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2 17:1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

篇1

关键词:网络教育;中学生;心理辅导

2015年七月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6.68亿,网民中初中学历占比为36.5%,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占比为30.5%,大学本科占11.8%,总体上中学生占比最高。打开中国知网输入网络、中学生、心理健康等关键词搜索发现80%以上的文章都是关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中学生上网人数很多,但使用网络的现状却并不乐观。我们都知道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它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如果我们这些教育者也能与时俱进,利用网络自主、隐蔽、安全、快捷等优势,搭建网络心理健康平台,就能改善或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如果又能与传统的学校、家庭、朋辈互助等辅导方式结合,建立一个完善的线上线下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教育、心理测量与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那我们的心理辅导工作是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鉴于此,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发完善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课程

应国家教育政策和纲领的要求,中学都配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一个学校1、2名教师满足不了几百学生的需求。尽管学生的需求不一样,但是处于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身心发展阶段,心理问题往往也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情绪情感,人际关系、自我成长、性心理、学习等问题。如果我们针对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网络课程开发,把一个个问题做成微型课程或者主题课程,配以图片和动画视频。例如性心理问题,课堂教学有些时候学生不好意思问,老师也不好意思讲,但是做成课程就可以在大家都能接受的范围内深入客观的讲明白。同时学生还可以匿名留言就自己关心的问题提问。课程放到学校网站心理健康教育板块,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自主学习。当然也要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和增添内容以满足学生心理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二、结合网络课程健全心理测量与评估系统

很多高校心理中心已经具备完善的心理测量和评估系统,这种模式也可以应用到中学阶段。我们可以筛选适合中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心理测评内容放到学校网站心理健康板块。如中学生智力测验量表,各种情绪状况量表、爱情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等量表。还可以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针对课程内容有相应的测量分析。未来这种模式做的更好的话甚至可以针对学生的分析报告再给出合理的建议以及改进策略,网络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过的课程和做过的测验,一定时间后,自动提醒他们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测验,让他们看自己有没有进步或改变。当然,我们的测评系统内容可以更为广泛,不仅仅只局限于和心理健康课程对应。所有目前国内外科学规范的适合中学生应用的量表和问卷都可以涵盖,让处于自我意识飞跃发展,情绪情感变化剧烈阶段的青少年们能通过科学的方法了解和认识自己。

三、建立动态的网络互动交流模式

学生遇到问题,需要专业的老师进行咨询,但不是所有学生有的有勇气接受咨询。承接网络测评系统的内容,有些学生做了测评,感觉内容不够深入,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话就可以找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因此可以开发一款既可以一对一和心理辅导教师交流,也可以就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群体讨论的APP。老师在线工作时间内,可以和有需要帮助的学生一对一的进行咨询,一般问题在线就能解决,如果老师感觉得有必要当面约谈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改为面谈。如果学生主动要求线下咨询的话可以进行传统心理辅导。对大家都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例如大考前的焦虑、厌学、早恋等我们可以有几十人同时提问、分享、参与讨论的群,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传统的朋辈心理辅导,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但是更为安全和自由,对于内向型的学生来说,这种形式更利于他畅所欲言,同龄人的观点和建议也更容易被接受。需要强调的是每个群里需要有至少一个心理辅导人员的参与,对大家讨论的内容起一个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保证内容是健康的、科学的、可行的。

四、开通学校与家庭的网络沟通互助渠道

很多学校有自己网站,网站上分门别类的有很多板块,各种信息。家长可以及时查阅,了解学校动态。教师也常常利用社交软件建立自己的学生家长联系群,班里的一些动态会及时的传递给家长。传统的学校---家庭合作心理辅导模式在网络环境下也可以实现,甚至会更为有效和便捷。教师都具有心理学的知识,学校也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但家长在这方面就比较弱。所以心理健康网络课程的开发,不仅学生可以学习,家长也可以学习。学校不定期的心理专家讲座也可以邀请家长参加,现场互动提问。不能参加的家长,学校可以录制视频放到学校的网站,家长自行观看学习。建议家长经常上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各种活动,可以增加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话题。班主任对于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出现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直接提供给心理辅导老师,让辅导老师开展相应的辅导活动,或制作微课视频帮助孩子们。对于个别孩子较为严重的问题,可以征求孩子意见网上和老师交流或进行面谈,与此同时和孩子家长联系,提醒他们注意孩子的表现,以及给他们一些如何应对以及怎样沟通的建议。班级孩子多,教师照顾不到所有的孩子,所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反常表现,或者家里有什么事情发生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也要及时的跟老师沟通,让老师在学校给予更多的关心或帮助。在班主任建立的家长群里,老师可以经常放一些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和辅导的材料供家长们学习,家长们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问,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和进步。网络的普及使身在不同时空的人有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也为我们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人研究网络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主要集中在负面的影响上,可是这么多的研究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研究网络成瘾的文章数据显示孩子成瘾的人数、比例,列举成瘾的原因,可是那些成瘾的孩子依旧在成瘾。网络是把双刃剑,中学生使用网络有诸多的危害,但这不是网络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监管和引导的问题。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好的一面去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去帮助家庭,帮助学校。希望有一天再打开知网输入中学生、网络、心理等关键词搜索,出来的文章大部分是如何利用网络造福孩子、家庭和学校的。

参考文献:

[1]黄发森.试分析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新课程导学,2016(6).

