主课题,在此主导下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分(子)课题研究,保证科研工作有序、高效、高质量地展开。或者,引导教师小课题研究系列化,让教师有意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拓展或深化另一研究“点”,逐渐使自己的研究形成系列,串联一系列的小课题成果形成某一主题的大课题。这样做,容易使主攻方面明确,形成研究合力,整体效应明显,也便于形成拳头产品,有利于成果推广,还能带动教师参与,培养科研骨干。

如某中心小学教师研究的课题有“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研究”等。此时,就可以因势利导,整合这些相近研究主题的分(子)课题,形成一个以“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为统领的课题群,教师广泛参与,形成合力。通过这类课题群的研究与积淀,教师在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层次上解决学科教学问题,这对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十分有效的。

3.上下联动对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要把课改新理念及时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这需要一个消化与接受的磨合过程,其中课题研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为了达到“本土化”应有的效果,学校可把近期需要落实的课改理念与具体要求逐一梳理公布(即学校课题指南),各部门或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领会,通过“头脑风暴”,让教师在本职工作或本学科教学中寻找可能的落脚点。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育人为本”,面临着大量可选择的课题,学校发展与教师需求形成了一定的对接关系。教师应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自己研究的课题,学校把具有相近研究方向的系列分(子)课题归结成一个课题群,或从中提取出一个统领性的主课题。这样通过上下联动实现了课题研究的主题对接,可综合各方面的研究优势,融合到教育改革的整体研究中。

如为推进学校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建设,每个教研组围绕学校该主题,结合各自的学科教学实际,确定一个或数个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分(子)课题,层层参与,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科研课题群。在具体实施中,各个教研组可确定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点,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在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难点与热点方面有所思考,使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最终在课堂与学科教学中得到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质上是根据学科发展的内部逻辑关系,为实现功能发挥上的整体性,把学科教育教学与一些新兴学科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新学科的集合。因而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广泛参与、反复探索,而课题群就是一个恰当的载体。

二、 校本课题群的管理

校本课题群是学校课题研究的高度分化或教师自主课题的高度整合,各个分(子)课题依靠所共有的一定研究领域(主题)为纽带而组合成群。

1.“领雁”主导

构成课题群中的各分(子)课题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课题群对各分(子)课题的约束力较小,各分(子)课题研究者水平差异较大。而且,课题群总的研究目标又必须充分顾及各分(子)课题的研究目标。所以,课题群管理首先要确定一项主导课题作为“领头雁”,否则,各分(子)课题就会“群龙无首”。为创设有利于课题群的生长环境,学校要根据各教师研究的课题,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包括教师特长、教学风格、教育经验、领导特点、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等,把相近研究主题的相关课题整合成课题群,从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意义大的、主持研究教师研究能力强的课题作为“领雁课题”来统领。“领雁课题”一般是名师或行政领导主持研究的课题。“领雁课题”在课题群研究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确定各分(子)课题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以及对各分(子)课题研究进程的跟踪、研究目标的达成、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成功经验的总结推广等问题上,“领雁课题”要充分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给予各分(子)课题以及时指导,做课题群研究的导航者、护航者,带动整个课题群的研究。

2.统分结合

所谓统分结合,就是根据对课题群研究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的把握而采取的调控措施。“统”是指形成课题群共同的行动纲领;“分”是指群内各分(子)课题在尊重主体的要求下,充分拓展各自的研究空间,挖掘研究深度,显示特色。学校要对相近的课题研究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对研究中的问题与困惑进行梳理和提炼,找出目前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热点的问题,统一规划,集中攻关,形成共识。另外,还可规划研究进程,组织课题论证,如邀请专业人员指导、组织课题研讨沙龙等。这种统一并非是机械的,而是根据原有各分(子)课题的目标和研究内容,在保证完成合同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目标。同时群内各分(子)课题围绕总目标适当调整研究内容,重复的、相同的内容则可以由一个课题去完成。对于每个分(子)课题来说,个性化、多样化是它们的特点,要尽力帮助他们形成特色。各分(子)课题可根据总目标要求,按照各自的研究目标与操作逻辑,力求突出自己的特色。最后,集中骨干力量进行综合研究,争取在较大范围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

