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常用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常用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篇1

关键词: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强化措施

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以实验研究法作为基础提出的学科研究法,现阶段,不少学科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例如心理学科。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经典的论证方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区域无法有效使用,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实验法的缺失。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与特征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

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相关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以及作用机制,而发现因果关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实验。虽然非实验法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存在一些限制,但是在使用时并不存在局限性,在实际的实验研究法中调查法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实验研究法常用到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即在开展实验研究时,研究人员始终都存在“假如此事没有发生,那么它的结果会是怎样的”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该思维方式,研究人员可以确定构建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构,与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法相比较,实验法可以人为地对实验变量进行操控,并对其他干扰因素进行控制,效率相对提高许多。因此,实验法具有非实验法所不具备的优势。构成因果关系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先后、公变以及不存在干扰量[2]。在这三个要素当中,首先,变量之间的发生是存在时间先后关系的;其次,变量之间的变化应当是相关的,有着共同变化的趋势;最后,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化不是由于其他量的变化导致的。实验法可以很好地满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需求,因此,此非实验比较,其更加具有研究的优势。

(二)实验研究的特征

实验研究法是在排除其他所有干扰因素之后,通过控制影响变量的所有相关因素的关系,提取出研究目标之间所存在的变量关系,其特征为:控制性、随机性以及操控性。这三个特征在随机实验研究法当中存在特别明显,该实验法可以将可能存在影响因素尽数剔除,从而为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供了绝佳的实验背景。另外,实验研究法重在人为地对研究变量进行操控和干预,其具体操作方式是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对研究变量进行调整,观测不同数值下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二、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策略

(一)基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的强化策略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变量相关关系的论证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方法,仅仅依靠了解实验方法的理论和实验变量的状况是无法进行论证的,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下面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这一方面对强化策略提出建议。实验研究方法的含义通常指的是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即以理论判断验证为研究目标,在特有的或者是认为创造的实验研究条件下,通过科学仪器设备,对相关研究变量进行控制和干预,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3]。上文我们说过,在进行实验研究是通常采用的是逆向思维方式,即常用的理论验证实验研究方式是理论假设方式。实验法由于其自身独特的性质成为科学研究的景点方式,在进行实验研究时,通常是以人为的手段对变量进行调控,尽可能地减少其他因素对因变量的干扰,通过调控变量值取得不同结果的因变量,通过对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判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实验研究法具有随机性,保证因果关系不是偶然线型,保证了因果变量之间的普遍性。在公共管理中应用实验研究法最大的问题是其外部效度问题,指的是将研究所得到的结果类推到实际的社会情境当中或者是其他母体环境中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将实验所取得的结果应用到实际环境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很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失效[4]。对此,我们认为,通过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我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的内部效度而非其外部效度。具有社会科学实验研究,其外部效度问题是不能避免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全盘否定实验研究的结果,实验研究本身的目的是通过人为地操控验证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从而对一类的事物进行推理论证。因此,在进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时,只能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因果关系推论,不应当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布式推论或者是结构式推论。

(二)基于公共管理实验方法学科特征的强化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去论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论证方法,部分学科甚至已经形成了对自己学科最为有效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科、社会经济学以及政治科学等。在公共管理中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在汲取这些已有专业实验研究方法学科经验的基础上,需要公共管理实验研究者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特征。要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需要研究人员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形成具有学科特征的实验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是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文以“根据问题中心,采用公共管理的思维方法”为研究策略,以公共管理真实情况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为中心,以公共管理的总体状态以及内在因素联系作为基础,构建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的理论框架[5]。每一个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都是不同的,公共管理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应当是,以科学合理的态度对现阶段公共管理工作的恰当性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依据建立公共管理的框架结构,以恰当性作为框架中心目标,其构建方式为:因素—结构—功能,也就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此次实验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存在的变量关系,该关系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等。在构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的实验特征之后,在进行实验研究调查的过程中也需要依据公共管理的特性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现阶段,部分学科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已经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成熟,与其发展早期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强化公共管理科学实验研究,需要研究者们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寻找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

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

随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的不断推广,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实地实验和调查实验越来越多,针对各地需求开展不同目的的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推算出其附加价值。实际上,在中国国情下开展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可供研究的题目种类也十分多。随着我国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第三方项目评估的兴起,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比如,在公共项目开展之前,需要对该项目进行评估,预算其价值并进行风险控制。另外,处于发展和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与其他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有更多的变化,更加利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展开,即我国的体制改革优势为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每天在不同地区都要开展各种政策实验与管理创新,这些实验管理创新都为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中的自然研究与准实验的展开提供了背景条件。例如,我国大量推行的定点管理实验,这些项目为实验研究者运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提供了极佳的背景条件。公共管理实验虽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般难以展开,如2013级厦门大学传播学院广告系的硕士生们运用“清推”方式开展的“凭借公益广告的力量改变市民以及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实验研究活动,在排除其他变量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外,通过对不同标语对人们践踏草坪以及横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的影响,看哪种标语对人们的这种不文明行为具有强烈的制止作用。该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并没有很大的资金投入,但是通过该实验研究可以为城市不文明行为的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挑战

现阶段,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仍然较少,国内公共管理学界对公共管理实验仍然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例如,《管理世界》在征稿启事中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发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虽然没有限制实验研究论文结果的发表,但是对于学生的实验研究却做出了限制。另外,部分专家学者仍然未曾认可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认为实验法只能在实验室案中应用,并不认为我国的改革和试点均可以采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研究。要想推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在我国的应用,首先需要转变研究人员的传统思想,在实验研究中曾发现,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较之文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更加容易能够接受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的应用。因此,增加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理科之间的交流互动,对推广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语

公共管理学科由于其自身环境较为复杂,研究结果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失效的现象而引起争议,但是基于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法本身就是对相关关系进行论证,从而对系列事情进行类推得出相关结果的方法。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工作者们应当根据汲取现有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的现状,以我国社会环境作为实验条件,实验探讨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为实验研究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应用提供有利依据。

作者:李芳 张宏涛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景怀斌.专栏导语: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几个问题[J].公共行政评论,2015,(3):120-125.

[2]马亮.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何以可能:一项方法学回顾[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4):13-23.

[3]王永明.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93-95.

