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案例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实践案例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课堂教学;案例;教师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法”。它缘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通常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相关原理、原则。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案例教学目前在我国高校的许多课程教学中得以使用,为了使案例教学在高校教学质量提高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应对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形成正确认识,科学的实施。
1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弄清楚这些区别对于我们推广案例教学有很大益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授课方式。
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通常是在课前把书面形式的案例报告交给学生阅读,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因此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中心环节。
(2)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教材熟悉,表述清楚,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职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三,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真正弄清楚问题是什么;二是课堂上教师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作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正像一些有经验的案例教师讲的那样,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任课堂讨论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而,这种讨论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三是教师要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教育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如果案例不作更新,多年不变,那么,学生也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和得到几年前的知识。因此,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
(3)学生的角色和责任。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以作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即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1)案例引入。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挑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帮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离开案例,案例教学也就无从谈起。教师所用的案例,从其来源讲,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他人编写的案例。对前者,教师可介绍一些有关写作案例的感受、趣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后者,教师可运用其他一些手段来提醒学生予以注意的必要性。
(2)案例讨论。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作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如何进行整体评价?
讨论中,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但应注意教师只是在必要时起指导作用,在讨论中教师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如果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而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自觉地加以修正,另一方面,学生则可分别从自身角度剖析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唇枪舌战,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作为学生,除了自己积极发言以外,还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分析与见解,并比较自己的观点与思想,从中吸取并综合出更完善的决策思想。
(3)概括总结。
这个阶段属于过渡阶段,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指出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并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的书面报告。写好书面报告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因此,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案例广泛地进行讨论后,应要求学生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不要去猜测教师的分析构思、评价结论,实际是如何做的,也不要去照搬所谓权威性的分析评价结论。学生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能够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案例教学的优点与局限性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已在教学中得到推广,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和把握案例教学,弄清它的优点和局限性,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良好指导。
3.1案例教学的优点
(1)案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案例教学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改变了教学过程中单纯由老师唱主角、讲授知识、学生当观众、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把知识的讲授和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使学生在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下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同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成功与不足,进而针对漏洞寻求填补方法,因此,通过案例教学既可以把握理论的精髓也能够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讨论还可以使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培养交流和合作的意识,强化竟争意识。
(3)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让它们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这样,学生可以更清楚、更深刻地把握、理解这些概念、原理。另外,通过联系实际了解这些概念、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和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动力,缩短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使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以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从而避免高分低能现象泛滥。
(4)案例教学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要讲好一个案例并不容易,需要真正的理论修养和相应的领域知识。如何以小见大,如何于细微处见精神,如何多视角多侧面地剖析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又能做到收放自如,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切实解决的问题,在案例分析上是最能检验一位教师的“功力”。案例的运用促使教师很好地掌握理论,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3.2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1)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容易出现“冷场”。案例教学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但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长期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成长起来,出现了或重或轻的迷信权威、迷信教师的行为,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常表现出保持原有的“惰性”,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方式,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受到限制,而一但学生没有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冷场”。
(2)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案例教学是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导演、教练、评论者、仲裁者,教师要潜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争辩,让其各抒己见、展示观点。组织讨论要讲究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为此,教师授课前要扎扎实实地备好课,胸装一盘棋,对案例可能提的问题拟出讨论提纲,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避免讨论过于分散、杂乱无序。同时要根据案例涉及的问题多少、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好讨论的时间,留有一定的时间加以归纳总结。教师要通过布置案例、设问、分组、指导发言和暗示等方式激发学员思维,拓宽学员思路,引导学员参与讨论。讨论进行中教师还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气氛,调控好讨论节奏。当讨论分散杂乱时,要加以规范;当学生热情不高思维停止不前时,要启迪疏通;当争论不休、纠缠不清时,要分析梳理;当水到渠成,问题迎刃而解时,要及时归纳总结。所以,只有特别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好案例课,而且培养一位优秀案例老师需要较长的时间。
(3)案例选择费时费力。案例教学是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的。案例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设置的线索、背景,案例选择是否恰当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所选案例不仅不能脱离教材内容,要同教材内容“接近”,而且还要使其具有一定的通俗性、简洁性、疑难性和典型性,要通过案例选取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从案例中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案例要力求简洁,要将主要时间用在讲授理论和学生思考、讨论上,不能把整堂课变成故事会,避免冲淡授课的重点。选择案例还应考虑疑难性,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供多种意见。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
(4)案例可能使学生形成一些不正确的概括化认识。因为有时某一或两个案例所展现出来的信息非常吸引人,学生也深受影响,但他在这一两个案例上形成的概括化认识,也许远远不能说明事物整体,这样就出现了一种“过度概括化”的现象。同时,虽然案例对于启发人的灵感、创意和理性有好处,但作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能仅靠这种启发。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打基础、进行科学修养,是在强调基本训练的前提下来谈结合实际和灵活运用,切不可本末倒置。否则,容易陷入“让学生到学校里来学实践、学经验”的误区。在学校,当然可以学实践、学经验,但显然不是学校最擅长的,学校毕竟是“探索和传承普遍学问的场所”,对系统的、结构化知识的掌握,当成为学生的主要诉求。
综上所述,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从理论层面上弄清楚案例教学的相关知识和问题,而且在实际运用中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艳霞.引入案例教学提高教学实效[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11).