篇2

[了解情况]

家长陈述:小苗生来就很黑,同事来看时,戏称“包黑炭”,当时心理感觉有些不舒服,心想现在孩子还小,长大可能会变白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却没有变白的迹象。父母皮肤都不白,孩子好像集父母缺点于一身,比父母任何一个都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有人说孩子“黑”。孩子意识到“黑”不好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曾经因为“黑”,小朋友不和她玩。有一段时间特别爱美,希望买漂亮的衣服,说老师喜欢漂亮的孩子。当发现穿上漂亮的衣服后,还是被别人说“不漂亮”时,小苗感到“黑”是那么不好。后来与幼儿园的老师有过交流,老师做过一些干预,干预后,小苗在幼儿园里过得比较开心,没有再提自己“黑”的事。现在,孩子上了小学,已经懂事了,心里仍是担心孩子皮肤黑会对她的成长造成影响,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这么早就在小学发生了。

班主任陈述:小苗,性格内向,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很少和小朋友一起玩,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教室里,课堂上也不敢发言,如果提问她,需要凑到她的跟前仔细听才可以听见。其实,提出的问题,她大都会,就是没有勇气大声回答,可能是小朋友说她“黑”,使其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的缘故。

[分析问题]

1.“外号”

在小苗的成长过程中,“包黑炭”、“黑”这些信息带给她的是一些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而且经常不断地接收这些信息,不断地被强化,比如,同事聊天,“你怎么搞的,让你的女儿晒得这么黑”,“来,小黑妞,让阿姨看看”,“我们不与你玩,那么黑”,等等。实际上,黑本来没有什么,但是这个“黑”带给小苗的是负性的评价和情感体验,影响了她的人际交往。

2.“自卑”

由于“黑”,即使自己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还是不被小朋友接纳,不与自己玩,从而由于“黑”而萌生自卑心理。

3.“强化”

父母、同事不断的“黑”的叙说,由于自己“黑”,小朋友不愿与自己玩,讥笑自己,使“‘黑’等于不好”不断地受到强化。

[辅导方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 Erikson,1903~1994)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他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而这种心理社会危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婴儿期(0~1.5岁),婴儿存在着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儿童期(1.5~3岁),儿童存在着自主与害羞、怀疑的冲突;学龄初期(3~5岁),儿童存在着主动与退缩的冲突;学龄期(6~12岁),自信与自卑的冲突,等等。

小苗6岁,经历了人生发展历程的前三个阶段,其心理危机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形成了胆小怕事,性格内向、害羞,做事缺乏主动性的人格特征。现在正好处在学龄期(6~12岁),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获得自信,克服自卑感。同时,能否形成良好的性格,社会环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本辅导方案就从改变小苗的个体心理社会经验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着手。

首先,改善小苗的家庭环境,给家长提出如下建议。1. 同小苗一起探讨“什么是漂亮,什么是不漂亮”。2.同小苗一起探讨其优点和不足,不足的地方如何弥补。3.当其他人说孩子“黑”时,要站出来替孩子说话,同时教孩子说:“黑”有什么不好吗,我认为自己黑得很健康。4.多发现小苗的优点,并积极地表扬,比如,“小苗的作业完成得很好”,“小苗很有爱心,心地善良”,等等。

其次,改善小苗的学校环境,给班主任提出如下建议。1. 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漂亮”。2.播放CCTV少儿频道的《智慧树》栏目中关于人物“弯弯”的故事片段(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弯弯这个小女孩脸上长有雀斑,但是她乐于助人,最后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夸奖),让大家认识到什么是美,不能给其他同学起外号,或者说其他同学某方面不好。3.说服那些说小苗“黑”的同学向小苗道歉。当然,还可以采取其他办法,但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美,不是好看的肤色、外表和漂亮的衣服,美是尊重他人,心地善良,勤奋好学,有理想。

再次,对小苗的心理辅导。运用“认知治疗”的技术,先后对小苗进行了三次心理辅导。第一次心理辅导:引导她说出自己的伤心事,给予情感支持和情绪舒缓。从小苗最喜欢看的《智慧树》谈起(她喜欢“弯弯”,因为她和自己一样也不漂亮),引导小苗说出“黑”的不好,以及“黑”让她想到的事情,自己心里是如何想的,心里的感受是什么。认同她的感受,并及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第二次心理辅导:纠正其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识,使她认识到“黑”只是一种颜色,无所谓美与不美,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在心理辅导中,我们给小苗展示两个女子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的图片:一个是吸毒女,另一个是小儿麻痹症患者。(通过图片让小苗认识到,容貌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一个人美不美是由其做的事情决定的,吸毒女,做的是不好的事情,虽然她长得很好看,但是人们并不喜欢她;而这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人,虽然人长得有残疾,也没有新衣服穿,但是她靠自己的能力,靠捡废品养着自己的父母,并且还那么乐观,所以,人们见了她都喜欢她,并没有因为她的外貌不好就看不起她。)后来,让小苗在电脑上看不同肤色人的图片,观察小苗的反应,当看到黑人的图片时,她的眼睛一亮,说“这个人比我还黑,可是他还在笑”。然后给她呈现多种肤色的小朋友一起玩得很开心的图片,她说自己很喜欢,希望自己也能这么开心。通过图片告诉小苗关于肤色的知识,她的皮肤是黄种人的皮肤,所以没有“黑人”黑,也没有白人白,另外每个人的身体里面都有一种叫“黑色素”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在阳光照射的时候,出来保护皮肤,免受一种叫做“紫外线”的伤害,告诉她:“你现在的皮肤比其他小朋友黑一些,是因为你身体内的那个“黑色素”多,从某一方面讲,说明你的身体比较健康。”小苗马上高兴地说:“是的,我很少生病,我跑步可快了!”第三次心理辅导:接纳不完美。我们给小苗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十个手指头”的故事。讲完,让小苗讲述她对故事的认识。小苗说,每个手指头都有它自己的用途,一个也不能少。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小苗,每个小朋友的长相都不一样,别人的看法固然重要,但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更重要,如果自己认为“黑”不完美,那就通过努力做好其他的事情来弥补自己的不完美。另一个是“黑牡丹”的故事。讲“黑牡丹”的漂亮,并告诉小苗她就是“黑牡丹”。小苗很高兴地接受了自己的“黑”,并感到“黑”原来也那么好!