篇2

关键词: 《管理学》 应用型本科 案例教学法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强调培养人才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这就意味着应用型本科在教学模式上与学术型本科应有所不同,要求应用型本科抛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人才的应用能力,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有所创新,在教学体系建设上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管理原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学》研究管理活动中的现象、规律和方法,具有一般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等特点,并为后续各个职能管理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管理学》的实践性非常强,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求管理者灵活地运用管理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的管理问题。

笔者在广州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系任教,是《管理学》课程的专业教师。广州工商学院创建于1995年,201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广州工商学院在广州市花都区和佛山市三水区有两个校区,服务于广东,以管理学学科专业为主,目的在于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广州工商学院在转型的过程中和大多数正在转型的应用型本科一样,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管理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教学方法单一。使用“填鸭式”的讲授法,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听,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填鸭式”的讲授法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和学习效果不明显,甚至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抵触的心理。(2)没有走出学术型本科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和对强化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质的认识。(3)媒体教学形式单一。大多教师的教学形式仅限于多媒体的PPT形式,容易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且学习效率不高。(4)考核形式单一。大多应用型本科对《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形式为平时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一般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等,期中考核一般为大型作业、开卷或闭卷考试等,期末考核一般为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教材上需要记忆的重要理论或工具,难以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

如何通过《管理学》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定位的办学之路,成为应用型本科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帮助应用型本科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解决这一难题。案例教学法指至少围绕案例进行不少于一节课课堂分析讨论的教学形式,不包括传统讲授教学方法中的举例及课堂理论研讨等其他教学形式。案例教学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首次引用案例教学法到《管理学》课程中,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通过对现实企业管理问题的案例背景介绍,引导学生用相应的管理学知识思考与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案例教学法虽然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过程中暴露出较多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的应用中存在如下问题:(1)选取的案例较为陈旧,没有及时地更新案例库。很多案例为西方的实例或案例的发生时间已超过十年,与我国社会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科技的进步,管理的职能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继续使用陈旧的案例,对学生应用能力提升效果是有限的。(2)对案例分析过程浅尝辄止,没有全面深入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导致学生只看到问题的表面。(3)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限于讲企业故事,看管理视频的形式,没有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无法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4)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适应性较低。《管理学》课程通常开设在低年级,而低年级学生对管理知识的认识还处于入门阶段,无法很好地运用相应的管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问题和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对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提出以下建议:(1)精选教学案例。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针对低年级的案例分析教学,最好选择国内企业的管理案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案例情景中。所选的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对应,学生通过思考与分析后,会对教学内容有所启发。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与时俱进、具有针对性与启发性。(2)为学生提供案例相关的原始资料,让学生了解企业当时的实际经营状况,了解管理者所处的实际情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全局观。(3)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荀子说:“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做而易懂。”案例教学法可以结合小组学习法、游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实地考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4)实现媒体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视频、图片等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5)引导学生进入案例分析程序。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案例背景;课中为学生创造一个无批评的、可自由发挥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创新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6)学生分析完毕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法进行点评,并结合《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对整个案例进行总结与升华;肯定学生的分析,并对学生分析不足的地方做出重点讲解,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7)实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某些学生把需要记忆的理论当做重点学习,轻视案例分析的学习。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形式可结合案例分析进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打下基础。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学法成为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成为《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之路。

参与文献:

[1]牛文娟.《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应用探讨[J].才智,2013(4):165.

[2]孟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1);196-197.

[3]郭萍.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中应用现状与反思[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15-116.

篇3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5202

《管理学原理》是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好《管理学原理》对其打好专业基础,养成良好学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本人长期从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常常思考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什么要开设管理学课程?”、“管理学课程老师讲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管理学课程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如何评价学的效果?”等问题,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现将其总结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1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必要性思考

1.1《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面向的专业类型

《管理学原理》课程面向的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学学科门类和管理学学科门类。经济学学科门类包括0201经济学类、0202财政学类、0203金融学类、0204经济与贸易类。管理学学科门类包括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202工商管理类、1203农业经济管理类、1204公共管理类、1205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1206物流管理与工程类、1207工业工程类、1208电子商务类、1209旅游管理类。

1.2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必要性

《管理学原理》在经济类专业中的地位。哲学教给学生如何认识问题,经济学教给学生如何解析问题,管理学教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认识问题、解析问题的基础上有必要解决问题,《管理学原理》正是教给学生解决经济运行中一般操控和综合操控问题的方法。

《管理学原理》在管理类专业中的地位。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是:管理学原理吸收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法学、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精华,加上管理学的核心知识,从而形成专门管理的管理技术和基本理论(管理学原理),在此基础上应用于专业管理学(工业管理学、农业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商业管理学、行业管理学)、职能管理学(管理预测学、管理决策学、管理计划学、管理控制学)、综合管理学(管理体制学、管理方法学、管理艺术学)、基础管理学(管理哲学、管理历史学)。从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可以看出,《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综合管理课程、部门管理课程、要素管理课程、过程管理课程的基础。

1.3《管理学原理》的前置课程和后置课程

前置课程:哲学、经济学基础、经济应用数学。理由:哲学、经济学基础是认识问题、解析问题,是管理学解决问题的基础。经济应用数学是管理学的分析工具。

后置课程:综合性的管理课程,如企业战略管理、商务策划管理;行业管理课程,如工业管理、商务管理、旅游管理;要素管理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过程管理课程,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由:《管理学原理》是一般的管理原理、技术和方法,是综合性的管理课程、行业管理课程、要素管理课程、过程管理课程的基础。

2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思考

2.1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

《管理学原理》是揭示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课程。是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能力和一般管理能力的任务。教学是64学时,4学分。

课程目标。《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计划知识、决策知识、组织设计和人事管理知识、领导和沟通知识、激励知识、控制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般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设计协调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激励能力、控制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管理学原理》的素质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政治文化素质、较强的一般管理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2.2课程内容

《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可以总结为“一条主线”、“两大理论前提”、“三大管理基础”、“七大管理能力”。“一条主线”是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能力为主线;“两大理论前提”是指管理、管理学脉络理论前提和管理理论形成与演变理论前提;“三大管理基础”是指管理的环境、管理的原理、管理的方法;“七大管理能力”是指管理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设计和协调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激励能力、控制和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

2.3课时分配

3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改革思考

3.1教学对象的分析

学生专业属性的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有的是文科生、有的是理科生,文科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理科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专业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

学生知识架构的分析。大一学生具有较好的数理化或史地生理论素养,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经济学基础、高等数学、计算机课程的滞后或平行开设,造成前置课程的知识不足;90后耐心不足。

学习管理学课程可能出现的困难分析。思维方式转换困难。同学们高中阶段多为形象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一下子转到较为复杂的抽象思维必定出现理解的困难。这表现为感觉《管理学原理》枯燥、单调、乏味。同时,知识底蕴、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造成对管理学理论理解的困难。