篇2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实践
西方经济学作为国内财经类高等院校的核心课程,在市场经济日益健全和完善的社会实践中,在高等院校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职责中,该课程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探讨一直受到高等教育从业者的关注和重视。经济学本身具备丰富的理论内涵,学派和学术思想众多。服务于本科学生的西方经济学由于其理论的广泛性和抽象性,在学时紧张的条件下,使得修读该课程的学生往往感受到理论难以理解,跟不上教师授课进度,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西方经济学授课效果,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兴趣,引发学生关于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更多思考,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而引入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此,本文将案例分析教学法运用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进行相关的探讨和思考。
一、案例教学法及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其实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就出现了萌芽,但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的[1]。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到了20世纪初,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学,其内容、方法和经验也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
案例教学法可以缓解学生讨厌学习理论的情绪,增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概括来说,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在于:首先,案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载体;其次,案例教学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抽象理论及模型推导和计算等深层次的思考;再次,案例教学能活跃课堂授课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案例教学也有利于教师不断丰富授课内容,改进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案例的使用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足。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习惯于课堂讲解,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容易将案例教学简单理解为举例,在讲解某一个理论时,通常举一个小例子来辅助说明问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理论,但学生仍然是在被动学习,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
2. 案例相对陈旧,与经济现实不匹配。
经济学经典案例在各种国内外教材中大量存在。国内教材偏向于对概念和理论进行介绍,案例使用相对较少,且较为陈旧,更新缓慢。国外教材版本经常更新,其案例的更新速度较国内的教材来说相对快一些。但国外教材大多根植于欧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案例介绍,与中国经济现实不匹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属于新兴经济体,其经济运行与欧美相比有所差异。例如,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正式的契约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十分重要,但在新兴经济体中,由于正式的制度不完善,非正式的制度如社会关系等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作用更大。
3. 缺少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
目前国内教材中使用的许多案例与学生生活与成长实践紧密结合的较少。实际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一些案例。例如,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关注,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相应的宏观经济理论,以大学生就业为话题展开讨论。又例如,近年来,创新创业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应地,许多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鼓励大学生创业,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宏观经济政策讨论大学生新创业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将这些问题当作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搜集和选择案例
案例的搜集和选择要按照符合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体量适中、矛盾冲突明显等原则来展开;并且要围绕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尽量选择经典、代表性强的案例。
同时,案例的选择还应该符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经济制度的总结和理论讨论,学派众多,理论性强[3],同时还具有抽象性和数学化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部分更为抽象,学生难以将微观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宏观部分则有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相对于微观部分,学生更容易将宏观部分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微观部分与宏观部分的差异,在微观部分,可以突出数理方面的训练;在宏观部分,则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
(二)引入案例
案例引入要在教学难点重点、学生知识背景、注重与其他知识点结合等方面进行考量,引入案例的切入点非常关键,并有一定的技巧可以遵循。具体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引入。
1. 数理推导型案例。
结合西方经济学抽象性和数学性的特点,可以引入数理推导型案例。数理推导型案例是课堂练习的延伸,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理解[4]。例如,需求和供给理论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推导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并推导均衡点;消费者理论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推导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 引导型案例。
此类案例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现象出发,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例如,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例子出发,分析当面临毕业选择的时候,如果选择继续在学校深造,那么放弃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就是选择深造的机会成本。再例如,学生每天到食堂吃饭都要排队打饭,如果有人插队,则将对效率造成影响,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分析排队这项制度对效率的影响。这些案例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经济学的兴趣。
3. 现实型案例。
此类案例主要是贴近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从现实经济生活和经济热点问题中归纳案例进行讨论,适合在宏观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理论。例如,通货膨胀部分,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前经济中的通胀现象进行讨论;宏观调控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分析;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例如互联网经济等问题进行讨论[5]。
4. 课外调研型案例。
此类案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提高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主题,安排学生在课外进行调研。例如,近年来互联网“双十一”购物节消费增长迅速,于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大学生的互联网购物需求情况进行调研,让学生学会理解并运用需求理论;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一个直观的认知,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厂商理论。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既要注重经济学抽象性、理论性和数理性的特点,又要注重与现实经济问题的结合,运用多种方式,引入多种类型的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让学生理解是目的。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主动融入课堂,深入思考,培养创新思维,也能提高对经济现象和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宝莉.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02):52-54.
[2]王文霞.基于西方经济学案例的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126-128.
[3]田江.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智富时代,2015(06):326,328.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实践
一、税法案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税法》是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其与相关学科渗透性的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国家颁布的各项有关税收方面的法规和制度,相对比较繁琐和枯燥,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各校的税法课程都较早的在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的内容。在2011年,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通过采用电话调查、课堂调查等方式对税法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包括本校在校学生400人,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100人,其中有效回答390人,占总数的78%。笔者将调查结果列表如下:
表1 调查统计分析表
您认为税法中的案例对提高学习有帮助吗? 有很大帮助 有一点儿帮助 没有什么帮助 合计
选择人数 170 190 30 390
所占比重 43.6% 48.7% 7.7% 100%
您认为税法课程中引入的案例在总课时中的比重是否合适? 案例比重太少了 案例比重可以再增加一点 案例比重适合 案例有点多 案例太多了 合计
选择人数 80 130 160 20 0 39
所占比重 20.5% 33.3% 41% 5.2% 0% 100%
您认为案例的难度是否合适 案例太难了 案例有点难 难度适中 案例有点简单 案例太简单了 合计
选择人数 80 120 160 30 0 39
所占比重 20.5% 30.8% 43.6% 5.1% 0% 100%
您认为案例教学的模式应当是 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相关理论讲案例 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 大量采用案例,少讲理论 合计
选择人数 230 150 10 390
所占比重 60% 38.5% 1.5% 100%
您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为主,学生为辅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教师与学生并重 合计
选择人数 100 150 140 390
所占比重 25.6% 38.5% 35.9%% 100%
您认为案例教学中可采用的方式有哪些(由学生自由填写,可多选) 讨论 课后分析,递交报告 视听资料(如录像资料) 不知道或无意见
选择人数 260 50 20 130
所占比重 66.7% 12.8% 5.1% 33,3%
从以上资料的分析不难看出:
(一)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同度高
调查结果显示93.3%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对学习有帮助,其中有43.6%的人认为案例教学这种方式对税法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有48.7%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对学习有一点儿帮助。说明大家普遍认可案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也能认识到其对培养学生职业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重要意义。
