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意识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意识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治意识的内容

篇1

关键词:识别技术;自适应技术

中图分类号:ITP391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早期的移动Web开发主要基于WAP技术,采用WML语言。这是一种基于XML设计的标记语言,主要用在移动设备上。由于提出WML语言规范时,还没有出现性能强大的智能手机设备,所以WML只能对文本的格式进行最基本的控制,不支持类似背景色、线条颜色和字体大小等更加细化的格式。WML不支持JavaScript脚本语言,而是使用专用的WMLScript。由于WML标记语言的功能极其有限,智能手机设备逐渐普及以后新的移动Web站点已经不再使用,而是改用XHTML-MP(XHTML语言的移动版本)。XHTML-MP语言已经经过标准化,但是移动浏览器在实现时还是存在一些缺陷,所以在各种不同的移动设备和移动浏览器上表现会不太一样。

目前,主流的移动浏览器已经可以较好地支持XHTML-MP,甚至部分高端的智能手机已经可以完整地支持HTML,但是相对于桌面Web开发来说,移动Web开发依然面临很多困难,原因主要在于常见的移动设备及其依赖的无线网络具有如下特点:

低带宽:目前最常见的承载网络是移动的GPRS,属于2.省略平台进行开发时可以使用HttpRequest.省略平台,可以通过下述代码对WURFL API进行初始化:

var configurer=new ApplicationConfigurer();

var wurflManager=WURFLManagerBuilder.Build(configurer);

并通过GetCapability()函数获取具体的设备特征值,比如GetCapability(“cookie_support”)可以得到浏览器是否支持cookie的布尔值。

3 内容自适应技术

内容自适应在设备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将具有相似功能特征的设备归为一组,然后针对移动设备组来定制移动标记、样式和脚本。所谓内容自适应不仅仅是在服务器端根据条件执行不同的代码,而是根据移动设备的功能和限制进行调整,从而让用户可以更好地适应。内容自适应的实现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根据识别出的设备特征,对所有的移动设备进行分组;确定移动web站点调整的方式;使用设备组和确定的调整方式,编写规则,设定如何更改移动Web站点的内容。

本文根据常见的移动Web站点的用户经常使用的移动设备的特征,将区分三个不同的设备组,分组的标准如下:屏幕宽度在100像素左右,不支持cookie,处理能力和内存容量比较有限的功能手机(Nokia7620);屏幕宽度在240像素左右,支持cookie的智能手机(Nokia C5-00);屏幕宽度在320像素以上,支持完整的html标记,横屏和竖屏可以自动转换的高端触摸屏手机(Apple iPhone4);根据上述的分组标准,可以确定如下的示例调整方式:不支持cookie的手机在进行验证时将用户的票据信息存储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通过将用户的User-Agent请求头和用户的IP地址作为用户识别的字段,在timeout之前,就认为是同一个经过验证的用户;对于屏幕宽度小于320像素的低端智能手机和非智能手机,数据在呈现时使用段落标记进行区分;对于屏幕宽度大于320像素的高端智能手机,数据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呈现,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对于触摸屏手机,增加链接标记的字体大小,从而改善用户的浏览体验。

结论

内容自适应机制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移动设备和浏览器的功能特性,从而达到较好的用户浏览体验,在当前移动设备五花八门,移动浏览器实现缺乏工业标准,彼此之间功能差距很大的情况下,这是实现移动Web站点高兼容性和可用性的最佳实践。同时,应该注意到,为了实现内容自适应,不得不增加Web页面的代码量,这一点可以通过运用良好的设计模式和框架加以克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宪法教育;宪法意识;法治意识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146-0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法治意识观念的强弱是一个国家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从未成年人保护的角度来看,培养未成年人从小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合格公民,进而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也经历了历史发展的充分考验和证明,是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我国的实际,更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要求的良法,宪法的这种根本地位也决定了宪法教育处于大背景下法治教育内容的核心地位,

一、宪法教育的重要性

(一)宪法意识与法治意识的关系

良好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念、意R是法律制度良好运行的精神内核,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国家的整体法治状况不仅依赖于公民是否具备一般的法治意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宪法意识,宪法意识是法治意识的特殊组成部分,法治意识与宪法意识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宪法意识是法治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国家人权保障的重要精神动力。

宪法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基于宪法精神和内容而产生的理解、认同等思维情感,是法治意识的核心和基础,宪法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初级感性的宪法心理,即对宪法现象直观、具体的意识,还包括系统、抽象的宪法理论,是在宪法心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宪法的理性认识[1]。

