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信用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信用体系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联系与作用问题
“两型社会”的本质要求是要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社会信用体系是与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使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监管体制、技术手段和交易工具的总和,旨在建立一个适应信用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显然,“两型社会”与信用体系建设有着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同一目标,“两型社会”需要健全完善的信用体系,完善的信用体系支持着“两型社会”的发展,它们有着不可分割联系与作用。
(一)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运行效率的制度支撑。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整个社会组织和市场运行效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就没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就没有健康发达的市场经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综观美、欧等世界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无不具有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其发展经验表明,一套完整的信用体系――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有效的行业法规、完整的征信数据库、数量众多的信用中介机构、发达的信用管理教育和人力资源等,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株洲要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必须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种机制,率先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较好地解决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混乱无序、失信等问题,控制好信用风险,尽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
(二)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优化信用环境打造资金洼地的迫切需要。优良的信用环境是一个区域竞争力的表现,一个区域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投融资基础,经验表明,资本一般都是向信用环境好的地区集中,而远离信用环境较差的地区。资本一旦远离一个地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意味着该地区丧失了竞争优势。“两型社会”建设试点为株洲赢得了巨大的政策空间和发展机遇,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场力量而非行政手段,区域间资金流动性、效益性、安全性更多地取决于信用环境。信用环境好,商业评级高,金融机构在资金调度、信贷规模或授信时,就会产生倾斜使更多资金向这个区域流动,从而促进经济更快发展;反之,则会大大降低区域资金流入,影响该地区经济竞争力,最终损坏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株洲“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想要在众多试验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整个社会诚信水平,形成吸引资金的“洼地效应”,有效提升区域的资金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完成“两型社会”建设重任。
(三)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扩大信用消费保障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从世界各国看,信用消费都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经济学家将信用体系喻为“美国经济活力的秘密武器”,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80%以上,主要得益于消费方式由传统交易方式向现代的信用交易方式的转变,信用消费占美国国内产品总消费的三分之二以上。在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已成为我国保持增长、加快发展的主要方针。株洲变“危”为“机”,实现“弯道超车”的目标,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加强信用中介服务,扩大信用消费,迎接产业转移无疑是一种现实的有效选择。
(四)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提升城市形象达到国际品质的必然要求。国外投资者大多认为,中国既不缺资金,也不缺人才,缺的是信用和相关的信用体系。株洲也是一样,要扩大开放,打造成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城市,首先要在“信用”二字上下足功夫,这就要求遵循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社会信用体系。反之,没有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就难以更多更好地引进和利用外资,也难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和发展,更谈不上形成国际品质的城市。
(五)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改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诚信是社会合作、社会团结和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应成为中国立足于世界的重要基石。但是,长期以来,诚实守信仅仅停留在道德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上,缺乏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信用制度,致使市场上的各种失信行为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信用体系是强化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株洲“两型社会”建设只有将构建信用体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形成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才能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为忧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水平,构建“两型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
二、完善信用体系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途径与方法问题
(一)完善信用信息系统,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血液”,金融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金融安全与稳定,决定着金融的生存与发展。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是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系统。从株洲情况看,已建成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完成了 1.8万户企事业单位、30多万市民基本信息、信贷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采集,为防范金融风险、提高融资效率,控制环境污染、实施绿色信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两型社会建设。但是,目前的信息采集应用机制仍不健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仍存在诸多障碍,不能充分发挥征信体系的作用。为更好地服务“两型社会”,应消除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障碍,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息归集、采集工作,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市场培植力度,推动征信市场繁荣。株洲现有的征信平台主要是政府各部门承担的,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期,这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迅速搭建了征信系统的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信息共享,较好的推动了信用体系的建设。但是,由于这种政府推动方式未经过市场酝踉,缺乏市场需求,且各部门内在动力不足,协调成本较高,不利于信用体系建设的长远发展。作为实验区,株洲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率先拓展市场运作空间,通过政府立法、行业组织行规来引导或强制社会对信用服务的需求。政府各部门要带头积极利用信用评级、评估报告等产品。对一些行业的市场准入要增加对信用产品的特殊要求,如登记注册、行政审批、经营许可、质量监督、资质认定、招投标等工作中,应明确规定必须提供信用报告。
(三)培育信用中介机构,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发达国家经验显示,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中介组织如资信评级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是整个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控制市场风险、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株洲已进入信用经济初级发展阶段,但完善风险评估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资信评估市场需求非常少,这对于维护金融稳定,加快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株洲要大力引进和培植信用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全面推动以资信评估为核心的各项中介服务,防范和控制市场风险,保障金融稳定,避免产生大的风险,逐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权威性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同时,要建立灵活多样的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四)构筑农村信用体系,促进“三农”经济发展。“三农”是“两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抵押、无担保、无信用记录等信用问题仍是制约“三农”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通过乡镇政府、农村信用社、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共同创建的方式,加强农村信用建设,采集农户信用信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库,为守信用的农户开辟一条贷款绿色通道,使绝大多数农户感觉到“信用”的实在和实惠,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通过信用农户的积累,不断壮大守信群体,逐步向信用村和信用乡推进。同时要重视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扶持建立为“三农”服务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三农”担保业务,解决“三农”发展中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培育信用文化理念,打造诚信株洲名片。诚信是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标志,信用文化建设是一个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主要体现,社会诚信对城市精神塑造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株洲一方面要向广大民众普及信用知识、宣传信用道德,促进信用观念转变和信用风险防范。另一方面要加强信用教育,培养信用人才,打破“信用人才”短缺制约株洲信用体系进一步深化发展的“瓶颈”。2006年湖南大学创办的“信用研究中心”,依托湖南大学金融学科的优势,已完成《信用信息系统指标体系的优化设计》等多项成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级专业人才多名。株洲也要利用有培养能力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大培养力度,多培养高级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信用管理职业培训,特别是公务员信用培训和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应该成为株洲进行信用管理职业培训的重点。通过信用文化建设,打造诚信株洲,带动经济发展。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树立社会诚信榜样。社会诚信首先应该先从社会公权层面开始,社会公权的使用直接关系到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政府作为社会公权的掌管者,公正、公开、公平正是他们使用公权时职业道德要求的核心,也是社会公权诚信的具体体现。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诚信程度对社会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株洲各级政府要建立公务员诚信问责制,建立他们的诚信档案,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相关制度奖惩,社会公权的诚信才能得到切实的制度保证。
(七)加强相关部门协调,实施有效信用监管。美国次贷危机表明,信用评级关系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拥有摧毁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巨大能量。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和有序必须要有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虽然株洲已经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但是,在国家层面上信用监管体制还没有明确之前,“多头”管理局面还将继续维持,株洲要探索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形成合力的方式,共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
篇2