3.2教学方法的思考

《管理学原理》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推理引证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教学法、课堂宣讲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推理引证法又叫逻辑推理论证法。归纳法和演绎法是两种重要的逻辑分析法。归纳是指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演绎是指由一般到个别、由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的推理方法。引证法是引用经典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引用的东西,用来作讲道理的依据。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用推理引证法介绍量、本、利分析法,先从基本概念出发,推导出产量成本函数和产量收入函数,再进一步推导出保本点的公式、目标利润产量公式、产品定价公式等。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教给受训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对“美国联合邮包公司的科学管理”进行案例分析,让同学们分析出联合邮包公司是如何进行动作-时间研究制定劳动定额,如何应用标准化原理,如何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开,如何科学培养第一流的工人。问题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用问题讨论教学法讨论“谁能拯救红塔?”、讨论褚时健要不要复出?同学们踊跃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既理解了管理的职能,又深刻认识了管理者的素质和技能,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宣讲教学法是结合课程知识围绕一个专题,学生上讲台宣讲。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课堂中组织“沟通宣讲会”,让学生上讲台讲沟通理论,讲沟通故事,谈沟通经历,演沟通情景剧,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沟通能力。项目教学法作为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工作要主动,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的计划章节组织学生撰写“开店计划书”,既让学生掌握了制定计划的技巧,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创业意识。

3.3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我们主要在教学手段、教学措施、学生实践方面进行创新。在教学手段创新方面,我们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我们制作课程录像、开发精品课程让学生课后观摩,我们建立《管理学原理》课程QQ群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在教学措施创新方面,我们可以配备管理游戏道具寓教于乐,我们可以请企业家进校园现身说法讲管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策划中用管理。在学生实践创新方面,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管理认知实训基地,见证管理活动。如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湖北新三友机床有限公司,见证铁块如何变成数控机床的流程,并认识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机制。又如我们带领同学参观武汉量贩店和沃尔玛,了解其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事管理。

4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思考

4.1建立多元化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教学过程考核保障体系。形成学生期中教学信息反馈、期末学生评教评学、督导评价、同行评价、企业人员评价的教学过程评价考核体系。

4.2建立系统化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考核标准

篇4

《大学语文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分析、基础写作。

(一) 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字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及名句;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对于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具体掌握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产品说明书等的写作;二是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准确,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现代文学作品约40分,古代作品约50分,作文约60分。

5.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0分,填空题约20分,阅读分析题约50分,应用文写作20分,命题写作40分。

四、参考教材

季孝良编著《专升本大学语文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秋儿主编《现代应用写作实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曾湘宜著《应用文写作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内容提要和要求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组织与管理的定义。理解组织与管理的涵义,理解管理的研究对象:管理主体——管理者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

2、管理的学科分类、特点、性质和基本原理。理解管理学的特点和性质;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

3、管理的基本职能。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对组织进行管理职能分析。

4、管理机制和管理基本方法。认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能对各种管理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及其贡献;理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以其要点;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理解梅实的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3、管理理论丛林。理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流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4、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理解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理解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

1、计划工作。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工作的类型及步骤;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2、战略性计划管理。理解管理目标的性质,远景与使命的含义;掌握战略性环境分析的要点,及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3、决策理论。深入理解决策的概念,掌握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掌握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4、预测理论。理解预测的概念,熟悉经济预测的种类,掌握一般的预测方法。

第四章 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及组织工作。深入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2、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解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理解管理幅度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4、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集团结构的优缺点,及管理特点,了解如何发挥每一种组织形式的作用。

5、人员配备。理解人员配备的涵义及原则;理解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管理人员的来源及对管理人员工作评价的原则;理解管理人员培训和发展的方法。

6、组织力量的整合。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理解和认识直线与参谋两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关系;理解委员会的概念。

第五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理论。理解领导的概念,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工作的实质,领导权力的来源。理解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了解领导的修养与素质以及主要的一些领导方法与艺术。

2、激励理论。深入理解激励的涵义与作用,激励的作用过程;理解最主要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熟悉常用的激励方式与手段: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

3、沟通。深入理解沟通联络的含义与作用;熟悉沟通的类型和常用的沟通方法;理解沟通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第六章 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一般理论。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及作用;熟悉控制系统的构成(基本要素)、组织运转的基本要求、三种基本的控制类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理解控制的原则与要求。

2、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理解和熟悉控制标准的涵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熟悉管理控制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管理控制方法:专项控制:计划控制、时间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以及综合控制;理解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的涵义

第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概述。理解创新职能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意义;熟悉创新的特征、种类与内容。

2、创新的过程、原理、方法与管理。了解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类型、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原理及创新方法;理解创新管理的涵义。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满分150分。

三、参考教材

篇5

丁飞,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11级企业管理专业 。

摘要:今天,工作分析方法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普及,工作分析当之无愧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本文重在阐述工作分析的定义及相关重要内容,并指出各个分析方法的特点以及按照工作分析流程要求做好工作分析各部分工作,做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保证工作。

关键词:工作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1.引言

工作分析已经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因此充分了解工作分析的方法或技术手段显得极为重要。但在应用中因没有建立起系统、综合、科学的工作分析的概念,所以不能充分发挥工作分析在管理行为中的服务功能和效用。为了保证和提升人力资源工作的质量,必须熟悉工作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并科学的按照工作分析流程要求,妥善处理好工作分析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

2.工作分析的定义

工作分析,来源于Job Analysis①,20世纪初最早出现在管理学领域。泰勒(F.W. Taylor)(1916)将工作分析列为科学管理五大原则中的首要原则。Army Committee on Classification of Personnel(军队人事分类委员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首次进行工作分析,从此以后,工作分析便开始正式使用。1920年美国国家人事协会将工作分析定义为一种处理方法,因为其结果可以确定胜任该职务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该职务的构成。1930年对美国各大公司进行调查,采用工作分析的仅在39%,而到1940年急增到75%②。

工作分析亦称职务分析、岗位分析或职位分析,它是通过全面观察和研究,全面收集情报以提供全面的信息,进行改善管理效率,是确定职务的性质的一种程序。工作分析的解决的是每项工作中6w1h的问题,即:谁来做(Who)、做什么(what)、何时做(When)、在哪做(Where)、为何做(Why)、为谁做(Whom)和如何做(How)。