但是,从资料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二)案例教学结果不够理想
虽然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的作用是认可的,教师也为此投入大量资源,但是只有43.6%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对他们又很大帮助,甚至有5名同学认为没有什么帮助。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案例教学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初步分析,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的比重不够。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案例在教学中的比例还可以再增加,但是在教育部“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下,许多专业的课时被缩减,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处理好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案例的难度偏大。在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有许多是在实际工作中真实发生的例子,由于实际工作比较复杂,案例的综合性也会比较强,学生就会认为比较难。
3.案例的趣味性不够。有4名学生提出希望案例更加有趣,更加贴近生活。虽然提出这种要求的学生不多,但由于这使学生自己提出的,而不是笔者给出的被选项目,所以也引起了笔者的主意。
4.应加强对案例教学过程的控制。这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学生课前对案例准备不充分,参与性不高,抄袭或直接引用别的同学的观点。
针对这次的调查分析结果,笔者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研究,重新设计了案例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部分。
二、改进后的案例教学过程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中的重点,在案例的选择中应尤其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案例的趣味性,另一个是案例的难度。在之前进行的教学实践的调查分析表,可以看出这两个问题将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案例如果太难,学生会渐渐对其缺乏兴趣;若案例太简单,失去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
(二)、在教学中加强引导,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从单纯的注重“教”向突出“导”转化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要随时注意同学们的实践进展,积极引导和启发。一次在案例讨论将要结束时,有一名同学说他有一个亲戚要出售古董,当时教师马上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模拟多种情况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
在分析和总结中,教师应注意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税法案例教学中,笔者借鉴一种“双轨三线制”[]的构建模式。该模式中的“双轨”是指教学中的理论部分和案例部分。教师可以将税法的各大税种在进行理论讲解时都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税收的征收范围(对谁征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征多少税)、税收的申报(怎样征税)。而“双轨三线制”中的 “三线”就指的是这三个部分。“双轨三线制”模式的建立就是把税法的案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为“第一轨第一线”和“第一轨第二线”,第二个阶段是“第二轨第一线”和“第二轨第二线”,第三个阶段是“第二轨第三线”。
三、案例教学实践效果的分析
在又进行了一轮案例教学实践后,笔者对实践效果又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范围是本次案例教学实践的学生,通过课堂、课下、电话调查等方式对税法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了调查统计,这次调查人数为360人。调查统计分析表表2如下
为了,方便比较,笔者将本次调查结果与表1(案例教学改进前)的部分项目进行比较后,制作表2如下:
表2
项目 案例教学改进前 案例教学改进后
参与调查人数 390 100% 360 100%
学生认为税法中的案例对提高学习有很大帮助 170 43.6% 260 72.2%
学生的建议 1.专门的案例教材2、选择更加有趣的案例
1.专门的案例教材
2.建立模拟实验室
3.多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
根据表2,可以看出通过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在案例教学准备阶段充分对学生进行动员,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案例的难度和数量、模式重新安排;在实施阶段丰富案例教学形式,加强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改“教”为“导”;在结束阶段讲评时注意将案例内容同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案例教学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郝敏;双轨三线制实践教学模式;会计之友;2006年第07期
[2]秦少卿、黄兰、覃创建;高校会计实践教学规范研究;会计之友;2006年01期
篇4
关键词: C语言程序设计; 案例式教学; 计算思维;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1-55-02
Study and practice of case teaching of C language programming
Xiong Qijun, Ning Bin, Gu Qiong
(College of mathematics & Computer Scienc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Hubei 441053, China)
Abstract: A feasible project of case teaching is put forward for C language programming. Its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is illustrated from various aspec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students' programming ability,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Key words: C language programming; case teach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bility
0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学生进入大学所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该门课程对引领学生进入编程世界、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产生编程兴趣和爱好、完成从传统学科的思维方式向计算思维方式的转变、培养编程意识、形成编程风格、提高编程能力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强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至关重要。
我校自2008年提出“211”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对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如火如荼,秉持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开展教学研究及实践。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笔者曾提出了“四期六段教学模式”[1]、“多元教学模式”[2]等,有力地推动着教学的研究和改革。
1 案例教学法基本思想及特点
目前,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教学之中。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为基础,解决问题为主线, 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逐步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剖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思考,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教师适时引导和评判,最后推导出结论[3]。案例是实现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学案例并不是简单的举例,不仅要求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要丰富,并且要求案例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可实践性和启发性。
由此可见,比起简单的说教,将案例式教学引入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之中,可以起到示范、模仿、思考、启发、应用、拓展的作用。
2 案例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的一般过程是“提出案例-案例分析-要点讲解-知识点导入-模仿-应用-拓展”。
2.1 通过案例上好第一次课
C语言教材的第一章是C语言概述,主要讲述其发展历史、特点、应用领域、程序结构、上机操作步骤等。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不需要按部就班,因为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史、特点是纯文字的、抽象的、枯燥的,即使演讲得天花乱坠,在现阶段也是不能被学生所理解的,还可能让学生产生厌恶、畏惧的情绪。
第一节课就通过案例直接切入主题: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解题的步骤、程序的基本组成和框架。
通过简单的算术运算导入计算机如何解题。譬如计算圆的面积。先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进行描述:先需要给定圆周率、指定半径;然后才是根据固定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最后是显示结果。这种一目了然的计算步骤,既展示了解题的算法,又体现了顺序程序的基本结构,符合人的思维习惯,是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在此基础上,现场敲入代码,添加头文件、主函数,再进行编译和运行。以这个实例为基础,再去认识常量、变量、输入输出函数、主函数、语句等。这样,围绕一个简单的例子,既演示了解题算法、也讲述了程序的基本框架。上好第一节课,尽早将学生引入编程世界、尽早让学生开始模仿编程、尽早让学生建立程序框架的概念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2.2 通过案例完成教学内容取舍和组合
以教材和教学内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组合,起到降低难度、分散难点的作用。
⑴ 单纯的语法教学向实用型教学转变。C语言的语法规则繁多且复杂,初学者很难理解、记忆、明晰和掌握。在讲述时可以化繁为简,只讲授最简洁、常用的格式,且嵌入到实际的例子之中,而不是单独去说教。譬如“输入输出的格式控制”,在教学中追求简单和实用,暂时剔除复杂和灵活方面的内容。即化语法教学向实用化教学方向转变。
⑵ 及早引入函数的概念和使用简单的函数。将库函数、自定义函数与数学上的函数进行类比,譬如“求平方根的函数sqrt”,明晰使用函数的原因和目标,再循序渐进地讲述函数的名称、参数和返回值等专业术语。
⑶ 及早引入指针和地址的概念。指针既是C语言的难点,也是其亮点,更是重点,及早建立指针和地址的概念和关系,了解指针最基本的用法,加强练习分散难点[4]。
⑷ 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列举大量的案例,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讲授和练习。在讲授和练习过程中,务必采用手工执行循环体的方式,写下每次执行时循环变量、中间变量的结果,将循环体执行3到5次,循环体的功能自然能清晰明了。在这项技能掌握熟练之后,再讲述单步跟踪调试。学习过程中切忌“只动眼不动手”。攻克了循环结构,特别是多重循环这个难关,后续的函数、数组的教学就简单多了。
2.3 通过案例逐步建立计算思维的思想
求和、乘积,是讲述循环时的常例,求和时一般设置和的初值为0,乘积初值为1。必须将这个基本规律传授给学生,并加以灵活使用。
计算机解题的算法虽然来源于数学,但更是数学知识应用的升华。
例如:如何将一个二进制数字串转化成十进制数。可以这样引入:一个5位十进制整数12048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数学上可以这样写:1*104+2*103+0*102+4*101+8*100,这要进行多少次乘法和加法(禁止使用pow指数函数进行运算);如果写成(((1*10+2)*10+0)*10+4)*10+8,需要进行多少次乘法和加法,谁的效率更高呢?由此再过渡到使用数组实现一个二进制数字串转化成十进制数。
在这个案例中,并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只有思维的转变。然而,形成计算思维是一个长期引导、积累、思索、实践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2.4 通过案例建立知识的关联