(二)宪法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关系

青少年法律素质的培育事关国家未来法治的普及程度,在国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在新时期、新阶段应做出新布局,根据教育部新制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我国当前法治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宪法教育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育上,而宪法教育应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将宪法教育贯穿始终,培养和增强青少年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将权利义务教育贯穿始终,使青少年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有权力就有责任的观念。国家最新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下面简称“七五”普法规划)也强调了要突出学习和宣传宪法,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

美国关于宪法教育的结果是非常明显的,他们有专门为儿童准备的人权法案的儿童适用版,省去了法律一般教材的历史背景介绍和法律名词解释,为儿童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解释,例如,该法案的第一条在儿童试用版里是这样讲述的:“国会不能就你的制定任何法律,或者阻止你信仰自己的宗教,阻止你说你想说的话,或者不准你发表你想发表的东西(例如在报纸和书籍中)。国会也不能阻止你和平地集会,要求政府去改变某个事情”。美国的儿童普法教育它不要求儿童理解宪法文本中的有关国家制度等复杂的概念,而是把相对简单的人权修正案告诉他们,提醒他们注意政府和司法机构不该做什么[2]。

二、宪法教育的目标

(一)了解宪法的发展过程,尊重宪法

翻看中小学法治教育读本,关于对宪法的传授大多是我们都熟知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这一口号式的定义。这一条文式的教育不利于孩子在法治教育的初期产生宪法心理,所以应该在宪法常规教育中渗透相关的宪法历史发展过程,使孩子从对宪法的感性认识出发,增强宪法意识。理论上来说,有国家才有法律,逻辑意义上,宪法要早于国家产生,宪法的实质内容是国家统治机构及其权限的划分和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限制国家权力的划分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公民权利在宪法中居于核心地位。近代宪法的产生是出于西方国家基于对人性弱点的认识而建构的,出于防止权力为害,保障人类的尊严和价值的考虑而建立的,在介绍我国宪法发展历史的同时,可以和英美等国家的宪法发展历史做比较。当然最基本的是培养对国家的基本制度的认识和了解,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和了解,还应该培养对宪法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评价的能力。

篇3

关键词:思政课 法治教育 大学生 法治意识

高校思政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载体。法律常识的内容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材中占据一定比重,思政课堂的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法律常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让学生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为此,要在这个阶段着重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就必须重视思政课堂这个重要阵地。

一.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现状

1.课堂时效性差

现阶段,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来进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修订版教材中在三个章节中涉及到法治教育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宪法》和法律权利义务,理论性强,较抽象,趣味性不高,所以直接导致学生不想学、不愿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差。

2.学生法治意识不高

第一,缺乏坚定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对法律的神圣追求和坚持体现,是人们从心底对法律的一N认同。我国现在越来越重视法治社会的建设,将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但是,受传统法制教育薄弱的影响,传统法律文化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使他们没有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第二,法治观念和法律认知水平不高。在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能够接受的专门法治教育是十分有限的,无法系统化地学习法律知识,由此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不够深入。法治意识的核心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但是现阶段,一些大学生只注重享受自己的权利,而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义务,由此加重了社会法治意识淡薄的风气。

二.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成因

1.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教学方式单一

思想教育是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这一特殊性直接决定了思政课教学仍应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所以在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不如其他学科那样灵活多变。

一方面,思政课法治教育涉及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养成、《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以及法律权利义务等,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且内容多是用专业术语介绍法律概念和常识,说教味较浓,和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之间存在距离感,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难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法律知识学习的乐趣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法治方面的教学内容虽然丰富,但是大多数老师授课的方法单一,往往是片面地将知识简单罗列呈现给学生,没有将社会热点和法律知识点内容结合,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

2.大学生个人因素限制

第一,学生个人法治意识缺乏自身内在的需要。大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以后的就业,由此忽视了对和就业关系不大的学科的学习。第二,一些大学生过分地重视自我,导致个人的自大和自私。现阶段很多95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为人处世方面较为自我,不懂得与人分享、合作交流。在法治意识不高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可能做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违法乱纪行为。

3.家庭文化环境教育落后

一些家长认为大学生属于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经发展成熟,为此忽视了孩子成长中幼稚、不成熟、逆反心理的存在,无法对自己孩子形成科学的认知,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一些家长忽视了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规划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生活举止以及社交活动过度干预,在重压之下反而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违法的行为。

三.在思政课堂中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途径

1.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融入法律案例

从现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教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2015修订版)中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涉及到的法律部分内容多为法学理论和宪法。对于这些较为理论抽象的法律知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也无法对所学的法律知识内容进行深刻的了解。为了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传授的时候,需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在实际的法律知识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要对所教授的法律知识进行拓展,并将社会热点案例和法律教学内容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向他们渗透法律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专题化讲座的形式,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知识内涵特点,对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新的整合和优化,从而提升法律教学的系统化和可操作性。比如对于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来进行,从法律的起源、本质、特点等方面进行专题化讲座,并结合思想政治中的观点内容,实现思想政治和法律教学的整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