1 调整信贷结构 拓宽融资渠道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云南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传统农业省份。从宏观层面讲,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仍较突出。就金融而言,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总量结构、金融创新能力、金融市场发育的深度广度、金融服务水平等,仍不能适应云南经济发展的需要。我认为,金融部门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当在提高执行宏观政策的主动性和创新力,找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切入点等方面狠下功夫,立足云南的区域特色优势和发展现状,充分发挥现代银行业信息发现和资源配置的功能,通过调整信贷结构,拓宽融资渠道,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桥头堡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一)调整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桥头堡建设既涉及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又涉及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既涉及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又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客观上要求金融部门,一方面要加快存量信贷资金结构的优化调整,扩大存量信贷资源的累积效应;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信贷资金投向对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引导作用,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对此,一要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提高对交通、油气管道、电力交换枢纽、物流、通信等基础建设项目的信贷投放比重,进一步改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确保面向西南开放国际大通道建设的顺利推进;加大支持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力度,加大对沿边开放经济带、对内对外经济走廊骨干产业和城镇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强重点区域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二要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信贷投放,优先支持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支持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水利、保障性住房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加大“贷免扶补” 以及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信贷支持,满足“三农”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的资金需求。三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信贷投向。通过用活用好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政策、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完善正向激励措施,引导其进一步加大对 “三农”、中小企业、微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二)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
从国际经验看,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对于一个地区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散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云南金融结构相对单一,融资市场过多依赖于银行模式,难以适应经济长远发展,为此,在做大社会融资规模和着力调整信贷结构的同时,必须加快培育直接融资市场和推广创新融资工具,不断改善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一是推进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应用。鼓励云南省优势企业、中小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中小企业集合债、企业可转换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短期、中期融资券等融资工具,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二是推动银行间多样化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资产转让、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系统内联合贷款等融资方式的运用,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通过项目融资等方式使信贷资金与保险资金、基金等金融工具相结合,发挥金融资源的放大效应,促进银行资产配置多样化,提升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拓宽金融机构盈利渠道。三是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和股权融资等方式增强资金实力,利用云南特色产业与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市场,依托大型建设项目发行债券,推动云南债券市场发展,鼓励上市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并购等方式增强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推动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合作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在对外金融合作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面临的国际性竞争和挑战也不断加大。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和桥头堡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联系更为紧密,居于地缘、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云南在东南亚、南亚区域开放合作中的中心枢纽作用将更加凸显。尽管目前云南已具备一定规模的经济、金融总量,但与内陆和东部省份相比,经济总量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等制约因素依然较多。要在区域和国际性竞争中打开局面,还需在考虑与周边国家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基础上,首先找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充分利用云南的地缘优势,借助各方面有利因素,有针对性地推动金融创新改革,完善金融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增强云南金融业在对外开放中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从而有效发挥云南金融对桥头堡建设的支撑作用。
(一)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增强金融机构综合实力
通过深化机构改革,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完善金融对外开放基础设施等针对性工作,进一步增强云南金融业在对外开放合作中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一要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拓展金融服务领域。深化各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滇机构改革,借助资本和管理优势,带动云南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上台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通过完善股权治理结构,优化资产质量,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盈利水平,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有效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和服务体系发展;深化城市商业银行改革,通过增资扩股,完善网点布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式,成为核心竞争力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业绩优良的现代商业银行;鼓励和支持外资银行到云南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符合审慎监管要求的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周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为桥头堡建设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窗口和平台。二要持续推进“一创两建”工作,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针对云南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金融服务水平较低的状况,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丰富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完善服务模式,为县域经济,涉农中小企业和农民提供更加便捷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加快建设农村支付体系,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开办银行承兑汇票,推广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丰富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种类,构建支农、惠农、便农的“支付绿色通道”;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信用等级评价、建档及授信覆盖面,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增强农户信贷能力,扩大农村信贷市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三要要推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完善金融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加快建立区域性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人民币与小货币交易中心、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中心、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中心、人民币跨境金融产品创新中心、金融财富管理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形成云南金融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增强云南金融产业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二)推动金融机构加快对外开放
在1997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得到了大幅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核心角色进一步强化,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随之不断提高。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示范区,云南省应借助这一有利趋势,通过在周边国家创新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完善区域与国际化交易载体,加快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加大云南金融业对外开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一要加快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按照市场需求,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试点范围,畅通人民币与周边国家货币的清算渠道,推进跨境人民币投融资工作,拓展商业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投融资业务,扩大境外人民币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二要加快构建人民币与周边国家货币兑换机制。逐步扩大并放开专业货币兑换机构设立,构建以金融机构为主体、非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本外币兑换体系,充分满足境内外企业和个人本外币兑换需求;以“风险防范、自负盈亏”为原则,探索建立人民币与毗邻越、老、缅国家货币汇率的定价机制。三要建立和完善跨境人民币现钞回流机制。在目前成功与越南实现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的基础上,逐步推开与老挝、缅甸和泰国等东盟国家的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业务,逐步建立人民币现钞出入境回流机制,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3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金融保障机制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把昆明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是桥头堡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云南金融业结构还不合理,金融要素还不齐全,金融资源凝聚力还不够强,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具有更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现代金融体系,还需为之付出更多努力。
(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核心服务功能