3.工作分析的内容

(1)工作条件分析。包括工作地点的温度、光线、安全条件、工作设备的分析,以及员工知识技能的分析。分析这些资料能使员工适应工作要求,实现人与机器的相互配合,从而达到职尽其用的目的。工作条件分析是“职与用”的问题。

(2)工作人员能力分析。对人员的心理品质要求、资历、能力、身体条件、专业知识和技术等等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整合成职业资料,以便日后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工作人员能力分析是“人与才”的问题。

(3)工作职位分析。对所有岗位工作责任和目标、程序、工作步骤和各个岗位间的关系是否协调等进行分析,以明确任务目标、合理分工协作和权责利相对应为原则,将分析后的资料整合用于企业发展总体战略中,使组织内的员工能够发挥其各自作业用,达到“才适其职”的目的。工作职务分析是“才与职”的问题。

4.如何提升工作分析的价值

工作分析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者对工作的感知认识、信息的理解程度以及执行者的个人能力。如何提升工作分析的价值,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

4.1工作分析的方法和特点

工作分析是一项全面而细致地评价过程,要想得到全面、系统的工作分析资料,需要对这些工作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实践中常用的调查研究方法包括:访谈法、观察法、工作日记法、关键事件法、问卷法。各工作方法都有各自相应的优缺点,全面了解熟悉后,才能在综合应用,在人力资源实际工作时大大提高应用效率。各种工作分析方法优缺点汇总表如1-1。

表1-1工作分析方法优缺点汇总表

4.2提升工作分析价值 作好各环节相应工作

工作分析作为企业管理和人力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其结果体现为明确岗位职责与权限,但过程是与优化企业职能、梳理关键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密切相关,工作分析实施者应对企业关键流程、组织模式、责权体系等进行充分研究,获取有价值的企业信息。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出优化组织结构和流程的建议,合理确定组织模式的相关职能,优化关键流程,明确岗位职责,保留关键职能,并赋予各岗位相应权限等。在充分熟悉工作分析流程基础上,做好各环节的优化、完善工作,工作分析的效率以及结果就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6

[2]王璞.人力资源管理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谢春兴.如何提升工作分析的价值[J].科学管理.2010

注解

篇6

1.1信息社会发展带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定位的变化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人们普遍把信息与材料和能源并列,将它们共同视作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不再仅仅是消除人们不确定性认识的消息,它更是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成为更多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这时候的中国,社会与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急需人们真正把信息资源化,把信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来进行管理。这一重大需求引发了社会生活的一系列重要变化,为解决这些重要变化带来的诸多重要课题,新兴学科纷纷崛起。主要融合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个二级学科,同时又吸收计算机科学、通讯科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传播学、咨询学、编辑出版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营养而形成新学科群,开始出现在迈向信息社会的中国。社会已经开始将信息作为国家和机构的战略资源来进行管理,本学科发展进入对信息资源的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将信息资源化,将信息作为资源来进行管理。学科使命主要在于探寻使信息内容对社会和机构发展产生实际价值的规律性,而不再仅仅是使文献中的信息具备可利用性。它所定位的管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根据信息的资源特性,使信息产生创造新财富的更高价值;管理活动的具体职能除了收集、整理、加工、保管、检索、提供利用之外,开始引入一般管理学意义上的组织、规划、协调、控制、监督;管理对象除了信息内容,还包括人、财、物、时间等。处于对信息资源的管理阶段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等二级学科,已经通过学科集成整合为一个具有更加丰富内涵的新的学科集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走向/合0,即在一个更大的框架内,各自从不同的侧面研究同一个客体)))信息资源。分列二级学科名称曾经在20世纪末被国家有关部门在学科专业目录中命名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0,在2011年为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5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6中,进一步变更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0,这一变化正是对/合0的趋向的准确反映。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规律的科学。目前,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这个一级学科已形成由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等若干具有相同科学使命和共同理论基础的二级学科的集合。

1.2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的拓展

社会实践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职能拓展是大势所趋。这些必将带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的进一步拓展。我们不仅要研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同时也要研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事业的宏观管理;我们既要研究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本身,还要关注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规律。当代学科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一方面科学分工越来越细,新学科、新知识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各门学科、各种知识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日趋突出。这不仅表现为同一学科内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而且表现为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相互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的图书馆、情报、档案工作的外部环境、管理对象与技术手段发生急剧变化,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关系日趋密切,以这三个学科为主体构成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趋势日益明显,三个学科相互依托,通过融合、拓展、变革,融入更为广阔的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广泛整合图情档、经济管理、计算机和通信、公共管理等学科领域内容,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与方法特色,将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未来的研究趋势。我们不仅要研究图书馆工作、情报工作、档案工作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各种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社会属性,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外部环境,研究相应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社会问题0。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科学研究中面临的很多问题与其说是本学科范围内的问题,不如说更多的是一些/社会问题0,这些问题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逐步突破本学科领域,并向跨学科研究发展,不断与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系统论、经济学、法学、大众传播学、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史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形成跨学科研究优势。从目前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来看,该一级学科近年来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与相邻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形成了一系列交叉学科,诸如信息社会学、知识生态学、信息经济学、信息伦理学、信息法学等。同时,其他学科的一些相应理论、方法及技术被引至该学科,也能相应拓宽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范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自身属性和定位的变化以及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的拓展,将带来学科研究方法的重新审视和创新发展。

2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传统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

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基本上被定位研究于人文科学或者是社会科学,因此,该学科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经典研究方法。随着学科的转型发展,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有所变化,但这些经典研究方法仍在学科方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这些经典研究方法本身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对这些经典方法的应用中也在推动和参与这些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传统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分类研究法等。本学科在这些传统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方面的基本作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2.1强调/分解分析0和/综合集成0两个方面的相互推动、整合应用

/分解分析0实际上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基本主张就是把统一的科学分解为大量不同的门类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论的形成应当与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传统研究方法的成功应用有密切关联。这种研究方法论对研究方法发展有重要影响,促进了以讲究科学研究深度和精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发展。当然,这种研究方法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科学研究实践证明,对于一个复杂系统而言,将被分解为一定基本单元的个体进行简单相加并不能恢复为原来的系统。这实际上是说过度的/分解分析0并不能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于是,新的研究方法论出现了,/综合集成0就是其中一种,其基本主张就是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关联,以集成和综合的方式进行整体性研究。这种研究方法论,促进和带动了一系列具体研究方法的出现和应用。/分解分析0与/综合集成0两种研究方法论都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科研方法的应用产生了影响。但由于这两种研究方法论都存在一定的偏颇,因此,在本学科科学研究中实际上成功采用的方法论指导是介乎这两种方法论之间的另外一种更加科学的方法论,这就是在具体科学研究实践中,强调发挥/分解分析0的作用,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强调综合集成的作用,强调分解分析与综合集成的有机互动。表现在具体研究方法的应用方面,大都复合应用多种不同类型和功能特点的研究方法,较少采用单一研究方法。