2.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对最终的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影响。面对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和新时期法治社会建设的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需要采用一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受传统思想认识、教师队伍素质、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的现状限制,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对法律知识的渗透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依据教材的内容一板一眼地进行教学,导致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单一的法律课堂说教,难以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重视和理解。为此,需要对现有思政课堂法律知识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充分结合,并综合应用启发、讨论和讲授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力量。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法律知识、条文、规范以及法治社会建设对学生个人法治精神的要求,让学生动脑筋进行自主化学习。

3.对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学手段的支持。在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更加成为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的重要因素。在科技的进步发展下,课堂教学手段显示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手段被教师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比如多媒体课件以其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能够并存的优势,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更为直观化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教学成效。为此,思政教学中法律知识的渗透需要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将讲和看进行结合,以更为直观化、生动化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如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利用教学APP来引导课堂教学,学生可在课前预习老师的资料,可在课前课后与教师之间实现网络实时互动,这样不光提升了课堂实效性,还很大程度增加了课程趣味性。

4.设置科学的考核方式

思政课教学考核的重要考核方式是期末卷面考核。成绩考核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和实现教育的有效发展,但是这种单一化的卷面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在考试阶段采取不同手段来应付考试,为一些平时不学习的学生提供了临时走捷径的可能。为此,需要对思政课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在考核中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在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化、自主化的学习。思政课的量化考核可以由平时成绩的60%、期末成绩的40%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含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考勤、课堂纪律组成。期末考试部门可以变得更为灵活,比如可以让学生到社会、企业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书写调查报告。

5.在思政课之外优化法律文化环境

A.打造良好的家庭法律文化环境

学生的学习成长,家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家长需要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长形成一种客观的认知,从而根据孩子在法律、思想道德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庭法律文化环境是指在家庭全体成员的长期生活中,家庭上下共同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文化形态,为孩子的法治意识培养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支持。

B.打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为此,法律知识的培养需要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支持。首先,通过打造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培养学的的法治意R。法治意识的培养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思政课堂上需要透过思政教学模式来向学生有策略地渗透法律文化知识。首先,将法律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效联系开展教学。其次,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比如可以定期在思政课上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将书本的知识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向学生进行渗透。最后,开展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在课余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法律知识。

C.打造社会法律文化环境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影响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认知。为此,需要针对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来开展法制教育。在学生居住的社区,也应该开展相应的法律知识宣传活动。首先,要发挥司法部门的重要引导职能,尤其要加强对社会负面消息和新闻的打击力度,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营造健康积极的环境。其次,社会教育、文化、电影、出版等部门要注重对法律理念的宣传。最后,学校之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等要形成正向的舆论价值导向,适当地开展法律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欧阳林洁.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刘玲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探究性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法律意识现状 主要途径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是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象牙塔”并不平静,高职院校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1、高职院校学生缺乏从总体上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

现代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以保障人权为核心,与传统的法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视法为工具与目的的统一,并更加强调法的目的价值,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一种传统意义上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譬如,他们也认可“法治”反对“人治”,但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只具有工具价值而非目的价值;他们也认可民主反对专制,但受到中国现实国情的制约,往往认为法制只存在于民主制度而专制制度下就没有法制,没有认识到法制既可以与专制相结合,也可以与民主相结合,而只有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治。

2、有感性法律意识,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识

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只处于初级的感性阶段,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仍处于对法律本质认知的启蒙状态。比如,多数学生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对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却知之甚少,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都是实行的国家,若不能将宪法提到的高度加以认识,在论及宪法内容时不能立即想到公民的权利以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关键问题,则是缺乏现代法治意识和意识的表现。

3、有被动法律意识,欠缺主动法律意识

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以及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这种被动的法律意识更多的是一种守法教育下的结果。譬如,现在一些高校内的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都以描述违法犯罪的案例及其所受的惩罚居多,往往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法律的铁面无私和无情,甚至有个别高职院校学生得出了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无需学法的错误结论。守法教育固然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果将守法教育代替整个法制教育,以守法为法制教育的初衷和归宿,则不仅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意识的人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悖逆。只有彻底转变法制观念,以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权利的积极行使为出发点,才能在更深层面上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和建设法治国家做出回应。

二、培养和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法治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高职院校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过程,不仅仅是依托于学校,更需要深深地扎根于以社会为背景的“土壤”之中。因此,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与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氛围。

高校的法治环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对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树立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亦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动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时,要确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规章制度不违背法治的精神,与国家现阶段所颁布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冲突,并“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3、深化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目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书中几乎无任何案例对相应法理进行释疑,而法律条文中大量引进的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不适应学生自学和阅读的需求。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高职院校学生。