[回访结果]

篇3

在这些孩子身上,留守儿童特性同样存在,他们有着自己的烦恼,同样需要社会的重视。城市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一)缺乏父母关爱,与父母交流匮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德国一家婴幼儿品牌2012年所做的调查显示,超过75%的中国0~3岁子女家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孩子。这段被父母忽视的时光,恰恰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此时得到充足的心理疗养,就能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否则,就有可能终生走在寻找的路上。在一个大流动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如钟摆一样随波逐流,并不都能过上想要的人生,有时很是无奈无力。但父母无论如何不能逃避自身责任,不能“用金钱补偿亲情”,以至于给孩子留下伤痕,给自己留下伤痛。

(二)缺少玩伴,不利形成良好人格。由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特性,很多城里孩子缺少熟识的玩伴。放学后,别的孩子在享受家庭温暖的时候,他们经常独自在家中、独自游走在大街小巷、在幼儿园、托儿所、甚至是网吧……作为留守儿童,他们长期处于孤独状态或与父母难以沟通,长期缺乏家庭的温暖,大多自尊心强,不太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大多个性内向孤僻。

(三)学校、老人监管有隔代教育弊端。许多老人在学习教育上,不能指导孩子学习,并且极度溺爱,学校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是远远不够的。失去父母的关爱,有些孩子懂事早,有些孩子任性、骄横,有些很优秀,大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四)压力促成教育偏差问题。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长期孤独,缺乏关注,沉积在心理,到了初中或高中,很多心理问题就显露出来。有些与社会人员混在一起,不上学,上网吧,流浪,叛逆,有些纠结成小团伙,欺负其他同学,向同学索要钱财等的报道,很多出在城市留守儿童身上。

关爱帮助城市留守儿童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整个社会在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上,说得多做得少,特别是用真情、出真招、见真效,能够制度性推广的举措尤其为少。应通过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考核、健全制度,努力构建长效可持续的帮扶救助机制。

(一)政府主导,建立城市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从县政府、到乡镇、到社区、到单位、到学校,级级都有人负责和开展这项工作,并将工作列入政府年初工作安排和布置。

(二)摸清底子,建档立册。以城区和乡镇学校和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都建立留守儿童档册,摸清底子,不让一个留守儿童受到忽视和冷落。

篇4

每个人绽放生命的方式千差万别,有的人生机勃勃,如阳光般灿烂,有的人却暮霭沉沉,只见灰暗阴雨。心理辅导,就是在与来访者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中,甚至经历狂风暴雨中,深入理解他们的痛苦、忧伤,助人自助,从而感受他们的快乐、喜悦,共同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成功的过程。心理辅导,就是拨开云雾,看到希望和前景,给他人带来心灵阳光的过程。在倡导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今天,心理辅导是充满阳光的事业。

二、心理辅导从营造气氛中走近心灵,在细心观察中给予支持

开学不久,王老师焦急地找到我,说A几天不来上学了,这可怎么办?我建议征得A本人的同意来心理辅导室与她面谈。中午A准时到来。她文静秀气,含胸,显得较文弱。“你给徐老师的印象是秀气、恬静的”,一句话换来了她淡淡的微笑。“愿意接受徐老师的帮助吗?”“愿意。”就这样,我们开始了这段难忘旅程。

外表的安静无法掩饰内心的波涛汹涌。A很痛苦:害怕数学考试。凡是有数学考试的这一天就故意躲避,不来上学,即使勉强参加数学考试,也会害怕得眼睛模糊,甚至有自杀念头。看过心理医生,被诊断为抑郁症。这种状态从进入初三开始,持续半年了,最近感觉严重些。

A在陈述时表情有些紧张。我轻轻地问:“现在怎样?”她说:“即使现在与你谈话比较轻松,但提到考试还是怕。”我摸了摸她的手,凉凉的,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却挡不住内心的寒冷,我用自己温暖的双手传递给她一些暖意。尽管这是外在的支持,还不能解决她内心对考试的害怕,但她体会到辅导老师真诚、友善的爱护,逐渐缩短了心灵的距离。

辅导老师与来访者相处的过程中,通过细心观察,及时用言语或非言语动作给予心灵的支持,用真诚的爱心融洽关系,为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打下基础。

三、心理辅导中来访者的倾吐是情绪宣泄的重要方法,也是了解危机的重要手段

A的家庭很普通,生活条件一般。父母曾经闹离婚,这给当时还在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A带来阴影。有件事她至今不忘。一次,父母又闹矛盾,气走了妈妈,天色已晚,她跑出去追不上妈妈,就一个人回来了,感到很无助。在一次母亲也参与的辅导中提到此事,她较为激动,压抑了很久的情绪终于释放出来,“你们不要我。”她呜呜地哭了,妈妈也哭了。“妈妈哪能不要你,只是爸妈当时闹了些矛盾,没有照顾好你。”无需太多解释,母女俩在汪汪泪眼中有了更多理解。此情此景,我为母女的重新认识而感动。生活中如果多一些真诚的倾听和沟通,生活将会多一些阳光,多一些快乐。

A还有许多学习过程中的不愉快记忆。小学时数学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动作慢,被称为“老油条”。“你交了吗?拿出来看看!”老师经常很怀疑地问她,她心情一直压抑,成绩不好,分数经常被公布,很难为情。A的境遇确实让忽略了孩子心灵的成年人感到惭愧,一个经常处在挫折、失败环境中,胆小且自尊的孩子,面对着成人的世界,是明显脆弱而自卑的。A的妈妈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听到女儿内心这么多故事,很内疚。妈妈也明白了今后自己的责任。

心理辅导中关注现在,还要重视过去。为了将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辅导老师必须仔细倾听来访者的陈述,比如追溯童年经历、重要事件,对化解危机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可以使来访者摆脱压抑已久的郁闷,还可以帮助辅导老师和来访者深入了解危机的根源。

很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由家庭问题引发的,因此家长在孩子问题的解决中将起到关键作用,辅导中不仅要倾听来访者的情况,还要根据辅导进展请家长一起来倾听、倾诉。家长参与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彼此的理解,加强父母对孩子心灵支持和安慰,也有利于家长清醒地认识到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失误,有利于今后改进教育方法。