一要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金融信息网络中心,形成以云南省为中心、内联全国、外联周边国家的金融信息化网络,逐步形成“桥头堡”金融网络辐射体系;建设云南省区域跨境支付系统和跨境支付组织,开发具有辐射泛亚区域的支付服务和产品,扶持有实力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筹办具有覆盖泛亚区域功能的支付服务组织,逐步形成“桥头堡”金融服务延伸体系;推动云南省区域金融信息交换平台建设,逐步形成“桥头堡”金融信息交换体系,为桥头堡建设提供发达的信息网络支撑。二要优化支付服务环境。实现跨行支付系统全面覆盖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间跨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处理效率;调整支付结算的推广策略及重点,发展和推广个人支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金融服务工具,加强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扩展银行卡在特色领域的结算功能;积极推进金融IC卡产业化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公共事业收费“一卡通”,全面完成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工程;完善支付风险应对机制,确保支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三要完善金融监测体系。逐步建立区域金融综合统计体系,提供全面高效的经济金融综合信息服务;推进金融统计标准化工作,拓展金融监测范围,加强对桥头堡建设状况的动态监测和信息反馈,为金融支持服务桥头堡建设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体系。
(二)完善金融协调、监管机制,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
一要强化金融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完善与政府综合经济部门的信息交流制度,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拓展政、银、企沟通渠道,充分发挥金融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跨境人民币结算领导小组会议制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省级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提高金融支持服务桥头堡的整体协同能力。二要加强互动对接和完善监管机制。通过融资项目推荐、创新金融产品推介以及金融政策宣传等活动,加强项目、产业与金融之间的互动对接,促进产业结构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建立完善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投资公司等机构的监测监管机制,形成更为全面的金融监管体系,确保云南金融稳健发展。三要强化金融信息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建立完善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机制,定期开展金融安全信息通报和交流活动,加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配合,做好金融风险预警防范工作,提高快速处置金融信息安全事件的能力。
篇3
关键词:信用;信用制度;和谐农村
农村和谐发展是中国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谐农村构建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由于农村信用制度缺位而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所以,构建农村信用制度,打破农村信用制度瓶颈,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关键。
一、信用是农村和谐发展的基础
信用,包含宽泛的道德层面的渗透到社会大众及各领域,集文化、思想、行动于一体的具有高度的“大信用”,是信用的“本”,也包括经济层面的应用和表现的有形的“小信用”,是表象化的“标”。社会和谐就是社会中经济和谐、政治和谐、各阶层群体和谐的综合。
(一)信用道德是和谐农村构建的本源
信用道德是追求信用的最高境界,是信用的高级形态组合。诚信是由诚实和信用构成的,两者之间有三种组合,并衍生出不同信用文化:第一种组合是行为主体既诚实又恪守信用,构成信用的高级形态,是和谐农村构建的本源;第二种组合是行为主体能按契约恪守信用但不一定诚实,这种行为组合通过契约规范经济行为主体,使经济活动能有序进行;第三种组合是行为主体既不诚实又不恪守信用,这种行为组合是任何社会所应唾弃的。和谐农村构建的本质是要求行为主体之间既诚实又恪守信用。从本质上讲,信用道德反映的是一种社会机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象征,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被民众奉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已成为维系邻里和睦、农村和谐的纽带。
(二)信用契约是和谐农村构建的基础内容
信用契约是指行为主体能按契约恪守信用但不一定诚实的行为,是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和谐农村的基础内容。农村经济和谐是指农村各种经济主体、经济格局、经济关系等经济要素能和谐地发生、发展、循环和更新。其内容包括:农村财产关系的和谐,逐渐消除存在的农工之间的财产关系的“歧视”,运用“混合所有制”的新型财产组织形态来包容和整合不同资本的和谐发展;农村经济运行的和谐,关键是实现市场主导与宏观调控的结合,既要尊重市场主体的选择,又要改进宏观调控方式,增强预见性和科学性;农村经济发展格局的和谐,缩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不和谐或冲突,探索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通道”,真正从“板块式拼接”走向“胶体式统筹”。
(三)信用体系是和谐农村构建的基础工程
信用体系是由信用主体、征信机制、信用市场和失信惩处机制等内容组成的制度安排的综合。通过信用体系的制度安排来规范农村市场经济主体行为,从而诱发农村信用道德的形成,使和谐农村得以构建。
二、和谐农村构建中存在的信用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信用问题突出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把以诚实守信的信用建设摆到突出位置,一些地方乡村信用缺失问题比较严重,人与人之间不讲信用,这种现象已成为引发许多问题之要害,也是许多问题不能开解的重要原因。比如,新农村建设的大量资金是属于国家的转移支付,有的属无偿调拨,有的是借贷,假若人们不守信用,把下拨资金挪作他用或过期不还贷,那么,就会影响新农村建设。只有县乡村的领导干部带头讲信用,就会给农民群众带好头,信用之风会在农村劲吹,信用之力会给农村注入动力。
(二)农民负担与农村信用制度缺失
部分地区农民负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基层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财政困难,而其主要原因是农村缺乏一个完善的信用制度。在信用支持缺乏的情况下,若要做点事情,只能通过摊派、集资等加重农民负担的办法来解决资金问题。例如,农民需要有一条高等级的公路通到家门口,上级政府说:修路可以,但是不能加重农民负担,不能集资。若上级政府能够借鉴国外通行的做法,能在农村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使得农村基层政府能够用多种信用工具和手段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农民的负担才会真正减轻。
(三)农村不稳定与农村信用体制不健全
据调查,目前农村非常需要信贷支持,一般的农民无法获得生产所必须的贷款,绝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把银行贷款发放给了城市企业。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农民把自己的血汗钱存入银行,农民自己需要借贷发展生产或创业,但却难以得到贷款,有的只好向黑市借高利贷,付出很高的生产或创业成本。农村信用制度不健全是目前农村创业难、企业债务上升、农村信用较差、不稳定因素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信用制度缺失导致融资难,资金短缺成为农村产业培育的瓶颈
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产业集群中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守信者的激励、失信者的惩戒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特别是在农村产业培育的前期,资金瓶颈的制约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如何突破农村产业培育中的融资难问题,信用制度的构建是其核心要件,诚信缺失已成为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大量同类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有的企业只求获取订单数量,不求产品质量,即使企业做成了生意,也无法保证货款的及时回收,导致企业间互相拖欠货款;面对激烈竞争,不少中小企业还存在着合同欺诈、虚假报表、价格陷阱等。资料显示,近七成农村中小企业不到五年就夭折,专家认为,信用缺失是这些中小企业“短命”的主要因素。
三、和谐农村的信用制度建设措施
在构建我国和谐农村的进程中,农村信用制度措施:
(一)加强建设农村信用体系
大力推广“信用农户、信用企业、信用乡村”制度,积极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打造优质金融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尚处于空白状态,只有少数国有商业银行在各自系统内部进行农村客户信用资料的征集,自行制定一套信用评估制度。这样的结果是信用资源浪费、重复征集信用资料、资料不全面、信用评估不完全客观、各自为政难以对失信者起到惩处效果。在农村信用体系建立起来之前,先期推广“信用农户、信用企业、信用乡村”制度,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条件。农村信用体系主要应以县域为基础,县域信用体系是农村信用制度的基础载体。各县域因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和差异性,一时难以在全国建立一个统一的信用体系,此时,可在自己县域先行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同时,结合全国、所在省的信用体系建设步伐,逐渐融入各省信用体系直至全国信用体系。如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2006年1月份开通运行,目前已经有3.4亿人的个人信用资料被收录,各县域的信用体系建设可以融入这个基础数据库中去。若还没有条件共享信用数据的县域,则各县可先建设自己县域的企业和个人的基础数据库,实行县域内信用资料的联网运行。
(二)县域信用体系的建设思路
首先体现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上,其次是信用体系的建设环节上。可归纳为:
成立县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县域信用信息征集管理办法》等文件和法规。
信用征信机制:就是从各个职能部门征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资料。先在金融、工商、税务等各部门建立信用信息的征集系统,然后整合各部门之间的信用资源到县信用信息征集中心。以县信息中心的网络为技术平台,建立覆盖全省范围的信用信息征集系统。
信用产品生产机制:就是把征集到的信用资料形成信用产品。鼓励社会力量创办信用中介组织(经营性的),制作企业信用报告、评定企业信用等级、调查企业主资信、查询员工信用状况。
信用产品交换机制:就是构建信用产品市场,让信用产品进行交换。如工商注册、银行信贷、员工聘用、业务交易等都要求提供信用报告或信用资料。
惩戒机制就是运用信用制度本身的内在机制对失信者予以惩处,违法者予以法律制裁。前者是指经济约束,使守信者丧失其经济生命;后者是法律制裁。
选择“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信用运行模式。欧洲以政府为主导模式,美国以市场为主导。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选择欧洲模式并加以改良,可能更符合我国的实情,如上海、温州等地。这种改良后的欧洲模式值得我们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借鉴。
信用体系建设路径。在我国各区域的信用制度建设实践中,有两条选择路径:一是以个人信用建设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建设企业信用制度,此时,个人信用数据的征集更为重要,这一路径较适合于上海、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因为市场经济活动已覆盖大多数人的日常活动中;二是以企业信用建设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建设个人信用制度。但企业信用数据的征集更为重要,因为市场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活动中。
强化政府信用的保障作用。“政府信用是保障,个人信用是基础,企业信用是深化和扩展”。政府带头讲诚信是任何社会信用制度得以构建的前提,否则,信用体系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建立县域中小企业信用互助担保联合体
信用互助担保是一种由非政府组织召集的一批人为其成员的贷款申请提供共同担保。此方法是意大利金融界与中小企业密切结合的一个创举,也称为“担保联合体”或“互助担保社团”,是非盈利担保机构。各县域的中小企业信用互助担保联合体,可由县商会牵头组建。其职责是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集体信用担保,帮助会员企业得到以自身资产无法获得的贷款,同时也可为会员企业提供联合担保。范围包括为会员企业从银行、金融投资公司和其他金融信贷机构获得短期、中长期贷款,提供包括汇率风险在内的集体担保,同时也帮助会员企业发现风险资本;为其他关联担保联合体提供共同担保或者追加担保;为改善会员企业的经济金融状况提供相关服务;为会员企业在县内外的金融管理机构办理退税提供担保。互助担保联合体的融资形式很好地融合了中小企业自身的资金,通过集体的力量满足单个企业的资金需要,成为企业融资自救的典范,这种方式在意大利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小企业融资找到了一条具有很强生命力的融资道路。
(四)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制度,将保险制度与借贷行为挂钩
创新性的由政府出资组建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司,其业务:一是办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二是为信用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的基础贷款。保险公司为企业向银行的借贷提供保险,若借款人出现未按时还贷时,保险公司予以理赔,同时,该借款人也被列入黑名单,失信行为被记入信用数据库,不但要被追究还款的法律责任,所有金融机构将不再提供任何融资机会。
(五)整合农村信用资源,建设立体的农村金融体系
当前,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唯一的“正规军”,为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的适度竞争,应允许设立县区范围内的社区股份制金融机构,支持发展以村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这种组织的资金融通限定在当地村或生产合作社成员之间进行。民间信贷是农村融通资金的传统方式,现阶段仍然是农户之间资金互助的重要手段。因此,农村金融体系应该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组织+资金合作组织+民间信贷。
农村信用制度建立是一个任务重、意义大的时代课题,应深入探索和实践,要站在战略高度洞悉其对新农村建设、和谐农村构建所带来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宫希魁.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N].经济参考报,2005-03-26.