参考文献

篇5

一、对法治意识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调查显示,68.35%的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般了解,只有1427%的学生对宪法非常了解;当问到“假如你的家人或亲属触犯了法律,你会采取什么态度”时,89.27%的学生选了劝其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85.30%的学生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找政府相关部门解决;80.69%的学生从未浏览过非法网站;63.09%的学生过马路遇到红灯时,会等待绿灯亮后再通过。这表明,当前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法治意识,具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观念,大多数学生的是非标准是清楚的,也懂得基本的守法要求。

但是,有17.38%的学生对我国宪法知识不了解;仍有17.02%的学生不希望举办法律方面的宣传,或者法律知识的培训,或表示无所谓;5.79%的同学在家人或亲属触犯了法律时,竟然选择帮助隐藏;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6.22%的学生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和侵害者争吵,进行报复,还有8.48%的学生表示会忍耐;当过马路遇到红灯时,3.97%的学生会闯红灯,32.94%的学生选择看情况而定。

以上调查数据显示,高中生的权利意识有所增强,但对法律知识的缺乏和法治意识的淡薄将给他们今后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二、对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建议与对策

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特点和高中生的法治意识现状,笔者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学校要坚持依法治校理念,完善校规校纪。

在依法治校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以法为准,依法治校”的治校理念,把依法治校上升到能否办好学的高度去认识。为了真正把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学校要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包括学校的《普法实施方案》《依法治校工作计划》《学生奖惩条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增强校规校纪的针对性、时效性、创新性,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形成法治教育合力。

(1)以“法律进学校”为主题,做好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学校要定期制作宣传标语、展板、橱窗,组织学生开展“自觉学法守法,争做文明学生”的签名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学校信息期刊、校园广播站等阵地,营造“法律进学校”氛围,使学生在校园里时时刻刻都能感受法律的威严,让法治意识在学生头脑里生根发芽。

(2)积极优化法治育人环境,营造法治教育氛围。学校一要有计划地邀请法院、司法局、律师事务所、派出所等公安司法工作者到学校进行法治讲座,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二要积极争取执法机关和社区的配合,对学生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三要主动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3.教要提高法治素养,坚持依法施教。

对教师进行法治教育是提升教师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执教的关键环节。教师〖HJ2.45mm〗只有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需要的一代接班人。

教师要坚持依法施教,严格依法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既要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法规和典型案例,以提高对依法施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又要自觉依据教育法规,不断反思和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学校要完善依法施教的监督机制,建立学生评教、家长评教制度,完善学生和家长对教师依法施教的监督机制,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依法施教的观念,从而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4.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立足课堂,提高法治教育的渗透性。把法律常识教育纳入必修课内容,做到教材、教师、课时“三保证”,确保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共青团活动及班会时间,开展“我是小法官,我是小律师”演讲比赛、“法律课堂”等活动,也可举办青少年模拟法庭,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判过程。这种教育方式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使同学们既学到了法律知识,又增强了法治意识。

5.发挥家庭法治教育作用,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高中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家里度过的,如果家长的法治意识淡薄,对孩子的法治教育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学校要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使家长懂得教育法规,提高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子女的能力。一要指导家长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家长自身的法治意识;二要建议家长对孩子不溺爱、不放任,让孩子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三要提醒家长重视孩子的青春期教育,把基本生理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四要提醒家长注意孩子言行中的不良苗头,防患于未然;五要提议家长教育孩子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篇6

在《经济生活》教材中,公民意识主要表现为公民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基本意识,具体来说可概括为“法治意识”“理性意识”“诚信意识”“敬业意识”和“担当意识”。

法治意识

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国已成为党和政府执政治国的基本方略。因此,法治意识构成了公民意识的首要内容。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律权威等要素的主观认识,以及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与统一。公民的法治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享有并实现广泛的权利,公民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二是充分认识到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的对等关系。法治意识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民主意识,让权力在法律的限制下运行,公共利益方能得到更好的维护和保障;法治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还体现出公平和公正,让人与人的关系、利益有规可循、有法可依,让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同一把尺子”来衡量社会的公平度。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提升公民对法治的认同度,不仅能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丰富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同时,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经济生活》教材中体现出法治意识的内容比比皆是。教材在阐述微观市场主体参与市场活动时强调了法治意识,例如,在阐述“公司”的含义时突出了“依法设立”,在阐述“公司经营”时,则指出“公司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而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特别指出了“公司股东滥用公司独立法人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劳动者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也要增强法治意识,要用“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合法权益。教材在阐述“市场秩序”时,也体现了法治意识。这一法治意识不仅适用于微观的市场主体,也适用于市场的监管者和宏观调控者。政府更应具有法治意识,市场监管要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宏观调控要合法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实现对经济的有效调节。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内容与法治意识的有机结合,方能促进学生的法治意识得以真正的生长。