四、心理辅导从调整认知中化危机为生机,通过鼓励强化正确认知

在A的倾诉中,我渐渐发现她的危机与长久以来形成的负性认知有很大关系。A害怕在学校考数学,害怕分数太低没面子,害怕不能毕业……害怕背后是一系列的负面评价:认为自己是失败的,认为别人会笑话自己,对未来抱有悲观的态度,不断预期未来的失败……这些不合理的认识左右着她的情绪,害怕、紧张、恐惧,毁灭了自信心,使她无法面对现实的困难,行为上表现出躲避、退缩。这就是A的危机。

调整已经形成的负面思维定势,改变思考角度才可能使A获得新生。当A面对分数感到害羞时,帮助她分析如何正确理解分数。她认识到分数无论是达到及格线还是没有达到,首先是对自己获得一定知识的肯定,然后再仔细研究、弥补在知识层面上的遗漏。与她探讨如何进行分数比较,比较的目的是发现自己的进步情况,激励自己更好地去弥补知识漏洞,继续前进,而不是用比较打击自己,让自己变得害怕。通过这样的探讨,我发现A对分数的恐惧减少了。

A面对学习经常会有一些悲观的认知,比如“我完蛋了,我不行,我很笨……”辅导过程中,一方面及时肯定她的优点,如文雅、善良、有上进心;给她布置寻找优点的小练习,帮助她发现优点,树立新的自我形象,调整对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直截了当指出不合理的观念,让她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思考方式不正确,指导她一旦陷入这种思考立即对自己喊“停”,阻断思路,在纸上写下这些错误观念,反驳自己的悲观思考,将反驳的内容写下来,比如“事实不是这样,我努力了,已经有了进步,我能行……”矫正自己的负面惯性思维,给自己以希望,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不断与不合理的想法较量。克服这种负面认知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A自我改变意识强烈,主动尝试后认为效果不错,我和她都看到了辅导所产生的力量。

A害怕在学校考数学。我要求她在家里做数学考卷,有意识想像成学校环境;在学校做考卷时,先做深呼吸放松,然后想像是在宽松的家中做练习。通过想像法训练她对场景的重新认识和适应,没想到一周之后A就可以在教室参加数学考试了。这为后面顺利参加中考创造了条件。

危机处理得当就会变成生机。有的青少年依靠自己的智慧勇敢而成功地克服了危机,而有的青少年如A “摔了一跤”,但借助心理辅导的力量,面对危机,看到了转机,也渐渐成熟了,这是在成长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五、心理辅导不吝啬鼓励

A在叙述时,我不失时机地表达对她优点的发现,比如真诚地表达A是文气、内秀的女孩;当她对自己的成绩很在乎以至于害怕时,一方面帮助她调整不合理认知,同时也表达她看中分数其实证明她积极上进的优点;尽管模拟测试的成绩不十分理想,但她已经毫不害怕地考完几门学科,对此巨大的进步进行表扬。同时通过学习策略的辅导,使她进一步增强了信心。

心理辅导中有句话:辅导教师应该像圣诞老人那样不惜派发给孩子们以各种鼓励的礼物。中国有句古话:“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鼓励的最终目的是调动其内心的潜能,激发动力系统,增强自信心,实现潜能。鼓励是增强来访者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一大法宝。

六、心理辅导是调动各方支持力量的“整合剂”

A脆弱的心灵需要家长、老师的关心。当A提到曾经想过自杀,出于安全考虑和辅导要求,我及时通知相关老师,多从细微处关心她,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家人多陪伴她,多与她沟通,收好家中的危险物品;班主任是很有经验的教师,为了增强同学们面对困难的勇气,特意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对A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来访者脆弱的心灵需要精心呵护,需要全方位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给予支持,辅导老师是整合各种力量的核心人物。

七、让我们成为孩子生命中有积极影响力的重要人物

家长、老师是孩子成长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A的那位小学数学老师可以说是对A造成消极影响的代表。但愿老师都能尊重、理解和支持每个学生,都能站在与孩子一样的角度去认识、揣摩孩子的心思。只有真正以人为本,孩子才会更加健康快乐。

A的父母如果及时关注孩子的生活事件,及早发现孩子的成长困惑,用家庭的温暖化解孩子的紧张和害怕,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学习难题、人际关系矛盾,她的生活就不至于持续数年被阴影所笼罩。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由于只重视从物质上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忽视了对孩子从心理上进行正确引导和关心,孩子的心理困惑长期得不到疏导,日积月累就会越来越严重。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怎样做称职的好家长不仅是教育界的义务,也是家长必须思考和承担的义务。

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对不同类型的有影响力的人物,积极的影响力将会使孩子受益无穷,消极的影响力所制造的阴影会左右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会毁灭生命,愿我们成为积极影响力的代表。

八、结束语

A由刚开始害怕考试拒绝上学,通过两个多月的辅导在六月份顺利参加了中考,取得了毕业证书,考取了一所职校,我们都为她高兴。她妈妈在最后一次辅导结束给我写了一封信:“……我看到了孩子的希望,这是心理老师的开导、鼓励、支撑的作用……我觉得心灵的安慰非常及时和重要。”

在心理辅导工作的实践中,无数事例不断证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随着国家各级各部门对心理辅导的高度重视,相继颁布了有关文件,我们不断感受到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量,这也更增强了我们从事这份阳光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档案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21-001

一、当今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概况

在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职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1]目前职业高中学生患有心理健康疾病的比例在25%左右,情况不容乐观。

职业高中学生面临着比同龄人更早的社会挑战和考验。由于他们学习成绩较差,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另眼冷观,有时还会受到普通高中学生的歧视,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心理上存在各种障碍和问题。根据研究表明,目前职业高中学生在“总症状”、“强迫”、“焦虑”、“抑郁”和“恐怖”等几个方面都有着显著的问题,而且随着年级的不同,这些症状也会相应的有所转变。[2]

二、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职业高中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因素的影响