2.2注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的结合应用

定量分析方法,也可以称作数量分析方法,是指为了认识对象数量关系而采用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精确化认识,以更加准确地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比较典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决策分析、优化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定性分析方法,又称/非数量分析法0,是主要依靠人们的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比较法、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推断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属于典型的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常用的基本方法,在具体科学研究实践中,这两种方法都没有偏废,得到比较有效的结合应用。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的一项抽样统计结果表明,管理学科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次是定性研究方法,单纯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这项抽样统计分析的结论反映了客观的整体情况。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都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对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来说,单纯使用一种分析方法的场合不多,结合应用才有助于得出更加科学的结论。笔者进行的一次统计分析表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多数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既不是单纯应用定性分析方法,也不是单纯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而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2.3将一部分自然科学特别是技术科学成果引入传统研究方法体系中,注入更多的技术因素

其实,所谓传统研究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成不可变的。初步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对传统研究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就进行了一部分非常有成效的创新尝试。例如,在应用文献调查法的过程中,引入量化统计分析技术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用具体翔实的数据说明状态和发展趋向等,效果不错。目前,在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中,这种方法已经成为一种范式。再如,在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调查法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尝试引入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在比较分析方法应用中引入模型构建技术等也都被实践证明是有积极效果的。特别是在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将会产生更大的作用。

3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中的创新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本学科在自己特殊的转型期间,不断进行着学科的分化与整合,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叉学科。学科性质的变化、学科使命的变化,学科在与其他相关学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应用这些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学科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在应用中进行了具体方式、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3.1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的应用

如前所述,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整合发展过程中,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内容被交叉综合到若干分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中,其中就包括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的应用。非常可喜的是,这种应用确实取得良好的成效,不仅使数学分析、统计分析的应用逐渐形成了本学科特色,而且产生了成体系的信息计量方法技术及相应的学科)))信息计量学。

3.2实验方法的应用

实验方法是获取真理必需的途径,是学习和掌握信息资源管理规律的最好方法之一。而且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是典型的应用学科,更应当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管理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应当来源于实验,最终应用于实践。特别是在这个学科领域,出现在实践中的许多管理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相当一部分管理实践中需要为人们所认知的现象必须经过实验才能被人们观察得到,管理过程中相当一部分预测性活动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被/验证0,信息资源管理诸多原理也是需要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就应当是实验科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实验科学性质,决定了实验方法在学科发展中的特殊重要价值。目前,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进程中,实验方法得到高度的重视,在一部分重要科学研究实践中,实验方法得到充分应用,同时还有一定的创新性。例如,构建实际检测验证环境,抽象掉一部分影响因素,进而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状况的方法,应用于一部分管理措施、技术的应用方案的论证和相关原理原则的阐释揭示过程中。这为本学科向实验科学的方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3.3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计算机学科对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影响越来越大,计算机仿真模拟、软件数据包分析等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的新的研究方法逐渐增多。这些方法也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得到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等不仅在相关科学研究实践中有应用,而且还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例如,在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系统建设过程中,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构建过程中以及在专业教育相关教学活动中,计算机仿真、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的应用尝试都是独具特色的,也是有积极成效的。

3.4其他相关学科方法的应用

篇7

论文提要:案例教学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管理学中普遍推崇和倡导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阻碍与问题,使其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针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

[2]马新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叶祥凤.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八种误区[J].经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2007,(4).

篇8

论文关键词:感悟;实证;研究证据;管理艺术;管理科学

《中道管理》研究了易经在管理上的应用,在详细剖析人性及西方X理论、Y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大学之道,提出管理的三向度,即“安人之道”、“经权之道”和“絮矩之道”,并用M理论来代表,认为中国式管理应以安人为目标,依经权而应变,用絮矩(将心比心)来促成彼此的和谐合作,实施真正适合中国人的中道管理。单向度地学习《中道管理》难以发现中国感悟思维在管理研究中的缺陷,笔者拟对比《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来分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和文化互补的重要性。

1从传统感悟思维模式中突围

《中道管理》提出“重点管理”,整个论述充满了中国感悟思维气息。这个结论没有错,但是判断“谁是重点”的经验和理论可能会错,背后还有继续追问的空间。该结论有儒家“点到即止”的特质,又有道家的随意性和超脱性,暴露了中国感悟思维的局限。感悟只是体验中的某一瞬间对宇宙本真的洞见和彻悟,感悟方法是中国古代治学最常用的方法。感悟,注重的是经验的积累,强调的是个体的特殊感受和瞬间反应。

值得推崇的是中国感悟的结果往往直觉了事态的发展趋势。感悟一词,起于人的体验,着落于人的生命智慧。人的感觉经验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生物的刺激反应,就是因为人的感悟渗透着潜在的博弈;生命智慧不同于纯粹的理性,始终与感性粘连,在感悟发生时,因感而悟和因悟而感很可能是一种双向的辩证的运动,很难用因果分析讲清,是一种高度的直觉,“理论的形成并不完全来自于我们的现实和经验,我们没有理所当然的事实作为前提,通过‘唯心’的思考仍可得出唯物的结论,而且这种结论往往还具有真理性。感悟其实是在进行模糊的“思想实验”,“只可意会”是中国管理智慧的特色,也是局限。当代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能够突破思维上“不可言传”的千年禁区吗?西方的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够为“说不清”的中道管理智慧开辟言说的路径吗?某一瞬间的“偶然性”中有什么“必然性”?“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理解成智慧,但也不排除某种思维的惰性。