理性意识

现代市场经济也是理性经济,理性是人成为人的本质属性。在很大程度上,现代社会正是以社会或个体理性意识的发育水平来衡量其公民意识的发育程度。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理性逐渐形成,如更加注重经济效益,追求资源的最优配置;更加注重公平原则,追求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公民的理性意识首先体现在“求真”,即总是努力掌握市场信息,把握并遵循市场规律;其次,体现在“求变”,市场瞬息万变,作为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善于学习,并不断更新观念,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次,体现在“求善”,理性的公民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定会将自己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整体考虑,有时,还要能够“高瞻远瞩”地牺牲一些自己的眼前经济利益,从而将个体利益根植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中。

《经济生活》中的理性意识主要表现为微观市场主体的经济理性,即在权衡各方因素后,选择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经济行为。以“信用卡消费”为例,信用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很多学生本身就是信用卡的拥有者,非理性刷卡消费的现象相当普遍,主要表现为冲动性消费和过度性消费,容易受到商品促销的影响,并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信用卡消费的一些非理性现象进行分析,并可将“树立正确消费观” 的部分知识与之相联系、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经济生活》中的理性意识还表现为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的国家理性。例如,市场秩序和规则的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进行、国家财政收支的有效平衡等许多宏观经济行为都体现了国家的理性精神,或说是一种集体理性。我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是理性意识最重要的体现。

教师要善于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个体理性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理解集体理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体现,尤其是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更要引导学生作出理性的选择。

诚信意识

所谓诚信,即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在传统农业社会和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诚信是个人品德的重要内容。正如《论语》所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更是市场经济的道德灵魂,也是市场经济的法治实质,诚信的缺失将会动摇市场经济的根基。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诚信就是“经济信用”在道德方面的具体体现。在市场活动中,每一个市场主体不可能孤立存在,都要对其他市场主体保有一份“信用”或“信任”。因此,诚信意识使得人们在利益面前能够保持一份理智和克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合法利益;使得人们知道市场竞争中的买卖双方、同行之间不仅是竞争关系,更是合作关系,甚至是依存关系,对方的存在是实现自身利益可持续的保证。可以说,诚信不仅仅是个体的道德要求,也是个体的利益要求。

诚信意识在《经济生活》中主要集中在两个内容中,一是“公司的经营”,教材在阐述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时,指出反对公司的不正当竞争以及用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二是“市场秩序”,教材指出,“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混乱,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进而指出,要建立“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要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这些表述,无疑是将诚信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诚信意识养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敬业意识

敬业意识是公民意识在劳动就业中的价值体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依然是市场主体谋生的重要手段,劳动分工和职业角色要求劳动主体必须依靠相互交换劳动才能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价值实现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劳动成果的价值,敬业精神就成为劳动者的职业伦理,这也是成熟公民对待自己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态度。

《经济生活》教材在阐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时,集中体现了敬业意识。例如,“树立竞争就业观”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劳动技能和素质,而敬业精神无疑是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体现;“树立职业平等观”则要求我们,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惟有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才能有所作为。教材在第二单元的综合探究部分也讲到,“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是实现职业理想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公民的敬业意识表现为自身对职业、岗位的认同意识,能够在所从事的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和归属感,能够将职业从一种谋生手段飞跃到内在的事业追求;表现在对职责的忠诚意识,一心一意、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还表现为对质量卓越追求的意识,能够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品格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敬业意识、恪守职业道德是每一个劳动者作为公民最现实、最理性的选择,也是最具公民精神的体现。

敬业意识不仅仅体现在就业方面,也体现在创业方面。在创业过程中,个体更要具有敬业意识。教材在阐述“公司的经营”时,要求经营者能够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能够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必须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等。这些都是敬业意识在自主创业、公司经营中的具体体现,只有将自己的职业当作事业,公民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不平凡的业绩。

担当意识

担当意识集中体现了公民意识在权利和义务上的统一。没有权利的享有就没有义务的履行,没有义务的履行也就谈不上权利的享有。在现代社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为辩证统一的关系。

公民的担当意识一方面体现为公民的依法维权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觉醒,而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正是公民意识的标志,同时也是维护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体现为公民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每个公民都应当认识到,没有义务制约的权利和没有责任引导的权利都是危险的。实质上,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公民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是公民对于公民社会形成的义务,营建公民社会,人人有责;而公民履行义务也是享有权利的直接途径。