3.及时总结

由多个分(子)课题组成的校本课题群研究成果,要及时进行分阶段总结提炼,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分享交流经验和出成果。成果总结时首先要概括共性,依据课题群总的研究目标和各分(子)课题内在的联系,提炼出有价值的规律,并适时对各个分(子)课题下一阶段的研究提出指导意见以及分享阶段性成果。考虑到各个分(子)课题的差异,还要重视个性化成果的提炼。同时对各个分(子)课题研究措施、效果的检测和评价,要恰如其分,尤其要凸显原创性。对校本课题群研究成果的提炼,要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案例及分析、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等,使之适合于学校的校本研究成果能及时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时要求各参研教师带着研究活动形成的研究成果,甚至是形成的新问题,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再实践、再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反思和总结,使得课题研究向深度与广度推进,也使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能力随之提高。当然,课题群研究的成果提炼也要得到专家的及时引领与指导。

4.多元推广

课题群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课题群研究同样重要,是课题群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校本课题群的研究成果与其他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一样,可多渠道、多形式进行,但主要是校内的理论交流和实践推广。课题群成果一般都有贯穿其整体的主题思想,这种鲜明的主题思想常常表现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观点、方式方法等,是课题成果的“灵魂”。交流的目的是帮助参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把握和领悟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方法先进、操作性强的成果交流,要着重关注“通俗化、可操作、用得上”。先进教育教学方法的要领一旦被教师掌握,他们就会模仿、迁移和再创造。依托主题交流反思、分享成果、弥补缺失,帮助教师内化先进教育理念、掌握先进教育方法,是课题群成果推广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及时推广,更能在课题群内引起共鸣,有利于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要重视课题群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把课题群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线和持续研究的主题,从而推进教育改革。课题群研究和成果推广相辅相成,呈螺旋式上升过程,并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促进了“研”、“教”合一,彰显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晓宇.课题联动:一种有效的课题管理方式.浙江教育科学,2009(4).

[2] 魏传忠.现代科研模式下的科研群体管理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5(1).

篇3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认真做好全省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编辑印发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年年鉴》。

.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举办××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

篇4

“临床”作为医学术语,源于医学著作《临床医学的诞生》,“临床医学”是相对于基础医学、靠实地诊断治疗病人的医学。教育学人由此获得启迪,主张在师范生培养中融进临床学理念,以突出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案例性、现场性和动态性。“临床教育学”概念由荷兰学者提出,后在日本、美国发展较快。1988年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设立“临床教育学”专业,2000年田中孝谚著作《理解儿童:临床教育学的尝试》出版;日本多所大学设置“临床教育学研究中心”,聚焦教育实践,展开教育、医疗、心理等多学科参与的“临床教育学”研究。美国20世纪90年代有教育学者提出相关概念并产生积极影响,柯南特主张由“临床教授”负责指导和评价师范生教学实习,古德莱德呼吁加强“临床教授”队伍建设。这些理念在美国及西方国家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美国“蓝带小组”研制出了“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特别强调候选教师的临床经验。