2、郭爱萍.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J].求实,2002(12).
3、阮德信.信用与信用制度变迁[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1).
4、阮赞林.区域信用建设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6、石晓华,陈殿左.信用治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4
(讯)近日,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这是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纲要》指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对增强社会成员诚信意识,营造优良信用环境,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纲要》强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健全法制,规范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应用”的原则有序推进。到2020年,实现信用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成,信用监管体制基本健全,信用服务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发挥作用。
《纲要》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四大重点领域,明确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34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并提出了三大基础性措施。一是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型、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和重点行业领域诚信问题专项治理,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二是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推进行业间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地区内信用信息整合应用,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三是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守信主体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等激励政策,对失信主体采取行政监管性、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约束和惩戒,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强化信用信息安全管理。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纲要》强调,要做好五个方面的支撑保障工作:一是强化责任落实;二是加大政策支持;三是实施政务信息公开工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和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四是推动地方信用建设综合示范、区域信用建设合作示范、重点领域和行业信用信息应用示范;五是健全组织保障,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来源:简由堂)
篇5
关键词:金融生态;信用环境;法律环境;评价体系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9―0029―04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商业银行要以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结果为依据,决定信贷投向,进行信贷授权,这关系列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与效率,所以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应以金融学、统计学、数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理论为基础,符合科学原理,以取得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结果。选取的评价指标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指标的概念必须明确,并且有一定的科学内涵,评价的方法和程序也应该科学和规范。
(二)综合性原则。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状况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对各个生态因素的综合评价。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涉从政府、司法、金融、企业乃至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在评价过程小,要从整体出发,进行系统、综合评价,避免只看部分不看整体。
(三)可持续性原则。构建金融生态环境不仅要重视现状和当前利益,更应关注将来状态和长远利益。所以对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应遵循和坚持可持续性原则,要考察它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否有利于推动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区域性原则。目前,各商业银行的信贷准入条件、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均由总行统一制定,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千差万别,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是有失公允的。其结果必将是经济发达的更发达,经济落后的愈落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越发突出。金融生态系统具有区域性,既可以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系统,也可以是一个省、市、县范围内的金融生态系统,每个生态于系统都具有与母系统相似的结构和功能,但同一层次的生态系统,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当前我国最差地区和最好地区不良资产比率相差10倍。因此,在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设置及指标权重应根据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状况而有所调整,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平衡性。同时,基层行贷款权的全面上收造成执行者没有贷款决定权,决定者不熟悉情况,人为增加了贷款审批时间和批准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要审时度势,完善授权授信制度,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时间,在控制风险的同时,积极加强地区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在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横向评价时,要考虑不同地区经济金融的情况,做出尽可能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促进金融生态正向发展的评价结果。
二、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内容的层次结构体系
(一)法律环境评价。法律环境评价就是以法律环境的构成要素为评价指标,考察和评价一个地区的法律环境建设和发展的具体状况和质量。根据对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与质量要求,法律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法律建设情况、法律执行效率、法律执行的公正性。
(二)信用环境评价。信用环境评价就是以信用环境的构成要素为评价指标,考察和评价一个地区的信用基础和信用体系建设状况。根据对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与质量要求,信用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中介机构信用和社会公众信用。
(三)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评价。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评价就是以表现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的经济金融指标为评价指标,考察和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状况。根据对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与质量要求,经济金融发展状况的构成要素包括:经济金融总量增长情况、经济金融人均增长情况、经济金融相关情况和经济金融增长在辖区内的排比位次。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内容和指标共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为目标层A,评价目标就是对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第二层为总目标的因素集,就是总目标的子目标,为了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把总目标分为三个方面即法律环境评价、信用环境评价和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评价。
第三层子目标的因素集。根据金融生态环境构成内容的复杂程度不同,我们在子目标层与指标层之间设计了不同数目的中间指标层。对应于法律环境评价的组成因素:法制建设情况,法律执行效率,法律执行的公正性;对应于信用环境评价的组成因素: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中介机构信用,社会信用;对应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评价的组成因素:经济金融总量增长情况,经济金融人均增长情况,经济金融相关情况,经济金融增长在区域的排比位次。
第四层是第三层指标的因素集,可以直接进行统计、为评价第三层指标服务的小指标。对应于法制建设情况的小指标:法律法规建设情况,地方法规制度制订情况。对应于法律执行效率的小指标:金融案件执行率,金融案件执行费用。对应于法律执行公正性的小指标:执法人员素质,金融案件执行质量,执法的独立性。对应于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的小指标: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征信业规范与管理情况。对应于政府信用的小指标:政府在全面推进诚信建设方面的努力(软环境),政府在处置不良资产时对债权人的保护程度,政府在处理企业关闭破产过程中的做法,地方政府对金融政策(特别是需要偿还和弥补资金)执行程度,不良资产比率。对应于企业信用的小指标:企业向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的信用度,企业对偿还银行债务的态度,企业偿债能力。对应于中介机构信用的小指标:中介机构的人员素质,中介机构的工作质量,中介机构在财务状况评价中的信用程度。对应于社会信用的小指标,社会公众信用形象(以个体信用为主体)。对应于经济金融总量增长情况的小指标: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各项存、贷款增长率,票据融资增长率。对应于经济金融人均增长情况的小指标:人均GDP增长率,人均财政收入增长率,人均存款增长率,人均贷款增长率。对应于经济金融相关情况的小指标:各项存款占GDP比率,各项贷款占GDP LC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比率,新增存贷款比率,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应于经济金融增长区域排比状况的小指标:GDP增长区域位次,财政收入增长区域位次,各项存款增长区域位次,各项贷款增长区域位次,票据融资额增长位次。
三、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和程序
(一)模糊综合评价的理论基础。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以多个因素为指标对评价客体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是以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的,模糊数学的“模糊性”,是指客观事物中不分明性和不确定性。模糊数学并不是放弃了数学的准确性和严格性,而是使客观存在
的一些模糊性的事物和现象能够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和处理。
(二)模糊综合评价的特点。
1.可分层次的评价指标。对一个较为复杂的评价客体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可以制订多层次的评价指标,并据此对其进行多层次评价,也就是将低层评价结果作为高层评价的输入。
2.模糊与确定相结合的评价结果。与其他所有的综合评价方法不同,模糊综合评价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向量作为评价结果。这个突出的特点使得模糊综合评价更擅长于对定性评价客体进行评价。它能将人类习惯的语言符号变量与适合机器的量化特征联系起来,是处理定性指标量化的理想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强调用可能性分布来解释模糊性概念。
3.具有模糊性的权重系数。权重系数向量不能在评价过程中的数据处理中生成,需要用专门的方法得到;模糊综合评价所确定的指标权重系数实质上是某评价指标(因素)从属于评价客体的隶属关系,因而其权重系数是一个模糊量。
四、信用环境的模糊综合评价
(一)确定评价指标集。确定信用环境评价指标集是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第一步,也是进行信用环境评价的关键和前提条件。
1.确定信用环境评价指标集的原则。①科学性,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要尽量全面、完善。既要符合统计科学的要求,又要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与要求。②实用性。确定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评价工作实践服务的,因而指标体系应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金融生态环境各方面现状及问题,并可以进行测量(包括定量测量和定性判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貌似高深却不实用。③可操作性,指标选择要考虑降低评价成本,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指标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易于量化。在实际调查评价中,指标数据应易于通过统计资料整理、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或直接从有关部门获得:评价体系的设计也不宜过于复杂。④系统性,指标集应当涉及金融生态环境的各个构成要素并将它们联系起来。该原则要求从总体上考虑指标之间的联系。⑤层次性,金融生态环境是多层次构成的,描述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应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方法,即在不同层次上应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以便决策者在不同层次上对其发展进行调控;可比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符合可比的原则要求,不仅能横向比,还要能纵向比,这就要求指标的核算方法保持一致可能的最小性,应避免含义相同或相近的指标重复出现,在可能最多的变量行列中,取其可能的最小数目。