求最值(最大值、最小值、次大值、次小值)的算法,从讲授选择结构时就可以开始灌输和培养。从2个数、3个数求最值,到数组求最值,到选择排序,都使用了这样的思想——“将左手中握着的最值与右手中的一个个数进行比较、替换”,可见,知识之间存在强烈的内在联系。早早地灌输求最值的思想,为讲授后续算法做铺垫。
2.5 通过案例发现规律拓展应用
在讲述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时,通过求1+2+3+…+n的值,可以过渡到求1+3+5+…的值,再过渡到求1-3+5-7+…的值,过渡到求1+(1+2)+(1+2+3)+…的值;从求1+1/2+1/3+…的值,过渡到求1+1/2+2/3+3/5+…的值……。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寻找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学会观察、思考、应用,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6 通过精选案例收获多重效果
精选案例,注重案例的实用性、趣味性、综合性,能达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譬如:在讲述关系运算、逻辑运算时,列举的例子通常是简单的关系运算或者关系运算的逻辑组合,虽然容易理解,但缺乏趣味性,难以引人入胜。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推理题,如“谁做了好人好事”、“谁是罪犯”[5]。通过这样的例子,既讲授了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又列举了知识的应用领域,极具实用性、趣味性、可引起学生的共鸣,自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培养能力综合考核
为了提高学生对程序的编辑能力,必须要求熟练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譬如:在实验课上、在C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中,必须强调对Tab、Insert、Home、End等按键的功能和使用,因为它们能加快代码编辑的速度和质量。
为了提高编程能力,必须增加课外学时,勤学苦练,将其与水滴石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点石成金进行类比,充分说明只有经历大量的程序阅读,编写、调试练习,才能成就文如泉涌、火眼金睛。
为了真正检验学习效果,必须改变只凭一次考试决定该课程成绩的做法。考试的次数要增加、考试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机考、笔试、单元测验、答辩等,便于及时掌握教学效果,检查、督促和改进。
4 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案例教学,将抽象的概念、枯燥的语法、繁多的算法,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实例,再加上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就能够很好地解决素质教学中倡导的“3W1H问题(what,where,why,how)”,使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后续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熊启军,袁磊,谷琼.基于“四期六段”模式的C语言教学[J].现代计算机,2012.5:40-42
[2] 曹文平,熊启军.多元教学模式在C语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2.6:31-32
[3] 丁海燕,袁国武,周小兵,白孟尧.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案例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4:65
篇5
1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政策性,主要包括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四大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岗位分析、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等流程与操作技能。课程内容与企业、社会实际联系紧密,需要学生在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了案例教学法,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和沟通能力[1]。但大多数真实案例来自国外企业的实践,缺乏真实的本土案例,师生双方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使得案例教学难免本本主义,案例分析止于概念、原理等概括性知识的阐释和套用,难以形成很好的讨论氛围,难以激发思维火花,对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创新思考等能力的培养都很不利[2]-[3]。根据吴建华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没有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填鸭式的教学中,即使采用了案例教学,结果也会导致84%的学生不满意,他们认为自己无法掌握课堂教学内容[1]。近几年,一些学者提出了在本科生的人力资源课程中使用体验式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胡菊香指出,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候二秀等指出,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先做后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教师的成就感,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5]。
高职专科学生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都比不上本科生,学生缺乏管理经验而对管理知识似懂非懂,使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感到迷茫与困惑,参与热情不高,在行为、情感和认知方面投入不足,甚至不投入。必须更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想,让教学更具有吸引性、参与性、知识性和实用性。
2 体验式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与教学过程
2.1 体验式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1.1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又?中构建起来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也并非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经验的基础上,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反复、双向的互动来构建知识的新意义的过程。学习过程既有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也有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知识的建构过程具有主动性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镜性三个重要特征。[6]
2.1.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环境的,具有创造性和独特个性的自由人,成为即用情感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完全人。[6]
2.1.3 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低层次需要满足后,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成为动机或行为产生的原动力。大学生大多数处于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阶段。
此外,哲学中的马克思实践观[7]对体验式案例教学也有指导意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动力。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要经过从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的反复运动,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递进过程。
从以上理论可知,实施体验式案例教学时,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主体体验、主动学习,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经验,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最终提高学习者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同时,融入个体的情感态度,重视学生理想、价值观培养。
2.2 体验式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与实施流程
体验教育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8]。体验式教学涉及关键词为体验、实践、环境和经历[9],具有亲历性、探究性、差异性和互动性四个明显的特征[10]。
体验式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基于学生的实际认知经验而精心设计或选择案例,把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自参与、感受和领悟而获得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突破以往对已经发生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从学生的实际认知经验出发,以案例为主线,将学生带到设定好的情境中进行具体分析,鼓励学生自身进行体验,其教学流程为:感知―体验―感悟―内化与提升,如表1。
3 体验式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根据体验式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以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为例,讨论如何实施体验式案例教学。笔者事先做好: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选择合适的案例;给学生进行分组。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如何设计和管理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3.1 感知阶段
感知阶段分为:活动――理论讲解――案例引入。
首先,组织学生参与两个活动,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知。
活动一,分享经历。经过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短培训和暑期的社会实践,学生有工作、生活经历。在上课时,让学生分享经历和对未来的憧憬,分享完后,进行讨论:(1)你喜欢自己以前的兼职工作吗?若不喜欢,你以后换工作,会从哪些方面考虑?若喜欢,喜欢哪些方面?(2)你是怎么样找到自己的工作的?
活动二,选择杯子。在职业发展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决策问题,主要是看我们希望在职业中的得到什么。先准备4个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杯子,分别装有茶、咖啡、果汁、开水,且杯子都用盖子盖上;然后让5位同学选择自己想要的杯子;再打开杯子;最后,分别问学生选择的和自己想要是否一致,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
其次,理论讲解。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设计步骤,让学生从一些零散的、局部的个性化认知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指导意义的理论认知。
第三,案例的引入。学生阅读案例《一位交大博士小A的苦恼》,引导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小A作为一位交大博士,为什么最后无路可走?再结合学生的经验、知识和能力、兴趣而提出问题:(1)找出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的案例?并阐明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应该把什么放在首位?(2)请评价小A的职业发展?并给他合理的建议?
3.2 体验阶段
选择两个小组在课外进行一周的体验。学生通过分工协作,收集、分类和整理资料,分析、讨论与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完成PPT报告。在体验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都必需亲自体验,小组长做好全程记录。教师作为引导者和鼓励者,提供适当的帮助,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3.3 感受阶段
感受阶段主要检验学生参与体验的成效,是否认真分析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与分析问题的深度。
先小组汇报。第一组分析了周杰伦的职业发展道路,提出在职业发展中,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把兴趣当做职业,指出小A应该重新把计算机专业捡起来,找有关计算机专业的工作。第二组分析了福特的职业发展道路,提出在职业发展中要知道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指出小A可以先从事材料有关的工作,养活自己,再利用业余时间来搞计算机。
再提问和讨论。学生1:是否所有兴趣都可以当职业?学生乙:有的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如何才能确定我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围绕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把什么放在首位进行争论?