1.基于“临床教育学”的教师教育研究成果

我国以“临床教育学”为命题要素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以译介性内容为主,较有影响的有两篇:刘燕红、周琴发表在《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8期上的《美国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述评》,钟启泉发表在《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9期上的《从巴赫金的语言哲学看“临床教育学”———日本教育学者浅沼茂教授访谈》,前者概述美国2009年以来临床教育学应用与发展,重点介绍“临床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背景、研制思路、主要内容等,对我国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钟先生的访谈文章涉及理论视野较深广,其中介绍临床教育学三基轴概念:“现场性、实践性”,聚焦医学中“实地”特征;“病理性、问题性”,聚焦医学中针对“病人”个别性;“发现性、批判性”,基于“临床”的引申义。此三基轴构成彼此独立的三维空间,虽然逻辑关系不甚清晰,但基本揭示了近年来临床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及特色,为研究者提供一个鸟瞰临床教育学整体面貌的工具,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基于临床教育学的教师教育研究,国外体现为“在实践中”“指向实践”“为了实践”的教育模式,以英、法、日、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国内聚焦于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获得途径的研究,钟启泉、陈向明的研究成果具有引领性影响。我国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侧重于“现场性、实践性”问题的研究,而缺乏对“病理性、问题性”现象的关注;有些研究即使涉及学校存在的“教育的病理”或“病理的教育”领域,也多数是着眼于对教育教学中“已然”的“问题”“病理”进行归类、总结,为之寻找“治疗”手段,并形成带有共性特征的诊疗方案。而临床教育学则注重教育教学问题的个性化内涵研究:如果时间、地点和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诸多教育因素不同,则其“现场性、实践性”内涵必然不同,可能出现的“问题”“病理”也将各有不同。教师要充分认识儿童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对中小学生行为、心灵的“病理”有一定的敏感度;善于预测或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焦虑、困惑”等心理问题,“逃学、欺凌”等不当行为,以及校园“轻生案”“案”等,对此能够适时寻求恰当的引导、教育等规避策略和方法。总之,师范教育不可能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教师只有增强反思能力、发展教育智慧,才能妥善解决复杂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旁逸斜出”或“突发事件”。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发展新趋势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指向研究,以裴娣娜、倪文锦、王荣生等学者及大批语文教改一线专家为代表,其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影响。《语文建设》2013年首期发表《聚龙宣言》,开启了大规模的“真语文大讨论”,全国语文人针对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假大空杂”的积弊,进行了全面反思和重构。2014年以来,《语文建设》又相继推出系列讨论专题,如“将国学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本”“文本解读应以文本为本”“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之本”“继承并弘扬古代优秀语文教育传统”等,并且集中刊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的前期成果,包括语文教育改革的总体构想(任翔)、语文教育语用观的核心理念(曹明海)、语文教育改革的整体设计(李宇明等),还有语文教育评价(倪文锦)、语文教师教育(靳彤)、语文教材改革(顾之川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语文建设》2014年第6期、第7期、第8期)。这些都是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前沿成果,无疑应该成为语文教学论课程优化建构的重要元素。

3.“临床教育学”视域下语文教学论课程优化研究的意义

临床教育学强调实践性、跨学科性,其隐喻意义在于:临床医生在决定治疗病人时,一般运用艺术的、非形式的、质性的方略,是不能量化的。基于临床教育学的理论视野,优化学科教学论课程,将使高效开展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研修工作拥有源头活水。当前,业内人士已经关注“临床性”,普遍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打造,但往往强调了可操作性,却淡化了学术性;流于急功近利的机械训练、低效模仿,解决的都是“已然”“应然”问题;侧重于打造知道“怎样教”,却淡化了要理解“为什么这样教”,忽略了要反思“还可以怎样教”。借鉴临床教育学“三基轴”内涵特征,突出对“或然”“将然”问题的研究,体现了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导致教育环境的复杂对教师的新要求。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殊性质,在人终身发展中奠基性的重要地位,以及学习内容和任务的高度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境更为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同时,母语教育对于“立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任重道远的使命,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因而,开展临床教育学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优化研究,更具特殊意义。2013年国家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了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志最近指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因此,进行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优化研究,对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从而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实效性、时效性,也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语文教学论课程优化建构的目标定位及主要内容

1.目标定位

借鉴临床教育学“三基轴”内涵特征,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三个基本理念;以“回到原点”为突破口,着力研究“学科”“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发展”几方面的原点问题,以语文学科为凭借和依托,以语文教学事实为基础,以提升语文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和教育智慧为旨归。