2.确定信用环境评价的指标集:根据科学构建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和要求以及确定模糊综合评价指标集的原则,信用环境评价的指标可分为三十层次。
第一层为目标层,评价目标就是对一个地区信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第二层为第一层目标的因素集,就是对信用环境进行评价的具体指标,其组成因素为: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中介机构信用,社会信用。第二层是第二层指标的细化,是可以进行直接统计的,为评价第二层指标服务的小指标。只有将信用环境细化成这些能够直接统计的小指标,才能保证在评价过程中能根据一套相对具体而统一的标准进行打分,尽量减少主观性,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程度。第三层指标应包括以下内容: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征信业规范与管理情况,政府在全面推进诚信建设方面的努力(软环境),政府在处置不良资产时对债权人的保护程度,政府在处理企业关闭破产过程中的做法,地方政府对金融政策(特别是需要偿还和弥补资金)执行程度,不良资产比率,企业向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的信用度,企业对偿还银行债务的态度,企业偿债能力,中介机构的人员素质,中介机构的工作质量,中介机构在财务状况评价中的信用程度,社会公众信用形象(以个体信用为主体)。
在确定评价等级时有以下几项原则:凡有标准值的指标,尽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如国家对年度不良贷款率的具体规定;参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好的其他地区的现状值,作趋势外推,确定标准值;依据现有的金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力求以量化数值作为标准值,如金融案件执行率、案件执行费用。参考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现状值,结合实际需要和现状特点确定标准。根据统计部门的有关数值。
通常情况下,评价集是用隶属度的形式来表征综合评价结果的。这种表示方法虽能全面地反映评价情况,但是不太直观,也不便于进行比较。为此,我们给各评语等级赋予一个定量的值,即确定一个评价集的等级加权向量W=W1,W2,W3,w4,W5用此加权向量与l-面得到的评价结果(已经过归 ・化处理)进行合成运算最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指标评价等级量化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得出一个用数值表示的加权平均型的综合评价结果,这个结果非常直观,可以为我们的比较工作带来很大方便。
(三)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向量。在进行金融生态环境模糊综合评价时,权重对最终的评价结果会产生很大影响,不同的权重有时公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因此,权重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模型的成败,我们一定要根据经济金融发展规律科学确定,权重系数是指表征因子相对重要性大小的表征量度值,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如德尔菲法(专家估计法)、加权统计法、层次分析(AHP)法等,按照其确定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主观构权方法和客观构权方法:前者是通过专家调查统计确定权重系数,足以专家的主观意见为基础的;后者是应用数学方法模型,从评价指标的统计数据中确定权重系数。一般来说,客观构权方法较儿科学和准确,但其理论深奥,方法复杂,并且其合理性检验十分困难,会影响到评价工作的实用性;主观构权方法以专家的主观意见为基础,虽不可避免带有专家的主观色彩,但“主观”并不等于“随意”,专家的工作经验和严谨作风使其对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估计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使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性,所以更为合理和实用。因此,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我们认为采用德尔非法(专家估计法)比较合适。在此我们确定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向量为A=a1,a2,a3,a4,a5
用德尔菲法确定权重的基本步骤如下:
(1)将要确定权重系数的指标列表排列(见表1)
打分规则为:若指标i比j重要,则在指标i一行中对应指标j的单元格中写1若i不比j重要,则在i一行中对应i的单元格中写0;若i与j同样重要,则在i一行中对应i的单元格中和j一行中对应i的单元格中都写1;同一指标的重要性不能与自身比,因此在i一行中对应i的单元格中写0。
(四)建立模糊关系矩阵,进行单因素评判。根据一个地区信用环境评价要素与其评价等级(评语级)之间的隶属关系,及
从U到v的模糊隶属关系,可以用模糊评判矩阵加以统计和描述。用矩阵R表示。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地方政府对本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判。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金融生态环境各构成因素对自身的评价;第二是政府对全地区各环境要素的综合评价;第三是本地金融机构对整个外部环境的评价。自我评价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强化政府、企业、法律等相关部门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律精神。
(二)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
横向评价是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指标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对比和评价。地方政府通过比较可以向其他地区学习和吸取更多、更好的先进经验,商业银行的评级机构通过比较可以科学决策信贷流向。纵向评价是对同一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进行对比和评价。有利于一个地区从历史和纵向的角度考察自身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和建设的进程和规律,找出促进发展的有利因素发扬光大,找出阻碍发展的因素加以改变,扬长补短,为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进程创造良好的条件;商业银行也可以此为依据,对进步较大的地区适当支持以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不管是横向评价还是纵向评价,都是―种对比评价,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快速科学推进。
(三)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
静态评价即现状评价。主要是衡量和评价金融生态环境目前建设状况和实施状况,剖析和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和效果。动态评价即过程评价。主要是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和推进过程进行持续的调查和评价,以考察它发展趋势和潜力。将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地方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各方面建设的调整和控制,有利于考察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四)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综合评价
篇6
作为一种现代信用制度,征信体系建设已经开始涉足农村地区,并成为当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内容。从这个背景出发,探索构建一个适应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征信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不断增加对农村经济的有效信贷资金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金融抑制”,农民获得贷款不仅难度远大于城镇居民,而且贷款数量规模也远小于城镇居民,这就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资金饥渴症”不可避免,直接导致了农民增收缺乏资金支持。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仍很薄弱,缺乏合理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储存、加工、使用,以及发展小额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欠缺,致使各地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及参与主体定位不清、责任不明,对应的信息采集内容、采集程序没有统一标准。
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农业,农户的信用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意识范畴,逐渐延伸拓展至社会规范和经济交易层面。我国在实行农村后的很长时间里,农村居民通过自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就可完成田间耕作,解决温饱问题。所能够发生的农村信用行为仅限于小规模农副产品交易、小额的现金借用、人情往来等活动。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绿色生态农业等一系列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转变。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农村招商引资、乡村观光旅游、生态度假项目等新型农村经营方式的兴起,农户的信用状况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的分散性以及农村企业规模小、产品层次低,农村信用信息仍分散在工商、税务、电信、金融机构等部门,大多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2008年,国务院明确人民银行承担“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职责,并牵头建立了由17个部门参加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与措施,牵头成立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机构。在人民银行《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全国各地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根据当地农村地区特色构建了富有成效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通过加强信用知识宣传、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和农户信用评价、扩大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在全国农村地区的应用、推进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发展,提高了农民信用意识。
然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进行。在信息采集过程中,一方面缺少完整的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无法对广大农户信用状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记载和跟踪,无法对农户信用信息进行统一口径的采集、统一指标的评级以及对应变化的监测;另一方面涉农金融机构面对量大分散、情况各异的农户和中小企业,既要对其资信状况进行精准评估,又要对农户和中小企业信用档案进行适时管理、及时更新、随时监测,很难保证农户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全面性。
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人民银行选取部分地区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包括建立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开展农户信用评价、支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试点内容。以信用户的评定为例,主要做法是积极发动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由政府主导,各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协助人民银行开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首先要组织人员深入各村委会,根据农户的申请情况,对农户进行调查摸底,按照事先制定的“信用户等级评定考察表”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划分AAA、AA或A级农户;然后根据不同的资信等级,对农户核定不同的授信额度,并建立农户档案,实行一户一档、一户一证,每年检查验收评审一次。通过对信用评级高、信誉好的农户在信贷政策上给予优惠,促使广大农户对自身信誉更加关注,借款到期不还、恶意逃废债务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部分欠贷农户为争取评上信用户,开始主动归还拖欠多年的贷款,实现了“要我还贷”到“我要还贷”的根本性转变。
篇7
关 键 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企业改革;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3-0037-02
区域金融业的发展依赖于该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形成资金聚集地,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河北省保定市自2009年开始已连续3年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经过持续努力,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有力推动了当地金融业发展。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该市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有些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对探索我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保定市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力度不足, 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近年来保定市把金融业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政策扶持、强化服务等方面改善了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成为金融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在各种政策实施过程中,更多集中在政府和金融企业的管理层面, 而其他企业管理者、居民,甚至金融业的普通员工了解的并不多。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80%多的被调查者不知晓金融生态环境的内容, 这势必使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一是宣传教育不到位,缺少有效的传导和沟通渠道;二是宣传教育缺乏针对性,条款内容比较繁琐,使受众难以接受;三是社会公众及投资者的金融风险意识不强,没有树立“风险自担”的意识,对各种金融产品的收益和风险了解不多。四是社会公众缺乏法律意识,对于金融法规和各项制度不了解, 对于一些金融违法活动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