概括与总结。对案例中的一些关键点、容易理解错的地方进行详细讲解、并举出通俗易懂的实例;对学生的精彩发言给予喝彩,让学生乐于参与讨论。 笔者利用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指出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首先考虑职业职业观,再考虑兴趣、能力,因为兴趣和能力都可以培养与提高。
3.4 内化与提升阶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才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要求学生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报告。学生先熟悉自己的个性特征、技能、兴趣与职业价值观等,再完成报告,然后参加学院、学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和了解就业情况,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报告。
4 教学效果
4.1 提高了学生教学的参与度,让课堂焕发活力
通过课外体验、分析、思考、讨论、实践与课内分享、讨论、交流,学生投入在教学中的时间、精力得到有效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数逐渐增多,从教学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进行观念、思想的碰撞,打破了鸦雀无声和低声细语的氛围,形成气氛活跃、生机勃勃的课堂。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出勤率由85%由提高到95%,学习平均成绩由70.3分提高到75.1分,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与讨论。
4.2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验式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要完成体验、讲解、提问和讨论、动手操作等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给学生提供锻炼与提升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学生从紧张、说话声音小、吐词不清逐渐到说话自然、声音洪亮、表达清晰;制作PPT从缺乏逻辑、层次不明到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版面整洁;从对理论知识的一知半解到理解透?兀?从实践操作的无从下手到运用自如。
4.3 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彼此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鼓励和督促,经常保持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肯定和接纳学生个性,宽容与支持学生的不同思想、不同见解,教师不只是面向学生的说话者,更是体谅学生的倾听者。在交往、对话和理解中,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信赖与激励,逐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彼此的情感。
篇6
摘要: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研究生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的课程教学实践。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方案实施及案例陈述等教学环节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引导与启发,协助学生完成案例,教学评价结果显示教学效果优良。通过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PBL;案例教学法;研究生;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50-03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研究生培养数量与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生教育的三大目的是知识结构、科学研究与创新精神,其中科研和创新是重点,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新技术、新思想,才能在知识结构、学术思想、科学思维上形成交叉复合效应,才能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使学生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宽厚的知识基础、开阔的学术视野正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ase-based Teaching,CBT),通过对案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CBT教学法具备明确的针对性、良好的启发性以及较强的实践性,在课程教学与职业培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CBT教学法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应用于已经掌握了相当程度的专业基础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在案例完成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问题指导或启发。PBL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从一个真实情境中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来逐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两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可发挥其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与表达等综合素质。现代材料测试方法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介绍材料组成、结构和形貌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常用分析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试验方法、仪器设备及应用。课程内容涉及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光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热分析以及其他分析测试方法等多种材料分析测试方法与技术,是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多个学科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对研究生后续科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三年来,通过将PBL和CBT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的教学实践,学生评价认为在知识结构、科学研究方法及创新思想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案例的提出
CBT教学法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提出的案例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是案例是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对教学案例的范围也必须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研究生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将其分组,案例范围约定在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功能材料三个领域内的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表征。每组学生可以自选或由教师指定具体案例,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小组都是自选案例,能够很好地保证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学生自选案例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为材料的各类和应用领域非常宽广,可能会出现教师并不熟悉的研究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才能胜任教学指导,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二、案例的完成
案例的完成^程,实际上是基于不同问题的学习过程,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为了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考虑学生的能力、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构成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基础上,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的启发与引导。
1.基于问题的案例分析。案例的分析需要从一个具体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该问题的分析与探究,从而引申出后续的问题。在现代材料测试方法案例中,作为出发点的问题,往往是设计方案的核心问题,一切方案设计都是围绕如何解决该问题的,或者是核心问题的先导问题,通过对该先导问题的分析,可以提出案例的核心问题。因此,教师在小组讨论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适当给予引导与启发。例如,针对“蒙脱性尼龙6”材料的结构分析,可以提出“蒙脱土的结构是怎样的?其在尼龙6中的分散状态如何?能够使用什么测试方法进行表征?”等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材料结构、分散理论及测试方法进行学习,从中找出关键问题,并且逐步解决问题,进而提出设计方案。为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基于问题的案例分析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让案例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过多的引导与启发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有损害,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引导与启发,有效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于问题的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过程,从关键问题的提出、测试方法的选择与相互配合等都需要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进而提出新的问题,开始新一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文献的阅读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参考文献的核心以及设计方案的有效借鉴,教师在小组讨论中需要提出一些启发性或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顺利地完成案例设计。例如“某文献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与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同吗?”“某文献的设计方案合理性如何?”“某文献的设计方案有什么缺点?”等问题,并且在完成测试实验后,将实验结果与文献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组讨论需要所有组员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已的见解,并对其他组员的意见提出自已的看法,这就需要所有成员都必须仔细研读参考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因此,小组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保证每个组员的参与积极性是必要的。教师在指导和参与小组讨论时需要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组员的发言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3.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由于研究生的本科基础比较复杂,来自于很多不同的本科专业,其所学基础知识有很大差异,例如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有来自于化学类、物理类、化工类以及材料类的本科专业。在案例完成过程中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具备。因此,案例的完成过程对研究生而言,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结构重构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对以前未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例如无机材料的晶体结构及表征、高分子材料的半结晶结构及其表征、功能材料的光电基础知识等内容,可以针对研究生的不同背景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消化,进而内化为自身知识与能力。
三、案例陈述
案例完成后,需要制作电子讲稿在全班进行陈述,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行讲解,并且将实验结果与方案设计进行对比,讨论实验方案的有效性。陈述后由学生提出问题,陈述人或小组成员回答。陈述的效果与陈述人对案例的熟悉程度、语言表达能力、讲稿的制作以及团队成员的合作有关。因此,陈述环节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非常有益。
四、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以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具体包括案例论文(教师评价)占30%、小组讨论(教师评价)占20%、组内评价(成员互评)占20%、陈述过程评价(学生评价)占30%。通过问卷调查和学校统一的课程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大锻炼,对自已的综合能力有提升,80%左右的学生认为课外学习的压力比其他课程大,85%左右的学生愿意向低年级的学生推荐本课程。
五、教学反思
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案例的完成与学习,能够掌握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方案设计、独立完成相应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参与的小组讨论和陈述答辩的积极性和热情非常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和参考书,非常接近学科前沿或实际生产,教学效果优良。但是,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用时长与课程学时少之间的矛盾。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地研读文献、讨论方案、修改方案、验操作、结果讨论等,中间还需要教师参与、指导,而实践课程学时比较少,大量的工作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造成学生课外学习的负担比较大。如果同时有多门课程实行类似的案例教学法,学生学习压力大。二是基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矛盾。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的完成与学习。而现代材料测试方法课程不仅包括实践教学,还有相当一部分基础理论讲授内容,因此,课程所有教学内容不宜全部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对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三是问题引导与自主学习之间的矛盾。为了提高案例完成与学习的效率,教师会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引导与启发,但过多的问题引导又会损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少而精”的引导性问题,真正从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向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转变。
参考文献:
[1]王艳等.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重要性之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222-223.
[2]胡俊开,付P.基于PBL教学法的案例教学新模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93-194.
[3]梅虎.案例教学与PBL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9,(16):68-69.