职业高中的在校学生年龄普遍在15-19岁之间,这一阶段属于心理学分期阶段中的“青年期”。从生理上讲正处于人体发育生长的第二个高峰期,认知水平发展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最高阶段,人格发展到了危机最多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会有很多的叛逆行为,如破坏公共设施、吸烟喝酒、随地吐痰等一系列较为恶劣的行径。

2.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职业高中学生本身的性格缺陷和自卑心理。在性格缺陷方面,有不少职业高中学生过于孤僻、压抑、急躁、固执、偏激、不善交往等性格缺陷,经常无法抗衡心理的一时冲动而导致严重行为,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模式,这最容易导致人格障碍。从自卑心理的角度来看,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初中阶段的成绩较差导致的。各种自卑心理最终导致职业高中的学生缺乏归属感,不知道将来会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使得他们脾气暴躁、情商很低,缺乏耐性,经常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

3.学校和社会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职业高中片面追求学生的就业率而加强学生知识领域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一些学校的管理方式不当,管理制度不完善,并且实习设备落后。学生普遍感觉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就是混日子,整日无所事事,从而产生了应付厌倦的情绪。教师只负责学生的学习,根本不去理解学生心里到底想什么,只要学生不好好学习,就会进行严厉的批评,而很少去理解学生。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对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的学生,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批评甚至体罚,导致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敌对心理,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家庭因素的影响

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多存在不正确的行为。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具体情况而盲目的教育。各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

三、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各种因素,我们必须对当前家庭的教育方式、职业高中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进行反思,认真寻找解决职高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对策。笔者通过分析,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1.明确定位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3]

必须重视对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清晰定位他们的心理健康目标和任务。狭义上来讲,职业高中心理教育应该包括的目标有:使职业高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勇于面对挫折,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应变的能力;培养职业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有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职业高中学生,要能正确对待,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形成健康的心理。每一位教师要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每一位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呼吁职业高中学生所在家庭也要能够相互协调,让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完善起一个引导作用。

2.职业高中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系统

建立包括身份资料、个人详细情况、学校情况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职高生的个人资料档案,同时派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立心理辅导信箱和心理辅导教室,让每一个同学能够找到倾诉的对象;在学生中培养心理信息员,有时因为学生不敢或者不好意思直接找老师,而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贴近,通过学生心理信息员,可以更加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心理辅导教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一定要注意保密问题。心理辅导系统每隔几个月或者一个学期进行一次统计分析,绘制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轨迹曲线,制作统计报表,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来完善心理辅导系统的功能和效果。同时,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心理辅导系统起到了较好的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监控的作用。

3.定期举办特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职业高中学生的素质较低,违纪行为较多,有些甚至连基本的文明礼貌都没有,为此,可以专门制定学生礼仪规范手册供学生们学习,并且进行考核,让职高生具有较好的自我教育能力,真正做到知识和行为的统一,做到知礼节,懂礼貌。另外,通过全校学生在课间做礼仪操、举办礼仪知识竞赛、评选“文明高职生”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4],让学生通过和周围优秀同学的对比,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气氛。

参考文献:

[1]陈.《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2]朱海林.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Vol.15No.2):95-97

篇6

一、职高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职高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等。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职高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二、优化学生心理环境

1.营造宽松的氛围

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

(1)放下教师的“架子”

在传统的教育中,可谓是“师道尊严”。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2)减少“规定”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因而,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2.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

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内容之一。不善交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

3.开展公平的竞争

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夺得最终的胜利。

三、优化心理疏导

所谓心理疏导,是有计划地协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防止产生偏异心理的一种教育过程。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都是心理疏导的方法,但教师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呢?我认为主要是要学会倾听。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职高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心理烦闷时先和父母讲的占38%,先和老师讲的仅占8.1%,和谁也不说的达到53.9%。是孩子们不愿意与老师或父母讲心里话吗?他们说:“爱玩是我们的天性,每当我们打完球带着满心欢喜、满脸笑意走进教室时,老师总是说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可见,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

四、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职高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篇7

Abstract: College days has stepped into the era of post-90s,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have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from all society. Based on analyzing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caus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arrying ou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colleges.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心理特征 心理辅导

Key words: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现在的大学时代已进入“90后”时代。“90后”的成长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变革的复杂性,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 “90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惑和矛盾,加之社会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加,“90后”普遍感受到了竞争的激烈和残酷,这正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研究显示,“90后”大学生比“80后”大学生的焦虑指数普遍要高,“90后”也表现出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学习焦虑等更多的心理问题。这一方面严重影响到 “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日益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90后”大学生心理辅导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成因

由于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大部分地区高考制度的弊端,使得源于竞争社会大背景下的应试教育仍占据中国教育大环境的重要领域。应试教育一味地追求高分数以致忽略了学生在道德理想追求、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90后”新一代大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接受素质教育的不均衡,导致对大学自主学习模式的不适应,在与人沟通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新的历史条件产生的深远影响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赋予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成为了影响“9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的最根本的因素,这些因素所产生的心理现象直接折射到了他们身上,具体表现为:

1. 他们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既冷漠又自私

独生子女家庭是“90后”所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孩子的依赖性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等不足。当他们一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而是把希望寄予父母身上。这就造成他们的性格在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特别是他们在新生适应的问题上更显得困难。再者,随着离婚率的上升,不少“90后”小小年纪就尝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苦痛,这无疑会带给他们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创痕,使他们变得冷漠与自私,缺乏应有的温暖感与安全感,饱受精神压力,易出现情绪波动,且难以自控,这样一来“90后”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 他们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每天在因特网里网来网去,“唯我独尊”

他们的交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同学聚会,家庭聚会等形式,人际交往呈广泛多元化趋势,但是他们一般都有着强烈的“唯我独尊”的意识。“唯我独尊”的心理,张扬鲜明的自我个性使他们更加喜欢表现自己,这样就相对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忠诚感,人际关系应对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对薄弱。因此他们大多都借助短信和网聊这种即时异地沟通模式,但由于网络使人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容易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因此一旦离开了手机和网络,他们的内心难免还是会感觉到缺少知心朋友,自己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3. 他们受学校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近年来,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素质教育观念也逐步得到了普及,这促使高考制度也逐步改革和完善。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成长起来的“90后”背负应试和素质的双重压力,普遍感到学习任务重。进入大学后有部分学生立即放下学习的重担,加上以往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入学后未能适应大学的教学,不会的知识没能补救,以及课程量的加大和难度的加深,使“90后”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二、“90后”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建议