《中道管理》没有用现代学术的形态系统深入地阐释“重点管理”这个法则;在文献E23中,却引用了国外的一个“重点管理”的研究证据:在“友好反馈”中,卫生保健系统执行主任,凭借偶然了解到的心理学知识:人决策时每次只能处理有限量的信息,开始对所辖20多个诊所考核指标实施“重点管理”,从原先200多个指标中,选择3类绩效指标——质量、成本、满意度。这3个方面都有一个总的测度。在下一个年度,通过使用更易理解的反馈形式,卫生系统的绩效得到了广泛改善,低绩效单位进步显著,“绩效考核体系”在“实证研究”中不断改进。把《中道管理》中“谁是重点”这个“感悟”到的答案,不是作为结论,而是作为研究的起点,使整个研究上升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实证科学研究层面。实证研究之所以在国际上风行,被国内管理学界信奉,一个不易察觉的原因是它的“假设和命题”蕴含感悟智慧,而“实证之后”的“结论”比“感悟结果”更加精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实证主义的思想一直在社会科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证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由于客观规律和事实的存在,使研究对象可以进行科学的测量,以此来解释、预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科学研究大多是从实验或问卷调查中得到数据,然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实证主义倡导的研究方法大多是用于检验预先建立的研究假设或命题,如果所得到的数据与研究假设的预期一致,就认为假设是可以接受的;一旦发现了与假设判断相反的结果,就有理由拒绝假设。换言之,实证主义思想强调的是理论的检验,而不是发展理论。在实证研究中出现的定性研究方法大多是为定量分析提供补充信息。”实证研究希望将研究纳人清晰的、可观测的、能重复进行的科学研究轨道,希望检验悟到的结果。“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指出,中国管理智慧中的个人的直觉和洞察力,在“建立研究假设或命题”时,在“大胆假设判断”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而实证研究对“直觉和洞察力”所得的结果,是能够提供有效信息予以证实或证伪的。理论的进步,总是依靠试错来进行的,试错就是“有意识地、审慎地试图发现错误以收寻证据驳倒该理论,包括诉诸于以他自己的才智设计的最严格的实验检验。”也就是说“小心求证”时,实证研究行之有效,于是各有所长的中西思维方式在管理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榫头——对接。

关于这个榫头,吴冠中大师有一个比喻很贴切,他说:“艺术到高峰时是相通的,不分东方与西方,好比爬山,东面和西面风光不同,在山顶相遇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毕加索能欣赏齐白石,反过来就不行,为什么?又比如,西方音乐家能听懂二胡,能在钢琴上弹出二胡的声音;我们的二胡演奏家却听不懂钢琴,也搞不出钢琴的声音,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视野窄。”这句话启示我们要站到更高的国际视野,将充满感悟智慧的中国管理艺术与实证主义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对接,才能把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旗帜插上世界管理学研究的山巅。只有半山腰上固步自封的人才无视他人的长处,也只有没有文化信心的人才彻底依靠他人的长处。目前西方管理学研究的领先,正是因为他们“能听懂二胡,能在钢琴上弹出二胡的声音”,而我们“却听不懂钢琴,也搞不出钢琴的声音。”也就是说,实证研究方法暗含感悟智慧,而单纯的“中国式”感悟却难以进入实证的层面。

的确“因为我们的视野窄”。在管理中诸多问题恐怕不是一个笼统的“重点管理”能说清楚的,通过实证的科学研究,寻求合适的自变量,实现对应变量差异的解释,有助于实现管理学研究的严谨性。比如个人收入水平无法完全解释员工满意度,而组织情境、气氛、个人期望值和人格特征等外生变量,甚至误差变异,都有可能影响满意度,当我们把“逻辑思维的科学性与感悟”融合起来,通过实证研究,会得到一个比“凭印象”更科学的分配方案。又如,M理论指出“人是可以改变的,具有可塑性,但是要靠自己。这样论断对管理者而言,究竟有多大程度上的指导意义?尼采曾叹息:“自来,精神如同道德一样,成百次地实验而成百次地迷误。是的,人是一个实验。唉,许多无知和错误化作了我们的躯体!”在这个背景下,管理的首要问题,可能不是仅仅提出“人是可以改变的,具有可塑性,但是要靠自己”,而是要说清如何“改变”,如何发挥人的创造性,所谓民族复兴,就是把压抑、窒息的创造力重新焕发出来,从传统感悟思维模式中突围,认识现行研究方法、思维定势、管理模式的局限。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受到美国实证研究严谨性的启发,认识到中国现行管理研究粗放和照搬西方理论的危机,悟到传统经验和理论的可错性,吸收当代美国学者研究成果,通过移植“溯因推理”和“双环学习”概念,开发了一种将具体组织作为实验对象的新管理范式。这种管理学研究方法,找到了中西思维方式在管理学研究中对接的榫头,在感悟中“溯因推理”,在“双环反馈”中检验其方案效果,并质疑方案赖以产生的因果关系。

中国管理学研究迫切需要这样的“榫头”。把管理问题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既关注一般性规律,也不忽视个性特点;既寻求普适性的管理方式,也照顾到具体情境。

郭重庆在各种会议上强调,管理学是个学以致用的科学,中国管理学界应该直面中国管理实践,从照着讲到接着讲,到接着做,接着中国传统文化讲,接着西方管理科学讲,接着中国近现代管理实践讲,既要重视理论升华,又要重视中国情境与实证研究。“接着”就需要“榫头”。有机对接,才能检验“悟到的东西”,推进研究结论。

2管理创新的本源:社会实践

管理的创新,人们往往从制度改革、时代变迁来探讨,恐怕这些因素只是管理创新的结果和外因,它们与创新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对基本观念的重新理解,很有可能找到创新本源。观念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视角,世界观转变是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从个人层面看,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是研究者个人不断进化的有效途径,因为管理的决策对公司的命运有重大的影响,管理者的胜任力成为了关键性的并且常常是稀缺性的资源……这个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观察、认识管理问题的范式的转变,世界观的转变和胜任力的提高。”这里,提出管理者转变世界观的问题,也就是管理创新要有新的指导思想;胜任力是指参与社会实践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管理学离不开哲学导航,哲学提供的正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了世界观的转变,才会重新定位“我怎么管理?”“我怎么研究管理?”这样源头性的问题。“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的内涵就是一种观察、认识与解决管理问题的新方式——既然经验和理论有可错性,就不得不在实践中寻找新的因果关系和基于“该关系”的方案,把管理推向了无止境探索和创造的路上。世界观决定着管理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质地,无形中左右着管理方法和管理研究的方法,新世界观一定是因为它终结某种旧的观念而熠熠生辉,“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正是摆脱了感悟思维对“经验、理论”的过度依赖,才迈出了创新的步伐,其研究思路(见图1)。