篇7
[关键词]材料力学 就地取材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148-02
材料力学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是在人们运用材料进行建筑、机械等工业生产过程中,对材料的实际承受能力和内部变化进行研究而形成的,是研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各种材料破坏的极限,是所有工科学生必修的学科,从而实现满足构件承载能力的同时,可以减少材料用量,优化结构设计,以达到降低成本、减轻重量等目的。[1]然而由于目前教学中多数都是直接就力学计算模型进行讲解,这对缺少工程实践背景的学生来说,还是较难理解力学基本概念的。而案例教学通过提供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景,有选择地把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置身于该情景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开发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然而,成功案例教学的前提是案例的选择要满足适用性与合理性的要求。从学生的角度看,案例必须与学生有较高的相关度,即案例所描述的情景应该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经验乃至想象力而置身其中的。从教师的角度看,案例能否达成特定教学目标,案例难度能否控制在教学能力所及范围之内,案例是否与案例讨论的时间安排以及物质方面的设施相适应,是教师选择案例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因此,我们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就地取材式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旨在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的主体地位和教材多年一贯的固定化模式,适应学习者建构知识、接受知识的内在认识秩序,增强和发挥学生自身主体性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树立工程意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的。
下面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材料力学课程的基本变形为例,介绍材料力学就地取材式案例教学的具体教学情况。
一、材料力学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以“轴向拉伸和压缩变形”教学内容开展案例教学
改变传统的对力学计算模型进行受力和变形分析的方法,而是以教室中的投影仪设备安装为例,让学生代表校方安装负责人的身份进入角色。如:学校要在原有建筑的教室中安装投影仪设备需要考虑哪些问题?若在新增投影仪设备自重作用时,原有教室承重结构仍能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该考虑什么问题?在投影仪设备型号、自重等已知条件下如何选择投影仪吊杆?选择投影仪吊杆要考虑哪些因素,选择什么材料?吊杆截面形式和截面尺寸如何确定?
带着这些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又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开始进行吊杆的受力分析和变形分析,然后在学生已学的图学基础上,再进行立面投影,从而抽象出教材上的力学模型;然后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引申出工程实际中的吊车绳索、斜拉桥的斜拉杆、千斤顶、活塞杆等工程实际问题中具有同样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的这一类变形,统称为轴向拉伸和压缩变形。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轴向拉伸和压缩变形的基本概念,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具体工程问题如何进行受力分析和变形分析的力学思维,树立了学生工程意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受力分析和变形分析基础上,再就如何选择吊杆材料属性等引出轴向拉伸和压缩试验的必要性和具体试验方法等。在确定了吊杆选材后,再就如何确定截面形状和截面尺寸及横截面面积大小和杆长短的影响引出研究内力、应力和应变等概念及其强度、刚度条件公式推导等。然后在学生自己应用强度、刚度条件选取材料和确定截面形状和截面尺寸后,由学生总结发生轴向拉伸和压缩变形这类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考虑的影响因素等。这不仅理论联系实际,增加了学生学习材料力学的兴趣,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而且这种从学生到工程负责人角色的转变,使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了升华,真正实现了材料力学教学的目的。
(二)以“剪切和挤压变形”教学内容开展案例教学
提前预留作业,请学生分组讨论课桌与地面之间连接件螺栓主要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并讨论:螺栓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障课桌的正常使用?举例说明具有这类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的连接件还有哪些?这些连接件通常用在哪些地方?
课堂上先由各组学生选出代表发表自己组的观点和考虑的因素等,然后由老师来总结并分析课桌与地面之间连接件螺栓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及为什么考虑主要变形是剪切挤压因素而忽略了弯曲变形等次要因素;再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举出小到生活上用的剪刀,大到工程上用的截筋机、剪板机、汽车轮轴的链接以及土木施工脚手架、机械零件的连接,“泰坦尼克号”等船舶、车辆,航空航天的飞机、宇宙飞船等都离不开小小的螺栓、铆钉和键等连接件。
在明确了连接件螺栓主要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基础上,用类比法建立与轴向拉伸和压缩强度条件相似的剪切挤压强度条件,再由每个学生自己假设自己推桌子的用力大小具体来选取课桌地脚螺栓的直径,最后由学生一起来确定工程上选择的螺栓直径应该取所有同学计算螺栓直径中的最大值。
这样的就地取材的案例式教学不仅仅是学习了剪切挤压的实用计算强度条件,更让学生逐步感觉自己俨然是参与到设计团队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信心,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和见识,对以后分析问题时如何抓住主要因素和如何设计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理,以学生拧瓶装矿泉水瓶盖、洗衣服时拧衣服等体验和教室内的梁,学生的书、本、笔,讲台的粉笔盒、黑板擦等为案例素材,对扭转变形和弯曲变形进行案例教学,对学生们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其实质内容及熟练应用所学解决具体工程问题,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实施的策略与评价
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沟通交流合作,树立学生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案例选择遵循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应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因此,选择案例时应遵循案例选材的真实典型性、科学完整性、积极教育性、信息适量性等基本原则,这也是成功案例教学的前提要求。[3]
(二)案例教学实施步骤
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事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加强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课堂管理,注重案例讲评与总结。其具体实施开展案例教学主要包括:1.教师课前选取合理适用的案例,设计分组讨论方案,预留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和案例分析的课前作业;2.学生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和分组讨论分析案例,在认真阅读案例,充分理解案例所描述的事实和细节及反复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以报告的形式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3.课上,在精心设计基础上,教师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展开具有启发性和目的性的案例讨论分析,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过程中,都能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4.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的同时,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5.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还应注重过程管理,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状况下,还应对具有独到新颖见解的学生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等奖励。
三、结语
针对材料力学课程传统的教学特点和目前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背景的状况,将案例教学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相结合,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就地取材式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增强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工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未来工作岗位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充满了信心,为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材料力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注 释 ]
[1] 孙立红,刘宝良.培养工程能力,深化材料力学教学改革[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篇8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前言
高中地理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它更加注重课堂的实践性,这就要求高中地理课堂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可以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效率。由于高中地理课堂与实践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解放思想,从生活中来获得地理思想。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老师要针对不同的课堂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地理课堂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学案教学”模式的三大原则
1.1主体性原则
对于学案设计者来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要依靠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足够多的时间以及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以及动脑,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设计以及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要不断吸收以及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完善学生的构建知识体系。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最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2灵活性原则
由于每一节教学内容不同,此时的学案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能够使得学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并且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
1.3探索性原则
学案教学的目的要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地理的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学案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从而可以使得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在不断提高。在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培养学生分散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在实施“学案教学”模式中,设计以及编制学案起着核心性的作用
在设计以及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每一位地理教师要对地理教材、地理大纲、高考试题以及练习册进行认真研究,并且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便于教师查找到相关的材料。学校要在提前一周及时组织教师集体进行备课,然后学校要安排相关的负责人设计以及编制学案。在设计以及编制学案的时候,学校要不断强化地理老师的责任以及合作意识,不断加强教师之间的分工以及协作,从而使得学案向着科学性、全面性以及实用性的方向发展。
在设计以及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借鉴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案,逐渐形成与本学校自身情况相符合的学案模式。在地理学习目标中,主要包括了学习目标、学法指导以及学习程序这三个基本地理学案模式。
在地理学案的学习目标中主要包括了双基内容、锁定重点、突破重点以及对接高考这四个方面,并且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相关的目标整合出来。在设定学习目标的时候,高中地理教师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以及是否将双基内容落实到位。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要通过图文来转换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联系高中教学要求与实际,而且要让学生知识学案中的哪一块内容是基础内容,哪一块内容是难点,哪一块内容是重点。
在“学案教学”模式中,学法指导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高中地理教师要根据课程的要求以及具体学情来确定学法指导,与此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学习地理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法指导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被调动起来,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使得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学习程序主要包括了:学生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学生之间共同探究、建构完善的体系这四个部分。在学案设计过程中,这四个环节是一个核心部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确保每一条思路明晰,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设计“调整心态以及引领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要创设有趣的情境,从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整个学案中,“积极思考,共同探究”是一个核心部分。在编排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要将教学内容的导向性以及可操作性体现出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预习,从而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对于一些重点内容,教师要设计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关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摘引一些重要的资料,不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体现出层次性。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不同的问题,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施“学案教学”模式,科学以及高效的使用学案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学案的导引功能,并且教师要督促学生按照学案的教学目标来看书。与此同时,通过学案可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案中的地图资料来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教师要收集一些反馈信息,并且要及时分析以及总结,在完成这一项工作之后,学校要安排全体教师研究谈论其中的问题,反思学案中的不足,通过谈论不断改进学案,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得教学模式得以改进,而且有利于完善地理学案教学模式。