2.主要内容

(1)遵循“实践取向”理念,突出“现场性、实践性”特征,研究当代语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特征及获得途径和策略,聚焦于“语文教师知识”,包括语文学科知识、语文课程知识、语文教学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学实践的主要原料和依据;知识与能力,是教学实践的两个基本支点;语文教师知识首先应该指向“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即学校教育课程中的语文课程学科知识,由文字、语言、文学、文章等多门学科综合改造、遴选、提取而来,这些知识力求精要、好懂、有用,以适应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后来被概括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称为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并列,构成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双基”。语文课程知识。随着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从关注“教学层面”走向关注“课程层面”,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课程的整体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语文课程知识,即把语文学科知识转化为语文课程内容的知识,其基础内容仍然是语文学科知识,但又不是单纯的语文学科知识的直接呈现,而是对它们进行加工、重整、变更,使其形成课程知识,即指向语文教学目标、在学校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学习,而且是可以教、可以学,值得教、值得学的语文知识。语文课程知识内容指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实现什么目标”,指向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知识;二是“拿什么来实现此目标”,指向为了实现此教学目标,要运用哪些语文知识;三是“怎样教才能更好地实现此目标”,指向将采取哪些方法、策略来呈现、传递这些语文知识,使其能够转化为语文能力,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是“何以知晓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指向如何通过检测、评估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判断教学目标实现的效度。语文教学知识。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L.S.Shulman)提出“教师知识”的概念及其理论框架,由七个组成部分构成:学科内容的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关于学习及其性质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目标与价值的知识,其中“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最受重视,它是“学科的科学内容与教学论的合金”:教师将学科内容转化和表征为有教学意义的形式、适合不同能力和背景学生的能力,是综合了学科知识、教学和背景的知识而形成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由于学科教学知识(PCK)具有专业独特性、个体发展性、多元整合性、实践生成性等特征,因此,该部分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知识(PCK)如何获得,难点是语文教材内容教学化和语文教学设计个性化。理想的语文课程体系应该是:课程目标内容化(国家)———课程内容教材化(专门机构)———教材内容教学化(教材编者、教师)———教学设计个性化(教师)。我国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仍然属于“能力型”标准,缺乏课程内容;而当前的教材基本属于“文选型”教材,在“教材内容教学化”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必然增加语文教师“备课”的难度。据业内研究者粗略统计,70%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是源于教师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的欠缺,问题大多处在弄不明白究竟要“教什么”。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教材内容教学化”不到位有很大关系。“教什么”“学什么”比“怎样教”“怎样学”更重要,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有效教学的原理之一。

(2)坚持“育人为本”理念,注重“病理性、问题性”特征,改变一味重视“已然”“应然”问题的研究惯习,重视语文教育教学中“或然”“将然”问题的研究,旨在提高语文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其形成语文教育智慧。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表明,当代教师教育必须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反思性实践家的成长”,课程实施需要由“定型化教学”走向“情境化教学”,教学研究需要由“技术性实践”走向“反思性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由“教育理论实践化”走向“教育实践理论化”,语文教学论课程的优化必须在此前提下进行。要广泛吸纳“真语文”大讨论的研究成果,探索怎样建构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和教育智慧的形成。特别要研究怎样锻造教师的“专业品性”,引导语文教师形塑自我角色,恪守专业伦理,习得专业知能,养成实践智慧,促使其提高对学校教育教学中“或然”和“将然”的“问题”的洞察力和敏锐度,增强驾驭教育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进行自我角色的形塑,了解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善于通过母语文化的熏陶浸润,促成儿童心智的良好发展。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品性,才能避免在教育教学中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怠惰心理,甚至出现“惹不起,还躲不起吗”的逃避行为;教师“不愿做”比“不会做”更亵渎“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本,更有损于教书育人的大业。拥有优秀专业品性的教师,对教育教学中“或然”“将然”问题,不仅具有敏锐度,还具有责任感;他们对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能够使日常“保健”“预防”与“临床治疗”合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传承母语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师更加责无旁贷。