担当意识在《经济生活》中主要体现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上,所涉及内容也比较多。例如,教材在阐述“依法维护劳动合法权益”时,讲到“劳动者履行劳动者义务是享受权利的前提和基础”,也即作为劳动者要有担当意识,只有在优质地完成自己劳动义务的前提下,才能理直气壮地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合法合规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材在阐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时,指出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为物质基础”,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懂得自觉纳税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同时,教材又讲到,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和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这也是担当意识的具体体现,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具体体现。

篇7

1、公民法制教育的普及率高与法制理念树立情况不容乐观之间的矛盾

在法律知识与法律理念普及的问题上,法律知识的获得并不难,难的是法律理念的树立和法律素质的养成。我们曾经认为普法就对法律条文的传授,所以在历次的普法活动中都只是注重公民学到多少部法律,记住了多少法律条文,而忽视法律理念的植入。我国这种“至上而下”的法律宣传方式是基于我国公民法律知识缺乏和法律意识荒芜的现实,这种大规模的普法“造势”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对法律感觉相对陌生的普通中国人的观念,让他们初步地领悟到了法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这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法律条文再背得滚瓜烂熟,而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对公民法律意识的树立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也还是于事无补。

2、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渴求与法律宣传内容、途径、手段过于单一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各种矛盾也将趋于多发和复杂,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知识的渴求也将越加强烈。尽管我们的法律宣传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偏差,集中体现在:有些法律宣传并不贴近[本文转载自[人民群众,没有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对于与公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还不够;普法教育依然把教育老百姓如何履行法律义务放在首位,较为忽视权利方面的教育;法律宣传的形式仍然过于单一,依旧以传统的“摆(摆摊法律咨询)、讲(讲法制课)、赛(法律知识竞赛)、考(法律知识考试)”为主,而忽视了公众对普法形式需求的多样化。

3、全民法制观念、意识的不断增强与针对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普法还有差距之间的矛盾。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全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与此相对应,针对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的普法仍然有较大差距,少数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法律素质依然不高,在严格、公正、规范、文明执法方面做得不够,执法违法、执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对社会法律秩序的严重破坏,使得一般公民对法律的信任下降,破坏了和谐社会的建立。固然这不尽是普法工作没做好的原因,但其中不少案件确实反映出少数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法治观念淡漠,社会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存在漏洞,社会法治化管理程度不高,依法决策和管理的意识不强。

二、如何解决上述矛盾,使法制宣传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和努力的实践:

1、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树立现代法制观念、崇尚法治这一中心,在社会上真正树立起宪法和其他法律的权威

这里面的“渔”和“鱼”分别指的是法律制度、知识和法律观念、意识。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识不能替代法律意识,普及法律应该涉及更深的层次,既要解决普及法律知识的问题,更应当解决法律素质、法治精神的问题,只有这样才是让人民群众自觉自动地学法守法的根本保证。为完成建设法治国家这一过程,必须树立法制观念这个核心。首先要倡导政府依法行政。政治活动应该倡导法治反对人治,坚持依法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根治权力腐败问题。同时需要人们用自己的行动推动政府行为受法制约。现代法治以权利为本位,也就是尊重公民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和地位,强调法治的力量和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作为社会主体及法律关系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崇尚法治就是要着眼于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来规范、调整和引导人的自觉的社会行动和行为,自觉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宪法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重要性毋庸质疑。因此,我们要继续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重点学习宪法和基本法律,坚持把宪法的学习宣传作为普法工作的长期任务,着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意识,树立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基本观念,提高依照宪法和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能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知识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再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用法治来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2、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于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也应贯彻和体现这一原则,要把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普法教育工作目标之一。在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上,应把满足公民的法律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大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结合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往在普法内容的选取上,往往偏重于新颁布什么法律法规就一味地宣传什么;或是急功近利的氛围相当浓厚,出现什么社会问题就向百姓“强行灌输”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这绝不是我们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普法不仅仅是“静态”的法律条文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通过传递各种法制信息,使社会政治、经济和人们生活达到“动态”的法治普及。要承认和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对象人群的个体特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因为普法对象层次不一、需求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普法除了普及一些适用于公众的普遍的法律知识、法治思想和法治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层次、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群体等特点,在现代法律理念引导下,施以不同的法制教育内容。

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更应率先垂范。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段话,觉得很有道理:“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秉公执法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法制宣传教育,并且胜过上百次的说教。”对普通的百姓要让他们知道法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而不是单纯地强调法律义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提升法律的权威和感召力,使人们能切身感受到法律在政治、经济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变被动地接受法律教育为主动地学习法律,使学法成为人们生活的内在需求。从历次普法的实际效果看,宣教内容在过度强化实用性的同时缺乏其应有的针对性。理念的偏差必然导致普法内容的片面性甚至公民法律素养的畸形和社会法治环境的变异。普法教育要以适应于公众掌握、满足公众需要作为检验标准。