反馈1是一个验证,或者说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试错是科学的保姆,因为“根据片面的知识而采取的行动难免要犯错误,关键是尽可能迅速改善我们的知识,尽可能及早发现我们的错误,并消除它。”该模型的优点在于其有一个纠错环节,即反馈学习的环节,因为“溯因推理”和“制定的方案”也具有“可错性”,其中有一个关键性的双环学习过程:由反馈1构成了一个单环的渐进性学习…根据绩效调整方案,形成同一因果关系下的不同方案,但是,它并没有质疑方案赖以产生的因果关系(a一6);由反馈2构成一个双环的变革性学习,即根据绩效的高低,它不仅仅反思制定的方案,而且质疑方案赖以产生的因果关系(a一6)的正确性,因而具有很强的自我纠错能力。这个研究过程不仅是一个科学的探索实验,而且也是一个将科学原理转化成管理实践的过程。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实现管理研究的创新,而且实现了管理活动的创新。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以“友好反馈”为据,说明“问题b的确定、a—b关系的猜测、选择以及具体解决方案的设计,都深深打上了管理者的主观烙印,与管理者的经验,特别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其内在的“溯因推理”逻辑机制吻合了管理的实践性、科学性、权变性特征,从而保障了管理的效果。“溯因”在中国感悟思维中是最模糊的,事实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归因的往往未必是真正的原因。通过反馈2的自我纠错,“研究”把中国管理的朦胧感悟推进了理性思维的漩涡,是中国管理艺术向管理科学迈进的重要哲学台阶。凸显了研究结论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的“科学”特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感悟一实证的对接”将使管理学研究向更高阶段迈进,更加精准,其概念模型(见图2)。

《中道管理》探讨的是管理的艺术,而“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注定管理学具有艺术和科学2个维度。人本主义管理学研究范式正在兴起,中国人文传统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正在提升,这为科学和艺术二维交融提供了时代契机。

中国感悟思维下的《中道管理》强调主观感应,重想象,直观对象,主要靠感性,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在感悟中注入了逻辑思维,强调客观理性,重推理,主要靠理智,以抽象思维为主。从个别中揭示一般,从个性中抽象出共性。分析对象,构造概念体系,对客观规律的不断揭示和描述,其哲学根源是遵循因果决定论,严谨而规范。

中华民族思维定势决定了中国人与管理艺术性有天然的血缘。德鲁克强调,管理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人文艺术——之所以称其为“人文”,是因为它涉及知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艺术等基本要素,知识、智慧与艺术等与个人价值观有关的来源离不开民族的人文传统,因此制度、文化、社会结构等民族性格因素作为自变量或调节变量必须是中国管理理论建构的因素,但不是全部。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更需要的可能不是我们拥有的,恰恰是我们缺乏的。管理科学的“中国性”不是指在中国应用西方的管理理论和定理,而是说这个管理理论和定理是中国人创造的;不是独立选择的,而是独立创造的;它是被现代中国管理困境激发出的学术原创冲动,它体现着中国人的管理思想和文化,它开启着中国人的管理世界,代表中国向世界输出有中道管理特色的管理科学。

3“中道管理”有待继续道说

“目前,中国管理研究相对滞后,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在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研究成果的原创性方面,与西方管理学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难以融人国际管理学界的主流。”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也指出,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在中国推行的最大困难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证据的匮乏,最流行的案例教学强调的是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研究证据;人们关注的是具体方案而不是何以至此的原理,缺乏理论挖掘的学术研究,只是现实量的累积,始终无法实现质的突破。

原理的匮乏是研究方法局限和研究成果的原创性不足导致的。中国传统管理研究方法的局限是过分依赖感悟思维,遗忘了多元化的思维方法和多元化的理论范式,窒息了学术原创的活力。

中国管理学要摆正文化的客观性与历史继承性的关系,不泥古、不媚外,必须刺激我们民族长期处于麻木状态的一个重要穴位——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研究意识,激发出学术原创的冲动。

中国管理学发展离不开中国情境,更离不开中国管理学研究者的人文情怀。

从孔子提倡的“思无邪”,到后来主张“发乎情、止乎礼”,“温柔敦厚”的儒家传统,无不统摄在“人”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这一铁腕之下,统治者要求人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谨慎。几千年的专制文明一方面使人文明了,另一方面为了巩固集权统治也从某种程度上扼制了人的自我意识、自由精神、创造活力。温和谨慎难免固步自封,专制下自由的强音愈来愈弱,因循守旧窒息了创造的火花。中国封建专制文化的阴影难以消除,“大一统”难以培养自由、创造的精神和独立、自主的人格。爱因斯坦指出:“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进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管理学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研究者的创造力的激活,“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闪现了这种学术创造力的火花,昭示着当代管理研究出现“中华气质”的可能性。

形成当代管理研究“中华气质”,第一要敢于质疑,任何创造都是建立在对一切既定文化成果质疑的基础上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学科生存、发展的关键,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和灵魂“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开篇就指出现行的2类管理依据经验和理论都是有局限的,并着手创造一种新的管理依据。

第二要认清中西管理学“现成价值”局限。“中道管理”的局限是感悟思维的局限,是管理科学视野下管理艺术的局限;而实证研究擅长检验“假设或命题”,多强调的是理论的检验,而不是发展理论,理论的原创迫切需要在实证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感悟思维的优势,进入下一轮“大胆设想和判断”。《中道管理》的直觉和洞察力往往直接抵达了一个新的假设和命题,不可小觑。克服双重局限的方法既不是照搬西方管理理论,也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感悟一实证无缝对接”,“创造”普适性的现代管理理论。创造成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的历史,也只有创造才能奠定这个民族在世界管理学上的地位。

目前,中国管理学之所以难以产生“中国性”,原因多少在于管理研究者以自己所选择、所认同的研究方法对待中国管理困境,始终在现成的管理思想中徘徊,以不同的“学术选择” 代替“创造”。这样的管理学研究只是选择性的学术,产生不了思想性的学术。

篇9

关键词:指导理论系统论医院管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R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272-03

创新之路管理创新是现代医院发展之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迅速发展,传统的医院管理思路和模式正在受到挑战,医院要谋求发展,管理者就必须认识到这种形势的变化,逐步向市场化主体转变,改变原有的经营和管理思想,灵活运用系统论和创新理论,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合理运用科学的医院管理方法,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真正实现医院的跨越式发展。

1新兴科学——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工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直辖市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了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

医院管理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医疗、护理、医技、政工等各个方面更小的子系统。

2医院管理科学指导实践

医院管理,就是按照医院工作的客观规律,对医院工作进行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在本世纪初,在美国等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由于医院的迅速发展,医院里医疗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便有了培训医院管理者,加强医院科学管理的要求。