结束语
通过“学案教学”不仅使得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案教学”的模式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从而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秀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J].魅力中国.2009(25)
[2]. 吉斌.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品牌(理论月刊).2011(02)
[3]. 张新建.新课标下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及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2)
篇9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是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引起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因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尤其重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物理学科在中学阶段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既有系统的理论、精确的计算,又有生动的实验,而且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也联系紧密,应用性强。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多样性。
家庭和社会的重视程度对物理学习也有不可乎视的影响。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有着更强的动机,为自己,也为了不辜负众人的期望。另外,一些消极因素,对物理学习动机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所以,研究探讨农村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动机,及时掌握教育对象的情况,对于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本方案旨在以已有的学习动机理论为指导,积极地研究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动机发展规律及培养物理学习动机的方法,为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提高农村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水平,促进物理教学和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提供实践的依据。
二、文献综述
在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今天,学习动机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以往的研究均表明,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中的成就动机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刘晓明等,1991);教学中不同的目标结构会导致学生形成不同的学习动机,从而取得不同的学业成就(郭德俊等,1994)。这些研究均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学习动机进行了探讨,且着重研究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对于物理学习动机的研究,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滞后于一般学习动机的研究。表现在或未能及时吸收已有的一般学习动机理论,偏于经验性的调查分析;或照搬一些学习动机理论,未能反映物理学习的特点;对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研究也较笼统。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改善学生的内部动机系统,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作为研究的重点。
三、研究的实践意义、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关于学习动机的问题,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动机的探索和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理论价值
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动机的作用可表现为确定方向,提供动力,控制进程,促进成功等几个方面。我们教育者应该重视和遵循动机作用的规律,通过本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论证动机理论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上的应用,力求使学习者保持适度的动机强度水平,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四、研究目标
1.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内容。
遵循发展性、主体性、活动性、系统性原则,通过开设激发农村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为主线的系列活动及上好每一节课,探索出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如何激发的方式,初步形成一套适合的操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
新课程改革要求新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逐步培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验。
3.根据影响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甚多,重要的是研究哪些因素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依据这些因素进行改进我们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深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2.研究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学习动机形成原因,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等。
3.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学习动机理论,制定出物理教学中切实有效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方位、多角度开展对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同一课题的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向指导。
2.调查研究法: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再参照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及有关专家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成果,把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动机分为6种基本类型。每个类型均包括若干项调查项目,制成调查表。
3.实验研究法:从该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假设出发,有效地控制无关因素,成功地操作相关条件,科学地观察,开展研究实验,检验理论设想,丰富研究形式。
4.行动研究法:激发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行动结果是检测课题绩效的主要途径。
七、研究措施
1.调查现状
首先确定调查的对象为农村初中初二、初三学生。其次,按不同的调查方法组织具体的实践操作,下发调查表、座谈、专访、测试等,采用切实有效的调控措施,确保调查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再次,清点整理调查材料,查漏补缺,保证调查材料符合教学科研要求。
最后,对材料进行分析,了解成因,对策建议切实可行。
2.实施实践
加强理论学习,学习相关的学习动机理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督促、激励等方式促进学习动机创建。研究课堂教学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创建民主、开放、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为课堂教学找到好的方式方法。
八、研究步骤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在准备阶段中,应精心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查阅有关文献、作一定的调查研究、进行调查论证、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1年9月)。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整理和分析资料。开展好日常教学活动,积累研究资料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撰写教学反思,典型案例等。
3.总结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全面总结、回顾研究的全过程,利用研究中获得全部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与思考,从而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发现教育的规律。形成总结报告。
九、理论基础
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主要观点:把强化看成是激发动机的必要条件,认为有效地使用各类强化能够激发和维持外来动机。
2.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主要观点:将需要区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7种,前4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3个层次为高级需要。该理论认为人的各层次需要都与学习有一定的关系。
3.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阿特金森。主要观点:成就动机是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可以通过成就动机训练来培养。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往往是追求成功而且不怕失败,竭尽全力争取好成绩。
4.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海德、罗特、维纳。主要观点: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学生会对学业成就进行归因,归因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不一样,通过归因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习得性无力感理论
代表人物塞利格曼。主要观点: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连续失败的体验会使人产生无力感,要注意消除学校的“不可控状况”和学生的“结果不可控”认知。
6.自我效能感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主要观点: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采取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7.成就目标理论
主要观点:成就目标理论将成就目标划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主张在学校教育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掌握目标定向。
篇10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探究性实验 教学实践
生物新课改明确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对于高中生物来说,这就需要通过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实验教学实现。探究式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尝试模拟科学家在生活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会搜集和加工所需资料,养成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发散思考的习惯,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观察证据,通过逻辑的推理和科学的想象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或作出某些预测,在问题与假设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方案,选择工具、仪器、设备更广泛地搜集证据,并通过分析数据验证假设或修改假设,最终形成探究结果。不仅如此,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也对探究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对高校选拔具有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由于部分地区和学校未能及时扭转应试教育的思想,或由于课时所限,并没能有效展开探究性实验,这也就造成探究流于形式,形成“穿着新鞋走老路”的局面。故在此笔者首先谈谈自己的具体实践。
一、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具体实践
1.确立探究思想,唤醒创新意识。
长期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许多学生思想束缚乃至僵化,在学习过程中不会主动思考,更谈不上创新。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自己也没有能力这样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这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唤醒并挖掘它们,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空间,让他们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比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中,在实验设计时,课本上给出的实验材料是洋葱鳞叶外表皮,实验试剂是30%的蔗糖溶液。如果照本宣科,学生自然就会墨守成规地接受,但没有任何思维的训练,当以后碰到独立设计实验的时候,就会对材料和试剂的选择无从下手,所以这里要让他们产生为什么这样选择的疑问,从而摆脱课本的束缚,真正地进行探究。故在此处通过这样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课本中用紫色洋葱鳞片叶作为实验材料,你能列举出其他合适的实验材料吗?你是如何确定所用的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的?大于细胞液浓度的蔗糖溶液都适合使用吗?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加以总结: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液泡有颜色,容易获得材料,容易制作装片;配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分别处理植物细胞,观察细胞在何浓度下开始发生质壁分离;浓度过高使植物细胞失水过度死亡,浓度相对较低则质壁分离速度慢,所以选择合适的浓度。这样一来学生便体验到跳出课本框框,真正独立探究的乐趣。
2.既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又要让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梯度的问题串,让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探究学习,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问题既要围绕科学探究的过程,又要培养发散迁移的能力。例如可以通过下列问题串,引导学生学习渗透作用:1.是否有水分子从长颈漏斗进入烧杯内?2.半透膜两侧水分子通过的数量一样吗?3.什么原因导致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多?4.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5.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液面会升高吗?6.如果有两瓶丢掉标签的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则通过渗透装置如何鉴别?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而所要观察的现象便是这里所指的情境,所以创设恰当的情境既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又能有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动物细胞吸水的例子,然后给学生呈现渗透现象,即烧杯内装有清水,长颈漏斗内装有蔗糖溶液,长颈漏斗下面封一层半透膜,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相平,一段时间后会出现长颈漏斗内液面升高的现象。然后将动物细胞及渗透装置放在一起,让学生在动物细胞吸水和长颈漏斗“吸水”这两个例子的对比中提出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对比情境中,很容易提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吗”等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又如将整个课堂看做一个大的情景,下课前可以这样问学生:“老师问了你们很多问题,你们这节课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的吗?”