3、树立创新思想,创新普法宣传形式

形式创新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创新的实现手段,是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实目标的保障。在以往的普法活动中,我们传统的“摆、讲、赛、考”等方式在一定的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公众对普法形式的需求多样化,普法不应该是单向灌输,而应根据受众的需要和心理特点开展普法,善于开发新颖的形式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篇8

 

 

宪法日活动总结1    根据〔xx〕9号文件通知精神关于开展xx年“124”全国宪法日暨法治宣传日宣传活动,在宣传日期间,我校开展了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校园。”为主题的法治教育活动,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法治创建”活动,使全体师生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形成了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根据法治教育宣传日的通知精神,制定了我校法制宣传日活动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我们对《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由学校组织全体师生认真学习学习重点章节做摘记,不断提高法治意识和执教能力。通过近一周的集中宣传和学习,我校师生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及学生的合法权益的自觉性明显提高。现就活动开展情况小结如下:

   1、学校利用周一例会,向全体教师宣传了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及活动方案;另外学校教导处还专门召开了班主任会,重点布置各年级所要开展的活动内容,要求各班办一期宣传宪法日暨法治宣传日黑板报。

   2、由少队部分别利用两次国旗下讲话开展宪法日暨法治宣传日教育活动

   3、活动的开展,班主任工作很重要,本次法治宣传月活动班主任围绕学校法治宣传日的宣传主题,在课间不断对学生进行法治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各班都按学校的要求刊出法制宣传黑板报,学生积极踊跃,教育氛围浓厚,教育效果好。

   在这次“12.4”法制宣传日活动中,学校师生齐动员,扎扎实实的对我校的全体师生进行了法治宣传教育,师生们的法律意识加强了,依法保护自己意识提高了。但今后我们对法治教育的宣传还会常抓不懈,坚持下去。

宪法日活动总结2

   按照司法部门的要求,我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开展“12.4”宪法宣传日活动实施方案,按方案要求,及时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系列宣传活动。

   为开展好“12.4”宪法宣传系列活动,我校决定提前启动系列活动,11月初,制定实施方案,安排布置系列宣传活动。召集会议,明确参加系列宣传活动的人员、所要宣传的法律法规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行宣传。

   二、围绕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宣传活动。

   (一)利用大课间向中学生宣传宪法日内容。

   (二)利用主题班会向中学生宣传宪法日内容。

   (三)利用中学生向家长宣传宪法日内容。

   (四)中学生利用双休日向社会宣传宪法日内容。

   (五)司法部门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为契机,联合学校在912余学生中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主要内容,给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课。向参加活动的每位学生发放了1份《未成年人保护法》单行条文。

   (六)今年的系列活动,发放宣传材料1000份,法律法规单行本400册,法律知识读本200册,法律法规汇编30本,解答法律咨询230人次,出动宣传人员100多人次。所宣传的法律法规有:《宪法》、《刑法》、《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毒法》。

   总之,我校围绕“宪法日”工程,结合实际,将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圆满完成了“宪法日”普法工作任务。

宪法日活动总结3    为隆重纪念X个国家宪法日,进一步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江南大学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在12月4日前后先后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旨在维护宪法权威,增强广大师生法制观念。

   全面部署学校法治精神宣传教育工作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集体学习活动,围绕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和《教育部关于在国家宪法日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认真开展相关学习研讨。集体学习会上,还专门邀请法学院教授作关于依法治国、宪法基本知识等方面的专题解读报告。同时,学校就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国家宪法宣传日”教育活动做出相关部署,希望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并在全校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举办国家宪法日师生座谈会

   12月3日,该校生工学院、纺服学院等举行师生座谈会,集体学习宪法知识,交流对宪法的认识和看法。座谈会上,首先就中央设立国家宪法日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继国家将12月4日原定位“全国法制宣传日”之后,今年又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更加体现了国家对于宪法的重视。参加座谈会的同学们纷纷发言,表示将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并在学生中积极宣传宪法,做好榜样,提升法律意识。生工学院强化1302班程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理解宪法的历史、意义,更要依法办事,将法治思想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对大学生来说,考试周即将来临,同学们在考试中模范遵守校规校纪,这就是最直接的践行法治思想的表现。”

   召开“宪法是什么”专场知识讲座

   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当天,校党委宣传部邀请该校法学院方老师为广大师生做题为“宪法是什么”的专题知识讲座,向广大师生普及宪法基本知识,教育引导广大同学要做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当代合格大学生。