“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社会、高校、家庭之间的和谐互动是解决“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高校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应时刻关注“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应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普遍推广个性差异式教育,即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与辅导,这是解决“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1.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每一位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自己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2. 辅导以专业学习为核心,以积极就业为导向,以不同年级为阶段,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充足的心理准备,正确面对工作压力和市场竞争。

3. 心理辅导从“专职”变“兼职”

心理辅导不应只是心理老师的独门秘诀,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即授课教师把心理辅导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4. 心理辅导应“因材施教”

正确的人生观是个人心理健康的真正保证。人生观的确立离不开各人的实际情况,离不开各人的“个性化”因素。学生每个人的条件不一,能力各异,彼此都不是“全能”的,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学生能否正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水平,并充分认识自己能力的优势和劣势,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所以要重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健全人格的塑造。心理辅导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着力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一些心理辅导,让所有的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沟通,并定期让学生进行一些心理测试的测验,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品质,从而从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心理与心态上的调整。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篇8

作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我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总结了不少经验和教训。从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起,我们就一直在探求一种既适合我校发展的、又具有特色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学习、摸索和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一种较为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式心理辅导模式,从2006年9月开始施行至今,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就我校的做法作个详细介绍。

我国中小学校传统的心理辅导的主要特点是矫治性,它只是针对一些有情绪障碍、行为偏差以及学习和适应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消除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这种做法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更无从谈起“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此,我们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式心理辅导”。“发展”体现在通过辅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其中包括促进学生健全人格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化解他们的困扰,提高他们的自尊(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他们的智能(记忆力训练、想象力训练和创造力训练等),改善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心理指导),强化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挫折应付和情感调节),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让他们学习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等,使他们在健康成长的同时又充分发挥自身的各种潜能――让他们既成人又成才。这也恰好和我校的教学理念――让今天的孩子作好明天的准备相契合。

理念的创新,要见之于行动的创新。我们的学校有几千名学生,要实现“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念,仅靠心理咨询室的几位心理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学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培训,希望他们能在日常工作中渗透中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方法确实有其可行之处,不过也有不少缺点。如班主任身上的“政教”色彩太浓,其心理辅导很难获得学生认同――不少学生认为这是“说教”;至于科任老师嘛,刻意去做这方面工作不但耽误教学工作而且还可能惹学生的反感――越俎代庖。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找途径壮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

怎么壮大呢?借助学生的力量!我们具体的操作形式分为两种――团体宣教(宣传教育)辅导法和团体辅导活动法,其中的团体又分为大团体和小团体,如社团协会、年级、班、小组等。为此,我们组建了学校心理辅导协会(简称心理协会)。经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多方面的心理测试后,我们在全校学生中招聘心理辅导协会会员(每班至少两个,确保有一男一女),再根据他们的特长,从中抽出一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担任协会的干部。协会的组成是:会长、编辑部、实践部以及各位会员。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指导、监督、审核和组织下,心理辅导协会在全校、各班级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成了整个发展式心理辅导模式中的中坚力量。

一、心理协会的主要职责和做法

(一)各班的协会会员

1.负责收集各班学生的心理问题,经过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后通过书面形式上交给协会编辑部,每周一次。在这个环节上,会员要注意保密,不能在上交的资料中透露班级和姓名。

2.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后,应该主动帮助化解其困扰;若发现问题严重,立即向心理咨询室汇报,和老师一起探讨解决方法,并且密切关注当事者的言行举止,以防意外出现。

3.办好班里的“知心园地”。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会员们可以张贴一些和同学们密切相关的心理知识或具有很强的心理教育意义的生活故事(可以自己写或者从报刊书籍上摘抄)。每两周出一期。当然,这些内容必须经过班主任的审阅,经允许后方可张贴出去。

4.政教处将每月的第三周周三下午第三节定为全校各班(毕业班除外)团体心理活动课,届时将派专人进行巡视。各班会员协助班主任搞好这个活动(会员也可以向班主任申请由自己来组织这个活动),并写好活动总结,上交给协会。

1.将每周收回来的各班情况进行分析整理,从中抽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可借助心理咨询室的书籍或者向老师请教),提出解决方法或可行的建议。这些方法或建议经过心理咨询教师审阅后,再由他们在每周六晚饭后在校广播台以讨论的形式播出(在讨论中禁止出现对象的真名和班级,某些可能会泄漏个人身份的细节要经过艺术处理),同时通过书信形式回复相关对象。

2.办好会刊《匠心》,每两个月一期,稿件主要以学生作品为主。每班发五份,会员、班主任以及“知心园地”各一份。

(三)协会实践部

1.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实际,搜集或创造适用于全校各班开展的团体活动计划(方案),一般每次制订两到三个计划(方案),以备各班自由选择(这些计划必须经过政教处和心理咨询室审批后方可实施)。并且在活动开展时作好跟踪调查,对做得好的班在校公布栏里进行表扬。

2.每月不定期地随机抽查各班的“知心园地”,对做得好的班进行公开表彰,对做得不好的班则提出整改意见,若发现某班的会员工作很马虎,则向心理咨询室提出撤销其心理协会会员资格。

(四)协会会长

在心理咨询室指导下负责心理辅导协会的全面工作,组织心理辅导协会各部门协助心理咨询室制定、实施全校性的或全级性的大型活动计划(方案)。

二、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职责

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一是进行日常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及作好跟踪调查;二是对心理协会作好教育、监督和调控工作,通过培训、提供相关书籍、意见、审批、修改等途径,让每个心理协会的会员以及心理协会两个部门的人员都树立“发展观”,让他们在设计活动、出墙报、提出方法或意见时都要贯穿这种思想――尊重所有的学生,关注所有的学生,服务所有的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心智上都得到发展;三是研究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发展动向,制订相关应对措施和活动计划;等等。