(3)体现“终身学习”理念,强调“发现性、批判性”特征,体现当代教师“反思性实践者”的专业属性;聚焦于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即语文课堂技术(基础)———语文课堂技艺(桥梁)———语文课堂艺术(境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教授唐纳德•A.舍恩(DonaldA.Schon.)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师要从技术理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实践中反思和探究,树立“反思性实践者”的专业形象,他指出,“反思性实践者”是实践情境的研究者,是实践知识的创造者。“反思性实践者”体现了当代教师的专业属性。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充其量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他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罗赛尔、科萨根指出:“训练只能缩小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的差异,而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却是促使一部分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教学实践的过程,不是合理技术的应用过程,而是在复杂的语境中展开的实践性问题的解决过程,是要求高层次的思考、判断和选择的决策过程。反思,是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的重要途径。就反思策略的生成机制而言,可以分为“外辅式”“内发式”两种,前者是经由教师教育者引导而学会反思;后者是由师范生、准教师进行自我澄清。对准教师而言,“内发式”反思难以自动生成,需要在教师教育者的指导下逐渐形成并提升反思能力,因而“外辅式”策略在教师职前培养中更加重要。国外教育研究者通过初任教师与熟练教师的比较,揭示了熟练教师的实践性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第一,不仅在课前、课后进行反思,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即兴地思考丰富的内容。第二,能够积极地、感性地思考教学,即在教学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推理,发现并解读教与学的问题与意义,并从该问题与意义出发探寻教学的其他可能性,以求得实践性问题的解决。第三,不限于教师的教,能够置身于学生的种种立场来反思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够多角度地把握教学事件。第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与学的语境,从教材内容的关系、其他学生思考的关系上来做出相应的思考与判断。第五,能够发现教学中的种种事件之间的复杂关系,不断地重建教学所固有的问题框架。任何课堂实践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对立统一。教学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实用技术,但在教学过程中包含了艺术的要素———直觉性、创生性、即兴性、表现性;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即便是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必须有“艺术性”。建构语文高效课堂,就是使语文教师努力从教学技术向教学艺术迈进,其发展的逻辑思路可概括为:语文课堂技术(基础)———语文课堂技艺(桥梁)———语文课堂艺术(境界)。第一,语文课堂技术,即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且被固化、定型,具有普适性的教学观念、操作流程、方法手段等,它是浓缩了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精华,是静态化了的语文教学智慧;课堂技术是高效课堂的起点,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底座”,因此,必须强化语文课堂技术的训练与掌握,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打牢基础。第二,语文课堂技艺,即指在熟练掌握语文课堂技术的基础上,个性化地理解、迁移、改进和重组现成的语文教学技术,使其更适应当下的教学情境,更符合自己的教学需求的一种更加合理有效的课堂样态;语文课堂技艺,是语文教师基于自己的专业积累,进行反思性实践的专业提升的成果表征。课堂技艺,是“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的过渡带,具有桥梁作用;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技艺,可以避免对名校名课的“模仿秀”,回归语文真味。第三,语文课堂艺术,是高度自主化、个性化、弹性化的语文教学形态,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教学境界。教学艺术表现为优秀教师对教与学的整体性理解和知行合一的行动样态,这些思维和行动特征已经组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个人哲学。研究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与形成,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背景,重视中国教师本土的思维和行动特征研究,有必要通过整体性、情境化和默会知识等方式进行研习;如优课研究、案例剖析、反思性模仿等方式,还可以采用师徒制、做中学、角色体验等途径,促成语文教师教学经验的生长与升华。

篇5

关键词 校本教研 信息技术环境 职教课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environment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u ping