2. 征信体系建设进展缓慢。 近年来保定市一直在积极推动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 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也缺乏有效地制约措施。另外,企业主管部门、工商、税务、公安、金融等信息资源部门掌握的企业和个人信息尚不能合理共享,从而使社会征信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大打折扣。
3. 政府干预金融企业行为时有发生。 由于长期以来行政干预的惯性, 对于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项目, 金融企业往往迫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压力而提供资金支持,难以完全摆脱行政干预。
二、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路径
1.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社会气氛,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主体广泛参与,真正实现各项金融改革措施和政策能够上通下达,全民知晓。
2. 政府加强协调作用, 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搭建一个相互协作的平台,地方政府部门由于自身职能特色,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影响力和组织能力,可以利用行政、财政、市场等多方面的资源,发挥主导调控作用,配合金融监管部门,做好金融工作的领导协调。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密切政府、金融企业、客户的关系,市金融办应定期组织召开金融例会、金融论坛,形成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及时通报金融信息,推动金融创新活动的开展,为提升地方经济的金融支持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3. 逐渐完善社会征信系统建设, 为金融企业提供精准的信息基础。信用环境是金融生态的主要标志,加快征信体系建设是促进金融生态优化的重要手段。2011年10月19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制订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当前,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金融风险意识还比较淡薄,偷逃金融债务情况时有发生,社会公众以及机构投资者的信用信息还没有得到有效归集和准确的评估,部分企业信息造假严重,失信惩罚机制的约束力较低。各地应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为依据,加快推进全社会信用体制建设,培育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系统的规范化管理,形成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采集环节的规模效益,避免信息重复和信息分割,建立企业信用信息交换系统,推进信用信息的传输、提取、考核的自动化,提高信用信息征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加强对企业会计、审计等信息的披露制度,提高会计、审计等信息的披露标准,增强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真实性,逐步与国际标准完全接轨,形成良好的生态金融环境。
4. 健全法制环境,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我国近几年来在金融法制建设上逐渐完善,但是仍难以适应当今金融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金融法制环境的治理主体是各地司法机关,由于各家银行和司法机关分属不同的行业,司法机关的物质保障完全取决于地方财政, 这些都使司法人员在执法中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 使司法机关不再是中央在地方的执法机构,而成为了体现地方利益的地方机构,造成金融机构在债务诉讼中经常陷入“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窘境。 保定市近年来金融机构上诉至法院追讨资金的金融案件锐减, 经向金融部门了解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担心与企业发生债务纠纷后, 容易导致银企关系破裂,贷款更加难以追回,往往采取一些缓救措施来解决债务问题, 金融业的法制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为此,作为地方政府应改变这一现状,改善法制环境, 提高企业法律意识, 加大司法维权力度,加强金融案件的审判工作,充分发挥司法审判的终极救济作用,提高审判、执行的效率和质量,切实保障金融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信用秩序;打消金融企业依法维权的顾虑, 积极建立和完善打击金融犯罪工作协调机制和监测机制, 对于违反金融法规的犯罪行为严厉打击, 及时阻断违法犯罪活动的资金往来,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金融秩序。
5. 建立金融安全网工程, 提高金融风险检测手段。 金融安全网工程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保持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系统安全稳健运行而建立的危机防范和管理的一系列评价体系。 通过金融安全网的建设可以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危机处理的成本,一些检测指标的设置对于金融企业起着“高压线”的警示作用,可促其稳健经营。 金融安全网的建设由政府监管体系、中央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投资者保护制度共同组成; 风险监测指标由金融机构经营情况指标、 社会信用指标、法制环境指标、政府支持金融发展情况指标构成。 通过制度建设和风险指标的监控, 形成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为积极处置金融风险,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维彦.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黑龙江金融,2008(11).
[2]马俊昀. 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角色定位:陵县案例[J]. 金融发展研究,2009(8).
篇8
1.县域经济发展是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相对于大中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尤其是部分农村的农民增收难度大,相对贫困与落后。县域经济中还有很多困难与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之一。因此,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琏,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合理、高效配置金融资源,督促辖内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是基层央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作为基层央行,还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与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沟通,增强对辖区经济金融运行趋势分析,及时发现和预见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挖掘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和“亮点”,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上级银行和当地政府决策当好参谋。经济决定金融,只有当地的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广大农民群众过上了殷实小康的生活,才能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经济保证,才能实现区域经济金融良性互动,为县域金融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和空间。
2.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条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银行的健康、稳健发展是以信贷对象讲诚信为前提的。当前,县域信用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表现在银行的不良资产逐年降低,资产质量逐年好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但客观地说,还尚未根本好转,而且潜在的风险隐患还很多。以浙江省浦江县为例,自2000年以来,该县的金融机构每年都实现了“双降”目标,但仍有上亿元的不良资产和数千万元的挂帐不良资产。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信用环境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基层央行一定要把诚信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提到议事日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建立、完善社会信用的正面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一方面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教育,营造守信氛围,提高守信意识,净化守信环境;另一方面,要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和司法机关,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加大失信成本。同时,要继续开展守银行信用村、户、企业和镇(乡)评比活动,并给予优惠鼓励政策,以弘扬正气。另外,要加快对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力规范发展企业资信评级市场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体系,提高信息透明度,丰富和完善金融生态链。通过多管齐下,努力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优良的信用环境。
3.着力构建县域金融和谐是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和谐的县域金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当前,县域金融不和谐的地方很多,如县域金融体系还不健全,金融服务不到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出;县域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机构上下级之间、与信贷对象之间、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农信社资金实力相对国有银行还很薄弱,民间借贷、非法集资活跃等等。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基层央行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增加金融风险,对当地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不利因素。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的县域金融,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笔者认为,一要加快改革,健全县域金融体系。要整合县域金融资源,尊重经济金融发展客观规律,加快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差异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合理调整机构布局,畅通资金结算渠道,增加信贷有效投入,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二是立法保障。法律保障是解决目前我国县域金融诸多问题的根本之策。通过强化法制建设,夯实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完善法律制度,除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外,还应制定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深化依法行政;三是政府支持。解决县域金融不和谐之现象,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作用。地方政府既是区域金融生态建设中的“环境”因素,又在金融生态建设中居主导地位,因此,县级人行要积极向地方政府宣传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目的、意义和方式方法,要让政府部门意识到金融生态是一种资源,是一种能够带来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资源。从而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财政、工商、公检法、新闻宣传、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等各部门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共同改善和维护金融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四是认真维护县域的金融稳定,确保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维护本辖区的金融生态的平衡与稳定。
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我市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全面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步入“科学发展、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现就加快**金融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金融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对推动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活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走在新一轮科学发展的前列,不断加强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建设,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必须要有发达、开放和高效、稳健运行的金融业的支撑。
(二)加快金融业发展是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重要途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主要体现为资金和资本的配置。大力发展金融业,有利于促进区域范围内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和低成本交易,有利于增强**现代化水平,在更高层次上提升**作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