三、发展式心理辅导活动举例

(一)讨论分析。在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下,让学生以小组(8~10人)为单位,就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讨论,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集思广益,相互学习,使学生在情感或心智上得到教育或鼓励,也使学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二)实践锻炼。如“注意品质训练”、“记忆技巧训练”等。

(三)自评自述。即在活动课中或在会刊上让学生对自己的某种心理品质进行叙述和评论,如“自我形象谈”、“做气质的主人”等。既锻炼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胆识和自信,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了广大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

(四)开展大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2007年10月23日,我校心理咨询室在高一年级开展了一个以“关注心理健康,塑造阳光心态”为主题的活动。具体内容为:全年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图片展览,趣味心理测试,走近“全国著名高校”(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团队合作游戏――圆球游戏,团队合作游戏――笑容可掬(既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约束和荣誉感,又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心理故事展览(通过阅读这些心理的小故事,学生在与人相处、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等方面都受益匪浅),心理墙(以“感恩”为主题,贴出自己的心里话――感激父母、同学、亲友,让广大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友情、亲情,体会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或感激,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等等。

在发展式心理辅导模式下,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整个学校呈现出了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不文明的现象减少,学生们正以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四、发展式心理辅导的优越性

1.发展式心理辅导使心理辅导重现生机活力。在学生眼中,心理辅导不再仅仅是治疗心理问题,同时要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生活、学习质量。学生们不再戴有色眼镜来看待心理咨询,也不再对心理教师保持警惕或消极应对,能更好地配合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学生们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主体培训;心理干预

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近1000万(15.1%)常年与父母分离,导致70%存在心理疾病,其中34%有自杀倾向。由于家庭教育缺失、隔代监护不力、教师管理乏力和社区治理有限,留守儿童存在意外伤害、吸毒、犯罪和自杀等社会风险。目前,治理留守儿童问题的观念理念、技术手段、治理能力等相对薄弱。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提出:若要发挥出整体性治理的力量,应进行多元治理主体治理功能的整合和公私部门的整合。要治理留守儿童问题,应创建多元主体培训体系,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共治”效应。

一、留守儿童治理主体功能发挥障碍

1.留守儿童家长监护监管缺位

据权威调查显示:如果父母在3个月内都没有与孩子见面,孩子的“烦乱情绪”会迅速升温。儿童与父母长期隔离,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缺少父母的情感陪伴,缺少父母的贴身监护,儿童易出现行为失范、心理失衡、安全意识差等问题。

2.祖辈隔代监护相关常识缺乏

相关资料显示,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占53%。本课题组在重庆市石柱县某小学调研发现,隔代监护1457人(50~70 岁),其中1089人(75%)受教育程度只有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他们仅仅只能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低层次――饥饿需求。我国每年有近5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多数为留守儿童。在缓解留守儿童问题上的一些做法中,往往关注留守儿童本身,而缺乏对祖辈隔代教育的培训。

3.学校教师专项管理培训缺乏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指出:若家庭功能缺失,学校教师和社会应进行有机地整合和补偿,使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娜妮・J・西格尔指出:由于青少年大部分时间(60%)在学校度过,青少年犯罪和学校存在某种关联是符合逻辑的。

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课程,缺乏辅导留守儿童的且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资力量,缺乏辅导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体系。

4.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缺乏

非洲有一句关于描述社区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格言:“抚养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孟子指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现代社会的儿童照顾与支持应强调社区这一主体的重要作用。留守儿童活动的三大区域为家庭、学校和社区,社区是儿童最初接触社会的区域。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而基层社区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爱,尤其是农村社区,受经费和传统落后思想意识的限制,社区及其相关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治理能力受限,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5.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相对缺乏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普遍心理素质较差,情绪敏感,极易产生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偏差。而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心理专家或经过专门心理训练的专业队伍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心理培训、辅导,尤其是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一旦风险突破儿童承受能力,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意外伤害、犯罪、吸毒和自杀等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问题多元主体培训体系的创建

留守儿童问题多元培训体系的创建,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一方面涉及三个层面的培训――政府主办培训、政府购买培训和社会志愿培训;另一方面涉及相关主体――家长、祖辈、学校、社区和社会,从而创建一种多元主体共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机制。

1.加强留守儿童家长培训

一是在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基层相关职能部门聘请教育心理专家,或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方式,定期地开展亲子教育、儿童教育方法等讲座,提升家长的教育监管能力,增强家长监护责任意识。二是依托留守儿童家长务工相对集中的企业,邀请儿童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每半年开展一次针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责任和情感关爱技巧等培训。三是依托相关社会志愿者,开展针对系列早期教育培训、公益性培训班与家庭教育巡讲队等。

2.促进长辈隔代监护培训

首先,整合基层政府资源,政府购买“隔代教育”培训服务。对隔代监护人开展专业性、多样化和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关爱儿童的正确方式方法,了解不同阶段儿童心理特点等。其次,采用政府购买方式,聘请知名教育专家撰写、出版发行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的“隔代教育”手册。最后,采取政府购买或社会捐赠形式,在社区学校开设“祖辈学堂”“亲子学堂”等专项培训服务。项目师资来源于各类学校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捐赠。

3.健全学校教师专项培训

一是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由各级教委及民政部门主导,针对中小学教师,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师资培训。二是建议由公益组织牵头,聘请知名教育专家与专业心理学家,开展学习交流讲座,交流留守儿童治理问题与教育辅导技能、心理发展特征与特殊群体教育策略等,提高治理留守儿童问题的能力。

4.改进基层社区教育培训方法

首先,扩大基层社区参与留守儿童问题治理的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一般文化水平较高,可依据志愿者具体情况进行基本的培训,使其胜任基本职责。其次,建议由基层教委牵头,联合妇联、共青团、工会、民政部门等组织,协同调配物力资源,对基层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增强他们关爱留守儿童的意识及监管留守儿童的能力,形成留守儿童照料长效机制。整合社区人力、物力、财力和场所资源,为留守儿童撑起一个“家”。

5.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

首先,建立地区留守儿童信息网。建立区域性“留守儿童心理数据库”,把握留守儿童整体心理趋势,测试心理数据预警,优化疏导资源配置,有序开展心理疏导干预。鼓励各高校志愿者组织及社会志愿者介入学校留守儿童心理监测辅导培训。其次,由政府购买,聘请教育专家、儿童心理专家,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项教育培训,调适留守儿童心理情绪,引导留守儿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最后,鼓励心理管理培训机构面向偏远农村留守儿童举办公益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和生命教育等培训。

参考文献:

[1]叶 璇.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2,(6): 110-112.