3.重视查阅文献,提高搜集能力。
探究活动不能孤军奋战,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能看得更远,所以文献资料在探究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得出结论等环节都需要它的支持。例如提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吗”这一问题后,下一步就是要作出假设,但学生此时没有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背景,所以就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现在需要查阅一下渗透作用的相关资料,以便顺利作出假设,紧接着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渗透现象。这样一种设计方式打破了课本的原有布局,把原本要在这节课中先讲的渗透作用作为探究活动中的文献资料处理。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时会不由地思考:“有了这些知识能作出怎样的假设呢?”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而且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查阅文献的重要性。
当然查阅资料更多的是在课下进行。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将课题布置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搜索引擎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文献收集,在课堂教学前进行有效的组内和组间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4.引导发散思维,鼓励课外探究。
一节课上能探究的问题毕竟有限,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对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继续探究。例如本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强调:“本节课的探究内容已经完成,但探究活动并未结束,同学们能不能想到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呢?”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提出各种很有价值的课题,有学生提出:“不成熟的植物细胞既然没有大液泡,那什么结构相当于半透膜呢?”还有学生的思路由定性走向了定量,提出“细胞液浓度的测量并应用于盐碱地改造”,等等。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另外可以成立课外兴趣小组,让他们在课外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提出问题到亲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他们的创新价值,这样就能真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教师应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好服务,为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如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实验场所等,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学生进行参观、调查等社会实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人才。
5.通过科研的艰辛,培养耐挫意识。
生物是一门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挖掘学科教育的人文价值,渗透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既要关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又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教师在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探究时,也要告诉学生:“独立进行探究活动毕竟不像教材中的实验那样来的现成,而是需要自己亲自设计每个环节,所以出现失败是很正常的,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经历了成千上万次失败才最终成功的,我们不能只看到最后成功的光环,而忘记过程的艰辛,所以失败是成功之母,希望大家在探究过程中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要放弃,要坚定信念,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科学家的潜质。”
通过上述具体的实践,学生的探究欲望望愈发强烈,探究能力明显提高,而要让探究性实验长期更有效地进行下去,一线教师还要改变固有思维,不断学习充实,不断开拓创新,对已有的探究性实验加以改进,以便更满足教学需要,故笔者有以下思考。
二、对探究性实验加以改进的几点思考
1.立足课本,不断完善探究实验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如果细节处理得当,就会使整个探究过程变得顺利很多,甚至决定实验能否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摸索,不断对细节进行创新。例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中,如果用蔗糖溶液作为外界溶液,则原生质层不会出现P64图4-3中显示的均匀分离的现象。经过一系列探索研究,我们发现利用硝酸钾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便可以使原生质层均匀分离,不仅如此,而且经过一段时候还能自动复原,这样便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如《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中的真空渗水法,很少有学校将其作为学生实验开展,主要因为蚕豆叶片较难获得且效果不理想。有没有容易获得且效果好的实验材料呢?经过对各种校园植物的摸索,我们发现腊梅叶片经打孔、抽气、沉底后,在合适条件下5分钟~10分钟便可上浮,因而很适合本实验,这样便攻克了本实验的选材难关。
2.拓宽视野,跳出课本寻找适合于高中阶段的探究实验方法。
有些高中实验,由于方法所限,难以在一节实验课内完成,使得各校都不约而同地采用灌输式教学,这样一来一节探究性实验课便形同虚设。而如果善于从课本之外搜索资源,或许就能找到理想的方法。例如《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本节实验的进行需要在户外选择样方,这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局限,但高校中的《生态学实验》却能够启发我们解决这一困难。我们可以将户外实验搬到室内模拟进行,即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如下:1.准备一个1m2木盒(10格×10格),这就相当于整个样地,将木盒内100个小方格编号:00―99,每个小方格相当于一个样方;2.准备一包一定数量的黄豆,这就相当于待测种群,将其随机散布在木盒内;3.随机抽取样方,样方数量要充足;4.计数已抽取样方中的个体数量;5.计算每个样方内平均个体数,然后乘100,即为种群数量的估计值。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植物物种的多样性:1.将木盒内100个小方格编号:00―99;2.将混好的各色豆随机散布在木盒内,其中不同颜色的豆相当于不同植物种群;3.随机抽取样方20个;4.计数已抽取样方中的各种豆的数量;5.利用辛普森指数,计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这样一来,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开展探究实验,既能准确地体现实验原理,克服实际中的诸多不便,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充分思考,将现实问题模型化,并根据现有材料设计和实施探究活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并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和探究能力,又要积极主动地发展并完善现有探究实验的细节,让它们更适合高中教学实际。相信随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日臻完善,学校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探究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卫华.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初探.考试周刊,2011:6.
[2]单维霞,姜菲.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几点做法.生物学教学,2008(1).
[3]张海芝.浅谈高中生物探究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交流,2011(3).
[4]邵理娜.高中生物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研究,2011(3):111.
[5]董尧.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研究.新课程,201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