(三)加快金融业发展是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着力点。金融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的发达程度也是一个城市现代经济和服务业发达的重要标志。2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36%,占全市GDP的5.5%,同比增长28.3%,金融业已经成为全市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并且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发展金融业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着力点。
二、金融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重点
(一)总体思路
围绕建设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高端化的总体要求,确立“金融强市”战略,着力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着力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着力增强金融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使金融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区域战略地位和中心城市功能的加速提升,为**走在新一轮科学发展前列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成为华东地区重要区域金融中心。
(二)战略重点
到“十一五”末,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达到13%以上。
1、构建完善的银行业服务体系。形成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类型多样、优势互补的银行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农村银行业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银行业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5%以上,20**年末分别达到10000亿元和9000亿元。
2、形成活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局面。基本建成高效优良的政策环境和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能力明显增强。到“十一五”末,全市上市公司数量力争达到80家,实现新增股票首发和再融资达到400亿元以上;债券、基金、资产证券化等其他资本市场融资额不低于150亿元,其中,力争引导设立资金总额不低于1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资本达到30亿元。
3、加强保险业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努力创建保险产品研发、资金运用和人才管理的保险创新试验区。实现保险业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十一五”末达到180亿元,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达到4%和2500元/人。
4、加快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步伐。大力推进**银行实现全国性现代商业银行的战略布局;实现**证券公司上市;推动信用联社改革组建成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地方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提升各投融资平台的投融资能力、盈利能力和运作能力;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加快推进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5、加快金融开放和金融集聚区建设。金融机构总部或区域性总部数量显著增加,金融业对外辐射能力明显增强。三年内培育和引进国内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30家以上。其中,外资金融机构新增5家以上;重点引入各类金融机构进入**CBD,把**CBD初步建成金融要素聚集、金融服务功能较为完善、商业配套设施比较齐全的现代金融集聚区。
到20**年,基本形成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50亿元左右,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达到16%左右,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7%以上。
三、推进金融合作和创新,提升银行业服务水平
(一)鼓励和支持银行机构做大做强。鼓励和支持各类银行机构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组织模式创新、产品服务创新、技术手段创新,形成创新合力和创新氛围,切实增强我市银行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都市圈和**区域金融战略合作进程,搭建区域内金融合作框架,加快区域内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运行机制、金融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对接,拓宽各类银行机构的金融服务领域。不断完善现代化支付系统、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实现金融服务现代化,促进金融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突出金融对产业的服务和支持。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协调,推进政府公共信息透明化,营造有利于银行业优化信贷结构、增加有效信贷投放的良好政策环境。完善政、银、企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对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激励机制,不断调动银行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和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综合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重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逐步提高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
(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切实把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完善以合作金融机构为主体,政策性、商业性及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为辅助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增资扩股,提升竞争能力,加强金融服务。支持农业发展银行拓宽业务范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加快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提供服务。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化、合法化,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组织。
四、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进融资市场化进程
(一)积极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建立利用资本市场专业服务平台,引导、支持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选择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发展战略的重点企业和项目通过股票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资本市场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建立拟融资企业储备库,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形成“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拟融资企业梯队。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开展集合发债,鼓励大中型企业到主板市场融资,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中小板和即将推出的创业板上市融资。
(二)加强对拟融资企业的政策扶持。对拟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企业和项目优先立项、报批,并予以用地和资金的扶持。企业融资过程中,对自有划拨土地可采取一级市场租赁方式实行有偿使用,待融资工作完成后,再补缴土地出让金、办理土地出让手续;有未到期租赁费用的,可冲抵土地出让金。对企业资本市场融资中因审计调账增加利润等原因而增加的税费,在企业完成融资后,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地方留成部分的80%以适当方式给原企业全体股东,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
(三)建立资本市场融资激励机制。三年内,市本级每年安排1000万元,建立资本市场融资专项引导奖励资金,专项用于扶持高新技术、成长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和再融资,融资企业所在区县或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同时按1∶1的比例予以配套奖励。
(四)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发挥**产权交易中心和**证券代办股份转让资质作用,开拓非上市企业产权交易工作。接轨天津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探索建立行业性或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提高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效率,为非上市企业和创业投资资本提供退出渠道,促进拟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进一步加快成长。
五、发展和完善保险市场,积极探索保险创新
(一)健全保险组织体系和市场功能。继续支持各类保险公司到我市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配套的保险产品,重点发展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农业保险和责任保险等险种。大力发展保险、经纪、公估等中介机构,发挥保险中介机构在承保理赔、风险管理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
(二)大力发展“三农”保险。继续运用政策扶持、保费补贴等手段支持和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在水稻、能繁母猪保险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扩大试点面积和试点品种,在“十一五”末实现水稻种植、能繁母猪和奶牛全面参保,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推进面不低于全市种植面积的80%;积极探索开展规模经济作物、养殖项目、设施农业和其他高效特色农业项目的保险试点;不断完善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鼓励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自营保险。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合作医疗管理试点,逐步开展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等“三农”保险保障机制。
(三)积极推进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争取国家和省加大对**保险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赋予**保险改革和保险创新的试点权,建设**保险创新试验区,抢占保险产业的制高点。积极探索保险资金在我市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应用方式和途径,增加建设资金来源。
六、建立健全融资服务机制,构筑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一)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延续《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政发〔20**〕147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委发〔20**〕11号)文件中有关担保体系建设的政策,到20**年,市政府每年安排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3000万元,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扩大规模、创新产品、深化服务,全面提升其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能力,重点为高成长、自主创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推动其发展壮大。争取在三年内培育7?8家担保服务能力在8?10亿元的担保机构,全市重点担保机构业务总额突破150亿元。
(二)加快发展创业投资体系。贯彻国家《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配套政策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加快我市创业投资发展的实施办法,在三年内培育和引进10家以上专业创业投资机构,创业投资资本达到30亿元。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亿元,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逐步安排到位,通过参股或跟进投资等方式力争引导10亿元以上创业投资资本,为我市高成长型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增值服务。
(三)积极推动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和运作。根据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的要求,围绕我市“五大中心”、重点产业链建设以及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广泛聚集和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探索设立100亿元以上的长江流域水务或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为高科技、创业型产业项目、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提供直接股权融资支持。
(四)加快发展各类金融中介服务组织。适应我市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通过改制、重组、引进等方式,发展一批专业性强、信誉度高、服务水平好、有竞争能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公司以及资信、担保、经纪、租赁、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推动金融中介服务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七、整合金融资源,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