医院管理学,是研究医院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医院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医院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要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和效果。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医院管理学为医院的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3 医院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体系

医院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医院系统的管理现象和规律;同时也要研究医院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功能和制约条件。

医院管理学作为学科体系,可以分为综合理论和应用两个部分。综合理论部分主要研究医院管理思想、原则以及医院管理学的方法论,就是医院管理学概论(总论),内容包括:医院管理学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发展概况和医院管理职能;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在医院管理学中的指导作用和原则;医院的性质、类别、功能、特点、工作方针;医院的历史发展和发展趋势,以及医学社会学等宏观医疗方面的研究。

在医院管理系统中,各项专业管理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既要研究各项专业管理之间的综合协调问题,又要研究它们各自的规律。在这些专业管理中,以医疗过程的管理,即医疗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为主体(作为目的),其他各项专业管理(作为手段)围绕着这个中心联系起来并为医疗过程服务,从而构成医院管理系统。

4我国医院管理经验丰富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医院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的有:坚持医院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对医院工作的领导。同时充分发挥行政业务领导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务职业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靠广大医务工作者,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重视专家和技术骨干的作用。

按医院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办事,医院工作必须以病人为主体,以医疗为中心,安排好医疗和预防、教学、科研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常规。注重技术建设,实行科、教、研三结合,坚持在职培训,结合临床开展科研,进行重点专科建设,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实行扩大预防、指导基层、城乡协作、城市医院分工分级医疗等方针。以中西医两法诊治疾病和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学习外国管理经验必须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针等。

5医院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持续增长,对医院的期望明显上升,必然使得医院服务功能与任务逐步扩大,医院的管理模式同时也发生很大变化,正逐步从传统经验管理型转变为现代管理型。由此带来了医院内部管理的意识、内容、方法以及手段等一系列的变化。研究分析医院内部管理发展趋势,有助于医院管理者自觉遵循事物的发展方向,促进管理工作开展,对提高医疗保障能力有深远的意义。

现代医院管理,要求管理方法科学化,需要管理者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广泛地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预测技术和运筹学的应用。根据医院的过去和现有实际情况,对医院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推测和估计,作为下一步行动方向的依据。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期以来,我们医院的管理队伍中大多是从医疗业务技术骨干中选的,在医院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医院管理知识的专门学习和培训,缺乏科学管理知识与能力;有的管理人员是医疗业务与管理工作双肩挑,很难集中精力搞管理,这就阻碍了医院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职业化医院管理人才。对医院管理尤其是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是一门科学,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医院管理专业的专门学习与培训。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育;经济管理;教学创新;实验教学;网络平台

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出现了新特征和新问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实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重要路径[1]。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正确的理念指引与教学方式,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整改升级。

1.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特点

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诸多特点,是开展创新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开展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的重要场所。与传统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很多新特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经济管理学科与互联网技术出现了深度融合,整个网络社会出现了高度的开放性和融合性特征,基于此,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自身来说,要建设高水准的实验教学平台,必须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入手。在硬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具备一般实验室的器材和设备,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设备[2]。在软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整合多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运行软件,包括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国际贸易模拟软件、物流管理软件等等。通过整合利用软件和硬件资源,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2.经济管理学实验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实践来看,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一般都采取学分制和选课制结合的教学的方式,一方面保证学生学到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同时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让学生自由选取适合自己的专业学科。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实验平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平台利用效率较低,并且利用程度不够灵活,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在传统的实验平台模式下,为学生所利用的教学资源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学生必须要在实验基地内才能进行实验操作,另一方面,学生使用实验室也要受到时间的限制。近年来,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知识开始与网络知识呈现出深度融合的状态,强化提升互联网教学水平,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与现在正在大力建设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明显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此外,很多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验平台缺乏开放性,无法实现数据和软件的动态更新,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传统的知识很容易就被现代经济形势所淘汰,因此,构建动态化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构建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高校教育体系也在进行深刻改革。毋庸置疑,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构建一个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突破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实现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3]。从学科本质来看,经济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同时对于人才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刚好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通过运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运用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综合水平,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4.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建设思路

从平台本身来看,高校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包括服务器、网络系统和应用终端等组成部分,其中服务器是核心部分,应用终端则是学生参与平台运营的重要切口。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方面,要注重创新性和教学性,提升教学软件的使用价值,既要与现代知识对接,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4]。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构建上,既要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同时也要与现代企业对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训练机会,提升教学专业化程度。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与学生端口对接,提升平台的实用性,提高综合教学水平。从目前高校网络建设实际情况来看,现代高校基本都实现了网络全覆盖,这也给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创造了基础性条件。在平台建设上,要坚持“实用为先”的平台建设思路,不管是在基础框架构建还是细节设计上,都要充分考虑实用性,进而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综合水平,发挥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载体作用,让平台成为学生锻炼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教学的优势,实现高校经济管理教学目标,适应现代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5.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应用模式探究

5.1凸显平台开放性特征

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中,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突出平台的“开放性”,通过平台的整合作用,将网络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进行有效对接。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学习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注重把握教学进度[5]。教师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要素,进行科学安排,合理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安排学习内容,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导入个人信息,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动态完成实验学习内容,提升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2注重平台利用的多样性

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注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在传统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和枯燥的问题,很多学生比较抵触利用实验平台开展学习,缺乏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创设和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整合融入多种教学要素,提升实验教学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举例来说,电子沙盘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经济管理实践演练工具,通过有效整合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高校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利用效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教学实际效果。

5.3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在利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开展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要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分数来简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下,教师要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合理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释放学生学习动力与活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中来,通过学生的参与来推进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实现平台综合建设水平的提升。

5.4注重软件与硬件之间的衔接与搭配

作为一个教学综合体,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一定的复合型,体现出软件设施与硬件设备之间的有机融合,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搭配,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实际效果[6]。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与教学实践中,既要投入资金,更新基础设施,提升硬件层次,同时要注重软件开发,提高软件与教学的适配性,提高教学效果。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创新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水平,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整改提升,作为高校经济管理教学工作者,要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充分释放学生发展活力,为学生打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实现现代高等教育目标,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竞争实力。

作者:姜少慧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研,赵芝彬.创建“世界大学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J].中国市场,2014(31):187-188.

[2]陈芝旭,陈森,魏婧等.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购物研究与实践[J].商业经济,2013(11):83-84,118.

[3]于慧静.浅谈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J].现代营销,2015,(1):68-68.

[4]侯赟慧,杨琛珠.网络平台商务生态系统商业模式选择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5,29(1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