   举行国家宪法日主题升旗仪式

篇9

一、知识导向和信仰导向相统一

法律信仰以法律认知为基本前提,如果不了解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就不会产生法律信仰。亚里士多德说过,“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仍然不能法治”。可见,法治化就是逐步建立法律权威、树立法律信仰的过程。只有将外在的法律诉诸人性,才能使人们尊重、信仰法律,充分发挥法律的功用。初中生应掌握的法律知识主要分布在七、八年级《思想品德》的教材里,教师可采用案例式教学,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信仰。可采用案例教学的五步模式实施。

第一步: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相关条文和了解《四个幼小生命的消逝》案例。

2015年6月13日 据新华社电记者从贵州省毕节市有关部门获悉,毕节市七星关区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据记者了解,4名儿童为留守儿童,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3岁,父母均在外打工。据媒体报道,4个孩子因没有生活费辍学一月,家境差只能吃玉米面。

第二步:分组讨论

问题1:根据《义务教育法》,哪些人和部门应对这起事件负责?

《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第十二条,“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答:毕节相关部门、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居住地的当地政府,没有采取防止儿童辍学的完善的措施,没有解决部分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时存在的困难。

问题2:这些孩子可以通过什么渠道求助?

答:这些孩子可以通过老师、学校、教育局、村委会、居委会等获得帮助。

问题3:你或身边亲人是否遇到类似事件,如何解决?

第三步:全班交流

第四步:归纳总结

第五步:布置下节课案例(案例可由老师或学生收集)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M者权益法》和了解《青岛天价虾事件》案例。

二、规则导向和价值导向相整合

法律是青少年认知和践行的社会规则体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要让其理解、内化和践行社会规则,使其明白自己的日常行为应当遵守什么规则,什么行为是禁止的,什么行为是社会弘扬的。《思想品德》作为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渠道和课程载体,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课程目标,发挥其德育渠道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在进行法治教育的同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比如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知识点作为现成的道德教育契机。另一方面,在讲法治的同时可通过中华美德故事,生活中一些实例等多方面去创设德育契机,增强学生道德意识,使学生通过德育的内化,更牢固地树立起积极健康的遵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法治意识。

三、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相协调

篇10

一、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利用班、队会,开展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在每周的班队会和安全教育课中,将安全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渗透到班队会活动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比如采取让学生参与上台发言谈体会、谈认识的方式,增强他们法律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开展安全与法治教育知识竞赛,形式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等;内容设计日常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用电安全、防范侵害、火灾自救等,外加小小的奖励。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班队会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安全常识,而且增强法治意识,提高了法治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用现实中捕捉到的学生案例,对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有时可以听到、遇到本地区、本县一些学生违规、违法甚至犯罪的案例,这些案例虽然不多,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实例,更显得真实可信;这些案例具有一种心灵的震撼效应,对学生更有教育意义。每当捕捉到这样的案例的时候,作为班主任的我,都会仔细的收藏起来,进行整理,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穿行法治宣传教育;尤其是发现一些学生有不良行为苗头的时候,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法律宣传教育,以案说法,让他们从这些身边的案例中认识到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法犯罪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会对自己、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什么样不良影响,从而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通过向学生剖析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提高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守法观念,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三、充分利用教材中潜在的法治教育元素,把数学教学与法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数学教材中也潜在着很多法治知识,教师要想在课堂中渗透法治教育,就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治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

例如,在讲授“一堆21吨重的货物,用载重5吨的货车运输。需要几辆这样的货车一次来运?”当学生计算出需要4辆,但还剩1吨时,趁机追问:能分给4辆车一次运走吗?由此向学生介绍《交通安全法》,让学生知道汽车超载运输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危害和伤害。查找图片和资料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并举出大量的实例,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认识超载的危害,并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超载现象。我们在平时的上放学时应该如何去做。教育学生从小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小市民,将自己在课堂上的所学,用于生活,多做宣传,是原来过马路经常横冲直闯的小朋友和和经常开“飞车”的司机不再有这种现象发生,减少不必要的交通事故。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法治观念,还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以达到法治教育、德育、智育多重教育的目的。

四、抓住时机进行法治教育

三月份是“自治区法治宣传教育月”,每当这个时候,司法部门都会举办一些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每当这个时候,作为班主任的我,都会积极配合学校、利用数学优势在全班搞一些生动活泼的法治宣传活动,包括把法律条文数字化让学生掌握、请县司法部门的资深专家到班上讲课—-量刑幅度数字化的讲解一些安全对学生进行教育;举行法治教育主题班会,要求每一位学生做“数学与法律”为主题的发言;组织学生参观县人民法院所做的法律宣传栏,亲身感受法治的力量;组织学生观看法治教育专题片等等。

根据我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利用“自治区法治宣传教育月”活动契机对全班同学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法治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渗透法治意识时也同样适用。比如通过采用小组合作帮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大家在一起讨论、思考,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是利己利人的,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就会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也会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