[2]刘 平,杨通华,魏 杰,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5,(7):46-50.

篇10

    “这样的大灾难,对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起码要用三年的时间才能恢复。我们目前做的只不过是紧急介入。”

    ——广州志愿者

    “请不要对这些孩子照相了。不要再问他们关于地震的事情,回忆对他们来说太残忍了。”昨天,广州地震心理援助队第一分队的队员凌键在成都武警总医院通过本报记者向外界表达了他的建议。凌键说,由于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太多,反复地询问地震中受惊的孩子,使得这些孩子不断地回忆起那可怕的场景,影响了他们的心理重建过程。

    断翼的飞机其实也能飞

    凌键是广州第一批抵达灾区的志愿者,从14日到昨天,他已经在灾区待了9天。凌键他们在成都武警总医院建立了一个“心理重建爱心学校”,这也是广州志愿者在此次救援行动中的一个创举。

    成都武警总医院目前收治了150多名灾区的伤病员和受创的孩子,有些孩子失去双亲,成为孤儿。其中,有20名灾后心理受到重创的病人。广州志愿者看到这种情况,结合病人4岁到18岁不等的年龄状况,以特殊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有一节课,凌键等人教孩子们玩一个“断翼的飞机也能飞起来的游戏”,他们将一张纸撕去一角,然后将它折成飞机,让孩子们把飞机飞起来,然后再告诉孩子,“你看,断翼的飞机其实也是能飞起来的。”通过这种心理暗示,让孩子受伤的心慢慢地恢复。

    孩子们开始有说有笑了

    他介绍说,广州志愿者们在课堂中主要以游戏活动的形式来开展,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重建孩子们的正常心理秩序。“从这两天我们在医院的辅导效果来看是不错的。现在,孩子们的情绪开始好转,已经可以与他们开玩笑了。”

    另一位志愿者说,前期,许多病员情绪相当不稳定,悲伤、无助、恐惧的情况反复出现,而且不愿意与人交谈,晚上还会发噩梦。但是经过几天的心理治疗后,他们开始慢慢恢复,与志愿者们有时也可以有说有笑了。

    心伤恢复至少要三年

    “请你们千万不要近距离地拍照。因为这些天实在有太多记者来采访了。”凌键为难地说,由于许多媒体前来采访,镜头对着孩子们,每次采访问的问题都是与灾难相关的,这样其实就是逼着孩子们反复地回忆灾难的情景,其实是又一次的伤害,会影响他们的心理恢复。“这样的大灾难,对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起码要用三年的时间才能恢复。我们目前做的只不过是紧急介入。”

    听完广州志愿者的介绍,本报记者中断了采访,决定不与孩子们交谈。摄影记者也主动地收起了相机,退出了帐篷病区。这时正值中午时分,我们远远地望着孩子们一边吃着午饭,偶尔露出笑容,心里默默地祝福他们,以后的人生一路平安。

    已派出第四批志愿者

    在灾区的这一个多星期内,记者在各处均能见到广州志愿者们的身影。

    昨天,由广州团市委组建的广州地震心理援助队兵分数路:4名志愿者前往成都市第一医院为10名受伤的住院灾区群众进行精神分析和心理辅导;6名志愿者前往成都市第17中学为100名老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7名志愿者前往成都青羊区教委为70名该区中小学校老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8名志愿者前往成都盐道街小学为120名锦江区中小学班主任提供灾后心理关怀和心理干预培训。

    还有的志愿者则前往绵阳市魏城镇,为该镇的公务员和老师提供心理干预培训。

    前晚,第四批“穗爱川手拉手”地震心理应急志愿者作为广州地震心理援助第三分队,顺利抵达江油市,其中有6人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他们将在灾区从事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工作,另外4人是广州某商会会员,他们将在江油市筹划援建复建一所小学。目前,他们已经与江油国土局负责人进行了初步的沟通。

    “紧握伤者的手”是个好方法

    善意地微笑倾听伤员说话有助其缓解紧张情绪

    探访伤员有学问。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科副教授李艳呼吁,市民、媒体探访伤员时不要贸然问“当时你怎么逃出来的”,以免加剧伤员的心理创伤。

    再次回忆等于揭伤疤

    昨天,记者从省中医院、省人民医院获悉,地震至今,很多伤员沉浸在内疚、自责中难以自拔,认为亲人或者身边熟人的死亡多少与自己有关。而让其再次回忆逃生细节,相当于揭了他们的伤疤,很容易使其反复进行自我“谴责”。

    在接回第一批灾区伤员的救护车上,左小腿截肢的都江堰女孩、14岁的董尹面对车外媒体的闪光灯,惊吓得蜷缩着身体。本报记者下意识地紧紧握住她的手,轻拍其手背,安慰她不用怕。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专家事后告诉记者,“这是一个正确的做法”。

    心理专家指出,面对伤员,与其漫无边际地讲一些安慰话,倒不如善意地微笑,静静地倾听伤员的说话;对于年纪小的伤员,可以握住他们的手,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对于年纪大的伤员,最好先请医护人员介绍一些情况,再决定说什么样的安慰话。

    电视节目被换成广州街景