(jiangsu radio & tv university kunshan college,

kunshan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 kunshan, jiangsu 215316)

abstract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has promoted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esp.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has broken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ime and space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as the base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schools should not only escort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from the hardware, software and management, but also provide a steady stream of propulsion and backstage supporter for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1 校本教研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以“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基础的校本教研,在很多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形成了各自的鲜明特色,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校本教研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也成为校本教研的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从组织上来看,教研活动的范围只局限于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教研室内,跨学科的校内之间的教研不多,校际间教师的教学研究也是凤毛麟角,对教师来说,与教学名师或专家之间的交流更是一种奢望;(2)从时空上来看,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必须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他们之间的对话范围非常狭窄,时间也会非常仓促,甚至有“走过场”的嫌疑,同时教师所把握的资源和集中的智慧都相当有限,效率不高;(3)从效果上来看,教研活动普遍缺少广泛的交流,缺少深入的研究,存在重“教”轻“研”的现象,教师的个人也反思不能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4)从层次上来看,专业研究人员队伍力量薄弱,直接用于校本教研指导的时间少、精力不足,无法满足学校对专业引领的需求。

2 信息技术对校本教研的促进作用

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为人类社会由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信息化社会奠定了坚实地基础,也不可避免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从而使我们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研活动方式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得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教育课程的改革的一个关键因素。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及构建信息化环境,不断优化和变革学校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从而整体推进课程实施、学科教学和教研活动;并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文化;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校本教研使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大范围的交流切磋成为可能,也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反思式的校本实践和专业成长。

作为校本教研基地的学校及时适应时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让校本教研迈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从而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及职教课改实验向纵深发展的助推器。

3 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教研的良好环境

3.1 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环境作为硬件平台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对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教育内容等均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孕育出了全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网络的巨大优势在学校教育领域已经有了充分的体现。学校首先应大力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使网络为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

提供了有效平台。

3.2 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作为软件基础

学校应通过组织现代教育理论、信息科学理论的学习,使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增强信息化教学意识,掌握和运用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研工作方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下转第174页)(上接第137页)发展的要求,完成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从认知到应用的过程,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qq、e-mail、论坛、博客、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层出不穷。由于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些交流工具提供了向专家学习、请教,同专家交流、对话的可能。除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学校更应加强对教师掌握网络交流工具的培训,引导教师积极利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地进行网络交流和学习活动,为校本教研开辟新的舞台,促进自身专业更快发展。  3.3 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管理机制

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使教学研究成为一种制度,并把制度转化为教师的行为,使教学研究与专业学习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方式。为此,每个学校必须着力于制度的建立,通过制度保证和要求规范来确保人人自觉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中来。

网络环境又不同于传统的校本教研环境,它的开放性使得校本教研管理方法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原则,加强了“引领”,做到“三少三多”,即:刚性少、柔性多;约束少,引领多;领导意志少,群众意志多。相应的制度应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学校及教师个人承受能力等各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使教师既是制度的执行者,同时也是制度制定的参与者。

3.4 建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作为推进器

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是了有力的支撑,而活动开展的效果和进程如何则主要取决于参与的主体——教师。因此,教师个人的主观意志和参与的积极性将会对校本教研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对教师的评价和激励则是这项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

评价是一切管理与活动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合理、正确的评价能调控活动的进程,有利于活动机制的建立和促进发展。在合理评价的基础上,学校可通过对校本研究的成果包括优秀教学案例、论文、课题和校本课程以交流、发表和评比的不同级别制定相应的目标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发挥教师的主体积极性,以达到校本教研所要求的最佳效果。

3.5 搭建丰富的网络资源库作为后台保障

在大力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今天,校园网络已经在很多学校得到普及,各种基于c/s和b/s架构的应用系统也层出不穷。尤其在职教课改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今天,网络作为课程资源的支持系统,网络环境是具有极大开发潜能的课程资源,它与教师、学生、应用工具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学校应做好校本教学资源信息库建设,这有利于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4 结语

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教研突破了传统校本教研的发展瓶颈,但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样也存在着各种不足,如网络资源的良莠不齐、上网人员素质的千差万别,这些都会对校本教研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把传统教研与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教研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之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将是下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