(一)做优做强**银行。全力支持**银行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跨区域经营步伐,探索开展基金、保险、租赁等多元化经营。到20**年,资产总额翻一番,达到1600亿元左右,实现分行数达到10个以上,逐步实现全国性现代商业银行的战略布局。
(二)加快**证券发展步伐。积极推动**证券开展市内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资产管理以及其他资本市场融资工作,支持**证券通过定向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加公积金和风险准备金等途径充实资本,力争在两年内实现上市,同时积极通过参股、控股基金管理公司或期货公司等途径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三)实施农村信用联社的改革。重点推进市区信用联社、江**信用联社、浦口信用联社和六合信用联社合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并不断提高其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争取在条件成熟时上市。
(四)不断培植新的地方金融机构。根据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探索设立地方保险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重点推进具备条件的企业发起组建地方法人保险机构、信托投资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
(五)加快推进投融资平台的创新发展。着力推动国资、城建、交通、**等投融资主体从融资结构单一性向融资方式多元化转变,从管理资产向经营资产转变,从传统型企业管理模式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转变。切实增强投融资能力、盈利能力和运作能力,着力把四大平台打造成为管理科学、主业突出、综合竞争力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六)大力推进地方金融资源整合。积极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吸纳各类金融资本,加快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进程,充分发挥金融控股公司的规模经济和协同优势,提升**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八、加快推进金融业开放,提升金融集聚和辐射能力
(一)加快金融集聚功能区建设。根据金融产业发展的主体功能和配套功能的差异,以功能性组团发展为原则,巩固和完善以新街口传统金融商业区为代表的金融服务综合配套功能区;着力打造以**中央商务区(CBD)为代表的金融总部核心集聚区;积极推动形成以绿地金融中心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态集中区。
(二)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金融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完善《市政府关于实施〈**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的若干意见》(**政发〔20**〕132号)文件中的金融业发展意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拓宽扶持范围。到20**年,全市继续每年统筹安排5000万元,设立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金融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分阶段、有重点地引导金融机构到**新城金融商务区集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一行三局”入驻**金融集聚区,大力引导和鼓励国内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代表处,以及后台呼叫、信息交换和处理、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票据结算等后台服务中心进入**CBD,使**金融集聚区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管理中枢和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区。
九、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一)全面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建设。加快推进建设、国税、地税、人行、物价、质监、药监、财政、劳动、工商、海关、法院、环保、卫生等部门公共基础信息的交换和整合,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培育和规范多元化信用主体,继续推进“金融生态县”建设,推进“信用村镇”、“信用社区”创建工作,逐步探索建立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努力在全省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构建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二)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置力度。继续完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和金融稳定监测指标体系,健全金融风险应急机制和防控预案,增强化解系统性风险和处理金融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大对金融违法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有效打击洗钱活动,妥善做好有关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继续深入整顿规范金融秩序,坚决遏制逃废银行债务的违法违规行为,严禁非法金融活动,依法打击各种金融诈骗违法犯罪行为。
十、实施金融人才战略,加强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一)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把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高金融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动力,鼓励和吸引海内外各类高层次金融人才到**发展。集中力量抓好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各类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以优秀金融企业家为代表的金融领军人才,使**成为吸引各类金融人才的高地。
(二)构筑金融人才培训高地。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通过学历教育、专业讲座、业务培训、国内外金融专家授课等形式,加快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给予金融人才及金融从业人员继续深造机会,提高金融从业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把**建设成为金融人才的培训基地。
十一、加强金融业发展的政府推动和协调服务
(一)加强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服务。强化市政府对金融业发展的管理和协调机制,成立全市金融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快组建市金融工作办公室,统一指导协调全市金融产业的发展。各区县、市各有关部门要把金融工作作为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工作,积极创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力支持金融业改革、创新和发展,确保各项金融工作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工作联系机制。建立健全市政府与人民银行**分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联席会议制度,保持与金融界的密切联系,协调服务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加快编制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市发改委要加快研究编制全市金融业发展规划,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四)加大金融宣传和招商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境内外金融界的沟通,加深与世界知名金融机构的联系,扩大**金融业的影响力。
附件:1、《关于推进全市资本市场融资工作的实施办法》
2、《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
篇10
关键词:征信体系;人民银行
征信一词最早在我国出现是在《左传·昭公八年》中,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其中,“信而有征”即为可验证其言为信实,或征求、验证信用。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词则是“Credit Reporting”,这里的动名词“Reporting”有工作的含义在其中,即“报告”动作,这也使“Credit Reporting”的含义所涵盖的范围更广,并与汉语中的“征信”一词能够很好的相对应。其概念则是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估、信用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客户判断、控制信用风险,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从2003年开始,各地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要求,积极推动当地征信体系建设,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在征信体系建设的具体战术层面,还是整体战略层面,都曾发生过很多争论,涉及征信基础理论和征信业具体实践操作等各个方面。铜川市征信体系建设工作,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全国多个地市普遍存在“建设路径及模式选择”问题。因此,本文提出铜川市征信体系建设要在确定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的基础上,制定有效措施,科学地推动全市建设工作。
一、铜川市征信体系建设情况
(一)征信体系建设良性工作机制逐步完善。自2003年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职责起,铜川市征信体系建设就开始启动。由人民银行牵头,先后建立健全了征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信用信息征集制度等多项机制,并成立了铜川市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工作领导小组,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2007年,铜川市启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将征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纳入其中,确定了“政府主导、人行推动,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原则,并先后出台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意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规划》、《诚信企业评定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始终将征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制定了工作措施,逐步完善了铜川市征信体系建设工作机制。
(二)信用信息管理机制不断健全。铜川市依托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充分系统的技术和网络优势,以信贷交易信用信息数据为起点,完善了已经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企业和个人信贷交易信息管理方式,并先后采集了法院诉讼、地税缴纳状态、个人公积金缴存、环保处罚、药监许可、质监认可等多类非银行信用信息,实现了信用信息的综合动态管理。截止2010年6月末,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分别加载了5000多户企业和超过18万人的综合信用信息。同时,铜川市还对未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实施了信用档案建立项目。截止2010年12月末,累计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1766户,并为金融机构提供了566户企业信贷业务审批的信用信息咨询服务。
(三)征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征信业的不断发展,征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铜川市征信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业务开展初级阶段(2006年以前)。这一阶段,铜川市基本以信用调查业务为主,先后出现了几家信用担保公司,从事与汽车贷款担保有关信用调查业务。人民银行则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载体,对金融机构的信贷交易信息进行征集,同时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查询,但具有地域和机构不同所带来的局限性。二是业务范围拓展阶段(2006年至2008年)。随着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在全国范围的正式上线运行,信用信息依托征信系统逐步实现综合管理,并解决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局限性问题。同时,铜川市的信用调查业务范围也逐步拓展到商业合作、项目申请等多个方面。三是征信市场形成阶段(2009年至今)。2008年底,随着联合信用管理公司和中诚信信用评级公司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在铜川市的准入,以信用调查、信用查询和信用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征信业务在铜川市全面铺开。2009年,人民银行与市中小企业局协作,聘请联合信用管理公司对全市四家信用担保机构进行信用评级。通过信用等级的评定,促进了担保机构与银企之间的融资合作,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征信宣传教育形式不断丰富。铜川市在征信宣传教育工作过程中,充分借助《铜川日报》、铜川电视台、铜川广播电台等多种媒介载体,采取曲艺演出、播放宣传教育动画片、张贴宣传海报、散发漫画折页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征信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活动,有效的推动了社会公众对征信认识水平的提升。如:2006年,开展了征信主题曲艺演出;2007年,人民银行铜川市中心支行与铜川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了“征信宣传,千人签名”活动;2008年,在全市范围开展“读懂我的信用报告”专题活动,将征信产品――信用报告向社会全面推广;2009年和2010年,在人民银行铜川市中心支行的牵头下,组织全市金融机构开展了“征信宣传周”活动。近几年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铜川市征信宣传教育形式不断丰富,宣传效果也不断提升。2010年,信用报告月均查询量较2006年增加了近九倍;农村信用户数量较2006年提升了三倍多。
- 上一篇: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 下一篇:如何购买商业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